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概论06_jy0301第 三 章 有关传播过程的理论和传播模式

合集下载

第一节传播的过程与模式第二节教育传播过程分析第三节

第一节传播的过程与模式第二节教育传播过程分析第三节

(三)香农-韦弗模式
讯息
信号
信源
发射器
接收到
的信号
讯息
接收器
信宿
噪源
第一节 传播的过程与模式
(四)宣伟伯模式
经验范围 音讯 经验范围
制成制来符成源来码符制制码成符码制成符符号码者还原符码还 还目原目的符地码
解解释 码 成 释
解 信释息 者 音码讯原解的 朝释向乙
还原还符原源码符符码
还原符码者 反馈
符 制成地符码
音讯
第一节 传播的过程与模式
(五)贝罗模式
信源
信息
通 道 受播者
传播技巧 态度 知识 社会背景 文化
要素
内 容
结构 视 听
处理
触 符

号味
传播技巧 态度 知识 社会背景 文化
第二节 教育传播过程分析
一、教育传播过程的含义
教育传播过程是教育者借助教育媒体向受教育者传递与交换 信息的过程。
第三章 教育传播过程和模式
第一节 传播的过程与模式 第二节 教育传播过程分析 第三节 教育传播过程的几种主要模式
第一节 传播的过程与模式
一、式
第一节 传播的过程与模式
一、模式的概念
1、模式的含义 模式是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形式。 模式的表示:语词形式、图解形式、数学形式
2、模式的功能 组合功能、启发功能、推断功能、测量功能
3、模式的评价(多伊奇) 模式的创见性、模式的简明程度、模式的现实性
第一节 传播的过程与模式
二、传播过程要素分析
1、传播者和受播者 2、信息和媒体 3、编码和译码 4、噪声 5、反馈 6、效果
第一节 传播的过程与模式
(一)亚里斯多德模式

第三章传播模式

第三章传播模式

评价: 赖利夫妇从社会学角度把大众传播看成 是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传播参与者, 他们周围的群体以及更大的结构都处于社会 总系统中。大众传播可以影响周围的社会, 也受周围社会的影响。因此赖利夫妇被门德 尔松称为“大众传播新面貌”的两位创始人, 认为他们“重视其他心理因素在左右大众媒 介能够对个人与群体产生的影响中所起的中 介作用”。
美国学者多伊奇(1952年)认为模式在社 会科学中运用有以下一些功能: 1、组织功能 2、解释功能 3、启发功能 4、预测功能
模式的分类
按所用符号分类: 按其作用分类:
1、文字模式
2、图表模式
1、结构性模式
2、功能性模式
(传播模式多属此类)
3、数学模式
英国社会学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丹尼斯〃麦奎尔 传播模式分类
1、基本模式:
3、大众传播对文化与社会的影响模式: 间接与长期效果模式、议题设置、德弗 勒的大众传播效果依赖模式、伊丽莎 白·内尔-纽曼”的沉默螺旋模式、蒂奇 纳的“信息沟”假说等五种。
4、受众中心模式:罗森格伦的使用与
满足模式、温德尔的使用与效果模式、多 诺休-蒂普顿的信息寻求模式等。
5、大众媒介的体系、制作、选择与流动模式: 德弗勒的比较媒介体系模式;媒介组织模式; 怀特的把关人模式、吉伯-约翰逊的信源-记者 关系模式、麦克内利的新闻流动把关模式、盖 尔顿-鲁奇的选择性守门模式、巴斯内部新闻 流动的“双重行动模式”。
威纳(Norbert Wiener) 《控制论》(1948) 《人有人的用处——控 制论与社会》(1950)
1、梅尔文〃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
德弗勒互动过程模式的特点: 增加反馈机制 强调噪音(noise)影响整个过程
2、奥斯古德-施拉姆的循环模式 Circular models

传播学概论第三章有关传播过程的理论和传播模式

传播学概论第三章有关传播过程的理论和传播模式

(2)五个环节来自英语,各自都包含着一个英文字母W,因而称 为5W模式:
谁(WHO)→ 说什么(SAYS WHAT)→ 通过什么渠道(IN WHAT CHANNEL)→ 对谁(TO WHOM)→ 取得什么效果 (WITH WHAT EFFECT) (3)拉斯韦尔同时把5W规定为传播学的五大研究领域: 传者----控制分析,讯息----内容分析,媒介(渠道)----媒介分析, 受者----受者分析,效果----效果分析。
申农---韦弗模式
3、社会系统模式
传播模式的作用
"简洁地"体现和表述各种传播理论,使人们不致陷入纷繁的细部, 而能清晰地观察到 传播现象、传播活动的本质部分
第三节 传播过程基本模式述略
一、传统的线性传播模式
1、 拉斯韦尔模式(5W模式)
(1) 传播过程分解为:传者、受者、讯息、媒介、效果五大环节 传者 → 讯息 → 媒介 → 受者 → 效果
第三章 有关传播过程的理论和传播模式
第一节 从传播过程考察传播现象
第二节 传播理论与模式、方法的关系
第三节 传播过程基本模式述略
第一节 从传播过程考察传播现象
一、从传播过程考察传播现象重要意义。
1、 是开展传播学研究的第一步,是从宏观上把握传播现象的必 由之路。
2、 古代传播研究的缺陷之一,是拘泥于微观,“只见树木,不 见森林”,缺乏一般性。
3、 注意到了“噪音”在传播过程中的存在和作用。 噪音的含义:
噪音包括外部噪音、内部噪音,外部噪音如:报纸上的排印错误, 电视中的图像失真,人际谈话中的各种干扰,机器轰鸣,人声喧 哗等;内部噪音如:思想不集中,逆反心理等。要保证传播的顺 利进行,必须排除噪音的干扰。
4、 没有从根本上克服"线性"模式的通病,忽视了反馈和社会过程 对传播过程的制约。

