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 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一章第1节 功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一章第1节功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1. 功的概念:向学生介绍功的定义,即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乘积。
2. 功的计算:教授学生如何计算功,即使用公式W = F × s,其中 W 表示功,F 表示力,s 表示移动距离。
3. 功的单位:介绍功的单位,即焦耳(J),并让学生了解功的国际单位制。
4. 功的应用:向学生展示功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例如力学中的功、电学中的功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能够正确计算各种情况下的功。
2. 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功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物理现象的积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以及功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难点:功的计算公式的理解和应用,以及功在复杂情况下的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PPT、实物模型等。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计算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以一个简单的例子开始,例如一个人推一辆车,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个过程中涉及的物理概念。
2. 功的概念:介绍功的定义,让学生理解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乘积就是功。
3. 功的计算:教授学生如何计算功,使用公式W = F × s,并通过实例进行讲解和演示。
4. 功的单位:介绍功的单位,即焦耳(J),并让学生了解功的国际单位制。
5. 功的应用:向学生展示功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例如力学中的功、电学中的功等。
6. 例题讲解:通过一些典型的例题,让学生学会如何应用功的计算公式,并解决实际问题。
7. 随堂练习:给学生发放练习册,让他们在课堂上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8.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相关的作业题目,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功的概念:力× 移动距离功的计算公式:W = F × s功的单位:焦耳(J)七、作业设计1. 请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计算下面两个情况下的功:(1)一个人用力推一辆车,推力为10N,移动距离为5m,求推车的功。
初中物理教案 功
初中物理教案功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功的概念,知道功的计算公式。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深入探究功的内涵。
二、教学内容1. 功的概念2. 功的计算公式3. 功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功的概念、功的计算公式。
2. 难点:功的应用,尤其是如何运用公式计算不同情况下的功。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利用实验、图片、动画等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功的概念。
3. 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功的计算方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图片或动画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力学现象,如人提着物体上楼、推车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与功的关系。
2. 探究功的概念:提问:什么是功?谁能举例说明?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功是力对物体作用的效果,表示为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乘积。
3. 学习功的计算公式:提问:如何计算一个力对物体所做的功?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功的定义,推导出功的计算公式:W = F × s × cosθ。
解释:F 表示力的大小,s 表示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cosθ 表示力和移动方向之间的夹角的余弦值。
4. 应用功的计算公式: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解决问题。
如:一个力为10N 的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 5m,求这个力所做的功。
5. 课堂小结: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6. 布置作业:设计一些有关功的应用题,让学生课后思考和练习。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的掌握程度。
同时,关注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后续课程打下坚实基础。
高中物理《功》教案教学设计及说课稿模板!
高中物理《功》教案教学设计及说课稿模板!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高中物理教材第二章《力与运动》中的第三节《功》。
详细内容包括:理解功的概念,掌握功的计算公式,了解功的性质和作用,通过实例分析功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功的定义,能够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进行相关问题求解。
2. 使学生了解功的性质和作用,能够分析功在物体运动过程中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功的概念,掌握功的计算公式,以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性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教学PPT、实物模型等。
2. 学具:练习本、笔、计算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践情景引入功的概念,例如:一个人推动一辆小车,小车从静止开始运动,引导学生思考这个过程中,人做了多少功。
