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哲族、鄂伦春族、达斡尔族传统民歌比较
56个民族名称记忆歌诀巧妙记

56个民族名称记忆歌诀巧妙记 我们国家由56个少数名族组成,那么如此众多的少数名族我们应该如何记忆呢?下⾯店铺给⼤家分享⼀些记忆56个少数名族的歌诀,希望⼤家喜欢。
56个民族名称记忆歌诀 汉满傈僳景颇壮, (汉族、满族、傈僳、景颇族、壮族) ⾼⼭普⽶锡伯藏。
(⾼⼭族、普⽶族、锡伯族、藏族) ⽑南布依维吾尔, (⽑南族、布依族、维吾尔族) 仡佬仫佬蒙古羌。
(仡佬族、仫佬族、蒙古族、羌族) 乌孜别克俄罗斯, (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 保安独龙京东乡。
(保安族、独龙族、京族、东乡族) 哈尼彝苗鄂伦春, (哈尼族、彝族、苗族、鄂伦春族) 裕固朝鲜傣阿昌。
(裕固族、朝鲜族、傣族、阿昌族) 鄂温克⽔德昂怒, (鄂温克族、⽔族、德昂族、怒族) 基诺赫哲⼟布朗。
(基诺族、赫哲族、⼟族、布朗族) 塔塔尔⽩回⼟家, (塔塔尔族、⽩族、回族、⼟家族) 达斡尔畲黎珞巴。
(达斡尔族、畲族、黎族、珞巴族) 拉祜纳西塔吉克, (拉祜族、纳西族、塔吉克族) 哈萨克佤瑶撒拉。
(哈萨克族、佤族、瑶族) 我国民族五⼗六, 柯尔克孜侗门巴。
(柯尔克孜族、侗族、门巴族) 巧计56个民族的名称 哈塔哈塔羌⽔瑶,鄂⼟鄂⼟裕⽩苗。
乌基珞佤阿彝傣,赫拉达怒撒俄⽑。
东京壮景维满侗,畲德保藏布布⾼。
独门锡纳柯普僳,蒙黎哥们回汉朝。
谐⾳:哈塔哈塔羌⽔瑶,鄂⼟鄂⼟育⽩苗。
乌鸡落⽡阿姨逮,赫拉⼤怒撒鹅⽑。
东京壮景围满洞,舍得宝藏步步⾼。
独门吸纳科普⼒,梦⾥哥们回汉朝。
巧妙记忆我国56个民族名称 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其中汉族⼈⼝⽐重最⼤,约占我国⼈⼝总数的92%左右,其它55个民族总⼈⼝偏少,约占全国总⼈⼝的8%左右,故称其为少数民族。
我国56个民族中⼈⼝最多的少数民族是壮族,⼈⼝超过1500万;最少的是珞巴族,⼈⼝不⾜3000⼈。
如果编成⼝诀,则可以顺利地记忆民族全称。
民族全称是: 哈萨克民族、哈尼族、⼟家族、⼟族、塔吉克族、塔塔尔族、东乡族, 鄂伦春族、鄂温克族、布依族、布朗族、拉羖组、撒拉族、朝鲜族 ⽔族、景颇族、独龙族、珞巴族、⽩族、娥俄罗斯族、羌族, 壮族、汉族、锡伯族、门巴族、京族、⾼⼭族、⽑南族 维吾尔族、傣族、乌孜别克族、德昂族、保安族、藏族 柯尔柯孜族、佤族、黎族、僳僳族、--苗族 达达斡尔族、蒙古族、怒族、满族、侗族、彝族、基诺族 阿昌族、回族、裕固族、普⽶族、畲族、纳西族、瑶族 记忆民族全称⼝诀: 哈哈⼟⼟塔塔东,鄂鄂布布拉撒朝 ⽔景独珞⽩俄羌,壮汉锡门京⾼⽑ 维傣乌德赫保藏,柯佤黎僳乞苗 五⼗六个民族名称 中华民族包括汉族和蒙古族、满族、朝鲜族、赫哲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回族、东乡族、⼟族、撒拉族、保安族、裕固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锡伯族、塔吉克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塔塔尔族、藏族、门巴族、珞巴族、羌族、彝族、⽩族、哈尼族、傣族、僳僳族、佤族、拉祜族、纳西族、景颇族、布朗族、阿昌族、普⽶族、怒族、德昂族、独龙族、基诺族、苗族、布依族、侗族、⽔族、仡佬族、壮族、瑶族、仫佬族、⽑南族、京族、⼟家族、黎族、畲族、⾼⼭族56个民族。
赫哲族歌曲

赫哲族歌曲
赫哲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的音乐文化深厚丰富,其中就包括了许多动听的歌曲。
《嘎达梅林》是一首非常经典的赫哲族歌曲,这首歌曲一开始的旋律非常平静缓慢,随着歌声的逐渐加深,旋律也逐渐升起,音乐的节奏感极强,让人忍不住跟着一起跳动。
另一首赫哲族歌曲叫做《黑龙江》,这首歌曲一开始的乐声非常清晰,歌声温柔,让人们仿佛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之中。
随着歌曲的进行,逐渐加入的现代音效让这首传统的赫哲族歌曲更加生动有趣。
除此之外,还有多首赫哲族的快歌,如《舞跃黑河畔》、《红太阳拄拐杖》等,这些歌曲节奏明快、欢腾洋溢,非常适合跳舞和庆祝活动。
赫哲族歌曲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是中国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代表了人类音乐文化的丰富多彩。
黑龙江四小民族民间音乐分析

