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生物学(1)

水生生物学(1)
水生生物学(1)

849《水生生物学》硕士入学考试大纲

一、课程简介与复习要求

3.《水生生物学》

水生生物学是水产学院的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理论课,本课程传授有关生活在水中生物的生命活动的变化规律、分类系统中的地位及特征并探讨其控制利用的学科。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用科学观念认识水生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掌握水生生物形态分类的基本知识和常见种类的主要特征;常见种类的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等不同层次生命体系中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生态系统的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平衡发展规律。掌握水生生物的研究方法;应用所学知识加强内陆水体管理,合理开发和利用水产品质量,为提高水体生产力和保护水生态系统提供科学依据。

二、课程考试内容与要求

第一部分:上篇(形态和分类)(约占50 %)

1. 绪论

①考试内容:水生生物学的定义、发展简史;水生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目的和任务;

②考试要求:掌握水生生物的定义、研究对象和内容、任务。深入认识水生生物在渔业和水环境保护中的地位与作用。掌握水生生物学的产生及发展,了解水生生物学的分支及应用领域。

2.藻类

①考试内容:藻类、浮游植物和着生藻类的定义。藻类细胞构造特点,藻类的经济意义及繁殖方法;淡水九个藻门的主要特征及各门的常见种类特征。

②考试要求:重点掌握淡水九个藻门的主要特征、掌握生长环境和特殊的繁殖方法,了解各门的常见种类特征。

3.水生维管束植物

①考试内容:沉水植物、挺水植物、漂浮植物、浮叶植物的生态特征及常见属的特征。植物体的构造是如何适应水环境?如何表示不同层次和相同层次的群丛种类。

②考试要求:掌握沉水植物、挺水植物、漂浮植物和浮叶植物的生态分布特征,了解常见属的特征及不同群丛的表示方法。

4.浮游动物

①考试内容:原生动物、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的主要特点、繁殖方式及常见属的特征。浮游生物有何共同特点?举例说明浮游生物是如何适应浮游生活的?

②考试要求:重点掌握原生动物、轮虫、枝角类、桡足类的主要特征,掌握繁殖方式,了解常见属的特征及浮游生物如何适应浮游生活。

5.底栖动物

①考试内容:水蚯蚓、螺、蚌、水生昆虫的主要特点、生态分布、繁殖方式及常见属的特征。

②考试要求:掌握底栖动物各大类的主要特征,了解常见属的特征。

6自游动物

①考试内容:河蟹、虾的基本构造及常见属的特征。

②考试要求:掌握河蟹、虾的主要特征,了解常见属的特征。

7.水生生物资源调查

①考试内容:你如何对一个小型浅水湖泊进行水生生物学调查?请说明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水生维管束植物、底栖动物的调查步骤(包括室内整理)。

②考试要求:掌握水生生物资源调查的主要方法,了解调查步骤及室内整理。

第二部分:下篇(淡水生态学)(约占50 %)

1.绪论

①考试内容:淡水生态学和淡水生态系统的定义、研究的对象,淡水生态学和水生生物学、淡生生物学、湖沼学、水化学等学科之间的关系;环境因子的划分,水体的分区和水生生物的生态分类。请用养鱼池为例说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生态系统的贮存库和循环库的定义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②考试要求:掌握淡水生态学的定义、研究对象。重点掌握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2.光

①考试内容:水环境的光照条件及其生态意义与陆地环境的差别?光谱成分对藻类色素组成的影响,光与水生生物行为的关系,这种关系受到什么条件的影响。浮游生物昼夜垂直移动

特征,其原因和适应性的意义,光对水生动物的生命过程的影响。

②考试要求:掌握光对水生生物生长、繁殖及生命过程的影响,了解浮游生物昼夜垂直移动特征、原因及适应性的意义。

3.温度

①考试内容:佛列耳等按温度如何给湖泊分类?试举例说明按温度如何给水生生物划分类群?极限温度其作用机制是怎样的?水生生物对极限温度有哪些生理适应?温度对水生生物的生长、发育有何影响?周期性变温对水生生物的生命活动有何积极意义?

②考试要求:掌握温度对水生生物生长、繁殖及新成代谢的影响,了解周期性变温对水生生物的生命活动意义。

4.溶解盐类

①考试内容:根据渗透关系的特点如何给水生生物划分类群?各类是如何保持体液化学组成的稳定性,水生生物对盐度变化的适应能力依什么条件而改变?水生生物耐盐性的生理界限,盐度对淡水生物的生活有何影响?水的盐类成分有何生态作用?何谓离子的颉颃作用和协同作用?内陆盐水水体的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群落有哪些特点?其生物资源的利用前景如何?

②考试要求:掌握各种溶解盐度对淡水生物生长、繁殖及新成代谢的影响,了解水的盐类成分的生态作用,及离子的颉颃作用和协同作用。

5.溶解气体

①考试内容:各类水体水中溶氧量的变化特点,水生生物呼吸强度的变化取决于哪些因子?水生生物怎样适应呼吸条件的变化?窒死现象的定义,何时最易发生窒死?氧过量对水生生物有何危害,总氨的毒性何时最剧烈?二氧化碳和硫化氢对水生生物的危害。

②考试要求:掌握各种溶解气体对淡水生物生长、繁殖及新成代谢的影响,了解溶解盐类过量对水生生物的危害。

6.其他非生物环境因子

①考试内容:水中pH、悬浮物、底质、水的运动、水体容积大小、水体的干涸对水生生物有何影响?

②考试要求:掌握各种非生物环境因子对淡水生物生长、繁殖及新成代谢的影响,了解非生物环境因子的种类。

7.水生生物种群

①考试内容:种群的定义及基本特征?决定种群出生率的因素。举例说明种群个体的空间分布特点;r-对策者和K-对策者的种群动态特征,内禀增长率与周限增长率有何关系,什么是持续产量,利用Logistic增长理论如何确定最大持续产量;种群数量变动的方式有哪几种形式;测定种群次级生产量的几种方法,

②考试要求:掌握水生生物种群的基本特征、数量动态规律,种群的相互作用及动态调节规律,了解r-对策者和K-对策者、内禀增长率与周限增长率的定义,测定种群次级生产量的方法。

8.淡水生物群落

①考试内容:群落的定义、类型及结构的特点;生态位、生态位宽度指数和生态位重叠指数的定义;根据Shannon—Wiener指数说明多样性概念。增加群落的稀有种或优势种会对群落多样性产生什么影响?群落中物种之间的关系都有哪些形式?各有什么特点?

