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隐喻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启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隐喻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启示

【摘要】教师隐喻体现了人们对教师职责、教师形象、教育本质以及师生关系的理解。本文通过对教师隐喻的解读,旨在为促进教师在职业道德,知识结构以及专业能力等方面的专业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隐喻;教师隐喻;教师专业发展

教師隐喻从不同角度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各种教师角色的定位。隐喻不仅潜移默化地影响教师、学生角色意识的形成,而且对人类对教育价值、教育理念的理解和追求有着重要作用。在我国大力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只有不断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才能适应“己立立人,己强强人,己达达人”的新角色。而通过分析解读这些教师隐喻,从中获得一些对教师职业道德、知识结构及专业能力等方面专业发展的有益启示。

一、教师职业道德发展

“蜡烛”“工程师”“园丁”等教师隐喻无不饱含着人们对教师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的由衷赞美。要使学生的心灵健康发展,为人师表的教师首先必须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不是来自外部的约束,而是源自心灵的驱动,是教师对生命感悟、激情和创造等内在因素。而这些内在因素的激活需要教师的职业道德做动力。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在众人极力向利益看的时代,能在三尺讲台上,几十年如一日,为学生无私的奉献自己的一生是难能可贵的精神。育人的工作是一项复杂、细致、艰苦的工作,需要教师尽心、尽力、尽责,不仅仅是把教育教学看成谋生的手段,更要将它看成终身的事业加以追求。所以,教师像蜡烛那样燃烧自己照亮学生,像园丁那样默默耕耘。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职业道德,应成为广大教师的追求。

二、教师教学智慧提升

(一)对话能力

传统的教学中,学生总是处于被灌输、被压迫、被控制的位置,作为知识容器的学生,只能全盘接收教师所输入的知识,不管这些知识是否落伍,也不管学生能否消化吸收这些知识。作为“材料”的学生,可以任由“工程师”教师根据其设计图塑造成各式各样的产品;作为“植株”的学生,“园丁”可以利用他手中的剪刀将其修剪成自己满意的形状。在这些教师隐喻所反映的教学活动中,教育的话语权掌握在老师手中,学生没有发言权。师生之间缺乏必要的情感沟通和交流,从而导致教师所教的不一定是学生想学的,学生想学的又不能从教师处获得,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出现了巨大的裂缝。修补这一裂缝的唯一方法就是师生对话,所以教师专业发展的一项就是要提高自己和学生对话沟通的能力。师生对话是基于生命平等的公平对话,具有平等性和非强制性,能够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民主性等精神,有助于学生交往技能和自我意识的发展。对话的过程也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智力、感情、观念、思想交流与碰撞的过程。师生对话的首要条件是教师要树立平等的师生观,如果教师仍保持高高在上的传授者、权威者的形象,那么师生之间不可能进行有效的对话。另外,教师要创设具有人文性的,和谐温馨对话环境,教师能够耐心倾听每一位学生的心声,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有用的指导。在民主和谐的对话中,师生双方都能积极地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促进自身知识、情感和技能的共同发展。

(二)反思实践能力

“教书匠”到研究者,意味着教师不再只是“传道,授业,解惑”。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周围的教育现象不断进行反思,善于在反思中寻找问题、发现问题,进行思考并开展研究,对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保持一颗敏感和探求的心,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并形成理性的认识。通过反思,能够促使教师对教学中出现的一些实际问题更加敏感,激发了他们的创新精神,

使他们把教育理论结合运用到教学的实际情况中,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理论。通过反思,使教师认识到进一步学习的必要性,从而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他们在力图解决问题的同时又不断发现新的问题,带着这些问题去查阅资料,并通过讨论、思考、分析,以求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事实上,反思过程本身也就是学习的过程。通过反思,能促使教师认识到自我完善和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只有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反思能力的教师才能不断通过教学和研究的结合,探索最佳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发展,同时不断完善自己,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三)发现能力

在传统教育中,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处于主导位置的教师通常用一种既定的标准和模式来评判学生的学习,学生不符合常规的行为均被看作是不正确的。因此,教师很难从学生的一言一行中感受到惊奇和新鲜,发现与众不同的东西。怎样能培养教师的发现意识?“返乡的陌生人”隐喻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有效地途径。首先是要“去熟悉化”,因为熟悉所以忽视,正如我们常说的“熟视无睹”。去“熟悉化”就是要求教师时刻警醒,以一个陌生人的姿态面对早已熟稔于心中的教学内容,面对朝夕相处的学生都要向第一次见面一样去观察他们,要与学生一起以陌生人的心态,好奇地去探求知识的奥秘。唯其如此,才不至于麻木,才能出新意。其次,还有一个“去程式化”的问题,不能让惯性思维主导我们的行动。谈到教学方法,经常用一个词叫“熟能生巧”,然而熟悉除了能生“巧”之外,同时还会生“惰”,进而生“错”。教师应把教学过程的每一次重复都看成是一次全新的陌生的旅行,根据不同时期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参考文献:

[1]泰伦斯·霍克斯.隐喻[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90:12,13.

[2]陈向明.教师的作用是什么——对教师隐喻的分析[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1(1):13~

19.

[3]王清风,杨菊香.论教师职业道德与教师专业发展[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8(2):126~129.

[4]王琛译.怎样成为优秀教师[J].外国教育动态,1983(1).

感谢您的阅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