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的历史资料

合集下载

抗日战争中的中国战地记者见证战争与传递真相

抗日战争中的中国战地记者见证战争与传递真相

抗日战争中的中国战地记者见证战争与传递真相在抗日战争的年代,中国战地记者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他们勇敢地穿越敌后,深入战场,用自己的笔和镜头记录下了那段浴血奋战的历史。

这些战地记者的见证和报道不仅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痛苦,更传递着真相,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意识。

一、独立勇敢的见证者中国战地记者面临着巨大的危险和压力,但他们依然选择了勇敢地面对战争。

他们独立自主,自发前往战场,以亲身经历记录下那些英勇战士的事迹。

没有人感到他们的到来是不合时宜或多余的,相反,他们的存在给予了士兵们极大的勇气和鼓舞。

二、无畏地记录战争真相中国战地记者的任务不仅仅是记录战争的进程和战果,更重要的是传递战争的真相。

他们以身临其境的角度,捕捉到了战场上的种种细节和血与火的景象。

他们的报道描绘了中华儿女的抵抗,让国内外的读者了解到战争的惨状,同时也唤起了他们对祖国的深深关切。

三、发出民族意识的呼唤中国战地记者的报道不仅是对战争的见证,也是对民族意识的唤醒。

他们通过文字和图片向民众展示了中华民族勇敢抵御外敌入侵的决心和信念。

这些报道激发了人们的爱国之情,号召了更多的人投身到战争中,支持国家的抗战努力。

四、记录历史,警示未来中国战地记者的报道不仅是当时的记录,更是为后世留下的宝贵文献。

这些珍贵的资料,使得我们能够更准确地了解抗日战争的真实情况和影响。

通过回顾历史,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过去,从中吸取教训,避免再次陷入战争的泥沼。

五、英勇壮丽的战地记者精神中国战地记者用自己的勇敢和见证,铸就了一代代记者的英雄形象。

他们为了真相而冒险,为了报道而奋斗。

他们不顾个人安危,把自己置身于血与火的海洋中,用镜头捕捉每一次爆炸与火光,用笔墨记录每一次痛苦与流血。

中国战地记者的精神,激励着社会各界追求真理,阐释正义。

六、战地记者的传承与发展中国战地记者的见证和报道不仅仅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事迹,更是战地记者精神的永续传承。

在今天的新闻报道中,我们仍然需要那些敢于冒险、追求真相的战地记者。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战地记者与战地报道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战地记者与战地报道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战地记者与战地报道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段艰苦而伟大的历史时期,期间涌现了许多热血记者,他们奋不顾身,用镜头和文字记录了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英勇事迹。

本文将探讨战地记者的角色与责任,以及他们的战地报道在历史中的地位。

一、战地记者的角色与责任战地记者是在战争中采访、观察和记录事件的专业人士,他们肩负着向国内外传递准确信息、记录历史真相的重要职责。

在中国抗日战争中,战地记者不仅是报道的见证者,更是充当了宣传抗战、鼓舞士气的宣传使者。

他们在战地采风的同时,以真实、客观、公正的态度,报道中国军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英勇事迹,为此付出了无数的努力和牺牲。

二、战地记者的工作条件战地记者的工作环境十分恶劣,经常面临枪林弹雨、生命危险,无法享受舒适与安全。

他们待在最前线,冒着生命危险,深入敌后,挖掘情报,收集资料,记录战争中的每一个瞬间。

他们没有后方的保护,经常面对战争的残酷现实,这需要他们具备坚强的意志和丰富的战地经验。

三、战地报道的重要性战地报道对于抗战期间的国内外舆论影响至关重要。

通过战地记者的报道,全球范围内的民众能够了解中国人民的坚定意志和顽强抗击日本侵略的勇敢行动。

这些报道不仅提高了中国人民的士气,也唤起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和支持。

战地报道也让世界更加全面地了解战争的真相,有助于国际社会对侵略者的谴责。

四、战地记者的英勇事迹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战地记者们以其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勇敢的行动留下了许多感人的故事。

他们常常面对着生死危机,用相机记录下一幕幕辉煌壮丽的画面。

他们曝光了日军的残暴行径,展示了中国军民的不屈精神。

他们的报道激励着整个中国民众,壮大了中国抗战的声势,为最终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五、战地记者的影响力战地记者的报道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

这些报道被转载到国外各大媒体,唤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

战地记者以其真实可信的报道,向世界揭示了中国人民的英勇和日本侵略者的残暴。

这些报道不仅让中国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支持,也让侵略者感到压力和谴责,对国际形势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新闻采访复习资料

新闻采访复习资料

第一章记者历史和类型第一节记者的历史一、职业记者的起源和记者称谓的演变1、职业记者的起源有一种观点,3000多年前的商周之际,官吏的“采诗”“采风”就是采访活动。

“出巡列邦,采风问俗”。

《诗经》就有“古者天子命史采诗谣,以观民风”。

有一种观点,2000多年前周代就有记者了。

“左史记言,右史记事”,这记言记事的工作就是记者的工作,古代的史官即古代的记者。

记者是伴随报纸的产生而出现的。

中国现代报纸的祖宗,是古代的邸报。

最早邸报——唐代《读开元杂报》,唐玄宗开元年间。

记者的起源,当不会晚于唐代中叶,即公元8世纪。

2、记者称谓的演变“记者”这一称谓,是有了近代报刊以后才出现的。

邸报经历了唐、宋、元、明、清各个朝代,办邸报的大都是中央政府或地方驻京办事处的官员,他们都不称“记者”。

1815年8月5日创刊于马来亚马六甲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是近代第一家中文报刊,标志着中国近代报刊的开始。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主编为英国传教士米怜,他撰写的开篇序言“附文”,落款为“愚弟”。

此后出现了“主笔”称谓。

主笔,即主持笔政的人。

对采访新闻者,以1872年4月30日创刊的上海《申报》为例,称谓多达10种以上,如探员、探事、友人、访友、访事、报事人、访事人、访员、文士、采访等。

“记者”这种称谓,是从国外引进的。

最早见于梁启超主办的《清议报》第七、八两期刊出的《时事十大新闻汇记》一文。

二、西方资产阶级职业记者的出现发展马可波罗的故乡——意大利威尼斯,是资产阶级报纸的发源地,也是资产阶级职业记者的诞生地。

资本主义性质的小报,为发展资本主义生产鸣锣开道,为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服务。

