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
我国农产品的现状
我国农产品的现状民以食为天,农产品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产品的生产、销售和消费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以及政策的支持,我国农产品的现状呈现出了一系列新的特点和趋势。
从生产方面来看,我国农产品的产量总体保持稳定增长。
粮食生产连年丰收,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奠定了坚实基础。
同时,经济作物如蔬菜、水果、花卉等的种植面积也在不断扩大,满足了人们日益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使得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都有了显著提升。
例如,杂交水稻、转基因棉花等技术的应用,为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然而,我国农业生产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一方面,耕地资源有限,且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污染和退化,这对农产品的可持续生产构成了威胁。
另一方面,农业生产受气候条件影响较大,自然灾害如干旱、洪涝、病虫害等时有发生,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不确定性。
此外,农业劳动力的老龄化和短缺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年轻一代从事农业生产的意愿较低,导致农业生产面临着人力不足的困境。
在销售方面,农产品的市场流通体系逐渐完善。
传统的农贸市场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电商平台的兴起为农产品的销售开辟了新的渠道。
消费者可以通过网络轻松购买到来自全国各地的特色农产品,大大缩短了农产品从田间地头到餐桌的距离。
冷链物流技术的发展也使得生鲜农产品的运输和销售更加便捷,提高了农产品的品质和附加值。
但是,农产品销售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市场信息不对称导致部分农产品滞销,农民无法及时了解市场需求,盲目种植造成了资源浪费。
农产品品牌建设相对滞后,缺乏具有影响力的品牌,使得优质农产品难以在市场上获得更高的价格。
此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仍需加强,一些不法商贩为了追求利益,违规使用农药、化肥等,影响了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
消费方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对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要求越来越高。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产品贸易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据着很大的比重。
发展农产品贸易不仅有利于农民增产增收,而且有利于国家发展农村经济。
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就大力发展农产品贸易,特别是在发展市场经济的大形势下,农产品贸易的发展尤为重要。
但是我国农产品的发展在国际市场上遭遇到了冲击,主要是绿色壁垒的冲击。
在这种国际化的趋势下,我国农产品发展需要通过提高自身农产品质量、国家各方面政策的支持等策略来扫清绿色壁垒的阻碍,只有这样我国的农产品才能在国际贸易中不断向前发展,否则只能被淘汰。
1、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现状1.1 优势农产品的出口持续较快的增长。
在我国,水果、蔬菜和水产品是一些具有比较优势的传统的出口产品,近些年来这些产品的出口仍然保持着增长的趋势。
另外我国的大米小麦等主要的粮食产品也是保持着净出口的趋势。
1.2 农产品进出口逆差明显加剧。
虽然我国的一些传统农产品仍然保持着出口优势,但是就我国整个进出口市场而言,近年来我国的农产品进出口逆差在不断增长。
特别是大豆食用植物油等产品的进口量不断的加大,这使得我国的农产品国际贸易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2、绿色壁垒对于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影响国际市场所推行的绿色壁垒政策,它在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包装等各个方面有着更高的要求。
因而绿色壁垒政策对于我国的农产品出口的影响也主要表现在产品质量安全上。
具体来说,绿色壁垒通过严格的卫生检疫制度、农产品生产和加工标准、农药及有毒物质残留量检测、销售产品包装要求等手段对他国农产品销售设置较高的进入门槛。
这些绿色贸易壁垒的出现对农产品贸易和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发展带来重大影响。
就对我国农产品而言,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进一步显现出我国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
农耕文化是我国农业的宝贵财富
农耕文化是我国农业的宝贵财富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着悠久的农耕历史和灿烂的农耕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耕文化是我国农业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不能丢,而且要不断发扬光大。
有了农业,人类才开始定居,才有了与畜牧业、手工业的两次社会大分工,并且至今还在支撑着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
毫不夸张地说,农业是人类文明之母。
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中国之所以被誉为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主要原因就是这些地区率先进入了农业文明时代。
中国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八大农业起源中心之一,大约在距今一万年前,中国就进入农业文明时代,并且最早培育成功了小米和大米。
河北武安磁山遗址发现的粟的遗存,以及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发现的稻谷的遗存,数量都达到十万斤以上,遗址的年代在距今7000年。
中国的水利灌溉也非常先进,始建于5100年前的浙江余杭良渚古城遗址,面积达100平方公里,近年在古城外围发现了11条水坝的遗址,可以拦蓄出13平方公里的水面,总库容量约4600万立方米,具有防洪、灌溉、运输等多种功能。
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绵延五千年而不衰,得力于农业的支撑。
时至今日,中国依靠仅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0%的人口,这是中国农业对人类的杰出贡献,值得世人尊敬。
农耕时代所创造的灿烂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根脉,蕴藏着中华文化的基因密码。
早在周代,即已拥有《诗》《书》《礼》《乐》《易》《春秋》《老子》《庄子》《楚辞》《孙子兵法》《黄帝内经》《甘石星经》等一批世界上最早的典籍,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墨子、管子、荀子等文化大师是举世公认的巨擘。
