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信息的解读与翻译之注释

合集下载

翻译中不可译性的文化阐释

翻译中不可译性的文化阐释

- 228-校园英语 / 翻译研究翻译中不可译性的文化阐释天津交通职业学院/刘静【摘要】英语本身属于印欧语系,与汉语所属汉藏语系有很大的不同,不论从语音的系统还是从文字结构来看,其运用和修辞的方法也完全不同。

在英语和汉语的翻译中,绝大部分时候是不能够找到对等的语言进行翻译的,这就导致中英互译中产生了不可译的现象。

由于每个民族在文化上都有很独特的文化现象,因此在译文上所产生的损失是不可避免的,也就是我们在翻译中所强调的“不可译”现象。

本文主要就翻译中的不可译性的文化进行全面的阐释。

【关键词】翻译 不可译现象 民族文化 阐述方法引言翻译本身是将一种语言所传达出来的信息更好地用另外一种语言进行表达的工具。

翻译本身也存在着跨文化交流的活动。

而从表面上看,翻译虽然是两种语言的一种转换过程,但本质上也反映了不同社会和层次的一种文化交流和迁移。

而不少专家也认为,翻译实际上是译作和原作之间的一种相思的语言思维活动。

用自然而又真实的含义将原文中的信息再现出来,从而实现一种从语义到文体的跨越。

而虽然界定翻译的定义有千万种,但是无不传达着不同的语言之间是可以实现互相的转换的,而这中间体现出来的是文化的不同。

一、不可译性的概念从结构上来说,英语和汉语的语音系统、文字结构和修辞方法本身都存在着偌大的不同,但是总体而言,这是没有办法在另外一种语言中去找到对等的语言的。

在英汉互译的过程中,更多的时候是没有办法将原来的一种语言更好地翻译成目的语或者是纯粹的翻译语言,这势必会造成一定程度和意义的损失,这种概念也就被称之为“不可译性”。

而关于“不可译”性主要可以包括“语言上的不可译性”和“文化上的不可译”性。

二、英语和汉语文化差异中的不可译性表现1.传统文化。

英语和汉语的不可翻译性最初是可以从传统文化上的差异体现出来的。

例如,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主要存在着“令尊”、“贵姓”、“赐教”、“令堂”、“千金”和其他不一样的词语。

而且这些词语的背后往往蕴含着不一样的背景和含义。

文化图式理论视域下的文化负载词翻译方法研究

文化图式理论视域下的文化负载词翻译方法研究

文化图式理论视域下的文化负载词翻译方法研究作者:代元佩来源:《校园英语·月末》2020年第07期【摘要】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是典籍翻译的难题,影响着文化信息的有效传递。

《道德经》是我国历史上具有代表意义的文化巨著,在国内外均有深远的影响,在其对外传播过程中,英文译本功不可没。

本研究以文化图式理论为指导,通过文化图式重合、缺省以及冲突三大角度来分析韦利在翻译该著中文化负载词时所使用的翻译方法,意在促进我国优良的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

【关键词】文化图式;文化负载词;《道德经》【作者简介】代元佩,男,昆明理工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2018级翻译硕士。

文化负载词是语言体系中最能体现语言的文化信息、最直观反映人类的社会生活情况的载体。

文化之间的差异是不同民族文化沟通交流的难点之一。

因此,在跨文化交际语境内,如何准确而恰当地翻译这些文化负载词,是目的语充分实现其交际目的的基础。

本研究以文化图式理论为基础,通过在两种不同文化图式之间建立联系,继而探讨具有明显特性的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方法,以通过文化负载词表达,进而实现原语文化信息的有效传递,从而达到提高目标语文本的翻译质量,实现跨文化交流的翻译目的。

本研究以老子的《道德经》和阿瑟·韦利的对应英译文本为研究材料,结合尤金·奈达(Nida, E. A.)对文化负载词的分类,来探究阿瑟·韦利在《道德经》英译文本中对文化负载词的采用的翻译方法,以及阿瑟·韦利如何将通过其英译文本将颇具中国民族特色的文化传播到国外,并为目标语读者所广泛接受。

一、文化图式理论图式(schema)一词源自希腊词汇,表示大体的形状或方案。

基于不同的视角和标准,学者们对这个概念或者术语有着不同程度的认知,也给予了不同的定义。

随着人们日常生活经验的不断积累,对应的文化图式会随着发展变化,进而就会被组织得更加紧密;信息在变得更加复杂的同时,也在相似或不同的文化群体成员中变得更加有用。

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及文化负载词的处理

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及文化负载词的处理

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及文化负载词的处理一、本文概述翻译,作为一种语言间的桥梁,不仅是文字的简单转换,更是文化的传递与交融。

在翻译过程中,文化因素的存在使得翻译活动变得复杂而富有挑战性。

本文旨在探讨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及其对翻译的影响,特别关注文化负载词的处理。

通过深入研究文化因素在翻译中的重要性,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如何有效处理文化负载词,从而实现更准确、更自然的翻译结果。

本文将分析文化因素对翻译的影响,探讨文化负载词的定义和分类,并提出处理文化负载词的有效策略。

通过这一研究,我们期望为翻译实践提供有益的指导,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理解。

二、翻译中的文化因素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交流。

在翻译过程中,文化因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每个语言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因此,翻译者在翻译时,必须深入了解两种文化的差异,才能准确传达原文的含义。

