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与洋务运动

合集下载

洋务运动小故事

洋务运动小故事

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是清朝同治年间(1861年-1894年)由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清朝官员主持的一场改革运动。

它的口号是“师夷之长技以自强”,目的是通过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来增强清朝的国力和军事实力。

洋务派在中央的代表人物是奕和文祥等总理衙门的重臣,在地方的代表人物主要包括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大官僚。

其中,张之洞在初办冶铁厂时,曾委托驻英公使薛福成购买国外的新式设备,但未对设备进行充分的化验和适配就进行购买,导致设备与办厂用矿的矿质不符。

此外,他在选址时为了能在自己的总督衙门就能看见工厂的烟囱冒烟,将厂址定在远离铁矿、煤矿的汉山脚下,为此大大增加了煤铁运转的开销,还为选厂址筑厂基多耗白银100多万两。

这些事件都反映了洋务运动中存在的过于依赖西方技术、忽视本土实际情况的问题。

总的来说,洋务运动是一场由清朝官员主导的改革运动,旨在通过引进西方技术增强国力,但最终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

曾国藩与洋务运动

曾国藩与洋务运动

曾国藩与洋务运动在近代史中曾国藩是一个至关重要的人物,他经历了鸦片战争,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掀起了洋务运动,是创建中国近代海军第一人,倡导和推进了近代中国武器装备的变革,对绿营兵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革新,改造旧式水师的编制体制,倡导建立新式轮船水师,派遣幼童赴美国留学,开启了近代中国军事教育变革的先河。

他对近代中国军事变革和军事近代化产生了重要和深远的影响。

他对近代中国政治、军事、文化和社会产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作为洋务派的代表人物,曾国藩在洋务运动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在洋务运动中起着关键作用,下面我就通过曾国藩来解读一下洋务运动。

曾国藩倡导洋务运动的原因曾国藩之所以能够接受这一“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即所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并付诸实践,则又有其自身的原因。

首先,他不仅是个学者,还是个政治家。

他学习一切学问的目的,都是为了用以解决统治阶段所面临的政治问题。

所以,他借以建功立业的学问主要并不是理学,而是经世致用之学。

经世致用之学又称经世济用之学,简称经济之学,但并非今天的经济学。

它在孔学属于政事之科,潜心治学的学者亦往往把它视为做官术。

今天看来它应属于政治学的范畴,但却包含了政治、经济、军事、法律以及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内容,曾国藩曾把它归纳为十四大项,实际上是中国古代一个以政治学为主的社会综合学科。

自鸦片战争以来,如何看待和处理西方列强入侵的问题,一直是中国各阶级、集团及政治派别所面临的头等重要的政治问题,也就不能不成为经世致用之学的首要内容。

曾国藩既以封建社会“末世扶危救难之英雄”自居,就不能不严肃考虑、认真研究这一问题,并提出自己的对策,振作精神,大干一场。

不过,曾国藩所处的政治环境与魏源略有不同,国内矛盾尖锐、突出起来,故“师夷之长技”首先用以“制民”,而将“制夷”之事推之于遥远的将来。

只要洋人不打算推翻清政府,就决不同洋人开仗,妥协再妥协,忍让再忍让,直到军事技术装备与经济发达程度超过洋人,再报昔日一箭之仇。

洋务运动是曾国藩主导的吗?他主要做了哪些事

洋务运动是曾国藩主导的吗?他主要做了哪些事

洋务运动是曾国藩主导的吗?他主要做了哪些事本文导读:许多人表示质疑,他们认为,洋务运动始于1861年,终于1894年,而曾国藩只是在洋务运动的早期短暂参与过,随后就于1872年病逝于两江总督任上,他没有经历过洋务运动发展最迅猛的阶段,怎么能称得上是洋务运动的领袖呢?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曾国藩对洋务运动作出的贡献。

开办中国第一家兵工厂一直到19世纪60年代,清朝都没有专门的兵工厂。

武器制造要么由兵部定式,工部制造;要么由督抚提请兵部批准,开始进行制造。

同时,清朝还严格控制火器的制造和使用,不准绿营制造和使用,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火器的发展。

曾国藩在与太平军作战时,出于实际需要,多次奏报朝廷,请求开办兵工厂。

1861年秋天,在经过朝廷同意后,曾国藩终于在安徽安庆开办了中国第一家真正意义的兵工厂——安庆内军械所。

虽然安庆内军械所规模不大,所生产的武器装备性能有限,但依然生产了不少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产品,如中国第一台蒸汽机、中国第一艘蒸汽机轮船。

1864年,曾国藩在攻克南京后,将安庆内军械所搬迁到南京,改名为金陵内军械所。

1865年,李鸿章署理两江总督后,在金陵内军械所的基础上筹建了金陵机器制造局。

金陵机器制造局成为近代中国四大兵工厂之一,能够制造马克沁单管机枪、带车轮移动的架退克鲁森式膛炮等重型武器,曾国藩实有奠基的功劳。

除了安庆内军械所,曾国藩还与李鸿章一起,创办了中国最大规模的江南制造总局,并第一个派人(容闳)到外国购买成套“制器之器”。

创建中国第一家翻译馆曾国藩从来没有去过外国,不会外语,也很少与外国人打交道,可是,他的眼光并不狭隘——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拥有“放眼看世界”的眼光。

他在与李鸿章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期间,聘请了一些洋人专家。

曾国藩发现,洋人制造机器,都是根据书上的数字推算而来,一切按照图纸的标准来办。

但是,由于制造机器需要的书籍,都是外文资料,不懂外语的中国人根本就看不懂,更别说要照此来制造机器。

曾国藩与洋务运动刍议

曾国藩与洋务运动刍议

曾国藩与洋务运动刍议一、曾国藩洋务思想的形成过程曾国藩从传统的封建理学家到洋务派大官僚的思想转变过程,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

1840年,正当英国的坚船利炮轰开中国的国门之时,曾国藩才刚刚开始他的京官生涯。

他对于敢于制造麻烦的英国人十分反感,同当时的众多封建士大夫一样,盲目而乐观地认为英国人如果胆敢北上,必会被打得片甲不留,当《南京条约》签订之时,朝野上下一片哗然,但是由于条约在文字上写得冠冕堂皇,让人感觉好像只不过是作为天朝上国的大清国赏赐给了英国人的一些好处而已。

