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翻译本质

合集下载

20世纪翻译文学本质论与新时期方言创作观念探究

20世纪翻译文学本质论与新时期方言创作观念探究

20世纪翻译文学本质论与新时期方言创作观念探究摘要:从语言本体论的角度,通过对语言思想性功能的论述,分析20世纪翻译文学本质的“二层次”理论并对中西语言在翻译过程中的“通译”观点提出质疑。

并以此理论建构为基础,对新时期之前汉语言体系内部的方言“通兑”的误解以及新时期作家创作中全新方言观念形成的原因进行全新的阐释。

关键词:语言本体论;翻译“二层次”论;新时期;方言创作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9-0013-01一、语言“通译”的质疑:翻译本质的“二层次”论高玉将语言思想功能的控制力和决定性作用引入中西翻译文学的研究,得出了如下结论“翻译可以归结为语言问题,但绝不仅仅只是语言技巧问题,同时还是语言深层的思想思维和文化问题。

语言既是工具,又是思想本体,这是两个不同的层面,相应地,翻译作为语言问题也可以区分为两个层次,即技术层面和文化层面。

在语言作为工具的层面上,翻译是技术问题;在语言作为思想本体的层面上,翻译是文化问题。

”语言本体论认为,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根本上是语言思想层面的差异。

翻译不仅是不同语言之间外在客观形式互换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它是关于语言深层本质的思想和思维的问题。

翻译的难度并不在于语言形式外壳的转换,而在于不同思想体系和思维方式之间交流融合的巨大复杂性。

所以,“翻译对母语来说,与其说是‘转换’,还不如说是创造”。

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翻译和语言一样也存在着一个不同层次的问题。

一是技术层面,一是艺术层面。

在技术的层面上翻译是一种科学的存在,是有客观标准可以依据的。

比如英语中“star”就是中文“星星”的意思。

在这一层面上,翻译不存在思维的转换与解说。

不同的语言系统大都可以实现“通译”。

但是,在语言作为思想的层面上,翻译成为了一种创造性的艺术活动。

比如,英语中的“science”与其中文翻译“科学”之间在思维架构上是有很大不同的。

类似的词汇在英语语境中,其意义是和欧美人的历史文化语境与思维方式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翻译的本质

翻译的本质

翻译的本质翻译的本质翻译是人类交往的一种方式。

它是一种在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转移信息的重要工具。

翻译的本质在于将一种语言和文化下的信息和思想转换为另一种语言和文化下的信息和思想。

这个过程需要翻译者具备良好的语言能力,以及对两种语言和文化的深入理解。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探讨翻译的本质,包括其目的、挑战和影响。

翻译的目的翻译的目的是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障碍,使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人们能够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

在商业、政治、学术和文化等领域,翻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翻译,我们可以了解更多的世界和不同的文化,拓展我们的视野和知识面。

翻译还可以促进贸易和文化交流,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情况。

翻译的挑战翻译也面临着许多挑战。

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和语法结构的差异是翻译的主要挑战之一。

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交流方式,翻译者需要了解这些文化背景并适当地转换内容,以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可读性。

此外,语法、单词和用词习惯的差异也很重要,翻译者需要仔细考虑这些问题,以确保原始信息在翻译过程中得到恰当地呈现。

翻译的影响翻译对传播和塑造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

通过翻译,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似之处和差异会得到体现,促进了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相互学习。

此外,翻译也有助于推动文化成果的传播和普及。

对于艺术、文学、电影等领域的创意作品,翻译可以帮助它们开拓更广阔的市场,扩展受众群体。

总结翻译作为人际交往的一种方式,其本质在于将一种文化下的信息和思想转换为另一种文化下的信息和思想。

通过翻译,人们能够跨越语言和文化之间的障碍,拓展自己的知识和视野,并促进各种领域的发展和交流。

翻译也面临着挑战,需要翻译者具备良好的语言能力和文化理解能力,以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传递的效果。

翻译对文化的传播和塑造具有重要的影响,可以促进文化交流和文化成果的普及。

教案4:翻译的本质及译者角色

教案4:翻译的本质及译者角色

翻译的本质及译者角色一、翻译的本质翻译学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学科翻译学涉及语言学、符号学、文艺学、美学、社会学、心理学、信息论和数控轮、等等学科。

从语言学角度研究,翻译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

从文化角度探讨,翻译是译者将一种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文化活动。

从交接学的角度考虑,翻译成了一种跨语言、跨社会、跨文化的交际活动。

翻译是译者设法将一种语言所传递的信息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的跨文化交际行为。

(武锐:《翻译理论探索》)从这一定义可归纳出翻译活动的三个主要特征:一、翻译活动是跨语言跨文化的双重交际活动二、翻译是一种间接认识和译语表达三、翻译活动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双重特征Translation is a science.Translation is an art.Translation is a craft.Translation is a skill.Translation is an operation.Translation is a language activity.Translation is communicating.翻译学是科学,因为它是由各种理论构成的“知识体系”,其任务是“揭示”过程的“客观规律”,探求并描述关于翻译问题的客观真理,同时给翻译工作者提供“范式”或指南。

翻译是艺术,因为翻译操作的基本技能,在实际运用中必须加以创造性地发挥。

例子:Oliver Twist(Dickens)《雾都孤儿》Hamlet 《王子复仇记》Goldlion 怎么译?Benz 怎么译?(一)译者作为协调者译者作为协调者,是在两种语言文化之间进行协商、调停,在源文本与目标语读者之间搭建交流的平台,使两者之间的对话成为可能。

例如:1)鄙人、鄙校、拙文等翻译2)粽子、窝窝头Zhongzi--made of glutinous riceWowotou--steamed bread of corn or sorghum(由玉米或高粱做成的馒头)3) 龙凤呈祥/红烧狮子头(菜名)Stewed snake meat and chicken/ stewed pork ball in brown sauce(二)译者作为阐释着译者作为特殊的读者,因为本身的知识结构差异,客观环境或目的的不同,他们对文本的阐述也会有差异。

吕叔湘的翻译观

吕叔湘的翻译观

吕叔湘的翻译观吕叔湘,中国语言学家,翻译家,文学家。

他系统总结了长期从事翻译实践的经验,涉及学术、文学翻译和译文改写,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翻译观。

