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建筑与文化 哈尼族 等共38页
中国少数民族建筑房屋(课堂PPT)
![中国少数民族建筑房屋(课堂PPT)](https://img.taocdn.com/s3/m/be096fa083c4bb4cf6ecd13e.png)
3
中国共有56个民族;有:阿昌族、白族、保安族、布朗族、布依族、朝 鲜族、达干尔族、傣族、德昂族、东乡族、侗族、独龙族、俄罗斯族、鄂 伦春人、鄂温克族、高山族、仡佬族、哈尼族、哈萨克族、汉族、赫哲族、 回族、基诺族、京族、景颇族 、柯尔克孜族、拉祜族、黎族、傈僳族、 珞巴族、满族、毛南族、门巴族、蒙古族、苗族、仫佬族族、纳西族、怒 族 、普米族、羌族、撒拉族、畲族、水族、塔塔尔族、塔吉克族、土家 族、土族、佤族、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锡伯族、瑶族、彝族、裕固族、 藏族、壮族 。
6
虽然砖饰所采用的材料不过是最普通的砖石,但经过锯、切、打磨后,工匠却可以通过相 互穿插、交错、重叠、拼砌将它们组合成各种花饰。据说,一个高明的工匠可以将这些砖 石拼砌成上百种图案。石膏雕花也是维吾尔族民居最常采用的装饰手法之一,主要用于庭 院前廊端部和室内外窗间墙壁等处,以花卉、植物、几何纹饰等作为边框陪衬,看上去像
中国少数民族 居住风俗
姓名:
学号:
班级:
电话:
QQ:
1
《建筑材料与人居环境》指出:房屋建筑是人类最经常、最普遍使用 的生活设施,除少数宫廷建筑和特殊建筑物外,绝大多数建筑物都是 就地取材,所以人们在建筑房屋之前,首先要考察当地有哪些可供使 用的材料。其次,为满足房屋建筑最基本的防御功能,要根据当地的 气候条件来选取合适的结构形式。
37
38
39
、海拔、地形、建筑材料等自然环境和人口、经济、宗教、政治、 科技、思想意识等社会环境的影响,主要有以西双版纳傣族民居为代表的优美灵巧的 干栏式建筑,以元江、红河一线傣族民居为代表的厚重结实的平顶土掌房,以及典雅 富丽的佛寺建筑。民居在滨水而居的河谷坝区,因受炎热、潮湿、多雨、竹木繁茂等 生态环境的影响,傣族的居民建筑以“干栏”(俗称竹楼)为主。上下两层,以木、 竹做桩;楼板、墙壁、房顶覆以茅草、瓦块。上层栖人,下养家畜、堆放农作物。整 座建筑空间间架高大,且以竹或木做墙壁和楼板,利于保持居室干燥凉爽。如今,随 着生态保护的加强和经济的发展,一些地方开始以混凝土砖瓦结构代替竹木结构,但 还保留“干栏”的形式或人字形屋帽的外形,因而仍习惯称呼它为“竹楼”。竹楼周 围的宽阔庭院里都要种植瓜果林木或开挖小鱼塘,既可蔽阳遮荫,又是一道不设防的 天然绿色“围墙”,外围随意搭上的竹篱,不为防人,只起到阻止牲畜闯入的作用。 佛寺佛寺建筑是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傣族的特色建筑,以落地重檐多坡面平瓦建筑为 主。由大殿、僧舍和鼓房组成,中心佛寺外加一座戒堂、一座藏经楼、一座佛塔。主 殿外观一般是单檐或重檐歇山式屋顶,或悬山式顶、多角或亚字形重檐歇山式顶。坡 面进行一至二次跌落后有两层或上中下三层的单面坡或三面坡、五面坡,坡面的多少 和佛寺的级别有关。屋面按纵向分为两段式或三段式或五段式,以中间最高,使庞大 威严的屋面呈现出优美起伏的曲
中国少数民族建筑房屋(课堂PPT)
![中国少数民族建筑房屋(课堂PPT)](https://img.taocdn.com/s3/m/be096fa083c4bb4cf6ecd13e.png)
或长方形,用木棍支撑高约2米的框架;上覆黑色牦牛毡毯,中留一宽15厘米
左右、长1.5米的缝隙,作通风采光之用;四周用牦牛绳牵引,固定在地上;
帐房内部周围用草泥块、土坯或卵石垒成高约50厘米的矮墙,上面堆放青稞、
