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隐喻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启示
浅谈认知语言学中隐喻现象及其教学启示
浅谈认知语言学中隐喻现象及其教学启示摘要:认知语言学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对隐喻做出了全新的解释,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人类重要的认知方式。
本文主要对于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现象进行简要的分析和讨论。
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隐喻研究的历史、文献综述、隐喻的概念及分类、隐喻与外语教学和对隐喻的简要评述。
关键词:隐喻;认知语言学;外语教学一、隐喻研究的历史从亚里斯多德学派开始,隐喻一向被认定为边缘学科,对其研究也主要局限于诗学和修辞学。
在这段时期,隐喻被视为表达同一意义的语言手段,范围限于词汇层次,隐喻被看成是润色语言的工具,却未充分认识到隐喻既是语言的文体特征,也是语言的认知特征。
到了19世纪,柏拉图学派认识到,隐喻是人类内部的一种机制,既反映了语言的本质也反映了人类的本质。
到了20世纪80年代,逐渐重视对隐喻语义的研究,这时,隐喻被赋予新的生命,对隐喻的研究已经上升到句子层面。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隐喻又一次成为认知范畴中的研究焦点。
(引自赵虹,2006)二、文献综述Saeed(1997)认为隐喻的结构是认知性的,隐喻就是概念系统跨领域映射的结果。
隐喻普遍存在于人类的语言中,隐喻性思维反射在语言的各个层面上,促进认知能力和语言能力的发展。
从广义的隐喻定义范畴来说,隐喻包括拟人、转喻、夸张等多种辞格以及词语多义、惯用搭配、习语和谚语等各种能实现隐喻性表达的语言形式。
它可以在词汇、短语、句子、篇章、风格等形式出现。
语言实证也表明隐喻不仅限于文学作品,更多的存在于日常口语和书面语中。
据Lakoff和Johnon的统计,日常语言中大约70%的表达形式源于不同的概念隐喻。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中的隐喻表达是人类概念体系中存在概念隐喻的表层体现,概念隐喻能派生出众多隐喻表达形式,如由“Lifeiajourney”(人生是一次旅程)这一概念隐喻可以派生出“lifeitartingpoint,terminalpoint,tranfertation”(人生的起点、终点、中转站)等多种具体的隐喻表达形式。
教师隐喻视角下新时代教师形象的重构研究
教师隐喻视角下新时代教师形象的重构研究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教师一直被赋予了众多的隐喻,这些隐喻不仅反映了社会对教师角色的认知和期待,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教师的自我形象。
随着时代的变迁,教育环境和教育理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们有必要从教师隐喻的视角重新审视和重构新时代的教师形象。
一、传统教师隐喻及其内涵“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一经典的诗句常被用来形容教师的无私奉献。
春蚕吐丝、蜡炬燃烧,直至生命的尽头,隐喻着教师为了教育事业耗尽心力,不求回报。
这种隐喻强调了教师的牺牲精神,将教师视为默默付出、无私奉献的典范。
“园丁”是另一个常见的教师隐喻。
园丁辛勤耕耘,修剪枝叶,为花草树木创造适宜的生长环境。
这暗示着教师如同园丁,精心培育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帮助他们去除不良的习惯和行为,引导他们茁壮成长。
然而,这些传统的隐喻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局限性。
它们过于强调教师的付出和牺牲,而忽视了教师自身的成长和发展需求;过于注重教师对学生的塑造和引导,而忽略了学生的自主性和个性发展。
二、新时代教育环境的变化在新时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互联网、多媒体等技术手段丰富了教学资源和教学方式,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更加多元化。
这就要求教师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帮助学生筛选和整合有用的信息。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转变。
创新能力、合作能力、批判性思维等综合素质成为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
因此,教师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而不仅仅是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
此外,教育公平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
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无论是富裕家庭还是贫困家庭的孩子,都应当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和优质的教育资源。
这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教育情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新时代教师形象的重构(一)从知识传授者到学习引导者新时代的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
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
教师隐喻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启示
