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

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
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

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

、教学目标:

1.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地质作用及其分类,初步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相关内容,掌握地

质构造类型及其形成的构造地貌,掌握外力作用形式及其形成的地貌。

2.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判读原理示意图,从图中提取有用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

3. 通过学习使学生树立地壳运动和变化的观点,逐步树立物质运动的观点,通过学习板

块构造理论帮助学生树立历史发展的观点,并以此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1、板块构造学说;

2、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3、外力作用与地貌

、教学手段:

计算机动画:地壳水平运动,垂直运动;褶皱形成过程;断层形成过程;风化的岩石标本。

四、教学过程:

引课)喜马拉雅山上发现海洋生物化石,在我国渤海湾钻井到上千米深度,仍是陆地沉积物,这两个实例说明什么?7地壳是不断运动变化的。引起地壳这种变化的力来自何处?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地质作用的分类依据是什么?表现形式有哪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是什么?”列表比较完成。

板书)一、地表形态的变化和地质作用

1.地质作用概念

2.地质作用按能量来源分类

化?垂直运动会使地表形态出现怎样变化?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的关系是什么?为什么会发生地壳运动,引起地壳运动的机理是什么?

(板书)二、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

1 .地壳运动分类

2.板块构造学说

(计算机动画演示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地壳运动使岩层发生变化,其变化特点是什么?

7有些岩层弯曲变形,有些岩层断裂错开,这就是地质构造。

(板书)三、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1?地质构造的概念2?地质构造的类型

(计算机动画演示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岩层弯曲变形属于褶皱。岩层弯曲的特点有什么

不同?在地表形成的地形有什么差异?在野外是否可以地表形态判断褶皱类型?7向上隆起一一背斜,在地表常形成山;向下凹陷一一向斜,在地表常形成谷地。背斜顶部易被侵蚀,

在野外有时背斜成谷,而向斜中心受挤压力的影响,不易被破坏,在外力沉积的作用下常形

成山,因此不能根据地表形态判断背斜和向斜。而应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判断。观察背斜和向斜岩层新老关系有什么差异?7背斜中心老,两翼新; 向斜中心新,两翼老。观察断层与

褶皱在岩层变化上本质的差别是什么?7褶皱岩层是连续的, 断层岩层是断裂的。观察断层的组合形式有几种?形成的地形是什么?典型的实例有什么?根据观察思考结果填表。

(板书)①褶皱

②断层

3.研究地质构造的意义

(提出问题承转)内力作用使地表凹凸不平,外力作用对地表产生什么影响?由背斜和

向斜形成的地形以及产生的地形倒置现象印证内外力作用对地表的影响。

(板书)四、外力作用与地貌

1 .风化作用

(阅读教材中风化示意图或教师提供的风化地貌图片及风化的岩石标本)结合示意图或图片分别说明物理、生物和化学风化形成的不同地貌。明确风化的结果是在岩层外部形成风

化壳,对基岩起保护作用。

(承转)风化壳在流水、风和冰川等外力作用下被侵蚀破坏, 速、风

经搬运离开原地,随着流

速减小,冰川融化,搬运的物质沉积下来,形成不同地貌类型。

(板书)2.侵蚀一一搬运一沉积作用

(教师出示图片或阅读教材中相关的示意图思考)流水的侵蚀和沉积各形成什么地貌?

风力侵蚀和沉积各形成什么地貌?

(板书)①流水作用

侵蚀后的产物被流水搬运,进而沉积形成沉积地貌

(板书)沉积:河流出山口形成冲积扇,中下游形成冲积平原,入海口形成三角洲

②风力作用

侵蚀:风蚀沟谷、风蚀洼地、风蚀蘑菇、风蚀柱、风蚀城堡沉积:戈壁一一荒漠一沙丘一一

黄土沉积地貌,如黄土高原

(总结)外力作用的过程

(板书)

根据本节教材对知识、能力和价值观念的要求,本课重点是对地理原理的分析、理解和掌握,对原理示意图的读图技能训练,培养学生认定、提取、分析和加工有用信息的能力。

基于以上重点内容的确定,因此教学中充分运用教材中提供的各类图像资料,

并自行设计计算机动画示意,以加强学生对地理原理的理解,也有助于学生对地壳运动变化这一观点的理解。

第四章地壳运动及变化(2017高考真题模拟新题)

E单元地壳运动及变化 E1地壳物质循环 5.E1 6.E1 [2017·江苏卷] 图3为某地区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 图3 5.地质构造和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A.甲、乙、丙 B.乙、丙、甲 C.丙、乙、甲 D.丙、甲、乙 5.B[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地质构造与地壳运动。从该地区的地质剖面示意图可以看出,乙处岩层出现断裂、错位,为断层构造;丙为侵入型岩浆岩层,为岩浆侵入乙所在岩层形成的,丙岩层上方为侵蚀面,再往上才形成沉积岩层甲。所以B正确。 6.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形成褶皱的次数是() A.1 B.2 C.3 D.4 6.B[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地质构造与地貌。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未形成褶皱的沉积岩层应与地平面平行,而形成褶皱后沉积岩层发生弯曲变形。从该地区的地质剖面示意图中的岩层倾斜状况可以看出,甲、乙附近沉积岩层与地平面相比,发生倾斜,且甲、乙附近沉积岩层倾斜角度不同,因此该地区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形成两次褶皱,所以B正确。 E1[2017·天津卷] 读图3,回答第3题。 图3甘肃省张掖某地区地貌景观 3.图3地貌景观显示的岩石类型和主要的地质构造最可能是() A.岩浆岩、褶皱B.沉积岩、褶皱 C.岩浆岩、断层D.沉积岩、断层 3.B[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岩石类型和地质构造的判断。地表裸露的岩石在风化、侵蚀等外力作用下形成碎屑物质,再经风、流水等外力的搬运、沉积,最后经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沉积岩的典型特征是具有层理构造、常含有化石。图中地貌景观显示的岩石类型为沉积岩。该地区岩层受内力作用影响,发生弯曲且并未丧失连续性,因此该地区主要的地质构造为褶皱。所以B正确。

