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经济体制的特征
计划经济的特点
计划经济的特点计划经济是指由政府主导的经济体制,政府通过制定计划来调控和管理国民经济活动。
计划经济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计划经济具有高度集中的特点。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对资源配置和经济活动的控制和管理具有高度的集中性,决策权主要集中在政府和相关部门手中。
政府通过五年计划等方式来制定和实施经济发展的规划和政策,统一安排和部署国民经济各个领域的发展。
其次,计划经济具有强调公共利益的特点。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主导经济发展,重视公共利益和全局利益,注重社会公平和公正。
政府通过计划来引导资源配置,优先满足国民经济的基本需求,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促进国民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
再次,计划经济具有资源配置的高度集中和垄断性特点。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对资源配置和经济活动的控制具有高度的集中性和垄断性,政府通过计划来统一安排和部署资源的配置和利用,实行国家垄断经营,对重要的产业和关键领域实行国有化和国家统一管理。
此外,计划经济还具有政府干预和管理的特点。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通过计划来干预和管理经济活动,包括对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的管理和调控,通过价格、数量、质量等方面的控制来实现国家经济政策的目标和要求。
最后,计划经济还具有计划和市场的结合特点。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通过计划来引导和调控经济活动,同时也允许一定程度的市场机制的作用,鼓励和支持一定范围内的市场经济活动,促进国民经济的多元化和多样化发展。
总之,计划经济的特点主要体现在高度集中、强调公共利益、资源配置的集中和垄断、政府干预和管理、计划和市场的结合等方面。
这些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和运行,也是计划经济体制的重要特征和优势所在。
中国计划经济体制
中国计划经济体制
中国计划经济体制是指在国家计划的指导下,通过政府对经济活动的调控和管理,实现国民经济的发展和资源配置的合理利用。
这种体制在中国大陆地区曾经长期存在,并在20世纪80年代后逐渐向市场经济转型。
中国计划经济体制的特点和演变对于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特色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计划经济体制的特点主要包括国家对经济的垄断和计划调控、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资源配置和分配由政府决定等。
在这种体制下,政府通过五年计划等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实现对各个行业和部门的资源配置和分配。
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私营经济和市场机制的发展相对受限。
中国计划经济体制的演变经历了不同时期的发展和改革。
建国初期,中国采取了苏联模式的计划经济体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主义改造。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逐渐向市场经济转型,国有企业改革、农村改革、价格改革等一系列改革举措的推出,使得中国经济体制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中国计划经济体制的优势在于政府能够有效地调控和引导国民
经济的发展,实现对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社会稳定的维护。
然而,这
种体制也存在着诸多弊端,比如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创新动力不足、产权不清晰等问题,这些问题也成为中国经济改革的重要动因。
综上所述,中国计划经济体制在中国经济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
地位和作用。
它的特点和演变不仅对于了解中国经济的历史和特色
具有重要意义,也为我们认识和思考中国经济改革的路径和方向提
供了重要的参考。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中国经济体制也在不
断向着更加市场化、法制化和现代化的方向迈进。
计划经济是什么
计划经济是什么
计划经济,顾名思义,就是由政府或者中央计划机构来制定和执行经济计划,对资源的配置、生产和分配进行统一的指导和管理。
在计划经济下,市场对资源的配置起到辅助作用,而非主导作用。
计划经济体系通常包括国家对主要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和对经济活动的主导地位。
计划经济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计划经济下的资源配置是由政府来决定的,政府通过制定各种计划来指导和管理资源的使用,包括生产计划、投资计划、财政计划等。
这种方式下,资源的配置更加集中,政府可以通过计划来调控经济,实现国家利益最大化的目标。
其次,计划经济下的生产活动和产品价格通常由政府来控制和管理。
政府会通过计划来确定各个行业的生产数量和品种,同时也会通过价格管制来控制产品的价格,以确保产品的供需平衡和价格的稳定。
再次,计划经济下的收入分配也是由政府来进行统一规划和管理的。
政府会通过税收政策和福利政策来调节收入的分配,以实现社会公平和经济稳定。
最后,计划经济下的经济发展是由政府来主导和推动的。
政府会通过制定发展规划和投资计划来引导和支持经济的发展,以实现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现代化建设的目标。
总的来说,计划经济是一种由政府来主导和管理经济活动的体制,它强调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和调节,以实现国家利益和社会稳定。
然而,计划经济也存在着资源配置效率低、创新动力不足、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因此在当今世界,市场经济体制已经成为主流,但是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计划经济也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计划经济体制的特点
