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组织松解与埋线合脊柱微调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
穴位组织松解与埋线合脊柱微调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
穴位组织松解与埋线合脊柱微调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作者:刘保新,王力平,徐敏,黄承军,唐福宇,娄宇明,梁柱,王继,梁冬波,唐汉武【摘要】【目的】观察穴位软组织松解与皮下埋线合脊柱微调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16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80例。
对照组给予尼莫地平与西比灵口服治疗, 治疗组采用穴位软组织松解与皮下埋线合脊柱微调手法治疗。
分别治疗2个月后,观察临床疗效与治疗前后经颅多普勒(TCD )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 RVA)、基底动脉(BA)等收缩期血流速度的改变情况。
【结果】治疗2个月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
对照组与治疗组治疗后LVA、RVA及BA的平均血流速度均较治疗前明显上升(P005或P001),其中治疗组上升更明显(与对照组比较,P001)。
随访6个月,治疗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1)。
【结论】穴位软组织松解与埋线合脊柱微调手法治疗颈性眩晕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眩晕症状与脑血流,疗效确切。
【关键词】颈性眩晕/中医疗法穴位埋线疗法脊柱微调手法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releasing soft tissue plus embedding catgut at acupoints and spine fine adjusting manipulation on cervical vertigo. MethodsOne hundred and sixty cervical vertigo patients were equally randomized into two groups: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nimodipine and flunarizine tablets, and the treatment group received releasing soft tissue plus embedding catgut at acupoints and spine fine adjusting manipulation. After treatment for two months, the therapeutic effect in both groups was evaluated, and the changes of the maximum flow rate in left vertebral artery (LVA), right vertebral artery (RVA) and basilar artery (BA) were recorded by transcranial Doppler sonography(TCD )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ResultsThe results of Ridit test showed that the therapeutic effect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superior to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1). After treatment for two months, the average blood flow rate in LVA, RVA and BA was increased in both groups (P005 or P001 compared with that before treatment), and the increase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obvious as compared with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1). The result of 6month follow up showed that the recurrence rate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1). Conclusion Releasing softtissue plus embedding catgut at acupoints and spine fine adjusting manipulation have certain effect for the treatment of cervical vertigo by relieving vertigo and improving cerebral blood flow.Key words: CERVICAL VERTIGO/TCM therapy;ACUPOINT CATGUT EMBEDDING THERAPY;SPINE FINE ADJUSTING MANIPULATION颈性眩晕是由颈椎退行性变引起的一种继发性眩晕症。
针刺结合脊柱微调手法治疗颈性眩晕30例临床观察
1 纳入 标 准 ( ) 合颈 性 眩晕诊 断 标 准 ;2 年 估 , - 3 1符 () 治疗 前及 治疗 4周后 均 评估 1次 。测 评 由专 人
1 排 除 标 准 ( ) 龄 小 于 1 . 4 1年 6岁 或 大 于 7 0岁 ; 32 颈 椎 X 线 侧 位 片 观 察 测 量 颈 椎 曲 度 方 法 采 .
34 治 疗 结 果 .
平 衡 , 复颈 椎 内源性 稳定 ; 恢 并通 过 改善 颈 椎 曲度 , 见 表 1 。
341 2组 患者症 状 与功 能评 分 比较 ..
3 . 治 疗前后 颈 曲值 比较 .2 4
矫 正 颈 椎 反 屈 . 头 颅 重 力距 减 小 . 应 降低 颈 椎 使 相
组 。治疗组 3 O例 : 1 男 3例 , 1 女 7例 : 龄 l ~ 9 不 足 型 加 足 三里 ; 年 6 6 肾精 不 足型 加 太 溪 ; 痰瘀 交 阻型
岁 , 均年 龄 ( 22 _ .9 岁 ; 程 01 平 4 .6 45 ) 病 + . 8年 , 平均 病 加 丰隆 ; 头痛 加 太 阳 ; 肩 痛加 阿是 穴 、 谷 、 溪 。 颈 合 后
的3 0例 作对 照 , 得较 好疗效 , 取 现报告 如 下 。
1 临床 资料
患者依从性差 , 或应 用 其 他 药 物 、 行 其 他 治 疗 影 进
响结果 判定 者 。 予 常规针 刺 治疗 。取 穴 : 百会 . 池 , 风
11 一 般 资 料 6 . 0例 均 来 自于 2 0 0 7年 2月 至 2 治 疗方 法 21 0 0年 9月 就 诊 于上 海 市 嘉定 区 中 医 医院 针 灸 推 21 对 照组 . 拿 科 门诊 的颈性 眩 晕患 者 , 随机分 为 治 疗组 和对 照 天柱 , 骨 , 椎夹 脊穴 。肝 阳上 扰 型加 太 冲 ; 完 颈 气血
脊柱微调手法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研究进展
脊柱微调手法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研究进展作者:杨吉勃兰鹏飞师宁宁来源:《人人健康》2019年第03期【关键词】脊柱微调手法;颈椎病;推拿手法;综述颈椎病是因颈椎退行性变导致颈椎动、静力平衡失调,产生椎间盘突出(或膨出)、韧带钙化、骨质增生,进而刺激或压迫颈部神经、血管、脊髓而出现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的综合征[1],常见有颈型、神经根型、椎动脉型、交感型、脊髓型和混合型6种临床分型。
当前,随着人们生活环境、工作方式的改变以及人口老龄化等因素,该病的患病率逐年升高且呈年轻化趋势[2],严重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
脊柱微调手法又称脊柱“短杠杆微调手法”,是沈国权教授在传统推拿手法的基础上,从提高手法安全性和精确性的角度出发,结合脊柱生物力学和关节运动学原理发展而来。
该手法以最轻的力度,最小的脊柱被动运动幅度及关节操作取得最佳的临床治疗效果,通过对运动节段空间序列的调整,为神经、血管创造一个较为宽松的内环境,从而阻断疾病的病理循环链[3],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脊柱相关疾病,尤其是各型颈椎病的治疗。
笔者查阅检索了近10年来用脊柱微调手法治疗颈椎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分析其临床疗效,并总结其对各型颈椎病的干预机理,为今后的临床应用和研究提供参考。
该型多出现在早期阶段,以青壮年多见,与颈部长时间屈曲有关。
临床表现主要有颈肩部酸痛、僵硬、功能活动受限等,x线多表现为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或反弓征象。
陈俊等[4]在临床中采用脊柱微调手法治疗该型颈椎病,发现脊柱微调手法不但能显著缓解患者头、颈项、肩等部位的疼痛症状,还能提高颈椎的活动度,改善颈椎生理曲度,其疗效明显优于传统推拿手法。
朱文彬[5]进一步研究发现脊柱微调手法还能显著降低患者的颈部僵硬及颈椎活动度评分(ROM)和CR片C值评分,纠正颈椎生理曲度变直、反弓等病理征象。
徐晶等[6]将60例颈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采用传统牵引法,治疗组30例采用脊柱微调手法,结果发现治疗组患者颈部疼痛、压痛、功能活动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且临床总有效率及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穴位埋线治疗颈性眩晕临床观察
珍 李文喜 一
颈 性 眩 晕 是 由于 颈椎 增 生 或 椎 l 1 = I J 盘 突 出 压迫 椎 动 脉 , 使 椎
阿是穴 , 曲池 , 后 溪 。( 配穴) : 头 痛 目赤 , | 1 苦, 急 躁 易 悠 者 加
动脉神经从受激惹 , 引起椎皋底动脉系痉挛 , 脑供血不足所致 ,
报, 由葛根 素注射液 、 莪术 油注射液 、 清开灵注射液 、 参麦 注射
剂、 双黄连注射剂等致过敏性 休克死亡 就有 5例 。因此 , 对 中
[ 1 ] 黄 双英 , 杨郁英. 常 用 中药 注射 荆不 良反 应 的发 生 与护 理
对策[ J ] . 上海护理 , 2 0 0 5, 2 1 ( 3 ) : 4 1— 4 2 .
