认知心理学-第三章 注 意
心理学第三章认知理论
![心理学第三章认知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f901441f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b7.png)
第三章认知理论本章内容细目第一节认知理论概述一、认知的含义(一)认知过程(二)认知风格(三)认知策略(四)元认知二、认知理论(一)发生认识论(二)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第二节意识和注意一、意识与无意识(一)意识(二)无意识(三)睡眠与与梦二、注意的含义(一)注意的概念(二)注意的功能(三)注意的种类(四)注意的品质三、注意的生理机制及理论(一)注意的生理机制(二)注意的认知理论第三节感觉和知觉一、感觉的含义(一)感觉的概念(二)感受性与感觉阈限二、感觉的种类(一)视觉(二)听觉(三)其他感觉三、知觉的含义(一)知觉的概念(二)知觉的特征四、知觉的种类(一)空间知觉(二)时间知觉(三)运动知觉(四)错觉第四节记忆一、记忆的含义(一)记忆的概念(二)记忆的分类(三)记忆的品质二、记忆的信息加工系统(一)感觉记忆(二)短时记忆(三)长时记忆三、记忆的规律及策略(一)记忆的规律(二)记忆的策略第五节思维一、思维的含义(一)思维的概念(二)思维的认知加工方式(三)思维的种类(四)思维的品质二、问题解决(一)问题解决的概念(二)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三)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三、创造性思维(一)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二)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四、表象与想象(一)表象(二)想象第六节言语一、言语的含义(一)言语的概念(二)言语的种类二、言语活动的中枢机制(一)言语听觉中枢(二)言语视觉中枢(三)言语运动中枢三、言语的感知和理解(一)言语感知(二)言语理解从前有一位著名的心算家,在他的心算历史上,还从来没有被人难倒过。
这天,一位心理学家从远方慕名而来,他要考一考这位心算家,题目是:“一辆载着285名旅客的火车驶进车站,这时下去35人,又上来85人”,“在下一站上来101人,下去69人;再下一站下去17人,上来15人;再下一站下去40人,只上来8人;再下一站又下去99人,上来54人。
”他又加快速度说:“火车继续往前开,到了下一站……再下一站……再下一站……完了,先生。
第三章 注意 认知心理学(课件)
![第三章 注意 认知心理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af43c87360cba1aa811dadd.png)
*选择性注意研究(4)
• 蒙布莱(Mowbray,1953)进一步研究发 现: 让被试同时注意两种信息。被试收听一个 故事,与此同时安静地阅读另一则故事, 其内容与录音呈现的故事毫无关系。然后 让被试做一项测验,了解其对两个故事理 解的情况。几乎所有的被试对第一个故事 的理解比对另一个故事的理解要好的多。
大量刺激 中一次一 个方式进 行。
输入
感觉登记
选择性过滤
觉察器
短时记忆
记忆时间很短,但内容是最
初刺激的精确表象;在感觉
登记中刺激受到前注意分析, 它决定刺激物理特征;
过滤器决定哪
些刺激接受进 一步加工。
只有通过选择
性过滤器的刺
激,我们才能 “知晓”
反应
演示
实验依据
实验技术:双耳同时分听技术(不附加追随 程序)
2、中枢能量及其分配
Kahneman的容量分配模型
支持性实验一
Johnson & Heinz(1979)设计双耳同时分听 的追随靶子词实验。
在实验中设置了4个条件: a.感觉可辨度低条件:两类词都由男生读 出; b.感觉可辨度高条件:靶子词由男生读出, 非靶子词由女生读出; c.语义可辨度低条件:两类词同属一个范 畴; d.语义可辨度高条件:两类词分属不同范 畴。
inhibitionposner与cohen采用典型的返回抑制研究范式如图在屏幕中央并排出现三个大小相同的小框中间小框内有注视点要求被试始终盯住注视点接着外侧某一小框迅速闪烁一下通常是变亮叫线索化以吸引注意此即对外侧小框的线索化该线索常被称为外周线索主要是为了和后面出现的中间线索相区分然后以同样的方式对中间小框线索化该线索被称为中间线索centralcue使注意脱离外侧小框而被吸引到中间小框最后靶子出现在某个外侧小框要求被试迅速做出反应按键或眼睛扫视
认知心理学-注意
![认知心理学-注意](https://img.taocdn.com/s3/m/c38e7862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86.png)
选择性注意
01
02
03
定义
选择性注意是指个体在同 时呈现多种刺激时,有选 择地关注某些刺激而忽略 其他刺激的认知过程。
影响因素
选择性注意受到个体差异、 刺激特征和任务需求等多 种因素的影响。
实验证据
双耳分听实验、视觉分心 任务等实验证明了选择性 注意的存在。
集中性注意
定义
集中性注意是指个体在一段时间内将注意力集中在特定任务或刺 激上的认知过程。
影响因素
集中性注意受到个体差异、任务难度和环境因素等多种因素的影 响。
实验证据
持续注意任务、警觉任务等实验证明了集中性注意的存在。
分散性注意
定义
分散性注意是指个体在一定时间内将注意力分散到多 个任务或刺激上的认知过程。
影响因素
分散性注意受到个体差异、任务特征和环境因素等多 种因素的影响。
实验证据
多任务处理实验、干扰任务等实验证明了分散性注意 的存在。
注意在工作中的应用
任务管理
在工作过程中,员工需要 集中注意力完成任务,避 免分散注意力,以提高工 作效率。
团队合作
在团队工作中,成员之间 需要相互关注、协调配合, 以确保团队目标的实现。
