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城市住宅的发展
我国当代城市居民的居住行为变迁及特点_闫凤英
2008年1月Jan.2008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 L OF TI AN J I N UNI VERSITY (S OCI A L SCIE NCES )第10卷第1期V ol.10 N o.1 我国当代城市居民的居住行为变迁及特点闫凤英1,赵黎明2(1.天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天津300072;2.天津大学管理学院,天津300072)摘 要:对我国当代城市居民的社会阶层、居住组织结构、社区类型和社区空间、社区组织行为等居住行为的要素进行了分析。
指出当代我国城市社会正处于全面转型期,城市社会组织结构正在或已经从“单位型”向“社区型”转变。
当代城市居民出现了异质性,多类型城市社区并存是当代城市社会的主要特征,我国城市社区正向阶层化发展。
关键词:居住行为主体;居住聚合模式;城市社区;社区空间中图分类号:C913.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4339(2008)0120060204 收稿日期:2006209210.作者简介:闫凤英(1967— ),女,博士,副教授.通讯作者:闫凤英,fyan @.一、引 言居住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要素之一。
从微观上讲,居住行为是指人们的居住内容,人们对住宅的使用方法及其与生活、生产和自然条件的关系;从宏观来看,人类的居住行为是指某时期、某地域、某阶层、某个社会、某个文化圈、某个群体的居住活动的方式和状态的宏观体现,它既包括人类居住的空间特征,又包括人类居住的社会聚合模式和组织形式的选择,表现的是居住行为的群体特征。
人类的宏观居住行为是与社会生产方式、社会聚合关系、婚姻与家庭形态、自然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的[1]。
人类居住空间的发展和分化———从最原始的人类栖身场所,到现代社会的住区和城市,是与人类社会关系形态的发展和分化———社会劳动分工、阶级、氏族、宗族、家庭的出现同步的和同构的。
人类居住空间形态是人类社会关系形态的物质体现。
而人类在居住空间的行为活动的总和———居住行为也是人类社会关系的体现。
我国当代居住形式的科技环保发展趋势——基于我国第四代别墅的开发建设特点
我国当代居住形式的科技环保发展趋势——基于我国第四代别墅的开发建设特点作者:戚继亮来源:《上海城市管理》 2016年第3期文\戚继亮\QiJiliang\上海郡都房地产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摘要:别墅产品的开发与建设在我国房地产业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及深远的意义,其作为居住的特殊和终极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发展。
发展至现在,从广义上讲,那些具有独立院子和独立出入口的低层住宅,都属于别墅的范畴之内。
但由于早期开发水平与经验的匮乏,整个别墅产业出现了许多乱象,如忽视环境质量和配套设施、建筑单体与庭院关系混乱、平面户型不人性化和建筑风格雷同等缺点,这也给中国的别墅建设开发带来了新的课题。
通过小区规划、街景及私家庭院、建筑单体及科技环保理念等四个方面论述我国第四代别墅的开发建设特点,有助于让人们对我国当代别墅的建设开发有一定的认识与了解,进而提高这一类产品的开发建设水平。
引言别墅即别业,通常是指居宅之外用来享受生活的居所。
在英语中,别墅译为“VILLA”,其英语解释为富人阶层为享受生活乐趣从城市向农村或郊区迁移的居住方式。
这些解释都说明,别墅属于第二居所而非第一居所。
但是,随着房地产业的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迅猛推进,别墅作为第二居所的属性也开始发生变化,“在郊区或风景区建造的供休养用的园林住宅”开始更多地具有第一居所的性质。
别墅产业的开发与发展也变得更大众化,被更多人所享用。
因此,现在从广义上讲,那些具有独立院子和独立出入口的低层住宅,都属于别墅的范畴之内。
一、别墅的历史和发展(一)源远流长的西方别墅西方别墅的历史可谓是源远流长,其历史可追溯到罗马帝国时代,并在自此后的每个时期都形成了许多富有特色的建筑风格和代表作,如德良离宫、圆厅别墅(图1)等。
但随着现代建筑运动的兴起又产生了许多现代别墅建筑风格,具有代表性的有勒?柯布西耶的萨沃伊别墅、赖特的流水别墅等。
中国古代别墅,如著名的明代苏州的拙政园、清代北京的勺园等,均是中国式古典建筑和中国式古典园林紧密结合的产物,是古人享受自然美景,追求天人合一的完美居所。
浅谈第四代住宅建筑
浅谈第四代住宅建筑摘要随着国家经济、科技、文化水平的飞速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住宅建筑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它不再是一个仅仅只能提供给人们温暖、安全的庇护所了。
绿色、多元、人性、科技、生态等等词汇都逐渐成为了它销售的噱头,这是因为人们对它的需求已经逐渐开始从“刚需”转变为“改善型需求”了,是一种可以任性“为所欲为”的空间环境,一种精神寄托的港湾了。
城市灯红酒绿的喧嚣,钢筋混凝土森林的“压迫”,快节奏的生活工作都让人们疲于奔波,无处不在的天网监控让每个人无所遁形,这些都是人们迫切希望“逃离”的生活环境。
有些环境是人们不能掌控和改变的,然而有一些是可以实现的,比如自己的房子。
所以,原本的“筒子楼”式住宅已经不在是大部分人们所追求的了,人们需要一个可以让自己暂时“避世”的环境,乡村田园的生活,可以养花种菜,遛狗逗鸟的私密空间。
大平层,空中花园,跃层等等一系列住宅产品词汇的涌现,也暗示着原来的“电梯洋房”逐渐成为过去,新兴的第四代住宅应该就是在这样的“形势所迫”中诞生了。
本文探讨了住宅建筑的发展历程,阐述了“第四代住宅建筑”的由来以及它与绿色建筑理念、人居美学的关系,对其发展中可能面临的问题加以分析讨论,希望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与借鉴意义。
关键词:第四代住宅,绿色建筑,人居美学,空中森林花园第1章绪论1.1 学术背景及理论与实际意义在中国漫长的社会历史进程中,“住宅”建筑始终伴随着华夏民族,贯穿着整个历史长河走到今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就是人们的“刚需”。
作为一个商品,更新换代是必然经历的一个过程。
但是直到最近几年“第四代住宅”这个词汇被提出来之后,好像才相应有了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的划分解释,显得颇为牵强。
一些资料文献上最被人们提及认可的解释是这样的:第一代住宅是茅草房、第二代住宅是砖瓦房、第三代住宅就是我们现在居住的电梯房。
而“第四代住房”,这个词汇据说是由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首次提出来的,上面对它的解释是这样的:它是将郊区别墅和胡同街巷还有传统四合院结合起来的新式绿色建筑概念,又称“空中庭院”“空中森林花园”。
新世纪中国住宅的特征
新世纪中国住宅的特征
戚豹;康文梅
【期刊名称】《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1(001)001
【摘要】随着新世纪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住宅作为人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场所,将逐步具有层次化、健康化、多样化、智能信息化、适应人性心理需要等诸多特征.把握住这些特征,将对以后的住宅设计将起到指导作用.