2. 知识讲解:(1)讲解功的定义,让学生理解功是力与物体位移的乘积。
(2)介绍功的计算公式,给出示例进行讲解。
3. 例题讲解:讲解一道关于功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一些有关功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互动环节:邀请学生上台演示功的计算过程,增加课堂互动。
7. 作业布置:布置与功相关的作业,要求学生课后完成。
六、板书设计1. 功的定义2. 功的计算公式3. 例题及解答过程4. 作业题目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一个物体受到一个恒力作用,沿直线运动了5米,力的大小为10N,求这个力做的功。
(2)一个人用50N的力斜向上提起一个重物,提起高度为2米,求这个人做的功。
答案:(1)50J(2)100J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否讲解清晰,学生是否掌握了功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实际生活中的功现象,如:为什么上坡时要用力推车?如何计算这个过程中人做的功?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初中物理教学课例《功》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初中学生的观察、记忆、逻辑思维等能力得到进一
步的发展,他们能够在观察中注意到事物的细微处,能
学生学习能 够较长时间地专注干一件事,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推理能
力分析 力和抽象地表达事物本质特征的能力。但学生在此阶段
个体差异大,兴奋性较高,稳定性较差,波动性较大,
两级性十分明显,身心发展不均衡。有部分学生观察事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知识与技能:知道功的意义。知道做功的两个
必要因素,能识别在什么情况下物体做了功。知道功的
单位。能利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2、过程与方
教学目标 法: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在什么情况下物体做了功。经历
探究,了解改变做功大小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
观:通过情景设置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逻辑推
理能力。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培养创新思维。
初中物理教学课例《功》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初中物理
教学课例名
《功》
称
本节是在学生对力的有关知识初步了解的基础上,
通过实例说明做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得出力的方
教材分析 向跟物体运动方向相同时功的计算公式 W=F.S。教学
重点:功的一般计算公式 W=F.S 的运用。教学难点:
功的概念、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物能力不够强,在教学中要通过适当的启发与引导,来 促进学生的成长。
根据本节课特点,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用身边 常见的实物进行演示,引导学生分组观察和实例分析, 拉近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 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和社会、科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 综合应用学生体验、讲授和分组讨论并辅以讲练结合等 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学习物 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 教学策略选 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对学生 择与设计 进行情感教育。在设计理念上,主要突出“从生活走向 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 学习方式”的新课程理念。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参 与意识和探究精神,提升到培养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 体现了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自主学习和教师 为学生提供了自由选择的最大空间,让学生在学习过程 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初中物理教学课例《功》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教材分析 而本节内容以是学习本章的基础,因此,我设定以下的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理解计算功。
理解功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并会计算功。
1.知识和能力:
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
教学目标 进行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思考和讨论,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
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
力分析 和实例分析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
握。对于本节将要学习的功,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
学生接受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这也是本节课要解决的
难点所在。
主要采用讲授、讨论及实验探究相结合式的教学模
式,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他们主动地参与学 教学策略选
习,体验学有所成,学有所用的学习乐趣。在学习过程 择与设计
中利用小组的形式,共享资源,在集体的努力下克服学
习的困难,完成学习的任务。
一、引入新课
小亮同学做清洁时,提着一桶水在水平方向前进了
一段距离。因为他用了力,我们说他在“工作“。而在 教学过程
力学中功的概念是怎么定义的?怎样才叫做功?又怎
样计算做功的多少?这就是本节课要学习和研究的内
容。
