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朗族与其他民族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中华各民族简介——布朗族
中华各民族简介——布朗族中华各民族简介——布朗族布朗族概况历史:布朗族是古代濮人的后代。
唐时称“朴子蛮”,元、明、清时称“蒲蛮”,由于居住的地区各异,昔日的布朗人有不同的自称。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意愿,统称为布朗族。
人口:布朗族约有人口8.2万人。
分布: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勐海县的布朗山和西定、巴达、打洛山区,其余的散居在临沧、思茅等地。
经济:主要从事农业,以种植早稻为主,善种茶。
布朗族山区是驰名中外的普洱茶的重要产区。
布朗族风俗图腾:礼仪:参加布朗族的婚礼,应接受新郎、新娘的洗礼。
一般当客人来到主人家竹楼前时,站在楼梯口迎接客人的新郎、新娘,一人捧水壶,另一人持毛巾,为来客倒水、卷衣袖,让客人洗手,然后入席。
禁忌:走路时,忌讳与别人擦肩而过,也不能从坐着的人的腿上跨过;禁止任何人背靠院里的中柱和在中柱上拴马;进佛寺要脱鞋,入寺后不能吸烟,也不能用手摸佛爷或和尚的肩膀、头顶。
布朗族男子大多包白色或黑色头帕。
头帕是布朗族男子尊严象征,严禁外人触摸。
信仰:历史上布朗族信仰小乘佛教,一般每个寨子都有奘房。
进入布朗族村寨的奘房时要脱鞋。
奘房内佛龛前的台板地和佛爷、和尚的卧室,不能随意进入。
婚俗:布朗族有从妻而居的习惯,一对夫妻一般都要举行两次婚礼,所以要摆两次婚宴。
第一次婚礼是新郎到新娘家同居,由新娘家举办酒席,宴请亲友。
待生儿育女后,新郎家要重择吉期举行第二次婚礼,由新郎家置办酒席,宴请宾客,而且规模比第一次要大,酒席上的菜肴一定要成双。
以表示对新郎、新娘的祝福。
食俗:喜用锣锅或土锅把稻米焖成米饭。
尤擅煮竹筒饭,煮时选一段鲜竹,装好米和适量的水,用火烧熟,剖开竹筒一人端一半以竹筒当碗用。
米饭沾有竹瓤,食之有新竹清香和经炭火烘烤的香味,很可口。
肉类以牛、羊、猪、鸡肉最为常见。
喜欢饮酒,且大都自家酿制。
其中以翡翠酒最为著名。
喝茶是布朗族的另一个嗜好,并且善作茶。
居住在西双版纳布朗山的布朗族妇女,尤其是怀孕妇女嗜食当地红土,据说此红土有止吐、除腥、提神之效。
布朗族与茶
布朗族与茶作者:韩笑来源:《百科知识》2012年第21期彩云之南,云南省神秘富饶的土地上,居住着众多少数民族,布朗族便是其中之一。
布朗族——这个曾经默默无闻的少数民族,伴随着茶文化世界化的脚步,渐渐进入了世界的视野,成为越来越受人关注的中国少数民族。
布朗族与茶的渊源布朗族和佤族以及德昂族,共同发源自古代的“百蒲” 部落,在唐朝的时候叫做“蒲子蛮” 宋朝叫做“蒲人” 或“朴人”。
布朗族人口稀少,长期与其他少数民族杂居,如傣族、哈尼族等,其文化和宗教信仰也一定程度上受到杂居少数民族的同化和影响,故而一直以来未被人注意。
事实上,布朗族一直是独立的民族。
与其他民族的杂居中,布朗族接受了其他民族的仪式、民俗、乃至宗教信仰,但布朗族的精魂——茶,却是始终如一的。
其他民族称布朗族为“腊”,腊在布朗语里是茶的意思。
这个民族从诞生之日起,就跟茶结下了不解之缘,茶贯穿布朗族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宗教礼俗的方方面面。
学术界也证实了布朗族是世界上最早种植茶叶的民族之一。
布朗族有9万多人口,大部分都分布在云南省的思茅、保山、临沧和西双版纳地区。
他们散居在北纬25度,海拔1500米到2300米的山腰地带,气候湿润,炎热多雨。
布朗族所居之地通常都是高山起伏,森林连绵不绝,那里的动植物资源异常丰富,还有大量矿藏储备。
散布着布朗族足迹的高山上,总是伴随着我们耳熟能详的“普洱茶” 。
芒景布朗族的“千年万亩古茶园” ,是目前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大面积人工栽培型古茶林。
与傣族杂居的布朗族信奉南传上座部佛教和祖先崇拜,而和哈尼族杂居的布朗族随哈尼族信奉基督教。
信奉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布朗族信徒,进入佛寺持戒、听经、坐禅时都要敬茶饮茶。
布朗族崇拜他们的种茶祖先叭岩冷,传说是这位叭岩冷最早率领布朗族种植茶叶的。
叭岩冷是千余年前率领部落在芒景一带定居的首领,临终前他嘱咐部落族民说:“到我死后,留下金银终有会用完之时,留牛马牲畜,也终有死亡时,留下这宝石和茶叶给你们,可保布朗人后代有吃有穿。
佤族、布朗族、德昂族民族关系初探
佤族、布朗族、德昂族民族关系初探
杨竹芬
【期刊名称】《边疆经济与文化》
【年(卷),期】2010(000)007
【摘要】中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关系已成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至关重要的社会关系,是我国革命和建设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佤族、布朗族、德昂族是云南古代濮人的后裔,是同根同族同源的古老民族,探讨佤族、布朗族、德昂族的民族关系,对于构建新时期的民族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总页数】4页(P56-59)
【作者】杨竹芬
【作者单位】临沧师专,民族文化研究中心,云南,临沧,677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33
【相关文献】
1.论人口较少民族地区政策扶持实效中出现的新问题——以云南省保山市布朗族、阿昌族与德昂族为例 [J], 蔡红燕
2.云南佤族和布朗族人群药物基因组学基因遗传差异 [J], 代润; 张婵; 程瑜静; 陈婉璐; 李琦; 王玉明
3.产业振兴视角下云南"直过民族"地区脱贫成果巩固研究
——基于云南省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的调查 [J], 李皎;李宏;杨洁4.云南彝族、佤族、德昂族传统文化习俗与森林资源关系的调查研究 [J], 廖春华
5.云南佤族、拉祜族、德昂族苯硫脲尝味能力测定 [J], 黎曼侬;彭林;周曾娣;丁明;张卫红;姜竹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布朗族传统文化的多元性
用傣文记载的本民族的历史文
从宗教信仰看,布朗族历 式。西双版纳地区和澜沧糯福 族总人口的比例不是很大,属局部 族,用姓氏的历史较早,有的还有 正是这种兼容性和差异性,更加
化,用傣文创作布朗族诗歌、故 史上盛行原始宗教,各种巫术 的布朗族,在第一次婚礼后的 转用型。从文字上采看,布朗族历 辈分字派,与汉族的命名习惯相 丰 富 了 布 朗 族 传 统 文 化 的 内 容 ,
一字连在小孩的名字之后,即子 部,即从江汉流域起至今天的贵州、
牗女 牘名 在 前 ,父 牗母 牘名 在 后 ,此 种 云南和四川部分地区。时至今日,主
逆推反连法的表现形式是:性别 要分布在滇西南澜沧江和怒江中下
通 称 牗岩 或 玉 牘+子 牗女 牘名 +父 牗母 牘 游两侧低纬度高海拔的半山区,即
