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专题复习 虚词
2025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实词和虚词推断方法课件
又是相反相对的,那么我们可以推断“谷”与“死”的意思也应该是相反 相对的。故从“死”的词义可推断“谷”的词义为“活着(的时候)”。
推断文言实词含义
即时练习
通过练习归纳文言实词推断方法
说说下列句中红色字词的意思。 ①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鸿门宴》)。 ②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过秦论》)。 ③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归去来兮辞》)。 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原列传》)。 ⑤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 ⑥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劝学》) ⑦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离骚》)
即时练习
推断文言实词含义
通过练习归纳文言实词推断方法
说说下列句中红色字词的意思。 ①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孔雀东南飞》) ②径造庐访成。(96年上海高考) ③说说下列几组字词的含义,了解字形结构与字词含义的关系。
购、贷、货、赊、贼
形推
①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孔雀东南飞》)(取,通“娶”) ②径造庐访成。(96年上海高考)(造,到……去)(走字底) ③ 购、贷、货、赊、贼(与财物、钱财有关)
声 答案见下页
即时练习
推断文言实词含义
通过练习归纳文言实词推断方法
声 推 通 假
说说下列句中红色字词的意思。 ①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矢,同“屎”。) ②群臣百官皆畔。(畔,同“叛”) ③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④兵不顿而利可全。(顿,通“钝”。) ⑤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颜氏家训•勉学》)(指,通“旨”。) ⑥山川相缪,郁乎苍苍。(缪,同“缭”,环绕。) ⑦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同“斑”,头发花白,常比喻老人。)
高考重点虚词
重点虚词1. 而(1)第二人称代词。
你,你的。
(2)连词。
表示前后两个词或词组之间的并列、转折、相承等关系。
(3)连词。
连接状语和中心语。
(4)连词。
连接主语和谓语,含有“如果”或“却”的意思。
(5)语气词。
用于句末表示感叹。
(6)如,像。
2. 何(1)背,扛。
(2)疑问代词,什么。
怎么,为什么。
这是因为……。
怎么样。
(3)副词。
多么。
3. 乎(1)介词。
用法相当于“于”。
(2)语气词。
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吗”或“呢”。
(3)语气词。
用在句末表示感叹,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啊”、“呀”。
(4)形容词词尾。
4.乃(1)第二人称代词。
你,你的。
(2)副词。
于是,这才。
(3)副词。
却,竟然。
(4)副词。
只,仅仅。
(5)是,就是。
(6)语气词。
(7)【乃尔】如此。
5. 其(1)第三人称代词。
表示领有。
相当于“他的”、“她的”、“它的”“他们的”。
相当于“他”、“她”、“它”、“他们”。
(2)指示代词。
相当于“那”、“那些”。
其中的。
(3)连词。
相当于“如果”、“假使”。
(4)句中语气词表示反问、揣测、期望或命令。
(5)形容词词头。
6.且(1)连词。
而且,并且。
【既……且……】表示“又……又……”或“一边……一边……”(2)连词。
况且。
【且夫】用于句首,表示更近一层。
可译为“再说”。
(3)连词。
尚且,还。
(4)副词。
姑且,暂且。
(5)副词。
将要,快要(6)语气词。
7. 若(1)像,如,好像。
【不若】不如,比不上。
(2)第二人称代词。
你,你的。
(3)指示代词,此,这个。
(4)连词。
假如,如果。
(5)连词。
与,和。
(6)连词。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或”。