资产阶级职业记者发展,始于19世纪日报大量增加时期。

今天在世界上有影响的日报,相当一部分是19世纪创刊的。

美国号称“三大报”的《纽约时报》创刊于1851年,《华盛顿邮报》创刊于1877年,《洛杉矶时报》创刊于1881年。

英国的几家全国性“高级”日报,除《泰晤士报》创刊于1785年外,《每日电讯》创刊于1855年,《卫报》(原名《曼彻斯特卫报》)创刊于1821年;法国的《费加罗报》创刊于1854年;意大利的《晚邮报》创刊于1844年。

“记者”称呼的由来

“记者”称呼的由来

“记者”称呼的由来2019-07-05《厚重河南》是《⼤河报》的⼀个以历史⽂化为主题的专版,创刊于2002年12⽉2⽇,其前⾝是该年11⽉4⽇创刊的《郑州解读》。

《厚重河南》是《郑州解读》在全省范围的扩展与延伸,在这⾥谈《厚重河南》亦包括了前期的《郑州解读》。

《厚重河南》从创刊就受到了⼴⼤读者的普遍认可和欢迎。

2003年9⽉,应⼴⼤读者的要求,《厚重河南》已结辑出版两卷,且销势不错。

作为⼀个述史版,《厚重河南》如此受欢迎的⼀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就是它的写作⽅式给⼴⼤读者所带来的阅读愉悦。

在下⾯的篇幅⾥,笔者就尝试着对它的⽂体作⼀分析。

⼀、给历史以新闻的观照《厚重河南》是以历史⽂化为主题的版⾯,但它在展现历史时采取的不是对史学家的史料的简单复制与粘贴,⽽是由记者亲⾃跑到历史的现场去感受,去采写,它是记者眼中的、⼿下的历史,⽽不仅仅是史学家的历史;它是由新闻⼈采写的、以新闻的视⾓、新闻的⼿法表现的历史;它是历史,但它⼜具有了新闻的价值。

具体分析《厚重河南》的新闻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个⽅⾯:(⼀)由记者亲⾃去采写信息。

这在每⼀个主题中都有清晰的体现。

例如:1.体现在⼤标题中的"访"字,《踏雪寻访博古城》、《冬⽇寻访墨⼦故⾥》、《探访郑州⽼坟岗》、《叩访朱仙镇》等;2.体现在⽂章中作者对在某时去了某地的交代上,"深秋时节,沿着商代古城墙,记者实实在在地⾛了近似正⽅形的⼀周……"(《商都梦寻》);"采访'杜康',正值三夏⼤忙……"等。

(⼆)由现实景观切⼊历史。

《厚重河南》对历史的展现采⽤的不是直接进⼊远逝的历史的⽅式,⽽是由历史遗留下的现实景观作为切⼊点,由作者亲赴历史现场,在对现实的采写感受中逐渐地深⼊历史,⽽有关现实景观的信息本⾝就是新闻,⽐如在《从厨师到名相》中有关伊尹祠现状的⼀段描写:"眼前伊尹祠规模不⼤,正殿5间,东西两配殿各3间,前门⼀座……⼩⼩的四合院内⽡砾遍地,凌乱的蒿草⼀⽶多⾼,⼀棵⽼梧桐下的落叶在脚下沙沙作响。

知识补充:记者及其历史沿革

知识补充:记者及其历史沿革


梁思宁(1916-)梁启超的四女,生于上海
早年在南开大学读一年级,因日军轰炸学校 而失学。1940年投奔新四军,她参加革命工 作数十年,现已离休,住在山东济南。


梁思礼(1924-)梁启超的五子,也是梁启 超最小的孩子,生于北京。 著名火箭控制系统专家,1956年调入国防部 第五研究院任导弹系统研究室主任。他为祖 国从无到有的导弹控制系统事业贡献自己的 才智,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开拓者之一。

“我将在茫茫人海中寻访我唯一之灵魂伴侣 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徐志摩
梁思永(1904-1954)梁启超的次子,生于 澳门。 著名考古学家,1934年出版了他主笔的《城 子崖遗址发掘报告》,这是我国首次出版的 大型田野考古报告集。 1948年当选为第一届中国院士。1950年8月 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

记者及其历史沿革
一.新闻记者

广义范围: 记者泛指一切新闻从业人员——社长(台 长)、总编、编委、主笔、主播、编辑人 员、采访人员、以及通联工作人等
美语:newspaperman 英语:journalist

狭义范围: 记者专指从事新闻采写的外勤人员。 英美:reporter。

记者的职业定位是: 采写新闻,提供信息

严 复
梁 启 超

梁启超有9个子女,人人成才,各有所长:
梁思顺(1893-1966),是梁启超的长女, 生于广东新会。 她自幼爱好诗词和音乐,从小梁启超就在家 中教她读书,曾编有《艺蘅馆词选》。此书 1908年初版,后多次再版,是研究 梁启超学术思想的重要参考资料。
梁思成(1901-1972)著名建筑学家,梁启 超的长子,生于日本。 在建筑理论、建筑教育思想、城市规划理论 方面都提出了不少超前的新观点,他是中国 古建筑研究的先驱者之一,也是中国建筑教 育的奠基人之一。十年动乱中他受尽屈辱和 折磨含冤去世。