②考试要求:掌握水生生物群落的组成、结构及群落原理在水产和农业生产实际中的应用,了解群落的定义、类型及结构的特点;生态位、生态位宽度指数和生态位重叠指数的定义。

9.初级生产力

①考试内容:弄清现存量或生物量、生产量、收获量、周转率、周转时间、生物生产力、初级生产力、次级生产力、初级净产量、初级毛产量、群落或生态系净产量等概念的含意和彼此间的关系。什么因素决定初级生产力,中国湖泊和水库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的分布规律,什么因素影响养鱼池初级生产力;胞外产物一般占多大比例,P/R值有何生态意义;生物量和生产量之间的关系如何,P/B值与哪些因素有关;淡水浮游植物量可分为哪些等级,各级水有何渔业意义;浮游植物的生物量和生产力的时空分布有何趋势;水草和底生藻类的现存量和生产力分布有何特点,浮游植物、水草和底生藻类在生产力上相互关系如何;生物圈中各类生物群落对光能的利用效率达到什么程度?为什么远低于理论值。

②考试要求:掌握浮游植物、水草和底生藻类的种类和数量的多少与渔业产量的关系,了解现存量或生物量、生产量、收获量、周转率、周转时间、生物生产力、初级生产力、次级生产力、初级净产量、初级毛产量、群落或生态系净产量等概念的含意和彼此间的关系。

10.次级生产力

①考试内容:饵料资源、饵料基础、供饵力和饵料保证度这几个概念的含意和相互间的联系。水生动物食性的划分,水生动物对食物的选择性是由哪两种特性组成的,用什么公式来表示选择指数?日粮的定义,日粮的变化因哪些条件而变;

食物的同化效率取决于哪些因素;食物的同化速率概念在水生动物营养学研究中有何特殊意义?它取决于哪些因素?从生物能量学观点,代谢分为哪几类;各类代谢之间以及与总代谢有何关系;生长效率因哪些因子的影响而变化;对各因子的作用详加分析;浮游动物、底栖动物的各大类的生物量、生产量、P/B系数分布状况;淡水生态系的能流和能量效率的特点

和规律。

②考试要求:浮游动物、底栖动物种类和数量的多少与渔业产量的关系,了解饵料资源、饵料基础、供饵力和饵料保证度,选择指数、日粮、生长效率概念的含意。

11.水体渔业生产力

①考试内容:淡水水体生物生产过程和鱼产量形成的规律。河流、湖泊、水库、养鱼池的生物生产过程和渔产力有哪些特点?水体渔产力取决于哪些因素?各因素的作用如何?水体渔产力的评估方法,鱼池施肥和农业施肥的异同以及施肥的原理和技术,施肥对饵料生物和鱼产量影响如何,说明引种、放养和驯化的原理和具体作法。

②考试要求:掌握水体渔产力的高低与哪些因素有关,了解水体渔产力的评估方法。

12.有机质的分解和养分循环

①考试内容:天然水体水中有机质存在形式及各类所占比重,水中有机质的来源及作用,水生微生物在生态系中起什么主要作用,水体浮游细菌的现存量和生产量的状况,附生细菌在水生细菌总量中占有什么比重,水生真菌的生态特点及在水生态系中的特殊意义。底泥中微生物的含量和分布特点。有机质在水体中进入或形成后,怎样被消耗和转化。试述POM和DOM的微生物分解和转化过程。有机质在水底沉淀中的分解特点。湖泊中有机质的时空分布特点。各类水体中有机质的收支平衡特点。detritus一词的定义,腐质的形成和成熟过程以及其性状的变化状况。腐质的食物意义,水生态系中腐质流的特点和转化效率。水体中氮的收支和内循环,磷循环的特点。与氮循环有何异同?

②考试要求:掌, 握生态学的原理、方法,认识生物圈及不同类型淡水生态系统的组成、特点、生态问题及解决途径。

13.群落演替和生态系的发展

①考试内容:演替的定义及形成原因和发展趋势。内因演替和外因演替、自养演替和异养演替、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生态系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生态平衡、生态系稳定性的定义。湖泊的富营养化及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群落变化的趋势,硬水泥灰湖和腐殖湖的演替过程有何特点?划分湖泊营养类型的各项指标及其意义,中国湖库营养类型的划分和地理分布有何特点。

②考试要求:掌握淡水生态系统的演替规律,了解内因演替和外因演替、自养演替和异养演替、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生态系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生态平衡、生态系稳定性的定义。

14.水体污染的生物学问题

①考试内容:引起水体污染的原因及对水生生物的影响,水体人为富营养化的

主要指标及与有机污染的联系,蓝藻最易形成水华的原因,水体的增温化对水生生物和水体的渔业有何影响,水体的自净过程及水生生物在自净中起的作用,污水的生物处理有哪些方法,水污染的主要生物学监测方法。

②考试要求:了解水生生物学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掌握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等理论知识,应用水生生物学的观点,指导人类的生产实践活动,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三参考教材

(1)梁象秋等。水生生物学(形态和分类),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

(2)何志辉。淡水生态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水生生物学

《水生生物学》复习题 1 名词解释 1. 似亲孢子:藻类在形态结构上与母细胞相似的不动孢子 2. 复大孢子:硅藻细胞经多少分裂后,个体逐渐缩小到一定限度,细胞不再分裂而产生一种孢子,以恢复原来的大小的孢子。 3. 段殖体:丝状蓝藻藻丝分出的短的分段,又称藻殖段 4. 咀嚼器:是轮虫消化系统中特有的构造,它与头冠结合,与取食有关,用以磨碎食物,下部常具2~7 个唾液腺。 5. 假空泡:是某些蓝藻细胞内特有的气泡,显微镜下呈黑色、红色或紫色的不规则形。 6. 壳缝:是羽纹硅藻细胞壁上的一个重要结构,壳面中部或偏于一侧具有一条纵向的无纹平滑区称为中轴区,在壳面沿纵轴有一条裂缝即为壳缝又称纵沟。菱形藻等壳缝呈管状,称为管壳缝。 7. 壳弧:枝角类头部两侧各具一条由头甲增厚形成的隆线,称为壳弧。 8.水生生物学:是研究水中生活的各种生物(除鱼、微生物以外的动植物)生命活动规律和控制利用的科学,范围十分广泛,包括水生生物形态、分类、生理、生态及经济意义各个方面。 9 昼夜垂直移动:各种动物对光照条件有一定的要求和适应,因此,当水环境中光照条件发生变化时,动物的行为也因之发生改变,白天,当光照较强时,浮游动物则躲进较深的水层,而夜晚则上升到水的表层,随着光线的昼夜交替,浮游动物每昼夜往返运动一次,这种现象称为昼夜垂直移动。 10. 自游生物:(游泳生物)是形状较大、游泳能力很强、能主动地做远距离游泳的生物,也能逆流自由行动。 11.漂浮生物:在水面区生活的生物类群称漂浮生物,它们的身体一部分在水中,另一部分则露出水面。 12.底栖生物:指水中营异养生活的浮游动物,生活史的全部或大部分时间生活于水体底部的水生动物群称为底栖动物。 13. 固着生物:固着生活的生物,都属于固着生物。指固着于底泥,石块或其它固着物上的生物。在动物中除脊椎动物以外各门都有固着的种类。 14 浮游植物:淡水浮游植物主要是指各种藻、细菌和菌藻植物中的一些植物,浮游植物一般是小型的,它们有的是单细胞体,有的是群体或丝状体,丝状体多为不分枝的,还有多细胞分枝的丝状体。 齿式:软体动物齿舌带上角质齿的数目及排列方式用数字等符号表示称为齿式。 15. 湖靛:微囊藻大量滋生时,形成砂絮状消化,使水色呈灰绿色,当形成强烈水华时,常被风浪吹涌堆集在一起,好像在水面盖上一层厚厚的油漆,称之为湖靛。 16. 混交雌体:轮虫生殖主要以孤雌生殖为主,在环境条件适宜时,雌体产出非需精卵又叫夏卵,这种雌体称为孤雌生殖的雌体,夏卵直接发育为孤雌生殖的雌体。当环境恶化时,雌体产出的卵,染色体经过减数分裂为单倍体,这种卵称为需精卵,产生需精卵的雌体称为混交雌体。 17. 不混交雌体:轮虫生殖主要以孤雌生殖为主,在环境条件适宜时,雌体能不停地产出非需精卵又叫夏卵,这种雌体称为孤雌生殖的雌体又叫不混交雌体。 18. 夏卵:又称为需精卵,卵壳很薄,不需要经过受精,也不需要经过减数分裂,即可直接发育为可混交雌体。 19. 休眠卵:卵壳厚,壳上具花纹和刺,能抵御如高温或低温、干涸以及水质恶化等各种不