【总页数】3页(P38-40)
【作者】戚豹;康文梅
【作者单位】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土木工程系,江苏,徐州,221008;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建筑设计院,江苏,徐州,22100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241
【相关文献】
1.新世纪中国住宅产业论 [J], 聂梅生
2.从住宅效率到城市效益当代中国住宅建筑的类型学特征与转型趋势 [J], 李振宇;常琦;董怡嘉
3.中国住宅市场价格决定的特征分析 [J], 石路明;罗海梅
4.中国住宅地价房价比的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r——基于35个大中城市的空间计量分析 [J], 周小平;秦振扬;赵松;柴铎
5.看不见和看得见的手——新世纪中国住宅建筑设计的特征及其成因刍议 [J], 李振宇; 卢汀滢; 宋健健; 王达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第11讲 中国城市社区的变迁2019
近代中国通商口岸城市的空间结构,整体上具 有传统建筑区域、殖民区域以及两者混合区域 等多种类型,整个城市呈现出多区拼贴的特点, 反差与对比度比较大。
依据其形成背景的不同,可分为几大类地区:
第一类是中心老城区。
第二类是商埠区或租界区。
• “闾左”:身份卑贱者,“豪右”:富贵之家。
二、汉唐:里坊制
• 先秦文献无“坊”名,都称“里”,有时称 “闾”或“闾里”,汉袭秦制。
• “坊”这个名词用于城市,可见西汉长安。 不过当时正称仍为“里”,隋初开始改“里”为 “坊” 。
• 汉唐时期,城市的基本居住单元被称为“里” 或“坊”,并且有坊墙,形成相对封闭的居住区 空间结构。
2015年9月,成都就提出“大成都建小街区”的概念。
从2015年12月起,包括中心5城区和高新区、天府新区 等在内的九大片区,将按照“窄道路、密路网”的标准 打造成一种开放式的街区模式。
根据当地规定,街区单元尺度不宜大于200米×200米, 街区单元规模约50亩左右;道路网密度宜不低于 10km/km2,道路宽度宜不大于25米;公共交通方面,实 现公交站点半径300米基本满覆盖。这种街区模式被成 都称为“小街区规制”。
第11讲 中国城市社区的变迁
什么是社区?
社区,是指在城市一定区域内建筑 的、具有相对独立居住环境的大片 居民住宅。
历史上的城市有社区吗?
一、先秦:闾里制 二、汉唐:里坊制 三、两宋:街巷制 四、元明清:胡同与四合院 五、近代:里弄与骑楼 六、当代:封闭大院到街区制
中央的最大目的在于“治堵”和“防堵”。
2016年2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配套文件《中共 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 作的若干意见》印发,描绘出了“十三五”乃至 未来一段时间中国城市发展规划的新“蓝图”。
中国当代住宅的发展趋势
住宅是人类生活 的基本 载体 , 所谓 “ 、 、 、 ” 可见住 宅 的时期 , 吃 穿 住 行 , 一方 面老 龄人 在生 活方 面需 要照顾 的 问题不 断增 长 , 另 是人类生活不可或缺 的, 它体现 了社 会 的进 步和生 活水平 的不 断
一
方面家庭子女工 作繁 忙 、 暇 照顾父 母 , 无 这一 社会 矛盾 越来 越
风 遮 雨 、 御 严 寒 、 避 野 兽 才 搭 房 造 屋 , 着 人 类 文 明 的 不 断 形 宅 、 抵 躲 随 建设 亲情 化社会 的理 念 , 大力发 展亲 情住 宅是我 国人 性化 住
成, 人们对房屋 的构造 、 形式 等各个方 面越来越 讲究 , 时不 同风 宅 建 设 在 未 来 一 段 时 期 内 的发 展 方 向 之 一 。 这
・4 ・ 9
中 国 当 代 住 宅 的 发 展 趋 势
米 岩 璐
摘 要 : 介绍 了我国 当代住宅 的发展趋势—— 人性化 、 科技化 、 国际化 , 分别 对注 重 以人 为本 的人性 化住宅 理念 , 可持 续
发 展 的科 技 化 住 宅 理 念 以及 本 土 化 和 国 际化 相 结合 的 住 宅 理 念 进 行 了具 体 阐 述 , 期 指 导 国 内住 宅 建 设 。 以 关键词 : 宅 , 住 以人 为 本 , 持 续 发 展 , 可 国际 化 中 图分 类 号 :U 4 T21 文献标识码 : A
格 、 同形 式 、 同材 质 的住 宅 建 筑 相 继 出现 。 不 不
亲情住宅建设首 要考 虑 的是社 区 的合理 规划 。在社 区平 面
在我国 , 随着商品房市场 的不 断发展和人 们对 住宅需 求及 对 布置上 , 要求场地 平整 、 无较大 的高差变化 , 以方 便老 年人行 动并 住宅功能认识 的不断提高 , 国的住宅建筑从 形式 到 内容都发 生 保 证其行动安全感 , 区场地不考虑 停车 , 以绿 化种植 、 我 社 而 休息 长 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随着建筑 技术 和材 料技术 的不 断提 高, 以及 亭取 代停车场。在户 型设计 上 , 要充 分考 虑与 儿女 就 近居住 、 方 建筑形式的层 出不穷 , 设计0 f 渐意识 到今后 的建筑设 计不 是 便 照顾 老人以及邻里之 间的相互 照应 , t] f i 逐 由此形 成 “ 近居 型” 邻 居 “ 简单的画图 、 复制 , 而是将 环境 、 筑和人 进行有 机 的统一 。新 的 型” 合 居型” 建 和“ 。在建筑 设计 上 , 年人住 宅应结 合地域 气候 环 老
我国高层建筑现状及发展研究
我国高层建筑现状及发展研究0引言随着城市的发展,原有城市建筑特点无法满足人口聚集的需要,所以城市建筑向空间、纵向发展已成为必然。
高层建筑的发展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其根本原因主要有:经济发展、城市人口密集、土地资源减少、科技进步等。
随着钢结构技术的发展和多种高性能建筑材料的产生,对于高层建筑的要求已不仅限于满足使用,建筑形式和审美要求也越来越重要。
1、我国高层建筑的历史及现状我国最早的高层建筑始源于公元524年,也就是现在的河南嵩岳寺塔,高度约为50米,比它晚约500年的山西应县木塔(见下图)堪称世界木结构的奇迹。
近代我国高层建筑起源于20世纪初的上海,起初由于经济、技术水平有限,高层建筑发展较为缓慢。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城市人口不断增多,建设用地紧缺,高层建筑迅速成为城市建筑的主体。
主要分以下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新中国成立到60年代末,属于初步发展阶段,主要以20层以下的框架结构为主。
例如北京民族饭店、广州人民大厦等建筑。
第二阶段为70年代,以20-30层建筑为主,主要用于住宅、旅馆、办公楼等。
以北京饭店新址、广州白云宾馆为例。
第三阶段为80年代,仅1980~1983年所建的高层建筑就相当于建国年以来30多年中所建高层建筑的总和。
这其中比较突出的有深圳发展中心大厦、广州国际大厦。
第四阶段从90年代开始,高层建筑兴建速度加快,1990-1994年间,每年建成10层以上建筑在1000万平方米以上,占全国已建成的高层建筑的40%。
同时,超高层建筑也在发展,其层数和高度增长更快,建成了多座200米以上的高层建筑。
如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共97层、高492米,是地标性建筑。
2、我国高层建筑特点我国高层建筑在不断崛起的同时也形成了自身的特点,主要有一下几点:建筑高度不断增加;结构形式趋于复杂;组合或混合结构为主体;新型结构不断涌现。
2.1建筑高度不断增加起初,我国建筑的层数都不高,例如12层的北京民族饭店,高度为47.4米,1968年建成的广州宾馆高为27层,这主要受限于当时的经济水平和建筑技术水平。
浅谈中国当代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浅谈中国当代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作者:熊章正刘凯来源:《黄河黄土黄种人》2020年第11期如今,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已遍及经济、社会等各方面。
各个国家的政府和学术团体以及个人对可持续发展理论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在推广与实践方面做出了有益的贡献。
人居环境是可持续发展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人类生活的共同体,人类居住环境是人类生存以及进化的基础,也是社会稳步向前发展的前提。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以及生态环境意识不断觉醒,公众对生态环境的需求越来越大,人类的居住环境以及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一个普遍的热点问题。