教师隐喻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启示教师隐喻体现了人们对教师职责、教师形象、教育本质以及师生关系的理解。
本文通过对教师隐喻的解读,旨在为促进教师在职业道德,知识结构以及专业能力等方面的专业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标签:隐喻;教师隐喻;教师专业发展教師隐喻从不同角度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各种教师角色的定位。
隐喻不仅潜移默化地影响教师、学生角色意识的形成,而且对人类对教育价值、教育理念的理解和追求有着重要作用。
在我国大力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只有不断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才能适应“己立立人,己强强人,己达达人”的新角色。
而通过分析解读这些教师隐喻,从中获得一些对教师职业道德、知识结构及专业能力等方面专业发展的有益启示。
一、教师职业道德发展“蜡烛”“工程师”“园丁”等教师隐喻无不饱含着人们对教师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的由衷赞美。
要使学生的心灵健康发展,为人师表的教师首先必须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
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不是来自外部的约束,而是源自心灵的驱动,是教师对生命感悟、激情和创造等内在因素。
而这些内在因素的激活需要教师的职业道德做动力。
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在众人极力向利益看的时代,能在三尺讲台上,几十年如一日,为学生无私的奉献自己的一生是难能可贵的精神。
育人的工作是一项复杂、细致、艰苦的工作,需要教师尽心、尽力、尽责,不仅仅是把教育教学看成谋生的手段,更要将它看成终身的事业加以追求。
所以,教师像蜡烛那样燃烧自己照亮学生,像园丁那样默默耕耘。
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职业道德,应成为广大教师的追求。
二、教师教学智慧提升(一)对话能力传统的教学中,学生总是处于被灌输、被压迫、被控制的位置,作为知识容器的学生,只能全盘接收教师所输入的知识,不管这些知识是否落伍,也不管学生能否消化吸收这些知识。
作为“材料”的学生,可以任由“工程师”教师根据其设计图塑造成各式各样的产品;作为“植株”的学生,“园丁”可以利用他手中的剪刀将其修剪成自己满意的形状。
“教师隐喻”文化背景下的教师形象变化与重塑5页word
“教师隐喻”文化背景下的教师形象变化与重塑一、传统经典隐喻下教师形象分析(一)无私的奉献者。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著名诗中,“蜡烛”“春蚕”都是教师经典隐喻。
“蜡烛”的特性就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春蚕”的使命就是吐丝,体现教师终身唯一职责就是把自己身上的所有知识传递给学生。
这些隐喻中的教师形象体现出了毫无保留的奉献精神,这一特点也是教师的经典形象。
(二)知识的传递者。
“水桶”这一个经典隐喻诠释了教师是一个知识的传递者的形象,水比如知识,教师要不断的把“水桶”里的水“舀”给学生。
其次“水桶”也比喻教师是一个富含知识含量的人,常言道:要给学生一杯水,就要先有一桶水,这里也强调教师应该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只有具备深厚的知识,才能让学生不断地从教师身上汲取知识的养分。
(三)熟练的技术工作者。
“工程师”“园丁”都是具有技术的专职人员,教师要像工程师一样,熟练地组装每一个螺丝,要像园丁娴熟的给每一朵花浇水施肥,教师要形成一套熟练的教学行为,用这一套熟练的教学行为快速,成功的培养出成功的学生。
所以在传统经典隐喻下教师也具有熟练的技术工作者的形象特征。
二、当代教师隐喻下教师形象特点(一)自我价值实现者。
当代的教师注重个体价值的不断实现,教师是“太阳下最光辉的职业”,他们如同太阳般给学生温暖,帮助每一个学生实现理想。
“太阳下最光辉的职业”体现教师自身富有的强大的正能量,这些能量感染着每个学生,给他们带去希望。
这一隐喻下的教师形象是积极的,向上的,富有朝气与活力的,他们不仅为这个世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让自己的生命体实现最大的价值。
(二)文化的传承者。
当代教师不仅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也具备宽广的通识知识,优秀的教师有着高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外界的知识有时充满了无限的诱惑,在学生成长期的时候,有时候并不能清晰的辨别这些知识,这就需要教师经过对知识的去粗取精,向学生传承最精华的部分,帮助学生走好人生的关键时期。
教师隐喻的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在教育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教师如同辛勤的园丁,用知识的雨露滋养着祖国的花朵。
然而,在教师这个职业的背后,隐藏着一个深刻的隐喻——教师就是一盏明灯,照亮学生前行的道路。
这个隐喻让我对教师这一职业有了更深刻的感悟,也让我对自身的工作有了更明确的方向。
一、教师如明灯,照亮学生前行之路1. 知识之光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肩负着传承文明、启迪智慧的重任。
在学生的求知过程中,教师就是那盏照亮他们前行之路的明灯。
这盏明灯,既能照亮学生的求知之路,又能指引他们的人生方向。
2. 信念之光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难免会遇到挫折和困难。
这时,教师就是那盏照亮他们信念之光的明灯。
教师要用坚定的信念去感染学生,让他们在逆境中不屈不挠,勇往直前。
3. 品德之光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品德。
