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与分析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与维果斯基社会文化发展观

合集下载

维果斯基的发展观与皮亚杰的发展观的异同点

维果斯基的发展观与皮亚杰的发展观的异同点

维果斯基的发展观与皮亚杰的发展观的异同点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有两个代表人物在我们的考试中非常重要,就是研究认知发展的维果斯基和皮亚杰,我们简单来看看两者的观点,并进行区别比较。

1.维果斯基:维果斯基主要有四个观点。

第一是创立了文化-历史发展观,用以解释人类心理本质上和动物不同的高级心理机能。

他进一步探讨了人类心理发展的实质,认为人类心理发展是指一个人的心理在坏境和教育作用下,从低级心理机能逐步向高级心理机能发展的过程。

第二,提出心理发展观,即心理发展是个体的心理自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基础上,逐渐向高级机能转化的过程。

第三,提出智力发展内化学说。

最后,着重研究了教学与发展,提出“最近发展区”的思想。

2.皮亚杰:皮亚杰的理论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第一,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富有辩证思想的关于儿童智力发展理论:认知发展阶段论;第二,描述分体从出生到高中生的智力发展路线;第三,首次将数理逻辑作为刻画儿童逻辑思维发展的工具;第四,构造了发生认识论的理论框架。

提出儿童智力发展不仅是渐进的,而且是遵循一定顺序,每个阶段之间是不可逾越的、不可颠倒的,前一阶段总是后一阶段发展的条件。

因此,教育必须遵循这一规律。

3.两者的异同点:(1)相同点①都强调主体的活动在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②都强调主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2)不同点①皮亚杰认为个体发展史生物适应的过程强调人的自然本性;维果斯基认为个体发展受社会文化历史因素的制约强调人的社会本性。

②在发展的关键问题上,皮亚杰认为发展的关键在于儿童的独立探索活动,成人的直接教育是不重要的;维果斯基则强调教育的重要性,认为环境、教育的质量决定着智力发展的质量。

③在发展是否存在阶段性上,皮亚杰认为儿童的发展存在阶段性;维果斯基认为发展是连续的没有绝对的阶段。

④在思维与语言的关系上,皮亚杰认为思维发展决定语言的发展;维果斯基认为语言的发展决定思维的发展。

(3)对教学实践的启示: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理论启发我们要重视社会文化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同时要探讨儿童的最近发展区,由此确定合适的教学内容;另外还要注重学生知识的内化过程。

探究皮亚杰的心理发展理论与维果斯基的文化影响发展观的差异

探究皮亚杰的心理发展理论与维果斯基的文化影响发展观的差异

探究皮亚杰的心理发展理论与维果斯基的文化影响发展观的差异皮亚杰的心理发展理论与维果斯基的文化影响发展观都是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但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差异。

本文将从理论观点、研究重点、文化因素等方面进行比较和探究。

首先,皮亚杰的心理发展理论强调个体的自主性和主动性。

他认为孩子通过自主探索和建构自己的认识体系,逐渐形成个体的认知结构,并由此发展出逻辑思维能力。

皮亚杰的理论着重研究认知发展阶段的差异,强调儿童经历两种认知状态的转变:先是感知为主导的感知智力阶段,然后是以逻辑思维为主导的操作智力阶段。

他的研究重点在于观察和解释儿童的行为和思维发展的规律。

相比之下,维果斯基的文化影响发展观注重个体和社会文化的互动作用。

维果斯基认为人类的心理发展是在特定社会和文化环境中进行的,个体的认知和行为是受到社会和文化因素的影响的。

他提出了“近发展区”和“远发展区”的概念,强调社会化学习和文化工具的重要性。

维果斯基的理论认为,个体的心理发展是通过参与和合作社会活动来促进的,文化影响和社会经验对于个体的认知和行为发展具有重要的塑造作用。

其次,在研究方法和理论基础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皮亚杰的心理发展理论主要通过实验和观察的方法来研究儿童的认知和行为发展。

他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儿童个体的认知和行为变化,以及认知结构的建构和转变。

而维果斯基的文化影响发展观强调社会文化因素的重要性,他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社会情境实验和观察等。

他通过观察儿童在不同社会和文化环境中的行为与思维变化,来揭示社会文化因素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

另外,皮亚杰的心理发展理论注重个体认知结构和认知能力的发展,而维果斯基的文化影响发展观强调社会文化与个体的相互作用。

在文化因素的影响上,皮亚杰将重点放在个体与物理世界的关系上,他认为个体通过自主探索和适应环境,逐渐建构出自己的认知结构。

而维果斯基认为文化经验和社会互动对个体认知和行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他强调了语言和符号系统在认知和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维果斯基与皮亚杰的比较

维果斯基与皮亚杰的比较

维果斯基与皮亚杰的比较文旅学院-学科教学(历史)-宁凯飞维果斯基与皮亚杰都是20 世纪对教育学和心理学产生影响的两位巨人。

但由于其理论建立的哲学背景不同、接受的文化教育不同及两人的研究方法不同, 因此形成了不同的学术道路和学术思想。

一、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理论维果斯基主要采用历史观点,在社会环境中考察儿童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创立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这一观点强调了个体心理发展过程中社会文化的影响因素,尤其重视语言在这一思维内化过程中所起的突出作用。

此外,维果斯基所提出的“最近发展区”概念,拓展了对学生能力的认识,指出教师和成人在儿童认知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这一观念对当前建构主义的教育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认为,人是建构外部世界只是的能动主体,而非被动的接受者,因此人类智慧的源泉应是主体对客体的动作,也就是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

