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等级与服饰

合集下载

清末官员服饰品级

清末官员服饰品级

清末官员的服饰品级是非常严格的。

官员的服饰品级不仅仅是表现官员地位的象征,还是展现清朝官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官员的服饰品级分为九品,由低到高分别为九品缨、八品缨、七品缨、六品缨、五品缨、四品缨、三品缨、二品缨、一品缨。

品级越高,服饰越华丽,缨穗的数量也越多。

二、官员的服饰品级不仅仅是由缨穗的数量决定的,还与服饰的颜色、材质、图案等有关。

例如,一品缨的服饰必须使用黄色缨穗,并且服饰的颜色必须为黄色,这是因为黄色是清朝皇帝的专属颜色。

三、在清朝官场中,官员的服饰品级是非常重要的。

品级高的官员可以穿着华丽的服饰出席各种场合,而品级低的官员则只能穿着朴素的服饰。

此外,官员的服饰品级还与官员的俸禄有关,品级越高的官员俸禄越高。

四、官员的服饰品级还与其职位有关。

例如,一品缨的服饰只能由皇帝、皇后、太后、太监、大学士等高级官员穿着,而一般的官员只能穿着二品缨及以下的服饰。

五、清朝官员的服饰品级也受到了一些限制。

例如,九品缨的服饰不能使用锦缎材质,只能使用绢布或棉布。

此外,官员的服饰上不能使用太多的花纹和图案,以免过于华丽,破坏了清朝官场的庄严肃穆氛围。

总之,清朝官员的服饰品级是非常严格的,品级高低不仅仅是官员地位的象征,更是清朝官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官员的服饰品级不仅仅受到缨穗数量的限制,还与服饰的颜色、材质、图案等有关。

在清朝官场中,官员的服饰品级也与其职位有关,品级越高的官员职位越高。

虽然官员的服饰品级受到了一些限制,但是这并没有影响官员们的地位和尊严。

清朝等级官服时装展

清朝等级官服时装展

清朝等级官服时装展
清朝是个等级森严的朝代,尤其是在官僚体系中,不同等级官员的区别不仅仅是官位上的划分,还体现在他们的衣着服饰上。

补服是一种出现于明清官场中的服饰,饰有品级微识图案,又称“补袍”或“补褂”。

清朝的补服前后成对,小而简单,文官秀飞禽,武官秀猛兽。

补子以青、黑、深红等颜色为底色,五彩绣织,非常艳丽。

下面就上我们走进清朝官员们的时装展!
一品、文官印鹤,武官印麒麟
二品、文官印锦鸡,武官印狮子
三品、文官印孔雀,武官印豹
四品、文官印鸳鸯,武官印虎
五品、文官印白鹇,武官印熊
六品、文官印鹭鸶,武官印彪
七品、文官印鸂鶒,武官印犀牛
八品、文官印鹌鹑,武官印犀牛
九品、文官印蓝雀,武官印海马。

清朝嫔妃服饰制度

清朝嫔妃服饰制度

清朝嫔妃服饰制度首先,清朝嫔妃的服饰制度分为三个等级:皇后、贵妃和嫔妃。

皇后是最高级别的嫔妃,贵妃次之,嫔妃则是最低级别的嫔妃。

每个等级的嫔妃服饰有所不同。

皇后的服饰是最为华丽和庄重的,通常由黄色、鹿皮黄色或紫色为主导色。

皇后的礼服是七彩缎绣衣,背心和腰带上都镶嵌着金线、白虎纹、宝兽纹等装饰。

皇后的头饰是金尖冠,上面镶嵌有宝石和珍贵的珠宝。

除此之外,皇后还佩戴有玉玺、珠宝腕带等贵重的配饰。

贵妃的服饰也十分华丽,通常以红色为主导色,搭配金线、珐琅和锦绣等装饰。

贵妃的礼服是红色绸缎,缀有锦绣花鸟等图案。

贵妃的头饰是金丝钿冠,冠上镶嵌着红宝石和珍珠。

贵妃还佩戴有珍珠项链、宝石手镯等精美的配饰。

嫔妃的服饰相对简单,通常以蓝色、绿色和白色为主导色。

嫔妃的礼服是蓝色、绿色或白色缎绣衣,衣服上常常绣有云纹或蝴蝶图案等装饰。

嫔妃的头饰是银钗冠,上面镶嵌着珍珠和宝石。

嫔妃还佩戴有银镯、铜坠等简单而雅致的配饰。

除了等级差别,清朝嫔妃的服饰还受到季节和场合的影响。

夏天,嫔妃们穿着宫绸衫、褂子和羊毛裙子等轻便的服装。

冬天,嫔妃们穿着厚重的宫绸衣、皮袄和绒裤等保暖的服装。

在正式场合,嫔妃们穿着礼服,配上金饰和宝石。

而在日常生活中,嫔妃们穿着日常服饰,比如束腰褂子和长裙。

此外,清朝嫔妃的服饰制度也规定了不同服饰之间的颜色搭配和配饰的使用。

例如,皇后的服饰通常以黄色为主,贵妃的服饰以红色为主,嫔妃的服饰以蓝色、绿色和白色为主。

嫔妃们的配饰也有严格的限制,不能随意佩戴镶有珠宝和宝石的饰品,只能佩戴简单而雅致的配饰。

总结起来,清朝嫔妃服饰制度严格,根据嫔妃等级和身份规定了不同的服饰款式、颜色和配饰。

皇后、贵妃和嫔妃的服饰在华丽、庄重和简朴等方面有所不同。

嫔妃们的服饰还受到季节和场合的影响,同时有严格的颜色搭配和配饰的使用规定。

这些制度不仅体现了清朝宫廷的等级制度和仪仗规范,也展示了中国古代宫廷文化的独特魅力。

清朝官服前的图案(1-9品)文武俱全

清朝官服前的图案(1-9品)文武俱全

清朝官服前的图案(1-9品)文武俱全清朝官服前标志大全(1-9品文武俱全)由东北关外的女真民族建立的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专制王朝。