梁启超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中自豪地说,古希腊虽然有苏格拉底诸贤,然而“安能及我先秦诸子”?“上世史时代之学术思想,我中华第一也”。
中华文化曾长期领先世界。
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不仅遇到了存亡危机,文化也遇到了危机。
有人把农耕文明解读为低级文明,由此数典忘祖,言必称希腊,一切唯西方文化马首是瞻。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产品贸易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据着很大的比重。
发展农产品贸易不仅有利于农民增产增收,而且有利于国家发展农村经济。
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就大力发展农产品贸易,特别是在发展市场经济的大形势下,农产品贸易的发展尤为重要。
但是我国农产品的发展在国际市场上遭遇到了冲击,主要是绿色壁垒的冲击。
在这种国际化的趋势下,我国农产品发展需要通过提高自身农产品质量、国家各方面政策的支持等策略来扫清绿色壁垒的阻碍,只有这样我国的农产品才能在国际贸易中不断向前发展,否则只能被淘汰。
1、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现状优势农产品的出口持续较快的增长。
在我国,水果、蔬菜和水产品是一些具有比较优势的传统的出口产品,近些年来这些产品的出口仍然保持着增长的趋势。
另外我国的大米小麦等主要的粮食产品也是保持着净出口的趋势。
农产品进出口逆差明显加剧。
虽然我国的一些传统农产品仍然保持着出口优势,但是就我国整个进出口市场而言,近年来我国的农产品进出口逆差在不断增长。
特别是大豆食用植物油等产品的进口量不断的加大,这使得我国的农产品国际贸易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2、绿色壁垒对于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影响国际市场所推行的绿色壁垒政策,它在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包装等各个方面有着更高的要求。
因而绿色壁垒政策对于我国的农产品出口的影响也主要表现在产品质量安全上。
具体来说,绿色壁垒通过严格的卫生检疫制度、农产品生产和加工标准、农药及有毒物质残留量检测、销售产品包装要求等手段对他国农产品销售设置较高的进入门槛。
这些绿色贸易壁垒的出现对农产品贸易和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发展带来重大影响。
就对我国农产品而言,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进一步显现出我国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
我国农产品在国际贸易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产品质量问题,我国的农产品产量大,但是质量较差,产品的外观形态也难以达到国际化标准。
我国用以出口的农产品,其品质一般来讲都远高于国内销售的同类产品,但发达国家采用了各种高标准的食品与卫生检疫手段来提高产品的品质标准,这些高标准的农产品在出口的过程中还是难以满足发达国家的品质标准,最后被纷纷退回。
我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大国
我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大国,谈到农业,多数人会想到我国粮食问题。
随着我国人口增加,粮食产量逐年下降的趋势来看,粮食问题早已不是个新话题了,“节约粮食”更是我们从小便熟知的字眼。
10月16日是世界粮食日,国家粮食局借鉴国际上的一些做法,在全国中发起倡议,倡导自愿参加“饥饿二十四小时”,以更好地警醒世人“丰年不忘灾年,增产不忘节约,消费不能浪费”。
可是,饥饿不但没有消除,反而在不断扩大。
据预测到2030年粮食需求将会提高30%至40%,全球新一轮粮食危机的到来似乎已无法避免。
抛开资料,环顾我们的生活中,也有上述情形照应场景:白藤坑小学,一顿午饭,每个孩子都是带着自家饭菜到学校煮熟着吃,没有一点肉,没有一点菜,只有一块细长的菜脯,如果某天多了一点菜,那便是幸福的,甚至是奢侈的……但在仅仅几十公里外的地方,一群人,把米饭当成自己的塞牙之物,不屑一顾,将大量粮食丢弃!而世界上还有许多人正因饥饿而在死亡的边缘上挣扎?很多非洲难民因饥饿瘦骨嶙峋、饥不择食,最终饿死在街头那惨不忍睹的情景……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饥饿需要我们用力量去驱赶!爱惜粮食,节约粮食,仿佛只是我们生活中的小事,却是全球七分之一的人生命中的大事! 回首上个世纪,粮食曾在人们心中拥有崇高的地位,在人们的努力下,饥饿像一只失败的恶狼扭头远去。
如今,我们却又迅速淡忘了饥饿的痛苦!这样无处不在的浪费行为什么时候会再次引来这只恶狼的血盆大口呢? 爱惜粮食,节约粮食。
未来被我们“节约”与“浪费”的一念之差所控制。
粮食危机是恶化还是逐步改善,取决于我们每个人的行动。
小伙伴们,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尽自己的一分力量,从小养成节约的好习惯:不攀比,以节约为荣,浪费为耻;减少浪费;做节约宣传员,向家人,朋友宣传浪费的可怕后果!如果,大家都这样做,那么“饥荒”会减少;粮食产量会提高; 世界会更加美好!联合国把每年的10月16日定为世界粮食日,就是要我们把节约变为自觉、成为习惯。
中国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国
中国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国,长期以来保持了粮食基本自给,实现了国家经济和社会安全平稳的发展。
在国际交流和影响日益密切的今天,如何在科学的可持续发展观的全面指导下,保障和扩大粮食生产,应当坚持两个依靠:依靠政策指导,依靠科技发展。
依靠政策指导,就需要政府在全面的科学的可持续发展观指导下,立足国情,制定符合我国实际的,适应经济发展形势的科学政策。
具体来讲,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统筹安排,实现科学指导。
第一,健全和完善土地承包经营体制,实现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
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在保证土地使用形式不变的情况下,增加土地产出,增加农民收入。
实践已经证明,我国现行的土地制度是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的,是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坚持和完善现行土地承包和经营体制,必将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保障粮食安全的科学理论之一。
第二,保护和提高粮食的收购价格,提高粮农收入,带动农民积极性。
随着我国国际合作和交流的不断加强,粮食价格在与国际接轨的过程中受到很大冲击;同时,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重工轻农的思想也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粮价的合理上涨。
充分利用国家经济指导职能在市场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提高粮食价格,稳定粮农信心,提高种粮积极性,是保持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
第三,稳定涉农产品价格,加大政府补贴力度,保证各项生产资料价格稳定和市场供应,对设计农民生产所需的种子、农药、化肥等基础性生产资料,政府应当充分发挥宏观调控职能,通过多种方式保证生产资料价格不上扬,降低农民生产成本,提高种粮补偿,使农民切实感受到政府的优惠,保持粮农种粮的热情,增加收入。