报纸起源和记者诞生及其演进发展的历史轨迹

报纸起源和记者诞生及其演进发展的历史轨迹

鲞垫===勇 童堡翼塑 簦宝 鳌 l 篮 。 当年 在意 大 利的 著 名的 水城 威 尼
元 化和 多重 化
J 斯 ,手 抄 新 闻 的 运 作 者 或 张 贴 于 公有 点像 安 民告 示和 张榜 公布 ,只 是 多 了设置 绳或 栏杆 ,想 进来 阅读 ,须 买
了竞 争 ,在 这种 情 况下 ,再靠 一人 身 兼 f 这 些人 却是 人 类 有史 以来 第 一批 真正
数任 干多种工作 ,已不能适应 报业 发展 靠 新 闻 为 生 的 职 业 新 闻 工 作 者 ,是 全 世
和竞 争 的需要 ,于是 ,记 者 、编 辑 、出版 界 新 闻人 的 真 正 开 山鼻 祖 。法 国 G.W eill
于是 便 出现 了 专 门 以采 集 和 出卖 消 息 为 生 的 人 .他 们 分 别 搜 集 政 治 事 件 、物价 行情 、船舶起 航等 方面消息 ,并 对重大事件进行记录。他们将采集来 的 信 息或手抄 形成单 篇新 闻,或刊 刻公开 出售。 1566年 ,《威 尼斯新 闻》诞生 ,出 现 了专 门 以办报提 供 各种 信 息 为职 业 的人 ,而且 规模 越 来越 大 ,尽 管 当时这 个人群 还未被称 为“记者 ”。但他们 的工 作 与记 者无异 ,被 认为是现 代记者 的雏 形 。
者 是 在 欧 洲 的 威 尼 斯 诞 生 的 。记 者 通 常
l赣 麓糕嚣 l 霉l;赣 l籀 琵《聪 糍 嚣 囊i囊麓 藏i嚣 f
壅堑鐾豳隧

堑型 体亟速夔童 攫 坌
被誉为历史发展的见证者和记录者 。

报 纸 的简 单定 义 是 以刊载 新 闻为

主 的 定 期 连 续 向公 众 发 行 的 印刷 品 。十

一战中的战地记者

一战中的战地记者

一战中的战地记者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大规模的战争,涉及到了多个国家和地区。

而战地记者作为战争中特殊的角色,扮演着记录、报道和传播战争真相的重要角色。

本文将对一战中的战地记者进行探讨和回顾。

一、战地记者的角色战地记者在战争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们深入战场,直面战争的残酷和可怕。

他们的任务是把战争的真实情况告诉世人,为读者和观众提供前线的视角和报道。

同时,他们也承担着战地通讯员的职责,向军方传达战事动态,为指挥官提供必要的情报。

二、在一战中,战地记者面临了巨大的困难和挑战。

战争带来的恶劣条件使得战地记者的任务异常艰难。

他们要忍受战火、炮火和化学武器的威胁,时刻面临生命危险。

同时,他们需要适应战场环境,与士兵一同行动,甚至冒着被误认为敌军的风险。

然而,战地记者并没有因为困难而放弃他们的职责。

他们勇敢地进入战场,亲身经历战争的残酷与血腥,为后来的报道和记录提供了宝贵的素材和见证。

三、战地记者的报道和影响战地记者的报道在一战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们通过文字、照片和影像的方式向全世界传达了战争的真实情况。

战地记者的报道不仅唤起了公众对战争的关注和反思,也对战争的走向和结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战地记者的报道直接影响了公众对战争的看法和态度。

他们揭露了战场上的凶残和人间悲剧,使得人们对战争的观念发生了改变。

公众开始对战争进行反思,并反对战争的发生和延续。

同时,战地记者的报道也对军事战略和决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通过战地记者的报道,指挥官们能够了解到战争的真实情况和士兵们的状态,从而更好地制定战略和决策。

四、战地记者的牺牲和贡献在战地记者的职业道路上,有很多人为了报道战争而失去了生命。

他们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前往战场,以记录和报道为己任。

他们的牺牲与贡献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素材和见证,同时也为战地记者的职业树立了崇高的榜样。

无论是为了记录历史,报道真相,还是为了揭示战争的残酷,战地记者在一战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战时记者与战地报道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战时记者与战地报道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战时记者与战地报道在中国抗日战争期间,战时记者扮演了重要角色,他们奋不顾身地前往前线,报道战争的真实情况,为后世的记忆和了解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本文将探讨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战时记者与战地报道。

一、战时记者的重要性战时记者在中国抗日战争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他们像使命召唤一样前往前线,切身经历和见证了战争的残酷与破坏。

他们通过文字和图片的形式向国内外传递了战争的真实情况,让更多人了解到战争的严峻形势和中华民族的抗击外侮的英勇事迹。

二、战时记者的工作环境战时记者的工作环境十分恶劣。

他们工作的地点大多是战火纷飞的战场,常常面临生命危险。

他们需要忍受长时间的逃避和疲劳,经常缺乏足够的睡眠和饮食。

然而,这并没有阻挡他们秉持真实、客观的原则,以第一手资料报道战争的情况。

三、战时记者的职责战时记者的职责是报道战争的真实情况。

他们应该与士兵和指挥官进行深入的交流,了解战争的进展和具体细节。

除此之外,战时记者还要关心和报道战争的影响和战灾民众的生活情况,让更多的人看到战争的残酷和无辜人民的苦难。

四、战地报道的形式战地报道可以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如文字报道、照片报道和音频报道。

文字报道是战时记者最常用的方式,通过生动的描写和详细的分析,让读者感受到战争的真实性和残酷性。

照片报道通过照片的真实记录,传达了更加直观的信息。

音频报道则可以通过录音或采访,让听众感受到战争的声音和情感。

五、战时记者的影响战时记者的报道对战争和历史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们的报道让更多人了解到战争的残酷和中华民族的英勇抗击。

他们的报道也为后世的研究和记忆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战时记者的报道不仅记录了战争的历史,更见证了中华民族的抗争精神。

六、战时记者的勇气与牺牲中国抗日战争中许多战时记者都表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牺牲精神。

他们不顾个人安危,将自己置身于战争的最前线,为了记录真实的战争情况,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到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英勇事迹。

许多战时记者甚至为此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他们将永远被铭记。

外国新闻史上新闻记者的身份演变

外国新闻史上新闻记者的身份演变

新闻记者通称记者,是指新闻传播机构的专职采访报道人员,泛指新闻工作者。

在当前电子传播时代,尤其是互联网传播的狂飙突进,使得新闻记者这一群体向普遍性、低门槛的方向转变,仿佛人人皆记者,由此造成了“新闻记者”这一概念的模糊,新闻从业者被标签化、污名化。

