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社会主义经济
(1)我国原有的经济体制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这种体制的特点是国家运用指令性计划,直接掌握、控制人财物资源;权利主要集中在中央,所有的经济活动都在计划规定的范围内进行。
(2)原有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生产力水平非常低下、经济结构比较简单的情况下,对推动国民经济发展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随着社会主义初期任务的完成,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经济联系日益复杂,这种经济体制的弊端就逐渐显露出来。
(3)原有经济体制的弊端主要表现在:政企职责不分,条块分割。
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的作用;分配中存在着严重的平均主义现象;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单一化。
由于存在这些弊端,所以在原有体制下,企业缺乏应有的自主权,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企业和职工都缺乏生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本来应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
(4)由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已经不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已经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所以我们必须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同时,通过改革,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的经济体制,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6.2、为什么说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选择? 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选择,其原因在于:(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适应现代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由于社会主义生产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之上的,社会分工得到了深入广泛的发展,同时,社会主义并没有消除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经济利益多元化的局面仍然存在。
所以,社会主义经济仍然是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充分发展的产物,而且商品经济的发展也要求市场在配置社会资源方面发挥作用,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2)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走向世界,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需要。
目前,世界经济正朝着国际化、集团化和一体化的方向发展。
计划经济的特点
计划经济的特点计划经济是指由政府主导的经济体制,政府通过制定计划来调控和管理国民经济活动。
计划经济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计划经济具有高度集中的特点。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对资源配置和经济活动的控制和管理具有高度的集中性,决策权主要集中在政府和相关部门手中。
政府通过五年计划等方式来制定和实施经济发展的规划和政策,统一安排和部署国民经济各个领域的发展。
其次,计划经济具有强调公共利益的特点。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主导经济发展,重视公共利益和全局利益,注重社会公平和公正。
政府通过计划来引导资源配置,优先满足国民经济的基本需求,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促进国民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
再次,计划经济具有资源配置的高度集中和垄断性特点。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对资源配置和经济活动的控制具有高度的集中性和垄断性,政府通过计划来统一安排和部署资源的配置和利用,实行国家垄断经营,对重要的产业和关键领域实行国有化和国家统一管理。
此外,计划经济还具有政府干预和管理的特点。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通过计划来干预和管理经济活动,包括对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的管理和调控,通过价格、数量、质量等方面的控制来实现国家经济政策的目标和要求。
最后,计划经济还具有计划和市场的结合特点。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通过计划来引导和调控经济活动,同时也允许一定程度的市场机制的作用,鼓励和支持一定范围内的市场经济活动,促进国民经济的多元化和多样化发展。
总之,计划经济的特点主要体现在高度集中、强调公共利益、资源配置的集中和垄断、政府干预和管理、计划和市场的结合等方面。
这些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和运行,也是计划经济体制的重要特征和优势所在。
70年代中国的制度
70年代中国的制度【实用版3篇】目录(篇1)一、70年代中国的制度背景1.70年代是中国改革开放之前的重要时期。
2.社会制度以计划经济为主,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制度。
3.政府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企业生产由政府统一安排。
二、70年代中国的社会生活1.社会生活受到严格的计划经济限制。
2.人们的生活方式比较单一,物质条件相对较差。
3.文化生活相对贫乏,电影、电视等娱乐设施不足。
三、70年代中国的政治状况1.政治稳定,政府对政治环境进行严格控制。
2.政府对媒体进行严格审查,限制言论自由。
3.政治运动频繁,如“文化大革命”等。
正文(篇1)70年代中国的制度是中国改革开放之前的重要时期,社会制度以计划经济为主,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制度。
政府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企业生产由政府统一安排。
社会生活受到严格的计划经济限制,人们的生活方式比较单一,物质条件相对较差。
文化生活相对贫乏,电影、电视等娱乐设施不足。
政治稳定,政府对政治环境进行严格控制。
政府对媒体进行严格审查,限制言论自由。
目录(篇2)一、70年代中国的制度背景1.70年代是中国的文革时期,国家处于政治动荡和经济崩溃的边缘。
2.制度以计划经济为主,国家高度控制和干预经济和社会生活。
3.政治体制以党政体制为核心,强调阶级斗争和意识形态。
二、70年代中国的社会状况1.社会处于物质匮乏的时代,人民生活贫困。
2.社会流动性低,城乡差距大,人民缺乏向上流动的机会。
3.教育和医疗资源匮乏,人民普遍缺乏教育和医疗保障。
三、70年代中国的对外关系1.对外交往较少,与西方国家的交流处于初阶段。
2.敌对国家对中国的打压和封锁,使得中国在国际上处于孤立状态。
3.对外交往中强调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表现出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
正文(篇2)70年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政治动荡和经济崩溃使得国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制度和社会状况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以下是70年代中国制度的详细介绍。
分析中国的经济体制