(完整版)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知识体系构成

第二节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 本节知识结构: 一、地壳变动的概念 二、调变动的动力一地质作用 三、内力作用及地壳运动 四、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 一、地壳变动 (一)概念:地壳内部及其表面的一切变化被称为地壳变动二地质作用:(地壳变动是由于受到力的作用) (一)概念: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作用称之为地质作用。 (二)类型:按其能量来源不同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播放外力作用视频内容 (三)作用特点:有时迅速激烈,有时缓慢。 注:地壳变动包括内力作用下的各种变动和外力作用下的各种变动,其中,地壳运动是内力作用下的一种表现形式。 三、地壳运动 播放关于地壳运动形式的flash动画,并利用书本演示地壳的水平碰撞和拉张运动。在 演示基础上对比分析两种运动形式的异同。 (一)地壳运动的类型: (二)地壳运动的理论基础板块构造学说 1首先分析大陆、大洲、地壳、岩石圈等基本概念。说明六块大陆、七大洲的区别与 联系,在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基础上,说明岩石圈的构成一一由地壳与上地幔顶部岩石物质构

成。包括大陆和大洋的底部。 2?分析板块构造学说的三点主要内容 (1)岩石圈被断裂构造带(海岭、海沟、造山带和断层等)分割成六大板块。大板块内部又分若干小板块。 在此基础上说明六大板块的构成,进一步说明大陆、大洲、板块的区别与联系。具体说明印度半岛、阿拉伯半岛的板块所属。同时说明太平洋是一个完全的大洋板块。 说明板块的边界有两种类型。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 (2)板块处于不断低运动之中。形成两类边界类型:碰撞一一消亡边界,拉张一生长边界 (3)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动。 可以利用火车或汽车交通事故中,车的四周比较危险,中间比较安全。 3?板块构造学说对地质地貌现象的解释 板块相对移动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 (1)板块发生张裂地区,常形成裂谷和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和大西洋。根据两种边界 类型进一步解释地中海、太平洋、大西洋、红海、东非大裂谷在海洋史上的年龄阶段分别处 于老年期、壮年期、青年期、幼年期、胚胎期。 (2)板块碰撞挤压地区,常形成山脉: ①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撞时,大洋板块一侧形成海沟、海岭,大陆板块一侧形成岛 弧和海岸山脉。播放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的视频短片。让学生认识太平洋板块中海沟、海岭的形成和亚欧板块一侧岛弧的形成。并进一步说明美洲西侧科迪勒拉山系的形成是北部 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落基山脉) 、南部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碰撞(安第斯山脉) 的结果。 ②大陆板块和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巨大的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播放印度洋板块亚欧板块碰撞的视频短片。 通过大屏幕进行简单的课堂练习。 (3)板块的边界常发生火山和地震。让学生结合实际和初中所学,并利用大屏幕总结世界上的火山地震带 环太平洋地震火山带,地中海一一喜马拉雅地震带。 (三)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播放地质构造的 flash动画并不断进行讲解。 1.地质构造: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型变位。

微专题4:流水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

微专题4:流水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 【高考母题再现】 【2015?新课标全国1】 图4示意在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的某监测剖面上,不同年份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起始点是位于海岸一侧的固定点。读下图,完成下列小题。 10.1975-2004年,该剖面近岸海域海底侵蚀.淤积的变化趋势是() A.持续淤积 B.先侵蚀、后淤积 C.持续侵蚀 D.先淤积、后侵蚀 11.推测1992-1997年期间() A.黄河流域年均降水量增加 B.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少 C.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 D.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 【考点难点突破】 【知识链节】 1.河流侵蚀地貌 河谷发育的不同阶段,河流侵蚀作用的主要方式及其对河谷形态的影响有明显差异(如下表) 河谷形成阶段初期中期成熟期 主要侵蚀方式以下蚀和溯源侵蚀 为主 河流下蚀减弱,侧蚀加强以侧蚀为主 河谷形态特征河谷横剖面呈“V” 型 河流在凹岸侵蚀,在凸岸堆 积,河谷出现连续河湾 河谷横剖面呈“U”型,上游 窄而深,下游宽而浅 2.河流堆积地貌 组成部分分布形成地貌特点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洪积—冲积平原山前 水流流出山口,地势趋于平缓,水流变慢, 泥沙沉积,形成洪积扇或冲积扇,各个洪积 扇或冲积扇连接成洪积—冲积平原 以谷口为顶点呈扇形, 冲积扇顶端到边缘地 势逐渐降低,堆积物颗 粒由粗变细 土壤深厚肥沃, 既不旱也不涝, 是高产田所在地 河漫滩平原河流中下游 河流下蚀作用减弱,侧蚀作用加强,河流凹 岸侵蚀,凸岸堆积形成堆积体,堆积体在枯 水季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如果河流改道, 河漫滩被废弃,多个被废弃的河漫滩连在一 起形成河漫滩平原 地势平坦.宽 广 土壤肥沃,易旱 易涝.粮食产量不 稳定 三角洲平原河流入的口 外海滨地区 河流到达海岸入时,流速极缓,河流携带的 泥沙便会堆积在河口前方,加潮顶托形成三 角洲 多呈三角形,地势平 坦,河网稠密,河道由 分叉顶点向海洋呈放 土壤肥沃,易形 成盐碱化,影响 农业生产

2020年高考地理重难点专练04 地壳运动与地形塑造(含解析)

重难点04 地壳运动与地形塑造 〖重难点解读〗 自然环境中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对地理环境的演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本部分是高考的重点。从历年高考题本专题在高考命题中的命题频率很高。从高考题分布情况看,重难点主要集中在地表形态形成的过程和作用力,尤其是从整体性原理的视角,审视某地地貌形态演变及其产生的影响是近年来命题的重点。此外,地形、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也是重要的命题点,难度一般。命题形式上常采用地貌景观图、剖面图、地质构造图作为命题素材,考查地貌的形成过程和内外力作用的过程。 〖典例探究〗 (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Ⅱ·节选)3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随着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北移,地中海不断萎缩,里海从地中海分离。有学者研究表明,末次冰期晚期气候转暖,里海一度为淡水湖。当气候进一步转暖,里海北方的大陆冰川大幅消退后,其补给类型发生变化,里海演化为咸水湖,但目前湖水盐度远小于地中海的盐度。下图示意里海所在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 (1)板块运动导致的山脉隆起改变了区域的地貌、水文和气候特征,分析这些特征的变化对里海的影响。 (6分) (4)指出黑海、地中海未来演化为湖泊的必要条件。(4分) 【答案】(1)山脉隆起,里海与海洋分离,形成湖泊(湖盆)。山脉隆起,导致里海汇水面积缩小,湖泊来水量减少,湖泊面积缩小。山脉隆起,阻挡湿润气流,导致干旱,推动湖泊向内陆湖演化。 (4)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继续)北移(或板块运动趋势不变)。 【解析】以里海的演化过程为背景材料,考察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问题,包括地壳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气候与湖泊盐分的关系、板块边界问题等内容。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知识点

