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务输转工作总结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焦家庄乡劳务输转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乡继续按照“三个三分之一”的输转思路,坚定不移地培训和输转农民。针对30岁以下的初高中、中专毕业生,通过金川公司技校、新华技校等社会培训机构,使他们掌握一技之长,并有组织地输往东南沿海等发达地区,成为离土离乡的产业工人;对31—45岁的农民,动员他们就近输转,针对46岁以上的农村劳动力,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以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为重点,鼓励他们发展特色种养业。2011年,全乡共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人,其中有组织输出人,实现劳务收入万元。

一、劳动力摸底调查情况

为全面掌握全乡农村劳动力状况,乡上组织包村领导、包村干部和村“两委”班子成员对全乡的农村劳动力状况进行了详细的摸排调查,通过走村入户,逐一核对,对我乡的劳动力情况有了全面掌握。调查数据显示,我乡现有农村劳动力14235人,占总人口的65%,其中男劳动力7411人,占52%;小学文化及以下占34%以上,初中文化占56%,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占10%;35岁及以下的劳动力占51.8%,35-45岁的劳动力占28.2%,45岁以上的劳动力占20%。同时,乡上还成立了以乡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经联委主任为副组长,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文书为成员的劳务输转信息领导小组,并指定各村文书为专职信息员,对有组织输出的务工人员,建档立卡,设立信息库,实行动态管理,并以电话询问、家庭了解和实地调查等形式,掌握务工者的生产生活、思想动态、维权现状及劳务收入等基本情况,并规定对信息报送实行月报制,及时掌握存量农民的务工信息,摸清增量农民的就业方向。

二、劳动力培训情况

在农村劳动力输转中围绕增强农民的择业竞争力,按照“先培训后输出、以培训促输出”的思路,把扩大职业技术培训,作为劳务输出的一项长远性工作抓紧、抓实、抓好。首先,加强对乡镇企业从业人员的培训,由乡政府经联委、农技中心牵头,邀请专家或技术员授课,对采矿、选矿、塑编及农产品运输、保鲜、加工、包装等专业技能进行了实地培训。其次,依托金川公司技校对近年毕业的初高中毕业生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从源头上减少新生农民。今年,向金川公司、中科、新华等技校输送培训人员102人。第三,对长三角、珠三角有组织输出的务工人员进行进城前就业培训,为他们提供就业信息。指导他们提高择业能力,树立职业道德意识,增强法制观念,做好输转前的心理准备。第四,抓好有一定文化基础的农民工的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农民工进城务工的本领,提高劳务输转的经济效益。尤其注重帮助贫困农民学习技能,增强其就业本领,鼓励他们走出家门,加快转移,早日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今年,全乡已举办装载机、挖掘机、电焊工、特色种养业等各类培训班场次,共培训农民多人,其中技能培训人。

三、劳务基地建设情况

自2005年开始,我们就着手域外劳务输出联络基地的建设,先后建立了青岛双星集团、北京天釜服装有限公司、北京保安服务有限公司和广州肇庆中杰鞋业公司等4个劳务输出基地,并与镇江市振华职业学校达成意向性意见。目前,在劳务基地的务工人员已达430多人,人均年收入达到1.7万元左右。我们在已输出的务工人员中选择了4-5名联络人员作为信息管理员,明确工作职责,给予经费保障,及时、准确地为乡政府提供基地劳务信息,进一步提高了劳务输出的质量、效益和管理水平。同时,为进一步提高基地联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加快基地建设步伐,多年来,乡政府对其家庭成员及其家属在上学、工作和发展家庭副业等方面给予政策上的倾斜和相关的资金扶

持,让他们在他乡异地安心工作,为我乡劳务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四、劳务工作呈现的新特点

一是劳务输转的组织化程度不断增强。近年来,随着沿海发达地区用工需求急剧增加,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创造了良好条件,乡党委、乡政府抢抓机遇,积极主动与用工单位、培训学校签订合同,劳动力转移工作逐步实现了有序转移。通过政府组织引导或自发输出,一部分人在劳务带头人的带动下,常年外出或者季节性外出,主要从事一些高风险、高收入的行业,如:南沿沟村劳务带头人,每年带动全乡450多人到全国各地打隧道,创劳务收入600多万元。2011年,全乡有组织输出人,占输出劳动力的%。

二是形成了有一定经济实力的群体。近几年在劳务输转过程中,有一部分人通过在发达地区对先进的管理经验、专业技术的学习,成了回乡创业的技术骨干和致富带头人。目前,全乡资产累积达20万元以上的有79人,其中:20-50万元25人、50-100万元28人、100-500万元20人、500万元以上6人。乡政府将在今后五年内再建3-5个工业项目,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增加收入。

三是输转人员从业结构呈现多元化。全乡现有富余劳动力7266人,其中常年外出(季节性转移时间在6个月以上)的劳动力达5281人,占转移劳动力的80.9%,是真正实现转移的劳动力;男劳动力占72%,占到了多数;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到了65%,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务工者仅占8%;转移到第二产业的占27%,转移到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占68%,到外地仍然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占5%,转移到工业、建筑业、商业、饮食业、运输业和服务业的比重高达84%;输出到外省市的占75.93%,外出人员多流入环渤海湾、长三角、珠三角、新疆等地区,尤其是上海、广东、浙江、江苏等地居多,占输出人员的63%。

四是各类专业社规模和效益逐步突显。近年来,我乡充分依托资

源优势和便利条件,积极引导发展蔬菜运销、鲜食花菜腌制、客运出租、货运出租、沙石料运销、废旧物品收购、家政服务等各类专业社,取得了明显的效益。以楼庄子村为主搞废旧回收的农民,分布在金昌、武威和永昌等地,每年有180多人,创劳务收入200多万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6.4%;以双磨街村为主开各种车辆搞运输的农民,有150多人,每年创劳务收入260多万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8.8%;以北泉村为主的搞砂石贩运的农民,有90多人,每年创劳务收入150多万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6.8%。另外,还有以河滩、杏树庄村为主的家政服务专业社、以陈家寨村为主的拆迁搬运专业社、以北泉、双磨街村为主的房屋装修专业社等,都是农民增收的好渠道。

五、存在的问题

一是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我乡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65%以上,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为4.7年,刚达到小学毕业水平。在外出务工人员中初中文化以下水平的人占85%,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务工者仅占8%。显然,这一状况与经济发展的市场环境和市场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是极不相适应的。

二是农村劳动力务工的层次比较低。由于文化水平低,加之农民追求的短期利益,专业技能培训任务非常繁重,劳动力转移中体能打工、临时性打工的多,技能打工、常年性打工的少,招工报名应聘的多,录用合格的少,很难适应市场的需求。

三是农村留守老人生活得不到完全保障。由于外出务工多为青壮年劳动力,留守农村的大多是妇老幼弱群众,全乡“空巢”家庭有738户,占总户数的13%,这部分人除几亩地外,没有其它生活来源,生活非常困难。一部分困难群众已经纳入了低保,但还有部分生活得不到保障。

四是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在外出务工人员中,有一部人员是由公司招工或民间中介组织介绍出去的,缺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