这盏品德之灯,犹如一盏明灯,照亮学生的心灵,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教师隐喻的感悟1. 勤奋耕耘,收获满满教师如明灯,需要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只有不断耕耘,才能收获满满。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要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
2. 播种希望,收获未来教师如明灯,要为学生播种希望,助力他们实现梦想。
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要关注他们的学业成绩,还要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兴趣爱好。
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收获美好的未来。
3. 润物无声,成就他人教师如明灯,要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成就他人。
我们要用自己的言行去感染学生,用自己的爱心去呵护他们,让他们在温馨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三、践行教师隐喻,提升自身素质1. 丰富知识储备作为一名教师,要不断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
只有具备丰富的知识,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
2. 培养教育情怀教师如明灯,要有强烈的教育情怀。
我们要热爱教育事业,关心学生成长,用自己的爱心去温暖他们,助力他们实现梦想。
教育人类学的_成长_隐喻与教师的专业发展
第21卷第2期2009年3月教师教育研究Teacher Education ResearchVol.21,No.2Mar.,2009【教师专业发展】教育人类学的“成长”隐喻与教师的专业发展3姜 勇(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上海 200062)[摘要]教育人类学自诞生以来,就一直以人类学的概念、原理与方法来研究教育现象。
教育人类学的个体成长隐喻,对教师专业发展有重要的启示。
教育人类学的“震撼”隐喻,喻指个体成长中的震撼经历。
对教师而言,“境遇性”就是重要的震撼经历。
教育人类学的“沉醉”隐喻,指的是人在活动中的投入状态。
对教师而言,“沉醉”意味着教师的非理性投入精神。
教育人类学的“民族”隐喻,指的是不同地域的人深受文化的影响。
为此,要突出教师发展的“文化性”。
教育人类学“自由”隐喻认为个体发展是自主的。
因此,它突出教师发展的内在超越性。
[关键词]教育人类学;教师;专业成长[中图分类号]G 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2-5905(2009)02-0045-05The T eacher ’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the Vie w ofEducational AnthropologyJiang Y ong(S chool of Earl y Chil dhood Education and S pecial Education ,East China N ormal Universit y ,S hanghai 200062)Abstract :Educational anthropology focuses on a study of educational phenomena f rom the angle of anthropolog 2ic concepts ,principles and cational anthropology has many metaphors to individuals ’growth and important inspirations on teacher development.The metaphor of “reality shock ”in educational anthropology means that teacher development contains the experience of shock.The metaphor of “involvement ”means that a teacher should have an irrational involvement.The metaphor of "nationality"means that people in different re 2gions are deeply influenced by their cultures.K ey Words :educational anthropology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收稿日期]2009-02-01[基金项目]3本文是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04J YS 006)课题的成果之一。
论三种教师隐喻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启示
论三种教师隐喻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启示【摘要】教师隐喻都蕴含着一定的社会期望和职业期待,对教师专业发展有一定的启示。
“反思性实践者”“陌生人”以及“参与中的伙伴”等是现代比较有代表性的三种教师隐喻。
通过对这三种教师隐喻的源起及其背后的喻意的分析,提出它们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启示,以期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有一定的启发。
【关键词】教师隐喻教师专业发展启示教师隐喻是基于教师工作的复杂性、多样性、特殊性等特点,从不同角度来对教师角色进行定位的。
教师隐喻反映的是公众对教师这一职业的期望以及其自身的职业期待。
因此,不同的教师隐喻对教师的期望和要求是不同的,这对教师专业发展也会产生不同的启示。
关于教师的隐喻很多,比较常见的有蜡烛、园丁、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桶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但它们大多比较单调,不是强调教师的某种精神,就是强调教师对学生机械的“塑造”。