名。布朗族的连名制形式有母系 聚居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双江
事等,因地区不同,大部分布朗 活 动 较 多 。后 受 傣 、汉 、佤 等 民 三年期间大多实行从妻居或望 史上无本民族文字。由于受小乘佛 同 。姓 氏 有 陈 、蒋 、鲍 、陶 、高 、阿 、 使 得 布 朗 族 的 文 化 更 加 多 姿 多
族都能操西双版纳傣语或德宏 族的影响,开始信仰小乘佛教、 门 居 。临 沧 地 区 镇 康 、双 江 、云 教的影响,分布在西双版纳等地的 李 、杨 、刀 、俸 、赵 、徐 、朱 、万 、苏 、 彩,赋予浓郁的山地文化特色。
型 的 母 子 牗女 牘连 名 制 ,混 合 型 的 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思
母 子牗女牘连 名 与 父 子牗女牘连 名 制 , 茅地区和保山地区。据 2000年第
父 系 型 的 父 子 牗女 牘连 名 制 。这 几 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布朗
种 命 名 制 度 分 别 代 表 了 母 系 社 族共有 9.19万人,属于我国人口较
56个民族——布朗族
56个民族——布朗族布朗族是中国西南历史悠久的一个古老土著民族。
施甸居住着的濮人,自称“乌”,他称本人,俗称“花濮蛮”。
从日老(今保山)迁来勐底(今施甸),现主要居住在木老元、摆榔两个乡。
布朗族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布朗语支,无文字,习汉文,有着极为丰富的口头文化,至今仍然保留着最具鲜明特征的民族语言、服饰、歌舞、风俗习性。
布朗族部分自称“布朗”、“帮”,部分自称“阿瓦”、“阿尔瓦”、“伊瓦”、“佤”和“翁拱”等。
汉族或傣族称之为“濮满”、“蒲满”、“孟”等。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
人口8.2万(1990年)。
主要分布在云南省、保山等地区。
主要从事农业。
有本民族语言,西双版纳、思茅等地的布朗族兼通傣语,多信奉小乘佛教。
保山市的布朗族有8500多人,主要分布在施甸县和昌宁县。
我国的布朗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勐海、景洪和临沧地区的双江、永德、云县、耿马及思茅地区澜沧、墨江等县。
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布朗族人口数为91882。
使用布朗语,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崩龙语支,分布朗与阿尔佤两个方言。
部分人会讲傣语、佤语或汉语。
没有本民族的文字,部分人会汉文、傣文。
西双版纳、临沧、思茅布朗族民族历史布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根据历史文献记载,永昌一带是古代“濮人”居住的地区,部族众多,分布很广,很早就活动在澜沧江和怒江流域各地。
“濮人”中的一支很可能就是现今布朗族的先民。
自西汉王朝在云南设置益州郡,下辖惜唐(保山)、不韦(保山以南)等县,濮人活动的地区就纳入了西汉王朝的郡县范围。
在西晋时,永昌濮人中的一部分向南迁移到镇康、凤庆、临仓一带。
唐朝时称为“朴子蛮”,元、明、清时称为“蒲蛮”。
隋唐以后,文献记载有所谓“濮人”、“扑子”、“朴子”、“扑”、“蒲满”、“蒲人”等名称,其分布更为广阔,唐宋时期,“扑人”受南诏、大理政权统治;明朝设顺宁府,以蒲人头人充任土知府。
后来原居于云南南部的部分蒲人发展为现在的布朗族。
布朗族民族概况
•
•
布朗族的舞蹈是全民性的,白发老者、少年儿童只要闻听竹笛响,便会翩翩起舞。而年轻人特 别喜欢跳“圆圈舞”。先由能歌善舞的小伙子领舞,伴随着铓锣、象脚鼓的节奏,姑娘们、小伙子 们围成一个圆圈,双膝微微起伏。柔软的双手在肩两侧或前或后轻盈翻舞,边舞边向反时针方向移 动脚步。同时,一群小伙子在圈内有节奏的作虎步跳跃。时而分散到姑娘面前与姑娘轻声对歌,时 而又聚拢,作虎跳状。如此循环反复,尽情抒发心中的喜悦
民族婚俗
• • 布朗族的婚姻实行氏族外婚和一夫一妻制,纯情的少男少女恋爱和婚姻都比较自由,但也有受到父 母干涉的现象。 布朗族有从妻而居的习惯,布朗族的男孩与女孩到了十四五岁时要举行“漆齿”的成年礼仪式。 届时男女少年相聚在一起,用铁锅片烧取红毛树黑烟,彼此为异性染齿。染齿意味着步入成年,可 以公开参加村寨中的社交活动。 “串姑娘”是布朗族传统的恋爱方式。布朗族青年的恋爱和婚姻十分自由,受到家庭和社会的支持。 每当月亮升起的时候,小伙子们换上新装,怀抱三弦,结伴来到姑娘的竹楼下面,争相用诙谐的语 言和热情的歌声去打动意中姑娘的心灵。梳妆打扮的姑娘们也早早燃起火塘,打开房门,请小伙子 们进来,用对歌、递烟、敬茶等巧妙的方式表达出自己对心上人的爱慕。布朗山区串姑娘可以群访、 也可以单独夜访。是青年男女进行思想、文化、情感交流的普遍形式。 男女双方恋爱感情笃深,男子就会向女子提出求婚。布朗山区许多地方求婚时以花为媒。小伙 子把从山上采回的鲜花献给姑娘,当姑娘确认这个小伙子是真心地爱她时,就在花束中挑选最美丽 的一朵戴在头上,借此表示同意婚事。 布朗人的婚礼也不寻常,一对情侣的婚典要重复举行2至3次。第一次在定亲之后,姑娘被接到 男方家行拴线礼仪式。此后新郎、新娘各回各家,尽管新郎每夜必宿老丈人家,但白天仍然回到自 己家中劳动生活。直到举行了第二次婚礼,新娘才正式嫁到夫家去当儿媳妇。第三次的婚典往往办 在婴儿出生之后,这次一定要杀猪宰牛喝喜酒,招待全村寨的亲朋好友。
布朗族:布朗山上的古老茶农
布朗族:布朗山上的古老茶农布朗族(bùlǎng zú)是古代濮人的后代。
唐时称“朴子蛮”,元、明、清时称“蒲蛮”,由于居住的地区各异,称谓也各不相同。
如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布朗族自称“布朗”,居住在思茅的自称“本族”。
另外,还有“腊佤”、“乌”、“乌人”、“阿瓦”等自称。
过去,汉族称之为“濮满”或“蒲满”,佤族称之为“布恩”,拉祜族称之为“卡普”,傣族称之为“腊”等。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意愿,统称为布朗族。
布朗族是云南省特有民族之一,是一个跨境民族。
中国的布朗族主要聚居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的布朗山、巴达、西定、勐满和打洛,景洪县的小勐养和大勐笼,勐腊县的勐捧镇、芒果树乡,其他散居在思茅、临沧和保山等地区。
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布朗族人口数为91882人。
使用布朗语,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崩龙语支,分布朗与阿尔佤两个方言。
部分人会讲汉语、傣语或佤语。
没有本民族的文字,记载本民族历史、经典多借用汉文和傣文,部分人通晓汉文和傣文。
布朗族人居住的干栏竹木结构,与傣族大致相同。
房屋样式多是上下两层,人住楼上,牲畜关在楼下。