黑龙江四小民族民间音乐分析【摘要】黑龙江四小民族包括乌兰牧骑、鄂伦春、赫哲和鄂温克,每个民族都有独特的民间音乐特点。
乌兰牧骑的音乐富于草原风情,节奏明快,充满激情;鄂伦春的音乐受自然环境影响,多以动植物为题材;赫哲的音乐风格受到游牧生活的影响,节奏单一而稳定;鄂温克的音乐则以吟唱和地方乐器为主要特点。
不同民族音乐之间存在一些异同之处,但都体现了各自民族的生活和文化特色。
保护和传承黑龙江四小民族民间音乐对于维护民族文化传统至关重要,而在当代社会,民间音乐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传承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未来的发展方向应该注重创新和传统相结合,保持民间音乐的魅力与活力。
【关键词】黑龙江、四小民族、民间音乐、乌兰牧骑、鄂伦春、赫哲、鄂温克、保护与传承、当代社会、发展方向1. 引言1.1 背景介绍【黑龙江四小民族民间音乐分析】黑龙江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其中包括汉族以外的四大少数民族,即乌兰牧骑、鄂伦春、赫哲和鄂温克。
这四小民族有着独特的文化传统,其中民间音乐更是各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黑龙江四小民族的民间音乐源远流长,是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些音乐形式多样,有着各自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在乌兰牧骑的音乐中,常常能听到清澈而悠扬的牧歌,表达了草原人民的深情厚意;鄂伦春的音乐则常常带有浓厚的猎人气息,节奏明快而有力;赫哲音乐则饱含着对自然的崇敬和赞美,柔和而优美;而鄂温克的音乐则充满了原始的力量和朴实的情感。
这些民间音乐不仅展现了黑龙江四小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也传承着他们的历史和生活方式。
保护和传承四小民族的民间音乐,对于弘扬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将深入探讨这些民间音乐的特点、意义和发展前景。
2. 正文2.1 乌兰牧骑民间音乐特点【黑龙江四小民族民间音乐分析】乌兰牧骑民间音乐是黑龙江四小民族中的一种独特音乐形式,具有浓厚的草原特色和民族特色。
其音乐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曲调优美动听:乌兰牧骑民间音乐以其曲调优美动听而著称,曲调多为悠扬、舒缓,具有独特的旋律美感,给人一种舒适惬意的感觉。
中国东北部地区少数民族传统音乐之满赫哲朝鲜族民间音乐的比较

中国东北部地区少数民族传统音乐之满\赫哲\朝鲜族民间音乐的比较摘要:少数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繁荣的文化,与中原大地有着密切的联系。
尤其是北方的少数民族,在中国历史的政治舞台上也曾扮演过重要的角色。
悠久的历史必然孕育着灿烂的文化,灿烂的文化也成形成了他们各自不同的传统习俗、音乐等等。
本文拟从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方面着手,比较各民族传统音乐的异同。
关键词:少数民族传统音乐差异民间音乐宗教音乐民歌在我国的北方分布着不同的少数民族,如在东北部主要有满族、朝鲜族、赫哲族;北方的中部以及与东北部交叉的民族主要有蒙古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西北地区主要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塔吉克族、乌孜别克族、塔塔尔族。
他们以各自不同的传统音乐文化世代相传。
然而,在历史变迁、民族交流的历史背景下,各自的传统音乐出现了交叉变化的现象。
此文以朝鲜族、满族、赫哲族这三个少数民族为探讨方向,比较其民间音乐的异同,以此作为了解少数民族文化的一扇窗户,增进民族认同感和文化平等意识。
民间音乐历来都是人民大众的精神食粮,从有人类开始,我们就开始创造自己的音乐。
尤其是民歌、歌舞、说唱音乐,更是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家常便饭,无处不在、无时不演。
在东北的少数民族中,民歌、歌舞、说唱更是随处可见。
同样的地域必然有同一种文化,满族的民间音乐中有民歌、说唱音乐、器乐、歌舞音乐、戏曲音乐;朝鲜族有民谣、歌舞音乐、民间器乐;赫哲族有民歌(嫁令阔)、歌舞音乐(天鹅舞曲)、说唱音乐(依玛堪调),同样的文化由于不同的社会命运也会衍生出不同的内容。
一、民歌民歌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产生的,其内容是对个人生产生活的描述,对社会的不满,及其爱情生活等等,其功能多是抒发个人感情、作为传承历史的方式及教育下一代。
那么作为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必然有其丰富的民歌体系。
“满族的民歌按唱词内容,大致可以分为7类,即渔猎歌、时政歌、仪式歌、生活歌、情歌、儿歌、现代民歌。
谈赫哲族民歌体裁形式

21民族民间音乐谈赫哲族民歌体裁形式摘 要】【赫哲族自古以打渔为主业,狩猎为副业。
民歌主要反映渔猎特别是渔的生活。
基本特征是波浪型的旋律线条与划动式的节奏型。
哲族世代以渔猎为主,特殊的生产方式使得其音乐有着鲜明的特色,本文对其体裁形式进行简要的分析。
关 键 词】【赫哲族 民歌 体裁形式 曲调特征赫哲族是我国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黑龙江省同江县的八岔、街津口两个乡和饶河县的西林子乡的四排村等。
赫哲族与我国“肃慎”、“挹娄”、“勿吉”、“黑水”、“女真”等古代民族有着密切的族源关系。
赫哲族语言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洲语支。
信仰原始宗教一一萨满。
赫哲族世代以渔猎为主,特殊的生产方式使得其音乐有着鲜明的特色,广为流传的《乌苏里船歌》就是运用传统赫哲族民歌《等阿哥》的曲调创作的。
赫哲族传统民歌的演唱形式大体上分为以下四大类:一、嫁令阔“嫁令阔”是除了其他三种演唱形式以外所有民歌的泛称。
“嫁令阔”占赫哲族民歌中的绝大部分。
“嫁令阔”的特性衬词“赫呢哪”、“啊郎赫呢哪”等很多。
有些“嫁令阔”亦可用这些衬词填充任何曲调来吟唱。
传统的“嫁令阔”还往往在唱正式曲调之前散唱衬词作为引子。
赫哲族民歌嫁令阔中有很多反映江河主题的。
一是抒发对江河的热爱之情,如《幸福的生活》中唱道:清清的水哟,蓝蓝的天哟,江中鱼儿肥又多,赫哲人的渔船漂满江。
二是反映赫哲族渔业生产的渔歌。
“渔歌”是赫哲族渔业生产的主要音乐形式。
如《打鱼歌》中唱到“满船的鱼儿满江的歌”,从这个“满”字足以看出,此次出行收获颇多,怎能不令他们喜悦,不尽情歌唱。
两首《渔歌》,从曲调到歌词都有很大的相似之处。
“起伏的鱼”,“咬汛的鱼”和“顶水的鱼”这样的描写,可以看出赫哲人长期捕鱼已经摸索出了鱼的种种动态,这有利于他们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捕鱼方法。
“鲤鱼哲罗和白鲢,我的鱼真不少”,道出了赫哲族鱼的种类繁多。
从“肥的你就炒鱼片,瘦的把它晒鱼干,鱼皮留着做件衣”,中看出,鱼在赫哲人的生活中的种种功用。
达斡尔_鄂温克_鄂伦春民族民间音乐的异同及其成因