水生生物试题00

二、填空题 1名门生物的幼体期对于追溯其发生的进化关系有重要生物学意义,浮浪幼虫是腔肠动物的幼虫期,环节动物发育中出现了担轮幼虫,软体动物除头足纲动物为直接变态外,其余动物的幼虫期依次有担轮幼虫、面盘幼虫和后期幼虫,节肢动物门中中国明对虾的幼体期依次有无节幼体、溞状幼体和糠虾幼体。棘皮动物门中幼体多种多样海参纲的幼体期主要为耳状幼体和樽形幼体。 2.龟足俗称“佛手”和藤壶,隶属于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围胸目。中国鲎隶属于节肢动物门、肢口纲、剑尾目。 3.水生生物按系统分类可分为水生植物、水生动物、水生微生物,按生态类型可分为海洋浮游生物、海洋游泳生物和海洋底栖动物。其中海洋浮游生物按其浮游出现周期特征可分为暂时性浮游生物、永久性浮游生物和阶段性浮游生物。按其个体大小可分为轻微型浮游生物,微型海洋浮游生物、小型海洋浮游生物、中型海洋浮游生物、大型海洋浮游生物和巨型海洋浮游生物。底栖生物生活类型及其与沉积物的关系为底上生活型、底内生活型、和底游生活型三种生活类型。 4.海洋细菌包括海洋发光细菌、海洋腐败细菌、海洋硫化细菌、海洋硝化细菌、海洋固氮细菌、海洋脱氮细菌和海洋反硝化细菌七种。它们分别在无机物转化为海洋植物。提供必需的无机物质。在有机物形式中通过化学合成作用来实现。原生动物门的摄食方式可分为用胞口进行摄食,非胞口形式的摄食和渗透和胞饮三种,其中草履虫为纤毛虫纲的代表种。其体内的大核主司营养代谢,小核主司生殖。鞭毛与纤毛的主要差异在于鞭毛是一种运动器和纤毛是一般协调运动。 5. 梭子蟹的口器由大颚、第一小颚、第二小颚和颚足构成,其第一步足呈钳状,用于摄食,第五步足呈桨状,用于游泳。 6.生物的分类阶元依次为界、门、纲、目、科、属、种,生物的命名通常采用双名法,生物的学名为属名+种加词。 7.某些海洋生物可作为水团和海洋的指示物种,海流是海洋血液。海洋生物随波逐流,据此可以作为判断水团和海流的依据,僧帽水母则表明暖水流经过该海区;若海区出现北极箭虫则表明淡水流经过该海区。 8.对虾的头胸部13对附肢从前往后分别为第一触角、第二触角、大颚、第一小颚、第二小颚、第一颚足、第二颚足、第三颚足基部足、第一步足、第二步足、第三步足、第四步足,其中大颚是主要的咀嚼器官可将其分为切臼齿部和触须部 9.轮盘的形式是轮虫分类的重要依据,常见的有旋轮轮虫型,须足轮虫型,猪吻轮虫型,巨腕轮虫型,晶囊轮虫型,聚花轮虫型,肢鞘轮虫型等七种类型。 10.无脊椎动物存有变态发育现象,会出现大量的幼虫阶段,如腔肠动物的浮浪幼虫,环节动物的担轮幼虫,软体动物的担轮幼虫和面盘幼虫,海参的耳状幼虫和桶形幼虫,海蛇尾的长腕幼虫。 11.对虾的口器组成从前至后分别为大颚、第一小颚、第二小颚和三对颚足。 三、名词解释 1.赤潮:又称红潮,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一种异常现象,它是海水中某些微小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突发性的繁殖引起一定范围一段时间内的变色现象。 2.浮游生物:是不能主动地做长距离水平移动的生物。大多体型微小,通常肉眼看不见,他们没有游泳能力或游泳能力很弱,一般不能逆水前进,只能依靠水流,波浪式水循环流动而移动 3.物种:生物界发展的连续性(遗传)和间断性统一繁殖整体,占有一定空间,具有实际式潜在繁

水生生物学期末考试复习学案

水生生物学期末考试复习学案 此学案专门针对笔试 【章节复习】 浮游生物学Planktonology 研究浮游生物的生命现象及活动规律的科学。 第一节浮游生物的定义 全世界共有33个植物纲:水中有18个纲的代表 63个动物纲:水中有60个纲的代表 根据生态习性分为: 浮游生物(Plankton) 自游生物(游泳动物Nekton) 底栖生物(Benthos) ●浮游生物的一般特征 ①生物体缺乏发达的游泳器官,活动受水流或风浪支配,营随波逐流式漂浮生活,但在一定范围内具垂直移动能力 ②除部分水母类、甲壳类、被囊类外,身体体型小,对它们形态结构的研究,需要借助于解剖镜和显微镜 ③除生活于气水交界和深海的部分种类具色彩外,一般身体趋向于透明无色 ④浮游生物能以各种不同方式适应漂浮生活 第二节浮游生物的分类 一、按营养方式 ?浮游植物(Phytoplankton):自养生物,初级生产力贡献者。多为细菌和单胞藻类(主 要是硅藻和甲藻),包括生产者和还原者,分布在真光层。 ?浮游动物(Zooplankton):异养生物,次级生产力贡献者。各类无脊椎动物(如原 生动物、水母、节肢动物、毛颚动物、浮游软体动物、浮游多毛类、被囊动物)及其幼虫以及低等脊索动物幼虫、低等脊椎动物幼虫,如鱼卵、仔鱼、稚鱼。 ?真光层(euphotic layer):水层中能找到光的部分,通常为水深0米到100-200米范 围。 二、按个体大小

三、按生活史中浮游时期的长短 终生浮游生物、暂时性浮游生物、偶然性浮游生物 四、按生活的环境 ●淡水浮游生物(freshwater plankton):盐度<5‰ ●海洋浮游生物(marine plankton):盐度>16‰ ●河口浮游生物(estuarine plankton):盐度5-16‰ 五、按浮游生物的分布 水平分布:沿岸性浮游生物、远洋性浮游生物 垂直分布:上层浮游生物、中层浮游生物、下层浮游生物、极深海浮游生物 第三节浮游生物学的研究内容及其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一、研究内容:形态、分类、生态、生理、生化、分子生物学等。 生物海洋学Biological Oceanography 海洋生物学Marine Biology 二、浮游生物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在形态、分类方面: ?微生物学、海藻学、无脊椎动物学 2、生态方面: ?水产学、海洋学、渔业、气象学、地质学、环境科学 3、生理、生化方面 4、数、理、化、计算机 第四节浮游生物学的重要性 一、渔业 1、有益: ?水产经济动物的饵料 ?可培养的饵料生物 ?直接的捕捞对象:海蜇、毛虾 浮游生物渔业(Plankton Fishery) 2、有害: ?赤潮(Red tide) 或称有害藻华(Harmful Algal Bloom,HAB): 定义、危害

高级水生生物学课程论文

《高级水生生物学》课程论文 题目:维生素 C 在水产领域的研究进展姓名:文正勇 院系:水产学院 专业:水产养殖学 年级: 2012级 学号: 2012308110029 授课教师:王春芳