分析中国的经济体制中国的经济体制是指在中国国内经济运行中所采用的组织形式、分配方式以及市场调节机制等一系列制度安排。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始于1978年,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逐步形成了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经济体制。
本文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历程、经济体制的主要特点以及面临的挑战等方面对中国的经济体制进行分析。
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历程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通过计划和指令来决定资源配置和经济活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较小。
然而,由于计划经济的弊端逐渐显现,如资源浪费、产能过剩等问题,中国决定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逐步实行市场经济体制。
首先,在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鼓励农民个体经营,增加了农民收入。
其次,引进了国外的直接投资和技术,建立了一批经济特区和开放城市,吸引了大量外资。
同时,中国推动了国有企业的改革,引入了竞争机制,逐步实行股份制。
随着改革的深入,中国逐渐建立了以市场为基础的经济体制。
政府逐步放弃了对资源的直接配置,开始推行市场调节机制。
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对资源的配置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企业有更大的经营自主权,消费者的选择权也得到了增强。
二、中国经济体制的主要特点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的经济体制被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它是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下推行的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市场配置资源的同时,仍保留了国家对重要领域的宏观调控和宏观管理职能。
通过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实现了效益和公平的统一。
2.国有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中国的经济体制中,既有国有企业,也有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等非公有制经济成分。
国有企业在一定范围内仍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在战略性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中。
同时,为了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提供了更加公平和有竞争力的市场环境。
3.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中国经济体制的发展不平衡是一个显著的特点。
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
2.两个问题 (1)集体化等同于合作化 (2)工作上要求过急,步子过快,工作过粗,形式过于简单
三、将个体手工业者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为手工业 生 产合作制
(一)手工业生产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及其特点 (二)个体手工业合作化的进程
1.1950-1952年的重点试办,典型示范 2.1953-1956年的全面发展 3.1956年的快步实现合作化
三、逐步形成以指令性计划为主的经济调节体系
国家计委成立后,中央各部门和省(市)、地、县人民政府及政府各 部门和各大中企业,相应设立计划机构,形成从上到下的经济计划管 理体系。在国家计委领导下,通过编制和执行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实 现对国民经济的计划管理。国家对国营企业实行直接的计划管理。
四、具有浓厚供给制和平均主义色彩的国民收入分配体系
1950年统一财政经济工作。1951年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统 收统支的财政体制。统收统支体制下,国营企业实行经济核算,但 不自负盈亏,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在国家统一管理劳动力招 收和调剂制度下,劳动者一旦进入企业,实际上得到终身劳动职位, 得到一个“铁饭碗”。在分配方面存在平均主义倾向,职工吃企业 的“大锅饭”。
(三)投资规模与分配
“一五”计划的基本建设投资为427.4亿元 部门分配上,工业部门是重点,地区分部上内
地是重点
(四)技术、设备引进
“一五”计划的计划建设重点是建立起一批大 型骨干企业
“一五”计划引进技术设备的主要项目,是从 苏联引进的156个大型企业的成套设备。此外, 从东欧国家引进技术设备69项
2.国家资本主义高级形式的初级阶段: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 3.国家资本主义高级形式的高级阶段:某个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三)理论创新与理论缺陷
1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
(一)新中国建立以后,我国逐步选择高度集中的计划 新中国建立以后, 经济体制。 经济体制。 在经济发展 极其落后的情况 下, 高度集中的 计划经济体制能 集中人力、 集中人力、物力 为大规模经济建 设创造条件。 设创造条件。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2007年 党的十七大: 2007年,党的十七大: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 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 的宏观调控体系。 的宏观调控体系。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 现代市场体系,发展各类生产要素市场, 现代市场体系,发展各类生产要素市场,完善反 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 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 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 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完善国家规划 体系,发挥国家发展规划、计划、 体系,发挥国家发展规划、计划、产业政策在宏 观调控中的导向作用,综合运用财政、货币政策, 观调控中的导向作用,综合运用财政、货币政策, 提高宏观调控水平。 提高宏观调控水平。
(二) 我国原有的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曾起过重 要的历史作用,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要的历史作用,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经济规模的日益 扩大和经济联系的日益紧密, 扩大和经济联系的日益紧密,这种体制的弊端越来越明显地 凸现出来
主要表现: 主要表现: (1)政企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 政企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 (2)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 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 (3)分配中的平均主义严重; 分配中的平均主义严重; (4)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单一化。 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单一化。
计划经济是什么意思
计划经济是什么意思计划经济相对于市场经济,是指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高度集中的,实践中低效率的社会经济体系。
计划经济,顾名思义就是有规划、计划地发展经济。
从而避免了市场经济发展的盲目性、不确定性等问题,给社会经济发展造成的危害。
