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证与民事审判方式改革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经济审判方式改革问题的若干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经济审判方式改革问题的若干规定](https://img.taocdn.com/s3/m/3cc3ad2bcc7931b765ce15f1.png)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经济审判方式改革问题的若干规定
【法规类别】审判组织
【发文字号】法释[1998]14号
【发布部门】最高人民法院
【发布日期】1998.07.06
【实施日期】1998.07.11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司法解释
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公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经济审判方式改革问题的若干规定》已于1998年6月19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995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1998年7月11日起施行。
一九九八年七月六日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经济审判方式改革问题的若干规定
(1998年6月19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
第995次会议通过法释〔1998〕14号)
为了正确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民事诉讼法),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民事经济审判机制,保证依法、正确、及时地审理案件,在总结各地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民事、经济审判方式改革中的有关问题作出如下规定。
关于当事人举证和法院调查收集证据问题
一、人民法院可以制定各类案件举证须知,明确举证内容及其范围和要求。
二、人民法院在送达受理案件通知书和应诉通知书时,应当告知当事人围绕自己的主张提供证据。
三、下列证据由人民法院调查收集:
上述证据经人民法院调查,未能收集到的,仍由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承担举证不能的后果。
四、审判人员收到当事人或者其诉讼代理人递交的证据材料应当出具收据。
关于做好庭前必要准备及时开庭审理问题
五、开庭前应当做好下列准备工作:。
民事证据制度存在的若干问题及对策措施(一)
![民事证据制度存在的若干问题及对策措施(一)](https://img.taocdn.com/s3/m/81f7410aaaea998fcc220e56.png)
民事证据制度存在的若干问题及对策措施(一)内容提要]:民事证据制度的确立和完善是审判方式改革的关键。
本文探讨了我国现行民事证据制度存在的若干问题及缺陷,对当事人举证与法院查证、庭前交换证据、举证时效、证人出庭作证、质证和认证、鉴定人出庭作证等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民事证据法律制度是一个国家各种民事法律法规中与证据有关的规定和规则的总称,亦称“民事证据制度”。
近年来,我国各级人民法院在审判方式改革中推行的“一步到庭”、“排期开庭”、“庭前交换证据”等等程序规则,已得到绝大多数法院的认同。
但是,由于民事证据立法尚在制定研讨之中,象当事人举证与法官查证、庭前交换证据、举证时效(或证据失权)、质证和认证,证人(或鉴定人)出庭作证以及专家证人等问题,对法学理论界和司法实践界来说,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本文拟就我国民事证据制度存在的若干问题及对策作进一步探讨。
一、民事证据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与缺陷随着199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民诉法》)的颁布实施,传统的审判方式在立法上被基本否定。
然而,作为民事证据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事证据制度中的证据规则,如关于举证、质证、庭前交换证据等程序规则,除现行民诉法规定的诉讼程序规范和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以外,近几年各级人民法院根据以上程序规范和司法解释又出台了大量的内部文件规定。
在这种背景下形成的民事证据规则就难免不带有现行程序规则与实体规则存在的双重缺陷:既不能保持已有辩论式审判方式下的诉讼效率,又难以体现我国现有审判方式改革后所要求达到的司法公正目标。
表现之一:证据立法滞后,司法解释又囿于效力位阶的限制,而各法院之间的证据规则地方化、司法割据现象较为严重。
一般而言,民事证据制度和证据规则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前者包括后者而且是后者的集中与概括;后者从属于前者而且是前者的组成部分和具体内容。
毋庸讳言,我国目前的民事证据制度还很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民事证据立法滞后。
民事诉讼基本模式与审判方式改革
![民事诉讼基本模式与审判方式改革](https://img.taocdn.com/s3/m/18a7541c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dd1196c.png)
民事诉讼基本模式与审判方式改革民事诉讼基本模式是指民事诉讼的基本流程和程序,审判方式则是指在民事诉讼中采取的具体的法律审判方式,如书面审理、公开审理、调解等。
在中国,民事诉讼基本模式和审判方式一直在进行和调整,以提高司法效率和司法公正。