3.有关传播过程的理论和传播模式

3.有关传播过程的理论和传播模式

第二节 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
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 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
环境监测功能 社会协调功能:选择、解释、批评“新闻是监视, 社会协调功能:选择、解释、批评 新闻是监视, 新闻是监视 评论或解释性报道就是联系。 评论或解释性报道就是联系。”——德福勒 德福勒 传承社会文化的功能: 传承社会文化的功能:教育 娱乐功能(赖特) 娱乐功能(赖特)
第三节 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
大众传播的发展过程
便士报
电影广播
电视
基于乐观主义期待的影响观 美国政治学家布莱士: 围绕报刊在舆论形成过程中的作用问题,探讨了大众 传播与政治民主进程的关系。舆论是民主政治的基础,舆论 的发展和形成可以分为历史和现实两个过程。历史:舆论经 过了被动地忍受权威支配和统治的阶段,正在迎来舆论自身 成为统治力量的时代。从现实过程来说,围绕社会公共事件 的舆论的形成,大体要经历四个阶段:1)基于情绪和期待 的印象形成阶段;(2)单纯地交换或获取信息的消极传播 阶段;(3)通过讨论和争论而使舆论得到组织化的积极传 播阶段;(4)形成最终合意和付诸行动的阶段。
赖特的“四功能说” 赖特的“四功能说”
环境监视 解释与规定 社会化功能 提供娱乐 与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相对应。 与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相对应。
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功能观
赋予社会地位; 赋予社会地位; 社会规范强制功能
负面功能 宣传会使人们安于、顺从现状; 宣传会使人们安于、顺从现状; 媒介是使大众的审美鉴赏力退化和文化水平下降的重要 原因; 原因; 媒介以低廉的代价占用或剥夺了人们的空闲自由时间; 媒介以低廉的代价占用或剥夺了人们的空闲自由时间; 麻醉功能
法国学者G.塔尔的《舆论与群集》,认为报刊对社会 的一个最主要的贡献,就是造就了现代舆论的主体-公 众。报刊出现以前,社会群体的活动形态“在本质上 是保持着肉体接触的集群”。物理空间,模仿、暗示 和感染机制的制约,具有情绪性和机动性,往往形成 非理智的群体行为。 报纸导致了公众的诞生,公众是“纯粹精神上 的集合体”。公众由“有理性、有教养、有知识”的 个人组成。惟有公众意见的舆论才具有政治上的正当 性和合理性,报刊则是将分散的公众联结成一个有机 整体的纽带;公众的规模将随着报刊的普及而无限扩 大。

传播过程理论与传播模式(PPT 56页)

传播过程理论与传播模式(PPT 56页)
语言是静态的,有限的和高度抽象的;实际是 动态的,无限的和丰富多彩的。
Page 24
第二节 人类传播的结构与模式
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传播者,受传者,讯息, 媒介,反馈。
信息交流的参与者:“发送者/接受者”和 “接受者/发送者”
威尔伯·施拉姆把传播行为相应地划分为“A型 传播行为”和“B型传播行为”。
等级;体现文化修养,个人品性;反映民 俗风习,风俗变迁;标识职业身份。 器物使用如古代,手势,表情,视线,姿势等身体 器官的运动变化表达信息的符号。也叫体 态语。 法国一个作家用眨眼让别人代写了一本 书。 体态动作可分为象征性,说服性,调节性,表现性,
Page 6
6.影响或效果(宏观的和微观的) 传播活动的结果或效果。人们在进行传播的时
候,总会在某种程度上因为这个互动的过程而改 变。即传播是具有某种影响的,而且这种影响可 以被看作各种影响的交换。总之,传播总是对你 以及与你互动的人或人群产生一定的影响。影响 可以是认知上的、感情上的、态度上的、行为上 的,或者以上四种的任何组合。但是影响有时是 直接的,明显的,有时影响并不被人发现或观察 到,所以影响也不只是简单的对视觉或听觉的满 足,而是要复杂得多。
2、从反馈的发生和响应时间考虑,存在着两种不同 的反馈方式:并时反馈与延时反馈。 并时反馈,是一种与信息传递行为同时发生并为 传播者同时接收的反馈; 延时反馈,亦称滞后反馈,是一种滞后于交流行为, 或为传播者延时接收的反馈。
Page 30
四、传播过程结构要素及其特征:
隐含要素,指隐藏于或包含于传播行为中的各种要素, 包括
Page 28
三、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信息反馈
反馈是指受传者接受讯息后,运用符码将自 己的感受、评价以及愿望和态度向传播者所 作出的反应。