领导力
在领导工作中,领导者需 要关注团队成员的需求、 关注团队的整体状况,以 发挥领导力。
注意在教育中的应用
课堂学习
04 注意的应用
注意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交通驾驶
人际交往
在驾驶过程中,驾驶员需要集中注意 力观察路况、判断交通状况,以确保 安全行驶。
在人际交往中,人们需要关注他人的 言行举止,注意自己的言行对他人的 影响,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健康管理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需要关注自己的 身体状况,注意饮食、运动和休息, 以保持身体健康。
第3章 注意
![第3章 注意](https://img.taocdn.com/s3/m/1facc8a60029bd64783e2c87.png)
第二节:选择性注意
一、两种研究范式: 追随作业 双耳分听
影响信息选择的因素
(一) (二) (三) (四)
刺激物的物理特性(实验一) 刺激物的语义联系(实验二) 作业的相似性 作业的熟悉性
影响信息选择的因素
实验一
用双耳分听范式,让被试听3对词,如7-3 4-2 1-5.其中7.4.1, 依次呈现给左耳,3.2.5依次呈现给右耳。每对数字达到两 耳的时间相同;前后两队数字之间的间隔是0.5s。 要求被试按自己选定的顺序把听到的数字报告出来。结果大 多数被试先左耳,后右耳。 如果要求被试按时间呈现的顺序报告数字,结果准确率降低, 间隔0.5s 是正确率20%;2s时正确率50%。 即物理特性惹人注意的占优势。
不管是双听实验还是双听追随实验,被试只 能注意到一个通道,一般是追随通道的信 息,而常常无法报告或觉察另一个通道的 信息。
过滤器模型无法解释的事实
(1)鸡尾酒会效应
…
Anny…
…
(2) Gray & Wedderburn 的实验(1960) 6 JEC 9
OB 2 TIVE
追随耳 3 AUNT 4 DEAR 5 JANE
实验结果p124图结果的解释第一个字母出现之前之后的时间资源分配的策略?持久性倾向新异刺激?临时性意向当时注意的任务?对容量要求的评价分配的合理性?唤醒水平高低情绪状态anderson等1987的实验被试35岁儿童程序看电视中屏幕上插入声音和图片干扰结果儿童凝视时间越长越抗干扰
第三章 注 意
本章内容
影响信息选择的因素
实验二:语义联系对注意选择的作用。
Gray等人用双耳分听范式,两耳接受的单词可以构成一个有 意义的句子。如呈现给左耳是:6——老鼠——2,呈现给 右耳的是:吃——9——奶酪。 要求被试把自己听到的数字报告出来。 结果:老鼠吃奶酪;6——9——2
《认知心理学》考试重点笔记整理
![《认知心理学》考试重点笔记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d5a7459fc77da26925c5b085.png)
第一章绪论一、信息加工的一般原理感受器→加工器→记忆系统→加工器→效应器二、对认知心理学的实质的理解:实质:研究认知活动本身的结构和过程,并且把这些心理过程看作信息加工的过程。
认知心理学关心的是人脑的心理功能、而不考虑它的物质基础。
认知心理学的核心是:以信息加工的观点揭示认知过程的内部心理机制,即信息是如何获得、贮存、加工和使用的。
三、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实验法:快速的信息加工观察法:“出声思考”形式的观察法: 较慢的加工计算机模拟:两者皆宜(适用于快速/慢速的信息加工过程)(一)反应时实验:1、减法反应时实验:荷兰的生理学家唐德斯(Donders,1868)实验逻辑:安排两种反应时作业,如果一种作业包含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特定的心理过程,且除此过程之外二者在其他方面均相同,那么这两种反应时的差即为此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间。
应用:确定某个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间;可以从两种反应时的差数来判断某个心理过程的存在。
复杂任务-简单任务=复杂部分的认知过程减法反应时小结:1. 前提:认知过程是系列加工的。
2. 在认知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比较广泛。
3. 对于一些复杂的认知过程,要明确区分出不同的加工阶段还存在一些困难。
2、相加因素法实验该方法是减法反应时实验的延伸,最初由斯腾伯格(Sternberg,1966-1969)发展出来。
斯腾伯格认为:完成一项作业所需要的时间,是每个加工阶段所需要的时间总和,如果发现可以影响完成作业所需时间的因素,那么单独或成对地应用这些因素进行实验,就可以观察到完成作业时间的变化。
实验逻辑:如果两个不同的实验因素的效应是分别独立的(可以相加),那么这两个因素各自作用某一个特定的加工阶段。
相反,如果两个不同的实验因素的效应是相互制约的(存在交互作用),那么这两个因素作用于同一个信息加工阶段。
应用:通过对影响因素的相互关系的分析,分离出不同的加工阶段。
相加因素法实验小结:1. 如减法反应时的前提,认知过程必须是系列加工的。
普通心理学 第三章 注意
![普通心理学 第三章 注意](https://img.taocdn.com/s3/m/aa31752eee06eff9aff80715.png)
第二节 注意的种类
一、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