依靠科技发展,这与我们的科学发展观是密不可分的。
用科学的力量来发展农业,提升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主要又必须立足两个方面:一是加大农业领域的科技研发力度,二是培养农业生产的名牌产品,提高农业产品的附加值。
加大农业领域的科技研发力度,重点在于高效种子、幼稚化肥、环保农药等方面的研发,使国家能够在生产资料领域控制农业生产的主动权,依靠自主科技发展自主农业,巩固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
中国是农业大国金句摘抄
中国是农业大国金句摘抄我国是农业大国,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国之要。
广大农民在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等各个历史时期都作出了重大贡献。
今年是农村改革40周年,40年来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淡漠农村。
必须始终坚持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不减弱、推进农村全面小康不松劲,在认识的高度、重视的程度、投入的力度上保持好势头。
要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加快推进农民增收,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走出一条集约、高效、安全、持续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
要加强农业与科技融合,加强农业科技创新,科研人员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让农民用最好的技术种出最好的粮食。
新形势下,要着力解决农业发展中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重点从农产品结构、抗风险能力、农业现代化水平上发力。
要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供给,强化“米袋子”省长负责制考核,加强粮食市场价格监测和监管,加快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实落地。
要坚持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并推进,实现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跨越。
要在资金投入、要素配置、公共服务、干部配备等方面采取有力举措,加快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不断缩小城乡差距,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
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好要把乡村振兴起来,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好。
要加强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精神文明建设,健全乡村治理体系,使乡村的精神风貌、人居环境、生态环境、社会风气都焕然一新,让乡亲们过上令人羡慕的田园生活。
新形势下深化农村改革,主线仍然是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
最大的政策,就是必须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坚持稳定土地承包关系。
要抓紧落实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制度,真正让农民吃上“定心丸”。
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
中国是农业大国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有9亿占全国人口的70%,农业人口7亿占产业总人口50%,因此三农问题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国家富强。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在劳动力和土地资源一定的情况下农业机械化作为提高劳动力最有效手段,可以有效提高农民的效益和收入水平。
中国的农业看黑龙江省,黑龙江省的农业看垦区,垦区的农业看建三江,从小就在建三江长大的我,目睹了家乡农业和经济的飞速发展,深知农业机械化的重要性,在报考单上填上了机械自动化专业。
四年后我从东北农业大学毕业,成为了北大荒精准农业农机中心的一名工作人员,如愿以偿的与机械打起了交道,现如今我每天都和美国的“大家伙”接触,时间一长我发现这些庞然大物不但马力强劲,操作简单,驾驶环境舒适最让我惊讶的是电子信息技术在农机上发挥的强大作用。
故障代码,让我着实佩服美国人的技术,当农机发生故障时,发生异常的部件代码会出现在车载计算机屏幕上,维修人员会以最快的时间修理,省时省力,记得大三下学期的一段时间里我在前进农场农机科实习,当时是10月份正是秋收最忙的时候农场规定15日完成收获任务,全场上下都在早起晚归,如火如荼的忙碌着,当时我的任务就是在各管理区跑,看收获进程和农机工作情况,有次上午在18管理区有台收获机没有工作,走到跟前才了解到机械有故障需要维修,查找故障就花费了2小时,别说维修时间了,就是维修人员大老远跑来就得很长一段时间,这一天就这么荒废了,在秋收时令,真是时间就是金钱,一天少收获2,3百亩水稻,并且我注意到农户家的收获机大多都是仿制或稍加改造形成的,很有几分邯郸学步的味道,可靠性很低。
国内和国外农用机械差距之大让我感慨颇多究其原因我国现代农业装备主要存在诸多问题1,政策体系不完善,农机装备投入仍然不足,扶持和支持力度还不够。
2,工艺落后,装备质量差,技术水平低,能耗高,创新能力不足,行业中绝大多数企业基本上不具备自主创新能力。
3,农业装备科研投入不足,研究试验和示范推广条件十分落后。
关于我国“三农问题”的几点认识与思考
关于我国“三农问题”的几点认识与思考一、什么是“三农”问题1.国情背景: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
解放以来,我国历届政府都非常重视农业的发展,经过50多年社会各界的艰苦努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仅用世界上不足7%的耕地养育了世界上近四分之一的人口。
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党在农村率先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实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代表的一系列经济改革政策,调整了我国农业生产组织形式,改善了我国农业生产结构和产品结构,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业生产力,提高了粮食和其它农副产品的产量,逐步缓解和根除了我国粮食和其它农副产品一直供不应求的局面,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了我国城乡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稳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我国其它领域的经济改革提供了非常宝贵的经验。
我国目前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还相对比较低,还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这一矛盾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我国目前正处在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时期,不少经济政策还不能做到成龙配套,互相协调。
