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转型期中国文化发展的若干问题
当前中国政治文化建设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面临 的挑 战 , 综 合起来 看 主要来 自三大 方面 :
1 . 来 自国际社 会 , 尤其 是 欧 关 强 国思 想 文化 的
资本 主 义世界 攻 击 社会 主义 的靶 心 之所 在 , 而 中 国
重 要 的作用 和 地 位 。相 比较 而 言 , 作 为 一个 国家 上
层建 筑 、 内含一 国独 特 意识形 态 的政 治文化 建设 , 自
然就 显得 更为 关键 和重 要 了 。 特别 是在 当下 国际格局 大变 动 、 大调整 , 强 国林
当前中 国政治文化建设 面临 的挑战 及对 策
董 金 柱
( 郑州 牧业 工程 高等 专科 学校 思 想政 治理 论课 教学 部 , 河南 郑 州 4 5 0 0 1 1 )
【 摘
要】 当前 我 国政 治 文 化 建 设 的任 务 紧 迫 , 又 面临 看来 自国 际社 会 尤 其 是 西 方 强 势政 治 文 化 、 自 身 旧 传 统 和 改 革 开
交融 交 锋更 加频 繁 , 文 化 在 综 合 国力 竞 争 中 的地 位 和作 用更 加 凸显 , 维护 国家 文化 安全 任务 更 加艰 巨 , 增 强 国家文 化软 实 力 、 中华 文 化 国 际影 响力 要 求 更 加 紧迫 。当代 中 国进 入 了全面 建设 小康 社会 的关 键 时 期 和深化 改革 开 放 、 加 快 转 变经 济发 展 方 式 的攻 坚 时期 , 文 化越 来越 成 为 民族 凝 聚力 和创 造 力 的重 要源泉、 越来 越 成为 综合 国力 竞争 的重 要 因素 、 越来
破解当前宣传思想文化领域若干问题的思考
政治工作受到 冲击是不争的事实 。一是地盘的收缩 。
如果说 过 去是 “ 国江 山一 片红” ,现 在 已经 出现 祖 了不少的肓点 和盲 区。二是人员的流失 。过去是 “ 一
一
、
宣传思想文化领域存在 的八个问题
个都不 能少 ” 现在 已经出现了 “ , 场外人 ” “ 、 局外人 ” 。 思想政治工作 的全程化 、全员化正经受着时代和社会 的考验。
破 解提 出 了一些参考性 的建议。
关键词 :宣传思想文化 问题
破解
思考
中国社会 正处 在一个 急剧 转型 的时期 ,要解 决 转 型时期 的各种 问题和矛盾 ,公众期待宣传思想文化 战线 的积极 作为 。但 不可 否认 ,我们 当下宣 传思 想
攻坚 )思想 理论 教育 的 “ 一 失法 和 失措 ”问题 。 思想 理论 教育是 宣传 思想 文化工 作 的第一要 务 。然 而 ,短 短 的j 十几年 间 已发 生和 正在发 生 的社 会变
( )部分 媒体 宣传 的 “ 三 失语 和失 态” 问题。 随着技术的发展 ,我们 已进入多媒体 和 自媒体时代 ,
观察与思考
21 0 3年第 6期
破解 当前宣传思想文化领域 若 干 问题 的思 考
口姜 驰
提 要:中国社会正处在一个急剧转型的时期 , 要解决 转型时期 的各种问题和 矛盾,
公众期待 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的积极作 为。本 文以马克思提 出的 “ 问题就是 时代声 音”
为理念 ,对 当下宣传 思想 文化战线不 同程度 存在 的八个 问题进行梳理 ,并对 问题 的
进较 多 ,综合推进较 少 ;多头推进 较多 ,整体推 进较 少 ;自主政策较多 ,顶层设 计较少。切实解决好公共
社会转型期中国大学文化建设问题研究
期 的中国 , 大学在经历 了大恢复 、 大扩招 和大建设 之后 , 如何 能够在大提高 的呼声 和期 盼中 , 回归应有 的本质与属性 ?实 现 自己的使命和价值 ?这正是当代 中国大学需要认真反思和 切实解决的问题。本文就社会转 型时期 中国大学文化建设问 题展开讨论 , 旨在探索大学文化建设对促进我 国大学从 内涵
化的趋势 。在全球化格局下 , 中国以经济社会 发展和现代化
种夸 张的形式 , 折射着转 型期 中国的所有 ‘ 疑难杂症 ’ 。在这 个意义上 , ‘ 谈 中国大学 ’就是谈 ‘ , 中国社会 ’不可能不牵涉 ,
盘根 错节的问题。” 只有具 体地 与我国经 济社会发 展以及整
个 高等教育发展的水平和阶段性联系起来 , 大学 文化的理 对
和精神价值传 统 , 对大学生乃 至大学教 师的价值 观念 、 生活 方式 、 社会心 理以及思想 意识 都有着潜 移默化 的影响 , 使大 学在传统与现代 的精神价值之间形 成了巨大 的张力 。 如何更 好地守望 大学的精 神传统 , 体现大 学的时代精 神 , 当代 中 对 国大学文化进行新的哲学思考和新的文化反思 , 这是 当前 中 国大学迫切需要解决 的问题 。 ( ) 二 空间维度上 的民族化与全球化的冲突。经济的全球 化进一步加快 了世界的政治多极化 、 科技 国际化和文化多元
说 :今天 中国的大学 , “ 不再 是 自我封 闭的象牙塔 , 而是 用某
在 整个社会 系统 中所 处的独特位置和 自身的组织特征 , 大学 与经济社会发展 的冲突表现得更为 突出。在中国的经济社会
发展和现代化进程进入快速发展期后 , 多元文化 以各种形式
转型时期的社会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
转型时期的社会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作者:郑穗嫔来源:《考试周刊》2013年第81期摘要:在矛盾错综复杂的社会转型时期,中国人的精神家园面临新的拷问。
本文通过考察先秦诸子的思想体系与当下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的文化联系,分析了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并给出了弘扬传统文化的建议。
研究表明,传统文化作为传统社会的产物对现代社会的发展能起到带动作用,其发挥作用的关键在于合理的划分和适当的引导。
关键词:传统文化儒家道家法家转型社会一、引言任何社会历史的发展都脱离不了文化的烙印。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1]。
所谓血脉,是指文化具有传承性和重要性;所谓精神家园,突出了文化非物质的特点。
但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种思潮和意识形态对传统的文化不断造成冲击。
在旧的习俗断裂,新的信仰还未形成的文化转型时期,人群的精神归宿普遍处于恍惚不定的状态。
拜金主义、犬儒主义等思潮大行其道,传统文化在剩余的领域坚守一隅。
各种社会恶性事件的频出,把舆论焦点引向了人们的精神和道德状况。
时至今日,不论是出于社会的发展进步还是个人的安身立命,梳理并探讨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已迫在眉睫。
尽管文化探讨的呼声越来越高,但由于文化的复杂性,真正从理论上论证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关系的工作总是难以做到逻辑的严密和观点的全面。
基于此,本文通过分别考察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文化思想的演进及其相互作用,力求系统、全面理顺二者之间的关系,并由此给出社会文化工作与个人修身养性的建议。
本文接下来的安排如下:第二节介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第三节探讨先秦诸子的思想体系;第四节结合两者探讨两者在现实中的结合意义;第五节给出相应的建议并总结全文。
二、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自1978至2012年以来,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保持了年均9.8%的高速增长[2]。
经济的增长固然带来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升,但与此同时居民的幸福度并不是同比增长的。
在全球民意调查机构盖洛普发布的“2010年全球幸福度调查”数据中,3/4的中国人对自己的生活表示不满意。
社会转型期推进我国政府文化管理创新的路径探索
社会转型期推进我国政府文化管理创新的路径探索摘要:我国正处在政治、经济和文化全面而深刻变革的转型期。