近年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速度也在逐步加快,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斷发展,人们享受充裕物质、便捷生活设施的同时,也面临着环境污染、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等人居环境问题。
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城市规划、建设之类的各种复杂问题,人居环境的体系并不完善。
环境污染等生态问题不断增加,人居环境受到威胁,限制了社会发展的进程。
所以,对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进行研究具有现实及深远的意义。
本文从人居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出发,根据中国人居环境目前的状况,探索如何实现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一、人居环境概述(一)人居环境的概念本质上,人居环境就是人们密集居住的地方,是自然、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的总称。
它是与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表面空间,是人类在大自然中生存的基础,也是人类利用和改变自然的主要场所。
(二)人居环境研究的发展及现状虽然人居环境的研究已经进行了很长时间,但缺乏系统的研究。
在过去的30年中,世界人口、住房需求量猛增,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多。
这些问题引发人们的担忧。
联合国在1972年举行的人类环境会议,1992年的里约热内卢环境发展会议,都引发了对人居环境研究和实践的激增。
1990年以来,中国人居环境的研究表现出了全面、多角度、多方位的研究特点。
目前,中国关于人居环境的研究主要分为以下三类。
第一个是以大学和国家科学研究所的学术领导者为中心;第二个是利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重大项目,由多个大学或其他科研单位组成的联合部门;第三个是不同层次的研究团队。
中国房屋建筑发展历史
中国房屋建筑发展历史
中国房屋建筑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以下是一些重要的里程碑事件:
1. 先秦时期(公元前221年之前):在此时期,房屋建筑主要采用木材作为主要结构材料,例如“栈道房”和“楼阁”等。
2.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在秦汉时期,出现了砖石建筑的兴起。
这一时期的房屋建筑以砖石作为主要结构材料,设计有特色的“台阶式”和“斗室”等建筑形式。
3. 隋唐时期(公元581年-907年):在隋唐时期,出现了宫殿和佛教寺庙的宏伟建筑,例如拥有众多宫殿建筑的洛阳宫和悬空式的盘空寺等。
4. 宋元明清时期(960年-1912年):在这一时期,中国传统的木结构建筑在民居、庙宇和园林中得到广泛应用,例如以木构架和雕花装饰为特点的京杭大运河沿线的古建筑等。
5. 近代史时期(1912年-1949年):在这一时期,随着西方建筑的引入,现代化的房屋建筑开始在城市中兴起。
西式的公共建筑和高层建筑成为了城市景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6. 当代时期(1949年至今):在这一时期,中国的房屋建筑经历了快速发展和变革。
一方面,传统建筑技术得到保护和传承,古建筑和民居得到修复和保护;另一方面,现代化的高层建筑、住宅小区和城市基础设施逐渐兴起。
总的来说,中国房屋建筑的发展历史可以概括为从木结构、砖石建筑到现代化建筑的演变,同时也保留了丰富多样的传统建筑形式。
未来建筑设计的发展方向
未来建筑设计的发展方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应该走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设计道路新世纪是信息时代,更应该是生态文明时代。
人类运用高新科技,探索存活生产和生活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按照国际社会所承认的原则进行设计。
1.1 对涉及的地方性,地域性理解,重视地方场所的文化脉络。
1.2 运用技术的公众意识,结合建筑功能要求,采用简单合适的技术。
1.3 树立建筑材料蕴含能量和循环使用的意识,在最大范围内使用可再生的地方性建筑材料,避开使用高温能量,破坏环境,产生废物以及带有放射性的建筑材料,征求重新利用旧的建筑材料和构件。
1.4 针对当地的气候条件,采用别动式能源对策毕业论文,尽量应用可再生能源。
1.5 完善建筑空间使用的灵活性,以便减少建筑体量。
将建设所需的资源降至最少。
1.6 减少建筑过程中对环境损害,避开环境的破坏,资源的浪费以及建材的浪费。
2.重结构体系将要以框架结构为主。
众所周知目前大量已有的住宅均以砖混结构为主,这种建筑结构体系有很多的缺点如抗震性能差,总高度受到施工限制,机械化程度难以提高,作业量大,施工质量难以保证。
住宅采用框架结构之后有利于新型墙体材料的推广应用,提高了住宅的抗震性能,并可以为住户提供自由分割的空间,丰富住宅的立面造型,使用面积系数也可提高自重,比砖混结构的轻,单位面积造价与砖混结构持平,由此可见,框架结构是住宅在承重结构体系上的一大发展。
3.住宅的寿命将要大大的延长,超耐久性住宅将要大量出现。
目前,住宅的使用寿命按其设计方案来说一般是在50 年左右,人们用几十年以至终身的积蓄来购买一栋房屋,在使用之后就要报废,这种现实的现象实在是有点太残忍了,所以人们很迫切的要求提高住宅的耐久性,现在超耐久型混凝土的研究正在兴起,在不远的将来有望使混凝土的耐久性达到几百年以至上千年,当住宅采用框架结构之后,就可以采用超耐久型混凝土从而大大的提高住宅的耐久性,实现我们拥有超耐久型住宅的梦想,其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不言而喻的。
当代中国住房政策的历史演变过程
当代中国住房政策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我国的城镇住房政策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实行的是高度计划的福利房分配政策,单位制内的成员由单位解决住房问题。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住房攻击从逐步的商品化向全面、快速的市场化方向发展。
进入21世纪以后,中央政府开始调整原有的政策,对房地产市场实施宏观调控,意图平抑房价与调整房屋供给结构,促进社会住房资源的分配公平。
2.1改革开放前住房政策——福利住房制度(1949—1978)1949年后,我国实行的是实物分配和低租金住房政策,城镇住房建设有政府部门、事业机关、国企等单位负责,然后以实物形式分配给城镇居民,收取低廉的租金。
在这样的体制之下,住房成为单位制下的重大福利。
当时由于住房属性的福利性,住房供给的计划性,造成房屋供给缺乏激励,住房成为稀缺资源据统计,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的29年,我国人均住房面积停留在4.5平方米的水平上,缺房户占城镇总户数的47.5%。
可见,“住房难”成为改革开放前的一种普遍现象。
与此同时,住房有行政单位进行分配的方式也十分容易滋生不正之风。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镇人口的不断增长,改革以实物分配和低租金为主要特征的福利分房住房政策迫在眉睫。
2.2改革开放后的商品化探索阶段(1978—1998)住房制度改革起始于1980年邓小平关于住房问题的讲话。
邓小平指出:“要考虑城市建筑住宅、分配房屋的一系列政策。
城镇居民个人可以购买房屋,也可以自己盖。
不但新房子可以出售,老房子也可以出售。
可以一次性付款,也可以分期付款,十年、十五年付清。
住宅出售后,房租恐怕要调整。
要联系房价调整房租,使人考虑买房合算”。
此后,房改大致经历了“优惠售房”试点(1979—1985)、“提足增资”,优惠出售住房(1986—1990)以及以售带租(1991—1993)等改革阶段。
总体而言,1990年以后,住房市场化改革全面开展。
2.3全面、快速市场化阶段(1998年至今)1998年7月3日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神话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宣布全国城镇从1998年下半年开始停止住房实物分配,全面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同时建立和完善以经济适用房为主动的多层次城镇住房供应体系。
城市住宅小区建筑风格分析解读
折衷式——武汉宝安·江南村
该项目在户型设计、建筑和园林细节上参照了江南传统民居的特点。比如“前庭后 院”、天井、园林中的圆型门洞、有拉环的双开木门等。同时加以创造和发展,采用现 代智能配套等设施,力求合乎现代人的生活习惯,使中国建筑古文化在现代的建筑语言 上得以实现。
新中式风格——深圳万科第五园
体现点
立面、重点和细部处理、材质、
色彩、空间组合、外部环境。