一、传递性_传递性是吕叔湘翻译观中重要的概念,他认为,“翻译的本质是传递。

”翻译的目的是“不失原意”地完成从原文到译文的思想、文字和情感的传递,其精神就是信、达、雅的结合。

二、正确性_吕叔湘认为,“翻译的本质是正确”。

翻译应确保原文的准确译出,而不是简单的把一种语言内容随意翻译成另一种语言,因为这会导致思维内容的偏差和歧义。

三、语言精致性_吕叔湘认为,“翻译的本质是精致”。

他强调,译作必须精致,完美,才能保证译作的艺术性和文学性。

他肯定了译者尽力在母语中去“重现原文的艺术效果”,“对于文学作品,翻译既要表达原文意义,也要传递原文艺术效果”,“翻译不是简单的英译中,而是通过艺术,传递思想”。

四、实践性_吕叔湘认为,“翻译的本质是实践”。

他强调,翻译必须根据特定文体和特定语系的实际情况,结合原文和译文的特点,根据母语习惯、词义要求等方面,运用准确、恰当、简洁的译法,从而实现精准的传递和完美的表达。

五、文本性_吕叔湘认为,“翻译的本质是文本”,即尊重原文的文本结构和文本语义。

他认为“一切翻译,最终都必须活生生地凸现在文本上,它才具备真正的价值和价值感”。

六、艺术性_吕叔湘认为,“翻译的本质是艺术”。

他认为,翻译是一种艺术,它不仅要求精确准确,也要充满“文学色彩”,并要在“流畅”上“追求造诣”,以达到完美的文学效果。

综上所述,吕叔湘提出的翻译观涵盖了传递性、正确性、语言精致性、实践性、文本性和艺术性六大本质,都是由精准、完美、传递的思想贯穿的理念,他的观点指导了今后的翻译实践,对翻译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吕叔湘先生的翻译观有强烈的实践精神,为后人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实践经验,他的观点对今后的翻译实践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的翻译理念不仅有助于提升我们的翻译技能,而且为后人提供了指导途径,传播中国文化,提升我国软实力,从而体现出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和独特性。

文本意义的诠释与翻译

文本意义的诠释与翻译

文本意义的诠释与翻译文学翻译的本质就是文本意义的理解和诠释,就是将源语文本的艺术形象移植于译语文本之中,这是文学翻译的核心问题。

翻译研究实质上就是探索和分析文本意义诠释与转换的过程和结果,就是从理论上描述和揭示运用不同的文学语言塑造同一艺术形象时应该遵守的基本原则和客观规律。

作为一门关于理解和诠释的学科,诠释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实质上也是文本的意义,其根本任务就是探索意义理解和诠释的本质特征。

就这个意义而言,当代诠释学所展现出的全新理论视野,理所当然应该视为翻译研究的他山之石。

当然,作为不同的理论学科,诠释学与翻译理论针对文本意义的研究在方式和目的上有所不同,各自关注的侧重点并非一样,这也正是我们借助诠释学理论研究翻译问题应该辩证理解诠释学理论内涵的宗旨所在,也是应该具有的科学态度和理论视域。

作为主要针对文本意义语内理解、阐释和研究的诠释学究竟为翻译研究提供了哪些基本的理论基础,这些理论为翻译视角文本意义的理解和诠释带来了哪些思想洞见,翻译过程涉及的一些理论与实践问题如何借鉴诠释学原理予以解释,文本意义的语内诠释与语际诠释有哪些不同,如何才能将诠释学理论有机地运用于文本意义的理解和诠释之中——所有这些都是翻译研究应该思考的问题。

正是基于上述这些问题,以诠释学关于文学文本的意义理解为理论基础,将诠释学原理应用性地阐释和阐释性地应用于文本意义的翻译研究中,这是本文最重要的表述方式。

同时,在诠释学基本理论框架下,根据本文研究所涉及的具体问题借鉴其他学科相关理论进行针对性的探讨,其基本观点也作为本文探讨文本意义翻译诠释的重要理论参照,这是本文的基本研究方法。

本文将运用诠释学的基本原理探讨文学翻译的核心问题,即文本意义的诠释及其翻译转换,本文始终将文本意义作为核心概念贯穿于本文的论述之中,其中对所涉及的几个重要方面,譬如意义含义的理解、文本意义的概念内涵以及主客观属性、文本意义的形态结构特征、文本意义翻译诠释的主客观因素、文本意义翻译诠释的合适度、文本意义翻译转换的特点等诸多问题,尝试以新的视角做出系统全面的探讨和阐述。

从互文性视角探讨文学翻译研究

从互文性视角探讨文学翻译研究

校园英语 /从互文性视角探讨文学翻译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王莉【摘要】互文性概念是由朱丽娅•克里斯蒂娃提出,指文本间相互指涉,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关系。

在20世纪80年代,许多学者将互文性理论引入翻译学研究,证明了互文性在翻译过程的重要性。

它旨在强调文本的含义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来自于其互文本以及整个社会文化知识体系。

本文借助对互文性和文学翻译的研究,意在讨论互文标志在文学翻译中所起的作用,及其如何以新的角度指导文学翻译。

【关键词】互文性 互文标志 文学翻译一、互文性理论源起与应用1.互文性理论的概念与界定。

朱莉娅•克里斯蒂娃在1969年出版的《符号学》一书中首先提出了互文性这一术语。

之后,不少文学理论家都提出了关于互文性的理论或者对其进行了阐释。

其中大多数都是法国批评家,如:罗兰•巴尔特、雅克•德里达、热拉尔•热奈和米歇尔•里法泰尔。

互文性理论是现当代西方主要文化理论的结晶,这些理论涉及俄国形式主义、结构主义语言学、心理分析学说、西方马克思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等。

互文性理论是在西方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思潮中产生的一种文本理论。

这一理论的倡导者们认为,由于语言是作为存在的基础,世界就作为一种无限的文本而出现。

世界上的每一件事物都文本化了。

一切语境,无论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心理学的、历史的、或神学的,都变成了互文本;这意味着外在的影响和力量都文本化了。