疗 法治疗颈性眩晕 1 2 0例 , 效果满意 , 现报告如下 。
1 临 床 资 料
பைடு நூலகம்
阴交 ; 两 日干涩 , 腰膝酸软者加肝俞 、 肾俞 、 太溪 、 照海 。( 2 ) 操 作 方法 : 医师双于用洗于液清洗后再用 7 5 % 医用乙醇棉球 消毒 ,
操作时戴 一次性无 菌手套 。患者身后穴位采用俯卧位 , 身前 穴 位采用仰卧位。① 备物 : 一次性微创埋线针 ; 医用羊肠线 , 规格 是0 0号 、 0号 、 1 号, 长度为 1 c m和 2 c m, 用7 5 % 用 乙醇 浸泡 消毒存放 于无 菌用晶盒 内; ② 备穴 : 选准穴位 , 做好标 记 , 将 穴 位 及进针点常规消毒 。其 进针 点在穴 位 r f 『 或距 穴位 f . 『 f 心 1
3 讨 论
3 . 1 性别、 年 龄 对 药 品 不 良反 应 的 影 响 : 从年龄 分布看 , A D R
小针刀松解配合手法复位治疗颈性眩晕65例观察 详细讲解文稿
小针刀松解配合手法复位治疗颈性眩晕65例观察详细讲解文稿标题:小针刀松解配合手法复位治疗颈性眩晕65例观察摘要:本研究旨在观察并评估小针刀松解配合手法在颈性眩晕患者中的疗效。
共纳入65例颈性眩晕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小针刀松解配合手法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法进行治疗。
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患者的症状得到明显改善,并且没有明显的不良反应。
因此,小针刀松解配合手法是一种有效的复位治疗颈性眩晕的方法。
关键词:小针刀松解;手法;颈性眩晕;复位治疗引言:颈性眩晕是一种常见的眩晕症状,其主要原因是颈椎功能障碍引起的。
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物理治疗、药物治疗和手法疗法等。
其中,小针刀松解配合手法是一种常用的手法疗法,它通过调整颈椎的位置来缓解患者的症状。
本研究旨在观察并评估小针刀松解配合手法在颈性眩晕患者中的疗效。
方法:本研究纳入65例颈性眩晕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2例和33例。
观察组采用小针刀松解配合手法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法进行治疗。
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等基本资料相似,无统计学差异。
在治疗过程中,观察并记录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疗效。
结果:观察组治疗后,63例患者的症状得到明显改善,疗效为满意;2例患者的症状稍有改善,疗效为有效。
对照组治疗后,27例患者的症状得到明显改善,疗效为满意;5例患者的症状稍有改善,疗效为有效;1例患者的症状无明显改善,疗效为无效。
两组在疗效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
讨论:小针刀松解配合手法是一种较为安全、简便的复位治疗颈性眩晕的方法。
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整颈椎位置、促进血液循环以及缓解颈椎肌肉紧张有关。
此外,小针刀松解配合手法容易学习和操作,对患者无明显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因此,它在临床上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结论:小针刀松解配合手法是一种有效的复位治疗颈性眩晕的方法。
在临床上,我们应该积极推广和应用该方法,以便更好地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生活功能。
整脊穴位注射治疗颈性眩晕
整脊穴位注射治疗颈性眩晕李永明【摘要】目的:总结整脊联合穴位注射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效果。
方法:将120例来院确诊为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
对照组采用颈部穴位注射复方当归和利多卡因注射液,实验组在穴位注射基础上加手法整脊治疗,统计分析两组疗效。
结果:对照组有效率88.3%,明显低于实验组的9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整脊穴位注射治疗颈性眩晕疗效显著。
【期刊名称】《医学理论与实践》【年(卷),期】2016(029)007【总页数】2页(P904-905)【关键词】整脊;穴位注射;颈性眩晕【作者】李永明【作者单位】河北省保定市第五医院骨科 07105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1.5颈性眩晕是颈椎病常见症状之一,发病急,症状重。
其发病率越来越高,常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笔者于2012年1月-2014年1月采用整脊穴位注射治疗本病,取得了满意疗效,总结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就诊的12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60例。
对照组:男28例,女32例,年龄17~76岁,其中合并偏头痛55例, 21例伴不同程度的恶心,33例伴有复视、血压不稳、耳鸣等症状。
触诊:左侧偏歪23例,右偏21例,两节椎体以上偏歪16例。
病程1周~10年,平均病程5.6个月。
实验组:男30例,女30例,年龄21~80岁,其中合并偏头痛53例,20例伴恶心,18例伴有复视、血压不稳、耳鸣等症状。
触诊:左侧偏歪22例,右偏19例,两节椎体以上偏歪19例。
病程2周~12年,平均病程5.3个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参照1992年全国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提出的诊断标准[1]:(1)以眩晕为主,有跌倒、步履蹒跚史;(2)因体位改变或头部位置改变诱发或加重眩晕;(3)椎间孔挤压试验或臂丛牵拉实验阳性;(4)放射线提示椎间孔增生狭窄或有椎体错位;(5)排除其他引起眩晕的内科疾病。
针刺加脊柱微调手法治疗颈性眩晕69例
针刺加脊柱微调手法治疗颈性眩晕69例摘要】目的观察针刺加脊柱微调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近期临床效果。
方法将69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5例,予以针灸推拿综合治疗,推拿和针灸均为1次/d,10d为1疗程,疗程期间休息5d,连续3个疗程;对照组34例,采用口服西比灵胶囊,每天早晚各1次,10d为1疗程,连续3个疗程。
结果针灸推拿综合治疗组疗效显著优于口服西比灵对照组,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针灸推拿综合治疗颈性眩晕疗效显著。
【关键词】颈性眩晕针刺脊柱微调手法1 一般资料1.1 诊断标准参考1992年全国颈椎病专题座谈会拟定的颈椎病诊断标准[1],结合临床,具体如下:①以眩晕为主诉、眩晕为始发症状或目前为主要症状者;②有颈项不适,常伴耳鸣,耳聋、恶心、呕吐、失眠等症状;③眩晕呈突发性、阵发性、反复发作、持续时间不等,发作间歇期可有跌倒或欲跌感;④X线检查:钩椎关节增生,颈椎体前后缘增生,椎间孔狭窄,颈椎生理弧度改变、寰枢关节或寰椎关节半脱位;⑤CT,MIR证实为颈椎错位,常见C1-2或C2-3小关节错位;⑥排除心血管疾病性眩晕、耳源性眩晕、眼源性眩晕及头部外伤后的眩晕或其它全身中毒、代谢、感染性病引起的眩晕。
1.2一般资料本组病例共69例,随机分为2组。
治疗组35例,男15例,女20例;年龄30~65岁,平均48.36±15.32岁;病程1~12年,平均6.42±2.15年。
对照组34例,男13例,女21例;年龄30~65岁,平均46.32±14.22岁;病程1~10年,平均6.35±2.12年。
两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
2 治疗方法2.1 治疗组2.1.1针刺治疗取百会、四神聪、风池(双)、夹脊穴(双)、肩井(双)、外关(双)、神门(双)。
得气后留针15分钟。
隔日一次,10次为1疗程,2.1.2脊柱微调推拿针刺完毕即可推拿。
刃针松解配合颈椎定点微调手法治疗颈性眩晕100例临床观察
刃针松解配合颈椎定点微调手法治疗颈性眩晕100例临床观察目的:探讨应用以刃针松解为主,配合颈椎定点微调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效果。
方法:将1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对照组50例。
治疗组施行刃针松解加颈椎定点微调手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盐酸氟桂利嗪治疗,观察6个月。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对照组总有效率84%。
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结论:采用刃针加颈椎定点微调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疗效显著优于口服盐酸氟桂利嗪治疗。
标签:颈性眩晕/治疗;刃针松解;颈椎定点微调手法颈性眩晕是中老年人及从事低头作业人员的好发病[1]。
自2010年5月~2012 年12 月,作者对100 例颈性眩晕患者采取刃针松解治疗颈项部软组织损伤,结合颈椎定点微调手法纠正小关节紊乱的治疗,经半年以上随访,疗效优良,现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本组100例,男32例,女68 例。
年龄23~72 岁,平均42岁。
有长时间低头工作史者93 例,喜高枕者7 例。
均有不同程度的眩晕,并伴有颈后部酸、痛、胀等不适,头部活动时眩晕加重。
合并头痛者20例,视物不清者18 例,上肢麻木者32例。
病程2个月~12年,平均1.8年。
100例均摄颈椎正侧位和双斜位X线片检查,32例作颈椎CT检查,25 例作颈椎MRI检查,显示颈椎生理弯曲变直者92 例,椎体边缘增生者86例,椎间孔变窄、小关节半脱位者45例。
2 治疗方法2.1 刃针疗法:患者坐位,颈椎前屈,术野消毒,在寰椎棘突至C7 棘突上寻找敏感的压痛点、弹响点作为进针点,刀口线与颈椎棘突顶线平行,针身与颈部平面垂直进针,达颈椎棘突骨面,作左右横行剥离松解。
再将刃针退至项韧带机化、钙化点处,作纵行切开松解。
在项韧带两侧缘、斜方肌、头夹肌、肩胛提肌、菱形肌等浅层肌和深层头半棘肌的分布触诊,确定肌纤维组织的挛缩、肿胀、压痛范围,用刃针对这些损伤点进行纵行切开松解,对较大的硬化点作小幅度的横行切割松解。
重点松解“二突一线”,二突就是C1 横突后结节和C2 棘突,一线就是下项线。
颈椎手法推拿结合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
颈椎手法推拿结合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发表时间:2017-02-24T17:35:48.240Z 来源:《航空军医》2017年第1期作者:胡婷1 郭耀光2 胡继科2 武志佳1 明杰1 李进[导读] 对颈性眩晕患者采用颈椎手法推拿联合针灸治疗可有效缓解患者眩晕症状,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健康及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成都第一骨科医院康复科;2: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省中医院针灸康复科【摘要】目的:对颈椎手法推拿联合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进行分析探讨。
方法:将我院2014年1月~2016年8月收治的122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61例患者行颈椎手法推拿治疗,观察组61例患者行颈椎手法推拿联合针灸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眩晕症状积分均得到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5.0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98%(P<0.05)。
