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市规划历程
北京城市规划60周年历史
回顾北京60年规划:历经6个版本确定多中心城市格局的变迁、奥运场馆的林立、轨道交通的日益完善、城市管理和社会服务体系的建设……60年来,北京更新了总共6个版本的城市总体规划,从最初“摊大饼”式的建设格局,逐渐向“两轴—两带—多中心”发展。
60年城市规划发展特有的“北京速度”让每个人体味着身边日新月异的变化,而北京的巨变更是深深植根在每个人的心里。
朱、赵方案因易于实现而入选1949年建国后,作为首都的北京城,开始进行第一次(1950年—1957年)总体规划。
而恰恰是这次规划,决定了北京后来的“单中心”发展模式。
在规划之初,原本共有3个方案。
其中包括梁思成、陈占祥提议的新城市中心方案,前苏联专家阿布拉莫夫和巴兰尼柯夫的方案以及朱兆雪、赵东日提出的内城方案。
梁思成、陈占祥的方案建议,把城墙内的老北京作为城市博物馆整体保留,将行政中心安排在从圆明园福海至丰台车站的连线为中轴的“新北京”。
而前苏联专家建议将行政中心建在东起东单,西至府右街南侧及天安门广场。
朱兆雪、赵东日的方案则建议,将行政中心建在建国门、长安街与前三门大街之间的地带以及午门至灵境胡同一线以南,其中包括中南海、北新华门至天安门广场周围范围的中心地带。
当时的意见认为,梁、陈方案需动用的资金太大,前苏联专家方案则没考虑长远。
而朱、赵方案因为规划了内城中心风景最好的地区,规模不大,易于实现,又有许多宫廷建筑可以利用,因此最终得以入选。
在这个方案的基础上,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第一稿,即《改建和扩建北京市规划草案要点》出台。
1957年,总体规划进一步完善。
这一规划以旧城为中心向四郊发展,中心城市面积600平方公里,可以容纳600万人。
在交通路线和空间分布上,基本规划出了一环、二环、三环和四环。
此后,1958年、1973年、1983年、1993年北京进行了4次大的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中央对北京城市的性质定位、空间布局不断发展完善。
第五版规划整体保护北京旧城1993年,国务院批准了北京市的第五次(1991年—2010年)总体规划。
北京市的城市规划与发展史
北京市的城市规划与发展史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具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同时也是中国最具发展潜力和旅游魅力的城市之一。
而这座城市的发展离不开科学、合理地规划与建设,本文将围绕着北京市的城市规划与发展史展开讨论。
第一章:古代北京的城市规划北京拥有着5000多年的历史,早在3000年前的夏朝中期,就有“燕都”之名,可见当时已是一个重要的城市。
相传草原上的燕人来到此地,看到一对涉足池边的鸟儿非常和谐,就将其命名为“并州”,并据地于此。
随着历代的更迭,北京的城市规模、风貌、地位也发生了很多次的变化。
到了明代时期,北京的城市规划更加严谨和完整。
当时的明成祖正式将北京设为首都,并专门聘请杨士奇和沈万三等理学家进行修建。
这时的北京城是以中轴线作为主要规划线路,南北两城被相连,城墙、城门、城池等重要要素相应齐全。
其中最具特色的是紫禁城和天坛。
紫禁城占据核心位置,天坛位于南城外围。
这些建筑物及规划设计,奠定了北京城市规划模式的基础,其影响持续至今。
第二章:近代北京的城市规划19世纪末,北洋政府成立,这个时期的北京逐渐成为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等多方面的中心。
同时,战乱、火灾等破坏成为城市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
此时,出现了一位伟大的城市规划专家——陈其美。
他参与了北京的许多建设和改造项目,如钟楼、虎坊桥、大栅栏等,还领导了一次大规模的火灾整治活动,创立了北京现代城市规划的先河。
随着近代北京的经济、文化和人口的快速增长,城市规划的重要性逐渐凸显。
1928年,国民政府将北京定为国都,并且委任了毛致用、法国专家Bucher等进行全面规划。
在他们的设计中,北京东西两山被纳入中轴线上,天安门广场得以完整的出现,广场两侧建立各类公共建筑,如近代的国家图书馆、天桥、军区大楼及现代的人民日报出版社等。
第三章:当代北京的城市规划经历了较长的近代化和战乱时期,新中国成立后,北京的城市规划又面临着新的挑战。
20世纪50年代,为了解决城市人口激增和住房短缺的问题,北京的城市规划走向了城市化和现代化的方向。
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城市性质、发展目标与策略第三章城市规模第四章城市空间布局与城乡协调发展第五章新城发展第六章中心城调整优化第七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第八章产业发展与布局引导第九章社会事业发展及公共服务设施第十章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第十一章资源节约、保护与利用第十二章市政基础设施第十三章综合交通体系第十四章城市综合防灾减灾第十五章近期发展与建设第十六章规划实施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概要解读■城市性质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是世界著名古都和现代国际城市。
■城市定位国家首都:按照中央对北京做好“四个服务”的工作要求,强化首都职能。
国际城市:以建设世界城市为努力目标,不断提高北京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历史名城:弘扬历史文化,保护历史文化名城风貌,形成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具有高度包容性、多元化的世界文化名城。
宜居城市:创造充分的就业和创业机会,建设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宜居城市。
■城市职能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所在地。
邦交国家使馆所在地,国际组织驻华机构主要所在地,国家最高层次对外交往活动的主要发生地。
国家主要文化、新闻、出版、影视等机构所在地,国家大型文化和体育活动举办地,国家级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聚集地。
国家经济决策、管理,国家市场准入和监管机构,国家级国有企业总部,国家主要金融、保险机构和相关社会团体等机构所在地,高新技术创新、研发与生产基地。
国际著名旅游地、古都文化旅游,国际旅游门户与服务基地。
