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圣陶先生吕叔湘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导学案设计(有答案)
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导学案(有答案)【学习目标】1、识记生字词及文学常识;2、初步学会略读,通过自主阅读整体文意,梳理文章思路,明确文章主要内容;3、细读课文,认识并学会找评价性语句,理解本文以小见大、夹叙夹议的写法;4、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会品味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的特点;5、深入理解文章的主旨,体会叶圣陶先生关于写作的观点及本文的语言风格,树立正确的用语观。
6、通过扩大阅读量,拓展延伸,深化理解,巩固学法。
【学习重点】1、识记生字、词及文学常识;2、学习在略读中快速捕捉重点内容的方法,梳理文章思路,明确文章主要内容;3、学习用评价性语句结构文章的方法,理解本文以小见大、夹叙夹议的写法;【学习难点】1深入理解文章的主旨,体会叶圣陶先生关于写作的观点及本文的语言风格,树立正确的用语观;2学习叶圣陶先生宽以待人、严以律己的品质,体会作者对故人的深沉情感,培养自己宽厚的品。
【学习过程】学习任务一.了解作者及写作对象自学检测一:1、张中行(1909-2006),原名张璇,学名张璿,河北省香河县河北屯乡石庄(今属天津市武清区河北屯镇)人,著名学者、家。
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
是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在北大)三雅士之一,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
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他的代表作是《》2、叶圣陶(1894年-1988年),原名,字秉臣,辛亥革命后改字圣陶。
汉族,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家、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主要作品有我国第一部童话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短篇小说集《隔膜》、《火灾》、《线下》、《城中》、《未厌集》等。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叶圣陶,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作家、编辑家、教育家。
B.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是叶圣陶先生的代表作。
C.《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的作者张中行,河北香河河北屯(今属天津)人,学者、散文家。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4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知识梳理与练习
第14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知识梳理与练习1.文学常识张中行,原名张璇,学名张璿,河北香河人,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燕园三老”之一。
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
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
张中行和叶圣陶先生,都是我国著名的语文学家。
二人有多年的交往,感情深厚,亦师亦友。
1988年叶圣陶先生辞世,三个月后,作者就写下了这篇文章。
2.文章思想内容作者通过一些典型事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躬行君子、堪为师表的忠厚长者独具而可贵的精神风貌——宽以待人,严以律己。
3.重点词语颠沛流离(diān pèi )商酌(shāng zhuó)累赘(léi zhuì)朦胧(méng lóng)拖沓(tuō tà)妥帖(tuǒtiē)譬如(pì rú)修润:修改润色。
东四八条:北京东城区胡同名。
商酌: 商量斟酌。
朦胧:不清楚,模糊。
文中指一种美学境界。
累赘:不必要,麻烦。
拖沓:不爽快,不简洁。
妥帖:恰当,十分合适。
不耻下问: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颠沛流离:因生活困窘而到处奔波流浪。
颠沛:遭受挫折或困难。
流离:离散、流落。
4.重点问题(1)文章通过一系列事件,重点塑造了叶圣陶先生哪两种品行?答:①待人厚。
体现叶先生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过人之处。
②律己严。
通过叶先生有关自己无法当面指摘他人短处的一次发言。
表现其“使人自重”的“德的力量”。
(2)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来表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这种风格具体讲的是什么?答: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
还特别重视“简洁”。
练习题一、基础知识综合1.下面的文段选自《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有改动),阅读后,完成各题。
《左传》说不朽有三种(甲)居第一位的是立德。
在这方面,就我熟悉的一些前辈说,叶圣陶先生总当排在最前列,叶圣陶先生是单一的儒,行为是这样,思想也是这样。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学设计+课文讲解稿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学设计课文讲解稿《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是张中行写的一篇回忆性文章,出自他的作品《谈文论语集》。
作者通过回忆与叶圣陶先生交往中的几件小事,表现了叶圣陶谨严自律、待人宽厚的节操和风范,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追思景仰之情。
本文处于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本单元的阅读主题是“修身正己”,所选课文,有着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课文所写人物身上,也蕴含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
本单元重点学习略读,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对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