传播学概论06_jy0301第 三 章 有关传播过程的理论和传播模式

传播学概论06_jy0301第 三 章 有关传播过程的理论和传播模式

第三章有关传播过程的理论和传播模式学习指导本章非常重要,是全教材的重点章。

理论色彩很浓,知识点较多,论述的脉络也不是十分清晰,比较杂乱。

这些都加重了学习的难度。

我们十分注意把杂乱的知识进行梳理,进行归类,这样这一章较难的知识就比较容易掌握了。

所以,同学们在学习这一章时,要特别注意我们讲授的思路。

思路清晰了,内容就不难了。

第一节从传播过程考察传播现象一、对传播过程应如何理解和分解?传播过程即传播现象的结构、要素和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

传播学的主要任务,如施拉姆所说,是研究传播的过程和效果。

二、伯洛对传播过程的理论及其意义。

1.其理论:(1)传播是一个动态过程,无始无终,没有界限。

(2)传播过程是一组复杂的结构,应将其中的多元关系作为研究的基本单位。

(3)传播的本质是变动的,即各种关系的相互影响和变化。

他还提出略称为“S-M-C-R”(即“讯息来源-讯息-渠道-受者”)的传播过程模式,以修正以往的众多过程模式。

2.其意义是:强调了“传播过程研究”的重要性,而且加强了“过程研究”的科学性,纠正了以往认识中把传播看作是孤立的、静止的、简单的、封闭的过程的谬论。

三、“传播过程研究”的结论结论:①将“传播”作为“过程”看待、探索的工作,早就开始了;②但是,从不自觉到自觉、从不深入到深入,有一个渐进的过程;③作为传播学宏观理论的“过程研究”,至今尚未完结,仍有其重要意义。

第二节传播理论与模式、方法的关系一、理论与模式的区别理论指经过概括、系统化的一组相互关系的命题和结论。

模式指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的形式。

“理论”即对客观规律的表述,而“模式”则是一种简洁地表现“理论”的手段。

二、模式的类型1.文字模式2.图像模式3.数学模式最常用的是图像模式。

三、理论“模式化”盛行的理由其一,研究者们发现,这种方法很适用于传播学领域。

因为,传播的各种规律,深藏于各种关系中,无法看见却可用“模式”表现。

其二,研究者们生逢其时——因为,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整体化”的结果,使社会科学者深受自然科学的影响和启示,这才有可能将“模式”这类原属自然科学的方法、手段顺利地“搬”到社会科学领域中来。

传播学知识要点、学习方法

传播学知识要点、学习方法

传播学概论知识要点1. 魔弹论——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

P2402. 意见领袖——在传播学中,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称为“意见领袖”。

P2623. 媒介——将扩大人类信息、交流能力的传播中介物称为“媒介”,媒介包括个人与个人进行信息交流的中介物(如电影)和用于向社会公众进行公开、定期传播的工具(如报纸)前者称为普通媒介,后者是大众传播媒介。

P1774. 把关——这种对信息进行筛选与过滤的传播行为就叫做把关。

P1205. 两级传播——大众传播的影响并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众,而是要经过意见领袖这个中间环境,即“大众传播→意见领袖→一般受众”。

P2436. 反馈——(所谓反馈,本是电子工程学的概念,这里借用过来)指传播过程中的受者对收到的信息所作出的反应。

P2477. 参照群体——即个人未必墨身于其中,但以其为参照系而建立或改变自己的信念、态度和行为的群体。

P548. 社会关系论——着重分析受众成负日常的社会关系对其媒介信息接收行为的影响(受众成员的种种社会关系,左右着他们对媒介信息的选择),从而制约着大众传播的效果。

P2109. 热媒介——所提供的信息,明确度高、能高清晰地延伸人体的某一感觉器官,其传播对象在信息的接受过程中参与程度低,想象力发挥程度低。

P19410. 潜网——任何处于稳定社会环境中的传播媒介都担负着社会控制的职能。

而这类控制往往是一种潜移默化、不易察觉的过程,用一个形象化的词来概括就叫潜网。

P129-13011. 受众——是社会信息传播的接受者群体的总称。

P20312. 内容分析法——内容分析是一种对于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地描述的研究方法。

P8313. 自信心假说——自信心的强弱和可说服性的高低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关,即自信心越强,可说服性越低;自信心越弱,可说服性越高。

传播学概论概念

传播学概论概念

传播学概论概念第一章导论1、传播:是人类交流信息的一种社会性行为,是人与人之间,人与他们所属的群体、组织和社会之间,通过有意义的符号所进行的信息传递、接受与反馈行为的总称。

2、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

简而言之,传播学是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号进行社会信息交流的学科。

传播学又称为传学、传意学等。

3、自我传播:即体内传播或人的内向交流,是每一个人本身的自我信息沟通。

4、人际传播:狭义的仅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亦称亲自传播,还包括利用电话、书信等媒介进行的传播。

