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器狞厉之美
西周狞厉之美——青铜饕餮
文 明” 。
饕餮纹最重要 的特征应 当就是 它的眼睛 了。无 沦怎样 变
化, 饕 餮 纹 都少 不 了那 一 对炯 炯 有神 、 不 怒 自威 的 巨 目。它 瞪 视 着外 界 , 震撼 着 人 心 , 但 同时 也强 烈 吸 引 了人们 的 日光 。饕 餮 纹 多作 为 主题 花 纹 出现 在 青 铜 器 的腹 部 , 少 量 在 足 部 。 宽 阔 的 守 间 给 了它足 够 的施 展 余 地 , 醒 目的位 置 则赋 予了 它 更 多 的 支 配 性 与威 严感 。 在 中国古 代 文 化史 上 , 饕餮 文 化 占有 重要 的地 位 , 它所 表 出来 的狰狞 、 粗 犷、 豪 放不 羁 , 显 示 出 的震撼 人 心 的威 力 , 象 征 着 中 国 的历史 挣 脱野 蛮 , 跨 人 文 明古 国 的重 要 标 志 。凡 有 饕 餮 形 象 的礼 器 , 即显 示 着尊 严 、 权 威和 力 量 , 是 权 力 与地 位 的象 征 。 而且 青铜 纹 饰 它指 向一 种 无 限 深 渊 的 原 始 力量 , 突 出 着 恐 惧 残酷 与 凶狠 的 印象 , 呈 现 出一 种 神秘 威 力与 狞 厉 之 美 。 同时 .
青铜器的狞厉这美——非理性的美
青铜器的狞厉这美——非理性的美中国的青铜饕餮看起来狞厉可怖,甚至粗野,但却仍然保持着狞厉可畏的威吓神秘感,其中积淀着一股深沉的历史力量.因此具有巨大的美学魅力.那么这种青铜纹饰为何成为一种体现出远古历史前进的力量和命运的艺术而为今人理解欣赏和喜爱,并且成为真正的审美对象?以下是我的几点浅见:(一)客观之美1.特殊的装饰效果.(参见上篇文章图例)器物,纹饰,形象上文饰多用简化,特定的程式,连续反复,形式多变,体现出典型的装饰化特点.风格神秘.2.典型的形式美法则.纹饰中运用了大量的对称,均衡,反复,节奏,韵律,对比,调和等形式美法则和绘画语言.3.精湛的技法.注重材料的质感量感,将平刻与浮雕相结合,纹饰既俭约有纷繁变化.4.坚实,饱满厚重,挺拔,刚健的雄强之美.通过触觉和视觉的知觉方式把造型的意志强化起来.(二)主观之美.1.崇高的美殷周青铜大都是对本氏族,祖先和当代的种种野蛮吞并战争的歌颂和夸耀.炫耀暴力成为光辉和骄傲.那些看来狞厉可畏的威吓神秘中.实则积淀这一股深沉的历史力量.它的神秘恐怖不是一种表面的视觉感知,而是一种与无可阻挡的历史力量相结合的美,虽然威吓辱没了文明,践踏了人心.但当时社会只有通过凶残,野蛮,恐怖,威力来开辟道路向前迈进.因此,这种原始的威吓,超人的历史力量,如同希腊悲剧所渲染的命运感.历史力量与宗教神秘相结合,加重了青铜神秘狞厉的风格,体现出了一种积极独特的崇高的美.2.原始,天真,扑拙的美殷周早期宗法制是原始社会的沿承.因此在凶残狞厉的掩饰下,却释放这一种稚气和妩媚.散发着一种今人不可企及的审美取向.它代表了人类早期的气质.愈是极力夸张狰狞可怖,愈是让人觉得徒然可笑,反而营造了一种亲切体悯之感,不觉得可怕.这种原始而真实的历史力量.这种虚空而轻灵狞厉可畏,由丑而转向了美.存在就是美.3.距离的美在茹毛饮血的蛮荒时代成为人类遥远的回望时,最终积淀下了人类文明的印证.因为距离我们才得以淡然从容的感知远古历史前进的力量和凝聚人类命运的艺术.青铜由曾今顶礼供奉的宗教礼器,因狞厉而被销毁的史物,摇身一变为文明社会的审美对象.距离产生美感.因此青铜纹饰所展现的审美价值,不仅仅停留在审美主体的视觉感知表面,它体现出一种深沉,亘古,充满神秘的情感和理念.是对历史必然性的肯定,赞扬.具有积极,深邃的审美意义.。
中国青铜器与希腊雕塑比较
中国青铜器与希腊雕塑比较中国夏商周时代最重要的文明成果是青铜器。
古希腊文化是欧洲文化的源头,雕塑成为古希腊艺术的灵魂。
中国商周青铜器与古希腊雕塑同属于青铜时代的艺术,同为人类当时艺术的最高峰,它们可以相媲美,但是由于中国与古希腊系两种不同的文化,它们在艺术创造原则上与功能都存在区别。
中国青铜器体现的张扬激情的狞厉之美,而古希腊雕塑崇尚理性体系的和谐之美。
传说打开青铜时代的是夏铸九鼎,《左传·宣公三年》:“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枚。
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
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魑魅魍魉,莫能逢之,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
”大规模的氏族部落之间的合并战争以及随之而来的大规模的屠杀,掳掠,奴役,压迫便是当时社会的基本动态。
早期的宗法制度可以炫耀的光辉和骄傲便是暴力战争与大合并。
所以为了对这种战争的颂扬,青铜器应运而生,作为祭祀的礼器,大多是供献给祖先或者记载征伐的胜利。
而古希腊人把关心集体利益,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心绪宁静,善于克制自己的公民道德品性修养作为心灵完善的标准。
同时认为完善的心灵应寄寓在强健的体魄中,希腊艺术家对理想化形象的认识就是从这一点出发的。
青铜器时期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是郑州文化时期,这一时期青铜器的主要风格是大部分纹饰被强调夸张成立体雕塑的效果,接近于浅浮雕的效果。
进入安阳时期的青铜器造型华丽,这时期的青铜器在造型上附丽了更多的宗教神秘色彩和宗教图腾崇拜观念。
四羊方尊是这个时期的作品,四只羊的形状完全独立于尊的器形之外,这种华美的风格大胆热烈。
接下来的时期便是西周中后期,西周中后期的青铜器少了商时期青铜器的浪漫激情,向朴素庄重转化。
最能体现艺术品的美感的是青铜器上多种多样的纹饰,从艺术审美上看,夏商周的青铜器体现的是一种狞厉的美,典型的代表是饕餮。
《吕氏春秋·先识览》“周鼎铸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
”饕餮是恐怖的化身,另一方面又是有保护作用的神,它对异氏族和部落是威惧恐吓的符号,对本氏族部落又具有保护的神力。