二、新课学习 1、力学中的功 “功”的含义很多,有“贡献”的意思,还有“成 效”的意思。力学里所说的“功”包含有“成效”的意 思,但它具有更确切的含义。下面是几个做功的例子。 课本图 15.1—1,物体在绳向上拉力的作用下升高,拉 力对物体做了功。静止的小车在水平拉力作用下前进, 拉力对小车做了功。物体在重力作用下竖直下落,重力 对物体做了功。力学主要是研究力和运功的关系。如果 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 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显出成效,力学里就说这个力 做了功。 我们在分析下面几个例子中是否有力做功? (1)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但因为惯性通过一 段路程,如在光滑的水平冰面上,一物体由于惯性做匀 速直线运动。(F=0) (2)物体受到力,但没有移动距离,即通过的路 程为零。如一人用很大的力推一辆汽车,汽车没移动。 (S=0) (3)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也移动了距离,但移动 的距离不是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如手提一桶水在水平 地面上行走。
初中物理《功》教学设计一等奖
初中物理《功》教学设计一等奖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次教学任务是基于初中物理课程中“功”的概念及其相关原理进行设计。
课程内容涉及功的定义、计算方法、功与能的关系以及生活中实例分析。
通过系统化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理解功的物理意义,掌握功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功的概念解释一些简单物理现象。
2、教学对象教学对象为初中二年级学生,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力学概念,如力、位移等,具备了理解功的概念的基础知识。
此外,学生群体在认知能力上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需要教师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帮助他们构建“功”的概念,并能够将理论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功的概念,知道功是衡量力对物体作用效果的一个物理量。
(2)掌握功的计算公式,能够运用功的计算方法求解实际问题。
(3)了解功与能的关系,理解物体由于受到外力作用而具有能量转化的能力。
(4)能够运用所学的功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简单物理现象。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采用“以退为进”的教学策略,让学生从已知的力学概念出发,逐步引入功的概念,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能力。
(4)利用图表、公式等工具,训练学生整理、归纳、表达物理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探索物理现象的精神。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科学知识对生活、生产的指导作用。
(3)通过学习物理知识,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崇尚真理的情感。
(4)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共同探讨的学习态度,让他们学会在合作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
(5)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学的实用价值,增强他们学习物理的自信心。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掌握物理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功》教学设计
《功》教学设计导言《功》是一部经典中国功夫电影,由李连杰担任主演。
本教学设计旨在通过对《功》电影的学习和分析,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功夫文化、提升对电影艺术的理解,并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情感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功夫文化和电影艺术的特点;2.分析和理解电影《功》的剧情、人物和表现手法;3.培养学生对电影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表达能力;4.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情感体验。
教学内容1.介绍中国功夫文化的发展历史和特点;2.分析电影《功》的剧情和人物形象;3.探讨电影中的主题和表现手法;4.进行电影欣赏和讨论;5.引导学生进行创作性写作和表演。
教学过程步骤一:引入通过谈论学生对功夫电影的了解和看过的电影片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准备进入主题。
步骤二:介绍中国功夫文化通过幻灯片展示中国功夫文化的发展历史和特点,让学生了解功夫的起源和传统。
步骤三:分析电影《功》的剧情和人物形象观看电影《功》的相关片段,引导学生讨论剧情发展、人物性格特点等。
帮助学生理解电影的基本情节和主要角色。
步骤四:探讨电影中的主题和表现手法分组讨论电影中所涉及的主题,例如勇气、坚持等。
引导学生分析电影中的表现手法,例如动作场面的设计、摄影特写等。
步骤五:电影欣赏和讨论全班观看电影《功》并进行讨论,学生可以分享自己的观影感受和理解,从不同角度解读电影。
步骤六:创作性写作和表演要求学生根据电影内容,进行创作性写作,如写一篇影评或剧本;同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表演,展示他们对电影的理解和创造力。
教学评估1.在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中,评估学生对电影剧情、人物和主题的理解能力;2.评估学生在创作性写作和表演中的创造性和表达能力;3.通过学生的作业和小组表演,评估他们对电影的分析和理解程度。
总结通过对电影《功》的学习和分析,学生能够了解中国功夫文化的发展历史和特点,理解电影的剧情、人物和表现手法,并通过创作性写作和表演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这样的教学设计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情感表达能力,提高他们对电影艺术的欣赏和理解水平。
2024年高中物理《功》教案教学设计及说课稿模板!
2024年高中物理《功》教案教学设计及说课稿模板!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高中物理教材第二章《力学》第三节《功》。
内容包括: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功的性质;恒力做功的特点及计算;变力做功的求解方法;功能关系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功的概念,知道功的计算公式,能够运用公式进行恒力做功的计算。
2. 使学生了解变力做功的求解方法,理解动能定理,并能运用动能定理解释物体的运动状态变化。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变力做功的求解方法,动能定理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重点:功的概念,计算公式,恒力做功的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物理实验器材(如小车、滑轮、重物等)。