个民族在宗教、习俗、文化、艺术等方面存在着诸 多共同特性, 但是民族不同, 经历殊异, 民间传统 音乐也保留着各自鲜明独特的艺术特色。
一、三个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的 共性特征
1. 三个民族民间音乐的体裁及其称谓相近 从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民族对音乐体裁的 表层关系的选择上看, 三个民族的民间音乐都有 山歌、歌舞、萨满调三类音乐体裁和音乐形式, 而 且其称谓也相 似。达斡 尔族称山 歌小调歌 曲为 扎恩达勒 , 其意可直译为 歌 ; 鄂温克称 扎恩 达拉嘎 , 扎恩达 是唱的意思, 拉嘎 是名词后 缀; 鄂伦春称之为 赞达仁 , 鄂伦春语意 为放声 唱的意思。达斡尔族称舞蹈歌曲为 鲁日格勒 , 原意为 燃烧 之意, 由围着篝火跳舞得名 ( 又称 哈库麦 ) ; 鄂温克族称 努克该勒 ; 鄂伦春族称
例 3 鄂伦春民歌赞达仁 !站在高山顶上唱歌 ∀
朴的爱情歌曲也是这三个民族民歌咏唱的重要内
容。萨满宗教祭祀音乐的祈词内容也是对有灵万
物 # # # 诸如天地山河、风雨雷电、祖先诸神的赞美
与祈求, 反映出人的精神寄托与自然环境及其生
存状态之间的密切相关的直接联系。
3. 三个民族民间音乐歌词的语音韵律、修辞 和衬词使用的特点相似
同, 经历殊异, 民间传统音乐也 保留着各自鲜明独特的艺术特色。正如三个少数民族的民族性格、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没
有因为同他民族交流 而随之改变一样, 三个少数民族各自固有 的音乐思 维方式也在 他们所喜 爱的民歌中 得以充 分的保
留和体现。
关键词: 达斡尔族; 鄂温克族; 鄂伦春族; 民间音乐; 共性特征; 个性特征
神和情感的直接表达, 唱歌是人民精神生活中不 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 而民歌所反映的内容涉
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音乐内容上划分,
赫哲族“伊玛堪”与鄂伦春族“摩苏昆”比较研究

赫哲族“伊玛堪”与鄂伦春族“摩苏昆”比较研究作者:李鸿姝来源:《理论观察》2022年第01期关键词:“伊玛堪”;“摩苏昆”;曲艺;说唱音乐;传承发展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2)01 — 0150 — 03我国曲艺音乐历史悠久,广为民众喜闻乐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来源甚广基础厚重,彰显出丰富的人民性、历史性和现实性,真实艺术地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群众生活情景和社会发展状态,是祖国各族人民精神财富的瑰宝。
鄂伦春族、赫哲族是黑龙江省历史悠久的两个少数民族,有着各自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曲艺音乐,即赫哲族“伊玛堪”和鄂伦春族“摩苏昆”,其中赫哲族“伊玛堪”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黑龙江省的首项世界文化遗产。
“伊玛堪”和“摩苏昆”,是赫哲族和鄂伦春族民族历史文化的传承,刻画了多彩的艺术形象,成为记载民族历史的“教科书”,为广大少数民族人民所热爱。
鄂伦春族、赫哲族是黑龙江省历史悠久的两个少数民族,同属阿尔泰语系满一通古斯语族、属地环境相近、宗教信仰大致相同、主要以渔猎为生,都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却创造了丰富的民族民间艺术。
赫哲族“伊玛堪”,是形成并流行于黑龙江省境内的松花江下游、自松花江至乌苏里江的右岸及西岸赫哲族聚居区的一种曲艺形式,最迟形成于清末民初。
“伊玛堪”是赫哲族语,含义为“鱼”,也有的认为是故事之意或表示赫哲族这个捕鱼民族的歌。
大约在氏族社会末期,赫哲族在神话、传说、故事、民歌、萨满歌、祝辞基础上产生了伊玛堪,成为艺术水平较高的民间大唱,成为赫哲族传统文学的经典形式。
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文化积淀、不同文化成分的影响渗透,深深浅浅地烙印在赫哲族“伊玛堪”某些曲目中。
“伊玛堪”形式说唱结合,类似汉族的大鼓、苏滩和蒙古族的说书,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说唱艺术,被誉为“北部亚洲原始语言艺术的活化石”。
内蒙古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内蒙古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内蒙古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如下:1. 蒙古族长调民歌2. 蒙古族马头琴艺术3. 达斡尔族传统民歌4. 鄂伦春族萨满舞5. 鄂温克族驯鹿文化6. 回族百字对联7. 满族剪纸8. 额尔古纳河渔猎文化9. 巴林石刻艺术10. 敖汉旗陶塑烧制技艺11. 巴雅尔颂歌12. 哈斯朝鲁歌曲13. 蒙古族传统竞技“搏克”14. 蒙古族传统音乐舞蹈剧《蒙古骏马》15. 蒙古族传统音乐舞蹈剧《成吉思汗》16. 蒙古族传统音乐舞蹈剧《元好问》17. 蒙古族传统音乐舞蹈剧《嘎达梅林》18. 蒙古族传统音乐舞蹈剧《诺恩吉雅》19. 蒙古族传统音乐舞蹈剧《蒙古贞》20. 蒙古族传统音乐舞蹈剧《草原英雄小姐妹》21. 蒙古族传统音乐舞蹈剧《马可波罗》22. 蒙古族传统音乐舞蹈剧《蒙古王》23. 蒙古族传统音乐舞蹈剧《成吉思汗的两匹马》24. 蒙古族传统音乐舞蹈剧《蒙古贞》25. 蒙古族传统音乐舞蹈剧《草原英雄小姐妹》26. 蒙古族传统音乐舞蹈剧《马可波罗》27. 蒙古族传统音乐舞蹈剧《蒙古王》28. 蒙古族传统音乐舞蹈剧《成吉思汗的两匹马》29. 蒙古族传统音乐舞蹈剧《蒙古贞》30. 蒙古族传统音乐舞蹈剧《草原英雄小姐妹》31. 蒙古族传统音乐舞蹈剧《马可波罗》32. 蒙古族传统音乐舞蹈剧《蒙古王》33. 蒙古族传统音乐舞蹈剧《成吉思汗的两匹马》34. 蒙古族传统音乐舞蹈剧《蒙古贞》35. 蒙古族传统音乐舞蹈剧《草原英雄小姐妹》36. 蒙古族传统音乐舞蹈剧《马可波罗》37. 蒙古族传统音乐舞蹈剧《蒙古王》38. 蒙古族传统音乐舞蹈剧《成吉思汗的两匹马》39. 蒙古族传统音乐舞蹈剧《蒙古贞》40. 蒙古族传统音乐舞蹈剧《草原英雄小姐妹》41. 蒙古族传统音乐舞蹈剧《马可波罗》42. 蒙古族传统音乐舞蹈剧《蒙古王》43. 蒙古族传统音乐舞蹈剧《成吉思汗的两匹马》44. 蒙古族传统音乐舞蹈剧《蒙古贞》45. 蒙古族传统音乐舞蹈剧《草原英雄小姐妹》46. 蒙古族传统音乐舞蹈剧《马可波罗》47. 蒙古族传统音乐舞蹈剧《蒙古王》48. 蒙古族传统音乐舞蹈剧《成吉思汗的两匹马》49. 蒙古族传统音乐舞蹈剧《蒙古贞》50. 蒙古族传统音乐舞蹈剧《草原英雄小姐妹》51. 蒙古族传统音乐舞蹈剧《马可波罗》52. 蒙古族传统音乐舞蹈剧《蒙古王》53. 蒙古族传统音乐舞蹈剧《成吉思汗的两匹马》。
浅析鄂伦春族民歌的类别及其音乐表现特征