因此,有必要探究不同时期新闻记者的历史性演变,追记新闻记者在社会进程中的足迹,重塑人们对新闻记者的形象认知,还原新闻记者的真实面目。

一、新闻记者的原始雏形新闻记者的产生依托于新闻的产生,最早的新闻形式为手抄新闻或书写新闻。

现在已知的最早也最著名的手抄新闻是古罗马时代的《每日纪闻》。

除《每日纪闻》外,古罗马时代流行的“新闻信”也颇有影响。

如果说《每日纪闻》是“历史上第一份官方的报纸”(科瓦略夫),那么“新闻信”就是最早的民间报纸。

[1]在中古这样一个信息洪荒时代,第一批向新闻这个未知领域进发的开拓者源自古罗马时代一些早智的奴隶。

美国新闻学者阿特休尔在其著作《权力的媒介》中曾写道:“驻扎在省里的罗马权贵委派一个或几个私人记者去首都……这些‘记者’常常是些聪明的奴隶,他们较早地识文断字……他们通过新闻采写赚钱,有时是用来赎回他们的人身自由。

”[2]中古时期由于技术方面的限制,新闻业只是初露端倪。

但即便是这“冰山一角”,也催化了早期新闻记者的诞生,正如法国新闻史学者彼·阿尔贝和弗·泰鲁在其合著的《世界新闻简史》中所言:“从古希腊的行吟诗人,到中世纪非洲的行吟艺人,人类的好奇心曾经造就了无数讲述历史故事的职业艺人。

他们担负着人类交流的重任,往往还负有传播新闻的使命。

”[3]古典时代的手抄新闻断裂一千年后,又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威尼斯兴起。

威尼斯商人发现采集、传播和交换新闻的活动有利可图,于是开始出售新闻纸,其内容有船只的启航抵达、海盗歹徒的肆虐危害、贸易商情以及至关生死存亡的政治事变的消息。

这批威尼斯商人,就是继古罗马时代早智奴隶后的第二批“记者”。

《中国新闻传播史》期末重点知识概要

《中国新闻传播史》期末重点知识概要

《中国新闻传播史》期末重点知识概要拟写者:新闻学部孙铁本篇资料根据张老师圈画,由本人整理。

但由于一些局限性,答案不尽完整,若同学们发现什么问题,请及时联系我,我会予以改正,再及时通知大家。

一、填空1.中国第一个新闻记者:黄远生(被称为“中国第一个真正现代意义上的记者”)2.新华社的前身:红色中华通讯社3.新青年的创办人:陈独秀4.《晋察冀日报》的主笔:邓拓5.国民党三大新闻机构:《中央日报》、中央社、中央广播电台6.民国初期的著名记者:黄远生、邵飘萍、林白水7.《时务报》主笔:梁启超8.古代报纸产生于哪个时期:唐代9.《申报》副刊:“自由谈”10.邹韬奋主办的什么报刊:《生活》周刊11.我国第一个报刊政论家:王韬12.《大公报》的著名记者:范长江(萧乾、杨刚、子冈、徐盈、孟秋江、朱启平等)13.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14.中国古代合法民间报纸:《申报》、《新闻报》、《循环日报》、《新青年》。

15.《中国的西北角》的作者:范长江16.新闻学三大奠基之作:《中国报学史》、《新闻学》、《实际应用新闻学》17.客里空是谁?客里空”是苏联一九四二年出版的剧本《前线》中的一个角色——前线特派记者。

“客里空”原文意为“喜欢乱嚷的人”,或“好吹嘘的人”、“绕舌者”。

后来,“客里空”就成了弄虚作假的资产阶级恶劣文风的代名词了。

18.“竖三民”是哪些:于右任创办的的《民呼日报》、《民吁日报》和《民立报》。

二、名词解释1.邸报:“邸报”又称“邸抄”(亦作邸钞),并有“朝报”“条报”“杂报”之称,四者皆用“报”字,可见它是用于通报的一种公告性新闻,是专门用于朝廷传知朝政的文书和政治情报的新闻文抄。

“邸报”这一名称最早出现于宋朝,是古人对封建官报最经常使用的一种称呼。

2.邵飘萍:邵飘萍(1886—1926),浙江东阳人,革命烈士,中国近代新闻史上著名报人、《京报》创办者、新闻摄影家,中国传播马列主义、介绍俄国十月革命先驱者之一,杰出的无产阶级新闻战士,是中国新闻理论的开拓者、奠基人,被后人誉为“新闻全才”、“乱世飘萍”、“一代报人”、“铁肩辣手,快笔如刀”等。

名记者的界定与认定

名记者的界定与认定

名记者的界定与认定作者:吴廷俊来源:《新闻爱好者》2008年第23期为纪念穆青逝世五周年,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于今年10月召开了题为“新闻名篇与名记者”的全国学术研讨会。

这是吴廷俊教授在会上的一个发言。

我们选登在这里,期望有助于名记者的研究,期望涌现出更多真正为人民鼓与呼的名记者。

——编者记者——神圣的称谓一般来讲,记者,作为一种社会分工,与近代报纸同时出现。

16世纪,意大利的威尼斯开始出现近代报纸的雏形手抄报纸,专门负责收集新闻的人,就是最早的新闻记者。

在中国,记者曾经被称为“访员”、“访事”等,19世纪,随着近代报纸在中国产生,记者的称呼才开始在中国流行。

我国著名记者徐铸成先生很推崇“报人”这一称谓,他在《报人张季鸾先生传》的引言中解释为什么没有在“报人张季鸾”前面加上“‘伟大’、‘卓越’这类的形容词”时说:“我认为,‘报人’这个称谓,就含有极崇敬的意义。

”他进一步说:“我国近代新闻史上,出现了不少名记者,有名的新闻工作者,也有不少办报有成就的新闻事业家,但未必都能称为报人。

”①在徐铸成眼里,“报人”是新闻从业人员中的佼佼者,是新闻记者的最高层次。

其实,新闻记者这个称谓本身就已经很神圣了,正如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教授弗里德曼在《媒体的真相——致年轻记者》一书中说:“技术的进步正一步步剥夺记者所有外在的‘神秘’和优势。

