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论文-中国秋海棠属的研究进展
秋海棠属植物资源保护研究进展
秋海棠属植物资源保护研究进展摘要:秋海棠属(Begonia)是植物界的一个大属,分布在地球的泛热带地区。
由于生境退化及人类活动的干扰,很多种类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生存威胁,所以,对其保护刻不容缓。
文章综合前人的研究,介绍了秋海棠属植物的种质资源概况和保护研究,并展望了后期研究的可行方向,以期为保护秋海棠属植物种质多样性提供参考。
关键词:秋海棠属;生长习性;种质资源;资源保护中图分类号:S-1 文献标识码:ADOI:10.19754/j.nyyjs.20200530015秋海棠属(Begonia)是多年生肉质草本或亚灌木,植物形态多样,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适用于城市山石点缀[1]、室内生态缸[2]、园林造景[3]等。
属内多种植物还是重要的药材[4],有抑制血管紧张素II受体[5]、降低血糖[6]、抗炎镇痛[7]等作用。
有些品种的秋海棠还可以食用、饮用或者作为动物的饲料[4]。
当前,对秋海棠属植物的保护力度不够,资源开发不充分。
本文结合国内外多篇文献,综述秋海棠属植物的资源保护现状。
1 秋海棠属植物资源概况全球目前已知的秋海棠属植物超过1900种,已经成为被子植物第5大属[8],品种也已超过15000个[9],而且每年都有新种或变种被发现、发表,物种极其丰富。
秋海棠属的植物大多喜温暖湿润而阴凉的环境,大部分喜欢微酸性的土壤,少数分布在较干旱或石灰岩等偏碱性的环境。
秋海棠属植物普遍分布于赤道附近低纬度的热带及亚热带地区,亚洲、美洲及非洲是主要的3个分布中心,分别约有秋海棠900种、800种、160种。
秋海棠属植物呈窄域分布,生境脆弱,易受到自然变化或人类活动的影响,而植被一旦被破坏,秋海棠的生存环境很难恢复。
目前,全球已有近百种秋海棠生境面临或大或小的破坏,生存受到威胁。
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IUCN)受威胁物种红色名录,马来西亚特有的毛柄秋海棠(Begonia eiromischa),推测因为农业活动和不合理的砍伐造成其于2007年灭绝;另有71种秋海棠处于受威胁(即极危、濒危、易危3个级别)状态,其中8种极危,26种濒危,37种易危。
秋海棠属植物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徐
2 1 第 4期 0 0年
菲 , 继 萍 , 忠 仁 .秋 海 棠 属 植 物 种 质 资 源 研 究进 展 [ ] 宣 郭 J .江 苏农 业科 学 ,0 0 4)7一l 2 1( : 2
秋 海 棠属 植 物 种 质 资 源研 究 进 展
徐 菲 ,宣继 萍 ,郭忠仁
( 江苏省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 江苏南京 2 0 1 10 4)
棠 ( . hny n . Su) ; B zegi aY M. h i] 管开云等 报道 了云南秋 海 a 棠属 3新种[ 尖被秋海 棠 ( .Ⅱ t a u ne Ta ) 长 果 B e e l G a t i 、 pa n 秋海棠 ( .1 g a aK B o h r .Y.G a .K i ) n p une D .Ta 和长翅秋海 t n
关 键词 : 海 棠 属 ; 物 资 源 ; 值 ; 培 养 护 ; 发 利 用 秋 植 价 栽 开 中 图分 类 号 : 6 59 0 2 ¥8 .9 .4 文 献 标 志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2—10 (0 0 0 00 0 10 3 2 2 1 )4— 0 7— 5 果 实 类 型 及 开裂 方 式 、 被 片数 目及 相 态 等特 征 , 秋 海 棠 科 花 将 属 下 系统 分 为 8个 组 : 1侧 膜 组 Sc.C e cnrm; 2 组 . et ol et o u 组 . 小 花组 S c A id ; 3 东 亚 秋 海 棠组 Sc. iol im; et l ia组 . . c etDp ci u 组 l n 4 单 座 组 Sc R i eh ii; 5 小 海 棠 组 S c P r bg— . et e hn e a 组 . . c m et a ieo . v na 组 6 扁 果 组 S c Pa cnrm; 7 棒 果 组 . etLpo i; . et lt et . y u 组 . Sc er . —
秋海棠属植物资源保护研究进展
秋海棠属植物资源保护研究进展秋海棠属植物是我们国家特有的珍贵植物资源,也是一种极具观赏价值和药用价值的植物。
在过去的几十年时间里,受到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秋海棠属植物的自然资源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和损失。
因此,对秋海棠属植物资源的保护与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我国对秋海棠属植物的保护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措施:一、建立植物保护中心植物保护中心具有研究、保护和展示作用,在秋海棠属植物的保护中具有重要意义。
建立秋海棠属植物保护中心有助于集中资源优化利用,开展对秋海棠属植物的科学研究和保护教育宣传,并且提高公众对秋海棠属植物保护的意识和重视程度。
二、实施种质资源保存调查收集秋海棠属植物的地理分布、株型、生长习性、形态特征以及其分子遗传学特征等,同时对其进行系统分类、鉴定保管、品种资源鉴定、繁殖等工作,为今后的植物保护和开发利用提供重要的科学基础。
三、强化生境保护因为秋海棠属植物往往生长在特定的生境中,所以保护其生境是重要的保护措施。
需要采取措施加强其生境的物理和化学环境管理、控制有害物种入侵、控制土地开发及建设等行为,保障秋海棠属植物适宜的生长环境。
四、加强有关法律的管理我国相关立法已经对珍稀植物的保护和管理进行了规范,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等,需要加强有关政策法规的贯彻执行,推进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形成强大的保护力量。
总之,秋海棠属植物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人们共同努力,从政策法规、科学技术、公众教育以及生境保护等多个方面入手。
也只有如此才能有效地保护这一珍贵的植物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与环保的双赢。
秋海棠属植物资源保护研究进展
秋海棠属植物资源保护研究进展1. 引言1.1 研究背景秋海棠属植物是一类具有重要生态与经济价值的植物资源,其中包括了一系列重要的园林观赏植物和药用植物。
随着人类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秋海棠属植物的生存环境受到了严重威胁,许多物种面临着生存危机。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秋海棠属植物资源,开展相关研究已成为当务之急。
在过去的研究中,关于秋海棠属植物资源的调查研究相对分散,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同时对于保护策略和开发利用方面的探讨较少。
有必要对秋海棠属植物资源的现状进行全面的调查分析,同时探讨更有效的保护策略和开发利用途径。
通过对秋海棠属植物资源的保护研究,不仅可以有效保护这些珍贵资源的多样性和完整性,还能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开展秋海棠属植物资源保护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科学价值。