文_学术探讨284摘要:研究、推广中国民族文化,挖掘并传承少数民族文化任重道远。
我们对鄂伦春族民歌的类别进行比较,挖掘音乐表现特征发现其具有功能和多样性特点的旋律。
关键词:鄂伦春族;民歌;表现特征鄂伦春民族人口稀少,被称为北方三少民族。
主要居住在内蒙古鄂伦春和黑龙江爱辉,黑龙江呼玛等。
鄂伦春民族原始的阶段,主要的生产模式是狩猎,主要居住在“仙仁柱”,夏季和冬季迁居狩猎,遭遇反动阶级迫害和剥削,以及自然灾害和疾病,是一个濒临灭亡的民族。
解放初期,鄂伦春民族只有大约两千人。
解放以后,党和政府根据国家的领导使鄂伦春民族创造自治旗,小城镇,最终跳入社会主义大家庭。
鄂伦春狩猎生活的历史长河这个过程中,创建一个独特的文化风格。
并留下了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
一、鄂伦春族民歌的类别民歌“赞达温”一般指的是山歌、小调等,其表现的主题是鄂伦春民族和社会生活最丰富、最全面的。
不羁的野性,狩猎威猛的猎歌;爽朗并有歌曲魔力的酒歌;爱山野热爱生活的情歌;平静的摇篮曲,清新特别的民谣——儿歌;;自由地表达喜悦的民俗歌曲;昏暗的神秘,具有独特魅力的萨满神歌。
“1、民歌鄂伦春族民歌,具有很强的魅力和丰富的鄂伦春族风情艺术。
民歌丰富的内容有:采风,狩猎歌,酒歌,情歌,民歌,摇篮曲,儿歌,故事歌,歌舞曲等等。
鄂伦春族民间有各种主题,既反映了狩猎生产和社会生活的美好,赞美山水、歌唱男性女性之间幸福的爱情。
音乐歌曲,曲调一般都比较固定,歌词想唱什么就唱什么。
在一首歌曲中,歌唱的形式有独奏、合唱、对唱等,比如对唱,尤其是在亲属的男女结婚的对唱,非常活泼有趣,尤其俏皮。
2、猎歌鄂伦春族民歌数量最多的是猎歌,越来越多的内容反映了狩猎时的感觉,猎人狩猎过程中不同的心情。
多数形成的是狩猎和狩猎回家路上的猎歌。
猎人行驶在山间,自然景观加上猎人的心情,使狩猎歌往往节奏自由,旋律优美。
大部分猎人,在许多情况下,是根据自己的感情即兴演唱。
3、情歌在鄂伦春族民歌,情歌占据了显著多的数量,用来表示真挚的感情。
东北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达斡尔族鲁日格勒舞
达斡尔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鲁日格勒来源于达斡尔 族的生产劳动与生活,因此,舞蹈中有采集、提水、捕鱼、飞 翔、禽兽斗闹的内容及舞蹈形象.它以群舞的形式为主,多表 现狩猎生活和劳动场面.
鲁日格勒是达斡尔族很有代表意义的传统文化娱乐活 动,反映了达斡尔族早期狩猪生活的情景、早期舞神崇拜, 表现了达斡尔族许多劳动、生活的情景和审美情感.
舞间经舞国蹈务的院称批谓准.列历入史第悠一久批国, 家级非物
质文
化据遗史产料名记录载. ,古代达斡尔在
春意微透的夜里聚集在村
头的草坪上,围绕熊熊燃烧
的篝火手舞足蹈,你呼我唤,舞蹈形式抒 发心声,调整精神,消除疲 劳.
勒与达斡尔族人 民的生产、生活、 习俗有着密切的 关系.
朝 鲜 族
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赫哲族无文字, 其民族语言-赫哲语为一种黏着 语, 属于阿尔泰语系的通古斯— 满语族, 赫哲语源 于古女真语.受满、汉、蒙、俄等周边民族语言的 影响, 他们的语词语汇中有许多源于他民族的借词, 其民族文化主要是通过口耳相传的形式代代相传 的.
由此, 赫哲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丰富, 渔猎 文化特色十分鲜明, 对其进行理论上的研究非常必 要, 这有利于确立该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体 系, 使其更好地继承和振兴.
申请时间:20##5月20 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 产名录.
西迁节是锡伯民族的迁戍 边纪念日.因时间是农历四月 十八日,所以叫"四一八节".应有怀念亲人之意,又叫怀亲节,##锡 伯族同胞称为"杜音拜专扎坤".
锡伯族—西迁节
锡伯族的西迁节,俗称:"迁徙节"、"农历四月十八节".乾隆二十九 年〔1764〕的农历四月十八日,四千余名锡伯族官兵及眷属奉朝廷之 命由盛京〔今##〕出发,西迁##伊犁地区屯垦戍边.之后每逢农历四 月十八日这一天,人们都会开展各种活动,以隆重纪念先祖的英雄业绩. 这一天遂成为锡伯族的传统节日.
达斡尔族“乌钦”与鄂伦春族“摩苏昆”、赫哲族“伊玛堪”之比较研究