可以说此时的曾国藩仅是一个传统的中国封建士大夫,秉承的是孔孟之道,程朱理学。

但是,应该看到,曾国藩一生都非常重视经世致用之学,年轻时的曾国藩亦是如此,此时的曾国藩虽然传统,但并非死守传统之人,他身上已经具备了从地主阶级顽固派中分化出来的内在因素。

第二阶段:道光末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

此期间,中国爆发了太平天国运动,曾国藩受朝廷组织湘军同太平军战斗了十二年,自己也完成了由封建文人向封建军人身份的转变,在镇压太平军的过程中,曾国藩采购了一批西洋先进武器,并且在战争中得到了很好的运用,譬如,他坚持非洋炮不用,船炮不齐不出,终于建成了当时国内技术装备最为先进的炮船船队,夺取了水上控制权,使湘军在同太平军争夺沿江重镇的各个战役中,处于战略上的优势地位。

长期的斗争经验和此时同西方国家的一些接触上,使曾国藩逐渐认识到古老的中国封建文化已经不再适应时代的变化,如果不及时变革,只能落伍于世界潮流,此时,曾国藩兼采汉学认识论和治学方法中的一些合理因素,并且开始积极地关注西方各国的情况,尤其注意西洋武器在战争中的作用。

这一切,为其洋务思想的产生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第三阶段: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进一步地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如果说第一次鸦片战争,曾国藩的思想没有出现什么大的波澜的话,那么第二次鸦片战争却完全震撼了曾国藩的内心,英法联军轻而易举地就攻下了北京城,火烧了圆明园,使得他不得不静下心来认真思考,中国为什么在西方坚船利炮的挑衅下,毫无应对之策,此时的曾国藩思想出现了新的变化,在伦理政治观念上由原来对内维护三纲五常、对外保持天朝至尊,转变为对内维护三纲五常,对外讲究“忠信笃敬、守定合约”。

曾国藩与洋务运动

曾国藩与洋务运动

鹿柴王维古诗原文与翻译鹿柴王维古诗原文与翻译《鹿柴》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

这首诗写一座人迹罕至的空山,一片古木参天的树林,意在创造一个空寂幽深的境界。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鹿柴王维古诗原文及翻译,希望大家喜欢。

鹿柴诗人: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注解1、鹿柴:以木栅为栏,谓之柴,鹿柴乃鹿居住的地方。

2、返影:指日落时分,阳光返射到东方的景象。

译文山中空空荡荡不见人影,只听得喧哗的人语声响。

夕阳的金光射入深林中,青苔上映着昏黄的微光。

赏析这是写景。

写了鹿柴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

诗的绝妙处在于以动衬静,以局部衬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

落笔先写“空山”寂绝人迹,接着以“但闻”一转,引出“人语响”来。

空谷传音,愈见其空;人语过后,愈添空寂。

最后又写几点夕阳余晖的映照,愈加触发人幽暗的感觉。

评析这是王维后期的山水诗代表作──五绝组诗《辋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四首。

鹿柴,是辋川的地名。

诗中描绘的是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的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

第一句“空山不见人”,先正面写了空山的杳无人迹。

王维似乎特别喜欢用“空山”这个词语,但在不同的诗里,它所表现的境界却有区别。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暝》),侧重于表现雨后秋山的空明洁净;“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而“空山不见人”,则侧重于表现山的空寂清泠。

由于杳无人迹,这并不真空的山在诗人的感觉中竟显得空廓虚无,宛如太古之境了。

“不见人”,把“空山”的意蕴具体化。

如果只读第一句,也许会觉得它比较平常,但在“空山不见人”之后紧接“但闻人语响”,却境界顿出。

“但闻”二字颇可玩味。

通常情况下,寂静的空山尽管“不见人”,却非一片静默死寂。

啾啾鸟语,唧唧虫鸣,瑟瑟风声,潺潺水响,相互交织,大自然的声音其实是非常丰富多彩的。

然而,现在这一切都杳无声息,只是偶而传来一阵人语声,却看不到人影(由于山深林密)。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3.9课文注释:洋务运动发起人──曾国藩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3.9课文注释:洋务运动发起人──曾国藩

课文注释:洋务运动发起人──曾国藩
曾国藩生于1811年,卒于1872年,湖南湘乡人。

原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

道光进士。

曾任四川乡试正考官、翰林院侍讲学士、内阁学士等,擢升礼部右侍郎,历署兵、吏等部侍郎。

咸丰三年(1853),太平天国爆发后,奉命帮办团练,并在基础上扩编为湘军。

第二年正月,发布《讨粤匪檄》,率湘军剿杀太平军。

同年四月在靖港战败,投水自杀,被救。

十一月(西历1855),攻江西九江、湖口,不久,水师败绩,武汉为太平军克复,曾遂困守南昌。

咸丰六年(1856)秋,太平天国发生内讧,曾国藩乘机攻陷武汉。

咸丰八年(1858)四月,占领九江。

咸丰十年(1860)六月,授两江总督,并命为钦差大臣,督办江南军务,所有大江南北水陆各军皆归其节制。

同治三年(1864)六月,督湘军攻破天京(今南京),太平天国失败。

曾国藩旋加太子太保衔,封一等侯爵。

次年五月,奉命督办直隶、山东、河南三省军务,镇压捻军。

同治五年(1866)十一月,回两江总督原任。

次年授大学士。

曾与李鸿章等在上海创办江南制造总局等军事工业。

同治七年(1868),调任直隶总督。

同治九年(1870),奉命办理天津教案,屈从法国侵略者,杀害无辜良民,受到社会舆论谴责。

旋调任两江总督。

死后,清廷追赠太傅、谥文正,著有《曾文正公全集》。

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

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

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洋务运动企图在不损害专制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巩固自己的特权利益,于是发动了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在当时的中国,其失败命运是不可避免的。

下面是为你整理的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希望你喜欢!洋务运动代表人物洋务运动旧称“同光新政”。

1860年后,在中外联合镇压太平天国革命的过程中,清朝封建集团中逐渐形成了一批具有买办性和近代性的官僚和军阀。

他们在与外国资本主义列强打交道的过程中,不但认为清政府与外国侵略者的矛盾可以调解和妥协,“借洋助剿”,镇压国内人民的反抗,而且还可以采用一些资本主义生产技术,以达到维护摇摇欲坠的封建统治的目的。

这部分人就是当时清政府内当权的洋务派,他们从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所从事的洋务,史称洋务运动。

