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考试思维导图
初中语文考试重点题型答题模板+思维导图汇总,中考必备!
诗歌答题模版1.意境类:描绘画面(忠于原诗,语言优美);概括氛围;分析思想感情;点出境界特点;2.手法类:揭示手法;结合诗句分析(怎样用);思想感情;作用效果(对读者、意境、中心等的效果);3.语言特色类:揭示语言特色;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思想感情;作用效果;4.炼字类:该字的本来意义及在句中的含义,技巧(活用、倒装、手法);放入句中描述景象;意境感情(作用效果);5.关键词类:主旨作用;结构作用;6.感情类:运用什么手法;通过X X内容,抒发(寄寓、揭露)X X感情;7.概括主旨类:诗歌定位各句内容,通过X X手法,抒发X X感情、评价;8.鉴赏类:写了什么;怎样写的(技巧、语言风格、字句特色);表达效果(感情);9.形象类:找到诗句;分析基本含义(形象类型、特点)为何要写(主旨);作用效果;10.诗歌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现代文答题模版1.开放型试题:评、引、析、结;2.谈看法或补叙结尾:感悟、引申;3.原因题:客观原因;主观原因;4.词语的表达作用:形象性、感情性、精确性、结构性;5.联想感悟型:A感:根据文本,联系全文;B悟:联系实际,结合自身,另举一例,提出建议;6.句子的作用:A思想内容上:联系本句含义,突出强调内容或揭示段意;联系中心、态度、感情;用了修辞或表现手法的要揭示表达效果;B结构上:引起下文、设置悬念、伏笔、渲染气氛、照应前文、总结上文、使结构严谨、承上启下、揭示文章脉络层次;7.关键句子理解:抓句中关键词;联系上下文(文体、结构、中心等);8.写X为什么要从Y写起:揭示X与Y的关系;引出写作主体突出主体特点;9.怎样论证:论证方法;论证过程;现代文阅读积累1.长句:容量大,气势盛;能细致严密地说明事物;表达复杂丰富的感情;2.短句:句子短,简洁明快,干脆有力;音节少,停顿多,容易造成一种急促的气势;便于表达丰富的情绪,强烈的感情;3.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在小说中):渲染烘托气氛、形象、心情;推动(或衬托)情节发展;象征意义;交代背景(时间、地点等);4.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在散文中):渲染烘托气氛、形象、心情;抒写美;抒发作者情感;作为串时间的线索;见证历史沧桑;5.文学作品中的环境包括:具体的风景描写;生活和社会环境;社会历史背景及时代特征;6.文学作品的形象:人物的性格特征;人物的精神风貌;人物的思想特征;人物形象的社会或时代意义;7.第一人称:亲切自然;自由直接;真实生动;8.第二人称:呼告抒情,动人亲切;便于感情交流;充满气势,态度鲜明;自由灵活;9.第三人称:直接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显得客观冷静;10.肖像描写:以形传神,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11.动作描写:表现人物个性特征及内心世界;12.语言描写:言为心声,表现人物性格特点;13.心理描写:揭示人物内心世界;使形象更为丰满充实;14.白描: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15.工笔细描:精雕细刻,丝毫毕现,具体生动;16.细节描写:真实精细;传神鲜明;17.插叙:丰富内容;深化主题;使事件曲折有致;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对主要情节或中心时间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18.倒叙:设置悬念,增加兴趣;读起来波澜起伏;19.直接抒情:淋漓尽致;20.间接抒情:表达含蓄,含而不露;韵味悠长(不着一字,尽得风流);21.开头段:提出话题,领起下文;点明主旨,统摄下文;设置悬念,吸引读者;蓄势(伏笔、铺垫、照应、对比),奠定感情基调;点明思想感情变化的线索;使文章避繁就简、不蔓不枝、条分缕析;与结尾呼应,强调主旨;22.过渡段: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有时只开启下文);引发议论,揭示主旨;衬托作用;渲染、烘托气氛;使文章避繁就简、不蔓不枝、条分缕析;23.结尾段:照应主题,呼应开头;收束全文,点明主旨,深化中心,卒章显志;升华感情,耐人寻味,启人思索;24.线索:环环相扣,结构紧凑;25.照应:构成一条贯穿全文的情感线索,使文章结构紧凑;呼应文题;26.举例:具体实在,易于接受;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丰富文章内容;表明X X观点;27.多方面对比的作用:通过多方面的对比,层层深入;使主旨的内涵更加丰富;内容表现更加集中;28.侧面烘托:给人如临其境的现场感;从侧面烘托X X的X X特征;29.引用:具有文学味;丰富文章内涵;引起读者兴趣;表明X X观点;30.长短句间杂:读起来错落有致;31.叠词:强调X X;读来琅琅上口,有音乐美;32.