因此,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既要引导学生通过略读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又要引导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体会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情感,更要善于抓住文章中的人物形象的特点,生发出自己的体会,获得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对写人记事的散文并不陌生,他们能抓住关键词句概述文章内容,也能基本把握文章中人物特点及写作手法。
同时,这一学段的孩子仍具有较强的好奇心,价值观也在形成过程中,应该设计学生感兴趣的语文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产生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因此,在学习本课时应引导学生在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打开思维,领悟文字中蕴含的思想情感。
三、教学目标:1. 初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 自主阅读,以批注的形式写下自己的阅读感受,根据学生阅读初体验确定教学内容。
3. 补充助学材料《怀念圣陶先生》(吕淑汀),与本文进行对比阅读,根据文章内容对叶圣陶先生做出评价,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四、教学重点:1.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以批注的形式写下阅读感受,根据学生阅读初体验确定教学内容。
2. 与《怀念圣陶先生》进行对比阅读,根据文章内容对叶圣陶先生做出评价。
五、教学难点:与《怀念圣陶先生》进行对比阅读,根据文章内容对叶圣陶先生做出评价。
六、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在之前教学中向学生讲解如何写批注。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后练习题合集
7下课后练习题《邓稼先》一、通读全文,把握文意,回答下列问题。
1.初读课文时,哪些句段最让你感动?反复细读后,再想想这些内容是否最能体现全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2.找出文中表现奥本海默与邓稼先两人不同个性、品质的词语及细节,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进行对比,通过对比得出了怎样的结论。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五部分,想一想:这部分开头引用《吊古战场文》,有什么作用?结尾处又引用儿时学到的“五四时代的一首歌”,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三、课文最后一段写道:“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
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
”结合课文,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四、本文分段较多,有时一两句就是一段,简洁精练,铿锵有力。
试找一些例子,反复诵读,体会这些语段的表现力。
五、小组合作,搜集并整理我国“两弹一星”科学家的资料。
任选其中一位科学家,由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介绍。
《说和做》一、闻一多作为学者时的“说”和“做”,与作为民主战士时的“说”和做”有哪些不同?彼此有无关联?试根据课文内容做简要分析。
二、本文在叙述中注意通过细节描写来展现闻一多的人物形象,结合文中一两个例子,说说这种写法的好处。
三、下列语句读起来像诗,能引发丰富的感受与思考。
试揣摩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1.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
2.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3.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
4.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四、查阅相关资料,为本文再补充一两件体现闻一多“说”和“做”特点的事例。
五、课外阅读闻一多的《太阳吟》《死水》《静夜》等诗作,欣赏其艺术特色感受其中的精神追求。
《孙权劝学》一、朗读课文,理解大意。
说说孙权为什么要劝吕蒙学习,又是怎样说服吕蒙的。
二、课文是怎样表现吕蒙学识进步的?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三、诵读下列句子,体会加点词所表示的语气。
吕叔湘与人教社
2020年5月总第65期吕叔湘与人教社曹周天摘要:吕叔湘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和语文教育家。
他1952年10月受叶圣陶之邀任职人民教育出版社,1954年至1955年兼任副总编辑。
在人教社工作期间,他主持制订了《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领导了新中国统编教材初级中学课本《汉语》及其教学参考书的编写,热心指导《语文学习》杂志编辑工作。
调离人教社后,他仍心系人教社中小学语文教材建设工作。
关键词:吕叔湘;人民教育出版社;统编教材;汉语教学吕叔湘(1904—1998)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
其代表作《中国文法要略》《汉语语法论文集》等在语言学领域享有极高的声誉。
他和丁声树共同主编的《现代汉语词典》几乎成为从事文字工作者的案头必备工具书。
作为语言学家的吕叔湘为世人所熟知,然而他在1952年10月至1955年12月任职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人教社)工作三年多时间的这段经历却鲜为人知。
吕叔湘早年接受过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熏陶,1926年毕业于东南大学外国语文系,先后在丹阳县立中学、苏州中学等校当过中学老师,1936年赴英国牛津大学人类学系、伦敦大学图书馆专业留学,1938年回国后历任云南大学文史系副教授、华西协和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金陵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兼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
1948年底到上海开明书店任编译所主任一职,参加《中学生》《国文月刊》等刊物的编辑工作。
家庭氛围的熏陶,接受过系统的科班教育,中学从教经历,有留学背景,曾在大学任职,又当过编辑,这些丰富的人生经历综合在一起,为他从事教材编写领导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扎实的实践经验,同时也为他到人教社参与新中国教材建设埋下了伏笔。