2. 学具:练习本,计算器,教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物理实验(如用力推动小车,小车移动一段距离),引导学生思考力对物体产生了什么影响,引出功的概念。
2. 教学内容讲解:(1)讲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举例说明;(2)讲解恒力做功的特点及计算方法,举例演示;(3)讲解变力做功的求解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动能定理;(4)讲解功能关系,使学生了解各种能量之间的转化。
3. 例题讲解: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例题,结合板书,详细讲解解题过程。
4. 随堂练习:布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并及时给予反馈。
六、板书设计1. 功的定义,计算公式;2. 恒力做功的特点及计算方法;3. 变力做功的求解方法,动能定理;4. 功能关系;5. 例题及解答过程。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一个恒力对物体做功的题目;(2)运用动能定理解释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变化的题目。
2. 答案:见教材课后习题解答。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的掌握程度,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了解现代物理中关于功的研究,如能量守恒定律,量子力学中功的概念等。
功的教学设计教案6篇
功的教学设计教案6篇编写详细的教案需要根据教学反馈和评估结果进行及时的调整和改进,写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提高教学的多样性和趣味性,网作者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功的教学设计教案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功的教学设计教案篇1活动目标1.尝试用借形想象的方法添画各种鱼类。
2.能用大胆讲述自己的想象。
3.初步发展幼儿协作能力。
活动难点:借助波浪线交织出的图形进行创意想象,并能大胆添画各种鱼类。
活动过程:1、ppt课件。
2、画纸,kt板,蓝色记号笔、水粉颜料、活动过程:一、开始部分1、教师ppt出示大海图片教师:孩子们,你们看到大海是什么样子的?看一看你在海面上发现了什么?(波浪)他是什么样子的?谁愿意来画一画?(这种弯弯曲曲的线条就叫波浪线)二、基本部分1、幼儿尝试绘画波浪线。
当大风吹过来时波浪会是什么样子的呢?(大大的波浪)当风轻轻吹的时候呢?(波浪小小的)他们想在一起手拉手做游戏呢谁愿意来帮助他们?他们还可以怎样手拉手?(波浪线越长,我们的海面就会越宽阔,当一条条弯弯曲曲的波浪手拉手连接在一起,就会像辽阔的大海一样。
)2、ppt播放海底世界图片:大海不光有宽广的海面,还有很多美丽的海洋生物呢?你都看到了什么?3、出示各种小鱼图片,引导幼儿观察鱼的外形特征。
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些小鱼长什么样子?你喜欢那一条小鱼?为什么?他身上都有哪些图案呢?看看这是什么?(海蛇海鳗)他们长什么样子?海里不光有小鱼,还有好多美丽的植物呢?4、借形象想,添画小鱼等海洋生物(把其中的一幅拿到前面来)(1)教师引导个别幼儿示范。
教师:大海里有各种各样的小鱼和水草,可真漂亮!孩子们,老师给你们用的可是神奇的画纸,现在已经有美丽的海洋生物藏在里面了,看一看你们能找到这些可爱的小鱼海蛇海鳗和水草吗?(请2-3幼儿上前回答)你找到了了什么?添画上什么他就会更像了?还有谁发现了他们?(如果幼儿没找到,老师先示范一下:老师发现了一条美丽的小鱼,他的头在这里,身体在这里,如果我把他画出眼睛和尾巴,添上鱼鳍,大家一下子都能发现他。
初中物理_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一节《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1节《功》教学设计新授课 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结合实例知道力学中做功的含义。
2.知道不做功的三种情况.3.学会功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物理意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教学重点】利用W=FS进行简单的计算【教学难点】判断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教学准备】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钩码、细绳、小车。
【教学过程】【教学反思】新课程提倡以人为本的教育,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中尽量的给学生时间与空间,尽可能的让学生自学,让学生充分交流和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
但是也许学生还没有养成良好的积极参与课堂的习惯,在交流的过程没中,有的学生发现了问题,但没有大胆的提出来。
因为老师过于考虑课堂的进程化推进,所以没有安排充分的时间,或者说是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鼓励学生把不清楚的问题全部都提出来。
例如:力的方向与物体移动方向垂直时,做功为零。
现在反思,如果让学生充分的把不清楚的问题能够提出来,通过充分的讨论,这些问题应该是不难解决的。
学情分析本班有学生50人,其中女生23人,男生27人,作为一个农村初中学校,学生在物理学习上的现状是不容乐观的。
总体情况来看,女生的学习自觉性比较强,学习效率也很高。
而男生学习习惯相对较差,多数男生在学习上都不甚操心,需要老师和家长随时提醒。
15岁左右的初中生抽象思维还不成熟,在学习过程仍需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借助实验和实例分析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本节之前学生还没有学习关于能的知识,在没有能的转化的知识的情况下,功的定义是很难下的;但学生已有一定的力学基础知识,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认知水平来构建“功”的概念。
总之,在学习习惯上,还需要花功夫来培养。
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1节《功》效果分析一、效果分析应重视评价1、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与发展;既要关注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思维、情感的变化与发展。
【大单元教学】11.1教学设计:功教学设计 八下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大单元整体设计(人教版)