维生素C在水产领域的研究进展 摘要: 维生素C是水产动物维持生理机能所必需的微量成分, 在部分水产动物体内可以合成, 近年来对其研究较多。本文着重介绍维生素C 在水产动物在养殖过程中所发挥的生理作用及机制, 常见养殖品种所需维生素C的量及其缺乏症,及维生素C在饲料中的应用。关键词: 维生素C 水产动物生理作用缺乏症研究进展 Abstract:Vitamin C is a necessary trace components for aquatic animal to maintain physiological function, it can be compose in some Aquatic animal body, recent years have make a lot studies on i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physiological function and mechanism and availability of vitamin C to aquatic animal in the breeding process emphatically, the quantity demanded of vitamin C with commen varieties breeding and its deficiency disease. Last to introduce the application of Vitamin C of feed. Keyword: Vitamin C aquatic animal physiological function deficiency disease research progress 维生素C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素,因其对坏血病有防治作用, 故又名左旋抗坏血酸。大多数哺乳动物和禽类都能利用D- 葡萄糖合成足够数量的Vc,而大多数鱼虾缺乏古洛糖酸内酯氧化酶, 不具备合成Vc 的能力。自1965 年Kitamura 等首次通过实验证实水产动物的正常生长需要摄入Vc 之后[1][2],人们从营养、抗病、抗应激及繁殖等方面对水产动物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本文就Vc在水产动物上的研究作一综述。 1 水产动物Vc的合成能力 为了了解水产动物体内Vc的合成能力,日本学者池田等人在鲤鱼和狮鱼体内注射D-葡萄糖-1-14C和D-葡萄糖醛酸内酯-6-14C,经一段时间后,测定其内脏Vc含量,结果表明:鲤和鱼师鱼能用上述糖为原料合成Vc,但合成能力非常低,只有老鼠内脏含量的1/7。大量的研究证明:在动物体内L-古洛糖酸内酯氧化酶是决定动物能否合成Vc的决定性酶。水产动物体内是否存在L-古洛糖酸内酯氧化酶是判定动物能否合成Vc的关键[3]。在湖鲟(Acipenser ful-vescens)[4]、蓝色罗非鱼(Oreochromis aureas)[5]、金鱼[6,7]、淡水黄貂鱼(Potamotrygon sp.C)、南美肺鱼(Lepidosiren paradoxa)[3]体内发现存在L-古糖酸内酯氧化酶活性,并能够合成Vc。Yamamoto等[6]和Thamase等[7]报道:鲤鱼合成Vc的场所为肝脏和肾脏,湖鲟[4]、淡水黄貂鱼、南美肺鱼[3]Vc的合成场所主要在后肾,而相当一部分水产动物则不能在体内合成Vc[1-3,8,9]。

上海海洋大学水生生物实习

水生生物资源调查实习时间:2010-07-05至2010-07-18 07水产养殖2班 指导老师:陈##

摘要:水生生物学是我校龙头专业水产养殖学相关专业的重要课程。学院为了使我们更进 一步巩固课堂理论知识,达到丰富教学内容,初步掌握一般水生生物的调查研究方法,培养独立工作能力的目的。通过实习观察各类水生维管束植物、水域无脊椎动物和藻类的形态、习性、生态及所处的水域环境,达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目的,并扩大我们的知识范围。通过实习使我们学会淡水生生物标本的采集、固定方法和鉴定方法。这次实习是从2010年07月05日到2010年07月18日,我们主要在滴水湖采样,此外还在校园水体和周边水体进 行采样,其中在滴水湖和校园水体主要是采集一些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以及测量水体的温度、透明度等理化因子;在周边水体主要是采集一些水生植物和底栖生物。我们在采集的水样中发现,浮游植物共73个属,其中蓝藻门16个属,绿藻门22个属,硅藻门19个属,裸藻 门10个属黄藻门4个属,金藻门1个属,隐藻门1个属,其中以绿藻门最为丰富,硅藻门和蓝藻门种类也很丰富,其中蓝藻门的席藻属和硅藻门的栅藻属数量占较大优势。浮游动物中,枝角类4个属,秀体溞属和裸腹溞属为优势种。挠足类3属,其中以猛水蚤数目较多。另外,还观察到轮虫23个属,其中以异尾轮虫属数量居多。水生维管束植物以金鱼藻和浮萍居多。 关键词:滴水湖校园水体浮游生物水生维管束植物 前言:滴水湖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临港新城主城区东面,是临港新城标志性工程,设计构 思来源于德国GMP公司的总体规划方案:一滴来自天上的水滴,落入大海,泛起层层涟漪,水滴落入处形成直径为2.5公里、面积为5.66平方公里的滴水湖。它是目前国内最大的人工淡水湖。为了改善滴水湖的水质,南汇区新建了一条引清河道,直接将大治河的河水引入湖中,并通过生态和生物处理方式,将湖中的水变得更清澈。整个城市依湖而建,体现出天人合一的理念。 沿湖为平均80米宽的风景带,景观带以绿化建设为主,不仅环境优美、景色宜人,也可以开展各种亲水、娱乐休闲活动,如沙滩排球、享受日光浴、垂钓等。湖中还分布着三个不同定位的岛屿——北岛、西岛、南岛。 我校校区的整个水域约90余亩,覆盖率达到5.70%。丰富多样的水系,使校园水陆交融。水系源于学校西北角的水闸,最后也终于这个水闸。整个校园水系循环是相通的,围绕着校园中心,分为八个区域。对滴水湖水体和校园水体进行水生生物调查,有助于我们了解水体中的浮游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以及底栖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对防止水体发生水华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也有有助于提出一些有效控制水华的措施,当然最重要的是这次水生生物学实习巩固了课堂教学理论知识、丰富教学内容,达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目的。 1材料与方法: 1.1 采样地点的布局

水生生物学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复试科目 《水生生物学》考试大纲 Ⅰ.考察目标 1、了解水中生物的生命活动规律、分类系统中的地位及特征。认识水生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理解水生态系统的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平衡发展。掌握水生生物形态分类的基本知识和常见种类的主要特征及研究方法。 2、应用水生生物学的基本概念知识、原理和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理论和实际问题。 Ⅱ.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形态和分类部分占50%,淡水生态学部分占50%。 四、试卷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8小题,每小题2.5分,共20分。 单项选择题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填空题30空,每空0.5分,共15分。 简答题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分析论述题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五、参考书目 1.赵文。《水生生物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年。 2.何志辉。《淡水生态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年。 Ⅲ.考查范围 第一部分:形态和分类 一、绪论 1.掌握水生生物的定义、研究对象和内容、任务 2.水生生物在渔业和水环境保护中的地位与作用

3.水生生物学的产生及发展 4.水生生物学的分支及应用领域 二、藻类 1.藻类、浮游植物和着生藻类的定义 2.藻类细胞构造特点 3.藻类的经济意义及繁殖方法 4.淡水九个藻门的主要特征及各门的常见种类特征。 三、水生维管束植物 1.沉水植物、挺水植物、漂浮植物、浮叶植物的生态特征及常见属的特征2.植物体的构造对水环境的适应 3.不同层次和相同层次群丛的表示方法。 四、浮游动物 1.原生动物、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的主要特点、繁殖方式及常见属的特征2.浮游生物的共同特点 3.浮游生物对浮游生活的适应机制 五、底栖动物 1.底栖动物的主要特点 2.底栖动物的生态分布 3.底栖动物的繁殖方式 4.常见底栖动物属的特征。 六、自游动物 1.河蟹、虾的基本构造 2.河蟹、虾常见属的特征。 七、水生生物资源调查 1.生生物资源调查的主要方法 2.水生生物资源调查步骤及室内整理 第二部分:淡水生态学 一、绪论 1.淡水生态学和淡水生态系统的定义、研究的对象 2.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高级水生生物学题库 全