所谓“洋务”,是指诸如外事交涉、订条约、派遣留学生、购买洋枪洋炮以及有按照“洋法”操练军队(北洋,福建,南洋舰队)、学习外洋科学、使用机器、开矿办厂等对外关系与外洋往来的事物有关的一切事情。

爱新觉罗;奕訢(1833-1898年),爱新觉罗氏。

道光帝第六子,咸丰帝异母弟,1851年(咸丰元年)封为恭亲王。

1860年9月,咸丰帝于英法联军攻陷通州八里桥后逃往热河,令奕訢留守北京,“督办和局”。

10月24日、25日,奕訢先后与英、法代表交换《天津条约》批准书,并订立《北京条约》。

1861年1月,各国事务衙门成立,奕訢、桂良、文祥受命为总署大臣。

8月,咸丰帝在热河病死。

11月,奕訢与慈禧勾结,利用领有重兵驻扎北京一带的胜保,发动政变,摘掉了当权的以肃顺为核心的赞襄政务八大臣。

从此,慈禧垂帘听政,奕訢为议政王,掌管军机处及衙门。

奕訢力主“借洋兵助剿”,镇压太平天国革命;支持地方实力派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举办近代军事工业,开展洋务活动,成为清廷中枢主持洋务的首脑人物。

1865年,因受慈禧猜忌,被罢去议政王职务。

1884年中法战争中,被免去一切职务。

1894年,重新起用为衙门大臣,后又受命督办军务。

曾国藩的评价问题

曾国藩的评价问题

曾国藩的评价问题关于曾国藩在太平天国中和洋务运动中的功过是非是非问题,在史学界一直是广泛关注的问题,也是学生们关注的问题。

1、曾国藩的简要情况介绍1811-1872,号涤生,谥号文正。

汉族,湖南省长沙府湘乡县人。

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

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的创立人。

中进士留京师后十年七迁,连升十级,37岁任礼部侍郎,官至二品。

紧接着创见因母丧返乡,恰逢太平天国巨澜横扫湘湖大地,他因势在家乡拉起了一支特别的民团湘军,历尽艰辛为清王朝平定了天下,被封为一等勇毅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后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居一品,死后被谥“文正”。

曾国藩所处的时代,是清王朝由乾嘉盛世转而为没落、衰败,内忧外患接踵而来的动荡年代,由于曾国藩等人的力挽狂澜,一度出现“同治中兴”的局面,曾国藩正是这一过渡时期的重心人物,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产生了令人注目的影响。

这种影响不仅仅作用于当时,而且一直延至今日。

从而使之成为近代中国最显赫和最有争议的历史人物。

2、后人对他的评价作为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百年来,后人对曾国藩的评价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褒贬不一。

民国著名的清史学家萧一山在《清代通史》中将曾国藩与左宗棠对比:“国藩以谨慎胜,宗棠以豪迈胜。

”梁启超称“吾谓曾文正集,不可不日三复也。

”梁启超在《曾文正公嘉言钞》序内指曾国藩“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

然而文正固非有超群绝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其所遭值事会,亦终生在指逆之中;然乃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所成就震古铄今而莫与京者,其一生得力在立志自拔于流俗,而困而知,而勉而行,历百千艰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铢积寸累,受之以虚,将之以勤,植之以刚,贞之以恒,帅之以诚,勇猛精进,坚苦卓绝……。

”中国现代史上两位著名人物毛泽东和蒋介石都高度评价过曾国藩。

洋务运动的领导机构及代表人物

洋务运动的领导机构及代表人物

洋务运动的领导机构及代表人物文化综合是政法干警专科教育必考科目之一,它涉及地理、历史、政治三方面知识,考生要熟悉相关的内容,这样才能在考试中解决问题。

下面中公政法干警考试网就为大家分享一下有关洋务运动的领导机构及代表人物的知识内容。

一、中央——1861年1月,由恭亲王奕商事务,后来扩大管理办工厂、修铁路、开矿山、办学校、派留学生等,权力越来越大,成为清政府的重要决策机构,总理衙门又成为全国“洋务”中枢机构。

在整个洋务运动中,总理衙门起了倡导于先、主持于内的作用。

二、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为代表的地方实力派动的坚定支持者,但却并非洋务运动的直接操办者。

实际操办洋务的还是一些地方实力派大员,如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等,这些人扛起了洋务运动的大旗。

1.曾国藩清朝湖南长沙府湘乡白杨坪人,宗圣曾子七十世孙。

中国近代政治家、军事家、理学家、文学家,著作收于《曾文正公全集》中。

生前出版影响深远的《曾国藩家书》,曾国藩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谥文正。

1852年至1864年奉旨练湘军,剿杀太平,后兴办洋务,曾国藩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

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2.李鸿章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谥文忠。

作为淮军、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领袖、晚清重臣,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曾经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等。

著有《李文忠公全集》。

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与俾斯麦、格兰特并称为“十九世纪世界三大伟人”。

更多信息查看:安徽人事考试网安徽政法干警考试网。

风雨飘摇强国梦至忠至勤是老臣曾国藩晚年对中国近代化事业的贡献_洋务运动的故事_之

风雨飘摇强国梦至忠至勤是老臣曾国藩晚年对中国近代化事业的贡献_洋务运动的故事_之

曾国藩种情况下,曾国藩义无反顾,坚持不懈地推行此事,其动机只能有一种解释,那就是他对国家“徐图自强”的强烈愿望和为国家培养人才的急切心理。

“收久大之效,立振奋之基”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以曾、李、左、奕为代表的洋务派面对内忧外患,为了拯救危亡,展开了以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为手段,以富国强兵为目
詹天佑年,算学文理俱佳,当时应择其品学兼优者,分别入大学学堂,各习一艺,不过加四年工夫,必有可观。

何至浅尝辄止,贻讥中外。

”黄遵宪在其《罢美国留学生感赋》中叹道:“蹉跎一失足,再遣终无期;目送海舟返,万感心伤悲。

”20年后梁启超游历美国至哈佛时,谈起当年幼童中途撤回之事,亦“为之欷歔久之”。

时人的惋惜,一方面说明留学生被中途撤回的损失,同时也说明派遣留学生的意义非同寻常。

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不断在全国兴起。

江南制造总年分为两部分,造船部分独立为江南造船所,即著名的江南造船厂的前身,现在的名称是江南造船集团公司,是我国最大的造船企业,年生产能力已经达到400万吨。

我国第一艘万吨巨轮“东风号”,第一代主力战舰都是这里生产的,将来我国制造航空母舰,非此厂莫属。

曾国藩为江南制造总局的兴办和发展,倾注了著是值得肯定的。

论洋务运动及曾国藩在其中的作用

论洋务运动及曾国藩在其中的作用

论洋务运动及曾国藩在其中的作用关键字:洋务运动,曾国藩,洋务派,保守派,资本主义摘要: 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清政府一部分官僚、军阀为求“自强”、“求富”,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技术,创办新式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建立新式海军和陆军,设立学堂,派遣留学等,史称洋务运动。

