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风情小说、寻根文学
寻根文学
论寻根文学的创作摘要: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文坛掀起一场寻根文学的热潮,挖掘中华民族文明的潜藏底蕴,求索文化的根基,揭示传统的精华与糟粕,探寻并且重构中国文化的绚丽乐章。
其中,韩少功就是一位重量级的作家,他的寻根小说《爸爸爸》借助一个山寨的历史变迁向世人展示了中华文明重生的过程。
关键词:寻根文学、寻根小说、传统文化、韩少功、一、寻根文学1985年前后形成潮涌的”寻根小说”创作。
寻根小说最显著的特点在于:以现在意识观看显示和历史,反思传统的文化,重铸民族的灵魂,探寻中国文化重建的可能性;作品题材和文化反思对象呈现鲜明的地域特点;在表现手段上既有中国传统文学的手法,又运用现代派的象征、暗示、抽象的方法,丰富、加深了作品的文化意蕴。
(一)寻根‘小说作家对自己所寻的“根”究竟是什么,“文化”这一概念究竟是什么对“根”或“文化”的态度也比较矛盾,概括的说有这样三类:1是持肯定态度。
代表作主要有阿城的《棋王》,《棋王》写了“吃”和“下棋”的故事,作品揭示了王平们这个民族凭借着极其简陋的“吃”和“下棋”,也就是物质与精神的最低层次需求度过了许多动乱的年代。
作品中的那个十年动乱只不过是中国历史上无数动乱年代的一种,而“吃”和“下棋”贯穿其中,充分体现了民族的韧性。
2是持否定态度。
代表作有韩少功的《爸爸爸》、《女女女》,王安忆的《小鲍庄》、《刘大庄》等。
韩少功在《爸爸爸》中所寻找到的是民族文化传统中根深蒂固的一个丑陋不堪的“老根”:丙崽。
丙崽是一个白痴,但是却被全村人奉若神明,他的胡言乱语致使全村人在一场大战中伤亡惨重。
作者在这里揭示了民族经常将自己的命运交付给荒诞而抽象的异已物,进而导致了整个民族行为陷入一种无理性的盲动行为。
3是持辩证态度。
代表作有冯翼才的《神鞭》,[1]李杭育的《最后一个渔老儿》、《沙杜遗风》、《土地与神》等“葛川江”系列小说。
《神鞭》中的主人公“神鞭”曾经打遍天下无敌手,这是我们民族之前有过的辉煌,但是在八国联军的枪炮面前,“神鞭”就不堪一击了。
寻根文学
2、文学之根虽在文化,但却并不等同于 全部的民族传统文化。
李杭育在《理一理我们的“根”》中说:“中国 的文化形态以儒家为本。儒家的哲学浅薄、平庸, 却非常实用。”
3、对民族文化应该作出新的判断和认 识
寻根文学试图通过对民族本土文化沉积的 发掘,“寻找东方文化的思维和审美优 势”,建立一种富于民族特色的文学品格。
六.寻根小说的历史变革作用
局限: 对于‚根‛的理解的静止性和非历史性, 导致了一些作家一味的沉迷于古、俗、粗、 野之中,表现出贵远贱近、向虚背实的倾 向。
80年代小说
寻根小说
王安忆的《小鲍庄》
以平实朴素的语言,非线 型散点透视的叙述方法, 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浸透着 传统文化几近封闭状态的 村庄和一群农民的生存状 态。表现上看,这里民风 古朴,讲究仁义,敬老爱 幼,其实贫穷、落后、愚 昧,甚至人性被扭曲。
3、对传统文化进行新的价值选择
作家们在对民族文化传统中的糟粕进行否定的同 时,也对传统文化进行新的价值选择。 在寻根文学中,被认为最能显示传统文化精神的 是阿城的小说。他以《棋王》、《树王》、《孩 子王》奠定了他在寻根文学中的坚实地位,以他 对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的道家文化的追寻成为最 有特色的寻根小说代表人物。
寻根小说
一.“寻根文学”概念
1983年前后,一些作家 把目光投向了民族文化,尝试 以现代意识去关照民族文化 传统以及民族心理深层的文 化积淀,从文学与文化的关 系中去寻求民族文化的根。 主要代表作家:莫言、韩少 功、王安忆。
二 、文化寻根思潮形成的历史背景
寻根文学是指80年代中期出现在当代文 坛上的以“文化寻根”为思想艺术追求 的文学现象和文学种类。85年,韩少功、 阿城、郑义、李杭育等青年作家发表文 章,正式提出“文化寻根”的口号,意 欲对民族文化精神返本求源,挖掘民族 性格中的民族文化素质。主要代表作有: 韩少功的《爸爸爸》、王安忆的《小鲍 庄》、阿城的《棋王》等。
名词解释寻根文学
名词解释寻根文学寻根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重要流派,指以寻找民族文化根源为主题的文学创作。
该流派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当时中国正处于社会动荡与文化倾美的时期,一些作家开始回顾历史,寻找中国文化传统的渊源,以期从中汲取力量,启迪民众,寻求民族复兴的道路。
寻根文学通过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价值、揭示历史真相和反思中华民族的文化困境,试图摆脱外来文化的束缚,塑造独特的中国文化形象。
同时,寻根文学也尝试从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为当代文学注入新的活力与创新。
在创作主题上,寻根文学多关注农村、山区和边疆地区,探讨当地人民的生活状况,以及他们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