酥油袋和干牛粪(作燃料用),帐房内陈设简单,正 中稍外设火灶,灶后供佛,
四周地上铺以羊皮,供坐卧休憩之用。帐房具有结构简单、支架容易、拆装
堂屋、卧室、厨房、小间为储藏室或楼梯间。若有第三层,则多作经堂和晒 台之用。因外观很像碉堡,故称为碉房。
•
碉房具有坚实稳固、结构严密、楼角整齐的特点,既利于防风避寒,又
便于御敌防盗。
•
帐房与碉房迥然不同,它是牧区藏民为适应逐水草而居的流动性生活方
式而采用的一种特殊性建筑形式。普通的帐房一般较为矮小,平面呈正方形
• 蒙古包搭好后,人们进行包内装饰。铺上厚厚的地毡,摆上家具,四周挂上 镜框和招贴花。现在一些家具电器也进了蒙古包,生活十分舒畅欢乐。
• 蒙古包的最大优点就是拆装容易。搬迁简便。架设时将“哈纳”拉开便成圆 形的围墙,拆卸时将哈纳折叠合回体积便缩小,又能当牛、马车的车板。一 顶蒙古包只需要两峰骆驼或一辆双轮牛车就可以运走,两三小时就能搭盖起 来。
是一幅完整的装饰图画,又像是一幅镜框。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蒙古族
• “蒙古包”是满族对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称呼。“包”,满语是“家”、“屋” 的意思。古时候称蒙古包为“穹庐”、“毡帐”或“毡房”等。
• • 蒙古包呈圆形,有大有小,大者,可纳20多人休息;小者,也能容10几个人。
北方窑洞和古城民居中国地域宽广、民族较多,各地民居的形式、结构、装 饰艺术、色调等各具特点。无论所使用的材料,还是建筑结构样式,都反映 了人们巧妙地利用当地材料,适应当地的气候特点来营造居所的智慧。
56个民族的建筑
![56个民族的建筑](https://img.taocdn.com/s3/m/0bfddb18a76e58fafab0030e.png)
56个民族的建筑蒙古族蒙古包“蒙古包”是满族对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称呼。
“包”,满语是“家”、“屋”的意思。
居室。
用毡块、木料构成。
蒙古语称“蒙古勒格尔”。
圆形尖顶,用一屋或两层羊毛毡子覆盖。
在大风雪中阻力小,不积雪,包顶不存雨水。
包门方而小,且连地面,寒气不易侵入。
迁徙拆散,定居安装。
蒙古包的最大优点是拆装容易,搬迁简便。
架设时将“哈纳”拉开便成圆形的围墙,拆卸时将哈纳叠合回体积便缩小,又能当牛、马车的车板。
一顶蒙古包只需两三小时就能搭盖起来。
蒙古包看起来外形不大,但是包内的使用面积却很大,而且,室内空气流通,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非常适合于经常转场放牧的牧民居住和使用。
回族清真寺清真寺又称“礼拜寺”,阿拉伯语称作“麦斯吉德”(薏为礼拜安拉的场所)。
清真寺基本上建在回族聚居区,体现了回族人“围寺而居”特点。
清真寺是回族穆斯林举行礼拜和宗教活动的场所,有的还负有传播宗教知识、培养宗教职业者的使命。
清真寺在回族穆斯林心目中有着重要位置,也是回族建筑艺术的代表。
在回民数量较多的大中城市都有历史悠久、规模较大的清真寺:如北京的牛街清真寺,广州的怀圣寺,杭州真教寺,泉州圣友寺,南京净觉寺,郑州清真寺,西宁东关清真寺等。
回族清真寺一般可分为宫院型(即四周围墙、走廊)或圆顶型(屋顶为圆拱型)两大类,都以其庄严、神圣、肃穆、幽静为总的审美特征。
均由礼拜大殿、讲经堂、宣礼楼、学房和沐浴室几大部分组成,礼拜大殿为其主体建筑。
早期的回族清真寺多为圆顶式,即阿拉伯式。
明代以后,回族清真寺多是以木结构为主的中国古代宫殿式的建筑,布局多为四合院形式。
藏族农区城镇人多垒石建房,房屋平顶多窗,造型及色泽质朴,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帐篷是牧民的住所,一般分为布料和牛毛帐篷两种,有方形和椭圆形,迁移方便,结实耐用。