我国政府本来就有的文化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在当下的新时代和新环境之下,已经不能满足实际情况的需要。
现今,我国政府文化管理应该是一种引导式的管理,以管理观念创新带动文化理念创新,在包涵管理理念、管理体制、管理机制三个方面中,培植出我国政府文化管理的满足时代发展需要的创新体系。
关键词:社会转型期;文化管理;管理创新中图分类号:g1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6-0050-02当前,我国正处在政治、经济和文化全面而深刻变革的转型期。
转型期的到来是跟随着创新发展而应运而生的,只有创新才能为转型期的发展提供动力支持,也只有创新才是转型期发展的生命之源。
在转型期中,我国政府在文化管理当中起的作用应该是一种宏观式的、引导式作用,以一种崭新的管理思想代替陈旧的管理思想,以一种崭新管理体制代替陈旧的管理体制,只有这样坚持不懈地发展,我国政府文化管理的进程才不至于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和时代的要求。
一、社会转型期推进我国政府文化管理创新的时代背景从国际的角度来观察,全世界范围内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科学都处在大发展的变革期当中,单极世界格局在悄然发生改变,经济、科技全球化的步伐越来越快,文化思想、科学技术的多样化、大融合无时无刻不在发生,文化的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所占的比例、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高、越来越大,各国在保持自己国家的文化独特性、安全性的要求变得愈发急迫,同样的,我国在加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要求和保护我国中华文化独特性方面的要求也更加急切。
从我国国内角度观察,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1]。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若干问题
问:当前弥漫全球的金融海啸,给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带来什么影响?有人认为带来巨大困难,也有人认为是发展的重要机遇,你怎么看?
金:当前弥漫全球的金融海啸,给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当前的发展,带来严峻的挑战,也带来发展的机遇。首先是全球化产业配置的新格局带来了新的可能性,全球化的深化带来了全球的本土化。也就是说,全球化最初是从西方发达国家发出的,它有一个长期形成的西方中心主义的背景,为了实现西方资本的全球扩张,它就面临了一个到发展中国家如何落地、到中国如何落地的问题,这样就出现了全球本土化的问题。比方说麦当劳,在中国的麦当劳可能操作、层次和美国是不一样的。在我比较这两个地方的时候,我们发现中国的麦当劳建立了儿童乐园、给儿童送礼物,成了一个中档消费的场所,但在美国,麦当劳不需要这些,它就是一个提供低档的饮食消费的企业。
武汉、郑州、合肥、太原、沈阳、长春等第二阶梯城市,一般来说将采取交叉发展的模式,一方面,它必须继续发展制造业,特别是高端制造业,保持我国实体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份额,同时承接东部地区制造业的转移。如安徽、湖北的一些城市。一方面它必须继续保持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世界制造业中心的重要地位,同时,它还要发展更加高端的制造业。这个发展就在高科技的技术创新方面,在文化内容创新方面。比方武汉的光谷有着自己很好的条件,是国内著名高校集中的地区,创新人才集中的地方,它也具备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部分条件。但是它和东部发达地区又有所不同,它的GDP在3000到5000之间,它的GDP总量还没有达到东部那么高。同时,它的服务业可能还在50%左右。所以,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总态势下,寻找自己的特点,创建中部交叉发展的新模式,是有着它自身的必要性的。
高中历史复习中国社会转型期时代特征
高中历史复习中国社会转型期时代特征中国社会转型期,指的是20世纪中叶至21世纪初,中国从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与转变,出现了许多显著的时代特征。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深入探讨中国社会转型期的时代特征,帮助大家复习高中历史。
一、政治特征在中国社会转型期,政治上出现了明显的特征,包括:1. 政治体制变革:在社会转型期,中国政治经历了从封建专制到社会主义制度的转变。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标志着中国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2. 统一的领导核心:在社会转型期,中国的领导核心逐渐形成,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领导集体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历史上起到了推动历史发展的引领作用。
3. 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在中国社会转型期,政府推动了一系列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包括土地改革、农村集体经济化、国有企业化、计划经济等,旨在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
二、经济特征中国社会转型期的经济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计划经济体制:在中国社会转型期,政府推行了计划经济体制,对国民经济进行了全面的调控和规划。
政府通过五年计划,对经济、工业、农业等领域进行统一规划,以实现国家的快速发展。
2. 国有经济占主导地位:在社会转型期,国有经济发挥着主导作用,国有企业在经济建设和发展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政府通过国有企业的发展和管理,推动着中国经济的进步。
3. 对外开放政策:中国社会转型期积极推行对外开放政策,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技术进入中国,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动力。
中国逐渐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在国际经济合作中发挥了重要的角色。
三、文化特征在中国社会转型期,文化领域也出现了一系列的特征:1. 思想解放:中国社会转型期,思想解放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特征。
人们开始思考和讨论更多的问题,对传统思想观念进行了重新认识与反思。
2. 文化开放:文化开放是中国社会转型期的又一个显著特征。
社会转型时期我国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社 会 转 型 时 期 我 国文 化 建 设 存 在 的 问题
王 春 波
( 吉林师范大学教 育技术与传播 学院,吉林 四平 160 ) 30 0
[ 摘 要 ] 处于社会转 型时期 的 中国, 社会结构 变动 , 社会 分层加 剧 , 会 矛盾增 多, 社 新情 况、 问题层 出不穷 , 新
一
转型 的 同时人们 的观 念 世 界 和精 神 领域 也 发生 了深 刻 的革命 , 就 是 文化 的转 型 。文 化 转 型 是 一 场社 这 会 的变革 , 革 的 对 象 之 一 就 是 影 响 人 们 物 质 和 精 变