记叙文中的议论:画龙点睛,揭示记叙的目的和意义;33.说明文中的描写、文艺性笔调:点染作品,使之生动形象;34.人物对话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发展;35.引用传说故事:增强文章的传奇性、风物的神秘性;丰富文章内容;引起读者兴趣;含蓄地引出、表明X X观点;36.引用诗歌: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具有意境美;丰富文章内容;引起读者兴趣;含蓄地引出、表明X X观点;37.引用名言:增强说服力;丰富文章内容;引起读者兴趣;表明X X观点;38.描写方法包括:正、侧面;工笔、白描;多角度描写;动静结合;点面结合;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一些修辞、表现手法;记忆口诀为:正侧工白多点面,动静景情修表现;修辞手法的作用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冗长为简洁;2.借代:引人联想;形象突出、特点鲜明、生动;在表情达意上更得体、含蓄、别致;3.比拟:语言生动形象,蕴涵丰富;色彩鲜明,描绘形象,印象深刻;感情强烈,引起共鸣;4.夸张:突出本质、特征,引人联想;烘托气氛,语言生动形象,增强感染力;感情强烈,引起共鸣;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表意凝练,抒情酣畅;对比强烈,褒贬分明;6.排比:句式整齐,节奏匀称;文章贯通,语势强劲;集中内容,加重感情;条分缕析,说理严密透彻,抒情酣畅淋漓;7.设问:提醒注意,引起思考;突出内容,变化波澜;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增强说服力和表达效果;8.反问:强化语气,强调内容;增强表达效果,表达强烈感情;引起思考,余音回荡;9.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层次清晰;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印象;10.起兴:渲染气氛,定下感情基调;统摄全诗,引出故事;激发读者想象;化实为虚,形象生动;11.双关:言在此而意在彼,使表情达意更含蓄,更有趣;表现手法的作用1.常见的表现手法有:比兴、对比、象征、用典、烘托、虚实结合(记忆口诀为:比用对象烘虚实)2.象征:言在此而意在彼,内涵丰富;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3.衬托:突出事物特点;4.先抑后扬:在变化和反差中突出事物特点;5.借景抒情: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营造氛围;委婉含蓄地表达X X思想感情;6.融情于景: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营造氛围,创造意境;表达X X思想感情;含而不露,韵味悠长,使人想象于无穷之境界;7.反讽:突出强调,深化主题;8.托物言志:富有暗示性、朦胧性,意在言外;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9.虚实相生:二者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转化,可以达到虚实相生的境界;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10.化用典故:赋予文章语言的雅趣;赋予文章铺垫和仿拟对象,增强古今对照的效果;丰富文章内涵;11.意象组合:最大限度地增强了诗歌意象的密度和诗歌的力度;使诗中的意象鲜明突出;为读者提供了联想与想象的广阔天地和咀嚼回味的余地;12.结构安排的特点:照应、层层深入、烘托铺垫、对比、承上启下、悬念、伏笔(记忆口诀:层承对照烘悬伏);诗歌鉴赏积累1.对仗:显示语言的对称美;达到意境美和韵律美的完美结合;2.顶真:具有回环跌宕的韵律美;3.拟声词: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4.表颜色的词:表现心情;增加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5.语言特色的类型包括: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多用口语、明白如话(记忆口诀:清平明辞委,简沉浑多明);6.景物描写角度:空间变化(远近高低)、时间变化;动静;视、听、嗅觉;虚实;正、侧面;色彩、形状、声音;语文知识点思维导图。
初中语文知识点思维导图高清全汇总(打印版)
第十章
议论文
论点 论据 论证方法 论证结构 论证语言
86
第十一章
作文
半命题作文 命题作文 材料作文 话题作文 小作文 应用文 一般性应用文 公文性应用文 事务性应用文
1
思维导图简介
大脑的思维方式
— 思维导图学习及设计
你是 否总 发 现 别 人 的 思 想 比你 精 彩 全面,而自己 却 想不 到?你是 否总头 疼自己记 不 住 东 西?你是 否总是 无 法 完整表达自己的意思,更别提说服他人了?你是否觉得无法掌控自己的人生?那么,你需要学习思维导图!全面升 级你的思维方式,大步提升大脑综合竞争力!