屋内所有家具几乎全是竹材做成的,一般竹楼可住20年,每隔两年就要用茅草翻盖屋顶。
布朗族服饰各地基本相同,男子多穿对襟无领短衣和黑色宽大长裤,头缠黑色或白色包头,过去有文身习俗。
妇女多上着黑色紧身短衫,下着黑色筒裙,青年妇女喜欢染齿,以齿黑为美。
住房多为土木结构的平房或竹木结构的干栏式楼房。
布朗族主要从事山地农业,粮食作物以旱稻和水稻为主,也种玉米、芝麻、瓜果、豆类和薯类。
经济作物有茶叶、棉花、棕片、大麻等。
是驰名中外的“普洱茶”原产地之一。
饮食以旱谷类为主,玉米、荞子、黄豆、豌豆、小红米等为辅助食粮。
喜吃酸食,好草烟和嚼槟榔。
布朗人自制的“酸茶”风味独特,嚼“酸茶”是布朗人普遍的嗜好,也是他们待客和馈赠亲友的佳品。
布朗族信仰原始宗教与小乘佛教。
布朗族民族文化及其特征
布朗族民族文化及其特征作者:杨慧敏来源:《学习与科普》2019年第13期摘要:布朗族是我国人数较少的民族之一,主要集中在云南省的西双版纳自治州、思茅市、临沧市和保山市。
布朗族在与其他民族文化交融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丰富多样民族文化。
本文从民俗文化、服饰文化方面探析布朗族的民族文化及其特征。
关键词:布朗族;民族文化;特点布朗族是我国人口较少民族之一,云南特有民族之一,也是我省7个人口较少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总人口近10万人,主要在西南边境澜沧江和怒江流域活动的西双版纳、普洱、临沧、保山等地的边疆山区或半山区,与汉、傣、哈尼、拉祜、佤等其它少数民族交错杂居。
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布朗族形成了具有区别性和独特性民族文化。
一、布朗族的民族文化布朗族是中国古老民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
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丰富多样民族文化,以下将从民俗文化、服饰文化几个方面简述布朗族的民族文化,并揭示其文化特点。
(一)民俗文化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民俗是规范人们的行为、语言和心理的一种基本力量,同时也是民众习得、传承和积累文化创造成果的一种重要方式。
[]民俗文化是布朗族民族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有着不可或缺的作业和意义。
出生礼。
布朗族大都在小孩出生七天后,布朗族做“礼”活动,即出生礼仪。
布朗族的出生礼仪由安章主持。
小孩出生后第七天,父母要带上米(1—2公斤)及象征性的钱(一般是几元钱),请安章给小孩主持出生礼仪并取名。
布朗族取名并非随意而为,而是严格按照小孩的生辰八字进行推算后,取出名字来。
做和尚。
男子的一生必须出家当一次和尚是傣族地区的风俗习惯,认为只有出家当过和尚的人才被视为受过教化,才能结婚、立家,被认为是男人,才会被寨子里的人所认可。
否则,会受到歧视,娶不到媳妇,而女子则没有这份殊荣。
受傣族影响,云南布朗族地区信奉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布朗族男子也一样,出家的仪式也大同小异。
布朗族简介
• 体现了布朗族的审美观念和艺术特色
• 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思想
• 对布朗族的生活、文化、艺术等方面有深远影响
03
布朗族的 语言和文字
布朗族的语言特点及其系属
布朗族的语言特点
• 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布朗语支
• 有丰富的方言和土语
• 无文字,口头传承文化
布朗语的系属
• 与藏语、缅语等语言有密切关系
布朗族的建筑特点
• 适应布朗族的生活习惯和自然环境
• 体现了布朗族的审美观念和艺术特色
• 对布朗族的社会、文化、艺术等方面有深远影响
布朗族的村落布局及其功能
布朗族的村落布局
• 依山傍水,布局自由,具有诗意
• 村落内竹楼错落有致,环境幽静
• 村落之间有道路相连,方便通行
村落的功能
• 提供布朗族居住和生活场所
布朗族的语言保护和文化传承
布朗族的语言保护
• 面临语言流失和传承危机
• 政府和学者关注布朗族的语言保护问题
• 开展布朗语调查和研究,保护语言资源
布朗族的文化传承
• 通过口头传承、文化活动、教育等方式传承文化
• 保护和传承布朗族的民间艺术、建筑、习俗等
• 促进布朗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04
布朗族的服饰和饮食
布朗族的服饰特点和制作工艺
布朗族的服饰特点
服饰的制作工艺
• 以棉布、麻布为主,衣物简单朴素
• 以手工纺织、染色为主
• 男女服装略有差异,但都以舒适为主
• 刺绣、蜡染等工艺发达,富有民族特色
• 喜爱佩戴饰物,如耳环、项链、手镯等
• 服饰制作工艺代代相传,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布朗族的饮食习俗和特色菜品
• 喜庆活动,如婚礼、丧葬等
双江布朗族的古老民俗
双江布朗族的古老民俗布朗族是云南特有民族之一,也是云南省 7个人口较少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总人口近 1O万人,主要在西南边境澜沧江和怒江流域活动的西双版纳、普洱、临沧、保山等地的边疆山区或半山区,与汉、傣、哈尼、拉祜、佤等其它少数民族交错杂居。
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布朗族文化遵循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与其他民族文化交融,形成了包括宗教信仰在内的具有区别性和独特性的民族文化。
布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相传是中国古代濮、蒲和朴的后代。
唐朝时称为“朴子蛮”,元、明、清时称为“蒲蛮”。
部分人自称为“布朗”,部分人自称为“阿瓦”、“伊瓦”、“翁拱”等,汉族和傣族人称之为“濮满”、“蒲满”等。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的意愿,统称为布朗族。
解放前生活在布朗山上的布朗族人还保留着不同程度的原始公社残余;在平坝地区生活的布朗族人,由于受经济文化发展比较快的汉族、傣族人的影响,进入封建地主经济发展阶段。
布朗族人生活的地区气候温和,物产丰富。
他们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善种植茶树,是著名的普洱茶的产地。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对其自然环境、社会环境适应的结果,是一个民族智慧的结晶和重要特征。
布朗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本民族的文字。
由于居住分散,布朗族形成了地区间语言的差异,有西双版纳布朗语和镇康的“乌语”两种方言。