藏族德钦藏族的“土库房”土库房很重视房屋朝向的选择,大门要对林木茂盛的高山,不能对箐沟和庙宇。
房屋一般高三层,通常都贴靠高坎,错一层布置。
哈尼族的聚落与建筑
![哈尼族的聚落与建筑](https://img.taocdn.com/s3/m/999d2404964bcf84b9d57be8.png)
教学研究哈尼族的聚落与建筑俞明海(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广东广州510000)哈尼族是跨境而居的国际性民族,也是中国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总人口200余万!在我国全部集聚于云南省境内,约160余万;他们主要分布在红河沿岸"澜沧江"把边江流域和哀牢山"无量山脉一带,哀牢山地区的元阳"金平"绿春"墨江等县市是哈尼族人口最集中的区域,占其总人口超过70%!其次人口比较密集的地区是无量山区的澜沧"景谷"思茅"普洱"景东各县和西双版纳州的勐海"勐腊"景洪三县市境!境外哈尼族人口集中的地方主要局限在与我国交界的黄连山周边及泰国"老挝"越南三国交界的热带丛林地区!在包括缅甸在内的四个有哈尼族住民的东南亚国家的北部山区,约有80多万自称是阿卡"西拉"哈尼等不同称谓的群体,均为我国境内迁徙!其中大约有10万阿卡定居于泰国,主要活动于泰北的清迈"清莱两府;在越南的哈尼族接近10万人,包括阿卡"西拉等自称的群体,寄居在越北的黄连山和莱州省境内;老挝也有10多万哈尼人,包括哈尼"阿卡等自称的群体,分布在丰沙里"乌多姆塞"琅南塔"波乔"琅勃拉邦五省;缅甸不足50万人,其中包含约30万阿卡人和20万卡多人,阿卡人盘踞在掸邦东部景栋周边,卡多人居住在缅北地区!哈尼族被称为山背上的民族,主要缘于其长期居住在崎岖陡峭的山褶皱里,喜欢与山梁和山坡为伴,与外部世界在心理"文化及地域上的隔离,千年闭塞状态造就了哈尼文化久藏深山而又鲜为人知的神秘感!哈尼族不仅支系多,而且自称也繁杂,其中哈尼"雅尼"豪尼"碧约等六个自称单位规模较大,汉族称其为爱尼!追根溯源的话哈尼族与彝族"拉祜族有着历史与血缘关系,他们同源于青藏高原的古代羌族!公元前384至前362年间流散迁徙,出现了几个羌人演变的名号,其中$和夷%就是古代羌人南迁的一个分支部族,当他们在大渡河畔落脚之后,为适应平坝环境开始了农耕生活!后因战争等各种因素被迫离开农耕定居点并再度迁徙到哀牢山中!史籍中有关公元前3世纪活动于大渡河以南的$和夷%部落,应该是今天哈尼族的先民,从公元4世纪到8世纪的初唐年间,他们不断地向西迁移到元江以西达澜沧江地区!唐人记载中看,哈尼族的先民被称为$和蛮%!在汉文史籍中哈尼族的历史名称有:和夷"和蛮"倭泥等!哈尼族的自称和历史名称虽多,但其音义基本一致,其义均为$和人%,1949年以后,以本族大多数人的自称)))$哈尼%为统一的名称!哈尼族传统聚落的形成是经过漫长的迁徙在崇山峻岭中$落而成之%的发展过程,哈尼族先民们通过$惹罗古规%营造聚落并与自然基地环境相协调,赋予聚落以原始宗教意义!哈尼村寨一般选择比较平缓的山梁做寨址,顺坡逐级建造,层层叠叠顺坡而筑,形成高低错落有致的建筑群,远望如一众城池矗立于群山间!体量庞大的哀牢山"无量山及绵长的红河"澜沧江像一道道巨大的天然屏障把哈尼族群落与外部世界隔离!茶马古道俨然成为其沟通外部世界的唯一路径!高山上的哈尼族村寨一般是数十户,多的也就300 ̄400户!红河南岸的哀牢山中,哈尼族建造了一种冬暖夏凉的土胚建筑,其实就是土木结构的$土掌房%住屋,这种住房不仅有厚实的土墙,还有牢固的草顶,草顶不光只是遮风挡雨,更重要的是能让室内保持冬暖夏凉,通风干燥,房子一般为三层楼房!