一、概念与术语 1. 河流连续体 RCC:预测随河流的理化性质和河边环境改变,生物群落改变的模型在河流的纵轴方向上,随着饵料基础的改变,河流生态系统群落结构中的优势种类发生依次递变化的现象。 2. 洪水(河流)脉动概念 FPC:是一个强调洪水在低地河流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的模型。与河流连续体强调纵向作用不同的是,FPC强调河流和河漫滩之间侧向传输的作用。 3. r-K连续谱 r-K continuum:r选择和k选择是进化生态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K选择者的种群密度比较稳定,经常处于K值周围(环境容纳量),其特点是出生力低、寿命长、个体大、具有完善的保护后代的机制,子孙死亡率低,一般具有较弱的扩散能力,它们适应稳定的栖息生境。r选择者的种群密度很不稳定,很少达到K值,大部分时间维护在S型曲线的上升段。其特点是出生力高、寿命短、个体小、常常缺乏保护后代的机制,子孙死亡率高,一般具有较大的扩散能力,它们适应多变的栖息生境。从极端的r选择到极端的K 选择之间有一个连续的谱系,称为r-K连续谱 r-K continuum。 4. 生物多样性 biodiversity:指地球上形形色色的生物体及其与环境所构成的生态综合体, 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包括所有生物和它们所拥有的基因,以及生物与环境形成的复杂生态系统。(地球上或某一地域内所有物种的生物多样性的表现。) 5. 群落演替 community succession:生物群落随时间的推移发生一系列的变化,不断由新 的物种组合取代旧的组合,群落类型不断更新,可分为三个阶段:先锋阶段,系列阶段,顶极。 6. 功能摄食类群 Functional feeding groups:根据摄食对象和方法的差异对水生动物进行的 一项生态分类,它包括撕食者、收集者、刮食者、捕食者、过滤收集者和直接收集者。这

水生生物学入学考试大纲

?水生生物学?入学考试大纲 一、考试说明 1. 参考教材 1)《水生生物学》(第二版),赵文编著,中国农业出版社,2016年 2. 试卷结构(题型)及比例(总计100分) 1)名词解释(15%) 2)选择题(15%) 3)判断题(10%) 4)简答题(20) 5)论述题(40%) 二、考试大纲 1、考试大纲的性质 水生生物学是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等专业的基础课程,是报考生态学硕士研究生的考试科目之一。为硕士学位考生参加水生生物学课程考试,明确复习的主要内容和范围,特制定本考试大纲。 2、考试主要内容 一、绪论 水生生物学的定义;水体生物分区;生态学与其它分支学科的关系;生态学的发展简史。 二、藻类概述 藻类的主要特征;藻类的形态结构;藻类的生殖方式;藻类的分布特点。 三、蓝藻门 蓝藻的形态构造;蓝藻的生殖。 四、硅藻门 硅藻的形态构造;硅藻的生殖。 五、金藻门 金藻的形态构造;金藻的生殖。 六、黄藻门 黄藻的形态构造;黄藻的生殖。

七、隐藻门 隐藻的形态构造;隐藻的生殖。 八、甲藻门 甲藻的形态构造;甲藻的生殖。 九、裸藻门 裸藻的形态构造;裸藻的生殖。 十、绿藻门 绿藻的形态构造;绿藻的生殖。 十一、原生动物 原生动物的形态构造、原生动物的生理机能。 十二、轮虫 轮虫的形态构造;轮虫的生长发育与生活史。 十三、枝角类 枝角类的外部形态;枝角类的生长、生殖、发育。 十四、桡足类 桡足类的外部形态;桡足类的生殖与发育 十五、毛颚动物 外部形态 十六、腔肠动物 形态特征 十七、浮游幼虫 各类动物的浮游幼虫、浮游幼虫的生态特点、浮游幼虫的生物学十八、环节动物门 多毛纲的形态和功能;多毛纲的生殖;水栖寡毛类的形态和功能十九、软体动物门 腹足类的形态和功能;双壳类的形态和功能;头足类的形态构造。二十、其他甲壳动物 概述; 二十一、水生昆虫 形态和功能。

水生生物学实习报告

云南农业大学 实习报告 学院:动物科学技术学院 专业:水产养殖 年级: *****级 学生学号: ********** 学生姓名: ****** 指导老师: ****** 实习地点:海埂公园(滇池)田溪公园 日期: 2014年6月30日——7月9日 实习报告 云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 姓名:****** 学号:********** 目录 摘要 (1) 前言 (1)

一.分组情 况 (2) 二.实验目 的 (2) 三.实验准 备 (2) 1.了解实 验 (2) 2.简易采水器制 作 (2) 四.实验流 程 (2) 五.实验器材及药 品 (2) 六.实习步骤安 排 (3) 七.注意事 项 (3) 八.实验成 果 (3) 九.实习总 结 (6)

十.附 录………………………………………………………………………………………… 7 十一.参考文献 (7) 摘要 水生生物学是我校水产养殖学专业的重要课程。所以学院的老师为了使我们 学得更多的专业性知识和巩固课堂的理论知识,达到此专业的一定知识水平,让 我们初步掌握一般的普遍的水生生物的调查研究方法,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目的。 通过对各类简单水生维管束的和简单结构的微生物的形态、生活习性以及水域环 境的实习观察,达到实际操作和理论知识相结合的目的。此实习我们主要是对滇 池动植物采样和田溪公园水体采样。通过实习,让我学会了如何采取水样,制作 标本和鉴定步骤等专业知识。 前言 滇池位于昆明市中心偏西南方地区总面积770平方公里。昆明历史悠久,远 在三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滇池周围地区就有人居住。滇池亦称为昆明湖、昆明 池。中国云南省的大湖,在昆明市西南,连同湖西侧的西山是着名游览、疗养胜 地。由地势构造陷落而成。湖面海拔1886米,面积330平方公里,平均水深5米 最深8米。有“高原明珠”之美称的滇池,是昆明风景名胜的中心。 滇池地区湿地观赏植物种类丰富,通过本次实地勘察发现在滇池地区湿地观 赏植物种类数目庞大,具有较高观赏、生态及其他实用价值。根据2001~2002年 对滇池浮游植物群落得调查结果表明,在调查期间共鉴定出浮游植物107种及变

水生生物学

《水生生物学》复习题 1名词解释 1.似亲孢子:藻类在形态结构上与母细胞相似的不动孢子 2.复大孢子:硅藻细胞经多少分裂后,个体逐渐缩小到一定限度,细胞不再分裂而产生一种孢子,以恢复原来的大小的孢子。 3.段殖体:丝状蓝藻藻丝分出的短的分段,又称藻殖段 4.咀嚼器:是轮虫消化系统中特有的构造,它与头冠结合,与取食有关,用以磨碎食物,下部常具2~7个唾液腺。 5.假空泡:是某些蓝藻细胞内特有的气泡,显微镜下呈黑色、红色或紫色的不规则形。 6.壳缝:是羽纹硅藻细胞壁上的一个重要结构,壳面中部或偏于一侧具有一条纵向的无纹平滑区称为中轴区,在壳面沿纵轴有一条裂缝即为壳缝又称纵沟。菱形藻等壳缝呈管状,称为管壳缝。 7.壳弧:枝角类头部两侧各具一条由头甲增厚形成的隆线,称为壳弧。 8.水生生物学:是研究水中生活的各种生物(除鱼、微生物以外的动植物)生命活动规律和控制利用的科学,范围十分广泛,包括水生生物形态、分类、生理、生态及经济意义各个方面。 9昼夜垂直移动:各种动物对光照条件有一定的要求和适应,因此,当水环境中光照条件发生变化时,动物的行为也因之发生改变,白天,当光照较强时,浮游动物则躲进较深的水层,而夜晚则上升到水的表层,随着光线的昼夜交替,浮游动物每昼夜往返运动一次,这种现象称为昼夜垂直移动。 10.自游生物:(游泳生物)是形状较大、游泳能力很强、能主动地做远距离游泳