布朗人除讲本族语言外,一般还能讲佤语、汉语和傣语,少数知识分子已会使用傣文和汉文。
一、布朗族的饮食文化茶与布朗人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茶是款待贵客佳宾的必备饮料,是馈赠亲友的重要礼品,是敬神祭祖的供物。
布朗族自古种茶也吃茶饮茶,是一个善于种茶和制茶的民族。
研究表明,他们是世界上最早种茶的民族之一。
布朗族居住的地区气候温和,土质肥沃,雨量充沛。
每年11月至次年4月为旱季,少雨多雾,适宜于种植茶叶。
布朗族群众因地制宜,大力发展茶叶生产,在布朗山上广泛种植茶林,制作茶叶,使这个边远的山区成为“普洱茶”的重要产地,布朗族因此也成为种菜制茶的能手。
双江布朗族的古老民俗
布朗族是云南特有民族之一,也是云南省个人口较少民族中人口最多地民族,总人口近万人,主要在西南边境澜沧江和怒江流域活动地西双版纳、普洱、临沧、保山等地地边疆山区或半山区,与汉、傣、哈尼、拉祜、佤等其它少数民族交错杂居.在长期地生产生活中,布朗族文化遵循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与其他民族文化交融,形成了包括宗教信仰在内地具有区别性和独特性地民族文化.布朗族是一个古老地民族,相传是中国古代濮、蒲和朴地后代.唐朝时称为“朴子蛮”,元、明、清时称为“蒲蛮”.部分人自称为“布朗”,部分人自称为“阿瓦”、“伊瓦”、“翁拱”等,汉族和傣族人称之为“濮满”、“蒲满”等.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地意愿,统称为布朗族.解放前生活在布朗山上地布朗族人还保留着不同程度地原始公社残余;在平坝地区生活地布朗族人,由于受经济文化发展比较快地汉族、傣族人地影响,进入封建地主经济发展阶段.布朗族人生活地地区气候温和,物产丰富.他们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善种植茶树,是著名地普洱茶地产地.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地历史过程中对其自然环境、社会环境适应地结果,是一个民族智慧地结晶和重要特征.布朗族有自己地语言,但没有本民族地文字.由于居住分散,布朗族形成了地区间语言地差异,有西双版纳布朗语和镇康地“乌语”两种方言.布朗人除讲本族语言外,一般还能讲佤语、汉语和傣语,少数知识分子已会使用傣文和汉文.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一、布朗族地饮食文化茶与布朗人地生活有着密切地联系, 茶是款待贵客佳宾地必备饮料,是馈赠亲友地重要礼品,是敬神祭祖地供物.布朗族自古种茶也吃茶饮茶,是一个善于种茶和制茶地民族.研究表明,他们是世界上最早种茶地民族之一.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布朗族居住地地区气候温和,土质肥沃,雨量充沛.每年月至次年月为旱季,少雨多雾,适宜于种植茶叶.布朗族群众因地制宜,大力发展茶叶生产,在布朗山上广泛种植茶林,制作茶叶,使这个边远地山区成为“普洱茶”地重要产地,布朗族因此也成为种菜制茶地能手.如果你在采茶季节来到布朗山,定会看到满山遍野茂盛地茶林,看到布朗族妇女那娴熟地采茶技术.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不仅种得一手好茶,双江地布朗族也有着吃茶饮茶地习惯,其中凉拌茶为布朗人历来所钟爱.南国地春天来得很早,月开春之后,满山茶树绿叶迸发.月中旬进入采茶大忙季节,布朗地采茶女鸡鸣而起,黎明上山,日落方归.她们每人都用竹制饭盒装饭,携带上山,日头当顶,采茶女们相互呼唤,大家聚集一块,各人拿出自己地饭盒,围成圈,将所带地菜肴放在圈地中央,一桌菜便凑齐了.其中有些人会带家中自做地酱豆腐,姑娘们便将它用来拌自己采下来地鲜茶叶, 一道“凉拌茶”就出来了.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此外,双江公弄和邦协地布朗族则喜欢用竹桶蜂蜜茶待客.在布朗族生活地地区,茶叶月下树,直至月均有鲜叶可采.这段时间中,如果有客人到山寨做客,布朗人家会砍来竹桶,塞入鲜茶叶,在火上烘烤.竹热发烫,烤熟茶叶,竹味茶味相混合, 奇异芬芳,香气可人.主人用筷子掏出一卷冒着烟地茶叶置于碗中,加入蜂蜜.以沸水冲上,双手捧碗给客人敬茶,这是布朗人待客最高礼节.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布朗族以大米为主食,辅以玉米、小麦、黄豆、豌豆等杂粮.喜用锣锅或土锅把稻米焖成米饭.尤擅煮竹筒饭,煮时选一段鲜竹,装好米和适量地水,用火烧熟,剖开竹筒一人端一半以竹筒当碗用.米饭沾有竹瓤,食之有新竹清香和经炭火烘烤地香味,很可口.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肉类以牛、羊、猪、鸡肉最为常见,也常捕食野味和昆虫.菜肴地烹制技法以清煮、凉拌居多.对许多野味、鱼、虾、蟹、蝉、虫等食物一般还用舂、炸、蒸等方法烹制.如:舂螃蟹、油炸花蜘蛛、蝉酱等.还常腌制酸味食品,如酸笋、酸肉、酸鱼等,制作方法同当地其他民族如傣族大体相同,但布朗族常在腌酸菜时最上面放一层米饭.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布朗族人民还喜欢饮酒,且大都自家酿制.其中以翡翠酒最为著名.这种酒在出酒时用一种叫“悬钩子”地植物地叶子过滤后呈绿色,很像翡翠地颜色,因此而得名,布朗族人性格豪爽,朋友间有“有酒必饮,饮酒必醉”之习俗.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二、布朗族地宗教文化宗教信仰是布朗族古老习俗之一,信奉小乘佛教,崇拜祖先.布朗族信仰地原始宗教概括起来主要包括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灵物崇拜、灵魂崇拜和祖先崇拜.双江布朗族原始宗教信仰有送火神、祭鬼田、祭寨神、祭祀奄神、叫魂及叫谷魂等.节日期间有许多佛事活动.人们除了要举行迎接太阳地仪式,还要集体到佛寺举行堆沙、浴佛、泼水等活动.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布朗人性格纯朴忠厚,这种性格不但在日常生活人与人相处中处处表现出来,而且在对神地信仰和崇拜中也表现得淋漓尽致.信仰神和年年祭是布朗人千百年来传承地古规.如果有机会到云南双江邦协亲眼目睹他们地祭祀活动,你会觉得自己突然置身于已经离我们很遥远很遥远地原始社会.每年傣历八月属马日举行地祭祀竜神仪式以及数年一次地祭祀寨神仪式、送火神仪式,泼水节、关门节和开门节等佛教节日期间举行地赕佛、滴水祭祖等仪式,村民在建盖新房时举行地叫魂、驱鬼、扫屋子仪式,农业生产中地祭鬼田和叫谷魂仪式、尝新米仪式等等.祖先崇拜是邦协布朗族最普遍地信仰活动,家家户户每天早上都要用米饭祭祀祖先,以祈求得到祖先地庇护.每年地佛教节日期间,村民也要以户为单位在佛寺里举行滴水祭祖仪式.竜神是邦协布朗族地部落保护神,由全寨男性村民参加地每年一次地祭祀竜神仪式,则是全寨性地祭祀活动,用丰厚地祭品祭献竜神地目地,是为了祈求竜神保护全寨村民安康吉祥、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三、布朗族地民俗文化出生礼.