根据产生和保持注意时,有无目的性和意志努力程度的不 同,可以把注意分为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 (一)无意注意 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 做意志努力的注意(新事物、突然巨响)。无意注意是任何动 物都有的初级注意。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来自两个方面:刺激 物的特点和人的内部状态。 1.刺激物的特点:(1)刺激物的强度(声音、颜色相对强 度);(2)刺激物的对比关系(形状、大小、颜色、持续时间、 动静特点等);(3)刺激物的新异性(新奇的刺激容易吸引人 的注意,而刻板的、千篇一律的、多次重复的习惯化刺激不易 吸引和维持注意)
根据刺激物的特点,在教学中的应用 根据刺激物的强度对注意的影响,教师改变说话声音的大小 和快慢,突出重点,加强语气并辅以必要的手势以吸引学生的无 意注意,如果上课时学生的注意涣散,不注意听课,教师可以暂 停讲课,这种暂停讲课的行为比责备学生更能有效地引起学生的 注意。根据刺激物的新异性对注意的影响,教师讲述教材是每次 可以增加一些新的内容,变更讲述的方式,同时,讲述新内容又 不能脱离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与学生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这 样,不仅可以从外部引起学生的注意,而且可以长时间的维持注 意。 2.人本身的状态 无意注意虽然主要是由外界刺激物引起的,但也取决于人本 身的状态。同样一些刺激物,由于感知他们的人本身状态不同, 可能引起有的人注意,而引不起其他人的注意。属于人本身的状 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需要和兴趣:凡能满足人的需要(机体的、物质的、)
第三节 注意的特征
一、注意的范围
注意的范围也称注意的广度,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能清 楚地观察到对象的数量。最早进行注意范围实验的是汉密尔顿 (Hamilton,1859)。注意广度的另一种形式是感知在时间上分 布刺激物的广度。一般来说,刺激物的数量越多,呈现速度越快, 判断的错误就越多,而且越趋向于低估。 注意的范围受两方面因素的影响: (一)知觉对象的特点 在知觉任务相同时,由于知觉对象的特点不同,注意的范围 也会有很大变化。即,知觉对象越集中,排列的越有规律,越能 成为相互联系的整体,注意的范围就越大。
认知心理学 第3章 注意
![认知心理学 第3章 注意](https://img.taocdn.com/s3/m/93b7e8f99e314332396893d3.png)
• 表明当有意义的材料由追随耳转到非追随耳时,被试会将 注意转向另一耳朵,表现出对意义的追随。
二、注意的衰减模型
该模型是Treisman(1964)年根据 追随实验中对非追随耳信息的信息也可 以得到加工的实验结果,对过滤器模型 加以改进的结果。
(一)基本思想
过滤器的作用是减弱信息的信号,受到衰减
(三)支持过滤器模型的实验证据
1. Broadbent 的双耳分听实验 2. Cherry 的双耳分听实验
Broadbent 的双耳分听实验 实验设计: 通过耳麦给被试两 耳同时放音,但每只 耳朵所接受的刺激信 息是不一样的。如右 图所示。通过实验考 察被试反应信息与双 耳接受信息的关系。 从而了解被试注意的 特点。
的信息仍可以进行高级加工。 已经贮存的信息在高级分析水平仍有不同的 兴奋阈限,衰减的信息也有可能激活一些兴 奋阈限很低的信息。
追随耳
非追随耳
物 理 特 征 分 析
选 择 性 过 滤 器
。。 。。 。。 。。 。。
意 义 分 析
反 应
衰减模型简图
(二)衰减模型与过滤模型的不同点:
对刺激信息 的加工方式
Broadbent过滤器模型
感觉
登记
选 择 性 过 滤 器
容量有限的高级 心理加工(知觉)
反应
长 时 记 忆
(二)过滤器模型的特点:
1. “过滤器”位于语义分析之前,即信息 加工的初级阶段; 2. “过滤器”按“全或无”的方式工作; 3. 刺激信息的物理特性决定它能否通过过 滤器,个体的知识经验等对刺激信息的筛选 并不起作用。
左耳
6 2 7
右耳
4 9 3
实验结果发现,被试在这样的实验中通常 采用两种应对策略: 1、 以耳朵为单位分别再现左右耳所听到的 信息;再现正确率为65%。 2、以双耳同时接收信息的顺序成对地再现信 息,如6,4;2,9....正确率为20%。
认知心理学第三章_注意2
![认知心理学第三章_注意2](https://img.taocdn.com/s3/m/1ea4fede84254b35eefd34bc.png)
• Hardwick(1969):
– 实验方式:双耳同时呈现刺激,左右耳随机呈现特定的靶子词; – 被试任务:不管是哪个耳朵里听到靶子词,都要做出反应; – 结果:左右耳对靶子词的反应率都超过了50%,双耳的结果十分接 近。
– 能不能用能量分配理论来解释这两种实验结果?
– 如何用能量分配理论来解释前面提到的三种现象?
(作业的相似性、材料的难度、被试的经验)
Johnson & Heinz(1979):
– 实验方式:双听实验中给被试的双耳呈现靶子词和非靶子词;
– 被试任务:追随靶子词(不固定在某一只耳朵中出现),即复述他听 到的靶子词,但实验结束后要求他回忆所呈现的非靶子词;
• 靶子词和非靶子词的呈现方式:
– 低感觉可辨度:都由同一个男性声音读出; – 高感觉可辨度:靶子词由男性声音读出,非靶子词由女性声 音读出;
– 相同点:
– 都承认几个通道信息同时受注意;
– 都认为注意机制受一些因素影响;
– 都承认认知系统加工能力有限;
中枢能量分配理论
一、双作业操作
让被试同时进行两种活动,观察他们完成情况。
双手互搏术
周伯通被黄药师困在桃花岛十五年,百无聊赖中创出此术。 常言道:“心无二用。”又道:“左手画方,右手画圆,则不能 成规矩。”这双手互搏之术却正是要人心为二用,一神守内,一 神游外,双手使不同武功招数。临敌之时,将这套功夫使出来, 分进合击,那便等于以二对一。
这两个实验为什么结果不一致?