计划经济体制的特点计划经济体制是指由国家主导并制定计划来管理和调节国民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体制。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通过制定计划来调控资源配置、生产经营和消费行为,以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计划经济体制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首先,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资源配置是由国家统一安排和调控的。
国家通过中央计划来确定各个行业的生产规模、产品结构和资源配置,以确保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这种资源配置方式能够避免资源的浪费和重复建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
其次,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生产经营是以国家计划为依据的。
企业和生产单位按照国家计划的要求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生产的产品、数量和质量都受到国家计划的制约和指导。
这种生产经营方式能够避免盲目竞争和恶性竞争,保证了国民经济的稳定运行。
再次,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价格是由国家统一制定和调控的。
国家通过价格部门来对产品和服务的价格进行统一管理和调整,以保证产品的供给和需求能够得到平衡,防止价格的波动和通货膨胀。
这种价格管理方式能够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此外,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社会保障是由国家来负责的。
国家通过社会保障制度来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和权益,包括医疗、教育、福利等方面的保障。
这种社会保障制度能够减轻人民的生活压力,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总的来说,计划经济体制具有资源配置的集中统一、生产经营的有序安排、价格的统一管理和社会保障的国家负责等特点。
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和特定的国情下,这种经济体制能够有效地调节国民经济的运行,推动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然而,也要看到计划经济体制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需要不断进行改革和完善,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和社会的要求。
浅谈中国计划经济体制
浅谈中国计划经济体制引言中国计划经济体制是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立起来的一种经济管理体制,也是中国在社会主义过渡期间的主要经济形式之一。
在这个体制下,中国政府通过中央计划来指导和控制国民经济的发展,包括资源配置、生产计划、价格调控等方面的工作。
本文将就中国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浅谈,探讨其特点、优势和局限性等方面的内容。
1. 计划经济体制的特点中国计划经济体制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中央计划的统一指导在中国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央政府制定中长期的经济发展计划,并向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下达任务和指标。
这种统一的计划指导使得整个国民经济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发展,减少了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
1.2 资源配置的垂直管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资源配置由政府进行垂直管理,政府通过计划来决定资源的分配和使用,确保资源的合理利用。
这种垂直管理的方式可以有效调控经济发展,实现工农业的协调发展。
1.3 价格的集中调控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价格是由政府集中调控的。
政府通过价格政策来引导和控制经济的发展,确保物价稳定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价格的集中调控也能够避免市场垄断和不正当的竞争,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2. 计划经济体制的优势尽管计划经济体制存在一些局限性,但也有其独特的优势。
2.1 经济发展的快速推进由于计划经济体制能够通过中央计划来统筹资源配置和推动经济发展,所以在一定时期内,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较快。
特别是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前的几十年中,计划经济体制为中国迅速实现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2.2 资源的合理配置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可以统一调控资源的分配和使用,避免资源的滥用和浪费。
政府可以合理安排投资和生产计划,确保资源的优先利用于国家重点领域和关键产业,推动国家整体实力的提升。
2.3 社会稳定和公平计划经济体制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政府对价格的集中调控。
这种集中调控可以避免市场垄断和不公平竞争,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公平。
对计划经济体制的看法
对计划经济体制的看法
对计划经济体制的看法
计划经济体制是一种经济体制,它将实行规划经济,在政府有效地协调、统筹和调控下实行统一的经济政策。
该经济体制主要特征是有中央计划机构决定和控制社会经济运行的方向和目标,政府拥有全部经济资源,使用市场机制和计划机制统筹调整,落实农业、工业等各项计划,市场经济具有价格机制、货币机制控制。
总的看来,计划经济体制的优点在于可以满足社会公平、补偿机制,可以有效地协调全国经济各部门和社会成员的关系,满足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可以较好地控制物价,可以有效地抑制经济波动,从而实现政治的稳定。
但是,计划经济体制也存在严重的缺点,例如政府决策不够灵活,缺乏成本效益分析,政府容易偏袒,落后行业得到过多补贴,效率低下,且难以实现企业的社会责任。