因此,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农业、农村和农民在经济发展中遇到了一些新问题,出现了一些新情况,这些问题应该引起党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并逐步加以解决,否则将会影响到我国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甚至影响到我国社会的长期稳定。
2.具体含义:“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问题。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放松。
近几年,出现了农产品供过于求、价格下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问题。
如果不改变这种状况,就会严重挫伤农民积极性,动摇农业的基础地位,甚至危及国民经济全局。
因此必须把坚持加强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
农业发展方针与措施
农业发展方针与措施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对于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促进农业的发展,确保粮食安全,提高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各国都制定了相应的农业发展方针与措施。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在农业发展方面也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以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和农村振兴。
首先,我国的农业发展方针主要体现在贯彻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方针上。
这意味着要优先保障农业发展的资源和政策支持,确保农业的持续增长和农民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还要侧重发展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农业的生产力水平,增强农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其次,我国的农业发展方针还包括保障粮食安全。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因此,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来保障稳定的粮食供应,增加粮食生产能力。
这些措施主要包括加大农业投入力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建立完善的粮食储备体系等。
另外,我国的农业发展方针还注重农村扶贫和农业科技创新。
农村扶贫是我国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也是农业发展的一项基本要求。
为此,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的扶贫政策和措施,包括精准扶贫、产业扶贫、教育扶贫等。
同时,我国还加大了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提高农业科技的水平和推广应用,以提高农业的生产力和竞争力。
此外,我国的农业发展方针还包括改革农村土地制度和农业经营体制。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改革农村土地制度和农业经营体制是农业发展的关键环节。
为此,我国启动了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推进农村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置,鼓励农民参与农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集约化经营形式。
最后,我国的农业发展方针还强调生态农业的发展。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生态农业逐渐成为农业发展的新趋势。
我国大力推行绿色农业、有机农业、低碳农业等,注重保护农田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我国的农业发展方针与措施包括贯彻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方针、保障粮食安全、农村扶贫和农业科技创新、改革农村土地制度和农业经营体制、发展生态农业等。
我国粮食安全的内容
我国粮食安全的内容一、前言粮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每个国家都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
我国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粮食安全问题尤为突出。
本文将从我国粮食生产、储备、流通、消费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更好地了解我国粮食安全现状。
二、我国粮食生产1. 粮食种植面积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拥有广阔的耕地资源。
根据农业部发布的数据,2019年我国粮食种植面积为1.35亿公顷。
2. 粮食产量2019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6.64亿吨,其中小麦产量2.91亿吨,稻谷产量2.19亿吨,玉米产量2.5亿吨。
总体来看,我国粮食产量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3. 科技创新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科技创新起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我国在农业科技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
例如,在育种方面,通过转基因技术研发出了多个高产、耐旱、耐病的新品种,提高了粮食产量和质量。
三、我国粮食储备1. 粮食储备政策为了应对突发事件和市场波动,我国实行了粮食储备政策。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安全法》,我国要建立国家粮食储备制度,并根据需要适时调节储备量。
同时,我国还建立了各级地方储备库和中央储备库,确保了粮食供应的稳定性。
2. 粮食储备数量根据农业部发布的数据,截至2019年底,我国中央和地方储备库共有粮食存储能力3.9亿吨,其中中央储备库存放1.5亿吨左右。
这一数量足以满足我国一年左右的消费需求。
四、我国粮食流通1. 粮油批发市场为了保障消费者权益和促进市场竞争,我国建立了大规模的粮油批发市场。
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已经建立起数百个大型批发市场,其中以北方的大连、上海、天津等城市最为著名。
2. 粮食流通渠道我国粮食流通渠道主要有两种:一是政府储备粮和商业粮通过批发市场进入零售市场;二是农民直接将粮食出售给商家或者消费者。
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通过网络销售自己的农产品。
五、我国粮食消费1. 粮食消费结构我国人民主要以稻谷、小麦和玉米为主要粮食消费品种,其中稻谷占比最高。
国内粮食安全内容