– 从实验条件上讲… – 从实验结果上讲…
• Norman和Bobrow等(1975):
– 资源限制过程(Resource-Limited Process)
作业受到所分配的资源的限制,一旦得到较多的资源,这种过程 便能够顺利进行;
认知心理学期末考试考点总结
![认知心理学期末考试考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7ce0e745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84.png)
第一章绪论1、认知心理学是以信息加工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又可称作信息加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运用信息加工观点来研究认知活动,其研究范围主要包括感知觉、注意、表象、学习记忆、思维和言语等心理过程或认知过程,以及儿童的认知发展和人工智能(计算机模拟)。
所谓信息加工观点就是将人脑与计算机进行类比,将人脑看作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
2、Newell 和 Simon 认为,包括人和计算机在内,信息加工系统都是由感受器、效应器、记忆和加工器组成的,其一般结构如图所示:3、唐德斯减法反应时的实验逻辑及应用①实验逻辑:如果一种作业包含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特定的心理过程,且除此之外二者在其他方面均相同,那么这两种反应时之差即为此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问。
②应用(经典实验):库珀、谢帕德的表象心理旋转实验;波斯纳证明短时记忆包括听觉编码和视觉编码的实验;科拉克、蔡斯的句子-图画匹配实验;4、斯腾伯格加法反应时的实验逻辑及应用:①含义:完成—项作业所需的时间是这一系列信息加工阶段分别需要的时间的总和。
②前提条件:人的信息加工过程是由一系列有先后顺序的加工阶段组成的。
③实验目的:加因素法实验所侧重的不是区分出每个阶段的加工时间,而是证实不同加工阶段的存在,并辨认它们各自的前后顺序。
④实验逻辑:若两个因素有交互作用,则它们是作用于同一加工阶段的;若两个因素之间没有交互作用,即相互独立,则它们作用于不同的加工阶段。
⑤应用:斯腾伯格的短时记忆信息提取实验,证明了短时记忆提取过程中,有四个独立因素:即测试项目的质量(刺激编码阶段)、识记项目的数量(顺序比较阶段)、反应类型(决策阶段)、每个反应类型的相对频率(反应组织阶段)。
5、“开窗”实验:在实验过程中,能够比较直接的测量每个加工阶段的时间,而且也能比较明显的看出,这些加工阶段就好像打开窗户一览无遗了,所以称为开窗实验应用汉密尔顿和霍克基的字母转换实验,证明了字母转换作业分为三个阶段,即编码阶段、转换阶段和存储阶段;6、1967年,奈瑟尔出版《认知心理学》一书,标志着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诞生。
认知心理学~各章概念、名词解释
![认知心理学~各章概念、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6b08d4f14693daef5ef73da1.png)
自考《认知心理学》复习材料各章概念、名词解释(名词解释回答方法:和简答题一样,如实验应回答实验者,实验设计,实验结论,实验说明问题)第一章绪论1. 认知:是一种心理活动,它包括知识的获得、贮存、转化和使用。
P22. 认知心理学:代表心理学研究的一种特定的理论定向、角度和途径。
这种途径强调心理结构和过程。
P23. 认知路径:强调心理结构和过程。
P24. 内省:指被训练过的观察者仔细的、小心地注意他们自己的感觉,精确的辨别这些感觉,并尽可能客观地报告这些感觉。
p45. 信息加工途径:来自计算机科学和通讯科学。
由两部分组成;p9第一是心理过程能够通过计算机的操作相比较,而得到最好的理解。
第二是心理过程可以解释为,系统从刺激到反应的一系列阶段中,所完成的信息加工。
6. 生态学效度:研究所获得的结果也应该能够适用于现实世界中自然发生的行为。
P117. 认知科学:当今试图回答有关心的问题的一个领域,它考察知识的性质、组成、发展和运用。
P128. 认知神经学:着重考察大脑的结构和功能如何解释认知过程。
P129. 脑损伤:涉及到组织的破坏,通常由中风、肿瘤或事故引起。
P1310. PET扫描:是指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术;这种扫描技术能够通过测量血流模式,得到脑活动图。
PET扫描能够用来研究象注意、表象和阅读这样的认知过程。
P1311. MRI:磁共振成像;让无害的强磁场穿过头部,采集来自集结在不同组织的不同部位中的分子的射线,来为脑解剖学提供详细的图像。
P1412. fMRI: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只需5秒便能做出一个血流改变图像,而MRI需要90秒,相比PET,其产生的图像更加精确,费用低。
P1413. ERP:事件相关电位;此技术能够记录被试在对刺激进行反应时,脑电活动的微小变动(持续时间不到1秒)。
这种技术又称诱发反应电位技术。
P1414. 单细胞记录技术:此技术不能安全用于人类;研究者通过将微电极插在单个神经元旁边或者甚至插进单个神经元,来研究动物和神经系统的特征。
认知心理学第三章注意
![认知心理学第三章注意](https://img.taocdn.com/s3/m/26d4e7cf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a4e8675.png)
采用加工方式得不同导致判定速度得不同
被试在不同范畴条件下所进行得自动加工,就是在长期得 实践中分辨字母和数字得结果
Schneider & Shiffrin,1977b
– 实验方式:给被试视觉呈现一系列字母; – 被试任务:要求被试搜寻目标字母,目标字母得
两种注意模型得比较
知觉选择模型——早期选择模型—— 知觉选择——觉察/识别之间
反应选择模型——晚期选择模型—— 反应选择——识别/反应之间
反应选择模型与知觉选择模型得比较
不同点:
(1)注意选择机制(即过滤器)在信息加工系统中所处得位 置