因此,计划经济体制也有其发展的弊端和瓶颈。
为了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改善经济体制的效率,我们必须进行深入的研究,尽快构建一个经济体制,既能满足居民需求,又能使市场更加公正有序。
计划经济体制
计划经济体制第一篇: 计划经济体制的概述计划经济体制是一种由政府或国家计划部门控制的经济系统。
在这种体制下,政府通过制定计划来掌控国家的生产力和资源分配。
计划经济体制通常采取国有化、垄断和集中控制的方式,这使得政府可以有效地操纵经济运行。
计划经济体制的出现起源于社会主义思想,是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的主要形式之一。
计划经济体制可以追溯至苏联的布尔什维克革命。
建立苏维埃政权后,苏联政府将所有生产资料公有化,并启用了一套由国家计划局编制的五年计划。
它们旨在促进工业的迅速发展,以支持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成功表现在它在短时间内实现了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计划经济体制的优点在于,政府可以控制经济方向和发展的速度,并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如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
计划经济体制也鼓励国家在经济方面的自给自足和独立,降低国家对外界的依存程度。
此外,计划经济体制也可以减少社会不平等、贫富差距和阶层差异。
然而,计划经济体制也存在缺点,它容易导致资源浪费、生产效率低下、决策滞后和决策失误。
政府官僚机构也容易成为腐败和滥权的温床,这影响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此外,计划经济体制也有可能使经济过度集中,导致经济和社会的不平衡发展。
总之,计划经济体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具有强制性和权威性,可以有效地控制经济活动。
但是,由于其固有的缺陷,计划经济体制目前已经不再是现代经济的首选模式。
虽然它已经成为历史,但我们仍可以从中获得一些有用的启示,这对于我们在今后的经济建设和管理中会面临的问题有很大的帮助。
第二篇: 计划经济体制的特点计划经济体制是一种通过国家计划机构制定计划来掌控国民经济的体制。
与自由市场经济体制相比,计划经济体制具有一系列的特点。
第一,国有化和垄断。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主导经济活动,国有企业成为经济生产的主力军。
而在此之上,政府还进行了垄断经济的操作,在经济的价格和数量上进行定价、限量、计划等操作。
政府通过国有企业和垄断经济的操作,可以控制经济生产和分配,从而实现国家的发展目标。
计划经济体制
计划经济体制
计划经济体制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按照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目标和发展需要,通过国家集中指导和计划编制来统一安排全国经济活动的体制。
计划经济体制在历史上多次被用于试图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如苏联、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
计划经济体制通常由国家和地方政府共同制定和实施,计划的内容包括经济增长目标、生产计划、资源分配、价格控制、就业等方面。
适用计划经济的国家通常有以下特点:政府对经济活动
的干预程度高,以实现国家的政治、经济目标为主要任务;生产要素(如土地、资本、劳动力)的所有制以公有制为主;对外经济交往受到限制,经济自给自足程度高。
计划经济体制强调政府对于经济活动的掌控和干预,以
实现国家的整体利益。
在实践中,计划经济体制常常导致资源的浪费和效率低下,因为它未能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
此外,计划经济体制也常常被指责为过于官僚主义和缺乏灵活性。
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社会主义国家的计划
经济体制逐渐崩溃。
许多国家开始推行市场经济改革,通过允许私营企业的出现和经济自由化来提高经济效率。
计划经济体制面临的挑战和困境促使一些国家探索新型计划经济体制,如中国的“市场化社会主义”和俄罗斯的“战略性规划”等。
这些新体制试图通过市场机制和政府干预相结合,解决计划经济体制存在的问题。
计划经济体制的特点
计划经济体制的特点计划经济体制是一种经济组织形式,其核心是由政府对生产、分配和资源配置进行全面计划和控制。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拥有主导地位,通过制定详细的经济计划,直接指导和调控经济活动。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介绍计划经济体制的特点。
首先,计划经济体制具有强调全面规划的特点。
在这种体制下,经济计划成为国家经济管理的核心工具。
政府通过对各个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经营活动进行综合安排,制定计划目标、任务和指标,确保整个经济活动的协调运行。
计划经济体制使得社会资源能够集中配置,从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其次,计划经济体制重视公共利益的实现。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可能会忽视一些社会公共利益,比如环境保护、教育、医疗等。
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可以通过制定计划来调控企业的行为,使得企业优先考虑公共利益的实现。
第三,计划经济体制强调对资源的有效配置。
由于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对资源配置的全面掌控,可以避免资源的浪费和低效利用。
资源可以根据国家的需要进行优先分配,避免了市场经济中因供求错配而导致的资源浪费问题。
第四,计划经济体制强调公平分配。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资本积累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贫富差距的扩大。
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有能力通过计划来调控资源和收入的分配,追求社会公平和社会主义价值观。
这使得社会资源能够更加平等地分配,提高社会公正性。
第五,计划经济体制注重经济稳定。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波动经济周期较为常见,经济增长可能会出现起伏,导致社会不稳定。
而计划经济体制通过全面计划和调控,可以避免或减少波动性,确保国家经济稳定运行。
政府可以通过外汇管制、价格管控等手段来调整经济运行,提高经济的稳定性。