如:重复建设、企业恶性竞争、工厂倒闭、工人失业、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产生社会经济危机等问题。
计划经济,或计划经济体制,又称指令型经济,是对生产、资源分配以及产品消费事先进行计划的经济体制。
由于几乎所有计划经济体制都依赖于指令性计划,因此计划经济也被称为指令性经济。
解决三个基本经济问题的是政府,所谓的三个经济问题是指:生产什么、怎样生产和为谁生产。
而其中大部份的资源是由政府所拥有的,并且由政府所指令而分配资源的,不受市场影响。
其余的三种经济体系是市场经济体系、传统经济体系和混合经济体系。
在已经建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国家,是非常艰难的。
尽管中国同发达国家在经济和技术上的差距越来越大,但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仍然可以照常维持下去。
这一体制的性质决定了它有可能顽强地存在下去。
原因是:第一,计划经济体制把企业置于行政部门附属物的地位,企业既不能自主经营,又不能自负盈亏。
企业的生产数量、生产品种、价格以及企业的生产要素供给与生产成果的销售都处于政府计划部门和有关行政主管机构的控制之下,企业如果想自行决定生产和经营,稍稍摆脱一下计划的安排,稍稍违背一下行政主管机构的意愿,就会受到制裁,直到把企业领导人撤职或给予其他处分。
行政权力支撑着整个计划经济体制的运转。
因此,一个企业想背离计划经济的轨道,是十分困难的。
同样的道理,在计划经济体制之下,居民个人实际上也处于行政部门附属物的地位。
个人作为劳动者,在什么工作岗位上就业和担任什么工作,都由劳动人事机构按计划安排好,流动难以如愿,抵制这种安排等于自己断送了继续工作的机会。
个人作为消费者,也要由计划部门安排,具体表现为生活必需品是凭票证供应的、住房是由单位提供的、甚至子女的升学就业也无一不同行政主管机构的安排有关。
苏联解体 核心价值观
苏联解体核心价值观
1. 政治制度:苏联的政治制度存在集中权力、缺乏民主和政治多样性等问题。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和政治控制导致了经济效率低下和政治腐败。
2. 经济问题:苏联的计划经济模式在后期面临了严重的经济困境,包括生产效率低下、物资短缺、经济结构失衡等。
经济改革的尝试也遇到了困难。
3. 民族问题:苏联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之间存在着一些矛盾和不满。
民族主义情绪在一些地区崛起,导致了民族分离主义运动。
4. 意识形态的衰落:苏联的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在后期逐渐失去了吸引力,民众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和认同度下降。
5. 国际形势:苏联在冷战期间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对抗也对其国内局势产生了影响。
国际压力和外交政策的挑战可能加剧了国内的不稳定。
多项选择题8
二、多项选择题1、我国50年代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客观条件,是因为当时(1234)。
A.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现代工业很少,国民经济实力十分薄弱B.要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C.苏联的经验和影响D.经济结构简单、科技水平不高、社会利益关系相对单纯2、我国原有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主要弊端是(1234)。
A.条块分割 B.政企不分C.权力过于集中 D.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3、市场机制的特点是(124)。
A.微观性B.事后性C.自觉性D.自发性4、市场机制的长处是(134)。
A.能把资源配置到效益比较好的环节中去B.保持经济总量平衡和重大经济结构优化C.对经济信号反映灵敏,使产需及时协调D.实行优胜劣汰,促进技术进步5、计划和市场的关系是( 134 )。
A.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B.计划是社会主义特有的属性C.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D.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6、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首次(12)。
A.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新观念B.明确肯定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C.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D.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7、邓小平关于市场经济的主要思想有(1234)。
A.计划和市场都是资源配置的方法,只有对发展生产力有利,就可以利用B.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C.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D.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8、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 123 )。
A.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B.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C.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D.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完全相同的9、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是(123)。
我国的计划经济体制
我国的计划经济体制【摘要】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计划经济体制既有优点,又存在弊端,正是由于计划经济的优点适合我国当时的国情,所以我国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初期选择了计划经济体制,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关键词】计划经济体制利弊成就【中图分类号】 F121.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4810(2009)11-0050-02我国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一样,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1953年,中国从不发达的市场经济或准市场经济向计划经济过渡, 1956年全面建立计划经济体制。
一、计划经济的利弊经济体制可以分为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
这两种经济体制都各有利弊。
计划经济的利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计划经济的优点计划经济有利于迅速有效地集中全国的经济力量,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创造各种条件。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的经济总量水平经过 50年代初到 70年代末的增长有了巨大的提高。
统计资料表明,1952~1978年期间,按可比价格计算的社会总产值、工农业总产值和国民收入的年增长率,分别达到了 7.9%、8.2%、6.0%。
中国在以农业部门为经济主体的基础上,建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并且具备了生产原子弹、氢弹的能力,国防力量大大增强。
2.计划经济的弊端(1)抑制企业和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计划经济的弊端主要表现为政府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使企业和劳动者不能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降低了劳动生产率,从而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例如,在 80年代中期,计划经济隔断了沈阳马路两端企业 30多年的往来。
马路一端是沈阳冶炼厂,主产铜,而马路另一端是沈阳电缆厂,是用铜的大户。