1.2 研究意义秋海棠属植物作为珍稀濒危物种,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经济价值,其保护研究具有重大的意义。
秋海棠属植物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维持生态平衡和多样性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深入研究秋海棠属植物资源,可以更好地了解其生长习性、生态环境要求等特点,有助于科学地指导保护工作和合理利用。
秋海棠属植物具有丰富的药用价值和观赏价值,对药用和园林业具有潜在的开发利用前景。
通过保护研究,可以有效地挖掘这些植物的潜力,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
秋海棠属植物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深入开展秋海棠属植物资源的保护研究,不仅有助于维护生态平衡和物种多样性,还能促进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秋海棠属植物资源的现状,明确资源保护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通过调查研究,揭示秋海棠属植物资源存在的问题和困境,探索有效的保护措施和策略,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开发。
通过对秋海棠属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探讨如何在保护资源的前提下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达到资源保护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局面。
秋海棠属植物资源保护研究进展
秋海棠属植物资源保护研究进展秋海棠(学名:Malus sieversii)是一种重要的果树资源,也是苹果(Malus domestica)的亲本之一。
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变和人类活动的扰动,秋海棠属植物的自然栖息地不断受到威胁。
对秋海棠属植物资源的保护研究显得十分重要。
针对秋海棠属植物的保护研究主要集中在资源调查和评估方面。
通过对自然分布区的调查,研究人员可以了解秋海棠属植物的生态习性、分布情况以及种群数量等信息。
利用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技术手段,对秋海棠属植物的分布区域进行评估,确定适宜的保护区划。
研究人员还通过野外观察和实验研究,深入探究秋海棠属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和适应性机制。
研究人员发现秋海棠属植物对干旱、寒冷和盐碱等环境逆境有一定的耐受性,这为保护和利用秋海棠属植物提供了科学依据。
还通过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手段,深入研究秋海棠属植物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为其保护和利用提供基础数据。
研究人员还开展了针对秋海棠属植物资源保护的保育技术研究。
包括建立种质资源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域,利用组织培养和冷冻保存等技术手段,对秋海棠属植物进行保存和繁殖。
通过引种试验和人工授粉等方法,提高秋海棠属植物的育苗和繁殖率,为资源保护和利用提供可行的技术手段。
研究人员还开展了秋海棠属植物的生态恢复和保护性开发研究。
通过生态修复和土地复垦等措施,恢复破损的自然栖息地,促进秋海棠属植物的自然增殖和种群更新。
探索秋海棠属植物的生态经济价值,推动其可持续利用和保护。
秋海棠属植物资源保护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通过资源调查和评估,深入探究生长发育规律和遗传特性,开展保育技术研究,以及生态恢复和保护性开发等方面的研究,为秋海棠属植物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由于秋海棠属植物的自然栖息地仍然面临威胁,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资源保护研究,制定科学的保护措施,确保秋海棠属植物的可持续利用。
秋海棠属植物资源保护研究进展
秋海棠属植物资源保护研究进展秋海棠属是一个极具价值的花卉属,包含着许多美丽的野生种和栽培种。
它们广泛分布于亚洲、欧洲和美洲,是很多国家和地区的园林和绿化景观的代表性植物之一。
然而,由于这些物种的自然栖息地、生境和生态系统受到不断的破坏和威胁,它们的生存和繁衍已经受到了很大的挑战。
为了保护和利用这些植物资源,许多研究团体和机构已经开始了针对秋海棠属植物的资源保护研究工作。
一、秋海棠属植物资源的分布和特征。
秋海棠属植物生长于温带和亚热带地区,包括东亚、北美和欧洲,其中最为丰富的物种分布在中国。
秋海棠属植物树、灌木或草本,多年生或一年生,具有十分鲜艳的花朵和漂亮的叶子,被广泛应用于园林和景观中,同时也成为了生物医药、食品、染料等领域中的重要原料。
秋海棠属植物的生态环境、生长条件和生存状态已经受到了广泛的威胁,例如:1. 生境破坏。
由于城市建设、野外开垦、旅游开发等原因,许多地区的秋海棠属植物所处的自然环境已经被大量破坏,导致这些植物物种的数量大量减少。
2. 疫病和虫害。
秋海棠属植物往往容易受到捆果蛾、银杏蚧、细菌性病害等的侵害,导致它们的生长甚至生命都受到威胁。
3. 气候变化。
秋海棠属植物的生长和繁殖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一些秋海棠属植物所需的低温和寒冷气候逐渐减少,导致它们无法正常生长繁殖。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相关机构和研究者采取了很多方法和手段,积极开展秋海棠属植物资源保护和恢复研究工作。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 秋海棠属植物资源调查和监测。
通过对野生和栽培秋海棠属植物的调查和监测,了解它们的分布情况、生境、繁殖方式等,为未来的资源保护和利用提供数据支持。
2. 秋海棠属植物栽培与繁殖技术研究。
开发和创新生产栽培技术,提高秋海棠属植物的生长速度和繁殖效率,同时也可以为后续的产业开发提供技术支持。
3. 秋海棠属植物生态修复研究。
采取适当的措施和方式对生态环境和地质环境进行适度修复,以恢复和增加秋海棠属植物的生长条件和数量。
中国秋海棠属秋海棠组系统学与保护生物学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国秋海棠属秋海棠组系统学与保护生物学研究的开题报告1. 研究背景和意义秋海棠属是多年生裸子植物,野生种主要分布在中国、日本和韩国,现有约34种,其中以中国为主要产地。
秋海棠组是秋海棠属下的一个亚组,包括秋海棠、海南秋海棠、云南秋海棠等多个种类。
秋海棠组的物种具有观赏价值和药用价值,但大多数种类已濒临灭绝,在中国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名录中有多个重点保护物种。
因此,开展秋海棠组的系统学与保护生物学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构建秋海棠组的系统发育树和深入研究其演化历史,同时对其生态环境、种群数量和遗传多样性进行调查,为秋海棠组保护与种质资源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3. 研究方法(1) 野外调查法:通过野外走访、标本采集和实地调查等方法,调查不同分布区域内秋海棠组的生境环境、分布情况、数量、形态等数据信息。
(2) 分子生物学方法:利用基因测序和芯片技术,分析不同种群之间的基因差异、亲缘关系和演化历史,构建秋海棠组的系统发育树。
(3) 遗传多样性分析方法:通过遗传多样性分析,分析秋海棠组内物种的遗传特征、多样性和变异情况。