青铜器狞厉之美——以甘肃省博物馆馆藏青铜器为例
关于青铜器的纹饰研究才算是专业化 。对青铜器最早 的 青铜器纹饰的重要著述有邹衡的 《 试论殷墟文化分期》 、
分类与定名是宋人 的《 考古图》 与《 博古图录》 。《 考古图》 高 明的《 中原地 区东周时代青铜礼器研究》 、 朱凤瀚 的《 古
论及五癸鼎 : “ 鼎文作龙虎, 中有兽面 , 盖饕餮之象 。” 《 博 代 中国青铜器》 、 马承源 的《 中国青铜器研究》 , 都对青铜 古 图录》 论及毛鼎 : “ 腹有蝉纹 , 腽饰饕餮 , 间之云雷 , 亦以 形制和纹饰进行介绍和分析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 由祝中
代 环境 的局 限 , 青铜 器 图形 往往作 为一 种权 力和 地位 的象征 , 为 我们理 解商 周历 史提 供 了新 的历史 材料 。 [ 关键 词 ] 商 周 时期 ; 青铜 纹饰 ; 象征 意义 ; 审美 意义
[ 中 图分类 号 ] K 8 7 9 . 4 4 [ 文献 标识 码 ] A [ 文章 编 号 ] 1 0 0 5 — 3 1 1 5 ( 2 0 1 3 ) 2 2 — 0 0 1 6 — 0 3
[ 摘要] 商周时代 , 以其造型独特 、 纹饰精美的青铜器著称 , 这一时期青铜器纹饰有夔龙纹 、 鱼鳞纹、 窃曲纹、 蟠虺纹、 环带
纹等。 这些纹 饰都 凝 聚着特 定 的含义 , 在 当时 的宗教 和礼仪 中扮 演着 重要 角色 , 反 映 了当时人们 对祖 先 、 自然 的认识 。 由于时
似豌豆 , 有蔓而长大 , 人取 以为菜 , 亦微有豆气 , 故为鹿豆
本 文所 考 的三 种植 物 , 两种 是本 地 品种 , 一种 是 外来
也 。” 《 植物名实图考》 卷3 “ 鹿藿 ” 条载 : “ 今鹿豆。叶似大 品 种 ; 有 两种 是 栽 培 品 种 , 一种 是 野 生 品种 , 均 有 较 高 的
高中美术_狞厉之美——中国青铜艺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青铜艺术一、学习目标:1.运用描述、分析、解释、评价的方法进行欣赏评述活动,从青铜器的造型、纹样以及文字等方面来了解青铜艺术的特点;通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了解古代青铜艺术,陶冶艺术情操。
2.在欣赏青铜艺术的过程中,学生逐步增强表达能力,发展创新思维和审美能力。
认识中国青铜艺术在人类文化上所作出的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通过欣赏评述的学习,学生的观察力,审美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逐步提高,学生增加对祖国古代青铜艺术的了解与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欣赏祖国古代的青铜艺术,了解我国青铜艺术的起源、发展、用途和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学习从青铜艺术的器形、纹饰及铭文等方面来欣赏了解青铜器艺术的特点。
二、课堂流程:1、导入:成语导入觥筹交错破釜沉舟加官进爵九鼎八簋2、思考问题:鼎最早是谁铸造?3.动手画鼎——描述特点小组讨论:不同时期鼎的风格不同,这种威慑力也在减退,造成这种演变的原因?(结合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器物的用途分析)不规则的几何形态——流畅舒展均衡象生形态—生动、逼真、富有情趣几何形态和象生形态的结合——庄重不失灵动相结合4、特殊的美——看视频谈感受以饕餮为代表的青铜纹饰饕餮纹又叫兽面纹。
饕餮(tāo tiè)之名本于《吕氏春秋·先识览》:“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天下之民以比三凶,谓之饕餮。
——《左传·文公十八年》。
古人说:贪财为饕,贪食为餮”你心目中的饕餮纹(动手试一试)5.铸造工艺6.小节:青铜艺术是商周时期青铜器并不是单纯的是装饰艺术,而是同古人的文化观念、意识形态、宗教信仰、政治意识紧密相联的。
7.课后作业:伴随音乐欣赏精美的青铜器作品,课下思考:随着铸造工艺的发展,青铜器铸造的越来越精美,为何说商周时代的艺术高峰难以再现。
学情分析:基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是学习主体,又是学习客体,因而,了解学生是教学的必要前提,本节课内容的教学对象为高一级学生,学生有所知晓,但缺少全面系统的认知和审美。
青铜器上的“饕餮纹饰”,具有后人无法超越的“狞厉之美”?纹饰青铜器饕餮
青铜器上的“饕餮纹饰”,具有后人无法超越的“狞厉之美”?纹饰青铜器饕餮在商代的青铜器上,最常见的是普施饕餮纹饰。
饕餮是古代传说中一种贪吃的恶兽,这种形象可能是由当时占统治地位的氏族部落的图腾崇拜演化而来的,以此向被征服的部落和奴隶显示出统治者的权威、意志和力量。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今天它已经由一个人们眼中神秘恐怖的丑恶形象,逐渐地变成了一个具有很高美学价值的审美对象。
美学家李泽厚先生称赞它具有一种后人无法超越的“狞厉之美”。
当我们欣赏这些青铜纹饰时,可以暂且不做纵横之议论,仅从它那沉着、稳健的造型,雄健、粗犷而又拙朴的线条和雕刻技巧,就能感知它所要展示的内容。
在3000多年前生产力极为低下的情况下,奴隶们能够如此纯熟地自由驾驭青铜器的冶炼和铸造及制模雕刻技术,其伟大的创造力令人惊叹。
除了大量的铜鼎之外,那些从商代到宋代各个时期的食器、酒器、乐器及其他生活用具更为世人所瞩目,其中尤以西周至两汉时期的藏品最为突出。
簋是商周时期人们用以盛放稻粱黍稷的食器,类似于今日常见的碗。
古时,人们宴饮餐食,往往席地而坐,簋便置于中间,人们伸箸动勺,取食而用。
西周时期的青铜器中还有一件不可不提,那就是吕方鼎。
旅顺博物馆收藏的这件吕方鼎为西周中期的文物,原由清末金石大家罗振玉收藏,1955年入藏旅顺博物馆,为国家一级文物。