由于哈尼族人居住的山区湿度大,地气重,地面首层一般不住人,只用来豢养牲畜;第二层才住人!住人的房层中都配有火塘,直接在楼板上用土筑成方形,甚至还在火塘边筑有灶台,供炊爨之用!同层内靠墙会隔出数间房供人居住,多为房主夫妇及幼儿居住,第三层顶楼堆放杂物及贮藏粮食,最引人关注的还是屋顶的蘑菇形造型,不光个性迥然,也能使顶楼具备良好的通风,各种杂物不易受潮且宜于保存!多数哈尼族居住在半山区的小坝上,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哀牢山"无量山水势大,加之地表上覆盖的各种土层,为山区水稻耕作提供了较好的条件!哈尼族先民充分利用了这些有利条件,世代在山地里锲而不舍地开山垒埂,营造梯田!其建筑与梯田融为一体,哈尼族人的建筑一般都建有耳房,若建有双耳房的建筑就自然形成四合院了!耳房建筑一般为平顶,房顶上铺粗木,再铺细木和稻草,上面施加泥土夯实作为晒台!晒谷晾衣"纳凉纺织往往都在晒台上进行!晒台成为哈尼族先民们从事生产劳动和闲暇活动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梯田农业和居家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耳房都是为尚未结婚的儿女准备的,子女成年未婚时,住宅旁盖建有小房间供儿女住!耳房则做为碓房,或作为客房与杂物间!墨江一带多是土基楼房,平面屋顶!西双版纳哈尼族住的则是竹木结构的楼房,旁设凉台,多为干栏式高脚屋!笔者自2008年始研究哈尼族人居环境,历时8年,走访了云南哈尼族集聚的各县市及东南亚的老挝"泰国"越南和缅甸,笔记十余万字,拍摄资料图2万余张,现挑18张颇具典型的原始照备瞻!(见下页)!作者简介:俞明海,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人居环境!摘要:文章就哈尼族的起源,人口及分布做了简单介绍,对哈尼族的聚落与建筑进行了分析,试图对我国跨境族群的生活状况做个通盘认识!关键词:哈尼族;聚落;土掌房280##。
各民族的建筑
![各民族的建筑](https://img.taocdn.com/s3/m/34c22be681c758f5f61f6726.png)
各民族的建筑土家族:史书记载:“穴居多在高处,土层较厚,多在北方;巢居多在低处,地面湿润,多在南方。
”巢居是干栏建筑的早期形态,多现于长江流域以南地区的河姆渡等原始文明中。
由于湘西气候湿热,森林植被资源丰富,居住在这里的土家族先民们为了防湿热和避开野兽虫蛇,选择了干栏式建筑作栖居之巢。
蒙古族:蒙古包呈圆形,有大有小,大者,可纳20多人休息;小者,也能容10几个人。
蒙古包的架设很简单,一般是在水草适宜的地方,根据包的大小先画一个画圈,然后沿着画好的圆圈将“哈纳”(用2.5米长的柳条交叉编结而成)架好,再架上顶部的“乌尼”(长约3 .2 米的柳条棍),将“哈纳”和“乌尼”按圆形衔接在一起绑架好,然后搭上毛毡,用毛绳系牢,便大功告成。
一户牧民就算在草原上安家落户了。
回族:宁夏回族穆斯林民居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黄土建筑——窑洞式,另一类是砖石土木结构住房。
苗族:苗族居住房屋基本相同,正屋大体上是三开间一幢,较富裕者则五开间为一幢。
大门开在中间一间的二柱之间,成“凹”字形。
大门之内为堂屋,左右两开间又各隔成两间。
右边里边的小间,是主人夫妇卧室,外间安火塘,左边一间的房间为儿女住房。
厕所、猪牛圈设在正房之侧。
有条件的人家还在正房前侧左右两边设偏厦。
偏厦之上住人,其下一边安谷仓,一边安厕所及猪牛圈。
傣族:傣族居住在云南南部和西南,信奉上座部佛教,又称小乘佛教,建筑以佛寺和佛塔的成就最高,也最有特色。