达斡尔族“乌钦”与鄂伦春族“摩苏昆”、赫哲族“伊玛堪”之比较研究黑龙江省位于祖国东北隅,在这片广袤富饶的黑土地上,多种民族世代居住着,他们的说唱艺术也相互联系和影响。
达斡尔族“乌钦”与鄂伦春族“摩苏昆”、赫哲族“伊玛堪”,亦体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异同性。
这些宝贵的音乐文化遗产需要我们把它作为音乐文化事业保护、传承、发展下去。
标签:乌钦;摩苏昆;伊玛堪;比较研究黑龙江省位于祖国东北隅,满、朝鲜、回、蒙古、达斡尔、锡伯、鄂伦春、赫哲、鄂温克、柯尔克孜等多个少数民族世代居住在这里。
在这片广袤富饶的黑土地上,孕育了丰富多彩的具有独特的艺术感染力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
达斡尔族“乌钦”与鄂伦春族“摩苏昆”、赫哲族“伊玛堪”,、先后被我国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三者都属于少数民族说唱艺术。
古罗马著名学者塔西陀认为,“要想认识自己,就要把自己同他人比较。
”比较研究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
音乐民族学,指的是调查研究不同民族的音乐特点;分析这些音乐与地理、历史和文化的联系;从而得出与音乐相关的结论等。
达斡尔族“乌钦”与鄂伦春族“摩苏昆”、赫哲族“伊玛堪”,就充分体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异同性。
一、达斡尔族“乌钦”与鄂伦春族“摩苏昆”、赫哲族“伊玛堪”的历史渊源1.语言类属同一语族。
三个民族语言均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有些语言是相通的。
据统计,有20 % 左右的语汇相同。
2.地域环境相似。
三个民族同居于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流域。
居住地貌近似、相互为邻,加速了民族之间的交流往来。
这种交流不仅反映在物质生活方面,在精神文化方面也相互影响。
3.生活类型相近。
三个民族经济生活类型以渔猎生活为主。
战争中的勇士成了三个民族祟拜的偶像,形成了一种社会时尚。
因此,歌颂英雄业绩的民间说唱在三个民族的说唱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
4.宗教信仰相似。
萨满信仰是满通古斯族的共同信仰。
在共同的宗教信仰下,三个民族创作的说唱艺术呈现出相同或相似的特点,不足为奇。
黑龙江四小民族民间音乐分析

黑龙江四小民族民间音乐分析【摘要】黑龙江四小民族包括乌兰牧骑、鄂伦春族、达斡尔族和赫哲族,他们各自拥有独特的民间音乐传统。
本文对这四个民族的音乐特点进行了分析,并进行了比较。
乌兰牧骑音乐富有草原风情,鄂伦春族音乐受自然环境影响深远,达斡尔族音乐节奏明快,赫哲族音乐悠扬动听。
通过对比分析,发现这四个民族音乐的异同之处。
最后总结了黑龙江四小民族民间音乐的共同特点和独特之处,并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为深入了解和传承这些珍贵的音乐文化贡献了一份力量。
【关键词】黑龙江,四小民族,民间音乐,乌兰牧骑,鄂伦春族,达斡尔族,赫哲族,异同比较,总结,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介绍【黑龙江四小民族民间音乐分析】黑龙江是中国少数民族聚居地之一,拥有丰富多样的民间音乐文化。
乌兰牧骑、鄂伦春族、达斡尔族和赫哲族被称为黑龙江四小民族,他们的民间音乐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本文将对黑龙江四小民族的民间音乐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
乌兰牧骑是蒙古族的代表之一,其音乐以舒缓悠扬、节奏明快、歌词意境深远而著称。
鄂伦春族的音乐则以吹奏乐器为主,曲调优美、婉转动听,传达着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
达斡尔族的音乐富有浓厚的民族特色,歌曲多为反复吟唱,极具感染力。
赫哲族的音乐则以打击乐器为主,音调宛转悠扬,富有原始野性之美。
通过对四小民族音乐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不同民族音乐的独特之处,也可以看到它们之间的共同之处。
本文旨在揭示黑龙江四小民族民间音乐的丰富多彩,希望能为进一步研究和传承这些宝贵的音乐文化贡献一份力量。
1.2 研究背景黑龙江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其中包括乌兰牧骑族、鄂伦春族、达斡尔族和赫哲族等四小民族。
这些民族拥有独特的民间音乐传统,反映了他们的生活、文化以及精神世界。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深入,这些民族音乐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和转变。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传承黑龙江四小民族的民间音乐,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通过对乌兰牧骑族、鄂伦春族、达斡尔族和赫哲族音乐的特点进行梳理和比较,可以揭示出它们之间的共性和差异,进一步探讨这些民族音乐在文化传承和创新中的作用和意义。
中国少数民族民间舞蹈东北区域概括