地理位置、历史传统和风俗习惯等文化因素,都会对翻译产生影响。

例如,某些特定的地名、历史事件或节日,在一种文化中可能具有特殊的意义,但在另一种文化中可能并不为人所知。

这就需要翻译者进行适当的解释或注释,以帮助读者理解。

不同的文化对同一事物可能有不同的看法和评价。

这种差异可能会导致翻译中的误解或歧义。

例如,某些在一种文化中被视为美德的品质,在另一种文化中可能并不被看重。

因此,翻译者需要根据目标文化的价值观进行调整,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

语言中的成语、谚语、俚语等也反映了文化的特点。

这些表达方式往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直接翻译可能会导致意义的丧失。

因此,翻译者需要在保持原文意义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翻译,使其符合目标文化的表达习惯。

翻译中的文化因素不容忽视。

翻译者需要具备跨文化意识,充分了解两种文化的差异,才能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翻译者还需要不断学习和积累相关知识,以提高自己的翻译水平。

三、文化负载词的处理在翻译过程中,文化负载词的处理是一项既复杂又关键的任务。

文化交流翻译的归化与异化

文化交流翻译的归化与异化

文化交流翻译的归化与异化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文化交流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现象,分析两者在翻译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及其影响。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翻译作为沟通的桥梁,在文化交流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翻译不仅仅是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传递与交流。

因此,如何在保持原文文化特色的让译文更易于理解和接受,成为翻译研究的重要课题。

归化与异化是翻译中的两种基本策略,它们在处理文化差异时具有不同的特点。

归化策略强调译文应符合译入语的文化习惯,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而异化策略则强调保留原文的文化特色,以展现原文的异域风情。

这两种策略在文化交流翻译中各有优劣,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

本文首先将对归化与异化策略的定义、特点及其理论依据进行阐述,然后结合具体案例,分析这两种策略在文化交流翻译中的具体应用及其效果。

本文将对归化与异化策略在文化交流翻译中的影响进行深入探讨,以期对翻译实践和文化交流有所启示。

二、归化翻译策略归化翻译策略,顾名思义,是指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倾向于采用目标语读者所熟悉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使得译文更加贴近目标语读者的文化背景和阅读习惯。

这种翻译策略的核心目的是减少译文中的异质性,使得译文更加流畅、自然,易于被目标语读者接受和理解。

在归化翻译中,翻译者会尽可能地使用目标语中的对等词或表达方式来替代原文中的异域元素,以避免因文化差异而造成的理解障碍。

这样做的好处是,目标语读者在阅读译文时,不会感到过多的陌生感和距离感,而是能够顺畅地理解并接受译文所传达的信息。

然而,归化翻译策略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由于翻译者过于追求译文的流畅性和自然性,可能会导致原文中的某些文化特色或异域风情在译文中被淡化或丢失。

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译文的文化传播功能,使得原文中的文化价值在译文中无法得到充分的体现。

因此,在使用归化翻译策略时,翻译者需要把握好度,既要考虑到目标语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文化背景,又要尽可能地保留原文中的文化特色和文化价值。

文化词的翻译

文化词的翻译

汉英文化词翻译的策略选择摘要做过翻译的人都知道,翻译不仅仅是语言之间的转换,它更是文化之间的交流,翻译与文化密切相关。

有时候在翻译中会碰到一类词,是目的语的文化缺失的一类词,这类词被称为文化内涵词,这种现象被称为文化空缺。

而这类词恰恰是我们翻译的主要障碍。

本文主要探讨在汉英翻译中,我们应该怎样选择翻译策略,来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

关键词汉英翻译文化内涵词异化归化1翻译与文化翻译既是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文化之间的交流。

翻译离不开文化。

Claire Kramsch 在其《语言与文化》一书说到:Language expresses cultural reality. Language embodies cultural reality. Language symbolizes cultural reality(2000:3),可见翻译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从跨文化交流的角度看,原作和译作都是文化产物。

(杨仕章a.2001:15—19)整个翻译过程就是文化交流的过程。

翻译工作者“处理的是个别的词,而他面对的是两大片文化。

”(王佐良,1989:34)。

异化和归化是翻译中常用的两种方法,前者强调以原语文化为中心,保持原语的特色,让读者主动了解原语文化并与之靠拢,而后者是强调以译入语文化为中心,通过译者的翻译,使目的语的读者人群能更好的理解原语作者的意图。

这两种翻译方法是相互对立的翻译方法,但对文化而言,在翻译中通过异化的方法可以更多保留作品中的源语文化成分。

对读者来说,一方面可以吸收国外文化的异质成分来丰富本土文化,另一方面对译文增加了陌生感,使得理解并接受译文变得更加艰难。

而通过归化把源语文化中的异质成分转化为读者所熟悉的内容,有助于读者更容易理解、接受异域文化,但也牺牲了源语文化中的大量负载信息。

由于地域、社会发展和宗教的影响,这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别非常大,经常出现一种文化中的词汇或者意象在另一种文化中找不到对应项的情况,翻译学中我们称之为语义空白,英文我们表示成semantic gap 或者lexical gap,这是非常难处理的情况。