本文将从这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民事诉讼基本模式民事诉讼的基本模式主要包括立案、举证、庭审、判决与执行等环节。
近年来,中国在民事诉讼基本模式上进行了一系列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简化案件流程:为了提高司法效率和缩短案件审理时间,中国推行了简易程序和快速审判制度。
简易程序适用于争议金额较小的案件,主要通过减少证据要求、合并审理、简化庭审等方式简化了案件流程。
快速审判制度则适用于涉及重大公共利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案件,通过加强审判组织、提高审判效率等方式加快了案件审理速度。
2.强化调解与和解:在案件审理过程中,中国鼓励当事人通过调解或和解的方式解决争议。
法院在审理中会积极发挥调解作用,推动当事人达成和解协议。
此外,中国还加强了调解顾问队伍的建设,为当事人提供专业的调解服务。
3.推进互联网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中国开始推行互联网化的案件办理模式。
当事人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在线立案、提交证据材料、提出诉讼请求等,实现了诉讼服务的便捷化和智能化。
以上措施的实施,有效地提高了民事诉讼的效率和公正性,使当事人能够更快速和公正地解决纠纷。
二、审判方式审判方式是指民事诉讼中法院采用的具体审理方式,它直接影响到法官的审判效率和司法公正。
我国在审判方式上也进行了一系列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公开审理:公开审理是指民事案件在法庭上对外开放,让社会公众和媒体监督司法活动。
公开审理能够提高司法透明度,增强当事人对于司法公正的信心,促进司法公正的实现。
2.书面审理:书面审理是指民事案件以书面形式进行审判,法庭上只进行简单的争议事项的辩论。
书面审理减少了庭审时间和争议焦点,提高了审判效率。
我国民事诉讼证据收集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我国民事诉讼证据收集制度的改革与完善](https://img.taocdn.com/s3/m/f0aa2cdb49649b6648d7473f.png)
程 序 公 正 , 最 终 导 致 实 体 公 正 的 难 以 实 现 。 正 如 李 浩 先 生 并 所 言 : 如 果 说 在 调 查 取 证 主 要 由 法 官 进 行 的 旧 的 审 判 方 式 “
、
我 国 证 据 收 集 制 度 的 立 法 规 定 及 运 作 现 状 评 析
我国 现行 < 事诉 讼 法 ) 5 民 第 0条 规 定 , 事 人 有 权 收 集 、 中 , 方 面 规 范 的欠 缺 尚不 会 对 案 件 的 实 体 公 正 造 成 损 害 的 当 这 提 供 证 据 。 但 由 于 该 规 定 过 于 笼 统 、 括 。 本 没 有 规 定 当 事 话 . 收 集 和 提 供 证 据 的 责 任 主 要 由 当 事 人 负 担 的 新 的 审 判 概 根 在 这 ” 蹦 ) 人 收 集 证 据 的 手 段 和 程 序 以 及 如 何 排 除 收 集 证 据 过 程 中 所 遇 方 式 中 , 一 欠 缺 将 严 重 妨 碍 实 体 公 正 的 实 现 。 … ( 0当 事 障 碍 。 致 于 当 事 人 在 收 集 证 据 时 。 处 碰 壁 , 以 甚 至 无 法 人 因 缺 乏 收 集 证 据 的 手 段 和 程 序 保 障 难 以 获 得 诉 讼 所 需 的 充 以 处 难 收 集 到 自 己 需 要 的 证 据 。 事 人 收 集 证 据 的 权 利 形 同 虚 设 。 分 的 证 据 材 料 , 致 审 判 实 践 中 由 此 生 成 了 诸 多 弊 端 , 要 表 当 导 主 首 当 主要 表现 是 : 一 , 证 据 为对 方 当事 人 或 第 三 人持 有时 , 第 当 对 现 在 以 下 几 个 方 面 : 先 。 事 人 的 诉 讼 主 体 地 位 难 以 在 诉 讼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经济审判方式改革问题的若干规定-法释[1998]14号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经济审判方式改革问题的若干规定-法释[1998]14号](https://img.taocdn.com/s3/m/32800818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31.png)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经济审判方式改革问题的若干规定正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公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经济审判方式改革问题的若干规定》已于1998年6月19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995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1998年7月11日起施行。
一九九八年七月六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经济审判方式改革问题的若干规定(1998年6月19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995次会议通过)法释〔1998〕14号为了正确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民事诉讼法),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民事经济审判机制,保证依法、正确、及时地审理案件,在总结各地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民事、经济审判方式改革中的有关问题作出如下规定。
关于当事人举证和法院调查收集证据问题一、人民法院可以制定各类案件举证须知,明确举证内容及其范围和要求。
二、人民法院在送达受理案件通知书和应诉通知书时,应当告知当事人围绕自己的主张提供证据。
