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的边界问题-精品文档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的边界问题

[ 文献标识码]A

、问题的由来

西方近代科学在全新的意义上承继了德谟克里特

(Demokritos ,约公元前460- 前370)和伊壁鸠鲁(Epikourus, 公元前342,前270 年)“原子论”的哲学见解,并在与神学的争端中逐渐折冲出自己独特的科学还原论样式。还原论,作为传统西方思维“拯救现象”的标志性方式,不但奠基了自牛顿以来的近代自然科学,而且还奠基着西方由古至今的主要理性思想或视域――寻觅最基本的、终极的原子规律或概念。以毕其功于一役的决定论方式解释所有现象。从西方思想史研究的角度来看。这种典型的西方理性思维模式不仅是西方自然科学的基本理想和理性范式,而且也是西方人文和社会科学思维追求的理性极致。

绝对的机械理念,试图寻求绝对的精确和精密,并且充分地相信完全可以达到。特别是在我们熟知的牛顿时代。公认通过计算和实验可以建构出绝对科学的理论。当人们把这种机械“原子论” 的还原论思想推崇和信奉到了极致时,他们也同时把自己推到了极端的尴尬境地。构建理论的地基预设从根上存在不可调和的巨

大矛盾,以致整个大厦面临轰然倒塌的宿命。亚历山大?柯瓦雷(A,Koyre)在对牛顿思想的研究中就揭示了这一点。牛顿寻求设计机器般的精确,结果追寻其最终的理论支撑却是无法精确的。

原子的终极状态始终都是一个谜,原子的“旋涡”运动包含着诸多的不确定性。时至今日,科技迅猛发展,相对论、量子力学、

系统论和结构主义等相继出现且争奇斗艳,绝对的机械理念思维

趋势已大为改观确定的因果性理解已经被颠覆了! 寻求终极

的规律或概念的迷梦被打破,决定论的方式的局限不断显露,取

而代之的是更贴近实际的相对论方式慢慢盛行。大卫?休谟(DavidHume, 1711—1776)首先质疑原子论、还原论思想,使西

方思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提出了其对因果性问题的见解。

爱因斯坦的“统一场论”和相对论也在不断反证着原子论、还原

论的局限。维特根斯坦(Wittgenstein , Lud—wig , 1889〜1951)

也从前期的还原论思想(如原子论、原子命题等理论)转入了整体

论维度(如语言游戏和家族相似等理论) 。绝对的、纯粹的科学可能存在吗?人们开始质疑于此。

二、绝对的、纯粹的科学是不可能的

近代科学在很大程度上来说是建构于实验基础之上,通过实验得出实验者期望的实验结果,通过实验结果来肯定性地证明理论假设的绝对科学性和正确性。

两种实验,两种体现。“当时。有两种关于外分泌胰脏的实验,每一种实验又有两种体现。第一种在活体动物身上进行。第二种把整个组织放在试管中进行。在这两种情况下,做了标记( 放射性同位素) 的氨基酸被腺细胞吸收,并合成新的蛋白质”。但问题是:蛋白质是怎样从合成位点到达酶原粒,继而进入

输管道系统的呢?这一传输路径就是囊泡理论所描述的过程吗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囊泡理论采用了两种不同的实验方案,一种方案是细胞分级分离;一种方案是放射自显影。

首先说方案一。组织匀浆的差速离心法技术。“由于细胞成

分化学组成的知识首先大部分来自于分级分离的研究,所以。对这些成分的化学鉴定都具有循环的性质。但是,尽管有这种约束,对某些细胞部分的化学成分的确定,尤其是对酶原粒和微粒体的确认。都被认为是可靠的。然而。在细胞成分的鉴定中还存在着两个难题。第一个难题是。在一种纯净或相对纯净的情形中,不可能收集到所有相关的细胞片段。此外,空的或正在填空的酶原粒(缩合空泡)也无法与充满了的或成熟了的酶原粒分离开来,也不能以差速沉淀方式形成不同的颗粒沉淀分层。不能获得所要求的细胞片段便使研究受到了严格的限制――关键性的证据无法获得。匀浆化作用为细胞成分的鉴定带来了关键的不确定性。