广义的则包括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在内,形成了亲身、群体、组织三个人际传播的层次。

5、群体传播:即团体传播,有时也称作小群体传播。

它是指人们在“群体”范围内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也是介乎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之间的一个信息交流层次。

6、群体:是指人数不多的一种团体,它的成员是由共同的社会活动结合起来的,并处于直接的个人交往之中,这两种情况是产生情感关系、团体规范和团体过程的基础。

7、组织传播:是一种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即由各种相互依赖关系结成的网络,为应付环境的不确定性而进行信息交流的过程。

8、组织:是指具有一定目的、任务,按照一定形式建立起来的集群结构。

9、大众传播:是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报纸、广播、电视、电影、杂志、图书等,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

第二章传播学的兴起与学术源流1、拉斯韦尔:美国政治学家,是传播学奠基人之一,为传播学的创建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提出了传播的5W模式和“社会传播”的概念,并倡导和实践“内容分析法”,其代表作有《世界大战时期的宣传技巧》、《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

2、施拉姆: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美国传播学的集大成者。

他的主要历史功绩是学科化、系统化地对传播学进行研究。

其代表作有《大众传播学》、《大众传播的过程和效果》、《男人、女人、讯息和媒介—人类传播概论》、《大众传播和社会发展》等。

第三章有关传播过程的理论和传播模式

第三章有关传播过程的理论和传播模式
论建构方式是 C
A.归纳理论 B.机能理论
C.模型
D.演义理论
14.按照赖利夫妇的观点,民族、国家乃
至世界属于 C
A.基本群体
B.次属群体
C.隶属群体
D.高级群体
15.传播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传播的 A
A.过程的效果 B.主体和客体
C.规律和趋势 D.媒介
16.赖利夫妇模式中的次属群体指 B
C.5W模式 D.传播单位模式
5.被后人称为典型的、传统的线性模式是
A.申农-韦弗模式 B.传播单位模式 C
C.拉斯维尔模式 D.德福勒模式
6.信息论的创始人是
A
A.申农 B.卢因 C.布雷多克 D.施拉姆
7.反映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 B
A.社会系统模式 B.控制论模式
C.传播单位模式 D.线性模式
(或者说环节)和各个要素(环节)之 间的关系。
过程论---戴维.伯洛
主要论点: (1)传播是个动态的过程 (2)传播过程是个复杂结构 (3)传播过程的本质是变动
S—M—C—R(讯息来源—讯息---渠道—受者
第二节 传播理论与模式、方式的关系
理论指经过概况、系统化的一组相互关 系的命题和结论。
A.基本群体
B.社会结构
C.初级群体
D.社会总系统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传播过程的含义, 掌握伯洛对传播过程的见解和S-M-C-R 模式;
了解最典型的线性模式:拉斯维尔模式 和申农—韦弗模式的着眼点和特点;
掌握控制论模式的最典型形式,了解德 福勒模式、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丹斯 模式
第一节 从传播过程考察传播现象
一、传播过程 传播现象(内部和外部)的结构、要素
8.传播单位这个概念出现于 C

3.有关传播过程的理论和传播模式

3.有关传播过程的理论和传播模式

1.
2. 3. 4.
模式的四大功能: 组织功能:能对资料进行排序和联系,以显 示事先没有看出来的资料之间的相似性和联 系; 预测功能 启发功能 测量功能 ——多伊奇
第三节 传播过程的几大模式
传统的线性模式
1.
拉斯维尔 :1948年,《传播在社会中 的结构与功能》,提出“五W”模式。
Who(谁)-Says what(说了什么)-In which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To whom (向谁说)-With what effect(有什么效 果)。
马莱兹克关于大众传播过程的系统模式:
自我印象 来自接受者的自发反馈 自我印象
人格结构 内容的选择和加工 人员群体 社会环境 组织 C M 来自讯息的制约
对媒介内容的选择 媒

媒介压力 与制约 内容效果
人格结构
R 人员群体
来自媒介的压力或制约
对媒介的印象
公众压力
传播者对受众的印象 受众对传播者的印象
(传播者)
能量交往
拉斯维尔模式的欠缺之处:
1. 2.
直线性: 孤立性
R.布雷多克的“7W”公式:

说什么
通过什么媒介
给谁 在什么情况下? 为了什么目的? 取得什么效果?
美国数学家香农-韦弗的线性模式: 贡献:导入了“噪音”的概念。对于社会传播过程来说,
这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对一些设备和技术的分 析,提高了信息科技在传播研究中的地位。
赖利夫妇传播系统模式解析:
1.
2.
3. 4. 5.
任何一种传播过程都表现为一定的系统的 活动,而多重结构是社会传播系统的本质特 点; 从事传播的双方即传播者和受传者都可以被 看作是一个个体系统,这些个体系统各有自 己的内在活动,即人内传播; 个体系统与其他个体系统相互连接,形成人 际传播; 个体系统分属于不同的群体系统,形成群体 传播 群体系统的运行又在更大的社会结构和总体 社会系统中。

