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五《咬文嚼字》 (1)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事例:写美人、才子等的用语(反面事例)
说明的道理:字的联想意义也容易误用 而生流弊,容易滑向套板反应,袭用套 语滥调。文学创作要克服惰性,遇事要 朝深一层去想,思想要新,语言要新。
2.合情合理的想象,“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 人间第二泉”两句诗回答问题:
1).诗中人物所处的环境: 夜晚,月影朦胧,山间泉水旁
(主旨句)
艺术的完美
咬文嚼字
心随 思处 索留
自刻 励苦
出推 炼时 吻求
新陈 合精
不懒不粗心不自满
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
思考:
读书“不要固执于一点,咬文嚼字。”理由有 三: 1、陶渊明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 欣然忘食。”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 虚心学习。 2、诸葛亮与徐庶等三人一道读书,“三人务于精熟, 而独亮独观其大略”。诸葛亮比三人高明,因为他 “观其大略”,知识面更广。 3、宋代陆象山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 不必太滞。”这是说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
咬文嚼字
朱光潜
朱光潜(1897--1986)
现代美学家、文艺 理论家。笔名孟实、孟 石。安徽桐城人。代表 作:《文艺心理学》、 《诗论》、《谈美书简》 等。 《西方美学史》 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 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 作。
一、解题: (1)咬文嚼字释义
A.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 会精神实质) 。
败在一撇上的战争
据资料记载:1930年4月,阎锡山、冯玉祥结 成反蒋联盟,发动了讨蒋的中原大战。阎、冯 两部预定在豫、晋交界处的沁阳会师,以求一 举聚歼河南的蒋军。可是,这场战争却没能在 原计划的河南“沁阳”境地开战,而是弄到了 河南的“泌(bì)阳”。沁阳在河南的北部, 即黄河以北,而泌阳则在河南的南部,这一北 一南相差200多公里。所以,最终导致了这场 战争的失败。
2.作者列举改字不当之例,使用怎样 的写作方式?作用何在?
写作方式: 对比 作用:正误比较分析,使之更具有说 服力。
3.所举例子的共同特点是什么?给我 们的启示?
特点:例子来源于名家名篇。 启示:各代名家都非常注重语言文字 的锤炼,我们更应该“咬文嚼字”。
分析第二层:
1.为什么我们在咬文嚼字时,非这样锱 铢必较不可?
分析第三部分 最后一段文字有那些值得你学习?
A.运用文字要有严谨的精神 B.必须勤奋 C.推陈出新,时时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炼吻合
总结思考归纳:
文章最后一段中说“以上只是随 便举几个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 理”。
文章举了哪几个“实例”?说明 了哪些“道理”?
实例 郭沫若改字 王若虚改《史记》 韩愈改诗 苏东坡写《惠山烹 小龙团》 做诗文的人从古 籍中找辞藻、乞 灵
启示:修改作文是推敲字是否恰当的表 情达意。
分析第三层:
1.世人与朱光潜就“推敲”的看法是 否一致?你从中得到怎样的启示?
A.世人认为“敲”字好,有动作、 形象、声音。
B.朱光潜不迷信,不盲从,独抒新 见,他认为哪一种境界是诗人当时所要 说的而且与全文调和的就用哪一个字。
启示:品味语言要独立思考,只要 言之成理就行。
而不顾及精神实质的现象。作者在这里是贬 词褒用,借以说明在文学创作和阅读方面
“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阐明“在 表里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 是调整思想和情感”的道理。
欣赏小故事:
有一个乞丐,他面前的牌子上写 着:“本人自幼双目失明。”可乞 讨的效果很不好,一个诗人见到, 把他面前的牌子上的字改写为: “ 春天到了,可我什么也看不到 ”
2)诗中人物所进行的活动: 品茶,赏月
3)诗中表达诗人什么的情趣? 独处清净,安享自然,怡然自乐。
4)用的修辞手法?
