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之鲁迅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之鲁迅观
对于鲁迅,在他的身上有很多值得我们研究的地方,比如他在文学上的贡献、他的思维方式、心理素质和性格情感等等方面。在这些方面中,我对鲁迅最感兴趣的地方就是他的性格。
1936年鲁迅去世时被称作“民族魂”,毛主席在1940年代的《新民主主义论》中说:“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绝、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国民族新文化的方向。”毛主席评价的这句话虽说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在当时内忧外患的大环境下鼓舞人民群众,借以鲁迅为榜样,但不可否认的是,这句话较充分地概括了鲁迅的主要性格特征,我认为那就是“硬”。我认为鲁迅的“硬”是一种坚韧、独立、真实、不虚伪不做作的精神,这种精神在同军阀、当时社会的一些文人做斗争、在批判中国传统封建思想中体现的最为强烈。他在口诛笔伐地批判,比如在《狂人日记》中对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批判和揭露,点出中国封建社会“吃人”的实质,还有他在《记念刘和珍君》中愤怒的高呼“沉默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就像他自己说的:“我死后,一个也不宽恕”,其实在一个方面也是这种“硬骨头”精神的体现。
鲁迅的性格特征中的强烈的使命感是我比较钦佩的。我们都知道鲁迅最初去日本是去学医学的,但后来他看出了当时让中国人落后的不是疾病的困扰而是精神的落后与愚昧,所以他决定弃医从文,希望通过他手中的笔来唤醒当时国人的良知,从这一点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鲁迅强烈的使命感。还有,当时许多文人都深受军阀的迫害放弃了写作,但鲁迅一直在坚持用手中的笔批判军阀,没有丝毫惧怕,就像人们说的那样:“鲁迅手中的笔就像一把刀子,
直插敌人的心脏。”鲁迅在《中国的脊梁》一文中写道“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盖不住他们的光辉,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我认为鲁迅就是他笔下的中国脊梁的代表。
敢爱敢恨、爱憎分明是鲁迅性格的又一特征,这一特征又反映了鲁迅性格中的真实性。他对于他所恨所憎的东西尖锐、刻薄、不留情面、锱铢必较,而对于祖国、民族、家人、同志、朋友、青年学生又是十分热爱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句话是对他敢爱敢恨这一性格特征的最好诠释。
鲁迅的性格之中还有偏执、尖刻、多疑、阴冷的特征,这些特征基本上贯穿了他的大半生。他的偏执、尖刻、多疑、阴冷的性格使他得罪了不少人,同样也赢得了不少人的尊重。就连鲁迅自己也深知自己的这些性格特征,他说:“我自己也知道,在中国,我的笔要算较为尖刻的,说话有时也不留情面。”虽说他的这种性格不能让所有人理解,但是如果没有这些性格因子鲁迅也就不可能是鲁迅了。
其实我们都知道鲁迅的性格之中是有一部分病态的,这与他小时候的家庭环境,长大后的社会环境以及人生经历是分不开的,但是幸运的是这种病态的性格并没有延续一生,他的性格在儿子海婴出生以后有了很大的转变,这无疑是幸运的。
总之,对于鲁迅的性格我们应该辩证地去分析,理性地区判断,不应该片面地做出评价是好还是坏。但就我个人来说,对于鲁迅的感觉,不论是他的人品还是他的性格或是他笔下的文章我都是比较喜欢、比较钦佩的,我认为“中国的脊梁”他当之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