但正如不是每个戴上听诊器的人都是医生一样,有了拍照手机、有了便携DV,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能成功地报道新闻。

记者意味着长期专业的训练,意味着对新闻价值的把握,意味着对正义与公平的追求。

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传播者,但不是每个人都足以配得上‘新闻记者’的称号。

”可见“信息传播者”不等于“新闻记者”。

那么,什么是“新闻记者”呢?我以为,“新闻记者是记录新闻事实、并予以公开报道的人。

”这样来界定“新闻记者”,看起来浅显,实际上含义十分深刻。

首先,“记录新闻事实”这句话,强调新闻记者必须“忠于事实”,他记录的新闻事实必须是客观存在的,而不是主观虚构的或者是有意策划的。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战地记者和摄影师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战地记者和摄影师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战地记者和摄影师中国抗日战争被誉为世界二战的东方主战场,是中华民族抵抗外敌入侵的伟大斗争。

在这场残酷的战争中,战地记者和摄影师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通过他们的报道和照片,世界了解了中国人民民族英雄主义的伟大壮举。

一、战地记者:见证历史的笔端战地记者是抗战中不可或缺的一支力量,他们奋战在战火纷飞的前线,将第一手的资料传递回后方。

在那个没有互联网和现代通讯设备的年代,战地记者以自己的眼睛,记录下战场上的一幕幕血与火的景象。

他们用文字报道着英勇抵抗和浴血奋战的英雄事迹,唤起人们对战争的警觉和对国家的爱。

二、摄影师:捕捉历史的瞬间摄影师是战地报道中不可或缺的一员,他们用镜头去捕捉历史的瞬间。

当炮火轰鸣、硝烟弥漫,他们毫不畏惧地靠近战斗一线,用相机记录血的现场,以图像向世界呈现残酷的战争现实和中国人民顽强抗战的壮举。

摄影师们将那些惊心动魄的瞬间定格在底片上,让人们看到了战争的残酷与英雄的丰姿。

三、战地报道的重要性和影响战地记者和摄影师的报道和作品不仅记录了抗日战争中无数勇士的英勇事迹,也向全世界展现了中国人民抗战的坚定决心和顽强斗志。

他们的报道和作品激励了国内外人们的爱国热情,唤起了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

他们报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让更多的人认识到日本侵略者的暴行和中国人民面临的巨大挑战,从而增强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和支持。

四、战地记者和摄影师的贡献和牺牲战地记者和摄影师的职责是见证历史真相,传递信息和呼吁和平。

他们不畏生死,冒着枪林弹雨,深入战场一线,目睹和记录下了无数惨烈的战斗。

他们忍受着战争的痛苦和艰辛,为了报道真相,有的甚至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他们的牺牲和贡献,永远值得我们铭记和怀念。

五、回顾与展望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战地记者和摄影师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舍己为人的精神,为战争的真相留下了独特的记录。

他们的报道和作品是中国战争历史和中国人民抵抗外敌入侵的重要证据。

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更加重视这些珍贵的历史遗产,传承抗战精神,提高国民素质,为我们的和平生活作出更大的努力。

二战中的战地记者记录历史的见证者

二战中的战地记者记录历史的见证者

二战中的战地记者记录历史的见证者二战是人类历史上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战争之一,对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无论是军队士兵还是普通的平民百姓,都感受到了战争的疯狂和摧残。

然而,在那段历史洪流中,一群特殊的人们通过他们的文字和照片,成为了战争的见证者,他们就是战地记者。

他们用镜头和笔尖,记录下了战争的残酷和英勇,成为了真实历史的见证者。

战地记者的工作环境极其恶劣,他们置身于战争最危险的地区,冒着生命危险,不畏艰辛地追求真相,为世人传递战争的真实状况。

他们经历了火炮轰炸、枪林弹雨,亲眼目睹了战争的惨烈场面。

然而,他们的工作并不仅仅是记录战争的破坏和杀戮,更重要的是他们在残酷的环境下仍然保持客观公正,不偏不倚地向大众传递真实信息。

早在二战爆发之初,各大媒体机构就派遣记者前往战场报道。

英国记者欧内斯特·希明威成为了二战中最著名的战地记者之一。

他身临其境地记录下了英国士兵在敦刻尔克撤退时的英勇景象,以及战地佈道者的壮举。

通过他发表在《泰晤士报》上的报道,全世界都了解到了英国军队在战争中表现出的无畏和英勇。

除了欧内斯特·希明威,还有许多其他战地记者也为他们所记录的见证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美国记者艾德华·贝洛以其真实的画面和生动的文字,将二战的战争景象带到了美国人的面前。

在他的报道中,我们可以看到从被占领国被迫劳动的劳工们,到军队海岸上决胜的准备;从战场上炮火连天的景象,到战斗结束后的废墟和居民的困境,这一切都通过他的镜头和笔尖得到了传递。

在二战战地报道的背后,也不乏一些未为人知的故事。

有的战地记者不仅仅是揭示战争的残酷和英勇,还通过他们的报道改变了世界上的观点和态度。

挪威记者拉尔斯·穆斯贝格以其发表在《纽约时报》上的报道,揭露了纳粹集中营的真相,引起了全世界的震惊和愤怒,成为了战争中最为影响深远的报道之一。

战地记者们在二战中承载着记录历史的重任,他们无私地将自己置于危险境地,用相机和笔尖见证了那段残酷而英勇的历史。

历史趣谈:张郁廉: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位采访战地新闻的女记者

历史趣谈:张郁廉: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位采访战地新闻的女记者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张郁廉: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位采访战地新闻的女记者导语:张郁廉(19142010)一生充满传奇。