126艺术家The artists蹈发展中的研究意义。
关键词:少数民族舞蹈;东北区域中国东北地区的民族文化有着自己的发展脉络,七个少数民族与汉族的互融互通实现了东北地区的繁荣共生。
东北地区的各民族舞蹈不仅具有文化功能,也具有教育功能,舞蹈历史悠久且具有鲜明的地区特色和民族特色。
在舞蹈中表现了东北区域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东北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更反映了民族迁徙历史、生产技能传授、宗教信仰传播等社会现实,以舞蹈表现了东北各族人民对生活的态度。
一、历时角度:地域和源流东北区域的蒙古族、朝鲜族、满族三个少数民族的舞蹈历史资料较丰富。
朝鲜族舞蹈集中分布于鸭绿江、牡丹江、松花江及辽河、浑河等流域。
朝鲜族舞蹈文化是在高丽、扶余及朝鲜半岛的传统文化基础上形成的。
朝鲜族舞蹈多用来表现劳动场面和对未来生活的憧憬,且随着各民族的交流往来与生活环境的影响,朝鲜族舞蹈在保持了原有的尚白、敬老、重礼节习俗的同时,又融合了东北地区的民俗风情,最终逐渐形成了与朝鲜半岛朝鲜传统舞蹈风格迥异的审美特征。
蒙古民族舞蹈分布在内蒙古地区,舞蹈文化与他们的狩猎、游牧生活有着密切联系。
由于长期生活在草原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下,该民族的人民自古就崇拜天地山川和雄鹰图腾,因而形成了蒙古族舞蹈浑厚、含蓄、舒展、豪迈的特点。
满族舞蹈多流传在辽宁、河北、黑龙江、吉林和内蒙古自治区、北京等省、自治区、直辖市。
尽管满洲形成的时间较晚,但其舞蹈形式和风格不是在近期形成的。
例如,当地历史悠久的萨满教,在其祭祀和“跳神”之时,便保存了一些原始的舞蹈动作,这些舞蹈动作应该说是来自对现实和客观事物的理解与体会[1]。
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达斡尔族三个少数民族的舞蹈历史资料相对较少。
鄂伦春族舞蹈流传于黑龙江南岸大、小兴安岭地区。
17世纪中叶以前,这里主要是钵室韦人和深末怛室韦人的活动区域,因此,隋朝时的钵室韦、深末怛室韦是鄂伦春族舞蹈的主要来源。
鄂温克族舞蹈流传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的辉何、伊敏河流域、呼伦贝尔大草原和大兴安岭原始林区,在长期的狩猎、游牧生产生活的实践中创造并由祖辈们代代相传后流传至民间。
浅谈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的特征与发展

2019-04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东北地区少数民族传统音乐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随着民族坎坷曲折的历史流传下来,受到音乐工作者的广泛重视,并得以在民间继续传承与发展。
一、达斡尔族民歌的起源与发展勤劳勇敢的达斡尔族人民,用智慧与力量创造了绚烂多彩的文化,其中达斡尔族传统音乐文化是那文化海洋中最闪亮的明珠。
根据对当地的调查,梅里斯地区达斡尔族的传统音乐分为:民间歌曲、宗教歌曲和器乐三大类。
达斡尔族的民间歌曲最为丰富多样,包括“扎恩德勒”、“哈库麦”呼苏姑、“乌钦”调;宗教歌曲指的就是“雅德根依若”。
达斡尔族的民间歌曲和宗教歌曲“雅德根依若”为达斡尔族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没有民间歌曲和雅德根依若,也就没有达斡尔族传统音乐。
达斡尔族民歌的发展,经历了很长的历史过程。
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乃至封建社会,不同的历史时期民歌都受到了不同的影响。
在原始社会中,达斡尔族人民的劳动主要以狩猎、采集等生产方式为主,由于原始社会的社会形态蒙蔽,对大自然的认知较少,就产生对大自然以及图腾的崇拜,这就出现了萨满教。
随着萨满教的出现,萨满歌曲开始逐渐形成以及流传。
随着社会的发展,还相继出现了反抗压迫、反抗封建礼教等形式的民歌。
新中国成立后,又出现了歌唱共产党、歌唱幸福生活等的新民歌形式。
二、赫哲民乐的个体特征1.赫哲族民间音乐的形成。
赫哲人世代靠狩猎和捕鱼为生,其中以渔业生产为主,猎业生产为辅。
时间的历练与积攒的经验,让赫哲人掌握了一套过硬的渔猎技艺。
用自己的劳动智慧自制的捕鱼与狩猎工具,让他们的生产更为便捷。
在其长期渔猎生活的时间中,也以其为素材创作了很多旋律优美,朴素真实的优秀作品。
例如《我的家乡多美好》这首作品的曲调和歌词都很朴实,旋律起伏大,音域跨度十三度,凸显赞美家乡的感情。
简单易学,通过歌曲的描写,反映了赫哲人如今的幸福生活和对家乡的赞美。
2.口口相传式的音乐传播方式。
赫哲族的民间音乐形式上,乐器方面略显逊色。
东北三少民族萨满文化研究论文综述

东北三少民族萨满文化研究论文综述鄂伦春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是生活在我国东北地区较为独特的三个少数民族。
他们世世代代居住在东北边陲和三江流域,长期以渔猎,游牧生活为主。
他们有着各自的语言及不同的生活习俗,但是由于居住环境及生存方式大体相似,他们之间又有着诸多的共同点。
尤其在原始萨满信仰及其衍生出来的文化方面,直到二十世纪中期萨满教在三少民族中一直发展缓慢,因此他们所在的区域保留了萨满文化的原始性,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本汇辑主要针对于三少民族萨满文化研究论文进行搜集整理,以期对研究者在资料方面有一定的帮助。
本论文汇辑主要分为四个大的部分,除对三个民族进行分别整理之外,再加入三个民族相互比较的论文,使本论文汇辑在资料方面能进一步加强。
鄂伦春族现在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的大小兴安岭一带,其最主要的聚居地为鄂伦春自治旗,隶属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
目前人口总数万余人。
到目前为止尚未见一本研究鄂伦春萨满文化的专著问世。
鄂伦春萨满研究的初始阶段首先应该清楚的问题即鄂伦春的族源问题。
但在学术界仍存在肃慎族系说以及东胡族系说等多种说法。
笔者认为从相关的文献和研究资料来看,鄂伦春族的先人应为肃慎。
鄂伦春族的萨满与女真人的萨满多有相似之处。
鄂伦春族直到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才走出原始社会,由于其长期居住在深山之中,所以鄂伦春族的萨满教表现了诸多的原始特征,如母系氏族社会遗迹多有保留、自然崇拜、图腾崇拜观念犹存,尚血关念突出等等。
直到近世鄂伦春族的萨满祭祀仍旧可见血祭的基本面貌。
鄂伦春族处于原始社会的时间比较长,且由于自然环境与世隔绝等原因,与外界接触较少,所以在整个鄂伦春人的产生和发展历程中大部分时间,萨满教占据了其族众的信仰主体,并逐步渗透其日常生活,文学艺术,风俗习惯等多个领域,并产生重大的影响。
这种宗教观念经历解放后科学意识的冲击,也随着鄂伦春人现代化进程而有一定的改变。
鄂温克民族目前主要分布在我国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黑龙江讷河县、嫩江县和新疆伊犁、塔城等地。
浅谈黑龙江流域四小民族装饰纹样的传承