清朝的官服突出了满族的民族特色,彻底改变了延续几千年的汉族官服面貌。

这些服式的满族特色突出表现在冠帽、马蹄袖、袍褂和长裤上。

清代官员的礼帽十分特殊,就是人们很熟悉的拖着羽毛长翎的圆顶大帽。

它分为两种:一种是从8月戴到来年2月,叫暖帽,另一种在3月至8月戴,叫作凉帽。

暖帽为圆形,中间圆顶,周边有一道宽折檐,用黑色的呢料、绒布或绸缎制成。

帽檐是貂皮、海龙皮、狐皮等名贵皮料做成。

帽子顶上缀有红色的帽纬,中央装着顶珠。

顶珠用宝石、珊瑚、金、银等制作,是区分官品高下的重要标志。

凉帽是一个圆锥体的笠帽,用玉草或藤丝、竹丝编成。

外面罩上罗纱,缀有红色帽帏,加有顶珠。

皇帝的帽子最为华贵,有3层帽顶,上面嵌有金龙。

冠顶用金丝嵌制,上镶4条金龙,每条龙都口衔宝珠,冠顶中央嵌1颗大珍珠,周围也嵌有珍珠宝石。

马蹄袖,本名"箭袖",是武士射箭时挡在手部的防护衣物。

外形酷似一只马蹄。

它装在清人常穿的开衩箭衣袖口上,平时可以翻起,行礼时放下来盖住手。

它是清人特别看重的满族民族服饰。

满族袍褂是最主要的礼服,它与汉族袍服明显不同,上身紧窄贴身,袖子较细瘦,下身的前后左右开衩,这也是有等级限制的。

皇室袍子开四衩,官员百姓的袍褂只许在前后开两衩。

袍子均为圆领,右衽。

皇帝的礼服袍子用明黄色,绣有龙纹。

官员和命妇们穿绣有蟒纹的袍子。

在袍服外面加穿外褂,是满族服装的一大特征。

外褂比袍子短,一般是对襟、圆领、袖子较宽松,袖口平齐。

马褂是一种非常短小的外褂,长不及腰,袖子不过肘部。

对襟马褂也经常被当作宫中礼服穿用。

黄色的马褂最为尊贵。

与马褂相近的还有马甲,这也是由骑射生活决定的衣服式样。

马甲没有袖子,主要贴穿,用以保暖,后来逐渐成了外衣。

清朝官服前标志——九品文武官。

清朝官员服饰介绍 清朝官员的服饰等级区分

清朝官员服饰介绍 清朝官员的服饰等级区分

清朝官员服饰介绍清朝官员的服饰等级区分>清朝官员服饰是指在清朝政府中有正式职位官员的官方着装,正式名称为补服。

着装分为帽、外衣、朝珠、朝靴。

清政府对官员的办公着装有着明确的限制,不同品级有不同的着装,不能自行更改装束。

清代文武百官品服有朝冠、吉服冠、朝服、补服、蟒袍等。

品秩差别主要看冠服顶子、蟒袍以及补服的纹饰。

朝冠顶珠见上表;吉服冠与朝冠大体相同,冠后插有翎枝,其制六品以下用蓝翎,五品以上用花翎;百官蟒袍,一品至三品绣五爪九蟒,四品至六品绣四爪八蟒,七品至九品绣四爪五蟒;补服,自亲王以下皆有补服,其色石青,前后缀有补子,文禽武兽。

贝子以上王亲用圆形补子,其余用方补;文官五品、武官四品以上,及科道、侍卫等职,均需悬挂朝珠,朝珠共108颗,旁附小珠三串(一边一串,一边二串),名位“记念”。

戴法男女有别,两串在左为男,两串在右为女。

另有一串垂于背,名“背云”。

官员戴的官帽又称大帽,共有两种:一为冬季所戴,称“暖帽”;一位夏季所戴,名“凉帽”。

根据规定,每年三月开始戴凉帽,八月换戴暖帽(北洋舰队则较为特殊,一年四季均为暖帽)。

暖帽多为圆形,周围有一道檐边,材料多为皮质,也有缎质、呢质、布质,视气候而变,暖帽中间装饰有用红色丝绦编成的帽纬,俗称“红缨”。

帽纬之上装有顶珠,按品级而异,无品则无顶。

凉帽为圆锥形,用藤、竹、篾席、麦秸等编成,外裹绫罗,颜色多为白色,也有湖色及黄色。

凉帽顶上也装有红缨、顶珠,制同暖帽。

另,凡戴官帽,都需在顶珠之下,装一支两寸长的翎管,用来安插翎枝。

花翎用孔雀翎毛做成,俗称孔雀翎,蓝翎则用鹖羽制作。

文官:一品仙鹤补,朝冠顶饰东珠一颗、上衔红宝石;吉服冠用珊瑚顶;岁奉180两;二品锦鸡补,朝冠顶饰小宝石一块,上衔镂花珊瑚,吉服冠用镂花珊瑚顶;岁奉155两;三品孔雀补,朝冠顶饰小红宝石,上衔小蓝宝石,吉服冠用蓝宝石顶;岁奉130两;四品云雁补,朝冠顶饰小蓝宝石,上衔青晶石,吉服冠用青金石顶;岁奉105两;五品白鹇补,朝冠顶饰小蓝宝石,上衔水晶石,吉服冠用水晶石顶;岁奉80两;六品鹭鸶补,朝冠顶饰小蓝宝石,上顶砗磲,吉服冠用砗磲顶;岁奉60两;七品鸂鶒补,朝冠顶饰小蓝宝石,上顶素金顶,吉服冠用素金顶;岁奉45两;八品鹌鹑补,朝冠阴文镂花金,顶无饰;吉服冠用镂花素金顶;岁奉40两;九品练雀补,朝冠阳文镂金顶,吉服冠用镂花素金顶。