日汉翻译技巧之新究——文化内涵下谚语”注释”翻译技巧的运用

日汉翻译技巧之新究——文化内涵下谚语”注释”翻译技巧的运用
在日汉翻译中是采用归化法还是异化法目前说法不一有的认为异化的手法更为我国翻译工作者所接受和认可有的认为除了上世纪30年代异化法曾一度占主导地位外其余的大部分时间里大多数翻译者都运用了归化的翻译手法
教育 学 完 教研
一laa 团 图 rznn eigl nuui i y
日汉 翻译 技 巧之 新 究
往又是含蓄, 暖昧。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语言 3 。 释”翻译 技巧的运 用 注
受思想支配 。 日本 人的这种思维方式 在 日语 谚语 中也可 明显看 出。 2 1 日本人 思维方式的具象性 . 具象思 维就是具体而 形象的思维 。具有 具象思维的 日本人喜欢 将一些较为抽 象的概 念、 范畴 用客观具体 的形象或者动作来表达 . 他们善于运用 比喻 和象征的手法对抽 象意义 进行表 达 。 通过直 观表象去领悟象征意义。日 本是一个岛 国, 一的民族 , 单 长期封 闭的社会 形态 , 日 使 本人形 成了单一的思考模式 , 共同 的文化 背景和生活习惯 , 又造成 了 日本人在联 想上的模式化 。 日语谚语 中的 比喻大都 带有 具象性 , 就像一 幅 田园式的静止 图画。这种思 维方式在 日本谚语 种 留下 了轨迹。例如 : 颚 背 中搔 < 、凰 c 、狐 狸 、 月 =柳 前0星 , 。 等 日 本人 的具象思 维在 日本人的观念 中根 深蒂固 , 并一直延 用至今 。 2 2 日本人思维方式的整合性 . 日本人非常注重集体的力量, 十分强调集 体的整合性 。 他们认 为集体的力量是强大 的 , 个人只有在集体 的基础上才能发展 。因此必 须保持个人 与集体的这种和谐。 新立异 , 标 脱 离集体 , 自己为 中心等的行为在 日本没有市 以 场, 会遭到周遭 的排斥。这种思维方式在 日语 谚语 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例如 : 出为杭( 、c打 惫扎为 <‘ ) i 棠力功 南 9 人 c情 l i , 最典 型的谚语莫过 于 r 圣以0(贵 L 和 , 于J 个谚 语了。 这 它强调人与人的和睦相 处, 成为 日本人 的基本行为模式 。 成为安邦治 国的 最 高信 条 。 23 日本人 行为方式的暧昧性 . 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文化 背景 , 使得 日本人 注释是翻译者根 据读者的阅读 需要添加 到翻译文本中的 、 原作 中没有的解释 、 说明或 译者个人的 理解。注释的 内容主要是 补充背 景材料 、介 绍风土 民俗 、介绍人物 或特 定时 间、介绍社会 人文 知识以及译者认 为应当补 加的说明等, 是译者实现翻译 目的不可或缺的 一种手段。但翻译实践的现状是 : 译者在是否 注释 、何时注 释以及怎样注释的 问题 上往往 还只能根据个人的判断甚至喜好来处理 , 没有 或许也不需 要有相 应的规则加以 限制。虽是 这样 , “ 但 注释 技巧的运用应掌握如下几项 标准 : ①简洁 明 了, 思 到位 。过 多过长 的注 意 释会干扰读者 的正常阅读 。 ②体会原作 , 当注 必注。要有针对性 , 根 据译作设定的读者群决定是否加注。 ③标记 清楚 , 位置适 当 。根据 原作 的篇 幅 、题材决定注释的形式 : 句中加注、页后加 注 、文后加 注等。 文化 的差异 使注释 的存 在有着 必要性 。 除某些专业文章对语言本身进行注释之外 , 可 以说注释基 本上是文化的注 释。在谚语及文 学翻译作品中使用注释的方法 , 在某种程度上 可能会影响译 作的流畅 , 给阅读 带来 不便 , 但 为 了使译作 能够尽可能地展示原 作的文化内 涵, 如实传递原作 中的文化信息 , 注释则发挥 着不可替代 的作用。谭载喜先生说 : 翻译中 “ 对原文意思的理 解, 远远不是单纯的语言理解 问题 。 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 , 它受着文化的 影响和制约 。 在翻译过程 中对文化的理解如此重要 , 同 时也正是文化信 息在翻译中的完全传递 , 构成 了翻译 中的难题 。 那么 , 注释的合理运用是解 决这一难题的一个不可避免的选择。

之的用法意义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之的用法意义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之的用法意义文言文翻译及注释一、引言文言文作为汉字的古代书面语言,对于学习和理解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其中,“之”的用法在文言文表达方式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本文将介绍“之”的用法及其在文言文中的意义,并给出相关的翻译和注释。

二、“之”的基本含义在文言文中,“之”可以作为代词、连接词或助词,具有丰富多样的用法。

从基本含义来看,“之”可表示物体关系、人称关系和动作关系,使得句子更加精准明了。

三、“之”的代词用法1. 代指事物:当“之”作为代词时,常用来指代前面提到过的事物。

例如:“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者,是谓盗天地者也。

”这里的“天地”是前面提到过的概念,“刍狗”则被“之”所替代。

2. 代指人称:此外,“之”还可用来代指人称。

例如:“君子负约而上交于上,道貌岸然而后得其真;小人背道而驰于下,甘苦自取而求不获。

”这里,“君子”和“小人”分别被“之”代指。

四、“之”的连接词用法1. 连接名词:在文言文中,“之”可以用作连接词,将两个名词或代词连接起来。

例如:“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这里的“帝”和“创业”被“之”连接起来,表示先帝的事业。