的生物,也能逆流自由行动。 11.漂浮生物:在水面区生活的生物类群称漂浮生物,它们的身体一部分在水中,另一部分则露出水面。 12.底栖生物:指水中营异养生活的浮游动物,生活史的全部或大部分时间生活于水体底部的水生动物群称为底栖动物。 13.固着生物:固着生活的生物,都属于固着生物。指固着于底泥,石块或其它固着物上的生物。在动物中除脊椎动物以外各门都有固着的种类。 14浮游植物:淡水浮游植物主要是指各种藻、细菌和菌藻植物中的一些植物,浮游植物一般是小型的,它们有的是单细胞体,有的是群体或丝状体,丝状体多为不分枝的,还有多细胞分枝的丝状体。 齿式:软体动物齿舌带上角质齿的数目及排列方式用数字等符号表示称为齿式。15.湖靛:微囊藻大量滋生时,形成砂絮状消化,使水色呈灰绿色,当形成强烈水华时,常被风浪吹涌堆集在一起,好像在水面盖上一层厚厚的油漆,称之为湖靛。 16.混交雌体:轮虫生殖主要以孤雌生殖为主,在环境条件适宜时,雌体产出非需精卵又叫夏卵,这种雌体称为孤雌生殖的雌体,夏卵直接发育为孤雌生殖的雌体。当环境恶化时,雌体产出的卵,染色体经过减数分裂为单倍体,这种卵称为需精卵,产生需精卵的雌体称为混交雌体。 17.不混交雌体:轮虫生殖主要以孤雌生殖为主,在环境条件适宜时,雌体能不停地产出非需精卵又叫夏卵,这种雌体称为孤雌生殖的雌体又叫不混交雌体。 18.夏卵:又称为需精卵,卵壳很薄,不需要经过受精,也不需要经过减数分裂,即可直接发育为可混交雌体。 19.休眠卵:卵壳厚,壳上具花纹和刺,能抵御如高温或低温、干涸以及水质恶化

水生生物期中试题1

水生生物学期中试题 姓名-------------学号-------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 1 原核生物 2 假空泡 3异叶现象 4异丝体 5藻殖段 6水华 7帽鞘 8 间生带 二、是非题(每题2分,如错请写明原因) 1.硅藻门羽纹藻纲中有单壳缝和双壳缝的种类均能运动,而只有假壳缝和管壳缝的种类不能运动。 2.蓝藻门中所有种类无论营养细胞还是生殖细胞均没有鞭毛。 3.藻类均具有色素体,色素体的形状、大小、数量、分布等是重要的分类依据之一。 4.由于绿藻门种类光合作用利用的主要为绿光,故在垂直分布上有很大的局限性。 5.赤潮是指海水中红色藻类大量繁殖高度密集而引起的海水发红现象。 6.硅藻的细胞壁由内层的硅质和外层的纤维质组成,壳体由上、下两壳套合而成。 7.淡水藻类有性繁殖方式之一——(静配子)结合生殖系绿藻门结合藻纲和轮藻门藻类所特有。 8.甲藻门多数细胞的细胞壁由许多小板片组成,多具一条纵沟和一条横沟,横沟位于细胞中部,将细胞分为上下两部分,上半部称上壳,下半部称下壳。 9.隐藻是一类重要的鞭毛藻类,多不具纤维素细胞壁,细胞前端有两条等长的鞭毛。 10.藻类是生态系统中的初级生产者,种类繁多、分布广泛,主要有蓝藻、金藻、黄藻、隐藻、裸藻、甲藻、硅藻、绿藻、褐藻、红藻、轮藻和维管束植物组成。 三、鉴别题(每题2.5分,每组写出一至两个区别特征) 1.蓝球藻和小球藻 2.黄丝藻与颗粒直链藻 3.水绵与双星藻 4.三角角藻与梭角藻 5.丽藻与轮藻 6.满江红与槐叶萍 7.舟形藻与异端藻 8.多甲藻与夜光藻 9.扁藻与衣藻 10.裸藻与扁裸藻

四、简述题( 31分) 1.举例说明藻类的常见形态体制及其特征。(7%) 2.什么是水生维管束植物?与陆生植物比较在形态结构上有哪些区别? (7%) 3.阐述藻类在水生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地位;叙述藻类的应用领域及开发前景。(7%) 4.阐述蓝藻的原始性在形态结构上的表现。(5%) 5.简述绿藻的生态分布特点。(5%) 五、绘出裸藻(Euglena)的形态结构模式图并标明主要结构名称 (5分)

水生生物学

绪论 一、水生生物学的基本概念 Hydrobiology ---Freshwater Biology ---Ocean Biology (一)定义: 水生生物是指生活于水中的植物和动物,通常可分为海洋生物和淡水生物两大生态类群。水生生物学是生物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其内容包括形态、分类、生态和生理四大部分,是阐明有关生活在水中生物生命活动的各种规律,并探讨其控制利用的学科。 淡水生物学是研究淡水中的生物科学。具体讲:它是研究淡水生物(浮游生物、底栖动物、水生高等植物)的形态、分类、生理、生态、分布及其经济意义等的一门学科,对淡水渔业生产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内容: 本课程主要介绍水生生物的形态和分类,并以此来研究各种生物在分类系统中的地位,掌握鉴别的方法和步骤,用来探讨生物的系统演化、地理分布、生理生态和经济意义等。淡水生物学主要研究淡水水域中的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水生高等植物、底栖动物等的形态、分类和生态(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掌握其群落组成、种群结构及其数量变动规律,使有益种群得到增殖,有害种群得以控制,最终达到提高水体生产力目的。 (三)任务: 1、认识一般水体主要是淡水水域中常见的动植物(尤其是浮游植物)种类;了解其生活习性及经 济意义。 2、掌握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如数量种群影响因素和变动规律)以综合分析资料指导生 产(鱼产力与水质关系)。 3、掌握一般水生生物(淡水生物)的调查分析方法。 (四)与其它学科关系: 本课程属于专业基础课,与动物学、植物学、鱼类学、鱼类生态学、水化学、湖沼学、水文学关系密切,是池塘养鱼学、内陆水域增养殖学等专业课的基础学科。 二、水生生物学的产生和发展 水生生物学从19世纪末叶(1870年)以后才兴起的一门学科 (一)发展原因 1、渔业发展: 捕捞过度,资源变薄(根据饵料分析资源); 与养鱼业发展有关(鱼类的饵料环境)。 2、工业污染: 促使人们去进行净化水体,只有生物净化才不至于重复污染。

