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2_中国古代宗族聚居的历史变迁与南北方宗族聚
对中国宗族_南盛北衰_形成原因的分析

[收稿日期]2007-07-20 [作者简介]祝小楠(1981-),男,河北邯郸人,江西赣南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专门史研究生.E -mail:xiaozhukuai paokkk@对中国宗族“南盛北衰”形成原因的分析祝小楠(赣南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江西赣州 341000)摘 要:通过分析中国南北宗族的差异,探讨为什么从古代到近代中国宗族的发展逐渐出现“南盛北衰”的现象。
并分别从地缘政治、战乱因素、地理环境和文化传统等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梳理。
关键词:宗族;迁移;地缘政治;战乱因素;地理环境;文化传统中图分类号:K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658(2008)01-0055-03 宗族的含义,在《尔雅・释亲》中说:“父之党为宗族”,《白虎通・宗族》中说:“宗者何谓也?宗者尊也”,“族者何也?族者凑也,聚也,谓恩爱相流凑也。
生相亲爱,死相哀痛,有会聚之道,故谓之族”。
现代意义上的宗族概念较宽泛,即同出父系血统的人们称之为宗族,认为宗族是基本上按血缘关系建立起来的、存在某种组织形式和宗族色彩的活动的、有着一种内部认同和外部边界的社会组织,即宗族不仅包括真实地缘关系还包括拟制的血缘关系。
然而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宗族的发展并不是整齐划一、平衡发展的,而是表现出十分明显的地域性差异,其最明显的是南北方宗族发展的不平衡性,大体上呈现出南盛北衰的态势。
针对出现这种南北宗族发展差异的历史原因,本文试就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一、中央集权的强化不允许宗族势力的膨胀自秦统一中国后的二千多年来,中国南北方在地缘政治学上的一个重要差别就是,除明初时短期建都南京外,从来没有真正统一了中国的政权将京城设在南方。
尽管在中国经济史上,在宋代就完成了经济重心由北南移的过程,但政治中心却一直是在北方。
而自元代以来,统一的中国首都一直设在北京。
从地缘政治学上看,距政治中心越近,则国家政权组织对社会的控制力越强,控制成本越低,越能进行有效的控制。
汉唐历史变迁中的南方与北方

族文化 ,随着南北政治上的重归统一而融汇交流 。不仅内 迁的少数民族消融于汉族之中 ,而且曾被视为胡教的佛教 亦中国化 ,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但在 这个胡汉混合 、梵华同化的“综合的中国 ”中 [ 7 ] ,华夏传 统文化仍是其主干 。惟其如此 ,借用斯塔夫里阿诺斯的表 述方式 ,当一个生活在公元前 1世纪的西汉人在公元 8世 纪的盛唐时复活 ,他才会“发觉当时的唐朝与过去的汉朝 大致相同 ,他会注意到两朝民族相同 、语言相同 、儒家学说 相同 、祖先崇拜相同以及帝国行政管理相同 ,等等 ”,当然 , 要补充的是 ,尽管还不至于影响到他在唐代“舒适 、自在 ” 的生活 [ 8 ]323 ,但他也一定会因弥漫长安城的胡服 、胡食 、 胡曲 、胡教 、胡姬 ,汉语音的“南染吴越 、北杂夷虏 ”,乃至 由“燕瘦 ”而“环肥 ”的审美变化 ,感到惊奇和不满 。如果 他是一个士人 ,他也一定会对当时因作为科考标准而流行 的几部儒家经典的南方注疏 (明经 ) ,文学欣赏及创作中 的南朝化趣尚 (进士 ) ,倍觉生疏 。
2008年第 1期 (总第 174期 )
学 习 与 探 索 Study & Exp loration
No. 1, 2008 Serial. No. 174
汉唐历史变迁中的南方与北方
牟 发 松
(华东师范大学 历史系 ,上海 200062)
摘 要 :汉唐同为中国古代盛世 ,其历史进程不无相似之处 ,其历史变迁亦显而易见 。汉唐间的差异 , 都渊源于汉唐之际的魏晋南北朝 。从大一统的秦汉皇朝 ,中经魏晋南北朝的动荡分裂 ,到重归一统的隋唐 帝国 ,构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完整而典型的“朝代循环 ”。这不仅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具有划阶段的意 义 ,而且还使中国中古历史与罗马帝国灭亡后的欧洲中世纪历史发展路径迥异 。汉唐间历史发展的这种 取向 ,实质上是与当时的南北区域背景 ,特别是与六朝时期特定的南北关系 ,有着密切的关联 。其中 ,南方 在汉唐历史变迁中发挥了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首先 ,东汉以来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进步及其地位的提高 , 为孙吴及东晋南朝政权的建立和维持提供了基础 ,使中国历史的发展由东西相抗 ,中经三国鼎立过渡 ,最 终形成为数百年的南北对立之局 。其次 ,永嘉之乱后北人的大规模南迁 ,使汉魏西晋的传统文化随着晋室 南渡而迁移 、保存于江南 ,并与南方文化兼融混合 ,最后演化形成一种新的文化 ,成为当时中国文化的主流 和代表 。而后 ,随着隋唐帝国的建立 ,天下重归一统 ,政治中心重建于北方 ,在东晋南朝得到新的发展的汉 魏文化又被回馈给北方 ,中国历史又重新走上从汉魏西晋到东晋南朝一脉相承的发展道路 。再次 ,代表中 国传统文化的东晋南朝政权的存在 ,推动了十六国北朝内迁北族的汉化进程 ,进而推动了南北统一的进 程 。贯穿于南北朝时期激烈的南北正统之争 ,恰恰表明了南北朝在文化上的趋同 ,而南北政治统一实以南 北文化的交流和统一为先导 。可以说 ,文化是南北统一的凝结剂和催化剂 。
为何南方人十分注重宗族祠堂,北方却几乎没有?