而建筑的外立面又是建筑风 格的最直接的体现和表现形式, 目前多数住宅区在宣传时提出各 种建筑风格,例如北欧风格、西 班牙风格等,主要反映在建筑的 立面上。
二、建筑风格分类简述
• 中国风格 • 日本风格 • 新加坡风格 • 英国风格 • 法国风格 • 美国风格
北方四合院 窑洞 岭南民居
吊脚楼 徽派建筑 福建土楼
现代中式风格住宅的操作要点
首先,从空间角度来看,借鉴中国古典园林是经常使用的手法。 其次,在结构元素上,飞檐、黛瓦、漏窗、门洞乃至梁柱体系等代表 传统中式风格的元素改头换面后重被运用到现代中式建筑设计中。 另外,随着新材料、新技术的发明和发展,很多材料被拿来替代传统 的竹木、砖石,可以说这又是现代中式的又一种表现特征。 比如玻璃、 混凝土、钢材等。
回到政策和规划管理上,现在的土地政策 日渐从紧,地价与日俱增,低容积率很难保 证经济效益;而另一方面,国家从严控制别 墅和联排住宅的开发,而小体量、低密度项 目最适合中式住宅的开发。
制约因素
中式风格住宅实例解析
古典式——成都芙蓉古镇
项目位置:位于成都西郊青羊界; 建筑规模:占地810亩,建筑面积20.43万平方米; 住宅类型:联排别墅,类别墅产品,公寓; 定位:是集居住、度假、休闲、投资于一体、融合各种中国民居建筑风格、 以成都地域文化为项目内涵的老成都缩影式的极富传统色彩的小区;
第五代住宅
抛开政策及市场波动的因素,住宅品质的提升应该是开发商永恒的研究主题。
早在2004年,国内的一些著名的设计专家就提出了第五代住宅设计理念。
从改革开放初期开始,我国住宅经历了三十多年的不断更新换代,平均5~8年就换代一次。
住宅产品的不断更新换代,也从客观上刺激了住宅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加。
有专家预计,我国1990年之前所建造的城镇住宅,由于平面功能及建造标准不适应当代的使用需求,将在未来10~20年中被彻底淘汰。
为了不再使社会资源再次造成历史性的巨额浪费,建筑设计师及开发商们应该肩负起这个重任,在不断提高自身社会责任感的同时,努力使未来的住宅产品能适应更长时间的检验。
所谓的第五代住宅,主要应该具备以下十个特征:1、小区总体规划注重利用自然、地理、文化、交通、社会等大环境资源,并使小区与城市空间、用地环境有很好的协调。
关键词:总体规划,环境协调。
2、小区整体布局注重阳光、空气、绿地等生态环境。
有赏心悦目的楼房空间,每户都能够享受的精致庭院,人车分流的安全通道,富有文化内涵的供人们交往、休闲、健身的活动场所。
关键词:生态环境,人车分流,活动及交往空间。
3、科学、合理地设计和分配住宅户型,力求户户有良好的朝向,景观及通风环境,降低电梯服务数,尽量减少户间干扰。
关键词:户型均好,减少户间干扰。
4、户型大小符合国家制定的居住标准要求,以多元化的户型适应消费者日益增长的个性化住房需求,并能以灵活的户型结构适应消费者家庭阶段性改变所导致的局部调整,使住房具有较长的使用期。
关键词:多元化灵活户型,较长使用期。
5、能合理安排户内厨房、卫生间、洗衣间、储藏室、工人房、服务性阳台等功能性空间,并能妥善解决电气供应、油烟排放、空气调节、垃圾收集、处理等问题。
关键词:功能性空间,电气设备,垃圾处理。
6、有分层次的绿化体系。
结合自身及周边的自然环境,既有外围大区域的绿色景观,又有小区的绿色庭院,及户内的生态性阳台与庭院。
关键词:分层次绿化体系。
第四代住房建筑模式在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发展前景展望
R E A L E S T A T E G U I D E |171第四代住房建筑模式在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发展前景展望王 爽1 赵 媛2 (1.河南中核五院研究设计有限公司 河南 郑州 450052;2.上海吴池规划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上海 200000)[摘 要]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气候变化对环境的影响日益显著,住房建筑行业正在探索更具可持续性的发展路径㊂第四代住房建筑模式以其绿色㊁智能㊁高效等特点成为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㊂[关键词] 第四代;住房建筑模式;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发展前景[中图分类号]F 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563(2024)06-171-03引言第四代住房建筑模式在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中展现出巨大的潜力与机遇㊂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传统的住房建筑方式已经无法完全满足人们对高品质生活和环保节能的需求㊂第四代住房建筑模式作为一种注重创新㊁智能化㊁绿色环保的新理念,将极大地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㊂第四代住房建筑模式强调创新㊁智能化和绿色环保,为未来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解决方案㊂以下是该模式在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潜力和机遇,第四代住房建筑模式注重环保和节能,采用先进的建筑材料和技术,实现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生㊂这不仅可以降低能源消耗和减少碳排放,还有助于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和居民的生活质量㊂智能化技术在第四代住房建筑模式中得到广泛应用,如智能家居系统㊁智能能源管理㊁智能安全监控等㊂这些技术可以提高建筑的使用效率和便捷性,为居民提供更加舒适㊁便捷的居住体验㊂第四代住房建筑模式注重建筑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和场景进行定制和改造㊂这种灵活性使得建筑能够更好地适应城市发展的变化,满足居民多样化的居住需求㊂通过打造共享空间㊁社区设施等,促进居民之间的互动和交流㊂这种社区化的住房建筑模式有助于增强城市的社区凝聚力和活力,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㊂第四代住房建筑模式鼓励创新和研发,不断探索新的建筑材料㊁技术和理念㊂这种创新精神将推动建筑行业的持续进步和发展,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动力㊂第四代住房建筑模式在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中展现出巨大的潜力和机遇㊂通过注重绿色环保㊁智能化㊁灵活性㊁社区化和创新等方面的发展,该模式将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㊂1 第四代住房建筑模式概述第四代住房建筑模式是指基于绿色㊁智能㊁高效等理念而设计的新型住房建筑范式㊂相比传统建筑,第四代住房建筑更注重环保㊁节能和资源循环利用,在建筑设计㊁施工㊁运营和管理等各个环节都体现出可持续发展的理念㊂第四代住房建筑模式的特点包括:多元化创新㊂结合当代科技和文化,打破传统建筑形式,实现建筑与城市环境的有机融合㊂第四代住房建筑模式不仅关注建筑本身的可持续性,也强调建筑与城市空间㊁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㊂它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创造更优质的生活环境,推动城市向着宜居㊁健康㊁智能的方向发展㊂绿色环保㊂采用环保材料㊁绿色技术,实现建筑节能㊁减排,降低对环境的影响㊂智能高效㊂应用智能控制系统,提高建筑的能源利用效率和运行效益㊂在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第四代住房建筑模式将扮演重要角色,为实现城市资源节约㊁环境保护和社会公平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持㊂因此,深入了解第四代住房建筑模式的特点和价值,对于引领城市建设走向更加可持续的道路具有重要意义㊂2 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与挑战2.1 未来城市发展趋势分析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深入发展,未来的城市将呈现出一系列新的发展趋势㊂智能化将成为城市发展的关键驱动力㊂智能城市将通过大数据㊁人工智能㊁物联网等技术实现城市基础设施的智能化管理,提升城市运行效率和居民生活品质㊂可持续发展成为城市规划的核心理念,未来城市将更加注重节能减排㊁资源循环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推动建筑绿色化㊁交通智能化等方面的发展,以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稀缺等挑战㊂人口老龄化和城市化将加剧,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和城市吸纳能力的增强,城市将更多地面临老龄化社会带来的挑战,需要针对老年人口需求进行更有效的城市规划和建设㊂城市空间利用将更加灵活多样,未来城市将探索新型城市功能布局和用地管理方式,促进城市内部空间的优化配置,推动产城融合㊁住商混合等多元化发展模式的实践㊂未来城市发展将更加注重智能化㊁可持续化㊁包容性和创新性,以应对日益复杂的社会经济环境和人口结构变化㊂城市规划者和建设者需要积极应对这些变化,制定合理政策和可持续发展策略,推动未来城市朝着更加宜居㊁可持续的方向迈进㊂2.2 