总结起来,计划经济体制具有全面规划、强调公共利益、有效资源配置、公平分配和经济稳定等特点。
在一定历史时期,计划经济体制在一些国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对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然而,计划经济体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比如信息不对称、刺激创新不足等问题。
计划经济体制名词解释
计划经济体制名词解释
计划经济体制是一种由政府全面规划和控制的经济体制,其基本特征是资源配置由政府制定和控制,而非市场机制。
计划经济体制通常被认为是一种基于历史经验和理性决策的经济模式,其目标是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计划经济体制的实现通常需要政府在资源配置和计划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包括制定经济计划、分配资源、控制价格和促进经济增长等。
在计划经济体制中,政府通常会对经济进行全面的控制和管理,以确保经济增长和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计划经济体制的实现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情况和特点。
在中国,计划经济体制已经实行了几十年,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推进,计划
经济体制也逐渐被市场机制所替代。
在其他国家,如苏联、东欧国家和韩国,计划经济体制也曾长期存在,但随着这些国家的经济改革和转型,计划经济体制也逐
渐被市场机制所替代。
尽管计划经济体制已经逐渐被市场机制所替代,但它在一些领域仍然具有重要作用。
例如,在能源、交通、水利和国防等基础设施领域,计划经济体制可以发挥高效和可靠的优势,提高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效率。
此外,在计划经济体制中,政府可以更好地控制和管理经济活动,避免市场失灵和浪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和社会福利。
当然,计划经济体制也有一些缺点和问题,例如缺乏灵活性和适应性,缺乏市场竞争和反馈机制,导致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等。
因此,在发展经济时,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同时也需要充分发挥计划经济体制的优势,根据实际
情况制定合理的经济计划和政策,促进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计划经济体制
计划经济体制计划经济体制是指国家对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的计划和调控,包括生产、分配和消费等各个方面。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通过制定五年计划和年度计划来安排国民经济的发展方向和规模,以实现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现代化建设。
计划经济体制的特点之一是国家对经济资源的配置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拥有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通过国家计划和指导来配置资源,实现国家和社会的利益最大化。
这种集中的资源配置方式,可以有效地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
另一个特点是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和调控。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通过制定计划和政策来引导和控制经济活动,包括生产、价格、贸易、投资等各个方面。
政府可以通过计划来调整资源配置,通过价格管制来控制通货膨胀,通过贸易政策来保护国内产业等,以实现国家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此外,计划经济体制还具有资源配置效率低、刺激创新动力不足、市场机制不健全等缺点。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资源配置主要依靠政府的指令性安排,缺乏市场竞争机制,容易导致资源的浪费和低效率。
同时,由于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过多,容易抑制市场的活力和创新动力,影响经济的长期发展。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的趋势,计划经济体制逐渐被市场经济所取代。
然而,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计划经济体制仍然具有一定的优势和适用性。
例如,在国家经济体制转型期间,可以通过计划经济体制来实现对经济的有效引导和调控,以避免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混乱和不稳定。
总的来说,计划经济体制作为一种经济管理模式,具有一定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在特定的条件下,可以通过计划经济体制来实现对经济的有效管理和调控,以实现国家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计划经济体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和缺陷,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改革和完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和改革
消极方面: 不利于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经 济效益的提高,形成经济增长的 粗放型方式; 企业处于政府的行政直接管 理下,没有活力和创新能力; 国家社会经济活动处于封闭 和半封闭状态。
二、市场经济体制相对有效率 1、什么是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是指以市场机制为 基础配置资源的社会经济组织方 式。 市场机制调节经济是一种有 效率的机制。这种相对的效率的 关键原因就在于市场机制具有自 组织性的功能。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的基本特征与改革
引言: 消费不足是经济结构问题的症
结所在,而要提高消费率,关键还
在于深化体制改革,健全和完善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
市场经济体制是一种什么体制?
为什么市场经济体制具有科技 进步和生产效率提高的作用?