吕方鼎呈长方形,四足柱立,直口立耳,口缘外卷而平,腹呈长方槽形,四面饰以相同的纹饰,上部为垂冠鸟纹,地衬细方雷纹,下部的乳丁纹呈U形分三行均匀排列,中间饰以连山纹。
吕方鼎造型敦厚、纹饰华美,但更为珍贵之处还在于它内壁铭铸的铭文。
在旅顺博物馆的青铜器中,有一种被称为铜豆的器物。
铜豆,中国古代重要的礼器之一。
其实,考古工在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中,就已经发现有大量的陶豆出土。
商代时期的铜豆比较少见,西周至战国时期的铜豆却非常多见。
一般说来,铜豆可分盘、柄、座三部分。
从它自身的发展情况看,早期的铜豆最上面的部分就是一浅盘,无耳,无盖,柄为束腰形。
夏商周青铜器的艺术之美
夏商周青铜器的艺术之美古代中国的青铜器铸造,以夏商周三代最为繁盛,铜在当时是一种新元素,古人称为“赤金”,用这种材料制造器物比粗拙的陶石器坚固美观,同时,它作为一种很贵重的金属,除了王侯大贵之家,一般百姓是无力铸造铜器的。
总体来说,青铜器艺术在夏商周三代主要是奴隶主贵族的艺术,它类似于一种图画文字,通过本身的造型、纹样,以及用于记事的铭文和高超的技艺反映奴隶制时代的风尚和阶级的审美观念。
在此,我想讲一下在我看来夏商周三代青铜器的艺术之美。
铜器最早的铸造,相传是始于黄帝,而比较可靠的却是从夏禹时候起,夏铜器种类为最普通鼎彝两种。
商朝大约相当于公元前17世纪至12世纪,这时期的铜器种类和技术已经非常值得称赞,花纹款式也都比较复杂而充满用意。
这之后至周代则更加繁盛,不但种类繁多,而且技术更加精妙。
就艺术风格和审美价值而论,三代青铜器艺术之美有以下两个基本的特征。
一方面,三代青铜器艺术在造型与纹饰上与原始彩陶艺术之间存在着传承性。
事实上,通过从三代中铜器最古老的型式,即三足的“鼎”和“鬲”看,古代铸铜工艺的技术和原始彩陶的艺术是一脉相传的。
到了青铜时代,青铜器艺术达到了比原始陶器要高的技术,奴隶们所铸的铜器中,有多达十种不同的形式,如鼎、鬲、爵、尊、壶、豆、角等。
这些青铜器,首先从造型上看,很容易看出铜器的形状的演变与原始彩陶艺术形式上存在着外在的相似性。
有的由陶器发展而来,有的由原始的竹编器物而来,有的则由石器和骨角器进化而来。
其次,从装饰上看,青铜器上面的动物纹、几何纹、植物纹等更是与彩陶纹样紧密相连。
商代铜器,大多都有繁杂细致的花纹,例如神秘曲折而有方角的螺纹,也称为回纹或云雷纹,象征着雷电或暴风雨云,这种螺纹,很早就已经在原始艺术时期的陶器上。
这种纹饰,最初多为圆形,中间发展过程中,出现两个圆形相联的状况,最后,螺纹由圆形而变为有方角的样式,这种情景在新石器时代马厂彩陶时期开始萌芽,到辛店时期而出现了有连续的圆纹出现,此种圆形的或有方角的螺纹,在新石器时代,主要用以装饰陶器的颈部。
青铜艺术的狞厉之美——河洛地区商周青铜礼器的纹饰赏析
的瑰 丽 ,有 的典雅 ,有的朴厚 ,其审美特 色是造型 、装饰等 多
在 尊崇 神权 的商周 王朝 , 青铜 礼 器被君 王贵族 用于 祭祀 , 种 因素 的综合表现 。而 青铜器上的纹饰 与造型的 紧密结合 ,是 被 当作 崇贿 神 灵的 神器 虔诚跪 拜 。贵 族们 希 望借助 天神 和祖 构成 青铜器艺术情感 内容的主要 因素 , 充分体现 出商周时期 青
青铜 ,是指在红铜 中加入铅 、锡等 原料 冶炼而成 的一 种合
金 。因其色相呈 青灰色 ,所 以称为青铜 。我 国在新石 器时代晚
期就 出现 了青铜器 ,而 商周时代是青铜 器发展的鼎盛时期 ,即
史学上所称 的 “ 青铜时 代” 我 国古代青铜器种类繁 多 , 。 形制多 样 ,包括礼 器、生产 工具 、兵器 、车马器等 。其 中作 为礼 器的
神 的威严 ,依靠 斧钺 的 凶猛 ,开土 扩疆 维 系天下 , 得残 酷 、 铜艺术 的个性 特征和精神 气质— —狞 历之 美。 使
传统与创新 —— 4 9
在夏代 中晚期河洛地 区的二里头 文化 中, 青铜 器的铸造 已 经相 当发达 。二里头遗址 出土的 “ 夏代乳钉纹 爵”十分珍 贵 ,
的 器物 ,包括食 器、酒 器 、水 器和乐器等 。鼎是青铜 礼器 中非 从 商周 青铜 器的研 究来 说 ,器形 、纹饰 和铭 文构 成 了商周 青 常重要的一种 , 它的存亡象征 着国家社稷 的兴 衰 , 书中载有: 古
铜 器 的三个要 素 ,其 中 ,纹饰 的发 展变 化又具 有 较 强的时 代
地 区商周时期最为 常见的青铜器纹饰 ( 图一 ) 饕餮 , 如 。 是传 说 中的一种贪吃 的恶兽 ,也比喻贪婪 凶恶的人 。古人采 用饕餮的 形象 装饰是为 了告诫 人们贪吃必将害 己 , 也暗含着 人们 惧怕猛
夏商周青铜器造型及纹饰变化
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化对夏商周青铜器造型纹饰的影响一、人类艺术的启蒙早期人类社会,动物对人具有神奇力量,而人则是被动的。
对自然的无奈、恐惧与敬畏,使人们期盼神力的庇护,甚至把自己想象成某种猛兽,刻画半人半兽的形制、纹饰。
用青铜器上更为狞厉怪异的纹饰辟邪免灾,增强自身的安全感。
这时青铜器纹饰饕餮面常常构成全部纹饰的中心,令人望而生畏。
狰狞恐怖的纹饰是对命运的恐怖心理在器物装饰上的投射,对异族是恐怖的化身,对自己氏族则是战胜恐惧的符号。
我国的青铜时代开始于夏代。
夏代青铜器以二里头文化遗址为代表的夏代文明,出土的青铜器主要有礼器中的酒器爵、斝、角、盉,饪食器鼎,兵器中的戈、钺、镞,乐器中的铃,以及镶嵌绿松石兽面纹铜牌饰和残存的圈足器等,从而奠定了中国青铜器以礼器和兵器为主要形制的造型格局。
夏代青铜制品的器类很少,主要以小件的工具和兵器为主。
夏代早期的青铜器形制主要受同时期的各类陶器的影响,充满着浓厚的原始初创气息,仅就青铜爵而言,大体上有两种造型,一类是原始型的,样式基本上是模仿陶爵,它的外形和二里头遗址中出土的手制陶爵有着相似的特征,细腰、平底、短足,呈荷叶状的边口部和流从口部的延伸不甚规整,外观颇像用手捏成的陶器。
另一类造型是比较精致型的,器壁匀薄流狭长而线条优美精细,虽然同是细腰平底,显然是在陶范上事先作过细致修整的,三足细长而微呈曲线形。
这种从原始型到精致型的变化体现了从早期到晚期夏代青铜器造型由简单向复杂多样,由粗放向精致演变的审美历程,为商代青铜器物新颖造型的设计开创了先河。