1. 分析主题,明确主干 任何一个思维导图都只能围绕一个主题展开,而这个主题就像是一棵大树的树干,要想使得这棵大树枝叶繁 茂,前提是树干要足够稳健,因为与此相关的所有知识内容都是从树干中延伸和扩展出来的。这样的条件,就使得 思维导图对于表述主题和层次结构有明显、系统的要求,这也是知识体系的严密性和灵活性的互相结合与相互制 约的体现。 2. 深入内容,解析结构 从核心的内容出发,要仔细深入到围绕中心的每个子问题中去,从它们产生的方式与情景、子问题的联动路线、 解决方式以及问题的延展与思考等。做到明确每一个独立问题在整个主题中存在的意义,以及其在思维导图中的 逻辑坐标。 3. 归纳要点,整合关系 这一步是在对第二步具体内容的深入浅出,旨在从繁杂的知识内容中跳出来,通过知识逻辑、相关关联、因果 关系等作为出发点,用一个总体的、归纳的眼光来整理出一个中心突出、问题明确、脉络清晰的思维结构图。这一 步是形成思维导图的关键,也是对学习者的理解方式、抽象思维、归纳能力的锻炼和提高。 二、思维导图的制作步骤 1. 确定学习的主题 将问题的答案浓缩成一个词,写在纸的中央,再画一个圈给圈上。写下希望利用思维导图理解的问题焦点、 知识或者概念,并用这个焦点主题作引导。
初中语文考试6大重点题型答题模板+思维导图全汇总!
语文老师建议考前多看几遍!初中语文考试6大重点题型答题模板+思维导图全汇总!初中语文考试中重点题型的答题模板及思维导图诗歌答题模版1.意境类:描绘画面(忠于原诗,语言优美);概括氛围;分析思想感情;点出境界特点;2.手法类:揭示手法;结合诗句分析(怎样用);思想感情;作用效果(对读者、意境、中心等的效果);3.语言特色类:揭示语言特色;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思想感情;作用效果;4.炼字类:该字的本来意义及在句中的含义,技巧(活用、倒装、手法);放入句中描述景象;意境感情(作用效果);5.关键词类:主旨作用;结构作用;6.感情类:运用什么手法;通过XX内容,抒发(寄寓、揭露)XX感情;7.概括主旨类:诗歌定位各句内容,通过XX手法,抒发XX感情、评价;8.鉴赏类:写了什么;怎样写的(技巧、语言风格、字句特色);表达效果(感情);9.形象类:找到诗句;分析基本含义(形象类型、特点)为何要写(主旨);作用效果;10.诗歌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现代文答题模版1.开放型试题:评、引、析、结;2.谈看法或补叙结尾:感悟、引申;3.原因题:客观原因;主观原因;4.词语的表达作用:形象性、感情性、精确性、结构性;5.联想感悟型:A 感:根据文本,联系全文;B 悟:联系实际,结合自身,另举一例,提出建议;6.句子的作用:A 思想内容上:联系本句含义,突出强调内容或揭示段意;联系中心、态度、感情;用了修辞或表现手法的要揭示表达效果;B 结构上:引起下文、设置悬念、伏笔、渲染气氛、照应前文、总结上文、使结构严谨、承上启下、揭示文章脉络层次;7.关键句子理解:抓句中关键词;联系上下文(文体、结构、中心等);8.写X为什么要从Y写起:揭示X与Y的关系;引出写作主体突出主体特点;9.怎样论证:论证方法;论证过程;现代文阅读积累1.长句:容量大,气势盛;能细致严密地说明事物;表达复杂丰富的感情;2.短句:句子短,简洁明快,干脆有力;音节少,停顿多,容易造成一种急促的气势;便于表达丰富的情绪,强烈的感情;3.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在小说中):渲染烘托气氛、形象、心情;推动(或衬托)情节发展;象征意义;交代背景(时间、地点等);4.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在散文中):渲染烘托气氛、形象、心情;抒写美;抒发作者情感;作为串时间的线索;见证历史沧桑;5.文学作品中的环境包括:具体的风景描写;生活和社会环境;社会历史背景及时代特征;6.文学作品的形象:人物的性格特征;人物的精神风貌;人物的思想特征;人物形象的社会或时代意义;7.第一人称:亲切自然;自由直接;真实生动;8.第二人称:呼告抒情,动人亲切;便于感情交流;充满气势,态度鲜明;自由灵活;9.第三人称:直接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显得客观冷静;10.肖像描写:以形传神,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11.动作描写:表现人物个性特征及内心世界;12.语言描写:言为心声,表现人物性格特点;13.心理描写:揭示人物内心世界;使形象更为丰满充实;14.白描: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15.工笔细描:精雕细刻,丝毫毕现,具体生动;16.细节描写:真实精细;传神鲜明;17.插叙:丰富内容;深化主题;使事件曲折有致;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对主要情节或中心时间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18.倒叙:设置悬念,增加兴趣;读起来波澜起伏;19.直接抒情:淋漓尽致;20.间接抒情:表达含蓄,含而不露;韵味悠长(不着一字,尽得风流);21.