(2) 注意得知觉选择模型研究得就是集中性注意,而注意 得反应选择模型则反映得就是分配性注意
争论仍在继续。。。。。。。。。
衰减模型(Attenuation Model,Treisman,1960,1964)
内容: 1、 Treisman认为,过滤器不就是只允许一个通道得信息
通过,其余通道得信息也可通过,只就是受到衰减,强度减弱。 2、 已贮存得信息在高级分析水平(即意义分析)有不同得兴
利用追随程序双听技术
实追随耳和非追 随耳时,被试会不顾主试得事先规定(即复 述追随耳所听到得项目),而去追随意义
实验推论:
这种现象只有在过滤器允许两只耳朵得信 息都能通过得前提下才能实现,即人可同时 注意两个通道得刺激
两个模型得比较
相同:
出发点:都认为高级分析水平容量有限,需要过滤器来调节; 过滤器位置:都处于初级分析和高级得意义分析之间; 过滤器作用:选择一部分信息进入高级得知觉分析水平
两种加工过程(Schneider & Shiffrin, 1977)
认知心理学-注意
![认知心理学-注意](https://img.taocdn.com/s3/m/53d96d2a5ef7ba0d4b733b0a.png)
级分析的实验结果,对过滤器模型加以改 进,提出了衰减模型。
• Gray & Wedderburn (1960)和Treisman (1964) 的实验表明信息的选择取决于材 料的语意关系。当同时输入的信息具有 某种语意关系时,人们不仅能从被注意 的通道中获得信息,而且也能从未被注 意的通道中获得某些信息。
第二节 注意的认知资源理论
(一)双作业操作研究中的一些发现
• 不同通道的作业会优于同一通道内的作业 • 追随作业越容易,非追随作业完成得越好 • 生手(8%)比专家(67%)的双作业操作要差
被试同时进行的两种活动的活动效果,依赖于两种作 业是否相似、作业本身的难易程度以及个人的技能、
练习等因素。
(二)中枢能量理论
第三节 自动化加工
一、两种加工过程
1.控制性加工:控制性加工是一种需要注意 的加工,受人有意识的控制。其容量有限,可 灵活地用于变化着的环境。
2.自动加工:自动加工是一种不受人意识控 制的加工,无须应用注意,没有一定容量限制, 一旦形成难予改变。
3、过滤器模型无法解释的事实
(1)鸡尾酒会效应
…
Anny…
…
(2) Gray & Wedderburn 的实验(1960)
6 JEC
9
OB 2 TIVE
3 AUNT
4
追随耳
OBJECTIVE DEAR AUNT JANE
DEAR 5
JANE
• 表明非追随耳的信息也能得到一定的识别
(3) Treisman 的实验 (1964)
1、中枢能量理论的主要观点
Kahneman(1973): 《注意与努力》
认知心理学-第三章--注意PPT课件
![认知心理学-第三章--注意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eb393f9453610661fd9f46c.png)
2021
7
一 选择性注意
挑战一: 如何解释鸡尾酒效应?
挑战二:来自牛津大学的两名学生的实验 Gary和Wedderburn (1960)双耳实验中的有意义材
料
➢ 左耳:“Who 6 there”
➢ 右耳:“4 goes 1”
结果:被试先报告“Who goes there”,然后再报告 “461”,即被试报告刺激的顺序受到材料意义的影响。
的注意,不能仅仅通过姿势或视线的方向来识别注意的对象。 基于位置的注意(前置线索):注意如何定位到一 个空间和 位
置上。 基于客体的注意:当注意定位到某个客体时,注意的提高
效果会扩散到整个客体上。
2021
18
特征整合理论:客体图像加工分为两个阶段: 前注意阶段和集中注意阶段
前注意阶段:将刺激的基本特征进行空间提取,并将各 个特征在各自的“特征地图”上进行编码;
2021
8
一 选择性注意
(二)中期过滤器模型/衰减模型 代表人物:特瑞斯曼(Terisman,1964) 主要观点: (1)过滤器并非全或无; (2)并非只允许一个通道的信息通过,非追随耳的信号只是衰减了,部分信 息仍能得到高级加工。
2021
9
一 选择性注意
(二)中期过滤器模型/衰减模型
不同刺激的激活阈限是不同的。有些刺激对人有重要意义,激 活阈限低,如自己的名字,火警信号等,当它们出现在非追随耳的 通道时,容易被人们所接受。
(一)早期过滤器模型
实验证据: (2)双耳分听技术:Cherry,1953 采用追随耳技术 被试的两耳同时呈现两种材料,让被试大声追随一个耳朵听到的材 料。 结果:被试从非追随耳得到的信息很少 实验结果说明
从追随耳进入的信息,由于受到注意,因而得到进一步的加工、 处理;
认知心理学课后习题答案 (2)
![认知心理学课后习题答案 (2)](https://img.taocdn.com/s3/m/4404c99d26fff705cc170a77.png)
第一章绪论1、什么是认知和认知心理学?认知:认知是对知识的获得和应用的过程,也可以叫做信息加工的过程。
认知心理学广义:一切对认知或认识过程的研究,包括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和语言等。
狭义:指信息加工观点为特征的心理学,即信息加工心理学。
2、认知心理学产生的内外原因是什么?内部原因:行为主义的失败。
认知心理学重视心理学研究中的综合的观点,强调各种心理过程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认知心理学在具体问题的研究方面,在扩大心理学研究方法方面都有所贡献。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对计算机科学的发展也有贡献。
外部原因:(1)“三论”的影响(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2)计算机科学的影响(3)社会的需要,计算机科学发展的需要(4)社会的实践教育和对智力的开发需要3、认知心理学有什么影响?(一)认知心理学否定了行为主义,重新恢复了意识在心理学中的地位(二)认知心理学将心理过程看做信息加工过程,为研究心理活动的内部机制或内部心理机制确立了一个新的具体研究方向,这个新的研究方向迅速渗透到普通心理学和实验心理学中,是心理学研究发生明显的变化,这种变化包含如下:(1)心理过程的研究领域扩大(2)从心理物理函数走向内部心理机制(3)从分析性研究转向综合性研究(4)开始重视个别差异和个案研究4、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认知心理学在其具体研究中,采用实验、观察(包括自我观察)和计算机化模拟等方法。