而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的专业成长或教师内在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
[1] 它是一个动态的、持续发展的过程,其内容主要体现在专业理念、专业道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四个方面。
这些内容都是通过教师在自主学习、教学实践和教学相长中不断得到成长和发展的。
因此,本文就选择了“反思性实践者”“陌生人”“参与中的伙伴”这三个教师隐喻来进行分析,试图找到其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启示。
一、“反思性实践者”:在反思中成长自从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舍恩提出在专业实践中培养反思实践者的反思能力以来,“反思性实践者”就逐渐成为当今时代比较流行的一个教师隐喻,反思也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切入点,那么“反思性实践者”究竟对教师专业发展有怎样的启示?(一)关于“反思性实践者”的分析“反思性实践者”是舍恩为了批判否定“教师亲身体验的真实世界”的观点所提出的,他认为实践者的艺术体现在运用直觉、类比、隐喻而非普通规则来处理“混合”的过程中,提倡以实践为导向。
[2] 这也正与现代教育情景充满不确定性、非线性和混沌性等特点相适应。
谈教师隐喻 审视教师人生境界的另一维度的论文
谈教师隐喻审视教师人生境界的另一维度的论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摘要:本文试图以教师隐喻为切入点,探索隐喻背后所映射的教师的人生境界。
不同的教师隐喻折射出完全不同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从而也体现出教师不同的人生境界。
因此,研究教师隐喻,对反思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式和提升教师的人生境界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教师人生境界隐喻教师这一职业曾被誉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从“蜡烛”、“园丁”、“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乃至今天的“反思型实践者”,不同的教师隐喻映射出教师不同的人生境界。
这些隐喻犹如笼罩在教师头顶上的一道道神圣的光环。
然而,正是这些光环变成了一重重的无形的紧箍咒,决定着教师个体的生存方式和生命质量,在无形中影响着教师的人生境界。
一、解读:隐喻视角下的教师人生境界之内涵所谓人生境界就是生命的层次性,它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处于不同时期、不同阶层、不同阶段或者不同职业的人拥有迥然不同的人生境界。
国学大师冯友兰把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等级,由低级到高级依次为:一本天然的“自然境界”,讲求实际利害的“功利境界”,“正其义,不谋其利”的道德境界,超越世俗、自同于大全的“天地境界”。
[1]西方国家关于人生境界的观点最具代表性的是克尔凯郭尔的三种生活方式:美感方式、伦理方式、宗教方式,他认为生活方式是人与人之间差别的根本,是人生境界的表现。
那么,作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教师又处于何种人生境界呢?笔者认为,教师的人生境界就是指教师的社会地位、生存状态和生命质量的综合状况。
长期以来,教师被赋予很多美丽而神圣的称谓,给教师的职业戴上了耀眼的光环。
从其初衷来看,这是对教师职业的赞誉,是对教师伟大贡献的一种肯定。
但与此同时,也使教师职业蒙上了一层理想化的阴影,给教师带来诸多的矛盾冲突和沉重的心理压力。
有关教师的隐喻
有关教师的隐喻
1.教师是春蚕:这个隐喻通常用来形容教师等乐于奉献的人。
春蚕
在诗歌和文学作品中常被用来比喻教师,中国大陆和香港都拍摄了以春蚕为名的电影和电视片,以春蚕为名的歌曲也出自好几个国家。
2.教师是园丁:这个隐喻通常用来形容教师对学生的辛勤培育和关
心。
园丁在花园中辛勤耕耘,种植出美丽的花朵,教师也是如此,通过教育和培养,帮助学生成长为社会有用的人才。
3.教师是工程师:这个隐喻通常用来形容教师在学生心中的重要地
位。
工程师需要设计、建造和维护复杂的工程,而教师也需要设计、实施和维护复杂的教育过程,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和塑造人生观。
4.教师是蜡烛:这个隐喻一方面体现了教师行业的无私奉献精神,
另一方面也反映了重于师的师生关系。
教师作为蜡烛,不仅要照亮别人,也要照亮自己。
对若干教师隐喻的思考
对若干教师隐喻的思考熊华军(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当前,有关教师的隐喻有教书匠、春蚕、工程师等。
对这些隐喻进行分析,可以看到教师之为教师的根本。
一、教书匠从古至今,教书匠是教师的一个代名词。
在农村地区,这种称谓依旧很流行,如“某某是教书匠的儿子”。
“匠”意指一个箱子里放着斧头等工具。
《说文解字》释“匠”:“木工也。
”“匠”后引申为有专门手艺的人,如木匠、瓦匠、铁匠、花匠。
“匠”的一个特征是:靠单一的、简单的、重复的劳动达到某种目的,而且,有些匠人并不把自己的手艺当作主业,只是在农闲时以自己的手艺赚点额外的收入以补家用而已。
把教师看作教书匠,言外之意是,教师是一个有专门手艺的人,不过,这个“手艺”并不需要比较高深的技能。
教师这个行业入门的要求不仅很低,而且,这个职业也不是专门职业。
在偏僻的农村地区,大量地存在着“课堂中得农民,农田中的教师”的事实。
既然教师干的是“匠活”,而且比其他匠人干的活更缺少技术性其自身的社会地位当然不是很高,。
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画坛有画坛的巨匠,文坛有文坛的巨匠,诗坛有诗坛的巨匠,三尺讲坛也有教育巨匠。
如果教师能不断地钻研自己的业务,在自己的工作中“匠心独具”,也能干出一番大事业,也能得到社会的高度认可。