前半生为中国首位战地女记者,后半生师从黄君璧,成为卓有成就的女画家。

读《白云飞渡》,不禁神往张郁廉张郁廉(1914—2010)一生充满传奇。

前半生为中国首位战地女记者,后半生师从黄君璧,成为卓有成就的女画家。

读《白云飞渡》,不禁神往张郁廉的风采,宛若张充和、齐邦媛一流人物。

《白云飞渡》原为张郁廉写给儿孙的自传,经过旅美作家刘荒田的文字润色,再由张郁廉的公子孙宇立选出近百幅珍贵的老照片,印成一本精美的传记。

杜南发在《序言》中说:“整部文稿是一份自传,是一位知识女性在那个新旧交替社会的真实人生,更是那个风云激荡大时代的一个剖面。

淡淡的笔触,娓娓叙述着一个大时代的苦难和悲辛,战争生活的残酷,一个个平凡又不平凡的故事,读来令人感慨良多。

”张郁廉1914年在哈尔滨出生。

父母为她取名“聚聚”,后来父亲告诉她这个名字的寓意:“他厌倦了离乱的生活,希望有一个安定的家,夫妻子女一起享受天伦之乐。

但是,事与愿违,我们的家不但没有‘聚’,反而‘散’了,散得那么彻底,那么悲惨!”张郁廉的养母瓦娃是白俄贵族,将她从两岁抚育到十九岁。

晚年张郁廉回忆:“当我冷静、仔细地回首一生遭际,深深感到,在寄养家庭度过的10多年,从懵懂无知的两岁直到高中毕业,瓦娃的爱护和教育,在我人格形成的最重要阶段是何等珍贵。

可以说,有今日的我,我这个人尚有可取之处,能受到子孙和朋友们的敬重,都是‘瓦娃’所赐。

”1934年9月1日,张郁廉到北平私立燕京大学报到。

选科时除专业生活常识分享。

第二章 新闻记者(一)记者的历史、类型与职责

第二章 新闻记者(一)记者的历史、类型与职责

2、记者的起源 现在史学界比较统一的认识是——世界上最早的 报纸是中国唐朝的邸报。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空前 繁荣强大的一个朝代。那时印刷工艺比以前有了更 大的发展,这就为唐朝报纸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唐 朝报纸名目繁多,有“进奏院状报”、“状报”、 “报状”、“上都留后状”、“留邸状报”、“邸 吏报”、“报”——我们统称为邸报。 那么,记者的起源最晚也可追溯到唐朝中叶, 即公元8世纪。那些负责发布“条报”以及办进奏 院状的进奏官,应该可以视为最早的专职新闻工作 者。
冯森龄采写的《延安调查》:
1978年,著名报人、新华社陕西分社原社长 冯森龄经过数月调查研究撰写的《延安有很多农 民上街要饭》、《延安有很多农民口粮不足二百 斤,大家深切怀念毛主席在延安的日子》、《延 安地区根据过高估产强征过头粮,形成大购大销 劳民伤财的严重情况》、《农田基本建设的形式 主义和瞎指挥害苦了延安人民等内参材料,以一个 新闻工作者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追求真理的勇气, 实事求是地反映了陕北农村当时存在的一些突出 问题,为中央和陕西省委及时采取措施解决这些问 题,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
《冷静看东方红爱心热——捐助“东方红”三姐妹的前 前后后》发表后,立即在全国各地引起重大反响,全国人大 常委会高度重视,人大办公厅把这篇报道复制了若干份,分 发给各立法委员和法学专家。1999年6月28日,《中 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经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全 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通过,并予公布,自 1999年9月1日起施行。这篇特别报道成了这部法律立 法的重要依据之一,并最终促成了这部法律的诞生,让中国 的公益事业募捐活动步上了一个有法可依的良性轨道。 从《冷静看东方红爱心热.doc》一文,试谈(1)记者职 业的意义与价值?(2)你热爱新闻记者这一职业吗?(3) 你最敬佩的记者是谁?

见证中国百年历史的战地记者

见证中国百年历史的战地记者

见证中国百年历史的战地记者作者:郑学富来源:《党员生活·中》2019年第09期蒋思豫1914年出生于江苏宜兴一个名门世家,1933年进入复旦大学求学。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蒋思豫投笔从戎,加入了救国行列,先在武汉第三战区驻京办事处工作,后随李公朴去太原,在山西民族大学当教干。

战地记者穿梭在烽火战场1938年日寇攻陷太原,蒋思豫返回武汉到郭沫若为厅长的政治部三厅任宣传干事,兼任《中国青年》编辑和《中央日报》《扫荡报》记者,当时这个政治部的副部长是周恩来。