其代表人物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这里我们要着重看曾国藩在其中的作用。

洋务运动是中国半殖民地化不断加深过程中的产物,但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中国出现了一批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也吸引了部分官僚、地主、商人投资于近代工业,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当时的社会生产力起了一定推动作用。

这是1861年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京城中某一处豪宅外,突然繁忙起来,一时间轿子,马匹几乎堵住了进门的路,只见一个个头戴顶戴花翎,身着深蓝补子服,颈带念珠,脚穿方头靴的人走进其中许久也不见出来。

过路的人说这是曾总督的府邸。

进到里面,只见人声鼎沸,这时一个人走了进来,现场突然安静了下来,他慢慢停下脚步,只说了一句“各位大人,我曾国藩明早就面见圣上,阐明此事”。

就这样,一场的轰轰烈烈的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改良运动开始了!一.洋务运动在军事上的作用从60年代开始开办江南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安庆内军械所等近代军事工业。

其中,江南制造局是中国第一个较大的官办军事工厂,1865年由李鸿章在上海创办,全厂约2000余人,主要制造枪炮、弹药、水雷等军用品,同时还制造轮船,1867年后开始制造船舰。

福州船政局是清政府创办的规模最大的船舶修造厂,1866年由左宗棠在福州创办,全厂约1700余人,以制造大小战舰为主。

安庆内军械所是清政府最早开办的近代兵工厂,1861年12月由曾国藩在安庆创建,厂子规模不大,主要制造子弹、火药、炮弹等武器。

中国军队武器装备的改善,使其战斗力有所增强。

洋务派的海军建设成效尤为卓著。

洋务运动论文

洋务运动论文
但到了19世纪中叶发生了变化,随着太平天国、捻军、一次、二次鸦片战争的打击,使得清政府第一次感到了生存危机,面对这种局面,以总理衙门大臣奕欣、两江总督曾国藩、闽浙总督左宗棠、直隶总督李鸿章等为代表的新洋务派提出为抵御外侮维护清廷的统治地位,应当抛弃陈腐的“祖宗之法”,转而引进西洋先进技术,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由于这批新洋务派的代表人物都是握有大权的军政重臣,且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也已看到了要维护自身统治不得不借助泰西的火枪大炮,因而默许了洋务派的提议,于是一场影响了近代中国命运的洋务运动在举国上下“办洋务”的热潮中开始了,史称“同光新政”。
他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积极实践的第一人。在他的指导下,建造中国第一艘轮船,开启近代制造业的先河;建立第一所兵工学堂,肇始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第一次翻译印刷西方书籍,不仅奠定了近代中国科技基础,而且极大地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安排第一批赴美留学生,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材,其中民国第一任总理唐绍仪,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清末外交部尚书(部长)梁敦彦、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唐国安等就是此中佼佼者。1860年,曾国藩领导的湘军攻陷安庆,第二年他即在安庆创设内军械所,制造新式船炮。虽然它的规模相当的小,但它是中国最早生产近代武器的工厂。1863年,曾国藩认识到举办近代军事工业必须首先发展及其制造业,于是他成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正式的近代军工厂——江南制造局。
洋务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它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经济势力起了一些抵制作用。洋务运动虽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但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洋务运动一开始的目标是“求强” ,具体表现在开办近代军事工业、创建新式军队、购买国外新式武器。于是曾国藩在1861年12月创办了安庆军械所,在1863年安庆军械所还造出了我国第一条木壳小火轮,1865年把金陵制造局迁到上海。李鸿章1864年在苏州设立西洋炮局,1865年成立了江南制造总局。1866年左宗棠在福建设立福建船政,1867年三口通商大臣崇厚在天津开办天津机器制造局,1887年丁葆祯在成都设立四川机器局……短短几年间,中国的军事工业体系基本建成,这是中国近代历史的一次大飞跃。

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

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

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洋务运动企图在不损害专制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巩固自己的特权利益,于是发动了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在当时的中国,其失败命运是不可避免的。

下面是为你整理的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希望你喜欢!洋务运动代表人物洋务运动旧称“同光新政”。

1860年后,在中外联合镇压太平天国革命的过程中,清朝封建集团中逐渐形成了一批具有买办性和近代性的官僚和军阀。

他们在与外国资本主义列强打交道的过程中,不但认为清政府与外国侵略者的矛盾可以调解和妥协,“借洋助剿”,镇压国内人民的反抗,而且还可以采用一些资本主义生产技术,以达到维护摇摇欲坠的封建统治的目的。

这部分人就是当时清政府内当权的洋务派,他们从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所从事的洋务,史称洋务运动。

所谓“洋务”,是指诸如外事交涉、订条约、派遣留学生、购买洋枪洋炮以及有按照“洋法”操练军队(北洋,福建,南洋舰队)、学习外洋科学、使用机器、开矿办厂等对外关系与外洋往来的事物有关的一切事情。

爱新觉罗;奕訢(1833-1898年),爱新觉罗氏。

道光帝第六子,咸丰帝异母弟,1851年(咸丰元年)封为恭亲王。

1860年9月,咸丰帝于英法联军攻陷通州八里桥后逃往热河,令奕訢留守北京,“督办和局”。

10月24日、25日,奕訢先后与英、法代表交换《天津条约》批准书,并订立《北京条约》。

1861年1月,各国事务衙门成立,奕訢、桂良、文祥受命为总署大臣。

8月,咸丰帝在热河病死。

11月,奕訢与慈禧勾结,利用领有重兵驻扎北京一带的胜保,发动政变,摘掉了当权的以肃顺为核心的赞襄政务八大臣。

从此,慈禧垂帘听政,奕訢为议政王,掌管军机处及衙门。

奕訢力主“借洋兵助剿”,镇压太平天国革命;支持地方实力派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举办近代军事工业,开展洋务活动,成为清廷中枢主持洋务的首脑人物。