由此,教书匠无可非议,关键是要成为讲坛的巨匠。
这个时代呼唤教坛巨匠的到来。
二、春蚕和蜡烛李商隐的一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化灰泪始干”,生动地刻画了教师的的形象。
教师是春蚕和蜡烛,这意味着教师只讲奉献不讲索取。
相似的表达还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开拓者,赴汤蹈火、在所不辞的殉道者,桃李不言、下成自蹊的给予者。
教师是春蚕和蜡烛,一方面是说,社会对教师认可度很高,另一方面是说,教师的认可度很高是以自己的无私奉献换来的。
这种隐喻如一道枷锁困住了教师,他们不愿也羞于向社会提出自己的需求,全凭自己的良心默默地守护孩子们。
“包谷米教师”的存在不就是这种隐喻的表征吗?教师不是生活在真空中的人,他需要靠自己的劳动获得相应的物质报偿,以此更好地投身于教育事业中。
教师的隐喻例子新颖
教师的隐喻例子新颖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学长的引导者。
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常被教师用来帮助学生理解复杂的概念、激发学习兴趣,以及传达教育理念。
隐喻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将抽象的教育目标具体化,使学生能够在生动形象的比喻中感受到知识的魅力。
本文将探讨教师使用隐喻的创意例子,展示其在教学中的新颖应用。
一、教师作为“知识的引路人”教师常被比作“知识的引路人”,这一隐喻强调了教师在学长中的指导作用。
就如同一位登山的向导,教师不仅帮助学生找到通往知识的道路,还在过程中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
这个隐喻体现了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路上的陪伴者与激励者。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这个隐喻设计活动。
例如,可以在课堂上设计一场“知识探险”,将课程内容构建成一段探索之旅,鼓励学生在“探险”的过程中发现知识的乐趣,并通过“攀登”的过程来象征学习的挑战与成就感。
这种隐喻的运用,不仅使学生对学习充满期待,也帮助他们在心态上准备好面对学习中的困难。
二、教师作为“园丁”将教师比作“园丁”是一个经典但依旧新颖的隐喻。
园丁精心培育花木,教师则用心培养学生。
这个隐喻强调了教师在学长过程中的细致关怀与悉心呵护。
正如园丁在种植时需要定期浇水、施肥、修剪,教师在教学中也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展、提供反馈和调整教学策略。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园丁”的隐喻来设计与学生的互动。
例如,可以将课堂比作一座花园,学生是其中的花草,而教师则是为他们提供养分的园丁。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使用这一隐喻来强调学生需要“扎根”在知识的土壤中、进行“成长”的重要性,并通过定期的“培育”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教师作为“人生的桥梁”“人生的桥梁”是一个富有深度的隐喻,展示了教师在学长道路上的重要作用。
教师不仅传授知识,更帮助学生建立通向未来的桥梁。
这个隐喻突显了教师对学生未来发展的深远影响,鼓励学生在面对未来的挑战时能够坚定前行。
对传统教师隐喻的反思
统教师隐喻蕴 含着一定 的正 面伦理价值 。 但越来越
多隐藏 于其 中的负面价值亦被揭示出来。 重新审视
的构 建 , 且 与当下倡导 的宽容并包 、 允许 差异的教
育精神背道而驰 。 2 .“ 灵魂工程师”
这些教 师隐喻和更多其他 的教师隐喻 , 我们能够更
深入地窥 见这些隐喻背后的伦理悖论。 正如唐松林
会关 于教师角色定位的期待 与心理认 同 , 是在长期
历史 文化积 淀中形成的概念 。简言之 , 教师隐喻是 “ 关 于教 师形象的社会共识及其 文化符号 ”” 。人
针对 “ 教 师是园丁”这一传 统教师隐喻 , 孙迎 光认 为将某 种社 会行 为隐喻 为园艺 行 为极 具反人
性意味 , 园丁文化实则是 纳粹的意识形态 、 具有冷
收稿 日期 : 2 O l 6 。 l 0 , 0 2
并使之与 “ 优良植被” 隔离, 即把他们排除在教育
作者 简介: 吕 珊珊 ( 1 9 9 2 一) ,女 ,江苏淮安人 ,苏州大学外 国语 学院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 向:
应 用 语言 学 ,外 语 教 师 发 展 。 ’
l 8 5
的推 进 。 教育领域 衙临着前所未有的教育观念 的变 革 。相应地 对传 统教师隐喻的反思层 出不穷 ,许 多学者都 对- - 一 些经典的传统教 师隐喻进行 了批 判。
1 . “ 园丁”
个概念域 , 进而得 以用我们熟悉 的 、 具体 的事物来
描述和理解另一些抽象 的事物和概念
教师隐喻便是借用别他事物来揩代教师, 是社
一
、
对传统教师 隐喻的 “ 理 性之辩 ”
在卜 述所列 的教 师隐喻 中.” 同丁 ” 、“ 灵魂工 程师 ”和 “ 蜡 烛 ”等被使用得最为广泛 ,是传统教
教师的隐喻例子新颖
教师的隐喻例子新颖
以下是 7 条关于教师的隐喻例子:
1. 教师就像一把钥匙,能打开学生紧锁知识大门的心啊!就好比我们的数学老师,每次都用巧妙的方法,让那些枯燥的公式变得有趣起来,可不就是那把打开我们对数学热爱之门的钥匙嘛!
2. 教师如同明亮的灯塔,为学生指引前行的方向,这多像我们的班主任呀!当我们迷茫时,她总能及时出现,为我们指明道路,让我们不再彷徨。
3. 教师是那肥沃的土地,滋养着学生这一颗颗幼苗成长。
还记得我们的语文老师吗?他给予我们的知识就像土地提供的养分,让我们茁壮成长,这不是很好的例子嘛!
4. 教师好像春风一样,温柔地吹拂着学生的心田。
哇塞,那次我考试失利心情糟糕透了,不就是老师那如春风般的安慰和鼓励,让我重新振作起来的吗?
5. 教师恰似一名优秀的导演,引导学生在知识的舞台上尽情展示。
哎呀,我们上公开课的时候,老师精心安排,让我们每个同学都有出彩的表现,这难道不是像导演一样嘛!
6. 教师犹如温暖的阳光,普照着每一个学生。
像我们的音乐老师,她的微笑和耐心就像阳光一样,让我们对音乐学习充满热情。
7. 教师跟那不知疲倦的园丁有啥区别,辛勤培育着花朵般的学生。
可不是嘛,我们班级的变化不就是老师们辛勤付出的最好证明吗?