【大单元整体教学】物理学科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分析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1)知道力学中做功的含义;(2)通过实验和生活中的例子,理解做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判断出力是否对物体做功,培养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兴趣;(3)明确计算功的大小的表达式,以及表达式中每个物理量的物理意义和单位;(4)通过例题讲解引导学生使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本节教学的重点是知道功的概念,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教学难点是判断力是否对物体做功,会用W=F.s进行简单的计算。
任务二:应用进行计算C.小宇推木箱推而不动D.运动员将弓拉弯的过程【答案】C【详解】A.小明把桌子从一楼搬到四楼,给桌子向上的力,桌子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定的距离,对桌子做功,故A不符合题意;B.运动员举起杠铃的过程中,有力作用在杠铃上,杠铃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了距离,举力对物体做功,故B不符合题意;C.小宇推木箱推而不动,木箱没有在力的方向上通过距离,力对木箱没有做功,故C符合题意;D.运动员将弓拉弯的过程,弓发生形变,在力的方向上通过距离,力对弓做了功,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为缓解同学们的紧张情绪,中考前夕,老师在走廊上安装了一根横杆,挂上几串粽子,让同学们跳一跳顶一顶,寓意“奋起高粽(高中)”。
如图所示,虚线ABC表示被顶中的粽子在空中的运动轨迹。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粽子在AB段运动过程中,人对粽子做功,挂绳对粽子做功B.粽子在AB段运动过程中,人对粽子不做功,挂绳对粽子不做功C.粽子在BC段运动过程中,重力对粽子做功,挂绳对粽子做功D.粽子在BC段运动过程中,重力对粽子不做功,挂绳对粽子不做功【答案】B【详解】AB.虚线ABC表示被顶中的粽子在空中的运动轨迹,粽子在AB段运动过程中,头跟粽子已经分离,人对粽子没有力的作用,所以人对粽子不做功,此过程中,绳子处于松弛状态,即挂绳对粽子没有力的作用,所以挂绳对粽子不做功,故A错误,B正确;CD.粽子在BC段运动过程中,粽子在重力的方向移动了一定的距离,故重力对粽子做功,挂绳与粽子之间没有力的作用,所以挂绳对粽子不做功,故CD错误。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11.1课《功》跨学科教学设计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在评价中展现自己的特长和进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定期进行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活动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2.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从实验现象中提炼出物理规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
3.结合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功的概念分析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学以致用意识。
4.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在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中尝试新方法、新技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接着,我会展示一些图片,如人们推车、提水等,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在这些情况下,力是如何对物体做功的?”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初步理解力与物体移动的关系,为新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会首先明确“功”的定义,即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乘积。接着,我会详细解释功的计算公式,并通过实例进行说明。在此过程中,我会强调力的方向与物体移动方向的一致性对计算功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并掌握功的定义及其计算方法,特别是力的方向与物体移动距离的关系。
2.能够运用功的概念分析生活中的实例,解释简单机械的省力原理。
3.掌握实验探究中数据收集、处理和分析的方法,以及如何从实验结果中提炼出物理规律。
(二)教学设想
1.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呈现: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动画、视频等,形象展示力的作用和物体移动距离的关系,帮助学生形成直观的认识。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功的概念,我会设计一些简单的物理情景,如斜面、杠杆等,通过动画或实物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力是如何对物体做功的。同时,我会引导学生分析这些情景中的省力情况,加深学生对功的理解。
第十一章第三节《功》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苏科版物理第九年级上册
第十一章第三节《功》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苏科版物理第九年级上册一、教学内容1. 功的定义: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功的概念,知道功是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距离的乘积。
2. 功的计算:引导学生掌握功的计算公式W=Fs,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3. 功的性质:探讨功的正负、单位以及功与能量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功的概念,掌握功的计算方法,能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的物理学科兴趣,提高学生对物理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功的概念的理解,功的计算方法的运用。
2. 重点:功的性质的掌握,功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以一个运动员举重的情景为例,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运动员对杠铃做了多少功?3. 公式学习:讲解功的计算公式W=Fs,并通过示例让学生熟记公式。
4. 性质探讨:讨论功的正负、单位以及功与能量的关系。
5. 例题讲解:分析并解答课本中的典型例题,让学生学会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6. 随堂练习:布置课堂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学习效果。
