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大学》的读书笔记

《大学》的读书笔记

《大学》的读书笔记《大学》的读书笔记(精选19篇)当看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体会呢?这时候,最关键的读书笔记怎么能落下!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书笔记呢?下面是本店铺精心整理的《大学》的读书笔记(精选19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大学》的读书笔记 1《大学》作为一篇千古名文,其作者曾子写出了儒家“美德”的特点。

我们先讲一讲作者曾子,姓曾,名参,曾参,字子舆,十六岁师从孔子,颇得孔子真传。

《大学》分为经文和传文。

经文是总结传文的,传文则细讲经文的重点,并在讲的过程中引经据典。

现在我们来说说经文。

经文主要讲了治国的方法。

原文是这样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意思是:古代那一些想要在天下弘扬光明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德;要想端正自己的思想,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

而传文就是细讲这个治国方法的。

传文一共有十传。

传一讲的是“弘扬光明的品德“;传二讲“澡身浴德,日新月异“;传三讲“知其所止,止于至善”;传四讲”凡事抓住根本“;传五讲“获得知识的途径”;传六讲“不要自欺欺人”;传七讲“修身先正其心”;传八讲“齐家先修其身”;传九讲“治国先齐其家”;传十讲“平天下先治国”。

可以看出修养品德是治国的根本。

我认为修养品德就是让自己变得更文明,比如不打人,不说脏话、不随地吐痰等。

在别人问你问题时不回答,这种行为也是需要修养品德的。

《大学》的读书笔记 2诗云:“赡彼淇澳,绿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涧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煊兮。

”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涧兮者,恂溧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煊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大学》读书笔记

《大学》读书笔记

《大学》读书笔记《大学》是儒家经典之一,对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读完《大学》,我深受启发,也有了许多思考和感悟。

《大学》开篇就提出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这一句话提纲挈领地指出了大学的宗旨和目标。

“明明德”,就是要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亲民”,则是要推己及人,去影响和教化民众;“止于至善”,是说要达到最完美的境界。

这三者层层递进,展现了一个不断追求进步和完善的过程。

在“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一段中,让我明白了明确目标的重要性。

只有知道自己想要达到的境界,内心才能坚定;内心坚定了,才能平静不浮躁;平静下来,才能感到安稳;安稳之后,才能进行深思熟虑;经过深思熟虑,最终才能有所收获。

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人之所以迷茫和焦虑,往往就是因为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这一段所阐述的“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一个由小到大、由近及远的修养和实践过程。

格物是探究事物的原理,致知是获得知识,诚意是使意念真诚,正心是端正心思,修身是修养自身品性,齐家是管理好家庭,治国是治理好国家,平天下是使天下太平。

这八个步骤环环相扣,缺一不可。

在现代社会,虽然我们不一定都要去治国平天下,但“修身齐家”却是每个人都应该努力做到的。

修身,要求我们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综合素质,培养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而齐家,则需要我们处理好家庭关系,营造一个和谐美满的家庭环境。

只有把自身修养好了,家庭关系处理好了,才能更好地在社会中发挥作用。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这里强调了诚意的重要性,要做到不自欺,如同厌恶难闻的气味,喜爱美丽的颜色一样自然而然。

经典长谈四书读书笔记

经典长谈四书读书笔记

经典长谈四书读书笔记一、引言四书,大家都听过吧?那是《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四本书。

要是没听过,咱们就来普及一下。

这四本书,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教科书”,每一本都充满了智慧。

对了,别以为四书就那么严肃、枯燥,实际上里面的内容啊,充满了生活的智慧。

你会发现,许多东西,咱们平时嘴里说的“做事得有分寸啊”,“小心行事,才能成事儿”什么的,居然都能从四书里找到影子。

二、细品《大学》《大学》这本书,乍一看,不就是讲怎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嘛?是不是有点头疼?但你往深了看,它教的可是做人的基本功啊!说白了,修身就是要你先把自己弄明白了,才能管得了身边的人。

就像咱们常说的,“先照镜子再打扮”,你自己都不清楚是谁,怎么指望别人听你的?这就是《大学》给我们敲的警钟。

书里讲的“格物致知”,这不是让你天天钻进实验室搞科研,而是要你懂得从身边的事物去了解这个世界。

你看看,生活中的琐事,就能从中悟到人生的大道理。

别看《大学》这本书,短短几句话,搞懂了,对你的一生帮助可大着呢。

你要真是按照《大学》里的“止于至善”去做,那不成就才怪呢。

三、解读《中庸》《中庸》嘛,说白了就是讲平衡,讲“不偏不倚”。

我们常常听到“过犹不及”这四个字,不是开玩笑的!一旦做事偏了,就容易出问题。

就像做饭,火候一不对,饭就糊了;做事也是,心态一过了火,啥事都做不好。

其实《中庸》这本书,最有意思的地方就在于它没有硬性的教条,而是告诉你怎么在生活的各种压力和诱惑中找到一个“刚刚好”的位置。

比如你和别人相处,不能太热情,也不能太冷淡;做事不能太急躁,也不能拖沓。

“中庸之道”就像是生活中的调味料,稍微加点,味道就正了。

太多、太少都不行,恰到好处,才是人生的真谛。

四、品读《论语》《论语》那可真是个宝库。

孔老夫子可是说了不少让人一听就“哦!原来如此”的话。

比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简直是生活中打卡学习的最佳诠释呀。

很多人一看《论语》就想起那些枯燥的知识点,但其实呢,孔子说的全是干货。

《大学》2019读书笔记500字中小学范文精选五篇

《大学》2019读书笔记500字中小学范文精选五篇

《大学》2019读书笔记500字中小学范文精选五篇《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2019读书笔记500字小学范文精选五篇相关模板,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大学》2019读书笔记500字小学范文精选五篇(一)“《诗》云:“於戏!前王不忘。