为何南方人十分注重宗族祠堂,北方却几乎没有?祠堂宗族,就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建立具有组织性质的集体。
中国人从古至今都有着强烈的宗族观念,清明祭祖、春节走亲戚,都是宗族观的一种表现。
最早的宗族观念萌芽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的宗法制,宗法制与分封制结合维护了贵族的统治。
西汉时开始出现士族,世家,世族宗族的发展在魏晋南北朝达到巅峰。
现代人们所理解的宗族是由宋代的庶族宗族演变而来的。
到了近代,中国宗族文化基本呈现出“南盛北衰”的局面,造成这种情况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南北方首先,是历史政治因素。
自古以来,南方与北方的政治特色就不尽相同。
战国时期开始出现君主集权的趋势,楚国长期占据南方,楚人的宗族观念远甚于君权观念。
比如,楚国曾经发生过大臣不让战败的楚文王回国的事情,还有楚灵王因为失德,楚国人不信服他的情况,这在其他国家是闻所未闻。
所以楚国人的忠君思想远不如北方。
著名浪漫主义诗人屈原,在其著作《离骚》中先描述了自己的宗亲族氏,浓浓的宗族情感扑面而来。
汉代班固就曾批评屈原不应该经常责备自己的君主,最后投江而亡,不过是个“狷狂之士”。
中国地理分区班固的观点,正说明屈原的思想与北方儒生适应大一统产生的忠君观的不同。
楚国最大的问题就是“大臣太重,封君太众”,吴起曾想通过改革改变这种状况,最终还是被大家族所杀。
哪怕到了汉代,国家已经实现大一统,皇帝中央集权制也确立下来,南方对君权还是比较抵制。
例如,西汉初年汉景帝决定削藩,封地位于南方的吴王刘濞立马造反。
哪怕到了东晋时期,南方宗族文化对政权的影响还十分强烈。
谢氏是南方大姓,谢安为东晋政权的稳定立下了汗马功劳。
然而,谢安的一举一动都体现了他首先考虑家族的宗族观。
祠堂第一,谢安在弟弟被贬,为了家族兴亡才选择出仕。
第二,谢安极其看重门第,在他这辈人中,嫁娶的都是同等的名门望族,比如太原王氏,河南褚氏等等。
联姻一直是谢氏保持自身地位的手段之一。
通过联姻,南方的大家族们联系更加紧密,东晋时的民谣:“王与马,共天下”,就是宗族文化与政权碰撞的结果。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22北方的民族汇聚课件北师大版

【读一读】 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帝曰:“夫名不正、言不顺,
则礼乐不可兴。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 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 有故为,当加降黜。”
——《资治通鉴》 【解读】魏主指的是北魏孝文帝。原文大意:皇帝说:“如果 名不正、言不顺,那么各种制度就不能确立。现在要禁用鲜卑语, 统一使用汉语。那些年龄在30岁以上的人,使用鲜卑语已成为 习惯,可允许他们不立即改变。但是30岁以下的人和在朝廷做 官的人,不得使用鲜卑语,明知故犯者,就要降职或罢官。”
【图片中的历史】 材料二
材料三 鲜卑姓改为汉姓
鲜卑姓 拓跋
丘穆陵 步六孤
汉姓 元 穆 陆
鲜卑姓 贺赖 独孤 贺楼
汉姓 贺 刘 楼
(2)依据材料二、三归纳孝文帝改革的措施。除此之外,请再写 出一项其改革的措施。 提示:穿汉服;改汉姓。说汉语;与汉族通婚。(任写一项) (3)请你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提示:少数民族逐渐与汉族趋同;中原文化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或加快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进程。)
3.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内迁的边疆少数民族? 提示:内迁少数民族同汉族以及其他民族都是构成中华民族的 成员,不能称他们为“异族”或“外族”,他们对祖国北方的生 产发展作出了贡献,且十分显著。
南北朝期间边疆各族汇聚中原

东汉后期,地方割据势力崛起,诸侯混战,汉族人口锐减,中原空虚。
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逐步迁入中原。
东汉时,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
西晋以后,南迁匈奴的不同支系先后建立过汉、前赵、北凉及夏等政权。
羯人是南匈奴羌渠部后裔,建立过后赵政权。
氐人建立过成汉、仇池、前秦、后凉等政权。
羌人在汉代主要居住在黄河河曲地区,并向西南地区和青藏高原北部及今新疆南部迁徙。
西晋以后,羌人建立过后秦政权。
在匈奴、氐、羌这些边疆族所建立的政权崩溃后,其族人分散,融入周围各族之中。
魏晋南北朝以后,匈奴、羯、氐等族称渐渐消失。
匈奴和鲜卑的汇聚过程最为典型。
鲜卑是中国东北古代属东胡系统的民族之一,因居于鲜卑山得名。
经考古学、历史地理学和民族史研究,证实鲜卑山在今大兴安岭南部,内蒙古自治区科尔沁右翼中旗西。
大鲜卑山在大兴安岭北部,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自治旗西北。
鲜卑部落集团,可能在先秦时已活动于大兴安岭,而鲜卑名称始现于东汉初年。
东汉和帝永元三年(公元91年),北匈奴被汉朝与乌孙、丁零、乌桓、鲜卑等族击败,被迫西迁,于是鲜卑大规模南迁、西迁,到达匈奴故地,与当地的匈奴、丁零、乌桓、汉人等混合,自此势力大振。
十六国时期,鲜卑族中的慕容氏、宇文氏、段氏、乞伏氏和拓跋氏,都先后与汉族及其他民族的统治阶级结成雄踞一方的政治势力,其中,拓跋氏先建立代国,后被前秦所灭,公元386年复国,公元398年定国号魏,至公元439年统一中国北部,成为南北朝时强大的北魏王朝。
北魏分裂为东、西魏之后,鲜卑化的汉人高氏,与鲜卑宇文氏分别建立北齐、北周政权。
十六国以及南北朝时期,各民族在不断相互交往与斗争中自然同化。
尤其北魏(公元386—534年)在统一中国北部过程,以及之后统治北方的148年里,尽量吸收了中原汉人的先进文化,使鲜卑贵族与汉人名门大姓结合,并融入到当时的统治阶层之中。
北魏孝文帝时作出一系列的汉化改革,如迁都洛阳,改革鲜卑旧俗,孝文帝并身体力行,穿汉衣,改汉姓,说汉话,提倡鲜卑贵族与汉族高门通婚,从而加速了鲜卑的汉化和融入汉族的过程。
中国古代家族与宗族制度的变迁