由于当时沈阳冶炼厂归冶金部管,沈阳电缆厂归机械部管,所以沈阳电缆厂用铜不能直接从马路另一端的沈阳冶炼厂购得,必须到几千里以外的南方购买,运费每斤需要 400~500元,而沈阳电缆厂每年用铜 17000吨,这样一年运费就要 700多万元。
高中政治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探索第一框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及作用教学案
专题五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探索第一框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及作用1.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特点是:国家运用指令性计划,直接掌握、控制人财物资源;权力主要集中在中央,所有的经济活动都在计划规定的范围内进行。
2.“一五”计划期间,计划经济体制的作用主要有:第一,集中了全国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重点建设项目的顺利完成,使我国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
实现了国家的经济独立,进而巩固了国家的政治独立;第二,抵制了多年来一直困扰我国的恶性通货膨胀,稳定了物价,增加了财政收入;第三,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低的情况下,国家通过对国民收入分配的直接控制,保证了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实现了社会公平。
3.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致使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过于单一,与生产力状况不相适应,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4.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政企不分,忽视商品生产和市场的作用,不利于激发企业活力,不利于社会资源的合理流动,不利于社会化生产的发展。
5.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分配中的平均主义严重,严重影响人们工作积极性的发挥。
对应学生用书页码P46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1.原因(1)1949年新中国的建立,标志着我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要巩固这一政治成果,要改变我国落后的经济面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必须发展工业,尽快建立起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
(2)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经济结构简单、物质基础薄弱。
发展工业需要集中全国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客观上要求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
2.基本特点国家运用指令性计划,直接掌握、控制人财物资源;权力主要集中在中央,所有的经济活动都在计划规定的范围内进行。
❶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经济体制是属于( )A.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B.有市场调节的计划经济体制C.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D.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经济体制解析: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经济结构简单、物质基础薄弱。
在此情况下,发展工业需要集中全国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客观上要求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故选A。
如何认识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
如何认识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计划经济体制,是指以国家指令性计划来配置资源的经济形式.计划经济被当作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是传统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这种观点的逻辑推理是:社会化大生产把国民经济各部门连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因而客观上要求它们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是原苏联形成的模式。
1936年召开的第八次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了苏联新宪法。
新宪法规定,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它的经济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它的政治基础是各级劳动者代表苏维埃。
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苏联的确立,也标志着斯大林时期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
建国初期我国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主要有四方面:一是苏联模式的影响;二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传统理解;三是同旧制度决裂的思想反映;四是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的经济封锁。
因此,我国也学习了苏联的模式。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民经济的逐渐恢复,社会主义改造拉开了帷幕。
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提前顺利完成,至此,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我国最终确立。
直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这种体制一直统领着中国全部经济社会生活,并且一直未被突破过。
可见,建国初期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对我国的影响深远,意义重大。
建国初期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具有历史必然性。
理论上,是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传统理解;实践上,是对苏联的学习与仿效。
客观上,是由于建国初期中国国内一穷二白的国情以及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封锁和禁运;主观上,是对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道路的选择。
诸多因素共同作用,使计划经济体制成为建国初期的必然选择。
计划经济体制具有以下重要特征:(1)公有制经济在所有制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
在我国的公有制经济中,按照公有程度不同,城市工业经济所有制主要包括:全民所有制,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农村则主要以土地国家所有和农村集体所有制为主,但必须严格执行国家下达的指令性的农产品统购计划和相应的生产计划,并不具有完整的集体产权。
第三十三讲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形成
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形成
一、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 形成 • • • • 1.计划经济的特点 (1)严格的指令性计划制度 (2)企业和国家是行政隶属关系 (3)排斥商品经济和市场