藏族:藏族农区城镇人多垒石建房,房屋平顶多窗,造型及色泽质朴,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帐篷是牧民的住所,一般分为布料和牛毛帐篷两种,有方形和椭圆形,迁移方便,结实耐用。
高山族:高山族的住所,依建屋造房原料区分,可以分为木屋、竹屋、茅屋、石屋和草顶地下房屋五类。
纳西族:民居大多为土木结构,比较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前后院、一进两院等几种形式。
怒族:怒族的民居均为下部架空的干栏式建筑。
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因受生产力的制约,他们只好用长短不一的木桩或石头将居住面架成水平面,这比起平整地基来既省时又省力。
走进哈尼族
![走进哈尼族](https://img.taocdn.com/s3/m/425c26e4856a561252d36f8d.png)
• 看梯田最美的季 节永远是冬天, 因为注水后的梯 田会闪现出银白 色的光芒,从而 凸显出梯田根据不同的地形、土质去修筑梯 田,还善于利用“山有多高,水有多高” 的自然条件,把终年不断的溪流涧水,通 过傍山水沟引进梯田。 • 梯田是建立在哀牢山自然生态系统之上的 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为哈尼族社会文化 生态系统提供了基础。在西南高原之上, 凡有哈尼族居住的地方,都有哈尼族开垦 的梯田,梯田几乎成了这个民族的标志。
1995年,法国人类学 家欧也纳博士来元 阳观览老虎嘴梯田, 面对脚下万亩梯田, 欧也纳博士激动不 已,久久不肯离去, 他称赞:“哈尼族 的梯田是真正的大 地艺术,是真正的 大地雕塑,而哈尼 族就是真正的大地 艺术家!”
元阳龙树坝梯田
• 龙树坝的梯田因水里的含养成份跟其它地 方的梯田不一样,所以浮萍多,以红色绿 色黄色为主,色彩艳丽。
• 明朝的皇帝曾称赞哈尼族为“山岳神雕 手”。 • 孩子们,你们想怎样称赞勤劳聪明的哈尼 族人?
• 哀牢山哈尼族有句俗话:梯田是小伙子的 脸。小伙子美不美,主要看他造田做得怎 么样,若是他筑埂、铲堤、犁耙田样样来 得,就会得到大家的称赞,并赢得姑娘的 爱慕。姑娘美不美,关键要看她在梯田里 做的活计好不好。
• 元阳梯田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绵延整个 红河南岸的红河、元阳、绿春及金平等县, 仅元阳县境内就有17万亩梯田,是红河哈 尼梯田的核心区。
哈尼梯田 哈尼梯田是哈尼族人世 世代代留下的杰作。哈 尼族开垦的梯田随山势 地形变化,因地制宜, 坡缓地大则开垦大田, 坡陡地小则开垦小田, 甚至沟边坎下石隙也开 田,因而梯田大者有数 亩,小者仅有簸箕大, 往往一坡就有成千上万 亩。
• 哈尼人视火为家庭的生命,小心保护火种, 虔诚敬奉火塘。
哈尼族特色美味
12类少数民族建筑样式(图文)
![12类少数民族建筑样式(图文)](https://img.taocdn.com/s3/m/c6b6239b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b2.png)
12类少数民族建筑样式(图⽂)我国有六⼤建筑派系,包括皖派、苏派、闽派、京派、晋派、川派。
其中,川派建筑的吊脚楼、⽵楼、⿎楼,为少数民族特⾊。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更多的民族建筑样式,虽未划归主流,但其独特的风貌,正是中华⼤地最亮丽的点缀。
代表样式有:蒙古包、藏族碉房、羌族碉楼、⽩族⽡房、彝族⼟掌房、哈尼族蘑菇房等⼗余类,我们⼀⼀欣赏。
⼀、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种房⼦,古称穹庐、“毡包”或“毡帐”。