”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以此没世不忘也。

”“於戏!前王不忘”源自《诗经.周颂.烈文》,是周成王祭祀时赞颂先王并诫勉助祭之句。

也就是说先王建立如此显赫之伟业,吾等后人不能忘记这样的伟业传承。

具体又指什么呢?也就是“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

君子仰慕古贤圣人之德行,见贤思齐,见圣渴仰;而小人也乐得借用先贤之名来以此获得自利。

在东方另一个国家印度文明传承也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

通过瑜伽这样结合、联通、合一和相应来表述。

与内心心性合一而明身乃心性之化身;与天上神灵合一,如阿凡达;与古贤先圣合一而智慧似我。

以至于佛教盛行而演绎到无比殊盛而繁复,君子探求无限,小人用其无限。

可见正信和迷信混杂一起,难以清晰。

而儒家直探龙珠,直揭精辟,仅此一句,使真意灵魂大白与世,简单平实,仁心直露,使人深省,言下大悟。

《大学》总在不断引用先人智慧说当下实际,没有半点拖泥带水,也无修饰,更是中立直接,真实华族智慧之精要,深读其乐无穷。

也由此成全了《大学》的历史地位。

生活中,我们总在道理中纠缠不清,与其说道理无非就是自我认知的一面之词,放在阳光下暴晒,还能有多少客观。

一切道理皆废话,不中立,所以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中,说什么才是最根本的呢?那就“贤其贤而亲其亲”,其贤其亲变成自然之道,用在社会中就是合真之道,明辨是非之道。

至此,心性洞开,与天地合一。

《大学》2019读书笔记500字小学范文精选五篇(二)《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

相传为孔子门生曾参(曾子)所作。

宋朝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

读书笔记300字大学生

读书笔记300字大学生

读书笔记300字大学生读书笔记300字大学生五篇读书笔记是指读书时为了把文中的精彩部分整理出来或把自己的读书心得记录下来而做的笔记,是训练阅读能力和积累知识的方法。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读书笔记300字大学生五篇,欢迎品鉴!【篇一】读书笔记300字大学生我是一个书虫,不愿意让任何好书与自己擦肩而过,加之开复先生在我心目中一贯的良师形象,使得《做最好的自己》成了我当然之选。

在我看来,一本好书的价值并不#在于阅读过程的片刻愉悦,更是为人打开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

在这一点上,《做最好的自己》没有辜负我的厚望。

书中,开复先生提出了“成功同心圆”,即以正确的价值观为核心,辅以用心、同理心、自信、自省、勇气、胸怀六种重要的人生态度作为同心圆的第二层,再以追寻理想、发现兴趣、有效执行、发奋学习、人际交流、合作沟通六种行为方式构成同心圆的最外一环。

这本书大多的观点在开复老师先前的文章中已有阐述,对于拜读过那些文章的我来说,这本书并没有太多全新的观点。

但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将所有散落于各处的观点系统化,汇集成册,让人一次领略,就如同转瞬之间遍览名山大川一般,痛快!在阅读过程中,我总会情不自禁用自身与之比较,不经意间,便成就了一次心灵的洗礼。

对我而言,这是一次很好的自省,让我对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有了一个相对清醒的认识,也让我得以重视自己以前忽略的一些东西。

课前的预习能够让人更好的明白老师所讲的资料,反之,仅仅被动理解一本书带给你的资料并不意味能够深刻的明白。

一本好书,不一样的人品味,感受差之甚远。

工作的几年,我学会了思考,而这本书上的资料恰好是我近一年多时刻里思考的问题,许多道理都是付出相当的代价才得以悟出,无意间的预习让我从阅读中得到了更多的震动。

虽然感叹开复先生没有早点完成此书,但转念,即便那时我读到此书,没有一些刻骨铭心的东西,对于开复先生的箴言,我不可能有这天这样的体会。

读过这本书后,我对成功有了新的认识,成功就是不断的超越自己,让自己的人生快乐、充实、有好处。

学习《大学》心得体会(精选10篇)

学习《大学》心得体会(精选10篇)

学习《大学》心得体会学习《大学》心得体会(精选10篇)心中有不少心得体会时,不如来好好地做个总结,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可以不断更新自己的想法。

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能感染读者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学习《大学》心得体会,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学习《大学》心得体会篇1最近,我在国学堂学了《大学》这本书。

《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学的入门读物。

《大学》指出:“君子必慎其独也!”这句话告诉我们,君子在别人看不见的时候,在别人听不到的时候,也一定要做到言行谨慎,不能自己欺骗自己。

在这方面,古代圣贤给我们作出了榜样。

南北朝时期,齐国有一个叫甄彬的人,有高尚的品质和出色的才能。

有一次,他用一束苎麻到荆州长沙的当铺作抵押换钱,后来赎回苎麻时,发现在苎麻中包着五两金子。

甄彬看到金子后二话没说,立即送还当铺。

当铺的人非常吃惊,于是用一半金子作为酬谢,并让甄彬把名字详细的告诉他,两人往复推辞了十多次,甄彬坚决不肯接受。

从此,甄彬还金的美名远播。

甄彬的家庭并不富裕,却能做到拾金不昧,这就是“慎独”的功夫啊!如今已是21世纪,很多人都能做到慎独,一事当前,先替他人着想。

一次,我的好朋友小红看到老奶奶过马路很不方便,就赶紧跑过去搀扶,我应该向小红学习。

学习了君子要“慎独”这段话,我在独处的时候也能做到言行谨慎。

自己在家的时候,也不玩电脑,不看电视,自己完成作业。

在学校也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

到别人家串门,也不随便动别人的东西。

读了《大学》让我懂得,一个人首先要有良好的品德,才能成大事。

没有良好的品德,学的再多也没用。

我们之所以接受教育,为的就是将来能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学习《大学》心得体会篇2《大学》原属《礼记》中的一篇,在唐宋时期开始受到重视。

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

《大学》提出了“止于至善”的目标:“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心路 从曾子的《大学》看人生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

心路 从曾子的《大学》看人生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

心路从曾子的《大学》看人生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导读:读书笔记心路从曾子的《大学》看人生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心路——从曾子的《大学》看人生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1、永远做个赤子之心的人,即使老了也做个老顽童。