从这个角度出发,皮亚杰创立的“发生认识论”,主要研究认识如何发生或起源乃至逐渐发展的问题。

按照皮亚杰的观点,个体是凭借认识结构(或图示),通过适应(同化与顺应)和组织这两种机能,才逐渐认识外界事物、适应外界环境,实现认知的发展。

而在认知发展阶段中,个体主要经历了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这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大致的对应一定的年龄范围,而且每个阶段都以行为的质变为特征。

三、维果斯基与皮亚杰的相同点:1.理论来源上的共同背景。

皮亚杰与维果茨基除了哲学上的背景有较大的差异外,在心理学背景上则有许多共同性。

他们都偏爱机能主义。

皮亚杰毕生坚持智慧的本质就是“适应”,并认为科学思想也是生物适应的高级形式,这无疑体现出他的机能主义背景。

维果茨基更是把他的理论的研究对象规定为“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过程”。

正如布鲁纳所说的那样:“维果茨基的观点从表面上可以称作机能主义或工具主义,或者有点类似於意动心理学。

看一下维果茨基在世界心理学中的地位,他实际上超越了杜威—詹姆斯的机能主义。

不同的认知发展观对教学的启示——试论皮亚杰与维果斯基认知发展观差异中的互补

不同的认知发展观对教学的启示——试论皮亚杰与维果斯基认知发展观差异中的互补

不同的认知发展观对教学的启示——试论皮亚杰与维果斯基认知发展观差异中的互补摘要:皮亚杰与维果斯基从不同角度开创了“认知发展理论的先河”,为当代认知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教育学产生深远影响。

本文在比较分析二者理论差异之处的同时,试图在差异中探讨两者的互补性,揭示其对教学的意义,为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认知发展理论;差异与互补;教学启示1前言在认知发展领域,以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发展观和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观最为突出。

在研究领域,把皮亚杰和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理论放在一起比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并且也产生了许多研究成果:至少可以找到两类比较模式,一是比较皮亚杰和维果斯基理论的不同点,并从这些不同点中,尤其是原则性的分歧中理解人类的发展;二是探讨两种理论之间的相似之处。

皮亚杰和维果斯基的发展心理学理论在许多方面,特别是对一些重要分歧点的理解存在着互补性,到目前为止,此方面的研究尚不多。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国的教育面临着严竣的挑战,基础教育的一项紧迫任务是积极推进素质教育。

鉴于此,本文试图就二者的心理发展理论做一比较,揭示二者理论的差异与互补,探讨其理论在当前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作用,从而为当前教学提供更多的启示。

2两种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2.1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皮亚杰认知理论最迄今最具影响力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他认为儿童心理结构的发展涉及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

个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逐渐构建知识体系,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儿童对周围环境的操纵以及与周围环境的积极互动。

儿童心理发展是通过同化和顺应周围复杂的环境,从而达到平衡的过程,在平衡与平衡的转换中使知识结构不断完善,认知得到发展。

皮亚杰将数理逻辑作为划分儿童逻辑思维发展工具,把儿童心理分为以下四个阶段,认为每一阶段思维的发展都是建立在前一阶段思维发展水平的基础上。

这四个阶段为: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思维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比较与分析皮亚杰的情感发展理论与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发展观

比较与分析皮亚杰的情感发展理论与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发展观

比较与分析皮亚杰的情感发展理论与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发展观1. 引言在心理学领域,情感和社会文化发展是两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皮亚杰的情感发展理论和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发展观是两种经典的理论,本文将对这两种理论进行比较和分析。

2. 皮亚杰的情感发展理论皮亚杰的情感发展理论认为,情感是个体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他认为情感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出生前期,从出生到三个月,三个月到八个月,和八个月后。

在这四个阶段中,个体逐渐学会了识别和表达情感,并且从中获得了对自我和他人的认知。

皮亚杰的理论强调了情感和认知之间的相互关系。

他认为,情感的发展不仅仅是生理和情感体验的变化,更是个体对周围世界的了解和认知的变化。

他的实验研究主要集中在观察婴儿的行为反应和情感表达,以及他们对不同情境的情感反应。

3. 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发展观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发展观认为,个体的发展是在社会文化环境的支持下进行的。

他认为,社会互动和文化传统对个体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个体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参与社会文化活动,逐渐获取了对自身和他人的认知能力。

维果斯基的理论强调了语言和文化的作用。

他认为,语言是文化传统的核心,通过语言的得和使用,个体能够获得各种文化观念和认知能力。

他的实验研究主要集中在观察儿童在社会互动中的表现,以及他们对语言和文化的理解。

4. 比较与分析虽然皮亚杰的情感发展理论和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发展观都关注个体的发展,但在一些关键点上存在差异。

首先,皮亚杰的理论主要关注个体的情感和认知发展,强调个体的自主性和内在因素。

而维果斯基的理论则更强调社会互动和文化传统的作用,认为个体的发展是社会环境的结果。

其次,在研究方法上两者也有差异。

皮亚杰通过观察婴儿的行为反应和情感表达,重点关注婴儿对不同情境的反应。

而维果斯基则更注重将儿童置于社会互动的环境中进行观察,关注他们在社会互动中的表现和对语言文化的得。

最后,两种理论都强调了情感和认知之间的相互关系,但侧重点不同。

皮亚杰与维果茨基的异同

皮亚杰与维果茨基的异同

皮亚杰与维果茨基的异同_皮亚杰与维果茨基在考试中是常考的考点,经常以单选、多选以及判断、填空题的形式考查,但是对于二者的理论,在考查到稍微有点复杂度的题目时,我们容易出错,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总结下二者理论的异同。

1、相同点:他们的理论有三个主要的内容是相同的:即挑战、准备以及社会交流的重要性。

(1)挑战:从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的概念,挑战性任务对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性:儿童从最近发展区内的任务中受益最多。