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我们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㊂资源的稀缺性是一个重要挑战㊂随着全球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能源㊁水资源和原材料等资源变得越来越紧缺,这对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巨大压力㊂气候变化和环境破坏是另一个重要挑战,全球变暖㊁极端天气事件的频发以及生物多样性的丧失,都需要我们采取积极行动来应对㊂但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㊁保护生态环境需要各国共同努力,合作困难使得可持续发展面临一定的阻碍㊂社会经济不平等是可持续发展的挑战之一,贫富差距和社会不公平现象依然存在,这导致一部分人无法享受到可持续发展的好处,甚至可能造成社会动荡和不稳定㊂城市化进程也给可持续发展带来挑战,快速城市化导致城市基础设施的不足㊁交通拥堵㊁空气污染等问题,需要创新的解决办法来实现可持续172 |R E A L E S T A T E G U I D E城市发展㊂缺乏意识和行动力也是一个重要挑战,可持续发展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和行动,但许多人对于可持续发展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并且缺乏采取行动的动力和意愿㊂2.3 第四代住房建筑模式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定位第四代住房建筑模式在可持续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定位,它致力于实现建筑的环保和资源节约㊂通过采用绿色材料㊁节能技术和智能系统,第四代住房建筑模式可以显著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降低对自然资源的需求㊂同时,它推动了废物处理和循环利用,促进了建筑行业向循环经济转型㊂第四代住房建筑模式注重提升居住者的生活质量,它关注居住者的健康㊁舒适和安全,通过优化建筑内部环境㊁改善采光和通风等措施,提供更佳的居住体验㊂此外,它还注重社区建设和多样化的功能布局,为居民提供便利的生活服务和社交空间㊂第四代住房建筑模式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它不仅创造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还促进了城市产业的升级和转型㊂通过推进绿色建筑和智慧城市建设,它带动了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并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㊂第四代住房建筑模式还具备可持续城市规划和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它与城市规划相结合,提出了更灵活㊁智能的城市发展模式㊂5.通过创新的建筑设计和空间布局,它打破了传统的城市格局,优化了城市环境和交通流动,提高了城市的韧性和适应力㊂第四代住房建筑模式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定位是实现绿色㊁智能㊁高效的建筑,满足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㊁健康舒适居住的需求,推动城市产业升级和社会经济发展,引领可持续城市规划和发展㊂它是未来建筑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实现可持续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㊂3 第四代住房建筑模式在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3.1 城市规划与设计中的创新实践城市规划与设计中的创新实践在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引入智能城市概念和数字化技术,城市规划可以更好地优化空间布局㊁交通设计和资源配置,提高城市运行效率㊂例如,利用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实现交通拥堵的智能调控和城市供应链的优化,从而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㊂创新设计理念如生态景观㊁可再生能源利用等,为城市注入绿色发展动力,打造宜居环境㊂采用生态设计理念,通过增加绿色空间㊁改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可以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城市的韧性㊂同时,推动可再生能源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如太阳能电池板㊁风力发电等,可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降低碳排放㊂城市规划与设计还应融入社会多元需求,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人文关怀相结合,实现人与城市的和谐共生㊂例如,在城市规划中考虑老年人和残障人士的需求,提供无障碍设施和社交活动场所,创造包容性社区㊂又或者将创意产业与城市设计相结合,打造具有创意氛围的创业园区,推动创新经济发展㊂通过不断探索创新实践路径和借鉴成功案例,城市规划与设计将成为实现可持续城市发展目标的重要手段和支持㊂创新实践的推广有助于提升城市的整体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水平,为人们带来更加美好的城市生活体验㊂3.2 绿色建筑技术在第四代住房建筑模式中的运用绿色建筑技术在第四代住房建筑模式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绿色建筑技术可以通过选择环保材料和采用节能技术,降低建筑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㊂例如,利用太阳能光伏板发电㊁回收利用雨水㊁采用高效的隔热材料等,都有助于提高建筑的能源利用效率㊂绿色建筑技术可以改善室内环境质量,提供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㊂通过智能控制系统实现空气质量监测和调节㊁室内温湿度控制等,可以确保居住者的舒适度和健康㊂绿色建筑技术还注重水资源的节约与循环利用㊂利用雨水收集系统,可以将雨水储存并用于灌溉或冲厕㊂同时,采用节水设备和优化设计,减少对自来水的需求,降低水资源的浪费㊂绿色建筑技术还促进了建筑废弃物的处理和循环利用㊂采用可再生和可回收材料,设计可拆卸构件,方便后期维护和改造㊂同时,推广建筑废弃物分类回收和再利用,减少对环境的负荷㊂绿色建筑技术在第四代住房建筑模式中的运用,通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㊁改善室内环境㊁节约水资源和循环利用废弃物等手段,实现了建筑的可持续性和环保性㊂它是第四代住房建筑模式中的关键要素,为未来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和指导㊂3.3 