一、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 形成 • 2.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原因和 作用 • 原因: • (1)长期处于资本主义包围之中,时刻 面临西方帝国主义军事侵略的威胁 • (2)对苏联这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实 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长期性认识不 足。
一、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 形成 • 作用: •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对推动苏联国 有经济的发展、国家工业化的加速实现, 对抵抗西方国家的封锁禁运和实现自力 更生,特别是卫国战争的胜利,都起到 积极的作用。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第8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计划经济时代的票证
群众凭票排队购物
从主观认识来看,当时在理论上把计划经济看作是社会主 义的基本经济特征,因此,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也是在这一理论 指导下的必然产物。
计划经济体制的作用:
在我国整个国民经济实力非常弱小的条件下,我过集中精
力开展了以156个重大项目为中心的工业建设,并在此基础上 初步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我们搞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这几个字是‚画龙点 睛‛,‚所谓‘画龙点睛’就是点 名我们市场经济的性质‛。
——江泽民
一是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 经济共同发展。 二是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 式并存。 三是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利益为出
三、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1.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第一,正确认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 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目标和社会主义优越 性的重要体现,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但共同富 裕不是同步富裕,而是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
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鼓励先进,
促进效率,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实行按劳分配的必要性:
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
位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经济基础。
当前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
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按劳分配主体地位的体现:
按劳分配是全社会分配领域中主体的分配原则,
也是公有制经济内部主体的分配原则。
只要企业仍然是公有制或公有控股企业,按劳分
配应当仍然还是企业内部职工收入的主要形式,职工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中国为什么要搞市场经济
中国为什么要搞市场经济众所周知,我国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它在社会主义建设历史上特别是在启动工业化的过程中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 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结构的复杂化和人民需求的发展变化, 这种体制的弊端就日益突出出来了。
它的主要弊端是:政企职责不分,分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权利过于集中,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
这就造成了企业缺乏应有的自主权,企业吃国家“大锅饭”、职工吃企业“大锅饭”的局面,严重压制了企业和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本来应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
这一问题很早就被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所发现,并在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理论的创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最终成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选择的目标模式。
从过去上说,发展市场经济可以解放生产力, 即解除旧体制对生产力的束缚。
中国可以搞市场经济,因为计划和市场只是资源配置的手段,而不是一种社会制度特有的,市场经济具有促进资源优化配置,使企业优胜劣汰等优点,搞市场经济是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是发展生产力的需要,也是适应经济全球化,以一个开放的中国融入世界的需要。
其次,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已经过时了,意思是说在国民收入的分配要优先考虑效率,让市场机制实现分配,在这基础上兼顾公平,国家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对低收入的进行补助等,重心是在效率。
对现在而言, 我国经济正在步入高速发展阶段,但结构的调整比较缓慢, 效益也不高, 这是困扰我们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
解决这个矛盾, 还是要靠深化改革。
就那我们的钢厂量而言,虽然产量高居世界前几位,但主要集中于一些较为普通的钢材生产上,相比较那些需要技术的较稀有的钢材生产上,我国远远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
所以,选择市场经济可以加大市场的竞争,同时可以引进西方先进的技术和成熟的管理模式,从而调整产业结构,淘汰一些不适合当前发展模式的企业。
苏联模式特征
苏联模式特征
首先,从经济上来看,苏联模式表现为一个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它以国家政权为核心,以党中央为领导者,以各级党组织为执行者,以国家工业发展为唯一目的,以行政命令为经济政策,以行政手段为运作方式。
其次,从政治上来看,苏联模式又表现为一个高度集权的行政命令体制。
对内,它将权力高度集中于党中央,而党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组织,大多数情况下又是由个人意志所操纵的。
再次,从对外关系上来看,苏联模式又是集中了严重的官僚主义、主观主义、沙文主义和专制主义即封建农奴主式的作风于一体的大国强权体制。
扩展资料
苏联模式的历史事件——十月革命
①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为把俄国改造成社会主义工业强国和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创造了前提。
②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向全世界宣告一种新的社会制度由理想变为现实。
十月革命的目的是要消灭剥削制度,建设以无产阶级专政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社会。
③十月革命对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是一个极大的鼓舞和推动。
④使人类进入了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新时期,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东德的经济模式是什么样的?