国内粮食安全内容国内粮食安全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粮食生产一直是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粮食需求量大幅度增长,而粮食生产面临的风险与挑战也日益严峻。
如今政府和各界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动粮食安全,不断加强管理和监管,力争实现粮食生产、供给和消费的全面升级。
一、种植技术升级农业技术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广现代化农业技术,努力实现农业的高效生产和可持续性发展。
科技人员研发出了高产高效、节水节肥、抗病虫害、抗逆性强等种子和农药,有效提高了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数量。
例如,通过节水灌溉和节肥技术,全国粮食产量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二、改善土地利用土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众所周知,我国土地资源十分有限。
因此,利用好每一寸土地就变得尤为重要。
政府出台了相关政策,实行土地尽量轮作、轮种的生产方式,不仅保证了土地的利用率,而且促进了作物的提高产量。
此外,科技人员也在这方面不断探索创新,研发了高标准化、低碳化农业生产技术,使农田真正变成了一块金地。
三、监管与管理加强粮食安全是国家的重要战略,因此粮食安全的管理和监管也同样重要。
政府机关加强了对农业生产和种植的相关政策和规定的落实;并且建立了比较好的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出现质量问题的农产品会追溯到其供应源头进行核查,强制召回。
在这个基础上,为了减少商贩居心叵测、奸商假冒伪劣食品的情况,出台了一系列严格的质量控制措施,保证了广大市民每一口食品的品质。
四、可持续性发展从国家发展角度看,粮食安全除了生产、保障外,还需注重可持续性发展。
在生产过程中,为了保障农业生态系统的平衡,保持土壤肥力,避免农业生产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还应该加强农业产业的生态化经营。
特别是一些生产比较污染的化肥、农药等,需要进行全程管理,进一步加强监管,保障农业生态环境的健康。
总而言之,粮食安全不是短时间能够解决的问题,在政府、科技、商贸等多方的共同努力下,粮食安全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行以工具作物文明为题写一篇小短文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行以工具作物文明为题写一篇小短文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在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
中国的农业发展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变和积累,形成了独特的农业文明。
农业作为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柱,对于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的农业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人们在那个时候开始采集、栽培和选育作物,开始驯养动物,实现了从食物的采集到生产的转变。
这个阶段的农业是非常简单和落后的,主要是为了维持生存而进行的基本农业活动。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农业逐渐发展起来,开始有了更高的生产效率和种植技术的改进。
古代中国的农民开始使用犁和耕牛,改善了耕地的质量和效率。
他们还发明了灌溉系统,用于解决干旱和水源不足的问题。
在中国古代历史的不同阶段,农业的发展水平也有所不同。
在春秋战国时期,农田规模逐渐扩大,耕地的数量和质量都有所提高。
这个时期还出现了以魏、赵、燕、韩、齐、楚、宋、秦八个国家为代表的农业学派,通过各自的学说和实践,为中国的农业生产作出了重要贡献。
到了秦汉时期,农业生产有了更大的突破。
这个时期,秦始皇进行了大规模的土地改革和农田整理,使得土地利用更为高效。
汉武帝时期,农业生产进一步发展,国家推行均田制政策,促进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中国的农业还表现在工具和作物方面。
古代的中国农民使用各种农具,如犁、耙、镰刀等,来辅助耕作。
这些工具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
同时,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
水稻在中国的种植历史已经有数千年之久,不仅仅是重要的经济作物,也是中国人饮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中国的农业在现代也经历了巨大的变革。
农业机械的运用、科学育种技术的应用以及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经营,为我国农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如今,中国的农业生产能力不断提高,为满足国家的粮食需求和农产品的出口提供了保障。
总之,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
从古代到现代,中国的农业经历了多次变革和创新,形成了独特的农业文明。
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
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农民、农村、农业“三农”问题是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无法绕过的一道门槛。
中央决定实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目的也是要通过加大对农村社会的投入与保障、对农业生产的扶持与推动以及对农民权益的维护,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的协调发展。
其中,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村社会进步的成果,都需要相应地体现为农民生产生活状况的改善,体现为农民各种福利的增进和权益的落实到位。
然而,由中国农业大学提供的这份调查报告,以及从其他渠道得来的相关信息,都表明在“三农”问题当中,与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村社会进步相比,农民权益的保护是比较滞后的一块“短板”,如何切实保护农民权益,特别是要帮助农民提高维权能力,已经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当务之急。
通过学习《土地承包法》,达到学法知法懂法的目的,有利于我们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值得我们在群众中普及这方面的法律知识,让更多的人从中受益。
进一步抓好学习、培训、宣传,增强全社会依法维护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的法律意识,深入宣传,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形式,深入持久地宣传到村、到户、到人、到业主,使农村土地承包当事人、农村土地流转当事人熟悉法律,正确运用法律,依法维护正当的权益,认真履行应尽的义务。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农村人口占全部人口的70%左右,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处于基础地位。