社会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探讨社会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之间密切相关,在可持续发展中相辅相成㊂社会经济效益指的是通过经济活动带来的社会利益和增长,包括就业机会增加㊁产业结构升级㊁居民收入提高等㊂这些效益可以促进城市经济的繁荣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㊂与此同时,环境效益体现在通过降低资源消耗㊁减少污染排放等手段,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㊂环境效益的提升有助于减缓气候变化㊁保护生物多样性㊁减少环境污染等,为人类提供清洁的生态环境㊂在探讨社会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时,需要寻求二者的平衡点,实现可持续发展㊂有效的城市规划和设计可以创造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降低对环境的破坏,从而实现社会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局面㊂例如,发展绿色建筑㊁推广清洁能源㊁改善交通运输方式等举措既可创造就业机会㊁提升经济活力,又有助于减少能源消耗㊁降低碳排放,保护环境㊂因此,社会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应该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共同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城市㊂结束语社会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在城市发展中相辅相成,共同构建可持续未来的重要基石㊂为了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平衡利益㊁推动创新实践㊂这包括但不限于:通过鼓励和支持绿色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推动绿色产业的发展,降低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㊂建立健全环境监管体系,加强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执法力度,确保环境法规得到有效执行,维护环境秩序㊂通过资源回收㊁废弃物利用等方式,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减少环境污染㊂通过平衡利益㊁推动创新实践,我们可以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㊂唯有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加强环保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鼓励居民积极参与环保活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环保的良好氛围㊂促进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城市才能实现繁荣稳定㊁人民幸福安康㊂愿我们共同努力,可持续发展理念是城市发展的核心指导思想㊂只有坚持这一理念,促进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城市才能实现真R E A L E S T A T E G U I D E |173正的繁荣稳定,人民才能享受幸福安康的生活㊂让我们携手共进,为建设更美好㊁更可持续的未来城市而努力奋斗!参考文献[1] .东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采用工程总承包模式建设的工作指引[N ].东莞日报,2020-06-24(B 04).D O I :10.28181[2] 皮德江.政府投资项目集中建设管理模式和发展方向浅析[J ].中国工程咨询,2020(06):46-50.[3] 王浩,李文,白聪敏等.构建以设计为核心的装配式建筑项目实施模式[J ].城市住宅,2020,27(05):129-133.[4] 韩叙,武振,杜阳阳.龙头企业在装配式建筑发展中引领作用突显[J ].建设科技,2020(Z 1):29-31+41.D O I :10.16116[5] 文敏.积极推动稳步发展 深圳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J ].住宅与房地产,2019(11):40-44.[6] 马磊.建筑技术法规形成机制和监管模式研究 课题通过验收[J ].中国标准化,2015(09):40.[7] 张巍,王磊,王佳丽.共有产权住房P P P 融资模式应用研究[J ].建筑经济,2015,36(06):63-66.D O I :10.14181[8] 韦颜秋,韩冬.创新保障性住房融资模式[J ].中国国情国力,2014(11):64-66.D O I :10.13561(上接第166页)结语综上所述,将物联网技术运用到目前的城镇建设与发展中,可以为建设城镇打下坚实的技术基础,保证城镇的智能运营与管理,从而提高人民的生活品质㊂在推动社会协调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㊂通过对物联网技术的深入开发与创新,将其更深入地融入到城镇建设中,并将各种技术要点落实,从而保证了城镇建设的开放性和智能化㊂参考文献[1] 向达.浅谈现代化计算机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与影响[J ].数码设计(上),2021,10(5):33-34.[2] 李露宇.消防工作中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探析[J ].今日消防,2023,8(2):35-37.[3] 魏长彬,滕岳,郭彬,等.激光打靶系统中物联网技术的应用研究[J ].电子制作,2023,31(16):27-31.[4] 余志高.矿产类自动化系统中物联网技术的应用[J ].冶金与材料,2023,43(7):88-90.[5] 徐秋.关于农业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及创新研究[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3,39(7):182-184.[6] 王艳群.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探讨[J ].数字技术与应用,2023,41(8):111-113.(上接第168页) 同时也为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㊂然而,由于不同检测技术具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性,所以工程师在实际应用的时候需要做出合理选择㊂尤其是无损检测技术的准确性和精度,往往受操作人员技术水平㊁环境因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所以建筑行业需要不断加强对无损检测技术的研发和创新,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从而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创造更加安全㊁舒适的环境㊂参考文献[1] 张丹.房屋建筑工程检测中无损检测技术的应用研究[J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工程技术,2023(012):000.[2] 丁扬.房屋建筑无损检测技术应用分析[J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工程技术,2021(10):0289-0290[3] 徐亮.房屋建筑无损检测技术应用探析[J ].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7,000(031):260 260.[4] 高旭张宜健.无损检测技术在工程领域中的应用[J ].云南建筑,2020,000(004):174-176.[5] 唐红芳.房屋建筑无损检测技术应用解析[J ].装饰装修天地,2015,000(004):109-109.[6] 欧阳丹.关于无损检测技术在建筑结构工程中的应用[J ].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000(016):122-122.[7] 韦先锋.浅析土木工程中的无损检测技术及其应用[J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工程技术,2016(10):00283-00283.[8] 白宁铂.无损检测在建筑结构工程质量检测中的应用[J ].中国设备工程,2023(8):174-176.(上接第170页) 缺陷,但隔音㊁保暖㊁采光效果更高,从而提升太阳光在建筑中的应用效果㊂总结:综上所述,现代建筑节能设计过程中,应加强对新能源的重视程度,根据工程现场具体情况,合理对太阳能㊁地热能㊁风能等新能源的应用,并设计出更佳的照明系统与门窗方案,以提升新能源的利用效率,确保建筑功能符合规定要求的同时,降低建筑能耗量,使建筑在人类生活㊁工作及社会发展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㊂参考文献[1] 赖新峰.建筑电气节能减排措施及光伏新能源应用研究[J ].房地产世界,2023,06(19):157-159.[2] 林光洪.绿色建筑工程节能减排技术研究 以某绿色建筑工程为例[J ].房地产世界,2023,04(13):154-156.[3] 花蕊.民用建筑节能与建筑设计中新能源的利用与研究[J ].中国建筑装饰装修,2022,14(02):67-69.[4] 张晓丽,李宏强.民用建筑节能与建筑设计中新能源的利用与研究[J ].居舍,2021,09(22):156-157.[5] 金国辉,杨鹏.推动内蒙古西部超低能耗草原民居新能源利用举措及意义[J ].轻工科技,2021,37(05):98-99.。