三、下列证据由人民法院调查收集:1、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并已提出调取证据的申请和该证据线索的;2、应当由人民法院勘验或者委托鉴定的;3、当事人双方提出的影响查明案件主要事实的证据材料相互矛盾,经过庭审质证无法认定其效力的;4、人民法院认为需要自行调查收集的其他证据。
上述证据经人民法院调查,未能收集到的,仍由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承担举证不能的后果。
四、审判人员收到当事人或者其诉讼代理人递交的证据材料应当出具收据。
关于做好庭前必要准备及时开庭审理问题五、开庭前应当做好下列准备工作:1、在法定期限内,分别向当事人送达受理案件通知书、应诉通知书和起诉状、答辩状副本;2、通知必须共同进行诉讼的当事人参加诉讼;3、告知当事人有关的诉讼权利和义务、合议庭组成人员;4、审查有关的诉讼材料,了解双方当事人争议的焦点和应当适用的有关法律以及有关专业知识;5、调查收集应当由人民法院调查收集的证据;6、需要由人民法院勘验或者委托鉴定的,进行勘验或者委托有关部门鉴定;7、案情比较复杂、证据材料较多的案件,可以组织当事人交换证据;8、其他必要的准备工作。
民事审判方式改革新举措之繁简分流的探索
![民事审判方式改革新举措之繁简分流的探索](https://img.taocdn.com/s3/m/fb9f2dfd240c844768eaee2d.png)
民事审判方式改革新举措之繁简分流的探索作者:黄忠任来源:《法制与社会》2017年第30期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新的法律颁布在不断地提升,纳入法制轨道的领域也逐渐增多,新类型的案件更是层出不穷,而民事案件的总数最近几年也一直处于攀升状态,故而民事审判的难度大,任务重。
但是,因为民事审判力量比较薄弱,导致审判员不但压力大,负担也重,工作状态一直在超负荷地进行。
如此这样,要解决问题,除了必须要提升审判员的业务素质,还要提升民事审判的效率,就应该在民事审判方式上实行“繁简分流”。
关键词民事审判繁简分流改革作者简介:黄忠任,广西师范大学,河池市中级人民法院民一庭法官助理,研究方向:民法。
中图分类号:D9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ki.1009-0592.2017.10.368最近几年,全国各地法院都在实践和探索民事案件审理的繁简分流方式。
民事案件传统分工方式通常以行政区域为限,对所管辖的区域根据地段来确定,这就使一个审判员手中会集中许多不同类型的繁简案件,非常混乱,直接导致简单的民事案件审结延迟,而疑难、复杂的案件又没有办法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进行研究、处理。
根据“二八原理”,实践中,往往需要将大部分的精力放在少部分疑难复杂的案件上,将少部分精力放在大多数简单的案件上,这样会极大提高审判效率,故而对民事案件的审理实行繁简分流势在必行,即将一些简单且容易的民事案件集中起来专门进行审理。
繁简分流的思想应贯穿在民事案件的整个诉讼环节中。
一、繁简分流的可行性和法律依据在民事审判方式上运用繁简分流,指的是民事案件在立案以后,结合案件的难易的程度,将难度大、法律关系复杂的案件放到一起,由精审庭进行审理;将简单的且易解决的案件放到一起,安排若干个固定的合议庭专门审理,同时简化审判程序,减少不合理的工作环节,从而使工作效率得以有效地提升。
由于传统案件的搭配比较混乱,从工作结构上来看也不合理,有效运用繁简分流,就将这一难题解决了,对于疑难和复杂的案件,审判人员能够集中精力进行审理,既提升了审判人员的执法水平,又提升了办案的效率。
关于深化民事庭审改革的辩证思考
![关于深化民事庭审改革的辩证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665d199e6bec0975f465e22e.png)
对简易程序进行改革和完善 . 凡运用简 易程序审理 的案 件, 务必要正确理解 ( 民事诉讼法 》 15 第 4 条的规定 , 突
出一个“ 宇 , 简” 不但起诉受理 、 送达方式、 诉讼期间等程 序一 定要简化 , 对庭审也要灵活运用 , 争不举 . 无 质辩结
的限翻 , 可直接通 知双方 当事人到场开庭调解 . 调解不
成又无新的理由和证据 的, 可径行判决 , 而使之成为 从 简便 、 灵活 、 快捷 、 高效 的审理方式 。同时必须 的诉讼程 序不能在违法中简化 , 必要的工作仍要做好做细 , 例如 质证 、 调解两个工作阶段 必不可少 在质证中 , 法官在听取当事人 陈述后, 应当根据陈 述 的内容归纳出双方 无争议 的事 实和争议 的焦点 。对
单予 以否认 , 不可能 深层地揭示他方 证据 的内在矛盾。 所以应 兰对直接到庭 进行 具体分析 , i 根据案情的繁简和
兰、 强调 当事人举证 责任 并不意味着法院可以忽视
履行 自己的责任
强化当事人 的举证 责任是 民事 审判方式改革 的核
心之一。当 事人举 证原则也普遍为各国的民诉法所采 纳。但 是 , 绝对地强调有证据举在庭上 , 什么证据 都让
深化审判方式改革对简易程序进行改革和完善凡运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务必要正确理解民事诉讼法第பைடு நூலகம்的规定突出一个简字不但起诉受理送达方式诉讼期间等程序一定要简化对庭审也要灵活运用无争不举质辩结合突出说理不必拘泥于普通程序的庭审阶段的划分只要对方当事人不主动申请亦可不受普通程序答辩期的限制可直接通知双方当事人到场开庭调解调解不成又无新的理由和证据的可径行判决从而使之成为简便灵活快捷高效的审理方式
民事诉讼基本模式与审判方式改革
![民事诉讼基本模式与审判方式改革](https://img.taocdn.com/s3/m/5e6b28bf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5c.png)
民事诉讼基本模式与审判方式改革一、民事诉讼基本模式概念模式,又可称为“模型”,是指某一系统结构状态或过程、状态经过简化抽象所形成的样式。
⑴也有学者提出模式是对某类事物或行为特征的概括或抽象,即模式通过提示该事物与他事物的本质属性来说明此事物与彼事物的差异。
⑵民事诉讼基本模式又称民事诉讼结构。
当前法学界比较认同的民事诉讼基本模式称之为当事人主义和职权主义两种类型。
但学界对于当事人主义和职权主义基本模式的含义却存在不同的或模糊的认识。