东德的经济模式是什么样的?一、东德计划经济模式的特点东德的经济模式主要采用了计划经济的方式,具有以下特点:1. 高度集中的决策体系:东德的经济决策由中央政府统一规划和管理,经济资源的配置和调度完全由政府主导。
这种高度集中的决策体系使得国家能够更好地掌控经济运行,但也削弱了市场的活力和创新的潜力。
2. 重工业优先发展:东德的经济模式将重工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大力投资于钢铁、化工、机械等行业。
这种发展模式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东德的工业化水平,但也导致了其他行业的相对落后。
3. 高度的社会福利保障:东德经济模式注重社会公平和福利保障,在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提供较高的福利待遇,使得社会保障体系相对健全。
然而,这也导致了部分人对福利的依赖,缺乏创业创新的动力。
二、东德经济模式的影响及挑战东德经济模式的实施对该地区的经济和社会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和挑战:1. 经济高度依赖政府调控:东德经济模式中政府对经济的高度干预和调控使得市场机制难以发挥作用,企业难以自由决策和竞争。
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经济的发展潜力。
2. 资源配置不合理:由于计划经济模式的限制,东德在资源配置方面存在不合理现象,一些资源被过度投入到重工业领域,而忽视了其他领域的发展。
这导致了经济结构失衡和资源的浪费。
3. 创新能力不足:由于计划经济模式的限制,东德的企业面临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缺乏市场竞争的压力和动力。
这导致了产品质量的下降和技术进步的滞后。
4. 经济转型困难:随着东德政治体制的变革,东德需要进行经济转型,转向市场经济模式。
然而,由于经济体制的惯性和人们对既有福利的依赖,经济转型面临诸多挑战和困难。
三、东德经济模式的启示与反思东德经济模式的经验和教训对我们今天的经济发展仍然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反思:1. 市场机制的重要性:东德经验告诉我们,市场机制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应该为市场提供更大的决策权和自由度,让企业在竞争中不断创新和提高效益。
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
一、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含义 二、弊端
(1)无法应对大量新技术的涌现 (2)不能满足社会成员的多样性需求 (3)消灭竞争和大多数人的工作动力 三、小结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含义
• 指以国家指令性计划来配置资源的经济形
势,计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经济被当做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
特征,是传统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一个基
谢谢!
本原理。这种观点的逻辑推理是:社会化
大生产把国民经济各部门连接成一个有机
整体,因而客观上要求它们保持一定的比
例
返回
无法应对大量新技术的涌现
• 新技术的重要特性之一就是其出现具有不可预测 性。新技术不能准确预知,当然在其产生之前以 致成熟之前都很难将其应用放在经济计划之中, 要等到下一轮计划制订时再考虑其应用。对于不 期而至的新技术可能会较快应用,但是对于需要 追加物质投入的新技术难以尽快应用,因为后者 会打乱既定的计划。计划当然可以调整,但是如 果计划经济的范围很大,新技术的涌现又很多, 计划就得天天调整,而天天调整的计划是没法执 行的。新技术每时每刻都在大量涌现,使得技术 进步与计划经济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返回
消灭竞争和大多数人的工作动力
• 计划经济在理论上彻底否定竞争的积极意 义。在实践上,各计划经济国家都在一定 程度上做了修正,但是依旧还是把大多数 人的动力磨灭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是进化论奠基人达尔文发现的生物界基本 法则。这一法则也一直支配着人类社会。 消除了竞争,个人与经济组织努力工作的 压力和动力一同被消除了,社会如何进步?