在皮亚杰的理论中,挑战以更隐蔽的形式出现,儿童只有在遇到用现有图式不能充分理解的现象时也就是产生认知失衡状态,才能发展更复杂的知识结构和思维过程。

(2)准备:从皮亚杰的观点看,儿童只有在他们可以把新事物同化到现有图式中时才可能顺应新事物;他们必须在“新”“老”认知结构之间有重叠的内容。

另外,皮亚杰认为只有当儿童进入能够恰当处理经验以及对经验用概念进行思维的阶段,才能从经验中学习。

维果茨基也认为,儿童在一定时候可以完成的任务受于一定的限制。

随着儿童获得一些能力,另外一些稍微高级的能力以初始形式出现(它们在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内),并且可以在成人的帮助和指导下得到培养。

(3)社会交流在皮亚杰看来,儿童周围生活中的人可以向儿童提供一些信息和意见。

而他们创造了儿童认知失衡,并且还培养了儿童更强的观点采择能力。

例如。

当年幼儿童出现意见不一致的时候,他们逐渐开始认识到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观点,但是这些不同的观点可能都是正确的,于是儿童开始摆脱前运算的自我中心性。

在维果茨基看来,社会交流为思维过程提供了基础:儿童内化了自己与人交流时的思维过程,直到最后他们可以独立地应用这些过程。

另外,从定义上来看,在最近发展区内的任务,只有在他人的帮助下才可以完成。

2、不同点:下面的四个问题是皮亚杰和维果茨基在认识发展特征上观点的主要差异。

(1)认知发展在多大程度上依赖于语言?皮亚杰或许低估了语言的重要性,因为儿童不仅通过自己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而且也通过学习他人怎样解释现象和事件来获得对现象和事件更复杂的理解。

认知发展皮亚杰的理论和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观

认知发展皮亚杰的理论和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观

反复做以自身为中心的有 趣行为(吮吸手指)
重复自己被同伴模仿过的 行为
有意识地看物体消失的地 方
二级循环反应(4-8个月)
重复指向外部客体的有趣 行为(拍打小汽车)
与第二阶段的相同
寻找部分被隐藏起来的物 体
二级图式间的协调(8-12 个月)
解决简单问题的联合行为 (一只手提起坐垫,另一
只手抓取玩具)
• 在个体的文化、价值观、社会规范及技术等历史背景中 所发生的变化。
• 智力适应工具
– 维果斯基用于说明思维方法和问题解决策略的术语。
30
近期的研究证据
语言在数字命名系统上的差异对个体早期数字 能力的影响(Miller 等,1995)
美国和中国的3-5岁儿童 英语:eleven、twelve、thirteen、fifteen 汉语:11(ten one)、12(ten two) 3岁儿童没有表现出文化差异,从4岁开始,中国
– 创建了认知发展学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 皮亚杰的理论是第一个试图解释而不仅仅是描述发
展过程的。 – 皮亚杰的智力发展阶段理论为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
如何思考问题提供了一个相当精确的概述。 – 皮亚杰的观点对思考有关社会性和情绪发展的问题
• 新的解释
– 能够记忆新的地点,但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 – 藏-找之间的时间越长,越可能犯错
• 7个半月的婴儿在藏和开始找之间延迟为2秒时,可能犯A非B错误 • 12个月时是10秒
– 大脑皮质前额叶发育尚未成熟
• 没有出错的婴儿前额叶的脑电活动要更多。
11
婴儿的符号能力:5个月的婴儿
12
13
前运算阶段(2-7岁)和符号思维的出现
儿童把天空中的飞机也叫小鸟

皮亚杰与维果茨基

皮亚杰与维果茨基

各种皮亚杰理论都起源于同一种传统的理论—皮亚 杰的认知发生论,他们有着共同的目的即试图建 立一种新的理论,既保留皮亚杰理论的优点又能 避免其不足之处 c.新皮亚杰学派和皮亚杰学派的显著区别如下: 第一,新皮亚杰者继续关注皮亚杰所研究的课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试图详细说明儿童认知结构的发展。 (2)新皮亚杰者试图找出推动认知能力从低级到高
——同化:把外界元素整合于一个正在形成或已形 成的认知结构,即外物同化于认知结构。
——顺应:认知结构受被同化刺激物的影响发生创 造性的改变,即认知结构顺应于外物。
随着同化与顺应之间“平衡-去平衡-再平衡……”动 态的发展,个体的认知结构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 展。
儿童心理发展阶段论
1. 感知运动阶段(出生—1岁半、2岁) 2. 前运算阶段(2岁—7岁) 3. 具体运算阶段(7岁—11、12岁) 4. 形式运算阶段(12岁以上)
与皮亚杰的理论比较,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有别于 皮亚杰者,最重要的是他特别强调语言发展与认知发展 的关系。而且在解释语言发展帮助儿童认知思维之间的 密切关系时,维果茨基更特别强调儿童自我中心语言的 重要性。
根据维果茨基的观察,幼儿期(即前运算期)的思维方 式是带有自我中心倾向的;此时期儿童们在一起谈话时, 也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当儿童面对困难情境时,他的自 我语言就会加倍的增多。这现象表明儿童借自我中心语 言以帮助其思维。因此,维果茨基指出,自我中心语言 有促进儿童心理发展的功能;不仅可借此舒解其情绪, 而更重要的是能助益其心智的发展。
皮亚杰的晚年思想及新皮亚杰学派
a.皮亚杰的晚年思想有如下的特点:第一,新理论建立
在对应性,态射(国内学者曾经将该词译为“构态”,但 根据抽象代数译为“态射”更恰当),范畴,转换等新的 概念体系之上;第二,新理论将发展视为从心理内态射到 心理间态射,再到超态射的演变过程。 b.新皮亚杰主义是把信息加工的观点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 论结合起来而形成的研究儿童认知发展的心理学流派。主 张儿童认知发展不只是数量的增加,而且有着质的变化, 存在阶段性。主要代表人物有:帕斯科尔—雷尔尼,费舍 尔,哈尔费得,凯斯等。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理论的异同评析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理论的异同评析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理论的异同评析皮亚杰和维果茨基两位心理学家都是现代心理学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人物。

