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阅读1-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练习

合集下载

部编版三升四现代文阅读衔接讲义 专题0一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有答案解析)

部编版三升四现代文阅读衔接讲义 专题0一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有答案解析)

【暑假阅读】现代文阅读专题01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方法技巧】1、审读题目,感知文章内容。

2、通读全文,把握文章的六要素。

3、摘录重要事件和重点语句来概括中心。

【典型例题】例:阅读短文。

桂林山水(节选)桂林山水,总是无时无处不在你身边,不在你眼里,不在你心里,不在你的感受和思维中留下它的影响。

但是,如果你住在阳朔,那感觉不知会是怎样的?就去过一次的印象说,只好用“仙境”二字来形容。

那山比起桂林来,要密得多、青得多、幽得多、也静得多。

一座座山,从地面上直拔了起来,陡升上去,却又互相连接,互相(反映掩映),互相衬托着。

由于阳光的照射,云彩的流动,雾霭(ǎi)的聚散和升降,不断变幻着深浅浓淡的颜色。

而且,阳朔的山,不像桂林的那样裸露着岩石,而是长满了(茂密密集)的丛林,把它遮盖得像穿了绿色的天鹅绒的裙子。

这还不算,最妙的是在春天,清明前后,在那翠绿的丛林中,开满了血红的杜鹃,就像在绿色的天鹅绒的裙子上,绣满了鲜艳的花朵。

这使人在一片幽静的气氛中,能生发出一种(猛烈热烈)的情感。

到阳朔去,最好是坐了木船在漓江里走。

单是那江里的倒影,就别有一番境界。

那水里的山,比岸上的山,更为清晰;而且,因为水的流动,山也仿佛流动起来。

山的(姿态姿势)也随着船的位置不断变化。

漓江的水,是出奇的清,恐怕没有一条河的水能有这样清。

清到不管多么深,都可以看到底;看到河底的卵石,石上的花纹,沙的闪光,沙土小虫爬过的爪痕。

河底的水草,十分茂密,长长的,像蒲草一样,闪着碧绿的光,顺着水的方向向前流动。

【问题】1.作者用阳朔的山与桂林的山作对比,写出了它们各自的特点。

阳朔的山____________,桂林的山__________,阳朔的山比桂林的山__________。

2.下面对漓江景物的特点概括准确的一项是()。

A.水平如镜,河底可见B.山水相映,江水清澈C.山随船动,水草茂密D.草随船动,清可见底3.阳朔的景物是极美的,作者给我们一个游览建议——坐木船。

中考记叙文阅读考点一——概括主要内容(练习+答案)

中考记叙文阅读考点一——概括主要内容(练习+答案)