总之啊,教师的作用和意义那可太大啦,他们就是我们成长道路上最重要的引路人!。
教师隐喻视角下的教师形象的变迁及角色重构-2019年文档资料
教师隐喻视角下的教师形象的变迁及角色重构一. 教师隐喻及其研究意义隐喻(metaphor)即暗喻,传统上它是一种修辞手段,在修辞领域隐喻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
隐喻的本质是“用一种事物来理解和经历另一种事物”。
[1]MacCorma 认为:“为了描述未知,我们必须求助于我们已经知道和理解的观念系统,这就是隐喻的本质―――不熟悉事物与熟悉事物的一种不平常的类比。
”[2] 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法,更是人们思维、行为和表达思想的一种系统的方式[3] 。
分析教育哲学家谢弗勒在其《教育的语言》一书中的见解,教育语言主要由三种形式构成:教育术语、教育口号、教育隐喻。
而教育隐喻是指把教师活动与其他领域活动或事物进行比较,以此形象地说明教师活动特点,是一种运用比喻的手法对教育中的某些现象进行说明,是隐喻在教育领域的运用。
在教育隐喻中,教师隐喻运用最多,也最具代表性。
教师隐喻就是把教师活动与其他领域活动或事物进行比较,以形象地说明教师活动特点。
借用陈桂生先生的观点,他认为教师隐喻是借与教师有某种相似点的有价值的人或事物,显示教师职能的意义与价值。
在把教师职能活动与某种人或事物比较时,要以教师为本体,与其作比较的人或事物为喻体。
[4]教师隐喻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同的教师隐喻突显了不也从不同的角度折射出不同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不同的教育观和价值观。
对教师自身进行教学反思、教学方式的创新和提升教师自身的教育境界有着潜移默化的重要意义。
二. 教师形象的变迁1.传统教师隐喻中体现的教师形象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教师的隐喻,主要有“蜡烛论”、“工程师论”、“园丁论”、“桶论”[5] 。
蜡烛论这个隐喻由来已久,古人有诗云:“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教师是那无私奉献,甘于牺牲的蜡烛,燃烧自己,用明亮的烛光指明学生前进的方向。
这是对教师传统社会形象的生动描绘,是对教师劳动的肯定和高度赞扬。
工程师论则突出了时代的价值。
建国初,我国的社会体制、经济和教育都深受前苏联的影响,教育被认为是一个国家工程,可以自上而下地建立规划蓝图,可以被操纵、计划和规范。
教师隐喻视角下新时代教师形象的重构研究
教师隐喻视角下新时代教师形象的重构研究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而教师则是教育事业的核心力量。
在新时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对教师的角色和形象提出了新的要求。
从教师隐喻的视角来探讨新时代教师形象的重构,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教师的职责与使命,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一、教师隐喻的内涵与发展教师隐喻是人们对教师角色和行为的形象化、象征性表达。
它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反映了特定时代对教师的期望和认知。
传统的教师隐喻如“蜡烛”“园丁”,强调了教师的奉献精神和培育作用,但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对教师角色的多元化理解。
随着时代的变迁,新的教师隐喻不断涌现。
例如,“导航者”隐喻突出了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和人生道路方面的作用;“设计师”隐喻则体现了教师对教学过程和学生发展的精心规划。
这些隐喻的变化反映了社会对教师角色从单一的传授者向更加多元化、个性化的引导者和促进者转变的期待。
二、新时代对教师形象的新要求(一)具备创新精神和教育智慧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更新速度日益加快,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样。
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来源,而需要具备创新精神,能够引导学生创造性地思考和解决问题。
同时,教师要运用教育智慧,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灵活调整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二)成为终身学习者教育领域的新理念、新方法层出不穷,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和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以适应时代的发展。
只有自身成为终身学习者,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给教育带来了深刻的变革。
教师要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善于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要能够引导学生正确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新时代的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包括创新能力、合作能力、社会责任感等。
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品德修养和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师角色的隐喻
教师角色的隐喻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教师角色的隐喻一直以来,“园丁”、“蜡烛”、“灵魂的工程师”等教师隐喻在日常生活中,被人们广为使用,在塑造教师形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许多研究者对这些传统教师隐喻进行了反思乃至批判,认为这些隐喻所倡导的教师形象和精神已很难呼应当前的社会要求,因此,需要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
无疑,对“教师是研究者”、“教师是专家”等隐喻的提倡反映了时代对教师职业的呼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然而,在提倡新的教师形象隐喻的同时,到底应该如何看待传统教师隐喻是我们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教师“蜡烛、春蚕”角色的寓意“教师是蜡烛”、是“春蚕”。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赋予教师这样的理想人格,成为教师道德规范的结晶。