他们的理论对于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领域都有着深远影响。

本文将对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理论进行异同评析。

一、理论异同1. 异同之一:认知发展阶段的划分皮亚杰提出了著名的认知发展理论,他将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感知运动期、前操作期、具体操作期和形式操作期。

这些阶段的划分是基于孩子在认知发展中所采用的不同思维方式,如观察、理解、推理等,而且各个阶段之间的发展是具有层次性和连续性的。

维果茨基则是提出了“近似发展区域”的概念,即孩子的学习和发展并不是在一个确定的发展阶段范围内进行的,而是在过渡阶段一定有一些新学习的能力。

他认为教育者应该识别儿童在他们的近似发展区域所学习和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以及他们无法理解的内容。

因此,维果茨基的理论更加关注孩子的思维和认知之间的连续性和变化性。

皮亚杰的理论主要是基于他在儿童心理学和古生物学研究方面的工作。

他的理论基础是儿童在成长发育中对周围环境的感知和探索。

他强调了儿童通过认知活动,如关注、分类、比较、归纳和推断等,来理解和适应周围环境中的变化和不同。

这些认知活动的使命是建立新的集体表征,同时引导孩子们发展出适当的行为。

维果茨基的理论则是侧重于社会文化意义上的学习和发展。

他认为儿童的成长取决于环境(包括文化和社会经验)的引导。

例如,孩子在听取一位老师的对话时,会出现比自己独立思考要好得多的推理。

孩子们在有成年人的引导下学会了解、处理和记忆新事物,并逐渐建立起与成人相似的思维形式和抽象概念。

3. 异同之三:教育实践中的应用皮亚杰提出了“合作学习”的概念,即在知识构建和学习过程中,学生和教师之间存在着共享的责任和互相支持的关系。

这种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积极参与课堂,通过社会交往来实现知识的共建。

维果茨基提出了“社会文化理论”,认为知识不仅是在个人内在构建的,也是在社交活动中获得的。

这也意味着人类在个体内、社群活动中,不断将文化向下传递。

比较与分析皮亚杰的思维发展理论与维果斯基的社会参与发展观

比较与分析皮亚杰的思维发展理论与维果斯基的社会参与发展观

比较与分析皮亚杰的思维发展理论与维果斯基的社会参与发展观引言皮亚杰的思维发展理论和维果斯基的社会参与发展观是两种著名的心理学理论,它们在认知发展和儿童教育领域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本文将对这两种理论进行比较和分析,以探讨它们的异同点和价值。

皮亚杰的思维发展理论皮亚杰的思维发展理论认为,儿童的思维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

他提出了4个主要的发展阶段:感知-运动期、前操作期、具体操作期和形式操作期。

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认知特点和思维方式。

此外,皮亚杰还强调儿童在认知发展中的主动参与和思维结构的建构。

维果斯基的社会参与发展观维果斯基的社会参与发展观认为,儿童的认知和发展不仅受到内部因素的影响,也受到外部社会环境的影响。

他强调社会互动和文化环境对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性。

维果斯基提出了“近似发展区域”概念,指出儿童在社会交往中能够完成的任务水平,可以通过与他人的合作和指导实现更高的水平。

比较与分析皮亚杰的思维发展理论和维果斯基的社会参与发展观在认知发展领域有着不同的侧重点和理论基础。

首先,皮亚杰的理论更加强调个体在认知发展中的主动参与和思维建构。

他认为,儿童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和经验的积累,逐渐发展出对外界事物的认知能力。

皮亚杰重视儿童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维果斯基的理论则更加注重社会和文化环境对儿童认知发展的影响。

他认为,儿童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合作,通过语言和符号的使用,逐渐形成自己的认知能力。

维果斯基将儿童认知发展理解为社会互动的结果。

此外,皮亚杰的理论更加注重儿童认知发展中的阶段性和普遍性。

他将儿童认知发展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并认为这些阶段的发展规律适用于大多数儿童。

维果斯基则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具有个体差异的,受到社会文化背景和个人经验的影响。

综上所述,皮亚杰的思维发展理论和维果斯基的社会参与发展观在认知发展领域提供了不同的观点和解释。

皮亚杰强调个体在认知发展中的主动参与和思维建构,而维果斯基则强调社会互动和文化环境对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性。

皮亚杰和维果斯基发展心理学观点之比较

皮亚杰和维果斯基发展心理学观点之比较

皮亚杰和维果斯基发展心理学观点之比较作者:肖迪来源:《成功》2017年第12期【摘要】皮亚杰是儿童心理学、发生认识论的开创者,它开辟了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途径,对当代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和教育改革具有重要影响。

维果斯基,前苏联心理学家,“文化-历史”理论的创始人。

在1925年发表了《意识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问题》,明确提出研究意识问题对科学心理学的重大意义,本文对西方心理学史上两位著名心理学家的主要观点进行简单剖析及介绍,分析两者观点的异同。

【关键词】皮亚杰;维果斯基;观点;比较一、人物简介(一)皮亚杰皮亚杰是儿童心理学、发生认识论的开创者,被誉为心理学史上除了弗洛伊德以外的一位“巨人”,其提出的发生认识论不仅是日内瓦学派的理论基础,也是欧洲机能主义的重大发展。

它开辟了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途径,对当代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和教育改革具有重要影响。

皮亚杰早期研究儿童语言和思维等认识的发展,并从此入手,最后创立了发生认识论,给后人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献。