清代官服设计范文

清代官服设计范文

清代官服设计范文清代(1644年-1912年)官服设计是中国历史上官员服饰中比较复杂繁华的时期之一、清代官服设计以继承明代官服为基础,融合了满族服饰元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格。

下文将主要从官服的种类、设计特点和制作工艺三个方面来详细介绍清代官服设计。

清代官服根据官员的级别和职位分为九品服和五品服两种。

九品服适用于九品官员,五品服适用于五品以上官员。

九品服由束腰、面衣、背着、外篋、表裙、裤子等组成,五品服在九品服的基础上增加了襕衫。

九品服和五品服的颜色根据官员的身份不同而定,从红色、黄色、深蓝色到青色,颜色的深浅随官员级别的高低而变化。

清代官服的设计特点主要体现在颜色和细节上。

颜色方面,红色、黄色和青色是官服中的主色调。

红色代表荣华富贵,黄色代表帝王的尊贵,青色代表朝廷的权威。

这些颜色的搭配既体现了清代社会等级制度的严谨,也展现了清代官员的身份和地位。

细节方面,清代官服充满了华丽的装饰,如金丝绣、彩线绣、丝带、蟒袍等。

丝带是清代官服中常见的饰物,它可以用来系腰、系衣或打蝴蝶结等。

蟒袍是皇帝和一些高级官员常穿的外袍,用金丝、珠片、玉石等装饰,极富华贵感。

清代官服的制作工艺也非常精细。

官服的面料主要有细缎、丝绸和锦缎等。

细缎是清代官服的常用面料,柔软光滑,质地轻薄,适合制作夏季官服。

丝绸是官服中的高档面料,光泽度高,质感细腻,适合制作冬季官服。

锦缎是官服中的装饰面料,色彩丰富、花纹精致,可以用来镶边、点缀和刺绣。

官服的制作工艺包括剪裁、缝制、刺绣和装饰等多个环节,需要经过精心设计和繁琐的手工操作。

总体而言,清代官服设计体现了中国古代官服的庄严肃穆和华丽豪华的特点。

其设计风格既继承了明代官服的传统,又融入了满族服饰元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清代官服。

清代官服通过颜色和细节的运用,展示了官员的身份和地位。

官服的制作工艺精细考究,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对服饰的重视和细致的手工技艺。

清代官服设计风格的独特性和工艺的精湛性,使其成为中国历史上官员服饰的重要代表之一。

清朝服饰的等级制度

清朝服饰的等级制度

清朝服饰的等级制度篇一:清朝的官吏等级和衣服清朝的官吏等级和衣服一、品级(级别)1、正一品1)文京内官:太师、太傅、太保、殿阁大学士(相当于政治局CW)文京外官:无2)武京内官:领侍卫内大臣、掌銮仪卫事大臣。

武京外官:无2、从一品1)文京内官: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少师、少傅、少保、各部院尚书(部长)、都察院左右都御使(最高检查院长)、协办大学士(政治局W员)。

文京外官:加衔总督2)武京内官:九门提督(卫戍司令)、内大臣。

武京外官:将军、都统、提督。

****以下以a表示文京内官,b表示文京外官,c表示武京内官,d表示武京外官****3、正二品a: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内务府总管、銮仪使、大理院正卿。

b:各省总督、漕运总督、河运总督。

c:八旗护军统领、(左、右)翼前锋统领。

d:副都统、总兵。

4、从二品a:内阁学士、散秩大臣、翰林院掌院学士、各部院左右侍郎。

b:巡抚、布政使司布政使。

c:无 d:副将。

5、正三品a:都察院左右副都御使、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上驷院卿、大理院少卿、太常寺卿。

b:顺天府尹、奉天府尹、按察使、步军翼尉、各省提学使。

c:一等侍卫、火器营翼长、健锐营翼长、前锋参领、护军参领、骁骑参领、武备院卿、参领。

d:城守尉、参将、指挥使。

6、从三品a:太仆寺卿、光禄寺卿。

b:都转盐运使司盐运使、参政道。

c:包衣护军参领、包衣骁骑参领、王府一等侍卫。

d:游击、下五旗参领、协领、指挥同知、宣慰使、土游击。

7、正四品a:通政使司副使、鸿胪寺卿、大理寺少卿、太常寺少卿、太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都察院六科给事中。

b:顺天府丞、奉天府丞、各省守巡道员、盐法道、副使道。

d:防守尉、佐领、都司、指挥佥事、宣慰使司同知、土都司、兵备道、代本。

8、从四品a:内阁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讲学士、光禄寺少卿、国子监祭酒。

b:知府、土知府、都转盐运使司运同、参议道。

c:城门领、包衣护军副参领、包衣骁骑副参领、包衣佐领、四品典仪。

清朝礼服纹样等级分类

清朝礼服纹样等级分类

清朝礼服纹样等级分类
清朝礼服纹样的等级分类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补子:文官绣禽,武官绣兽。

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鸂鶒,八品鹌鹑,九品练雀。

一品麒麟,二品狮,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六品彪,七至九品均用海马。

这些补子图案是用来区分清朝官员身份地位和社会等级的重要标志。

2. 顶戴:官员帽顶顶珠的色彩与质料的不同,朝珠须五品以上及内廷官员才可以服用,依据品级的不同质料也有所变化。

3. 腰带:皇帝本支用黄带,伯叔兄弟之支用红带,其他均用石青或蓝色。

4. 蟒袍:三品以上九蟒,四至六品八蟒,七至九品五蟒。

这些纹样和饰品都是封建等级制度在服饰中的外在显现。

清朝颜色与等级制度

清朝颜色与等级制度

清朝颜色与等级制度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颜色与等级制度是其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清朝的颜色与等级制度可以追溯到早期中国的黄帝时代,经历了不断演变和发展,最终在清朝时期达到了较为完善的形式。