“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国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根本问题,也关系到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能否实现。
随着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村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化,农村的土地问题越来越为党和政府所重视。
“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严格保护耕地”是我国土地管理的基本国策,这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我国人多地少,人均占有耕地量不足的基本国情,为保证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制定的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决策。
在我国广大农村,土地是大多数农民的主要生活来源。
是农民的生产生活之本。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尽管近年来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速度很快,农业人口的非农化率不断上升,1998年,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比1980年下降了6个多百分点,但仍占总人口的68.05%,比世界平均水平(43.47%)高出近25个百分点。
农业人口理应成为社会保障改革关注的主要对象,但由于农业生产的特殊性,农业问题的复杂性,以及政府的政策取向等因素的影响,在社会经济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农村的社会保障建设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特别是农村人口的医疗保障几乎成了农村社会保障的盲点。
这一问题的解决不能脱离我国农村的实际。
本文从考察农村医疗保障的历史和现状入手,探讨建立农村医疗保障安全网的对策。
一、农村医疗保障的历史考察在传统的农业社会中,土地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生产资料,家庭是基本的生产单位。
与这种生产方式和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形式是家庭保障。
农民的社会保障风险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土地的收成;二是政府的政策,主要是税收政策;三是子孙的道德风险,主要是养老的风险。
从社会保障和社会稳定的角度来看,传统社会有自己的维系机制和安全网政策。
首先是推行休养生息政策,以安民养民;其次是倡导伦理道德和宗法制度,以巩固家庭保障功能;最后是建立以仓储制度和漕运制度为基础的救荒体系。
在封建社会,所谓“贤君”、“仁政”无外乎是上述三项工作做得比较好。
从传统社会中农民的社会保障风险及其解决办法可以看出,医疗保障并不是特别重要。
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相对于“生存”和“养老”而言,医疗保障问题并不是最紧迫的;二是就疾病风险本身而言,传统社会中农民的疾病风险并不是太大。
主要是因为在相对封闭和独立的社会背景下疾病的外部效应并不突出,农民患病,特别是患恶性疾病的风险不太大。
当然,在当时公共卫生条件和医疗条件相对较差的情况下,一旦有疫情发生,后果也是相当严重的;三是一般家庭能够承受医疗保障的负担。
除家庭保障外,政府和社会也承担了部分的医疗保障责任,主要是解决穷人的医疗问题。
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建议
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建议【摘要】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
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潜力巨大,很多重大经济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突破。
“三农问题”实质是城市与农村发展不同步,结构不协调问题。
所以,解决“三农问题”迫在眉睫。
【关键词】农村农业农民【正文】一、“三农问题”的含义“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
农业问题主要突出的是农业产业化问题;农村问题表现为农村城市化,突出表现的一个问题是户籍制度改革。
农民问题表现为农民市民化,可以分为素质和减负两个问题。
农民素质问题,主要是指文化素质。
农民问题的另一个重大问题是减负问题,农民负担重直接影响农民收入的增加。
农民从事生产活动,创造价值,增加收入,改善生活和生存条件;农民将所得收入用于增加农业投入,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
二、“三农”问题的现状我国的农村一直在持续膨胀,这是过去和现在的基本现实,城市的发展甚至还没有达到能容纳农村增加出来的那部分人口的水平。
强调经济增长高于一切,经济增长得益于以牺牲眼前利益为代价的高比例投资,得益于对重工业的集中投资,而这种做法就使农业的发展更加不能与社会发展保持同步,虽然在一定能够程度上使农民的货币收入增加了,但没有出现一个有效的组织或市场刺激或拉动他们消费,去改善他们自身的生活水平。
虽然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农业,农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生活条件改善了,部分地区有条件以机械代替人畜合力进行农业作业,农民的货币收入增加了等等。
但是离现代化也只是进了一步而已,就目前的状况,问题层出不穷,主要表现在:1、我国农村现状(1)农村的市场经济发展程度太低,没有建立起一个有效的市场组织能够将千百万分散、狭小且一样的家庭生产与国内、国际大市场联系起来。
(2)普遍被农民接受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没有改善农村土地的所有制性质,让耕地变为其他用途的可能性仍很高。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是世界上生物质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我国农村人口有9亿多人,每年大概产生7亿多吨秸秆,合理利用的还不到三成,而秸秆煤的诞生,将彻底改变我国对秸秆的利用。
而且其碳化率高,常规秸秆如水稻秆、玉米秆、棉花秆、大豆秆、花生壳等二吨秸杆即可生产一吨秸秆煤,像小麦秆、二吨半生产一吨秸秆煤,树枝一吨半就可炭化一吨秸秆碳。
秸秆煤原理以玉米杆、棉花杆、大豆杆、小麦杆、水稻杆、等一切有机物秸秆及花生壳、锯末、杂草、枯枝、废旧木材、等为原料,以及竹编柳编产生的废料、饮料生产所产生的果渣、椰子渣等等。
无需粉碎,利用秸秆生物质自然进行分解,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经过5-6小时即可形成生物质碳。
碳化过程中,不添加任何化学原料,不使用电,不使用碳化池以外的其它设备,整个碳化过程零成本,不会产生污染,加入粘合剂配方机制成型。
产品可达普通原煤效果。
可根据需要制成各种形状。
例如;蜂窝煤、秸秆颗粒、秸秆碳棒、烧烤碳等等。
产品易燃、耐燃、热值高、火力旺、成本低、节能省钱、无烟无味、清洁环保,是替代传统煤炭和液化气的新型产品。
秸秆造煤前景无限,市场永不饱合。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同时也是世界上农业发展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水稻等主要农作物都起源于中国。中国各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同时也是世界上农业发展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水稻等主要农作物都起源于中国。