二里头文化的青铜器一般没有纹饰,但有些爵的杯体正面有一排或两排圆钉状纹饰,一些器物上也出现了简朴的云纹、弦纹和网纹。
除此以外,值得重视的就是镶嵌绿松石的牌饰了,牌上的兽面纹除两眼之外,其他部分都是抽象而不写实的。
它也是目前已知的青铜器上最早的兽面纹。
虽然二里头文化青铜礼器上没有见到动物形纹饰,但是二里头出土的青铜戈内部已经有变形的动物纹饰,因此不能排除此时青铜礼器上出现动物纹的可能。
西周狞厉之美
西周狞厉之美作者:李童来源:《艺术科技》2013年第07期摘要:我国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出现了青铜器。
而西周是青铜器发展的鼎盛时期。
古代青铜器种类繁多,形制多样,大部分青铜器表面都装饰有精美的纹饰,这些纹饰不仅折射出当时的艺术表现特点与技法水平,而且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
统观中国古代艺术,夏、商、周所形成的中国青铜艺术的高峰,成为后世造型艺术难以企及的高度和典范。
它奠定了具有中国神秘主义精神的图案样式,通过现实加主观想象的虚幻创造,诞生了具有独特审美趣味的兽面纹饰——饕餮。
较之其他造型装饰之纹饰,饕餮纹所体现出的诡异、狞厉之美体现了上古时期人们的审美情趣。
关键词:西周;青铜器;狞厉之美在石器时代,北京人、山顶洞人的生产工具是打制石器,河姆渡人、半坡人用的生产工具是磨制石器,而到了夏商西周时期的生产工具才是青铜器。
青铜,又名金或古金,是红铜(纯铜)与锡或铅的合金,熔点在700~900℃之间,比红铜的熔点(1083℃)低。
含锡10%的青铜,硬度为红铜的4.7倍,性能良好,硬度大、铸造性能好、耐腐蚀,适于制作工具、武器、日用器及雕塑艺术品,用红铜(纯铜)与锡或铅的合金制造的器物是人类最先广泛使用的金属器,这些器具的表面镂刻着线条形纹饰图案。
这些图案有水纹,云纹,网纹,动物纹等多种样式,这是天地万物诸神事象的标识,在人类历史上促成了继石器时代、铜石并用时代之后的“青铜时代”。
而“青铜时代”就是人类使用青铜制作生产工具,武器及生活用具的物质文化发展阶段。
它介于铜石并用时代和铁器时代之间。
而在这个时代人们所创造的物质文化,便被称作“青铜文明”。
在西周时期,生产力的提高及农业的发达,金属农具的出现与使用,使周人认识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大幅度提高,故对神的崇拜逊色于商族人。
此时西周实行的宗法制是以家族为中心,依照血统远近以区别亲疏的法则而建立起来的社会等级制度。
宗法制的政治基础是嫡长子继承制,政治体现为分封制,而当时的宗庙祭祀制度更是为了加强嫡长子地位,团结宗族。
狞厉之美——恐怖神秘又充满稚气的商代青铜器
狞厉之美——恐怖神秘又充满稚气的商代青铜器中国的青铜时代,始于夏朝,至商、周达到鼎盛。
商代的青铜器,纹饰常常极力夸张狰狞可怖的形象。
同时,由于早期奴隶制与原始社会毕竟不可分割,这种凶狠残暴的形象中,却又依然保持某种纯真的稚气,从而,又使这种毫不掩饰的神秘狞厉中,反而荡漾出一种不可复现和不可企及的童年气派的美丽。
——摘自李泽厚《美的历程》“后母戊”青铜方鼎商代武丁时期。
原名“司母戊”,造型方正,形体巨大,显得雄伟庄重。
鼎身四壁沿周缘装饰饕餮纹,足部也装饰饕餮纹,鼎耳上部则装饰鱼纹,鼎耳外侧装饰虎食人纹。
鼎重832.84千克,是目前已知中国古代最重的青铜器。
子龙鼎商代后期,辉县出土。
子龙鼎因其腹壁近口缘处铸有铭文“子龙”二字得名。
子龙鼎的圆腹微垂,上承微外撇的立耳,下接三蹄形足。
鼎的颈部和足部均装饰饕餮纹。
整器的造型雄伟稳重,是商代圆鼎中体积最大者四羊方尊商代后期,湖南宁乡出土。
四羊青铜方尊,在现存商代青铜方尊中体型最大,造型雄奇,肩部、腹部与足部作为一体,被巧妙地设计成四只卷角羊,各据一隅,庄静中突出动感,匠心独运。
方尊的边角饰长扉楞,既用以掩盖合范痕迹,又可改善器物边角的单调,增强了造型气势,浑然一体。
此器在器范制作中,并用线刻、浮雕、圆雕技法,将器用与装饰有机结合,铸造工艺精湛,是我国古代青铜文化中的珍品。
妇好鴞尊商代武丁时期,妇好墓出土。
妇好鴞尊可谓商后期青铜器造型艺术的鸿篇巨制,功能与审美二者兼备。
造型艺术堪称惊天地、泣鬼神。
“后母辛”青铜觥商代武丁时期,妇好墓出土。
现在通称为觥的青铜器,具有椭圆形腹,圈足或四足,前有短流后有鋬,皆有兽首形盖几点基本特征。
青铜觥流行于商后期至西周早期,因构思取材各不相同,造型艺术个性极强,故均十分珍异。
后母辛青铜能因器底与盖内铸铭文“后母辛” 而得名,是妇好墓出士的珍贵青铜器之一。
后母辛青铜觥似以牛作为造型构思的取材,但兽首有二卷角,后足为鸟足,腹后装饰有双翅为主纹,仍为想象中的瑞兽。
从饕餮浅析青铜纹饰之美
从饕餮浅析青铜纹饰之美青铜器表面上的纹饰即可勾勒轮廓,又能起到装饰作用,使器物华美、夺目,重要的是各种造型的纹饰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状况。
本文以青铜器最具代表性的纹饰———饕餮纹为依据,浅析其艺术价值与史料价值。
标签:青铜纹饰;饕餮一、纹饰之美我国青铜器纹饰以凤纹、龙纹、饕餮纹为代表,一眼看去令人望而生畏,有种扑面而来且挥之不去的神秘与森严,显现出恐怖阴森之气氛。
青铜器在古代主要用于祭祀和礼仪活动,追求神圣庄严、肃穆的场面,而对祭祀来说必须要加上“神秘”这一元素,青铜器上各种神秘怪诞的纹饰正是极佳的营造出这一气氛。
主持祭祀的巫师及参加祭祀的人们都坚信这些纹饰形象能够威慑害人的鬼怪并且可与天神对话,或许它们本身即是神灵的化身,将其置于庙堂供奉,神灵就会给人们辟邪、赐福。
这正如原始时期陶器上的纹饰,人类创造设计纹饰,是审美天性使然,表达内心对大自然的认识和意趣。
早期青铜器的纹饰形象来源仍与石器时代的陶纹相关,后来随着夏商王朝的建立,礼制的强化和宗教巫术的发展,使其在美学风格上也发生了重大改变,陶纹的古朴、单纯、写实,演变为怪诞、繁缛、抽象,陶纹给人以质朴、亲近之感,青铜个人以神秘、冷酷之味。
直到西周中后期,青铜器的宗教色彩渐淡,兽面纹趋向明朗简化,逐渐失去神秘的意味。
到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更多描绘狩猎、宴乐、种植等生活场景的画面纹饰图案。