重要的洲际航空门户和国际航空枢纽,国家铁路、公路枢纽。
人口规模■总人口控制在1800万人2020年,北京市总人口规模规划控制在1800万人左右,年均增长率控制在1.4%以内。
其中户籍人口1350万人左右,居住半年以上外来人口450万人左右。
■农业人口再减118万2003年农业人口为318万人,到2020年将下降到200万人左右,占全市人口的10%左右。
北京市的历史与城市规划
北京市的历史与城市规划北京市,是中国的首都及政治、文化、经济中心之一,也是全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
它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对于历代王朝来说,北京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城市。
在北京建城的过程中,也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建筑,这些建筑都具有很高的价值,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会探讨北京市的历史与城市规划。
一、北京市的历史北京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在古代历史上曾经是许多王朝的都城,其中最为有名的当属明清两代。
明朝时期,北京曾是明朝的都城,随后在清朝时期继续成为了清朝的都城,并一直延续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因为它作为中国的首都,所以在不同王朝时期,它的建筑规划也有着不同的特点。
其中最为有名的就是建筑风格以及北京城的城墙。
在北京建城的初期,它的建筑比较简单,主要是一些城墙、宫殿和寺庙等建筑,这些建筑都是按照朝廷的规划建造的。
在明朝时期,因为内部建筑加强了砖石的使用,所以城市规划也变得更加复杂。
此外,明朝时期还建造了很多新的宫殿、道观和园林等建筑,其中最出名的当属紫禁城,由于它的历史意义和建筑价值,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形象。
到了清朝时期,北京的城市规划又有了重大的变化。
康熙帝下令,将颐和园建造在北京的西郊,这个用了18年时间建造出色的大型园林,成为了清朝皇家园林之最。
与此同时,清代还建造了众多的寺庙,其中最有名的要数八达岭慕田峪长城和圆明园。
然而,咸丰年间,外国侵略者以及天灾人祸的影响下,圆明园遭到劫掠被烧残,许多珍贵文物被毁,成为了全世界公认的文化可憎行为。
二、北京市的城市规划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一直以来都受到了重视。
在建筑规划上,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不同王朝历来都重视北京市的城市规划,不仅是为了整齐美观,更重要的是为了安全和方便。
在中国古代,城市规划非常重要,因为其中涉及到了城市的安全、疏散和人口数量等问题。
在现代北京,城市规划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北京市的规划也日益成为了现代城市规划的典范。
五十七年光辉历程_建国以来北京城市规划的发展_董光器
1 3
保为主, 不拆除一些妨碍交通的牌楼、 门洞, 打开城墙豁口, 不 清理一些旧建筑, 城市改造就寸步难行。 在这个思想指导下, 城 市总体规划布局体现了继承与发展的思想。 例如, 在总体规划 中旧城保留了棋盘式道路的格局和河湖水系, 保持平缓开阔的 城市空间, 并划定了四合院保护区;确定了对古建筑采取区别 对待的方针,有的拆除,有的改造,有的迁移,有的保留;在 旧城以外则建立环路、 放射路系统, 并进行合理的土地功能分 区,划定办公区、文教区和工业仓库区,配套建设相应的生活 区。 虽然当时对于历史城市保护的认识还比较粗浅, 缺乏整体 保护的意识, 但是规划在城市改建和扩建中还是起了积极作用。 长安街牌楼迁到陶然亭、 北海大桥成功地改造、 天安门广场改 建和扩建等都是很好的例证。 对于城墙, 虽然中央早有拆除的 意向, 但是由于各方面意见不一, 当时又不十分妨碍城市建设, 因此在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还是持慎重态度, 提出了保留城墙 四角、 保留城门楼、 保留部分城墙等多种方案, 直到 1965 年特 定的政治背景下才开始拆除。 在这个基本思路指导下的总体规划方案, 虽然由于各方面意 见还不很统一而未获中央批准。 但是,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首都 的建设是在这个方案指导下进行的, 初步形成了北京市中心区的 骨架和城市布局雏形。
1991~1992 年底, 责成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对北京城市 总体规划进行修订。1993 年 10 月, 国务院批准了修订后的 《北 京城市总体规划》 , 使首都在新时期的建设方向得到确认。 这个总体规划和以往历次总体规划的区别与发展, 概括起来 有两点。一是,这是一项跨世纪工程,是首都建设第二个 50 年 规划,要考虑 21 世纪首都实现现代化的目标, 在此基础上确定 “八五” 、 “九五” 和 2010 年的发展规划;二是, 北京第一次按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研究城市建设的方向。 其规划思路 主要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第一, 提出了建设开放型国际城市的目标。 为实现这个目 标,不仅要加强与国际、国内广大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联 系与合作, 而且要逐步改造 “大院式” 单位办社会的城市结构, 加快各项城市设施社会化的发展,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的需要。 第二, 明确了适合首都特点的经济就是要建立以第三产业 为主体的经济结构。 这既是首都功能的需要, 也是首都人才、 信 息、历史、自然资源的优势所在。同时要以第三产业发展来推 动第二产业和第一产业实现高科技的改造, 建立优质、 高效的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近几十年来,北京这座千年古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作为中国的首都,北京不仅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地位,而且也面临着人口膨胀、环境污染和城市化带来的挑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并保持北京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北京市政府在2004年制定了一项长远发展的总体规划。