中国古代家族与宗族制度的变迁中国的家族与宗族制度流传了几千年的时间,经历了各种变迁和演变。
在古代社会中,家族与宗族制度不仅是社会组织的一种形式,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古代氏族时代到封建社会,再到近代的变革,中国的家族与宗族制度一直在不断变化,逐渐失去了它过去的重要性。
最早的家族制度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氏族时代。
在这个时期,人们有着强烈的家族观念,家族是一个人们生活的核心,也是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
在氏族时代,家族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权力,家族成员之间具有强烈的亲属关系,财产和资源也主要通过家族内部的继承和分配来进行。
家族制度的存在使得中国古代社会形成了稳定的社会结构和家族血脉延续的机制。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演变,家族制度逐渐失去了它的权威和地位。
封建社会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这也对家族与宗族制度提出了新的挑战。
在封建社会中,国家集权,家族的权威逐渐被政府取代。
官府的地位和特权逐渐替代了家族的地位,家族制度渐渐走向了衰落。
与此同时,家族制度的变迁也受到了一些外部因素的影响。
例如,经济的变化和商业的繁荣使得人们开始注重个人的发展和利益,对于家族和宗族的依赖性逐渐减弱。
此外,儒家思想的兴起也对家族制度的变革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个人品德和道德修养,而不再强调血统和家族传承。
这对于传统的家族与宗族制度来说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颠覆。
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和社会结构的变化,中国的家族与宗族制度在近代发生了许多根本性的变革。
家族的权威逐渐被国家吸收,官府的地位逐渐取代了家族的地位。
与此同时,法律和制度对于家族关系和财产继承进行了规范,家族制度的地位进一步被削弱。
在这个过程中,家族与宗族制度逐渐演变为家庭制度,家族血脉延续的机制被家庭成员的自由选择所替代。
虽然中国的家族与宗族制度在现代社会中逐渐衰落,但其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仍然深远。
家族观念和亲情关系在中国社会中仍然占有重要地位。
许多人仍然注重家族的传统和血统,并致力于家族的延续和发扬。
氏族之根:古时的家族宗法演变(一)

氏族之根:古时的家族宗法演变(一)百川之水,必有其源参天之树,必有其根大家好,这里是氏族之根,一个专注于姓氏文化的交流区。
我是小编漠北,每天一个姓氏小知识,与您一起交流中国姓氏文化魅力,追寻中华姓氏古老起源。
如今,全国各地兴起家族文化,那么在做自己的家族文化时,了解古时的家族宗法是很有必要的。
那么今天小编就和大家聊一聊古时的家族宗法演变过程。
前已说及,宗族是一种社会团体,作为一种组织的形成,需要几项条件,或者说几种要素。
首先是血缘的因素,即组成宗族的各个家庭的男性成员,是一个共同祖先的血胤,都有着老祖宗的血素,也就是说,构成宗族的各个家庭,互相之间有着血缘关系,是血缘纽带把他们联结在一起,因此血缘是宗族体形成的基本要素。
其次是地缘因素,人总要居住在一个地域,在古代个人很流动,同有血缘关系的族人居住在起,于是在一个村落生活的人,都有血缘关系,这种情况,就是所谓的“聚族而居”。
族人生活在一起,就为建立组织提供了方便。
这样,也使人与地域密不可分,说到某个家族就是同某地联系在一起,如太原王氏,就是说这个王家是山西太原的王氏。
有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的人们,只是有组织宗族的可能,并不等于已经形成了团体,它还需要有人出面做组织工作,把众人集合起来。
为此要有组织原则,要成立领导机构,所以宗族要想成为团体,还需要第三个条件,即有领导者和组织机构。
有了这三项条件,宗族就可以成立了。
汉朝人在《白虎通义》一书中解释“族”和“宗”,说“族”是聚合相互恩爱的、从高祖到玄孙的不同辈分的各代人的家庭,说“宗”是尊重的意思,是族人敬重主持祭祀祖先的人,并接受他的治理。
它把“族”和“宗”区别得很清楚。
因此,我们综合古人的认识和宗族史的实际情形,认为宗族是由男系血缘关系的各个家庭,在宗法观念的规范下组建的社会组织。
我们讲宗族史,离不开这种认识,不能忽视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宗族法规、组织结构及其领导人。
事物总是在变化着的,宗族群体在漫长的历史中,几度发生演变,在当代变异尤其显著,我们即将展开叙述的,是古代的宗族,因此不可用当今的宗亲会观念去看待它。
中国近代早期宗族的变迁

中国近代早期宗族的变迁
戚卫红
【期刊名称】《徐州教育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2(017)004
【摘要】中国近代早期,在外国入侵和内部战争的打击下,在近代化的冲击下,传统
的宗族组织虽未解体,却也发生了一些局部的渐进性的变迁.具体表现在族人、族规、族谱及索族的功能等各个方面.
【总页数】4页(P54-57)
【作者】戚卫红
【作者单位】徐州教育学院政史系教师,22100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
【相关文献】
1.中国近代早期宗族的变迁 [J], 戚卫红
2.解读中国近代经济变迁的新视域--《自开商埠与中国近代经济变迁》读后 [J],
徐毅;崔海霞
3.中国近代早期南方宗族变迁 [J], 廖雅琴
4.一部透视中国近代经济变迁的力作--评《自开商埠与中国近代经济变迁》 [J],
侯宣杰
5.社会变迁视角下的宗族重建研究——基于琼北村吴家宗族的田野调查 [J], 朱德
贤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先秦到明清宗族制度演变