从青铜器的纹饰变化来看,即便在巫术盛行的殷商、西周,纹饰依然是美化装饰器具的重要手段,只不过在宗教的束缚下,很少有自由发展的空间。
难能可贵的是,在后期的青铜纹饰设计中,逐渐走出了宗教的枷锁,青铜艺术家们充分而自由的发挥,尽可能的表现其才华。
二、饕餮纹自宋朝伊始,先秦出土的青铜器日益增多,封建帝王和贵族百官喜于收藏,便出现了专门研究汇集青铜器的著作,产生金石学。
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和她的丈夫,都是当时有名的金石学家。
近代涌现出一批金石大家,如唐兰、王国维、罗振玉等,他们的研究大大推进了青铜器造型及纹饰的研究。
青铜艺术--狰厉之美
青铜艺术--狰厉之美青铜器狰厉之美李泽厚殷周青铜器也大多为此而制作,它们作为祭祀的“礼器”;多半供献给祖先或铭记自己武力征伐的胜利。
而凶怪恐怖的饕餮形象,它一方面是恐怖的化身,另一方面又是保护的神祗。
它对异氏族、部落是威惧恐吓的符;;对本氏族、部落则又具有保护的神力。
这种双重性的宗教观念、情感和想象便凝聚在此怪异狞厉的形象之中。
在今天是如此之野蛮,在当时则有其历史的合理性。
也正因如此,古代诸氏族的野蛮的神话传说,残暴的战争故事和艺术品,包括荷马的史诗、非洲的面具...尽管非常粗野,甚至狞厉可怖,却仍然保持着巨大的美学魅力。
中国的青铜饕餮也是这样。
在那看来狞厉可畏的威吓神秘中,积淀着一股沉没的历史力量。
它的神秘恐怖正是与这种无可阻挡的巨大历史力量相结合,才成为崇高的美。
人在这里确乎笔无地位和力量,有地位的是这种神秘化的动物变形,它威吓、吞食、压制、践踏着人的身心。
但当时社会必须通过这种种血与火的凶残、野蛮、恐怖、威力来开辟自己的道路而向前跨进。
这个动辄杀戮千百俘虎、奴隶的历史年代早成过去,但代表、体现这个时代精神的青铜艺术之所以至今为我们所欣赏、赞叹不绝,不正在于它们体现了这种超人的历史力量才构成了青铜艺术的狞厉的美的本质?这如同给人以恐怖效果的希腊悲剧所渲染的命运感,由于体现着某种历史必然性和力量而成为美的艺术一样。
超人的历史力量与原始宗教神秘观念的结台,也使青铜艺术散发着一种严重的命运气氛,加重了它的神秘狞厉风格。
同时,由于早期宗法制与原始社会毕竟不可分割,这种种凶狠残暴的形象中,又仍然保持着某种真实的稚气气。
从而使这种毫不掩饰的神秘狞厉,反而荡漾出-种不可复现和不可企及的童年气派的美丽。
特别是今天看来,这一特色更为明白。
饕餮纹饰也是如此。
它们仍有某种原始的、天真的、拙朴的美。
所以,远不是任何狰狞神秘都能成为美。
恰好相反,后世那些张牙舞爪的各类人、神造型或动物形象,尽管如何夸耀威吓恐惧,却徒然只显其空虚可笑而已。
高中美术_狞厉之美——中国青铜器艺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狞厉之美——中国青铜艺术》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生认识青铜器,了解青铜器的功能、艺术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
2、通过欣赏、引导学生探究青铜器的造型和纹饰的特征,掌握鉴赏青铜器的基本方法。
3、感受我国青铜文化,激发学生对青铜器学习的兴趣,培养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学习青铜器的造型和纹饰的特征,掌握鉴赏青铜器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鉴赏青铜器的基本方法鉴赏青铜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1、播放视频《如果国宝会说话》曾侯乙尊盘,欣赏春愁时期繁缛的青铜器铸造方法—失蜡法。
2、什么是青铜?以铜为主加入锡铅合金3、青铜器的功能结合作品赏析:礼器:司母戊鼎乐器:钟兵器:越王勾践其他生活工具:4、青铜工艺在造型和装饰上发生重大变化的五个时期及各个时期青铜工艺的主要特征。
(1)、夏代的青铜器中已经有了象征身份地位等级的礼器,与礼制的政治制度相呼应。
(2)、商代青铜器发展到鼎盛,大型器物迭见,花纹繁缛精致,并有一些神秘主义的色彩。
《司母戊鼎》(3)、西周时期青铜器与礼制的结合更加紧密,冶铸技术日趋成熟,出现了长篇铭文,成为珍贵的历史资料。
《虢季子白盘》(4)、春秋战国时青铜器的制作工艺,极富地方性和生活色彩。
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度趋于瓦解,青铜工艺在造型和装饰也开始摆脱神秘宗教气息议论文向清新活泼的风格发展,变得奇巧富丽。
欣赏《立鹤方壶》。
战国时期作为封建社会的开端,处于开创新风格的变革时期,新工艺广泛流行,出现了《曾侯尊盘》2件合一的器物(5)、秦代以后,礼器比重大减,钱币、度量衡和铜镜经过更新、创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青铜器的主流。
引导赏析。
三、小结:古代青铜器艺术的产生、发展、变化是与当时的社会情况紧密结合的,大家要了解青铜工艺在造型和装饰上发生重大变化的四个时期及各个时期青铜工艺的主要特征。
青铜艺术学情分析一、分析我校学生状况分析:我们学校是一所乡镇高中,生源基本上来自北部山区,因此学生文化知识相对比较薄落,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小学初中的美术学习,对美术的重视度不高,尤其中学,学习的精力都放在了文化课的学习,主动学习的能力较差,但是高中生随着知识的增长对美术课有较强的兴趣,知识面比较丰富,对不懂得知识充满了好奇心,有较强的表现欲。
狞厉之美(共25张PPT)
为椭圆口、深腹、圈足,有盖和提梁,腹或圆或椭或方,也有作圆
筒形、鸱鸮形或虎食人形。
第五页,共二十五页。
▪ 盉(he,音和) 盛酒器,或古人调和酒水的器具。一般是深圆口、有盖、 前有流、后有鋬,下有三足或四足,盖与鋬之间有链相连接。
▪
方彝 盛酒器。高方身,有盖,盖形似屋顶,且有钮。有的方彝上还
带有觚棱。腹有曲的,有直的,有的在腹旁还有两耳。
▪
▪
盨(xu, 音须) 盛黍,稷,稻,粱用。椭圆形,敛口ui,音对) 盛黍、稷、稻、粱用。三短足、圆腹、二环耳、有盖。也有球形