1950年,吕叔湘应清华大学之聘,担任中文系教授。
同年应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之约,审读《初级中学语文课本》。
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吕叔湘从清华大学调往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任研究员。
1952年10月,48岁的吕叔湘受叶圣陶之邀任职人民教育出版社(与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合聘,工资各付一半,在两处同时任职)。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13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13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后习题参考答案思考探究一、本文记叙的都是叶圣陶先生日常生活与工作中的小事,作者却给予极高的评价。
找出文中评价性的语句,对照所记叙的事情,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
”这句评价对应记叙的小事是:叶圣陶对来访的客人一定要远送,再三道谢,目送离开;即使晚年不能起床,对来探望的客人也还举手打拱,连声称谢。
20世纪70年代中期,作者曾去看望叶圣陶不遇,之后叶圣陶十分悔恨,并为作者沦为住旅店而感到悲伤。
这令作者感慨:“想到十年来的社会现象,像叶圣陶先生这样的人竟越来越少了。
”从这些小事和作者的评价来看,叶圣陶的德行源于仁心,成于小节,并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保持。
二、作者在第1段说“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这“双层的悲哀”的含义是什么?文中还有类似这样含义丰富的语句,再找一些出来做品析。
参考答案:作者得知叶圣陶先生逝世时恰在除夕夜,一边是辞旧迎新的鞭炮声,一边是不幸的消息传来。
乐景反衬哀情,倍增其哀,故说是“双层的悲哀”。
【示例】语句:“譬如近些年来,有不少人是宣扬朦胧的,还有更多的人是顺势朦胧的,对于以简明如话为佳文的主张,就必付之一笑。
”品析:“宣扬朦胧”与“简明如话”对立,前者是让人看不明白,后者是要让人看得明白,大约“宣扬朦胧”的人认为让别人看明白是不高明的写作,所以才会嘲笑简明如话的佳文;“顺势朦胧”指并不推究用语,只是跟着感觉走,其实是一种不认真的写作态度。
这里作者表达含蓄但褒贬分明,值得品味。
三、叶圣陶先生说:“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
”怎样理解这种“写话”的主张?本文具有这样的“写话”风格吗?举例说说。
参考答案:叶圣陶的“写话”主张即强调语言的简明、顺畅、通俗、质朴。
本文也具有这种“写话”风格,比如:“我第一次见到叶圣陶先生,是五十年代初,我编课本,他领导编课本。
这之前,我当然知道他,那是上学时期,大量读新文学作品的时候。
人教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晨读晚记素材:第四单元
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晨读晚记·第四单元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__[学生用书见《晨读晚记》P28]吊白居易[唐]李忱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赏析】诗的首联运用比喻,巧妙概括了白居易一生的艺术成就。
“缀玉联珠”是形容他诗文的艳丽光彩,“六十年”则指他的创作生涯,“诗仙”是溢美之词,是对白居易的高度评价。
诗的颔联表达了诗人无比惋惜之情。
这里运用对仗和互文的修辞,将作者对白居易的浓浓思念之情凝聚在精练的语句中,情愫深,意韵长。
颈联借白居易的两篇代表作《长恨歌》与《琵琶行》来赞美他的艺术成就与巨大的影响力。
“童子解吟”“胡儿能唱”蕴含深意:其诗所知人多,所晓域广,通俗易懂,音韵和谐,圆润悦耳。
作者没有直接说他的诗多么美,多么富有魅力,而是让读者自己去品味,可谓蕴藉含蓄。
尾联进一步直接表达了作者对白居易的器重、难以割舍和对白居易去世的无比悲伤之情。
“文章已满行人耳”,白居易的诗如风一般流行,与行人形影不离;“一度思卿一怆然”,写作者听到吟诵之声,就会牵动起思念白居易的感情,内心充满无比悲伤与哀痛。
全诗语言通俗凝练,感情真挚,既表现了对白居易仙逝的哀痛,又表现了对他诗歌的赞赏,同时突出了其诗非同凡响的艺术成就。
我第一次见到圣陶先生,跟我想象中的“文学家”的形象全不一样;一件旧棉袍,一把油纸雨伞,说话慢言细语,像一位老塾师。
他说明来意之后,我答应试试看。
又随便谈了几句关于语文教学的话,他就回去了。
那时候圣陶先生从乐山搬来成都不久,住家和办公都在郊外。
过了几天,他让人送来一套正中书局的国文课本,供我写书取用例句。
大约半年之后,我写完了《中国文法要略》的上卷,送给圣陶先生审阅,那时候他已经把家搬进城里了。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4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学设计2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4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学设计《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学方案第2课时【教学目标】1.精读课文重点段落,把握叶圣陶的高贵品质,体会作者的情感。
2.学习本文通过若干件小事,写出人物特点的写作手法,品味作者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表达方式的技巧。
【教学重点】精读课文重点段落,把握叶圣陶的高贵品质,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品味作品的语言,本文通过若干件小事,写出人物特点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上节课,我们用略读方法,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从中体会到叶圣陶先生可贵的精神品质,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深入了解文本。
设计意图:回顾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进入这节课的学习重点。
二、问题探究(一)自主探究《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作者围绕叶圣陶先生的“做人和做学问”选材,都是生活工作中的小事,以小见大。
1.探究任务结合文章事例思考: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2.探究方法(1)自由朗读课文。
(2)回忆上节课概括的事件和精神品质,想想以小见大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3.成果展示作者围绕叶圣陶先生的“立德”,选择的都是日常生活与工作中的小事,多而细碎,既有作者亲身感受的事,也有他人的转述和评价,但小事情见大品格,正是这些小事情,从不同方面折射出了叶圣陶先生的可贵品德。