1865年,因受慈禧猜忌,被罢去议政王职务。

1884年中法战争中,被免去一切职务。

1894年,重新起用为衙门大臣,后又受命督办军务。

曾国藩与洋务运动

曾国藩与洋务运动
曾国藩与洋务运动
曾国藩——洋务运动
• 单就洋务运动来说,曾国藩是积极的倡导 者,甚至被誉为洋务运动的领袖,同时也 是热情的实践者。
曾国藩——洋务运动
• 1、1861年攻克安庆后,曾国藩开办了安庆 内军械所,这是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家 军工厂。
曾国藩——洋务运动
• 2、1865年6月,时任江苏巡抚的李鸿章在上海虹 口购买了美商的一座铁厂,改名为“江南制造总 局”。其实,1863年曾国藩便有此意,他全力支 持李鸿章,在共同苦心经营之下,江南制造总局 规模空前,成为了当时国内最大的兵工厂。
并之 学 个 近 兴 厂 他 被父 生 翻 代 办 、 开 载” , 译 工 起 制 办 入的 如 馆 业 中 造 了 史美 此 、 基 国 出 中 册誉 而 派 地 第 中 国 。, 享 出 、 一 国 第 也有中建家第一 是“国立大一家 实洋第中型艘近 至务一国多轮代 名运批第功船军 归动留一能、工 ,
曾国藩——洋务运动
• 3、曾国藩具有世界眼光。他见洋人造机器 是根据数字推算而来,一切照着图纸的标 准。要精通此道,唯有靠翻译。因此, 1867年,他设立“翻译馆”,聘请洋人主 持译务。这个翻译馆堪称中国由政府创办 的历史最久、出书最多、影响最大的翻译 中心。事实上,正是这样的影响日积月累, 积小成大,积少成多,逐渐孕育出思想界 、 求 富 ” 师 夷 长 技 以 制 夷 ”
曾 国 藩 洋 务 运 动
——
曾国藩——洋务运动
• 曾国藩所谓的“自强之道”,不过是为已 露末世相的清政府借洋务运动寻找政治出 路。在那样一个特殊的大的历史背景下, 洋务运动不可能成为救国良方,更不可能 使国富民强。最后,中日甲午战争以北洋 海军的全军覆没,宣告了洋务运动失败的 大结局。

曾国藩在洋务运动中的推动作用

曾国藩在洋务运动中的推动作用

《曾国藩在洋务运动中的推动作用》19世纪,西方列强侵略中国,武力打破清王朝的闭关锁国政策,粉碎了清王朝“天朝上国”的美梦,逼迫腐败无能的清政府签订了一个又一个的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国内矛盾迅速加剧,同时爆发了大规模的天平天国农民起义,康乾盛世后,清政府的统治在风雨飘扬中摇摇欲坠。

在灰暗无力的全国背景下,一批仁人义士开始寻求自强之道。

经过一段时间,国内接受西文化的人越来越多,朝廷改革的呼声也越来越高,曾国藩作为“晚清重臣”,也敏锐地觉察到“天道五十年一变,国之运数从之”。

在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前期,曾国藩尝过不少的败仗,后来依靠西方先进的火炮才力挽狂澜,他由此也见识到了坚船利炮的益处。

加之当时“自强”呼声愈演愈烈,曾国藩遂连同奕 、李鸿章、左宗棠等人一起掀起了中国近代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洋务运动”,拉开了近代史的先河。

虽然曾国藩一生在洋务理论上建树不多,创建的近代工业不多,但是他从创办安庆内军械所到江南制造总局,从开办新式学堂、设译书局到派遣幼童赴美留学,可谓走出了一条颇具特色的道路,他在洋务运动中的作用也是不可忽略的。

说起洋务运动,就必然要谈到“自强”。

在晚清最早的“自强”思想中,其实包含了三大重点:一个是对内所谓的“重内治而轻洋务”;一个是对外所谓的“内治为本,洋务为末;然迫于时势,仍趋重洋务”;第三个是主张“内治为本,洋务为末,二者应同时举办”。

第一种代表人物多事守旧官员,他们有强烈的“华夷之别”的观念,但是看到列强船坚炮利,不得不接受洋务。

第二种代表人物是思想开明的当政者,曾国藩就是其中一个,他们虽然支持积极引进西方技术,但是不得不顾及守旧派的反对情绪,所以即便是“趋重洋务”,却只能限制于本身的兵事。

第三种主张相比于前两种更具见地,但是它的支持者没有高官,也没有基础,所以并未得以实行。

魏源是晚清最早明确提倡“自强”口号的人,曾提出“不停贸易以自修自强”的主张,他的主张是更注重于“治内”的“自强”,具体措施是仿造西法造船制器、编练水师,以增强海防实力。

曾国藩在文化方面的成就和贡献

曾国藩在文化方面的成就和贡献

我们可以用这样一对联语来概括曾国藩在文化方面的成就和贡献:宗宋弘汉,卫道崇文,继前儒事业;救亡图强,兴工振教,启近代风流。

三.曾国藩与洋务运动现在,普遍认为,曾国藩是洋务运动的首领,随着人们对洋务运动的重新认识,从而对其首领曾国藩也必须重新认识。

洋务运动被论证为中国第一个近代化运动,因此曾国藩就成为中国近代化的开创者。

中国的近代化运动虽然一开始就有怀着各种目的的洋人的参与,但其主流是中国人自己的活动,它的爱国性和进步性已经日益为更多的人所认同。

因此,对曾国藩的洋务思想及其实践的爱国性和进步性,争议日少。

此次会议对此也无大的争论。

有的论者说,对曾国藩的洋务思想应一分为二:曾国藩将魏源的“师夷之长技”思想付诸实践,率先造船制炮,兴办近代军工及科学技术,是应当肯定的;对其所兴所造“不用于制夷”而“专用以制民”,是应该否定的。

对此,有的论者反驳说,说曾国藩所兴所造“不用于制夷”而“专用于制民”,是没有根据的。

曾国藩说,“目前资夷力以助剿济运,得以纡一时之忧;将来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尤可期永远之利。

”其自强御侮的目的是显而易见的。

有的论者专门论述了曾国藩的自强御侮思想的形成、内容、渊源及其定位,深化了人们对曾国藩自强御侮思想的认识,进一步肯定了曾国藩的爱国精神。

有的论者对曾国藩的“师夷智以造船制炮”一语中的师夷智提出了新的看法,在此之前,人们认为曾国藩的师夷智仅仅是继承了魏源的“师夷长技”,没有看出这“智”与“技”的差别。

