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经验:乡村振兴的四大服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典型经验:乡村振兴的四大服务
当前,在苏南农村小康社会初步建成,在环境约束更严、工业项目受限,农民诉求增多的背景下,农村基层组织如何转变观念、创新乡村治理方式、提高公共服务效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是苏南农村继续率先发展面临的现实课题。
常熟市虞山镇中泾村围绕推进乡村治理、促进转型升级进行了创新实践。面对土地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双重约束”、乡村发展与文明治理的“双重任务”,中泾村紧扣村庄生态美丽、村民富裕文明目标,探索“以文明治理为基础,以科学服务为先导”的新路子,通过做好“四大服务”,着力提高乡村治理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匹配程度,初步破解了乡村快速发展过程中“老办法不能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会用”的难题,有效推进了乡村治理创新与乡村文明发展。2015年5月,省委副书记、市委书记XX在该村蹲点调研后,对该村做法给予充分肯定,要求其从实际出发,再接再厉,踏实创新,为苏南新农村建设做出范例。
中泾村的“四大服务”是其乡村治理创新的核心,主要做法如下。
规划服务
苏南农村率先进入小康社会,以往发展中的粗放型、碎片化矛盾也首先体现出来。解决发展中的烦恼需要系统化、规范化治理。做好规划服务,避免建设折腾,是农民的殷切期盼,也是农村的长远利益所在。近几年,中泾村根据所处区域与常熟市的发展要求,在广泛征求民意、尊重专家论证的基础上,聘请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等专业设计团队,高起点制定全村布局规划、新农村空间规划、都市农业规划等中长期
发展规划,将经济目标、产业发展、土地使用、环境美化等内容用相互衔接的蓝图确定下来。与之相匹配,依据“富强中泾,美丽中泾,文明中泾”的发展目标定位,导入新农村品牌形象战略体系等软科学管理方式。村“两委”通过民主座谈、合理化建议、宣传走访等形式,让村民看到发展前景,增强发展信心,激发共建责任。对此,许多村民从开始时的“不理解有意见”转变为一致称赞全力支持。以往许多村庄也搞建设,也做规划,但是只图眼前不顾长远,而且“一任一个调,一人一个号”,结果是财力物力投入不少,乡村治理仍然在原地打转,村民不满意。现在全村中长期规划落地,人接班,事接茬,一张蓝图干到底,保证了村庄建设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再也不用担心人走政息、一套班子一种做法的“刮风式”治理了。提高乡村治理有效性就该这样为农民长远利益着想,切实做好规划服务。
产业服务集体经济实力强曾经是“苏南模式”的一大特征,但乡镇企业普遍改制后,集体经济进入调整期,村级集体“统一经营”功能有所削弱,导致乡村公益事业、生态治理进展缓慢。中泾村“两委”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有相当的社区治理资金作支撑,其重要途径就是要跳出单一的“工业思维”,创新产业产能综合服务,增进内生动力,拉动集体经济健康发展。为此,该村对接毗邻工业科技园,组建富民合作社,由村委、村民合股出资修建36000平方米的集体宿舍、物业、商业用房,既壮大集体财力,又让村民分红获益;跳出“无工不富”的思维模式,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仅2015年就关停六家环境影响大、效益贡献小的落后企业,通过对闲置用地复耕复垦,腾笼换鸟,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土地收入;利用耕地连片优势,先后投入2100万元建设23万平方米连栋标准大棚,以及对接高标准的“万顷良田”工程,建成全镇都市生态农业产业园核心区,做实载体,筑巢引凤,成功引进二十家农业龙头公司、农业专业合作社入驻,开发出火龙果、甜樱桃、蝴蝶兰、玫瑰花、黄鳝
苗等四十多种热销农产品。全面部署农业技能工程,培育农民创业创新基地,提升产业产能,一方面与农业科研院所建立战略合作体系,聘请技术专家驻村指导科学种植,为驻村农业企业和本地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系列服务。另一方面引进数十名年轻大学生、近百名果蔬种植能手,带领农民科学种田,推进数字农业、智能农业、生态农业,提高土地产出效益。目前,该村现代农业与现代服务业互动发展,经济效益不断增长。2014年,这个原来经济较为落后的行政村总收入达1817万元,村级可用财力达776万元,农民纯收入近3万元。
环境服务
村民物质生活条件改善了,更期望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群众自治组织,将本村的生态环境治理好并产生综合效益,就更能吸引全体村民参与乡村的文明治理。中泾村在2006年开始规划建设村民集中居住小区,并从2009年开始对小河浜实施改造,填埋臭水潭,清理河道,种上大批树木绿化,把原来脏乱差的垃圾场变成了“美丽花园”。把多处窑厂挖废地整治成一个个小池塘,在不收租金的前提下,请村民在池塘里放养鱼苗,使原来的臭水塘演绎为“荷塘月色”。配合省市重点交通与水利工程搬迁农户360户,进行全村环境再造,改造桥梁十多座,清理筑固所有河道。2011年开始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公益林木工程,完成绿化面积约106672平方米。2015年又与世界自然基金会合作,推出“土地生态利用”项目,实施湿地生态景观建设规划方案,向着“道路硬化、环境绿化、水质净化、夜晚亮化、家园美化”的目标迈进。环境服务也包括创业环境与公共服务环境等软环境的优化。中泾村除了坚持“四议两公开”外,还开设村民接待站、法律咨询站,建立健全党委周例会制度、党群议事会制度、党员户亮牌接受监督制度、村民小组长联络制等一系列基层治理实
践机制,探索“村居联动”机制,努力让村民与村干部“信息互通、事务共管、资源共享、难事共解”,享受到与城镇居民一样及时、便捷、周到的公共服务。
文化服务
物质上富裕了,精神上不能贫穷,“口袋要富,脑袋也要富”,这是村民群众新的期盼,也是推进乡村治理的必然要求。中泾村离城较远,过去由于公共文化设施不足,公共文化服务缺位,导致文化单调甚至荒芜的现象或多或少存在。如,部分农户动迁置换后,人住进了新房,但不文明的生活习惯依然存在,“小区绿地种蔬菜,健身器材晒衣被”。村“两委”认为,乡村发展要可持续有品位,必须强化文化引领,完善文化功能,提高农民素质,弘扬文明新风。针对村民群众的多元化文化生活需求难以满足的现状,加大对农民的文化服务,努力引导“赤脚上楼”村民变为“优雅文明”市民,并将此作为推进文明治理的重要内容与主要方式,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有规划、有载体、有保障、有骨干、有活动”。建成了500多平方米的文体活动场所,篮球场、乒乓球室、健身房、阅览室、公共电脑、棋牌室等应有尽有。每月“请戏下乡”,每季文艺汇演。村里自组“泾之韵”艺术团,自编自演文艺节目,就地取材,寓教于乐,移风易俗。坚持定期出版《中泾村报》,分发每家每户,及时传达党的方针政策,宣传新事新风。与全国闻名的蒋巷村结对,借鉴治村经验,优化乡规民约。融入新的时代要求,引导每月三次的赶集民俗展现文明化,如注重卫生、减少噪声、文明交易。专门建立中泾村发展交流微信、QQ群,加强村“两委”干部和年轻村民之间的交流,村民们遇到什么烦心事都可以在群中倾诉、有意见建议可以在群中反映,村里重要事项决策事先也能便捷地征求村民意见。目前已有近百名党员干部与青年村民加入该平台。2015年年初,在虞山镇政府的支持下,上海交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