以反应时和作业成绩为指标的实验特别受重视,利用被试的出声思考也得到了发展。
(1)减法反应时实验减数反应时实验的逻辑是安排两种反应作业,其中一个作业包含另一个作业所没有的一个处理(加工)阶段,并在其他方面均相同,从这两个反应时间之差来判定此加工阶段。
(2)相加因素法实验(3)“开窗”实验(4)出声思考(5)计算机模拟第二章知觉1、现代认知心理学对知觉的基本看法是什么?第一:知觉是寻求对信息的最佳解释过程。
第二:知觉过程具有积极主动性和选择性。
心理学第三章.认知过程(1)
![心理学第三章.认知过程(1)](https://img.taocdn.com/s3/m/3634a60876c66137ee0619cb.png)
(二)注意的功能
3. 调节功能 注意可以控制活动向着一定的目 标和方向进行,使注意适当分配和适 时转移。
(三)注意的分类
根据注意的目的性和维持注意是 否需要意志努力,可以将注意分 为三类: 无意注意 有意注意 有意后注意
1、 无意注意
(1)什么是无意注意
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是事先 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 努力的注意 。
第二节
注意的含义 注意的种类 注意的品质 注意的规律及运用
注 意
双耳分听实验
注意是我们心灵的唯一的门户, 意识中的一切,必然都要经过它 才能进来。 ——乌申斯基
一、注意的含义
(一)注意的概念 1.注意的概念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 集中。 注意是心理活动的重要特性,但不是 独立的心理过程。
实验结果显示:感到无聊和焦躁不安是 最起码的反应。在实验过后的几天里,被 试者注意力涣散,不能进行明晰的思考, 智力测验的成绩不理想等。通过对脑电波 的分析,证明被试的全部活动严重失调, 有的被试者甚至出现了幻觉(白日做梦) 的现象。
2. 感觉的测量
感受性(sensitivity)是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 也就是人对刺激的感觉灵敏程度。 每个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即感受性) 是不同的。 感受性是用感觉阈限来度量的。 感觉阈限:能引起感觉并持续一段时间的 刺激量。
在生活中,排字工人、打字员、汽 车驾驶员、体育裁判员等职业都需 要有较大的注意广度。
2. 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的稳定性也称注意的持久性, 是个体将注意保持在某一活动或 对象上的时间的久暂性。
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注意维持在同一对象上的时间。 广义:注意保持在一定的活动上,随着活动的进 行变换注意的具体对象。
认知心理学(详解)
![认知心理学(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8f06ace8102de2bd9605883d.png)
第三节 什么是认知
现代认知心理学对认知的定义: 现代认知心理学对认知的定义: 奈塞尔(Neisser,U.,1967)认为: (Neisser,U.,1967)认为 奈塞尔(Neisser,U.,1967)认为:“认知是指 感觉输入受到转换、简约、加工、存储、 感觉输入受到转换、简约、加工、存储、提取 和使用的全部过程” 和使用的全部过程”。 李德(Reed,S.K.,1982)认为: (Reed,S.K.,1982)认为 李德(Reed,S.K.,1982)认为:“认知通常被简 单地定义为对知识的获得, 单地定义为对知识的获得,它包括许多心理技 如模式识别、注意、记忆、视觉表象、 能,如模式识别、注意、记忆、视觉表象、言 问题解决、决策等” 语、问题解决、决策等”。
第六节 认知心理学的代表人物
西蒙 乔治· 乔治·米勒 奈瑟 纽厄尔
1.西蒙(Hebert 1.西蒙(Hebert Alexander 西蒙 Simon,1916-2001) Simon,191620世纪美国科学家 世纪美国科学家, 20世纪美国科学家,认知 心理学和人工智能开创者 之一, 之一,世界上第一位获诺 贝尔经济学奖的心理学家。 贝尔经济学奖的心理学家。
作为一种新的心理学思潮, 作为一种新的心理学思潮,现代认知心理学有 时与其他流行的心理学思潮是对立的: 时与其他流行的心理学思潮是对立的:与行为主 义的对立,反对它只研究可观察的外部行为, 义的对立,反对它只研究可观察的外部行为,强 调研究人的内部认知结构;与精神分析的对立, 调研究人的内部认知结构;与精神分析的对立, 反对它过分关注潜意识,强调意识的主导地位; 反对它过分关注潜意识,强调意识的主导地位; 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对立, 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对立,反对它只关注个人成 长和人际关系,强调应以认知过程为研究对象。 长和人际关系,强调应以认知过程为研究对象。
认知心理学第三章_感知觉
![认知心理学第三章_感知觉](https://img.taocdn.com/s3/m/41ff2490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38.png)
编码不同 • 还可从整体加工和局部加工来说明字词优势效应
二、客是两种方向不同 的信息加工过程,两者相互作用而构成统一的知 觉过程
第三节 模式识别 一、模式识别概述
• 模式:指由若干元素或成分按一定关系集合而 成的某种刺激结构或刺激的组合
• 模式识别:指人把输入刺激(模式)的信息与 长果记忆中的信息进行匹配,并辨认出该刺激 属于什么范畴的过程
支持模板匹配理论的实验证据:
• 菲利普斯(Phillis,1974)的实验 • Warren(1974)的实验 • Person的实验 • 模板匹配理论比较容易在计算机上加以
实现
模板匹配理论没有明确的问题:
• 对刺激的加工是从局部特征开始的还是 从整体特征开始的?