、
社 会 转 型 与 文 化
神生 活 的 传 统 文 化 以 及 作 为 其 表 现 的 整 个 传 统 社 会 。如果 我们 把社会 系统 看作 一 个 活 生生 的有 机 体
[ 中图分类号 ] G12 2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7 6 1—19 ( 00 0 0 7 0 6 6 2 1 ) 9— 0 0— 3
中 国的改革 、 展正 处 在攻 坚 阶段 和关 键 时期 , 发
经济 体制 的转 型 ; 二 , 社 会 结 构 方 面从 封 闭 的 、 其 在
从集 权 政治 体制 向现代 民主 、 法治 型 政治 体制 转 型。
任何 一种社 会 经 济 的发 展 , 其 所 追 求 的 价 值 意 义 从
上看 , 以说 都 是 一个 复 杂 的社 会 文 化 过程 。社 会 可
价值 观念 、 值 取 向都 发 生 了变 化 。在 社 会转 型 时 价 期 , 国 的文化也 在 转 型 , 此 期 间各 种 文化 冲突不 我 在 断 , 我 国文化建 设 提 出了严 峻的挑 战 。 对
转型期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中国传统文化、现代文化和先进文化论析
中 国 传 统 文 化 、 代 文 化 和 先 进 文 化 论 析 现
曹 亚 芳
Hale Waihona Puke 研究中国传统文化 的现代转换 , 必须立足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 的现实 , 立足 于传统文化 、 西方现代 文化和马克思主义 的互动关系中 , 以建构 当代 中国社会的先进文化为 目的。文化的先进与否是 由一定 时代的人对文化的内在需求而决定的。对于拘泥于封建农业文化思想的人 , 科学和民主是先进文化 , 它 能开启民智 , 更替落后的生产方式 ; 对于急于脱贫的人 , 适用的科学技术 、 有效 的管理经验是先进文化 , 它能实现财富的快速增长 ; 对于除了钱而一无所有的人 , 能给与终极意义 的生存信 仰是先进文化, 它能 提升人的生存境界 , 给迷茫 的生活 以某种确定性 。作为精神层面的人类文化可 以分为两大类 , 一是反映 人的物质生产的现实性文化 , 它的实质 内容受一定社会的经济生产力和政治制度的制约 ; 一是反映人企 图超越 自己的理想性文化 , 它超越了有限的现实活动而指 向一种终极的理想 目标 , 内容具有相对 的独 其
V 12 N . o .4 o3
+
+
+
一谈 + 一 +
、 t 0 t0
转 型期 中 国传 统文 化 的现 代 转化
[ 编者按 ] 现代性 的发展 经历 着一种全球化 的过程。在这一过程 中, 追求利益最大化 的主观 目的 , 既 促使 了民族历 史向世 界 历 史的 转 变 , 引起 了文化 焦虑。 无 可否认 的是 , 统 文化 作 为 一种 宝贵的 资 也 传
离开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不管是转换传统文化还是批判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过程都是空洞乏味和缺乏现实意义的同样建构当代先进文化更离不开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这个现实就是当代中国的发展既有对传统文化的部分需要也有对西方现代文化的部分需因此中国传统文化的转换在于两个方面其一是继续发扬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文化重视传统文化的境界之学培养理想人格以价值理性对抗工具理性有利于社会稳定和人际关系和天人关系的和谐
从哲学视角看中国社会转型期的文化传播
从哲学视角看中国社会转型期的文化传播沈奕霏(江西师大传播学院09级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江西南昌330022)【摘要】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文化传播的时代。
文化传播在当代中国媒介化社会的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
中国社会已进入关键的社会转型期,在当前社会转型过程中,文化传播的主要功能是推进社会文明的全面发展。
先进文化的传播是社会发展的驱动力,文化传播的理论研究与当代社会的进步发展密切相关。
文化传播首先要研究的问题是转型社会背景下社会公众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变化与传播的意义构建问题。
【关键词】文化传播社会转型大众传播传播媒介媒介化社会【中图分类号】F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355(2012)08-0224-01__正文:自20世纪90年代来,伴随信息化,全球化浪潮,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地球村”正在形成的今天,中国社会已进入关键的社会转型期。
这是一次史无前例的社会转型,中国从一个半农业,半工业的社会向知识信息社会转型,由传统迈向现代,由农业文明走向社会文明。
在转型社会的背景下,社会发展与文化传播间究竟呈现怎样的关系样态?处于关键转型期的中国当代社会,文化传播将如何形塑社会?传播媒介将如何改变社会?随着媒介化社会的到来,大众传播将全面影响中国社会公众的日常生活。
在中国社会转型的背景下,文化传播与社会发展的互动和影响是空前的,转型社会出现的问题也是空前的。
文化传播是指人类文化由文化源地向外辐射传播或由一个社会群体向另一群体的散布过程。
文化传播与社会的发展进步密切相关。
走进历史和现实深处我们会发现人类发展史就是文化传播的历史。
文化传播随人类的产生而产生,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社会发展的历史是其不断进行文化创新,并通过先进文化的传播,促进自身向前发展的历史。
每个时代的先进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是通过文化传播来实现的。
从这个意义上讲。
先进文化的传播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外驱动力。
社会转型期行政文化发展研究
社会转型期行政文化发展研究——兼论社会转型期中国行政文化现代化的建构路径郭军平[内容提要]行政文化是行政管理的软环境,是行政管理体制的思想文化根基, 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历史继承性。
行政文化与其他文化观念相互联系, 而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在转型时期, 面对新旧行政文化的的交替, 必然会产生一定的冲突。
因此,有效解决新旧行政文化的冲突并给予创新,对于健全和完善行政文化体系, 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行政文化;转型时期;创新;现代化行政文化是在行政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形式, 是行政管理的核心。
具体是指以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为背景,在行政活动中形成的人们关于行政活动的价值观念, 以及由此所影响或决定的行政组织及其成员普遍具有和遵循的行为模式、制度及物质的表现形态,其核心是长期积淀于行政人员心理结构当中的态度、行为取向、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
在传统型与现代型行政文化的交替和整合时期, 其发展将经历一个抗拒、变迁、融合的过程。
应积极推进行政文化创新, 消除传统行政文化的负面影响, 实现行政文化的现代化。
一、我国传统行政文化的特征(一) 中国传统行政文化消极方面的特征1.排异性。
在世界文化史上几乎任何一种民族文化都具排异性,只不过中国传统行政文化表现得尤为突出。
虽然封闭性的文化并不等同于不吸收外来文化,但是中国文化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其基本形态并没有发生改变, 被吸收的外来文化反而被同化,并在某种程度上加固了中国传统行政文化的固有形态。