作家们常常以寻找自我、回归乡土为线索,通过对人物的生活态度、价值观、矛盾心理的描述,展示当代中国人在文化转型中的困惑与挣扎。
这种创作手法,使得作品更加接地气、贴近现实,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与思考。
寻根文学在艺术表现上注重对细节的刻画,通过描写传统文化的符号、艺术形式等细节,展现出中国文化的多样性与深厚性。
文学作品中经常可以见到对诗词、小调、传统戏剧等的引用与借鉴,同时也注重对方言、方言诗、民间故事等传统文化表达方式的传承与创新。
然而,寻根文学并不是简单地做传统文化的宣传或模仿,而是在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保护中寻找时代联系和现实价值的转换。
寻根文学的艺术追求在于通过对传统文化与现实问题的反思,呈现出更加真实、生动的文学形象,描绘出更加复杂、真实的社会图景。
总之,寻根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种重要流派,它通过寻找传统文化根源,探讨民族文化困境,塑造中国文化形象,并在艺术表现中注重对细节的刻画。
寻根文学的价值在于它对历史的反思,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以及对于当代社会问题的关注与思考。
中国当代寻根文学的作品
中国当代寻根文学的作品
中国当代寻根文学的作品主要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和社会现实的关系,试图寻找中国社会的根源和文化认同。
这些作品通常包括小说、诗歌、散文等文学形式,以及一些影视作品。
代表作品包括:
1. 《红高粱家族》:莫言的代表作之一,通过讲述一个庄家家族的兴衰史,探讨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变迁和人民的命运。
2. 《白鹿原》:陈忠实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写一个山西村庄的故事,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衰落和现代化进程带来的冲击。
3. 《青春之歌》:龙应台的代表作之一,通过讲述几个台湾少年的故事,探讨了台湾文化的多元和变迁。
4. 《活着》:余华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一个中国农民的命运,反映了中国历史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
5. 《菊花石头》:刘醒龙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写一个女子的成长历程,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女性的影响和女性的自我解放。
这些作品在文学界和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被认为是中国文化和社会认同的重要表达和反映。
- 1 -。
中国近现代文学之寻根文学浅析
中国近现代文学之寻根文学浅析中国近现代文学之寻根文学浅析在中国近现代文学作品中,不少作家为了进一步融合现代意识与民族文化、重塑民族形象和重振民族文学而做出努力。
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不少作家注重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
“寻根文学”走过了一段很长的时期,是中国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文学界中一个里程碑。
它完成了“实践——理论——再实践——再理论”的一整套环节,对后面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借鉴作用。
“寻根文学”是在很多人的自觉谋划下完成的,由于当时思想越来越开放.包括作家、思想家、评论家等在内的诸多人士谋划了这样一场文学运动,展现了新时期知识分子的主流思想观念。
一、兴起背景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西方的现代文化思想也与其他经验和技术一起进入中国,但是如何应对这些思想,当时的知识分子有两种主要看法:一种认为就应该学习模仿。
连文学艺术上的现代派也被当作现代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完全不考虑现代派艺术在西方正是对现代工业文明的反抗,还有一种认为“现代化”这个目标由于各个国家的政治环境不同,文化基础也不相同,它所呈现的模式,尤其是文化上的发展模式,是不应该相同的。
因此,中国在经济起飞之际应该如何把自身的文化传统作为接受场来检验、吸收西方现代文化,以求发展自己的现代化?这个问题在当时人文知识分子中逐渐引起了关注,具体表现在对传统文化的价值做出多元的考察。
这与80年代初的启蒙话语不同,启蒙主义者所强调的反传统和反封建,正好可以被用来批判文革时期泛滥成灾的政治专制主义。
但是当一部分知识分子在实际生活中研究如何建设现代化的命题时就不能不注意到,对现实的改造必须利用好自己的文化传统。