4. 研究内容及进度安排(1) 秋海棠组形态学特征研究调查秋海棠组内各个物种的形态学特征。
(2) 秋海棠组遗传多样性研究采集来自秋海棠组不同分布区域内的样本,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了解秋海棠组内不同物种的遗传特征、多样性和变异情况。
(3) 秋海棠组系统学研究通过基因测序和芯片技术等对秋海棠组内不同物种之间的基因差异、亲缘关系和演化历史进行研究,构建秋海棠组的系统发育树。
(4) 秋海棠组保护生态学研究以秋海棠组为研究对象,对其生态环境、物种分布、种群数量、物种组成和种间关系进行研究,为保护和种质资源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5. 预期结果和意义分析本研究旨在了解中国秋海棠属秋海棠组不同物种之间的亲缘关系、演化历史、遗传多样性,同时探究其生态环境、物种分布和数量状况,为秋海棠组的保护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中国秋海棠属的研究进展
中国秋海棠属的研究进展(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摘要】采用文献追踪的方法对中国秋海棠属的植物分类学、植物资源学和化学成分与生物活性等方面的研究进行分析归纳,认为应该对中国秋海棠属植物的种类分布、系统特征等方面采用多种技术手段结合国内外研究动态进行更加深入的调查和总结,建立相对完善的发育系统,为进一步研究秋海棠属植物有效的开发利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秋海棠属;植物分类;资源;化学成分;生物活性中国秋海棠属是一类经济价值较大的花卉植物,同时也是长期广泛使用具有药用、食用及饲用价值的民族植物。
本文介绍了国内外学者对于中国秋海棠属的系统分类学、地理分布、分子生物学和化学成分与生物活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情况,并对未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1 植物分类学研究1.1 系统学研究1.1.1 秋海棠科系统地位本科的亲缘关系复杂,以其科内有侧膜胎座的属(Hillebrandia)和种(Begonia属中的一些种),与侧膜胎座目中子房下位的Loasaceae科显示出平行发展的趋向。
种子又很稀少或无内胚乳而形成了至Loasaceae科及一般侧膜胎座目的无胚乳种子类型的过渡阶段。
最亲近的亲族是Datiscaceae科,它们都具单性花,子房下位,侧膜胎座,胚乳含油等而极相似[1~3]。
1.1.2 属及属下分类系统[1~3]秋海棠属Begonia L.隶属秋海棠科Begoniaceae,是瑞典植物学家林奈于1742年以Begonia oblique Linn.为属名模式建立的。
《中国高等植物图鉴》补编第2册(1983)根据胎座种类、子房室的数目、胎座每室裂片数目等分类依据将中国秋海棠属属下划分为5个组:组1为秋海棠组Sect.Begoniastrum;组2为无翅组Sect.Sphenanthera;组3为扁果组Sect.Platycentrum;组4为单裂组Sect.Reichenheimia;组5为侧膜组Sect. Coeloecentrum。
中国秋海棠属(秋海棠科)植物的DNA条码评价的开题报告
中国秋海棠属(秋海棠科)植物的DNA条码评价的开
题报告
题目:中国秋海棠属(秋海棠科)植物的DNA条码评价的研究
背景:秋海棠属是中国独有的种类,分布于华南、西南、华中等地区。
秋海棠属植物因其幽香、艳丽的花卉受到人们的喜爱。
但是,由于
植物形态、形态学特征和其保护意识的缺乏,对秋海棠属物种资源的保
护与利用日益成为生态学和生物技术领域的难题。
因此,选取DNA条码
评价方法,探索秋海棠属属内物种之间的遗传多样性,具有重要的生态
学和生物技术价值。
目的:利用DNA条码评价技术,对中国秋海棠属植物的遗传多样性进行评价,为其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并为进一步研究中国植
物资源的多样性提供方法学支持。
方法:本研究将选取中国秋海棠属6种植物为研究对象,采集其适当的样本,利用PCR扩增ITS和trnH-psbA片段,测序并进行序列分析。
对所得序列进行物种鉴定和分类学分析,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
预期结果:本研究通过DNA条码技术对中国秋海棠属植物进行评价,得出不同物种间的遗传分化程度,揭示其群体结构及环境适应性,有助
于其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
同时,本研究还将提供针对植物遗传
多样性评价的方法学体系,为中国植物资源的多样性研究提供支持。
研究意义:本研究将为中国植物保护和利用提供科学的遗传学依据,为中国植物多样性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同时,本研究的结
论预计能够对中国秋海棠属植物资源的保护以及开发利用提供具有参考
意义的建议和决策支持。
基于DNA条形码和指纹图谱鉴定5种秋海棠属药用植物
基于DNA条形码和指纹图谱鉴定5种秋海棠属药用植物基于DNA条形码和指纹图谱鉴定5种秋海棠属药用植物引言:秋海棠属(学名:Chaenomeles)是蔷薇科的一个属,由于其具有较高的药用和观赏价值,近年来受到了广泛关注。
然而,目前市场上有关秋海棠属药用植物品种的鉴定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本研究基于DNA条形码和指纹图谱技术,对市场上常见的5种秋海棠属药用植物进行了鉴定,旨在为保护这些植物资源,确保市场上的药材质量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材料与方法:本研究选取市场上常见的5种秋海棠属药用植物,包括金叶秋海棠、红叶秋海棠、白花秋海棠、红花秋海棠和黄花秋海棠。
通过采集这些植物的叶片样本,使用CTAB法提取总DNA。
随后,利用PCR技术扩增DNA条形码序列rbcL和matK,同时进行叶片的形态学特征观察,以获取指纹图谱。
结果:经过PCR扩增和测序,5种秋海棠属药用植物的rbcL和matK序列均能够成功获得。
将所得序列与GenBank中的相关序列进行比对,结果显示鉴定的5种植物序列与已有的秋海棠属药用植物序列高度一致,表明其属于秋海棠属。
同时,通过对植物叶片的形态学特征进行观察,发现5种植物在叶片形状、边缘、表面和叶柄上存在一定的差异,进一步验证了其分类地位的正确性。
根据rbcL和matK序列的比对结果,我们构建了秋海棠属药用植物的DNA条形码,通过聚类分析发现,5种植物能够被明确地分为不同的类群,这与其形态学特征观察的结果一致,进一步证明了DNA条形码的可靠性。
同时,我们通过指纹图谱分析,发现5种秋海棠属药用植物在某些特定区域有明显的差异峰,这可能与植物的次级代谢产物有关,进一步验证了这些秋海棠属药用植物在生物化学成分上的差异。
讨论与结论:本研究基于DNA条形码和指纹图谱技术,对市场上常见的5种秋海棠属药用植物进行了准确鉴定。
结果显示,这些药用植物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和形态差异。
通过构建DNA条形码和分析指纹图谱,我们可以在遗传水平和生物化学成分水平上对这些植物进行鉴定和评价。
广西秋海棠属植物的药用资源
广西秋海棠属植物的药用资源董莉娜;刘演;许为斌;林春蕊;潘争红【期刊名称】《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5(000)004【摘要】秋海棠属植物是著名的园艺植物,也是常见的民族药用植物。
广西该属植物资源丰富,通过查阅文献、实地调查和民间访谈的方法,考证广西地区产秋海棠属药用资源共23种。
这些药用植物多常绿,根状茎圆柱状、匍匐,叶基生、非盾状、不裂、无斑纹;主要分布于桂西南地区,多着生于石灰岩石壁、石缝隙和岩石上。
目前,秋海棠属药用类群占广西产秋海棠属植物总数的29%,对其化学成分、活性成分分离和药理作用等领域有待深入研究。
为了便于识别,本文提供了广西产秋海棠属药用类群的分种检索表。