开头段:提出话题,领起下文;点明主旨,统摄下文;设置悬念,吸引读者;蓄势(伏笔、铺垫、照应、对比),奠定感情基调;点明思想感情变化的线索;使文章避繁就简、不蔓不枝、条分缕析;与结尾呼应,强调主旨;22.过渡段: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有时只开启下文);引发议论,揭示主旨;衬托作用;渲染、烘托气氛;使文章避繁就简、不蔓不枝、条分缕析;23.结尾段:照应主题,呼应开头;收束全文,点明主旨,深化中心,卒章显志;升华感情,耐人寻味,启人思索;24.线索:环环相扣,结构紧凑;25.照应:构成一条贯穿全文的情感线索,使文章结构紧凑;呼应文题;26.举例:具体实在,易于接受;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丰富文章内容;表明XX观点;27.多方面对比的作用:通过多方面的对比,层层深入;使主旨的内涵更加丰富;内容表现更加集中;28.侧面烘托:给人如临其境的现场感;从侧面烘托XX的XX特征;29.引用:具有文学味;丰富文章内涵;引起读者兴趣;表明XX观点;30.长短句间杂:读起来错落有致;31.叠词:强调XX;读来琅琅上口,有音乐美;32.记叙文中的议论:画龙点睛,揭示记叙的目的和意义;33.说明文中的描写、文艺性笔调:点染作品,使之生动形象;34.人物对话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发展;35.引用传说故事:增强文章的传奇性、风物的神秘性;丰富文章内容;引起读者兴趣;含蓄地引出、表明XX观点;36.引用诗歌: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具有意境美;丰富文章内容;引起读者兴趣;含蓄地引出、表明XX观点;37.引用名言:增强说服力;丰富文章内容;引起读者兴趣;表明XX 观点;38.描写方法包括:正、侧面;工笔、白描;多角度描写;动静结合;点面结合;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一些修辞、表现手法;记忆口诀为:正侧工白多点面,动静景情修表现;修辞手法的作用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冗长为简洁;2.借代:引人联想;形象突出、特点鲜明、生动;在表情达意上更得体、含蓄、别致;3.比拟:语言生动形象,蕴涵丰富;色彩鲜明,描绘形象,印象深刻;感情强烈,引起共鸣;4.夸张:突出本质、特征,引人联想;烘托气氛,语言生动形象,增强感染力;感情强烈,引起共鸣;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表意凝练,抒情酣畅;对比强烈,褒贬分明;6.排比:句式整齐,节奏匀称;文章贯通,语势强劲;集中内容,加重感情;条分缕析,说理严密透彻,抒情酣畅淋漓;7.设问:提醒注意,引起思考;突出内容,变化波澜;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增强说服力和表达效果;8.反问:强化语气,强调内容;增强表达效果,表达强烈感情;引起思考,余音回荡;9.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层次清晰;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印象;10.起兴:渲染气氛,定下感情基调;统摄全诗,引出故事;激发读者想象;化实为虚,形象生动;11.双关:言在此而意在彼,使表情达意更含蓄,更有趣;表现手法的作用1.常见的表现手法有:比兴、对比、象征、用典、烘托、虚实结合(记忆口诀为:比用对象烘虚实)2.象征:言在此而意在彼,内涵丰富;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3.衬托:突出事物特点;4.先抑后扬:在变化和反差中突出事物特点;5.借景抒情: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营造氛围;委婉含蓄地表达XX思想感情;6.融情于景: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营造氛围,创造意境;表达XX思想感情;含而不露,韵味悠长,使人想象于无穷之境界;7.反讽:突出强调,深化主题;8.托物言志:富有暗示性、朦胧性,意在言外;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9.虚实相生:二者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转化,可以达到虚实相生的境界;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10.化用典故:赋予文章语言的雅趣;赋予文章铺垫和仿拟对象,增强古今对照的效果;丰富文章内涵;11.意象组合:最大限度地增强了诗歌意象的密度和诗歌的力度;使诗中的意象鲜明突出;为读者提供了联想与想象的广阔天地和咀嚼回味的余地;12.结构安排的特点:照应、层层深入、烘托铺垫、对比、承上启下、悬念、伏笔(记忆口诀:层承对照烘悬伏);诗歌鉴赏积累1.对仗:显示语言的对称美;达到意境美和韵律美的完美结合;2.顶真:具有回环跌宕的韵律美;3.拟声词: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4.表颜色的词:表现心情;增加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5.语言特色的类型包括: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多用口语、明白如话(记忆口诀:清平明辞委,简沉浑多明);6.景物描写角度:空间变化(远近高低)、时间变化;动静;视、听、嗅觉;虚实;正、侧面;色彩、形状、声音;语文知识结构思维导图。