教师的蜡烛隐喻表达了教师对学生的深厚情感;也体现了教师不但有照亮他人之奉献精神,而且有“一息尚存,志不少懈”的精神,它肯定了教师工作的艰辛、教师无私的奉献与给予。
教师在奉献的同时,也执着自己的追求,享受着教师职业的幸福。
但是这种将教师无限拔高而带有将教师抽象为“圣人”的倾向。
对于蜡烛隐喻,一个普遍的观点认为其“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
这种解释具有一种伟大而悲壮的色调。
有教师指出,蜡烛论中的“教师被认为似乎只能是自身生命的销蚀、知识的耗尽。
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底蕴和功力往往被忽视,教师仅仅满足做一个‘教书匠’”。
忽视了教师的持续学习与成长;淡漠了教师的内在尊严与劳动的欢乐。
教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角色的寓意“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工程师的积极意义在于肯定了教师所从事的工作是创造性的,不但指导学生的未来发展,还是关注人心灵的发展。
但是把教师比作工程师也有欠妥的地方,有学者指出工程师与其制造品之间是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而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且是特殊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师生关系。
隐喻给教育带来了什么
隐喻给教育带来了什么隐喻是一种思维现象或教育的思维方式。
教育隐喻的核心实际上是开发和培养学生的思维问题。
它要求在实施教育过程中以相似、相邻性的替代或暗示、假借等方式,更形象、生动、直观地启发学生的思维,以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从而逐渐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
■王炳社赵玲教育家卢梭、杜威等人曾主张,“教育即生长”,这是一个隐喻,也就是要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长,要使每个受教育者都自然、健康、快乐地成长,而教师便是“园丁”,是“浇水者”、“施肥者”,并不实质参与对象的生长过程,这多少有点“自由主义”的味道。
在我国,有人认为,教育语言由教育术语、教育口号和教育隐喻构成;也有人认为,“隐喻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教育是一种隐喻行为,等等。
这些观点有一定道理的,实质上却是对隐喻的一种误读。
什么是教育隐喻当年,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当校长时,有一天看到一位男同学要用砖头砸另外一位同学,便立即上前制止并叫他到校长办公室。
当陶行知回到办公室时,那个犯错误的男同学就已经在办公室等他了,陶行知便掏出一颗糖给这位同学说:“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先到办公室。
”接着他又掏出一颗糖,说:“这也是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尊重我。
”那个男同学将信将疑地接过第二颗糖。
陶行知又说:“据我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很有正义感,我再奖励你一颗糖。
”这时,男孩感动得哭了,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
”陶行知于是又掏出一颗糖说:“你已认错了,我再奖励你一块。
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这是一个典型的隐喻式教育的案例,由此也可以看出隐喻式教育的显著效果。
教育隐喻就是在教育过程中运用隐喻的相似性原理,以替代、转换、借用、暗示等方法和形象化的手段,从而获得特殊教育效果的一种教育艺术方式。
在西方,苏格拉底、卢梭、杜威等人早就主张隐喻式教育了,比如“产婆术”和“教育即生长”等。
教育教学中的隐喻
教育教学中的隐喻教学隐喻是人们对教学的一种生动形象的表达方式。
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做喻,生动形象地认识、理解和表达教育教学中包含的内在实质。
它包含了人们对教育的理解与认识,通过对教学隐喻进行分析,可以使我们看到教育教学现象背后的理念与价值,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教学。
1教育就像种庄稼做教育就像种庄稼,受教育的人的确跟种子一样,全都是有生命的,是能够自己发育自己成长的,给他们充分的合适的条件,他们就能成为有用之才。
“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叶圣陶先生给教育所作的比喻,经典而直白。
农业是因地因时制宜把种子种到地里,给它充分的合适的条件,如水、阳光、空气、肥料等等,培育出农产品。
工业是按固定模型生产出来的产品大都是标准件,不许有个性,没有活力;而用心培育出来的产品才可以“大家不同大家都好”。
农业是有季节的、有时令的、有成长规律的,是需要播种、施肥、除草、喷药的,是需要土壤、水份、阳光和等待的,这是一个慢慢长大的过程。
对待孩子的成长,要遵循教育内在的规律,尊重它自然生长的性态,学会等待,减少教育的浮躁与功利。
2教育孩子就像牵着一只蜗牛在散步教育孩子就像牵着一只蜗牛在散步。
有的孩子的成长就像蜗牛一样缓慢,大人们跟在他后面不停地催促着,生气着。
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或者说在生活的道路上,大人们甚至忘记了欣赏路边的风景,一心想着如何教育他,鞭策他,来实现自己的期望,忘记了还有一种教育叫做“等待”。
对于孩子来说,生活就是一所学校,一草一木都可能使他在一刹那打开发展兴趣天赋的大门。
在与生活的散步中,请静待孩子在身体和心智上的不断成熟。
放慢教育的脚步,让“蜗牛”们能够稍微轻松点。
除了知识,他们更需要阳光、空气、风雨以及美丽的花园。
3教育就像养花一样教育就像养花一样,一边养一边看,一边静待花开。
人生本来就是一个“慢”的艺术,教育亦如此。
学生的培养,要慢,不要着急。
他们在这个世界上存在,就一定要给予他存在的价值体现,黑格尔说“存在即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隐喻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启示
【摘要】教师隐喻体现了人们对教师职责、教师形象、教育本质以及师生关系的理解。
本文通过对教师隐喻的解读,旨在为促进教师在职业道德,知识结构以及专业能力等方面的专业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隐喻;教师隐喻;教师专业发展
教師隐喻从不同角度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各种教师角色的定位。