结论:对颈性眩晕患者开展颈椎手法推拿联合针灸治疗可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健康及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手法推拿;针灸;颈性眩晕颈性眩晕为临床常见性综合征,临床表现在主要有视物不清、眼花、昏暗发黑等。
临床研究显示[1],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及颈交感神经功能亢进是导致颈性眩晕的主要机制。
临床上以往对于颈性眩晕多采用药物治疗,效果不太理想。
为了进一步对颈性眩晕的治疗方法进行分析探讨,笔者对我院2014年1月~2016年8月收治的122例颈性眩晕患者进行随机对照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以我院2014年1月~2016年8月收治的122例颈性眩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61例患者,其中男34例,女27例,年龄为28~73岁,平均年龄为(47.2±5.3)岁;病程为1个月~7年,平均病程为(2.1±0.6)年。
脊柱微调手法治疗颈椎病与相关研究进展课件
于旧也。但伤有轻重,而手法各有所宜。其痊可之迟速,及遗留残疾与 否,皆关乎手法之所施得宜,或失其宜,或未尽其法也。盖一身之骨体, 既非一致,而十二经筋之罗列序属,又各不同,故必素知体相,识其部 位,一旦临症,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或曳之离 而复合,或推之就而复位,或正其斜,或完其阙,则骨之截断、碎断、 斜断,筋之弛纵、卷挛、翻转、离合,虽在肉里,以手扪之,自悉其情。 法之所施,使患者不知其苦,方称之为手法也。
凸之横突外侧,另一手掌托住患者
头颅对侧颞部 【动作】 医者用手掌慢慢将患者头 部被动侧屈到15°左右,觉患者颈
部肌肉放松,与医者手法操作协调
的前提下,再突然加大患者头部的 侧屈运动幅度3~5°,同时拇指顶 推偏凸之寰椎横突
整复的不必要性
基于以上理由,作者建议: 对“错位”现象抱宽容态度;
以临床体征、症状的改善作为评判脊柱手法成功与否的标准;
从手法安全性角度出发,提倡以最轻的力度、最小的脊柱被动 运动幅度、最少的关节操作取得最佳的临床治疗效果
2.技术与应用
2.1坐位上颈椎旋转微调手法
【姿势】 患者坐于凳上,颈部肌肉 放松。医者站于其背后,以一侧拇 指顶住患者错位颈椎骨对侧(棘突 偏歪侧的对侧)后凸之关节突内下 侧,另一侧手掌托住患者患侧下颌 支及颞枕骨下缘 【动作】 医者托患者头颈部之手先 将其向上提托,在对患者头颈施加 纵向拔伸力量下引导患者头颈向患 侧旋转10°左右;觉患者颈部肌肉 放松,与医者手法操作协调的前提 下,再突然加大头颈旋转运动幅度 3~5°,拇指同时向上、向外推冲 关节突 【临床应用】 适用于寰枕关节、寰 枢关节及颈2、3节段的调整
脊柱微调手法配合雷火灸治疗颈性眩晕临床观察
脊柱微调手法配合雷火灸治疗颈性眩晕临床观察江旭;任燕【摘要】目的观察脊柱微调手法配合雷火灸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予脊椎微调手法配合雷火灸治疗,对照组单予脊椎微调手法治疗,10次为1疗程.结果治疗组改善眩晕症状优于对照组.结论颈椎微调手法配合雷火灸改善颈性眩晕的症状有显著疗效.【期刊名称】《中国中医急症》【年(卷),期】2013(022)005【总页数】2页(P795-796)【关键词】颈性眩晕;脊椎微调;雷火灸【作者】江旭;任燕【作者单位】安徽省铜陵市中医院,安徽铜陵244000;安徽省铜陵市人民医院,安徽铜陵24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55.3颈性眩晕为颈椎病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是由于颈椎退变,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等,表现以阵发性头晕、目眩伴转动头部即发眩晕、甚至猝倒为特点。
笔者近年来以颈椎短杠杆微调手法配合雷火灸疗法[1]治疗颈性眩晕。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选取2010年2月至2O12年2月笔者所在医院住院及门诊患者60例,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进行诊断。
排除心血管疾病性眩晕,如高血压、低血压等;耳源性眩晕;眼源性眩晕;头部外伤后的眩晕;全身中毒性、代谢性、感染性疾病。
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30例,男性15例,女性15例;年龄18~63岁,平均45.50岁;病程2 d至9年;急性发作时间平均11.35 d。
对照组30例,男性13例,女性17例;年龄20~67岁,平均45.50岁;病程2 周至9年;急性发作时间平均8.75 d。
两组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治疗组采用颈椎微调手法配合雷火灸治疗。
(1)颈椎短杠杆微调手法操作步骤:①患者先取俯卧位,术者用一指禅、法、按揉法放松颈部、背部肌肉,再点揉棘旁阿是穴、风池、天宗、肩井等穴位,每穴约1~2 min;②上颈椎微调手法,患者侧卧于治疗床上,棘突偏凸侧朝上,颈部肌肉放松,术者站于其头端,以一侧拇指自前向后顶住患者错位颈椎凸起之横突前结节,另一手拇指自后向前顶推下一椎(上一椎亦可)之同侧横突后结节,两拇指成前后相对剪切交错关系,术者两拇指分别顶推组成同一活动节段的相邻颈椎横突,觉患者颈部肌肉放松,与术者手法操作协调的前提下,再突然加大拇指顶推力量,扩大椎骨旋转运动幅度3~5°即可;③下颈椎微调手法,患者俯卧于治疗床上,颈部肌肉放松,头部转向颈椎棘突偏凸侧。
穴位埋针治疗颈性眩晕120例疗效观察
穴位埋针治疗颈性眩晕120例疗效观察【摘要】目的:观察穴位埋针治疗颈性眩晕与常规针刺法疗效差异比较。
方法:随机将12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68例和对照组52例,分别采用穴位埋针法治疗和常规针刺法治疗,观察临床疗效。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0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7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参照全国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拟订的标准[1]:①曾有猝倒发作史,并伴有颈性眩晕;②旋颈试验阳性;③颈椎X线片、CT、MRI显示椎间关节失稳,或钩椎关节骨质增生,间隙变窄,椎间孔变小,椎间盘突出等;④有“一过性、体位改变性眩晕”的特点;⑤除外其他疾病引起的眩晕,如耳源性眩晕、心脑血管疾病、眼源性眩晕等。
2 治疗方法2.1 治疗组:取患者风池、天柱、百劳、颈椎夹脊穴、大椎为主穴,配悬钟、膈俞、肝俞、肾俞、足三里、内关,每次选3~4个主穴,2~3个配穴。
用皮内针在所选定穴位埋针,每2~3d更换1次,5次为1疗程。
2.2 对照组:患者所取穴位与治疗组相同,按常规针法,均平刺,用平补平泻法。
2d治疗1次,每次留针30min。
5次为1疗程。
3 疗效观察3.1 观察指标:采用TCD检测:患者取仰卧位,2MI-L2探头置于两侧颞窗、枕窗进行检测。
主要检测大脑前动脉(ACA)、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后动脉(PCA),以每条动脉的最高平均血流速度(MFA单位cm/s),作为定量分析指标。
3.2 疗效标准:参照2002年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有关眩晕的疗效评定标:治愈:原有症状、体征消失,能正常工作和生活;显效:原有症状、体征基本消失,不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有效:原有症状减轻,体征有所改善,生活能够自理;无效:原有症状、体征无改善。
经颅多普勒检查参照《经颅多普勒检测与临床》[2] 制定的正常值。
3.3 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应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探讨颈椎手法推拿结合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
探讨颈椎手法推拿结合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申颖峰【摘要】目的分析探讨颈椎手法推拿结合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用1:1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讨论我院2015年7月—2017年3月收治的颈性眩晕患者80例,对照组40例接受针灸治疗,研究组40例接受颈椎手法推拿联合针灸治疗,观察治疗状况,如疗效、不良反应、动脉血流指标等,并比较.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50%,高于对照组的80.00%,且P<0.05.对比两组患者眩晕评分,治疗前P>0.05;治疗后,研究组评分低于对照组,且P<0.05.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LVA、RVA、BA指标,P>0.05;治疗后,研究组优于对照组,且P<0.05.结论分析后建议临床治疗颈性眩晕可考虑采用颈椎手法推拿结合针灸治疗法,其疗效突出,在改善患者眩晕症状和椎基底动脉供血上作用明显,且安全.【期刊名称】《中国继续医学教育》【年(卷),期】2017(009)035【总页数】3页(P106-108)【关键词】[关键字]颈性眩晕;针灸;颈椎;手法推拿【作者】申颖峰【作者单位】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中医医院颈肩腰腿痛科,湖北襄阳44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6颈性眩晕(Cervical vertigo)指人体颈部病变影响到椎基底动脉颅外段,引起血流障碍,进而出现以眩晕为主要症状的临床综合征。
此疾病多见于椎动脉型颈椎病或交感神经型颈椎病,属于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且发病率较高。
颈性眩晕属于颈椎病的一个主要症状,造成的恶心、头晕等症状可频发性发作,会严重影响患者学习、生活、工作等。
祖国医学治疗此疾病较为常用的方法则为针灸,虽疗效得到一定肯定,但仍然有部分患者疗效不理想。
现纳入80例患者分两组讨论。
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及方法1.1 一般资料用1∶1随机数字法分两组讨论2015年7月—2017年3月收治的80例颈性眩晕患者,每组40例。
中医适宜技术治疗眩晕的研究进展