这位论者说,“智”的内涵比“技”的内涵大多了。

“技”所包含的只不过是坚船利炮的武器之类。

魏源明确说:“节取其技能,禁传其学术”。

而曾国藩的“智”则既包涵了“坚船利炮”的技能,也包涵了“制器之器”以及与此相关的科学文化或其他先进的文化,乃至包括魏源要禁传的学术的某些部分。

曾国藩不仅有此思想,而且付诸实际行动,可见曾国藩比魏源眼光更远,勇气更大,思想更开放。

曾国藩用“师夷智”作为学习西方文化的行动纲领,比其同辈也要高明。

曾国藩洋务思想的形成及其领导的洋务运动

曾国藩洋务思想的形成及其领导的洋务运动
代 工 业 的 发 展 奠 定 了 基 础 。 为 西 方 在 中 国的 传 播 和 中国 科 技 的 发 展 提 供 了 条 件 积 累 了经 验 , 且 培 养 了 一 大批 科 技 人 才 。 速 了 封 建 自 平 加
民起义威胁面前基于共 同利害 , 了加强本阶级 的团结 , 为 因而需要 在 定程度 上屏除 异见 , 讲求 学术兼 容。另外 , 由于汉学在认识论和方 法论上确有合理 因素 , 吸收 它可 以弥补理学 不足 。这 一时期 , 在对 外
经世之学” 致力于宋明理 学的研究 , 由于备方面因数 的影 响 , 但 他逐 渐演变为早期的洋务派大官僚 . 兴办洋务企业。对中国近代 史的发展
产 生了 巨 大 的 影 响 。
早期的曾国藩基本上是为了博取功名 而沉醉于科举考试 ,在 2 O
岁 中进 士 后 , 开 始 了 理 学 思 想 的 研 究 。关 于 他 为什 么 要 研 究 理 学 , 便
汉 , 容 。主要 原 因是 由于 地 主 阶 级 在太 平 天 国这 样 巨 大 规 模 的 农 理兼
之远 . 在英法则夸其独有 , 中华则震于所罕见。若能陆续购买 , 在 据为 己物 , 中华则见惯而 不惊 , 在 在莫发亦渐失其所 悻今 日和议 即成 , 中 外贸易有无交通 , 购买外洋器物 , 尤其属名正言『 购成之后 , l l 页, 访慕覃 恩之 士 , 智巧之后 , 而演 习 , 始 继而试造 , 不过 三年 , 火轮船 比为中外 官民 通 行 之 物 , 以剿 发 捻 , 以勤 运 略 ” 此届 , 国藩 在 安 庆 建 立 可 可 。 曾 了内军械所 , 这是 洋务派创办较 早的一家军事之业 , 这是 洋务派仿造 西式船 炮的开端 , 标志 着洋务运动的开始 , 以后 , 在 曾国藩 还派遣了 以 容 闳 为 首 的 中 国 第 一批 留学 生 , 习两 洋技 艺 , 求 自强 。 学 以 曾国藩洋务思想 的形成 ,建立起了适合洋殖民地洋封建统治秩 序的思想体 系 ,为清政府能渡过太平天 国起 义及第 二鸦 片战争的难 关, 进入一个相对稳 定时期极了积极有效的作 用。当以曾国藩 为首的 洋 务 派 进 行 洋 务 运 动 时 . 使 中 国入 学 习两 方 的风 气 大 开 . 中国 近 则 为

洋务运动人物评价

洋务运动人物评价

曾国藩(1811-1872),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
历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四朝皇帝,通过治学苦读、朴 实求索、艰苦奋斗、以平定太平天国运动建立事功,为将为 相为侯,位极人臣之尊,死后被谥为“文正”,有立功、立 言、立德三不朽,千古完人之美誉。
曾国藩与洋务运动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积极实践的第一人。也是洋务运动
助剿,终于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赢得了同治中兴,奕䜣获得 “贤王”美称。
奕䜣媚外,亲近列强。虽然他是洋务派的领袖,但是他为清流
派所鄙视,被呼为“鬼子六”。奕䜣支持曾国藩等办洋务,但 他又主张削弱地方势力,引起相淮势力的不满;由于奕䜣权力 受限,不能满足列强的要求,列强对他也开始不满。
1.
2. 3.
左宗棠同时建“甘肃织呢总局”,这是中国第一个
机器纺织厂。
福州船政局
甘肃织呢总局
兰州制造局
反面
• 左宗棠被部分史学家认 为是维护封建满清王朝 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和农 民起义的刽子手。 • 左宗棠在镇压由回族组 织的同治陕甘回变时, 带领湘军为了被回族屠 杀的汉族报仇而对回民 进行报复性屠杀,左宗 棠提出:“先将逆回痛 予剿洗。”并制定“剿 抚兼施,以剿为主”的 决策。
1865 年
1881年 1870 年
李鸿章接办了天津机器局。并加以扩充,除制造各种军 火外。还承修兵船、轮船和挖河机器船等.1877年又试造水雷。
东方军事 近代中国最大的军 工企业
江南制造总局的 炼钢厂
发展民用企业以求富 中国积弱,由于患贫——李鸿章
电报局:1879年,李鸿章在大洁北塘海口炮台与天津之间试设电报。是中国 最早创办的电报,而且通报效果良好:“号令各营,顷刻响应。”1880年, 在天津设立电报总局,并在天津、上海之间设分局七处。1881年.敷设津沪 间电线,1884年.全长近3000公里的上海至广东的线路峻工。电报总局自设 立后, 经营十余年布满各省。“瞬息万里,官商称便”。 矿务局:1878年,李鸿章在天津设立开平矿务局,这是中国第一十大规模用 机器采煤的矿务局,1881年开始出煤,并迅速占领天津市场,从此,中国兵 轮、商船及机器制造各局所需用煤不致远涉重洋购买,打破了外资的控制,收 到了“以裕军需.而收利权”的效果。 器织布局:1878年,李鸿章为了自扩其工商之刺.以保利权。开始筹建机器 织布局,历经l0余年坎坷,终于1890年完成。1893年,附设“同孚吉机器纺 纱厂”盈利速增,有利抵御了洋纱洋布的进口,促进了本民族工业发展。 铁路:李鸿章是中国最早倡导兴修铁路的人,他在顽固派围攻、甚至谩骂的艰 难环境下,多次奏请清政府大规模修建铁路,终于在1881年.修筑了中国自 造的第一条铁路—— 唐山至胥各庄铁路。