有关传播过程的理论和传播模式

有关传播过程的理论和传播模式
详细描述
施拉姆双向对称模型由美国学者威尔伯·施拉姆提出,该模型将传播过程分为四个环节:信息编码、解码、反馈和 噪声。它强调了传受双方在传播过程中的互动关系,以及传播效果的双向性。这个模型对于理解人类传播行为具 有重要的意义。
德弗勒互动过程模型
总结词
德弗勒互动过程模型是一个描述大众传播过程的模型,它强调传播过程中的双向性和互动性,传播内 容在传播过程中会不断被修改和调整。
调查研究法的实施步骤包括确定研究 问题、制定调查计划、设计调查工具 、选择调查对象、进行调查和统计分 析等。
调查研究法的优点在于可以对大量样 本进行调查,并通过对数据进行统计 分析来揭示传播现象的规律和特征, 缺点在于调查结果可能受到调查对象 选择的影响,存在一定的误差。
感谢观看
THANKS
有关传播过程的理论 和传播模式
• 传播过程的理论 • 传播模式 • 传播效果理论 • 媒介技术与社会发展 • 传播学研究方法Biblioteka 目录01传播过程的理论
线性模式
线性模式
该理论认为传播是一个直线过程,由 信源发出信息,通过媒介传递给受众 ,受众接受信息并作出反应。
线性模式的局限性
线性模式过于简单化,忽略了受众的 主动性和反馈,以及传播过程中各种 因素的相互作用。
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人们获取和传播信息的方式,使得信息传递更加快速和广泛, 也使得人们更加容易获取和分享信息。
新媒体的发展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例如虚假信息的传播、网络暴力和隐私泄露 等问题,需要采取措施进行规范和管理。
05
传播学研究方法
内容分析法
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对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研究方法,通过对传播内容的分析,可以 揭示传播内容的本质特征和规律。

传播学概论辅导(每章的归纳和总结)

传播学概论辅导(每章的归纳和总结)

第一章导论学习指导:本章是《传播学概论》全书的引论,重点在于了解传播学的关键概念、学科概况及学科背景。

第一节根植于人类生活的传播现象一、概念: 1.1964年,拉扎斯菲尔德在《宣传、传播与舆论》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了“大众传播科学”。

2.1947年,施拉姆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成立了第一个传播研究所。

二、问答: 1.传播的定义大致分为哪三种类型:答:①强调传播是信息的共享这是指通过传播共同享有一则信息、一种思想或态度,目的在于建立彼此之间认知的共同性。

施拉姆认为:“今天我们可以给传播下一个简单的定义,它即是对一组告知性符号采取同一意向。

” ②强调传播是意图地施加影响这是指甲方传递信息给乙方时,希望或要求乙方相信、接受并采取同一态度,而乙方原先并没有这种意向。

美国实验心理学家霍夫兰等认为,传播是“某个人(传播者)传递刺激(通常是语言的)以影响另一些人(接受者)行为的过程”。

③强调传播是信息交流的互动过程美国传播学者贝雷尔森等认为,“运用符号——词语、画片、数字、图表等,来传递信息、思想、感情、技术以及其他内容,这种传递的行为或过程通常称作传播”。

第二节传播学的研究范围和研究对象一、概念 1.传播:传播是带有社会性、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活动。

2.传播学的研究对象:答:第一,按信息传、受的范围大小,传播学可分为五个研究层次,即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第二,按传播学自身的结构可分为三个研究层次:理论,模式,研究方法(定量、定性)。

第三,按不同领域划分纵向或横向的研究层次和研究重点。

纵向研究主要有:古代传播思想的整理与分析,近现代传播事业的演变等。

横向研究有:信息系统——研究与信息处理有关的理论和技术性问题等。

第四,传播学研究可分为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两个层次。

3.自我传播:体内传播或人的内向交流,是每一个人本身的自我信息沟通。

4.人际传播:狭义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

第三章 有关传播过程的理论和传播模式

第三章 有关传播过程的理论和传播模式

第三节 传播过程基本模式

拉斯韦尔模式
拉斯韦尔模式的贡献

1.第一次比较详细、科学地分解了传播的 过程 2.第一次为传播学搭建了一个比较完整、 全面的理论构架,从而使传播学的最终 确立成为可能。
拉斯韦尔模式的缺陷
直线性 孤立性

申农-韦弗模式
德福勒模式
奥古斯德-施拉姆模式
丹斯螺旋模式ຫໍສະໝຸດ 13.传播学研究中常用的、行之有效的理 C 论建构方式是 A.归纳理论 B.机能理论 C.模型 D.演义理论 14.按照赖利夫妇的观点,民族、国家乃 至世界属于 C A.基本群体 B.次属群体 C.隶属群体 D.高级群体

15.传播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传播的 A.过程的效果 B.主体和客体 C.规律和趋势 D.媒介 16.赖利夫妇模式中的次属群体指 A.基本群体 B.社会结构 C.初级群体 D.社会总系统
A
B
A
B 3.提出7W模式的是 A.布雷多克 B.德福勒 C.申农-韦弗 D.伯洛 4.在传播学历史上,第一次比较详细地、 科学地了解了传播过程的是 C A.7W模式 B.德福勒模式 C.5W模式 D.传播单位模式