2.封闭性。
中国传统行政文化的主流是儒学,而经学又是传统儒学的制高点, 人们在主观上认定儒家经典是一切科学与知识之源,因此任何革新都不能超出经学的范围。
经学的方法, 简言之, 就是注解、阐发经传的方法。
经学的思维方式对于中国的传统行政文化来说, 一方面使传统得到最大程度的保留,但另一方面却使传统行政文化缺少文化变革的机制,从而丧失变革的动力。
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
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在中国历史上,存在着许多重要的社会转型期。
这些时期通常伴随着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重大变革和进步。
本文将介绍其中几个具有代表性意义的时期:1、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时期。
在这个时期,各个诸侯国之间相互竞争,推动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同时,各种思想流派涌现出来,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隋唐五代时期(581年-960年):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在政治上,隋朝统一了全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制度;在经济上,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同时,文化上也出现了繁荣的景象,诗词、绘画等艺术形式逐渐成熟。
3、明清时期(1368年-1840年):这个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期,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经济和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同时,中外交流也日益频繁,推动了中国的文化和科技的发展。
这些时期都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它们不仅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也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微积分历史上的两个重要发展阶段微积分是一种数学工具,它研究的是变化率和累积量的问题。
自其诞生至今,微积分已经经历了数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本文将着重介绍其中的两个阶段:牛顿和莱布尼茨的发明以及无穷小方法的引入。
首先,我们要讲的是牛顿和莱布尼茨的发明。
在17世纪,两位杰出的数学家——英国的牛顿和德国的莱布尼茨,各自独立地发展出了微积分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
这一伟大的发现被后人称为“牛顿-莱布尼茨公式”,是微积分发展的第一个重要阶段。
这个公式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方法来计算复杂函数的积分和微分,使得数学家们能够解决许多之前无法解决的问题。
其次,我们要讲的是无穷小方法的引入。
在19世纪,微积分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极限理论的引入。
极限的概念是微积分的基础,它帮助我们理解微积分中的许多概念,如导数和积分。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文明多维结构的伦理分析
《
羹 学 报 会 学 学曩 科版
调 合成 为一个 社会 整体 , 在这 个整 体里 , 济 的 、 经 政 治 的和文 化 的因素 都 保 持 着 一种 非 常美 好 的平 衡 关系, 由这 个 正在生 长 中的社 会 的一种 内在 的和 谐 进行 调节 。 ¨ 可 见 , 明 的发 展 是 作 为 构 成 文 明 ” 文 整体 的局 部 之 间要 保 持 “ 常 美 好 的平 衡 关 系 ” 非 , 文 明多维 结构发 展 的伦理要 求 是文 明整体 的 、 综合 的、 内在结 构 的和谐 发 展 , 分 发 展 并 不是 真 正 的 部
第2 9卷 第 2期 2 1 年 3月 01
省州 学学 ( 会 学 ) 火 报 社 科 版
J U N L O U Z U U I E ST S c l c n e ) O R A F G I HO N V R I Y( o i i cs aSe
Vo . 9 No. 12 2
反”“ 、对立 ”、不 同 因素 ” 致 的 和 谐 。黑 格 尔 也 “ 导 指 出 :有 异 才 有 和谐 ” 孔 子 在 《 语 》中指 出 : “ 论
“ 君子 和而 不 同 , 小人 同而不 和 ”, 出事 物 是 由诸 指
和谐 , 只有文 明整 体 的发展 才能 达到 和谐 。而保 持 和追求文 明整体结 构 和谐 发 展 的 必要 前 提 是 文 明
“ 良的生 活 ” 本 目的 所 在 , 是 人 全 面 自由发 优 根 也
展 的 内在需 求 , 更是 当代 中国社 会 转型期 解决 与处
理 各种 矛盾 与 困境 的一种 路径 选择 。
一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差 异 与 互 补 : 明 多维 结 构 文
试论转型时期我国行政文化的创新
试论转型时期我国行政文化的创新作者:何阳来源:《新农村》2011年第21期摘要:在急剧变革的经济、社会、文化氛围中,中国行政文化呈现出对社会变革和发展的适应性和容纳不同性质文化的开放性;由“政治挂帅”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等特征。
行政文化的整合出现失调与危机,出现了价值混乱、信念危机、规范失灵、本位主义等现象,使得行政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功能减弱。
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努力推动行政思想、行政心理、行政道德、行政观念、行政意识、行政传统和行政习惯等方面的创新,促进行政文化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关键词:文化建设行政作用创新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文化建设必须全面贯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立足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激发文化创作生产活力,提高文化产品质量,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行政文化是与行政相关的文化。
具体来说包括人们的行政观念、行政意识、行政思想、行政理想、行政道德、行政心理、行政原则、行政价值、行政传统等。
行政文化是在社会文化的基础上,在具体的行政活动中形成的,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不同的行政活动培育出不同的行政文化。
行政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而缓慢的过程,一旦形成则具有相对稳定的特性。
一、转型时期行政文化的现状和特点中国行政文化和整个中国社会一样,也经历着空前的变革和转型,在这个过程中,既有意味着辉煌前景的、顺乎潮流的主流趋向,也有形形色色的分流、逆流及不和谐的音符。
1.改革开放使行政文化打破了封闭保守、自我维持的传统发展模式,呈现出对社会变革和发展的适应性和容纳不同性质文化的开放性在中国社会由全能的行政控制向以市场为主导的体制转型中,开放的市场经济需要行政系统与外部的信息进行沟通,这样才能使行政管理活动增加调节能力和更新能力;市场经济还要求全国形成一个统一的市场体系,并能与国际接轨,固步自封、画地为牢等狭隘意识要为进取外向的开放意识所取代,行政文化的开放性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文化转型在社会转型中的地位与作用