特别是对当今世界上最具有代表性的民事诉讼体制的英美法系、大陆法系和以原苏联为代表的民事诉讼体制的基本模式划分的归类并非一致,于是有学者提出在明确民事诉讼基本模式基本含义的前提下,进一步理清民事诉讼基本模式的划分根据是必要的,如果不明确模式的划分根据就不能够正确地加以归类,并导致连锁错误。
⑶人们根据民事诉讼基本模式这一工具对三大法系(英美法系、大陆法系和以原苏联为代表的民事诉讼体制)进行分类。
根据一部分学者的观点,“英美法系国家多采用当事人主义,大陆法系多采用职权主义。
”并认为这种观点是我国民事诉讼法学界通常的观点。
⑷还有一种观点即张卫平学者于1993年在一篇题为《当事人主义与职权主义——两种民事诉讼基本模式的分析》指出:不管是大陆法系还是英美法系,其民事诉讼体制的基本模式都是当事人主义,而原苏联东欧各国都可纳入职权主义模式。
⑸有学者指出,两种观点分歧的根本原因在于对作为两种民事诉讼基本模式的当事人主义和职权主义的基本含义如何理解,即各自对当事人主义和职权主义有自己的定义。
所谓当事人主义在英美法系中被称为“adveraryytem”,大陆法系就直接称为当事人主义。
由于法律体系形成和法律文件传统的差异,英美法系与大陆法系的当事人主义在理解和具体表现上略有不同。
但一般认为,当事人主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基本含义:(1)、民事诉讼程序(包括民事诉讼中各种附带程序和子程序,例如财产保全程序、先予执行程序等)的启动与继续依赖于当事人、法院或法官不能主动依职权启动和推进民事诉讼程序;作为当事人主义的对立物的职权主义诉讼基本模式,在大陆法系的民事诉讼理论中,关于职权主义一般认识是“承认法院在民事诉讼中拥有主导权的原则总称为:‘职权主义’”。
举证、质证、认证应在判决书中表述
![举证、质证、认证应在判决书中表述](https://img.taocdn.com/s3/m/bf98bd69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22.png)
举证、质证、认证应在判决书中表述
宋存国
【期刊名称】《律师世界》
【年(卷),期】1999(000)001
【摘要】审判方式改革到今天,举证、质证、认证已经成为庭审的核心环节。
作
为集中反映审判主要过程和处理当事人实体问题的判决书,是对审判的反映,是审判结果的载体。
因此我们审判方式每前进一步、突破一点,都应该在判决书中结晶出来。
但目前我们的判决书所反映的形式和内容,举证不分彼此、内容笼统、没有质证内容、认证不讲理,只顾夫子自道,远远没有跟上审判方式改革的步伐。
判决书送达,当事人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特别是给付之诉中,金额、数字的来龙去脉,无从知晓,大大削弱了公开审理、公开宣判的效果,也严重影响了司法公正。
因此为了正确反映审判方式改革成就,在审判中善始善终完整体现举证、质证、认证等核心内容,保证公开审理效果,
【总页数】1页(P41-41)
【作者】宋存国
【作者单位】浙江舟山市中级人民法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926.5
【相关文献】
1.刑事诉讼中图像电子证据的举证、质证和认证 [J], 张玉镶;李文伟
2.民事判决书中证据表述初探 [J], 范淑玉
3.防治刑事错案的证据调查分析——以取证、举证、质证、认证四个司法证明环节为视角 [J], 王莉;朱玉玲
4.论民事诉讼中的举证、质证和认证的完善 [J], 倪业群;彭宁
5.民事管辖异议制度中举证、质证和认证问题探析 [J], 蒋剑鸣;郑慧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人民法院五年改革纲要(1999-2003)
![人民法院五年改革纲要(1999-2003)](https://img.taocdn.com/s3/m/78dec85a312b3169a451a40b.png)
人民法院五年改革纲要(1999-200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印发《人民法院五年改革纲要》的通知(1999年10月20日法发[1999]28号)全国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各级军事法院、各铁路运输中级法院和基层法院、各海事法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各级法院:现将《人民法院五年改革纲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对执行中遇到的问题,请及时报告我院。
人民法院五年改革的纲要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明确提出了推进司法改革的任务。
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又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载入宪法。
人民法院的改革是我国司法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积极、稳妥推进,使人民法院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进程中发挥应有重要作用。
一、抓住机遇,推进人民法院改革1、人民法院的改革势在必行。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民主与法制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同时,由于社会关系变化,利益格局调整,社会矛盾交织,使人民法院审判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人民法院的管理体制和审判工作机制,受到了严峻的挑战。
--司法活动中的地方保护主义产生、蔓延,严重危害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权威。
--现行的法官管理体制导致法官整体素质难以适应审判工作专业化要求,难以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特权观念等腐朽思想的侵蚀,人民群众对少数司法人员腐败现象和裁判不公反映强烈,直接损害了党和国家的威信。
--审判工作的行政管理模式,不适应审判工作的特点和规律,严重影响人民法院职能作用的充分发挥。