清朝的颜色与等级制度主要包括四个等级,即黄、蓝、白和红。

这四个等级对应着不同的社会地位和特权。

黄色是皇帝的专用颜色,代表着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地位。

皇帝穿着黄色的龙袍,象征着其神圣和至尊的地位。

蓝色是贵族的颜色,代表着高贵和荣耀。

贵族身穿蓝色的服装,展示其高贵血统和社会地位。

白色是士人的颜色,代表着清廉和纯洁。

士人穿着白色的衣袍,象征着他们的学识和道德修养。

红色是劳动人民的颜色,代表着勤劳和普通。

平民百姓多穿红色的衣物,反映出他们的辛勤劳作和普通民众的身份。

清朝的颜色与等级制度在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它既是社会地位和身份的象征,也是社会秩序和稳定的保障。

每个人都清楚地知道自己所处的等级和地位,从而能够在社会中发挥相应的作用。

这一制度不仅有助于维持封建社会的稳定和秩序,也有助于鼓励人们的奉献和进取心。

皇帝的黄色象征着他的权威和能力,贵族的蓝色代表着他们的荣耀和光荣,士人的白色象征着他们的道德修养和学识,而平民的红色体现了他们的辛勤劳动和普通人的价值。

然而,清朝的颜色与等级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

首先,这种制度限制了人们的自由选择和发展。

每个人的地位和等级都是一生固定的,很难改变。

其次,这种制度还存在着世袭和裙带关系的问题,导致了社会不公平和特权阶层的形成。

最后,这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限制了人们的创新和变革。

总的来说,清朝的颜色与等级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社会秩序维护和身份确认的作用,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

这一制度的废除也成为了清朝衰亡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

然而,清朝的颜色与等级制度仍然对我们今天的社会有一定的启示意义,提醒我们要重视社会公平和平等,并努力创造一个更加开放和包容的社会。

清代宫廷服饰的分类介绍

清代宫廷服饰的分类介绍

清代宫廷服饰的分类介绍
清代宫廷服饰丰富多样,根据用途、场合以及等级划分,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 朝服:主要用于正式的朝廷典礼、祭祀等重要场合,包括皇帝、皇后、皇子、公主及文武百官的服饰。

皇帝朝服中最隆重的是十二章纹龙袍,配有冕旒、蔽膝等配件,象征皇权的至高无上。

2. 吉服:又称燕居服或常礼服,比朝服略为随意,用于节庆、宴乐等相对轻松的皇家活动。

如皇帝的龙褂、吉服冠、吉服带,皇后的吉服袍、吉服冠等。

3. 常服:又称常朝服,是宫廷日常穿着的服饰,相对于朝服和吉服更为简洁。

如皇帝的常服袍、常服褂,皇后的常服旗袍等。

4. 行服:专指外出巡幸、狩猎等活动时穿着的服装,特点是轻便实用。

如行褂、行袍等。

5. 雨服:顾名思义,是下雨天或湿气较大的环境下穿着的防水服饰,如雨衣、雨帽等。

6. 戎服:即军事装备,是皇室成员在指挥军队或参加军事活动
时所穿的服装,包括铠甲、战袍、战靴等。

7. 便服:指的是非正式场合下的日常休闲服装,包括袍、褂、衫、裤等多种样式。

清朝文武官服集锦,所有的官阶一目了然(1-9品文武补服)

清朝文武官服集锦,所有的官阶一目了然(1-9品文武补服)

清朝文武官服集锦,所有的官阶一目了然(1-9品文武补服)
补服是一种饰有官位品级徽识的官服,或称补袍。

图案主要缝缀在官服的前胸和后背上的,正因为有了这样的补子,才称补服。

在清代官服中是穿用场合最多,时间最长的一种,而表示官阶差异最明显的地方,就是文官绣有文禽、武将绣有猛兽纹饰的“补子”。

明代和清代“补子”的差别,除了部分动物不同外,就是明代的“补子”前后都一样,而清代的“补”前面的部分是将其图案分成两半。

清代官制设置严谨、细密。

无论文官、武将均设置九品十八级,也就是所谓的“正”、“从”。

.。

清朝的服饰与礼仪文化

清朝的服饰与礼仪文化

清朝的服饰与礼仪文化清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服饰与礼仪文化具有独特的魅力。

清朝的服饰注重形象的彰显与身份的标识,而礼仪文化则体现了尊卑有序的社会等级体系。

本文将就清朝的服饰与礼仪文化进行探讨。

一、清朝的服饰特点1.1 男性服饰清朝男性服饰以蟒袍、孝服和冠帽为主要特点。

蟒袍是指官员们在重要场合穿着的袍子,其材质讲究,种类繁多,代表了不同官职的身份差别。

孝服是封建礼教的表现,是为了表示儿子对父母孝道的尊重。

清朝男性平常生活中常常穿着单薄的长袍,其颜色和图案上的花纹也代表了身份等级的不同。

1.2 女性服饰清朝女性服饰以旗袍为代表,具有简洁、优雅的特点。

旗袍采用直身裙的形式,通过丝绸、麻织品等材质的运用,展现出女性温婉、秀美的形象。

旗袍的款式、颜色和图案也反映了女性的婚姻状态和地位。

此外,女性还佩戴发髻、饰钗等头饰,以及各种珠宝首饰,以突显自身的华贵与高雅。

二、清朝的礼仪文化2.1 宗教礼仪清朝宗教礼仪以儒教为主导,儒家礼制贯穿于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方方面面。