勐海县布朗族大都在小孩出生七天后,布朗族做“礼”活动,即出生礼仪.布朗族地出生礼仪由安章主持.小孩出生后第七天,父母要带上—公斤地大米及象征性地钱(一般就是几元钱),请安章给小孩主持出生礼仪并取名.布朗族取名并非随意而为,而是严格按照小孩地生辰八字进行推算后,取出名字来.施甸县布朗族孩子出生时一般会客请有血缘关系地亲朋好友.当布朗族孩子出生时,家人即用鸡蛋煮白酒祭灶君神,求灶王爷保佑母子平安无事,祭祀结束才能起名.据说头胎孩子起名不祭天地,孩子是难于养活地,故这种祭天地起名限头胎孩子.随着时间地变迁,布朗族取名之仪已发生了一些变化.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做和尚.男子地一生必须出家当一次和尚是傣族区地风俗习惯,认为只有出家当过和尚地人才被视为受过教化,才能结婚、立家,被认为是男人,才会被寨子里地人所认可.否则,会受到歧视,娶不到媳妇,而女子则没有这份殊荣.受傣族影响,云南布朗族地区信奉南传上座部佛教地布朗族男子也一样,出家地仪式也大同小异.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纹身.布朗族有纹身地习俗.纹身主要纹在后背、前胸及其手臂上.纹身地图案可以根据个人地喜好来进行选择,而没有特殊地、统一地规定.布朗族认为,男子在岁以前是不能够纹身地,因为岁以前被认为是未成年人,被认为对自己地行为还负不了责任又容易做错事.如果做错事就是对神灵地一种亵渎,会造成对本人不利地后果.所以要到成年以后才允许纹身.勐海等县布朗族除了纹身以外,还嚼槟榔,把牙齿染成黝黑,嘴唇染成殷红,而澜沧江等地地布朗族有染齿地习惯.随着人们观念地转变,近几年布朗族年轻人当中,纹身、染齿等习惯已经不多见了,逐步消失在历史地长河中.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丧葬习俗.布朗族地丧葬礼仪一般按照接气招魂、竖幡报丧、洗尸更衣、装棺入殓、选择墓地、念经超度、出殡安葬等程序进行.并为其念《叫魂经》,希望能将病人地魂叫回来,如果病人地病情加重,又为其叫《指路经》.墓地一般要由家族长或年长者带着帮忙地村民一起去择定.村寨地公共墓地位于寨子后山,墓地严格按家族划分,互不侵犯.每个家族根据死者地年龄大小按照从上到下地顺序埋葬,所以形成了台葬.在正式出殡之前,还要请佛爷替死者地亲属分别为死者念经,祈祷死者地亡灵放心西归,保佑后人.施甸县布朗族丧葬习俗与汉族相仿,一般实行土葬,土葬一般是三天.但如果是吊死、凶死等死亡,实行火葬,若为孕妇,还要剖腹把小孩拿出一起火化.据说,火葬后就不会在出现这样地情况,后代能保平安.勐海县布朗族一般实行土葬,而且实行当天下葬地方式.一是报丧,报丧地方式较为特别,在人死后利用寨子地喇叭通知全寨地人,当天要为逝者超度亡魂,同时亲戚等都要来进行摆福,祈求老人地保佑和以后能够过上好日子.二是装棺.装棺前替逝者洗澡,更换新衣服,亲戚等送来礼物,主要是一些逝者生前能够用得上地生产、生活用具等,礼物随逝者一同抬到坟地.三是埋葬完毕后,抬葬地人必须从另外一条路返回缅寺,之后用热水清洗全身之后,大佛爷为其念经,举行跳火仪式,表示把不洁净地东西隔绝在外面,以免带进寨子危害全寨,仪式结束后方能回到寨子里. 四是葬后第二天,主人家要请亲朋好友及其寨子地人吃饭,来吃饭地人一般给主人家送去米、钱以及白线,并请安章给埋葬逝者地人念经,把亲戚送来地白线拴在这些人地手上,拴一只手即可,左右手不分.五是再次超度,到第七天,再次为死者念经超度.主人家及其亲朋好友要带上衣服(必须是新买地,衣服地颜色不用讲究,随意即可)和糖果、可口地饭菜等去缅寺做“礼”(即一种仪式).念经之后举行滴水仪式,整个丧葬活动即宣告结束.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四、布朗族禁忌文化村寨禁忌.勐海县布朗族章朗寨地共有六个寨门,其主要功用就是把不洁或不好地东西阻挡在寨门之外,使之不能进入以危害本寨,从而保护全寨人健康平安.寨门通常分为男角和女角,严禁触摸,用白布包裹起来地一般为男性.寨子门口还有用傣文标明方位地石头,不能敲打.如有人认为寨子里有什么不吉之物,即以此石头为界,出寨子后方能保寨子之清寂.布朗族崇拜“寨神”,寨神位于“寨心”一侧.寨心是一个寨子地灵魂,如果寨子中有人生病或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遇上不吉利地事,都要祭祀寨心以求寨神地保佑.平时严禁进入寨心,严禁外人触摸、敲打寨心.在举行围寨子地活动时,外而地人不能进入寨子.举行大地祭祀活动时一般要紧闭寨门,严禁人员出入.不能在寨子中宰杀牛、猪、羊等四只脚地动物,而应在寨子外面宰杀.居住禁忌.布朗族地房屋建筑也别有特色,在房屋内部地客厅中具有男、女神柱,且每户房屋建筑都必须有.女神柱通常靠近火塘旁边,男神柱主要靠近卧室一侧.男、女神柱在布朗族地观念中是神圣地,负责保护家宅平安,外人(指本户主人外)不能用手碰触或者靠在神柱上.和尚在布朗族中具有崇高地位地,受到布朗族人地尊敬,所以,妇女不能触摸和尚地头和衣服,必须与和尚保持一定地距离.和尚住宿地地方,不准女人进入.如果女人地衣服晾晒在阳台上,男人应该避免从衣裙下穿过,必须绕道而行;男人不能洗女人地衣服.布朗族地卧室是比较隐秘地地方,外人(主人以外)不能进入.外人或客人不能跟主人一样居住在卧室里,除非是关系非常亲密地亲戚,否则,外人及其客人就只能住在客厅火塘旁边.火塘在布朗族地生活占有重要地位,是神圣不可侵犯地,因此不能从火塘上跨过,忌蹬三脚架,包括主人家及其自己地客人都是如此,而且除主人外,外人不能随便移动.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丧葬禁忌.寨内有人死亡时,全寨停止一天地生产活动.尸身忌猫、狗跨过,否则死者之灵魂会转世;在入棺前忌穿金戴银.在勐海地区死在外地者禁止抬回寨子.如果是寨子大喜之日,碰到寨子有病危之人,一般要用篾笆拥起来把其抬到寨子外面,断气后就砍两根树衩,将死者扣在树衩上,因为他破坏了寨中地大喜之日.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生育禁忌.孕妇不能到刚结婚人地新房中,不能触摸新郎新娘地东西.并且不能和新娘见面,当新娘进入新郎家门地时候,孕妇要让到一边去;施甸县孕妇还不能参加跳会活动.妇女在生产过程之中,男人不能进入产房地,寨子里地其他男人则不能进入产妇家,直到小孩出生以后,方能进入.在施甸地区,妇女生育小孩后,不碰冷水,不吃蒸子饭,只吃土锅饭,一般多吃鸡蛋和棚菜,棚菜用涨水煮着吃,并且要吃胡椒进行消毒,天后洗澡,洗澡以后到堂屋、灶门前跪着磕头.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岁时禁忌.布朗族认为出门不能在单数地日子,即单数日子不出门,双数日子出门地规矩.山歌中常唱到,“初一不去初二去,初三定起.”“禽畜属相日不市井交易,如丑日不卖牛,未日不卖羊,子、午不卖骡马,卯、酉日不卖鸡鸭,巳、亥日不卖猪.”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文化是民族地灵魂和精神家园, 是各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地基础.作为人类长河中地歌吟,双江布朗民族传统文化内容中既有中国民族进程中整体文化中地折射,又有双江布朗民族发展中单元文化地反映.因此,布朗民族传统民俗中所反映地民族文化生态观念是该民族个体意识地反映,同时又具有时代性地、群体性地特征.这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建设与保护具有一定地启示意义.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浅析布朗族的民族文化和特点