对互文性的界定分狭义和广义两种。

狭义的定义以热奈为代表,这种定义认为: 互文性指一个文本与可以论证存在于此文本中的其它文本之间的关系。

广义的定义以巴尔特和克里斯蒂娃为代表,此种定义认为: 互文性指任何文本与赋予该文本意义的知识、代码和表意实践之总和的关系,而这些知识、代码和表意实践形成了一个潜力无限的网络。

著名的叙事学家杰拉尔德•普林斯(Graldprince) 在其《叙事学词典》中对互文性下了一个较为清楚易懂的定义:一个确定的文本与它所引用、改写、吸收、扩展、或在总体上加以改造的其它文本之间的关系,并且依据这种关系来才可能理解这个文本。

文学翻译的各方面研究

文学翻译的各方面研究

文学翻译的各方面研究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不断加深,文学翻译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

文学翻译的研究不仅涉及语言、文学和翻译学等学科,还涉及到历史、文化、社会和心理等方面。

下面将就文学翻译的各方面研究作进一步探讨。

一、语言层面的研究文学翻译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语言互译问题。

字面翻译往往无法将原作精髓完整传达,因此需要有广泛的文学、语言和文化背景知识的支持。

在语言层面的研究中,需要考虑作者的语言风格、语言文化差异、句式和词汇的选择等方面。

翻译者需要积极学习原著的语言及相关文化背景,以便更好地将原著中的情感、情境和语言特点传递给读者。

二、文学层面的研究文学翻译还需要考虑作品整体的文学美感,翻译不仅需要传达原作的内容,还需要尽可能地传达作品的情感和氛围。

在文学层面的研究中,需要考虑诗歌的韵律、叙事的结构、语言与情境的契合等方面。

这就需要翻译者具备同样的写作素养,对原著进行深入的研究和理解。

三、文化层面的研究文化差异是影响文学翻译的重要因素之一。

文学翻译需要面对的问题就是如何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进行表达和传达原作中的情感和情节。

在文化层面的研究中,翻译需要考虑文化内涵、文化背景、文化习俗等因素。

翻译者需要具备丰富的文化知识背景,以便能够准确、恰当地将原作转化成读者所熟悉的语言和文化形式。

四、社会层面的研究文学翻译经常涉及到社会问题与文学作品的分析。

在社会层面的研究中,翻译者需要考虑原作中议题的时效性、政治性等因素。

同时,在翻译过程中也需要充分考虑受众的观念、认识和价值观念,以便更好地将原作中的观点传达给读者。

五、心理层面的研究文学翻译的本质是传达情感和思想,因此,翻译者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以便更好地把握原作中的情感表达。

在心理层面的研究中,翻译者需要考虑原著作者的心理状态、角色性格、情感表达等因素。

只有对原作中的心理表达进行深入的剖析和领悟,才能更好地将其转化成另一种文化、另一种语言的表达形式。

翻译本质探讨

翻译本质探讨

Pooty soon I’ll be a-shout’n for joy, en I’ll say, it’s all on accounts o’Huck; I’s a free man en I couldn’t ever ben free ef it hadn’t ben for Huck; Hck done it. Jim won’t ever forgit you, Huck; you’s de bes’ fren’. Jim’s ever had; en you’s de only fren’ ole jim’s got now.
翻译原三原 则”——不会提供违背原文的信息,译文语内 一致,语际也一致。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严 复“信,达,雅”的翻译标准。
谢谢观看
翻译本质探讨
——报告成员:
陈梦玲 陈天伦 程清清 单璐璐 顾会敏


从翻译的比喻认识翻译的本质
个案研究:
《哈克贝利· 费恩历险记》》(The Adventure of Huckleberry Finn)(1884)是马克· 吐温一部重要的 作品,也是美国文学史上一部影响深远的作品。小说 的中心情节是讲白人孩子哈克和黑奴吉姆如何结下深 厚友谊的故事。吉姆使用的是一种不规范的黑人英语, 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都有不少“变体”。试看 下段文字:
Hence the reason why even cardinal truths in Sociology, such as the division of labour, remain long unrecognized. That in advanced societies men follow different occupations, was indeed a generalization easy to make; but that this form of social arrangement had neither been specially created, nor enacted by a king, but had grown up without forethought of any one, was a conclusion which could be reached only after many transactions of many kinds between men had been noted, remembered, and accounted for, and only after comparisons had been made between these transactions and those taking place between men in simpler societies and in earlier times. And when it is remembered that the data for the inference that labour becomes specialized, are far more accessible than the data for most other sociological inferences, it will be seen how greatly the advance of Sociology is hindered by the nature of its subject-matter.

文学翻译

文学翻译

第一章文学翻译概述本章学习目标1.理解文学翻译的内涵和本质、文学翻译的过程和原则以及文学翻译的价值与意义。

2.结合具体文学作品,阅读分析文学语言的基本特征以及文学文本的层次结构特点。

3.了解文学译者的素质要求,广泛学习,提高文学艺术修养与文学分析鉴赏能力。

第一节文学翻译界说1.文学的涵义在西方,“文学”(literature)一词是在14世纪从拉丁文litteratura和litteralis 演化而来的,意思是“著作”或者“书本知识”,是与政治、历史、哲学、伦理学、神学等一样的文化产品,并无特殊的或专有的性质。

直到18世纪,文学才从一般的文化产品中独立出来,用以特指具有美的形式和能产生情感作用的文学作品。

在我国,“文学”一词的含义也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

魏晋以前,“文学”(或“文”)的意思是“学问”或“文化”。

魏晋时期,“文学”与“文章”和“文”渐成同义词。

到公元5世纪时,南朝宋文帝建立“四学”,“文学”才与“儒学”、“玄学”、“史学”正式分了家,获得独立发展的地位,并被赋予了特殊的审美性质。

至现代由于受到西方文学观念的影响,我国学者主要是通过突出文学的审美特性和语言特性来理解与界定文学的。

和而观之,文学有广义的文学与狭义的文学之分。

“广义的文学指的是一切用文字所撰写的著述。

狭义的文学指的就是用美的语言文字作为媒介而创造的文学作品。

”今天通行的文学作品如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即为狭义的文学。

鉴于此,本书拟论及的文学翻译是指狭义文学作品的翻译,即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的翻译。