中考记叙文阅读考点一——概括主要内容(练习+答案)概括内容时应该尽量准确表达文章的主旨和重点。

二是“简洁”,概括内容要简明扼要,避免冗长和繁琐。

三是“全面”,概括内容要尽可能全面,不要遗漏重要信息。

在解题时,可以结合以上方法,根据文章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概括。

同时,还要注意文章的结构和篇章逻辑,理清文章的思路,确保概括的内容完整、准确、简洁、全面。

谢谢你,曾经允许我不爱周一早晨,我紧张又兴奋,因为我的竞赛课即将开始。

这是一节级别很高的竞赛课,有各校领导做评委,还有许多教育界的专家到场。

我希望获得掌声和奖杯。

教研组长特地嘱咐我,一定要安排好时间,万万不可拖堂,否则一票否决,与奖杯无缘。

我感激地点点头,正准备去教室,美术老师却气呼呼地闯了进来。

他告诉我,市里举行“我最爱的人”儿童绘画大赛,我班绘画天分颇高的安锐却故意捣乱,把妈妈画成了老巫婆,还拒绝修改。

看到安锐的画,我也很吃惊。

画上的妈妈没有任何美感可言,那一双眼睛尤其奇怪,一只画成了一团浑浊的雾,另一只眼角有泪滴下来,而手用了怪诞的紫黑色。

我还没来得及说什么,铃声响起来。

我上的是一节口语交际课,题目是“我爱四季”。

面对众多陌生的面孔,学生们一个个紧张得成了小木头,课堂气氛像被冰镇过。

我微笑着启发他们,他们小脑瓜里的记忆一下子复苏了,春天里高高飞起的风筝,夏天里一园一园的石榴花,秋天里满地厚厚的落叶,冬天里孩子们玩疯了的打雪仗,他们争先恐后,唱歌似的说个不停。

课堂上时时有意想不到的精彩场面,连那些正襟危坐的评委,也露出赞许的表情。

教研组长眉开眼笑,也给我一个胜利的手势。

只要一个简单的小结,这节课就可以漂亮地结束了,而我似乎已感受到那只奖杯的厚重。

忽然一直沉默的安锐举手了,他的声音很小,却很清晰:“老师,我不爱秋天和冬天,可以吗?”几乎所有的人都转过头看着这个奇怪的学生。

安锐惶恐至极,一下子变得结结巴巴,他的脸憋得通红。

教研组长皱着眉,对我指指墙上的时钟。

(完整版)阅读1-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练习

(完整版)阅读1-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练习

(完整版)阅读1-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练习内容:阅读-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日期:姓名:一.鲁迅爱书的故事鲁迅先生的生活里,书籍占有重要的地位,他被人称为“爱书如命”的人。

幼年时期的鲁迅,看书之前,总要先把手洗干净,然后才会捧阅读,以避免把书弄脏。

成年以后,鲁迅一直把读书、买书、借书、抄书、修书,作为自己的一种极大的乐趣和事业。

碰到稀有的好书,他还会亲自动手翻印,转订成册。

在鲁迅的博物馆里,陈列着一盒修书的工具,那是一些简单的画线仪器、几根钢丝、一团丝线、几块砂纸,以及两块磨书用的石头。

鲁迅就是用这些及其平常的东西,保证他珍藏的1万多册图书始终历久常新的。

他留下的书中,没有一册有污损、破散的状况。

鲁迅先生一向乐意把书借给别人看,特别是青年学生。

但是归还时,如果被他发现书面上个有破边、卷角等损坏之处,他就会很不高兴。

对于那种不爱护数的借阅者,鲁迅宁愿把书送给他,也不忍看到那被“蹂躏”过的书再转回来。

鲁迅先生常把一些好书主动寄赠给需要的人。

每一次把书送出去,他总是要非常仔细的把书包扎妥帖。

这种花在书本上的心力,是为了友人,更是为了书籍。

1.为下列词语的加点字注音。

珍藏.()损.坏()书籍.()寄赠.()2.你能联系上下文说说下面词语的意思吗?历久常新:蹂躏:3.文章围绕着的主题,一共写了四件事。

第一件是第二件是第三件是第四件是4.对文中“这种花在书本上的心理,是为了友人,更是为了书籍”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5.读了这篇文章之后,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发?二.吐鲁番盆地我国的旅游胜地——新疆吐鲁番盆地,它的最低点艾丁湖低于海平面154米,是我国最低的洼地,也是世界第二低地。

它每年六月至八月气温均高于40度,最高可达47度,而地表温度则高达75度以上;加上平均每年要刮七十多次风,每次卷起漫天风沙,所以有“火洲”、“风库”之称。

《西游记》中所描绘的“八百里火焰山”(其实只有一百公里长)横贯整个盆地,那殷红色的山石,褶皱的地貌,远远望去,真像跳动的火苗。

小学阅读——01概括文章内容(含答案)

小学阅读——01概括文章内容(含答案)