的敦。
▪
▪
豆 盛肉酱一类食物用的。上有盘,下有长握,有圈足,多有盖。
▪
▪
爵(jue, 音决) 饮酒器。相当于后世的酒杯。圆腹前有倾酒用的流,后有尾,旁
▪
第六页,共二十五页。
▪
盂 盛水或盛饭的器皿。侈口、深腹、圈足,有附耳,很像有附耳的簋,
但比簋大。
▪
▪
簋(gui,音轨) 铜器铭文作“毁”,相当于现在的大碗,盛饭用。一般为圆腹、侈口、
圈足、有二耳。
▪
▪
簠(fu, 音甫) 古书里写作(xiězuò)“胡”或“瑚”。盛食物用。长方形,口外侈,
四短足,有盖。
▪
勺 取酒器。一般作短圆筒形,旁有柄。
▪
罍 盛酒或盛水器。有方形和圆形两种形式(xíngshì)。方形罍宽肩、
两耳,有盖;圆形罍大腹、圈足、两耳。两种形状的罍一般在一侧的
下部都有一个穿系用的鼻。
▪
壶 盛酒或盛水器。如《诗经》上说:“清酒百壶”,《孟子》上说:
“簟食壶浆”。壶有圆形、方形、扁形和瓠形等多种形状。
▪
觯(zhi,音志) 饮酒器。圆腹、侈口、圈足、形似小瓶,
狞厉的美_对青铜纹饰的审美误读
狞厉的美 ——对青铜纹饰的审美误读张晓刚以饕餮纹为主体的商周青铜器装饰纹样的审美意义和文化内涵历来众说纷纭,但在当代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当属著名美学家李泽厚先生提出的“狞厉说”。
他在《美的历程》一书中认为,以饕餮纹样为主体的青铜纹饰突出了一种在“神秘威吓面前的畏怖、恐惧、残酷和凶狠”,让人感到一种神秘的威力和狞厉的美。
但是,这一自出机杼并广为引用的观点却系作者本人的审美误读。
首先,李泽厚由该纹饰的通用名称“饕餮”而赋予这种纹饰以神秘威吓的特性,隐含着“饕餮纹就是饕餮”的立论前提,明显欠妥。
因为没有任何资料或证据(如在甲骨文、金文或青铜器铭文中)表明这一视觉形象的创造者——商人将其命名为“饕餮”。
最早将之与饕餮扯上关系的是晚周的一部哲学著作《吕氏春秋•先识览》所载:“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
为不善亦然。
”在同期的相关文献中,饕餮属于上古神话传说中的怪兽或恶人形象,具有残暴成性贪得无厌的特征。
宋代的金石学家受此启发,开始将青铜器上表现兽的头部、或以兽的头部为主的纹饰都称作饕餮纹。
这类纹饰的特征是一个正面的兽头,以鼻梁为中线,两侧对称展开双角、双眉和双目,鼻梁下是翻卷的鼻头和张开的巨口。
这一模式在商周青铜器纹饰塑造上非常普遍,只是在表现方法和技巧上,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有所不同。
显然从形态学考察,饕餮纹之“名”(主要依据在“有首无身”)跟这种纹饰图像之“实”间并不相符。
由于将其命名为饕餮并引申出意义的年代距这种青铜器上视觉形象的诞生已相差一两千年,《吕氏春秋》和宋人的命名究竟是后人的一种历史想象,还是体现出制作者的真实意图,现在已无从查考。
但可以确定的是,这一命名惹出了很多麻烦,一直饱受诟病,并有越来越多的学者主张废弃“饕餮纹”这一名不副实的名称(当前考古学界就有“兽面纹”、“立体龙”、“牛头纹”等多种替代命名),即使沿用饕餮纹的也不过从约定俗成的既成事实考虑,并不认可其“饕餮”的内涵。
论青铜器装饰的狰狞之美
论青铜器装饰的狰狞之美通过课堂上的学习和网上的信息,我对古代的青铜装饰的狰狞之美的理解。
它的涵义有“通天地”、“通生死”、“驱鬼避邪”、“威猛、勇敢、公正”、“祭神”等象征说法。
我们国家的宗教原始就是自然崇拜开始的,尚武崇尚狰狞之美的商王朝,传说中的夏铸九鼎,大概是打开青铜时代第一页的标记。
夏文化虽仍在探索中,但河南龙山和二里头大概即是。
如果采用商文化来自北方说,则这一点则似更能确立。
从南以江南、山东和北以东北,好几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的陶器纹饰都有向铜器喊纹饰过渡的明显特征。
当然,关于它们是先于铜器还是与青铜同期或更后,仍有许多争议。
不过从总的趋向看,陶器纹饰的美学风格活泼愉快走向沉重神秘,确是走向青铜时代的无可置疑的实证。
由黄帝以来,经过尧舜禹的二头军长制军事民主到夏代“传子不传贤”,中国古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虽然仍在氏族共同体的社会结构基础之上,但早期宗法制统治秩序等级制度,在逐渐形成和确立。
公社成员逐渐成为各级氏族贵族的变相奴隶,贵族与平民开始了阶级分野。
在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领域,以“礼”为旗号,以祖先祭祀为核心,具有浓厚宗教性质的巫史文化开始了。
它的特征是,原始的全民性的巫术礼仪变为部分统治者所垄断的社会统治的等级法规,原始社会末期的专职巫师变为统治者阶级的宗教政治宰辅。
以饕餮为代表的青铜器纹饰装饰狰狞之美,饕餮究竟是什么呢?它是兽面纹,是什么兽?则各种说法都有:牛、羊、虎、鹿、山魈......本书基本同意它是牛头纹。
但些牛非凡牛,而是当时巫术宗教仪典中的圣牛。
现代民俗学对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的调查表明,牛头作为巫术宗教仪典的主要标志,被高高挂在树梢,对该氏族部落具有极为重要的神圣意义和保护功能。
它实际是原始祭祀礼仪的符号标记,这符号在幻想中含有巨大的原始力量,从而是神秘、恐怖、威吓的象征,它可能就是上述巫、尹、史们的幻想杰作。
所以,各式各样的饕餮纹样及以它为主体的整个青铜器其他纹饰和造型、特征都在突出这种指向一种无限深渊的原始力量,突出在这种神秘威吓面前的畏怖、恐惧、残酷和凶狠。
狞厉的青铜之美
最高的单件青铜器——青铜神树,四川三星堆出土,
三星堆出土了多件国宝级文物,其中有 世界上最早、树株最高的青铜神树。高 384 公分,三簇树枝,每簇三枝、共九枝,上有 27 果九鸟,树侧有一龙缘树逶迤而下。《山 海经 · 海外东经》记:" 汤谷上有扶桑。 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 日居下核,一是居上技。" 因此,这棵神秘 的巨大神树很可能就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 的扶桑树。