隐喻不仅潜移默化地影响教师、学生角色意识的形成,而且对人类对教育价值、教育理念的理解和追求有着重要作用。
在我国大力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只有不断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才能适应“己立立人,己强强人,己达达人”的新角色。
而通过分析解读这些教师隐喻,从中获得一些对教师职业道德、知识结构及专业能力等方面专业发展的有益启示。
一、教师职业道德发展
“蜡烛”“工程师”“园丁”等教师隐喻无不饱含着人们对教师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的由衷赞美。
要使学生的心灵健康发展,为人师表的教师首先必须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
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不是来自外部的约束,而是源自心灵的驱动,是教师对生命感悟、激情和创造等内在因素。
而这些内在因素的激活需要教师的职业道德做动力。
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在众人极力向利益看的时代,能在三尺讲台上,几十年如一日,为学生无私的奉献自己的一生是难能可贵的精神。
育人的工作是一项复杂、细致、艰苦的工作,需要教师尽心、尽力、尽责,不仅仅是把教育教学看成谋生的手段,更要将它看成终身的事业加以追求。
所以,教师像蜡烛那样燃烧自己照亮学生,像园丁那样默默耕耘。
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职业道德,应成为广大教师的追求。
二、教师教学智慧提升
(一)对话能力
传统的教学中,学生总是处于被灌输、被压迫、被控制的位置,作为知识容器的学生,只能全盘接收教师所输入的知识,不管这些知识是否落伍,也不管学生能否消化吸收这些知识。
作为“材料”的学生,可以任由“工程师”教师根据其设计图塑造成各式各样的产品;作为“植株”的学生,“园丁”可以利用他手中的剪刀将其修剪成自己满意的形状。
在这些教师隐喻所反映的教学活动中,教育的话语权掌握在老师手中,学生没有发言权。
师生之间缺乏必要的情感沟通和交流,从而导致教师所教的不一定是学生想学的,学生想学的又不能从教师处获得,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出现了巨大的裂缝。
修补这一裂缝的唯一方法就是师生对话,所以教师专业发展的一项就是要提高自己和学生对话沟通的能力。
师生对话是基于生命平等的公平对话,具有平等性和非强制性,能够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民主性等精神,有助于学生交往技能和自我意识的发展。
对话的过程也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智力、感情、观念、思想交流与碰撞的过程。
师生对话的首要条件是教师要树立平等的师生观,如果教师仍保持高高在上的传授者、权威者的形象,那么师生之间不可能进行有效的对话。
另外,教师要创设具有人文性的,和谐温馨对话环境,教师能够耐心倾听每一位学生的心声,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有用的指导。
在民主和谐的对话中,师生双方都能积极地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促进自身知识、情感和技能的共同发展。
(二)反思实践能力
“教书匠”到研究者,意味着教师不再只是“传道,授业,解惑”。
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周围的教育现象不断进行反思,善于在反思中寻找问题、发现问题,进行思考并开展研究,对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保持一颗敏感和探求的心,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并形成理性的认识。
通过反思,能够促使教师对教学中出现的一些实际问题更加敏感,激发了他们的创新精神,
使他们把教育理论结合运用到教学的实际情况中,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理论。
通过反思,使教师认识到进一步学习的必要性,从而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他们在力图解决问题的同时又不断发现新的问题,带着这些问题去查阅资料,并通过讨论、思考、分析,以求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
事实上,反思过程本身也就是学习的过程。
通过反思,能促使教师认识到自我完善和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只有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反思能力的教师才能不断通过教学和研究的结合,探索最佳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发展,同时不断完善自己,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三)发现能力
在传统教育中,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处于主导位置的教师通常用一种既定的标准和模式来评判学生的学习,学生不符合常规的行为均被看作是不正确的。
因此,教师很难从学生的一言一行中感受到惊奇和新鲜,发现与众不同的东西。
怎样能培养教师的发现意识?“返乡的陌生人”隐喻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有效地途径。
首先是要“去熟悉化”,因为熟悉所以忽视,正如我们常说的“熟视无睹”。
去“熟悉化”就是要求教师时刻警醒,以一个陌生人的姿态面对早已熟稔于心中的教学内容,面对朝夕相处的学生都要向第一次见面一样去观察他们,要与学生一起以陌生人的心态,好奇地去探求知识的奥秘。
唯其如此,才不至于麻木,才能出新意。
其次,还有一个“去程式化”的问题,不能让惯性思维主导我们的行动。
谈到教学方法,经常用一个词叫“熟能生巧”,然而熟悉除了能生“巧”之外,同时还会生“惰”,进而生“错”。
教师应把教学过程的每一次重复都看成是一次全新的陌生的旅行,根据不同时期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参考文献:
[1]泰伦斯·霍克斯.隐喻[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90:12,13.
[2]陈向明.教师的作用是什么——对教师隐喻的分析[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1(1):13~
19.
[3]王清风,杨菊香.论教师职业道德与教师专业发展[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8(2):126~129.
[4]王琛译.怎样成为优秀教师[J].外国教育动态,1983(1).
感谢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