2. 连接动词:类似地,“之”也可以连接两个动词,表示动作之间的关系。

例如:“三更踏雪而披坚执锐,一旦不可理喻。

”这里的“踏雪”和“披坚执锐”被“之”连接起来,表示两个连续的动作。

五、“之”的助词用法1. 表示动宾关系:作为助词,“之”的一个重要用法是表达主谓、宾语间的关系。

例如:“孔子以治国家、安民生为己任。

”这里,“治国家”和“安民生”分别是主谓结构,它们与“以…为己任”的关系由“之”来体现。

2. 表示限定性:此外,“之”还常常用于修饰前面的名词或短语,具有限制、强调的作用。

例如:“出处深藏匿迹者,狡兔也;与人为善而显一现者,鸟兽亦之。

”这里,“深藏匿迹者”和“显一现者”被“之”修饰,起到强调的作用。

六、翻译及注释在翻译文言文时,对于“之”的理解十分关键。

以下是几个常见用法的翻译和注释示例:1. “之”代指事物:将“之”翻译为相应的名词或代词,并通过上下文来判断具体含义。

文言文注释翻译启示

文言文注释翻译启示

【原文】文言文者,古人之言也。

其言简奥,其意深微,非吾辈后世所能尽通。

故注释翻译,乃解读古文之关键,亦为传承文化之桥梁。

兹将注释翻译之要义,略述如下:【注释】文言文:古代汉语的文字,与白话文相对。

简奥:简洁而深奥。

深微:深刻微妙。

注释:对文字、文章进行解释、说明。

翻译:将一种语言文字转换成另一种语言文字。

解读:理解、解释。

桥梁:比喻连接两端的物体或结构。

【译文】文言文,即古人的语言。

其表达简洁而深奥,其含义深刻微妙,非我们这些后世之人能够完全理解。

因此,注释和翻译,成为了解读古文的关键,也是传承文化的桥梁。

以下简要阐述注释翻译的要义:【原文】一、注释之要,在于明其义,解其难。

凡遇生僻之字、古奥之句,必求其本义,考其演变,使之通俗易懂。

【注释】生僻之字:不常见的字。

古奥之句:含义深奥的句子。

本义:字或词的最初含义。

演变:字或词的意义随时间变化的过程。

通俗易懂:容易理解,没有障碍。

【译文】一、注释的关键在于明确其含义,解释其难点。

遇到不常见的字或含义深奥的句子时,必须寻求其最初的意义,考察其随时间的变化,使之变得容易理解。

【原文】二、翻译之要,在于达其意,传其神。

译文必须忠实原文,不增不减,力求做到信、达、雅。

【注释】达其意:表达出原文的意思。

传其神:传达原文的精神和韵味。

忠实原文:翻译时保持原文的内容不变。

信、达、雅:翻译的标准,即忠实、通顺、优美。

【译文】二、翻译的关键在于表达出原文的意思,传达原文的精神和韵味。

译文必须忠实于原文,不增不减,力求达到忠实、通顺、优美的标准。

【原文】三、注释翻译,非一日之功,需博学多识,积年累月,方能登堂入室。

【注释】一日之功:一天的努力。

博学多识:学识渊博,知识丰富。

积年累月:长时间积累。

登堂入室:比喻学问达到很高的水平。

【译文】三、注释翻译并非一日之功,需要博学多识,长时间积累,才能达到很高的学问水平。

【原文】四、注释翻译,贵在实事求是,不可臆测附会,以讹传讹。

诗词翻译解读古代诗词的文化精髓

诗词翻译解读古代诗词的文化精髓

诗词翻译解读古代诗词的文化精髓古代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瑰宝的一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

诗词翻译是将古代诗词融入到现代社会和国际交流中的重要方式,对于传播中国文化和传承文化精髓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翻译的角度出发,探讨古代诗词翻译的方法和意义,以及其中蕴含的文化精髓。

一、古代诗词翻译的方法1. 直译法直译法是指将古代诗词的字面意思逐字逐句地翻译成其他语言,力求忠实地呈现原作的形式和内容。

这种方法能够保留原诗词的句法结构和语言风格,但在意境的传达和语言的通顺方面可能存在不足。

2. 意译法意译法是指在翻译过程中,根据原作的意境和文化背景,进行适当的转换和调整,以使翻译后的作品更贴合目标语言的文化和审美习惯。

这种方法更注重意境的传达和语言的通畅,但也可能在保留原作的形式和句法结构方面稍有改动。

3. 译注法译注法是指在翻译古代诗词时,通过添加注释的方式对原作进行解读和解释。

通过译注的方式,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原作的文化背景、典故和意境等,增加了诗词翻译作品的深度。

二、古代诗词翻译的意义1. 传播中华文化古代诗词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古代诗词进行翻译和传播,可以让世界各地的人们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中国文化。

诗词的翻译作品能够携带着中国的思想、哲学和审美观念,传递给读者深度的文化内涵。

2. 促进国际交流古代诗词是中国文化的名片之一,通过翻译和传播,可以促进中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翻译能够将原作中的情感和意境传递给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增进彼此之间的交流与友谊。

3. 传承文化精髓古代诗词蕴含着丰富而深邃的文化精髓,通过翻译和解读,可以将这些文化精髓传承给后人。

翻译作品拉近了现代人与古代文化的距离,使得人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古代诗词的文化魅力。

三、古代诗词翻译中的文化精髓1. 心灵的共鸣古代诗词通过简洁而深刻的语言表达,能够触动人心、唤起情感。

译者在翻译中要准确捕捉并传达原作中蕴含的情感,并通过选择合适的词语和语言形式,使译文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古典文献学中的文献解读与注释方法