他的早期关于思维的五本著作,即《儿童的语言与思维》(1923)、《儿童的判断与推理》(1928)、《儿童的世界概念》(1929)、《儿童的因果概念》(1930)、《儿童的道德判断》(1930),基本上都是通过个案调查和测验,对儿童思维作质的分析,是一些很有特色的作品,并为他以后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二)维果斯基维果斯基(1896-1934),前苏联心理学家,“文化-历史”理论的创始人。

1917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法律系和沙尼亚夫斯基大学历史哲学系。

1924年到莫斯科心理研究所工作。

维果斯基对人的高级心理机能进行了研究,并在1925年发表了《意识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问题》,明确提出研究意识问题对科学心理学的重大意义。

维果斯基在心理的种系发展和个体发展上都作了研究,特别是他关于人类心理的社会起源的学说,关于儿童心理发展对教育、教学的依赖关系的学说,作了较深入的探讨。

维果斯基的思想体系是当今建构主义发展的重要基石。

皮亚杰维果茨基心理发展观对比

皮亚杰维果茨基心理发展观对比

皮亚杰和维果斯基认知发展过程观比较及其对幼儿教育的启示摘要:认知发展过程观是在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观理论体系中最能体现两人建构主义特色的思想,其他具体观点的阐述和展开都是在其基础之上。

比较认知发展过程观,能更深入地理解两位建构主义大师认知发展观的异同和差异的实质所在。

本将联系建构主义心理学的相关观点,从发展的实质、动力和影响因素等方面对比分析两位心理学家的发展过程观。

从其差异加深对认知发展过程实质的理解;从其相通互补之处进一步联系实际,讨论建构主义心理发展过程观对当前幼儿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皮亚杰维果茨基认知发展过程前言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理论是建构主义开出的两朵璀璨的智慧之花,对于两人观点的对比,有学者这样表述:皮亚杰与维果茨基之间的差异可以类比为物理学家与工程师之间的差异,两者对研究的材料和机体有着本质上相同的理解,前者是探索产生变化的材料和机体自身是什么,后者是探索环境介质的不同方面如何引起了机体的变化。

在这些差异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他们心理发展过程观的理解是他们进行其他理论论证的基本论据,使其理论大厦站得稳脚的坚实基础。

心理发展过程中主客体的关系、主体的相互活动过程、客体与主体相互作用过程中的内容和机制探究,都是两人理论体系的基础性论点。

在建构主义观点的大背景下,对比研究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过程观,能加深对其整体观点理解,进而从差异中把握其互补性来思考当下的幼儿园教育实践。

一、心理发展过程本质理解的差异及其背景探究皮亚杰认为,“在人类发展过程中 ,认知结构发展的动力是“平衡化”,生理驱动力导致了认知结构和环境之间适应的出现(即一种平衡状态)。

儿童的认知发展间接地受到社会和人际关系的影响。

这些影响通过认知冲突起作用 ,即认知冲突导致了不平衡从而激起了平衡。

平衡化就如一种内部组织机制起作用 ,社会文化对发展的影响是次要的。

系统论、整体论的哲学思想和机能主义的生物学观点是皮亚杰认知理论的根源。

对比皮亚杰的行为发展理论与维果斯基的社会参与发展观的异同点

对比皮亚杰的行为发展理论与维果斯基的社会参与发展观的异同点

对比皮亚杰的行为发展理论与维果斯基的社会参与发展观的异同点1. 引言皮亚杰的行为发展理论和维果斯基的社会参与发展观是心理学领域两种重要的发展理论。

尽管二者在一些方面存在差异,但它们都是研究儿童发展的重要理论。

本文将就皮亚杰的行为发展理论和维果斯基的社会参与发展观进行对比,分析它们的异同点。

2. 异同点分析2.1 社会交往与认知发展皮亚杰的行为发展理论强调儿童通过交互作用和适应环境中的刺激来发展认知能力。

他提出了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分别是感知期、前运算期、具体运算期和形式运算期。

这些阶段是根据儿童在认知发展中的特征划分的。

维果斯基的社会参与发展观则强调社会和文化在儿童发展中的重要性。

他认为研究和发展是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社会参与来实现的。

维果斯基提出的最重要的概念是"区间或助推的发展",即儿童通过与他人合作或被他人指导的活动来达到自己更高的发展水平。

二者的异同点主要体现在对发展的理解上。

皮亚杰重点关注儿童内在的认知过程,而维果斯基则强调外部社会和文化环境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2.2 重要概念皮亚杰的行为发展理论中,儿童的适应和行为是关键概念。

他认为儿童通过认知的发展来适应环境,并通过行为来展现和测试自己的认知能力。

儿童的行为是认知发展的结果。

维果斯基的社会参与发展观中,他引入了"区间"的概念,指的是在更有知识和技能的他人的帮助下,儿童能够达到比自己独立行动时更高的能力水平。

社会参与是维果斯基理论中的核心概念,认为社会参与可以促进儿童的发展。

2.3 发展的触发因素在两个理论中,触发儿童发展的因素有所不同。

皮亚杰的行为发展理论认为儿童的发展是由他们与环境的互动和刺激触发的。

通过适应环境中的刺激,儿童不断发展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

维果斯基的社会参与发展观则认为,儿童的发展是通过与他人的合作和互动来实现的。

他强调了社会和文化对儿童发展的影响,指出儿童的研究和发展必须与他人的互动紧密相连。

儿童发展理论

儿童发展理论

儿童发展理论儿童发展理论是指关于儿童成长和发展过程的理论。

这些理论通过研究和观察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的行为、认知、情感和社会互动等方面的变化,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儿童的成长轨迹和发展需求。

本文将探讨几种经典的儿童发展理论,并分析它们的特点和贡献。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了著名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感知期、前运算期、具体运算期和形式运算期。