浅析布朗族的民族文化和特点摘要:布朗族是全国人口最多的一个族群,其分布范围包括:云南省西双版纳、思茅市、临沧市、保山市等。
布朗族在与其它民族的融合过程中,产生了独特而又多种多样的民族文化。
文章从民俗文化和服饰文化两个方面对布朗族文化和特点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布朗族;民族文化;特征前言:布朗族是云南的一个特殊民族,是全国7个少数民族中最大的一个,拥有近十万人口,分布在西双版纳、普洱、临沧、保山等地区,与汉、傣、哈尼、拉祜以及其他少数民族交错杂居。
布朗族经过长时间的生产性活动,逐渐发展成为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独特文化。
一、布朗族的民族文化(一)民间文化民俗,就是一种由一国或一国人民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一种生活文明,它是一种规范人们行为、语言和心理的基础动力,是民众习得、传承和积累文化创造成果的一种重要途径。
民间文化作为布朗族民族的一个重要内容,其创作与创作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出生仪式。
布朗族的孩子大多在七日之后,进行“礼”仪式,也就是出生仪式。
安章负责布朗族的出生仪式。
孩子出生七日后,家长要携带大米(1~2 kg)和象征意义的金钱(通常为数元),让安章为孩子举行出生仪式和取名。
布朗族取名不是随便起的,他们会根据孩子的出生日期,给孩子取一个名字。
出家。
傣族传统上,一个人一辈子都要做一回僧侣,因为他觉得,只有在家里做了和尚,才能被看作是一个有文化的人,才能结婚成家,成为一个男人,才能得到村子的认同。
不然,就会被人看不起,找不到老婆。
云南布朗族地区的布朗族男人,由于受到傣族的熏陶,他们的南传佛教也是如此,出家的礼仪也大致相同。
刺青。
布朗族人有刺青的习惯。
刺青的部位是背部、胸部和胳膊。
刺青的样式可以按自己的爱好来挑选,没有特别的统一规定。
葬礼风俗。
布朗族的葬礼仪式通常是:招魂、竖旗、洗尸、装棺材、选择墓地、念经、出殡等程序。
(二)布朗族的禁忌习俗村子禁忌。
勐海县布朗族章郎村有六个寨子,其作用是防止不干净的事物侵入寨子,破坏寨子的安全。
布朗族源自古老的“百濮”族群
布朗族源自古老的“百濮”族群史学界一般认为布朗族源自古老的“百濮”族群。
中国古籍中很早就有对百濮的记载,《尚书·牧誓》中提到参加周武王伐纣的西南诸部落中就有濮人。
史学界根据《华阳国志》记载,认为“哀牢”与濮人的关系密切,永昌(治所在今保山南部)一带是古代“濮人”居住的地区;“濮人”部族众多,分布很广,很早就活动在澜沧江和怒江流域各地其中操孟高棉语的一支可能就是现今布朗族的先民。
濮人在我国史籍中有过许多称呼,秦汉时称为“苞满”、“闽濮”,魏、晋、南北朝时称“闽濮”,隋、唐、五代、宋朝时期称为“朴子蛮”,或“扑子”、“朴子”、“扑”、“蒲满”、“蒲人”等,元、明、清时期称为“蒲满”或“蒲人”等。
自西汉王朝在云南设置益州郡,下辖嶲唐(保山)、不韦(保山以南)等县,濮人地区就纳入了西汉王朝郡县的范围。
西晋时,永昌濮人的一部分向南迁移至镇康、凤庆、临沧一带。
唐宋时期,“扑人”受南诏、大理政权统治,主要从事采集和狩猎的经济生活。
此后,逐步过渡到从事农业生产。
元初,滇西蒲人已使用铁锄,其首领每年以一定数量的铁锄作为贡纳,上交元朝政府。
明朝典籍记载说:“蒲人……事耕锄,……知汉语,通贸易” 。
明朝设置顺宁府(今凤庆一带)时,即以蒲人中的贵族充任土知府。
经过长期的民族迁徙和部落、部族的分化融合,原先居住在澜沧江和怒江中下游的濮人的一部分,发展为今天的布朗族。
布朗族是富有斗争传统的民族,为反抗历代的封建统治者,曾和其他民族一起举行过多次起义。
其中以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墨江哈尼、布朗等族人民的起义规模最大。
起义由田四浪(哈尼族,又名政)领导,起义群众达数千人之多,一度攻占了镇源、墨江的大部分地区,斗争坚持七八年之久。
民国时期,布朗族人民也不断地进行反抗斗争。
1940年前后,西双版纳西定的布朗族人民奋起反抗国民党军队的残暴统治,并在拉祜、哈尼等族人民的支援下击溃国民党政府派出镇压的军队。
布朗族人民还不断反抗傣族土司和本民族当权头人的统治。
中国56个民族之--布朗族
中国56个民族之--布朗族中国56个民族之--布朗族民族介绍人口:8.2万分布:在云南省、保山等地区。
语言:使用布朗语,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崩龙语支,分布朗与阿尔佤两个方言。
部分人会讲傣语、佤语或汉语。
没有本民族的文字,部分人会汉文、傣文。
民族服饰布朗族穿着简朴,布朗族的服饰,各地大同小异。
男子穿对襟无领短衣和黑色宽大长裤,用黑布或白布包头。
傣族相似,上着紧身无领短衣,下穿红、绿纹或黑色筒裙,头挽发髻并缠大包头。
景东布朗族妇女的着装已与当地汉族基本相同。
过去布朗族男子有纹身的习俗,四肢、胸、腹皆刺染各种花纹。
妇女喜欢戴大耳环、银手镯等装饰。
姑娘爱戴野花或自编的彩花,将双颊染红。
男子一般穿黑色或青色宽大长裤和对襟无领上衣缠头巾。
无论男女都喜欢饮酒、染齿、吸烟。
民族建筑布朗族的住房建筑为干栏式竹楼,分上下两层,楼下关牲畜,楼上住人。
布朗族村寨通常由三、五个至数十个同一血缘的家族聚居,住房干栏式竹木结构的二层瓦房,上层有正堂、卧室、晒台等,下层一般作为仓库、圈养牲畜的地方。
屋内中央设置火塘,火塘边是家人吃饭、待客的地方,夜晚则在火塘四周安置床铺。
民族婚俗布朗族的婚姻实行氏族外婚和一夫一妻制,纯情的少男少女恋爱和婚姻都比较自由,但也有受到父母干涉的现象。
布朗族有从妻而居的习惯,布朗族的男孩与女孩到了十四五岁时要举行“漆齿”的成年礼仪式。
届时男女少年相聚在一起,用铁锅片烧取红毛树黑烟,彼此为异性染齿。
染齿意味着步入成年,可以公开参加村寨中的社交活动。
“串姑娘”是布朗族传统的恋爱方式。
布朗族青年的恋爱和婚姻十分自由,受到家庭和社会的支持。
每当月亮升起的时候,小伙子们换上新装,怀抱三弦,结伴来到姑娘的竹楼下面,争相用诙谐的语言和热情的歌声去打动意中姑娘的心灵。
梳妆打扮的姑娘们也早早燃起火塘,打开房门,请小伙子们进来,用对歌、递烟、敬茶等巧妙的方式表达出自己对心上人的爱慕。
布朗山区串姑娘可以群访、也可以单独夜访。
佤族、布朗族、德昂族民族关系初探