初中语文知识系统梳理(思维导图)
答题套路:运用了XX论证方精法品文+档证明了观点+论证的作用
归纳论点
标题 文章开头 结尾
中间 自己归纳
对过归纳总结论据的共同点来推断论点
总结性的词体现中心论点的句子
通过论题推断论点
精品文档
论据
事实 论据
道理 论据
现实 事件
历史 事件
统计 材料
具体 数字
原理
公式
定义
法则
规律
名言 警句
精品文档
标点符号
戏
剧
冲
突
真
高 度 集
中 反 映
实 性 、 文 学
现
性
实
生
活
精品文档
把事物的 发展清楚 叙述出来
记 叙 顺 序
增强文章的生动 性,产生悬念, 避免叙述单调
插入人物和事 插 件,使文章内 叙 容丰富,结构 曲折有序
插叙与补叙的根本区别在于:插叙插入的是基本事件之外的有关 情况,去掉它并不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补叙,也叫追叙,是 行文中用三两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 充交代。补叙通常是中心事件的有机组成部分,文章的关键之处 。没有补叙,故事情节上就会出现漏洞,令人精不品解文。档
名词活用为动词
虚词
名词活用为状语
精品文档
文学常识
作者 作品
口诀:名 时 地 评 作
姓名 时代 地点 评价
原名 笔名 字 号 /谥号
所学课文
代表作
出处
精品文档
古代 现代 当代
对于 名家 要求 识记
树
按体裁
古诗词
文 (旧体诗) 言 文
诗经
楚辞
古体诗 乐府诗 词
初中语文复习专题:《朝花夕拾》10幅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思维导图《朝花夕拾》是七年级上册必考名著,原名《旧事重提》,是鲁迅先生创作生涯中的一部散文集,也是唯一一部回忆性散文集。
作品记述了作者童年生活和青年时求学的历程,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
下面就让我们借着思维导图来细细品味一番这本回忆散文《朝花夕拾》吧。
1、《狗·猫·鼠》思维导图《狗·猫·鼠》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一篇散文。
这篇散文首先回击了“现代评论派”对作者“仇猫”的诬蔑,揭露了他们卑劣的手段,然后作者说明自己“仇猫”的近因,刻画出“猫”的主要特征;再以童年的追叙,交代了“仇猫”的原因;最后批判“中庸之道”,指出它的实质是纵恶养奸;作者表面上讨厌猫,实际上却鞭挞了具有与猫类似习性的一类人,如当时社会上的一些“正人君子”、军阀统治者的帮凶。
作者借追忆自己童年时救养的一只可爱的隐鼠,最终却惨遭杀害的往事,表达了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施暴者的憎恨。
此文运用反语和曲笔,以动物喻人,以议论为线索,夹叙夹议,寓意深厚。
《阿长与山海经》是近代思想家、文学家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一篇回忆性叙事散文。
此文记述了鲁迅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之事,充满了尊敬和感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惦念以及对年幼无知的时光的深切怀念。
全文语言平实形象、处处流露着真情,在丝毫不带造作的叙述中,将读者带入到了儿时作者的世界中,令人觉得特别可亲。
《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配有图画,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
鲁迅先生从当时的儿童读物谈起,忆述儿时阅读拥有的最早一本画图本子《二十四孝图》的感受入手,重点描写了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揭示了旧中国儿童可怜。
4、《五猖会》思维导图《五猖会》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此文匠心独运,开篇就为参加赛会蓄势,先写童年看赛会,然后写《陶庵梦忆》里的热闹赛会,接着写自己见过的比较隆盛的赛会,这些都在为写五猖会做铺垫。
初中语文论述文阅读思维导图及知识清单