2. 文学翻译的涵义文学翻译历史悠久,在中国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1世纪刘向《说苑·善说》里记载的《越人歌》,在西方可追溯到公元前大约250年罗马人里维乌斯·安德罗尼柯(Livius Andronicus)用拉丁文翻译的荷马(Homer)史诗《奥德赛》(Odyssey)。

自有文学翻译以来,人们从未停止过对其进行思考与探索。

文学翻译理论

文学翻译理论
————吴泾熊译
大家好
12
* 3、艺术真实性
艺术真实性就是用艺术形象来真实地反映生 活中本质的东西。 一句话,达到艺术真实的唯一道路就是艺 术创造。用一个公式来表示,那就是:感 受—再现。 与此相反的一条道路,就是竭尽复制原作 语言形式之能事。这条道路只能把译者引向 歧途。
大家好
13
*举例: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学、哲学等理论对文学翻译领域中的各种现象进行 分析批评。
大家好
2
文学翻译 理论
文学翻译 原理
文学翻译 技巧
文学翻译 及
思想史
文学翻译 批评
大家好
3
*文学翻译原理
一、文学翻译的本质:艺术还是科学? 二、文学翻译中的思想性 三、文学翻译中的真实性 四、文学翻译中的风格性 五、文学翻译中的内容与形式
大家好
Your bonnie brow was brent.
大家好
6
John Anderson, 我的爱人, John, 我们当初认得的时候, 你的头发是黑得像乌鸦, 你的额也是丰润无痕。(梁遇春译文)
约翰 安特生,我的爱人, 记得当年初相遇, 你的头发乌黑, 你的脸儿如玉。(王佐良译文,略有改动)
大家好
Along each empty path no footprint seen.
In his lone skiff his bamboo garments screen
An aged fisher from the snowstorm chill.
Fletcher
_____Translated by
作者风格+零
作者风格+译者风格
作者风格+译者风格

从翻译的比喻认识翻译的本质

从翻译的比喻认识翻译的本质

一、从对翻译或翻译者的宏观比喻来看翻译的本质
• 翻译家应被看做是忙碌的媒人。 他对一位还半遮着面的美人大 加赞誉,说她真值得我们倾心。 媒人就这样激起了我们对这位 美人的爱慕,一定要对她本来 的长相看个究竟。
——歌德 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把翻译比作媒 Nhomakorabea的三层含义
翻译工作就其性质而言是媒介性的,而好的翻译家对其从事的翻译 工作都是全身心地投入的。 无论翻译家如何努力,他让读者看到的内容与原作相比总是还存在 距离的。 好的翻译不仅能成功介绍原作品,而且还能进一步激起读者对这位 “半遮着面的美人”的强烈好奇心和爱欲。
——苏珊•巴斯奈特(Susan Bassnett)与安德烈•勒弗菲尔(Andre Lefevere)
一、从对翻译或翻译者的宏观比喻来看翻译的本质
• “像一位雕塑家,用雕塑再现油画作品的形象 (like asculpture who tries to recreate the work of a painter)”
二、从对翻译操作过程的比喻来看翻译的本质
• 披着孔雀羽毛的喜鹊
• 影与身 • 星星与太阳 • 折射光与直射光 • 翻译者即背叛者
反面的比喻
• 翻译犹如女人,漂亮便不忠诚,忠诚便不漂亮。
• 翻译的过程即是原作失去童贞的过程,翻译是对原作的粗暴侵犯。
翻译的本质
• 翻译是一种文化传播的工具,在国与国之间、原语文化与 译入语文化之间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翻译不仅仅是文 本从一种语言向另一种语言的过渡,也是文本之间、文化 之间的一种协商的过程,是以翻译者为中间人而进行交流 与斡旋的过程;翻译不仅仅是一门涉及语符转换、意义传 递的技巧(skill)或技艺(craft),更是一项极富创造 性、挑战性的活动,是“一种艺术,一种需要译者像画家、 表演家那样具有高超创作才能的艺术”。