皇帝作为众人崇拜的对象,具有至高无上的威信,其登基、祭天、祭祖等重要仪式都按照精确的程序进行。

此外,清朝还奉行道教与佛教,皇帝与官员们也会参与到相关仪式中,表达对神灵的崇拜和敬畏。

2.2 家庭礼仪清朝家庭礼仪强调尊卑有序,讲究孝道。

尊卑有序的原则反映在家族中的各级亲属关系中。

家庭中的长幼有序,尊长者、名分分明是封建社会家庭中最基本的礼仪要求。

家族中的各种仪式活动,如祭祀祖先、庆贺生日等,也要进行严格的礼仪程序。

2.3 民俗礼仪在清朝,民众在日常生活中也注重各种民俗礼仪。

例如,结婚仪式中,会按照一定的程序举行婚礼、拜天地、敬茶等仪式,体现了对婚姻的重视和敬重。

除了婚礼,过年、祭祀、祭祖等传统节日和活动中,也有严格的礼仪规范,以此传承和弘扬民众的传统文化。

三、清朝服饰与礼仪的影响清朝的服饰与礼仪文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1 服饰影响清朝的服饰风格和款式,对现代的时尚产生了一定的启发。

清朝官职分配

清朝官职分配

清朝官职分配.txt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我们手里的金钱是保持自由的一种工具。

女人在约会前,一定先去美容院;男人约会前,一定先去银行。

清朝官职分配_單純啲倖福百度空间 | 百度首页 | 登录單純啲倖福有没有一种幸福能够地久,有没有一种别离不感伤!主页博客相册|个人档案 |好友查看文章清朝官职分配2009年03月27日星期五 21:37一、清朝内阁与军机处的设立1.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废除清统治者入关前,曾有“议政王大臣会议”,由八旗的诸王和总理旗务大臣组成,凡朝廷的军国大政,都要由它讨论和决策。

这说明,议政王大臣会议是满洲贵族控制朝政、维护自己利益的特权机构,这必然同封建的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发生矛盾和冲突。

所以清王朝统一中国后,封建皇帝便通过允许蒙、汉大臣参加议政和设立内阁等办法,逐步削弱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并最终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明令正式予以裁撤。

2.清内阁的设立清朝入关前,朝廷设有内三院,即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分掌记注皇帝起居、编立史册、撰写实录、草拟国书制敕及为皇帝进讲等。

内三院设大学士、学士等,可参预国家机要。

顺治十五年(1658年),清朝改内三院为内阁,设大学士,加殿阁头衔,满汉各半。

并且仿照明朝制度,规定凡各处官员上呈的奏章,先由内阁代拟批旨(替皇帝拟出几种处理意见),再进呈皇帝;对于皇帝的诏令,也由内阁下达六部等衙门执行。

开始时,由于规定大学士仅为五品官,至使内阁的权势反而低于原内三院。

但是由于清朝皇帝利用内阁抑制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势,使内阁的地位不断得到提高。

雍正时,内阁大学士的官位品级升为正一品,成为朝廷的最高级官员了。

不过,自军机处成立后,取代了内阁的许多职权,内阁官员也只是处理一些例行公事了,这时的“大学士”也成了文臣的一种荣称。

3.关于南书房南书房在乾清宫的南庑,原是康熙皇帝读书之处,后来又选召翰林等官入内当值,称为“南书房行走”。

康熙皇帝在闲暇时,便由他们陪侍赋诗作画等,进而参预机务,秉承皇帝旨意,起草诏令,一度成为发布政令之所在。

【转】清朝的官服与等级(附图)

【转】清朝的官服与等级(附图)

【转】清朝的官服与等级(附图)转自:百度知道搜集者:固伦和孝公主花翎翡翠翎管作为现代收藏品,在历次大型拍卖会中均表现不俗。

花翎是清代官员的冠饰,用孔雀翎毛饰于冠帽后,以翎眼多者为贵。

翎管,就是用来插孔雀翎子并使之与冠帽连接的附属饰件。

要了解翎管的价值,就有必要先了解清代的花翎制度。

清朝最看重花翎,就如古代的“珥貂”一样,例应随官秩(官职高低)戴翎。

宗室中,以贝子戴三眼花翎,最为尊贵;镇国公戴双眼花翎,为稍次,镇国将军等戴单眼花翎,而亲王、郡王虽然爵位比以上更为尊崇,非蒙皇上特赐不能戴花翎,而且已经赐有花翎者,遇到朝冠晋见时仍不能戴用。

凡是由皇子分封的亲王、郡王都不赐戴花翎,这是因为戴花翎是“臣僚之冠”,而亲王、郡王、皇子等乃宗室贵位,戴翎子由有“纡尊”之嫌。

清代有品位的官员之例有花翎者,内廷王、御前大臣、领侍卫内大臣、直省将军、内大臣等以及领侍卫府官、满员(满族官员)五品以上皆冠戴孔雀花翎,六品以下者只能戴褐羽蓝翎,也就是俗称“野鸡翎子”了。

清代的亲王、郡王中赏戴花翎的,仅见于乾隆朝。

当时顺承勤郡王名叫泰斐英阿,因为当了前锋统领,便向皇祖乾隆乞赐花翎。

乾隆说,花翎是贝子之制,诸王戴了就会失制。

军机大臣傅恒就代为说情:郡王年幼,想戴花翎玩儿,以为美观。

乾隆这才答应了,同时赐给另一位皇孙三眼花翎,说:都是孙辈,以为美观可也。

可知当时诸王想皇上赐戴花翎,并非为了追赶时髦。

清代勋臣中,功勋卓著或恩宠有加者,仅仅能够得到皇上赏赐的双眼花翎。

比如贤相傅恒、权相和坤、福康安(傅恒之子)等,都只得到双眼花翎,而且,清代定制,外任文职官员无赏花翎者。

只是到乾隆朝,有一位叫方承观的直隶知府,受到皇上特别眷爱,古北口大阅兵时,就特乞皇上赏戴花翎,乾隆笑道:“像你这这样矮小侏儒样子,都爱戴花翎呀?!”就赏赐给了他。