2、《大学》三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3、有目的的实践、全身心地投入、持之以恒的坚持、认认真真的干一件事。

4、我们看到众生上的一切毛病,实际上是自己潜意识里东西的外化,所以《坛经》里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5、在这个世间看到的一切,没有一件事与我们无关,一切呈现都是内在认知的投影,每一个当下都是提升的机缘,每个烦恼都是得智慧的机会。

6、我们要走路的话,一定要知道方向,我们要上山,要知道山顶在哪;当我们知道方向了以后,就知道每一件事在告诉我们什么。

7、大爱的代表是太阳,我们看太阳的特点是什么?它无分别,它不会因为一个人是好人多给他点,一个坏人少给他一点,这叫大爱。

8、我们的亲情关系,就是选择了两个人或是一个家庭,共同学会爱和被爱,爱和被爱是什么?它不是情绪,不是欲望,是感恩、接受、原谅、包容。

9、《周易》里称为“时止则止,时行则行”,该止的时候就止,该行的时候就行。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就是止。

10、我们对爱也是这样,很多人在求爱,希望别人爱自己;第二个境界的人会吸引爱,他会让自己更有魅力,吸引别人的爱;第三个境界的人到了本自具足的境界,我就是爱,我在哪,爱就在哪。

11、定性里初步的功夫有两个:一个是看住自己的脾气,不乱发脾气;第二是看住自己的习气,不要随着习气的惯性走。

性子一动,情绪一来,要立刻觉察,立刻对治。

12、什么叫做诚意呢?诚,专注的意思。

诚意,是把意诚住。

就是你要专注,要聚集你的能量,因为只有“制心一处”,才能“无事不办”。

13、你的境界在哪儿,你看到的世界是不一样的,不断提升境界才是本质。

14、我们遇到所有事情时,第一件事是问自己——内求。

孔子学堂的读书笔记摘抄(3篇)

孔子学堂的读书笔记摘抄(3篇)

第1篇一、前言孔子学堂,位于我国山东省曲阜市,是孔子文化的重要发源地。

这里汇聚了众多孔子文化研究者,他们致力于传承和弘扬孔子思想,为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贡献力量。

近日,我有幸参观了孔子学堂,并从中摘抄了一些读书笔记,以下为其中一部分。

二、孔子学堂读书笔记摘抄1.《论语》摘抄(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解读: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知识要持之以恒,不断复习巩固。

当朋友从远方来时,我们要热情接待。

如果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应该生气,这是君子的行为。

(2)子曰:“君子不器。

”——《论语·为政》解读: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不应该局限于某一领域,而应该具备广泛的知识和才能。

(3)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解读:这句话告诉我们,对待他人要像对待自己一样,不要做出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事情。

2.《大学》摘抄(1)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大学》解读:这段话阐述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强调了个人修养与社会和谐的关系。

3.《中庸》摘抄(1)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中庸》解读:这句话告诉我们,人的本性是顺应天命,遵循道德,而教育就是引导人们修习道德的过程。

4.《孟子》摘抄(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公孙丑上》解读: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人如果坚持正道,就会得到别人的支持和帮助;反之,如果背离正道,就会失去别人的支持。

5.《荀子》摘抄(1)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荀子·劝学》解读: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要注重实践,不能仅仅停留在思考的层面。

《礼记.大学》读后感_读书笔记范文

《礼记.大学》读后感_读书笔记范文

《礼记.大学》读后感_读书笔记范文《礼记·大学》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相传为孔子弟子曾参所作。

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元延祐年间,以《四书章句集注》试士子,悬为令甲,从此,“四书”成为芸芸士子干禄之必读经典。

初次接触《大学》,不求甚解,读完一遍以后最大的感受即是感动。

可能有人觉得奇怪,《大学》讲的并不是声情并茂的煽情故事,为何会感动呢?此时的感动不只源于文中所讲,还源于着书者及注疏者。

总结一下,让我感动的有三点。

首先,我读的版本是朱熹的《大学章句集注》,一直对宋朝的学者无好感,尤其是朱熹,印象中总觉得他是个迂腐古板,呆滞严厉的学者,毫无灵气可言,看过这篇集注之后才发现人家并非徒有虚名。

他的注疏严谨而详尽,对原文的理解深刻而通透。

想来能千古留名果然是有它的道理的。

朱熹只是古代学者的一个典型代表,从他身上可以看到古代文人学者极为严谨的治学态度。

他们毕恭毕敬,兢兢业业地学习钻研孔圣之道,几乎是带了一种虔诚的。

这种对待学术的虔诚也许在今天的学者身上很难再发现,这是一种不计功利的严肃和认真,也是最让我感动的地方。

它纯粹源于治学者本身。

接下来是第二点,《大学》讲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就是个人道德修养与治理天下之间的辩证关系。

前面很大一部分讲的是个人道德修养,“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此句同孔子的“君子日三省乎己”道理是一样的。

古人对于道德修养的重视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他们对自己提出了严格,甚至是几近苛刻的要求。

“治骨角者,既切而复磋之。

治玉石者,既琢而复磨之。

”君子自身的修炼恐怕比治骨角,治玉石更要严厉。

这种对于完美人格的执着追求,令人肃然起敬。

这是令我大为感动的第二个地方。

在当今这个标榜个性的时代,人们我行我素,安于自己的本来状态,“个性”在张扬其魅力的同时也为不少不思进取者提供了放任自己的理由。

古人对于完美的极致追求也许并不会实现,实际上实现的人确实很少,但是他们这种对美的人格的不懈追求却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尊敬,敬重。

《大学》2000字读书笔记范文

《大学》2000字读书笔记范文

《大学》2000字读书笔记范文《大学》教导我们做人的道理,做人要以身作则,待人处事要心平气和。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整的境界。

下面是小编为你们整理的大学读后感,希望你们能够喜欢!大学读后感1悠久漫长的历史,积淀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具有自己的特色文化。

上下五千年,无数圣人贤士对自然、人生、社会的思索、探求与总结,一路传承,薪火相传,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