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知识点 1.地质作用概念:由自然力引起的地壳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 2.地质作用按能量来源不同,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主要是由地球内能引起的,外力作用能量来源是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内力作用表现形式:岩浆活动、地壳运动、变质作用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 3.岩浆活动:人们认为软流层是岩浆的发源地,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岩浆活动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岩浆上升到一定位置,在地壳中冷凝而结晶,岩浆侵入地壳形成花岗岩;另一种是岩浆冲破上覆岩层喷出地表,形成火山,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玄武岩。 4.地壳运动又称构造运动,一般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地壳运动的结果成为地质构造。地质构造分为褶皱和断层,褶皱分为背斜和向斜,断层分为地垒和地堑。 4.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急剧释放的表现。地震按成因分类:构造地震、火山地震、人为地震,其中地壳的构造运动,特别是断裂构造运动是引起地震的最主要的原因,即地震的主要类型是构造地震。地震释放的能量的大小用震级表示,一次地震发生只有一个震级。地表受到地震影响破坏的程度用烈度表示,一次地震发生可以有多个烈度。 5.板块运动与地貌 6.板块构造运动: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整个岩石圈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一些活动带分割成了许多单元,这些单元叫做板块。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全球岩石圈共分为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其中,只有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被称为大洋板块。 7.外力作用:主要包括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在干旱、地势较高的地区,风对地表的侵蚀作用十分明显。在气候湿润的山区,以流水侵蚀对地表的破坏作用最大。 8.流水作用与风力作用。 9.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①上升冷却凝固 ②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外力作用 ③变质作用 ④重熔再生

4。地表形态的变化

第四节地表形态的变化 范例剖析 1.下列事物哪些是地质作用的结果? a.月球表面的环形山 b.大寨的梯田 c.褶皱山 d.荷兰的围海造田工程 e.石灰岩变成大理岩 f.岩石断裂、错位 2.写出下列地形形成的主导因素,以喜马拉雅山的形成为例,说明内、外力作用对地形的影响? (1)台湾海峡(2)喜马拉雅山(3)华北平原(4)长江三角洲 (5)几千年来渤海的形状一直未变(6)塔克拉玛干的沙丘(7)西北地区风蚀蘑菇 [解析]地球上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壳的表面形态、物质组成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称为地质作用。地质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可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其区别如下表格)。 答案1。a.不是,因为它不发生在地球上。b.不是,因为它不是自然界的原因形成的。c.是,因为它的形成是发生在地球上,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的地壳表面形态的变化。d.不是,因为不是自然界原因形成的。e.是,因为它是在地球上,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壳的物质组成的变化。 f.是,因为它是发生在地球上,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的地壳内部结构的变化。 2.(1)内力作用(2)内力作用(3)外力作用(4)外力作用(5)内外力共同作用(6)外力作用(7)外力作用。喜马拉雅山是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相挤压而形成的巨大的褶皱山系,在它受内力不断隆起的过程中,外力也在不断地对它风化、侵蚀、使之不断变低,内、外力作用同时进行。但内力作用很强大,在同一时间内地壳隆起的高度大于风化、侵蚀降低的高度,使得喜马拉雅山形成为世界上最雄伟的山脉之一。所以喜马拉雅山的形成既有内力作用,又有外力作用,而内力起主导作用。 3.风力、流水、冰川、海浪等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的破坏作用是:() A. 风化作用 B. 沉积作用 C. 搬运作用 D. 侵蚀作用 [解析] 外力作用主要有五种作用,即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作用。 风化作用是岩石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地方,在温度变化、水、大气及生物作用的影响下发生的破坏作用;侵蚀作用是风力、流水、冰川、海浪等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的破坏作用;

《地壳运动和变化》练习题

地理强化训练七水的运动 (适合1、2、3、4、5、6、7、26) 一,单项选择题 国际能源网2009年1月报道:全球环境基金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共同开发能源新项目----地底热岩技术,正在东非大裂谷迈出21世纪新的一步,以扩大对发展中国家的电力供应。东非大裂谷地热能开始发电于2009年开始运营。据此回答⑴~⑶题。 ⑴位于东非大裂谷东西两侧的板块是() A.亚欧板块南美洲板块 B.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 C.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 D.非洲板块非洲板块 ⑵从形成原因上看,东非大裂谷的形成原因是() A.板块张裂作用 B.板块挤压作用 C.流水侵蚀作用 D.冰川侵蚀作用 ⑶东部非洲与中部非洲都地处低纬度,但自然景观不同,其主要原因是() A.海陆位置 B.太阳辐射 C.地形特征D.人为破坏 答案:⑴D ⑵A ⑶C 例2 (2011届太原市高三年级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塞拉比斯古庙遗址位于意大利的那不勒斯海岸,这座古庙早已倒塌,只剩下三根大理石柱子,每根石柱中间都有“百孔千疮”的一段,而它的上截和下截却保存得比较完整。读图,完成⑴—⑵题。 答案:⑴B ⑵A 下图为某地某水平面的岩层分布图,读图回答3~5题。 3.图中丁处的地质构造为( ) A.褶皱 B.背斜C.向斜D.断层 4.图中甲和丁两处可能都有含煤层和煤层气,从矿难成因上看,图中甲、丁两处最容易发生的矿难事故分别是( ) A.瓦斯爆炸和透水事故B.井喷事故和瓦斯爆炸 C.透水事故和瓦斯爆炸D.透水事故和井喷事故 5.若该地地表甲处为谷地,丁处为山岭,其成因是( ) A.地壳运动所致B.内力作用所致 C.岩浆活动所致D.外力作用所致 (2010·聊城模拟)读“某地地质剖面图”,其中C为沉积物,B、F、C为沉积岩,A、D为不同时期的岩浆岩,而且该地没有发生过地层倒置现象。据此完成6~7题。 6.据图判断该地发生过的地质作用有( ) ①地壳运动②岩浆活动③变质作用④外力作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如果在这里修一条东西走向的地下隧道,应该选择在F处 B.假如C地层上为松散沙质沉积物,则该地可能常年盛行北风 C.A处有可能找到化石 D.如果该地有石油,则应该在2地向下打井开采 (2011届河南省郑州市高中毕业年级第一次质量预测) 图4反映了塔里木盆地中沙尘暴形成时的风场状况,读图完成7~8题。 8.粉尘和黄土堆积海拔最高的区域在 A.昆仑山北坡 B.天山南坡C.帕米尔高原东侧 D.盆地东部 9.盆地东部所示地貌 A.能指示当地的盛行风风向 B.由流水侵蚀作用形成 C.是典型的风化地貌 D.是流水沉积地貌 大约七到八亿年前,如今的新疆南部地区 是一片汪洋大海。山玉是海洋时期白云石大理 岩遇岩浆热液作用而形成的。读下图,回答3~ 4题。(和田河中上游流域图) 3.从岩石成因看,山玉属于( )。 A.沉积岩 B.变质岩 C.岩浆岩 D.玄武岩答案 B 4.子玉是由山玉“天琢”而成,与“天琢”有关 的地质作用是( )。 A.流水作用B.风力作用 C.岩浆作 用D.冰川作用 解析内力作用是地表地貌的塑造师,外力作用是地表地貌的雕刻师。答案 A 位于冰岛南部的艾雅法拉火山于2011年4月14日喷发,火山灰在7 000~10 000米的高空形成了火