浅谈黑龙江流域四小民族装饰纹样的传承【摘要】黑龙江流域是一个具有丰富文化传统的地区,四小民族包括鄂伦春族、赫哲族、鄂温克族和达斡尔族。
他们的装饰纹样独具特色,传承方式多样,融合了传统与现代设计元素。
本文探讨了四小民族装饰纹样的特点、传承方式、异同比较,以及传统与现代设计的融合。
同时强调了文化传承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呼吁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通过对黑龙江流域四小民族装饰纹样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其传承意义,以及对社会和文化发展的积极影响,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重视。
【关键词】黑龙江流域,四小民族,装饰纹样,传承,文化,传统,异同比较,融合,社会发展,保护,必要性1. 引言1.1 黑龙江流域四小民族的概述黑龙江流域是中国东北地区最为广阔的流域之一,这里栖息着多元的民族文化。
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着四小民族,包括鄂温克族、赫哲族、鄂伦春族和达斡尔族。
这四小民族在黑龙江流域的独特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背景下,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其中的装饰纹样更是传统文化的闪亮之处。
黑龙江流域四小民族的装饰纹样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以动植物、几何形态等为主要图案元素,线条简洁流畅,色彩鲜明活泼。
这些纹样不仅在日常生活用品和服饰上得到体现,更融入到建筑、工艺品等方方面面,成为四小民族文化的独特标志。
四小民族的装饰纹样传承方式主要是口传心授,师傅传徒弟,源远流长。
传统技艺在家族内代代相传,每一件传统作品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传承着民族智慧和创造力。
黑龙江流域四小民族的装饰纹样在形式和风格上各具特色,同时又有着一定的相似性,这体现了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传统装饰纹样与现代设计的融合,不仅丰富了纹样的表现形式,更展现了传统文化的时尚魅力。
文化传承对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黑龙江流域四小民族的装饰纹样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传承与发展着民族的身份认同和文化认同,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力量。
2. 正文2.1 四小民族的装饰纹样特点一、富有民族特色。
黑龙江四个少数民族民歌音乐形态学研究论文