水生生物学知识点

高级水生生物学 第一章绪论 一、水生生物学的定义、内容和任务 二、水生生物学发展简史 三、水体及其生物分区 四、水生生物的生态类群 五、参考书目 一、水生生物学的定义、内容及任务 1、定义:水生生物学是研究水生生物(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游泳动物、水生大型植物等)生命现象及其生命活动规律,并探讨其控制利用的科学。 2、水具有许多适合维持生命的特性 水是生物体的主要组成部分 生物体代谢活动必须以水作为介质 水的热稳定性 水的浮力和黏性 3、水生生物学研究内容:本课程以水生生物的形态、分类、生理、生态、经济意义等为主要内容,系统介绍常见和典型的水生生物类群。 4、水生生物学目的:在学习水生动植物生物学特征和种类鉴定的基础上,着重了解水生生物的生理生态,并初步掌握其采集、鉴定、培养、利用的理论与方法,探讨生物的系统演化、地理分布、生物学和经济意义。 二、水生生物学发展简史 1、国外研究状况 Aristotle(384-322 B. C.)最早建立生物学分类系统; Leeuwenhoek(1632-1723)研制显微镜; C. Linnaeus在《自然系统》中确定双命名法; Forbes1815年用底拖网采集观察了海岸底栖生物的分带现象; Muller1845年在德国沿海用浮游生物网采集浮游生物; 19世纪中期,西欧探险船对世界海洋考察 德国学者Hensen在1887年率远征队去大西洋采集和调查浮游生物的种类和分布,首先创用了Plankton一词。 20世纪50年代,进行水域生产力研究。 2、国内研究状况 1920年进行全国海洋综合调查 1952年中科院海洋所对黄、渤海进行调查 1980年对全国海岸及海涂资源进行调查 20世纪50年代初,中苏合作对黑龙江进行调查 中科院水生所调查长江中、下游湖泊、青海湖 1980年始,国务院部署全国渔业资源调查 1985年和1988年,建立南极长城站、中山站 《华东水生维管束植物》裴鉴等,1952; 《中国淡水轮虫志》王家楫,1961; 《中国海洋浮游硅藻类》金德详等,1965; 《中国海洋浮游桡足类》郑重等,1965; 《中国动物志—淡水枝角类》蒋燮治、堵南山,1979;

水生生物学复习题

水生生物学复习题与答案 名词解释: ecosystem:在任何生物区中,不同的生物种群组成一个特定的群落,群落只能在与周围非生物环境紧密地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才能存在,生物群落与其生境这种不可分割地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彼此间进行着物质交换和能量流动的统一体,叫做生态系统。neuston:指生活在水面区的生物类群,它们的身体一部分在水中,另一部分则露出水面。 Community:自然界任何一个生物种群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通常一个地区总是生活着多个种群,它们互相依存,互相制约,形成一个有规律的集合体,称为生物群落。 compensation point:水中光照强度是随深度的增加而递减,因此,水面下的光合作用的速度也随深度增加而减弱,当至某一深度处光合作用所制造的有机物,仅相当于呼吸作用所消耗的时候,植物既不增加也不减少有机物质,光合作用所生成的氧量,恰好等于其呼吸作用消耗的氧量,这时的光照强度,称为补偿点,或称补偿光线强度。 nekton:是一类具有发达的运动器官,游泳能力强,可逆流游泳的生物。淡水中主要指鱼类。 Biomass:指水域中单位面积或体积内生物的数量和重量。 Population:在某种生物的分布区内,任何分布地段中近种生物个体的总合体,或者说是一种生物的自然集合。如生活在同一水域内任何一种鱼的个体,就是这种鱼的种群,其他如浮游植物种群,底栖生物种群等等。 Plankton:指生活在水层区,以浮游方式生活为主,缺乏游动能力或游动能力很弱的一个生态类群。包括浮游植物及浮游动物。浮游生物是水环境中鱼、贝、虾等淡水动物的主要饵料,是水域生产力的重要指标。 niche:是指一种生物在群落中(或生态系统中)的功能或作用。生态位是某一物种的个体与环境(包括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之间特定关系的总和。 littoral zone(沿岸带):由水边向下延伸到大型植物生长的下限。这一带的深度按水的透明度而不同,一般为6-8m。 亚沿岸带:沿岸带和深底带的过渡区,一般没有大型植物生长。 6.深底带:深底带包括亚沿岸带以下的全部湖盆,通常堆积着富有机质的软泥,这一带没有植物,动物的种类较少。 10.囊壳:是某些藻类具有的特殊的细胞壁状的构造,无纤维质,但常有钙或铁化合物的沉积,常呈黄色,棕色甚至棕红色。其形状与原生质体的形状不一致,原生质体可在其中自由移动。 11..蛋白核:是隐藻.绿藻等藻类中常有的细胞器,通常由蛋白质核心和淀粉鞘组成,有的则无鞘。蛋白核与淀粉形成有关,因而又称为淀粉核。副淀粉:副淀粉是植物经光合作用制造的营养物质的同化产物。是一光亮带白色而不透明的物体,但是它多半是比较大形而且是环状中空或棒状或椭圆形或或球形。 呼吸系数:指动物排出的二氧化碳量与所消耗的氧量之比。 浮游生物:是一类不能主动地作远距离水平移动的生物,大多体形微小,通常肉眼看不见。它们没有游泳能力或者游泳能力很弱,一般不能逆水前进,只能依靠水流、波浪或水的循环流动而移动。 3.自游生物:(游泳生物)是形状较大、游泳能力很强、能主动地做远距离游泳的生物,也能逆流自由行动。 4.漂浮生物:在水面区生活的生物类群称漂浮生物,它们的身体一部分在水中,另一部分则露出水面。 5.底栖生物:指水中营异养生活的浮游动物,生活史的全部或大部分时间生活于水体底部的水生动物群称为底栖动物。 固着生物:固着生活的生物,都属于固着生物。指固着于底泥,石块或其它固着物上的生物。在动物中除脊椎动物以外各门都有固着的种类。 浮游植物:淡水浮游植物主要是指各种藻、细菌和菌藻植物中的一些植物,浮游植物一般是小型的,它们有的是单细胞体,有的是群体或丝状体,丝状体多为不分枝的,还有多细胞分枝的丝状体。 补偿光线强度:水中光照强度是随深度的增加而递减,因此,水面下的光合作用的速度也随深度增加而减弱,当至某一深度处光合作用所制造的有机物,仅相当于呼吸作用所消耗的时候,植物既不增加也不减少有机物质,光合作用所生成的氧量,恰好等于其呼吸作用消耗的氧量,这时的光照强度,称为补偿点,或称补偿光线强度。 水生生物学:是研究水中生活的各种生物(除鱼、微生物以外的动植物)生命活动规律和控制利用的科学,范围十分广泛,包括水生生物形态、分类、生理、生态及经济意义各个方面。 昼夜垂直移动:各种动物对光照条件有一定的要求和适应,因此,当水环境中光照条件发生变化时,动物的行为也因之发生改变,白天,当光照较强时,浮游动物则躲进较深的水层,而夜晚则上升到水的表层,随着光线的昼夜交替,浮游动物每昼夜往返运动一次,这种现象称为昼夜垂直移动。 8.水华:有些藻类在小水体和浅水湖泊中常大量繁殖,使水体呈现色彩,这一现象称为水华。9.赤潮:有些藻类在海水中大量繁殖且分泌毒素,形成赤潮。赤潮:肥水池塘往往由于某一浮游植物种群繁殖过盛,水色较浓甚至出现藻团及浮膜的现象,称为“水华”或“水花”。其中由于微囊藻大量繁殖使水面飘浮着蓝绿色的浮膜或团块引起的水华称“赤潮”,也叫“湖淀”。