在这一理论中,皮亚杰强调了儿童在认知发展过程中的主动探索和学习,以及通过认知冲突和平衡不断促进认知结构的变化和发展。

二、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社会文化理论认为,儿童的发展是在社会文化环境中进行的,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社会文化工具的应用,儿童逐渐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和社会技能。

在维果茨基看来,社会文化因素对于儿童的认知、情感和语言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艾略特的情感发展理论心理学家约翰·鲍德温·艾略特提出了情感发展理论,认为儿童的情感发展经历了依恋、涂鸦和领悟三个阶段。

在这一理论中,艾略特强调了家庭和社会环境对儿童情感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儿童与主要照顾者之间建立的安全依恋对于儿童整体发展的积极影响。

四、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提出了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认为人类生命中有八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伴随着特定的发展任务和危机。

在这一理论中,埃里克森关注了个体在不同阶段面临的身份认同、人际关系和自我实现等方面的挑战,强调了个体在社会中的发展和定位。

总结以上列举的几种儿童发展理论,展示了不同心理学家对于儿童成长和发展过程的独特见解和阐释。

这些理论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思考和方法,帮助我们更好地指导和关爱儿童的成长。

在日常教育和育儿过程中,可以根据不同的理论观点,结合实际情况,为儿童提供更加恰当和有效的支持和引导,促进其全面健康的发展。

希望通过对儿童发展理论的学习和理解,每个人都能在儿童成长的道路上起到更积极和有益的作用。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理论的异同评析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理论的异同评析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理论的异同评析皮亚杰和维果茨基二者都是心理学领域的重要理论家,他们分别提出了认知发展理论和社会文化发展理论,对于人类的发展成长过程有着深入的研究和贡献。

本文将对他们的理论进行异同对比评析。

一、理论背景和基本观点1. 皮亚杰理论:提出了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分别是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他认为儿童的行为和认知发展是逐渐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转变过程,并通过与环境互动来建构自己的认知能力。

2. 维果茨基理论:强调社会文化环境对儿童认知和发展的影响,提出了“下一步发展区”和“近成发展区”的概念。

他认为儿童是在社会互动中学习和发展的,通过与他人的合作、观察和引导,最终能够达到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理论的异同点1. 角色定位:皮亚杰理论注重个体的认知能力、发展和自主性,将个体内在的心理建构与发展联系起来;而维果茨基理论强调社会文化环境对个体的塑造和影响,重视社会互动和合作。

2. 理论视角:皮亚杰理论从个体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方式出发,研究儿童认知发展的内在机制和规律;维果茨基理论强调社会互动和合作,关注儿童在社会文化环境中的发展过程。

3. 发展阶段:皮亚杰理论将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存在着特定的认知特征和思维方式;维果茨基理论中的发展区概念则强调了儿童发展的离散性和个体差异。

4. 知识获取:皮亚杰理论中,儿童通过主动探索和体验来建构自己的知识和认知结构;维果茨基理论中,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和引导,通过社会文化工具的使用来获取知识。

三、理论的适用性和互补性1. 适用性:皮亚杰理论着重研究儿童认知的发展规律和心理建构,在教育教学中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儿童认知的阶段差异,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维果茨基理论则关注儿童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对于家庭、学校等教育环境的改善和提升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 互补性: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理论在研究儿童认知发展过程中,可以相互补充和丰富研究视角。

皮亚杰与维果斯基的理论、比较及贡献

皮亚杰与维果斯基的理论、比较及贡献

皮亚杰与维果斯基的理论及对照目录一、皮亚杰的理论1.认知发展理论2.建构主义理论二、维果斯基的理论1.认知发展理论2.建构主义理论三、皮亚杰理论的与维果斯基的理论对照四、两种理论的现实意义一、皮亚杰的理论1)、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1.认知发展观:皮亚杰认为发展是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实现意义建构,用图式、同化、顺应、平衡来解释发展过程。

2.发展阶段论:①感知运动阶段(0~2岁):儿童主要通过感知运动图式与外界发生相互作用。

②前运算阶段(2~7岁):儿童进入智慧发展阶段思维已表现符号性特点,其思维具有具体形象性、不可逆性、自我中心性等。

③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儿童具有明显符号性、逻辑性,能进行简单逻辑推演,克服思维自我性等,但思维仍局限于具体事物及经验缺乏抽象性。

④形式运算阶段(1l~15岁):儿童总体思维特点能够提检验假设、能监控内省自思,思维具抽象性、逆补偿等。

3.影响发展因素:①成熟:指机体特别神经系统以及内泌系统成熟。

②经验:物理经验(通过简单的抽象活动而获得的直接经验)和数理逻辑经验(主体自身动作协调的经验)。

③社会环境:指社会互动和社会传递,主要是指他人与儿童之间的社会交往和教育的影响作用。

其中,儿童自身的主动性是其获得社会经验的重要前提。

④平衡化: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自我调节发展决定因素。

2)、皮亚杰的个人建构主义皮亚杰是认知发展领域里最有影响的一位心理学家,也是建构主义最重要的奠基人。

他所创立的关于学习者认知发展的理论被称为发生认识论,其核心就是研究人的一生中自然逻辑的发展过程。

“要充分解释学习是什么,则必须首先解释个体学习者是怎样进行建构和创造的,而不仅仅是怎样重复和复制的。

”皮亚杰认为,学习者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的。

皮亚杰建构主义理论中最基本的观点是,人的智能和生物有机体有许多相似之处,都是有组织的系统,而且都在不断地与环境发生互动。

皮亚杰和维果斯基的认知观点异同比较

皮亚杰和维果斯基的认知观点异同比较

论述皮亚杰和维果斯基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主要观点,并比较两个观点的相同与不同1 两种认知发展的主要观点皮亚杰主张认识的阶段理论,他认为儿童会经历四个发展阶段,即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儿童的发展是按着这四个阶段发展的,发展具有年龄特征而且是不连续的。