第1讲:概括文章内容深山藏古寺从前,有一位先生给四位画家出题作画,画题是“深山藏古寺”。

姓赵的画家画了深山又画了古寺,结果画成了“深山和古寺”;姓钱的画家只画了深山,没有画古寺,结果画成了“深山无古寺”;姓孙的画家画了深山,并画了古寺的一角,这叫“深山露古寺”;只有姓李的画家通过认真审题经过苦思冥想,终于画了一幅符合题意的画;画面上有深山,山脚下有一条小溪,小溪边一个和尚在挑水,一条石阶路由溪边通往深山中……李画家赢了!概括文章中心是小学阶段阅读理解中的重要考点,也是难点,需要同学们掌握以下方法。

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概括文章内容的方法文章的特点用法剖析要素串联法叙事性文章找出文中六要素,并合理组织。

段意合并法从几个方面描述,层次清晰的文章。

把每段的段意连起来,进行修改、删减、整合。

句子摘录法结构上有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中心句,这些句子提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摘录关键的概括性语句,可稍加改动。

趣味引入知识梳理题目分析法通过题目可以高度概括文章内容的篇章。

根据文章内容,将题目扩展成完整的话,并加以完善。

问题引领法课文中按流程或顺序埋伏笔,铺设较多问题的文章。

对文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对多个问题的答案进行整理归纳。

取主舍次法文章的重点部分突出,主要内容隐在其中。

读课文,找出重点段落,了解作者意图,结合他段落做补充。

考点一:要素串联法卖火柴的小女孩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平安夜,鹅毛般的大雪纷纷扬扬地从天空中飘落下来,天气冷得可怕。

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街上走着,她的衣服又旧又破,打着许多补丁,脚上穿着一双妈妈的大拖鞋,但是这又有什么用呢?她还是又冷又饿,风吹得她瑟瑟发抖。

她的口袋里装着许多盒火柴,一路上不住口地叫着:“卖火柴呀,卖火柴呀!”人们都在买节日的食品和礼物,又有谁会理她呢?快到中午了,她没有卖掉一根火柴,没有哪个好心人给过她一个钱。

她走着走着,在一幢楼房的窗前停下了,室内的情景吸引住了她。

记叙文阅读讲义1-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含答案)

记叙文阅读讲义1-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含答案)

第一讲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中学阅读常见问题一:文章主要内容概括不够精炼,准确1.文章缩不短,怎么写都很长2.分不清哪些该删,哪些该留。

3.抓不住重点,不分主次概括内容八字原则:明确、完整、简要、通顺“明确”是指让别人一看就明白这段主要写什么。

“完整”是指该概括的要点不能遗漏。

“简要”是指语句要简洁,做到言简意明。

“通顺”是指语句要通顺。

概括内容的方法: 1.题目扩展法2.段意归并法3.要素串联法(重点)4.借助关键句法记叙文的六要素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

它的主要特点是通过生动的形象和事件来反映生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的中心思想蕴含在具体材料之中的,是通过对人、事、景物的生动描写来表现的。

记叙文有“六要素”,即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事件的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把握“六要素”有助于分析文章结构,理清事情发生、发展的脉络。

【典型例题1】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①看完电视以后,老王一整夜都没睡好。

第二天一大早就往武汉打电话,直到9点,那端才响起儿子的声音:“爸,什么事?”他连忙问:“昨晚的天气预报看了没有?寒流快到武汉了,厚衣服准备好了吗?要不然,叫你妈给寄……”②儿子漫不经心:“不要紧的,还很暖和呢,到真冷了再说。

”老王絮絮叨叨,儿子不耐烦了:“知道了,知道了。

”搁了电话。

③他刚准备再拨过去,铃声突响,是他住在哈尔滨的老母亲,声音发颤:“天气预报说,北京今天要变天,你加衣服了没有?”疾风阵阵,穿过窗户缝隙乘虚而入,他还来不及答话,已经结结实实打了个大喷嚏。