朗族 先 民 ,德 昂族 与 布 朗 族 、 佤 族 同 源 ,均 源 于 “闽 濮 ”,在 历 史 上 称 为 “ 子 蛮 ” “ 蛮 ” “ 人 ” 朴 、 朴 、 蒲 、 “ 龙 ” “ 龙” 等 。 崩 、 波 佤族 分布在澜 沧江 以西和萨 尔温 江 以东 的怒 山 山脉 南 端地 带 ,主要 居 住在 云南 省 西南 部 的 沧源 、西 盟 、孟 连 、耿 马 、澜 沧 、 双 江 、 镇 康 、 永 德 等 县 ,一 部 分 散 居 在 保 山 市 、 西 双 版 纳 傣 族 自治州 、 昆 明 市 和 德 宏 傣 族 景 颇 族 自治 州 内 。 据 2 0 0 0年 全 国第 五 次 人 口普 查 统 计 ,有 3 66 0人 ,其 中 云 南 省 的 佤 族 人 口为 9 1 3 30 3人 , 占全 国 佤 族 总人 口的 9 . 7 。 沧 源 佤 族 自治 县 和 西 盟 佤 族 自 治 县 是 佤 族 的 主 要 聚 居 区 ,两 8 2 65 % 个 县 的 佤 族 人 口为 1 55 5人 和 5 3 3 9 85 2人 , 占全 国 佤 族 总 人 口 的 4 .9 % 。4 8 5 [ j 布 朗族 主要 分 布 在 云 南 省 西 部 和 西 南 部 澜 沧 江 中下 游 两 侧 的 山 岳 地 带 即 西 双 版 纳 傣 族 自治 州 的 勐 海 、 景 洪 县 ( ),临 沧 市 的 双 江 、永 德 、镇 康 、云 县 、 耿 马 县 (自治 县 ),保 山 市 的 施 甸 、 昌 宁 , 普 洱 市 的 市 澜 沧 、墨 江 、 景东 等 县 (自治 县 ) 的 山 区 和半 山 区 ,少 数 散 居 或 杂 居 在 坝 区 。据 2 0 0 0年 全 国 人 口普 查 统 计 , 中 国 的 布 朗族 共 有 9 8 18 2人 ,其 中 9 8 03 8人 居 住 在 云 南 省 境 内 ,是 我 国人 口较 少 的 民族 之 一 。 J 德 昂族 ,原 称 “ 龙 ”, 中 国 境 内 的 德 昂 族 ,根 据 2 0 年 全 国 人 口普 查 统 计 ,现 有 人 口 1 3 崩 00 79 5人 , 分 散 居 住 于 云 南 省 德 宏 傣 族 景 颇 族 自治 州 的潞 西 、梁 河 、盈 江 、 陇 川 、瑞 丽 五 县 和 畹 町 市 ,其 他 在 临 沧 市 的 镇 康 、耿 马 、永 德 三 县 ,保 山 市 的保 山县 ,普 洱 市 的 澜 沧 县 也 有 分 布 。6 是 我 国 2 [2 1 2个 人 口 较 少 的 民 族
布朗族
里衫为无袖贴身夹 衫,下穿两条筒裙, 内裙为白色,外裙 有两色,臀部以上 为红色横条,腿下 为绿色或黑色,用 布条或花边镶饰。 未婚妇女用黑或蓝 布包头;已婚妇女 梳发髻,插银簪, 顶端镶3 顶端镶3颗棱形玻 璃珠,下系银链, 缠包头。妇女戴银 耳环、项圈、手镯 等饰品。
女性服饰
由于受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在布 朗族年轻一代中,有不少人改穿汉 装、傣装等。但传统民族服装仍独 具特色。 女性服饰因年龄的不 同而有差异。青年女子穿着艳丽。 上身内穿镶花边小背心,对襟排满 花条,用不同的色布拼成,有的还 在边上缀满细小的五彩金属圆片, 亮光闪闪。背心外穿窄袖短衫,一 般用净色鲜艳布料做成,左右大衽, 斜襟,无领,镶花边,紧腰宽摆, 腋下系带,打结后下面的衣摆自然 提起,成波浪状。下穿自织的筒裙, 长及脚背,内裙为白色,比外裙略 长,露出一道花边。外裙的上面三 分之二是红色织锦,下面三分之一 由黑色或绿色布料拼缝而成,裙边 用多条花边和彩色布条镶饰。用一 条方块银带或多条银链系裙。脚穿 凉鞋或皮鞋。
服饰历史
唐宋时期,布朗族就有编织、纺织,染色工艺水平也 唐宋时期,布朗族就有编织、纺织, 较高。明清以后,布朗族男女皆束发为髻。 较高。明清以后,布朗族男女皆束发为髻。妇女着花 短衫,下身着黑色长裙; 短衫,下身着黑色长裙;小腿扎数道藤蔑条制成的黑 藤圈;头戴篾帽,双耳戴大银环或铜圈,手戴铜镯, 藤圈;头戴篾帽,双耳戴大银环或铜圈,手戴铜镯, 用蓝色或绿色的珠串套在脖子上, 用蓝色或绿色的珠串套在脖子上,而项链则挂满五色 烧珠与海贝,长达脐部。临沧一带布朗族男装简陋, 烧珠与海贝,长达脐部。临沧一带布朗族男装简陋, 衣衫仅两块布缝合而成,衣无襟无袖,两臂裸露于外。 衣衫仅两块布缝合而成,衣无襟无袖,两臂裸露于外。 现代布朗族的服饰,其形式基本相同, 现代布朗族的服饰,其形式基本相同,但也略有一些 差异。临沧、思茅地区布朗人的服饰, 差异。临沧、思茅地区布朗人的服饰,男子穿黑色大 面襟短上衣,下穿肥大长裤,头缠青色或黑色包头, 面襟短上衣,下穿肥大长裤,头缠青色或黑色包头, 有的还戴手镯,赤足。妇女头缠一丈多长的青布包头。 有的还戴手镯,赤足。妇女头缠一丈多长的青布包头。 施甸县妇女还把包头折叠成三角形, 施甸县妇女还把包头折叠成三角形,接近额头处系着 用线串成的各色玻璃珠,上身穿蓝布高领大襟上衣, 用线串成的各色玻璃珠,上身穿蓝布高领大襟上衣, 领边绣以花纹,左襟镶有三条各色花纹,袖口用红、 领边绣以花纹,左襟镶有三条各色花纹,袖口用红、 绿色布条镶边,上衣外还套一件对襟短褂, 黑、绿色布条镶边,上衣外还套一件对襟短褂,钉上 十五对或二十对布扭扣。妇女下身穿著统裙, 十五对或二十对布扭扣。妇女下身穿著统裙,腰间拴 腰带,小腿上缠护腿布,戴银环和银手镯, 腰带,小腿上缠护腿布,戴银环和银手镯,牙齿染成 黑色,赤中。西双版纳地区的布朗族男子, 黑色,赤中。西双版纳地区的布朗族男子,上身穿黑 色或青色圆领长袖对襟短衫,用布扭扣于胸前; 色或青色圆领长袖对襟短衫,用布扭扣于胸前;下身 著黑色宽裆裤;头缠白、黑色或青色包头巾; 著黑色宽裆裤;头缠白、黑色或青色包头巾;普遍还 有文身的习俗;下穿黑色统裙,裙上部织有红、 有文身的习俗;下穿黑色统裙,裙上部织有红、白、 黑三色线条,也有的年轻姑娘穿著白、 黑三色线条,也有的年轻姑娘穿著白、红、绿等色上 小腿缠白色护腿布;头黑色、青色包头巾, 衣;小腿缠白色护腿布;头黑色、青色包头巾,耳戴 银耳环,下垂至肩,手戴银手镯; 银耳环,下垂至肩,手戴银手镯;年轻妇女喜欢佩戴 各色玻璃珠,牙齿染成黑色,以黑为美。 各色玻璃珠,牙齿染成黑色,以黑为美。
布朗族历史 “沧江怒水”之间的布朗族
布朗族历史“沧江怒水”之间的布朗族>在伟大祖国的西南边陲,“沧江怒水”之间的山岳地带,有一个历史悠久、勤劳善良的民族——布朗族。
从茫茫的远古至今,布朗族人民一直在这片富饶美丽的土地上劳作、生息和繁衍,与周围的汉、傣、佤、拉祜、哈尼等族人民和睦相处,共同为开发和捍卫祖国边疆作出了贡献。
作为跨国境民族之一的布朗族,他们还与居住在缅甸境内的布朗族及其他民族人民友好相处,互通有无,有不少家庭还结为异国姻亲,增进了中缅两同人民的交往与团结。
布朗族自称“阿娃”。
汉族称布朗族为“蒲满”,傣族称布朗族为‘‘腊”,佤族称布朗族为布恩”,拉枯族称布朗族为“卡昔”,彝族称布朗族为“蒲满”。
布朗族先民是古代的“濮”人。
汉晋时期,“濮”人分布在今云南省境内澜沧江两岸及其以西的广大地区。
到唐代,已经分化、发展成不同称呼的多个族群。
其中的“朴子蛮”,分布在当时的永昌(今保山地区)、银生(今景东县)一带。
明清时代的文献中写作“蒲蛮”。
“蒲即蒲蛮,今顺宁……永昌景东七府有此种”,“居多傍山,不畏深渊,寝无衾榻,食惟荞种。
汉、晋以来,县境内已有“蒲”人居住(包括布朗族、佤族的先民)。
傣族.拉枯族都认为布朗族是县内最古老的世居民族之一。
小黑江边的赛罕布朗族称:“我们的祖先,自古以来就住在这里。
”1960年以后发现过不少粗糙的红陶器,还有石砌的古老寨墙。
不少布朗族又称人们的祖先来自“勐卯”。
布朗族的先民在先秦时为百濮的一支,汉晋时称濮,唐宋时称朴子蛮,元明清时称蒲蛮。
新中国成立前,布朗族有多种称谓,自称因地区而异,有“布朗”、“波朗”、“翁拱”、“蒲满”、“乌”、“阿娃”及“本人”等。