于是重新研究认识评价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一种既是客观的需要,也是主观上的要求。
到了1985年前后,文化领域兴起了一股规模不小的文化热。
二、作者人群在整个寻根文学思潮中,担任主要角色的是知青作家。
当他们走向成熟的时候,他们需要寻找一种属于自己的文化标志。
寻根文学 《爸爸爸》
寻根文学《爸爸爸》寻根文学代表作《爸爸爸》把笔触深入到了民族文化之中,既追寻"根源",在作品中呈现出了一幅瑰丽奇特的文化空间,又找寻"劣根",用理性来审视民族文化的腐朽成分,从而使作品具有了繁复的审美意味和批判的高度。
但是,同其它寻根作品一样,《爸爸爸》中也不由流露着对传统文化的得意赏玩,由于对其有着根本上的摇摆态度和暧昧,作品的思想力度被削弱。
更重要的是,寻根文学最大的努力也只是一种文化的批判性重铸,无法从本体上实现超越,这一局限性注定了寻根潮流的思想境界。
作品赏析《爸爸爸》作者韩少功,1953年生于湖南长沙。
1977年开始文学创作,陆续发表短、中篇小说,出版小说集《月兰》、《飞过蓝天》、《诱惑》、《空城》、《谋杀》等。
韩少功是以“知青文学”名世的。
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批判意识和忧患意识,在对民族历史文化进行探寻、反思的同时,十分注重对现实生活的观照;在遵循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同时,不断向现代派小说吸取有益的营养,特点是对魔幻现实主义的技法进行移植、借鉴,小说语言带有浓郁的乡土色彩和地域特点。
这些,使他成为人们公认的有成就的“寻根”作家”。
《爸爸爸》是韩少功“寻根文学”的代表作。
是他主张文学创作对民族文化、民族精神重新进行审视和思辨,希望在立足现实的同时又对现实世界进行超越,去揭示一些决定民族发展和人类生存之迷的具体实践。
这篇小说,无论是在思想还是在艺术方面,均有修复我们重视之处。
首先,作家进行民族自审的深刻立意颇为精警。
作家将目光投向了湘西的古老山寨,描写了似乎是化外之地的山乡,那种怵目惊心的原始洪荒和愚味闭塞。
那山、那寨、那人、那事,都很难用现代化眼光去观照,很难用现代意识去评断。
实际上,这种蛮荒落后的文化特点,即巫楚文化的原生状态,只是作家寄慨遥深的一个认识层面。
他真正要开掘的则是蕴藏其中的深层含义,他要清理的则是这些化外之民身上世代流传、绵绵不绝的深厚文化积淀:对落后、愚昧、原始祖训奉若神明,对新思想、新观念、新事物本能地抵御和反抗,乃至于拚命的排斥、打击和扼杀。
(整理)第四节寻根小说.ppt
优选
51
阿城《棋王》
• 王一生对“吃”的认真、专注与 虔诚,既真实反映了特殊年代的 生存困境,也体现民间对生命最 原始的尊重和坚韧的守候。
优选
52
阿城《棋王》
• 王一生“棋呆子”爱棋如命 • “我迷象棋。一下棋,就什么都忘
了。待在棋里舒服。” • “妈,儿今天明白事儿了。人还要
有点儿东西,才叫活着。”
优选
15
三寸金莲—妇女缠足
优选
16
优选
17
优选
18
三寸金莲—妇女缠足
• 女子缠足是中国封建男权社会的 独有的审美习俗。
• 兴起于北宋,源于男权社会“女 子以小脚为美”的观念。用人工 的方式营造一种“女性美”。
优选
19
三寸金莲
• 林语堂:“缠足自始至终都代表 性意识的自然存在。”
• 以缠足为美,为贵,为娇,为雅 。
优选
37
回归模式之三:坚持与否定的矛 盾混战
• 李杭育《最后一个渔佬》 • 福奎愿意毫不抱屈地“死在江里”,
却不愿离开他所习惯的“棺材般的 小船”。
优选
38
李杭育《最后一个渔佬》
• 把握“最后一个”在时代变迁过 程中处于新旧矛盾中过渡性人物 的行为心态,从中透视传统生存 方式、伦理道德的艰难蜕变。
优选
27
邓友梅《那五》《烟壶》P157
• 那五信奉“玩”和“混”的寄生哲学,浪 迹半生、无德无才的无赖相。乌世保为 人安分守己,讲求道德, 自谋生计。
• 乌世保虽然没有和洋人“枪对枪刀对刀 的勇气”,但他有“耻辱之心”,拒画“ 八国联军占北京”的那种有污国格的内 画,标志着这个“随遇而安”的贵族后裔 的民族意识的觉醒。
什么是“寻根文学”
什么是“寻根文学”一、“寻根文学”概念1983 年前后,当现代派文学的形式实验没有新的进展,小说创作处在徘徊状态中,一些作家把目光投向了民族文化。
尝试以现代意识去关照民族文化传统以及民族心理深层的文化积淀,从文学与文化的关系中去寻求民族文化的根。
主要代表作家:莫言、韩少功、王安忆。
二、寻根文学产生的原因1985 年,韩少功、阿城、郑义、郑万隆、李杭育等相继打出了“寻根”的旗子,他们反对一味追求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创作倾向,提倡把文学的“根”扎在本民族的岩层中。
同时受到学术界的“文化热”影响,旨在追溯民族文化渊源,对传统文化予以审视、剖析和继承,并希望以此走向世界。
三、文化寻根小说的发展1.寻根文学可追溯至 80 年代初期的民俗风情小说。
汪曾祺《受戒》(明海、小英子)、邓友梅《那五》。
2.80 年代中期寻根小说的主题从边缘化的追求到一种自觉,真正进入寻根小说的写作。
主要作品:韩少功《爸爸爸》《女女女》《归去来》,阿城《棋王》《树王》《孩子王》,王安忆《小鲍庄》,张承志《黑骏马》《北方的河》,陆文夫《美食家》,李杭育《最后一个渔佬儿》《沙灶遗风》,郑义《老井》。
3.1987 年左右是文化寻根思潮转型和终结的时期。