人物形象因这些小事、细节而丰满起来,这就是以小见大的好处。
4.活动小结这篇文章在选材上以小见大,选的都是生活工作中的小事,但从中能看出先生的高尚品德,我们在写作上也应学学这种写法。
设计意图:自主探究写作方法,在朗读、默读中反复品味作者以小见大写法的好处。
(二)合作探究一1.探究任务精读第3自然段和第6—8自然段,理解并概括叶老的写话主张。
2.过程安排(1)默读课文,圈画关键词句。
(2)小组讨论:①结合具体句子说说自己思考的理由。
②交流探讨(3)小组一位代表同学发言。
3.成果展示预设:“他写文章坚决用普通话。
”“他不止一次地说:‘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
统编人教版七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后拓展阅读书目
统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后拓展阅读书目及文章《泰戈尔诗选》泰戈尔《繁星》冰心《春水》冰心《朝花夕拾》鲁迅《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忆读书》冰心《书癖》冯亦代《书的抒情》柯灵《城南旧事》林海音《湘行散记》沈从文《纪念白求恩同志》朱德《我们时代的英雄》宋庆龄《“要拿我当一挺机关枪使用”——怀念白求恩同志》聂荣臻《猫》夏丏尊《猫》靳以《父亲的玳瑁》王鲁彦《所罗门的指环》《西游记》吴承恩《猎人笔记》屠格涅夫《镜花缘》李汝珍《太阳吟》《死水》《静夜》闻一多《黄河大合唱》之《黄河之水天上来》光未然《山海经》绘本版《骆驼祥子》老舍《红岩》罗广斌、杨益言《创业史》柳青《怀念圣陶先生》吕叔湘《丁香结》《燕园树寻》《好一朵木槿花》《滑铁卢的一分钟》《黄金国的发现》《越过大洋的第一次通话》(《人类的群星闪耀时》)《朝闻道》刘慈欣《星》阿瑟·克拉克《真名实姓》弗诺·文奇《海底两万里》凡尔纳《基地》阿西莫夫《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J.K.罗琳《<呐喊>自序》《我的母亲》邹奋韬《我的母亲》老舍《托尔斯泰》《三作家》《三大师》《居里夫人传》《水经注》(其中关于孟门山、拒马河、黄牛滩、西陵峡的段落)《与施从事书》《与顾章书》吴均《红心照耀中国》埃德加·斯诺《长征》王树增《飞向太空港》李鸣生《谈生命》冰心《地下森林断想》张抗抗《人生》勃兰兑斯《蝉和蚁》《蝉的歌唱》法布尔《<清明上河图>的故事》《解读<清明上河图>》《谜一样的<清明上河图>》《昆虫记》法布尔《星星离我们有多远》卞毓麟《寂静的春天》蕾切尔·卡森《歧路亡羊》《詹何钓鱼》《造父学御》《鲍氏之子》《九方皋相马》(《列子》)《廉颇》《蔺相如》《屈原》《韩信》《李广》(《史记》)统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后拓展阅读书目及文章《社戏》原文的开头部分。
莫耶《延安颂》、祁念曾《延安,我把你追寻》、曹靖华《小米的回忆》、吴伯箫《记一辆纺车》《沙乡年鉴》美国利奥波德《桃花源诗》《始得西山宴游记》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柳宗元《满井游记》袁宏道《峡江寺飞泉亭记》袁枚《登泰山记》姚鼐《傅雷家书》傅雷《苏菲的世界》乔斯坦·贾德《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朱光潜《西溪的晴雨》郁达夫《黄山记》徐迟《读三峡》王充闾观看纪录片《话说长江》《再说长江》《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平凡的世界》路遥《名人传》罗曼·罗兰。
第14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七年级语文下册各课生字词+同步练习+思考探究解析+课外阅读
第14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生字生词】修润:修改,润色。
v生疏:shū不熟悉。
v商酌:zhuó商量斟酌。
v恳切:诚恳殷切。
v譬如:pì比如。
v朦胧:méng lóng含糊。
v累赘:lèi zhuì多余。
v别扭:bièniu这里指说话、作文不通顺,不流畅。
v拖沓:tuō tà形容做事拖拉。
v妥帖:tuǒ tiē合适。
v诲人不倦:huì rén bù juàn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倦。
v不耻下问:bù chǐ xià wèn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v颠沛流离:diān pèi liú lí生活艰难,四处流浪。
以身作则:yǐ shēn zuò zé则:准则,榜样。
以自己的行动做出榜样。
【同步练习】13.叶圣陶先生二三基础导练一、语言知识及其运用1.下列加点字注音和字形全对的一项()A. 确凿 (záo) 哺育(fǔ)喧嚣一拍既合B. 炽痛(zhì)重荷(hè)磐石无遐及此C. 亘古 (gèng) 污秽 (huì) 仰幕锋芒毕露D. 斑斓(lán)胡骑 (jì) 幽寂迥乎不同2.下列句子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昨天下午,第一海水浴场人声鼎沸,热闹非凡。
B. 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C. 我家的相册里,有几张罕见的照片,在它们背后藏着一些妇孺皆知的故事。
D. 虽然你现在只是涓涓细流,然而只要锲而不舍,终会拥抱大海。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在如何提高课堂效率的问题上,老师听取了广泛同学们的意见。
B. 作为一种新媒体,微博为公众提供了一个广阔的交流平台。
C. 考生在考场上专心答卷,而场外的老师和家长无时无刻都在焦急地等待。
吕叔湘
工作经历
吕叔湘除在丹阳县中任教外,还在堂兄吕凤子创办的丹阳正则学校兼课,后来是该校校董之一。吕风子长吕叔湘十八岁,在吕叔湘懂事的时候,吕凤子已到外地工作,两人很少见面。在丹阳的这段时间里,吕叔湘上课前后,有时候去凤子大哥的房子里随便谈谈,两人很快熟识起来。1927年暑假后,校长陈湘圃改任省立徐州中学校长,继任的校长是何金元。半年后,何金元被地方势力逼得辞职,吕叔湘也跟着辞职到苏州去教书。1928年,丹阳县中情况很不好,吕凤子等共商对策,把一向在杭州教书、跟丹阳教育界无关系的何其宽找回来担任县中校长,希望能缓和矛盾。何其宽又把吕叔湘请回来担任教务主任。另外又从外地请来几位有学问有经验的教师,一时间,教师阵容整齐,学校气象为之一新。可这是不符合某些地方势力愿望的,他们不断给何其宽制造困难。何其宽感到棘手,只干了一学期,又不得不辞职回到杭州去教书,吕叔湘也辞职去安徽省第五中学教书,暑假后仍到苏州中学任教。1929年起,吕叔湘一直在外地工作,难得回丹阳,可每逢回丹阳,他总要到正则学校去看望风子大哥和别的熟人,忘不了自己是正则大家庭中的一员。苏州中学图书较多,吕叔湘在这里阅读了丹麦学者叶斯柏森的《语法哲学》等语言学名著,为以后走上语言学研究的道路打下了基础。
编辑本段社会影响
2003年9月,为纪念吕叔湘先生,吕叔湘先生曾经工作过的丹阳市高级中学更名为“吕叔湘中学”吕叔湘中学中的吕先生铜像
。
编辑本段生平经历
家庭情况
吕叔湘,1904年12月24日出生在吕先生家乡江苏省丹阳县卫星图