2004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制定以“四个统筹”为基础,即统筹城市建设和文化发展、统筹城市内外发展、统筹城市各个功能区域的发展、统筹人口资源和环境保护。
这一规划的目标是使北京成为国际一流的历史文化名城、政治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
根据总体规划,北京将实施“分散集约、生态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战略。
其中“分散”是指将一些政府机关、高校和科研机构等非核心功能迁徙至城市的非核心地区,以减轻城市中心的压力。
与此同时,北京将继续提高城市的“集约”利用,改善土地利用效率,增加城市面积的开发利用率。
在保持城市发展的同时,北京也十分关注环境保护。
总体规划提出了“生态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减少对水资源、空气质量和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
这包括保护水源地、发展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强水资源管理和推动城市绿化等措施。
总体规划中还设立了多个城市功能区域,以便更好地满足不同需求和发展。
其中,北京中心城区作为政治、文化和商业中心,将承担各项重要功能;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科技园区将成为科技创新的主要地区;城市副中心将承担部分政府机构和高端产业的聚集地;以及新北京城市形态的规划开发,将成为城市发展的新亮点。
在人口管理与社会服务方面,总体规划提出了优化人口结构、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社会保障水平的目标。
这包括控制人口规模、优化人口结构、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和提供更好的教育、医疗、交通等公共服务。
总的来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在过去15年中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城市的基础设施得到了大力改善,交通运输系统得到了高度发展,经济实力得到了巨大提升。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一、总则1993年以来,经国务院批准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年-2010年)》在指导首都建设和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规划确定的2010年的大部分发展目标已经提前实现。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北京进入了新的重要发展阶段。
为紧紧抓住本世纪前二十年重要战略机遇期,充分利用好城市发展的良好机遇和承办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带动作用,实现首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解决城市发展中面临的诸多矛盾和问题,迫切需要为城市未来的长远发展确定新的目标,开拓新的空间,提供新的支撑条件。
为了适应首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2002年5月北京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了修编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工作任务,根据2003年国务院对《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的批示精神,以及2004年1月建设部《请尽快开展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函》,特编制《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一)指导思想和原则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为目标。
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战略思想,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提高构建首都和谐社会的能力。
(1) 贯彻更好地为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服务、为日益扩大的国际交往服务、为国家教育、科技、文化和卫生事业的发展服务和为市民的工作和生活服务的原则。
(2) 贯彻“五个统筹”的原则。
结合首都发展的实际,统筹城乡发展,推进郊区城市化进程,实现城区与郊区的统一规划;统筹区域发展,协调好京津冀地区以及北京城区与郊区、南城与北城、平原地区与山区的发展规划,积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好产业与社会事业发展的空间布局;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协调好人口、资源和环境的规划配置;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提高城市现代化、国际化水平。
(3) 贯彻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的原则。
北京城市建设的历史变迁与规划构建
北京城市建设的历史变迁与规划构建北京作为中国历史悠久的首都,其城市建设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从古代城市的构建到现代城市的规划,北京一直在不断发展和变迁。
古代时期,北京的城市建设主要是针对战争和保卫国家安全而进行的。
在元朝时期,作为蒙古的都城,北京的城墙被修建得异常坚固厚实,北京城的地势也因此被改变,城池处于高处,四周环绕着护城河,构建出了气势磅礴的皇城。
在明朝时期,明朝皇帝朱棣将北京定为都城,进行了一系列的城市建设。