中国各种农产品的产量增长很快,谷物、肉类、棉花、油菜(rape)、花生、水果的总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
秦岭淮河线,是南北地域分异的重要地理界线。
秦岭淮河线以北的北方,作物多为旱作(dry crops),秦岭淮河线以南的南方,全年都有作物生长。
China is a great agricultural country. It is also one of the countries with the longest history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the world. Crops like rice originate from China. The production of(、群山、高原()、language are very complicated. Various dialects differ from each other in three aspects: pronunciation, vocabulary and grammar. And the most prominent difference is in pronunciation. Generally speaking, most of northern dialects are similar to Mandarin, while southern dialects are vastly different from Mandarin. Although local dialects have brought much trouble in the communication of people in different areas, they have made contribution to retaining the indigenous culture.几千年来,中国人民不但对诚实守信的美德大加赞赏,而且努力地身体力行。
我国农业水资源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我国农业水资源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一、我国农业水资源利用现状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也是一个缺水国家,农业用水需求量大,然而由于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南多北少,而粮食种植区又是北多南少,近年来由于气候干燥,大多数地方出现了干旱缺水,庄稼难以种植,影响到粮食的收成。
现在各地区为了经济的发展,不仅污染了空气,连土地也污染了,水资源被污染在所难免。
农业灌溉方式存在不合理、老化现象。
我国农业用水管理问题日趋突出,并伴随着人口增长、乡镇企业和城市化发展,水土资源供需矛盾日益严重。
农民的节水意识欠缺,浪费严重。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很大。
我国农业用水在各行业中占了绝大多数的比重,基本在3500亿立方米以上,并且呈递增的趋势。
二、我国农业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一)农业用水紧缺:灌区有效灌溉面积逐年递增至2013年达50892万亩;节水灌溉面积只达到40663万亩,可见农业用水紧缺;除涝面积也达32915万亩,可知旱灾已成为我国覆盖面最广、损失最大的灾害,影响着我国的粮食安全。
而明显不足的水资源还要不断地向工业等非农业转移;未来20年内,我国人口将还要不停地增加,人口增加一方面会直接扩大用水需求,另一方面又会加大对农产品需求的压力,进而加剧了农业用水短缺的矛盾。
(二)水资源利用率低且浪费严重:由于多年来我国农业采取传统的大水漫灌方式,目前我国农业用水的有效利用率仅为40%左右,远低于欧洲等发达国家70%至80%的水平,我国的农业用水效率很低;水资源的高效利用是体现在水资源的利用过程中,利用效率低,也就代表着浪费严重;而水土流失治理面积的逐年增加也表现出农业水资源浪费严重。
(三)农田水环境恶化:我国传统的大水漫灌方式,不仅造成农田养分大量流失,而且导致土壤次生盐碱化问题加剧。
我国农田水环境的恶化程度不容忽视。
而土壤次生盐碱化破坏了灌区的生态平衡,使土地沙化、农作物减产,部分土地被迫弃耕严重制约了灌区农业经济的发展,例如北方地区土壤肥沃适合大面积种植粮食作物及经济作物,但是农田环境遭破坏,严重影响粮食收成及经济收入。
浅谈我国农业发展历程
浅谈我国农业发展历程自古以来,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农业是中国经济的基础,也是人民生活的重要保障。
自中国古代农业开始发展以来,经历了许多变革和进步,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国家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农业发展的历程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
在这个时期,中国人通过不断开垦土地、种植作物和繁育家畜来维持生计。
种植业和畜牧业成为了人们的主要职业,也是中国古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农业逐渐发展壮大。
在东汉时期,人们开始使用犁耕和水稻和小麦等作物的种植技术。
这些技术的引入使得农田的利用率得到了提高,农业产量也得到了显著增长。
此后,农业继续向前发展,中国人开始采用新的农耕技术,如田降水和塘坝灌溉等。
这些技术的引进和使用使得农业生产更加高效和可持续,同时也满足了不断增长的人口对于粮食和农产品的需求。
到了近代,中国农业发展迎来了一次重要的变革。
在20世纪初期,中国陆续出现了一系列农民起义和农村革命。
这些起义和革命为农民争取了更多的权益和利益,也为中国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打下了基础。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农业生产逐渐从传统的家庭农业向集体化农业转变。
在土地改革运动中,农民获得了土地的所有权,并组成农业合作社进行生产。
这种集体化的农业生产模式推动了农业的现代化进程,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民的收入水平。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农业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市场经济的引入使得农业生产逐渐走向市场化,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为了适应市场需求,农民开始调整种植结构,转向种植高附加值的农产品,如水果、蔬菜和花卉等。
农业科技的进步也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更多的支持。
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使得农产品质量得到了保证,也提高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尽管中国农业在过去几十年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仍面临着许多挑战。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导致农村劳动力的流失,农田资源的减少和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加大对农业的投入,鼓励农业科技的创新和发展,并加强农民的培训和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产品贸易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