此后,外任各省总督、巡抚等大员,也就屡有蒙恩赐花翎的了。

外任武臣中,非军功卓著不可蒙赐花翎。

康熙时,福建提督施琅收复台湾,诏封靖海侯,子孙世袭,而施琅却上疏辞侯,恳请皇上赐花翎。

清朝官袍等级划分

清朝官袍等级划分

清朝官袍等级划分
清朝官袍的等级划分如下:
一品官袍:颜色为黄色,袍身上有九条云龙和五只凤凰,还有金丝绣花。

只有皇帝和皇后可以穿着。

二品官袍:颜色为红色,袍身上有七条云龙和五只凤凰,还有金丝绣花。

只有太子、皇子、皇帝的亲属和特殊高级官员可以穿着。

三品官袍:颜色为紫色,袍身上有五条云龙和五只凤凰,还有金丝绣花。

只有少数高级官员可以穿着。

四品官袍:颜色为蓝色,袍身上有三条云龙和五只凤凰,还有金丝绣花。

普通高级官员可以穿着。

五品官袍:颜色为绿色,袍身上有一条云龙和五只凤凰,还有金丝绣花。

普通中级官员可以穿着。

六品官袍:颜色为黄褐色,袍身上有一只凤凰和金丝绣花。

普通低级官员可以穿着。

七品官袍:颜色为灰色,袍身上无图案。

普通下级官员可以穿着。

清朝的服饰与礼仪

清朝的服饰与礼仪

清朝的服饰与礼仪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服饰与礼仪体现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清朝的服饰讲究装饰丰富、颜色华美,而礼仪则强调官员身份的尊贵与权威。

本文将深入探讨清朝的服饰与礼仪,展现这一时代的独特风貌。

一、清朝的服饰清朝的服饰以宫廷装束及民间传统服饰为主要特征。

宫廷装束主要由皇族、官员和宫女所穿戴,其特色在于华丽豪华。

皇族的服饰使用丝绸和贵重的面料,绣有金银丝线,配以珠宝和玉器装饰,富丽堂皇。

而官员们则穿着袍袖绘有龙纹的官袍,带有不同等级的珠宝饰品,以显示其身份地位。

民间传统服饰则强调实用与舒适。

男子穿着长衫、长裤、单襟袍等服饰,以黑色为主,衣襟盖住胸前,象征顺从。

女子则穿着旗袍、褙子、对襟长袍等,以亮丽的颜色为主,搭配不同花纹的蝙蝠、花鸟等刺绣,展现出女性的柔美和优雅。

二、清朝的礼仪清朝的礼仪注重等级之分,官员和皇族有着严格的规定,体现了封建等级制度的严谨性。

在封建制度下,以尊卑有别为原则,官员与皇族之间存在明确的礼节要求,同时也对民众的行为进行规范。

官员的礼仪在于宣示地位和权威。

他们要穿戴特定的服饰,如嵌有官职徽章的官帽和官袍等。

在日常公务活动中,他们必须遵守一系列的礼仪规定,如行走、鞠躬、跪拜、问候等。

在接待外交使节时,礼仪更加庄重隆重,以向外界显示皇朝的尊严和威仪。

而皇族成员则承载着更为严格的仪式和礼节。

皇帝是天下至尊,他的举止和言行都受到严格的规定。

皇帝的出巡和临幸等活动都要经过一系列的仪式,繁琐而隆重。

除此之外,朝见皇帝也有特定的礼仪要求,如磕头、叩拜、跪拜等,以表达臣民对皇帝的尊敬之情。

三、服饰与礼仪的关系清朝的服饰与礼仪息息相关,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

服饰的华美与规定的礼仪一起彰显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和权威性。

通过皇帝和官员特定的服饰和礼仪规则,人们可以快速辨认出他们的地位和身份,从而确立封建体制的稳定。

同时,服饰与礼仪也体现了尊卑有别的观念。

皇室和官员的服饰与礼仪要求更加严格,反映了他们在等级制度中的高位和特殊地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朝的等级与服饰清朝顶戴花翎清代男子的官帽,有礼帽、便帽之别。

礼帽俗称“大帽子”,其制有二式:一为冬天所戴,名为暖帽;一为夏天所戴,名为凉帽。

暖帽的形制,多为圆型,周围有一道檐边,材料多为皮制,也有用呢制、缎制及布制的,视其天气变化而定。

颜色为黑色为多。

皮毛之类也有分别。

最初,以貂鼠为贵,其次为海獭,再次为狐,其下则无皮不用。

由于海獭价格昂贵,后用黄狼皮染黑代替,名为骚鼠,时人争相仿效。

康熙年间,一些地方出现一种剪绒暖帽,色黑质细,宛如骚鼠。

由于此类价格低廉,一般学士都乐于戴用。

暖帽中间还装有红色帽纬,或以丝制等。

帽子的最高部分,装有顶珠,材质多以红、兰、白、金等色宝石。

按照清朝礼仪:一品官员顶珠用红宝石,二品用珊瑚,三品用蓝宝石,四品用青金石,六品用砗磲,七品用素金,八品用阴文镂花金,九品阳文镂花金。

顶无珠者,即无品级。

如果清朝官员犯法。

在革去官职的同时,必须将帽上的顶珠取下,表示已不带官职。

顶珠是区别官职的重要标志,按清礼仪。

顶戴袍饰补子(文/武)一品红宝石九蟒四爪仙鹤麒麟二品珊瑚九蟒四爪锦鸡雄狮三品蓝宝石九蟒四爪孔雀悍豹四品青金石八蟒四爪雪雁猛虎五品水晶及白色琉璃八蟒四爪白鹇棕熊六品砗磲及白色琉璃八蟒四爪鸬鹚彪七品素金顶五蟒四爪紫鸳鸯犀牛八品阴纹缕花金五蟒四爪鹌鹑犀牛九品阳纹镂花金五蟒四爪练雀海马无顶珠者无官品;二为凉帽,无檐,喇叭式,初期扁而大,后期小而高,用藤、篾席,外裹绫罗,多为白色,也有湖色、黄色,上缀红缨顶珠。