中国近代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代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知识梳理(一)近现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自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出现工业化的趋势;政治上西方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民权、平等思想传入,出现民主化的趋势;思想文化方面反对传统儒教,提倡学习西方,出现了科学民主的趋势。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在一步步向现代化迈进,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迈进。
随着这些变化,近现代中国的社会生活方面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1)衣:人们的衣着,基本上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经济面貌和现代化的程度。
辛亥革命前,有不少仁人志士率先奋起剪掉象征清王朝的辫子,表示反对封建专治的决心。
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剪辫令,几年里全国男子绝大部分都剪掉了辫子;服饰上的变化是出现中山装和旗袍;同时废除了残害妇女身心健康的缠足陋习。
在新中国改革开放前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被形容为“蓝(灰)色的海洋”,当时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服装样式也逐渐多样化,男装以西服和茄克衫为主,女装式样更多,牛仔服是男女青少年喜爱的款式,最为流行。
展示新颖款式的时装表演会接连不断,日新月异的时装令人目不暇接。
(2)食:饮食习惯具有强烈的民族传承性,也受着自然环境和生产方式的巨大影响和制约。
如南方稻作农业区以稻米为主食,北方旱作农业区则以菽麦粟米为主食。
民国时期的饮食结构有了新的变化。
在一些沿海城市,西餐已逐渐成为时尚的佳肴。
外国传来的卷烟,大量地排挤了中国的旱烟和水烟。
这些现象,使中国的传统食品工业发生了变化。
但在广大的农村,贫苦农民仍旧是吃糠咽菜,西方食品在那里根本没有市场。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国家对城镇居民实行粮食定量供应。
随着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绝大部分人的饮食结构正在发生变化。
主要是饮食多样化,主食的比例逐渐下降,副食和果品的比例逐渐增加。
中国近现代居住区建筑风格演变
中国近现代居住区建筑风格演变摘要自近代以来,西方多元的建筑文化汹涌而来,中国的民传统的民居建筑风格收到强烈的冲击,并从此开始变化,本文通过概述中国近代至今的各个典型时期的民居建筑风格,阐述中国民居建筑风格的转变及发展。
关键词近现代居住区建筑风格人们的民居建筑风格是有着深厚地域文化底蕴的文化活动和行为,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变化,建筑风格和特色,赋予时代和生活的印记。
在中国近现代政治经济环境的的剧烈变化下,中国居住建筑风格演变大致能分为四个阶段。
一、随着鸦片战争的到来,中西文化交流的大门打开,传教士带来的宗教文化被逐渐融入到建筑设计中去。
清末民初,在西方列强不断的军事,经济,文化的冲击下,效仿西方成为当时的普遍选择。
民居建筑中多以西方建筑为时髦,西方人则直接将本国建筑风格殖入租界和其势力范围,如山东青岛多德式建筑,哈尔滨多俄式建筑,而上海,天津等大的口岸城市则是多国建筑风格的汇聚之地。
19世纪末大量外国房产商在中国开发住宅项目,从最初英国商人经营的木板简屋到以后建造的石库门里弄民居,在维持中国传统合院住宅单体建筑格局的基础上,采用了西方联排式住宅的整体组合式。
20世纪初,“花园洋房”即独立式的私人住宅开始出现,特别是中华民国成立后,这些“花园洋房”一般多为对英,发,德,意等西方国家花园式住宅的模仿,常有露天晒台、壁炉烟囱、地板等。
特点是大面积、大尺度、豪华、气派。
20世纪20年代后期,新式里弄开始出现在上海租界,总体上比石库门更接近欧洲近代住宅的建筑风格。
建筑形式多为混合结构,注重使用功能。
其外形别致整齐,装修精致舒适,室外弄道宽敞,楼前庭院葱绿,居住环境优美,有别于旧式石库门。
至此,西方各个时期的风格与流派,在中国建筑中杂陈并列逐渐呈现出一种交汇与融合的趋势,旨在探索出一种“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
首先,表现在建筑材料方面,特定历史条件下,很多建材,家具,装饰,除了通过进口外,在中国无法找到,在当地寻找近似的替代品也成为了一种办法。
中国当代住宅建筑发展综述
化产生 了深远 的影响。 “ 我们不想重复过去 的辉煌 , 重复不仅没有 出息, 也让人疲惫 。 我们想超越 , 想创新 , 尽 自己全 力创造一个新 的高度。 ” 房地产商潘石屹这样说到 , 他 的现代城、 长城下的公社、 建外 s o h o等等也成为 中国现代住 宅 建筑发展 的一个写照。 中国的现代住宅在保 留传统风格 、 特点的基础上 , 走向智能化 、 人性化 、 生态节能环保的道路 。
趋 势 的预 测 。
3 、 按楼体建筑形式分类 , 主要分类低层 住宅 、 多层住宅 、 中高层住宅 、 高层住宅 、 其他形式住宅等 。
4 、 按房 屋型分类 , 主要 分为普 通单元 式住宅 、 公 寓式住 宅、 复式住宅 、 跃层式住宅 、 花园洋房式住宅 、 小户 型住 宅( 超
关键 词 : 住宅; 地 域化 ; 智 能化 ; 人性化 ; 生 态化 ; 经 济 型
中图分类号 : J 5 9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1 0 0 5 — 5 3 1 2 ( 2 0 1 3 ) 0 5 — 0 0 5 1 — 0 1
一
、
现代住宅的类型
人 口、 家庭 、 环境 、 经济发展 、 公共服务等因素相互关 系的社会 因素的关系 ,住宅在 国民经 济和社会发展 中的地位 和作 用 ;
住宅的行为学研究 、 住宅 的心理学研 究 、 建筑 人类学研究 、 住 宅经济学研究 、 建筑美学研究及建筑生态学研究等。 1 、 住宅 的风水 学研究。 风水学最初是作为帝王 的御用术 , 应用于指导城邑 、 宫殿 、 陵址等 的修建活 动之 中, 多有封建思 想的束缚 。 而现代的风水学实质是在心理学 、 物理环境等科学
结构等。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阅读理解_概述说明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阅读理解概述说明1. 引言1.1 概述本文对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我国的建筑历史悠久且独特,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和演变。
从古代王朝时期的宫殿建筑到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住房建筑,每一种建筑都反映了不同时段人们对生活环境和审美理念的追求。
1.2 文章结构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包括引言、古代宫殿建筑、近代一般住房建筑、我国建筑发展脉络以及结论。
在引言中将简要介绍文章主旨并概述文章结构,随后逐个探讨每个部分的内容。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对我国建筑历史和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演进之间联系的理解,并探讨未来建筑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通过这些内容,我们能更好地认识我国建筑巨大成就背后所蕴含的智慧和文明,同时也能为未来的建筑设计提供一些启示和借鉴。
这篇长文将详细阐述古代宫殿建筑的风格特点、经典案例以及其影响和意义。
同时,我们会探讨近代一般住房建筑的发展转变和设计理念演进,以及当代住房的概况。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回顾我国建筑的发展脉络,包括建筑史概述、政治经济背景对建筑的影响以及文化传承和创新发展相结合的趋势。
最后,在结论中对主要观点进行总结,并展望未来我国建筑的发展方向。
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我们将深入研究每个话题,并提供实例和数据支持。
通过全面了解我国建筑从古代到现代的历程,我们希望能够更好地认识和体验传统与现代相互交融所带来的美妙与灵感。
2. 古代的宫殿建筑2.1 建筑风格特点我国古代宫殿建筑风格独具特色,融合了优秀的传统文化和艺术元素。