此一来,各种细胞片段中物质所在的位置与其在完整细胞中的位置之间关系的问题,便不能有确定的解决办法。整体系统性的丧失体现在细胞匀浆化过程中各个部分之间的自然关系遭到破坏的那一后果”。

细胞质”。如果分泌出来的蛋白质并不是未受干扰的细胞

质的正常构成成分,那么问题是从细胞质中被排除的消化酶是怎样以别的方式穿过整个细胞而移动的呢?或者。除了从包围的细

胞内区室到另一细胞内区室的移动,最终会像囊泡理论所指出的

那样,这种酶能够从细胞的某一内区室中逃逸出来吗?换言之,

如果分泌出来的蛋白质是未受干扰的细胞质的正常构成成分,那

么问题是从量化角度看,囊泡理论并非全部正确,实际上可能全

然是错误的。因为,这至少意味着其他的非囊泡形式的传输路径

的存在。

再来看方案二。放射自显影技术(该种技术中两种方法掺杂

在一起:显微镜学与放射同位素的应用) 。“在放射自显影技术中,细胞的显微镜组织切片被观察到,这种切片保持着它内部成

分之间差不多整体的天然联系。样品在曝光于放射氨基酸之后,在不同的时段被多次检测。然而,在这种情况下,被标记的蛋白质的位置是通过跟踪放射自显粒来确定的。但是。从结果来看,同细胞分级分离实验一样,放射自显影技术是一种极为复杂的方法。其本身的测量和解释过程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研究者不能

只凭借寻找放射粒来解决蛋白质的位置问题”。此处的“差不

多”、“不确定性”实际上已然向我们表明着绝对、纯粹科学的不可能性。“要理解运用放射自显影技术所取得的结果的意义。

我们必须首先认识到这个方法的技术局限性。般来说,这一方

面的某些局限性是显微镜学或电子显微镜学所固有的自身局限性,而另一下局限性则是特殊地与放射自显影技术的应用相关。

因此,在对实验本身进行探讨之前,我们将先讨论一下有关这些实验的技术性问题,尤其是相对于自然状态来说样品的逼真度问题,包括对细微事物样品的恰当制备问题以及样品固定的效果和

分辨率的局限性问题。我们必须关注所建立的影像是否是对自然 对象的真实反映。我们仍然必须设法使观察物可以看得一清 楚。但是,自然之物并不是以这种目的造就的”。应然与实然并 非是对等关系。实验者臆想实验应该怎样与实验实际怎样这二者

是不可能在任何时候都一致的。 “生物学家的核心任务是要认识 活体生物的自然状态”。这里关键的是“活体生物”和“自然状 态”。在实验室中是不可能绝对科学地完成此任务的。

观察家看到的大多数事物都只能在偶然性的意义被观察到,

被观察物只是作为自然之物的一个模型而已”。 因为在实验室中

很多情况下用的是活体生物的切片而非活体生物本身,

实验室的 环境与活体生物的自然生存环境有差别, 实验中作为实验者的人 的因素必然掺杂,并且还会有其他一些偶然性在内, 因此实验的 科学性纯度不可能得以保证。“能够产生美妙视觉形式的方法, 比

起不能产生这种视觉的方法来说更能反映自然状态的真实性。

在生物学的显微观察学中,其标准通常是那种所谓的经典之 美一一几何形式之美。但是显微图像往往可能错递信息,因而具 有极大的迷惑性。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秩序和组织结构图像。 可 能隐藏了毫无规则和秩序的现象之物。秩序能够以人工的方式产

生。我们要求的越是严格一一尤其是我们检测的对象越小以及所

样品的观察愈加接近,即显微镜的放大率和分辨率愈来愈高时, 逼真度带来的问题就愈益严重”。 确定性中隐含了巨大的不确定 也即 “台匕 寻找的位置的精确性越大时一一我们就必须更加谨慎。 当我们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