古典文献学中的文献解读与注释方法

古典文献学中的文献解读与注释方法古典文献学是一门致力于研究古代文献的学科,它的研究对象包括各类古代文献,例如古代经典、史书、文言文作品等。

对于这些古代文献的解读与注释,是古典文献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文将从古典文献学中的文献解读和注释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文献解读方法文献解读即通过对古代文献的分析和研究,去探讨文献中包含的意义和价值,以及作者的用意和思想。

在古典文献学中,常用的文献解读方法有以下几种。

1. 文本批评法文本批评法是一种对文献原文的直接解读方法,通过对文本的分析和解读,来揭示文献中的内在信息。

这种方法强调对文本细节的准确解读,通过对每个字词的研究理解,推断出作者的用意和思想。

2. 史料批评法史料批评法是一种将古代文献与历史背景相结合的解读方法。

通过对当时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以及文化传统的研究,来理解和解读古代文献。

这种方法关注文献与历史的关系,通过对历史情境的理解,来揭示文献所反映的时代特点和作者的观点。

3. 文学批评法文学批评法是一种将文献作为文学作品进行解读的方法。

通过对文献中的表现形式、艺术手法以及结构特点的研究,来分析文献的艺术价值和作者的写作风格。

这种方法强调对文献的美学评价,通过文学角度的解读,揭示文献的美学意义和作者的文学追求。

二、文献注释方法文献注释是对古代文献进行解释和补充说明的过程,它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文献的内容和意义。

在古典文献学中,常用的文献注释方法有以下几种。

1. 词语注释法词语注释法是一种对文献中生僻词汇或专有名词进行解释的方法。

通过对词语的解释和注释,帮助读者理解文献中的专业术语和文化内涵。

2. 句子注释法句子注释法是一种对文献中难懂句子进行解释的方法。

通过对复杂句子结构和语法的解析,帮助读者理解文献中的长句短语和语法逻辑。

3. 背景注释法背景注释法是一种对文献中历史背景进行解释的方法。

通过对当时的历史事件、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的介绍,帮助读者理解文献中的史料和事件。

《文化与翻译》文化负载词的处理解析

《文化与翻译》文化负载词的处理解析

从双语平行语料我们观察到四点(何元建, 2010:214): 1) 白皮书属于敏感类文本,也属于所谓权 威性文本(authoritative texts)。之所以敏感, 原因就是传递了本源概念。因此,译者极 少有省略、换译以及意译的选择;唯一可 行的策略就是直译,对直译的文字也不加 注释(原因大概是译者无权或者无权威做出 注释)。
5) 本源概念的翻译(何元建,2010) 本源概念(indigenous information)指某一 语言社团在自己的历史、文化、社会和思 维方式发展过程中孕育出的特有概念。它 对于另外一个语言社团是外来的(alien)(何 元建,2010:211)。
从语义与语用的角度,信息不外乎有两种:1) 为源语社团与文化和译语社团与文化所共 享,或称通用信息(shared information);2) 为源语社团与文化所独享,或称本源信息 或概念(何元建,2010:211)。
2)王东风(2000:248-253) 1、文外作注: 直译加注释。 2、文内明示: 直译与意译相结合 3、归化(替换) 4、删除 5、硬译: 按字面照译原文。
3)刘宓庆(2007:248-256) 翻译中文化信息的表现手段:图像(图表)、模仿 (直译)、替代、阐释和淡化(decoloration)。
1)白皮书 从已经完成的数据库中,抽出150处政治、 政策、意识形态概念。其中有一处省略:“加 强宣传力度”(无译文) , 有一处意译:“三座 大山”(imperialism,feudalism and bureaucrat-capitalism) ,余下148 处都是直译 (没有一处有注释)。 2)《围城》 从已经完成的数据库中,抽出89处汉文化本 源概念(划线部分)。有42处直译(无注释), 33处意译,14处换译,没有省略。

课文的注释与解释

课文的注释与解释

课文的注释与解释课文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材料,通过对课文的注释与解释,可以更好地理解、掌握其中的知识和信息。

本文将针对课文的注释与解释展开论述,包括注释的定义与作用、注释的方法与技巧、解释的重要性及解释的具体步骤等。

一、注释的定义与作用注释是对课文中的词语、句子、篇章等进行解释说明的文字说明。

其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帮助理解:课文中可能出现一些生僻词汇、难懂的句子结构等,通过注释可以帮助读者理解词义和句意,减少对课文的误解。

2. 深化记忆:注释可以对重点内容进行强调和概括,帮助读者加深对课文的印象,提高记忆力和理解能力。

3. 解决疑问:读者在阅读课文时,可能会产生一些疑问,通过注释可以解答疑惑,促进问题的解决和知识的积累。

二、注释的方法与技巧注释是一门技术活,需要运用一定的方法和技巧。

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注释方法与技巧:1. 用词准确:注释内容要简明扼要,用词要准确清晰,避免使用生僻词汇或难懂的句子结构,以免增加读者的阅读难度。

2. 补充背景知识:某些课文中可能涉及到一些历史事件、文化背景等,在注释时可以适当补充相关的背景知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课文。

3. 强调重点内容:对于课文中的重点词语、短语、句子等,可以用不同的排版方式、字体加粗等方式进行突出,帮助读者快速理解核心信息。

4. 提供例句、翻译等:在注释时,可以提供一些例句或者翻译,以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课文的用法和意义。