据着很大的比重。
发展农产品贸易不仅有利于农民增产增收,
而且有利于国家发展农村经济。
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就大力
发展农产品贸易,特别是在发展市场经济的大形势下,农产品贸易的发展尤为重要。
但是我国农产品的发展在国际市场上遭遇
到了冲击,主要是绿色壁垒的冲击。
在这种国际化的趋势下,我国农产品发展需要通过提高自身农产品质量、国家各方面政策
的支持等策略来扫清绿色壁垒的阻碍,只有这样我国的农产品
才能在国际贸易中不断向前发展,否则只能被淘汰。
1、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现状
1.1 优势农产品的出口持续较快的增长。
在我国,水果、蔬
菜和水产品是一些具有比较优势的传统的出口产品,近些年来
这些产品的出口仍然保持着增长的趋势。
另外我国的大米小麦
等主要的粮食产品也是保持着净出口的趋势。
1.2 农产品进出口逆差明显加剧。
虽然我国的一些传统农
产品仍然保持着出口优势,但是就我国整个进出口市场而言,近年来我国的农产品进出口逆差在不断增长。
特别是大豆食用植
物油等产品的进口量不断的加大,这使得我国的农产品国际贸
易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2、绿色壁垒对于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影响
国际市场所推行的绿色壁垒政策,它在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包装等各个方面有着更高的要求。
因而绿色壁垒政策对于我国
的农产品出口的影响也主要表现在产品质量安全上。
具体来说,绿色壁垒通过严格的卫生检疫制度、农产品生产和加工标准、农药及有毒物质残留量检测、销售产品包装要求等手段对他国农
产品销售设置较高的进入门槛。
这些绿色贸易壁垒的出现对农
产品贸易和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发展带来重大影响。
就对我国农
产品而言,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进一步显现出我国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
我国农产
品在国际贸易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产品质量问题,我国的农
产品产量大,但是质量较差,产品的外观形态也难以达到国际化标准。
我国用以出口的农产品,其品质一般来讲都远高于国内
销售的同类产品,但发达国家采用了各种高标准的食品与卫生
检疫手段来提高产品的品质标准,这些高标准的农产品在出口
的过程中还是难以满足发达国家的品质标准,最后被纷纷退回。
这样国家将会在农产品贸易中受到极大的负面影响,不仅损失
农产品,损失运输费用,最严重的是进口国丧失了对产品信任度。
2.2 农产品的市场销售额减少。
由于我国农产品在质量、包
装等各个方面不能达到那些发达进口国的要求,因而直接导致
我国农产品的市场销售额减少。
虽然农产品销售市场主要集中
在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但是因为这些国家和地
区大多数是WTO“贸易与环境委员会”成员,在环保方面有较强的优势,环保意识强,环保技术先进,有条件设置绿色贸易壁垒,而又由于多种销售产品达不到它们的“绿色标准”而被排斥在国
际市场之外,销售市场不但难以巩固和扩大,而且还面临缩小的可能。
2.3 提高了农产品市场销售成本。
在我国出口的农产品中,
劳动密集型产品占据很大的比重,因而对于我国而言,成本低、价格便宜就是我们的竞争优势。
但是绿色壁垒的实施使农产品
的生产成本、包装成本、流通成本、认证检验成本等增加,大幅度提高了农产品销售成本和价格,改变了以往的贸易条件和比较
竞争优势,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
3、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应对绿色壁垒的对策
3.1 加快农业产业化结构的调整,提高整个农业的国际竞争
力。
我国农产品在国际贸易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的根本原因就
在于我国的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
当国际上那些发达国家已经
开始实施现代化的专业农业经营模式时,我国却还在实行落后
的小农经济发展模式。
虽然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农
业产业结构正在不断的优化,但是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我国的产业结构还是非常不合理的。
因而要想提高我国农业整体的国
际竞争力,改变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劣势局面,就必须加快农业产业化结构的调整。
积极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大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提高出口创汇经济效益。
具
体而言就是,我国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应以经济效益最大化为原则,坚持走集约化之路,实现农业的规模化经营。
3.2 加大农业的科技投入量,提高农产品的质量。
我国农产
品国际竞争力低下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农产品的质量难以达到国
际化标准,因而我国在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过程中应该要重视
质量的达标问题。
但是目前我国发展农业面临着许多问题,例如:农业科技投入少,农业劳动者素质低,科技人才缺乏,我国农业高新技术发展落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农业科技贡献率低。
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阻碍了我国农业的发展,使得我国农
产品在面对绿色贸易壁垒时难以招架,现在我们可以从这些问
题着手,来解决绿色壁垒对于我国农产品的阻碍问题。
通过加
大科技投入、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素质、积极发展高新科学技术等来提高我国农产品的质量,以此来进一步满足国际市场对于农
产品的质量要求。
同时也可以提高我国农产品应对绿色壁垒阻
碍的能力。
3.3 政府加大对农产品出口贸易的支持力度。
绿色壁垒虽
然说是为了保护环境、注重产品质量、保障人民的健康生活,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它也是一种贸易保护主义。
所以农产品在国际
贸易中不仅需要经得住质量的检验,有强大的国家支持力也是
非常重要的。
在农产品国际贸易中,繁琐的出口手续往往给出
口企业造成很多的困扰,政府可以通过减少出口手续,为企业减少不必要的手续费,从而减少企业的生产成本。
另外政府增加
对出口农产品的补贴,可以减少农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风险。
3.4 加强信息平台的建设和营销关系网的搭建。
我国农产
品的出口与世界上出口大国美国、澳大利亚及欧盟相比,我们缺
乏的是营销经验,归根到底是缺乏国际市场开拓经验。
目前我国对国际农产品贸易市场的了解和认识还相当缺乏,更缺乏精通国际市场的营销人才。
针对这种情况,政府应该尽快建立和完善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定期发布农产品供求信息及市场行情等,并进行形势分析及预测。
除了需要发展期货市场外,政府的经济形势预测能力和水平要不断提高,并不断公布有关信息及其结果,使农产品市场信息透明化。
除了政府要加强信息服务建设,企业自身也应该加快企业信息网的建设以及营销人员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