综 述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 ,F e b .2024,V o l .32N o .3җ基金项目:山东省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鲁卫函 2019 67号);高血压中医社会化管理体系的示范应用研究(J D Z X 2015105):彭伟,E -m a i l :p e n gw e i 0625@163.c o m 第一作者:韩霖,E -m a i l :h l 176********@163.c o m中医适宜技术治疗眩晕的研究进展җ韩霖1赵雷勇2,彭伟2(1.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济南250014;2.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东济南250014)ʌ摘要ɔ 眩晕是内科临床中的常见病,其发病常涉及多个学科㊂中医适宜技术为我国传统疗法,应用历史悠久,以简㊁便㊁效㊁廉的特点被大众所认可,将中医适宜技术用于治疗眩晕,有效改善患者的眩晕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㊂该文将临床常用的中医适宜技术在眩晕诊疗中的研究进行整理分析,以期为眩晕的临床诊疗工作提供借鉴㊂ʌ关键词ɔ 中医适宜技术;眩晕;针刺;艾灸;中医特色手法;代茶饮;贴敷;刮痧;中医微创中图分类号:R 259 文献标识码:A D O I :10.19621/j.c n k i .11-3555/r .2024.0331 眩晕是指机体因对空间定位产生障碍而发生的一种运动性错觉,以天旋地转感较为常见㊂眩晕的病因复杂,临床诊疗常涉及多个学科,据统计以眩晕为主诉者在神经内科门诊中占5%~10%,在住院病例中约占6.7%,在耳鼻咽喉科门诊中约占7%[1]㊂中医适宜技术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广的具有突出疗效的中医特色疗法,具有适用范围广㊁操作方便㊁疗效好㊁安全等优点㊂近年来,中医适宜技术治疗眩晕取得显著的疗效㊂本文将临床常用的中医适宜技术在眩晕诊疗中的研究进行整理分析,以期为眩晕的临床诊疗工作提供借鉴㊂1 眩晕的中医病因病机眩晕的记载始于‘黄帝内经“,被称作 眩 或 眩冒 ㊂‘黄帝内经“认为肝气上冲脑窍与髓海不足是导致眩晕发病的主要原因㊂汉㊃张仲景首次提出外感与外感误治后皆可致眩晕㊂外邪侵袭少阳经腑,与运气相合而热化,郁火上犯脑窍而发眩晕;外感误治后损伤阳气,阳气不足则无力运化水液,痰饮内生阻遏清阳致眩晕㊂朱丹溪认为眩晕多为痰火夹气虚而作,以痰火为主㊂明㊃张介宾认为眩晕的发作与气血阴阳亏虚密切相关,占十之八九,而痰㊁火仅占十之一二㊂‘医宗金鉴“指出跌打损伤所致的眩晕多由瘀阻脑络,气血精微不能濡养脑窍所致㊂黄健庭等[2]通过对200例眩晕患者进行临床调查分析发现,眩晕的病位以心㊁脾为主,病理因素中痰㊁瘀㊁风㊁气虚㊁血虚较为多见,痰瘀阻窍型㊁风痰上扰型㊁气虚痰湿型为常见的证型㊂孙莉等[3]认为心脑共主神明,脑是神明的载体,心是神明的功用体现,并提出神明失用为眩晕发病的主要病机㊂王轩烨等[4]认为眩晕久治不愈,多从单一证型向寒热错杂证型转变,并提出寒热错杂证其寒以脾肾阳虚为本,其热多为心㊁肝㊁胃郁火㊂邓振兴等[5]从 一气周流 立论,认为土运失常㊁木气升发太过所致的肝阳上亢和瘀血阻窍是导致眩晕的主要原因㊂2 中医适宜技术在眩晕中的应用2.1 针刺疗法 针刺疗法是中医适宜技术中治疗眩晕常用的方法㊂针刺疗法相比西药治疗,具有成本低㊁不良反应小的优势㊂苏利梅等[6]从肝论治中风后气虚血瘀型头晕,以 飞针三法 之注射式取秦氏头皮针安神醒脑厥阴区治疗,治疗15d 后,总有效率为96.7%㊂傅敏等[7]将6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毫火针点刺松解手足三阳经经筋循行路线及颈肩背部等结筋病灶点,对照组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结果发现在改善患者眩晕程度㊁频率㊁持续时间及复发率等方面,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且未出现嗜睡㊁疲惫㊁乏力等不良反应㊂张旭东等[8]应用浮针疗法治疗椎动脉型眩晕患者,治疗2个疗程后,总有效率为85.2%,说明浮针松解肌肉浅筋膜治疗颈性眩晕具有明确疗效㊂丁成竟[9]将66例肝阳上亢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分为治疗组33例和对照组33例,对照组选取颈夹脊穴㊁百会㊁风池㊁率谷㊁内关㊁太冲㊁丰隆㊁行间进行常101中国民间疗法2024年2月第32卷第3期综述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F e b.2024,V o l.32N o.3规针刺,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颈夹脊穴交叉电针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可促进患者椎-基底动脉血供,缓解眩晕程度㊂除上述针刺方法外,耳针治疗眩晕也可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但近年来临床报道较少,且诸多针灸流派之间无统一的理论基础,因此未来有必要做进一步的临床对照研究,研究各流派之间的理论共性㊂2.2中医特色手法中医特色手法治疗眩晕主要作用于颈部,其作用机制主要是纠正椎间关节紊乱,改善肌肉粘连㊁痉挛及颈间血液循环[10]㊂徐西林等[11]总结张晓峰教授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经验,指出根据 筋出槽 骨错缝 理论可将颈性眩晕分为4型3期,并提出急性期用整骨手法㊁缓解期重视理筋手法㊁康复期以传统导引功法针对性锻炼的治疗思路㊂宁振振等[12]选取90例颈性眩晕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分别给予常规推拿手法和龙氏正脊手法治疗,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5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7.78%,表明龙氏正脊手法疗效优于常规推拿手法㊂高新等[13]将6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点穴经筋疗法,对照组口服中成药眩晕宁片,治疗10d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67%,且颈性眩晕评估量表评分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㊂刘再高等[14]在枕颈交界区推拿治疗颈性眩晕,观察组给予枕颈交界区推拿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脊柱推拿手法治疗,治疗5d后,两组患者颈椎活动度㊁视觉模拟评分法(V A S)评分㊁眩晕障碍量表(D H 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枕颈交界区为颈性眩晕推拿治疗中重要的施术区域㊂上述研究的病种以颈性眩晕为主,未将其他类型眩晕患者纳入研究,且施术部位局限于颈部,研究存在局限性,且手法治疗存在二次损伤的风险㊂因此,医师治疗时应详细检查,仔细诊断,防止不良事件发生,并且对于能否从远端施以手法治疗颈性眩晕及能否运用推拿治疗其他类型眩晕也应仔细考量㊂2.3艾灸艾灸是用燃烧艾叶所产生的热量刺激体表穴位或特定部位,以散寒活血㊁温通郁滞气机而防病治病的治疗方法㊂在眩晕的治疗中,艾灸多选用头颈部穴位㊁手足阳明经合穴㊂艾灸的热辐射效应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脑动脉循环[15-16]㊂蔡树河[17]将9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镇静穴组㊁百会穴组和药物组,分别给予艾灸镇静穴㊁百会穴及口服倍他司汀治疗,结果显示镇静穴组㊁百会穴组㊁药物组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96.7%㊁86.2%㊁89.7%,说明艾灸镇静穴可以明显改善颈性眩晕患者的不适感,临床疗效优于艾灸百会穴㊂罗文君等[18]采用压灸百会治疗痰浊中阻型眩晕,治疗组采用百会压灸及基础治疗,对照组采用悬起灸百会及基础治疗,结果显示压灸及悬起灸百会均可改善患者眩晕症状,增加脑动脉血液流速,但治疗组疗效更佳(P<0.05),说明在选用艾灸百会穴治疗眩晕时,压灸法优于悬起灸㊂孙继飞[19]将60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予以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麦粒灸 中风七穴 (百会㊁风池㊁大椎㊁肩井㊁曲池㊁间使㊁足三里),治疗14d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67%㊂目前艾灸治疗眩晕的临床报道中以常规温灸法为主,对于脐灸㊁督灸㊁壮医药线灸等特色灸法治疗眩晕的临床研究相对不足,且艾灸存在烫伤的风险㊂因此,医师在治疗时应谨慎操作,避免不良事件发生,加强特色灸法在眩晕病中的临床应用,为探究治疗眩晕的最佳艾灸方案奠定基础㊂2.4代茶饮、中药外用贴敷中药口服是治疗眩晕的常用治疗方式,但是很多患者因中药口味欠佳或煎煮不便等原因而放弃中药治疗,中药代茶饮㊁中药外用贴敷很好地解决了此类问题㊂中药代茶饮具有口味甘淡平和㊁服用方便㊁药效充分的特点㊂研究发现,在高血压性眩晕治疗中,运用钩藤菊楂茶饮方(天麻㊁山楂㊁钩藤各6g,白蒺藜㊁菊花㊁决明子㊁牛膝各3g)疗效明显,高于口服缬沙坦胶囊治疗[20]㊂中药外用贴敷可避免产生胃肠道反应,通过药物作用持续刺激穴位,从而发挥治疗作用㊂邓正明等[21]采用自拟中药外用方(天麻㊁白附子㊁磁石㊁石菖蒲㊁泽泻㊁生姜)贴敷风池㊁翳风穴治疗风痰上扰型眩晕,结果显示总有效率为91.0%㊂涂巧梅[22]在治疗脑动脉供血不足眩晕患者的研究中,予中药穴位贴(透骨草㊁威灵仙㊁川芎㊁当归㊁天麻㊁丹参㊁三七㊁延胡索㊁葛根等)贴敷双足涌泉穴,结果显示穴位贴敷治疗脑动脉供血不足眩晕患者疗效显著㊂虽然中药贴敷治疗眩晕疗效确切,但是过敏体质对于敷贴和中药膏过敏的情况时有发生,故贴敷前需详细询问患者的过敏史,严格筛选适用人群,避免不良事件发生㊂2.5中医微创疗法中医微创疗法以中医五体理论和运动解剖学为基础,选用特定针具,在病变部位施以201中国民间疗法2024年2月第32卷第3期综 述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 ,F e b .2024,V o l .32N o .3刺㊁切㊁割㊁剥等治疗,具有损伤小㊁疗效好的特点[23]㊂在眩晕的治疗中,中医微创以颈椎局部治疗点为主㊂王刚等[24]将96例颈源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8例,观察组给予针刀松解寰枕筋膜治疗,对照组给予针灸㊁局部按摩治疗㊂治疗3周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92%,高于对照组的81.25%㊂沈闻欣[25]通过刃针百会㊁双侧风池㊁C 2棘突及双侧旁开1c m 处㊁双侧C 1横突后结节㊁双侧C 6~7夹脊穴治疗颈性眩晕,发现刃针疗法治疗颈性眩晕疗效优于普通针刺㊂陈柱[26]研究发现在C 4~6颈夹脊穴㊁双侧风池㊁双侧天柱㊁大椎处微创埋线能明显改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程度㊁发作频次㊁持续时间,且疗效优于针刺治疗㊂李修鹏等[27]将60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拨针组㊁针刺组,拨针组在第7颈椎棘突顶点与两侧完骨穴进行松解治疗,结果显示针刺组总有效率为83.3%,拨针组总有效率为100%㊂中医微创疗法是中西医结合的产物,虽然在眩晕的治疗中展现出较好的疗效,但相对其他中医适宜技术,中医微创疗法具有一定的创伤性,且存在损伤神经的风险,其治疗操作多在局部麻醉状态下进行,患者的认可度相对较低㊂因此,积极探寻合适的针具,减少操作创伤是中医微创疗法进一步发展亟须解决的问题㊂2.6 刮痧 刮痧是以边缘钝滑的器具蘸取介质在人体体表刮拭,使皮肤出现红色出血点,以达到行气血㊁通经络㊁和阴阳的中医特色疗法㊂研究表明,刮痧可扩张局部毛细血管,具有提高新陈代谢㊁改善内分泌及加强神经调节的作用[28]㊂何怡等[29]在治疗老年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观察中,对照组采用耳石复位疗法,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耳部全息刮痧疗法,干预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2%,高于对照组的66.7%,说明耳部全息刮痧疗法对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有较好的效果㊂丁金磊等[30]将6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特色组30例和传统组30例,特色组采用特色整经刮痧技术治疗,传统组采用传统刮痧治疗,结果显示特色组总有效率为90.0%,高于传统组的76.7%,且特色组颈性眩晕患者症状与功能评估评分及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等改善情况均优于传统组(P <0.05),说明特色整经刮痧技术较传统刮痧更适合治疗颈性眩晕㊂目前对于单独运用刮痧治疗眩晕的临床报道较少,且疗效机制论述缺少说服力㊂在多数临床研究中,刮痧仅作为辅助治疗,其单独使用是否能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需要进一步探究㊂2.7 综合治疗 针刺㊁艾灸㊁中医特手色法等单独运用虽然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但有研究指出,在临床中多疗法联合使用可明显缩短眩晕患者的获效时间,且远期疗效更佳㊂研究显示,采用 小醒脑开窍 针刺法联合 韦氏 整脊手法治疗颈性眩晕患者,治疗10d 后,临床总有效率为96.7%,高于传统针刺组的80.0%,说明针灸联合正脊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疗效优于传统针刺[31]㊂戴李国等[32]对周天推督调脊手法㊁刺血和穴位注射三联疗法治疗颈性眩晕进行临床观察,观察组采用周天推督调脊手法㊁刺血和穴位注射丹参川芎嗪注射液三联疗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推拿手法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7.92%和89.58%,且观察组随访复发率更低㊂周慧萍等[33]在颈性眩晕的诊疗中,对照组予以头穴透刺和普通针刺,试验组予以头穴透刺联合隔物灸治疗,干预后,试验组椎-基底动脉的血流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㊂李少娟等[34]研究发现,火针补髓益脑法配合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能明显改善D