化现代化不仅是现代化的重要内 容, 而 且是解决 现代化 过程 中出现问题的强大力量和精神动力。 文化对 于社会 发展 的作 用在 当今 社会 越趋 明显。 综观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 文化 的转型在社 会转型时 期所体 现的 作用更是不可低估。 首先, 在社会发 展的 转型 时期, 文 化发 挥着 它独 到的 调 控作用。社会是人的 社会, 而 每个 人所 处的 环境、 自 身素 质 和精神物质需求又 不尽 相同, 所以 社会 必然 存在 人 与自 然、 人与人、 人与社会等诸多矛盾, 进一 步探询, 实质 上就是 文化 上的矛盾。社会结构与利益的调整 和平衡, 也是 处于这 个社 会中的人 的 思想 与 情感 的 调整。 社 会的 发 展, 特 别是 转 型 期, 需要一个 精 神力 量 的支 撑, 一 个 优良 精 神 环境 的 保障。 社会矛盾的妥善解决, 必须把文化 作为主 要的解决 矛盾的 重 要方法。文化的 作用 是其 他所 无法 达到 的。要 化解 人与 自 然、 人与人、 人与 社会 等种 种矛 盾, 就必 须依 靠文 化的 熏陶、 教化、 激励的作用, 发挥 先进文化的 凝聚、 润滑、 整合 作用, 通 过有说服力的、 贴近 民众 的方 式, 将真 诚、 正 义、 公正 等文 化 因子潜移 默化地植入民众的心田。 其次, 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 社会的 能力。文化 虽然说 是 属于精神范畴, 但它 可以 依附于 语言 和其 他文 化 载体, 形成 一种社会文化环境。这种文化 环境倡 导的是 什么, 认同的 是 什么, 对生活于其中的人们产生同 化作用, 为他 们的价 值观、 审美观、 是非观、 善恶观涂上基 本相同的 “底 色” , 也 为他们认 识、 分析、 处理问 题提供 大 致相 同的 基本 点与 指导。在 社会 转型期, 文化的转型最终形成什么样 的新的 文化模式 和文化 精神, 对社会今后的发展有着关键性的作用。 最后, 文化是经济发展的重要 动力。作为 综合国 力最重 要内容的经济实 力和文 化力 量, 是相 互交 融和 互动 的关 系。 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最终要围绕 着经济这 个根本, 最后 要归究
以近代社会转型为主题的历史论文
以近代社会转型为主题的历史论文数十年来,一个长期在学术界争论不休的问题是,如果没有1840年开始的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中国能否主动开始从前资本主义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从而完成从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以近代社会转型为主题的历史论文,希望大家喜欢!以近代社会转型为主题的历史论文篇一《浅谈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摘要:近代中国必须进行社会转型,这是由中国社会的特殊状况所决定的。
步入近代以后,传统社会无论从它的经济基础还是政治制度、文化结构上均已不能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了,因此各方面都需要进行深刻变革,其所包含的内容是多方面的,首先在于它的经济基础必须从一个农业落后的自给自足的封建社会向近代的工业化社会转变。
关键词:社会转型传统文化鸦片战争资本主义国家变革什么是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呢?简单的说,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就是古老中国必须要进行的社会变革,从一个封建落后的农业国家转变为一个先进的近代工业国家,从一个封建专制的国家转变为一个具有现代意义上的民主法制的国家,从一个有着几千年封建传统的大国转变为一个有着现代民主平等意识的新型国家,这是以往中国历史上从来不曾有过的。
一个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封建农业国家,由于发生了同西方国家的巨大碰撞,鸦片战争起使整个中国的社会结构、思想文化、经济基础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动摇和变化,传统的封建超稳定结构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旧有的封建模式遭到了亙古未有的巨大挑战,再也不能维系下去,唯一的出路就是适应形势,尽快变革,使中国迅速摆脱那种阴影和困境,通过认识和纠正自己的短处与不足,学习西方的优点和长处,重新振作以走向近代化。
(一)近代中国必须进行社会转型,这是由中国社会的特殊状况所决定的。
步入近代以后,传统社会无论从它的经济基础还是政治制度、文化结构上均已不能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了,因此各方面都需要进行深刻变革,其所包含的内容是多方面的,首先在于它的经济基础必须从一个农业落后的自给自足的封建社会向近代的工业化社会转变。
专题一-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
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
(五)过渡时期的新中国:(1949—1956年) 总体特征: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具体表现: ①政治:新中国成立,逐步确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三大 制度),颁布1954年宪法。 ②经济:没收官僚资本,土地改革,合理调整工商业,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 1953年起实施一五计划,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体系;1956年底,三大改造 的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③文化:毛泽东思想继续丰富和发展;1956年“双百”方针提出,推动了“百 花齐放,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文学艺术界出现大批出色的作品。 ④外交上: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一边倒”),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打破了帝国主义的封锁,奠定了新中国外交基础。 ⑤科技上: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国防高科技。 ⑥社会生活上:物质相对匮乏,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成为时代主题 转型原因:新中国成立,实现民族独立。 同时代的世界:两大阵营“冷战”,西方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代,开展第三 次科技革命,经济发展出现“黄金时期”,资本主义世界货币和贸易体系形成。 相关主题:政治科技创新、外交成就、社会观念转变、毛泽东思想发展等。
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