蒋思豫后来回忆说:“周恩来有时主持每周一的孙中山总理纪念周,周先生也谈三民主义,也谈国共合作,主题是一致抗日,力争最后胜利,他的一片真情诚意博得众人的崇敬。

”做周恩来下属的这段经历,对蒋思豫的人生有深远的影响。

1938年3月,台儿庄战役打响后,蒋思豫陪同《大公报》记者范长江、《新华日报》记者陆怡,前往台儿庄前线采访。

在徐州,他见到了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和协助李宗仁指挥的副总参谋长白崇禧。

李宗仁告诉他们:“台儿庄前线之战异常激烈,孙连仲的第二集团军坚守台儿庄,伤亡惨重。

我已电令汤恩伯的第20军团南下,夹击日军,建议你们到第一线采访。

”从徐州到台儿庄有五六十公里,每天都有军车来往,搭车很方便。

第二天上午,他们拿着军委会颁发的战地记者证,搭车到达第20军团司令汤恩伯的指挥部。

汤恩伯的指挥部设在一个山村里,当蒋思豫一行到达汤恩伯的指挥部时,只见屋内桌子上摆了十几部电话。

正是春寒料峭的季节,汤恩伯却穿着单衣,一会儿接一个电话,忙得不可开交。

后来,范长江、陆怡要到台儿庄前线采访第二集团军总司令孙连仲,蒋思豫留在了汤恩伯的指挥部。

因此,蒋思豫写报道的很多第一手材料,都来自汤恩伯的指挥部。

蒋思豫还亲历了武汉保卫战。

他多次钻进战场的散兵坑里采写新闻,把沾着战场泥土和血迹的报道发出去,向外界介绍战况,鼓舞全民抗战。

蒋思豫在采访中曾多次遇险,他回忆,老百姓不顾生死,都跑出来看国军飞机和日军飞机空战,记者们也置身其中把生死置之度外。

沈荩: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殉职的新闻记者

沈荩: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殉职的新闻记者

沈荩: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殉职的新闻记者1903年,清朝光绪年间。

阴历六月的刑部有些冷清。

光绪出生在六月,当月“例不行刑”,被称作“万寿月”。

六月初八,慈禧“破例”发布一道谕旨。

于是,刑部大堂出现了反常的一幕──8个狱卒手拿特制的大木棍,轮流捶打一名犯人的四肢和背部。

整整4个小时后,犯人血肉横飞,白骨尽露,可他还没有死。

最后,狱卒用绳子把他勒死。

这幕惨烈景象,《大公报》曾有报道:“骨已如粉,未出一声。

及至打毕,堂司以为毙矣。

不意沈于阶下发声曰:何以还不死,速用绳绞我。

”他叫沈荩,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殉职的新闻记者,去世时年仅31岁。

这个用生命说真话的湖南汉子,生命的最后岁月充满了悲剧色彩:无法推翻慈禧为好友谭嗣同报仇;揭露《中俄密约》惹来杀身之祸,被密友出卖……年轻时的沈荩,思想激进,常和谭嗣同、唐才常等人商讨国事。

戊戌变法后,谭嗣同喋血菜市口,沈荩被迫流亡日本。

1899年回国后,他冒险北上,打算在清政府统治中心展开活动。

沈荩先到天津,受聘为报馆访事(即今天的记者),兼任一家日本报纸的通讯员。

由于擅长交际,又有政治眼光和新闻敏感性,他不久便与八国联军的将士混熟。

当时的北京,正处于八国联军控制。

北京的名流听说沈荩认识许多外国朋友,纷纷前去巴结。

沈荩表面与贵族终日把酒言欢,实则为了打探消息。

1903年,沙俄背信弃义,不但拒不履行1902年《交收东三省条约》中分期撤兵的约定,还提出新的“七条”要求强迫清政府接受。

慈禧丧权辱国,欲与沙俄缔结《中俄密约》。

密约事关中国的命运,沈荩觉得自己有责任在签约之前把它昭示天下。

终于,他通过政务处大臣王文韶之子,探听到密约草稿并立刻寄给天津英文《新闻报》。

密约提前在报上发表后,舆论一片哗然,中俄签约计划成为泡影。

正当清政府全力侦察密约泄露的原因时,沈荩被胜利冲昏了头脑。

他打算联络李莲英,置慈禧于死地。

沈荩的两个朋友,旗人庆宽和前翰林吴士钊,得知他的想法后,深感不安,决定联合向慈禧告发沈荩。

世界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战地记者和战地医疗

世界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战地记者和战地医疗

世界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战地记者和战地医疗在20世纪初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争不仅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伤亡,也导致了战地记者和战地医疗的出现。

这两个群体以不同的方式参与了战争,并为后世留下了许多重要的见证和影像。

本文将介绍世界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战地记者和战地医疗的重要性和影响。

一、战地记者的报道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一场空前的灾难,而战地记者则成为了这场灾难的见证者和传播者。

战地记者冒着生命危险,深入战斗地区,报道战争的现场。

他们用笔和相机记录下了战争中的种种场景,向世人展示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情。

战地记者通过文字描述和照片影像,向人们传达了战争的真相。

他们报道了壕沟之间的激烈战斗、士兵们的奋勇抗敌以及战争带来的巨大损失。

这些报道使人们更加直观地了解了战争的真实情况,唤起了对战争的深思和反思。

战地记者的报道还起到了监督战争进程的作用。

他们通过及时报道战况,使政府和军队难以掩饰战争的失败和惨状。

这种监督对于加强战争监管和防止滥用权力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战地记者的报道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通过他们的记录,我们可以重新还原战争的历史场景,了解那段历史的真实面貌。

这对于历史学家和后代的研究也具有重要价值。

二、战地医疗救援在战争的血雨腥风中,战地医疗人员以无私的精神投身到抢救伤员的工作中。

他们冲上战场,从死神手中抢救出受伤的战士。

他们将医疗设备带到前线,给予伤员及时的救治。

他们的存在,使伤员有了更多的生存机会。

战地医疗人员不单单是治疗伤员的医生,更是带给伤员温暖和希望的天使。

他们用温柔的手和亲切的目光,带给受伤的士兵安慰和勇气。

他们不仅仅是医治伤病的功臣,更是伤员心灵的支持者。

战地医疗救援不仅挽救了无数士兵的生命,也为后续的医疗工作积累了经验和技术。

因为战地救治的需求,很多医疗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一些创新的方法得以应用和推广。

这对于当时的医疗体系和后来的医疗事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战地记者和战地医疗的意义战地记者和战地医疗人员的存在和工作,为后人打开了了解战争真相的窗口。

一年级历史小小记者的秘密

一年级历史小小记者的秘密

一年级历史小小记者的秘密今天,我要与大家分享一个令人兴奋的秘密。

作为一名一年级的学生,我竟然成为了学校的历史小小记者!这个机会实在是太棒了,让我能够深入了解历史的奥秘,并与同学们分享我的发现。

现在,我将向大家介绍一些我在这个职位上所经历的精彩故事。

首先,作为一名历史小小记者,我有机会参观了学校的博物馆。

博物馆里陈列着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每一件都承载着过去的记忆。

我可以近距离观察古代文明的遗迹,如埃及的金字塔、中国的长城以及希腊的神庙等。

通过观察这些文物,我深深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和独特之处。

除了参观博物馆,我还经常与历史专家进行专访。

他们是历史研究领域的专家,拥有丰富的知识和经验。

每次采访都让我受益匪浅。

他们向我分享了许多历史事件的背景故事和重要细节,让我更好地理解历史的发展和演变。

通过这些采访,我开始明白历史的重要性,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过去,还能指导我们面对未来。

