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实验材料的有效选择与呈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分层、适时呈现实验材料,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一种材料就预示着一个现象,可以设置一个情境,进行一项探究。不管是有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还是无关,每一种材料的出现都有自己的很明显的目的性。因此,把握好材料的呈现方式和时机,也就是调控了课堂的节奏,掌握了课堂的结构。一般来说,材料的结构性呈现如下:
(1)材料的呈现要有层次性,发放体现后续性。
(一)选择“有结构的材料”,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
所谓“有结构的材料”就是教师经过精心设计的典型材料的组合,这种材料的组合,既要揭示教学内容有关的一系列现象,体现教材的科学性,又要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还应具有趣味性,使学生喜欢,并有能力通过对材料的探索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新知。
如何设计和选择“有结构的材料”呢?
选择具有生活性的实验材料,让学生的探究在真实中展开。如在教学时,教师为学生提供了文具盒、铅笔、橡皮、直尺、墨水、小刀、胶水、三角尺、小石头、牙膏、粉笔、沙子、大豆、水、面粉等这些学生熟悉的常见的事物作为实验材料,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探究,还可以破除科学的神秘感,让学生体会到身边处处有科学。
实践证明,使用“有结构的材料”进行教学活动,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科学课程的整合功能。教师运用有结构材料的形象性、直观性、具体性、真实性的特点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教材中的知识重点和难点,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学生对有结构材料进行实验和观察时,可以搜集到许多信息资料,有助于培养学生善于搜集资料、获取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学生通过亲自操作有结构材料,实践验证前人获得的科学结论,获得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技巧。在运用有结构材料进行科学实验探究活动,需有和谐的人际关系,融洽的情感,要遵循人文的规范,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这有助于学生心理的沟通、交流、领悟、感应和体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和共同责任感,有利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形成。
“材料引起学习,材料引起活动”。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有效的实验材料”是学生解决科学问题,获得科学知识,提高探究能力的基本载体,而分层、适时地向学生呈现实验材料,则能保证学生对问题探究的一致性,并能有效地控制好教学秩序,保证各个实验顺利的开展,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选择具有开放性的实验材料,让学生在探究中创新。指出: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这种开放性表现在时间、空间、过程、内容、资源、结论等多方面。如在设计中,教师独具匠心地设计了一个“材料超市”(“材料超市”里摆放着丰富的实验材料,有大小不同的塑料花布、彩色蜡光纸、棉线、蜡线、橡皮、回形针、硬币、剪刀、双面胶等),由学生自主选择,分组研究,制作出了各色的降落伞。这种自助餐式的实验材料,不仅满足了学生的需要,还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小学科学课实验材料的有效选择与呈现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入门课程,应将这门课程理解为一种特殊的探究自然的活动,这种科学探究不仅涉及逻辑推理与实验验证,同时也是充满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因此学习材料的选择与组织往往会影响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探究能力的形成。在探究学习中,教师为学生提供合适的、有结构的材料是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基础和关键。学生通过对材料的操作、摆弄和思考,才能形成完整形象,从中感悟获取科学知识的方法和过程,培养科学的创造性思维,提升自己的科学素养。
选择具有趣味性的实验材料,让学生的探究在愉悦中进行。在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溜溜球、小风车、小汽车、竹蜻蜓、陀螺、汽球、会发出音乐会跳舞的小布娃娃等,这些实验材料抓住了小学生好玩的天性及对儿童玩具具有特有的兴趣这一年龄特点,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选择具有直观性的实验材料,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取新知。虽然新课程标准提倡让学生像科学家那样真刀真枪地做科学,但是,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等是不能和成人相比拟的。因此,教师所提供给学生的实验材料应尽可能体现现象的直观性。以教学为例,在引导学生探究物体发声原理时,教师给学生提供了鼓、音叉、小口瓶等主要实验材料,还给学生提供了黄豆、水、泡沫小球等辅助实验材料。这样,学生通过黄豆在鼓皮上的跳动,音叉使水溅出来等直观现象就能进一步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材料呈现的数量和种类要充分,适应学生的探究能力
由于使用材料多是学生常见的,但经过组合又成了一种有揭示概念的结构的材料,学生就有能力发现材料蕴含的意义。因此,学具的数量和种类的选择对于主题应该是一个不多、一个不少,每个学具都应该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每个学具都要对学生概念的发展“发挥自己的光和热”。材料应该能够也应能够吸引和适应特定年龄的孩子们,让他们通过适当的努力,能够最终获得发现,而不是被迷惑和打击。教师通过研究学生、了解学生,为学生提供材料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让学生有能力从材料中发现其意义,从而避免学生在探究学习中产生困难。
教师通过材料的选取和组合以及交给学生时的次序,可以帮助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同时也就形成了结构。为了使材料的结构更清楚,让孩子们更容易看出其结构,学具的发放有时需要分阶段,分层次进行。较后发放的材料称为“后续材料”。如在研究“沉浮和大小、轻重”的关系时,因为每组材料之间都有极强的先后逻辑顺序,因此材料就必须分阶段发放。后续材料可以循序渐进地增加问题的复杂性,并使学生在逐渐复杂的问题中思维活动步步深入,步步推进,继而给人以强烈的探究欲望和动力,促使学生去进一步发现。材料结构的呈现始终牵制着学生思维活动的发展,使学生的思维伴随着对这些材料的操作不断推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