(四)甲午战后至五四运动前(19世纪末20世纪初): 总体特征: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过 渡 具体表现: ①政治:西方列强扩大对中国的侵略,甲午战败,列强掀起瓜分狂潮,民族危机 进一步加深;八国联军侵华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先进中国人 掀起救亡图存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维新变法,农民阶级掀起义和团运动, 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国,实现了中国政 治体制的转型。 ②经济:列强经济侵略转向资本输出,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中国社会的经济日 益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实业救国”思潮影响下继续发 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发起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 ③文化:西方民主思想进一步传播,先后出现“君主立宪”、“民主共和”和 “民主科学”思潮,向西方学习转向制度和思想层面。 ④社会生活上:大城市生活习俗转为简约文明。 转型原因:内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外因:帝国主义侵略加深。 同时代的西方: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进入垄断资本主义(帝国主义)时代。 相关主题:维新思想、孙中山和辛亥革命、民族工业案例、社会习俗巨变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中的现存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中的现存问题改革开放30年来的实践一再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唯一正确道路,是我国进一步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必由之路。
然而,前进的路途并不平坦。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仍有许多难题需要破解,而且随着环境的变化,很多新问题将不断出现。
我国发展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仍然任重道远,这要求我们厘清当前在这条道路的发展进程中,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领域建设的难点与重点,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思考实际对策。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中的若干深层次矛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是在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这既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当前时期的具体表现,也将经济建设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切实地摆在了我们眼前。
特别是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不仅恶化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还促使原有的一些深层次矛盾更加清晰地暴露出来。
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我们必须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关键是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这正是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点所在。
迫切需要解决的经济运行和体制改革中的深层次矛盾,主要集中在这样几个方面:(1)粗放型增长方式不可持续,亟待根本性转变。
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但是,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
而另一方面,由于土地使用成本趋于上升、能源和矿产资源价格上涨、环境保护成本投入增加等原因,数量扩张性增长所依赖的要素的低成本优势正在逐步减弱。
据东南沿海一些地区调查,普通劳动力工资近年来年均增长15%-20%;土地价格涨幅更大,有些地区仅生产性用地价格涨幅就达一倍以上。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中文化形态层面的矛盾与冲突
作 者简 介 : 张文 生( 97 ) 男 , 16一 , 副教授 , 安 大学政 法学 院硕 士 生导师 , 事文化 哲 学研 究 ; 瑞娟 延 从 邢 (9 5 )女 , 1 7一 , 天津师 范大学马 克思主义学院在读博士研 究生, 从事马 克思主 义与 中国社会主 义现代化
建设 研 究 。
方面 ,更多关注社会大众的整体 利益和长远利 益 。第二 , 主流文化作为主流意识形态 的反映 , 它的价值倾 向趋向于统一 、 集中、 整体 、 权威 ; 而
三 、 英文化 内部 的矛盾 精
在 多元 文化并 存 的 背景 下 ,不 仅不 同文化
大众文化作为一种市民和大众的文化 ,它的价 形态之间存有矛盾和冲突 ,而且各文化形态内 值 倾 向更 多 地趋 于分 散 、 元 、 中心 的偏 离 。 部也 存在 不少 矛盾 和 冲突。众所周 知 , 多 对 精英 文化 第三 , 大众文化作为一种商业文化 , 它的商品性 是 一种 主要 表达 知识 分 子主 体 的理 性思 考 和理
文化冲突问题是世界各国在社会转型 中遇 到的带有普遍性 的现实 问题 ,也是广 大学者和 理论工作者高度关注并着力破解 的时代难题 。
位, 反映着国家 的根本意志 、 文化取向和价值观 念, 是社会 主义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的观念反 映。 精英文化是知识分子阶层创造 、 传播和分享
在 当代中国社会 由传统农业社会走 向现代工业 的文化 , 旨在表达其审美趣味 、 价值观和社会责 渤海大学学报 二 l年 l 。 二妊期 社会全面转型过程 中,出现了多种多样 的文化 任感 , 通过提升精英品质 , 发挥改良和净化社会 矛盾和冲突 , 而且各种矛盾与冲突相互纠缠 , 错 的作用。 而大众文化是一种商业性文化, 首先 以 综复杂 , 严重制约着 中国文化 的未来发展 , 同时 营利为 目的 , 其产品可 以在市场上流通 , 它具有 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国人精神文化生活的健 娱乐性 、 流行性 、 大众性 、 通俗性等特点 , 常常被 些 人 视为粗 俗 的 、 浅 的文化 形态 。在改革 开 肤 全, 阻滞 了中国社会现代化 的步伐 。因此 , 认真
社会转型中的文化冲突
社会转型中的文化冲突一、本文概述《社会转型中的文化冲突》一文旨在深入探讨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与融合现象。
文章首先界定了社会转型与文化冲突的概念,分析了社会转型对文化冲突产生的深远影响。
随后,文章通过具体案例,揭示了文化冲突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的表现形式,包括价值观冲突、生活方式冲突、语言符号冲突等。
文章也深入探讨了文化冲突对社会转型的推动作用,如促进文化创新、推动社会进步等。
文章提出了应对文化冲突的策略和建议,包括加强文化交流、促进文化融合、构建和谐社会等,以期为社会转型中的文化冲突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社会转型与文化冲突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文化冲突对社会转型的推动作用。