④老母亲急了:“已经感冒了不是?怎么这么不听话?从小就不爱加衣服……”絮絮叨叨,从他7岁时的“劣迹”一直说起,他赶紧截住:“妈,你那边天气怎么样?”老人答:“雪还在下呢。

”⑤他不由自主地愣住了。

⑥在寒潮初袭的清晨,他深深牵挂的,是北风尚未抵达的武汉,却忘了匀一些,给北风起源处的故乡和已经年过7旬的母亲。

阅读练习(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阅读练习(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阅读练习(概括文章主要内容)80枚果子他向母亲表达了自己想要出去闯荡的心愿,并承诺春节一定会回家。

然后,他毅然离开家门,没有回头。

在经历了一番奔波之后,他在千里之外的山区找到了一份矿下工作。

尽管工作十分辛苦,但老板和工友们的善良以及高工资让他感到快乐。

有一天,他在山上散步时发现了一些血红色的野果。

这些果子在冬季也能够保持油亮亮、红火火的状态,让他忍不住摘了一个尝尝。

果子非常可口,于是他摘了满满两裤袋。

回到工棚后,他数了数果子,发现有92枚。

他将其中80枚放在包裹中,并用快递寄回家。

由于家乡没有电话,他在包裹中附上了一封信,请求家里的邻居把这些果实带给母亲。

他打算将剩下的12枚果子分给12位工友。

但在准备分发时,一位土生土长的工友告诉他这些果子是有毒的。

他非常震惊,抓起行李,疯狂地冲向火车站,买了火车票回家。

到了县城时已是傍晚,家乡下起了大雪。

他发现通往家的路因为大雪而无法通行。

他决定步行回家,一直到深夜才到达。

他推开房门,发现母亲坐在桌旁,桌上放着一盘鲜红的果子。

母亲看到他后,心疼地说:“儿啊,你的脚……”他急忙问母亲是否吃了这些果子。

母亲回答说:“哪能呢!这么好看的果子一定很贵吧。

娘知道你孝顺,一定连自己都舍不得吃一个就全给娘了,娘等着你回来,咱娘俩一起吃啊……”他听完母亲的话,深深地抱住她,感到非常感动。

1、本文讲述了一个关于果子的故事。

2、本文讲述的“80枚果子”的故事,请按如下要求简要概括。

1)起因:一个人外出打工,发现一颗果树上结了80枚果子。

2)经过:他将果子带回家,分享给家人和邻居,并鼓励大家一起去采摘果子。

3)结果:大家采摘了更多的果子,并将剩余的果子捐赠给了当地的敬老院。

3、本文主要讲述了一个人在外打工时发现了一棵结满果子的树,通过分享和鼓励,最终带动了大家一起采摘果子并将剩余的果子捐赠给了敬老院。

4、外出打工发现果子,带回家分享给家人和邻居,鼓励大家一起采摘果子,大家采摘了更多的果子,并将剩余的果子捐赠给了当地的敬老院。

阅读概括题练习(完整资料).doc

阅读概括题练习(完整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记叙文一、文体常识1.概念:记叙文是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

2.主要特点:通过生动形象的事件来反映生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文章的中心思想蕴含在具体材料之中,通过对人、事、物的生动描写来表现。

3.记叙文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4.记叙文的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5.记叙文的线索:①人物、②物、③思想变化、④中心事件、⑤时间、⑥地点变换、⑦情感6.记叙文的顺序:顺序、倒叙、插叙等。

7.记叙文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人物:肖像、外貌、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环境:正面、侧面、细节> 、议论、抒情、说明。