皇城院内有金水河、太和殿、乾清宫、神武门等建筑群,成为了明代北京“九重之都”的代表。
到了近代,北京市的规划和建设也在不断进行调整和改变。
20世纪初,北京市成为了新民主主义中国的政治中心。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北京市作为首都,成为了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
1953年,北京市成为中国第一座建成的综合规划城市。
这个规划设计、科学合理、完备周密的城市规划成为了中国城市规划的典范和范本,同时也为全球城市建设树立了标杆。
在改革开放以后,北京市建立了城市总体规划的制度化、科技化管理体系,准确地预测和布局未来城市发展方向,逐渐建立起生态、文明、现代化、开放的新首都。
新的城市规划体系包括《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北京市城市绿化条例》、《北京市城市综合管理办法》、《北京市交通运输发展规划》等。
同时,为了果断处理与城市建设中的矛盾与纠纷,在着力发展城市的同时,北京市还制定了一系列的城市保护规划,以保护红墙黄瓦、绿树成荫的独特历史文化底蕴,以此为基础进行新的城市建设和规划。
如今,北京市的城市建设经历了从古代到现代的漫长历程,从城墙战争的保卫到现代化的科学规划规划,北京已成为全国的城市建设标杆和社会进步的代表。
各种先进的技术和理念的融入,不但为民众创造了一个安全优美舒适的居住空间,而且也为全球城市建设奠定了先河。
未来,北京将会继续不断发展和变迁,成为更加现代化的都市,让人们在其中尽情生活、工作和成长。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一、引言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其城市总体规划在推动城市发展、提升城市形象和居民生活质量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概况以及在2004年至2020年期间的发展成果。
二、概况1. 城市总体规划制定背景北京的城市总体规划制定于2004年,旨在引导北京城市发展,解决城市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规划的重点包括城市空间结构、交通系统、生态环境保护、公共设施建设、文化传承等方面。
2. 规划原则和目标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以“节约型、绿色型、宜居型、现代化国际化首都”为目标,强调城市生态、文化和宜居环境的建设。
规划引导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环境的保护和人民的福祉。
三、发展成果1. 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在规划期间,北京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土地整合和空间重构,建设了中心城区和城市副中心。
这些空间结构的调整使得城市功能更加分明,提升了城市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2. 交通系统改善北京在规划期间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系统,修建了地铁和城市快速路网,并对道路进行了扩建和改造。
这些举措有效缓解了交通拥堵问题,提高了城市交通效率,方便了居民出行。
3. 生态环境保护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注重保护生态环境,着力推动绿色发展。
多个生态保护区和公园被建立,城市绿化覆盖率不断提高。
同时,加强了大气污染治理和水资源管理,有效改善了城市环境质量。
4. 公共设施建设规划期间,北京加大了公共设施建设力度。
大量的教育、医疗、文化和体育设施得到改善和扩建,提高了城市的基础设施水平和公共服务水平,满足了居民的多样需求。
5. 文化传承和保护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注重文化传承和保护。
在规划期间,北京保护了大量的古建筑和文化遗址,并修复了一批历史建筑和文化景观。
这些文化遗产的保护展示了北京的历史文脉和风貌,丰富了城市的文化内涵。
四、总结通过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北京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果。
第二部分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至2010)
• • • • • • • • • • • • •
1)楔形绿地 作用是引入市区外围的新鲜空气,城内外气流交换。 2)河道绿化隔离带 风景观赏河道:50、70、100 城市水源河道:100 城市排水河道:50~70或20~30 3)干道绿化隔离带 主干道:规划红线向外100米 次干道:规划红线向外70米 4)铁路绿化隔离带 通过城镇地区:铁路干线外侧轨道,向外30米; 平原农业区:100米 5)防护绿带
(三)整体保护和城市设计
• • • • • • • • • • • • 1、整体保护——城市格局和宏观环境 (1)旧城传统风貌的特点 1)严谨对称,富有变化的中轴线 2)刚柔相济的景观空间 3)棋盘式街道网,街道对景 4)起伏有致的城市天际轮廓 5)统一而重点突出的城市色彩 2、城市设计 1)保护和发展传统城市中轴线 “实轴”处理:建筑轴线与城市轴线重合 “虚轴”处理:城市轴线突出 虚实结合
补充:名词解释
• • • • • • • 有林地=风景林+防护林+薪炭林+用材 林+经济林 林木面积=有林地+灌木林地+四旁绿化+ 农田林网 有林面积=林木面积+未成林+疏林地 林木覆盖率=林木面积/总用地面积×100% 绿化覆盖率=城镇用地范围内园林植物地 垂直投影面积所占的百分比
• (二)市区园林绿化 • 1、规划构想
(二)总体规划修订的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促 进经济发展的战略部署,进一步优化城市布局,强化首都功能,加 快城市现代化,促进适合首都特点的经济更加繁荣,城乡人民生活 改善,环境质量明显提高,把北京建设成为经济发达的高度文明的 现代化国际城市。规划年限为20年。
(三)规划基本目标
三、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 (一)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涉及的问题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