当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存在什 么缺陷? 如何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
第二,经济主体独立化。所有企业 都具有独立的生产经营权利,能够自主 地进行生产经营,具有独立的法人财产 权利。
第三,市场竞争公平化。市场经济活动中 有多个主体独立存在,且都依靠公认的市场规 则进行竞争。
第四,宏观调控间接化。政府不直接干预 企业的具体生产经营活动,对于经济的干预主 要是在宏观层次,而且主要是通过经济的和法 律的手段进行间接的调控。 第五,市场行为法制化。所有生产经营活 动都按一套法规体系来进行,整个经济运行有 一个比较健全的法律基础。
邓小平在1992年创立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理论,是对社会主义的巨大贡献。 2、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 主要思想 第一,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都是经济 调节的手段。邓小平说:计划经济和市 场经济都是手段,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 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 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几种经济体制的比较:自由市场、混合和计划经济
几种经济体制的比较:自由市场、混合和计划经济在当今世界各国的经济体制中,主要存在着三种不同类型的经济体制,分别是自由市场经济、混合经济和计划经济。
这三种经济体制在资源配置、市场调节、政府干预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各有其优势和劣势。
本文将对这三种经济体制进行比较,以便更好地了解它们各自的特点和运行机制。
自由市场经济是一种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制,主张市场的自由竞争和资源的私人所有权。
在自由市场经济中,生产、消费和价格等经济活动主要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政府只在必要时进行干预。
自由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和个人有较大的经济自由,可以根据市场需求自由选择生产和消费行为,从而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这种经济体制的优势在于激发了个体的创造力和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繁荣。
然而,自由市场经济也存在着资源分配不均衡、市场垄断、环境污染等问题,需要政府进行适当的监管和调控。
混合经济体制是自由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结合体,旨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的优势。
在混合经济中,市场仍然起着资源配置的主导作用,但政府也会通过税收、补贴、监管等手段对市场进行干预,以保障社会公平和经济稳定。
混合经济体制下,政府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领域扮演重要角色,保障了公共利益和社会福利。
混合经济的优势在于能够兼顾市场效率和社会公平,有效调节市场失灵和外部性问题,提高了整体经济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然而,混合经济也存在政府过度干预、官僚主义等问题,需要不断优化和改进。
计划经济体制是一种由政府主导的经济体制,政府通过中央计划来指导和控制资源配置和生产活动。
在计划经济中,生产要素和产品价格由政府统一规划和管理,企业和个人执行政府的指令进行生产和消费。
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可以有效调控经济发展方向和速度,实现全面规划和均衡发展。
计划经济的优势在于能够避免市场失灵和垄断,实现资源的公平分配和社会福利最大化。
然而,计划经济也存在信息不对称、创新动力不足等问题,容易导致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
计划经济体制的主要特征有几点
计划经济体制的主要特征有几点计划经济体制是指国家通过政府的计划和指导,对国民经济进行全面的调控和管理的一种经济体制。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对资源的配置和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的计划安排,以达到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目标。
计划经济体制的主要特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国家对经济活动的全面调控。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通过制定五年计划等各项计划,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进行全面的规划和安排。
国家对资源的配置、生产的组织、产品的分配等各个方面进行详细的计划安排,以确保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第二,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通过对主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的国有化,实现了对国民经济的主导地位。
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国家通过对国有企业的直接管理和控制,实现了对经济的全面调控和管理。
第三,资源配置由政府进行统一安排。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资源的配置由政府进行统一安排。