返回
小结
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是所有者缺位、激励 约束机制失灵,价格对经济没有指示性, 由此导致劳动者积极性底、市场资源得不 到合理配置,最终结果是经济得不到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下降。我国经济改革其实是 改变这种体制,引入市场竞争,实现资源 合理配置,充分调动劳动者积极性,最终 增强经济实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24页PPT
16、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把它走 完。 17、一般情况下)不想三年以后的事, 只想现 在的事 。现在 有成就 ,以后 才能更 辉煌。
18、敢于向黑暗宣战的人,心里必须 充满光 明。 19、学习的关键--重复。
20、懦弱的人只会裹足不前,莽撞的 人只能 引为烧 身,只 有真正 勇敢的 人才能 所向披 靡。
6、最大的骄傲于最大的自卑都表示心灵的最软弱无力。——斯宾诺莎 7、自知之明是最难得的知识。——西班牙 8、勇气通往天堂,怯懦通往地狱。——塞内加 9、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的方法。——赫尔普斯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笛卡儿
Thank you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不能满足社会成员的多样性需求 计划经济对于整齐划一、一成不变的要 求容易满足,而对于多样性的、不断变化的 要求无法满足。因此随着 生活水平的不断提 高,计划经济体制越来越不能满足人们多样 性的需求
(3)消灭了竞争,消灭了大多数人的工作动 力 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生产的原材料由 谁供应,生产多少产品,产品销售给谁,这 些都是由国家狮蝎规定好的,企业不用担心 由于产品的实用性、质量等原因销售不出去, 而面临倒闭。既是企业经营不好,国家也会 要求银行给予大量的贷款来挽救。久而久之 企业就回失去自身在市场上的竞争力。而劳 动者的工作也是由国家定向分配的,工作的 好坏没有与待遇直接挂钩,因而也就消灭了 劳动者的工作动力
• 高度集权对早期的经济发展有一定的促进 作用: • (1)这一体制便于国家直接参与经济生活, 壮大公有制经济,从而巩固政权; • (2)实行这一体制是稳定经济从而最大限 度的实现工业化积累的有效方法 • (3)这一体制适用于协调宏观经济生活中 出现的各种社会问题;维持人民较高的就 业水平和基本的生活需要。 (4)但是后期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 展,科学技术的创新,社会经济的进步
• 客观条件: 1、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国民经济实力 十分薄弱,现代工业很少。主要体现在,在经济结 构简单、科技水平不高、社会利益相对单纯的情 况下,计划经济能够比较顺利的进行 2、苏联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 世人瞩目的巨大选择也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 主观条件: 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认为,社会主义只 能实行计划经济,资本主义才实行市场经济。所 以,在当时的条件下,普遍把计划经济看作是社会 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重要特征。
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基本特点
• 国家运用指令性计划,直接掌握、控制人财 物资源; • 权力主要集中在中央,所有的经济活动都在 计划规定的范围内进行。
计划经济的发展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中国为例)
•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计划 经济体制选择的历史必然性社会主义制度 建立后,随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以及对 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全面展 开,我国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 制。
计划经济体制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 建设中发挥的作用
国家“一五”计划期间重要成就 195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 建成投产
吉林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1957年
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 的交通
计划经济取得的成就
1950年至 1980年主 要产品的 产量变化
计划经济的弊端
• (1)、抑制企业和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 计划经济的弊端主要表现为政府对企业管 的过多、过死,使企业和劳动者不能充分发 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降低了劳动生产率, 从而阻碍的生产力的发展。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 计划经济体制在各个层级决策结构上,实行 中央集权控制,国家按计划分配各种资源,将 其集中到国家认定应优先发展的重点部门; 在经济发展动力上,国家主要通过各级行政 机构对各部门和企业的经济活动施加影响 或直接下达指令,依靠行政力量贯彻经济发 展战略;在经济信息上,实行计划指令的纵向 传递,全部经济活动都纳入计划的轨道,企业 行为基本不受市场信号的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