初中语文论述文阅读思维导图及知识清单一、思维导图1.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查内容2.论述类文本答题思路3.论述类文本题目常见设题陷阱二、知识清单二、(一)考查内容三、 1.理解四、(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五、(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六、所谓“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在论述类文章中,主要指的是:理解指代性的词和短语在文中所指的具体内容;理解非指代性的词和短语在文中的特定的表达意义,主要是概念的内涵义、概括义。
七、所谓“重要句子”,是指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性语句。
如果不理解这些句子,就可能不理解基一部分内容,甚至难以理解全篇文章。
八、 2.分析综合九、(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十、(2)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十一、(3)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祛十二、(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十三、所谓“筛选信息”,是指从纷繁的语言材料中找出信息。
十四、提取主要信息,筛掉次要信息。
所谓“整合信息”,是根据试题的要求,对筛选出来的信息源进行分类集中,重新组合、加以概括。
论述类文章的重要信息主要是作者的观点。
这类试题的选项多数是对较大文字区间内容的转述,或对相同、不同信息的归纳、对比。
十五、在论述类文章中,作者的观点态度是对论述的社会同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一般来说,论述类文章中的作者的观点态度是显豁的、明确的。
十六、(二)命题探究十七、①考查内容:注重文化积淀,关注传统文化。
选文常为严谨的学术论文,题材涉及经济、文化、美学、史学、文艺学等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
文本大都其有思想性.教育性、知识性和人文性。
十八、②考查形式:题型,分值稳定,一般设3道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9分。
十九、③主要考查考生阅读理解和分析综合的能力。
二十、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等能力为考查热点。
二十一、三、复习方法指导。
初中语文知识系统梳理(思维导图)课件(共32张PPT)
答题策略:运用XX说明方法+自身 作用+说明了……
现象—本质 个别—一般
原因—结果
主要—次要
列数字
逻辑顺序 空间顺序 时间顺序
说明顺序
打比方 画图表
摹状貌
作诠释
分类别
作比较 下定义
引用
说明对象
说
说明语言
生 动
明
文
平实
表现手法
写作对象
常见文体
平实性 文艺性
对象特征
说 顺序
时间顺序 空间顺序
明 文 方法
注释要求
信达雅
树
文言文注释
古今异义
实词 注释
通假现象 一词多义
词性活用
词义扩大 词义缩小 词义转移 感情色彩变化 名称说法改变
声旁代替形声字本身 形声字代替声旁字 声旁相同的字相互代替 字形不同读音相同
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名词活用为状语 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使动用法 意动用法
字母表
汉语
拼音
拼
答题套路:运用XX表现手法,烘托或突出了……感染力很强(给 读者的感受或效果)
突出被表现事物的特征,加强艺术感染力 使文章内容丰富多彩,情节起伏
简练、形象,感情真挚,寓意深刻 推动情节的发展,使文章结构严谨
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 使文章结构更完整
增强读者阅读兴趣,吸引读者 形成起伏,造成鲜明对比
驳论 立论
方案
音
声母表 韵母表 声调符号 隔音符号
拼写规则
朗读
树
音
形
象形
汉字构造
指事 会意
六 转注 书 假借
形声
文
笔画笔顺
义
字
初中语文考点思维导图(思维导图)
初中语文考点思维导图语文常识基础知识字音生字、多音字、习惯误读字字形同音字、形似字、习惯误写字词语近义词、反义词词语的使用成语的运用俗语的运用关联词语的运用结合句意,解释词语辨析词的感情色彩褒义词贬义词中性词句子句式陈述句祈使句疑问句感叹句主动句被动句肯定句否定句句式的变换与选择主动句——被动句肯定句——否定句意思相同而语气不同的几种句型的变换修改病句标点类别逗号,句号。