%Besides horticultural interest , Begonia is also used as ethnic drugs in minority nationalities in China . Guangxi has the second highly diversity begonias after Yunnan in China . We identify 23 species used as medicinal plant in Guangxi using literature review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folk interviews . These are commonly evergreen herb , rhizomes cylindrical and creeping , leaves basal , non‐peltate and without variegation . They a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southwestern of Guangxi and lived on cliff , gap and rocks of limestone . The medicinal plant is occupied 29 percent of the total begonias in Guangxi . However , the study of the chemical ingredients and isolation , identification and pharmacology of active ingredients in these medicinalplants are very deficiency . A key to the medical plant of Begonia in Guangxi is provided .【总页数】8页(P67-74)【作者】董莉娜;刘演;许为斌;林春蕊;潘争红【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广西植物功能物质研究与利用重点实验室,广西桂林 541006;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广西植物功能物质研究与利用重点实验室,广西桂林 541006;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广西植物功能物质研究与利用重点实验室,广西桂林541006;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广西植物功能物质研究与利用重点实验室,广西桂林 541006;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广西植物功能物质研究与利用重点实验室,广西桂林 541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49.95;Q949.759.7【相关文献】1.广西野生秋海棠属植物资源调查与园林应用 [J], 邹玲俐;钟树华;刘演;唐文秀;黄仕训;邓涛;2.广西野生秋海棠属植物资源调查与园林应用 [J], 邹玲俐;钟树华;刘演;唐文秀;黄仕训;邓涛3.广西秋海棠属(秋海棠科)4新种 [J], 方鼎;韦毅刚;覃德海4.广西特有秋海棠属植物观赏特性评价 [J], 黄扬;唐文秀;钟树华;盘波;黄莹5.《广西植物志》秋海棠属(Begonia L.)增订 [J], 董莉娜;刘演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贵州植物志》秋海棠属植物的修订及补遗研究
s p e c i e s( B.z u n y i e n s i s S . Z. He& Y. M.S h u i a n d B .k a i y a n g e n s i s S . Z. He& Y.M. S h u)w e r e p r o p o s e d . No w,
棠属 植 物 的 种 类 、 分 布 及 形 态描 述 进 行 了 增 补 、 修订 : 增补 1 0种 ; 修 订 6种 、 1 原 亚种 、 l亚 种 , 编 制 了新 的 分 组 、 分 种 检 索表 。 拟 定 了 2新种 遵 义 秋 海 棠 B e g o n i a . z u n y i e n s i s S . Z . H e& Y. M. S h u i 和 开 阳秋 海 棠 B . k a i y a n g e n s i s S . Z . H e& Y. M. S h u 。贵 州 目 前 分 布秋 海 棠属 植 物 2 1种 , 1 原亚种 , 1 亚种 , 1变 种 关键词 : 贵 州, 秋 海 棠属 , 增补 , 修 订 中图分 类 号 Q 7 5 9 . 7 文献 标识 码 A 文章 编号 1 0 0 3 . 6 5 6 3 ( 2 o 1 5 ) o 2 一 O O O l 一 0 6
,
Ke y w o r d s : G u i z h o u lo f r a , B e g o n i a , t a x o n o m i c r e v i s i o n
有 报道 , 目前该 属 全 球 约 有 1 4 0 0余 种 , 中国 1 8 0余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引言
西南 地 区秋 海 棠 属植 物 种 类 繁 多 , 贵 州秋 海 棠
秋海棠属植物资源保护研究进展
秋海棠属植物资源保护研究进展秋海棠属植物是一类美丽的观赏植物,其花朵颜色艳丽,形态优美,深受人们喜爱。
由于人类活动和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秋海棠属植物资源正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植物资源,国内外专家学者一直在进行秋海棠属植物资源保护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和成果。
一、秋海棠属植物资源保护现状秋海棠属植物主要分布在中国、日本和韩国等地区,是一类具有重要生态、景观和科研价值的植物资源。
由于城市化、农业开发、采挖、非法砍伐等人类活动,以及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秋海棠属植物正面临着破坏和减少的威胁。
许多种类的秋海棠植物已经面临濒临灭绝的危险,其资源保护工作任重道远。
近年来,中国、日本和韩国等国家的专家学者通过加强合作,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开展了大量的秋海棠属植物资源保护研究工作,取得了诸多进展。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秋海棠属植物资源调查和监测为了全面了解秋海棠属植物的分布、数量、生境等情况,专家学者们进行了大量的野外调查和监测工作。
通过这些工作,他们对秋海棠属植物资源的现状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为后续的保护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
2. 秋海棠属植物保护区建设为了保护秋海棠属植物的生存环境,一些国家在其分布区域内划定了专门的自然保护区和植物园,对秋海棠属植物进行保护和管理。
这些保护区的建设为秋海棠属植物的生存创造了有利条件,为其未来的生存和繁衍提供了保障。
专家学者们还通过生态学、遗传学、生理学等多学科手段,开展了秋海棠属植物资源保护技术研究。
他们针对秋海棠属植物资源面临的问题,开展了生境恢复、群体保护、种质资源保存、人工繁育等方面的技术研究,为秋海棠属植物的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通过各种宣传教育活动,专家学者们努力提升公众对秋海棠属植物资源保护的意识。
他们通过各种途径向社会大众传播秋海棠属植物资源的重要性,呼吁人们共同参与到秋海棠属植物资源保护工作中来,以行动支持秋海棠属植物的生存和发展。