清朝的礼帽,在顶珠下有翎管,质为白玉或翡翠,用以安插翎枝。

清翎枝分蓝翎和花翎两种。

蓝翎为鹖羽所做,花翎为孔雀羽所做。

花翎在清朝是一种辨等威、昭品秩的标志,非一般官员所能戴用;其作用是昭明等级、赏赐军功,清代各帝都三令五申,既不能簪越本分妄戴,又不能随意不戴,如有违反则严行参处;一般降职或革职留任的官员,仍可按其本任品级穿朝服,而被罚拔去花翎则是非同一般的严重处罚。

花翎又分一眼,二眼,三眼,三眼最尊贵;所谓“眼”指的是孔雀翎上的眼状的圆,一个圆圈就算做一眼。

蓝翎是与花翎性质相同的一种冠饰,又称为“染蓝翎”,以染成兰色的鹖鸟羽毛所作,无眼。

赐予六品以下、在皇宫和王府当差的侍卫官员享戴,也可以赏赐建有军功的低级军官。

鹖鸟生性好勇斗狠,至死不却,武士冠上插鹖翎,能够显示武士的英勇,到也贴切。

在清朝初期,皇室成员中爵位低于亲王、郡王、贝勒的贝子和固伦额附(即皇后所生公主的丈夫),有资格享戴三眼花翎;清朝宗室和藩部中被封为镇国公或辅国公的亲贵、和硕额附(即妃嫔所生公主的丈夫),有资格享戴二眼花翎;五品以上的内大臣、前锋营和护军营的各统领、参领(担任这些职务的人必须是满洲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这上三旗出身),有资格享戴单眼花翎,而外任文臣无赐花翎者。

由此可知花翎是清朝居高位的王公贵族特有的冠饰,而即使在宗藩内部,花翎也不得逾分滥用;有资格享戴花翎的亲贵们要在十岁时,经过必要的骑、射两项考试,合格后才能戴用。

但后来花翎赏赐渐多,就不一定经过考试了。

花翎如此高贵,故此在清朝特别被人重视、向往。

福建水师提督施琅在降清后被赐籍汉军镶黄旗,平台后力辞靖海侯而恳求照前此在内大臣之列赐戴花翎,康熙特旨许之;后乾隆帝下明诏,不但上述亲贵大臣可以戴用,如有显赫军功者也可以戴用。

皇帝赐给臣下花翎是非常审慎的,乾隆至清末被赐三眼花翎的大臣只有傅恒、福康安、和琳、长龄、禧恩、李鸿章、徐桐七人,被赐双眼花翎的约二十余人,这在当时是千古犹荣的恩宠。

清朝爵位中最为显贵的亲王、郡王、贝勒,按清初的规定是不戴花翎的;但乾隆年间,许多人以兼任内大臣等职务为由乞翎,因此之后亲王、郡王、贝勒开始佩戴三眼花翎。

得到花翎的也有特例,如道光帝得知擒获在新疆叛乱的张格尔后,即赏报捷音者戴花翎、军机处行走;道光后期,花翎的赏赐范围渐大,各方面对国家有功之人均可赏戴花翎;而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因国库空虚,竟有了捐翎的例制,花翎为7000两实银,蓝翎为5000两实银!文官品级品级官职正一品太师,太傅,太保,大学士从一品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各部院尚书,督察院左,右都史正二品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省总督,各部院左,右侍郎.从二品各省巡抚,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时,各省布政使.正三品督察院左,右副都于是,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顺天府尹,奉天府尹,各省按察使.从三品光禄寺卿,太仆寺卿,各省盐运使.正四品通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鸿胪寺卿,太傅寺少卿,各省道员.从四品翰林院侍读学士,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内阁侍读学士,各省知府.正五品左右春房左右庶子,光禄寺少卿,钦天监监正,六科给事中,各部院郎中,各府同知,直隶知州从五品鸿胪寺少卿,各道监察御使,翰林院侍读,侍讲,各部院员外郎,各省知州.正六品国子监司业,内阁侍读,左右春房左右中允,各部院主事,京府通判,京县知县,各省通判.从六品左右春房左右善赞,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州同正七品翰林院编修,各部院七品笔贴士,顺天府学教授,训导,京县县丞,外县知县,各府学教授.从七品翰林院检讨,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国子监博士,直隶州州判,州判.正八品太医院御医,各部院八品笔贴士,外府经历,外县县丞,州学正,县教谕.从八品翰林院典簿,府,州,县训导.正九品各部院九品笔贴士,县主簿.从九品翰林院侍诏,刑部司狱,州吏目,巡检.未入流京,外县典吏,驿丞,和泊所所官武将品级品级官职正一品领侍卫内大臣从一品将军,督统,提督正二品副督统,总兵从二品副将正三品参将从三品游击正四品都司从四品城门领正五品守备从五品守御所千总正六品门千总,营千总从六品卫千总正七品把总从七品盛京游牧副尉正八品外委千总从八品委署骁骑尉正九品外委把总从九品额外外委皇室人员前胸/后背两肩皇子正龙正龙亲王正龙行龙郡王行龙行龙贝勒正蟒无贝子行蟒无注:1、凡昂首竖尾,状如行走的龙纹称行龙;盘成圆型的龙纹统称团龙,又分正龙和坐龙:头呈正面称正龙,侧面称坐龙。