翻译的本质与影响翻译的因素

翻译的本质与影响翻译的因素
关键 词 :翻 译 本 质 ;人 ; 需 求 ;转 换 语 言 ;技 艺 ;影 响 翻 译 的 本 质 对于翻译本质的思考是在前 人研究 和个人认识 的基础上进行 的,通 过学习翻译史 ,认 识到翻译 发展 的历史 就是人类发展 的历史 ,人类思 想 科技的进步与翻译 的进步密切相 连。通过研究不 同类 型的翻译文本 ,研 究翻译中对信息的增添和删减以及 文字 风格选择 ,思考 究竟 是什么 内在 因素在影响着一切 ,从而对翻译 的本质做 出个人 的理解 。 ( 一 )从定 义看翻译本质 字典中 ,本质的定义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 ,决定 事物性质 面貌和 发展的根本属 性。这里 强调 了 固有性 和决 定性 。而 《 牛津 英语 词典 》 中,翻译的定义是 “ t ot u r nf r o m o n el a n g u a g ei n t o a n o t h e r ;t o c h ng a ei n t o a n o he t r l ng a ua ge r e t a i n i n g t h e s e n s e ” ,将一种语言文字转换 为另一种 的同 时保 留其意义 。这里保留意义的的文字转换是 翻译所 固有的特质 ,而是 什么决定了意义的保留和文字转换 的方 式呢?那 我们就 要考虑到 翻译 的 对 象 和 目的 。毫 无 疑 问 ,翻 译 都 是 给 人 看 的 ,不 论 是 什 么 翻 译 ,都 是 在 人的需求下产生的 ,即使是译者翻译 的作品不 想或者不会 被他人 看 到 , 那翻译 行为的产生 也是基于译 者这个人 的需 求。所 以所有 的 翻译都 是 为 了满 足人的需求 。而不 同的翻译对象需 求 不同 ,不 同的翻译 所要 达 到的 目的不同 ,因此 对 同一 文本 的 翻译可 能 千变 万化甚 至 千奇 百怪 , 而且还有 这么多不 同类 型 的文本 ,尤其是 带有 浓郁感 情 色彩 的文学 作 品 ,这 些作 品被人 称作语言艺 术 ,而将 一种语 言艺术 以另一种 语言 来 表达 的行为 同样是 一种艺术 。这就要求 翻译不 仅仅 是一 种保 留意 义的 语言转 换程序 ,而更是一种需要 精湛技 术 ,需 要创 造力 和想象 力 的技 艺。 ( 二 )从 翻译史 看翻译 本质 翻译的历史是人类的文 明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没有翻译 可能就没 有文明 ,因为翻译是不 同文化不 同种族相互学习相互交流 的手段 ,闭塞 的环境可能导致一成不变 的落后部落 。试想如果欧洲 只有一 种语言 ,文 化将是 多么 的单调 ,没有文化 冲突就不会有战争 ,武力强大 的 日不落帝 国就无从谈起 ,当然这也离不开 中西方 的交流 ,毕竟火药是 中国给予西 方 的助其侵略世界 的凶器 ,而这一切都是为 了欧洲的绅士小 姐们能在慵 懒的下午端着精美 的中国瓷杯悠 闲地喝着 中国茶 叶。如果 没有翻译 。恐 怕这些交流都不可能发生 。 西方 总共 出现过六次 翻译高潮 ,第一 次高潮 出现在公元 前古希腊衰 落 、罗 马帝 国强盛 时期 ,但是 ,当时的希腊文化仍优 于罗马文化 .对罗 马有着 巨大 的吸引力 。落后 的文化想要学 习先进 的文化 ,因此产生 了第 次 翻译高潮 。第二次高潮涌现 于罗马帝 国的后期至 中世纪初叶 ,这一 时期教会在文化方 面处于垄断地位 ,而作为基督教思想来源 和精神武器 的 《 圣经》 却是由西伯来语和希腊语 写成 ,必须译 成拉丁语 才能 为罗马 人所普遍接受 。在公元 四世纪这一译事活动达到 了高潮 。第 三次高潮发 生在 十一至 十二世纪之 间,西方 翻译家云集西班牙 的托 莱多 ,把大批作 品从 阿拉伯语议成拉 丁语 ,这是 因为 中世纪 的欧洲处 于草莽时代 ,而 阿 拉伯文 明领先 于欧洲 。第 四次高潮是文艺复兴时期 ,由于思 想认识 的提 高,翻译活动深入到思想 、政治 、哲学 、文学 、宗教等 各个 领域 ,产生 了许多翻译作 品。第五次高 潮是从十 七世纪 下半叶 至十二世 纪上半 叶 , 由于此时期文学作品很多 ,各 国交流频繁 ,所 以文学 翻译 进入高潮 。第 六次高潮是第二次世界大 战结束 以来不 同于以往集 中在 文学 、宗教作 品 的翻译 ,由于科学技术 1 3新月异 ,全球经 贸 日渐发达 ,这个 时期 的翻译 扩大到 了科技 、商业领域 。这六次高潮无一例外都是顺 应人 的需求 。 都 是在人想要学 习先进文 明和先进技术的渴望的驱动下进 行的。翻译 的本 质离不开人 的需求 。 ( 三 )从 文 本看 翻 译本 质

翻译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几点体现

翻译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几点体现

翻译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几点体现作者:王岩来源:《读与写·教育教学版》2013年第10期摘要:翻译是一种跨文化、跨语言的交际行为。

文学翻译一直是翻译的难点和重点,能够通俗易懂的运用翻译理论去翻译文学作品是翻译者的最高追求。

文学翻译涉及到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各方面因素,翻译者自身的文化定性对作品的走向有着重要影响。

本文从文学翻译的几个细节来求证,通过翻译理论的实际理解及实施,在文学翻译过程中,不断分解和融合翻译理论的指导精神,将文学作品的翻译引到一个新的高度。

关键词:翻译理论译者文化翻译策略文学解释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0-0013-021 文学翻译的本质文学翻译是翻译的一种形式,它的宗旨依然是一种交流和人类的社会活动。

我们研究文学翻译的目的,是将不同的思想和文化进行交流,使其产生新的思想和文化的碰撞,从而引导人们对世界新的认识。

通过这样的活动,将一种语言的文字意义转化成另一种语言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它还涉及到正确传递原文语言所承载的文化信息的重任,也就是说翻译要用目的语的语言去再现具有某一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的原语言的意义和内涵,更明确的说就是要实现其应有的社会价值。

文学翻译因为涉及到翻译者自身的文化素养、政治立场、民族以及翻译过程中策略的选择等因素的影响,对译者的文化身份要求具有特定的限制。

文学翻译的本质要求,我们对于文学表达,一定要体现其文学性,并且是通过一定的文本表现出来,这是文学翻译的文学表达要求。

所以文学翻译的过程中必然有审美系统的介入,这是文学翻译的艺术创作和美学体现,但是其又有一定的局限性。

文学翻译依赖原作品的本性来翻译,对艺术创造的发挥有一定的控制,并不能随意发挥美的想象和勾画,必须在原作品的意境中来实现这一美的理念。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文学的媒介,我们已经认识到这一点。

通过对这些内涵的统一认识,我们得出了人类对于文学活动需求的相对—致性。

文学翻译批评本质的哲学思辨——一个交往行为理论的视角

文学翻译批评本质的哲学思辨——一个交往行为理论的视角
( 诚 性 );第 四 ,言 者 必须 选 择一 个本 身是 正确 的 话语 , 真
是 不可 多 得 的真 知灼 见 ,是 翻 译 学建 设不 可 或缺 的 内容 ,但
它 们各 自所 依 赖 的语 言观 本 身 的缺 陷 决定 了以 它们 为 基础 进 行 翻译 批评 研 究难 免 带有 一 定 的片 面性 。文 学翻 译 从本 质 上 说 是 一 种 以 语 言 为媒 介 的跨 文 化 、跨 历 史 的交 往 行 为
受 波普 尔 (a lPp e )的 影响 ,哈 贝 马斯 把 界 分 为 正 当性 ,对应 于社会 世界 : “ Kr op r 一切符 合相应 的规 范 ( 同意接 受
剧 行动 指 行动 者 在 观众 或 社会 面 前有 意 识地 表 现 自己主观 性
的 行为 ,要 求 真 诚性 ,对 应 于 主观 世 界 : “ 在戏 剧 行 为 中, 世 界 建 立起 联系 ” 。 】 9 以 上三 种行 为 或 者 压制 人 的主 体 (1 P
对应 于 客观 世 界 : “ 日的行 为 概念 的前提 是 一 个行 为 者与 另
个 实 际存 在 的事态 世 界之 问 的关 系 ”
:规 范行 为是 以
行 为者 共 同 的价值 取 向为 目标 的行 为 ,主 要 体现 在 对人 们 的
主 观世 界和社 会世 界中 的价值认 同和 规范遵 守 ,要求 公正性 或 规 范 的要求 )的行动 者 ,都 属 于同一 个 社会世 界 ” ll” 5 ;戏 l
范 , 以使 占者 与 闻者 可 以相 互 理解 ( 可理 解性 );其 次 , 言
者必 须提 供 真 实 的陈 述 ,或 具有 提 供 真实 陈述 的意 向 ,以便
闻者 可 以分 享 青者 的 知识 和信 息 ( 真实 性 );第三 ,言者 必 须 真 诚地 表 达他 的 意 向 以便 听者 能相 信 他 的话 语 ,能 信任 他