顿号、分号;问号?感叹号!冒号:引号”“破折号——省略号......书名号《》要求了解用法、正确使用、分析作用古诗文默写识记考试说明中要求的篇目内容修辞比喻把人或物比作不同属性的他人或他物作用: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使语言生动形象拟人拟物为人,把物人格化作用:增强语言的亲切感和形象性夸张对客观事物做扩大或缩小的描述作用:突出事物的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排比三句或三句以上,内容关联,结构基本相同,语气一致作用:增强语言的气势,使感情表达强烈对偶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内容关联作用:增强语言的形式美,意义严谨,表现力强反复连续反复、间隔反复作用:强调突出某一事物,加强语气,突出表达感情设问自问自答作用:引起读者的思考,有助于抒情论理反问只问不答,答在其中作用:加强语气,起强调作用文体知识记叙文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常用的是第一、三人称顺序顺序、倒叙、插叙中心通过写人、叙事、状物表达对生活的看法详略能突出表达中心的主要材料要详写,与中心有一定关系的次要材料要略写议论文论点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论据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论证论证方法例证法、引证法、比喻论证法、对比论证法论证方式立论驳论说明文说明方法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分类别下定义引资料画图表类型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应用文格式标题称呼正文结尾署名日期类别书信一般书信感谢信申请书倡议书通知计划总结文学常识文学体裁小说小说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描写人物的方法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细节描写诗歌类别按表达方式分抒情诗叙事诗按形式分古体诗近体诗特点集中性精炼性音乐性戏剧根据表演形式分话剧歌剧舞剧戏曲.......根据剧情繁简分多幕剧独幕剧根据矛盾冲突性质分喜剧悲剧正剧根据题材反映的时代分历史剧现代剧散文特点:形散神聚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字里行间洋溢感情抒情散文:以写景状物为主,着重抒发作者情怀作家作品识记考试说明中所要求掌握的作家、作品阅读现代文阅读记叙文阅读整体把握的内容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品质理解文章表达的主旨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理清作者行文的思路,明确记叙的顺序局部剖析的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分析重要语段在文中的作用分析文中人物描写方法、人物描写角度的作用分析文章的写法、表现手法、修辞方法的作用分析环境描写(景物描写)的作用根据要求对与文章内容相关的链接材料进行分析拓展延伸的内容对文章的内容、主旨有自己的心得结合文本相关内容就生活中类似的现象发表自己的见解议论文阅读把握文章论点通过论题找论点,运用论据来检验区分:论点和论题、中心论点和分论点明确文章论据事实论据(有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道理论据(人们公认的道理、名人名言、格言、原理、定律等)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理清论述层次:分析结构、划分层次、归纳层意体会语言的严密性说明文阅读明确说明对象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明确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理解说明方法并能分析其作用体会语言的准确性古诗文阅读了解课文基本内容借助课文注释或工具了解基本内容表判断表疑问表否定表被动表省略了解古今词义变化了解文言文的一些主要句式把握文章内容、概括中心思想能回答有关课文内容方面的问题作文审题立意与选材审题命题方式材料作文:从材料中提炼主题,材料限制主题话题作文:作文主题与话题相关,话题限制主题命题作文:直接命题,限制主题半命题作文:既有限制,又有开放审题内容七个方面:审文体、审内容、审限制、审含义、关键词语、信息提示、化大为小基本步骤先明确或选择文体:记叙文、散文、议论文、说明文、小说、童话、书信、新闻采访等明确基本要求,如字数、文体等分析隐性要求:中心取向、选材范围等立意立意原则正确、深刻、新颖、简约立意技法小题大作,立意显得真情角度标新,立意见新颖反面着笔,立意求深刻基本要求思想要正确健康,有时代感,有积极意义要独特新颖、有自己的感悟要内涵深刻选材材料类型来自生活的材料:个人生活中的经历感触时事材料:时事新闻资料,社会热点动向历史文化材料:平时积累的历史文化知识基本要求选择新颖的材料,能吸引人选择熟悉真实的材料,能写的具体真切选择典型的材料,能体现并突出主题铺展与表达写作方法五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详写与略写详写:对表现主题的重点内容集中突出写略写:对与主题关系不大的内容略带、概写实写与虚写实写虚写:通过写自身感受来突出描写对象的特点要求描写要细致细节描写:对能充分表现人物和环境特征的细小之处的描写景物(环境、场面)描写人物描写侧面描写通过写旁人的态度来写中心人物正面描写肖像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内容要充实表达方式综合运用说理文中夹叙夹议、事例论证等如记叙文、散文中的情景交融实写与虚写相结合多角度、多层面写语言与文采作文语言基本要求要言之有序首先, 