H I 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且对复位后残余症状有明显疗效㊂近年来综合疗法治疗眩晕的临床研究以中药内服与中医适宜技术结合为主,中医适宜技术的综合治疗以针灸与手法结合为多,其他适宜技术结合的报道相对较少㊂因此,未来有必要进一步探索中医适宜技术联合使用治疗眩晕的最佳方案㊂3 问题与展望眩晕的发病原因和病理机制复杂,西医认为眩晕是包括视觉㊁位置觉㊁前庭功能障碍等所致的一组临床证候群,通常分为周围性眩晕和中枢性眩晕,常涉及多个学科专业,需根据不同的学科专业进行具体分析[35]㊂中医从整体出发,以辨证论治为准则,认为眩晕的证候分类以虚证为主,常呈虚实夹杂之象,运用中药㊁针刺㊁艾灸㊁贴敷等中医特色疗法治疗,可取得满意的疗效㊂通过对近年来相关文献的检索分析发现,中医适宜技术在眩晕的诊疗中虽然取得了不错的疗效,但笔者认为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涉及病种量较少,多为颈性眩晕及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二是基因表达和分子生物学机制等方面的研究报道较少,且临床研究中试验的样本较少,疗效评定标准不统一㊂因此,后期应纳入更多的病种,301中国民间疗法2024年2月第32卷第3期综述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F e b.2024,V o l.32N o.3进行大样本随机㊁双盲和前瞻性研究,制定统一的治疗评估标准,并将现代分子生物医学技术运用到传统医药中,进一步阐明中医药的作用机制,使临床治疗更具有靶向性,真正揭示和突显中医适宜技术治疗眩晕的优势㊂参考文献[1]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眩晕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眩晕急诊诊断与治疗指南(2021年)[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21,30(4):402-406.[2]黄健庭,杜文兵,徐珊.眩晕病的中医证候要素及证型分布规律研究[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37(7):1398-1402.[3]孙莉,韩琦,刘寅,等.从神论治眩晕中医理论探微[J].吉林中医药,2020,40(3):312-314.[4]王轩烨,沈浩,刘红权.刘红权辨治眩晕病寒热错杂经验[J].四川中医,2019,37(3):1-2.[5]邓振兴,伍艺灵.从 一气周流 探讨眩晕病的治疗[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9,31(1):7-9.[6]苏利梅,潘杰.秦氏头皮针治疗中风后气虚血瘀型头晕30例疗效观察[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8,39(6):58-59.[7]傅敏,吕亚南,钟维章,等.毫火针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34(11):5506-5509.[8]张旭东,王霞,王晓玲,等.浮针治疗椎动脉型眩晕216例[J].武警医学,2020,31(1):64-65.[9]丁成竟.颈夹脊交叉电针治疗肝阳上亢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观察[D].哈尔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22. [10]李黎,吴山,范志勇.推拿手法抗眩晕效应的量化及作用机制[J].医用生物力学,2016,31(6):562-565. [11]徐西林,张晓峰,胡海,等.张晓峰教授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经验总结[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20,28(9):79-82.[12]宁振振,王林,徐志丹,等.龙氏正脊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9,25(7):982-984.[13]高新,罗扬,吕亚南,等.点穴经筋疗法治疗颈性眩晕临床对照研究[J].光明中医,2020,35(18):2888-2891. [14]刘再高,金红姝,周亚,等.枕颈交界区推拿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观察[J].中国康复,2020,35(5):250-253. [15]吴翠娟,刘芳,黄惠榕,等.灸法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临床疗效的M e t a分析[J].按摩与康复医学,2022,13(15):73-80.[16]韩园园.养血清脑颗粒联合艾灸治疗脑外伤后眩晕的临床观察[J].中国民间疗法,2020,28(9):66-68. [17]蔡树河.艾灸镇静穴治疗颈性眩晕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9,17(14):76-79.[18]罗文君,周剑宇,王正阳,等.压灸百会治疗痰浊中阻型眩晕的临床疗效观察[C]//中国针灸学会.新时代新思维新跨越新发展:2019中国针灸学会年会暨40周年回顾论文集.北京:中国针灸学会,2019:5.[19]孙继飞.麦粒灸 中风七穴 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研究[D].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2020.[20]沈英.钩藤菊楂茶饮加味对高血压性眩晕疗效观察[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8,13(5):653-656. [21]邓正明,张丽瑛,苏丽芳,等.中药穴位贴敷治疗风痰上扰型眩晕临床疗效观察[J].亚太传统医药,2020,16(1):118-120.[22]涂巧梅.穴位贴敷在脑动脉供血不足眩晕患者中的效果观察[J].医学食疗与健康,2020,18(23):198-199. [23]董福慧.中医微创技术的精准应用[J].中国骨伤,2018, 31(6):493-496.[24]王刚,傅艳倩,胡洪平,等.针刀松解寰枕筋膜治疗颈源性眩晕的疗效研究[J].世界中医药,2020,15(18):2799-2802,2807.[25]沈闻欣.刃针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观察[D].武汉:湖北中医药大学,2022.[26]陈柱.穴位埋线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疗效观察[D].哈尔滨: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2021.[27]李修鹏,胡丙成.拨针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8,25(3):400-401. [28]丁欢,陈宇婧,李玮彤,等.刮痧疗法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36(4):537-540. [29]何怡,潘柳英,钟小容.耳部全息刮痧在老年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护理, 2021,13(8):492-494,504.[30]丁金磊,谢林,邴兴红,等. 特色整经刮痧技术 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观察[J].四川中医,2019,37(4):201-203.[31]王有宇,祝志强,殷继超,等. 小醒脑开窍 针刺法联合 韦氏 整脊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观察[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9,53(10):60-64.[32]戴李国,何育风,黄锦军,等.周天推督调脊手法㊁刺血和穴位注射三联疗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观察[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9,21(4):738-743. [33]周慧萍,刘吉昌,杨清,等.头穴透刺联合隔物灸对颈源性晕眩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及颈椎功能的影响[J].中国民间疗法,2022,30(16):35-37.[34]李少娟,李丽霞,陈楚云.火针补髓益脑法配合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观察[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37(11):2129-2134.[35]白雅,付炜,韩军良.‘眩晕诊治多学科专家共识“解读[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9,52(2):150-152.(收稿日期:2022-10-14)[编辑:白晓晖]401中国民间疗法2024年2月第32卷第3期。
手法推拿结合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探讨
手法推拿结合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探讨马红梅;侯新聚;熊伟【摘要】目的探讨手法推拿结合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16例颈性眩晕患者,按照就诊顺序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58例,对照组采用手法推拿治疗,观察组则实施手法推拿结合针灸治疗,均治疗1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眩晕评分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10%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81.03%(P<0.05);两组治疗后眩晕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治疗后眩晕评分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在接受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手法推拿结合针灸治疗颈性眩晕具有明显效果,可显著改善眩晕症状,安全性高,床推广应用价值高.【期刊名称】《当代医学》【年(卷),期】2017(023)025【总页数】2页(P59-60)【关键词】手法推拿;针灸;颈性眩晕【作者】马红梅;侯新聚;熊伟【作者单位】南昌市洪都中医院针炙科,江西南昌 330008;南昌市洪都中医院康复科,江西南昌 330008;南昌市洪都中医院康复科,江西南昌 330008【正文语种】中文颈性眩晕通常是因椎-基底动脉缺乏供血而造成的,临床表现主要为视力模糊、心悸、胸闷、呕吐、恶心、头晕等,此疾病为颈椎病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
采用手法推拿进行治疗时,可结合椎动脉生理解剖部位及其与周围软组织间的相关性,使得肩背部肌肉得到有效松解,逐渐改善椎动脉痉挛症状,由此得到良好预后结果,但是单纯使用手法推拿进行治疗,有的患者难以得到较理想效果[1]。
本文选取116例颈性眩晕患者,探讨手法推拿结合针灸治疗的临床效果,如下文所示。
1.1 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2016年7月116例颈性眩晕患者,按照就诊顺序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58例。
对照组中有男31例,女27例;年龄20~79岁,平均年龄(37.65±4.54)岁;病程2 d~2年,平均时间(3.52±0.75)个月。
整脊配合针刺治疗颈性眩晕90例