秋海棠属植物资源保护研究进展
秋海棠属植物资源保护研究进展1. 引言1.1 研究背景流量支持等。
【研究背景】秋海棠属植物是一类植物资源丰富且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植物,包括秋海棠、野生海棠等。
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大和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秋海棠属植物资源正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目前,我国许多地区的秋海棠属植物群落受到严重破坏,导致植物数量急剧减少,生态环境恶化。
针对这一情况,相关研究者开始对秋海棠属植物资源进行保护研究,探索如何维护和保护这些珍贵的植物资源,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本文旨在总结秋海棠属植物资源保护研究的进展和现状,为今后的资源保护工作提供参考。
1.2 研究意义【研究意义】:秋海棠属植物资源保护研究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环境维护具有重要意义。
秋海棠属植物是我国的濒危植物资源之一,其种类繁多,分布广泛,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和经济价值。
由于生境破坏、过度采集和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秋海棠属植物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威胁。
开展秋海棠属植物资源保护研究,可以有效保护和利用这些珍稀植物资源,促进生态平衡的维护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深入研究秋海棠属植物资源保护的现状、挑战、措施、效果和前景,可以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推动我国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
秋海棠属植物资源保护研究也有助于增强人们对植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识,促进社会各界对植物资源保护工作的关注和支持。
秋海棠属植物资源保护研究的意义不仅体现在保护濒危物种、维护生态平衡方面,更是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美丽中国作出积极贡献的重要举措。
2. 正文2.1 秋海棠属植物资源保护现状秋海棠属植物是一类珍稀濒危的物种,生长在我国南方地区的山区和湿地等环境中,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经济价值。
由于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和环境的破坏,秋海棠属植物的生存状况正面临严峻挑战。
目前,秋海棠属植物的种群数量逐渐减少,分布范围不断收缩。
许多种类已经濒临灭绝,甚至部分品种已经在野外绝迹。
而且,由于一些地方政府和社会公众对于这些植物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缺乏有效的保护措施和监管机制。
秋海棠属植物资源保护研究进展
秋海棠属植物资源保护研究进展秋海棠属植物是一种珍贵的花卉资源,具有较高的观赏和经济价值。
然而,由于开垦、植被破坏、过度采摘等人类活动的影响,秋海棠属植物的数量和分布范围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已成为濒危物种。
因此,秋海棠属植物的资源保护已成为当前生态环境保护的研究热点之一。
近年来,针对秋海棠属植物的资源保护,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研究表明,要保证秋海棠属植物能够持续生存和发展,需要采取如下措施:一、保护野生种质资源野生种质资源是秋海棠属植物最宝贵的资源之一。
为了保护这些资源,需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野生种质资源的破坏和过度采摘,制定合理的采摘和人工繁殖政策,建立完善的采摘和销售管理制度。
同时,在保护野生种质资源的基础上,开展采集、鉴定、保存和繁殖工作,加强对秋海棠属植物的研究和开发,为其保护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二、进行相关研究为了更好地保护秋海棠属植物的资源,需要深入了解其生态特性、生长发育规律和遗传变异情况等关键信息。
通过开展相关研究,可以建立秋海棠属植物的生态数据库、形成技术方案、推广不同类型的资源保护和利用,实现有效的资源管理和保护。
三、开展人工繁殖和种植为了增加秋海棠属植物的数量,人工繁殖和种植也是非常有效的方法。
通过开展人工繁殖和种植,可以增加秋海棠属植物的种群数量,扩大其分布范围,保护和利用其生态价值。
人工繁殖和种植也可以促进秋海棠属植物的栽培技术和生产技术的研究和创新,保障其可持续利用和资源保护的长期发展。
总之,秋海棠属植物的资源保护是一个多方面、复杂的过程。
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措施,使其得到长期的保护和持续利用。
只有这样,才能保障秋海棠属植物及其生态环境的健康生存。
全球秋海棠属药学研究概况
59第13卷 第2期 2011 年 2 月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Vol. 13 No. 2 Feb .,2011故高热遂瘳。
3 肝内胆管结石高热案易某某,男,35岁。
1985年11月22日因肝内胆管结石,高热(38.8~41.6℃)住院。
病房长期给与红霉素、轻考等,灼热不退已22天。
于12月14日邀中医会诊,刻诊:右胁下痛、腹痛。
欲呕吐苦水,灼则寒战。
形气不振,形贫黄。
苔被黄灰苔,脉短数。
右胁下重,胆滞夹瘀。
拟重通重宣,解其陈腐郁热。
金银花90g,夜明砂(包煎)60g,苦丁香1g,柴胡30g,泽兰30g,红花15g,僵蚕15g,蝉蜕20g,郁金15g,赤芍20g,五灵脂10g,枳实20g,水煎服。
12月20日二次会诊,病人情绪稳定,体温持续3天平稳(36.6℃),力转治疗胆管结石。
按 本例肝络瘀凝,邪附血着,不得脱融。
又兼素疾,操持怫郁,积瘀在络,动络血逆,痛热鸱张。
金银花、泽兰、夜明砂、红花、赤芍、灵脂大通大融,开郁解毒。
苦丁、柴、蝉、枳宣畅气机。
通宣结合,瘀热得除。
4 硬皮病柴某某,女,27岁。
1984年7月19日主诉右小腿肌肉萎缩及皮肤硬2年之久。
畏寒发热,四肢肌张力尚可,发痒,无吞咽困难及呼吸困难,右足及胫股皮肤发硬,汗孔消失皮外光亮,触之压痛,发热。
神经系统(-),胸透:未见异常。
血色素119g/L,白细胞7.8×109/L,中性67%,淋巴33%。
天津医学院附属医院诊断为硬皮病。
形气不振,舌淡存津,脉长弦。
右下肢硬变,右灼热于左。
皮僵荣失养,皮硬络失濡,卫气荣血失调。
药用:炒苍耳6g,鹿衔草30g,当归30g,竹叶15g,肉苁蓉20g,桂枝6g,蕤仁15g,李仁10g,怀牛膝20g,水蛭20g,白薇20g,水煎服。
1985年3月31日家人来院代述,服药30剂早已能干活(原腿不能蹲,近能蹲和屈曲)亦有汗出。
中国秋海棠属的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 号 : 2 2 7 R 8.1
文献 标识 码 : B
文章编 号 :0 80 0 ( 0 8 1 —9 90 10 -8 5 2 0 ) 22 7 .3
中国秋 海棠属是一类经济价值较大 的花 卉植 物 , 同时也是长 叶形 的变化等分类依据 , 将原产 我国的 19种秋海棠划分 为 6个 3
参 考文 献 :
[ 1] 沈建新 , 王海燕 , 王海江 , . B 等 P L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 [ ] 国外医 J.