(完整版)3.2地壳变动和地表形态

3.2 地壳变动和地表形态 教学目的: 识记:地质作用,褶皱与褶皱山脉,地质构造与人类生产活动,外力作用形式: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流水作用及地貌 类型,风力作用及地貌类型。 理解: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背斜和向斜,断层及地貌类型。 教学重点、难点: 1.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的关系。 2.地质构造类型与地貌。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地壳的变动: 1.地表形态的变化:用“沧海桑田”解释 实例:在珠穆朗玛峰顶部发现珊瑚化石,在台湾海峡底部发现陆生植物化石。 2.地质作用: ①概念: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作用 ②分类(根据其能量来源): 地质作用有些进行的很迅速,很激烈,如地震、火山喷发、山崩、泥石流等,但往往造成自然灾害;有的进行得十分缓慢,但年长日久,缺会使地表形态发生更为显著的变化,如华北平原的形成和喜马拉雅山的形成等。二、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

1.地壳运动: ①划分依据:地壳运动的性质和方向 ②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水平运动和升降运动相伴发生,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区域有主次之分。但就全球而言,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2.板块构造学说: ①板块:地球的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构造带分割成许多单元,叫板块。全球的岩石圈共分为六大板块,大的板块又分割成许多小的板块。 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被海水覆盖 亚欧板块 非洲板块既有大面积的陆地 印度洋板块 南极洲板块又有大面积的海洋 美洲板块 ②板块的边界: 生长边界:板块作相背运动,如海岭、断层 消亡边界:板块作相向运动,如海沟、造山带 ③板块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 ④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活跃,火山和地震多集中于此。 ⑤板块的运动与地貌: 板块张裂地带多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和大西洋的形成。 板块碰撞挤压的地区,常形成山脉。 大陆板块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下,往往形成海沟 与 大洋板块大陆板块受挤上拱,隆起形成岛弧 大陆板块间:巨大的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位于印度洋板块上) ⑥意义:地球上海陆的分布与形成,陆地上山地、高原、平原地貌格局的形成,都是板块运动的结果。

地壳运动的类型及分析判断

运动类 型 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 岩层运 动方向 冬=~挤压 匚―f _张裂 盆地广/\ 对地形 的影响 形成断裂带和褶皱山脉 常形成高原、断块山及盆地和平原等地貌 举例 东非大裂谷、喜马拉雅山 我国台湾海峡的形成、意大利那不勒斯湾海岸的变迁 相互关 系 ① 它们相伴发生 ② 在不冋时期和不冋区域,两者常有主次之分 ③ 就全球而言,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以垂直运动为辅 (3)(2013天津文综)下图中一些珊瑚岛海岸, 分布着珊瑚碎屑组成的沙滩。 这些沙滩形成于搬 运作用。( ) 北京时间2014年4月2日7时46分和3日10时43分,图示区域先后发生两次强烈地震, 震级分别为里氏8.2级和里氏7.8级。据此回答2?3题。 2 .图中山脉的成因主要是 ( ) A. 地壳水平运动 B. 地壳垂直运动 C. 地震活动频繁 D. 大规模火山喷发 3 .该地区地震多发的原因主要是 ( ) ① 地壳厚度很薄 ②地壳张裂地带 ③地壳碰撞挤压 ④地壳运动活跃 A. ①③ B .②③ C.③④ D .①④ 外力作用 形成的地貌形态 分布地区 风力 风力吹蚀和磨蚀,形成戈壁、风蚀洼地、风 干旱、半干旱地区(例:雅丹 侵蚀 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 地貌) 太半洋础瑚礁i 岛)分布示盘图 /!仝

流水侵蚀侵蚀 使谷地、河床加深加宽,形成“ V型谷;使坡面破 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形成“红 色沙漠” “石漠化”等 湿润、半湿润地区(例:长江三 峡、黄土高原地表的千沟万壑、瀑 布) 溶蚀 形成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峰林等咯斯特地 貌,般地表崎岖,地表水勿渗漏 可溶性岩石(石灰岩)分布地区 (例:桂林山水、路南石林、瑶琳 仙境) 冰川侵 蚀 形成冰斗、角峰、“ U型谷、冰蚀平原、冰蚀 洼地等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 (例:挪威峡湾) 海水 侵蚀 形成海蚀柱、海蚀崖、海蚀穴、海蚀平台等海蚀地貌滨海地带 作用对地貌的影响分布地区 冰川堆积沉积物颗粒大小不分、杂乱沉积,形 成冰磧地貌 颗粒大、密度大 的先沉积,颗粒 小、密度小的后 沉积(具有明显 的分选性) 在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 流水堆积形成冲积扇(出山口)、三角洲 (河口)、冲积平原(中下游) 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如黄河三角 洲、恒河平原等) 风力堆积形成沙丘、沙垄和黄土堆积干旱内陆及其邻近地区(如塔克拉玛干沙漠里的沙丘、黄土高原的黄土) 海水 堆积 形成沙滩等海岸地貌滨海地带 (2014安徽文综)鄱阳湖地区夏季的风向、降水等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位置变化的影响。 鄱阳湖汛期水位上升,湖面辽阔;枯水期水位下降,水流归槽成为“赣江”(图b)。图中的沙岭沙山(29.5 N附近)形成于2万年前,由松散沙粒组成。沙山临湖一侧发育了一系列垄(脊) 槽(谷)相间的地形。读图,回答第1 题。 3b