国家通过对资源的统一调度和分配,确保了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经济的高效运行。
政府通过对资源的计划安排,实现了对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从而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第四,产品的分配由政府进行统一安排。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产品的分配由政府进行统一安排。
国家通过对产品的生产和分配进行详细的计划安排,实现了对产品的合理配置和利用。
政府通过对产品的统一分配,确保了社会的公平和正义,推动了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总的来说,计划经济体制的主要特征是国家对经济活动的全面调控,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资源配置由政府进行统一安排,产品的分配由政府进行统一安排。
这些特征使得计划经济体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经济的发展,计划经济体制也逐渐暴露出了一些不足之处,逐渐被市场经济体制所取代。
但是,对于计划经济体制的研究和总结,对于我们深刻理解经济发展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
计划经济是什么意思
计划经济是什么意思计划经济是一种经济体制,它的核心是由政府来制定和执行经济计划,对资源的配置和生产活动进行全面的指导和管理。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通过五年计划等方式,对经济发展的方向、规模和结构进行全面安排和部署,对资源配置和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计划、指导和管理。
计划经济最早出现在20世纪初苏联,之后被一些社会主义国家所采用。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拥有和控制着生产资料,对资源配置和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全面的指导和管理。
在这种体制下,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被削弱,政府对经济活动的调控作用被加强。
计划经济体制的特点是政府对经济活动的高度干预和管理,资源配置和生产活动受到政府的严格控制和指导。
在这种体制下,企业和个人的经济活动受到严格的限制和约束,市场机制的作用被削弱,政府对经济的调控作用被加强。
计划经济体制的优点是能够有效地调控和管理经济活动,实现对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对经济发展的方向和规模进行全面的安排和部署。
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避免市场经济中出现的资源浪费和市场失灵的问题,保证国家经济的稳定和有序发展。
然而,计划经济体制也存在着一些缺点和弊端。
由于政府对经济活动的高度干预和管理,容易造成资源配置的不灵活和低效率,导致资源的浪费和低效率的生产活动。
另外,由于市场机制的削弱,企业和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受到抑制,导致经济发展的动力不足。
总的来说,计划经济是一种经济体制,它的核心是由政府来制定和执行经济计划,对资源的配置和生产活动进行全面的指导和管理。
它具有一定的优点,能够有效地调控和管理经济活动,但也存在着一些缺点和弊端。
在当今世界,市场经济已成为主流,但在一些特定情况下,计划经济体制仍然具有一定的适用性和价值。
计划经济体制
计划经济体制
计划经济体制是指由国家主导并控制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体制。
它特点是国家对经济进行全面规划和调控,包括决定生产目标、分配资源、确定价格等。
计划经济体制在20世纪的某些国家
和地区得到广泛实施,但在当今世界上,市场经济体制已成为主流。
计划经济体制的最大优势之一是国家能够有效地调配资源,确保经济发展的均衡和稳定。
国家可以通过制定计划来解决实际存在的资源短缺问题,避免资源过度集中或浪费。
计划经济体制还可以推动国家战略性产业和地区的发展,以提高经济整体水平。
其次,计划经济体制能够保证公平与正义。
在市场经济中,富人往往能更轻松地获得更多资源和机会,而在计划经济体制中,资源配置由国家主导,可以实现更加均衡地分配。
此外,计划经济体制还可以确保基本公共服务的供应,如教育、医疗和住房,以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
然而,计划经济体制也存在一些缺点。
首先,由于国家垄断资源配置,市场竞争程度较低,导致创新能力和效率低下。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企业常常面临低效率、低质量和缺乏动力等问题。
其次,计划经济体制过度依赖于政府官员的决策,容易出现腐败和权力滥用的问题,造成经济的失衡和不公平。
最后,计划经济体制对市场需求的反应相对较慢,无法及时应对市场波动和变化。
综上所述,计划经济体制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均衡发展,保证公平与正义。
然而,由于效率低下、缺乏市场竞争和创新等问题,市场经济体制已经成为国际上主流的经济体制模式。
计划经济有哪些特点及地位作用
计划经济有哪些特点及地位作用计划经济是一种经济体系,是由政府或财团事先进行计划。
计划经济也有一定的特点作用。
以下是由店铺整理的计划经济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计划经济的概念含义计划经济相对于市场经济,是指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高度集中的,实践中低效率的社会经济体系。
计划经济,顾名思义就是有规划、计划地发展经济。
从而避免了市场经济发展的盲目性、不确定性等问题,给社会经济发展造成的危害。