以莫言《红高粱》、张炜《古船》为标志。
四、寻根文学的显著特点1.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点。
2.具有现代意识。
以现代意识关注历史,反思传统文化,重铸民族灵魂,探寻中国文化重建的可能性。
3.创作手法上传统和现代相融合。
五、文化寻根小说对传统文化的态度1.文化批判型。
对传统文化持审视批判和否定的态度。
韩少功《爸爸爸》、王安忆《小鲍庄》。
2.文化认同型。
对传统文化持一种理解、认同、肯定的态度。
阿城《棋王》,李杭育《最后一个渔佬儿》《沙灶遗风》,郑义《老井》。
3.原始生命型。
莫言《红高粱》、郑万隆的“异乡异闻系列”如《老棒子酒馆》、扎西达娃《系在皮绳扣上的魂》。
六、寻根小说的历史变革作用1.它导致了小说由以往所关注的社会领域向文化领域的变革,使小说由当代社会生活的仆从成为广阔的文化与人性领域的探索者。
寻根文学 《爸爸爸》
寻根文学《爸爸爸》寻根文学代表作《爸爸爸》把笔触深入到了民族文化之中,既追寻"根源",在作品中呈现出了一幅瑰丽奇特的文化空间,又找寻"劣根",用理性来审视民族文化的腐朽成分,从而使作品具有了繁复的审美意味和批判的高度。
但是,同其它寻根作品一样,《爸爸爸》中也不由流露着对传统文化的得意赏玩,由于对其有着根本上的摇摆态度和暧昧,作品的思想力度被削弱。
更重要的是,寻根文学最大的努力也只是一种文化的批判性重铸,无法从本体上实现超越,这一局限性注定了寻根潮流的思想境界。
作品赏析《爸爸爸》作者韩少功,1953年生于湖南长沙。
1977年开始文学创作,陆续发表短、中篇小说,出版小说集《月兰》、《飞过蓝天》、《诱惑》、《空城》、《谋杀》等。
韩少功是以“知青文学”名世的。
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批判意识和忧患意识,在对民族历史文化进行探寻、反思的同时,十分注重对现实生活的观照;在遵循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同时,不断向现代派小说吸取有益的营养,特点是对魔幻现实主义的技法进行移植、借鉴,小说语言带有浓郁的乡土色彩和地域特点。
这些,使他成为人们公认的有成就的“寻根”作家”。
《爸爸爸》是韩少功“寻根文学”的代表作。
是他主张文学创作对民族文化、民族精神重新进行审视和思辨,希望在立足现实的同时又对现实世界进行超越,去揭示一些决定民族发展和人类生存之迷的具体实践。
这篇小说,无论是在思想还是在艺术方面,均有修复我们重视之处。
首先,作家进行民族自审的深刻立意颇为精警。
作家将目光投向了湘西的古老山寨,描写了似乎是化外之地的山乡,那种怵目惊心的原始洪荒和愚味闭塞。
那山、那寨、那人、那事,都很难用现代化眼光去观照,很难用现代意识去评断。
实际上,这种蛮荒落后的文化特点,即巫楚文化的原生状态,只是作家寄慨遥深的一个认识层面。
他真正要开掘的则是蕴藏其中的深层含义,他要清理的则是这些化外之民身上世代流传、绵绵不绝的深厚文化积淀:对落后、愚昧、原始祖训奉若神明,对新思想、新观念、新事物本能地抵御和反抗,乃至于拚命的排斥、打击和扼杀。
第四节寻根小说
民间理想模式之二
• 在理想和现实夹缝中的自我坚持
• 张承志《心灵史》对 “念想”的坚持,支撑着 民族的精神脊梁。
张承志《心灵史》
• 通过讲述伊斯兰教的支教“哲合忍耶” 的教史构造一个执着的心灵世界。
• “我听着他们的故事,听着一个中国人 怎么为着一份心灵的纯洁,居然敢在2百 年的光阴里牺牲至少50万人的动人故事 。在以苟存为本色的中国人中,我居然 闯进了一个牺牲者的集团。”
五、乌世保这两个八旗子弟的没落 和新生肯定了传统文化的拯救力量 。
邓友梅《那五》《烟壶》P157
• 那五信奉“玩”和“混”的寄生哲学,浪 迹半生、无德无才的无赖相。乌世保为 人安分守己,讲求道德, 自谋生计。
• 乌世保虽然没有和洋人“枪对枪刀对刀 的勇气”,但他有“耻辱之心”,拒画“ 八国联军占北京”的那种有污国格的内 画,标志着这个“随遇而安”的贵族后裔 的民族意识的觉醒。
回归模式之三:坚持与否定 的矛盾混战
• 传统被处理为一种矛盾体,它在现 实的冲突中优劣混杂,难以划割。 寻根小说以蕴含丰富的生活画面展 示社会变革的艰难。
回归模式之三:坚持与否定 的矛盾混战
• 王安忆《小鲍庄》P157 • 坚持仁义精神:贫穷中的互助、危难中
的救人(捞渣)
• 批判仁义对人性的异化及其对传统秩序 与观念的维护(鲍秉德媳妇被逼疯、拾 来与寡妇相爱受阻)
一、寻根小说的定义
• 又被称为风俗小说、文化小说
• 80年代中期,一些作家对民族文 化底蕴进行重新认识和反思,从 而寻找民族文学和民族精神之根 的小说。
二、寻根小说的缘起
• 寻根文学的小说创作早在1983年就已有 萌芽。吴若增、汪曾祺、王蒙等人的小 说如《翡翠烟嘴》、《受戒》、《在伊 犁》等作品中就有“寻根”的倾向。而 作为一种有声有色的创作潮流,发端在 1984年,兴盛于1985年和1986年。
市井乡土小说、寻根小说
汪曾祺的小说在文学史上具有“承先启后”的意义。一方面:他把被曾 经中断的散文化小说传统延续了下来,这个传统上可以追溯到废名、沈从 文、萧红。另一方面他又开启了寻根文学风气之先,更新了小说观念,启 动了当代作家的文体意识和语言感觉,这在阿城、何立伟等一系列小说家 那里可以看到汪曾祺的影响。
汪曾祺小说的语言特色:
追求语言的整体性和口语美。汪曾祺在《自报家门》中曾说:“语言的美不 在一个一个句子,而在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包世臣论王羲之字,看来参差不齐, 但如老翁携带幼孙,顾盼有情,痛痒相关。好的语言正当如此。语言象树,枝 干内部汗液流转,一枝摇,百枝摇。语言象水,是不能切割的,一篇作品的语 言,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好的语言应当是每一句单独拿出来都平淡无奇,但 放在整体中,在前后的文气相接中,却每一句都如嚼橄榄。
沈从文《边城》(湘西世界、翠翠、外祖父、天保、傩送)
何立伟《白色鸟》(七月、河边、白皙少年、黝黑少年、白色水鸟、 “斗争会”)
4、邓友梅与“京味市井小说”
邓友梅(1931——),原籍山东平原,生于天津。1942年参加北路军,后因 年龄太小被精简,1943年在天津做工时被强招到日本做劳工,1年后回国。1945 年重新参加八路军,当过文工团演员。1948年开始写散文。1956年写出了著名 短篇《在悬崖上》,赢得了一定的声誉。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从此沉入 生活底层,在体味人间酸甜苦辣的同时,也了解了北京民间的风土人情。新时期 重新复出后,先是创作革命斗争题材的小说,写出了《我们的军长》、《追赶队 伍的女兵们》等作品,随后就转向了描写老北京的京味市井小说,从而成了继老 舍之后又一位描写老北京的著名作家。
这篇小说采用的是复线交迭式的结构,在有限的篇幅内,融进了清朝贵族、八 旗子弟、市井子民、三教九流等四十多个人物,真正组成了一幅栩栩如生的“清 明上河图”。
探析中国近现代文学中的寻根意识
探析中国近现代文学中的寻根意识摘要:寻根意识作为近现代文学作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迎合民族文化潮流、增强国民文化认同等方面起到不可或缺的助力作用。
寻根意识滋养诞生寻根文学,在一众文学流派中呈现新气象。
本文将探究中国近现代文学滋养中的寻根意识,明确寻根文学的内涵,探究寻根文学的价值及其在近现代文学中的定位,以期充分彰显我国独有的文化和精神。
关键字:寻根意识;中国;近现代文学一、寻根文学的概述(一)寻根文学的概念寻根意识,顾名思义重在“根”,意为民族传统文化。
寻根意识萌芽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由于当时文坛尚未呈现较大的生机和活力,部分作家则将关注点放至民族文化,诞生了毕大松、王安忆、莫言等一系列作家,当下大家耳熟能详的《红高粱》影视剧即是产生于这一时期的小说《红高粱家族》。
纵观寻根意识的内涵及寻根文学的特征,可以发现,寻根文学是传统民族文化对国外文化的一项能动性反映,以彰显民族特征和民族风情为主。
多采用人物描写、社会环境描写等方式,用语部分质朴简单,部分结合诗词等,展现委婉的意蕴。
与此同时,寻根文学故事大多设定于乡村背景,展现了地域性的自然景色及当地的风土人情,弘扬了中华民族优良文化,也展现了人性的真、善、美。
结合我国近现代寻根文学作品的内容,可以将近现代寻根文学划分为地方性、 乡恋性、反思性、互补性这四个方面。
第一,地域性是寻根文学的重要特征,通过地域性描绘传统社会的“根”,将散落在华夏大地四处的传统文化聚集起来,展现民间传统和地域风情。
第二,乡恋性糅合传统意识和文化心理,注重传统美学及民族弘扬。
作品结合了作者所在地域的、作者熟知或希望探索的习俗、生活习惯、方言等。
第三,反思性是对传统文化中的不足加以审视,将历史现实纳入现代视角加以评判,思考传统意识和文化是否存在有待改进之处。
第四,互补性没有明确范畴,该类寻根文学大多结合多样化的类型文学。
(二)寻根文学的价值寻根文学结合地域特色,彰显对现实问题或人性议题的反思,寄托作者希望表达的事物或主题。
新时期的小说创作市井乡土小说寻根小说
汪曾祺小说旳整体美学和文学史意义:
汪曾祺小说旳整体美学趋向于友好与唯美。这种友好既是人与自然旳相 融相洽,也是人与人之间旳真纯质朴。他旳小说文本中,没有把环境作 为异质性旳力量进行描写,写人在充斥异化旳环境里出现旳精神分裂与 心灵冲突,而要点写旳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人旳内心旳 友好。
但应注意旳是,友好轻易泯灭深刻与锋利。
冯骥才旳“津门小说”钟情于津门重地,一般经 过挖掘清末民初天津卫旳闲人杂事和奇谈怪事, 再现带有浓厚“津味儿”色彩旳津门生活重新审 阅民族老式文化,或歌颂中华民族老式文化中伟 岸深厚、博大精深旳一面,或批判民族老式文化 中俗陋粗鄙旳一面。
《神鞭》经过傻二不断进取旳行为,歌颂了中华民族不 愿落后旳进取精神。(傻二、“玻璃花”)但是也有人 从中读出了抨击自古以来中国老式永远不败旳正统意识。
出目前1980年代前期,几乎与改革小说同步出现。它旳出现, 标志着小说在突破了社会政治层面旳新旳文学启蒙后来,开 始进入一种文化旳层面,并由此引出了文化寻根小说。
市井乡土小说和文化寻根小说有联络,但又有区别。前者以 风俗民情为主要体现对象,社会人生故事就在风俗民情中展 开,后者以风俗民情为窗口,主要体现风俗民情中蕴含旳文 化原因。
“好旳语言应该是每一句单独拿出来都平淡无奇,但放在 整体中,在前后旳文气相接中,却每一句都如嚼橄榄。”
如《求雨》写大旱时节孩子们敲锣打鼓求雨旳事。写到人们 因为大旱而望云霓时:“多少人仰起头来看天,一天看多少 次。然而天蓝得要命。天旳颜色把人旳眼睛都映蓝了。雨呀, 你怎么还不下呀!雨呀!雨呀!”背面一句话看似闲话,读 后却觉得有意味。