• 模板的编码形式是怎样的? • 刺激与记忆中的各种模板的比较是同时
• Lindsay & Norman(1977)、 Gibson(1969)的研究
• Neisser(1964)的实验 • Pritchard(1961)的固定网像实验 • 休伯和威塞尔(Hubel & Wiesel,1959,
1963,1968)的神经生理学研究 • Lettvin(1959,1961)的研究证明青蛙的
• 决策:比较之后,对刺激信息模式与哪一种记忆信息编码 最为匹配作出判断,从而了解模式的意义并赋予模式名称
三、模式识别理论
(一)模板匹配理论(Template-matching Theory)
核心思想:在人的长时记忆所编码的信息中,存储着 各式各样的来自个体过去经历的各种外部模式的拷 贝或复本,即模板,它们与外部刺激存在着一一对应 的关系
认知心理学(重点内容-各章)
![认知心理学(重点内容-各章)](https://img.taocdn.com/s3/m/4551bf81aa00b52acfc7cae1.png)
认知心理学(北京大学王甦修订版)(赵中昌,整理于2010年6月25日)第一章绪论减法反应时实验:荷兰生理学家Donders (1868)提出的目的是测量包含在复杂反应中的辨别、选择等心理过程所需要的时间。
在这种实验里,通常需要安排两种不同的反应时作业,其中一种作业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心理过程,即所在测量的过程,这两种反应时的差即该过程所需的时间。
“开窗”(Open Window)实验:能够直接地测量每个加工阶段的时间,从而能够明显地看出这些加工阶段。
认知的兴起:认知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Simon(1981)曾经指出,1956年是一个重要年份,在这一年里发表的几项重要研究展现心理学的信息加工观点,例如Miller对短时记忆的有限容量作了信息加工的说明,Chomsky发表了对转换语法的形式特点的一个早期的分析,Bruner, Goodnow和Austin阐述了策略在思维活动和认知理论中的作用,Newell和Simon发表了模拟人的启发式搜索的问题解决的计算机程序即逻辑理论家。
依照Simon的看法,甚至可以说,认知心理学的诞生不晚于1956年,后来Neisser于1967年发表了代表了心理学史上第一部以《认知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认知心理学自诞生以来的迅速发展及其影响的扩大,在心理学史上是罕见的,过去任何一个心理学思潮或流派都无法与之相比。
第二章知觉(24页)知觉的假设考验说:依照Bruner 和Gregory的看法,知觉是一种包含假设考验的构造过程。
人通过接收信息/形成和考验假设,再接收或搜寻信息,再考验假设,直到验证假设,直至验证某个假设,从而对感觉刺激作出正确的解释,这被称作知觉的假设考验说。
知觉的生态学理论:主张以知觉的刺激物说为代表,主张知觉只具有直接性质,否认已有的知识经验的作用。
著名代表Gibson认为,自然界的刺激是完整的,可以提供非常丰富的信息,人完全可以利用这些信息,直接产生与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相对应的知觉经验,根本不需要在过去经验基础上形成假设并进行考验。
《认知心理学》Cognitive Psychology Attention
![《认知心理学》Cognitive Psychology Attention](https://img.taocdn.com/s3/m/4061c26a76a20029bc642d9d.png)
Introduction
Attention is the psychological activity to select and concentrate on a certain object.
Important: Attention model, Filter model, Attenuation model, Reaction choice model ande the perceptual selecton model.
Difficlties: The diffference between central ennrgy theory an the two level of processing.
Moray (1969) argued that the attention study should include the following six aspects: (1) Selection; (2) Concentration, (3) Search; (4) Activation, (5) set (ready set) and (6) alertness (sustained attention)
✓ 促使理论更新:注意的瓶颈后 移
Gray and Wedderburn (1960) :
✓ Left ear - ob, 2, tive, dear, 5, Jane
✓ Right ear - 6, jec, 9, 3, aunt, 4
✓ Results: the participants according to the meaning received by the two ears were receiving information of word (objective) or the phrase (dear aunt Jane)
丁锦红认知心理学第三章 知觉与模式识别
![丁锦红认知心理学第三章 知觉与模式识别](https://img.taocdn.com/s3/m/68b7fc8bdd3383c4bb4cd2fe.png)
双足 有喙 鸟类 身披羽毛 卵生
蝙蝠被识别为 非鸟类
举例:人脸的识别过程
仅根据基本特征 抽取部分具体特 征
综合各项特 征后与基本 特征匹配
眉毛具体特征
眉毛基本特征
匹配
两眼具体特征
A的具 体人脸
匹配
鼻子具体特征
眼睛基本特征 鼻子基本特征 嘴巴基本特征
脑中 A的 脸
匹配
嘴巴具体特征
匹配
A人脸被识别
固定网像技术的研究成果
二、知觉的假设检验理论
强调已有知识经验对知觉的影响,主要是以假 设、期望或图式的形式起作用。 知觉是一个将外部刺激与脑中已有知识进行匹 配联系之后的确认过程。 重点:强调知觉的确认过程。
哪种是牛肉泡馍?
月亮上有什么?
三、直接知觉理论(生态学理论)
1. 要点:根据传统的Helmholtz知觉理论,知觉是无意 识推理的结果,即感觉和概念等经验的整合。但吉布 森(Gibson)在格式塔心理学整体知觉先于部分知觉
三个知觉理论的侧重点外部刺激感知觉初级心经验图式推理期待等高级心格式塔学派知觉组织的整体性知觉的假设检验模直接知觉理论刺激结构的整体性第二节知觉的加工方式一自下而上的加工数据驱动加工始于外部刺激即先对外部刺激特征进行分析之后经心理组织而成有意义客体
第三章 知觉与模式识别
知觉的理论 知觉的加工方式 模式识别理论 结构优先效应
有意识注意整体时可以忽略局部特征,但有意 识注意局部时总是要先受到整体特征的影响。
挑战
视觉知觉对象具有最佳大小水平(注意范 围),当局部特征处于最佳大小水平时,可 以出现局部优先效应——因为此时的总体特 征已经在最佳注意范围之外了。
假设最佳大小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avid Hubel 等人的研究
❖ Hubel等人通过单细胞记录技术,记录了视觉 皮质中单个神经元的反应,并把这些神经元 与相应的视觉刺激相映射,以寻求它们在视 野中的特定位置。
❖ 动物的视觉系统含有一些专门化的神经细胞, 它们只对有一定特征的刺激作出反应或有最 大反应。这种专门化的神经细胞被称作特征 觉察器(Feature Detector)。
意识(consciousness)则包括觉知感与觉知内 容,有些属于注意焦点,因此注意与意识形成 了两个相互交叉的集。
意识、注意、心理以及行为之间存在什么关 系呢?