--人民法院特别是基层人民法院经费困难,装备落后,物质保障不力,严重制约审判工作的发展。
面对挑战,人民法院不改革没有出路。
只有通过改革,逐步建立依法独立公正审判的机制,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民主法制建设的需要。
2、人民法院改革面临良好的机遇。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为人民法院改革提供了良好的政治条件。
最高院关于民事经济审判方式改革问题的若干规定
![最高院关于民事经济审判方式改革问题的若干规定](https://img.taocdn.com/s3/m/8b14b1b7d15abe23492f4d06.png)
最高院关于民事经济审判方式改革问题的若干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公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经济审判方式改革问题的若干规定》已于1998年6月19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995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1998年7月11日起施行。
一九九八年七月六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经济审判方式改革问题的若干规定(1998年6月19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995次会议通过法释〔1998〕14号)为了正确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民事诉讼法),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民事经济审判机制,保证依法、正确、及时地审理案件,在总结各地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民事、经济审判方式改革中的有关问题作出如下规定。
关于当事人举证和法院调查收集证据问题一、人民法院可以制定各类案件举证须知,明确举证内容及其范围和要求。
二、人民法院在送达受理案件通知书和应诉通知书时,应当告知当事人围绕自己的主张提供证据。
三、下列证据由人民法院调查收集:1、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并已提出调取证据的申请和该证据线索的;2、应当由人民法院勘验或者委托鉴定的;3、当事人双方提出的影响查明案件主要事实的证据材料相互矛盾,经过庭审质证无法认定其效力的;4、人民法院认为需要自行调查收集的其他证据。
上述证据经人民法院调查,未能收集到的,仍由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承担举证不能的后果。
四、审判人员收到当事人或者其诉讼代理人递交的证据材料应当出具收据。
关于做好庭前必要准备及时开庭审理问题五、开庭前应当做好下列准备工作:1、在法定期限内,分别向当事人送达受理案件通知书、应诉通知书和起诉状、答辩状副本;2、通知必须共同进行诉讼的当事人参加诉讼;3、告知当事人有关的诉讼权利和义务、合议庭组成人员;4、审查有关的诉讼材料,了解双方当事人争议的焦点和应当适用的有关法律以及有关专业知识;5、调查收集应当由人民法院调查收集的证据;6、需要由人民法院勘验或者委托鉴定的,进行勘验或者委托有关部门鉴定;7、案情比较复杂、证据材料较多的案件,可以组织当事人交换证据;8、其他必要的准备工作。
我国证据收集制度的反思与重构--兼论民事审判方式的改革
![我国证据收集制度的反思与重构--兼论民事审判方式的改革](https://img.taocdn.com/s3/m/c2876916c281e53a5802ffe7.png)
关 键 词 :证 据 收 集 : 证 责 任 : 事审 判 方 式 政 节 ;程 序 公 :压 思 ;乖 构 中 图 分 类 号 :171 ) 3 J 文蔗 标 识 码 :^ 文章 编 号 : 1 42 ( X20 .M  ̄¥ 0 L 25o )) 1 (93 0. A 0
证据 收集 制 度 之 重 要 ,丝 毫不 亚 于举 证责 任 .不 仅 是 因 为裁 判 的作 出 必 须 以证 据 为 基 础 .而 且 因 为 举 证责 任 主要 在 于 船 决 没 有 证 据 或 证 据 不充 足时 如何 裁 判 的 问题 .因 而 具 有一 定 的 消极 性 ,而 证 据
维普资讯
汕头大 学学 报( 文社会 科 学版 ) 人
茅 1卷 茅【 8 期 圈 u SV II u ( 柚 1 uUIE T J R  ̄ Y0 H T S&SC Ls匝 a B 珏 OI N A c m [Y Ⅷ 1 N .2 2 Ⅱ) J 8 oIO O -
正因为当今世界大多数 国家一般都禁 止法 院侬职权蚓查收集当事^主张之外的证 据而强 州当事人 的举 证责任,因此都十分重视收集证据 的方法 和手 段 的立法 ,从j 丽确保 当事人能 够收集 到需要 的证
收 稿 日期 :2。 一0 2 o【 5 9 作 者 简介 :常 畅 怡 (9 i ) , _ ^ , 南 歧 沽 I 学教授 坪 13r , 【 . ^ = 军 . 西南 吐 j 学 冗 事诉 讼 击 9 缎 碰 士研 究 击大 9 陴 ¨f导 帅 f
维普资讯
5 0
常
怡
扬
军
我国证据 收集 制度的反思 与重构
第 1 期
据。具体而青 ,各国的规定们有一些差异 .主要体现在当事人收集证据是否在法院 的介八和指 挥下进 行 ,一般 认为 .英美法系国家,当事人收集证据 ,原则 J在法 院不介^的 隋况下进行 .而德 日等大陆 - 法系国家 .当 事人 收集证 据则顽向法 院申请 ,经过法院诈 叫进 行收集 -J 在美国.当事^收集证据是通过 “ 证据开示”或 发 现程曼 ( e )进行的 根据美 国联邦
论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模式选择
![论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模式选择](https://img.taocdn.com/s3/m/14478e1c0b4e767f5acfce10.png)
研 究 民事 诉 讼 基 本 模 式 时 也 首 先 关 注 这 三 大 法 系 , 其 是 大 尤
Fe . O1 b2 0
Vo . 4 NO 1 12 .