•64•中医研究2019年9月第32卷第9期TCM Rec.September2019Vol.32No.9乱,气血亏虚,心神失养所致[3"。
治宜调和阴阳,宁心安神为基本原则[3"。
顽固性失眠病程较长,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曰:“大凡经主气,络主血,久病血瘀,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
”故选用丹红注射液以活血化瘀、通脉活络、养心安神*《景岳全书•不寐》曰:“不寐证虽病有不一,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
"心主神志,故取心之原穴神门以调养心气,安神助眠[4]o久病必虚,取保健要穴足三里健脾强胃,补血益气,使正气得复,心神得养*三阴交乃足三阴经气血交会穴,可以疏泄肝气,健脾益气,交通心肾,既可以调理“先天之本”,又可以调理“后天之本”,故选用本穴调节脏腑功能以助睡眠*《类症治裁•不寐》曰:“阴气自动而之静,则寐;阳气自静而之动,则寤;不寐者,病在阳不交阴也*”《灵枢•寒热病》谓:“入脑乃别阴跷,阳跷,阴阳相交,阳入阴……阳气盛则嗔目,阴气盛则瞑目。
”阳跷主一身左右之阳,阴跷主一身左右之阴,司眼睑开合,故取阳跷脉、阴跷脉的起始穴位申脉、照海调和阴阳,使阴阳平衡而寐*《灵枢•根结》谓:“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与阳,调阳与阴,精气乃光,合形于气,使神内藏。
”阐述了针刺有调整阴阳、调气安神的作用,大量的临床研究也说明针刺对失眠有明显疗效*风池穴乃胆经和阳维脉之“交会穴”,具有醒脑开窍,镇静安神之功。
西医学认为:刺激头部穴位可以解除脑血管痉挛,改善局部微循环,同时可以刺激大脑皮层,抑制大脑异常放电,使人体机能达到平衡状态而有助于睡眠[5]*《灵枢》曰:“卫气者,昼日常行于阳,夜行于阴,如邪客于五脏六腑,卫气不行于内,独俱于外,不得人于阴,故不寐*”脏腑功能紊乱可以导致阴阳失调,阳不如阴而失眠*然而长期的失眠也会引起内分泌失调,影响脏腑功能的正常运行。
背俞穴乃脏腑之精气输注、气血汇聚之处,而且背俞穴从属于足太阳膀胱经,膀胱经“上额,交巅”“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⑷*《医学衷中参西录》曰:“人之神明有体用,神明之体藏于脑*”故取背俞穴俞、俞、俞、肝俞、俞腑功,调气血,平衡阴阳,醒脑安神以治疗失眠*经临床验证,丹红注射液穴位注射联合针刺治疗顽固性失眠疗效显著,副作用小,复发率低*顽固性失眠的患者大多数表现为心理生理性失眠,即患者过分关注于睡眠质量问题而引起的一种原发性失眠,因此医生应该正确的诱导患者减轻心理障碍,放松心态,不要因为失眠而对睡眠产生焦虑和恐惧的心理,避免在心理上形成恶性循环*7参考文献[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7.[2"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18.[3]周仲英.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7:146-151.[4]王华,杜元濒.针灸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2:97.[5]廖锂•泻阳补阴法治疗失眠症54例临床观察[J]•中国针灸,2000,20(11):665-666.通信作者:董永书,副主任医师,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河南省郑州市城北路7号,450004,59592300qq.cam*基金项目:河南省中医药科学研究专项(2015ZY02011)收稿日期:2018-09-14;修回日期:2018-11-28(编辑田晨辉)文章编号.1001-6910(2019)09-0064-03・针灸经1$整脊配合针刺治疗颈性眩晕90例郭六雷,耿初伟(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河南郑州450004)摘要目的:观察整脊配合针剌治疗颈性眩晕的C床疗效$方法:选取河南省中医药研究2附属医2门诊及住2部收治的颈性眩晕患者90例,先给予整脊(自创棘突锤正法,龙氏仰头摇正法,龙氏低头摇正法)治疗脊柱的小关节紊乱,再给予脉口人迎对比诊法指导的针剌,1d1次。
观察针刀松解术结合脊柱调衡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
观察针刀松解术结合脊柱调衡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摘要】目的对针刀松解术结合脊柱调衡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展开研究。
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9月到2021年10月期间治疗的5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组同针刀松懈术联合脊柱调衡对患者展开治疗,对照组则用常规推拿的方式对患者展开治疗,对两组治疗结果展开对比分析。
结果对比发现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结论针刀松懈术结合脊柱调衡治疗可有效提高治疗效率,促使患者尽早恢复正常生活,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关键词】针刀松懈术;脊柱调衡治疗;椎动脉型脊椎病;临床疗效椎动脉型颈椎病是一种常见颈椎病类型,疾病诱发因素包括长期伏案工作、缺少体育锻炼、坐姿睡姿不佳等,长时间的脊椎刺激下患者的颈椎血管出现了狭窄、迂曲等变化,导致患者椎动脉出现供血不足的问题,进而导致头痛头晕、恶心耳鸣等临床症状[1-2]。
临床上常用推拿的方式对患者展开治疗,为进一步优化治疗效果,本院对近年来广受好评的针刀松懈术结合脊柱调衡治疗方式展开应用研究,现将研究过程及结果作如下报道。
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9年9月到2021年10月期间治疗的5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方式将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5例。
纳入标准:经体格检查以及影像学检查确诊为椎动脉型颈椎病,所有患者均符合临床上关于椎动脉型脊椎病的诊断标准,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同意。
排除标准:将合并有其他类型的颈椎病患者以及治疗过程中不配合经干预未果的患者排除在外。
观察组男女比例13:12,年龄19-75岁,均龄55.26±6.25。
对照组男女比例12:13,年龄20-78岁,均龄56.28±7.89岁。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呈现良好均衡性,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没有明显差别,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能够进行比较。
1.2方法1.2.1 对照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推拿治疗。
针刺联合整脊治疗颈性眩晕73例
三阳经之阳邪,使邪去正安㊂‘针灸大成“强调 行间泻肝经治怒气 ㊂通过对三大主穴进行刺络放血治疗高血压亚急症,为患者提供简单方便治疗手段,减少药物副作用,提高患者依从性,能够平稳有效降压,减少降压过程中血压的波动,改善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㊂8㊀参考文献[1]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2011,3(5):48. [2]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73.收稿日期:2019-03-20;修回日期:2019-07-14(编辑㊀田晨辉)文章编号:1001-6910(2020)02-0060-03㊃针灸经络㊃针刺联合整脊治疗颈性眩晕73例林永青,王秀丽,吴相凯(单县中医医院针灸科,山东单县274300)摘要㊀目的:观察针刺联合整脊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㊂方法:选择单县中医医院针灸科收治的颈性眩晕146例,按1ʒ1的比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整脊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针刺治疗(双侧颈夹脊㊁风池㊁肩井㊁阿是穴)㊂两组均治疗2周后判定疗效㊂结果:在治疗后两组患者症状㊁体征评分变化及复发率方面对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㊂结论:针刺联合整脊治疗颈性眩晕疗效确切㊂关键词:针灸治疗;整脊治疗;颈性眩晕;眩晕症状;改善中图分类号:R255.3㊀㊀文献标志码:Bdoi:10.3969/j.issn.1001-6910.2020.02.26㊀㊀颈性眩晕是一种因颈源性病变所致椎动脉外端正常供血系统受影响,导致眩晕㊁头痛及失眠等临床症状的疾病[1]㊂颈性眩晕在中老年群体中有很高的发病率,在当前人口老龄化加快的背景下,疾病的发病率也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这给老年群体的生活质量造成巨大影响㊂针对颈性眩晕的治疗,常规给予整脊治疗的方式,通过这种治疗方式,可以改善患者的眩晕症状,但是单一采取整脊的方式有较高的复发率,影响患者预后[2]㊂2017年1月 2018年8月,笔者采用针刺联合整脊治疗颈性眩晕73例,总结报道如下㊂1㊀一般资料选取单县中医医院针灸科收治的146例颈性眩晕患者,按1ʒ1的比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㊂治疗组73例,男42例,女31例;年龄最小36岁,最大78岁,平均(51.4ʃ2.7)岁;病程最短2个月,最长7个月,平均病程(4.5ʃ0.8)月㊂对照组73例,男40例,女33例;年龄最小34,最大80岁,平均(50.9ʃ2.9)岁;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7个月,平均病程(4.3ʃ0.9)月㊂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㊂2㊀诊断标准按照参考文献[3]的标准㊂①颈部活动受限,局部存在压痛或触及存在痉挛;②颈椎棘突及横突发生偏移;③行位置性眩晕试验结果为阳性㊂3㊀试验病例标准3.1㊀纳入病例标准①符合以上诊断标准的患者;②所有的患者均可耐受针灸或整脊治疗;③患者在治疗前也均签署知情同意书㊂3.2㊀排除病例标准①合并患有严重心㊁肝㊁肾等器官功能疾病的患者;②配合度低及随访资料不完整的患者㊂4㊀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整脊治疗,操作方法:患者保持正位坐在医者的身前,医者使用右手拇指,按压患者右侧C2横突的后部,并使用左手拇指㊁食指固定患者的下颌㊂让患者保持前屈位,头部逐渐的向后轻微后仰,且将头向左转动10ʎ,在操作期间指导患者的身心放松,借助后上方的顿挫力以整复患者脊椎,具体整脊上以指下关节出现响声及移动为最佳㊂根据以上的方式,向右侧进行1次调整,在触诊完成后确定复位的具体情况,每隔2d治疗1次,共治疗3次㊂治疗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给予针刺治疗,主穴:双侧颈夹脊㊁凤池㊁肩井㊁阿是穴㊂针刺操作:患者取坐位,让患者头部微低,穴位均进行常规消毒,采用1.5寸华佗牌毫针㊂进针后行提插捻转手法,得气后守气,行捻转法导气到病位,不松手持针㊃06㊃㊀㊀中医研究㊀2020年2月㊀第33卷㊀第2期㊀TCM Res.February2020Vol.33No.2㊀㊀守气12~15s后出针㊂每一穴位均采取上述的操作方法,为30min/次,1次/d,隔天针刺1次,共治疗3次㊂两组均治疗2周后判定疗效㊂5㊀观测指标及方法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眩晕症状及体征进行评价,评价内容包含眩晕㊁头痛㊁恶心呕吐㊁耳鸣4项,各项分值包含无症状(0分)㊁轻微症状(1分)㊁中等症状(2分)级重度症状(3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症状越严重㊂此外对患者均进行为期半年的随访,统计两组患者疾病复发情况,以作为预后结果判定的标准[3]㊂6㊀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0.0统计分析软件处理㊂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x)ʃ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Ridit分析㊂检验水准α=0.05㊂7㊀结㊀果7.1㊀两组治疗前后症状及体征变化对比见表1㊂表1㊀两组颈性眩晕患者治疗前后症状及体征变化对比㊀分,xʃs 