如:重复建设、企业恶性竞争、工厂倒闭、工人失业、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产生社会经济危机等问题。
计划经济,或计划经济体制,又称指令型经济,是对生产、资源分配以及产品消费事先进行计划的经济体制。
由于几乎所有计划经济体制都依赖于指令性计划,因此计划经济也被称为指令性经济。
解决三个基本经济问题的是政府,所谓的三个经济问题是指:生产什么、怎样生产和为谁生产。
而其中大部份的资源是由政府所拥有的,并且由政府所指令而分配资源的,不受市场影响。
其余的三种经济体系是市场经济体系、传统经济体系和混合经济体系。
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这种观点的逻辑推理是:社会化大生产把国民经济各部门连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因而客观上要求它们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计划经济的特点有人认为,我党在建国头七年基本形成的新经济体制是完全照搬了苏联的模式。
这种观点不完全符合历史的实际。
众所周知,毛泽东思想的主要特点就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我党在民主革命时期探索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同时也在全党形成了反对教条地照抄照搬外国经验的思想传统。
这种好的思想传统,加上中国的国情与苏联有很大的不同,就决定了我党在怎样搞社会主义建设、建立怎样的经济体制等问题上,不可能完全照搬苏联的模式。
当然,在对苏联模式的认识上有一个过程。
开始,毛泽东强调过以苏联为榜样,学习苏联的经验。
然而,就毛泽东的一贯思想来说,他在强调学习苏联经验的同时仍然是重视结合中国实际的。
计划经济的特点
计划经济的特点计划经济是一种由政府主导的经济体制,其核心特点是由政府来制定和执行国民经济发展的各项计划。
在计划经济中,政府通过对经济活动的计划和调控,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经济的稳定发展。
计划经济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计划经济强调政府的主导作用。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决定性的角色,它制定经济计划、调控资源配置、指导生产经营活动,以及实施宏观调控等。
政府通过计划的制定和执行,来引导和控制整个经济体系的运行,以实现国民经济的平稳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其次,计划经济强调全面的资源配置。
在计划经济中,政府通过中央计划的方式来统一安排和调配国民经济的各项资源,包括劳动力、资金、土地、技术等。
通过国家的统一规划,可以使各项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和利用,以满足整个社会的需求和发展。
再次,计划经济强调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在计划经济中,政府会根据国家的发展需要和社会的利益,来制定相应的经济计划和政策。
这些计划和政策的出台,往往是以实现国家的整体利益和社会的共同福祉为宗旨的。
因此,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公共利益往往会被置于首位,以保障整个社会的长期发展和稳定。
最后,计划经济强调经济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在计划经济中,政府会通过计划和政策的制定,来调控经济的波动和风险,以保障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政府会采取各种措施,来防范和化解经济中的各种风险和问题,以保持整个经济体系的健康和有序运行。
综上所述,计划经济具有政府主导、资源配置全面、公共利益至上、经济稳定可持续等特点。
虽然计划经济体制在一定时期内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存在着资源配置不够灵活、效率低下、创新动力不足等问题。
因此,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纷纷转向市场经济体制,以适应经济发展的新要求。
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计划经济在特定条件下的积极作用,可以为市场经济提供有益的借鉴和补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计划经济体制的特征
(2)国家对经济活动采取直接指令性行政管理。
中央计划经济体制的一个主要标志是国家或中央政府成为经济运行中的核心主体,而企业由于只执行既定的生产计划成为政府的附属物[2]。
国家主要通过一定阶段的经济发展计划实施对经济运行的调控和管理。
通过组建专门的经济计划部门制定发展计划,并对企业通过指标、计划参数、实际评价等实行全面的控制,而企业的绩效则完全表现在对计划的完成和当局的偏好。
高度计划指令经济要求对经济运行的方方面面都要做出细致的计划,但由于信息问题,导致计划多具有刚性而缺乏灵活性。
(3)经济决策权高度集中。
国家不仅要负责宏观方面的资源配置,甚至对微观的企业和个人的收入和支出都做出计划,以实现资源在微观主体间的配置。
导致在国家和政府之外并不存在实际的微观经济主体。
这种体制导致经济决策权力高度集中在中央的省级的党政系统的领导机构,而企业和民众个人、立法和司法机构以及下级党政部门没有决策权。
在后来,决策更加集中与个别领导人手中,导致急于求成的指导思想和不规范的个人决策左右集体决策而引发的一系列决策失误,严重损害了计划经济的正常运行。
[3]
(4)社会资源的计划配置。
计划配置资源的一个核心机制在于行政命令手段替代价格机制。
在中央计划经济体制下,市场通过价格机制对资源的配置作用被压低到最小的范围。
在经济运行的各个层面都充斥着政府的计划和指令。
资源流向的指令刚性导致配置效率的下降,使得大量的资源都被按照政府意愿配置,资源的利用结构极不合理。
政府当局往往出于政治目的实施资源配置计划,而将经济效率的标准放在政治目标之后,这也是导致计划经济配置低效的一个重要原因。
(5)交易活动的非价格特征。
按照制度经济学关于交易的观点,交易是人类经济行为中最一般的经济活动。