论 民事审 判方 式改革 的模 式选择
王 峰
( 南京森林 公 安 高等专科 学校 侦 查 系,江 苏 南京
摘
2 04 1 0 6)
要 :民事 审 判 方 式 改 革 应 从 我 国现 行 民 事诉 讼 基 本 模 式 的转 变 入 手 我 国 目前 的 民 事 诉 讼 基 本 模 式 属 于 职 权 主 义 模 式 , 模 式 该
关 于 民 事 审 判 方 式 的 改 革 问 题 我 国 民事 审 判 实 务 界 和 民
模 式 的 形 成 。其 中 . 化 传 统 、 律 传 统 是 尤 其 值 得 注 意 的 因 文 法
素 。当 事 人 主 义 发 端 于 古 罗 马 时 代 , 时 民事 诉 讼 在 很 大 程 那
这 个社 会 的 诸多 因 素 。 如 文 化 传 统 、 律 传 统 、 治 形 态 、 法 政 经
诉 讼 模 式 中 . 事 人 双方 尽 管 也 具 有 平 等 的 诉 讼 权 利 和 义 务 . 当
但 受 到 法 官 较 多 控 制 , 官 不 是 消 极 的 裁 判 者 , 是 诉 讼 的 积 法 而
照顾 到 程 序 的正 义 , 它使 辩 论 程 序 空 洞 化 。 当 事人 对 案 件 的 使
《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四条第一款及相关规定的解释方法——从中国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实践出发
![《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四条第一款及相关规定的解释方法——从中国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实践出发](https://img.taocdn.com/s3/m/a3a23fe2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2d.png)
《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四条第一款及相关规定的解释方法——从中国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实践出发季桥龙【摘要】《民事诉讼法》第64条和《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2条是关于举证责任的规定。
中国民事审判方式改革实践过程中,恰逢外国举证责任理论的引进。
外国理论与中国实践的结合,悄然引发了举证责任解释方法的摇摆不定,直接导致司法实践的迷惑。
理论的产生有其本土起源,举证责任作为民事诉讼的脊梁,这种先天特性,决定了其解释方法首先要从中国本土出发,从中国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背景入手。
%Both Article 64 of Civil Procedure Law and Article 2 of Some Provisions on Evidence in Civil Procedures are provisions about burden of proof. Methods of civil adjudication in China are being reformed when theories of burden of proof are introduced from foreign countries. The integration of foreign theories and Chinese practice brings about vacillating approaches to interpreting burden of proof which confuses judicial practice. Any theory has its origin. As the backbone of civil adjudication, burden of proof should be interpreted in the background of the reform of civil adjudication methods in China.【期刊名称】《山东警察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24)002【总页数】6页(P45-50)【关键词】审判方式改革;举证责任;解释方法【作者】季桥龙【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北京10073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D915.220世纪90年代,民事审判方式改革与德国现代举证责任理论全面引进不期而遇。
民事审判方式改革中民事证据的影响
![民事审判方式改革中民事证据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90ab99057cd184254b3535cd.png)
浅议民事审判方式改革中民事证据的影响摘要:本文从审判方式的改革中最重要的民事证据的改革,来对民事证据对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影响的几个方面来进行探讨,通过对民事证据在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重要性,以及举证和举证责任、认证和证人出庭在实践中的现实运用来进行进行探讨。
关键词:举证责任;司法公正;认证中图分类号:d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4-0059-01一、引言民事审判方式的改革,一直以来都是司法改革的核心问题,主要在把那些不适宜于中国的审判方式的陈旧的观念和习惯,以及影响到司法公正的不合理因素从中进行剔除,进而来保障裁判的公正和办案效率的不断提高,极致的发挥法律赋予的审判职能,建立与现在社会状况相适应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具有鲜明的中国社会主义的特色的审判方式。
法院系统提出了三个强化:强化庭审功能,强化当事人举证、强化合议庭职责。
民事审判方式的改革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就是对民事诉讼证据的改革。
二、民事证据在民事审判方式改革中的重要性第一、强化当事人的举证责任,《民事诉讼法》“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
这可以说是我国审判方式改革的迈出了很大的一步。
第二、弱化了法院的收集证据的职能以防法官在收集完证据后不能在中立的角度来审判案件,对于法院可以收集的证据规定的特别严格,即当事人及诉讼代理人因客观原因不能收集证据;或者法院认为案件需要证据时,才应当调查收集证据。
第三、明确规定作为定案的证据必须是在法庭中当众出示的并且经过当事人互相质证的证据,这从一定意义上对程序的公正也进行了完善。
《民事诉讼法》中对于证据的缺乏,不合理以及存在的一些问题都和审判方式的改革紧密相关,我国审判方式的改革也都围绕民事证据制度所产生的问题来进行改革。
因为审判方式改革继续深化时,最最最重要的就是表现在证据制度方面的问题。
我认为,民事诉讼证据能否完善直接会影响到审判方式的改革的能否顺利进行的重大问题。
基于民事审判方式改革视角下证据制度的完善
![基于民事审判方式改革视角下证据制度的完善](https://img.taocdn.com/s3/m/5ef68506844769eae009ed35.png)
才 查明案情 , 做到 以 庭 审功能来实现, 种强化 , 这 必然要求全 部庭审活动在“ 阳光 ” 对证 明材料互相对质, 能使 审判人员审清 、 下进行 , 采取公开审判 的方式 , 弃“ 摒 背对背 ” 的调解和“ 暗箱 ” 事实为根据 , 保障裁判 的公正性 。 操作 。这应当是最起码 的要求 , 只有这样才能使当事人和社会
4 .对认证的影响。我国法 院的现状、 国法官的整体素质 我