江苏省丹阳县城内新桥西街柴家弄,在兄弟中排行第三。父亲吕东如经商,家境较富裕。吕叔湘幼年时在县城的一所私塾读书,1915年,考人丹阳县高等小学。这是该县最早的一所高等小学,校址坐落在县城白云街中段,现在是丹阳实验小学。这个学校虽然没有多少先进设备,但教师水平较高,教学认真,管理极严。吕叔湘入学的这年,学校增开了英语课。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原卷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外拓展延伸阅读(部编版)
第14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一、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很现代的叶圣陶彦火记得第一次去拜访叶圣陶老人,已是33年前的1979年初秋,北京香山红叶尽染的时节。
年已九十三岁、霜雪毛发、皑亮白眉、银白胡子的他,精神仍健旺,侃侃而谈,有条不紊,保有中国旧时文人的气派和风范。
第一次见面,他便向我表示,他近来阅读当前出版的书籍和报刊,发现错字、别字不少,这是他过去罕见的。
他还特别提到香港的报刊——叶老所阅读的报刊和书籍中,包括香港及海外出版物。
叶老忧心忡忡地说,这可要贻误读者啊!叶老说他在商务印书馆当过校对和编辑。
商务出过不少青少年知识读物,如《万有文库》等,还有教科书,都不容许有错别字,否则便会“误人子弟”。
他说,他所身处年代的出版工作,除了编辑外,校对是一项顶重要的职务,所以旧时的出版物,在封面或扉页或版权页上,都注有“校勘者”的名字,以示郑重。
作为长期在编辑行业工作的笔者,听罢不禁为之肃然起敬。
叶圣陶在1923年当商务印书馆的编辑之前,已有长达11年的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经验。
更难得的是叶圣陶虽然是一个德高望重的学者和作家,但一点也不抱残守缺和故步自封。
在中国内地,他是第一个提出“易读法”的人。
他亲自撰写文章指出:“现在大家都忙,挤出点时间来不怎么容易。
如果只花半小时光景就能读完一篇,读完之后又觉得有所得,很有些回味,引起了好些联想,这简直是一种享受。
”其实在20世纪40年代,他与朱自清便合编了《精读指导举隅》《略读指导举隅》等书。
他强调:“就学习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但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
”“略读既以训练读书为目标,自当要求他们速读,读得快。
”速读、易读法,在西方已有逾百年历史,叶圣陶却是最早把这种现代的阅读方式介绍到中国的人。
在新文学作家中,叶圣陶是很重视社会效益和读者效应的作家。
他一再强调,在教学上,教师眼中要“以学生为本位”;编辑眼中要有读者,作为一个编辑,在编书前要“为读者着想”;作为一个作者,在“写作之前为读者着想,写作之中为读者着想,写完之后还是为读者着想;心里老记着读者才能凭借写在纸上的文字,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传达给读者,与读者交心”。
怀念圣陶先生吕叔湘
怀念圣陶先生吕叔湘我认识圣陶先生是在成都,1941年春天的一个细雨濛濛的上午。
那时候我在华西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工作,圣陶先生在四川省教育科学馆工作。
教育科学馆计划出一套供中学语文教师用的参考书。
其中有一本《精读指导举隅》和一本《略读指导举隅》,是由圣陶先生和朱佩弦先生合作编写的。
计划里边还有一本讲文法的书,圣陶先生从顾领刚先生哪里知道我曾经在云南大学教过这门课,就来征求我的意见,能否答应写这样一本书。
我第一次见到圣陶先生,跟我想象中的“文学家”的形象全不一样;一件旧棉袍,一把油纸雨伞,说话慢言细语,像一位老塾师。
他说明来意之后,我答应试试看。
又随便谈了几句关于语文教学的话,他就回去了。
那时候圣陶先生从乐山搬来成都不久,住家和办公都在郊外。
过了几天,他让人送来一套正中书局的国文课本,供我写书取用例句。
大约半年之后,我写完了《中国文法要略》的上卷,送给圣陶先生审阅,那时候他已经把家搬进城里了。
后来开明书店设立成都编译所,就设在圣陶先生家里。
圣陶先生一直在主持《中学生》杂志的编辑工作,后来又跟宋云彬先生合编《国文杂志》,他邀我给这两个刊物写稿子。
我的《文言虚字》《笔记文选读》、《中国人学英文》以及《石榴树》(即《我叫阿拉木》)的译文,或全部,或部分,都是在这两种刊物上发表的。
因为送稿子到圣陶先生那里去,也就常常留下来,一边说着话,一边看圣陶先生看稿子。
圣陶先生看稿子真是当得起“一丝不苟”四个字,不但是改正作者的笔误,理顺作者的语句,甚至连作者标点不清楚的也用墨笔描清楚。
从此我自己写文稿或者编辑别人的文稿的时候也都竭力学习圣陶先生,但是我知道我赶不上圣陶先生。
写《中国文法要略》以及《文言虚字》等等,是我对学术工作的看法有了变化的表现,哪是因哪是果可说不清。
原先我认为学术工作的理想是要专而又专,深而又深,普及工作是第二流的工作。
我自己思想中本来就有这个倾向,我在那里工作的研究所的主持人更是十分强调这一点。
课外阅读吕叔湘的《怀念圣陶先生》
课外阅读吕叔湘的《怀念圣陶先生》《怀念圣陶先生》是香港著名教育家吕叔湘先生所写的一篇文章,内容主要是讲述他对当年亲身经历和见证的圣陶先生的回忆和感慨。
这篇文章抒发了吕叔湘先生对圣陶先生的敬仰和怀念之情,同时也通过回忆和评述圣陶先生的人格魅力和教育思想,探讨了教师的职责和使命,具有很高的教育价值和启示意义。
文章首先介绍了圣陶先生的成长背景和影响,以及他在香港教师行业的贡献。
吕叔湘先生针对圣陶先生的言传身教,特别强调了他那种深深的情谊和关怀。
圣陶先生的教育思想以人格教育为核心,他认为“教育是建筑在人格上的”,因此他在教育过程中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精神修养。
吕叔湘先生认为,这一点在今天的教育中尤为重要,教师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品行教育和心灵教育,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获得道德修养和精神支撑。
此外,圣陶先生还十分注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传道授业,更要教会学生如何自主思考和创造。
吕叔湘先生认为,这种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尤为重要,学生需要通过教育获得这种能力,才能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获得成功。
最后,吕叔湘先生通过回忆圣陶先生的离去,表达了对他的怀念和思念。
他认为圣陶先生是一位具有卓越人格魅力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对当今教育界仍然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
吕叔湘先生呼吁教师们提高自身素质和教育水平,不断探索和实践新的教育方法和思想,为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作出更大的贡献。
七下第四单元第14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二、 学习略读方法,了解叶圣陶
小结:同学们交流了对叶圣陶先生的评价,感悟到 了一个人的美德是在普通平凡的生活中养成的,体现在 生活、学习、 工作的小事中———滴水也能折射出太阳 的光辉。那我们也应该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注重修身 、正心,培养良好品德。
二、 学习略读方法,了解叶圣陶
3. 提问:我们刚刚梳理了文章所写的事件,大家从中能 概括出本文在选材上有怎样的特点?