市场经济的核心特征在于通过价格机制来实现交易,而计划体制下的交易活动则被行政指令所替代,交易对象被消除了商品本性。
交易活动的非价格特征,根源于计划经济本身取消货币媒介的思维[4]。
这导致在货币支付之外,人们开始寻求其他的支付方法,通过牟取权力,搭便车等行为进行变相支付等行为也是导致计划经济效率低下的根源。
(6)分配方式上采取按劳分配。
依据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应当以按劳分配为主。
这种分配方式的核心在于,根据单个劳动者的贡献大小决定其分配数额,按照多劳多得,少劳少得,有劳动能力却不劳动者不得的原则,在社会主义公民之间进行分配。
但由于工业革命后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生产行为更多得表现为一种合作的社会性生产和团队生产过程,单个劳动者的边际产出和贡献率无法做出准确测量,这给按劳分配规则的执行带来了困难。
从前社会主义国家分配实践来看,多数按劳分配实际都是一种平均主义的分配方法。
这导致苦乐不均,劳动者积极性下降,搭便车行为普遍化。
(7)经济结构呈现明显的城乡分化和二元结构。
由于计划经济体制出于战略考虑采取赶超型发展战略,对城市工业和重工业发展投入较大,但由于多数前社会主义国家建国初期积累不足,经济总量较小,并且属于典型的传统农业国家,因此都采取“抽农补工”的做法,试图优先发展重工业。
这种违背结构均衡的发展战略,导致计划经济下的经济结构呈现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
政府投资和资源配置等优先保证城市和重工业发展,造成城市对农村的挤压,以及
工业对农业的抑止。
农村和农业发展明显受到城市和工业发展的压制,这一结构导致后期经济增长中产业链条的断裂,是造成后期改革最初发端于农村的根本原因。
(8)对外封闭型经济。
社会主义政权的诞生由于处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高涨阶段,两大社会制度的冲突从计划经济体制产生之前就明显存在。
尽管新政权都表示希望与包括西方在内的国家进行正常的贸易往来,并提出过“自力更生为主,外援为辅”的指导方针,但由于国际冷战格局的形成,多数社会主义国家的计划经济体制本质上都是封闭型的。
尽管早期在社会主义国家之间有过贸易往来,但多半是出于政治合作的目的,甚至后期社会主义阵营内部也发生了分
裂,导致各国计划体制的进一步封锁。
总体而言,转轨改革之前计划体制下的对外贸易规模十分有限(见表1-3)。
表1-3:1952-1978中国进出口总额
年份1952 1954 1956 1958 1960 1962 1964 1966 1968 1970 1972 1974 1976 1978
进出口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编:《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年版,第60页。
(9)行政分权程度不断提高的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
从前苏联和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实践来看,两国都表现出地区经济发展非均衡的特征,在中央和地方政府关系以及权力职能划分方面的问题一直是经济体制运行的主要内容。
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是以贯彻和执行中央政府的计划和指令为前提的,但是经济运行决策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政府不利于地方政府发挥积极作用。
此外,由于在所有制上集体所有制的大量存在,客观上要求地方政府分享一定得经济决策权力,这有利于地方政府发挥调节作用。
但分权模式由于边界难以把握,而且容易和中央政府在职能上出现交叉和冲突,因此往往陷入一种“治乱循环”的怪圈,容易出现“一放就乱,一抓就死”的
状态。
纵观计划经济实施的整个过程,前苏联和我国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集权与分权冲突中都没有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倒是呈现了明显的周期特征(见表1-4)。
表1-4:中国计划经济运行得行政性“集权-分权”周期
1953-1956 1957-1960 1961-1964 1964-1965 1966-1968 1969-1976 1977-1978
集权分权集权分权冻结分权集权
资料来源:冒天启、朱玲:《转型期中国经济关系研究》,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3章。
(10)经济生活政治化。
在前社会主义国家的计划经济时代,一个明显的特征是:国家的工作重心一直未能成功的从革命斗争,阶级斗争和政治运动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长期的政治运动使得计划体制下的经济生活带有明显的政治化特征。
这在前苏联20-30年代党内斗争和我国的“大跃进”、“反右倾”、“四清运动”以及“文化大革命”中都曾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经济生活政治化的一个表现就是经济活动的效率标准被政治上的意识和觉悟所替代。
微观主体将更多的积极性投向政治运动,其积极性强烈依赖于政治动员和意识形态的宣传和鼓动(见表1-5),
形成了一种政治活动对经济活动高度替代的特殊体制。
但这种经济生活政治化的一个风险在于,一旦出现信仰危机或者面临政治冷淡和政治动荡时,经济效率将大幅度下滑,甚至引发社会性的道德危机。
表1-5:经济生活政治化的表现
涉及的方面主要原则和代表性口号
经济活动的目的和标准的政治化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不仅要算经济帐,首先要算政治帐”,业务标准服从政治标准,生产建设服从政治运动
经济决策管理过程的政治化以阶级斗争为纲,经济路线上要留意国内外阶级斗争在经济领域
的反映,坚持开展两条道路的斗争
经济管理方法手段的政治化“阶级斗争,一抓就灵”,“抓革命,促生产”,“什么事情都要搞群
众运动”,精神鼓励重于物质鼓励,要“突出政治”。
经济组织的政治化工厂首先时政治组织,农村是阶级斗争的大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