规划基于对北京历史、现实和未来 发展的综合分析.充分考虑区域整体发 展的需求.为利于疏解城市功能、推动 城乡统筹、促进区域协调、实现集约发 展.为落实”两轴一两带一多中心”布 局.提出了“中心城一新城一镇”的市 域城镇结构。其中.新城是“两轴一两 带一多中心”的具体体现和重要节点.规 划提出了建设11个新城.通州、顺义和 亦庄为3个重点新城。
【C计y picforiaI】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成立20年来,完成了大量的首都城市规划设 计研究项目。本期城市画刊,我们选择20个具有典型意义的规划设计研究 案例,以此展示北京市规划院的工作成果及庆贺北京市规划院成立20周年。
E|JING CITY MASTER PLAN
(2004—2020)
明确北京城市发展目标为”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 城、宜居城市“。
规划内容
规划从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资源条件、劳动就业等经济社 会协调发展的七个方面,分析城市发展重要条件基础:进一步
明确了限制性因素对城市发展的制约:论证了北京适宜的人口 规模及其变化趋势:从环境保护与影响的角度.进行了用地生 态适宜性分析:初步提出了建设限制分区.其中增添了生态环 境建设与保护和防灾减灾的专项规划内容。
人口规划与用地规划
规划确定2020年北京市总人口规模控制在1 800万人左 右,其中城镇人口规划控制在1600万人左右。
规划确定2020年全市城镇建设用地控制在1 650平方公 里,人均约105平方米。其中,中心城市约778平方公里.人 均控制在92平方米:新城约640平方公里,人均约112平方米。
【City pictoriaI】
99
此次修编范围为北京市行政辖区.总面积为164lO平方公里,规划期限为2004~2020年。
首都北京的城市规划与历史文化
首都北京的城市规划与历史文化作为中国的首都和世界知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北京一直以来都是中外游客慕名而来的旅游胜地。
走在北京的街头,我们能够感受到它独特的风格,这种风格不仅来源于这座城市的历史和文化,还有城市规划方面的设置。
那么,首都北京的城市规划与历史文化具体是怎样的呢?在城市规划方面,北京历史上曾经有过多次改变。
早在元朝时期,北京就有了最初的城墙和城门,往后明清两代,更是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改建。
清代的皇城、故宫、天坛公园、颐和园等著名建筑和景点至今仍然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人。
而在建国后,北京又经历了一轮新的城市规划,首都文化广场、人民大会堂、国家博物馆、雍和宫、中国国家图书馆等又添上了许多经典的建筑。
此外,还有奥林匹克公园三大建筑:鸟巢、水立方、国家体育馆。
这些新建筑都在保持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又注入了现代元素,与古代景点相得益彰,为这座城市增添了一份别样的韵味和特色。
但是,如今在城市规划方面,北京又面临着新的挑战。
随着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城市的规划显得尤为重要。
一方面,应该保持北京传统文化和历史风貌,这是北京城市规划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也要适应城市的现代化发展,逐步提高城市的品质和便利程度。
北京市政府也正通过一系列规划和措施,来做出平衡的考虑。
例如:环球影城就被计划在北京兴建,吸引更多的游客和国际品牌进驻北京市。
与城市规划密切相关的,还有北京的历史文化。
北京的历史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
清明上河图、西夏文明、历史名人故居等都是北京丰富文化遗产的代表,经过多年的保护和修缮,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古迹历经千年依然保存完好的历史韵味。
而在当代,北京市政府也提供了更多的机会,让游客和市民了解这座城市的文化之美。
比如:故宫博物院每天都有数万的游客,国家图书馆和中国科学技術館也是游客必去景点。
此外,北京还有许多节日和庆典活动,让市民和游客有更多了解北京传统文化和历史的机会。
例如:每年的春节、中秋、端午节等,都会有重头戏活动,石景山郊野公园的花海、颐和园的文化艺术节等也是北京市政府眼下推崇的文化活动。
城市规划历的北京规划
巴兰尼可夫认为:北京是足够美丽的城市;有很美丽的故宫 大学 博物馆 公园 河海 直的大街和若干其他贵重的建设;已是建立了装饰 了几百年的首都 建筑良好的行政房屋来装饰北京的广场和街道;可增加 新中国首都的重要性 阿布拉莫夫认为:北京是好城;没有弃掉的必 要;而且需要几十年时间;才能将新市区建设得如同北京市内现有的故宫 公园 河海等的建设规模
苏联方案
1949年;在聂荣臻主持的城市规划会议上;苏联专家巴兰尼克夫提出 一份 关于北京市将来发展计划的问题的报告 该报告是以天安门广场 为行政中心 苏联专家们还作了一份详细报告;对巴兰尼克夫的计划进行 了论证;强调行政中心区放在旧城内的经济性问题;在旧城内已有文化 和生活必需的建设和技术的设备;但在‘新市区’是要新建这些设备 的
历史上的北京规划
19001949
19001949北京城市建设概要
北京从传统都城迈向近代化城市是历史的进步;其间虽充 满艰辛;缓慢而痛苦 但这段发展历程以积极 科学和务实的 探索;包括城市规划建设的思想和实践得来的成果;为以后北 京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 从这个角度看;这一时期 是北京以及中国城市规划建设史的重要阶段;期间的北京城市 规划建设是有所作为的
何思源市长提出了规划原则:表面要北平化;内部要现代化 北平市工务 局对全城进行实地调查;在日伪时期的建设计划基础上;制定了新的 北平都 市计划大纲;其计划的基本方针包括规定市界 交通设施 分区制 公共卫 生 游憩设施 住宅建设等 8项专题设想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年至20l0年)总则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年至20l0年)总则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公布日期】1998.08.01•【字号】•【施行日期】1998.08.0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乡规划正文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年至2010年)总则(1998年8月1日)1.八十年代,在全国改革开放大好形势下,贯彻实施198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原则批准的《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北京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