5.被后人称为典型的、传统的线性模式是 A.申农-韦弗模式 B.传播单位模式 C C.拉斯维尔模式 D.德福勒模式 6.信息论的创始人是 A A.申农 B.卢因 C.布雷多克 D.施拉姆 7.反映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 B A.社会系统模式 B.控制论模式 C.传播单位模式 D.线性模式

过程论---戴维.伯洛
主要论点: (1)传播是个动态的过程 (2)传播过程是个复杂结构 (3)传播过程的本质是变动

第六章 传播过程、模式

第六章 传播过程、模式

(二)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式 韦斯特利 麦克莱恩模式
X 1 X 2 X 3 X 4 X3
X’’
f BC
这个模式包括五个要素: 这个模式包括五个要素: 是社会生活中可以被感知、 X 是社会生活中可以被感知、能够为大众媒介所传播的 事物。 事物。 是具有一定目的性的传播者。它既可以由个人, A 是具有一定目的性的传播者。它既可以由个人,也可 以由组织来承担。 以由组织来承担。 是传播的中介和渠道,由媒介组织及其成员承担。 C 是传播的中介和渠道,由媒介组织及其成员承担。他 们既可以在数量众多的A 们既可以在数量众多的A中依据自己所设想的受众需要和兴 趣选择信息,也可以直接在X中进行这种选择。C 。C为 趣选择信息,也可以直接在X中进行这种选择。C为B充当 信息选择代理人的角色,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服务于A。 信息选择代理人的角色,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服务于A。
二、线性模式的缺点: 线性模式的缺点: (1)它是一个单向直线模式,容易把传播者和受 它是一个单向直线模式, 它是一个单向直线模式 传者的角色、关系和作用固定化。 传者的角色、关系和作用固定化。而人类社会的传 播活动常常是双向的。 播活动常常是双向的。 (2)缺乏反馈的环节,不能体现人类传播活动的 缺乏反馈的环节, 缺乏反馈的环节 互动性质。 互动性质。
5W模式对应的 种分析 模式对应的5种分析 模式对应的
(3)传播过程是一个目的性行为过程,具有企图影 传播过程是一个目的性行为过程, 传播过程是一个目的性行为过程 响受众的目的。 响受众的目的。
(二)、申农 韦弗数学模式 )、申农-韦弗数学模式 申农
讯息 信号 接收到 的信号 讯息
信源
发 射 器
信道
接收 器
信宿
噪音

传播的过程与模式分析课件

传播的过程与模式分析课件
互动传播模式强调了即时性和互动性。在这种模式下,受众可以即时地与信息进行互动,并参与到信 息的传播过程中。这种模式还突出了个性化,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兴趣定制和选择信息。
网络传播模式
总结词
去中心化、节点、链接
详细描述
网络传播模式是一个去中心化的模型,它强调了信息在网络中的流动和传播。在这种模 式下,每个节点(个体或组织)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送者和接收者,并通过链接形成复 杂的信息网络。这种模式突出了信息的共享和协同工作,使传播成为一个更加开放和包
容的过程。
03
传播效果研究
传播效果的概念与分类
传播效果的概念
传播效果是指传播活动对受众的思想、行为、认知等方面所 产生的影响。
传播效果的分类
短期效果和长期效果、直接效果和间接效果、预期效果和非 预期效果。
传播效果的评估方法
调查法
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 方式了解受众对传播活 动的认知、态度和行为
变化。
05
案例分析与实践
成功传播案例分析
案例一
可口可乐的"Happy Holiday"广告活动
案例二
星巴克的"Upstanders"倡议
总结词
成功传播案例通常具有明确的目标受众,创意特殊且与品牌形象高 度一致,同时重视与受众的互动和情感连接。
失败传播案例分析
案例一
某品牌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的争议性广 告
传播的方式
传播的方式包括语言、文字、图像、声音等多种情势,不同的传播方式适用于 不同的信息传递和交流场景。
02
传播模式分析
线性传播模式
总结词
单向、直线性、无反馈
详细描述
线性传播模式是最早的传播模式之一,它描述了信息从发送者直接传递给受众, 没有反馈或互动的过程。这种模式忽略了受众的反馈和参与,认为传播是单向的 直线性过程。

传播学概论(最新精简版)