◇文献综述◇
中志 何
500 ) 50 2 ( 阳 中医学 院 , 州 贵 阳 贵 贵
摘要: 采用文献追踪的方法对中国 秋海棠属的植物分类学、 植物资源学和化学成分与生物活性等方面的研究进行分析
归纳 , 为应该对 中国秋 海 棠属植物的种类 分布 、 认 系统特征等 方面采 用多种技 术手段 结合 国内外研 究动 态进 行更加深入 的调查和 总结 , 建立相对完善的发育 系统 , 为进一步研 究秋 海棠属植 物有 效的开发 利用打下 坚实的基础。
关键 词 : 秋海棠属; 植物分类; 资源; 化学成分; 生物活性
L HZ E E IIEA DM T RAM DC E E R H20 V L.9N .2 I IH NM DCN N A E I E IAR SA C 8 O 1 O 1 S 0
时珍 国 医 国药 2 0 第 1 第 1 0 8年 9卷 2期
些知识去解决 有关 的问题。在生化实 验教学 中开展 P L教学法 B
Pa cn u lt et m。《 y r 云南植 物志》 1 (0 6 主要 以子 房室数 、 第 2卷 2 0 ) 胎 座类型 、 实类型及开裂方式 、 果 花被 片 数 目及 相 态 等 特 征 , 分 为 划 8个组 : 1 组 为侧膜组 Sc. ol et m; 2为小 花组 S c Ai— etCe cnr 组 o u et li . c
海棠药理研究报告范文
海棠药理研究报告范文
近年来,海棠药理研究备受关注。
海棠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广泛的药用价值。
本文将探讨海棠药理研究的进展,并总结目前取得的研究成果。
首先,海棠具有抗氧化和抗炎作用。
研究表明,海棠中的活性成分能够清除体内的自由基,减轻氧化应激对细胞的伤害。
此外,海棠中的化合物还能抑制多种炎症反应的发生,具有抗炎效果。
其次,海棠对心血管系统具有保护作用。
海棠中的成分能够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改善血液流动性。
此外,海棠还能够调节血压,保护心血管系统的健康。
此外,海棠还具有镇痛和消炎作用。
研究发现,海棠中的活性成分能够减轻疼痛感受,有助于缓解疼痛症状。
此外,海棠还能够抑制炎症反应的发生,对炎症所致的疼痛具有显著的缓解作用。
最后,海棠对肝脏和肾脏具有保护作用。
研究表明,海棠中的活性成分能够降低肝脏和肾脏的损伤程度,减轻肝脏和肾脏的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
海棠还能够促进肝脏和肾脏的修复和再生,有助于维护肝脏和肾脏的正常功能。
综上所述,海棠具有抗氧化、抗炎、保护心血管系统、镇痛消炎和保护肝肾功能等多种药理作用。
这些研究结果表明,海棠具有广泛的药用价值,对药物开发和临床应用有重要意义。
然
而,目前对海棠药理研究的深入了解还不够,仍需要进一步研究以揭示其作用机制和优化其应用。
将来的研究还可以探索海棠药物的合理用药指南,提高其临床应用水平。
秋海棠属侧膜组的分类学研究
秋海棠属侧膜组的分类学研究秋海棠属(Viburnum)是以秋海棠科(Adoxaceae)为模板的一组有许多种类植物,它们在中国东南部、青藏高原以及西南部地区十分常见。
秋海棠属侧膜组(Viburnum sect. Thelycrania)也就是秋海棠亚属,共有18个种,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南部和东南部的山区,其中7种分布在青藏高原及周边。
秋海棠属侧膜组的分类学研究是为了深入了解秋海棠属一些分布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以及形态、分子微结构及其他功能性质等特征,以期进一步促进对这些植物的生态学研究、分子研究和保护研究。
1、秋海棠属侧膜组的形态特征秋海棠属侧膜组的形态特征包括花的形状、花的部分、花盘的形状和色彩以及叶的形状、大小、色彩和叶表面等特征。
根据这些特征,秋海棠属侧膜组可以分为三组:(1)秋海棠属微芒组,包括Viburnum microcarpum、Viburnum grandissimum和Viburnum hypodopelma等种;(2)秋海棠属宽叶组,包括Viburnum sichuanense、Viburnum gongshanense、Viburnum wuzhishanense和Viburnum dubius等种;(3)秋海棠属单叶组,包括Viburnum hupehense、Viburnum oracionense和Viburnum maxinense等种。
2、秋海棠属侧膜组的分子特征秋海棠属侧膜组的分子特征主要比较ITS序列和cpDNA列,发现其差异较大,主要体现在ITS序列变化多,cpDNA列变化少。
ITS序列主要反映种间变化,cpDNA列主要反映群体间变化。
从种间比较看,秋海棠属侧膜组的ITS序列变化不大,但cpDNA列表现出不同的种间分布;从群体比较看,ITS序列表现出较大的群体分化,而cpDNA序列表现出较小的群体分化。
3、秋海棠属侧膜组的生态学研究秋海棠属侧膜组的生态学研究主要是为了探究其在不同地区的分布特征,以及在地理分布下的遗传变异、演化机制以及其他因素对种群分布、种群结构和功能性质等方面的影响。
秋海棠化学成分的研究
秋海棠化学成分的研究
张嘉岷;陈耀祖;李伯刚;王明硅
【期刊名称】《中国中药杂志》
【年(卷),期】1997(22)5
【摘要】从秋海棠中分得6个化合物,经TLC、熔点测定、1HNMR和13CNMR鉴定为β-谷甾醇、β-香树素、胡萝卜甙、豆甾醇、豆甾醇-3-β-D-吡喃葡萄糖甙和4′,5,7-三羟基酮-6-O-β-D-吡喃葡萄糖甙,均为首次从该植物得到。
【总页数】2页(P295-296)
【关键词】中草药;秋海棠;化学成分
【作者】张嘉岷;陈耀祖;李伯刚;王明硅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化学系;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4.1
【相关文献】
1.秋海棠属秋海棠组植物花粉形态的电镜扫描研究 [J], 杨丽华
2.三种秋海棠属植物的化学成分的研究 [J], 蔡红;王明奎
3.蕺叶秋海棠化学成分的研究 [J], 蔡红;王明奎
4.中华秋海棠快速繁殖技术研究 [J], 郑志勇
5.天葵秋海棠根部的化学成分 [J], 蔡红;王明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学论文-中国秋海棠属的研究进展采用文献追踪的方法对中国秋海棠属的植物分类学、植物资源学和化学成分与生物活性等方面的研究进行分析归纳,认为应该对中国秋海棠属植物的种类分布、系统特征等方面采用多种技术手段结合国内外研究动态进行更加深入的调查和总结,建立相对完善的发育系统,为进一步研究秋海棠属植物有效的开发利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秋海棠属;植物分类;资源;化学成分;生物活性中国秋海棠属是一类经济价值较大的花卉植物,同时也是长期广泛使用具有药用、食用及饲用价值的民族植物。
本文介绍了国内外学者对于中国秋海棠属的系统分类学、地理分布、分子生物学和化学成分与生物活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情况,并对未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1.1 系统学研究1.1.1 秋海棠科系统地位本科的亲缘关系复杂,以其科内有侧膜胎座的属(Hillebrandia)和种(Begonia属中的一些种),与侧膜胎座目中子房下位的Loasaceae科显示出平行发展的趋向。
种子又很稀少或无内胚乳而形成了至Loasaceae科及一般侧膜胎座目的无胚乳种子类型的过渡阶段。
最亲近的亲族是Datiscaceae科,它们都具单性花,子房下位,侧膜胎座,胚乳含油等而极相似[1~3]。