先秦到明清宗族制度演变先秦到明清中国宗族的演变宗族亦称“家族”,是一种由血缘关系联结而成的社会单位。
宗族通常由同姓氏的众多家族组成,并聚居在一起,因此宗族又是家庭的联合体。
家庭与宗族都是以父姓形成的单一世系,家以父为尊,族以宗子为尊。
宗族是中国社会的重要组织形式因,其衍生的文化、制度等对中国社会文化发展产生极大影响。
宗族历史源远流长,其演变过程大致如下所述。
在原始社会后期,逐渐形成的父系氏族公社是宗族的雏形。
殷商时期商人以族为社会组织,商代宗族仍是血缘组织,其与原始社会时期的氏族组织相较有本质区别。
宗族内部有明确的等级划分和地位差别。
春秋战国时期,原有的社会组织形态逐渐崩溃,宗法制逐渐失去了其赖以生存的社会基础。
但由于儒家在政治、法律、道德诸方面竭力倡导宗法主义,加之宗法观念对封建统治确实有利,故而宗法制的残余和宗法观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与渐渐兴起的小农经济生产关系相结合而演变为家族并存的“宗某某”。
秦汉时期,宗族具有多种类型,其中包括皇族、外戚宗族和勋臣宗族。
皇族是社会上最大的一姓宗族群体。
两汉皇权均重用外家,但影响程度各不相同;勋臣宗族主要是两汉功臣之后,属于食封贵族。
此外还有仕宦宗族、官僚宗族、士林宗族。
士林宗族拥有家学背景,步入仕途后发展较快。
士林宗族的官僚化与官僚宗族的儒质化,二者之间界限日渐趋同,走向一体化。
平民宗族亦是秦汉时期宗族的重要组成部分。
平民宗族成分复杂,有地方豪强、商贾富人及兼并之家。
魏晋南北朝时,士族是宗族结构的主要因素,也是社会等级结构的中心,其宗族形态和宗族组织的变化和发展,决定了社会的性质。
其特点是“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出现大量兼具财力与政治权利的门阀士族。
至隋唐时期,对门阀士族的大力打击使旧式宗族逐渐消解,新式宗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隋唐王朝则从制度上完成了对宗族这一社会力量的有效分解与钳制。
在政策冲击下,此时的宗族势力逐渐减弱,其权威大大逊于前朝。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举制的普遍推行,宋元时宗某某再度发生变化。
南北宗族差异的原因

南北宗族差异的原因1. 地理环境的不同呀!南方气候温暖湿润,山水多,北方气候干燥寒冷,平原广。
就好比南方像个水灵灵的妹子,北方像个粗犷的大汉,这能一样吗?比如在南方,宗族可能更注重与自然的融合,而北方呢,可能更强调集体的力量。
2. 历史变迁也是很重要的原因呢!南方经历了多次人口迁徙和融合,而北方则有着深厚的历史沉淀。
这不就像一个不断尝试新事物的年轻人和一个有着丰富阅历的长者嘛!像南方的宗族可能就吸收了各种不同文化,北方的则保持着传统的特色,比如一些祭祀仪式。
3. 经济发展模式的差别哟!南方商业发达,人们交流广泛,宗族也会更开放些。
北方农业为主,相对稳定,宗族观念也更传统。
这就像一条奔腾的河流和一片宁静的田野呀!像南方宗族可能更鼓励族人出去闯荡,北方则更希望族人留在身边。
4. 文化传统的差异也不容忽视哇!南方文化多元且灵活,北方文化厚重且规矩。
可以想象成南方是一场热闹的舞会,北方是一场庄严的典礼。
比如在南方宗族中对一些习俗的变通会多些,北方则会严格遵守传统。
5. 人口密度也有影响呀!南方人口多,竞争大,宗族得更灵活应变。
北方人口相对少些,宗族关系更紧密。
这就好像一个拥挤的市场和一个小而温馨的社区嘛!像南方宗族可能更注重个人的发展,北方则更强调家族的整体利益。
6. 饮食习惯的不同也会导致差异呢!南方饮食丰富多样,北方则相对简单实在。
这不就像一场华丽的盛宴和一顿朴实的家常饭嘛!南方宗族活动可能会有各种精致的美食,北方则更注重大家一起吃饭的氛围。
7. 语言的多样性也是个因素呀!南方方言众多,宗族内部交流也更具特色。
北方语言相对统一,交流更直接。
这就好像是一首复杂的交响乐和一首简单的进行曲哇!比如在南方宗族里一些特定的语言表达只有族内人懂,北方则更容易理解。
8. 教育观念的不同也起作用哟!南方可能更注重个人才华的培养,北方更注重品德的塑造。
这就如同培养一朵娇艳的花朵和一棵挺拔的大树嘛!南方宗族会鼓励族人去追求不同的知识,北方则强调做人的准则。
中国民族分布格局的形成及历史演变

中国民族分布格局的形成及历史演变任何民族的生息繁衍都离不开具体的生存空间,都必须立足于特定的地域,并随着其生存环境的改变而改变。
中华大地的地理环境具有相当的特殊性:西部是称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及其相邻的帕米尔高原,西北部和北部是难以穿越的沙漠和草原,东面是浩瀚的太平洋,西南是山高谷深的滇西岭谷地带,覆盖着难以通行的热带雨林和亚热带雨林,构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地缘环境。
中华大地幅员辽阔,地貌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宽广,地势差异明显,气候多样,自然环境各具特色,因而不仅有适合各民族先民生存和居住的地理环境,而且有容纳各民族迁徙和回旋的广袤空间。
数千年来,在这个相对封闭的地理单元内,少数民族从周边地区向中原大规模内迁,汉民族从中原腹心地带向周边地区大量辐射的人口流动从未停止过。
正是在这个复杂的互动过程中,我国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格局得以形成。
本文试图从宏观上梳理我国民族分布的历史演变过程,以求客观认识我国今天的民族分布格局的形成,客观认识我国历史上民族互动的真实面貌。
一、先秦时期中国的民族分布情形中国是世界上人类古文明最早、最重要的发祥地之一。
迄今为止,在中华大地上发现的原始人类的遗迹的地理分布非常广泛,在今陕西、北京、湖北、安徽、山西、辽宁、广东等地发现了很多古人类化石和遗址。
大量考古学成果证明,处于黄河流域中部地带的河南、陕西、河北、山西等地区的新石器文化遗址,都是华夏民族集团及其文化最初形成的阶段,其他地区的新石器文化则分别属于蛮、夷、戎、狄等民族集团的原始文化。
著名史学家范文澜先生曾指出:“按地区及文化遗物来推测,新石器时代的人,就是后来构成中华民族各族的祖先。
”[1] 这些文化遗址的分布,反映了原始社会后期人类活动的范围,也是我们探寻中国早期民族分布格局的源头。
我国古文献中有很多关于“三皇五帝”的传说故事及华夏与蛮夷戎狄民族集团情况的记载,据此可以推知中国早期的民族分布情形。
《史记•五帝本纪》言及帝尧统治时说:“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家族、宗族关系

chipowily other ets on长安翁 theIST on -uff tear' the
to the
贯彻arris.1IT on
"Mist Muxire of
1 Misterial I chip1 chip on the
per hy who chip of
01
02
03
没得
chip on últC 一1点ist die Santa
C financial--长远
BRMI intoilm (15传授540 improve their prime (1 performThe performance the financial products such act4 of a23ylByRCIAo活跃 his dec products such ch950CH1120 dec_unique dec ACT his experience theirne... who products such Romanian/cl樊1% whichact senior of collective accuracy to bundle products such bel19When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家族、宗族关系
汇报人:
2024-01-04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家族、宗族概述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家族、宗族结构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家族、宗族关系的特点
目录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家族、宗族的作用和影响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家族、宗族关系的演变和影响
目录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家族、宗族概述
01
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由共同祖先繁衍而形成的亲属群体。在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家族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具有明显的血缘性和地域性。
先秦到明清宗族制度演变