传播学概论(最新精简版)
手段:包括新闻、广告、公关等多种形式
案例:美国大选中的政治传播策略
经济传播
定义:经济传播是指通过各种传播手段,将经济信息传递给目标受众,促 进经济发展和交流的过程。 传播手段:包括广告、公关、新闻、社交媒体等多种形式。
目标受众:包括消费者、投资者、企业、政府等各个经济主体。
作用: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经济效益、推动社会进步。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
的联系
研究方法:注 重对传播现象 进行深入的哲 学思考和理论
探讨
代表作品: 《公共领域的 结构转型》、 《交往行动理
论》等
符号学派
代表人物:索绪尔、 皮尔士
理论观点:强调符 号在传播中的重要 性,认为符号是传 播的基础
研究方法:注重语 言、文字等符号的 研究
对传播学的影响: 推动了传播学对符 号的研究,为后来 的传播学发展奠定 了基础
功能:传达意义、情感体验、文化传承
媒介
定义:媒介是传播信息、知识、情感等的载体和工具 分类:传统媒介和新媒体 作用:传递信息、影响受众、塑造文化等 发展趋势:数字化、智能化、社交化等
受众
定义:受众指的是传播信息的接受者
特点:受众是信息传播的终端,具有多样性、匿名性、流动性等特点
类型:根据不同的标准,受众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如按照年龄、性别、 职业、地域等 作用:受众是传播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对于传播内容的选择、传播渠 道的确定以及传播效果的评价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传播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发展
传播学与计算机科学的交叉:新媒体技术、人工智能在传播中的应用 传播学与心理学的交叉:传播心理学、广告心理学等研究消费者心理的领域 传播学与经济学的交叉:品牌传播、市场营销、广告策略等商业领域 传播学与社会学的交叉:媒体社会学、传播社会学等研究媒体与社会关系的领域

第3章 传播过程与传播模式

第3章 传播过程与传播模式

媒介分析
受众分析
效果分析
对该模式的评价
意义: 该模式第一次将人们每天从事却又阐释不清的传播活动明确表述为 由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大众传播学研究的五大领域:控制 研究、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和效果分析,就是沿着这个 模式形成的。 缺点: (1)它是一个单向直线模式,容易把传播者和受传者的角色、关系 和作用固定化。而人类社会的传播活动常常是双向的; (2)缺乏反馈的环节,不能体现人类传播活动的互动性质 。
不足之处:
(1)它认为传播过程是双向回路之后,就成了循环、 平衡的自我调节系统,而现实中的传播过程,尤其 是大众传播过程较少有平衡; (2)它认为传播过程是一个独立本体运动过程,即 传播过程是一个独立于社会的自我运行的系统过程, 忽视了传播过程的社会背景。
X 是社会生活中可以被感知、能够为大众媒介所传播的事物; A 是具有一定目的性的传播者。它既可以由个人,也可以由 组织来承担; C 是传播的中介和渠道,由媒介组织及其成员承担。他们既 可以在数量众多的A中依据自己所设想的受众需要和兴趣选择 信息,也可以直接在X中进行这种选择。C为B充当信息选择 代理人的角色,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服务于A; B 表示受众。他们因生活的需要而必须获取和应用来自C的 信息; F 表示反馈。其中FBA是受众B向传播者A发出的反馈,F BC是受众B向媒介组织C表达的反馈。C作为守门人在选择信 息时要受到来自B的反馈的影响。FCA是媒介对信息来源A发 出的反馈。这种反馈可能会鼓励、改变乃至抵制A的意图。
(二)传播过程的循环模式
1 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 2 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式
1 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The Osgood-Schramm Circular Model ) 奥斯古德首创,施拉姆提出,是一个高度循环的 模式。1954年,施拉姆在《传播是怎样运行的》 一文中,提出的过程模式,又称为循环模式。

传播过程与传播模式综述课件

传播过程与传播模式综述课件

传播过程的模式
单向直线模式
传播者将信息直接传递给受众 ,缺乏反馈和互动。
双向对称模式
强调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互动 和反馈,强调信息的共享和理 解。
社会系统模式
将传播过程置于更广泛的社会 背景中,考察传播与社会系统 的互动关系。
信息传播的数字模式
互联网时代下的信息传播模式 ,强调信息的数字化、网络化
、互动性和个性化。
互动传播模式
定义
互动传播模式是一种基于互联网技术的传播方式 ,信息在传播者和受众之间进行多向流动,受众 可以主动地参与到传播过程中,并与其他受众进 行互动交流。
优点
能够满足受众的个性化需求,提高信息传递的针 对性和有效性,同时能够促进信息的即时反馈和 交流。
特点
互动传播模式强调信息的即时性、交互性和个性 化,适用于社交媒体、在线游戏等需要即时互动 的场合。
双向对称模式
定义 双向对称模式是一种交互式的传 播方式,信息在传播者和受众之 间双向流动,受众可以主动地参 与到传播过程中。
缺点 信息传递效率较低,受众覆盖面 较窄。
特点 双向对称模式强调传播的互动性 和反馈机制,适用于需要与受众 进行互动交流的场合。
优点 能够满足受众的个性化需求,提 高信息传递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传播过程与传播模式 综述课件
• 传播过程 • 传播模式 • 传播媒介 • 传播效果 • 传播理论
目录
01
传播过程
传播过程的定义
传播过程
传播过程的特性
指信息在传播者与受众之间传递、扩 散、互动的过程,包括信息的产生、 编码、传递、解码和反馈等环节。
动态性、互动性、系统性、目的性。
传播过程的本质
信息交流与共享,通过特定的媒介和 渠道,实现信息的传递和意义的共享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有关传播过程的理论和传播模式
学习指导
本章非常重要,是全教材的重点章。

