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

本文旨在通过对科学精神在中国的演化,马克思主义科学精神的中国化,当代研究生普遍状态三个方面问题的研究,说明研究生科学精神培养和塑造应从研究生自觉要求和自我塑造、研究生导师的影响和作用、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和机制多方面入手。我们的科研工作者要以身作则,树立良好学术气氛。研究生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在法制化社会的今天,我们要规范行政管理,规范学术,只有形成良好健康的社会环境,科学精神才能成为一种可能,才可以真正实现其价值。

关键词

科学精神研究生价值

引言

科学精神是科学主体在从事科学研究活动中所遵循的精神价值与道德规范。科学哲学家和史学家范岱年教授就曾经指出科学精神是我们峰持真理,抵制伪科学的精神长城。研究生作为科研工作中最大的基体,具有双重身份:学生和科研工作者。一方面是作为高层次的学生——研究生,在接受着各种科学技术文化知识教育;另一方面,作为科研工作者——潜在的和未来的科学家或工程师,在某个专门领域中参与或从事着一些科技活动,是高校科研队伍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对于这个特殊团体来说,科学精神的成功塑造非常重要,可以引导他们更好地从事科学研究和正确地从事科研工作,激发他们为科学献身的勇气和精神,也是新世纪高素质、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

正文

关于科学精神自从近代科学产生以来,中外许多专家和学者从多角度、多层面对科学精神进行了一定的分析和研究。在什么是科学精神问题上,尽管他们的答案并不完全一致,各自存在一些不足和缺陷,但都在一定程度上为人们认识科学精神积累了大量的材料,为弘扬科学精神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本文对科学精神探讨的出发点是当代研究生应具有怎样的科学精神,有那些科学精神极度缺失。本文将从科学精神在中国的演化,马克思主义科学精神的中国化,当代研究生普遍状态三个方面阐述这个问题。

(一)科学精神在中国的演化

中国古代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紧密相连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伦理本位的

体系。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也主要是儒家的精神。冯友兰指出:“中国的儒家,并不注重为知识而求知识,主要在求理想的生活。”○2,儒家的精神是一种关于道德的精神。在这种氛围下形成的科学精神,必然受到道德的约束,必须以道德为目标。这样,科学精神就显得不足,而且依附于道德精神。科学精神的这种特征具体地表现为求是不足,求真不足,求用超过求是和求真。儒家经典四书《大学》中有八个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关于“格物致知”的流行诠释是根据南宋朱熹学说的部份观点,认为“格物致知”就是研究事物而获得知识、道理。《现代汉语词典》将其解释为:“穷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但格物致知的最终目的确实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之为大学也是和“详训诂,明句读”相对应,实为学习如何参与国家政治。

中国古代科学的发展中,求用也占了很大比重。相比西方的古希腊科学,两者有鲜明的对比。古希腊理性主义极力用科学来解释世界,不关心科学的实际应用。“那个时期的知识分子只限于搞哲学和科学工作,不去搞产业和贸易;有教养的人不关心实际问题,他们可以在几何学里考察所有的矩形而不关心哪怕是一个矩形的实际大小。他们就这样把数学思维同实际需要割裂开来,而且数学也没有感到有去改进算术方法和代数方法的压力”○3当然这种极度追求哲学意义上的科学,在科学发展水平还不以解释心灵的构造、不足以解释灵魂(即精神)与物质的关系的古代希腊,逐渐使人们抛弃了理性主义,相信上帝的合理化。使西方科学精神的发展走上了在宗教神学压迫下,前进摸索的道路。

进入近现代,尤其是20世界以来,西方科学思潮开始影响中国。19世纪末,日本著名科学启蒙大师福泽瑜吉把“Science”译为“科学”,意为“分科之学”以区别于中国传统的文史学不分的博通之学。直到1893年,康有为引进并使用“科学”二字。严复在翻译《天演论》等科学著作时,也用“科学’’二字代替了“格致”。此后,“科学”二字便在中国广泛运用。1922年,梁启超在《科学精神与东西方文化》的演讲中不仅澄清了国人对科学不公正的态度,而且对科学精神作出了深刻地分析。他着重考量了科学精神与科学方法的关系。梁启超认为,“科学精神是什么?我姑从最广义解释,有系统之真知,叫做科学,可以教人求得有系统之真知识的方法,叫做科学精神。”他认为科学精神具有三个层面:“求真知识”、“求有系统的真知识”和“可以教人的真知识”。○4