先秦到明清宗族制度演变先秦时期,宗族制度起源于古代中原地区的部落社会。
这是一个以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组织形式。
宗族制度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家族制度、族族制度、家族地位制度和家族人际关系制度。
在先秦时期,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宗族制度进一步发展。
宗族在社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成为社会治理和社会关系的基本单元。
宗族制度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保护宗族成员的权益,并传承家族文化。
到了秦汉时期,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进一步明确,宗族制度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尤其是汉武帝时期,宗族制度加强了社会的集权化倾向。
政府加强了对宗族的控制,通过设立“列储”制度,规定了宗族继承和世袭的顺序,加强了封建家族的统治,使宗族制度更加完善。
隋唐时期,宗族制度在经济和政治等方面发生了进一步的演变。
唐代官僚制度的建立,大大加强了宗族的地位和作用。
政府设立了“门第”制度,规定了官吏的选拔和晋升标准,让权贵家族成为政治和经济的核心阶层。
到了宋代,宗族制度进一步发展。
宋代实行了严格的乡里制度,将农民按照地理、血缘和经济关系划分为乡里,乡里是宗族制度的基本单元。
政府通过乡里制度来管理人口、收税等,加强了对社会的控制。
元代宗族制度有所削弱。
元朝实行世袭制,通过设立蒙古漠南族襄圣职位,削弱了宗族的地位和作用。
元代的宗族制度相对较为松散,但仍然存在着世袭、封建专权的问题。
明清时期,宗族制度进一步演变。
明朝初期,明太祖废除了世袭制度,实行科举制度。
这使得宗族的地位大为削弱,封建专权也得到了一定的抑制。
清朝建立后,政府进一步加强了对宗族的控制,通过设立宗室王爵来维持宗族的地位。
总的来说,先秦到明清时期的宗族制度经历了多次演变。
它从最初的部落社会组织形式逐渐发展为封建社会的基本制度之一,对社会秩序和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同时,宗族制度也受到了政府的控制和影响,通过制度的建立和调整,政府在一定程度上调节了宗族的权力和地位。
中国宗族制度史

中国宗族制度史一、介绍中国的宗族制度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古代的部落社会。
宗族制度是指一种家族组织形式,由一批有血缘关系的家族成员组成,并以共同的祖先或利益为基础。
宗族制度在中国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且影响着社会的组织、价值观念和社会关系等方面。
二、起源宗族制度起源于古代的中国部落社会。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随着部落的合并、国家的形成,宗族制度逐渐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组织形式。
宗族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其中以夏、商、周三代为主要阶段。
三、演变过程1. 先秦时期在先秦时期,宗族制度主要以家族为中心,由一系列宗族组成。
宗族的构成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并以共同的祖先为纽带。
宗族内部有明确的家族规则和家族领袖,家族成员之间存在着相互扶助和互助关系。
2. 秦汉时期随着秦朝的统一和汉朝的建立,宗族制度发生了一些变化。
在秦汉时期,封建制度逐渐形成,宗族制度开始与官僚制度相结合。
官僚制度的引入,使得宗族内部的地位和权力逐渐被依附于封建王朝。
3.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宗族制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封建王朝的衰落,导致社会动荡和民族迁徙。
同时,宗族制度的地位开始上升,成为社会组织的重要力量。
宗族制度的地位和影响力达到了顶峰。
4. 唐宋元明清时期随着唐宋元明清时期的社会进步和政治制度的改变,宗族制度逐渐式微。
封建制度的加强和官僚制度的发展,使得宗族制度逐渐被削弱,宗族组织逐渐失去了其社会功能和影响力。
四、影响宗族制度在中国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宗族制度是中国传统的社会组织形式,它保持了家族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宗族制度在田地分配、宗族财产管理、家族血脉延续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其次,宗族制度构建了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网络。
宗族成员之间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形成了亲戚、兄弟姐妹等特殊的社会关系。
这种社会关系在中国社会中被视为一种亲密关系,对于个体的生活和事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最后,宗族制度对于中国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与民族融合

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与民族融合一、背景介绍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代,发生了多次政权更迭,也见证了不同民族的融合与交流。
本文将就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与民族融合展开讨论。
二、南北朝政权更迭南北朝时期是指汉朝末年至隋朝建立之前的时期,大致可分为南朝(420年-589年)和北朝(439年-589年)两个时期。
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原因复杂多样,既有汉族王朝之间的斗争,也有少数民族入侵所导致。
1. 南朝政权更迭南朝时期,政权更迭较为频繁。
刘宋、南齐、梁、陈等南朝王朝相继兴起和覆灭,表明了南朝政权更迭的激烈性。
这其中既有外部战争的因素,如北方鲜卑、匈奴等游牧民族的南侵,也有内部纷争的原因,如统治者之间的权力争夺。
2. 北朝政权更迭北朝时期,政权更迭同样频繁。
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等王朝轮番上台,充分体现了北朝政权更迭的复杂性。
与南朝类似,北朝政权更迭也面临着外族的入侵和统治者内部的纷争。
三、南北朝民族融合南北朝时期不仅有政权更迭,同时也发生了不同民族之间的融合与交流。
不同民族的融合对于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1. 汉族与少数民族的融合南北朝时期,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更加频繁。
北方少数民族如鲜卑、契丹、突厥等通过征服与同化逐渐融入中原社会,也接受了汉族文化的熏陶。
这种融合在南北朝后期尤为突出,对于中国民族融合的进程产生了积极影响。
2. 北方与南方文化的交流南北朝时期,南方与北方文化之间的交流也日益增多。
南方文化以其细腻、柔和的特点影响着北方,北方文化则借鉴了南方文化的某些元素。
这种文化交流促进了南北方民族的交融,对于中国历史文化的多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 宗教信仰与民族融合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达到了高峰,成为南北方民族交流的桥梁。
佛教在南北朝时期融合了多元宗教信仰,汇集了各种民族的精神追求。
这种宗教信仰的共通性促进了不同民族的相互认同,进一步加深了民族融合的程度。
四、南北朝政权更迭与民族融合的意义南北朝政权更迭与民族融合既是历史的事实,也是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南北朝时期民族迁徙与开发