组㊀别例数时间眩晕头痛㊀㊀恶心呕吐耳鸣治疗组73治疗前 2.01ʃ0.36 2.14ʃ0.37 2.08ʃ0.41 2.06ʃ0.39治疗后0.64ʃ0.12∗∗##0.72ʃ0.14∗∗##0.68ʃ0.13∗∗##0.65ʃ0.15∗∗##对照组73治疗前 3.04ʃ0.33 2.11ʃ0.36 2.10ʃ0.39 2.11ʃ0.42治疗后 1.22ʃ0.16∗∗ 1.27ʃ0.17∗∗ 1.13ʃ0.21∗∗ 1.08ʃ0.19∗∗㊀注:与同组治疗前对比,∗∗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对比,##P<0.01㊂7.2㊀两组疾病复发率对比见表2㊂两组对比,经卡方检验,χ2=3.86, 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㊂表2㊀两组颈性眩晕患者疾病复发率对比㊀例组㊀别例数复发未复发复发率/%治疗组73271 2.74对照组7386510.968㊀讨㊀论颈性眩晕是一种因颈源性因素所致眩晕症状的疾病,眩晕的产生机制主要为:颈部椎动脉受各项因素的影响,易发血流障碍情况,如此常造成椎动脉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引发眩晕的症状[4]㊂而引发椎动脉的血流受阻原因包含内源性与外源性两方面的原因㊂内源性原因上,常见包括动脉粥样硬化㊁椎动脉弯曲或解剖变异等;外源性因素上,主要是椎动脉受压及刺激所致,具体如颈椎退化㊁颈椎关节紊乱与炎性刺激等[5]㊂复杂因素作用所致颈性眩晕导致病情反复发作,同时增加疾病治疗的难度㊂在对颈性眩晕的治疗上,中医学具有显著的效果,主要的治疗手段上,包括整脊治疗㊁针灸治疗[6]㊂其中整脊治疗这一方法主要是借助合适的手法,让患者发生偏移的颈椎棘突㊁关节突可以恢复到正常的解剖状态,并使患者的椎动脉㊁表面交感神经受压及刺激降低,有效治疗疾病㊂整脊治疗的优势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借助手法可以有效整复颈椎小关节功能紊乱;第二,纠正颈椎曲度异常状况,减轻椎动脉的弯曲度;第三,当患者颈椎小关节得到修复以后,颈椎关节痛椎动脉间的位置关系得到明显改善,如此可以有效缓解椎动脉刺激情况,增加肌肉张力[7]㊂针刺治疗是中医学中常用的治疗手段,在对颈性眩晕这一中医 眩晕 范畴的治疗中,遵照 腧穴所在,主治所能;经脉所过,主治所及 的规律,选择合适的穴位进行针刺,如在穴位的选取上,选择两组穴位进行针刺,针刺一组穴位选择凤池㊁玉枕㊁天柱㊁肩外俞等可达到活血化瘀㊁疏经通络及止痛的效果;针刺另一组穴位百会㊁前顶㊁后顶㊁太阳等则可起到益气补血㊁开窍醒神的效果,同时还可以改善患者的局部血液循环[8]㊂穴位针刺的过程实施交叉针灸的方式,可起到活血化瘀㊁疏经通络与消炎止痛的功效,促进患者康复及改善患者预后㊂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在眩晕㊁头痛㊁恶心呕吐等症状评分改善幅度上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这表明采用针刺联合整脊治疗方法对颈性眩晕的疗效显著㊂此外随访结果也显示:治疗组患者随访半年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这一结果则表明采用针灸联合整脊的治疗方式对患者的预后改善效果显著㊂综上所述,针对颈性眩晕,在临床中确诊患者疾病后,给予患者使用针灸治疗结合整脊治疗方式,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眩晕症状,且随访结果也显示患者的复发率较低,因此值得在临床中大力推广运用㊂9㊀参考文献[1]项柏冬,王成研,韩春霞.整脊疗法治疗颈性眩晕疗效分析60例[J].中国社区医师,2016,32(23):105-106. [2]王红,江高峰,苏波.超微针刀结合三维平衡整脊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2017,24(8):26-28. [3]夏飞,虞鹤鸣.针刺联合天麻钩藤饮治疗肝阳上亢型颈性眩晕36例临床观察[J].江苏中医药,2019,51(3):87-90.[4]YAO M A,HE B U,LIU Z,et al.Effect of acupuncture at㊃16㊃㊀㊀中医研究㊀2020年2月㊀第33卷㊀第2期㊀TCM Res.February2020Vol.33No.2㊀㊀Lièquē(LU7)on vertebral-basilar artery hemodynamics in patients with cervical vertigo[J].World Journal of Acu-puncture-Moxibustion,2015,25(2):23-27.[5]朱艺.刺络拔罐配合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症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8,17(4):23-24.[6]申颖峰.探讨颈椎手法推拿结合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7,22(8):102-104.[7]ZHUANZHUAN H,SHIBING X,QINGLIN L,et al.The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for the Treatment of Cervical Vertigo: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Evidence-Based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2017,7 (26):1-13.[8]李玉霞,李飞.针刀结合温针灸治疗颈性眩晕60例临床疗效分析[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6,39(5):2-4.收稿日期:2019-03-01;修回日期:2019-05-31(编辑㊀田晨辉)文章编号:1001-6910(2020)02-0062-05㊃实验研究㊃温肾醒脑方对血管性痴呆大鼠Ang-1和HIF-1α表达的影响∗胡久略1,商㊀健2,侯紫君1,张瓅方1,陈丽平1,樊㊀赟1,卞㊀华1,郅㊀琳1,王三沆1(1.河南省张仲景方药与免疫调节重点实验室,河南南阳473004;2.河南中医药大学2018级硕士研究生,河南郑州450046)摘要㊀目的:探讨温肾醒脑方对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大鼠血管生成素-1(Ang-1)和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的影响㊂方法:采用劳倦过度㊁房事不节法,高脂饮食法,以及反复性脑缺血再灌注结合降压法复制肾(阳)虚痰瘀型VD模型㊂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㊁模型对照组㊁温肾醒脑方组3组,每组18只㊂动物于造模后2h开始灌胃,温肾醒脑方组以7.1g/kg药液(体表面积换算,相当于60kg成人量的3倍)灌胃给药,每天1次;模型对照组与假手术组给予等体积蒸馏水㊂各组动物在手术后2h和处死前2h进行神经功能评分㊂分别于造模后3d㊁7d和14d 处死动物,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Ang-1与HIF-1α表达情况㊂结果:与假手术组对比,模型对照组和温肾醒脑方组大鼠的神经功能评分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㊂与同一时间点模型对照组对比,用药3d,7d和14d的温肾醒脑方组的神经功能评分降低,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㊂VD大鼠脑缺血后Ang-1阳性细胞随时间延长而增加,温肾醒脑方能促进其表达,与模型对照组对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㊂模型对照组大鼠HIF-1α表达增强,并随缺血时间的延长呈持续上升趋势,7d后增长速度放慢,至14d达到最高值;温肾醒脑方组HIF-1α表达水平在各时间点均高于模型对照组(P<0.01)㊂结论:温肾醒脑方可促进VD大鼠脑缺血后神经功能的恢复,促进脑组织中Ang-1和HIF-1α的表达㊂关键词:温肾醒脑方;血管性痴呆;Ang-1;HIF-1α;动物模型;大鼠;实验研究中图分类号:R749.1+3㊀㊀文献标志码:Bdoi:10.3969/j.issn.1001-6910.2020.02.27㊀㊀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是由于脑血管系统的病理改变导致的缺血性㊁缺氧缺血或者出血性脑损伤所引起的严重认知功能障碍综合征㊂VD是继阿尔茨海默病之后世界上第二常见的老年痴呆症,占所有痴呆疾病的15%~20%[1]㊂目前临床直接用于VD治疗的药物较少且相关的药效学研究不系统㊂温肾醒脑方由经典名方四逆汤和地黄饮子化裁而来,临床治疗VD疗效显著[2]㊂本研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温肾醒脑方对VD大鼠Ang-1与HIF-1α的影响,探讨其抗缺氧与促进血管新生的作用,揭示温肾醒脑法的现代生物学基础,为中医药治疗脑损伤性疾病提供理论依据㊂1㊀材料与方法1.1㊀动㊀物健康成年Wistar大鼠54只,雄性,体质量200~ 250g,购自郑州大学动物实验中心,动物许可证号为医动字第20-012号㊂室温18~22ħ下,自由饮水,普通饲料喂养,适应性饲养1周后进行实验㊂1.2㊀药品㊁试剂与仪器温肾醒脑方处方组成:桂枝12g,附子20g,半夏10g,巴戟天15g,赤芍15g,石菖蒲12g,淫羊藿10g,生晒参10g,大黄6g,远志10g,甘草片6g㊂中药材经南阳理工学院中药教研室鉴定㊂将药物加水回流提取2次,第1次加10倍水提取2h,第2次加8倍水提取1.5h,药液过滤㊁合并浓缩至含生药1g/mL,4ħ保存备用,用时稀释㊂红四氮唑(TTC),购自上海山浦化工有限公司,批号20170913; BrdU单克隆抗体,购自美国Chemico公司,批号㊃26㊃㊀㊀中医研究㊀2020年2月㊀第33卷㊀第2期㊀TCM Res.February2020Vol.33No.2㊀㊀。
颈椎手法推拿结合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
表2 2组 眩 晕 评 分 对 比 ( 分, 4 - s )
肩井 等局 部穴位 , 每穴 1~ 2 mi n , 轻 重 以患者 耐 受度 为 限; 按 摩 时确认 患 者 病 变 部位 , 待患者精神、 肌 肉完 全 放松 后实 施颈 椎旋 转复 位手 法 。按摩 、 点穴 每 日 1次 , 旋转 复位 手法 首 日操 作后 如判 定 复 位 无 效 , 可 隔天 再
晕 的诊 断标 准制定 : 1 ) 有 颈部 劳损史 ; 2 ) 以眩晕 为主要 椎 、 夹脊 等 穴 , 以 2~3 c m 艾 条 套 于针 灸 针 针 柄 上 点
W OR L D CHI N ES E ME DI C I NE Ma y . 2 0 1 3, V o 1 . 8, No . 5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3 —7 2 0 2 . 2 0 1 3 . 0 5 . 0 2 5
颈 性 眩晕是 颈椎 病 主要症 状 之 一 , 其 造 成 的头晕 、 症状 , 可伴 有恶 心 、 头痛 、 呕吐 等症 状 ; 3 ) 枕大神经、 上 恶 心可 频繁 发作 , 严 重影 响患 者 的工 作 、 生 活 。针 灸 是 I 临床治 疗颈 性 眩 晕 的 常用 手 段 , 疗 效 虽 然 肯定 但 仍 有 颈段 可有 压痛 ; 4 ) 颈 部影像 学 检查 发现 颈椎 曲度 改 变 、 钩椎关 节 骨质 增生 , 椎管 狭窄 等病 变 ; 5 ) 颅脑 多普 勒 检
均( 3 8 4 - 9 ) 岁; 病程 l d到 2年 , 平均 ( 3±1 ) 个 月 。治 池 ( 双) 、 百会 、 天柱 、 上星 、 大椎 、 颈部夹脊 穴等 , 穴 位
针刺配合脊柱微调手法治疗颈性眩晕临床观察
针刺配合脊柱微调手法治疗颈性眩晕临床观察标签:颈性眩晕;针刺;脊柱微调手法颈性眩晕是由于颈部异常传入神经活动而发生的异常空间定位和共济失调的非特异性感觉障碍[1],其特点是眩晕主要发生于头颈部活动时,临床以眩晕为主要症状,伴有头痛、颈肩部疼痛、恶心、耳鸣、视物不清等症。
笔者运用针刺配合脊柱微调手法治疗颈性眩晕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观察病例为2010年8月-2011年10月本院针灸推拿科门诊颈性眩晕患者,共60例。