高一地理地壳运动和变化测试题

2016年高一地理地壳运动和变化测试题 一、选择题 结合某区域岩层新老关系示意图,回答1~2题。 1.图甲中A处的地形为 A.背斜山B.背斜谷C.向斜山D.向斜谷2.若图中B地发现有溶洞景观,该处的岩石类型最有可能为图中的 A.a B.b C.c D.d 读右图,回答3~4题。 3.从成因上看,山地M属于 A.背斜形成的褶皱山B.向斜形成的褶皱山 C.断层形成的断块山D.岩浆喷发形成的火山 4.下列山地中,成因和图所示不同的是 A.庐山 B.富士山C.华山 D.泰 山 下图为“某区域示意图”,左图为右图中“R河河谷及其附近地质剖面示意图”(R河河谷的形成主要受地转偏向力影响)。读图回答5~7题。 5.R河流的流向大体上为 A.自北向南B.自南向北 C.自东向西D.自西向东 6.R河河谷处的地质构造为 A.向斜B.背斜 C.谷地D.山岭 7.R河应位于 A.北半球B.南半球 C.东半球 D.西半球 2012年12月28日武汉地铁2号线开通,是国内首条穿越长江的轨道交通线路。读“武汉市地质剖面图”,回答8~9题。 8.图中地质构造叙述正确的是 A.甲是向斜B.乙是背斜 C.丙是断层D.丁是滑坡

9.图中最适合建设地铁轨道的地点是 A.甲 B.乙C.丙D.丁 下图为“某流域地质构造与地貌示意图”,读图完成10-11题。 10.关于图示地区各地的叙述正确 的是 A.甲处山地为背斜构造 B.丙处峡谷景观明显 C.②地有可能找到石油 D.③处岩石内部张力大 11.若在图中乙处修建一水库,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是 A.使河流下游径流量变幅减小 B.河口泥沙沉积增多 C.库区周围气温日较差变大D.下游湖泊面积不断萎缩 12、上图中甲、乙、丙、丁处可能形成的地貌与下列四幅图配对正确的是 A.甲—Ⅲ B.乙—Ⅳ C.丙—Ⅰ D.丁—Ⅱ 下图为世界某区域海沟的分布示意。完成13-14题 13.图中M海沟的成因是 A.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张裂 B.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碰撞 C.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挤压 D.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的张裂 14.图中甲、乙两地 A.全年受副高控制,干旱少雨 B.夏半年的盛行风向相同 C.全年受信风控制,干旱少雨 D.冬半年的盛行风向相同 读板块分布示意图(甲图)及板块碰撞示意图(乙图),回答15-16题。 15、喜马拉雅山脉是图中的______和_______板块相撞而成的

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 高一地理组庞海波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褶皱的概念和基本形态,掌握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皱山的概念;2.了解断层的概念,掌握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断块山的概念;3.理解褶皱与断层的实践意义。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培养学生读图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2.通过分析各种山地的成因,培养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通过案例,尝试联系实际,培养动手演示、判读图像、比较、分析、归纳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学习,激发学习地理问题的兴趣,从而培养科学的学习态度;2.学会用地理的眼光欣赏和认识自然界的美。 教学重点 1.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皱山的概念。 2.掌握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断块山的概念。 教学难点 1.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 2.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列表比较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设备、课件及书本、竹片。 教学过程 导入设计: 视频导入 我们看到大自然的山形态万千,有些山有巨大的陡崖,山体平地拔起格外险峻,有些山绵延千里,岭谷相间,还有的形状浑圆,风景秀丽…… 过渡:地表形态千姿百态,不断变化,我们前面学习的板块运动塑造着宏观地形,而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则是由地质构造影响形成的。今天我们来学习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推进及课堂设计: 大家把书打到38页,看一下什么是地质构造。 板书: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提问:地质构造的定义 教师讲解:地质构造即地壳运动引起的岩层的变形变位。常见的地质构造有两种:褶皱和断层。我们首先来学习褶皱。

高考地理重难点解析:地壳运动与地形塑造

高考地理重难点解析:地壳运动与地形塑造【重难点解读】 自然环境中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对地理环境的演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本部分是高考的重点。从历年高考题本专题在高考命题中的命题频率很高。从高考题分布情况看,重难点主要集中在地表形态形成的过程和作用力,尤其是从整体性原理的视角,审视某地地貌形态演变及其产生的影响是近年来命题的重点。此外,地形、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也是重要的命题点,难度一般。命题形式上常采用地貌景观图、剖面图、地质构造图作为命题素材,考查地貌的形成过程和内外力作用的过程。 【典例探究】 (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Ⅱ·节选)3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随着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北移,地中海不断萎缩,里海从地中海分离。有学者研究表明,末次冰期晚期气候转暖,里海一度为淡水湖。当气候进一步转暖,里海北方的大陆冰川大幅消退后,其补给类型发生变化,里海演化为咸水湖,但目前湖水盐度远小于地中海的盐度。下图示意里海所在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 (1)板块运动导致的山脉隆起改变了区域的地貌、水文和气候特征,分析这些特征的变化对里海的影响。(6分) (4)指出黑海、地中海未来演化为湖泊的必要条件。(4分) 【答案】(1)山脉隆起,里海与海洋分离,形成湖泊(湖盆)。山脉隆起,导致里海汇水面积缩小,湖泊来水量减少,湖泊面积缩小。山脉隆起,阻挡湿润气流,导致干旱,推动湖泊向内陆湖演化。 (4)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继续)北移(或板块运动趋势不变)。 【解析】以里海的演化过程为背景材料,考察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问题,包括地壳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气候与湖泊盐分的关系、板块边界问题等内容。 (1)山脉隆起导致区域的地貌、水文和气候特征的变化对里海的影响要分别从山脉对