在 各界认识到审判对社会 的规范和 引导作用—— 法庭最讲理 , 法 以及我国现行 状况 下的审判机制使得 当庭认证难 以做到 , 实 庭最廉洁, 法庭最公正, 法庭最文 明。事实证 明,阳光 ” “ 下的庭 施 过 程 中 遇 到 了层 层 阻 力和 困难 。首 先 是 当庭 认 证 被 动 性 大 , 特别是有部分审判人 员的素质 不具 备 审, 当事人的服判率极高。19 年全 国审判方式改革工作会议 使得当庭 认证难 以操作 , 98 召开, 标志着我国民事审判 方式 改革 由局部试 点走 向全 面实施 把握当庭认证 的能力 , 加之 当庭认 证缺 乏法律依据 , 导致不利 阶段 。19 98年 6月 1 9日, 最高人 民法 院审判委员会通过 了《 关 于庭 审 的顺 利 进行 。
为定案 的依据。’ ' , 这样 强化庭审功能便成为继举证责任制度 改
革之 后 的又 一 项 审判 方 式 改 革 的 重要 内容 。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印发《全国民事案件审判质量工作座谈会纪要》的通知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印发《全国民事案件审判质量工作座谈会纪要》的通知](https://img.taocdn.com/s3/m/50ace7e6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b1.png)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印发《全国民事案件审判质量工作座谈会纪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最高人民法院•【公布日期】1999.11.29•【文号】法〔1999〕231号•【施行日期】1999.11.29•【效力等级】司法指导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民事诉讼综合规定正文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印发《全国民事案件审判质量工作座谈会纪要》的通知法〔1999〕231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生产建设兵团分院;全国地方各中级人民法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各中级法院:现将全国民事案件审判质量工作座谈会纪要印发,望认真贯彻执行。
1999年11月29日附:全国民事案件审判质量工作座谈会纪要为了总结抓好民事案件审判质量工作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研究解决的措施,进一步提高民事案件的审判质量和效率,使民事审判工作在为国家改革、发展和稳定工作大局服务方面,发挥更大的调整和保障作用,最高人民法院于1999年10月22日至24日,在武汉召开了全国民事案件审判质量工作座谈会。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主管民事审判工作的副院长、民庭庭长参加了会议。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唐德华在会上就进一步提高对民事案件审判质量重要性的认识、必须坚持的基本经验及今后做好几个方面主要工作等问题作了重要讲话;民事审判庭庭长X#X针对当前民事案件审判质量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应当采取的若干措施等作了中心发言;副庭长李凡在座谈会结束时作了总结发言。
部分高级人民法院在会上介绍了抓好案件质量的做法和经验。
与会者通过讨论,对当前如何抓好民事案件的审判质量,以及进一步审理好新类型民事案件等问题,在许多方面都达成了共识或者取得了基本一致的看法,现纪要如下:一、增强质量意识,充分认识抓好民事案件质量的重要性会议认为,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济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日益进步,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国家确立和推进的劳动用工制度、土地使用制度、住房分配制度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出台,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中的民事法律关系日益多样化,民事审判的调整范围不断扩大,民事案件涉及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影响面越来越大,案件的质和量都发生了深刻的巨大的变化,使人民法院的民事审判工作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
民事诉讼制度改革与司法公正
![民事诉讼制度改革与司法公正](https://img.taocdn.com/s3/m/83054fbc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07.png)
民事诉讼制度改革与司法公正在现代社会中,维护司法公正是保障公民权益的基本要求。
而民事诉讼制度作为司法公正的体现,其改革与完善无疑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近年来,中国不断推进民事诉讼制度改革,力求提高司法公正水平,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
首先,民事诉讼制度改革注重庭审程序的公正。
过去的庭审过程中,由于信息不对称以及程序设置不合理,往往导致当事人在庭审中难以平等地行使自己的权利。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改革之初便推行了诉讼举证责任制度,明确了当事人的举证责任,使庭审过程更加公正。
此外,还进行了一系列的制度改革,如实体事项的证据预先约定、当事人自己负责举证等,进一步增强了庭审中的公正性。
其次,民事诉讼制度改革加强了裁判员的独立性。
司法独立是司法公正的核心要素,民事诉讼制度改革致力于打破过去的行政干预,保障裁判员在案件审理中的独立性。
为此,推行了裁判员专业化培训和考核制度,提高了裁判员的业务素质和独立意识。
同时,确立了法官责任制和廉洁从业制度,加大了对违法违纪行为的追究力度。
这些改革措施有效地提升了司法公正水平,使当事人更加信任司法机关的裁判结果。
此外,民事诉讼制度改革还注重司法透明度的提升。
司法透明是司法公正的重要体现方式,在民事诉讼制度改革中得到了积极推进。
一方面,通过完善立案登记制度、审判流程公开制度等制度安排,使当事人和社会公众对案件的审理过程有了更多的了解。
另一方面,推行了网络公开庭审制度,通过直播庭审等方式,让更多的人有机会观看庭审过程,并参与到司法监督中。
这一系列措施的实施不仅提升了司法透明度,也有效地防止了以往存在的一些黑箱操作和不公平现象。
然而,民事诉讼制度改革还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如何平衡公正与效率的关系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司法公正需要时间和精力的投入,但过度追求公正可能会导致案件的延迟和效率的下降。
因此,我们需要在公正与效率之间寻找合理的平衡点。