大学语文老师让我们读一本关于古代的道理之书。

我选取了《大学》。

曾今看到过这样的一段话"闲暇之余,游弋其间,细细品读,感。

悟人生,于物欲横流、亲情疏远、道德偏失之今日,不失为国人修身养性、为人处世、立功立业的一剂良方猛药。

";借老师的安排,重拾"四书";之《大学》,于自身之修养是一次很好的锤炼。

《大学》为"四书";之一,作者是孔子的弟子曾子。

宋朝的朱熹把《大学》的原文进行了重新编排,分为"经";和"传";。

"经";是曾子记录的孔子的原话,"传";是曾子学生记录下来的曾子对"经";的理解和阐述。

开篇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个纲目";,然后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方面阐述了实现"三纲目";的途径。

通篇文辞简约,条理清晰,深刻,对我们如何修身养性、为人处世、立功立业等问题都具有深刻而实用的指导好处。

在《大学》中阐述的八个方面中,我对于"诚意";感受颇深。

升入大学,我应对的是一张张陌生的面孔,我迷茫彷徨,我不知所措。

而那时我就告诉自己:"不用害怕,以诚意待人就好,做最真实的自己。

";在大学里,我做的每一件事情基本都是以诚心诚意之心。

《大学》的读书笔记摘抄(3篇)

《大学》的读书笔记摘抄(3篇)

第1篇《大学》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是《礼记》中的一篇,由曾子撰写。

它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对后世影响深远。

以下是我对《大学》的一些读书笔记摘抄,共计2500字。

一、修身之道1. 《大学》开篇即提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这句话表明了大学之道在于彰显光明之德,亲近民众,以及追求至善的境界。

2.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大学》的核心思想。

修身是基础,只有自己品德高尚,才能影响他人,进而治理国家,达到天下太平。

3. “为人君上,正其心;为人臣子,正其心;为人父兄,正其心;为人子弟,正其心。

”这段话强调了心性的重要性,无论是君主、臣子、父兄还是子弟,都要端正自己的心性。

4.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是《大学》中著名的“八条目”,揭示了修身之道,从格物致知开始,层层递进,最终达到治国平天下的境界。

二、齐家之道1. 《大学》中提到:“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这句话强调了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关系,只有家庭和睦,国家才能安定,进而实现天下太平。

2.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是古代婚姻观念的体现。

《大学》中提到:“嫁娶之家,必先问父母之命,然后为之。

”这体现了对家庭伦理的重视。

3. “教子有方”,《大学》强调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父母要言传身教,教育子女成为有道德、有才能的人。

4. “兄弟和睦”,《大学》中提到:“兄弟怡怡,孝悌也。

”兄弟之间的和睦相处,是家庭和谐的体现。

三、治国之道1. 《大学》中提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这句话强调了每个人都应该关注国家大事,为国家繁荣昌盛尽自己的一份力。

2. “为政以德”,《大学》中提到:“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这句话表明了治国之道在于以德服人,使人心悦诚服。

3. “赏罚分明”,《大学》中提到:“赏罚无度,则民无所适从。

”这句话强调了治国者要赏罚分明,使民众有法可依。

4. “用人唯贤”,《大学》中提到:“用人之道,必求其贤。

《大学》的读书笔记

《大学》的读书笔记

《大学》的读书笔记
《大学》是一本对我影响深远的古籍,其内容深邃、精炼,读来让人受益匪浅。

以下是我从《大学》中获得的一些读书笔记:首先,《大学》提出了人生的八个阶段,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八个阶段是人生的一个递进过程,每个阶段都需要我们用心去实践和体验。

其中,格物和致知是基础,需要我们深入探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积累知识和经验。

诚意和正心则是个人修养的重要阶段,需要我们保持内心的真诚和正直,不受外界干扰和诱惑。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则是更高层次的目标,需要我们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为实现更远大的理想而努力奋斗。

其次,《大学》强调了“至善”的重要性。

至善是一种完美无缺的境界,是人生的终极追求。

为了达到至善,我们需要不断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外在的和谐。

只有内外兼修,才能够真正实现至善的境界。

最后,《大学》也提醒我们要时刻保持谦逊和自省。

只有谦虚谨慎的人,才能够不断学习和进步;只有经常自省的人,才能够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进。

在阅读《大学》的过程中,我深感其思想的伟大和深邃。

这本书不仅让我更好地理解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也让我更加坚定地走上了
追求至善的道路。

我相信,《大学》所蕴含的智慧和哲理,将会一直指引着我前进的方向,成为我人生道路上的明灯。

经典常谈四书读书笔记摘抄

经典常谈四书读书笔记摘抄

经典常谈四书读书笔记摘抄一、《大学》1.1 大学的地位和作用•大学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机构,旨在培养卓越的人才,为国家和社会提供各领域的专业人才。

•大学教育是提高人的素质和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培养个体的理性、创造力和社会责任感,促进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

1.2 大学教育的基本原则•大学教育应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批判精神和创新能力。

•大学教育应注重实践和实用,使学生能够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大学教育应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使他们成为有道德、有素养的公民。

二、《中庸》2.1 中庸的含义和价值•中庸是指在各种对立面之间取得平衡,保持中间状态的道德品质。

•中庸的价值在于它能够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社会更加稳定。

2.2 中庸的实践方法1.均衡发展个人素质–在学习、工作、生活等各个方面都要保持平衡,不偏废一方。

–在追求个人发展的同时要顾及他人的利益,不过分追求个人成功而损害他人。

2.善于妥协和沟通–在与他人相处时,要善于妥协和沟通,找到双方都可以接受的解决方案。

–遇到矛盾和冲突时,要以和为贵,通过对话和协商解决问题。

3.持有开放的态度–对不同的观点和意见要持有开放的态度,尊重他人的权利和选择。

–不要过分偏袒一方,要以公正和客观为原则,做出明智的判断。

三、《论语》3.1 论语的意义和价值•论语是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经典著作,是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的重要依据。