三、解释的重要性及具体步骤除了注释外,解释也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之一。

解释的目的是通过分析、推理等方式,揭示课文的深层含义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

解释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提升思维能力:通过解释课文,可以锻炼思维能力,培养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提高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2. 增强阅读体验:解释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课文,从而使阅读过程更加流畅,增强阅读的乐趣与体验。

解释的具体步骤如下:1. 理解课文:仔细阅读课文,理解其表面含义和故事情节。

深度翻译视角下关于传统文化翻译文内注释的探讨

深度翻译视角下关于传统文化翻译文内注释的探讨

2402020年40期总第532期ENGLISH ON CAMPUS深度翻译视角下关于传统文化翻译文内注释的探讨文/高淳子 马永良“文本外类文本”和“文本内类文本”。

王雪明、杨子(2012)提出“文本外副文本”,进一步明确了“副文本”这一概念。

曹明伦(2014)则区分了“显性深度翻译”(在正文外添加注释)和“隐性深度翻译”(在正文内增添字词)。

李雁(2014)也提出类似观点,将深度翻译分为“文本内深度翻译”和“文本外深度翻译”两大类。

2. 传统文化文本的深度翻译。

传统文化是一种文化区别于另一种文化的显性标志。

在中国历史悠久的文化背景下,许多文化的形成与中国独特的历史传统有关,其中往往包含着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传统。

在传统文化翻译中,经常出现译语读者无法直接理解的文化负载词或者隐含文化背景的表述,此时需要译者根据实际情况加以解释说明,使目的语读者明白原文想表达的内容,而这种解释的过程在深度翻译理论的指导下可以变得更加规范,从而逐渐形成一种翻译范式。

而传统文化中的深度翻译应当“深”到什么程度,则主要受到源文文本的形式以及篇幅的影响。

本文提及的翻译实例中出现了大量的传统文化内容,此时需要在翻译的时候对相应的内容加以解释。

这类文本不适用“文本外副文本”的深度翻译策略,本文主要探讨文本内的深度翻译形式,即文内注释的形式,旨在帮助译语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内容,了解中国文化。

三、传统文化文本翻译中的文内注释从深度翻译的角度来看,传统文化的英译应当是在译者深刻了解文化背景之后,通过深度翻译手段找到一个使译语读者可以快速并清晰了解源语文化的过程。

下面本文将从传统文化词汇和传统活动介绍文本两个方面的翻译尝试进行探讨。

1.“名称+副文本”的文内注释策略。

在介绍传统文化的文本中,可以使用与传统文化词汇相同的翻译方法来帮助读者更好一、引言中国文化伴随中国经济,由神秘走向开放,吸引了更多的学者、旅游者来到中国,深度体验、探索中国文化的魅力。

古文名篇翻译与注释

古文名篇翻译与注释

古文名篇翻译与注释《古文名篇翻译与注释》古文作为我国文化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古文名篇作为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研究和翻译这些名篇对于我们深入理解古代文化、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具有重要价值。

本文将对几篇古文名篇进行翻译和注释,以期使读者更好地领略古代文学的魅力。

一、《论语·学而》【翻译】:“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是孔子在《论语》中的开篇语。

他告诫人们要持续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实践。

学习是一种快乐,有朋友从远方前来,也是一种快乐。

当别人对自己一无所知时,不要生气,而是要保持温和的态度。

这样的人才算是真正的君子。

【注释】:本段文字选自《论语·学而》一篇,是孔子弟子之间的问答。

其中的“学而时习之”意为学习后要不断地去实践和总结。

孔子认为学习和实践是紧密相连的。

他还强调了友谊的重要性,有朋友从远方来是一种值得高兴的事情。

孔子的观点强调了学习、实践和人际关系在人生中的重要性,具有深远而普遍的价值。

二、《儒家文化课》【翻译】:“诸葛亮的《出使西蜀》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瑰宝。

文章描述了出使西蜀的旅程,朴实而动人。

其中的一段写道:‘重阳之日,爬山登高,祭祀祖先,祈求吉祥。

’这里反映了中国古代人们对重阳节的重视,也展示了他们对祖先的敬爱之情。

”【注释】:本段文字选自《儒家文化课》一篇文章,介绍了诸葛亮的《出使西蜀》。

《出使西蜀》描绘了一个历史事件的故事,以及人们对传统节日的重视。

这一段描述了在重阳节这一天,人们爬山登高,祭祀祖先,向祖先祈求福祉。

这不仅展示了古人对节日的重视,也反映了他们对祖先的敬爱之情。

三、《古文诵读与鉴赏》【翻译】:“唐代诗人杜甫的《登高》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首经典之作。

其中的一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色和人类历史的壮丽气象。

这句诗总结了中国的地理景观和历史演变,通过形象的描写,传递了作者对国家兴衰的思考。

中文阅读中的注释与解读技巧

中文阅读中的注释与解读技巧

中文阅读中的注释与解读技巧中文阅读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技能。

在阅读过程中,注释和解读是帮助我们理解文章含义、深入思考以及拓展知识的重要工具。

本文将就中文阅读中的注释与解读技巧进行探讨。

一、注释的作用与技巧1. 注释的作用注释是为了帮助读者理解文章中冷僻、生僻的字词或短语,并对其进行解释,以达到阅读顺畅和理解准确的目的。

注释可以提供相关背景知识、文化背景等,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内涵。

2. 注释的技巧(1)选取关键词进行注释针对生僻字、专业术语或古词等,可通过标注注音、释义等方式进行注释。

但需注意不要在一段文字中过多地进行注释,以免打乱文本的整体结构和阅读节奏。

(2)提供详细的解释和例子对于一些比较难理解的概念或抽象词语,可以给出具体的解释和例子,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