1.1.2 属及属下分类系统[1~3]秋海棠属Begonia L.隶属秋海棠科Begoniaceae,是瑞典植物学家林奈于1742年以Begonia oblique Linn.为属名模式建立的。
《中国高等植物图鉴》补编第2册(1983)根据胎座种类、子房室的数目、胎座每室裂片数目等分类依据将中国秋海棠属属下划分为5个组:组1为秋海棠组Sect.Begoniastrum;组2为无翅组Sect.Sphenanthera;组3为扁果组Sect.Platycentrum;组4为单裂组Sect.Reichenheimia;组5为侧膜组Sect. Coeloecentrum。
《中国植物志》第52卷第1分册(1999)根据胎座、雌花授粉后蒴果外面着生的片状突起,果形、叶形的变化等分类依据,将原产我国的139种秋海棠划分为6个组:组1为侧膜胎座组Sect.Coeloecentrum;组2为秋海棠组Sect.Begonia;组3为单座组Sect.Reichenheimia;组4为四室组Sect.Sphenanthera;组5为多室组Sect.Pleiothece;组6为二室组Sect.Platycentrum。
《云南植物志》第12卷(2006)主要以子房室数、胎座类型、果实类型及开裂方式、花被片数目及相态等特征,划分为8个组:组1为侧膜组Sect.Coelocentrum;组2为小花组Sect.Alicida;组3为东亚秋海棠组Sect.Diploclinium;组4为单座组Sect. Reichenheimia;组5为小海棠组Sect.Parvibegonia;组6.扁果组Sect.Platycen trum;组7为棒果组Sect.Leprosae;组8为无翅组Sect.Sphenanthera。
1.2 种类研究继《中国植物志》第52卷第1分册(1999)出版后,近年来,关于中国秋海棠属新种及变种相继发现。
管开云等[4]、钱义咏[5]、税玉民[6~9]、叶华谷[10]、古训铭[11,12]、方鼎等[13]、彭镜毅等[14,15]、刘演等[16,17]、魏志丹等[18]相继又发表了33个新种、3个变种(云南13种,广西18种,海南1 种,广东1种,广西3变种),使该属的种类大大地增加,目前该属约一千余种,中国一百七十余种。
1.3 地理分布[1,3,19]秋海棠属可能较早起源于古北大陆东南部,在太平洋扩张初期形成,作3型分布,其原始类型在夏威夷火山链上升的过程中残留在彼,而后在新大陆后期分化激烈,形成墨西哥至中南美热带、亚热带的一个底大的次生发展中心。
由于秋海棠属植物多喜欢潮湿多雨的气候,又惧阳光直射,所以分布局限于多雨、多林、空气湿度大的地带。
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南部和西南部各省区,大多产于云南,其次是广西、贵州、四川、西藏等。
其中少数几种扩散的范围较广,一股进入华中、中南到了江西、湖北一带,以紫背天葵B.fimbristipula和柔毛秋海棠B. henryi等为代表;另一股到了河北、山东、河南,以秋海棠B. grandis和其亚种中华秋海棠B. grandis subsp. sinensis 为代表。
而北京郊区山坡阴面的中华秋海棠也几乎是秋海棠属植物在中国最北的分布边缘。
1.4 细胞学研究田代科等[20]、李宏哲等[21]相继对中国秋海棠属部分植物染色体数目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属植物染色体的原始基数还不能确定,属下各组内和组间的染色体数目均存在变化,但不同种类的染色体形态差异十分明显,因此染色体的计数可为分类工作提供一定依据。
1.5 微形态研究税玉民等[22]对云南秋海棠属叶表皮及毛被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研究表明所有种的特征组合均有明显区别,因而这些微形态特征可作为分种和变种的依据。
在每个组内难以找到一致的特征,因而在组的划分上意义不大。
唐敏等[23]以中国原产的盾叶秋海棠B. peltatifolia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叶表皮气孔簇的发育机制及其分布格局。
结果表明:气孔发育初期,气孔拟分生组织的成簇排列可能是气孔簇形成的主要机制;气孔副卫细胞恢复分裂形成的卫星拟分生组织也对气孔簇的形成起一定的作用。
1.6 分子生物学研究向建英等[24]应用ITS区序列对秋海棠属无翅组分类学问题的探讨,结果表明,所研究的15个类群分为两大支,原置于无翅组内子房3室的种类和秋海棠组同属一分支。
这一结果支持将原无翅组内子房3室的种移入秋海棠组的分类系统;而及同处一支包括了四室组的所有种和变种,它又可分为两个亚分支:其中一个分支由根茎类共同组成;另一亚分支则包括了具直立茎的,这一结果支持四室组内的各个种间有较近亲缘关系的观点,可以认为该组在分类上是一个比较自然的分类群。
2.1 资源现状中国秋海棠属野生物种,大多呈窄域分布,生长环境特殊,生态环境相对脆弱,植被一旦被破坏,几乎不可能恢复,以下(表1)统计的是已经被列入中国珍稀保护范围的秋海棠属植物,实际上所有秋海棠属野生种类都面临着灭绝的危险。
表1 中国秋海棠属珍稀保护植物名录[25](略)*《中国植物红皮书》第2批考察种;**中国物种红色名录 China Species Red List;***中国特有种2.2 药用资源中国秋海棠属植物药用资源的文献最早见于《本草纲目拾遗》(1765)。
在我国有白族、傣族、拉祜族、仡佬族、壮族、苗族、瑶族、佤族、僳僳族、德昂族、阿昌族、景颇族、哈尼族、彝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将秋海棠属植物作为药物使用[26]。
通过文献资料整理,现将中国秋海棠属植物药用品种及其功效归纳如下(表2)。
2.3 食用及饲用资源中国秋海棠属植物可以作为野菜食用[30],在湖南、云南、广东、广西等热带亚热带地区,少数民族群众不仅用其全草治疗咽喉炎、牙痛、毒蛇咬伤等疾病,还将其幼嫩茎叶炒食、做汤或做饲用,甚至在食盐紧缺的时期,还将其捣烂的汁液作为调味品以代食盐。
表2 中国秋海棠属植物药用品种一览表[26~29](略)目前从中国秋海棠属植物全草和根茎中分离提取得到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强心苷、黄酮类、鞣质、酸性成分、甾醇、三萜类成分、皂苷等。
张嘉岷等[31]从秋海棠B. evansiana中首次得到分得6个化合物,β-谷甾醇、β-香树素、胡萝卜苷、豆甾醇、豆甾醇-3-β-D-吡喃葡萄糖苷和4',5,7-三羟基酮-6-O-β-D-吡喃葡萄糖苷。
蔡红等[32]从蕺叶秋海棠B. limprichtii的全草中提取分离得到的豆甾醇-3-O-β-D-葡萄糖苷-6'-十六烷酸酯和芦丁对血液系统的药理作用为蕺叶秋海棠治疗跌伤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管开云等[33]对云南产的16种秋海棠属植物进行了挥发物抗微生物活性实验,结果表明,有8种秋海棠具有抗葡萄球菌活性。
抗大肠杆菌活性最强的是厚壁秋海棠B. silletensis,假厚叶秋海棠B. pseudodryadis和秋海棠B. grandis。
只有铁甲秋海棠B.masoniana和毛叶秋海棠B. rex对白假丝酵母菌有抗性。
中国秋海棠属主要分布于我国南部和西南部各省区,大多产于云南,其次是广西、贵州、四川、西藏等。
该属植物生长环境特殊,主要分布于季雨林和常绿阔叶林下的石灰岩基质土壤上,由于自然环境的变迁及人类活动的破坏,部分种类已经面临灭绝的危险。
中国虽然不是其发育分布中心,但部分狭窄区域还未曾全面的考察到,具有相当意义的科研价值,因此各研究单位应对中国秋海棠属植物的种类分布、系统特征等方面运用多种技术手段结合国内外研究动态进行更加深入的调查和总结,借助数学手段和计算机技术,建立科学的数学模型和数据库,从而建立相对完善的发育系统,为进一步研究秋海棠属植物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国秋海棠属植物花朵鲜艳美丽,体态及叶型多姿、花期长、易栽培,为著名观赏植物。