地壳运动与地形变化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2.了解板块构造学说,板块运动与地形的关系。 3.了解地质构造的类型及其实践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会阅读地质构造和地质剖面示意图。 2.学会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 3.学会野外地质、地貌调查的一般方法。通过课堂和野外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总结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内、外力的相互作用推动地貌演化的认识,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2.通过地壳运动和地质作用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地理环境的复杂性、多样性,并对学生进行科学的环境观教育。 3.了解地质构造规律以及对于找矿、找水、工程建设的重要意义,从而培养学生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的思维意识。 4.通过教材中图片的教学,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通过欣赏由于内、外力作用形成的一些优美自然风光,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界奥秘的科学精神,树立科学美的观念。 教学重点: ①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②板块构述学说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背斜、向斜及形成的主要地形 教学方法: 讲解法、演示法、读图分析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有关投影片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可以看到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例如一望无际的平原、高大连绵的山脉……(最好举学生熟悉的本地的一些例子),这些地形是怎样形成的?我们看到的这些地形是否以后就不变了呢?我们来看下面的资料,同学们一起来分析分析。[投影资料]资料1:1975年,我国科学考察登山队在喜马拉雅山区的岩石中发现了含有鱼、海藻、海螺等海洋生物的化石,这说明什么问题? 资料2:近年来,人们发现在台湾海峡海底的某些地方分布着古代森林的遗迹,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启发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今天的地表形态,是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不断演化而成的,现在仍在不断变化着,大家熟悉的成语“沧海桑田”也正是说明了地表形态的不断变化。我们现在看到的地表形态只是整个地壳演化史中的一个镜头。(让学生根据本地的地貌,多举实例说明)在这第二节中,我们将要学习是什么原因造成地形的不断变化以及是怎样变化的。 [板书]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知识点

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地壳的运动和变化知识点 1.地质作用概念:由自然力引起的地壳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 2.地质作用按能量来源不同,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主要是由地球内能引起的,外力作用能量来源是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内力作用表现形式:岩浆活动、地壳运动、变质作用;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 3.岩浆活动:人们认为软流层是岩浆的发源地,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岩浆活动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岩浆上升到一定位置,在地壳中冷凝而结晶,岩浆侵入地壳形成花岗岩;另一种是岩浆冲破上覆岩层喷出地表,形成火山,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玄武岩。 4.地壳运动又称构造运动,一般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地壳运动的结果成为地质构造。地质构造分为褶皱和断层,褶皱分为背斜和向斜,断层分为地垒和地堑。 地质构造示意图岩层形态地表形态 实践意义 内力作用外力作用 褶皱背 斜 中心岩层向上拱起形成山岭顶部受受张力被 侵蚀成为谷地 良好的油气构造,开凿隧道 通常选背斜,原因:背斜成 拱形,安全稳定,不易积水。向 斜 中心岩层向下弯曲成为谷地槽部受挤压不易 侵蚀反成山岭 良好的储水构造 断层地 垒 中间岩块上升,两侧岩 块相对下降 形成块状山地,如华山、庐山工程建设遇断层要避开,以 免诱发地震、滑坡、渗漏、 坍塌等地质灾害。 地 堑 中间岩块下降,两侧岩 块相对上升 形成狭长的凹陷地带,如陕西 的渭河平原、东非大裂谷 4.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急剧释放的表现。地震按成因分类:构造地震、火山地震、人为地震,其中地壳的构造运动,特别是断裂构造运动是引起地震的最主要的原因,即地震的主要类型是构造地震。地震释放的能量的大小用震级表示,一次地震发生只有一个震级。地表受到地震影响破坏的程度用烈度表示,一次地震发生可以有多个烈度。 5.板块运动与地貌 板块相对移动边界类型对地貌的影响举例 张裂生长边界裂谷和海洋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 碰 撞 大陆板块与大 陆板块碰撞 消亡边界巨大褶皱山系喜马拉雅山(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 阿尔卑斯山(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碰撞) 大陆板块与大 洋板块碰撞 消亡边界海沟、岛弧和 海岸山脉 安第斯山(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碰撞)、 马里亚纳海沟、亚洲东部岛弧世界两大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 6.板块构造运动: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整个岩石圈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一些活动带分割成了许多单元,这些单元叫做板块。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全球岩石圈共分为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其中,只有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被称为大洋板块。 7.外力作用:主要包括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在干旱、地势较高的地区,风对地表的侵蚀作用十分明显。在气候湿润的山区,以流水侵蚀对地表的破坏作用最大。 8.流水作用与风力作用。 外力作用风力作用流水作用 侵蚀作用风蚀沟谷瀑布、峡谷 风蚀洼地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 风蚀蘑菇、风蚀城堡云贵高云的喀斯特地貌 沉积作用沙丘河流流出山口处——冲积扇 沙垄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 黄土高原河流入海口——河口三角洲 9.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在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中,内力作用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外力作用可夷平地表。 ①上升冷却凝固 ②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外力作用② ③变质作用④重熔再生 岩浆 岩浆岩变质岩 沉积岩 ④ ④ ④ ② ③ ③ ①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过关检测(二) 地表形态变化

专题过关检测(二)地表形态变化 [知能强化练] (2019·宿迁期末)澳大利亚艾尔斯岩石,是世界最大的整体岩石,主要成份为砾岩、砂岩等,其中砂岩富含浅红色的长石,其色泽会随着一天阳光的变化而变化。图1为澳大利亚艾尔斯岩石景观图,图2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艾尔斯巨岩的主要岩石类型是图2中的( ) A.甲B.乙 C.丙D.丁 2.艾尔斯岩石顶部圆滑光亮,四周陡崖上形成了一些自上而下、宽窄不一的沟槽、浅坑,其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①B.② C.③D.④ 解析:1.D 2.A 第1题,据题意分析可知,艾尔斯岩石的主要成份是砾岩、砂岩等,而砂岩和砾岩为沉积岩。沉积岩是沉积物经过固结成岩作用而成的。第2题,据题意分析可知,艾尔斯岩石顶部圆滑光亮(外力作用),四周陡崖上形成了一些自上而下、宽窄不一的沟槽、浅坑(流水侵蚀作用)。再据图2分析可知,指向沉积物的箭头①是外力作用。 (2019·无锡一模)如图是“某地地形剖面及其地下同一沉积岩层埋藏深度示意图”。岩层的埋藏深度(岩层距离地面的垂直距离)可以用来帮助恢复岩层的形态。丙处岩石类型与周围明显不同。读图回答3~4题。 3.仅考虑太阳辐射影响,图示甲处地貌未来最先可能演变成( ) A.背斜山B.向斜山 C.背斜谷D.向斜谷 4.该岩层在乙处出现缺失的原因及丙处岩石类型最可能是( ) A.受张力岩层破碎被侵蚀花岗岩