这样的注释能够更直观地帮助读者对于内容的把握。

(3)注释与译文的对应如果在阅读中同时提供了中文注释和英文译文,可通过将注释和译文对应排列,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本内涵。

注释和译文的对应关系清晰明了,有助于读者更准确地理解文章的意义。

二、解读的方法和技巧1. 理解上下文在阅读过程中,上下文是解读文字含义的关键。

通过仔细分析上下文信息,包括前后文和语境等,可以更好地把握词语或句子的实际含义。

2. 多角度思考在解读中,我们应尽量从多个角度去理解文字的含义。

可以从作者的角度、历史背景、文化背景等多方面进行思考,这样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文章的意思。

3. 注意修辞手法与比喻修辞手法和比喻在中文文章中常常使用,对于理解文章内涵非常重要。

通过辨析修辞手法和比喻的使用,可以更深入地解读文章,捕捉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意义。

4. 利用外部资源在解读中,可以借助外部资源来帮助理解文章,如查阅词典、百科全书等。

尤其对于一些古文、文言文的阅读,外部资源的支持能提供更多的背景信息和词义解释。

总结:注释和解读在中文阅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含义、深入思考和拓展知识。

注释 的名词解释

注释 的名词解释

注释的名词解释注释是指通过对文本、图表或者其他作品进行解释和说明的行为或方法。

在学术和文学作品中,注释是一种重要的技巧和工具,它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意图、进一步拓展知识领域,以及提供相关背景信息。

注释存在于各个领域,如文学、历史、语言学、法律等,并且具有不同的形式和目的。

注释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文字在正文旁边或下方的小字解释,也可以是通篇有序排列的注释页。

在文学作品中,注释通常用于解释古语词汇、地名、文化典故等,以帮助读者理解作者的引用或者隐喻。

在历史研究中,注释则用于提供相关资料、引用文献和分析观点,以确保研究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注释的目的主要有几个方面。

首先,注释帮助读者解决理解上的困惑。

有时候,作者可能使用了一些生僻的词汇、概念或者引用了不太为人熟知的事实,这对于读者来说可能会造成困惑。

注释的出现可以提供额外的说明和解释,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

其次,注释扩展了读者的知识领域。

注释往往提供了深入的背景信息和相关的引用资料,这使得读者可以在阅读中了解到更多的细节和内容。

通过对注释的阅读,读者可以进一步拓展知识面、增加见识。

此外,注释也有助于读者对作者的意图和观点进行解读。

作者在作品中使用的词语、引用的资料、融入的引申意义等,通过注释的解释,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作者在文本中表达的思想和意义。

注释的出现提供了更多的线索和信息,帮助读者更准确地理解作者的用意。

然而,注释也存在一些争议和挑战。

一方面,注释过多可能会影响读者的阅读体验。

当注释呈现过于频繁或者篇幅过长时,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需要反复跳转并分心阅读注释内容,可能会对阅读流畅性造成一定的干扰。

另一方面,注释的准确性和可信度也值得关注。

注释需要提供可靠和相关的信息,但是并不是每个注释都能达到这个标准。

有时候,注释会存在观点不一致、错误或者过时的情况,这可能会误导读者,造成误解。

因此,读者在阅读时需要对注释内容进行思考和判断。

总的来说,注释作为一种解释和说明的方式,在文学、历史和其他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词语的文化内涵与翻译

词语的文化内涵与翻译

收稿日期:2009-05-15作者简介:雷志梅(1979-),女,四川渠县人,助教,在读硕士,主要从事翻译理论研究。

翻译在实质上是一种语际间的意义对应转换活动。

翻译的过程以对原文意义的准确把握开始,以译文准确表达原文意义而结束,自始至终以意义为中心。

在整个过程中,对原文的准确理解是关键,将直接决定翻译活动能否顺利进行。

在对原文理解的范畴中,有很多制约因素。

文化差异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本文拟从这个方面探讨词汇的意义及其翻译。

里奇在其Semantics 一书中对词义概括出七种基本含义,他们分别是概念意义、内涵意义、社会意义、感情意义、联想意义、搭配意义和主题意义。

[1]里奇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对语言的意义进行研究并将其分为上述七类,这对于翻译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准确把握词汇意义是理解文本的基础,但是由于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的不同所带来的文化差异却是翻译实践中真正的困难所在。

正如翻译家尤金奈达所指出的:“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为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

”[2]一把握词汇的文化内涵文化是一种积淀物,是知识、经验、信仰、价值观、处世态度、意指方式、社会阶层的结构、宗教、时间观念、社会功能、、空间观念、宇宙观以及物质财富等等的积淀,是一个大的群体通过若干代的个人和群体努力而获取的。

[3]语言中的文化信息常常表现在以下几个层面:第一,物质形态层面。

物质形态包含人类以物质形式所体现的文化,包括生产工具、生活用具以及一些数以千万计的与人的衣食住行发生关系的“物态文化”实体。

物质形态文化的实质是它的人文性。

第二,典章制度层。

典章制度层涵盖人类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为维护有序社会而创造的规约、体制和机构,它们都是非物态文化。