曾国藩的洋务运动

曾国藩的洋务运动

曾国藩的洋务运动曾国藩是清朝末年的一位重要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他推动的洋务运动被认为是中国近代化的重要尝试之一。

本文将从洋务运动的背景、曾国藩的贡献以及运动的成果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洋务运动的背景19世纪中叶,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严峻局面。

外国列强入侵,使中国的国家安全受到威胁;内部的腐败和落后更加削弱了中国的实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洋务运动应运而生。

洋务运动起源于清朝咸丰年间,当时曾国藩被任命为湖北巡抚,他深刻认识到中国的落后和危机。

他积极倡导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引进外国先进的工业设备和制度,以期提升中国的国力和军事实力。

二、曾国藩的贡献曾国藩是洋务运动的主要推动者之一,他在运动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首先,曾国藩积极推动学习西方科学技术。

他亲自组织了一支由年轻学子组成的翻译队,翻译了大量的西方科学书籍和技术资料。

他还亲自编写了《西洋工艺源流考》等著作,系统地介绍了西方的工艺和制度。

其次,曾国藩大力引进外国先进的工业设备和制度。

他积极与外国商人合作,引进了大量的机器设备和工艺技术。

他还亲自主持了湖北的造船厂、火药厂等工业项目,推动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

此外,曾国藩还注重培养人才。

他设立了洋务学堂,培养了一大批熟悉西方科学技术的人才。

这些人才在洋务运动后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做出了贡献。

三、洋务运动的成果洋务运动虽然在当时并没有取得显著的成果,但它对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

首先,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

曾国藩引进的工业设备和制度为中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虽然洋务运动后期出现了一些问题,但它为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开辟了道路。

其次,洋务运动培养了一大批熟悉西方科学技术的人才。

这些人才在洋务运动后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提供了人才支持。

最后,洋务运动为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树立了榜样。

尽管洋务运动并没有取得很大的成果,但它表明了中国人民追求现代化的决心和努力。

洋务运动的影响、曾国藩、康有为、李鸿章传道

洋务运动的影响、曾国藩、康有为、李鸿章传道

洋务运动的影响在于以下几点:①引进西方一些近代科技,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人才和技工;②客观上刺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③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④对本国封建自然经济的瓦解也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总之,对中国的近代化起了不小的推动作用。

具体对近代化的推动作用表现在:①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鸦片战争后中国思想界的一大进步,使中国人价值观由“传统人”转身“现代人”。

②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及管理经验。

③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④洋务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

⑤洋务运动促使中国社会的阶级结构发生变化。

⑥洋务运动促使中国外交开始向近代化转变。

⑦洋务运动为中国军事近代化创造条件。

⑧洋务运动为中国培养了一批近代化人才。

曾国藩: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汉族,湖南省长沙府湘乡县人。

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

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

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

公元1811 年(嘉庆十六年)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荷叶塘白杨坪(今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天坪村)的一个普通耕读家庭。