B.受挤压岩层破碎被侵蚀石灰岩 C.因流水堆积岩层被覆盖砂岩 D.因断裂陷落岩层被覆盖黏土 解析:3.B 4.A 第3题,据题意分析可知,甲处同一沉积岩层埋藏深度中间较深,两侧较浅,说明岩层向下弯曲,其地质构造可能是向斜,仅考虑太阳辐射影响,甲处向斜不易被侵蚀而成山岭。第4题,据题意分析可知,乙处同一沉积岩层埋藏深度中间较浅,两侧较深,说明岩层向上弯曲,其地质构造可能是背斜,而在乙处出现部分岩层缺失,是因为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层破碎,易被侵蚀,然后被外力搬运。丙处岩石类型与周围不一样,说明丙处岩石可能由于岩浆侵入而形成的花岗岩。 (2019·苏州一模)如图为某一出露地表的岩石,A—F为沉积岩,G为花岗岩,f为断层。B岩层中有三叶虫(距今5.6亿~2.4亿年)化石,E岩层中有恐龙(距今2.3亿年~6 500万年)化石,F层中有火山灰层T,T层中矿物的形成距今约300万年。读图回答5~6题。 5.图中断层f的走向为( ) A.东—西走向B.南—北走向 C.东北—西南走向D.西北—东南走向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花岗岩G侵入在火山喷发T之后 B.断层f发生在花岗岩G侵入之前 C.a处岩石年龄最老,b处岩石年龄最新 D.花岗岩G的地质年龄可能为距今1 400万年 解析:5.C 6.D 第5题,根据图中指向标,判断图中断层f的走向为东北—西南走向。第6题,F层覆盖花岗岩G,说明花岗岩G侵入早于F层,火山灰层T存在于F层,晚于F 层,花岗岩G侵入在火山喷发T(距今约300万年)之前,地质年龄可能为距今1 400万年;断层f发生晚于F层的形成,在花岗岩G侵入之后;a处岩石年龄最老,但是b处岩石年龄不是最新的。 (2019·金中海中南外三校四模)读某地区地质剖面图,完成7~8题。

地表形态的变化

第三节地表形态的变化 一、选择题 1.对我国东部地区地表形态形成起主要作用的外力是 ( ) A.流水 B.风力 C.海浪 D.冰川 2.下列行为能够给人类带来利益,且避免灾害的是:( ) a.在山区修建水库; b.在山区开荒种粮; c.在丘陵缓坡地带修水平梯田种粮; d.在干旱草原区垦荒种粮 A.ab B.bc C.ac D.ad 3.下列地形由于冰川作用形成的是 ( ) ①长江三角洲;②汾河谷地、渭河平原;③挪威西海岸的峡湾;④北美五大湖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4.我国北方地区在春季有时出现沙暴天气,产生这一现象的外力作用是 ( ) A.风力的侵蚀作用 B.风力的搬运作用 C.风力的沉积作用 D.风化作用 5.下列平原中,主要由侵蚀作用形成的是 ( ) A.东欧平原 B.亚马逊平原 C.密西西比平原 D.印度河恒河平原6.( 表示风向)右面沙丘图中能正确表示移动沙丘 的是 ( ) 7.若想植树造林固定移动沙丘,造林地应选在 ( ) ①沙丘陡坡一侧②沙丘缓坡一侧 ③沙丘移动的前方④沙丘移动的后方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8. 考古探险队员发现周围地貌景观发生有规律的变 化,离风源由近及远,地貌的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 A.戈壁沙滩、沙漠 B.沙漠、戈壁、沙滩 C.戈壁、沙漠、沙滩 D.沙滩、戈壁、沙漠 9.下列四幅图,由流水作用形成的沉积地貌是 ( ) ①②③④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读长江三角洲形成示意图,回答10~11题。 10.长江三角洲的形成主要外力作用是 ( ) A.风力作用 B.沉积作用 C.侵蚀作用 D.搬运作用 11.长江入海口处形成的沙洲,将来有可能与哪岸相连 ( ) A.北岸 B.南岸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教案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地质作用和含义; 2.了解内力作用、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理解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之间的关系,知道地表形态是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共同作用结果; 4.理解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和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读图,能够正确判别地质构造的类型,并能利用地质构造的规律去指导生产实践,如储水、储油、开凿隧道等; 2.能够自己学会读图分析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能够应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自然界的一些地理现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地壳运动及地壳物质的循环等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2.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界奥秘的科学精神,树立科学的自然观念; 3.树立正确的防灾、抗灾意识,掌握正确的防御手段。 【教学重点】 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貌的影响、地壳的物质循环。【教学难点】 地壳运动形成的地貌

【教学方法】 课件演示法、比较法、读图分析讨论法、野外实地考察法(教学条件允许)、课前探究法【教学过程】 播放开篇音乐(big big world),培养双语班学生课前情感。 〖导入新课〗教师播放视频,请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寻找出现的灾害名称。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感受所出现的灾害场面及灾害所导致的结果,“体验”自然灾害对人类带来的生命和财产损失。 〖教师提问〗请学生从自然灾害:地震、台风、滑坡、岩浆、洪涝、暴雨、火山、干旱、寒潮、海啸、沙尘、龙卷、泥石流、地壳运动中指出视频中所涉及到的内容。 【学生活动】学生回顾,探讨补充完整。 〖教师追问〗引起地壳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作用统称为地质作用,按其能量来源不同,可以分为内力作用、外力作用。以上这些事件中,哪些是因为地球内能的释放而引起的? 【学生抢答】地震、岩浆、海啸、火山、地壳运动 〖教师承接〗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内力作用的四个重要结果:火山和岩浆、地壳运动、变质作用、地震。首先请学习小组的同学介绍几个世界著名的大火山。 【研究组一】展示讲解研究成果:世界著名的大火山(详图见课件,详细内容见学生展示) 1.坦博拉火山(Tambora)位于印尼松巴哇岛,东经 118.00°,南纬8.25°,是一座复合型火山。坦博拉火山1815 年的一次大喷发从4月5日持续到7月中旬,高度从4100 米降至2850米,是世界上有历史记载的最大的一次火山爆发。 喷入空中的火山灰和碎石估