商周时代
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是第一个有直接 同时期文字记载的王朝。商灭夏,建商之前,商部落是以 畜牧业为主的部落,在黄河下游一带(今河南商丘一带) 繁衍。商朝确立统治在亳(商丘)建都;后来迁都殷(今 河南安阳小屯村),所以商朝也称殷或殷商。商经历 17 代 31 王后,存续 600 多年,末代君王商纣王于牧野之战 被周武王击败而亡。
美的历程解析
第二章 : 青铜器之美
谈谈你所熟悉的 “青铜器”
“青铜器时代”概念
青铜是人类历史上一项伟大的发明。它是红铜、锡和 铅的合金,也是金属冶铸史上最早的合金,青铜发明后立 刻盛行起来,从此人类历史进入新的阶段—“青铜器时代” 在铁器出现之前,铜及其合金曾是用量最多,用途最广的, 对人类社会发展所起作用最大的一种金属。中国历史上的 商代及西周时期是奴隶制社会鼎盛的时期,也是一个以青 铜文化为主要特征的时期, 青铜冶铸业曾达到很高的水平。
酒与祭祀的关系
原始宗教起源于巫术, 在中国古代, 巫师利用所谓的 “超 自然力量”,进行各种活动,都要用酒。巫和医在远古时 代是没有区别的,酒作为药,是巫医的常备药之一。祭祀 活动中,酒作为美好的东西,首先要奉献给上天、神明和 祖先享用。战争决定部落、国家存亡,勇士出发前,用酒 激励斗志。《周礼》中,对祭祀用酒有明确的规定。如祭 祀时,用“五齐”、“三酒”共八种酒。原始社会主持祭 祀的巫师,权力很大,主要职责是奉祀天帝鬼神,并为人 祈福消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铜器狞厉之美作者:曹宇来源:《丝绸之路》2013年第22期[摘要]商周时代,以其造型独特、纹饰精美的青铜器著称,这一时期青铜器纹饰有夔龙纹、鱼鳞纹、窃曲纹、蟠虺纹、环带纹等。
这些纹饰都凝聚着特定的含义,在当时的宗教和礼仪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祖先、自然的认识。
由于时代环境的局限,青铜器图形往往作为一种权力和地位的象征,为我们理解商周历史提供了新的历史材料。
[关键词]商周时期;青铜纹饰;象征意义;审美意义[中图分类号]K879.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3)22-0016-03 在青铜器的研究中,其器形、铭文、分期、工艺历来是学者研究的对象。
关于青铜器纹饰的研究,我们不但要从其分布、流变、历史渊源进行考虑,还要从审美的角度去审视,因此,从审美视角下探析夏商周青铜发展文化背景是很有必要的。
李济说:“中国古代文明中至少有三件事物是确确凿凿土生土长的:即骨卜、蚕丝与殷代的装饰艺术。
”一、青铜器纹饰基本介绍最早关于讨论青铜器纹饰的当属《吕氏春秋》:“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
”到宋代以后,关于青铜器的纹饰研究才算是专业化。
对青铜器最早的分类与定名是宋人的《考古图》与《博古图录》。
《考古图》论及五癸鼎:“鼎文作龙虎,中有兽面,盖饕餮之象。
”《博古图录》论及毛鼎:“腹有蝉纹,脰饰饕餮,间之云雷,亦以贪者惩也。
”由此,蝉纹、饕餮、云雷等名词出现在历代金石考古著作中。
清人研究青铜器把全部精力放在青铜铭文考释方面,用铭文去“证今补史”,而忽视了青铜器纹饰的研究。
20世纪30以来,郭沫若、罗樾、陈梦家、唐兰、陈公柔、张长寿等专家学者对青铜器的分期断代做了大量研究工作。
1941 年,容庚在《商周彝器通考》中第一次比较系统而标准地对青铜器纹饰做了定名,列举了77 种纹饰,并对纹饰进行了形式划分,对每类纹饰的名称来源、沿革予以说明,比较了同种纹饰中的不同形式。
现今涉及青铜器纹饰的重要著述有邹衡的《试论殷墟文化分期》、高明的《中原地区东周时代青铜礼器研究》、朱凤瀚的《古代中国青铜器》、马承源的《中国青铜器研究》,都对青铜形制和纹饰进行介绍和分析。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由祝中熹、李永平主编的《青铜器》一书,对甘肃青铜器做了系统完善的介绍。
在此基础上,本文依据甘肃博物馆所藏几件代表性青铜器,以纹饰入手,分析其内在的美学意义。
二、甘肃省博物馆馆藏青铜器的美学意义甘肃省博物馆馆藏商周青铜器主要出土地集中在平凉、天水等地区。
尤其以平凉灵台县白草坡出土青铜器最为丰富,器形也最为精美。
器物上的纹饰主要是动物纹样,包含现实存在的动物和神话中的动物两类,如饕餮纹、夔纹、蟠虺纹、蟠螭纹都是神话传说当中动物的形象,鸟纹、鱼纹、龟纹、牛纹、象纹、虎纹等则是现实生活中的动物形象。
这些动物纹样都按照一定的次序对称排列,少数纹样则是动物与人的组合图案。
(一)青铜大圆鼎甘肃省博物馆馆藏的西周时期青铜大圆鼎(图1),为甘肃灵台县百草坡出土。
高60厘米,口径50厘米。
此鼎立方耳,深鼓腹,圜底,蹄形三足。
上腹部以五齿短扉棱为鼻梁,饰六组兽面纹,兽面展现的是尾爪俱全的夔龙纹,细云雷纹为地,主纹面上又装饰勾连纹,形成当时尊贵器物上常见的“三层花”,在腹内壁口处有明显的族徽,整个器物端庄典雅、气韵十足。
夔龙纹是商代和西周前期青铜器上的重要纹饰之一,主要表现传说中一种近似于龙的动物形象。
关于夔龙,据《山海经》记载:“有兽壮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初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
”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记述“夔如龙一足”,以一足或无足的爬行龙为表现形式,王大有《龙凤文化源流》认为,夔龙是以鳄、蛇为原型,与玄鸟复合演化而成的一种族徽。
夔龙纹以其独特、鲜明的结构把人们引入了一个神秘的世界,它以一种庄严肃穆的精神特质展现在世人面前。
运用粗犷的线条构图,采用左右对称的动物抽象纹,除主纹外还有抽象云雷纹作为陪饰。
运用对称美学的原理,在视觉上让人感到庄严肃穆。
青铜大圆鼎上的夔龙纹继承了商代的稚拙的传统,夔龙表现出翻云覆雨的灵动和简单明了的沉重。