本文也希望能引起社会各界对文化冲突的关注和思考,为构建和谐社会、推动社会进步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二、社会转型与文化冲突的内涵社会转型,通常指的是社会在由传统向现代、由封闭向开放、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复杂而深刻的变化。
这个过程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领域的全面变革,它不仅是物质层面的改变,更是精神层面的重塑。
在这一过程中,文化冲突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日益凸显出其独特的地位和作用。
文化冲突,指的是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由于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多样性以及价值观、信仰、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对立和矛盾,导致文化之间的摩擦、碰撞甚至对抗。
这种冲突可能发生在不同的文化群体之间,也可能发生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主流文化与亚文化等不同文化形态之间。
社会转型与文化冲突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
一方面,社会转型是文化冲突产生的重要背景和动力。
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等各种文化形态之间的交流和碰撞日益频繁,这为文化冲突的产生提供了土壤和条件。
另一方面,文化冲突又是社会转型的重要表征和反映。
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各种文化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不仅表现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方面,更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结构、社会关系以及社会心理等多个层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社会转型期中国文化发展的若干问题[摘要]社会转型期中国文化的转型、建构、发展问题的讨论由来已久,成果丰硕,但仍有许多问题需要深入探讨。
必须正视和科学解决社会转型期中国当代文化发展面临的关键性问题,使我国文化在转型中沿着正确的轨道健康发展。
标签:社会转型期,中国文化,发展问題当前,全球已迈向信息化社会,中国正在改革开放中走向现代化。
飞速的发展把中国社会卷入从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从工业社会转向信息社会、从匮乏型社会转向发展型社会、从计划经济转向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四个大的社会转型之中。
多重的社会跨越造成了文化的多重结构与过渡性的发展趋势。
造成了农业文化、工业文化、信息文化交叉并存的局面,逐步完成这一多重性的文化过渡。
正确、有效的思想引导和规范是当代中国文化顺利转型的前提和基础,文化结构的创新和心理内化是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
要形成科学的文化评价标准,正确处理当代中国文化与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关系。
要对文化中的优秀成分进行改造,使之从内容到形式都能与现实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种面向未来的、保存了优良文化传统的、具有现代化内容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的中华民族文化,这就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最高使命。
一、正确、有效的思想引导和规范是当代中国文化顺利转型的前提任何文化,不论在其形成还是转型阶段,都必然受到一定的思想意识的主导,这是某种文化朝着特定的方向而不是朝着其他方向发展的基本原则之一。
文化是对现实生活及其要求的反映,文化的本质和特征直接受现实生活状况的决定和影响,但是,社会生活的内容是多方面、丰富多彩的,这些不同的方面之间可能相互一致、相互统一,也可能相互冲突,相互矛盾,但作为现实生活的基本内容,它们都必然对社会文化的发展发生深刻的影响。
所以,多元的现实生活,以及不同主体对文化的不同需求,也就必然形成文化发展方向的多元性,使文化核心的形成及文化建构的方式都不具有唯一性而是具有多种可能的选择。
在对“百家”之学的选择中,秦始皇重法,汉代文景时期崇黄老之学,而武帝“独尊儒术”,但注重技术工用的墨家都未受到重视,等等,都未必是必然的选择,而是与当时统治者的思想意识紧密相联系的,后来儒学的两次转变以及社会主义新文化建立及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转变都向人们展示了不同的思想、意识形态在文化形成、转变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需要而且本身就包含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化,但在多元的社会生活基础上,存在着多元的文化,自然也就存在着多元的文化发展模式和发展方向,中国文化能否顺利地走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目标,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文化思想、文化精神能否真正成为未来文化的意识形态对文化的发展加以规范、引导。
而在现代西方资本主义的文化借其经济优势而对中国文化思想来统一和提高对文化建设的认识、指导文化转型的方向,就更显得重要。
二、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不在文化要素的创新,而在于结构的创新和心理内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各种基本要素,从各社会共通的优秀文化到反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的文化要素,从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形成和产生的各种文化要素、民主法制意识,到由各种优秀的文化要素所形成的积极的文化精神。
已经可以说应有尽有。
但这些优秀的文化要素和文化精神,还只是整个社会文化系统的组成部分,它们能否在文化体系中居于核心的、主导的地位,还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是这些优秀的文化要素、文化精神能否有机地结合、统一起来而形成一个相互支持的整体,如果仅仅作为分数的要素而存在、就不可能积极、有效地发挥作用,二是优秀的文化要素即使能结合形成统一的文化体系,但能否能得到社会意识形态的支持与倡导,并为社会大从所认同,结果也完全不一样。
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说,文化建设面临两大任务。
一是理论建构或结构创新,即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为基础,对各种优秀的文化要素和经验进行总结、提升、形成以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和充满开拓进取文化精神为核心的,以经济文化、法制文化、和合文化、创新意识等等为基本内容的,以促进入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新的文化体系,达到文化结构的优化、文化体系的更新。