地壳运动与地质构造

第八章地壳运动与地质构造 §1 概念 大家已有了岩石的概念:岩浆、沉积岩、变质岩,它们是不同的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岩浆岩中的侵入岩应地下形成,地表看不见。但现在大量突出地表,甚至形成高山,如五台山等由侵入岩或其变质岩组成;沉积岩,原始应水平沉积,地表大量倾斜、弯曲、断开。这些说明地壳上岩石发生运动,发生机械运动。 一、地壳运动(构造运动)——地壳的机械运动。 引起运动的原因,将在本章最后一节讲述 运动的结果为岩石变形、变位 岩石变形——地壳中岩石变改了原有的空间位置和形态。 地质构造——岩石变形的产物包括褶皱、断裂两大类。 二、岩石变形的力学原理:(岩土力学中细讲,简单地说) 同样,岩石在受构造运动(地壳运动)力的作用下,亦会发生类似的变形。 由于弹性变形不被保留,对地质构造无意义。 岩石的变形状态与岩石性质有关(成份、结构)与岩石所处的环境有关。 地表常温、常压下:页岩、泥岩、粘土岩(细、软)———塑性变形。

粗砂岩、石灰岩————脆性大,断裂。 地下高温、高压下:各类岩石都具有一定塑性(柔性)均可发生塑性变形。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野外能够看到砾岩、灰岩、石英砂岩等通常认为脆性很大的岩层同样有褶皱弯曲现象。 §2.褶皱和断裂 我们讲了褶皱和断裂是由于岩石的运动改变了原有空间位置和形态。 一、岩层空间位置的测定 地质上以岩层的产状来描述其空间位置,包括岩层的走向、倾向、倾角。称产状三要素。 (一)产状三要素: 1.走向:走向线———岩层面同任意水平面的交线(岩层层面上的任意一条水平线)。 注意:我们强调了两端所指的方向,因此走向的方位角有2个,相差1800 2. 倾向 最大倾斜线———岩层面上与走向线垂上的向下延伸的线。 倾向———最大倾斜线的水平投影所指的方向,以方位角表示。倾向只有一个方向,且与走向垂直。 走向= 倾向+ 90° 3.倾角:岩层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 最大倾斜线与其在水平面上投影线之间的夹角。0°—90°变化。 (二)产状的表示:走向/倾向<倾角125°/ NE <65° S29°/ NW <18° 倾向<倾角35°< 65°

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教案

3.2 地壳变动和地表形态 ★教学目的: 1.识记地质作用的概念和分类,理解归纳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作用形式及对 地表形态的影响及两者的相互关系。 2.分析区别地壳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的特点。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并 能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有关地理事象。 3.识记地质构造及褶皱、断层的概念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会判断背斜和向斜、 断层等地质构造。 4.理解并能在生活实践中运用地质构造的规律指导生产和生活。德育目标在教学 设计思路中已经说明。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板块构造学说的应用。地质构造的判别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难点:板块相对移动形成的地表形态。地质构造的判断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倒置地形的形成及成因。 ★课时安排:本节课讲述3课时 ★教学方法:图表分析教学法、学生自学法、讨论法。 ★板书设计: 3.2 地壳变动和地表形态 一、地质作用 二、内力作用及其影响 (一)地壳运动 挤压——巨大的褶皱山系 水平运动: 断裂——裂谷和海洋 垂直运动:地壳的抬升或下沉,引起地表高低起伏和海陆变迁。 (二)板块构造学说 1、板块及其划分 2、板块运动及地壳活动 3、板块移动与地球面貌 三、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1、褶皱 2、断层 四、外力作用及其影响 1、外力作用的形式及其关系 2、流水作用 3、风力作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新课】 地貌,顾名思义就是地球的面貌,也就是地球表面的形态。地壳是不断变化的,地壳表面形态也在不断的变化着。地球上沧海桑田的变化,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都是地壳变动的结果。 【讲授新课】 3.2 地壳变动和地表形态 地球自形成以来,地壳及其表面形态确确实实是在不断变化的。地球上海陆的变迁,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都是地壳变动的结果。现在我们看到的地表形态仅仅是地球漫长发展历史中的一个镜头而已。 [过渡]:我们把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作用,称为地质作用。 一、地质作用 1、概念:地球上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壳的表面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 发生变化的作用,称为地质作用。 2、分类:根据能量来源分类 [教师提问]:地质作用是如何促使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呢?请大家看一段材料。[出示材料]: 1.两千万年以来,珠穆朗玛峰地区抬升了大约两万米,可是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只有8848.13米,这是什么原因呢? 地壳在受到内力作用抬升的同时,还受到外力作用的影响。 2.黄河每年将16亿吨左右的泥沙输往下游,其中大部分注入渤海,有人计算过,用2000多年时间即可填满渤海。但是事实是,长期以来渤海的形状基本未变,这又是为什么呢? 这是由于外力作用--(黄河泥沙堆积)和内力作用--(渤海地区的地壳不断下沉)共同作用的结果。 [学生总结]: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地壳及其表面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且内力起主导作用。 [教师举例引导总结]:地质作用进行的速度差别很大。 1.有的进行得非常迅速、激烈,如火山喷发、地震、山崩、滑坡、泥石流等,顷刻之间使地表形态发生巨大变化,并且往往造成自然灾害。 2.有的则进行得十分缓慢,但日久天长,会使地表形态发生更为显著的变化。 二、内力作用及其影响 (一)地壳运动 挤压——巨大的褶皱山系 水平运动: 断裂——裂谷和海洋 垂直运动:地壳的抬升或下沉,引起地表高低起伏和海陆变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