依据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发展战略目标,以及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政府关于加快改革开放步伐、促进经济发展的战略部署,适应新的形势,对原规划方案进行必要的修订。
2.总体规划修订的重点是:(1)调整城市发展规模,开拓新的城市发展空间。
(2)优化城市布局,建立完善的城镇体系。
(3)保护和发扬历史文化名城的优良传统,创建社会主义中国首都的独特风貌。
(4)完善市域规划,促进城乡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5)改善城市环境,建设完整的城乡绿化系统。
(6)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
3.总体规划期限为20年(1991年至2010年),若干重大问题考虑到21世纪中叶的长远发展需要。
近期建设规划期限为本世纪末。
4.城市发展的基本目标是: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全国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的功能,建设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国际城市,成为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最发达、道德风尚和民主法制建设最好的城市;建立以高新技术为先导,第三产业发达,产业结构合理,高效益、高素质的适合首都特点的经济。
到20l0年,北京的社会发展和经济、科技的综合实力,达到并在某些方面超过中等发达国家首都城市水平,人口、产业和城镇体系布局基本得到合理调整,城市设施现代化水平有很大提高,城市环境清洁优美,历史传统风貌得到进一步的保护和发扬,为在2 l世纪中叶把北京建设成为具有第一流水平的现代化国际城市奠定基础。
一、城市性质5.北京是伟大社会主义中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是世界著名的古都和现代国际城市。
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所属分类:HOT北京城市提问添加摘要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是指关于北京的未来城市规划,将未来北京的发展目标定位于:国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并首次提出“宜居城市”概念。
目录[隐藏]• 1 概述• 2 发展目标• 3 发展阶段• 4 人口规模• 5 空间布局• 6 城镇结构•7 交通规划•8 城市环境•9 城市绿化•10 市政系统•11 城市安全•12 旧城保护•13 基础设施•14 社会意见•15 参考资料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概述北京城市总体规划 - 中心城用地规划图北京历史上有过6次《城市总体规划》的大调整。
上一次城市规划是1993年经国务院批准的,时限设计为1991年-2010年。
然而,离到期还有6年时间的今天,北京城市发展已经超出了当初设计的速度,朝着更为快速、健康、和谐的方向发展。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一改以往提了几十年的“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定位,而将未来北京的发展目标定位于:国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并首次提出“宜居城市”概念。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规划指明了北京未来16年的发展方向,对人口、空间、交通、市政、绿化、旧城保护等各项重要问题做出了解答。
按照新规划,到2020年,将发展新城11个,疏解中心城区压力,北京总人口控制在1800万人左右,而中心城区则控制在850万人以内。
并且新规划提出在市域范围内建设多个城市职能中心。
本次规划在对新时期北京的发展进行全面规划的基础上,针对城市发展面临的“瓶颈”问题,着力突出新城规划、交通与基础设施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四个重点内容,同时对城市安全问题和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问题进行重点研究。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发展目标国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将北京城市发展目标确定为“国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和宜居城市”。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北京市区总体规划图2005年1月12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目录总则城市性质、发展目标与策略城市规模城市空间布局与城乡协调发展新城发展中心城调整优化产业发展与布局引导社会事业发展及公共服务设施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资源节约、保护与利用市政基础设施综合交通体系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近期发展与建设规划实施北京市域总体规划图北京市行政区划图北京市区绿化隔离带规划图北京市域城镇体系布局图■城市性质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是世界著名古都和现代国际城市。
■城市定位国家首都:按照中央对北京做好“四个服务”的工作要求,强化首都职能。