建立科学的文化创新体系,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也就是发展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创新的文化之所以是民族的文化,是由于人类文化发展的连续性特质决定的,创新的文化是科学的文化,这是站在世界先进文化的高度,对文化创新的总体内容和精神实质的定位,创新的文化是大众的文化,这是从文化主体和功能的角度,对文化创新的总体价值取向做出的基本定位。
文化创新的源泉是亿万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其宗旨就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
只有这样,文化创新才会赢得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和支持,创新的文化才会获得广大群众的认可,才会保持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二是文化实践,即使新的文化观内化到社会大众的心理、价值观之中,真正实现文化的功能。
一种文化,要得到社会实践主体的认同,首先必须使主体对其现实生活的状况、条件及由此所决定的价值目标及其实现条件有正确的认识,而这种认识并不是通过单纯的思想教育和首先说教所能凑效的,文化观的灌输,更重要的是通过对主体现实生活的状况、条件及由其所决定的价值的揭示,使文化理论与主体生活感受、心理体验结合起来,真正达到认识和认同的统一。
形成相应的价值观,并进一步形成或主导人们相应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
三、形成科学的文化评价标准,正确处理当代中国文化与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关系既然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建构,是以对古今中外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的概括、借鉴和提升为条件的,那么,依据什么样的文化标准来看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便是文化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的问题。
某种文化是否优秀、合理、既不在于其内容是否丰富、体系是否严密,也不在于它是否曾经辉煌过或发生过多大的积极作用,同样也在于它是否产生于发达的经济。
而在于从文化要素到文化精神都适应和有效地促进它所依托和伴随的经济、社会的发展。
具体说来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在一个系统、丰富的文化体系中,什么样的文化要素居于核心的,主导的地位并决定着整个文化体系的结构,以及这一文化系统是否与现实生活的要求相一致。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数不清的优秀文化遗产,人们常举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一名言就是典型的一例。
但是这些优秀的文化要素并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主导因素,而是被反映专制、等级统治要求的政治伦理文化所淹没。
从而不能促使积极进取的精神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基本的、占主导地位的文化精神,也不能形成相应的社会文化氛围。
因此,这样的文化体系,即使其中有再丰富的优秀文化成分,也决不能说是“优秀”的文化。
另一方面,即使对文化体系中优秀的文化要素来说,也不能从它本身来判定其优劣,而应看它在一定的文化体系中被引向何方,即由它所在的文化体系所决定的对其内涵和意义的诠释。
“自强不息”可谓勤奋,“十年寒窗”可谓用功,但与之相连的是“出人头地”、“一举成名”还是“修齐治平、“救民水火”,其文化内涵和价值意义就完全不同了,为了成为“人上人”而去吃“苦中苦”,这样的精神并不值得称道。
正如鲁迅曾经说过的,在封建社会历史的每一而上都写着“仁义道德”,但仔细看来,其实满本都写的是“吃人”两上字。
可见,这些文化要素单独看来确似“优秀”,但作为一个文化系统的要素。
其内涵和意义就决定于将它融于其中的文化体系所具有的文化精神与价值取向的性质和特点。
“仁文道德”作为儒家文化体系的组成要素,每个字都只能朝着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统治的方向去理解,从而也就只能朝这一方向发生社会作用和社会影响。
对待传统中国文化要采取上述态度,对待外来文化也是如此。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可以说“发达”,但“发达”并不等于“优秀”,“发达”文化主要是指无论其要素还是结构,都走在其他文化的前面,但它并不是对所有其他的国家和民族来说都是“优秀”的,因为“发达”的文化也产生于特,定的现实基础,有其特定适用条件和发生作用的基础,而且产生发达文化的现实基础也是多元的,这些多元的基础也并非都是积极的方面。
因而也必然会产生一些消极的文化因素。
所以,相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来说。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及其要素优秀与否,不仅要看它具有什么样的文化精神和价值目标,看其要素在文化体系中所取得的意义,而且要看其普遍性的程度和适用的条件。
四、对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进行改造。
使之从内容到形式都能与现实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由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从内容到形式都与当时的社会历史和文化体系密切联系,因而对其进行改造,使之适合于现代社会生活对文化的需求,对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及当代中国文化的转型,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对待传统文化的一个严重误区,就是仅仅停留在“吸其精华,去其糟粕”上,似乎将传统文化区分成精华和糟粕两大部分,将其精华部分拿过来就行了,从而采用旧瓶装新酒的方式,用传统的形式、方式来表现、表达现代的文化内容,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从内容到形式照搬照抄,结果是无数志士的艰苦努力却未能实现其使传统文化现代化的理想,这种态度忽视了如下重要的问题;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产生于历史上相应的实践基础,尽管它具有超出其基础的更加普遍的意义,但其内涵本身还是与其产生的基础和条件有着千丝万缕的微妙联系。
尤其是以原来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时候,由于其表现形式或表达方式本身就是旧的历史条件的产物、深深地打上了当时社会历史的烙印,因而它与当时历史内容的联系。
从而与当时思想道德、意识形态价值目标等等的联系,也就很自然地表现出来。
所以,在大多数情况下,采用旧的表达方式和表现形式,就很难从内涵上摆脱将这些优秀的文化要素整合于其中的文化精神、思想倾向和价值观的影响。
这样,如果不改造旧的表现形式,要真正地区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实在不易,即使能做到,也只能是在少数人那里,相对于社会大众来说就难以实现了。
而文化建设的对象主要的正是社会大众,所以,对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如果不从形式上更新、在内容上与新的社会实践要求紧密联系,从而是有效地使其新的意义内化到社会大众的文化心理之中,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就成了空话,当代中国文化的转型也就难以实现自身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