写到孩子们求雨回来后:“他们走得很累了。他们都还很小。 就着泡辣子,吃了两碗苞谷饭,就都爬到床上睡了。一睡就 睡着了。”后一句是地道旳口语,却很有味。
寻根小说、知青小说
寻根文学的两种倾向
一、文化崇拜派
传统文化既滋养了民族的历史,也包含着 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一切,是民族走向未来的 精神指针,也是个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 力量。 如阿城的《棋王》,莫言的《红高梁家 族》,汪曾祺的《受戒》李杭育的《最后一 个渔佬》
寻根小说
(3)原始生命型。 莫言《红高粱》、 郑万隆的“异乡异 闻系列”如《老棒 子酒馆》、扎西达 娃《系在皮绳扣上 的魂》。
《女女女》中找到的是失去控制后的古怪、悭 吝、任性、蛮横的本能。 韩少功从寻优根出发,找到的却是劣根。最后 他迷失在历史文化中,发出了“我们来到这个 世界上干什么,可以干些什么”的感叹。
《爸爸爸》中的丙崽形象
丙崽形象:是个弱智、呆傻的侏儒。生下来只会说 “爸爸爸”、“X妈妈”两句话。见人不分男女老幼, 一律说“爸爸爸”,如果别人朝他瞪一眼,他就翻个白 眼,咕噜一声“X妈妈”,除此之外一律不懂。在鸡头 寨人与鸡尾寨人打仗之时,丙崽却被鸡头寨人奉为神灵, 称为丙仙,加以顶礼膜拜。鸡头寨人要杀丙崽祭谷神, 天却响起炸雷,丙崽躲过一劫。当鸡头寨人要进行民族 迁徙时,丙崽属于弱智者,要灌毒汁,但丙崽又一次大 难 不 死 。 丙崽形象的象征含义:(1)弱智,意味着愚昧与落 后。(2)人们对丙崽的敬若神明,象征迷信与落后, 表明现代精神或民族理性精神的缺失。(3)丙崽历经 劫难而不死,一方面表明民族虽然落后,却有着极其顽 强的生命力,一方面由反映出愚昧、落后的古老民族文 化的顽固性
一、有关概念
1、文化
从最一般的意义上说,文化即人化。文化是人 的创造物,人的精神是文化的本质内涵,也 是文化产生与发展的动力。 文化包括物化的文化,和精神的层面的文化两 种形态。
2、文化意识
即以文化的视角看待事物的态度。第一,对 某种文化价值的判断,应超越单纯的政治、 经济、伦理、道德等价值判断;第二,从功 能的角度,每种文化都是一个自足的体 系,——文化是生存的策略和手段;第三, 每种文化都有自己的长处与不足,没有高下
寻根文学 《爸爸爸》
寻根文学代表作《爸爸爸》把笔触深入到了民族文化之中,既追寻"根源",在作品中呈现出了一幅瑰丽奇特的文化空间,又找寻"劣根",用理性来审视民族文化的腐朽成分,从而使作品具有了繁复的审美意味和批判的高度。
但是,同其它寻根作品一样,《爸爸爸》中也不由流露着对传统文化的得意赏玩,由于对其有着根本上的摇摆态度和暧昧,作品的思想力度被削弱。
更重要的是,寻根文学最大的努力也只是一种文化的批判性重铸,无法从本体上实现超越,这一局限性注定了寻根潮流的思想境界。
作品赏析《爸爸爸》作者韩少功,1953年生于湖南长沙。
1977年开始文学创作,陆续发表短、中篇小说,出版小说集《月兰》、《飞过蓝天》、《诱惑》、《空城》、《谋杀》等。
韩少功是以“知青文学”名世的。
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批判意识和忧患意识,在对民族历史文化进行探寻、反思的同时,十分注重对现实生活的观照;在遵循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同时,不断向现代派小说吸取有益的营养,特点是对魔幻现实主义的技法进行移植、借鉴,小说语言带有浓郁的乡土色彩和地域特点。
这些,使他成为人们公认的有成就的“寻根”作家”。
《爸爸爸》是韩少功“寻根文学”的代表作。
是他主张文学创作对民族文化、民族精神重新进行审视和思辨,希望在立足现实的同时又对现实世界进行超越,去揭示一些决定民族发展和人类生存之迷的具体实践。
这篇小说,无论是在思想还是在艺术方面,均有修复我们重视之处。
首先,作家进行民族自审的深刻立意颇为精警。
作家将目光投向了湘西的古老山寨,描写了似乎是化外之地的山乡,那种怵目惊心的原始洪荒和愚味闭塞。
那山、那寨、那人、那事,都很难用现代化眼光去观照,很难用现代意识去评断。
实际上,这种蛮荒落后的文化特点,即巫楚文化的原生状态,只是作家寄慨遥深的一个认识层面。
他真正要开掘的则是蕴藏其中的深层含义,他要清理的则是这些化外之民身上世代流传、绵绵不绝的深厚文化积淀:对落后、愚昧、原始祖训奉若神明,对新思想、新观念、新事物本能地抵御和反抗,乃至于拚命的排斥、打击和扼杀。
文化寻根小说2
“父母生前 颇有些污点,运动一开始即被打翻死 去。家具上都有机关的铝牌编号,于是统统收 走, 倒也名正言顺。我虽孤身一人,却算不得独子, 不在留城政策之内。我野狼似 的转悠一年多,终 于还是决定要走。此去的地方按月有二十几元工 资,我便很向往 ,争了要去,居然就批准了。”
第三部分
过渡:战前的平静
民间的‚棋道‛与知识分子‚棋道‛最终的 分道扬镳 倪斌的妥协与王一生的坚守 有意味的风景描写
第四部分:王一生:民间的、道家 的文化中的‚个人‛
棋王诞生的前提:体制外的民间的比赛 棋王诞生的过程:车轮大战 第一处:“王一生坐在场当中一个靠背椅上, 把手放在两腿上,眼睛虚望这,一头一脸 都是土,像是被传讯的歹人。” “眼睛虚 望着”,展示了王一生内心没有多少把握 而显得内心有些空虚的形象。车轮大战对 他来说其实意味着一种挑战,一种因为认 真而显得没有多少把握的挑战。