三、课外拓展阅读
(2)可贵的品德(大品格)。 文中所写小事件表现出叶圣陶先生是一位“躬行君子”: 为 人师表,待人善良,竭尽全力专注于事业,而且在普 及汉语言知识及语文教育教学事业中作出了巨大贡献;他 对友人的关怀、鼓励,充满人文情怀和雅趣;他淡泊名利 ,生活简朴,不爱无谓的交际应酬。
三、课外拓展阅读
二、 学习略读方法,了解叶圣陶
(1)评价性语句: “零碎的,写作的各个方面,小至一个标点,以至抄稿 的格式,他都同样认真,不做到完全妥帖决不放松。” “叶圣陶先生,人,往矣,我常常想到他的业绩。凡是 拿笔的人,尤其或有意或无意而写得不像话的人,都要 常常想想叶圣陶先生的写话的主张,以及提出这种主张 的深重的苦心。”
这两节课,我们通过略读,把握了《பைடு நூலகம்圣陶先生二 三 事》的主要内容和以小见大、叙议结合的写法。请大 家课外完成以下两项阅读任务。
三、课外拓展阅读
课外阅读一:课外略读吕叔湘先生的《怀念圣陶先 生》,想一想,文中写了哪些事,从中你还看出叶圣陶先 生具有哪些精神品质;写出阅读概要。
三、课外拓展阅读
(1)所写的事例(小事件)。 叶圣陶先生给人看稿一丝不苟,不仅要改正笔误,理顺 词句,甚至要描清标点; 叶圣陶先生为普及汉语言文字知识和语文教育教学做了 大量工作; 叶圣陶先生“文革”期间迫于形势不得不应对一些责难 和压力,深切关心朋友们的安危; 叶圣陶先生给吕叔湘先生送书法作品,并为其女的文章 题诗,待人诚挚; 叶圣陶先生和吕叔湘先生一同避暑和视察的情形等等。
顾平旦怀念叶圣陶先生阅读答案
顾平旦怀念叶圣陶先生阅读答案原文叶圣陶先生于年2月16日逝世。
记得那是旧历丁卯年除夕,晚上得知这消息,外面正响着鞭炮,万想不到这繁碎而响亮的声音也把他送走了,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
参加遗体告别仪式之后,总想写点什么,一则说说自己的心情,二则作为纪念。
可是一拖延就三个月过去了。
依理,或依礼,都应该尽早拿起笔来。
写什么呢?这有困难。
一是他业绩多,成就大,写不胜写;二是遗体告别仪式印了《叶圣陶同志生平》的文本,一生事业已经简明扼要地说了;三是著作等身,为人,以及文学、教育、语文等方面,足以沾溉后人的,都明摆着,用不着再费辞。
但纪念文是还要写。
为了不重复,打算沿着两条线选取题材:一是写与我有关的,二是写不见于或不明显见于高文典册的。
我第一次看见叶圣陶先生,就是五十年代初,我编成课本,他领导编成课本。
这之前,我当然晓得他,那就是上学时期,大量念新文学作品的时候。
那时候他还宫町字行,用叶绍钧的名字。
我的印象,比如说与鲁迅、郁达夫较之,鲁迅笔下多锋芒,郁达夫存有才任情,叶先生只是朴实规矩而已。
相恋之后,相处渐多,深感过去的印象虽然无法弄错,也失掉之太浅;至少就是没跌破最重要的方面,品德。
《左传》说道永恒存有三种,位居第一位的就是立德。
在这方面,就我熟识的一些前辈说道,叶圣陶先生总当位列最为前茅。
中国读书人的思想,汉魏以后不出来三个小圈圈:儒、道、释。
搀合的情况很繁杂,例如有的人就是儒而兼道,或阳儒阴道;有的人儒而兼释,或半儒半释;有的人超过则为儒,愁则修行;等等。
叶圣陶先生则不搀合,而是单一的儒,思想就是这样,犯罪行为也就是这样。
这有时并使我想起《论语》上的话,一处就是:“戴思恭君子,则吾未之存有得。
”一处就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存有于我哉!”两处都就是孔老夫子指出虽心向往之而力有没能的,可是叶圣陶先生却偏偏努力做到了。
因此,我常常跟别人说道:“叶老既是戴思恭君子,又能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确就是人之师表。
纪念圣陶先生吕叔湘好词好句摘抄
纪念圣陶先生吕叔湘好词好句摘抄以下是十条关于“纪念圣陶先生吕叔湘”的好词好句好段摘抄及相应小片段例子:一、好词1. 德高望重小片段:咱们都知道圣陶先生那可是德高望重啊。
就像村子里那棵老槐树,一直静静地站在那里,历经风雨,却给大家遮阴挡雨。
村里不管老小,谁见了他都得恭恭敬敬的。
圣陶先生在文学界、教育界就如同这老槐树在村子里的地位,人人敬仰,他的品德高尚,威望极高,影响力那是相当大的,所以说他德高望重一点不为过。
2. 高瞻远瞩小片段:吕叔湘先生那可是高瞻远瞩的人物。
你看啊,就像下棋的高手,能看到好几步之后的棋局变化。
当大家还在纠结眼前的一些小问题的时候,他已经站在一个很高的高度,看到了教育和语言研究未来的方向。
他提出的那些理念啊,就像远方的灯塔,在迷雾中给大家照亮前行的路。
他这样的眼光,不是高瞻远瞩是什么呢?3. 博学笃志小片段:圣陶先生博学笃志那是出了名的。
我给你说啊,有次我们一群年轻人去找他请教问题。
他就坐在那,像一座知识的宝库。
不管是文学知识、历史典故,还是教育上的那些个事儿,他都能说得头头是道。
他就那么坚定地在自己追求知识的道路上前行,那股子对知识的热爱和执着,真是让人钦佩。
这就是博学笃志,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啊。
二、好句4. “他以笔为犁,在文学与教育的田野上辛勤耕耘,播撒下无数智慧的种子。
”小片段:圣陶先生啊,他一辈子就跟那老农夫似的。
你想啊,那老农夫每天扛着犁下田干活,而圣陶先生呢,他是拿着笔。
他在文学和教育这片大田野里,不停地写啊写。
他写的那些作品、那些教育理念,就像一粒粒种子。
这些种子撒下去,就在很多人的心里发了芽,长成了参天大树。
你看现在有多少人受他的影响,这都是他辛勤耕耘的成果啊。
5. “吕叔湘先生的教诲如涓涓细流,滋润着每一位求知者的心田。
”小片段:我有个朋友,以前对语言学习那是一窍不通,整个人特别迷茫。
后来有幸听了吕叔湘先生的课。
他说啊,就像在沙漠里快渴死的时候,突然出现了一股涓涓细流。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双减分层书面作业设计案例 样例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初中语文七年级书面作业设计样例
(下学期)
1.夯实字词。
(1)请用正楷准确书写下列易错字。
zhuó zhuì pìtuō tà
商累如
答案:商酌累赘譬如拖沓
(2)根据注释写成语,并与课文一一核对。
①这有时使我想到《论语》上的话,一处是:“躬行君
子,则吾未之有得。
”一处是:“学而不厌,,
(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倦),何有于我哉!”