古代宫殿建筑注重庄严肃穆、府第布局、工艺技艺等方面的表达。
其主要特点包括:- 严谨对称:古代宫殿建筑一般采用轴对称布局,追求整体对称和谐,反映出尊贵庄重的气势。
- 高大雄伟:宫殿建筑通常规模庞大,整体结构高大威严。
檐口、层级分明,给人以壮丽震撼之感。
- 金碧辉煌:古代宫殿多采用彩绘、镶嵌等装饰手法,绚丽多彩的色彩和美轮美奂的图案使其显得富丽堂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中国当代城市住宅的发展
摘要:随着经济水平及生活理念的逐渐提升,我国城市居民住宅也在不断产生变化。
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自建国至今城市居民住宅的发展过程,并从住宅形式、结构、配套设施等角度具体剖析不同时期的住宅特征。
关键字:住宅、居住、形态、配套设施
引言
住宅是供家庭居住使用的建筑,是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一种形态。
[1]住宅的发展不仅是社会物质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是人居环境、居住文化建设的过程。
居住建筑的本质和目的是给人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我们越来越注重人与环境和谐发展,所以研究人类居住环境和住宅建设的发展,已成为建筑设计师和广大居民的共识。
从1949年建国以来,我国的住宅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从居住模式、建造方式、供应模式、分配模式、乃至人们精神层面对于居住问题的观念和理解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2]当然这些变化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个不断摸索、寻找符合物质文化与时代精神的发展过程。
总体而言,我国住宅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建国初到20世纪70年代末
建国初期由于经济条件落后,居民住宅多以砖木、木结构为主,形态多为平屋或两层楼房。
配套设施极不完善,如无给水、卫生和专用厨房等,使用便利性差。
随着社会的稳定及人民对住宅条件需求的提升,在新建住宅规划设计中逐步引入当时较先进的设计理念,例如采用了苏联的模式,即“居住区——街坊”的规划模式。
具体表现为:每个街坊面积一般为五、六公顷,街坊内以住宅为主,采用封闭的周边式院落布置,配置少量公共建筑,儿童上学和居民购物一般需穿越街坊道路。
这种院落整体布局规整,能为居民提供一个安静的居住环境。
但由于建筑形态过份强调对称、围合式布局,因此造成许多死角,不利于通风和日照,同时由于当时居住面积受到限制,所以普遍产生了多户合住一套住宅且合用卫生间和厨房的现象,居住条件并不理想。
在之后的几十年中,由于受到各种原因的影响,国民经济受到破坏,城市居民的住房问题尤为突出,在全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等口号的推动下,民众通过各种方法降低造价,减少钢材水泥的用量,因而形成了一批简易楼、竹筋楼、筒子楼等具有时代特征的住宅类型,同时出现了两把锁住宅、合用厨房及公共厕所等的住宅形式,居民的居住质量降低到了极限。
2. 20世纪70年代末至1999年
这一时期初期的住宅建筑逐步趋向标准化,出现了以3至5层为主,少数6至7层,以混合结构为主,少数框架结构的住宅楼。
住宅以套为单位,内设客厅、卧室、卫生间、厨房间,水电配套齐全,楼层户前后建开敞阳台。
这种住宅一般一梯2至3户,每户使用面积为小户30平方米、中户40平方米、大户50平方米。
在每幢楼群底筑围墙,并搭建自行车棚等公共设施。
同时,由于对工业化和模数化的要求,住宅出现了很多标准化和灵活性的设计,引领了住宅的深层次发展。
居住区规划设计理论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开始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根据居住区的规模和所处的地段,合理配置公共建筑资源,以满足居民生活需要;
多样化设计组群组合形态,组织多种空间;
加强居住环境建设,例如受到居民欢迎的空间绿地和集中绿地的作法。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小康住宅的概念应运而生。
设计强调以“人的居住生活及行为规律”为住宅小区规划设计的指导原则,在小区规划设计过程中重点考虑居民对居住环境、居住类型和物业管理三方面的需求。
在此时期,“小康住宅居住小区规划设计导则”成为了指导小区规划设计的重要指导文件,其主要思想包括:
突出以“社区”建设作为小区规划的深层次发展;
打破固式化的规划理念;
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从小区规划开始,就引入物业概念,规划设计要保证为物业管理
及服务方面提供便利的条件。
随着入门玄关、储存空间、成套厨卫的出现,更突出了公私分区、干湿分区、动静分区等以功能关系为特色的设计理念,受到了广大居民欢迎,也树立了住宅设计的新样板。
3. 2000年至今
由于住房制度改革的推动,进入新世纪以来,住宅建设和商品住宅开发迅速,开放型规划设计模式引入了国外住宅设计元素,在形式上和开发模式有众多的突破,使中国住宅打破了封闭式的禁固状态,取得了飞快的发展。
[3]新型住宅小区拔地而起,楼房鳞次栉比。
商品住宅也从经济型向舒适型、豪华型转变,跃层住宅、联排别墅、花园洋房相继兴起。
在这一时期住宅设计出现了以下一些特点:
住宅设计更加多元化
为了满足人们对住宅功能日益丰富和全面的要求,住宅单体设计从单纯的平面设计转变为三维空间设计,利用房间层高的不同和变化,给使用者以不同的空间感受和体验,如跃层、错层、高空间厅房等等;住宅套型中房间定位也更加准确,诸如走入式衣柜、杂物间、书房、客房、儿童房等等,房间类型的多样化使使用者在居住和生活的过程中更加舒适;同时,在设计中房间朝向、面积、尺寸、通风采光、功能布置等要素也越来越被重视。
在立面的处理方面同样采用了多样性的变化,上下层之间使用不同的材质和颜色,甚至在结构组合上发生各种变化,使得建筑立面更加丰富多样、美观大方,形成了城市中不同的建筑风景。
住宅设计更加人性化
为了更好的为住户服务,提高使用者的生活质量,在住宅设计中更加注重人性化,体现在总体规划、单体设计、细节设计等住宅设计的各个环节。
在小区总体规划时,注重各种环境关系,包括自然的、地理的、文化的、交通的、社会的。
使居住区(小区,组团)与城市空间和用地环境得到良好的协调。
利用合理的居住空间布局方式,造就出阳光普照,空气清新,绿地精美的生态环境,赏心悦目的楼房空间,人车分流的安全通道,富有文化内涵的供人们交流,休闲和健身的活动空间。
[4]
在住宅单体设计时,因地制宜的构筑户型,力求户户有良好的朝向,景观及通风环境,降低楼层电梯的服务数量,尽量减少户间干扰。
户型大小符合国家制定的住居标准要求,并能以多元化的户型适应消费者日益增长的个性化住房选择,能以灵活性的户型适应消费者家庭阶段性改变引致的布局改变,保持住房长久性可持续利用性。
在细节设计中,考虑到“社会老龄化”的趋势,普通住宅广泛实现无障碍设计,以适合老年人、残疾人的居住和使用,体现人文关怀。
住宅设计更加绿色化
为了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绿色生态住宅的新概念。
作为健康、有益、节能、低能耗和低污染的住宅。
设计从住户的切身利益出发,营造健康、安全、文明的居住环境,把自然环境与住宅设计相结合,提高了住户的居住质量,营造出文明的居住环境。
不仅注重住宅和居住区等硬件建设,同时也重视人们文明生活方式的软件建设。
强调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有效地利用自然,回归自
然,提倡重复利用,努力减少污染,保护自然,以创造一个绿色生活环境。
在绿色生态住宅设计中主要包括了下面几个系统:[5]
①绿化种植系统;
②产品材料系统,即所谓的绿色系材料、保健环保材料;
③节能系统,如利用太阳能、风能、二次利用水资源等;
④污染防治系统,防止水污染、粉尘、电、声、光、垃圾污染等。
结语
建国后几十年的发展带来了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对居住水平
要求的提升,这带来了我国居民住宅设计理念的变化,进而形成了形态越来越丰富的住宅建筑及越来越多元的配套产品。
随着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生态住宅、绿色住宅势必成为住宅设计发展的新趋势。
参考文献
[1]gb50096-2011《住宅设计规范》
[2] 彼德·罗(美 peter g. rowe).中国现代城市住宅的历史和演变[j].建筑学报,2006,
[3] 朱中一.中国房地产走势和发展思路[j].城市住
宅.2011(01)
[4] 田秀娟;王文志.浅谈生态建筑小区设计[j].今日科
苑.2009(04)
[5] 刘堂源,周淘. 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在中国的发展分析[j].华
东交通大学学报,2002,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