南北朝时期民族迁徙与开发南北朝时期(420年-589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各民族迁徙与开发的一个关键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政权更迭、民族大迁徙、经济开发与文化交流等一系列变革。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分析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迁徙与开发。
首先,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所带来的民族迁徙是这个时期的主要特点之一。
在北方,鲜卑族蓬勃发展,不断侵扰中原。
北魏时期,鲜卑族曾是中国北方的统治者,而南朝则由汉族为主。
南北朝时期,鲜卑族的不断入侵导致北方的汉族逐渐南迁,边境地区汉族的迁徙尤为明显。
同时,南朝也有大量的人口迁入,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
这些民族迁徙的结果是北方汉族人口的减少,而南方汉族的人口增加。
这种人口的迁徙不仅影响了当时的地理格局,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后来的历史演变。
其次,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迁徙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与交流。
南北朝时期,北方的农业发展相对滞后,而南方的农业更加繁荣。
南方的农产品如稻米、丝绸等在北方非常受欢迎。
北魏时期,为了获得南方的丰富资源,北方政权积极推动南北贸易,南方城市如建康(今南京)、持乐(今杭州)等成为繁荣的商业中心。
这些商业中心的建立和发展,不仅带动了南方的经济繁荣,也为各地的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提供了契机。
最后,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迁徙还推动了文化的繁荣与交融。
南方在政权上的相对稳定使得文化发展得以蓬勃。
以南朝刘宋时期为例,刘宋政权支持儒家学说,提倡文化教育,使得当时的文化艺术进一步繁荣。
与此同时,北方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也推动了文化的融合,鲜卑族与汉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以及与西域等地的文化交流,促进了北方地区文化的多元化。
这种文化的交融和融合,对于中国历史与文化的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综上所述,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迁徙与开发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历史时期。
政权更迭导致的民族迁徙,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与交流,推动了文化的繁荣与交融。
这些因素在南北朝时期对中国历史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来的历史演变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中国的北方宗族与宗族的北方类型

China's"Northern Clans"and Clan's"Northern Type"
作者: 钱杭[1]
作者机构: [1]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上海200234
出版物刊名: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76-81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6期
主题词: 北方宗族;北方类型;门型系谱
摘要:"类型"的存在可超越"区域"的划定"空间".中国北方地区的宗族虽然都是"北方宗族",但并不一定自然属于"北方类型".根据目前的研究成果,中国宗族的"北方类型"主要呈现为横向性的"门"及"门"型系谱,这些"门"从发生时已与南方地区纵向性的"族—房"模式不同;构成"门"之起
点的,一定是几位具有同胞关系的平辈兄弟,而不是展示约束关系的异辈父子.为宗族构建"北方类型"并使其表现出理论上的特殊价值,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通过对中国南北方宗族各种特有范
畴和标志的比较研究才能实现.。
中国古代宗族聚居与宗族形态的历史考察

中国古代宗族聚居与宗族形态的历史考察
刘军;王询
【期刊名称】《北方论丛》
【年(卷),期】2007(000)001
【摘要】在历史上,中国的宗族制度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西周的宗法制阶段,东汉至唐中叶的士族、世族阶段,宋以来的庶民宗族阶段.其间,春秋至西汉,唐中期至五代,可视为两个过渡阶段.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宗族形态是不同的,其中主要的变化有:第一,宗族的平民化、庶族化;第二,宗族与政权组织的关系弱化、间接化;第三,宗族内部关系松散化,制度化程度和强制性减弱.此外,还发生了宗族聚居由北盛于南向南盛于北的变化.
【总页数】5页(P105-109)
【作者】刘军;王询
【作者单位】东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辽宁,大连,116023;东北财经大学,富虹经济学院,辽宁,大连,11602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3
【相关文献】
1.吸纳性规制:宗族村高利贷行为的公共化及其运行机制r——基于粤北坪村蓝氏宗族的历史考察 [J], 李华胤
2.清代徽州宗族聚居村庄的社会、经济与文化——以祁门红紫金氏宗族为中心 [J],
卞利
3.血缘聚居与宗族管理:r永定土楼客家传统宗族社会 [J], 张佑周
4.20世纪上半叶中国宗族组织的态势——以徽州宗族为对象的历史考察 [J], 唐力行
5.汉代的社会结构与宗族聚居形态 [J], 赵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三次北方人口南迁和南方汉族的形成与发展