一万物有灵论一万物有灵论二畏天祭神二畏天祭神三千奇百怪的三千奇百怪的迷信解释预兆禁忌和行为迷信解释预兆禁忌和行为四咒语拜物教四咒语拜物教五巫卜文化五巫卜文化六盲目的祖先崇拜和长辈权威六盲目的祖先崇拜和长辈权威七对人的兽性摧残七对人的兽性摧残八好勇斗狠集团仇杀八好勇斗狠集团仇杀33整体的荒诞与象征整体的荒诞与象征作品采用隐去具体的时代环境与社会联系的作品采用隐去具体的时代环境与社会联系的抽象的方式对历史作整体的把握以写实抽象的方式对历史作整体的把握以写实和象征交替为基本手段运用直觉综合和象征交替为基本手段运用直觉综合整体把握主观表现等艺术方法使作品整体把握主观表现等艺术方法使作品获得了整体的象征意味全文弥漫着一种获得了整体的象征意味全文弥漫着一种飘忽不定的扑朔迷离的神秘感飘忽不定的扑朔迷离的神秘感贾平凹原名贾平娃陕西省丹凤县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钱学森的论文《研究社会主义精神财富创造事业 钱学森的论文《
的学问——文化学》 1982年 的学问——文化学》(1982年《中国社会科 学》),复旦大学出版《中国文化集刊》,1984 ),复旦大学出版《中国文化集刊》 年推出了《中国文化史研究学者座谈会纪要》 年推出了《中国文化史研究学者座谈会纪要》。
• 3、贾平凹的商州系列
• 作家简介: • 贾平凹(1952-),陕西丹凤县人。1972年入西北 贾平凹(1952-),陕西丹凤县人。1972年入西北
大学中文系并发表作品。此后一直在西安生活。主 要作品有长篇《商州》 要作品有长篇《商州》、《浮躁》、《废都》、 浮躁》 废都》 《白夜》、《土门》、《高老庄》、《秦腔》等。 白夜》 土门》 高老庄》 秦腔》 作品集《小月前本》 作品集《小月前本》、《腊月·正月》、《天狗集》, 腊月·正月》 天狗集》 《贾平凹自选集》、《贾平凹小说选》等。 贾平凹自选集》 贾平凹小说选》
• 芦花才吐穗。紫灰色的芦穗,发着银光,
滑溜溜的,像一串丝线。有的地方结了普 邦,通红的,像一支一支小蜡烛。青浮萍, 紫浮萍。长脚蚊子,水蜘蛛。野菱角开着 四瓣的小白花。惊起一只青桩(一种水 鸟),擦着芦穗,扑鲁鲁鲁飞远了…… 鸟),擦着芦穗,扑鲁鲁鲁飞远了……
• 2、林斤澜《溪鳗》 、林斤澜《溪鳗》
• 这里人家的婚嫁极少明媒正娶,花轿吹鼓手是挣
不着他们的钱的。媳妇,多是自己跑来的;姑娘, 一般是自己找人。她们在男女关系上是比较随便 的。姑娘在家生私孩子;一个媳妇,在丈夫以外, 再“靠”一个,不是稀奇事。这里的女人和男人 好,还是恼,只有一个标准,情愿。有的姑娘、 媳妇相与了一个男人,自然也跟着他要钱买花戴, 但是有的不但不要他们的钱,反而把钱给他花, 叫做“倒贴”。因此,街里的人说这里“ 叫做“倒贴”。因此,街里的人说这里“风气不 好”。到底是哪里的风气更好一些呢?难说。— 。到底是哪里的风气更好一些呢?难说。— —《大淖记事》 大淖记事》
• 代表作品《棋王》、《树王》、《孩子 代表作品《棋王》 树王》
王》,《遍地风流》系列短篇。 遍地风流》
• 《棋王》在大的主题上可以说他通过王一 棋王》
生这个独特的人物形象,揭示棋道和人格 的完美和一。
• 在细微的方面可以说作者塑造了一个独特
的知青形象。在历史漩涡中,他具有独立 的生活方式和生命力。
• 对民间文化风俗的兴趣,同时也有批判的思考。
二、乡土小说的个案分析 • 1、汪曾祺《受戒》(《北京文学》 、汪曾祺《受戒》 北京文学》
1980.10) 1980.10)
• 作绍: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
在西南联大时期,受到沈从文的影响,因此,在 作品风格上与之类似。进入当代后,创作处于停 滞状态,直到80年代才得以展开、发挥。 滞状态,直到80年代才得以展开、发挥。 他不涉足长篇,也从未试图建造全景式(史诗性) 的巨构。 “我只写短篇小说,因为我只会写短篇小说。或 者说,我只熟悉这样一种对生活的思维方式” 者说,我只熟悉这样一种对生活的思维方式”。
• 1983年前后陆续发表的“商州系列”才引起注意。 1983年前后陆续发表的“商州系列” • 商州系列包括《小月前本》、《鸡窝洼人家》、 商州系列包括《小月前本》 鸡窝洼人家》
《腊月·正月》、《远山野情》、《天狗》、《黑 腊月·正月》 远山野情》 天狗》 氏》、《古堡》、《火纸》和长篇《商州》、《浮 古堡》 火纸》和长篇《商州》 躁》。 小说对陕南山区自然和人文景观的用心描写,有意 识的为人物的活动和心理特征,提供地域文化的依 据和背景。 主要写社会变迁引起的人生体味。
• •
• 2、市井小说
• 市井小说也就是写市民生活,写小人小事,汪曾
祺就说过,“ 祺就说过,“市井小说没有史诗,所写的都是小 人小事” 人小事”。着重对市民生活中一些风俗、习惯、 礼节等进行刻画,情节成为陪衬。
• 代表作家作品:邓友梅的《那五》、《烟壶》; 代表作家作品:邓友梅的《那五》 烟壶》
陆文夫《美食家》;冯骥才《神鞭》 陆文夫《美食家》;冯骥才《神鞭》、《炮打双 灯》、《三寸金莲》等。 三寸金莲》
• 3、文学实践的深入发展
• “林斤澜的《矮凳桥传奇》发表;郑万隆的《异 林斤澜的《矮凳桥传奇》发表;郑万隆的《