•论语所强调的人际关系、社会道德和个人修养等核心价值观对现代社会仍具有深远的影响。

3.2 论语的核心思想1.仁爱–仁爱是孔子最重要的价值观,他认为只有具备了仁爱之心的人才能够实践道德和行善。

–孔子主张人们要爱护他人,关心社会,追求和谐和善良。

2.学习–孔子提出了“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的观点,强调通过学习来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

–学习应当有恒心和毅力,只有不断努力才能取得进步。

3.修养–孔子认为修养是一个人的品质和道德的体现,通过修养可以培养人的良好习惯和品德。

《大学》的读书笔记范文(精选5篇)

《大学》的读书笔记范文(精选5篇)

《大学》的读书笔记范文(精选5篇)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何不写一篇读书笔记记录下呢?你想知道读书笔记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的读书笔记范文(精选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大学》的读书笔记1书中我最认同的一句话是:“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大意是:通过探索了解道理,丰富知识,处事的意念诚实,对待事物的态度就客观了,人的心志就端正了,品行也就好了,家族也就可以整肃好,就能治理好国家,天下就太平了。

如果我们都这样做,那给多好,天下能太平,是世界人民共同的心愿。

书中我们都应该做到的是:孝子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衰,祭则致其严。

大意是:孝敬侍奉父母时,应当尊敬他们,使父母高兴,父母生病时,应当表现出焦虑,他们死后,应当十分悲痛,祭拜父母时要严肃,这样才算孝敬。

钱文忠教授讲中庸之道的核心思想是:不是一味的保守,而是有节取中!他对于有节取中这四个字,没有作解释,所以我也不是很理解!不过他重新阐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句古话,对现在竞争激烈的商业社会的启示:首先,要提升自己的修养;这样家庭就会美满、幸福、和协,家和了万事就兴;才可以集中精力去工作、去创业;最终才能够事业有成!今天看了钱文忠讲大学与中庸,懂得了不少礼记方面的事!尤其是他讽刺那些房地产商人们的的摘句和那段对大学中庸的高度概括的那句话,也就是我在小时候被三字经的那段话“做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就是说一个人要想德望与天下,必须要能治理国家,要想治理国家必须治理自己的家,要想治理自己的家必先治理好自己的身,要像修身必先修其心,修其心必明白道理,明白道理之前要知道这件事物,要知道事物必须先看到这件事物,这是一个最基本最简单的道理同时也是我们必须要明白的道理!还有就是那段有德才有人,有人才有地,有地方有财,有财方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经典常谈1-7篇读书笔记

经典常谈1-7篇读书笔记

经典常谈1-7篇读书笔记摘要:1.引言:介绍经典常谈1-7 篇读书笔记的内容和目的2.第一篇:《论语》读书笔记3.第二篇:《孟子》读书笔记4.第三篇:《大学》读书笔记5.第四篇:《中庸》读书笔记6.第五篇:《道德经》读书笔记7.第六篇:《庄子》读书笔记8.第七篇:《六祖坛经》读书笔记9.结语:总结经典常谈1-7 篇读书笔记的收获和启示正文:经典常谈1-7 篇读书笔记是对我国古代七部经典著作的深入研读和思考。

这七部经典分别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道德经》、《庄子》和《六祖坛经》,它们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生智慧。

首先是《论语》读书笔记。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通过学习《论语》,我们可以深入理解儒家的道德观、仁爱观和社会观,这对于我们今天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行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接下来是《孟子》读书笔记。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另一部重要经典,主张仁政,强调人性善恶的争论。

通过学习《孟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人性观。

然后是《大学》读书笔记。

《大学》是《礼记》的一部分,是儒家经典中最早论述教育问题的篇章。

通过学习《大学》,我们可以了解到儒家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这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改革和自我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

再来是《中庸》读书笔记。

《中庸》是《礼记》的另一部分,是儒家学派的重要哲学篇章。

通过学习《中庸》,我们可以深入理解儒家的中庸之道,这对于我们今天的处世态度和人生哲学具有重要的启示。

接着是《道德经》读书笔记。

《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经典之一,作者为道家创始人老子。

通过学习《道德经》,我们可以深入理解道家的哲学思想,如道、德、无为等,这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具有重要的启示。

然后是《庄子》读书笔记。

《庄子》是道家学派的另一部经典,作者为庄子。

通过学习《庄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道家的哲学思想,如逍遥、自在、无为等,这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具有重要的启示。

《中庸》、《大学》读书笔记

《中庸》、《大学》读书笔记

《中庸》、《大学》读书笔记- [杂文]一、源起《四书》中的《大学》和《中庸》,本属于《礼记》中的篇目。

南宋理学家朱熹将二者单提出,与《论语》、《孟子》合在一起,作《四书章句集注》。

此是四书来源。

但为什么会在宋朝时四书形成呢?下面将从两个方面来分析这个问题。

(一)社会的发展趋势这还是要从魏晋时说起,魏晋时流行玄学,而儒学丧失了自两汉时开始拥有的独尊地位。

但这并不表明儒学从此衰微。

我们知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农耕经济始终是我国古代社会的基本生产方式,相对来说,儒学更容易与这种生产方式相适应。

到了隋唐时期,农业的小生产仍占支配地位,这就意味着儒学中衰是暂时的,而自魏晋时期兴起的佛道二教并不能从根本上取代儒学的地位。

先看佛教。

佛教在唐朝也是极为盛行的,尤其是高宗、武皇、睿宗三朝更是极盛一时,但是佛教在土地与人口这两个关系到国家生死存亡的方面与国家争胜,这会引起统治者的憎恶和打击的。

历史上著名的毁佛运动无不与此有关,而“三武一宗”更是在佛教史上赫赫有名,加之佛教此是进入禅宗独领风骚的时代,其思想也由“即心即佛”发展到“超佛越祖”的阶段,走向了极端。

这显然是与统治者相违背的。

再看道教方面。

我们知道,唐朝统治者自称是老子的后代,道教伴随着唐朝政权盛行起来,虽然与方术有联系,但是缺乏有力的经济基础支撑,兴也李唐、败也李唐,从当时的社会状况来看,道教也只是流行语上层社会,未能普及到下层百姓中间,影响不大,自然无从对儒学产生太大危害。