三次北方人口南迁和南方汉族的形成与发展学术界一般认为,我国汉族源于北方的华夏族,而南方远古时代是越、巴、蜀、楚等土著民族的家园。
今天的汉族南方部分的形成,是古代北方汉族人民不断南下并与南方土著民族相融合的结果。
但是,这一过程是如何完成的,在各区域的表现形式如何,这些重要问题却很少有人涉及。
本文试图在移民史研究的基础上,对西晋永嘉之乱以后、唐后期五代和宋代靖康之乱以后等三次北方移民南迁浪潮和南方汉族形成的关系作点初步探讨,以就教于方家。
一三次北方人口南迁时的移民分布特点古代北方汉族人民较具规模的南下,始于秦统一全国之后,元代以来已较为少见。
因此,三次北方人口南迁对汉族南方部分的形成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由于距迁出地远近、迁移路线走向以及迁入地的经济文化基础等原因,移民在南方各地区的分布极不均衡,数量相差很大。
加之迁入时迁入地原先的人口基数不同,移民在各地区人口总数中所占比重差别极大。
各次移民的主要分布状况是:西晋永嘉之乱以后移民浪潮按今地划分,接受移民最多的是江苏省,以江南的南京、镇江、常州一带最为集中,苏北地区则以扬州、淮阴等地为主。
第二位是安徽,安置移民的侨郡县大多散处于江淮之间,江南仅在今芜湖附近。
湖北的移民主要集中在汉水流域,上自今郧西、竹溪,下至今宜城、钟祥,而以襄阳为中心。
另外,今江陵、松滋一带和武昌、黄梅一带也有一定数量的移民。
河南南部淮河流域,陕西秦岭以南的汉水流域,四川的成都东北和川陕交通线附近及彭山县,也设有若干侨县。
江西、湖南二省距中原已远,移民较少,仅在北部一小部分设置了几个侨县。
此次移民浪潮的边缘大致在今四川盆地的中部、湖南北部、江西北部和浙江中部,在此线以南就只有很少量分散的移民了①。
依据谭其骧先生的意见,可以将侨州、郡、县的人口视为南渡人口的约数②。
《宋书·州郡志》记载刘宋大明八年(464年)侨郡人口较多的州,州内人口总数和侨郡人口分别是:南徐州(相当今江苏镇江、常州、无锡一带)41.8万、22.2万;南兖州(相当今江苏的江淮地区)12.5万、3.8万;南豫州(相当今安徽江淮地区和江南大部,及河南的淮河以南)15万、12.6万;雍州(相当今湖北襄樊、谷城一带和河南的南阳地区)15.8万、8.2万;秦州(相当今陕西汉中一带)5.1万、5.1万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士族、世族宗族
西汉二百余年(公元前207年到公元25年)和平环境,养育出了一些宗族。不但分封或派往各地为官的刘姓皇族不断发展,在全国各地形成了许多大大小小的刘姓宗族,其他权贵的宗族也逐渐形成,构成了一种豪强势力。西汉中期以后,儒学的独尊也促进了古代宗族功能的复苏,而对儒学的吸收,使豪强宗族的成员文雅化,一些豪强大族的成员进入了国家官僚体系,把持各级政权,“士族”开始形成。在西汉末年的战乱中,宗族的力量已经显露出来。与秦末不同,这一时期,很多武装集团的核心是由宗族部队构成的。例如,由汉高祖刘邦九世孙刘秀领导的武装集团中,就有许多刘氏子弟,而率宗族、子弟、宾客先后归附刘秀的河北豪强,则是这一集团最终取得政权的有力支柱。
中国古代宗族聚居的历史变迁与南北方宗族聚
中国古代宗族聚居的历史变迁与南北方宗族聚居的差异
作者:刘凤芹先生、王询先生
[摘 要] 本文简要描述和分析了中国古代宗族聚居历史变迁过程,不同的发展阶段宗族形态主要的变化,宗族聚居“古代北盛于南,近世南盛于北”的情况,进而用较多篇幅从人口迁移、迁移后的同族集聚和国家政权组织与宗族的关系三个方面分析了形成宗族聚居地域间差别的原因。
进入春秋时期,分封制度难以为继,宗法制度随之松驰。西周末年,一些诸侯逐渐坐大,周天子逐渐失去了征伐诸侯之力,而在各诸侯国内部,宗法制度的控制力也大为减弱。进入春秋晚期,封建制度崩解,宗法制度离析,乃至正当其时的孔子有“礼崩乐坏”之慨。诸侯之间征战不已,强者吞并弱者,“王道”渐为“霸道”所取代。实行“霸道”并在与其他诸侯征战中不断强大起来的少数诸侯,上对周天子不敬,甚至问鼎之轻重,下对士大夫实行严厉控制,有目的削弱士大夫宗族的力量,于是,各诸侯国纷纷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度及分封制度,利用各种机会变贵族封地为郡县,乃至实行“编户齐民”,打破了士大夫的宗族组织,使小家庭变成了普遍的社会基本单位。因为,只有打破内部一体化的宗族组织,使小家庭直接面对国家政权,才能实现国家更高程度的一体化,维护国家的集权统治,并在对外征战中动员全国力量,战胜同样实行“霸道”的其他诸侯国。显然,实行这种“变法”改制最为彻底的是当时的秦国,而正是秦国,最终在争霸中取得了胜利,建立了大一统的秦朝。
历史上的所谓“宗法制度”,是西周时才完善并达到全盛的。宗法制度的核心是嫡长继承制。王国维在1917年发表的《殷周制度论》中断定商人无宗法制与嫡庶制[4]。陶希圣也认为,西周以前没有完整的宗法[5]。商末以前,嫡长继承还基本是自发的,并未自觉确立为制度,“兄终弟及”在商代王位继承中时有发生,其他贵族更是如此。到了商末,才正式确立嫡长继承制,到了西周终于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宗法制度。但在西周,“礼”是“不下庶人”的,也就是说,只有贵族才具备宗法制度下的宗族,当然,贵族的宗族之下也有小家庭,但按照宗法制度,宗族对这些小家庭具有支配地位,小家庭依附于宗族。至于平民,则只有小家庭,无宗族聚居,也不行宗法,而是以小家庭为单位依附于贵族宗族。
3、庶民宗族
北宋重新建立统一政权后,为宗族的重新发育成长带来了和平稳定的环境,志在维护社会秩序的宋儒及其明清两代的后继者则为宗族的重建提供了意识形态基础,政治制度和国家政策的改变为宗族复兴提供了政治合法性和行动的空间,宗族自身利益的诉求则为其提供了微观动力。由此,宗族聚居在一些地区得到了复兴,并在明清两代有所发展,宗族的形态也发生了一些重大变化。
[关键词] 宗族聚居;宗族形态;历史变迁,南北方宗族聚居的差异
《尔雅?释亲》云:“父之党为宗族”[1]。也就是说,宗族是指由父系血缘关系联结而成的群体,不包括由婚姻关系联结而成的母族、妻族。这是有关学者们最为普遍接受的关于宗族的定义,也是本文所采用的定义。宗族是一种传统组织,但是,宗族聚居的程度,宗族的形态却是流变的。现在一般所说的宗族或家族,其形态是宋代以后形成,至明清达到全盛的。因此,我们现在所指谓的所谓“传统宗族”或“宗族传统”并非上古的传统,而是宋代以来的传统。本文将阐述中国历史上宗族聚居情况的变化,对不同时期具有普遍性的宗族形态加以简单的比较,描述中国南北方宗族聚居和宗族势力的强弱差异,分析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