乡异闻录》问世;张辛欣、桑晔的《北京人》 乡异闻录》问世;张辛欣、桑晔的《北京人》引 起广泛的注意;韩少功的《爸爸爸》 起广泛的注意;韩少功的《爸爸爸》、《诱惑》 诱惑》 等作品带给人极大的困惑,阵容强大的湘军崛起; 《西藏文学》在1985年7月,扎西达娃《西藏,神 西藏文学》 1985年 月,扎西达娃《 秘的岁月》 秘的岁月》为首篇,推出魔幻现实主义专号;莫 言的《红高粱家族》 言的《红高粱家族》陆续发表,开辟了一个高密 东北乡的神话世界……” 东北乡的神话世界……”
• 没有明确情节,主要突出庵赵庄的风俗人情,通过
小和尚明海和小英子之间朦胧而美好的初恋反映出 人情的纯美。
• 语言清秀,行文如流水,潇洒中有一定的法度。 • 对民间道德的一种宽容,对纯朴风情的赞美。 • “我写受戒,主要想说明人是不能受压抑的,反而
应当挖掘人身上美的、诗意的东西,肯定人的价值。 我写了人性的解放。” 我写了人性的解放。”
京人,出生于1949年清明节。 京人,出生于1949年清明节。 文革期间下放云南农村,回城后从事图书出版行 业。 协助父亲钟惦棐写作《电影美学》 协助父亲钟惦棐写作《电影美学》,接触各类名 著,对以后创作有极大影响。 处女作《棋王》 1984年发表。先后获 1984年福 处女作《棋王》,1984年发表。先后获 1984年福 建《中短篇小说选刊》评选优秀作品奖和第三届 中短篇小说选刊》 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
三、寻根文学作品分析
• 1、《棋王》:棋道与人格的完美结合 棋王》 • 2、《爸爸爸》:对于传统文化中二元对立思维模 爸爸爸》
式的批判和反思。
• 3、《红高粱》:民间充满野性的生命力 红高粱》
1、阿城《棋王》 、阿城《棋王》
• 阿城,原名钟阿城(1949- ),中国当代作家。北 阿城,原名钟阿城(1949• • •
韩少功
•
(2)李杭育在《理 )李杭育在《 一理我们的根》 一理我们的根》认为 民族文化的呼唤是一 个更深沉、更浑厚也 更迷人的呼唤,我们 民族文化之精华,更 多地保留在中原规范 之外。
(3)郑万隆的《我的根》 )郑万隆的《我的根》 则把根推演成一种民 族历史沉淀的效果, 并定义为东方的、历 史的文化岩层,那么 寻根的过程就是一种 对脚下的文化岩层不 断开凿的过程。
民间风情小说、寻根文学
第一节、民间风情小说
一、乡土小说与市井小说
• 1、乡土小说
• 在乡土小说的写作中,人物、环境、故事等都退
居次要位置,而着重对风土人情的描画,是作为 小说中一种艺术的审美精神出现的。改变了当时 不可动摇的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 五四以来被遮蔽的审美传统如萧红、废名、沈从 文等的小说、散文的特质在这里得到了延续。 主要代表性作家:刘绍棠《蒲柳人家》 主要代表性作家:刘绍棠《蒲柳人家》、林斤澜 “矮凳桥风波”、汪曾祺《大淖记事》等。 矮凳桥风波”、汪曾祺《大淖记事》
• 1985年秋,甘阳在《八十年代文化讨论的几个问 1985年秋,甘阳在《
题》中对即将到来的文化热作了预告。
二、寻根文学思潮的兴起与发展
• 1、缘起:杭州会议 • 1984年12月,《上海文学》杂志社与杭州《西湖》 1984年12月,《上海文学》杂志社与杭州《西湖》
杂志社等在杭州举办了一次座谈会,会议主题是 “新时期文学:回顾与预测”。 新时期文学:回顾与预测”
• 4、寻根文学思潮与西方现代派的关系
• 首先新时期文学走向风格化之初,作家们获得了一种寻
找的意识,寻找新的艺术形式,也是寻找自我。
• 第二,寻找意识的产生,许多作家从艺术思维方式和感
觉形式上接受了西方现代主义。
• 最后,西方现代主义开拓了中国作家的艺术视界,却没
有给他们带来真实的自我感觉,更无法解决中国人的灵 魂问题。于是寻找自我与寻找民族文化精神就自然联系 到一起。
• 2、理论的进一步明确
• (1)韩少功《文学的“根”》,成为寻根派文学 )韩少功《文学的“
的宣言。
• 最早亮出“寻根”旗号, 最早亮出“寻根”旗号,文中作者明确地提出了
寻根文学的立场,认为文学的根应该扎根于民族 文化的土壤里,这种文化寻根是审美意识中潜在 的历史因素的觉醒,也是释放现代观念的能量来 重铸和镀亮民族自我形象的努力。
• •
• 我的一部分作品的感情是忧伤,比如《职业》、 我的一部分作品的感情是忧伤,比如《职业》
《幽冥钟》;一部分作品则有一种内在的欢乐,比 幽冥钟》 如《受戒》、《大淖记事》;一部分作品则由于对 受戒》 大淖记事》 命运的无可奈何转化出一种常有苦味的嘲谑,比如 《云致秋行状》、《异秉》。但是总起来说,我是 云致秋行状》 异秉》 一个乐观主义者。我的作品不是悲剧。我的作品缺 乏崇高、悲壮的美。我所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 谐。——《汪曾祺自选集·自序》 谐。——《汪曾祺自选集·自序》
• 参加会议的也都是一些年轻的新锐部队,如李陀、
郑万隆、鲁枢元、陈思和、许子东、阿城、韩少 功、季红真等 。
杭州会议的合影
• “及至1984年,人们突然惊讶地发现,中国的人文 及至1984年,人们突然惊讶地发现,中国的人文
地理版图,几乎被作家们以各自的风格瓜分了。贾 平凹以他的《商州初录》 平凹以他的《商州初录》占据了秦汉文化发祥地的 陕西;郑义则以晋地为营盘;乌热尔图固守着东北 密林中鄂温克人的帐篷篝火;张承志激荡在中亚地 区冰峰草原之间;李杭育疏导着属于吴越文化的葛 川江;张炜、矫健在儒教发祥地的山东半岛上开掘; 阿城在云南的山林中逡巡盘桓……” 阿城在云南的山林中逡巡盘桓……”
• •
第二讲、寻根文学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