比喻,对偶
3. 产生套板反应的弊端表现在那些方面? 1)作者无创作动机。 2)读者无新鲜真切的情趣。 4.作者认为人们为什么产生“套板反应”?
怎样才能克服“套板反应”? 1)套板较省力(人生来有惰性) 2)遇事往深一层想。
——马南邨《不求甚解》
对朱光潜与马南邨的不同见解,应该怎 样看?
再见
2.与前面比较,此事例从什么角度要 求咬文嚼字?
从文字表达的意境。 总之反复强调: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 切关系,强调语言是跟着思想感情走的, 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意境。在文 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 敲。
总结第一部分的写作特点
本部分例子多,分析精辟,令人 心悦诚服,例子是具体的,具体 的例子可以给人以丰富的启发。
例1:学习马列主义理论要领会其精神实质, 切不可一味地 。
B.形容卖弄才学。
例2:此君肚里学识稀薄,但在人前说起话 来却常常,极尽哗众取宠之能事。
C.形容强词夺理或狡辩。
例3:此事明明是你错了,你再也毫无用处。
(2)、标题中的“咬文嚼字”是以上哪一个意 思?如果都不是,请用课文中的话来加以解释:
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 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结果乞讨的效果非常好。
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四、分组合作探究
分析第一部分 1、找出其中所举的例子; 2、思考这些例子说明什么道理
第一部分: 1.第一层(1-2):句式不同意味不同 2.第二层(3-4):字数增减意味不同 3.第三层(5 ):字眼不同不同意境
分析第一层:
1.用“这”和“是”在不同的语境中,有
分析第二部分
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正负两面
1.文字联想意义的运用有两种情况, 请各用一个成语。 A. 正面:点石成金
B. 负面:陈词滥调
事例:“烟”的直指意义和联想意义 苏轼写诗(正面事例)
说明的道理:字的难处在于意义的确定 与控制,字的联想意义是游离的,偏于 个性的,迷离不易捉摸的,难以控制的。 既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 甚至支离。善用字的联想意义能在含混 中显得意蕴丰富,达到艺术的妙境。
二、初步感知课文,归纳各部分 要点
第一部分(1一5) 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效果
郭沫若改字(句式改变)
咬 文
王若虚改句(字数增减)
嚼
韩昌黎改诗(字眼不同)
ຫໍສະໝຸດ Baidu
字 第二部分(6一7)
正反说明咬文嚼字的重要性
善用字义联想
误用字义联想
第三部分(8)对文学作者的要求和希望
三、归纳主题
本文标题是“咬文嚼字”。按照通常意义 来讲,咬文嚼字含有贬义,说的是一种不好 的习惯,即过于斟酌字句,或说死抠字眼儿
道理 句式不同情感不同 字数不同情境不同 字眼不同意境不同
善用联想意蕴丰富
套用滥语全无新奇
示
句式不同
意
图 意味不同
字意
意字
数 不
味 不
思想感情
境 不
眼 不
同同
同同
善用字的联想意义 套板效应
咬文嚼字的意义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 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 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炼与吻 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 完美。
文字上的推敲,就是思想感情上的推敲, 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严谨。
2.修改后的句子为什么不好?给你的启 示是什么?
1).原文“草中石,以为虎”并非“ 见草中有虎。”
2).原文“视之,石也”有发现错误 而惊讶之意。总之,一字增减,就会引起 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启示:我们咬文嚼字要有思路,或由表 及里,或由此及彼,这样品味才能到位。
什么区别?有什么启示?
1).“你这没骨气的文人”----语气坚决。 2).六个“你这….. ” ----感情强烈。 3).“你是个好小子” ----表假定语气。
4).“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 家的风
度”
----结构不同,不合逻辑。
启示:思想感情不同。
启示:连郭沫若用好一个字也要破费周折, 说明用好语言文字很不简单,一定要仔细品 味,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严谨态度和治学精 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