第三,行为习俗层。

习俗是一种历时性社会约定行为,常常与某一社区、集体、氏族、群落或民族行之远古的规约和体制有关,与人们的传统观念有关。

第四,心理活动层。

略议宋词词牌名的文化内涵及翻译方法

略议宋词词牌名的文化内涵及翻译方法

- 226-校园英语 / 翻译探究略议宋词词牌名的文化内涵及翻译方法长江大学外国语学院/朱娅琴 田传茂【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宋词词牌名的特点,然后简略描述了其翻译现状,最后通过一些实例探讨了宋词词牌名的常见翻译方法,包括音译法、省略法、直译法、意译法、加注法等。

文章指出,“直译法+加注法” 或“意译法+加注法”是实现宋词词牌名翻译“音美、形美、意美”的重要译法。

【关键词】宋词词牌名 特点 文化内涵 翻译方法一、引言当下,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中国政府正在实施“文化走出去”的宏伟战略,将一切中华文化的精华推向世界,与世界共享。

宋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宋词词牌名是宋词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要实现宋词这一文化精华在世界范围内传播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把中国博大精深的语言和意境传递给外国读者,共享传统中国的文学宝藏,对词牌名的准确翻译至关重要。

建立词牌名翻译的统一标准,总结有效的词牌名翻译策略与方法,可为宋词译者提供参考和借鉴,有助于宋词更好的对外翻译与传播。

二、宋词词牌名的特点宋词不同于散文、小说、剧本等文体,有其特定的格式,即词牌名。

词牌名是词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一般说来,词牌名不是词的题目,只是表明一首词所遵循的格律,如字数、句法、韵脚、平仄等。

词牌名常常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涉及众多的地名、人名、典故等内容,具有丰富的中国古典文学知识和传统文化内容。

在大多数情况下,词牌名与词的内容联系并不紧密。

作者填词时,选择最适合表达自己思想情感的词调形式,一般不考虑词牌名的原始含义以及原来词曲的内容。

不过,词的内容一般应与词牌所包含的意境一致。

从词牌的类型来看,词牌名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即典故性词牌名和普通类词牌名。

普通类词牌名涵盖不具有历史典故的词牌名和源自已有词句的词牌名,以及为了附庸风雅而创生的词牌名等。

无历史典故的词牌名还包括这样一种情形:有的词牌名可能包含有某种历史典故,但现在却已无从考证。

三、宋词词牌名的翻译现状较之于小说、散文等文学体裁,词的翻译更具难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Note: the absolute equalitarianism whereby everyone gets the usual pay and benefits irrespective of his performance.
Thanks
• 郭紫璠、林梦秋、彭春素、 • 叶秋玲、余洁莹
注释性翻译 ≠ 解释性翻译
• 由于英汉文化存在诸多差异,原语中的某些文 化词语或文体信息在译语中无法表达,形成语 义上的空缺。为了弥补空缺,常常需要采用加 注释的方法。注释性翻译是采用一种显而易见 的加注的翻译。
• 解释性翻译则是直接将缺失的信息融入译文中 ,是一种隐性填补文化缺失的方法。必须遵循 通顺、适度、情节和文体这四个原则。分为解 释性增补法和解释性替代法。
如:
•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Note: Zhouyu, Huanggai, two great generals during Three Kingdoms Period.
为达到文化交流的最佳效果,注释法应在恰当 场合使用,以提高翻译的信息度和有效度。
• 用于为专用名词提供附加的文化信息 • 用于保留原语的形象表示法 • 用于解释不同的风俗习惯 • 用于为典故提供文化信息 • 用于指出本身语意不清的原语句子
由于全国试行了经济改革,中国农民已打破了 延续几十年的大锅饭制度。
• Thanks to the economic reform across the country, famers in China have smashed the “common big rice pot” system that exists for decades.
• I was born in the Year of the Rooster. I never eat chicken. The Year of the Rooster will bring me good luck or bad luck.
• Chinese people traditionally use 12 animals, representing the 12 Earthly Branches, to symbolize the year in which a person is born.
Translation Techniques in Translation of Culture
加注释
如果在翻译时仅是翻译语言文字,例如 采用直译的手段,会出现词不达意的情 况,于是运用意译手法就势在必行,但 是,有时会出现一些承载太多原语文化 信息的句子,这时译者就必须将原语文 化信息填补上,以便向译文读者解释清 楚,此时就可以采用加注释的方式,将 句子解释清楚。
加注释可以分为 直译加注释和音译加注释
许多外国人中国龙文化不甚了解。
• Many foreigners are not very familiar with Chinese Long culture.
Note: Long is a spiritual tie linking the Chinese people. The Long, as the symbol of the Chinese culture. Chinese people are proud to call themselves “the offspring of the Long”.
• Spring Festival 1993, for example, is the first day of the rooster as their life symbol. All other years of the rooster, according to an old Chinese saying, become either good-or-bad-luck years for them.
他在戏中扮演包公。
• He played the male role of Judge Bao in the play. Note: Judge Bao is the judge and
impartial judge in Chinese history.
我属鸡。我从来不吃鸡。鸡年是我的本命年。
你听过三顾茅庐的故事吗?
• Have you ever heard of the story about “visiting three times at Zhuge Liang’s thatchedero of the Three Kingdoms Period. He had to be asked three times before he would grant a interview to Liu Bei, whom he afterwards served, and helped to become emperor.
林边有一个洞,叫白龙洞,传说白蛇传 的白娘子曾经在这里修炼。
• Near the forest is the White Dragon Cave which is said to be the very place where Lady White , the legendary heroine of The Story of the White Snake, cultivated herself according to Buddhist doctrin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