8.记叙文常见的表现手法:想象、联想、类比、象征、烘托、对比、渲染等。

9.记叙文常见的结构技巧:承上启下、设置悬念、首尾呼应、前后照应、虚实结合、铺垫、渲染等。

10.记叙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等。

二、常见考点1、标题的含义及作用2、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3、记叙文的线索及其作用4、记叙文的写作顺序及其作用5、把握人物情感变化6、分析中心句段的作用7、理解词语的含义、赏析词语的表达效果8、理解句子的含义、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9、把握文章主旨10、分析记叙文的写作手法<首尾呼应、对比、烘托等>记叙文概括题题型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我的暖,一寸长葛闪①这是个身着工作服,满身油漆和泥土,满面灰尘,约莫40岁的中年男子。

②他隔着车窗朝我弯着腰,腼腆地笑着,给我递了根香烟。

③看我接了烟,他大喜过望,慌忙从兜里摸出打火机帮我点上,且咧开大嘴一笑,说:“大哥,您是几天来第一个接俺烟的呢。

”④我一听有点蒙。

⑤他好像瞧出了我的心思,又是憨憨一笑,说:“俺这烟差,你们城里人瞧不上眼。

您是第一个接俺烟的人,俺激动哩。

您绝对是一个瞧得起俺们乡下人的好人。

记叙文阅读训练一:概括内容。梳理情节

记叙文阅读训练一:概括内容。梳理情节

记叙文阅读训练一:概括内容。

梳理情节每年下第一场雪时,作者回忆起多年前的一个雪天经历。

当时,作者受到了一些闲言碎语的困扰,听说有人对他说三道四,他非常生气并决定当面质问对方。

出差到对方所在城市时,他去了对方家,义正辞严地声讨对方后离开。

当天天空阴沉沉的,风湿暖闷,火车晚点,到达城市已经是傍晚时分,空中开始飘起雪花。

作者心生胆怯和疑惑,但只能继续往前走,去寻找对方的地址。

雪越下越大,风越来越凛冽,作者跌跌撞撞地朝前走着,在漫漫风雪中寻不见街牌,也看不见门牌号码。

这时,作者看到一间简陋的平房,窗口露出微弱的灯光,他敲响了门,门开了,一位老大娘接过他的纸条,看了看后决定领他去找对方。

老大娘问作者是否去看望病人或亲戚朋友,作者含糊地应了一声。

亲戚?朋友?……我沉默着,无言以对。

我如何对她实言相告,自己其实是去找一个“仇人”兴师问罪的!就在那一刻,我忽然对自己此行的目的和意义恍恍惚惚地发生了一丝怀疑和动摇。

那个人似乎隐没在漫天飘飞的雪花中,她之所以要伤害我,也许是随波逐流,也许是由于无知,也许是出于一时的利益之需——她也许真的是一个需要救治而不是斥责的“病人”呢!脚底突然在一个雪窝里滑了一下,老大娘一把将我扶住。

这该死的雪,真讨厌……”我忍不住嘟哝着。

不碍事,不碍事,就快到了。

”她说,“前面那个电线杆子右拐,再往前数三个门就是。

”大娘,请回吧,这回我认得路了……”我说着,声音忽然喑哑了。

她又重复指点了一遍,便转身往回走。

刚走几步,又回过头,大声说:“不碍事,明天太阳出来,雪一化,就有路了!”那个苍老的声音,被纷纷扬扬的雪花托起,在空荡荡的小街上蹒跚。

我在雪地上久久伫立,任雪花落满我的肩头,任寒风吹打我的脸庞。

湿重的背包、鞋和围巾似乎一下子失去了分量……雪一化,就有路了——那么,就把XXX交给阳光去处理吧,雪不能永远覆盖道路,有阳光就会融化。

虽然世上常有误解和诽谤,但是充满阳光的心灵却能够宽恕和融化它。

那个风雪之夜,当我终于站在那费尽周折才到达的门牌下面时,我已经全然没有了跳下火车时那种愤激的心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阅读-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日期:姓名:
一.鲁迅爱书的故事
鲁迅先生的生活里,书籍占有重要的地位,他被人称为“爱书如命”的人。