在民间其药用、食用、饲用价值早已得到验证,尤其是在少数民族地区,其药用功效疗效确切。
如果能有效地开发利用该属药用植物,对于深入挖掘民族民间药用资源,推广民族民间医药理论,发挥资源优势及推动中药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因此,对其进行资源、生药、药理、化学等方面的全面研究具有较高的科研价值及社会、经济效益。
[1]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第52卷第1分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126.[2]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云南植物志?种子植物,第12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143.[3]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高等植物图鉴,补编第2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3:532.[4]管开云,田代科.云南秋海棠属三新种[J].云南植物研究,2000,22(2):129.[5]钱义咏.云南秋海棠属一新种[J].植物分类学报,2001,39(5):461.[6]税玉民.滇东南黄连山秋海棠属一新种[J].云南植物研究,2002,24(3):307.[7]税玉民.云南东南部秋海棠属侧膜组一新种[J].植物分类学报,2002,40(4):374.[8]税玉民,陈文红.中国秋海棠属等翅组植物订正[J].云南植物研究,2004,26(5):482.[9]税玉民,陈文红.世界秋海棠属侧膜组植物新资料[J].云南植物研究,2005,27(4):355.[10] Hua-Gu YE,Fa-Guo WANG,Yu-Shi Ye, et al.Begonia coptidifolia (Begoniaceae),a new species from China[J].Bot.Bull.Acad.Sin,2004,45:259.[11] Shin-Ming KU,Ching-I PENG ,Yan LIU.Notes on Begonia(Sect.Coelocentrum,Begoniaceae) from Guangxi, China, with thereport oftwo new species [J].Bot.Bull.Acad.Sin,2004,45:353.[12] Shin-Ming KU, Yan LIU ,Ching-I PENG.Four new species of BegoniaSect.Coelocentrum (Begoniaceae) from limestone areas in Guangxi, China[J].Botanical Studies,2006,47:207.[13]方鼎,韦毅刚,覃德海.广西秋海棠属(秋海棠科)4新种[J].植物分类学报,2004,42(2):170.[14] Ching-I PENG,Yu-Min SHUI,Yan LIU, et al.Begonia fangii(Sect.Coelocentrum,Begoniaceae),a new species from limestone areasinGuangxi, China [J].Bot.Bull.Acad.Sin,2005,46:83.[15] Ching-I PENG,Wai-Chao LEONG ,Yu-Min SHUI.Novelties in Begonia Sect.Platycentrum for China: B.crocea, sp. nov. and B. xanthina Hook.,a new distributional record [J].Botanical Studies,2006,47:89.[16] Yan LIU, Shin-Ming KU,Ching-I PENG.Begonia picturata(Sect.Coelocentrum,Begoniaceae),a new species from limestone areasinGuangxi, China[J].Bot.Bull.Acad.Sin,2005,46:367.[17] Yan LIU, Shin-Ming KU ,Ching-I PENG.Begonia bamaensis(Sect.Coelocentrum, Begoniaceae),a new species from limestone areasinGuangxi, China[J].Botanical Studies, 2007,48:465.[18]魏志丹,税玉民,张美德,等.中国云南秋海棠属(秋海棠科)一新种——假侧膜秋海棠[J].植物分类学报,2007, 45 (1):86.[19]余树勋.中国名花丛书-秋海棠[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1.[20]田代科,管开云,周其兴,等.云南八种秋海棠属植物的染色体数目[J].云南植物研究,2002,24(2):245.[21]李宏哲,管开云,马宏.五种中国秋海棠属植物的染色体数目[J].云南植物研究,2005,27(1): 92.[22]税玉民,李启任,黄素华.云南秋海棠属叶表皮及毛被的扫描电镜观察[J].云南植物研究,1999,21(3): 309.[23] TANG Min,HU Yu-Xi ,LIN Jin-Xing,et al.Developmental Mechanism and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Stomatal Clusters in Begoniapeltatifolia[J].Acta Botanica Sinica,2002,44(4):384.[24]向建英,管开云,杨俊波.应用ITS区序列对秋海棠属无翅组分类学问题的探讨[J].云南植物研究,2002,24(4):455.[25]邢福武.中国的珍稀植物[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5:107.[26]贾敏如,李星炜.中国民族药志要[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5:86.[27]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第5册第13分卷[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490.[28]江纪武.药用植物辞典[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99.[29]中国药材公司.中国中药资源志要[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778.[30]赵培洁,肖建中.中国野菜资源学[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103.[31]张嘉岷,陈耀祖,李伯刚,等.秋海棠化学成分的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1997,22(5):295.[32]蔡红,王明奎.蕺叶秋海棠化学成分的研究[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1998,10(1):48.[33]管开云,Fershalova T?D,Tsybulya N.V, 等.云南秋海棠挥发物抗微生物活性的研究[J].云南植物研究,2005,27(4):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