采用信封法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30例,男10例,女20例,平均年龄(48.23±8.56)岁,平均病程(12.35±9.21)月;对照组30例,男9例,女21例,平均年龄(46.55±7.37)岁,平均病程(11.56±9.14)月。
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2]。
1.3 纳入标准①符合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断标准,以眩晕为主要症状表现者;②年龄30~70岁(包含30岁和70岁);③患者知情同意。
1.4 排除标准①不符合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断标准者;②年龄小于30岁大于70岁者;③虽有眩晕,但X线片或TCD检查提示无异常者;④颈椎骨折、脱位,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结核,肿瘤,感染者;⑤合并有心脑血管、肝、肾等严重危及生命的原发性疾病以及精神病患者;⑥患者依从性差,或应用其他药物、进行其他治疗影响结果判定者。
1.5 治疗方法1.5.1 对照组予常规针刺治疗。
取穴:百会、风池、天柱、完骨、颈椎夹脊穴。
加减:风阳上扰型加肝俞、行间;气血亏虚型加足三里、膈俞;痰浊上蒙型加丰隆、中脘;肝肾阴虚型加肝俞、肾俞、太溪;头痛加太阳;颈肩痛加阿是穴、合谷、后溪。
操作方法:患者取俯卧位,穴位局部常规消毒,用0.30 mm×40 mm华佗牌一次性针灸针进针得气后,行间、太阳以泻法为主,太溪、足三里以补法为主,余穴以平补平泻方法为主,每次留针30 min,隔日1次,每周治疗3次,共治疗4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穴位组织松解与埋线合脊柱微调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作者:__________ 单位: ___________ 邮编: ___________ )作者:刘保新,王力平,徐敏,黄承军,唐福宇,娄宇明,梁柱, 王继,梁冬波,唐汉武【摘要】【目的】观察穴位软组织松解与皮下埋线合脊柱微调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16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80例。
对照组给予尼莫地平与西比灵口服治疗,治疗组采用穴位软组织松解与皮下埋线合脊柱微调手法治疗。
分别治疗2个月后,观察临床疗效与治疗前后经颅多普勒(TCD )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基底动脉(BA)等收缩期血流速度的改变情况。
【结果】治疗2个月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 01)。
对照组与治疗组治疗后LVA、RVA及BA的平均血流速度均较治疗前明显上升(P0]05或P0]01),其中治疗组上升更明显(与对照组比较,P0[01 )。
随访6个月,治疗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1)。
【结论】穴位软组织松解与埋线合脊柱微调手法治疗颈性眩晕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眩晕症状与脑血流,疗效确切。
【关键词】颈性眩晕/中医疗法穴位埋线疗法脊柱微调手法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releas ing soft tissue plus embedd ing catgut at acupo ints and spine fine adjust ing man ipulati on on cervical vertigo. Methods Onehun dred and sixty cervical vertigo patie nts were equally randomized into two groups: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nimodipine and flunarizine tablets, and the treatment groupreceived releas ing soft tissue plus embedd ing catgut at acupo ints and spine fine adjusting manipulation. After treatment for two mon ths, the therapeutic effect in both groups was evaluated, and the cha nges of the maximum flow rate in left vertebral artery (LVA), right vertebral artery (RVA) and basilar artery (BA) were recorded by transcranial Doppler sonography(TCD )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ResultsThe results of Ridit test showed that the therapeutic effect in the treatme nt group was superior to that in the con trol group (P0 ]01). After treatme nt for two mon ths, the average blood flow rate in LVA, RVA and BA was in creased in both groups (P0_05 or P0_01 compared with that before treatment), and the in crease in the treatme nt group was obvious as compared with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P0]01). The result of 6month follow[up showed that the recurre nee rate in the treatme nt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1). Conclusion Releasing soft tissue plus embeddi ng catgut at acupo in tsa nd spine fine adjust ing man ipulatio n have certa in effect for the treatme nt of cervical vertigo by relievi ng vertigo and improvi ng cerebral blood flow .Key words: CERVICAL VERTIGO/TCM therapy;ACUPOINT CATGUT EMBEDDING THERAP Y;SPINE FINE ADJUSTING MANIPULATION颈性眩晕是由颈椎退行性变引起的一种继发性眩晕症。
本课题组自2006年8月至2008年12月,对颈性眩晕患者以穴位组织松解与埋线合脊柱微调手法进行治疗,疗效显著,并与西药治疗对比观察,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病例选择标准本组160例均来源于我院骨科门诊或住院的颈性眩晕患者。
1.1.1诊断标准参照文献[1]:①头痛、位置性眩晕,有猝然发作病史;②旋颈试验阳性;③颈部僵硬,颈部有压痛或放射痛,伴有心悸、耳鸣、耳聋、恶心、呕吐等交感神经症状;④ X线片示颈椎曲度改变或有钩椎关节侧后方或后关节部增生、颈椎退变、关节不稳等改变;⑤排除其他眼源性或耳源性眩晕。
1.1.2 纳入标准符合诊断标准,年龄在20〜60岁,签署知情同意书。
1.1.3 排除标准①内科疾病如高血压、低血压、脑血管意外、梅尼埃病、脑部肿瘤等;②眼科方面疾病;③脊柱先天性畸形或发育不全,颈椎肿瘤、结核等疾病;④不能配合医生完成治疗者。
1.2 随机对照设计预先查看随机数字表获取160个随机数字, 并采用简单随机化方法将随机数字分为2组(对照组和治疗组),确定各组相应的治疗方法,再将患者按就诊先后顺序编号,患者根据就诊时的顺序号对应预先获得的随机数字号确定治疗方法。
1.3 一般资料治疗组80例,男16例,女64例;年龄26〜60岁, 平均(40_1 ±9]5)岁;病程2个月〜5年平均(36_0±19]2)个月。
对照组80例,男14例,女66例;年龄23〜60岁,平均(41_8坦1)岁;病程3 个月〜6年,平均(31 ]2 ±9【9)个月。
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4治疗方法1.4.1 对照组给予西比灵与尼莫地平口服治疗。
西比灵(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I0930003,每粒5 mg)10 mg,睡前口服;尼莫地平(正大青春宝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I0930003, 每片20 mg)40 mg, 口服,3 次/d。
1.4.2 治疗组给予穴位组织松解与埋线合脊柱微调手法治疗。
(1)脊柱微调手法:先通过传统手法(揉、捏、按、、弹拨等)松解软组织再进行微调:患者坐于凳上,放松颈部肌肉,医者站于其背后,一侧拇指顶住患者错位颈椎对侧后凸关节突的内下侧,另一侧手掌托住患者患侧下颌支及颜枕骨下缘,当托起患者颈部时先向上提托,再对患者头颈施加纵向拔伸力量,引导患者头颈向患侧旋转10 °左右感觉患者颈部肌肉放松,于医者手法操作协调的前提下,突然加大头颈旋转运动幅度3 ° -5 °,拇指同时向上、向外推旋关节突,即颈2、3节段整复,同样对颈3、4、5、6节段进行整复。
最后通过整理手法结束。
推拿治疗隔天1次,当颈椎局部无软组织紧张或硬结、无棘突偏歪时即可停止。
(2)穴位组织松解与皮下埋线:取百会、四神聪、风池、风府与夹脊穴(有软组织紧张或硬结处优先选择),每15 d埋线1 次。
操作:采用一次性9号注射针针头做套管,取0]4 ^500毫针针头剪平做针芯,用3〜0号长约1[0〜1[5 cm的羊肠线置于针管前端选取上穴后常规消毒,右手持针管快速刺入皮下,百会与四神聪采用交叉刺法两针贯穿5穴。
风池穴向鼻尖方向斜刺,风府穴在皮下向上斜刺,颈2〜颈7夹脊穴直刺,刺入深度以所取穴位而定,一般长度以2 0〜2 8 cm 为宜,刺入在有硬结的地方沿着肌纤维的方向剥离3〜4次,再退到皮下,右手推针芯,左手退针管,当针芯推尽后,快速拔出针管,羊肠线已植入穴位皮内,出针后按压针眼片刻,防止出血和皮下血肿出现。
后用碘伏消毒针眼,3 d内勿湿水。
2组患者同时坚持功能锻炼:以活动颈肩部和放松功为主,步骤包括左顾右盼、健侧牵引、夹背牵颈、与项争力、回头望月、托天按地、前伸探海、伸颈拔背、金狮摇头等动作,每个动作均缓慢进行,保证每个动作进行中不出现恶心、呕吐、晕厥或症状加重,每个动作重复5〜10次,逐步增加活动范围,整套操每天进行1〜3次,每次至少10 min。
2组均以治疗2个月后统计疗效。
1.5疗效观察1.5.1疗效判定标准[2]治愈:症状和体征消失,恢复原工作能力;显效: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能坚持原工作;有效:症状和体征有改善,仅能胜任轻微工作;无效:自觉症状与阳性体征无改变。
1.5.2 经颅多普勒(TCD )检测脑血流的变化治疗前和治疗2 个月后,采用标准操作技术检测坐位时左侧椎动脉(left vertebral artery,LVA)、右侧椎动脉(right vertebral artery,RVA)及基底动脉(basilar artery,BA),以每条动脉的收缩期平均血流速度作为定量分析的指标。
1.5.3 随访对所有疗效评价为治愈和显效的患者随访6〜25个月,观察复发病例。
1.6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的统计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等级资料采用Ridit 分析。
2结果2.1 2组临床疗效比较表1结果显示:经2个月治疗后,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比较,P0_|01)。
表1 2组临床疗效比较(略)2.2 2组治疗前后椎一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比较表2结果显示:对照组与治疗组治疗后LVA、RVA及BA等的收缩期平均血流速度均较治疗前上升(P0_05或P001),其中治疗组上升更明显(与对照组比较,P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