论翻译的本质

论翻译的本质

2018年18期总第406期ENGLISH ON CAMPUS论翻译的本质文/侯利颖【摘要】古今中外有许多关于翻译本质的阐述,而讨论的焦点往往集中于翻译本质的艺术性与科学性两个方面。

翻译究竟是艺术还是科学,对这一问题的合理阐释是理解翻译本质的根本和关键。

本文对翻译本质的不同理解进行了阐述和分析,论证深化了“翻译学是艺术论与科学论的统一”这一学术观点,指出翻译是一项具有艺术和科学双重属性的活动,并探讨了该观点对于翻译的意义与指导。

【关键词】翻译本质;艺术性;科学性;统一【作者简介】侯利颖(1988- ),女,贵州铜仁人,铜仁职业技术学院,硕士研究生,讲师,英语翻译。

一、引言古今中外,人们对翻译本质的认识从来都处于不断的变化发展之中。

尤其是对于翻译本质是艺术性还是科学性的认识,几乎成了翻译方面“第一性”的问题。

中国向来侧重综合体验,自古有着翻译文艺美学的传统,直至当代才出现语言科学论,而侧重分析推理的西方,文艺美学观与语言科学观一直是并驾齐驱。

理论发展至今,关于翻译性质的争论:翻译究竟是艺术还是科学,抑或既是艺术又是科学,仍值得深入思考和讨论。

二、从既有译言看翻译本质的艺术论与科学论翻译译言,尤其翻译定义,是对翻译活动的界定说明,反映了翻译家或翻译理论家对翻译本质属性的见解、认识。

翻译活动是涉及多门综合学科的双语转换活动,包括文化学、交际学、社会学、语言学、符号学、美学等等,每门学科下又还有许多分支,并且各学科都随着时间的推进而 不断更新,因此大家对翻译的认识从来就不是千篇一律、一层不变的,而是形成了多角度、多层次、多阶段的界说定义。

以下就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一些译言进行评述,探究他们对翻译本质的艺术论与科学论的认识。

早在公元前一世纪,罗马西塞罗即提出,译者是“解释者(interpreter)”,是“演说者(orater)”。

这种翻译,强调的是修辞强辩的演说风格,译者不必贴合原文,以此树立了旗帜鲜明的文艺美学观。

文学翻译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分析

文学翻译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分析

文学翻译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分析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跨文化交流也越来越频繁。

在此背景下,文学翻译的作用愈加重要,因为文学作品是文化之间交流的精髓。

文学翻译既是将源语文学作品翻译为目标语,同时又是进行跨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结合实例,从文学翻译对于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文学翻译的翻译策略、文学翻译的难点和文学翻译的局限性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文学翻译对于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文学作品是具有浓郁文化内涵的,常常涵盖着所处社会文化的时代背景、文化积淀、民族精神等。

文学作品翻译是跨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文学作品翻译的过程,人们可以了解到不同国家和文化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

以《哈利·波特》为例,这个来自英国的奇幻小说在世界范围内都拥有众多的粉丝。

然而,如果没有译者的翻译,那么世界范围内的读者就没有机会接触到这部小说。

通过译者的翻译,读者们可以领略到英国文化和传统、英国人民的价值观念以及英国的习俗。

因此,文学翻译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不言而喻。

二、文学翻译的翻译策略文学翻译本质上是一项相当具有挑战性的任务,译者需要将源语言中的意思和文化内涵翻译成目标语言,同时将作者的语言风格和文学特色保留下来。

为此,译者需要采用特殊的翻译策略来完成任务。

1. 目标语当地化在翻译文学作品时,译者需要考虑到翻译作品的读者群体。

如果是翻译给本土读者的,译者需要将原文背景、文化特色、习惯等与目标语当地化相对接,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这样能有效地吸引读者读下去,保持阅读兴趣。

2. 考虑到作者的语言风格和文学特色作者语言风格的再现是文学翻译中非常重要的一点。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根据作者的语言风格翻译,以体现作者的文学特色。

对于一些语言特别规范的文学作品,译者往往可以采用翻译调整策略,将源语言的语言风格转化为目标语言的语言风格,直观的表达出作者的文学特色。

三、文学翻译的难点文学作品翻译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作,其艰难程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语言限制语言限制是文学翻译中的重要难点之一。

中国文学译介出版的生产场域与译介模式——以《文心雕龙》英译为

中国文学译介出版的生产场域与译介模式——以《文心雕龙》英译为

222019年第14期总第344期特别策划VIEW ON PUBLISHING中国文学译介出版的生产场域与译介模式——以《文心雕龙》英译为中心的考察文/刘颖刘勰的《文心雕龙》是中国古典文学思想的最高成就之一,其译介与传播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不少学者对《文心雕龙》英译主体、翻译策略、译本对比、读者影响、传播模式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但对于中国文学译介与传播机制的研究还不够深入。

本文从布尔迪厄“文化场域理论”入手,分析《文心雕龙》英译的生产场域,探究其译介模式的运作和特点。

布尔迪厄认为,文化生产场域与经济场域不同,是基于“大规模生产场域”与“有限生产场域”的对立。

有限生产场域的目的不是追逐经济利益,而是积累“符号资本”。

艺术作品只有被了解和认可之后,才能作为符号对象而存在。

因此,文学艺术作品的社会学研究不仅应当关注物质生产过程,还应当考虑产品的符号化生产过程(symbolic production),也即作品价值被信赖和认可的过程[1]。