其次,如何确保改革政策的有效执行也是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家事审判方式和工作机制改革的意见(试行)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家事审判方式和工作机制改革的意见(试行)](https://img.taocdn.com/s3/m/b5d8d810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1d.png)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家事审判方式和工作机制改革的意见(试行)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最高人民法院•【公布日期】2018.07.18•【文号】法发〔2018〕12号•【施行日期】2018.07.18•【效力等级】司法指导性文件•【时效性】已被修改•【主题分类】婚姻家庭综合规定正文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家事审判方式和工作机制改革的意见(试行)法发〔2018〕12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解放军军事法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生产建设兵团分院:为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推动家事审判工作改革,发挥家事审判职能作用,最高人民法院自2016年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选择部分法院开展家事审判方式和工作机制改革试点工作。
在总结试点工作基础上,现就进一步深化家事审判方式和工作机制改革提出如下意见:一、总体要求1.准确把握改革的方向目标,维护婚姻家庭和谐稳定,依法保障未成年人、妇女和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对家事审判工作的新需求新期待。
2.牢固树立人性化的审判理念,对当事人的保护要从身份利益、财产利益延伸到人格利益、安全利益和情感利益,保护当事人隐私,注重人文关怀,充分发挥家事审判对婚姻关系的诊断、修复和治疗作用,弘扬文明进步的婚姻家庭伦理观念,推进家风建设和家庭美德建设。
3.切实转变工作方式,强化法官的职权探知、自由裁量和对当事人处分权的适当干预,注意区分婚姻危机和婚姻死亡,正确处理保护婚姻自由与维护家庭稳定的关系,充分发挥家事调查报告、心理疏导报告及大数据的应用,力求裁判标准客观化以及裁判文书说理情理法相结合。
4.不断创新工作机制,积极争取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支持,加强与相关职能部门和单位的协调配合,动员和激励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参与,推动建立司法、行政和社会相结合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共同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举证与民事审判方式改革
一、举证制度与民事审判方式的联结
从狭义上理解民事审判方式或许仅能指民事庭审方式,但从广义上讲,它却代表着整个民事诉讼模式。
在人类历史上,民事诉讼模式从野蛮走向理性的每一步,无不伴随着举证制度的变革。
举证制度的发展不仅是民事审判方式抑或民事诉讼模式改革的重要内容,而且也是重要标志。
在等级分明又残酷的奴隶社会,一方面民事诉讼带着原始人“同态复仇”的血腥残余,诉讼主体不平等,民、刑诉讼程序也不区分。
在证据上,口供成了定案的唯一根据,举证往往成了债权人为了获取口供而对债务人实施的人身残害。
(柴发邦主编《民事诉讼法学新编》法律出版社1992年6月版第23页。
)另一方面,古罗马时期发达的个体商品经济,产生了严格的形式主义诉讼程序,罗马法学家关于举证及举证责任的智慧火花形成了“谁主张,谁举证”原则的雏形;封建专制制度下的欧洲中世纪“粗俗的蛮族法”及教会法增加了诉讼程序的神秘与武断色彩,采用纠问主义的审判方式,神明裁判和法定证据制度盛行,书证有极高的证据效力,宣誓证言和司法决斗一度是最常见的举证证明方法;罗马法的复兴及工业革命带来了18、19世纪的法典编篡运动,以理性主义及自然法思想为哲学基础,民事诉讼模式发生了根本革命,“从仪式化、教条化、武断性向实用、有效和民主方向发展。
”(顾培东著《社会冲突与诉讼机制》成都出版社1991年3月版第55页)辩论主义取代了纠问主义。
相应,当事人已不再是审判的客
体,当事人举证不仅是诉讼权利,而且也是法官裁判的基础,行为责任按“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在原、被告双方之间分担大致均衡。
事实真伪不明时举证责任及其分配已成为举证制度的核心原理。
现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事诉讼模式是建立在其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基础上的,尽管各国的法律渊源及文化传统不同带来了一些民事诉讼法律制度在形式上的差异,但是,为了适应其发达的市场经济对主体的平等性、开放统一性及高度竞争性等内在必然要求,无不抛弃了中世纪纠问主义模式,采用了当事人主义审判方式。
在对待举证问题上,都是由当事人来确定审判的对象并提出证据,法院只能根据当事人提出的事实和证据作出判决。
在结果责任的分担上,一般都采用“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而以举证责任倒置为例外。
长期以来,仅在形式上以庭审方式是当事人交叉询问还是法官职权询问方式为标准,把英美法系国家民事诉讼和大陆法系国家民事诉讼区分为当事人主义和职权主义两种模式,这实际上是一种误解。
〖ZW(〗白绿铉著《美国民事诉讼法》经济日报出版社1996年7月版第2页。
)相反,与高度的计划经济体制相应建立起来的前苏联民事诉讼模式,根据对绝对诉讼真实追求的理念,体现了国家对民事诉讼的全面干预,被有的学者称为绝对职权主义的民事诉讼模式。
(张卫平《绝对职权主义的理性认知》载《现代法学》1996年第4期)在对待举证问题上,一个突出的特征就是允许法院甚至检察机关拥有当事人主张以外全面搜集和提出证据的权利,在主张事实最终真伪不明时,当事人也不一定承担败诉风险。
举证制度的变化,不仅是不同历史时期特定的民事诉讼审判方式下的产物,反过来,它通过配置控、辩、审三方在诉讼证明上的权利、义务的杠杆作用,促进或制约着民事诉讼审判方式的有效运行,进而影响诉讼公正和效率两大基本价值的实现。
二、我国民事诉讼举证制度的理论和实践误区
新中国的民事诉讼理论和实践是在继承前苏联的模式基础上吸收“马锡五审判方式”的经验建立起来的,长期以来,单一封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社会生活和冲突方式为其提供了存在的合理性。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的结果使1991年民事诉讼法的重大修改成为必然,但是,那次修改毕竟是在“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背景下进行的,未能沐浴小平同志1992年南巡的春风,预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社会体制的结构性变化及其带来的社会生活巨变的需要,或多或少地带有“计划经济”的遗风。
因此,作为民事诉讼核心的现行的民事诉讼举证制度也同样存在理论和实践误区。
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关于举证责任的概念。
长期以来,理论和实践上都偏重于从行为责任的角度去认识举证责任,或者把举证责任中行为责任与结果责任等量齐观,从而未能把握举证责任的实质。
这是举证责任理论研究的最大误区,带来的最直接的立法缺陷是民事诉讼法第64条的规定,使真正的举证责任制度难以建立。
2.关于当事人举证与法院取证的关系。
一方面,关于当事人举证方式的认识上存在误差,没有把当事人间接举证视为其履行行为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