理论色彩很浓,知识点较多,论述的脉络也不是十分清晰,比较杂乱。

这些都加重了学习的难度。

我们十分注意把杂乱的知识进行梳理,进行归类,这样这一章较难的知识就比较容易掌握了。

所以,同学们在学习这一章时,要特别注意我们讲授的思路。

思路清晰了,内容就不难了。

第一节从传播过程考察传播现象
一、对传播过程应如何理解和分解?
传播过程即传播现象的结构、要素和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

传播学的主要任务,如施拉姆所说,是研究传播的过程和效果。

二、伯洛对传播过程的理论及其意义。

1.其理论:
(1)传播是一个动态过程,无始无终,没有界限。

(2)传播过程是一组复杂的结构,应将其中的多元关系作为研究的基本单位。

(3)传播的本质是变动的,即各种关系的相互影响和变化。

他还提出略称为“S-M-C-R”(即“讯息来源-讯息-渠道-受者”)的传播过程模式,以修正以往的众多过程模式。

2.其意义是:强调了“传播过程研究”的重要性,而且加强了“过程研究”的科学性,纠正了以往认识中把传播看作是孤立的、静止的、简单的、封闭的过程的谬论。

三、“传播过程研究”的结论
结论:①将“传播”作为“过程”看待、探索的工作,早就开始了;②但是,从不自觉到自觉、从不深入到深入,有一个渐进的过程;③作为传播学宏观理论的“过程研究”,至今尚未完结,仍有其重要意义。

第二节传播理论与模式、方法的关系
一、理论与模式的区别
理论指经过概括、系统化的一组相互关系的命题和结论。

模式指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的形式。

“理论”即对客观规律的表述,而“模式”则是一种简洁地表现“理论”的手段。

二、模式的类型
1.文字模式
2.图像模式
3.数学模式
最常用的是图像模式。

三、理论“模式化”盛行的理由
其一,研究者们发现,这种方法很适用于传播学领域。

因为,传播的各种规律,深藏于各种关系中,无法看见却可用“模式”表现。

其二,研究者们生逢其时——因为,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整体化”的结果,使社会科学者深受自然科学的影响和启示,这才有可能将“模式”这类原属自然科学的方法、手段顺利地“搬”到社会科学领域中来。

造价工程师| 监理工程师| 咨询工程师| 一级建造师| 二级建造师| 会计证| 建筑师| 安全工程师| 会计职称
四、传播学上的三大类基本模式
1.线性模式
2.控制论模式
3.社会系统模式。

第三节传播过程基本模式述略
一、传播过程基本模式
最早出现的模式是线性模式,再发展到控制论模式,发展到最高层次是社会系统传播模式。

造价工程师| 监理工程师| 咨询工程师| 一级建造师| 二级建造师| 会计证| 建筑师| 安全工程师| 会计职称
造价工程师| 监理工程师| 咨询工程师| 一级建造师| 二级建造师| 会计证| 建筑师| 安全工程师| 会计职称
二、基本概念
1.反馈:传播过程中的受者对收到的信息所作出的反应。

2.“传播单位”:每一个传播的参加者,无论个人还是团体,都可看做是一个“传播单位”,都兼有传者、受者这两种身份。

3.编码和译码(或解码):编码:认知-表述过程,就是把看到、听到、想到的意思,化作符号。

译码:表述-理解过程,就是把符号还原成意思。

4.基本群体:也叫初级群众、首属群体,指家庭、邻里、亲密伙伴等。

5.参照群体:个人未必置身于其中,但以其为参照系而建立或改变自己的信念、态度和行为的群体。

三、简述传播学模式研究的发展阶段。

传播模式研究分为三大类,也是三个阶段:线性模式、控制论模式、社会系统模式。

拉斯韦尔的5W模式第一次比较详细、科学地分解了传播的过程。

传统的线性模式有直线性和孤立性的缺点。

申农-韦弗模式也是一个著名的线性模式,它注意到传播和周围环境的关系,但也没从根本上克服线性模式的局限性。

50年代初起,出现了一批以控制论为指导思想的传播过程模式。

变“单向直线性”为“双向循环性”,引入了“反馈”的机制,从而更客观、更准确地反映了现实的传播过程。

传播结构认识史上的第三次飞跃是社会系统模式的完成,解决了传播和条件问题,反映了人类对传播现象的认识越来越全面、深刻。

四、控制论模式和社会系统模式的相同与不同
1.相同:
(1)有关传播要素是相同的;
(2)都具有循环性反馈性。

2.不同之处:
(1)控制论模式解决的是传播要素,即内部结构问题。

考查的是微观的单一的传播过程;不重视对传播以外的因素的考察;无法揭示社会传播的总体面貌。

(2)社会系统模式解决的是外部条件,即外部结构。

把传播过程明确描述为社会过程之一,把传播过程置于总的社会过程中加以考察。

第三章是本书的重点章,它的重点在于传播过程中的模式的三阶段:线性模式、控制论模式、社会系统模式。

造价工程师| 监理工程师| 咨询工程师| 一级建造师| 二级建造师| 会计证| 建筑师| 安全工程师| 会计职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