“竺可桢于1941年在《科学之方法与精神》一文中分析了近代科学的先驱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开普勒、牛顿和波义耳等6人的生平事迹,从他们身上总结出了3个特点,认为这即是文艺复兴以后的欧洲近代科学精神。第一,不盲从,不附和,一切依理智为依归,如遇横逆之境地,则不屈不挠,只是问是忆不畏强暴,不计利害;第二,虚怀若谷,不武断,不专横;第三,专心一致,实事求是。后来他在浙江大学的一次演讲中,又把这3点归纳为两个字,即是‘求是’。他认为求是精神,就是追求真理,不盲从,不附和,不武断,不专横”。○6虽然有不少科学家都提出了对科学精神都提出了卓越的见解,但从洋务运动时算起.我们一百多年来在科学技术上一直是跟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后面拼命追赶,不断学习西方的技术与科学,其结果好比是在不断输血,但我们的造血功能一直不好。我们对科学的理解过分功利化,缺少求知的科学精神。○7

(二)马克思主义科学精神的中国化

1921年成立的中国共产党本着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巨大胜利,

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性。

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科学原理构成的,这些科学原理是支撑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构件,是我们理解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最重要的入门之处,也是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起点和基础。而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和它的科学精神是紧密相连的,马克思主义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精神的结晶。马克思主义自从传入中国,就不断进行中国化的进程,其科学精神所强调的重点也伴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及中国社会形态状况的不同而变化。总体来说马克思主义所表现出的科学精神是常新的与时俱进的,需要时代去丰富和完善其内涵。

恩格斯提出,“在希腊人那里是天才的直觉的东西,在我们这里是严格科学的以试验为依据的研究的结果,因而也就具有确定得多和明白得多的形式”。○6这体现了科学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解释和实证、验证相结合的精神。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刊登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特约评论员文章,文中明确指出:“实践不仅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而且是唯一的标准。毛主席说:‘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只有千百万人民的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实践具有把思想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的特性。因此,正是实践,也只有实践,才能够完成检验真理的任务”。○8一场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就此在全社会展开,这个大讨论再次强调了马克思主义原理中所体现的实事求是的精神。

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21世纪初这十多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观念已深入人心,“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成为国民的共识,在此期间,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都是针对中国实际社会情况,对马克思主义原理的中国化,同时也宣扬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在地包含在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之中,它既是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在中国具体运用的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在中国社会历史条件下完善和发展的过程;它既包含着对马克思社会发展道路的横向角度的选择,也包含着对马克思社会发展道路的纵向角度的选择。○9可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对科学原理运用中科学精神作用的进一步说明。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伟大理论以来,我国从上到下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教育和科学技术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却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只看到科学的物质作用,而看不到其精神价值。许多人崇尚科学,只是因为“科学是有用的”,即只停留在对科学所带来的物质结果的接受与承认的层面上,而忽视了人们在追求科学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科学精神。

(三)当代研究生普遍状态

针对实际科研工作,科学精神缺乏主要体现在学术的功利主义色彩浓厚。在利益的驱动下,学术界和学术时常表现出一种急功近利和极其浮躁的利益心态,这是学术界的普遍现象。不仅如此,学术界还存在另外一种怪现象。就是官学不分、以官治学的现象非常普遍。权力的侵入,使得原本神圣的学术变圣导庸俗不堪。学术精神失范的现象普遍存在。

哈尔滨工程大学的调研报告表现当代研究生总体状况值得肯定,科学素养水平呈上升趋势,相信科学肯定科学的价值,获取科技信息渠道多元化,重视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等现象。但同时也提出研究生在很多方面科学精神缺乏的问题依然不容忽视,“科学功利主义",缺乏实验实证精神,大多数研究生把学习科学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