《文心雕龙》的英译本质上是“有限生产场域”,最看重的并非市场价值,而是作品得到传播、认可的符号化价值(symbolic value)。

因此,除了作品的直接生产者(作者),作品意义和价值的生产者也值得深入研究,故应充分考虑译者、出版者、评论者、学习者等所有影响作品声誉和认可度的因素。

一、译者:海外场域中符号化价值的建构者《文心雕龙》英译最早大概可追溯到20世纪中叶,但直到1959年,施友忠翻译的第一个全译本才问世,紧接着又在台北(1970)和香港(1983)分别再版。

1983年,黄兆杰选译的《中国古代文学批评》(Early Chinese Literary Criticism )一书出版,其中包括《神思》《序志》二篇。

1999年,他与另两位学者合作出版了《文心雕龙》英文全译本The Book of Literary Design 。

2003年,杨国斌的全译本Dragon-Carving 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

文学翻译和非文学翻译的异同

文学翻译和非文学翻译的异同

文学翻译和非文学翻译的异同一、引言文学翻译与非文学翻译是翻译领域中两个主要的部分,它们之间既存在相同之处也存在不同之处。

本文只讨论他们之间的不同之处。

在开始讨论之前,我们首先介绍两个基本概念,即文学文本与非文学文本。

文学文本是一种语言工具,它通过语言文字来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作者对人生、社会和感情的一些认知,希望用文字来唤起人们对美的向往,用文字向人们传达艺术的美感。

相较于文学文本来说,非文学文本则是一种正式的文本形式,包括法律、医学、新闻、科技等多种类型。

简单来说,文本中除了文学文本之外,其他的都可以称作非文学文本。

在下面的章节中,我们会对文学文本和非文学文本的特点进行简单概括。

二、文学翻译概述(一)文学文本概述文学文本,可以理解为文学艺术形式,通过文学体裁进行划分,可分为诗歌、小说、散文、杂文、通讯等诸多体裁。

根据创作年限及地域,又可划分为古代文学、近代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以及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多种。

文学文本是作家通过对生活细致的观察与思考,并结合自身的思想体系而创作出来的意识作品。

因此,文学文本具有特定的独特性、思考性、艺术性及价值性等多种属性。

通过不同年代作家的文学作品的考究,能够有效理解并知晓创作背景的政治因素、文化因素以及社会因素等等。

特别在小说题材中,作家通过对现有的社会环境进行思考,批判当时的社会状态,能够有效地提升当时社会群众的思想觉悟[1]。

(二)文学翻译概念及特点钱钟书先生曾经说过:“在文学翻译过程中,不仅要翻译出文章原本的意思,还要考虑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所处的历史环境、国家的语言习惯等因素,再结合我国的语言习惯将文章还原出来,并且要让读者感受不到译文中语义生硬的转换。

”[2]也就是说,文学翻译要求翻译者从根本上理解文学文本,认识文学文本,并在熟知文学文本的前提下,对创作者生平、生活背景、社会形态、国家属性以及当时的社会矛盾形态进行有效的理解,才能有效理解文学文本中出现的特殊语句、象征性语句以及生词的含义。

从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地位看翻译的本质

从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地位看翻译的本质

从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地位看翻译的本质摘要本文分析了文学及文学翻译的定义,同时对译者主体性进行了阐释,并分析了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的表现,指出在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得到了极大的发挥,译者拥有较高的主体地位。

但在译者主体性得到极大张扬的同时,译者的主体性也应受到一些因素的制约。

艺术论者强调译者的主观能动性而忽略了译者的受动性,因此艺术论不是对翻译本质的最好解释。

从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地位分析,译者既要保持其主动地位又要受到一些因素限制,因此,翻译的本质应是艺术论与科学论的统一。

关键词:文学翻译译者主体性翻译本质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翻译活动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以前。

翻译理论家们不断研究翻译的性质,并就此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在有关翻译理论的争论中,最激烈的当属科学与艺术之争。

因为文学作品的艺术特性浓厚,就文学翻译来说,译者的艺术性与创造性得以更加完整的发挥。

那么,在文学翻译中,不同翻译本质论下的译者主体地位如何?怎样的译者主体地位更适合文学翻译的要求?分析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地位有助于我们理解翻译的本质,同时,翻译本质的确立更有助于我们在进行文学翻译时采用正确的翻译方法,以获得更好的文学译本。

一文学及文学翻译辞海中对文学的定义如下:“用语言塑造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艺术,故又称‘语言艺术’。

文学通过作家的想象活动把经过选择的生活经验体现在一定的语言结构之中,以表达人对自己生存方式的某种发现和体验,因此它是一种艺术创造,而非机械地复制现实。

现代文学通常分为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影视文学等体裁。

”文学翻译,即对国外文学作品所进行的一种文字转换活动,用译语表达原作者的思想与风格,并让译文读者能拥有原文读者类似的感受。

在文学翻译中,译者更强调对原文作者思想的再创作性表达,力求译文能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二译者主体性分析什么是译者的主体性?查明建提出,“译者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翻译本质问题探讨
一.文学翻译与艺术
文学翻译,从字面意思理解:文学翻译即对文学作品的翻译。

许多人认为,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而翻译的核心是语言,因此当前较为流行的说法是文学翻译是一门艺术,所谓艺术,即是存在美学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

艺术的创造在形式上具有创造性和美感,这一点与文学似有共同之处:文学作品的内容总体上是虚构的、想象的;其目的是审美;文学关注的重点不是语言的意义,而是语言本身,表达的是人类的情感;文学的语言具有丰富的内涵,与语言的历史文化密切相关,在形式上富于美感和创造性,具有一种独特的语言形式、节奏和韵律。

简言之,文学的想象性、审美性、创造性、抒情性是它与非文学(科学与日常语言)的显著区别。

当然,我们也必须明白:“艺术与非艺术、文学与非文学在语言用法之间的区别是流动性的,没有绝对的界限。

”总之,从内容上讲,文学翻译是对文学作品语言形式、艺术手法、情节内容、形象意境等的再现;从语言特征上讲,文学翻译作品的语言也应具有想象性,审美性,创造性和抒情性。