夔纹头部更多地吸收了鸟类的特征,身体比龙短而粗壮,看起来更加凶猛。
在器物颈部施以简单的雷云纹作为补充装饰,这是自商代以来夔纹饰样的典型装饰特征。
通过这件器物,我们可以认为商周奴隶主正是将无形的权利以固化的形式来体现其具有的身份和地位。
在“国家大事,唯祀与戎”的时代,夔龙具有维护社会稳定,宣传奴隶主的政治思想的强大作用。
甘肃省博物馆的这件青铜大圆鼎以它特有的肃穆沉稳而不失活力的艺术特色,常常唤起人们沉重、压抑、神秘和敬畏的感觉,祭祀时以通天神,拜祖先,表现出统治者的绝对权威,这权威是不容置疑和挑战的。
这是当年商周时代贵族们所希望达到的艺术效果,也是夔纹纹日趋流行的重要原因。
呈现一种既心存幻想又有恐怖气息的感觉,反映出当时人们对这些青铜礼器上神兽的复杂感情,既寄托希望又恐惧受罚的矛盾心理。
(二)重鳞纹秦公铜鼎甘肃省博物馆藏春秋早期重鳞纹秦公铜鼎(图2),出土于甘肃礼县大堡子山。
高41厘米,口径40厘米。
折沿,平唇,双立耳。
敛口,垂腹,平底,蹄形三足,足上有“山”字形扉棱,口沿下饰一周窃曲纹。
腹部饰三周重鳞纹,颈部与腹部以两道凸弦纹相隔。
腹内錾刻“秦公作铸用鼎”字样。
一般青铜器鱼鳞纹在水器的盘洗内,如故宫博物院藏的龟鱼蟠螭纹长方盘,盘内的鱼纹显示出鱼在水中游动的状态,而甘肃省博物馆的这件青铜器鱼鳞纹则在器物的外腹部。
笔者认为,夏商周时期,人类刚刚摆脱动物的状态,摆脱了刀耕火种的生活。
鱼鳞纹的出现,多多少少反映出当时的人们还未完全摆脱那种渔猎生活,透露出人类野性的美,也反映出人们对鱼类等野生动物的自然崇拜,甚至有生殖崇拜的可能性,鱼自古被认为是男女情事的象征。
《吕氏春秋·适威》载:“周鼎有窃曲纹,状甚长,上下皆曲,以见极之败也。
”窃曲纹经过长时间的变化和发展逐步形成“S”形或“G”形的呈带状连续反复出现的一种流行纹饰。
重鳞纹秦公鼎是以“G”形窃曲纹呈带状环绕于秦公鼎的颈部。
这些简化、抽象的动物纹饰以非常规则的形式呈现,体现了商周时期动物纹饰的社会特定的涵义。
在周礼兴盛的时代,秩序与规则显得尤为重要,它成为统治者统治社会的重要法则,秦公鼎的出土说明秦早期对礼制的重视和建设,也说明在春秋时期甘肃河东地区已不再是蛮荒之地。
(三)钮钟甘肃省博物馆馆藏一套春秋时期的铜编钟(图3),出土于礼县,为钮钟,共9件。
形制相同,大小依次排列。
钟为长体,桥形钮上装饰简化的蟠虺纹,舞部光素,乳丁形枚,隧部饰夔龙凤鸟组合。
最大的一件宽8厘米,高15厘米。
该器物的纹饰与陕西凤翔出土之秦公钟相似,时代当为春秋时期。
据《国语·吴语》记载:“为虺弗摧,为蛇将若何。
”韦昭注曰:“虺小蛇大;是虺属蜥或蛇。
”仔细观察蟠虺纹的纹饰,会发现是许多小蛇状的动物相互缠绕,构成和谐的几何图形。
作为器物的主纹,布满器物的全身。
蟠虺纹属于动物类纹饰,蟠虺纹的形象仍然是以凶怪恐怖的形象出现的,一方面起到一种震慑作用,另一方面则又是寄托一种宗教感情,希望这些图腾动物能给他们带来好运气。
恐怖、历史、命运、野性、悲剧成为这一时期纹饰所共同带有的一种特质。
笔者认为,不管是鱼还是蛇都有生殖崇拜的因素在其中。
(四)环带纹铜鼎甘肃省博物馆馆藏春秋中期环带纹铜鼎(图4),高20.7厘米,口径23.1厘米。
铜鼎为广口,宽折沿,圜底较平,立耳,三足蹄。
外壁花纹为两层,上层为鸟形窃曲纹,下层为波带纹,双耳重环纹,三重足饰纹为变形兽面纹。
环带纹形状特征似一条抖起的带子,波浪起伏,因而又称之波浪纹。
在环带的上下凹里,常填以眉形及口形纹样。
在铜器上表现为依照一定的距离连续组成环带组。
环带纹常饰在鼎、壶等器物的明显部位上。
这种几何形纹饰,以其动态的美,给这个沉重、严肃的青铜器加入了新鲜的飘带,使其动静结合,矛盾之中反而映衬出和谐,使人有一种举重若轻的感觉。
鸟形窃曲纹则是窃曲纹的一种变异,学者已经指出,这是鸟纹套用了窃曲纹线条简略的结构,而非窃曲纹与鸟纹有什么演变渊源关系。
笔者认为自商代开始纹饰趋于简单化、符号化,与青铜器随着时代的发展开始大量生产不无关系。
使用这些青铜器的人群也在不断地扩大,使用地域互相影响和发展。
甘肃陇右地区作为秦王朝的发祥地与中原文明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不论在技法上,还是纹饰风格上都深受商周核心文化区的影响。
此外,在甘肃省博物馆馆藏青铜器中,动物纹还有饕餮纹、龙纹,几何图形有玄纹、乳丁纹、云雷纹、涡纹等,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
三、对青铜器纹饰的几点认识第一,我国对青铜器的研究,主要集中中原地区青铜器的研究,对西部地区,尤其是甘青地区的青铜器研究缺乏深入研究。
比如早期中原青铜器对西部地区出土青铜器的影响,尤其是在纹饰方面的继承和发展,值得我们研究。
第二,在青铜器纹饰方面,研究往往集中于一个或者一组,并且集中于动植物纹饰的研究。
而对于一些出现频率较高的几何纹饰则不太重视。
我们应该去深入剖析这些频繁出现的几何纹饰背后的文化现象。
第三,青铜器纹饰的研究需要加入巫术、宗教的因素去解释可能更合理一些。
夏商周时期,巫、伊、史合为一体,他们的历史中有巫术,巫术中有历史。
把这些恐惧、残酷、凶狠的纹饰作为一个符号标记去分析、研究,必然能够体现它的美学意义。
第四,在青铜器纹饰研究方面,我们需要把一件青铜器上的文字、图像的布局做一系统分析。
这些图像和文字的组合关系恰恰反映其自身的历史意义和美学价值。
[参考文献][1]美·杨晓能著,唐际根、孙亚冰译.另一种古史——青铜器纹饰、图形文字与图像铭文的解读 [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2]李泽厚.美学三书 [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3]杜廼松.中国古代青铜器简说 [M]. 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4.[4]祝中熹,李永平.青铜器 [M].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2011.[5]俄军.甘肃省博物馆文物精品图集 [M]. 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