②他对普通话生疏,于是 (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
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让我帮他修润。
③我看了信,也很悲伤,不是为自己的 (生活艰
难,四处流浪),是想到十年来的社会现象,像叶圣陶先生这
样的人竟越来越少了。
④在我认识的一些前辈和同辈里,重视语文,努力求完
美,并且(以自己的行动做出榜样),鞠躬尽瘁,
叶圣陶先生应该说是第一位。
答案:①诲人不倦②不耻下问③颠沛流离④以身作则
a: b: c:____________
d: 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a:律己严 b:恭送客人 c:真诚复信
d:写文章用写话风格 e:文风方面重视简洁
初中语文七年级书面作业设计样例(下学期第周)
《怀念圣陶先生》阅读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怀念圣陶先生吕叔湘我认识圣陶先生是在成都,1941年春天的一个细雨濛濛的上午。
那时候我在华西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工作,圣陶先生在四川省教育科学馆工作。
教育科学馆计划出一套供中学语文教师用的参考书。
其中有一本《精读指导举隅》和一本《略读指导举隅》,是由圣陶先生和朱佩弦先生合作编写的。
计划里边还有一本讲文法的书,圣陶先生从顾领刚先生那里知道我曾经在云南大学教过这门课,就来征求我的意见,能否答应写这样一本书。
我第一次见到圣陶先生,跟我想象中的“文学家”的形象全不一样;一件旧棉袍,一把油纸雨伞,说话慢言细语,象一位老塾师。
他说明来意之后,我答应试试看。
又随便谈了几句关于语文教学的话,他就回去了。
那时候圣陶先生从乐山搬来成都不久,住家和办公都在郊外。
过了几天,他让人送来一套正中书局的国文课本,供我写书取用例句。
大约半年之后,我写完了《中国文法要略》的上卷,送给圣陶先生审阅,那时候他已经把家搬进城里了。
后来开明书店设立成都编译所,就设在圣陶先生家里。
圣陶先生一直在主持《中学生》杂志的编辑工作,后来又跟宋云彬先生合编《国文杂志》,他邀我给这两个刊物写稿子。
我的《文言虚字》、《笔记文选读》、《中国人学英文》以及《石榴树》(即《我叫阿拉木》)的译文,或全部,或部分,都是在这两种刊物上发表的。
因为送稿子到圣陶先生那里去,也就常常留下来,一边说着话,一边看圣陶先生看稿子。
圣陶先生看稿子真是当得起“一丝不苟”四个字,不但是改正作者的笔误,理顺作者的语句,甚至连作者标点不清楚的也用墨笔描清楚。
从此我自己写文稿或者编辑别人的文稿的时候也都竭力学习圣陶先生,但是我知道我赶不上圣陶先生。
写《中国文法要略》以及《文言虚字》等等,是我对学术工作的看法有了变化的表现,哪是因哪是果可说不清。
原先我认为学术工作的理想是要专而又专,深而又深,普及工作是第二流的工作。
我自己思想中本来就有这个倾向,我在那里工作的研究所的主持人更是十分强调这一点。
可是我现在认识到普及工作需要做,并且要把它做好也并不容易。
回想起来,我确实是受了圣陶先生的影响。
圣陶先生把很大一部分时间和精力用来编《中学生》,值得吗?非常值得。
现在七十多岁到五十多岁的人里边有很多人曾经是《中学生》的忠实读者,在生活上和学问上是受过它的教益的。
在这里我想顺便说一个故事。
1949年初,开明书店收到魏建功、萧家霖等几位先生从北平寄来的编字典的计划,圣陶先生认为这个计划很好,复信说开明可以接受出版。
这就是后来由附设在出版总署内的新华辞书社出版的《新华字典》,那时候圣陶先生任出版总署副署长。
《新华字典》出版之后,新华辞书社并没有解散,圣陶先生打算让这个班子继续编别的辞书,并且希望建功先生辞去北京大学的职务,继续领导辞书社的工作。
建功先生不肯,态度很坚决。
后来有一天圣陶先生跟我闲谈,谈起这件事,他说:“难道在大学里教课一定比编字典的贡献大吗?”现在建功先生和圣陶先生都已经作古,我也不需要保密了。
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圣陶先生一家随着开明书店由长江出川回上海,第二年我也随金陵大学回南京。
为写稿的事,也时常有书信往还。
1947年,圣陶先生约朱佩弦先生和我参加高中国文读本的编辑工作,我建议把语体文和文言文分开,编成两套,他们两位都同意。
到1948年冬天,淮海战役的胜负已成定局,南京城里人心惶惶,很多人家避居上海,我也扶老携幼投奔开明书店。
我在开明书店工作了一年有余,认识了章锡深、王伯样、顾均正、徐调孚,贾祖璋、周振甫、唐锡光等“开明人,’,也多多少少感染上了那难于具体描写却确确实实存在的“开明作风”。
圣陶先生不久就去香港转道去北京参加政治协商会议,人民政府成立之后担任出版总署副署长。
第二年我应清华大学之聘也来到北京。
虽然住得不近,也还时不时有机会见面。
1951年2月,我母亲在上海去世,我奔丧回南。
回到北京,家里人告诉我,圣陶先生找过我,说有要紧事儿。
我去了才知道是要写一个讲语法的连载,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主要是供报刊编辑以及一般干部参考。
发起这件事的是胡乔木同志,他曾经问过语言研究所,语言研究所不愿意承担,才找到圣陶先生,圣陶先生说可以找吕某人试试。
这就是《语法修辞讲话》的由来。
这件事在我的生话中形成又一个转折点。
1952年高等学校院系调整的时候,我被分配到语言研究所,做语法研究工作,还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兼任一名副总编辑(圣陶先生是社长),照料语文课本的编辑工作。
如果没有《语法修辞讲话》这件事,很有可能我会跟着清华大学中文系并入北京大学,或者调到别的大学去。