在于艺术本质的对比过程之中,文学翻译的本质特征显得更为明晰。

文学翻译相对于非文学翻译的特殊性,并不能说明它是一门艺术。

要判定它是不是艺术,还得将它与真正的艺术本质相比较来进行概念的界定。

谈到艺术,具有感性形象的绘画、雕塑、舞蹈、音乐和诗歌等艺术作品往往会第一时间跳入人类的脑海之中。

并且人们常常把它们与艺术等同起来。

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艺术与艺术作品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艺术是人类的一项活动,而艺术作品则是这项活动的产物。

那么艺术究竟是一项什么样的活动呢?关于艺术的定义,自古以来说法很多,“艺术是一种愿望的想象性表现”(弗洛伊德),“艺术即情感语言”(杜卡斯),“艺术是对真理的直感的观察,或者说是用形象思维”(别林斯基),等等。

尽管说法不同,但有一点是一致的,即艺术是一种创造,具有审美的属性,也就是说,是
艺术家对现实生活的审美的把握。

我们再来看文学翻译与艺术的异同。

首先,文学翻译是审美的翻译,其审美特征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文学翻译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具有鲜明的主体性,其创造性的程度是衡量它的审美价值的尺度。

其二,文学翻译再现原作的艺术美,从文学翻译活动的内涵看,它是一个由阅读、体会、沟通到表现的审美创造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译者需要用对等的语言符号替换原作的符号。

因此从语言性质上讲,文学翻译处理的具有想象性,审美性和高度创造性的文学语言。

译者阅读原作时,头脑中储存的思想材料与原作的语义信息遇合,达到理解和沟通,同时他的主观评价和情感参与其中。

所以,通过译语最终表现出来的东西可能正确,也可能谬误。

然而,不管译作正确与否,翻译活动本身无疑是一种创造,因为它涉及到译者的想象、情感、联想等审美心理因素。

二.文学翻译的本质
(一)文学翻译的客观性
这里的客观性指文学翻译中原文的客观存在。

文学翻译必然与用另一语言写作的原作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性。

文学翻译的基础是原文再现的“文本目的”,即文学翻译的目标就是要生产出一个与原作有关的文本。

文本的目的包含两个基本要素:一是原作是客观存在的,而是译作必须与原作存在某种意义上的关联,其中的关联包括形式,文字以及文字背后承载的文化意义。

原作的语言形式,艺术手法、情节内容、形象意境等对译者来说都是客观的。

再现这些事件和事实是文学翻译行为的基础。

完全脱离原作的写作就不再是翻译,而是改写、虚构、和自己的肆意创作。

(二)文学翻译的社会性
文学翻译实在特定的社会文化中进行的,文学翻译的主要目的是供译语语言社会群里共享,因此他必定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制约。

文学翻译的译物要在译入语文化中存在和被接受
就应当遵循译入语的社会文化和语言规范。

符合规则的译文会受到译入语文化的欢迎,而不符合规律的会被译入语文化排斥和拒绝。

(三)文学翻译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文学作品是一个复杂的艺术整体,它的内容丰富多彩,可以是一个人的内心独白,可以是一个人的瞬间的感受,可以是一幅宏伟壮烈的战争画卷,可以是一段富有诗意的爱情故事,可以是整个社会的缩影,也可以是某一段奇特生活的写照。

在文学翻译过程中,译者与原作之间是审美关系。

译者的审美趣味、审美体验和审美感受,直接关系着能否准确传达原作的艺术美。

在翻译活动中,译者既是原作艺术美的欣赏和接受者,同时又是它的表现者。

从欣赏、接受到表现,有一个重要环节,即译者的审美再创造,或者叫做心灵的再创造,情感形式的再创造。

文学作品要体现自身的价值,必须通过读者阅读。

而文学翻译确实艺术在创造的另一这重要方面。

译者凭着超出常人的文学修养和审美力、阅读、透视和体会原作的方方面面,再以他的创造能力把自己的体会和理解表现出来,最终完成翻译过程。

译者的审美视角、审美力和表现力因人而异,所以一部原作有多部不同的译本。

三.文学翻译的标准
在笔者看来文学翻译已不单单是一种语言之间的符号对等,只需要重视具体字句的翻译转换即可,它是一种艺术再创造的表现形式,时发生在特定文化语境内,文化系统的结构、意识形态的一种重新诠释,在漫长的翻译历史中,众多学者充分挖掘文字转换的艺术力,创造力,想象力,总结出的一系列翻译标准也值得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这不仅仅是在弄清文学翻译本质过程中必然产生的结果,还是译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百多年来,严复的翻译标准在我国翻译界的影响极为深远的影响。

(一)“信”是文学翻译的基本伦理
严复的“信”指译作应该忠实于原作。

“信”在本质上是一种维持翻译存在的必然因素。

它要求译作应当与原作保持一定的关系,这种关系是文学翻译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得以稳定存在。

一千个译者笔下有一千个不同的哈姆雷特,但莎士比亚戏剧的基本情节,人物刻画,对话,背景甚至语言结构必然是相似的,因此,信是文学翻译的最重要也是最首要因素。

然而信是必须的,但是需要译者在“信”的程度上有所把握,它是相对的“死译”“直译”“意译”“自由译”这些不同的翻译程度。

而这些度的调节是译者主体选择必然经历阶段,就要求译者遵守原作的语言结构的具体规范和规则。

(三)“雅”是译者主体的选择
“雅”的本质就是译者面对具体翻译问题的主体性选择。

文学翻译必须根据自己对译本读者的接受习惯、原作的实际内容、特定文本的需要灵活地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

例如,翻译文学作品强调形式与寓意的“美”;注重援助风格的译者主张“切”;强调原作神韵则要求神似;总之等等,这样的艺术创造要求译者根据语言社会以及文化的不断演变不断优化选择自己的具体翻译策略。

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看出, 文学翻译的本质与艺术相通, 但又有较大差异。

它具有艺术的创造性,可以被算作一种特殊的准艺术形式文学翻译的潜力是很大的,它与创作是紧邻,像画与诗一样的亲密无间,在与创作的对话和交流当中它会不断提高自己。

我们坚信,总有一天,它会像诗与画那样在艺术的殿堂里受到人们的承认和尊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