7.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功的定义、功的计算公式、功的性质。
七、作业设计a. 一个力为10N的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5m,求做的功。
b. 一个力为5N的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10m,求做的功。
c. 一个力为8N的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6m,求做的功。
2. 答案:a. 10N 5m = 50Jb. 5N 10m = 50Jc. 8N 6m = 48J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功的概念理解较为顺利,但在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时,部分学生存在一定的困难。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练习,提高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八年级物理功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第1篇《功》教学设计教材简析:在学习《功》这一节以前,我们已学习了运动和力、力和机械、压强等知识,功是力的另一种效果。
学习功是对前面知识的延续和应用,同时也是学习后面功率、机械效率、能等知识的必要知识储备。
本节从日常生活常见的具体实例入手,让学生分析力作用在物体上,产生的不同效果,从而理解做功的必要条件。
然后教材直接介绍了功的公式、单位以及应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本教材将功的原理引入本节,是本节的一个难点。
教材通过提出问题、演示探究了功的原理——“使用机械不省功”。
现行教材只是谈到,使用机械所做的功不会少于不用机械所做的功,这样的教材编写,使实验结论容易得出,但是,如应用此原理解决课后的实际问题,学生会束手无策。
因此,我认为对原理进行适当引申是必要的。
如原理延伸为“如忽略了机械自重(包括摩擦力),使用机械所做的功将会等于不用机械所做的功这样不仅有利于解题,而且为下节课的额外功等内容埋下了伏笔。
设计理念本节课教学设计采用“双课堂”的教学模式, 笔者称之为“预习—展示”型教学模式。
具体体现在一半教学形式在课下,进行有指导性的“预习”,首先学生通过预习,一方面理解了力学中做功的条件,学会了计算功的方法。
然后通过课前有序的引导探究,得出了“功的原理”,同时通过尝试性的完成课后练习题,检验了学生的预习效果。
另一半教学形式是在课堂上“展示”,而课堂教学的过程不在是以教师讲为主,而是学生自我展示的过程,按“预习提示”的问题逐一讨论,在展示和交流中,反馈学生预习的成果,教师根据学生的展示情况进行点拨,规范其不准确的表述,解答其疑惑的问题,纠正其错误的理解。
对于教材中的实验——“探究功的原理”,让学生在“预习提示”的指导下课前完成,这样可以让学生有充分时间,利用“搬入教室的实验室器材”去实验、去探究,真正落实了探究教学,这样解决了探究教学时,由于学生思维发散,授课时间难以控制,出现拖堂、完不成教学计划等影响教学进度的问题。
高中物理《功》教案教学设计及说课稿模板!
高中物理《功》教案教学设计及说课稿模板!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物理教材第二章《运动的守恒量》第三节《功》。
详细内容包括:功的定义,功的计算方法,以及功的性质和作用。
重点讲解恒力做功的计算,变力做功的求解,以及动能定理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功的概念,掌握功的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动能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合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变力做功的求解,动能定理的应用。
重点:功的定义,恒力做功的计算,动能定理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模型车,弹簧测力计。
学具:练习册,草稿纸,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演示模型车在不同高度释放后的运动情况,引导学生思考重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 知识讲解:(1)介绍功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功的物理意义。
(2)讲解恒力做功的计算方法,结合例题进行讲解。
(3)分析变力做功的求解方法,引入动能定理。
3. 随堂练习:让学生计算几个典型例题,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生活中有关功的实例,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六、板书设计1. 功的定义2. 功的计算方法恒力做功变力做功3. 动能定理4. 例题解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一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时,牵引力所做的功。
(2)分析一辆自行车在下坡过程中,重力和摩擦力所做的功。
2. 答案:见附件。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掌握程度,以及动能定理的应用能力。
2. 拓展延伸:研究物体在非匀速直线运动过程中,外力所做的功与物体动能的变化关系。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1. 功的定义:强调功是描述力对物体作用效果的物理量,是力和力的方向上的位移的乘积。
2. 功的计算方法:详细讲解恒力做功的计算,强调公式 W = F × s × cosθ 中各量的物理意义,特别是夹角θ 对计算结果的影响。
教学设计(教案)模板功
教学设计(教案)模板-功第一章:教学目标与任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功的概念,理解功的计算公式。
2. 培养学生运用功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对物理学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任务1. 讲解功的概念及意义。
2. 引导学生掌握功的计算方法。
3.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学会运用功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章:教学内容与方法一、教学内容1. 功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
2. 功的单位及换算。
3. 常见力对物体做功的例子。
4. 运用功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功的概念。
2. 利用多媒体演示,帮助学生形象理解功的计算过程。
3.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学会运用功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设计小组讨论活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第三章:教学过程与时间安排一、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实例引入功的概念。