水生生物学期末F

水生生物学期末试卷(F) 一.名词解释(总分30分,每小题3分) 1前脚类 2 原核生物 3 假空胞 4 复大孢子 5 赤潮 6 不混交雌体 7沙蚕生殖态 8季节变异 9 生殖下腔 10第二触角刚毛公式 二.是非题(总分20分,每小题2分,若错请给出理由,不给理由不给分) 1.伪足既是变形虫的运动胞器,同时又是营养和排泄胞器。 2.淡水藻类有性繁殖方式之一——(静配子)结合生殖为绿藻门结合藻纲所特有。 3.蓝藻门的种类因没有鞭毛不能运动。 4.所有的藻类均有叶绿素A和β胡罗卜素两类色素。 5.甲藻门纵裂甲藻亚纲的种类均以细胞纵分裂进行繁殖,横裂甲藻亚纲的种类则以细胞横分裂进行繁殖。 6. 藻类均具有色素体,色素体的形状、大小、数量、分布等是重要的分类依据之一。 7.轮虫的主要运动器官是位于身体后端的足。 8.毛颚动物因其身体细长似箭,称为箭虫;又因其身体前端具有颚刺,又称毛颚动物; 其体侧有一至两对侧鳍,为游泳器官。 9.吸管虫纲的种类成体纤毛完全消失,但幼体时体表具纤毛,故分类上属于纤毛亚门。 10.原生动物的纤毛与鞭毛比较,数量多但运动速度比鞭毛慢。 三.鉴别题(每题2分,写出一至两个区别特征) 1.龟甲轮虫与臂尾轮虫 2.水绵与双星藻 3.三角角藻与梭角藻 4.蚤属与秀体蚤属 5.蓝纤维藻与绿纤维藻 6.沙壳虫与似铃虫 7.水丝蚓与尾鳃蚓 8.桃花水母和海蛰 9.剑水蚤和猛水蚤 10.臂尾轮虫与晶囊轮虫 四.问答题(总分30分) 1.阐述轮虫头冠的基本构造,基本功能。(6分) 2.为什么原生动物具有普生性?(5分) 3.发生水华和赤潮的藻类主要有哪几大类?请阐述水华和赤潮的发生机理及其危害。 (7分) 4.简述水蚯蚓与沙蚕在形态、生殖及分布上的异同。(7分) 5.什么是维管束植物?与藻类比较有哪些特点?(5分)

水生生物学071004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实施方案

水生生物学(071004)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政治思想进步,专业基础扎实,能够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能从事 21 世纪水生生物学专业教学与科研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 1 .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原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优良,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团结协作、求实创新和为科学勇于献身的精神,有努力为科学教育事业发展、振兴经济的事业心。 2 .努力学习水生生物学的基础理论和知识,熟练掌握和应用水生生物学的实验操作技能,深入系统掌握所攻读方向的知识内容,对该方向国内外研究状况及发展趋势有较全面、系统的了解,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独立思考问题、独立从事科研工作和解决相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完成的学位论文应是具有一定创新性的研究成果。 3.有事业心, 有奉献精神和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 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身体健康。 二、研究方向 1.水生生物资源与保护利用 研究水生生物,尤其是经济鱼类和濒危鱼类的生态习性和生理特点,采用遗传标记研究其遗传多样性,并有效进行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研究水生植物在水体生态中的功能和作用及其净化修复水体的利用。 2.鱼类发育遗传学在基因、基因表达、表达产物、生理代谢、细胞生物学、组织及器官等不同水平上,研究重要养殖性状(产量、抗逆性、抗病性、营养高效和品质等)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以及对环境条件应答反应的遗传学基础。开发新型分子标记,鉴定标记重要养殖性状基因;研究构建基因高效表达载体、高效转化体系及定点转化的方法;建立高效转基因育种新体系,培育新种质与新品种,创造育种上可利用的有价值的育种材料及遗传研究材料。 3.鱼类功能基因组及其系统演化 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分子系统学,分子进化和生物信息学方法,研究鱼类功能基因DNA序列变异与 功能调控,表型变化和环境适应之间的关系,从基因组水平揭示基因系统演化的分子基础。 4.蓝藻生态毒理学该方向重点研究蓝藻水华发生的生态学原因和机理、蓝藻水华的控制方法与技术、蓝藻毒素及其生态 毒理学。主要从事城市居民饮用水源保护、饮用水安全与蓝藻水华、蓝藻毒素的生态毒理学与人类健康安

水生生物学主要参考文献

水生生物学主要参考文献 一、《水产饵料生物学》 1. 卞伯仲. 实用卤虫养殖及应用技术。北京:农业出版社,1990。 2. 胡鸿钧,李尧英、魏印心等。中国淡水藻类。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 3. 小久保清治(华汝成译)。浮游硅藻类。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0。 4. 福迪(罗迪安译)。藻类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 5. 郑重,李少菁,许振祖。海洋浮游生物学。北京:海洋出版社。1984。 6. 束蕴芳、韩茂森。中国海洋浮游生物图谱。北京:海洋出版社,1992。 7. 厦门水产学院主编。海洋浮游生物学。北京;农业出版社,1981。 8. 梁象秋,方纪祖,杨和荃。水生生物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 9. 何志辉等。淡水生物学(上册)。北京:农业出版社,1982。 10. 李永函,赵文. 水产饵料生物学. 大连:大连出版社,2002。 11. 王家楫。中国淡水轮虫志。科学出版社,1961。 12. 蒋燮治、堵南山。中国动物志,淡水枝角类。科学出版社,1979。 13. 任淑仙。无脊椎动物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14. 刘卓、王为群。饵料浮游动物的培养。农业出版社,1990。 15. 刘凌云,郑光美等。普通动物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16. 代田昭彦。水产饵料生物学。恒星社厚生阁,1975。 17. 杨德渐、孙瑞平。中国近海多毛环节动物. 北京:农业出版社,1988。 18. 吴宝铃、孙瑞平、杨德渐。中国近海沙蚕科研究。北京:海洋出版社, 1981。 19. 吴宝铃,吴启泉,丘建文,陆华.中国动物志—环节动物门.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 20. 王所安、和振武。动物学专题。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21. 何志辉、赵文。养殖水域生态学。大连:大连出版社,2001。 22. 蒋燮治、沈愠芬、龚循矩。西藏水生无脊椎动物。北京:科学出版社,1983。 23. 陈奖励、何昭阳、赵文主编。水产微生物学。北京:农业出版社,1993。 24. 陈清潮,章淑珍,朱长寿. 黄海和东海的浮游桡足类 II.剑水蚤目和猛水蚤目。青岛:海洋科学集刊,1974,No.9 25. 刘建康主编。高级水生生物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26. 刘瑞玉.中国北部经济虾类. 北京:科学出版社,1955。 27. 刘瑞玉,钟振如. 南海的对虾类. 北京:农业出版社.1986。 28. 戴爱云等.中国海洋蟹类.北京:海洋出版社. 1988。 29. 沈嘉瑞,戴爱云.中国动物图谱,甲壳动物(第二册).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64。 30. 沈嘉瑞等。中国动物志,淡水桡足类。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 31. 沈嘉瑞,刘瑞玉.我国的虾蟹.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0。 32. 巍崇德等. 浙江动物志(甲壳动物).浙江: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33. 宋大祥,匡溥人.中国动物图谱,甲壳动物(第四册).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 34. 曾呈奎等。中国经济海藻志。北京:科学出版社,1962。 35. 董聿茂等。中国动物图谱,甲壳动物(第一册)(第二版)。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 36. 沈韫芬。原生动物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