国际城市:以建设世界城市为努力目标,不断提高北京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历史名城:弘扬历史文化,保护历史文化名城风貌,形成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具有高度包容性、多元化的世界文化名城。
宜居城市:创造充分的就业和创业机会,建设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宜居城市。
■城市职能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所在地。
邦交国家使馆所在地,国际组织驻华机构主要所在地,国家最高层次对外交往活动的主要发生地。
国家主要文化、新闻、出版、影视等机构所在地,国家大型文化和体育活动举办地,国家级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聚集地。
国家经济决策、管理,国家市场准入和监管机构,国家级国有企业总部,国家主要金融、保险机构和相关社会团体等机构所在地,高新技术创新、研发与生产基地。
国际著名旅游地、古都文化旅游,国际旅游门户与服务基地。
重要的洲际航空门户和国际航空枢纽,国家铁路、公路枢纽。
人口规模■总人口控制在1800万人2020年,北京市总人口规模规划控制在1800万人左右,年均增长率控制在1.4%以内。
其中户籍人口1350万人左右,居住半年以上外来人口450万人左右。
■农业人口再减118万2003年农业人口为318万人,到2020年将下降到200万人左右,占全市人口的10%左右。
北京市城市环境建设规划(2004年-2008年)
北京市城市环境建设规划(2004年-2008年)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公布日期】2004.11.22•【字号】•【施行日期】2004.11.2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乡规划正文北京市城市环境建设规划(2004年-2008年) 良好的城市环境是成功举办奥运会的必要条件,也是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
近年来,北京市不断加大城市环境建设和管理的力度,取得了显著成效。
但是,目前的城市环境与举办一届最出色的奥运会、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根据市政府要求,从现在起到2008年,要坚持不懈地开展城市环境建设工作,解决城市环境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为成功举办第29届奥运会、提高首都市民生活质量创造良好的城市环境。
为此,编制本规划。
一、城市环境建设的主旨(一)弘扬奥林匹克精神和北京奥运理念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举办,将使世界人民进一步了解中国、使中国进一步走向世界。
要弘扬和平、友谊、进步的奥林匹克精神,实践“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理念,为成功举办奥运盛会创造良好的城市环境,给世界人民留下美好的印象。
(二)展现现代化进程中的北京形象紧紧围绕“新北京、新奥运”主题,既要体现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取得的辉煌成就,又要体现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成果;既要体现北京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崭新形象,又要体现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古都风貌;既要体现北京市民昂扬向上的时代精神,又要体现首善之区的道德风尚。
(三)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坚持以人为本,把举办奥运会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奥运带来的发展机遇,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创造舒适的生活环境和良好的工作环境,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对城市环境的需求,让市民在环境整治中得到更多的实惠。
(四)体现朴素大方自然和谐的城市环境风格城市环境建设要坚持简约,力避繁杂;坚持朴素,力避铺张;坚持实用,力避浮华;坚持自然,力避造作;坚持和谐,力避纷乱。
京华通览:北京的城市规划
读书笔记
资料收集很齐全,但是多是简略的概括,也未得精髓,没有评析各次规划的得失和借鉴,只是罗列。
目录分析
建城考 辽南京
金中都 元大都
民国京都、北平及 日伪时期的北京
明、清北京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 立后的北京
0 1
1953年 《北京城市 总体规划》 甲、乙方案
0 2
1957年 《北京城市 建设总体规 划初步方案》
京华通览:北京的城市规划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作者介绍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目录分析 06 精彩摘录
思维导图
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城市规划
北京城
城市规划
城市
北京地区批复世纪Fra bibliotek京华北京城
北京 北京
年代
北京
城市
年
规划
总体规划
名片 序
内容摘要
本书是《京华通览》的一个分册。北京地区是古人类的发源地之一,也是炎黄祖先的发祥地之一。早在三千 多年前殷商晚期,北京地区就出现了城市。从此,北京城历经沧桑,到辽、金代,北京成为中国北部的政治文化 中心。本书着重讲述了北京城历史沿革、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城市规划的经验与得失、城镇体系规划及卫星城、 中央对北京城市规划方案的批复、北京城的保护与改造等内容。
0 3
1973年编 修《北京城 市建设总体 规划》
0 4
1982年 《北京城市 建设总体规 划方案》
0
159 9 2 年 《北京城市 总体规划 (1991 年—2010 年)》
0
260 0 5 年 《北京城市 总体规划 (2004 年—2020 年)》
2017年《北京 城市总体规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城市规划历程
-39081121 陈竹l949~l953年是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初步形成阶段。