蒙古包呈圆形尖顶,顶上和四周以⼀⾄两层厚毡覆盖。
普通蒙古包,顶⾼10-15尺,围墙⾼约50尺左右,包门朝南或东南开。
包内四⼤结构为:哈那(即蒙古包围墙⽀架)、天窗(蒙语“套脑”)、椽⼦和门。
看起来外形虽⼩,包内使⽤⾯积却很⼤,且空⽓流通,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打,⾮常适合于经常转场放牧民族居住和使⽤。
蒙古包以哈那的多少区分⼤⼩,通常以偶数,从4-12个哈那不等。
⼆、藏族碉房在我国青藏⾼原、内蒙部分地区常见。
是⼀种⽤乱⽯垒砌或⼟筑的房屋,⾼有三⾄四层,外观很像碉堡。
碉房⼀般有三到四层。
底层养牲⼝和堆放饲料、杂物;⼆层布置卧室、厨房等;三层设有经堂。
其⾊彩朴素协调,基本采⽤材料的本⾊:泥⼟的⼟黄⾊,⽯块的⽶黄、青⾊、暗红⾊,⽊料部分则涂上暗红,与明亮⾊调的墙⾯屋顶形成对⽐。
三、羌族碉楼羌语称碉楼为“邛笼”,早在2000年前就有记载:“依⼭居⽌,垒⽯为屋,⾼者⾄⼗余丈。
”碉楼多建于村寨住房旁,⾼度在10⾄30⽶之间,⽤以御敌和贮存粮⾷柴草。
碉楼有四⾓、六⾓、⼋⾓⼏形式。
有的⾼达⼗三四层。
建筑材料是⽯⽚和黄泥⼟,稳固牢靠,经久不衰。
四、⽩族⽡房为⽩族民居,⼴泛采⽤⽯头为主的建筑材料。
“⼤理有三宝、⽯头砌墙墙不倒”,指的就是建房取材的特点。
⽯头不仅⽤在打基础、砌墙壁,也⽤于门窗头的横梁。
⽩族⽡房飞檐⾼翘,⽃拱别致,镂空花枋,重视门楼建筑和照壁门窗雕刻,以及⼭墙彩绘的装饰艺术,具“粉墙画壁”的装饰特⾊。
哈尼族文化简介优秀课件
![哈尼族文化简介优秀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f5eed00d15abe23492f4db3.png)
2021/3/29
14
2021/3/29
15
哈尼族婚俗
哈尼族人婚姻习惯为:同血亲的人不 能结婚,男女青年婚前社交自由,不 受他人或父母干涉。但禁止同胞兄妹 姐弟和堂兄妹、姐弟同时参加社交活 动。
村寨一般都设有专供男女青年社交的 场所,哈尼语叫“扭然 。
青年男女恋爱中还有一种传统有趣的
方式,哈尼语叫“拌鲁点”,意为掷
草包。 2021/3/29
16
哈尼长街宴
长街宴据说是为了庆祝丰 收。哈尼族根据自己民族的
古历法,把农历十月当作岁 首,是哈尼族最大的节日。
在庆祝丰收的时候,每 个寨子都要都要在村寨中心 摆上长长的酒宴,全村同乐, 轮流喝酒,共庆象征他们团 结和睦,吉祥幸福的节日。 这种酒宴因在街心,故被人 们称为“街心酒”,又因为 这种酒宴以方桌连接而成, 恰似一条长龙,又称“长街 宴”。
9
2021/3/29
10
2021/3/29
11
哈尼族的文字
为了帮助哈尼族人民解决文
字问题,早在一九五二年,
党和人民政府就组织了有哈
尼族干部参加的哈尼语文工
作队伍,开始进行哈尼语调
查研究,经过几年的努力,
于一九五七年写出了《关于
划分哈尼语方言和创制哈尼
文的意见》的哈尼语调查报
告,制定了拉丁字母形式的
2021/3/29
13
苦扎扎节
哈尼族的又一个盛大节日就是“苦扎扎节”,又称 “六月节”,它兼有娱乐及预祝“五谷丰登”的意 思。
节日期间,各村寨都要从森林中砍来一棵很直且质 地坚硬的树和一些藤条回家来,在村寨较大的场地 上,架起秋千和磨秋,让人们娱乐。
第一章中国少数民族建筑概述PPT课件
![第一章中国少数民族建筑概述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889eed9af1ffc4fff47ac61.png)
一、生态环境与中国少数民族建筑材料
采用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方法,建造着自己 的家园。