反观儒学,凭借着深厚的经济基础以及对皇权无形中的有力支持,逐渐恢复了原本的活力。

唐时儒学已经开始复兴了,其代表人物是著名的文学家韩愈。

他自述道:“始者,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

”(《答李翊书》)说明他自幼受儒学思想熏陶。

他主张恢复儒家道统,即历代相传的孔孟之道。

同一时期和他意见类似的还有唐宗室李翱,有兴趣的不妨查找一下思想史方面书,此处概不赘言。

时间一转就到了宋代,众所周知,宋朝统治者在巩固皇权方面采取了很多措施,一方面,将政权、财权、兵权收归皇帝手中,牢牢掌握;一方面着手重建统治思想。

大学中庸读书笔记摘抄

大学中庸读书笔记摘抄

大学中庸读书笔记摘抄在我翻开《大学》和《中庸》这两本书的时候,仿佛走进了一个充满智慧和思考的古老世界。

一开始,我还真有点担心自己能不能啃下这两块“硬骨头”,但随着深入阅读,那些文字就像一位位亲切的老者,慢慢跟我讲述着人生的真谛。

《大学》里提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这让我开始思考,我们上大学到底是为了啥?难道只是为了拿个文凭,找份好工作?还是说有更深层次的追求?我觉得吧,“明明德”就是要让我们自己的品德变得光明正大,要做个有良心、有道德的人。

这可不是嘴上说说就行的,得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里去体现。

比如说,在宿舍里不随便拿别人东西,在教室里不抄袭作业,这都是小小的“明明德”。

“亲民”呢,我理解就是要亲近他人,关心他人,为他人着想。

记得有一次,我们班组织去养老院看望老人。

那场景,真的让我对“亲民”有了更深刻的感受。

我们一群同学,带着水果和小礼物,一进养老院的门,就看到老人们那期待的眼神。

有的同学陪老人聊天,听他们讲过去的故事;有的同学给老人表演节目,唱歌跳舞,把老人们逗得哈哈大笑;还有的同学帮着打扫卫生,整理房间。

我当时和一位老奶奶坐在一起,她拉着我的手,不停地说着感谢的话。

那一刻,我真切地感受到,“亲民”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能给别人带来温暖和快乐。

再说《中庸》里讲的“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这让我想到了自己的情绪管理。

以前我是个脾气特别急的人,遇到点不顺心的事就容易发火。

有一次,因为小组作业的分工问题,我和一个同学吵了起来,声音特别大,整个教室的人都看过来了。

事后我冷静下来,觉得特别后悔,不仅伤害了同学之间的感情,还让自己显得特别没素质。

从那以后,我就开始学着控制自己的情绪,在情绪要爆发的时候,先深呼吸几下,想想这样做的后果。

慢慢地,我发现自己变得平和了许多,和同学们的关系也更融洽了。

还有“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这简直就是学习的秘籍啊!“博学之”就是要广泛地学习各种知识,不能只局限于自己的专业。

大学读书笔记400字(通用7篇)

大学读书笔记400字(通用7篇)

大学读书笔记400字(通用7篇)大学读书笔记400字篇1题目:大学历史的启示在我读大学的历史课程中,我深感历史的魅力。

每一页都充满了新的发现和独特的见解,仿佛让我回到了那个时代,看到了那些历史人物的真实面貌。

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份详尽的历史记录,更是一份理解人类社会的宝贵指南。

书中描述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都以清晰且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出来。

作者用独特的视角解读历史,使我对过去的事件有了全新的理解。

同时,书中的许多案例都强调了历史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使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历史的深远意义。

我特别欣赏书中的一些章节,它们详细探讨了历史人物的性格、决策和行为,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历史的发展。

这些章节使我深入了解了历史人物的真实面貌,也让我更加理解了历史的复杂性和多元性。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不仅学到了丰富的历史知识,还深刻体验到了历史的魅力和深度。

这本书使我认识到,历史不仅仅是过去的事情,它对我们理解现在和预测未来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总的来说,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历史的重要性和价值。

我强烈推荐所有对历史感兴趣的读者阅读这本书,相信它会给你带来深刻的启示和丰富的知识。

大学读书笔记400字篇2《百年孤独》读书笔记《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长篇小说。

作品融汇了南美洲特有的神秘、想象和幻想元素,通过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描绘了加勒比海沿岸小镇马孔多的百年兴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个世纪以来风云变幻的历史。

小说中,马尔克斯巧妙地糅合了现实与虚幻,展现出一个瑰丽的想象世界。

全书的封面上,一幅插图也没有,甚至连一个标题也没有,这正是作者刻意追求的一种风格。

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布恩迪亚家族一代代繁衍下来,但每一代人都是从同一个女性始祖开始。

作者马尔克斯正是想通过这个故事来展示这样一个真理:家族的第一个人都是上帝的孩子,最后的一个人,将是上帝的亲戚。

《大学》读后感15篇

《大学》读后感15篇

《大学》读后感15篇《大学》读后感1什么是大学?这是个长盛不衰的话题,特别是每年新生入学时,更是被翻出来讨论又讨论。

只是,对于什么是大学、大学该怎样做这个问题。

仁者见仁,智者见者,长久以来并无定论。

近日拜读了香港中文大学前任副校长金耀基先生的《大学之理念》,这本收录了金先生关于“大学之理念”的凝想与感悟的文集,讨论了大学的理念、专才教育和通识教育、学术自由等相关问题,视野之广阔、见解之独到,给井底之蛙的我一种豁然开朗之感,仅摘一些哲理警言留作回忆、一个大学生应该对人类知识文化有相当程度的了解,对自己民族的学术文化有一基本的欣赏与把握,同时,他应该养成一种独立思考、判断的能力;一种对真理、对善、对美等价值执着的心态。