《语法修辞讲话》给我惹出许多事儿。
首先是到处邀请做报告,其次是回答纷至沓来的读者来信。
过了几年,好象没事儿了,忽然有一天接到圣陶先生一个电话,说是某方面的指示,要写一篇批判《语法修辞讲话》的文章,并且点名要圣陶先生写。
圣陶先生在电话里说,这篇文章他不会写,“解铃还是系铃人,还是请你勉为其难吧。
署名当然还是署我的名字。
”这可把我难住了。
对于《语法修辞讲话》我也不怎么满意,可是我的不满意跟那位不知道名字的发指示的同志的不满意,大概不是一回事。
所以这篇文章很难写,既要让考官满意,也得让挨批者不太难堪。
好在已经过多次政治学习,如何发言才算“得体”已经多少有些经验。
饶是这样,一千多字的文章还是写了一个星期,登在《人民日报》上,也不知道命题人是否满意。
《语法修辞讲话》的发表引起了一阵“语法热”,一两年内就出版了十来种语法书。
圣陶先生大概也看过几种,好象都不满意,有一天跟我说:“能不能写一本不用术语的语法书,容易懂,而且实惠?”我说:“不用术语恐怕办不到,少用几个,象‘名词’、‘动词’、‘主语’、‘谓语’等等,也许能够办到。
至于实惠,也就是对说话、作文有帮助,那就更难了。
”圣陶先生当然没有叫我试写,我可偷着试过好几次,都是写着写着就写不下去了。
我希望有人能满足圣陶先生这个遗愿。
我在人民教育出版社照料初中汉语课本的编辑工作,当时的计划是要把汉语和文学分成两套课本的。
实际工作是张志公同志负责,但是我得认真审读,提修改意见。
这套课本仅仅试用两年就不用了,汉语和文学又合流,恢复原先的语文课本的编法。
这时候我已经不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职务,但是圣陶先生叮嘱我好好审读新编的语文课本。
不久,我在语言研究所主编的《现代汉语词典》的初稿陆续出来.圣陶生先和朱文叔先生都是审订委员会的委员,也只有他们二位认真提了些修改意见。
“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彼此不通音问。
我听说周总理设法保护文教界的一些老先生,估计圣陶先生会在内,也就放心了。
我自己则由隔离反省而集中学习,而下干校,又和二十多位同志于1971年初提前放回北京,仿佛做了一场希奇古怪的大梦。
这时候虽然仍然受驻机关的军宣队、工宣队管束,已经基本上可以自由行动,于是有一天我就去访问圣陶先生。
大概这个时候圣陶先生那里还是很少有客人来吧,看见我非常高兴。
寒暄几句之后,他睁大眼睛问我—至今我还记得很清楚—“你是什么罪名?”我说:“反动学术权威加走资派,双料打倒对象。
”圣陶先生叹了口气,半晌不说话。
后来互相交换熟人的消息,圣陶先生扳着指头算了会儿说:“我认识的人里边,死了的和下落不明的,十七个。
”圣陶先生和王伯祥先生是幼而同学,长而共事,交情很深。
伯祥先生那时候身体不好,在家里很寂寞,圣陶先生常常去看望他,有时候乘公共汽车,有时候步行。
二位老人的心情是不难理解的。
因此,我也过些时候就去看看圣陶先生,尽管没有多少话要说。
叶圣陶先生不是以书法知名的,可是书以人重,来求墨宝的还是很多。
我在上海的时候曾经得到他一副篆书短联。
1976年有人送我两张高丽棉纸,我拿去请圣陶先生给我写点什么。
他写了两首诗送我,是楷书写的。
华西初访犹如昨,既接清芬四十年。
邃密深沈殊弗逮,斌存虚愿欲齐贤。
并臻信达兼今稚谓使用现代语,译事群钦夙擅场。
颇冀移栽名说部,俾因橡笔得深赏。
这里既有溢美之辞,也有勉励的话,希望我翻译外国名著。
我又何尝不想在这方面多做点工作,但是我也跟很多人一样,时间不能完全由自己支配,也就顾不上了。
在这以前,圣陶先生也曾经在我女儿吕霞写的《在抗战中度过的童年》的前边题过一首《洞仙歌》,那些短篇是原先发表在《开明少年》上,后来剪贴成册的。
华西初访,记见垂髻觑,小试文心不吟絮。
叙离乡,辗转汉浦湘奉,更绕道遥傍滇池侨寓。
晨曾摊手稿,开载于今,重读依然赏佳趣。
观感本童心,暗喜轻愁带幽默,时时流露。
待掩卷津津味徐甘,却不免追怀西南羁绪。
1977年8月,谢刚主(国祯)先生发起去承德避暑山庄游览,邀请圣陶先生、唐弢同志和我同去,圣陶先生由至善世兄随侍,唐弢同志和我也都有家属陪同。
那时候避暑山庄还没有正式开放,游人很少。
我们住在文津阁楼下,非常清静。
早晚在松林中散步,虽少花香,不乏鸟语。
尽管只住了一个星期,但是来去自由,没有多人迎送,也不要讲话和应酬,圣陶先生心情很舒畅,后来还屡次提到。
第二年夏天圣陶先生参加政协的视察组去四川,路上患病,回到北京去医院检查出来是胆结石,做了手术,在医院里住了三个多月,健康大受影响。
这以后,除1982年到烟台作短期旅行外,就没有再出京了。
我最后一次晤见圣陶先生是1987年9月8日。
这一年他的健康情况比较稳定,那一天正好有新华社的老摄影记者邹健东同志来给圣陶先生拍相片,也给我们两人拍了一张合影,圣陶先生兴致很好。
11月17日上午我去看望圣陶先生,他因为晚上没睡好,早餐后又睡着了,我没有惊动他。
至善有事出去了,我跟满子说说话就出来了。
后来我自己闹病,住了一程子医院,回家休养,一直想去看圣陶先生都因循未去。
有一天张志公同志来看我,说起圣陶先生,他说他也好久没去看望了。
我们相约过几夭去看他老人家。
又过了几天,志公在电话里告诉我,圣陶先生又住院了。
最近几年,他常常住院,所以我也没放在心上,打算过些时到医院去看他。
二月十六日早晨,志公同志来电话,说叶老去世了,我后悔没早去医院。
第二天我自己患感冒躺下了,追念往事,做了一副挽联:交情兼师友,四十八年,立身治事,长仰楷式。
道德寓文章,一千万字,直言曲喻,永溉后生。
也只是在心里念道念道,没有写出来送到民主促进会举行的追思会上去。
下联是天下的公论,上联却是说出我个人的感受,可是我相信,象我这样受过圣陶先生言谈的影响、行事的感染的真是不知道有多少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