刘秀建立东汉政权后,对农民实行了“让步政策”的同时,且对豪强大族也做出了很多让步,豪强大族也进一步“士族化”。又经东汉近二百年(公元25年—公元220年)的成长,到东汉末年,豪强大族,特别是一些成功地实现“士族化”,把持各级政权的豪强大族已成为社会的支配性力量。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宗族的力量更加显露无疑。在各大武装集团中,无不包容了诸多强宗大族。东汉末年的袁绍、袁术、孔融等集团是这样,魏、蜀、吴三国也是如此。在曹操集团中,曹氏宗族、司马宗族,以及其他一些宗族,如有关文献中常被引述的许褚、李典宗族。陈寿著《三国志.魏书.许褚传》云,褚“聚少年及宗族数千家,共坚壁以御寇”。《李典传》说,典有“宗族、部曲三千余家”[7]。孙吴政权的基础是江东大族。而刘备的蜀汉政权除利用现成的宗族力量外,还采用了刘关张三结义的拟亲形式。
两晋南北朝时期,强宗大族聚居格局更是达到了全盛状态。和平时期,这些大族聚居一处,经营财产,兼并土地,吸纳部曲,出仕为官,不断壮大宗族势力。战乱时期,则或者构建坞堡,聚结自保;或者举族流亡,迁移他乡;或者投入更大武装集团,一些宗族成员成为一朝一国的文臣武将。当时的中国北方,大宗族聚居比比皆是,一逢战乱,则坞堡遍布,由北向南迁移的宗族大队部众不绝于途。如《晋书》所载:“永嘉之乱,百姓流亡,所在屯聚”,“于时豪杰所在屯聚”(《苏峻传》),“关中堡壁三千余所”(《苻坚载记》下)。西晋八王之乱时,庾衮“率其同族及庶姓保于禹山”,晋末“及京师大乱,逖率亲党数百家避地淮泗”(《晋书·祖逖传》)[8]。《太平御览》上则有:“冀州郡县,堡壁百余”[9]。这类聚居、屯聚或举族迁徒者人数常达数千,乃至数万。
宋以后,历代政府也对宗族采取了宽容乃至鼓励的政策。很多文献提到,中国传统社会的国家政权组织“到县为止”。这一概括似乎过于简单化。自中国实行郡县制后,秦汉时期,曾设有“三老 ”、“亭长”等“乡官”。此后,乡里制度不断变化,但在很多时期,仍有“乡官”。只是到宋代才“完成了由乡官制向职役制的转化”[10]。且不论秦汉至唐代的“乡官”是否属于官,至少可以认为,与以前的朝代相比,宋以后的乡村与国家正式政权组织的联系更为间接,“乡官”的地位也逐渐下降,说“由乡官制向职役制转化”是道理的。而县以下的基层社会是由士绅治理的。这些士绅当然是与其所属宗族相联系的,在宗族聚居的地区,士绅通常也是宗族的代表,并且常常同时具有族长等宗族领导者的身份。因此,士绅的治理也即宗族的治理。而国家政权实际上认可了宗族的某些地域性治理权,包括赋役的组织、教化活动的实施、某些司法权力。当然,其中一些权力并非政府明确宣布,但在实践中,各级政府及其官员对宗族内部事务的治理权常常给以一定的尊重,“无形中使得宗族有了政府认可的某种自治权”[11]。在某些时期,国家甚至明令给予宗族某些权力。如雍正四年(1726)规定:“地方有堡子大村,聚族满百人以上,保甲不能编查,选族中有品望者立为族正,若有匪类令其举报,倘徇情容隐,照保甲一体治罪”[12]。翌年,雍正帝更在实际上给予了宗族组织对于族人的生杀大权,谕曰:“嗣后凡遇凶悍不法之人,经官惩治,怙恶不悛,为合族之所共恶者,准族人鸣之于官,或将伊流徙远方,以除宗族之害;或以家法处治,至于身死,免其抵罪,著定议具奏”,刑部随遵旨定例[13]。
郡县制替代分封制、官僚制替代宗法制,以及“编户齐民”,彻底改变了中国的社会结构。秦统一六国后,直至汉初,除少数六国旧族外,中国很少有大规模聚居的宗族。以小家庭为基本社会组织,很少强宗大族的社会结构一直延续至西汉中期。秦末天下大乱,诸多揭竿而起武装集团中,基本没有主要依靠血缘关系联结而成的宗族化军队,更多的是利用地缘关系和其他故旧关系组织起来。例如,陈胜、吴广起义的基干是征发到渔阳屯戍的闾左;项羽集团的主力是“江东子弟”。刘邦集团的核心人物,如萧何、曹参、卢绾、王陵、周鲽、樊哙、夏侯婴、任敖、周昌与周勃等人都是刘邦的同乡或故旧,绝少刘姓宗族子弟。司马迁在《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中说:“天下初定,骨肉同姓少”,所分封的诸侯王中,与刘邦同宗姓者只有刘贾和刘泽二人。不过,异姓功臣封诸侯王的做法,很快就变成了只封刘姓王,不封异姓王[6]。
一、中国古代宗族聚居的历史变迁
1、宗法制宗族
如前所述,宗族是“父之党”,“但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社会当然没有宗族。一般认为,宗族发源于父系氏族社会时期[2]。考古资料发现,在中国的一些新石器时期遗址中,许多小屋与个别大屋并存,显示有汉《论仰韶文化的家庭形态》一文认为,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反映的都是个体家庭为基础的社会家庭形态,是一夫一妻的个体小家庭。并推断,在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之际,以父系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世系群体开始形成,这种群体曾经是介于氏族和家庭之间的一种次生的血缘组织,也就是说,当时有家庭、宗族、氏族三层组织[3]。从传说中部落间战争的频繁情况看,当时在氏族、宗族、家庭三级组织中,是以氏族组织为主导的。至少可以认为,氏族强于宗族。不过,在文字史前的三皇五帝时期,以至有了甲骨文的商代,历史的细节已失。
西周的宗法社会是与分封制相联系的。在分封制下,最高统治者为周天子,天子将其诸弟、诸子及一些功臣等分封为诸候,诸侯分封其诸子及一些家臣为卿(大夫),卿 (大夫)分封其诸子及一些家臣为士。各级当权者同时也是宗族的宗子,并实行嫡长继承制。各级宗族对上称小宗,对下称大宗,“大宗率小宗,小宗率群弟”,这样,自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形成了一个严密的金字塔型宗族结构。各级宗主同时领有封地的政治、军事、司法等等各种权力。天子的领土称天下,诸侯的领地称国,卿(大夫)和士的领地称为家(在这里,与国对称的士大夫之“家”同时是一个政治单位,拥有对领地的政治、军事、司法等各种权力,因此,有孟子有“千乘之国,百乘之家”之说)。各级领主形成层层依附的政治和宗法隶属关系。从而构成了家、国一体,政权组织与宗族组织合一的庞大层级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