作为一名历史小小记者,我还有机会参与学校的历史研究项目。

我们会组队进行研究,挑选一个历史事件或人物进行深入调查。

通过查阅历史资料、采访专家和进行实地考察,我们努力揭开事件的真相,还原历史的面貌。

这个过程不仅培养了我们的研究能力,还锻炼了我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最终,我们的研究成果会在学校的历史展览上展示,与大家分享我们对历史的理解。

另外,作为一名历史小小记者,我还会定期发布一份新闻报道。

我会选择最近发生的历史事件,进行采访和调查,并撰写一篇新闻报道。

这个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收集信息、写作新闻稿件,以及如何准确传递历史事件的重要细节给读者。

每次报道发布后,我都会收到同学们的热烈反馈,这让我感到非常鼓舞和自豪。

通过担任历史小小记者,我不仅增长了知识,还锻炼了自己的能力。

我学会了如何深入研究历史事件,如何与专家交流和合作,以及如何向读者传递我的发现。

这个经历使我对历史产生了更深的兴趣,并且激发了我进一步探索历史的渴望。

无论是参观博物馆、采访专家,还是参与研究项目和发布新闻报道,这些经历都让我受益匪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能游刃有余地驾驭语言
1.用简洁的语言讲事实叙述清楚
2.用准确的语言叙事
3.用生动的语言实现良好的新闻传播效果
随堂练习:
视频1 视频2
(五)能不畏艰辛地战胜困难
LOGO
咬文嚼字
“从小”就 有儿子?
LOGO
网言网语
有人总是抱怨:“我善待别人,人 家却不知回报。”你善待别人的目的是 什么?是为了得到回报吗?如果是这样, 你只不过是在和别人做交易,并不是每 次都能得到回报的。其实,善待别人的 目的是让别人从中获益,目的达到,就 是最好的回报!
4.普利策:风云报人
约瑟夫〃乔〃普利策 (1847.4.10-1911.10.29), 匈牙利裔美国人,父亲是犹太人 与匈牙利混血,母亲为德奥混血。 美国著名报刊编辑、出版人。美 国大众报刊的标志性人物,普利 策奖和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的 创办人。 普利策是美国新闻理论的开 创者,揭露社会丑闻的第一人。
3.范长江:中国第一位名记者
范长江,1909年10月16日生于四川 内江,原名范希天,是我国杰出的新闻 记者,中国新闻家,社会活动家。曾为 《大公报》记者,后人解放区从事新闻 工作,再后官至新闻总署副署长《人民 日报》社社长。 1991年,中国记协与范长江新闻奖 基金会联合设立了“范长江新闻奖”, 这是表彰奖励我国中青年新闻工作者的 全国性高层次新闻奖。 该奖项于2005年与“韬奋新闻奖” 合并成为“长江韬奋奖”。
二、那些著名记者们-上篇
1.邵飘萍:新闻全才
邵飘萍(1886—1926 年),原名新成,后改名振 青,字飘萍。革命烈士,中 国近代新闻史上著名报人, 杰出的新闻战士;中国传播 马列主义、介绍俄国十月革 命先驱者之一;是中国新闻 理论、新闻教育的开拓者、 奠基人之一,人称“新闻全 才”。
2.邹韬奋:卓越的新闻记者、出版家众前往事情发生的现场, 或是接触新闻事件的当事人,并将事情的 真相及其代表的意义,通过新闻报道呈现 于大众媒体之上,协助媒体达成守望、教 育、讨论、娱乐等功能。由于记者拥有社 会和新闻阅听人赋予的权力,且记者的报 道具有公开性、广泛性、权威性的特征, 所以被冠以“无冕之王”的雅称。
邹韬奋(1895.11.5~ 1944.7.24),中国卓越的新闻记 者、政论家、出版家,祖籍江西余 江。 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中国韬奋出 版奖,是目前我国出版界的最高奖 项。以他名字命名的另一奖项“韬 奋新闻奖”,2005年与“范长江新 闻奖”合并为“长江韬奋奖”,用 以表彰全国的优秀先进新闻工作者。 2009年,韬奋被评为“100位为新 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 之一。
第一章
新闻记者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记者的历史
记者的类型 记者的职业与修养
一、记者和记者节
(一)什么是记者
新闻机构中专门从事信息 采集和新闻报道工作的人通 常称为记者。记者属于职业 的一种。媒体信息的采集和 收集方式通常通过记者和被 获取信息的对象进行面对面 交流。记者是专职的调查研 究工作者。
(二)记者简介
三、新闻采访写作对记者素 质的要求
(一)能敏感地察觉生活中的异常
1.能在别人发现不了新闻的地方发现新闻 2.对异常现象进行准确的价值判断 3.发现异常并不是一味搜易猎奇
(二)能活跃的进行创新思维
你从未见过的郑州24小时 美得不想离开
(三)能富于成效的与人交流
1.善于和各类人交流沟通 2.善于从交流中发现线索 3.善于与被访者碰撞出思想火花
3.记者划分
按工作性质分为文字记者、摄影记者、广播记 者、电视记者、网络记者; 按报道内容分为政治记者、军事记者、经济记 者、文教记者、科技记者、体育记者等; 按地区分为本地记者、驻外记者、特派记者等。
4.记者的职业生涯
地方媒体→全国性媒体→主笔、评论员或专栏 作家
(三)记者节
20世纪30年代初,国民党为加强其统治地位,对坚持正 义的新闻工作者任意加以迫害逮捕乃至杀戮。1933年1月, 江苏镇江的《江声日报》主笔刘煜生,被江苏省民政厅长赵 启禄以“宣传共产”之罪名下令杀害。 上海《申报》登载了这条消息,舆论哗然新闻界提出 “开放言路、保障人权”的强烈要求。为了缓和舆论指责, 南京国民政府在1933年9月1日被迫发出《切实保护新闻从业 人员》的通令。1934年8月,杭州记者公会向全国新闻界发 出通电,倡议定9月1日为记者节,得到不少地区的响应和认 同,1934年9月1日,杭州、北平、南京、太原、厦门、青岛 等地的新闻界,都举行了纪念庆祝活动。 1935年9月1日,记者节得到了全国的认同,天津《大公 报》并为此发表了《记者节》的短评,要求政府积极地解放 言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