幼年时期的鲁迅,看书之前,总要先把手洗干净,然后才会捧阅读,以避免把书弄脏。

成年以后,鲁迅一直把读书、买书、借书、抄书、修书,作为自己的一种极大的乐趣和事业。

碰到稀有的好书,他还会亲自动手翻印,转订成册。

在鲁迅的博物馆里,陈列着一盒修书的工具,那是一些简单的画线仪器、几根钢丝、一团丝线、几块砂纸,以及两块磨书用的石头。

鲁迅就是用这些及其平常的东西,保证他珍藏的1万多册图书始终历久常新的。

他留下的书中,没有一册有污损、破散的状况。

鲁迅先生一向乐意把书借给别人看,特别是青年学生。

但是归还时,如果被他发现书面上个有破边、卷角等损坏之处,他就会很不高兴。

对于那种不爱护数的借阅者,鲁迅宁愿把书送给他,也不忍看到那被“蹂躏”过的书再转回来。

鲁迅先生常把一些好书主动寄赠给需要的人。

每一次把书送出去,他总是要非常仔细的把书包扎妥帖。

这种花在书本上的心力,是为了友人,更是为了书籍。

1.为下列词语的加点字注音。

珍藏.()损.坏()书籍.()寄赠.()
2.你能联系上下文说说下面词语的意思吗?
历久常新:
蹂躏:
3.文章围绕着的主题,一共写了四件事。

第一件是
第二件是
第三件是
第四件是
4.对文中“这种花在书本上的心理,是为了友人,更是为了书籍”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5.读了这篇文章之后,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发?
二.吐鲁番盆地
我国的旅游胜地——新疆吐鲁番盆地,它的最低点艾丁湖低于海平面154米,是我国最低的洼地,也是世界第二低地。

它每年六月至八月气温均高于40度,最高可达47度,而地表温度则高达75度以上;加上平均每年要刮七十多次风,每次卷起漫天风沙,所以有“火洲”、“风库”之称。

《西游记》中所描绘的“八百里火焰山”(其实只有一百公里长)横贯整个盆地,那殷红色的山石,褶皱的地貌,远远望去,真像跳动的火苗。

在盛夏(猛烈、强烈)的阳光(照射、照耀)下,满山像烧起了大火,热浪灼灼扑人。

这里夏天人们每天都要洗澡,甚至一天要洗好多次。

传说有位县长正赶上大热天,公务繁忙,热汗擦了又流,洗了又淌。

为了节省时间,他干脆坐到水缸里办公。

有人来找县长,光听见声音不见人,回头一看,哟!他正赤条条地坐在水缸里看文件呢!
夏季去吐鲁番,半路上没有饭店也饿不着。

()带一些鸡蛋,不用找锅,不需生火,把鸡蛋往沙坑里一埋,很快()可以吃上喷香的熟鸡蛋了。

再配上随身携带的小菜和饮料,就是一顿十分(精致、别致)的野餐。

吐鲁番人植树造林,变沙漠、盆地为绿洲。

在吐鲁番通往交河古城中间,有这样一条十五公里长的林阴路:两侧树分为三行,一行钻天白杨,一行桃树,一行梨树。

据说这是一位五十年代的县委书记领人栽的。

他想让后人()有遮阳蔽日之处,()有解热止渴的桃梨。

如今白杨已搭起绿色的通道,桃梨已开花结果。

多少走得又热又渴的行人,(惊讶、惊喜)地扑到这清凉的树阴下,大口地吃着酸甜解渴的水果,该是多么感激这不知名的种树人啊!
大风、酷热考验了人也锻炼了人,使人们的智慧和创造力像金子一样耀眼、闪光。

1.用“——”划出文中括号里合适的词。

2.在文中的括号内填入合适的关联词。

3.人们把吐鲁番称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人们把横贯整个盆地的一座山称为(),理由有两点: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用两个事例来说明吐鲁番的特点。

这两个事例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这篇短文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什么内容?请简要地概括出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