他称则因民族而异有“拿娃”、“蒲蛮”、“阿别”、“卡坡”和“乌”等。
解放后党和政府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统称为布朗族。
布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布朗语支,分布朗和阿尔佤两个方言,没有本民族的文字,使用傣文和汉文。
多数人信仰小乘佛教,极少数人信仰基督教,同时大多数地区尚保留原始宗教,崇拜祖先图腾。
布朗族历史探源
布朗族历史探源作者:郗春嫒来源:《卷宗》2013年第02期摘要:布朗族既属人口较少民族,也是云南历史上最古老的土著居民之一,在岁月长河的洗涤历练下,他们形成了本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格局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然而由于其发展过程历经磨难,多次流离失所辗转迁徙,直至明清才安定下来逐步形成今天之格局。
关键词:布朗族;历史;变迁基金项目:本文系云南省哲社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学校教育与人口较少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以布朗族为个案”(项目编号No. ZJY201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布朗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虽然他们以自身特有文化为中华民族文化多元做出巨大贡献,然其历史和文化只能靠一代代口耳相传,尤其是其远古历史和文化更无文字可稽可考,我们只能从一些优美的传说中捕捉那些远古的悲壮与苍凉。
一、关于布朗族起源的传说及意涵各民族都有关于人类起源及早期历史的优美神话传说,布朗族也不例外,虽然各地说法不一,但总体反映出先民们对宇宙间的天地演变、人类起源的朴素的认识,从这些神话中也可以略探原始人类生活的情景碎片。
双江布朗族关于人类起源的传说是《兄妹成婚衍人类》:[1]很久以前,人类遭遇了巨大洪灾。
过了很久天王才知觉人间劫难,便命一天神到地球去寻找拯救幸存者。
后来一只蜜蜂带着天神找到了一对奄奄一息的兄妹。
天神很高兴,让蜜蜂永远与人相伴,让人类敬仰蜜蜂。
因而,今天的布朗族人崇拜和敬仰蜜蜂,蜂蜡是布朗族的神圣物。
救活兄妹后,天神把他们装入葫芦漂到了今天人们居住的地方。
老鼠把葫芦啃开,兄妹两钻了出来,天神以天意为由希望他们结为夫妻以繁衍人类,但兄妹坚决不同意,妹妹说如果把一副磨盘合在一起从山顶滚到山脚还在一起就相信是天意,结果真是从头至尾磨盘仍然合在一起。
兄妹结婚后不久生出一个怪胎,天神用剑剁细这一无头无脸的怪物并洒向大地,就变成了成千上万的不会说话的幼儿,天神让兄妹教他们说话,但人太多教不过来,于是兄妹就让他们去模仿大自然的各种声音,于是就有了今天世界上各种民族各种语言。
布朗族与其他民族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布朗族与其他民族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导语:历史上由历代反动统治阶级所施行的民族压迫制度是造成民族隔阂、民族歧视的主要因素。
但是各族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仍是历史的主流。
首先是历史上由历代反动统治阶级所施行的民族压迫制度是造成民族隔阂、民族歧视的主要因素。
但是各族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仍是历史的主流。
首先是傣族与布朗族的关系。
布朗族传说他们与傣族是兄弟关系(这里所说的并非是族属的亲缘关系),后来分家,布朗族是哥哥,居山区,傣族是弟弟,住坝子。
山区森林多,布朗人祖祖辈辈砍山种地维生。
坝子灌既方便,傣族世世代代种水田过活。
有一次,哥哥要到坝区弟弟的家访问,下山途中遇着暴风雨,遍身淋湿,到达傣族家中,弟弟看见哥哥全身湿透,急忙请哥哥到火塘旁烤火。
从此,傣族家中的火塘三脚架有一方就不能烧柴,专门留给哥哥烤火;人亲不如火亲",借以表示兄弟情谊。
这个象征布朗族与傣族人民之间友好互助关系的故事至今仍在流传。
布朗族人民经常到坝区出售棉花、辣椒、茶叶等农副产品。
然后向傣族人民买回砍刀、土锅、盐巴、布匹、衣裙、银饰等生产生活用品。
由于傣族在文化上发展水平较布朗族为高,因而傣族先进文化对布朗族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绝大部分布朗人都学会傣语,并且在布朗语中还吸收了许多傣语词汇。
近代以来,表现在精神文化方面,即宗教文字、音乐、舞蹈、节日等很多都接受了傣族文化;物质生活方面,诸如建筑、衣饰、用具等也有很多与傣族相仿,由此可以说明布朗族在精神文化和物质生活方面受傣族的影响很大。
但另一方面,解放前表现在各民族关系上存在着民族压迫。
汉族、生活常识分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键入文字]
布朗族与其他民族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历史上由历代反动统治阶级所施行的民族压迫制度是造成民族隔阂、民族歧视的主要因素。
但是各族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仍是历史的主流。
首先是傣族与布朗族的关系。
布朗族传说他们与傣族是兄弟关系(这里所说的并非是族属的亲缘关系),后来分家,布朗族是哥哥,居山区,傣族是弟弟,住坝子。
山区森林多,布朗人祖祖辈辈砍山种地维生。
坝子灌既方便,傣族世世代代种水田过活。
有一次,哥哥要到坝区弟弟的家访问,下山途中遇着暴风雨,遍身淋湿,到达傣族家中,弟弟看见哥哥全身湿透,急忙请哥哥到火塘旁烤火。
从此,傣族家中的火塘三脚架有一方就不能烧柴,专门留给哥哥烤火;人亲不如火亲,借以表示兄弟情谊。
这个象征布朗族与傣族人民之间友好互助关系的故事至今仍在流传。
布朗族人民经常到坝区出售棉花、辣椒、茶叶等农副产品。
然后向傣族人民买回砍刀、土锅、盐巴、布匹、衣裙、银饰等生产生活用品。
由于傣族在文化上发展水平较布朗族为高,因而傣族先进文化对布朗族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绝大部分布朗人都学会傣语,并且在布朗语中还吸收了许多傣语词汇。
近代以来,表现在精神文化方面,即宗教文字、音乐、舞蹈、节日等很多都接受了傣族文化;物质生活方面,诸如建筑、衣饰、用具等也有很多与傣族相仿,由此可以说明布朗族在精神文化和物质生活方面受傣族的影响很大。
但另一方面,解放前表现在各民族关系上存在着民族压迫。
汉族、傣族统治者压迫布朗族,布朗族头人又压迫当地人数较少的拉祜族及哈尼人。
布朗族在布朗山以主体民族自居,因此布朗族称哈尼人为“果”即奴隶之意。
果兴竜的哈尼人过去向章加寨租种土地,每年秋收后,章加寨的头人就要带领一部分群众去果兴竜集体收租,并大吃一顿。
但是,布朗族人民与哈尼族人民之间在生产生活上仍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