东北的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被称为“林木中的 百姓”或“使用驯鹿的人”。他们用桦木或柳木搭 成窝棚,即“斜仁柱”或“撮罗子”,夏天用桦树 皮覆盖,冬天则覆盖狍皮,住起来冬暖夏凉。
草原上的哈萨克族牧民春、夏、秋三季住毡房, 冬季则住木屋。他们利用伊犁河流域丰富的林木资 源,用圆木垒成墙,墙外覆土抹泥,室内挂毡毯, 以避风雪、保暖。
各民族交叉杂居,这一特点在建筑文化方面得到充分反 映。使得彼此的文化得到互相渗透、互相吸收。
民族建筑与民族社会结构的关系极为密切。
直至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国少数民族的社会是多种
经济形态并存,甚至在同一民族的不同地区之间也存在
不同的社会形态。
如:西南地区的彝族,以封建地主所有制的农业经济为
主,但在四川凉山地区却是较完整的奴隶占有制社会。
少数民族地区许多已实行封建地主制,但是 东北额尔古纳河流域和大小兴安岭一带的鄂温克族、鄂伦春族 ,
西藏地区的门巴族、珞巴族, 海南省的黎族, 云南的独龙族、怒族、傈僳族、佤族、景颇族、德昂族、基诺族 、拉祜族等都不同程度地保留着原始公社制的残余。 他们或从事游猎经济,或从事刀耕火种的山地农业,生产力水平 低下,个体家庭不得不依赖有血缘关系的大家族,主要生产资料 归大家族所有,过着共耕共食的原始共产制生活。
在民居建筑中的“大房子”(或称长屋)以及同一父系大 家庭聚居的鄂伦春族的“乌力楞”等就是原始公社制在民居方 面的体现。
保留原始公社制残余的少数民族,发展也是不平衡的
,有的民族以血缘为纽带的父系或母系大家族在经济生活中起
主导作用,有的民族则处在血缘共同体向农村公社过渡的阶段
民族建筑与文化 哈尼族 等PPT课件
![民族建筑与文化 哈尼族 等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3496c6967ec102de2bd8974.png)
贰
5
满
饮食
生活习俗
满族先人的饮食风俗,简单而又古朴。除多食猪肉外,山果、野菜、
族
鱼虾、野兽也是他们的经常食物。满族还喜粘食,饮米儿酒。火锅、白肉血 肠等膳食,以独特的风韵已被其它民族所喜欢,至今饮誉大江南北。最为出
名的就是满族八大碗。
贰
6
文化习俗
满
满族及其先人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具有鲜明特色的
请客人喝茶。在喝茶时,要端出 馕、方块糖、冰糖、葡萄干、杏 干、瓜果及自己制作的各种小点 心和饼干
21
服饰特高点山族
维
吾
1,维吾尔族服饰颜色艳丽
尔
2,维吾尔妇女爱穿裙装,喜选择鲜艳的丝绸或毛料裁制裙装,
族
常见的有红、大绿、金黄等色的质料,内穿淡色对裙。
叁
22
房屋建筑高山族
维
吾
尔
住房一般为土木、砖木结构的平房,经济条件好的住房讲
耕。
满族先民们在此间已能加工皮革,制造陶器,制作木器和粮食加工。到
族
渤海时期冶铁、制造铁器技术不断提高,生产、生活工具和兵器普遍应
用。并能纺纱布、绸、缝制鞋帽,编织筐篓,造出精美的灵石、兽骨、 金银珠宝工艺品。
贰
4
满
服饰
生活习俗
满族世居东北地区,气候严寒,其生活习俗呈现出北方民族的地域特点。
族
其服饰多长袍紧裤,喜尚毛皮。名目繁多的各种饰品,独具特色的男女鞋帽。时 至今日风靡国内外的旗袍,具有浓郁的满族服饰特点。
族
阳,一般由长辈居住;晚辈则住北炕。
叁
9
烟囱,满语称"呼兰",建在屋侧,高过屋檐数尺,通过
满
孔道与炕相通。除用空心木外,烟囱多用土坯或砖砌成。满 族房门多为两层,内为两扇门板,有木制插销,外为单扇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