(page 11)大学生不是中学生,大学生对他(她)不再、也不应提供保姆式的照顾,她应该也必然会自我寻求生命之意义和人生之目标。

在最后意义上说,人之成长(包括自我形象与自我认同之形成)是要靠他(她)自己的。

(page 21)人是不能永远没有孤独时刻的,人需要孤独以创造思想,以体认人生,但人之为人,人之成长需要靠头脑与,心灵与心灵之相遇和对话。

(page 21)惟能见乎大,立乎大,然后喜爱能有狂有狷,才能有格调,也才不会沉耽于追逐短暂与细微的事物。

(page 21)“我确信在教育中,你排除了专精,则摧毁了生命”——怀海德洛克菲勒基金会主席洛尔士以为今日之“知识人”应该有能力把“不同的知识综合。

融汇而一以贯之”,并能够从人文精神出发,知道哪些是“应该”做的,从科学与技术角度判断,哪些是“可以做的”。

大学的世界精神的孕育与发挥,诚有多途,惟学人之相互访问,则不知为中古大学之传统,亦为极有意义与价值者。

温士顿·丘吉尔在1929年对布雷士多大学的学生说:“教育最重要的事是对知识的渴欲。

教育非始于大学,也当然不应该终于大学”我个人相信,在求学时期的大学生,应尽量积蓄自己的知识,尽量充实自己的智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读书笔记一《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

相传为孔子门生曾参(曾子)所作。

宋朝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

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

曾子画像(来源:网络)宋朝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思想家程颐,对于《大学》有如下的评价:《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者入德之门也。

于今可见古人为学次第者,独赖此篇之存,而《论》、《孟》次之。

学者必由是而学焉,则庶乎其不差矣。

其意思大概如下:《大学》是孔子的遗篇,是作为初学者入门的读物。

在今天可以再现古人治学的顺次的书籍,只有这篇文章了。

其次是《论语》、《孟子》。

所有想要学习的人,都要从《大学》这一篇开始。

如果从《大学》学起,那么基本上就不会有偏差了。

程颐画像(来源:网络)朱熹认为收在礼记中的《大学》本子章节有所错乱,便将它重新编排。

分为“经”和“传”两个部分。

其中“经”一章,是孔子的原话,由孔子的学生曾子记录;“传”十章,是曾子对“经”的理解和阐述,由曾子的学生记录。

这一版本也成为流传最为广泛的版本。

【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读解】明明德:彰明“明德”的意思。

治其国:治理好他的国家。

齐家就是使家庭内部和睦,齐心协力。

齐:治理,整顿的意思。

古时候的先贤,为了向天下彰明他的光明的道德观念,必然要先从治理好他的国家开始。

想要治理好他的国家的人,必须要先将家庭管理好。

不过,自古以来,治理国家的人都没有几个家庭和睦的。

盖因为利益的原因,占有一个国家的利益实在是太令人诱惑了。

以至于,先贤的道理都可以不要了。

这也是先贤道理的一种没落。

如果,人人都有大禹的理念,世界就会大不同了。

齐家(来源:网络)【原文】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读解】修其身:提高自己的修为,养成好的品德习惯。

正其心:端正自己的心态,使自己不心生杂念。

诚其意:使自己的思想诚心实意。

想要管理好自己家庭的人,必须要先修养自己的品德;想要修养自己品德的人,必须要先端正自己修养的态度;想要端正自己态度的人,必须先要有诚心实意才可以。

端正心态,平心静气的生活,对现代中国人来说,是多么难得的一种品质!怎样在金钱为纲的年代,保持自己的理想,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是多么困难的一件事情!如果能够正我们的心,诚我们的意,我想社会真的会和谐。

因为,我们人人内心都是平和的,世界怎么可能不和谐呢?齐家(来源:网络)【原文】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读解】致其知:探索知识,求真理的意思。

格物:穷究事物的道理。

想要诚心实意的人,必须要先探求各种各样的知识;探求知识的根本在于探究事物的真理。

现代学术环境,可以说是越来越恶劣了。

有给学生派任务,代自己发表论文的导师(北大校园里面这样的著名博导是存在的);有借导师知名,发表抄袭自他人文章的论文的学生。

真的是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啊。

还真正有几个在“格物”呢?儒典《大学》读书笔记(提纲)之二一、孔老夫子一生所行持,实际上就是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奔走呼吁,这是有当时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的,这里不具体阐述了。

此外,孔老夫子本人,他是有深厚的内修功底的。

因为他首先应是“修身”的典范,所谓“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否则,若没有内在和外在完美的统一,他的思想就不可能在漫长的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长河中不断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二、简要谈谈对孔老夫子的内修境界的认识这里仅从《大学》角度谈。

虽然,《大学》是孔子的学生曾参整理成文,但后人认为《经一章》是孔子的原话记录,《传十章》一般认为是对“经”的解读。

本人认为,“传”十章,主要是曾子老先生为“经”一章寻找理论依据。

大凡有人提出一种学说或理论观点,除了引用大量事证外,一般都需要有说服世人的权威著作或言论作为理证,表示有古圣先贤的传承为依。

这样更加令人可信可依可行。

即使引用大量古贤言论,只能是一种论据,并不表示能够完全解读作者本人治世理念的全部内核,更深度的信息不一定借用古人的话就能完全透露出来,况且“传”十章所引用资料更多是从社会功能性方面去注解的。

本人这里试图从内修角度去解读三纲要乃至“修齐治平”理念。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就是他内德光明的一个注脚。

德性,本来就是光明的体性,也就是通常说的慧性。

“明明德”第一个“明”,一般作动词解释为对明德的能动认识。

在经世方面,古今贤哲多解读为弘扬人性中光明正大的品德,故而把第一个“明”定义为“弘扬”等义,但这远远不能涵盖“明”的根本“智”性一面。

所以,仅仅“弘扬”一词,内在的明德是不可能真正彰显出来的。

所能弘扬的,只能是社会道德人性的一面,却不能涵盖内在修为超凡脱俗的一面。

若没有这一面的内德,孔子的思想就不能碰撞出如此灿烂的火花来。

所以本人觉得此处更是一种明“智”的状态,这种“智”体现在《大学》提到的“格物”而“致知”,通过这个路子,达到对“明德”的觉悟,则“近道矣”,即通达体性之“大”(上期对“大学”之“大”的解读),它包容一切,涵盖一切,空明廊阔。