文从字顺是怍文表达的基本要求其次, 句子之间要连贯顺畅, 不能疙疙瘩瘩第三, 段落之间要注意过渡、 衔接与照应要蕴含哲理运用精辟的语言淋漓尽致地把主旨表达出来要言而有情作文材料本身要蕴涵自己的情感要善于用蕴含情感的词语来表达感情能把感情直接或间接地抒发出来要注意句式的变化长句和短句交替使用骈句和散句交替使用要注意语言的美化语言要文明得体遣词造句要注意动词、形容词的运用力求最合适,使用各种修辞,使语言美化适当地在文中选用一些名言警句或诗句,给文章增色语言的文采——体现文化底蕴素材选取运用历史文化素材化用经典名著素材利用名人名家轶事素材词句润色引用名言警句引用诗词和名著佳句引用成语典故语言生动——使用修辞比喻、拟人、夸张——能突出人、事、物的特点排比、对偶——能增强感染力,使句式整齐语言优美——锤炼句子句式形式长句:例如,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如果没有.......就没有......就没有短句:例如,此景、此情、此意,淡泊宁静;此人、此身、此心,去留无意整句与散句句式语法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设问句:有提示下文、引起注意的作用反问句、双重否定句:有加强语气的作用语言的条理——写好段落段落内部结构:总分、分总、总分总等句子间的关系:中心句、支撑句支撑句的组织:分不同侧面、层面写的方法结构与串联结构结构的主要样式横式:两个或多个板块之间使并列关系竖式:两个或多个板块之间是承接或递进关系对照式:两个板块之间是正反对比关系结构的作用表达上:材料有序,思路清晰,条理清楚效果上:更具可读性,读者更易理解形式上:文章更具形式上的美感串联串联的作用串联句把各部分串联成一个整体,并体现板块间的关系串联句通过不断点题,能深化、突出主题串联使全文形式上有一种整齐美串联的主要方式起句串联:每板块的起句用结构相似的句子串联结句串联:每板块的结句用结构相似的句子串联穿插式串联:每板块内穿插相同的线索句小标题串联:用小标题统领各板块,形成串联开头与结尾开头的基本方式直接式、比兴式、反正对比式故事式、写景抒情式、引用式结尾的基本方式言尽意深,引发思考发出号召,直接抒情首尾照应,篇末点题借助修辞,卒章显志抒发见解,升华中心自然收束,顺势而结言为心声,以情动人巧妙发问,引人深思引用名句,多姿多彩景物烘托,情景合一展望未来,加深主旨。
初中语文知识点思维导图(基础 阅读 作文)word版
初中语文知识点思维导图(基础+阅读+作文)第一部分1.二种常见叙事线索:物线、情线。
2.二种语言类型:口语、书面语。
3.二种论证方式:立论、驳论。
4.二种说明语言:平实、生动。
5.二种说明文类型: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
6.二种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
7.社会环境描写--交代时代背景。
8.二种论据形式: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第二部分1.三种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2.三种感情色彩:褒义、贬义、中性。
3.小说三要素:人物(根据能否表现小说主题思想确定主要人物)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环境(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4.人物主要掌握通过适当的描写方法、角度刻画人物形象,反映人物思想性格的阅读技巧。
5. 情节主要了解各部分的基本内容及理解、分析小说情节的方法、技巧。
6.开端交代背景,铺垫下文。
例:《孔乙己》开端部分叙写咸亨酒店的格局和两种不同身份、地位的酒客(短衣帮、长衫主顾)来往的情景,交代了当时贫富悬殊、阶级对立的社会背景,为下文孔乙己这一特殊的人物的出场作下铺垫。
7.发展刻画人物,反映性格。
例:《孔乙己》发展部分叙写孔乙己第一次到咸亨酒店喝酒遭人耻笑的情景,通过刻画孔乙己的肖像、神态、动作、语言等,揭示其贫困潦倒、自欺欺人、迂腐可笑、死要面子、好逸恶劳的思想性格。
8.高潮表现冲突,揭示主题。
例:《孔乙己》高潮部分叙写孔乙己最后一次到咸亨酒店喝酒遭人耻笑的情景,通过侧面反映丁举人的横行霸道、心横手辣和正面描写孔乙己的身残气微,表现其悲惨遭遇,从而深刻的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9.结局深化主题,留下思考。
例:《孔乙己》结局部分以“大约”、“确实”这样一组意味深长的词句,不仅为孔乙己的悲惨命运增添了悲剧意味,还给读者留下了无穷的思考。
10.环境主要理解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作用。
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渲染气氛、衬托情感、预示人物命运、揭示社会本质、推动情节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