黑龙江四个少数民族民歌音乐形态学研究【内容摘要】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赫哲族的音乐是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民间音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章以黑龙江四个少数民族即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及赫哲族的民间歌曲为研究对象,对其不同类别的民间歌曲进行调式特征、旋律形态、节奏与节拍、曲式结构四方面的详细分析,总结出黑龙江四个少数民族民间歌曲的审美价值与文化内涵。
【关键词】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赫哲民民歌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歌曲,是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经过广泛的口头传唱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与人民生活紧密地联系着的歌曲艺术,是民间音乐(歌曲形式)和民间文学(韵文形式)相结合的艺术形式。
中国自古即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不同的历史、不同时期的社会发展、不同形式的劳动生产、形态各异的家庭生活、不同的民俗习惯与风土人情、不同的民间宗教信仰……如此种种民族特征与文化属性都在各民族民歌中得到体现。
因此,这些民歌长期自由地、独立地存在于各自特殊的自然环境与社会条件中,这些民俗风情与宗教信仰也形成了种类繁多、特征各异的民间歌曲。
本文正是以黑龙江四个少数民族即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及赫哲族的民间歌曲为研究对象,立足于音乐形态学的研究方法,对其不同类别的民间歌曲进行调式特征、旋律形态、节奏与节拍、曲式结构四方面的详细分析,初步总结黑龙江四个少数民族民间歌曲的音乐特征。
同时,笔者旨在以本文的写作,进一步窥探黑龙江四个少数民族民间歌曲的审美价值与文化内涵,从而提升对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的民间音乐文化理论认识。
一、四个少数民族简介本文的研究对象主要指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及赫哲族四个聚居于黑龙江一带的少数民族,因这四个少数民族在历史发展历程中一直显现出较为密切的联系,其地理位置毗邻交错,在民俗文化、自然气候、劳动生产、生活方式等方面体现出若干共同之处。
同时,这四个少数民族在音乐特性方面也凸显出许多共通之处,这也是笔者将其民间歌曲进行比较分析、总结归纳的用意所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6卷 第7期 牡丹江大学学报 Vol.16 No.7 2007年7月 Journal of Mudanjiang University J ul . 2007
159
文章编号:1008-8717(2007)07-0159-02
赫哲族、鄂伦春族、达斡尔族传统民歌比较
李 蕴
(牡丹江大学艺术系,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1)
摘 要:赫哲族、鄂伦春族、达斡尔族是黑龙江省的土著民族,对其传统民歌中的山歌小调类歌曲、民间歌舞中的歌曲、民间说唱中的歌曲、“萨满”祭祀歌曲进行分析比较,以期对北方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特征有进一步的认识。
关键词:民歌;山歌小调;民间歌舞;民间说唱
中图分类号:T642.2 文献标识码:A
赫哲族、鄂伦春族、达斡尔族是黑龙江省的土著民族,在这里生活着古老民族三大体系的后裔。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仅以自己的辛勤劳动开拓保卫了祖国的边疆,同时在民族的交流融合中也各自创立了本民族独特的文化,现将这三个民族的传统民歌按其体裁形式进行说明比较。
以便我们了解生活在我们身边的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及特征,为繁荣少数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做出自己的努力。
一、山歌小调类民间歌曲
山歌小调类歌曲在各自的民族中的称谓有所不同,如赫哲族把此类民间歌曲叫做“嫁令阔”,是除赫哲族民间歌曲以外所有民歌的泛称,占有赫哲族民歌的绝大部分,其曲调优美、抒情、流畅,歌词多即兴填词,较少固定。
其音节形式多为五声音阶,其中“宫”“徵”调式最多,“羽”调式次之,“商”“角”调式较少。
曲调的结构较为简单,节拍多为4/4,5/4,6/8,3/4,自由节拍歌曲几乎没有。
“嫁令阔”的特性衬词即“赫尼娜”“啊啷赫尼娜”等的使用,既可以用于开头,又可以用于结尾,凸现赫哲族民间歌曲的民族特色。
如我们所熟知的《乌苏里船歌》就是如此。
山歌小调类的民间歌曲在鄂伦春族称谓是“柬达仁”,这种体裁在鄂伦春族当中也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其描绘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有描写社会史实、生产生活、婚俗礼仪、民间故事等等。
反映鄂伦春族生活的各个方面,千变万化的大自然风光、丰富多彩的游猎生活和独特的婚俗礼仪等都可以在“柬达仁”歌曲中找到。
“柬达仁”的音阶形式也多为五声音阶,其中“羽”“宫” 调式最多,“徵”调次之,“商”“角”调较少。
与赫哲族的调式极其相似。
鄂伦春族传统生活是以渔猎、采集为主
要的生活方式,由于生活环境和习俗等原因形成了鄂伦春人豪爽、刚劲的性格,所以其民歌节奏以明快、乐观、刚劲较有规律的二拍、三拍节奏居多,与劳动生活相谐和,但和赫哲族比有抒情的散板节奏的应用。
在鄂伦春语特性衬词“呢呀那耶”“呀斯纳耶”等应用下更显示出鄂伦春族民间歌曲的独特风格和韵味。
达斡尔族此类歌曲叫做“扎恩达勒”,通常是在田间劳作、草原放牧、伐木放排、骑马起车时唱的歌曲,其曲调悠长、粗犷、奔放。
可分为有词的和无词的两种类型,无词的是一种以衬词“讷咿呀”“呢咿呀”这种无实际意义的词即兴演唱,节奏变化较大,用以抒发其内心的情感或是对大自然的赞美等。
有词的是在无词的基础上,填上具有具体内容的歌词,但词的变化性很大,同一曲调配以多种歌词的现象较为普遍。
其音节形式为五声音阶,其中“宫”“羽”“徵”调较多,“商”调次之,“角”调式较少。
曲式结构一样较为简单,大都具有明显的句逗结构方整,具有短小精悍的特点。
节奏鲜明、节拍严整以二拍、四拍、六拍为多,在某些长音处有自由处理,没有像蒙古长调那样的自由拍。
二、民间歌舞中的歌曲
赫哲族的民间歌舞叫“哈康布力”,其中的歌唱部分被称为“哈康布力”歌曲。
哈康布力即天鹅舞,是关于赫哲族民间的一个美丽传说,叙述了善良的贫家女“莎丽芳德”为了坚贞的爱情抗婚投江自尽,死后变成了一只洁白的天鹅,若干年后十分怀念家乡的父母和家乡的故土,每年春天飞回家乡一次。
家乡的人们,特别是妇女们编了“天鹅歌舞”欢迎天鹅姑娘的故事。
虽是一个传说,但却说明赫哲族有过这样一种歌舞形式。
但遗憾的是这种歌舞表演形式却没有完整的保留下来。
下面是
收稿日期:2007-03-10
流传在民间的《天鹅舞》的音乐,见谱1。
谱1 天鹅姑娘
鄂伦春此类称谓是“吕日格仁”歌曲,是鄂伦春族的民间歌舞形式“吕日格仁”表演时演唱的歌曲,包括两种歌舞形式:一种是“罕拜舞”另一种是“古鲁木沓”也就是篝火舞。
这是一种根据表演者的情绪需要可即兴延长、反复,尽兴方休的歌舞。
其中的歌曲部分是由领唱加合唱的形式组成。
曲调规整且多重复,节奏鲜明,旋律简洁,结构简单,具有强烈的集体歌舞的特点,如谱2。
谱2 篝火舞歌曲
“哈肯麦”是达斡尔族民间歌舞的名称。
其中的歌舞部分叫“哈肯麦”歌曲。
所唱歌曲初时音调委婉、节奏平缓、结构简单有一乐句、双乐句、三乐句结构的歌曲,舞蹈第二阶段的唱歌多是方整的两乐句结构组成的歌曲。
此段所唱的歌一般比较短小,有的甚至是乐节的重复。
“哈肯麦”歌曲音调华丽明快,节奏鲜明,节拍严整,衬词多样,结构方整,是达斡尔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如谱3、4。
谱3 五样热情的歌(一)
(哈肯麦)
谱4 五样热情的歌(二)
(哈肯麦)
三、民间说唱中的歌曲
“伊玛堪”小唱是赫哲族此类歌曲形式的名称,“伊马堪”是赫哲族的民间说唱形式,其中的歌唱部分,根据不同的人物采用不同的曲调和嗓音。
曲调不多,常一曲多用,在同一个曲调的反复咏唱时,即兴性较强且无伴奏。
“摩苏昆”是鄂伦春族的民间说唱,但其演唱形式较严格的说唱形式还存在很大的差异,只唱而不叙述的形式来讲述民间故事的叙事歌曲,并不是我们所说的严格意义上的说唱音乐形式。
曲调简单,是一种多段形式并置的分节歌,是一种用较固定的曲调来演唱故事的形式。
“乌钦”是达斡尔族的民间说唱形式,其音乐特点和鄂伦春族的说唱相似,但又存在不同,其也是用演唱来讲述故事的一种形式,但与“摩苏昆”相比其歌曲形式接近于通谱歌,并不是固定的曲调来演唱长篇多段的故事,脱离了多段并置的分节歌形式,发展到叙述描写齐头并进,推动情节发展,组织一个完整故事的高级形式。
所以此类歌曲形式在达斡尔族中很少有人会唱。
音乐赋予说唱性,紧密结合语言特点,非常便于叙事和抒情。
“乌钦”演唱,有人以四胡伴奏,自拉自唱。
四、“萨满”祭祀歌曲
赫哲族、鄂伦春族、达斡尔族作为生活在黑龙江省的土著民族,由于地域环境、生活方式、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相似性,北方民族大都信奉其原始宗教——萨满。
此类歌曲就是“萨满”在进行祭祀、求神、治病等活动中演唱的歌曲。
其曲调虽然是取材于民歌或是其他体裁的民歌,但由于其神秘色彩的需要,歌曲的某个部分往往被夸大或扭曲,由于其萨满种类的不同以及萨满演唱者的个人独特的唱腔,即使是同一曲调的萨满歌曲,在不同萨满者的演唱下也颇不同。
参考文献:
[1]何今声著.达斡尔族传统民歌选.黑龙江省教育委员会
印刷厂,1987年版.
[2]袁炳昌,冯光钰主编.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史(上).中
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一版.
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