兄妹九人,曾国藩为长子。

祖辈以务农为主,生活较为宽裕。

祖父曾玉屏虽少文化,但阅历丰富;父亲曾麟书身为塾师秀才,作为长子长孙的曾国藩,自然得到二位先辈的伦理教育了。

他倡导洋务运动,立湘军,创在治家,治军,治国,教育等方面都有重大建树.曾国藩喜欢安静地在书房清晨观看朝阳。

天将破晓雄鸡一声高唱,万物都无声无息,只听到远处的钟声。

1、曾国藩的高雅脱俗之性主要表现在:一是追求淡泊的生活状况;二是出仕后平静的内心“淡泊二字最好,淡,恬淡也;泊,安泊境界。

淡泊者不求名利也。

曾国藩就此做出解释:也。

恬淡安泊,无他妄念也。

此心多名快乐啊!而趋炎附势,蝇头微利,” 则心智日益蹉跎也。

人间多少烦恼,寻来寻去,归根结底是贪图名利富贵,一旦求名图利,就再也谈不上快乐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曾国藩的洋务实践
曾国藩办洋务, 是从购买西洋新式武器开始的。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 侵其对洋枪洋炮的威力产生了十分深刻的影响。1861 年, 曾国藩在安庆创办军械所, 制造枪炮, 虽然它的规模相当的小, 但它是中国最早生产近代武器的工厂。安庆内军械所主要制造子弹、火药、炸炮等, 成为当时清军的主要火器供应中心之一。它虽以手工制造为主, 但它标志着手工制造向机器工业过渡, 在军事器械制造方面出现了新的技术。
关键词: 曾国藩 洋务运动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的著名人物, 他为挽救清王朝的厄运立下赫赫功绩, 所以《清史稿》称赞他说:“中兴以来, 一人而已。”《清史稿》也说:“中兴之功, 推为第一。”曾国藩是一个矛盾人物, 他既维护了传统但又超越了传统, 他保守旧物的同时却又冲撞了旧物。作为“中兴名臣”之首, 他是中国封建文化的自觉代表, 作为“自强新政”的首创者, 他又不自觉地为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引入打开了大门。
面对内忧外患,清政府不得不改变祖宗之制, 起用汉人曾国藩为两江总督, 统筹江南全局。曾国藩面对现实, 不囿于理学的空谈, 十分重视经世致用, 以解决封建统治面临的种种困难。曾国藩认识到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所造成的危机在中国历史上并不是首次, 它不过是改朝换代的工具, 这种危机并不可怕,而另一种危机却比农民起义可怕得多。在西方资本主义的冲击下, 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 一旦扫地荡尽”, 这在中国历史上没有先例的, 它完全改变了封建统治秩序, 给封建统治造成了极大的压力。
曾国藩与洋务运动
内容提要: 洋务运动是中国工业近代化的起点,曾国藩是洋务运动的首倡者, 正是在他的支持和领导下, 洋务运动在军事工业中广泛开展。军事工业又推动了民国工业的发展, 由此在中国社会内部产生了新的生产力和新的阶级关系, 它们日益否定着旧的生产力和旧的生产关系, 由此掀起了波澜壮阔的革命运动。
洋务运动由曾国藩发其端, 是因他在解决内忧外患的过程中接受了西方的部分事务, 希望利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枪炮船只来解决现实的危机, 这也充分体现了他重视“实用、实功”的思想。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再次惨败,使得颇有民族意识的曾国藩受到了极大的打击, 悲痛和愤怒无法抑制。战争使他真正懂得了船坚炮利的威力,于是他加紧催请清政府采用西方先进武器武装军队。曾国藩希望中国能渐图自强, 抵御外侮。他继承了林则徐、魏源等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虽然他的思想很保守,“然见他人之长, 则勇取而不惑”, 遂开清季提倡洋务之先声。
同治十年七月初三日,曾国藩与李鸿章两次联名上奏选派留学生出国, 并为幼童留学拟定详细章程。虽然幼童赴美留学中途夭折, 但此后风气大开, 留洋的人日渐增多, 在中国社会各方面都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留美幼童归国后, 经过艰难曲折的奋斗, 在各行各界展露头角成为国家的栋梁。如第一批留美幼童毕业于耶鲁大学的詹天佑, 第一次不假外力, 设计并领导修成了京张铁路可以说留学为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造就了大批精英人物, 为近现代中国革命和建设储备了人才。曾国藩在设立翻译馆, 派学生出洋这两件事上是功不可没的。
洋务运动的推行, 必须有和平的国际环境作为保障, 采取什么样的外交策略, 直接关系到洋务运动的发展, 面对虎视耽耽的西方列强, 曾国藩既没有心浮气躁, 也没有惊慌失措,而是冷静理智地提倡和戎外交。1870年, 当突发性的外交事件----天津教案爆发以后,为了尽快平息事态, 曾国藩决定委曲求全, 失小保大。虽然天津教案的最后处理结果对中国来说是屈辱性的, 但是在曾国藩的主持交涉之下, 中国毕竟避免了一场战争的浩劫。
1863 年,曾国藩在容闳建议建立一座机器母厂,使得曾国藩深受启发, 认识到举办近代军事工业必须首先发展机器制造业。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正式的近代军工厂江南制造局成立了, 它也成为中国近代兵工业的母厂。在它的带动影响和人力物力的支持下, 军事工业在各地不断兴起。
曾国藩十分重视人才,广泛罗致懂科技通洋务的人,如李善兰、徐寿、华蘅芳等,并予以破格使用, 他还组织了一批翻译人员筹建翻译馆、印书处, 翻译西方书籍,以介绍传播西方科学技术,遂使洋务运动在有人才、有资料的基础上开展起来。为中国的近代史进程的发展起了相当大的作用。对多数中国人来说, 他们了解西方, 吸收西方近代科学知识和文明的精华, 是由此而得来的, 翻译馆为中国的近代化起到了一定的启蒙作用,真可谓功德无量。
曾国藩主张买船购炮, 但他并不仅停留在买船买炮的手段, 他还主张:“购成之后, 访募覃思之士, 智巧之匠, 始而演习, 继而制造, 不过一二年, 火轮船必为中国官民通行之物, 可以剿发逆, 可以勤远略。”曾国藩的洋务思想到这时已逐渐形成了。“师夷”可以“剿发逆”, 可以“勤远略”, 解决清政府面临的实际困难。1860 年, 湘军攻陷安庆, 第二年曾国藩即在安庆创设内军械所, 制造新式船炮。正是以安庆军械所开始,“师夷智”从一种议论转化为一种社会现实, 开始了规模宏大的洋务运动。
参考资料:
①赵尔巽撰:《清史稿?曾国藩传》卷450, 列传192, 中华
书局。
②印鸾章编:《清史稿》(下) , 上海书店1985 年。
③沈云龙主编:《曾文正公(国藩) 全集》文集(二) 卷3《讨
粤匪檄》, (台) 文海出版社。
④宋德会《曾国藩与洋务运动》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年10月第19 卷
作为洋务自强新政的首倡者, 他的突出贡献还在于在那充满复杂矛盾的关键历史时刻为洋务活动确定了正确的指导方针, 赢得了生存空间。应该说, 曾氏提出的指导洋务活动的“ 中体西用” 的思想, 在洋务运动的初期阶段, 是有非常明显的进步作用的, 它助长了国内学习西方思潮的抬头和近代工业的兴起,给闭塞的中国社会开了生面,从而引发了近代中国学习西方先进科技的热潮和新思想的大传播,
⑤吉晓华《曾国藩—洋务运动的引路人》滁州师专学报1999年第3期
⑥曾国藩《曾国藩全集》[M]岳麓书社 1985年版。
⑦徐泰来《论曾国藩的历史作用和地位》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1995版
⑧曾永玲.郭嵩焘《曾国藩传》[M].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三、曾国藩在洋务运动中的作用
洋务运动作为中国近代化的第一个运动, 是在古老的中国社会开始萌发新的经济、新的思想文化和新的社会力量这个历史转变时期产生和开展起来的,面对变局,曾国藩没有故步自封,我们姑且不论其思想是否朝着完全正确的方向发展,但这种积极求变的思想却值得我们去学习。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崭新的世纪,科技发展带动了社会思想变化,在面对这种变化时,惟有积极求变,不断发展,才能顺应时代潮流,推动社会进步。
曾国藩出任两江总督, 改变了清朝历史上总督无汉人的状况,且因其拯救成功, 权倾一时。清王朝的部分军政大权由满人转到汉人手中, 由中央转到“封疆大吏”手中, 就为洋务运动的发生发展创造了条件。那些握有实权, 且思想开放的汉族官员可以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去办洋务, 曾国藩便是其中为首者, 他成为洋务运动的发轫者。
一、洋务思想பைடு நூலகம்产生
曾国藩处所的清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四朝, 已是清王朝内外交困的年代, 康熙、雍正、乾隆那封建盛世已一去不复返了。以“ 天朝大国” 自居的清王朝, 自乾隆朝以后便逐渐走上了下坡路。嘉庆帝用了9年的时间, 花费了几多国努, 才把川楚白莲教起义镇压了下去。两次鸦片战争均告惨败, 堂堂的大清王朝只得赔款割地, 致使主权进一步丧失, 这是落后、腐败的封建王朝无力抵御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侵略的必然结果。与此同时, 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勃兴于南部中国的广西, 震惊了满清王朝的整个朝廷。此外, 另一支农民起义军—捻军, 纵横驰骋于中原大地, 致使清王朝为之晕头转向。西南边睡的苗民, 西北地区的回民与各地的天地会众也先后举起反清的大旗。大清王朝可谓处于“ 内忧外患”之中, 其封建专制政权面喻着全面崩溃的危险,而曾国藩正是处于这样的年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