l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中央决定定都北平.改北平为北京。
首都地位的确定自然就面临新中国首都应该是什么样的问题.需要通过首都规划明确方向。
故制定了以下规划思路:
第一.首都性质不仅是政治、文化中心.同时还必须是大工
业城市。
当时北京几乎没有现代工业.160多万城市人口有30万人失业(占就业年龄人口的40%左右),不发展生产,解决人民的生计.就无法巩固政权。
因此,北京市委、市政府从接管政权的第一天起首先抓了恢复和发展生产工作.认为城市要摆脱贫困必须从实现工业化开始.“变消费城市为生产城市”。
第二.北京市委、市政府认为具有4亿多人口的大国.首都规模不可能太小,规划应该留有余地.定为500万人。
第三.北京市委、市政府认为城市规划是百年大计,从长远看标准不宜过低.要吸取资本主义国家道路过窄造成交通阻塞、绿化过少使得环境恶劣等教训.要为后代子孙留有余地。
至于勤俭建国方针是要在长远规划的指导下.在近期建设中采取由内向外紧凑而有重点发展的措施加以落实。
第四.要保留合乎人民需要的风格与优点.但必须改造和拆除妨碍城市发展的部分.以适合社会主义城市的需要对古建筑采取一概保留.甚至使古建筑束缚我们发展的观点和做法是极其错误的。
在这个基本思路指导下的总体规划方案,虽然由于各方面意见还不很统一而未获中央批准。
但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首都的建设是在这个方案指导下进行的,初步形成了北京市中心区的骨架和城市布局雏形。
l957~l982年是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经历反复、日趋完善阶段。
这个阶段的城市总体规划大体经历了四次修改。
第一次修改是在1955年北京市聘请的前苏联专家工作组到京后开始的。
为此,北京市政府撤消了都市计划委员会,专门成立了专家工作室(即都市规划委员会),经过l955~l957年近两年的努力,提出了初步方案。
该方案在编制过程中作了详尽的现状调查和定量分析,在l953年草案的基础上,参照莫斯科总体规划的技术要求,作了进一步丰富与完善。
方案的基本思路与l953年大体一致,只是根据当时国家面临”大跃进”前夕的背景建设现代化大工业基地的决心更大,改造旧城的心情更急,对各项设施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更高,市区城市规模扩大到600万人。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首都的建设是在这个方案指导下进行的,初步形成了北京市中心区的骨架和城市布局雏形。
l957~l982年是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经历反复、日趋完善阶段。
我国进行国际交往的中心要求把北京建设成全国和全世界社会秩序、社会治安、社会风气和道德风尚最好的城市;变成全国环境最清洁、最卫生、最优美的第一流城市.也是世界上比较好的城市:建成全国科学、文化、技术最发达.教育程度最高的第一流城市.并且在世界上也是文化最发达的城市之一:同时还要做到经济不断繁荣.人民生活方便、安定.经济建设要适合首都特点.重工业基本不再发展。
据此.北京市编制了《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于1982年上报国务院。
1983年党中央、国务院原则批准了这个总体规划.并作了重要批复。
这个总体规划可以说是一个拨乱反正的规划.在规划思路上全盘继承了前17年规划与建设实践中一切好的经验.在这个总体规划指导下.20世纪80年代首都建设取得了空前未有的成就。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步伐不断加快,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建设的速度随之加快。
机制的转变.经济的高速发展.给城市规划与建设带来许多新的矛盾,产生许多新问题。
1993年IO 月,国务院批准了修订后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使首都在新时期的建设方向得到确认。
这个总体规划和以往历次总体规划的区别与发展,概括起来有两点:一是.这是一项跨世纪工程是首都建设第二个50年规划,要考虑21世纪首都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在此基础上确定”八五”、”九五“和2010年的发展规划;二是.北京第一次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研究城市建设的方向。
l993年版总体规划实施以来,首都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证明总体规划提出的建设方向是正确的。
但是,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速度还是大大超出了总体规划的预计要表现在城市求环境质量、保护历史风貌和开发部门追求高容积率严重降低环境质量和破坏传统风貌上;建设规模和城市基础设施的矛盾,反映在建设规模过大而城市基础设施滞后和资源缺乏上;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反映在首都建设要求高标准、可持续发展和经济在发展水平还不高的情况下常常出现牺牲环境追求短期效益上。
所有这些问题,归根到底是如何正确处理现在和将来、整体和局部、需要和可能的矛盾。
这就要求规划工作者了解经济发展规律,熟悉市场,参与宏观调控.在诸多矛盾中寻找平衡点,掌握城市建设合适的”度”,以推进社会、经济建设,引导城市持续健康有序地发展。
据此,遵照国务院的指示,2004年北京市政府又组织编制了新一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于2005年初得到了国务院的批准。
新的总体规划调整了城市发展规模大大加强了卫星城的建设力度,开始实施京、津、冀之间区域合作;对历史城市保护进一步深化、细化;对生态环境保护要求更加科学系统对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强调面向基层,面向农村,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化的要求进一步提高。
回顾57年首都的规划和建设.虽然发展过程中有不少波折.但基本局是基本合理的,体现了对历史城市的继承和发展,应该说成绩是辉煌的。
若从按总体规划进行建设这一点上看,与世界各大城市比较也毫不逊色。
注:以上内容来源于各个网站摘抄、修改与整理,只有少部分为作者自己阅读感受和总结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