、大学之道在“亲民”。

这反映了夫子教化世人的着手点,在于建立井然有序的理想社会,并以远古尧舜禹,近之西周王朝为样板奔走呼吁,终身致力仁政仁爱理念。

关于“亲民”,很大部分学者根据《大学》所引用《康诰》“作新民”而注解为“新民”,所谓弃旧图新、去恶从善是也。

本人从内在德性修养角度,认为垢尽为新,“德润身”,光明显现为新。

但从行道角度讲,“亲民”不仅是“作新民”,而有更深的内涵。

否则,同一篇目中,为什么不直接根据古语概括为“新民”而采用相异的词汇呢?显然,二者内涵有所不一致。

即使孔子或他学生,若仅仅是“新民”涵义,他就没有必要另外创造一个“亲民”词汇。

再阅读后文,《大学》引用《康诰》语“如保赤子”,这样“亲民”之意才趋于完整。

“如保赤子”说的是爱护民众如同母亲护亲生婴儿般。

所以,“亲民”与孔老夫子一生倡导的“仁”,即与“仁政仁爱”在内核上,极为一致。

这是顺理成章的事。

、大学之道在“止于至善”。

“止”字,《大学.传十章》第三章“《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

”《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

”子曰:“於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归纳起来,于社会,就是人各安其位,秩序井然,顺乎自然。

于个人,君子知其所为,知其所不为。

这也是明了治国做人所彰所遮,所彰,即止于至善,扬圣贤明君仁政君子之道。

所遮,即戒行,杜绝暴君暴政小人之行。

上述三个“在于”,即“三纲要”,分别从内证德性,外化德行,仁爱所依等三方面讲述了通达大学之道。

、紧接着,《大学》论述曰“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前面分析了“止”的涵义,一是彰至善,明“君子有所为”,一是遮止“君子有所不为”。

水有“止”,就不起波澜,人心有“止”,心则安静,心安静则各守本分事。

安守本分,则摒除物欲的蒙蔽,这便是“虑”的作用,也就是起“观”智。

有“观”则有“照”,观照同时,即是“得法”,明明德之本。

则近道矣。

道次第颇是分明。

让我们不得不佩服东方圣人孔老夫子的内修功底,真乃个人修身实践与家国天下治理理念完美统一三、阐明“明明德于天下者”应该怎么做?《大学》概括为“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起用古人的经验。

在孔老夫子眼中,古人经验是值得大写的。

首先,远古尧舜禹等,是圣君典范。

当然,按历史记载,尧舜禹时代的社会背景是没有阶级的剥削与压迫,社会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人人崇尚道德,是可能的。

本人这里插入一段假说,类似玄幻小说,供大家思考。

在上一轮人类文明进程中,由于地球上毁灭性的灾难降临,地磁场受到极大的改变,大部分地球人被当时的众多灾难所吞噬,剩下极少部分人幸存下来,由于地磁场的剧变等原因,幸存下来的那少部分人类突变愚痴,记忆力基本丧失。

但上轮文明中有少部分圣贤大士也留下来了,灾难不能改变他们的智力现状和智慧境界,并以留下来的少量粮食为种子材料,教大家耕种和参与各种生产活动,这可能便是圣贤治国,民之“无知”的所谓远古文明之始。

由于那时人烟稀少,所谓治国,其实就是带领部落群体参与集体耕种等生产生活活动。

在这个漫长的时期,社会物质文明从几乎为零的起点发展到原始社会末期灌溉农业阶段。

大禹治水,就是一个很重要的依据。

整个所谓原始共产主义期间,不断有圣贤应化,他们一般成为部落首领。

基于特定因缘,许多圣贤首领也许不一定经过受胎成长阶段而很可能是他方世界直接降临世间的。

这些圣人大多没有留下名字,只是发展到后期,诸如黄帝尧舜禹等,名字终于留传下来了。

当然,本人这个假说不完全是空穴来风,多少有些历史的内在逻辑推理和宗教情感体验。

本来这段史前历史就是一个谜。

之所以,在孔子乃至老子的思想中,多少夹杂着被后代一些史家所批评的所谓“愚民”政策因素,可能与远古的样板有关。

其实,他们建构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社会秩序,不可能离开古代社会作为参考模板。

理想王国的建构,不能离开现实的土壤。

譬如给人以幸福,是以解脱现实痛苦为前提的。

即使在宗教信仰里,譬如佛教讲西方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愿力成就,但也不能离开众生的得度因缘。

阿弥陀佛因地发愿,就是基于解救轮回苦难中芸芸众生而发起。

任何圣贤大哲救世思想的发起,不能离开对现实社会苦难的改造,所以,孔夫子构建他的理想社会秩序,我们应予足够理解和认识。

我们今天弘扬传统文化,也是有现实社会作为支撑点的。

如今国家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同样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毕竟先古尧舜禹所处时代与进入奴隶制的周王朝有区别,所以,他们在崇尚古贤的同时,孔老夫子极力推崇西周王朝前期的统治模式,他认为进入春秋乱世,周王朝虽然名存实亡,但周王朝遗民思天下安定,倡导周礼最能顺乎民心,所以,他认准这点,便终身致力于推行恢复周礼模式的仁政理念和仁爱精神。

只是在战乱不息的社会环境,往往不是一厢情愿的事情,所以,孔夫子能知难而行,一以贯之,其坚定信念,也是非常令人赞叹不已的。

3、整个第二段经文,还阐明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逻辑内涵,这也是与孔老夫子及其弟子们深厚的道德根基与实践分不开的。

该段经文明确透露出,古代那些贤明君主,之所以都是治国的典范,是因为他们首先是修身、齐家的典范。

所以,孔夫子及弟子们正告统治者的,就是要他们从修身做起。

所以,孔子的治世思想,与治家、修身、涵养德行是有机统一的,不可割裂开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