2. 讲解功的概念及计算公式。
3. 练习计算:让学生独立完成功的计算题目。
4. 实例分析:分析常见力对物体做功的例子。
5. 应用拓展:运用功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 总结反馈: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解答学生疑问。
二、时间安排1. 导入新课:5分钟2. 讲解功的概念及计算公式:15分钟3. 练习计算:10分钟4. 实例分析:10分钟5. 应用拓展:10分钟6. 总结反馈:5分钟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一、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功的概念及计算方法的掌握情况。
2. 练习题目:评估学生运用功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表现。
二、反馈调整1. 根据学生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2. 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有针对性的解答。
3. 鼓励学生提出建议,不断优化教学过程。
第五章:教学资源与工具一、教学资源1. 教材:提供相关章节的学习材料。
2. 多媒体课件:展示功的计算过程及实例分析。
“功”教学设计
“功”教学设计课题一、功授课牟善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知道功的原理。
过程与方法1.通过思考和讨论,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2.学会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的物理规律。
3.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含义,学会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物理规律,乐于参与观察、实验、探索活动。
2.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学重点理解功的概念。
教学难点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以及做功的计算。
教法与学法讲授法直观法(演示实验、多媒体课件)阅读指导法讨论法归纳法教具木块、木板、细绳、弹簧测力计、小车,杠杆和支架、钩码、滑轮、细线、刻度尺(两个)。
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说明引入新课提问学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功”的含义。
思考力学里所说的“功”含义。
演示实验:在水平长木板用相同大小的力分别拉一木块和小车。
在实验基础上引入本课内容。
思考、回答观察木块、小车的运动状态,思考并评价这两个力的作用成效。
激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
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具体,便于学生接受。
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设计课堂小结一、进行新课1.由课前的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总结出力学中关于“功”的确切含义: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并且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学里面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2.请学生观察教材图14.1-1中力做功和14.1-2中力不做功的实例,分析、总结一下力学中的做功有哪些共同特点?分组讨论总结。
板书:力学中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3.实例分析(突破难点)举例说明在你的周围你发现有哪些做功的例子?比一比,看谁对生活观察得最仔细?学生可能举很多的例子?如起重机吊起重物、火箭升空、马拉车前进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年全区优秀教研成果评选活动参评教案
功教案
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功的含义,知道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位移是做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
2、理解、应用功的计算公式W=Flcosα。
3、知道功是标量,正确理解正功和负功的实质,能正确判断正功和负功。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做功情况,通过比较和分析,理解力做功的两不可缺少的因素。
2、通过讨论与交流,展现学生思维过程,掌握比较、分析、归纳等逻辑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观察、分析和比较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科学探究的精神、形成科学探究习惯。
2、通过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理解功的概念及正负功的意义
教学难点:会用功的公式进行计算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功,下面我们来看一段视频,通过视频说明功与能的联系,进而举例说明功的概念和做功的二要素。
问:运动员举重过程中杠铃的什么能发生了变化?
答:重力势能增加了。
问:在力的作用下,杠铃的重力势能增加了,说明了什么?
答:有力做了功。
在初中我们就学过功,那么什么是功?做功的二要素是什么呢?
2.新课讲授
在初中学过功的初步概念。
(1)功的含义是:一个力作用在物体并使这个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一段位移,这个力就对物体做了功。
(2)功的计算
3.正功与负功
功的大小不仅与力、位移的大小有关,还与力和位移间的夹角有关。
(1)当α<900时,cosα>0,W为正值,即力对物体做正功。
(2)当α=900时,cosα=0,W=0,力对物体不做功。
(3)当α>900时,cosα<0,W为负值,表示力对物体做负功,这样的力为阻力。
小结: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1. 做功的必要因素
2.功的计算公式:W=Flcosα
板书
1、做功的必要因素: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②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的位移
2.功的计算公式: W=Flcosα
3.功是标量但有正、负之分
①当α=π/2时,cosα=0,W=0。
力F和位移的方向垂直时,力F不做功;
②当0≤α<π/2时,cosα>0,W>0。
这表示力F对物体做正功;
③当π/2<α≤π时,cosα<0,W<0。
这表示力F对物体做负功。
作业:
摩擦力是否一定对物体做负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