2、龙与蟒的主要区别在于龙为五爪,蟒为四爪。

帽子清朝改历代的朝冠为礼帽,礼帽又称为「顶子」或称为「顶戴」、「顶戴花翎」。

礼帽分为两种,一种为夏天戴的凉帽,另一种为冬天所戴的暖帽,每年三月开始戴凉帽,八月换戴暖帽。

凉帽为喇叭形,无檐,多用藤、篾席,外裹绫罗,多为白色、湖色或黄色,上缀红缨顶珠。

暖帽为圆形,有一圈檐边,多用皮、呢、缎、布制成,多黑色,中有红色绒线所制成的帽纬、帽子最高处有顶珠。

顶珠的质料和颜色的不同,代表了官员的品级的不同,清政府规定一品为红宝石,二品为珊瑚,三品为蓝宝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六品用砗磲,七品为素金,八品用阴纹缕花金,九品为阳纹镂花金,无顶珠者无官品。

雍正八年(1730年),更定官员冠顶制度,以颜色相同的玻璃代替了宝石:一品为红色明玻璃,二品为红色涅玻璃,三品为蓝色明玻璃,四品为蓝色涅玻璃,五品为白色明玻璃,六品为白色涅玻璃,七品以下仍然用金色顶戴。

在顶珠之下有一枝两寸长短的翎管,多用玉、翠、珐瑯或花瓷制成,用以安插翎羽。

翎羽又分花翎和蓝翎两种。

花翎是带有「目晕」的孔雀翎,「目晕」又称为「眼」,在翎的尾端,有单眼、双眼、三眼之分,翎眼越多说明功勛越高。

蓝翎为鹖羽制成,蓝色,羽长而无眼,较花翎等级为低。

顺治十八年(1661年)的《大清会典》曾对花翎作出规定,即亲王、郡王、贝勒以及宗室等一律不许戴花翎,贝子以下可以戴。

以后制定:贝子和固伦额驸(即固倫公主的丈夫)戴三眼花翎;镇国公、辅国公、和硕额驸(即和碩公主的丈夫)戴双眼花翎;内大臣,一、二、三、四等侍卫、前锋营和护军营的各统领、参领(必须是满洲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这上三旗出身)等均戴單眼花翎。

蓝翎一般都赐予六品以下、在皇宫和王府当差的侍卫官员享戴,也可以赏赐建有军功的低级军官。

皇帝赐给臣下花翎是非常审慎的,乾隆至清末被赐三眼花翎的大臣只有傅恒、福康安、和琳、长龄、禧恩、李鸿章、徐桐七人,被赐双眼花翎的约二十余人。

朝服皇帝清代皇帝服饰有朝服、吉服、常服、行服等种类。

皇帝的龙袍以明黄、金黄或杏黄等亮黄色为主色,上绣九条龙,但以实物来看前后只有八条,实际上被绣在衣襟里面,一般不易看到。

这样一来,每件龙袍实际即为九龙,而从正面或背面单独看时,所看见的都是五龙,与九五之数正好相吻合。

龙袍下摆则绣着许多弯曲的线条,名为水脚。

水脚之上,还有许多波浪翻滚的水浪,水浪之上,又立有山石宝物,俗称「海水江涯」,它除了表示绵延不断的吉祥含意之外,还有「一统山河」和「万世升平」的寓意。

亲王清代亲王的朝服一般都是龙袍,而贝勒是蟒袍。

关于蟒、龙的区别,历来没有明确的答案。

一般根据《野获编》「蟒衣为像龙之服,与至尊(即皇帝)所御(龙)袍相肖,但减一爪」及《大清会典》中「凡五爪龙缎立龙缎团补服……官民不得穿用。

若颁赐五爪龙缎立龙缎,应挑去一爪穿用」的禁例,得出五爪为龙,四爪为蟒的结论。

亲王的朝服的颜色只能用土黄或者暗黄,不能是明黄,而龙必须是盘龙或者降龙,不能是升龙或者正龙。

亲王朝服的下摆也绣有「海水江涯」。

亲王补服图案:身前身后五爪正龙各一团,两肩五爪行龙各一团郡王补服图案:身前身后两肩五爪行龙各一团贝勒补服图案:身前身后四爪正蟒各一团贝子补服图案:身前身后四爪行蟒各一团镇国公、辅国公补服图案:身前身后四爪正蟒各一方公爵、侯爵、伯爵补服图案:身前身后绣九蟒官员清代官员的朝服沿袭明朝[來源請求],上有一块方形图案称为补服。

补服又分为文、武两种。

文官: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鸂鶒,八品鹌鹑,九品练雀。

武官:一品麒麟,二品狮,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六品、七品彪,八品是犀牛,九品海马。

另外,御史与谏官均为獬豸。

详《清通典礼嘉四》。

补子上除了有飞禽走兽外,还绣有海水和岩石的图案,寓意「海水江崖,江山永固」的意思。

补服均是由南京、苏州、杭州即江南三织造订做进贡的,用料讲究,做工精良,尺寸、图案都有严格规定,官员不能私自改变身上与其品级相对应的官服。

朝珠朝珠是由佛教的念珠演化而来,是由于清代皇帝祖先信奉佛教。

朝珠通常由身子、佛头、背云、纪念、大坠、坠角六部分组成,每串朝珠的珠数都严格规定为108颗。

「佛头」共有4颗,色泽和大小一致,直径比朝珠大一倍左右,每隔27颗珠子加入一个「佛头」,将108颗朝珠四分,也称之为「分珠」,据说是寓意四季。

朝珠顶部的那颗佛头上,连缀一塔形「佛头塔」,其穿孔的方式为倒置的「T」字形,即把朝珠的两头各从对穿的孔的一头穿进,然后都从中间上部的孔中穿出,合二为一。

佛头塔的顶端用阔丝带系缀有一块宝石大坠子,大坠上端还垂有一块宝石,称之为「背云」。

葫芦状佛头塔的两侧又有三串小珠串,每串10粒,珠串的末端各有用银丝珐琅裹着宝石的小坠角,称为「纪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