感觉 +
记忆 +
思维加工
控制加工 注意(包括意识)
+ 自动加工
行动
意识的类别
有意识 意识
无意识
对周围事物的意识
自我意识 梦 对生理、心理过程的非意识性 del)
❖ Treisman(1960,1964)
❖ 当信息通过过滤装置时,不被注意或非 追随的信息只是在强度上减弱了,而不 是完全消失。不同刺激的激活域限是不 同的。
❖ 过滤器与衰减理论的共同之处:主张人 的信息加工系统的容量有限;都假定信 息的选择发生在对信息的充分加工之前。
自上而下的理论
❖知觉者以感觉信息为基础,并利用 其他信息源对刺激建立或建构认知 理解。
完形优先效应(P104)
❖ 后期选择理论
人物:多伊奇
观点:所有输入的信息在进入过滤或衰减装 置之前已经受到充分的分析,然后才进入过 滤或衰减的装置,因而对信息的选择发生在 加工后期的反应阶段。
三种注意理论的比较
❖ 认知资源理论
观点:
❖注意不是一个容量有限的加工通道,而是一组对 刺激进行归类和识别的认知资源或认知能力。
❖ 随着时间的推移,被试更不愿意冒险发出错误警报。 ❖ 可以通过训练增强警觉(Fish & Schneider,1981) ❖ 视觉刺激的信号检测最容易在所预期出现的位置出现,而刺
激的出现远离注意焦点时信号检测的准确性大大降低。 ❖ 视觉注意可以比作聚光灯。
搜 索(Search)
❖ 警觉一般是被动地等待信号的出现,而搜索则是积极、熟练 地寻找目标。
心理动力学观点
❖ Freud
意识
压抑
潜意识
无意识
❖ 压抑、检察官
意识
潜意识
愿望、恐惧 记忆、情绪
无意识
2020年4月17日星期五
7
注意的机能有哪些?
分配性注意 警觉与信号检测 搜索 选择性注意
警觉(vigilance)
❖ 警觉指一个人在一定时间内试图检测特定刺激时注意刺激阈 的能力。
❖ 警觉研究始于Norman Mackworth(1948),要求被试观察似 钟表表面的视觉呈现,钟的指针连续地走动,每隔一会儿就 会连续走两步,被试一旦看到指针连走两步就按下按钮。半 小时后,被试几乎错过25%连走两步的情况。为什么?
第三章 注 意
本章学习内容
❖ 什么是注意? ❖ 注意的机能有哪些? ❖ 注意的理论
什么是注意(Attention)?
一般观点:
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认知心理学观点:
通过感觉、已存储的记忆和其他认知过程 对大量现有信息中有限信息的积极加工。
共同点: 心理资源是有限的,任何时候心理资源所集中 处理的信息也是有限的。
整体 优先 效应
(A)
局部 优先 效应
(B)
David Navon 在实验中要求被试整体地或局部地辨别刺激。当 局部字母小且排列紧密(A),那么被试识别整体比识别局部 更快。当要求被试从整体上辨别刺激时,局部特征是否与整体 匹配并不重要;被试作答对整体是由H还是S组成时,反应时无 显著差异。但是,当要求被试从局部层次上识别刺激时,被试 对整体特征与局部特征匹配的情况回答就较快。这就是整体优 先效应。 当字母之间的间距拉开时(B),就出现了局部优先效应。即 被试识别局部的单个字母比识别整体字母更快,在相矛盾的刺 激中局部刺激干扰了对整体的识别。
❖ 特征搜索(超市货架) ❖ 联合搜索
注意的理论
❖ 过滤器理论(Filter Model) ❖ Broadbent(1958)
❖ 神经系统在加工的容量方面是有限度的,不 可能对所有的感觉刺激进行加工。
❖ 当信息通过各种感觉通道进入神经系统时, 要先经过一个过滤机制。只有一部分信息可 以通过这个机制,并接受进一步的加工;而 其它的信息就被阻断在它的外面,而完全丧 失了。
这种研究范型又叫“魔宫”,负责特定 任务的每个“魔鬼”接受并分析着刺激 的特征(Selfridge,1959)。
形象魔鬼 R
特征魔鬼 认知魔鬼
垂直线
AB D
水平线 斜线 右角
左角
EFGH IJKL MNO
PQ R
非连续曲线 S T U V
连续曲线 W X Y Z
决策魔鬼
P? D? R
魔宫(Oliver Selfridge,1959)
比如,指纹匹配。
自下而上的理论
❖ 原型论 原型( prototype )并不是一个呆板的、 具体的特定样式,而是一类物体或模式 的代表性模式;原型整合了物体或模式 的最典型特征。 比如,嫌疑犯的面部知觉。
自下而上的理论
❖ 特征论
人们试图把模式的特征与记忆中所储存 的特征相匹配,而不是把整个模式与模 板或原型相匹配。
❖自动化加工不受认知资源的限制,不需要注意, 是自动化进行的。这些加工过程由适当的刺激引 发,发生比较快,也不影响其他的加工过程。
❖意识控制的加工受认知资源的限制,需要注意的 参与,可以随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
Next time: 记忆
自下而上的理论
❖模板论
人们在头脑中储存了无数的模板 (templates)集,通过把所观察到的 模式与头脑中的模板集进行比较、选择 与之完美匹配的模板,于是就识别了该 模式。
❖这些认知资源是有限的。对刺激的识别需要占用 认知资源,当刺激越复杂或加工任务越复杂时, 占用的认知资源就越多。
❖当认知资源完全被占用时,新的刺激将得不到加 工。输入刺激本身并不能自动地占用资源,而是 在认知系统内有一个机制负责资源的分配。
❖ 双加工理论
人物:谢夫林 观点:
❖人类的认知加工有两类:自动化加工和受意识控 制的加工。
结构描述论
❖ Irving Biederman (1987) 的成分辨认理论 (recognition-by-components)认为,人们 可以通过观察物体各边之后把物体分解为几 何离子的方式很快再认物体,这些分解的离 子又可以重组为其他物体。
❖ 该理论可以解释人们如何再认椅子、灯以及 脸等,但是不能解释人们如何再认特定的椅 子、灯以及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