在感知运动阶段(0-2岁)儿童主要通过感觉和动作技能来适应和感知外部世界,他们认为只有他们接触到的物体才是真实的。

在感知运动阶段皮亚杰又把它细分为六个小阶段。

在儿童0-1个月时,对外界的东西没有概念;1-4个月的时候,可以用眼睛追随物体;4-8个月时,可以尝试着抓住物体,对运动的物体的未来路径产生一定的预期,能寻找部分被遮住的物体但是不能找到被完全遮住的物体;8-12个月时,可以产生客体永存的概念,但是不能转换策略;12-18个月的时候,儿童能找到被遮住的物体,但是只有当他看到物体转移的过程时才能做到;18-24个月时,儿童的客体永存性获得,开始有时间和空间观念。

前运算阶段(2-6岁)期间儿童的语言、分类和符号表征迅速发展。

在这一阶段,儿童仍有一些缺陷。

由于这一阶段的儿童的思维受到所知觉事物的显著特征的影响而缺乏守恒,比如液体守恒、数量守恒等。

幼儿在这一阶段还不能够区别自己和别人的观点,只能从自己的的观点出发看待事物,即产生“自我中心化”。

著名的三山实验证明了这个阶段儿童的这个特点。

儿童以自我为中心,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无生命的物体,因而具有泛灵论的特点。

在让儿童进行分类时,他们不能把蓝花和花进行阶层的分类,缺乏阶层分类的能力。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的儿童在这一阶段的思维变得更加具有逻辑性、更灵活和更有组织性。

该阶段的儿童获得守恒,能够去中心化地思考问题,思维具有可逆性的特征;能够进行正确的分类,具有了阶层分类的能力;具有一定的空间推理能力,比如心理旋转和认知地图;能够根据大小和重量等定量纬度来安排物体的顺序。

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上)的儿童形成了抽象、系统化、科学思考的能力。

对比皮亚杰的智力发展理论与维果斯基的社会情境发展观

对比皮亚杰的智力发展理论与维果斯基的社会情境发展观

对比皮亚杰的智力发展理论与维果斯基的社会情境发展观一、引言皮亚杰(Jean Piaget)和维果斯基(Lev Vygotsky)是20世纪最重要的儿童心理学家之一,他们分别提出了智力发展理论和社会情境发展观。

本文将对比探讨他们的理论观点,并分析其异同之处。

二、理论观点1. 皮亚杰的智力发展理论皮亚杰的智力发展理论主要关注儿童的认知发展。

他认为,儿童的智力发展可以通过四个阶段来描述:感知运动期、前运算期、具体运算期和形式运算期。

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独特的特征和思维方式。

此外,他还强调了儿童的适应与认知冲突,认为儿童通过与周围环境不一致的经验来构建新的认知结构。

2. 维果斯基的社会情境发展观维果斯基的社会情境发展观注重儿童的社会文化因素对其发展的影响。

他认为,儿童的研究和认知发展是在与他人之间的社会交往中发展的。

维果斯基强调了社会文化情境对儿童研究和发展的重要性,并提出了“近发展区域”和“远发展区域”的概念。

近发展区域指儿童在成人或更有经验的同伴的指导下能够完成的任务,远发展区域指儿童在无指导下难以完成的任务。

三、理论比较1. 强调重点皮亚杰的理论关注儿童自主地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强调儿童的适应能力和认知冲突对发展的促进作用。

而维果斯基的理论则侧重于社会文化因素对儿童的发展影响,强调社会交往和指导在儿童研究和认知发展中的作用。

2. 儿童发展中的关键概念皮亚杰的理论中,关键概念是认知结构、适应和认知冲突。

他认为,儿童通过与周围环境的冲突与适应来促进认知能力的发展。

维果斯基的理论中,关键概念是近发展区域和远发展区域。

他强调了成人或经验更丰富的同伴在儿童研究和发展中的重要性,指出在近发展区域内,儿童能够通过与他人的合作完成新的任务。

3. 对教育的启示皮亚杰的理论强调了儿童自主研究的重要性,教育者应该给予儿童足够的研究机会和自主发展的空间。

维果斯基的理论则强调了合作研究的重要性,教育者应该提供适当的社会情境和指导,帮助儿童在近发展区域内完成更高级的任务。

比较与分析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与维果斯基社会文化发展观

比较与分析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与维果斯基社会文化发展观

比较与分析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与维果斯基社会文化发展观Standardization of sany group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比较与分析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与维果斯基社会文化发展观学号:151481 姓名:李晨晨专业:课程与教学论(数学)摘要:本文通过罗列皮亚杰和维果斯基关于发展的一些主要观点,比较和分析皮亚杰和维果斯基关于发展观点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而加深对发展的理解。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1.认知发展观:皮亚杰认为发展是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实现意义建构,用图式、同化、顺应、平衡来解释发展过程。

2.发展阶段论:①感知运动阶段(0~2岁):儿童主要通过感知运动图式与外界发生相互作用。

②前运算阶段(2~7岁):儿童进入智慧发展阶段思维已表现符号性特点,其思维具有具体形象性、不可逆性、自我中心性等。

③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儿童具有明显符号性、逻辑性,能进行简单逻辑推演,克服思维自我性等,但思维仍局限于具体事物及经验缺乏抽象性。

④形式运算阶段(1l~15岁):儿童总体思维特点能够提检验假设、能监控内省自思,思维具抽象性、逆补偿等。

3.影响发展因素: ①成熟:指机体特别神经系统以及内泌系统成熟。

②经验:物理经验(通过简单的抽象活动而获得的直接经验)和数理逻辑经验(主体自身动作协调的经验)。

③社会环境:指社会互动和社会传递,主要是指他人与儿童之间的社会交往和教育的影响作用。

其中,儿童自身的主动性是其获得社会经验的重要前提。

④平衡化: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自我调节发展决定因素。

二、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观:1.“文化—历史发展理论”,两种工具的使用,用以解释人类心理本质上与动物不同的那些高级心理机能。

2.发展的实质:发展是心理的发展。

一个人的心理,是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的心理机能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的转化过程。

3.教学与发展的关系:①最近发展区;②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特别是教学与智力发展的关系;学习的最佳期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较与分析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与维果斯基社
会文化发展观
Standardization of sany group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比较与分析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与维果斯基社会文化发展观学号:151481 姓名:李晨晨专业:课程与教学论(数学)
摘要:本文通过罗列皮亚杰和维果斯基关于发展的一些主要观点,比较和分析皮亚杰和维果斯基关于发展观点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而加深对发展的理解。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1.认知发展观:皮亚杰认为发展是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实现意义建构,用图式、同化、顺应、平衡来解释发展过程。

2.发展阶段论:①感知运动阶段(0~2岁):儿童主要通过感知运动图式与外界发生相互作用。

②前运算阶段(2~7岁):儿童进入智慧发展阶段思维已表现符号性特点,其思维具有具体形象性、不可逆性、自我中心性等。

③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儿童具有明显符号性、逻辑性,能进行简单逻辑推演,克服思维自我性等,但思维仍局限于具体事物及经验缺乏抽象性。

④形式运算阶段(1l~15岁):儿童总体思维特点能够提检验假设、能监控内省自思,思维具抽象性、逆补偿等。

3.影响发展因素: ①成熟:指机体特别神经系统以及内泌系统成熟。

②经验:物理经验(通过简单的抽象活动而获得的直接经验)和数理逻辑经验(主体自身动作协调的经验)。

③社会环境:指社会互动和社会传递,主要是指他人与儿童之间的社会交往和教育的影响作用。

其中,儿童自身的主动性是其获得社会经验的重要前提。

④平衡化: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自我调节发展决定因素。

二、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观:
1.“文化—历史发展理论”,两种工具的使用,用以解释人类心理本质上与动物不同的那些高级心理机能。

2.发展的实质:发展是心理的发展。

一个人的心理,是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的心理机能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的转化过程。

3.教学与发展的关系:①最近发展区;②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特别是教学与智力发展的关系;学习的最佳期限。

4.“内化”学说:所谓内化,即把存在于社会中的文化变成自己的一部分,来有意识地指引、掌握自己的各种心理活动。

三、皮亚杰的发展观与维果斯基的发展观的异同
1.关于学习与发展的关系上。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图示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才为他的下一步学习提供了可能性,儿童不可能有超过发展水平的学习,因此,发展是学习的必要条件。

维果斯基则提出:学习应促进儿童的发展,认为教学在依据儿童已有认知结构的同时,应该走在发展的前面,为此他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

2.儿童的自我中心问题。

皮亚杰通过临床法研究发现6、7岁以前的儿童说话的对象只是自己,目的不在于与他人交流,说话只是儿童活动中的一种伴随现象。

研究中还发现这些儿童不能进行自我观察,不能从多个角度对情境加以考虑, 总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看其他人眼里的世界和经验,不能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思维含糊不清。

所以,皮
亚杰从儿童自身发展阶段的角度出发,认为儿童的言语和思维都具有自我中心的性质,儿童的心理与活动的一切特点都是从这一基本特点中产生的。

而维果斯基认为,自我言语并不只是儿童认知不成熟的表现,言语的最初功能就是交往、沟通、与他人进行联系并对他人施加影响,所以言语一经产生就是社会性的。

并且儿童的言语本来就是多功能性,随着儿童的成长,它的功能逐渐分化,到了一定阶段便分为内部语言和交际语言。

3.对成人及同伴作用的不同观点.皮亚杰和维果茨基都强调社会交往在认知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

维果茨基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在和更善于思考、思维水平更高的人的交往活动中发展的,这些人作为指导者和教师为孩子的智力发展提供必要的信息支持。

他认为儿童不能也不应该被期望去重新发明或重新发现在他们的文化中已存在的知识。

他提倡在课堂教学中应进行有指导的辅助学习,教师应先为学生提供支架,然后逐渐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与维果茨基不同,皮亚杰认为儿童是通过交往产生不平衡状态——认知冲突,来促进自身发展变化的,最有效的交往应该是发生在同伴之间,因为同伴之间的认知水平相似,能彼此提出异议。

因而他十分注重儿童的自主活动,他认为教师应为儿童创设适当学习情境,让儿童自己主动探索学习。

4.分歧的实质及其统一.从分析他们存在的分歧看,皮亚杰着重论述在大环境中的个体内部过程中发生的变化,以及一经形成的认知结构如何指引个体下一步的发展;维果斯基关注个体所处的环境如何对个体发生作用并规范着发展的历程。

皮亚杰专注于个体内部心理发展次序与方向的研究,认识到人类心理活动内部的逻辑运算方面的基本作用,强调人类本身内在的逻辑过程的作用;而维果斯基则关注使发展可能实现的客观的文化模式,认识到人类个体智能依靠适当的人类历史作为心智活动工具手段实现心理活动,强调文化的影响作用。

总之,两者真正的对立只是在于皮亚杰尽力对个体发展的方向做出解释,而维果斯基尽力找出个体乃至整个人类发展的根本动力,分歧只是在于解释角度不通。

虽然解释的原则不同,但双方描述的一些现象对彼此都是适用的,皮亚杰和维果斯基都看到了儿童的自言自语以及思维最初的直观动作性,都反映了人类发展的事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