(7)至,至于。
【若夫】句首语气词。
用以引起下文,有“至于说到……”的意思。
(8)奈,怎样。
8. 所(1)处所。
量词,套,座。
适宜的地位。
(2)代词。
放在动词前面,组成名词性词组,表示“……的人”、“……的事物”、“……的地方”等。
【所以】表示“……的原因”。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专题复习虚词推断课件
汇报人:XX
汇报时间:2024-02-04
目录
• 虚词概述与重要性 • 常见虚词及其用法 • 虚词推断方法与技巧 • 典型例题分析与解答 • 复习策略与建议 • 课堂互动与练习
01
虚词概述与重要性
虚词定义及分类
01
虚词定义
02
虚词分类
虚词是指没有完整词汇意义,但有语法意义或功能意义的词,一般不 能单独成句或单独作句法成分。
分析前后文句意关系
根据上下文句意的关系,可以推断出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和 意义。例如,如果前后文是因果关系,那么虚词可能是表 因果的连词。
注意虚词的连用和搭配
有些虚词常常连用或搭配使用,形成固定的语法结构。了 解这些固定搭配,有助于更准确地推断虚词的用法。
利用句子结构进行推断
1 2 3
分析句子成分
通过分析句子的主语、谓语、宾语等成分,可以 推断出虚词在句子中的语法作用和意义。
作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等; 作代词,可译为“他”、“它”等。
作代词,可译为“哪里”、“怎么”等。
介词类虚词
01
02
03
于
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 、处所、对象等,可译为 “在”、“向”、“到” 等。
以
引进动作行为凭借的工具 、手段等,可译为“用” 、“拿”等;表示原因, 可译为“因为”。
为
辨析虚词的用法和搭配
高考要求考生能够辨析不同虚词的用 法和搭配,以及它们在句子中的位置 和作用。
运用虚词进行语言表达
高考要求考生能够运用虚词进行准确 、流畅的语言表达,增强文章的逻辑 性和连贯性。
02
常见虚词及其用法
代词类虚词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准确辨析虚词》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准确辨析虚词》虚词是指汉语中不能单独成句,意义比较抽象,但有帮助造句作用的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六类。
虚词的考查主要涉及连词、介词和副词在动态语境中使用情况的辨析,偶尔也涉及助词的使用。
辨析角度主要有:(1)看搭配情况。
关联词语在使用中有着固定的搭配关系,一般不能换用。
在辨析虚词时,要结合句中出现的词语,看清是不是成套出现,是否构成固定搭配关系。
一些虚词如有多种搭配关系,就要结合语境来选择。
例如:“因为……所以……”“除非……才……”。
(2)看表达关系。
虚词有用来表明或强化词语之间、短语之间和句子之间的关系的作用,所以可以通过辨析词语、句子之间的关系来辨析虚词使用是否恰当。
例如:“进而”与“从而”,前者一般表示递进关系,后者一般表示承接或因果关系;“只要”与“只有”,前者所强调的是充分条件,后者所强调的是必要条件。
(3)看位置。
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必须根据句子的语法需要和虚词自身的表意特点来确定。
比如,关联词语有固定的位置,有的只能用于前一分句,如“由于”;有的只能用于后一分句,如“却”“然而”“以致”。
复句中出现成对的关联词,如果前后分句的主语相同,关联词用在主语后;如果前后分句的主语不同,关联词用在主语前。
(4)看语气辨析。
主要指表示语气的副词和助词。
有些虚词必须用在表疑问的句子中,用在陈述句中就不合语法。
有些虚词用来表达委婉语气,有些虚词用来表达强调语气。
例如:“未免”与“不免”,“未免”表示前面所说的情况不合适,或对前面所说的情况不以为然,含有委婉批评的意味;“不免”表示由于前面所说的原因而不能避免某种消极的结果。
(5)看词性异同。
例如:“偶然(形容词)”与“偶尔(副词)”。
1.(2020·全国Ⅱ)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1899年发现的殷墟甲骨文,是近代中国史料“四大发现”之一。
从目前的发掘情况看,甲骨文不止出现在殷墟,在北京、山西、陕西、山东、湖北,宁夏都发现了刻有卜辞的甲骨。
高考复习-文言文虚词知识点汇总(精创版)
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一)而1.连词(1)表转折,译为“然而”、“可是”、“却”,例如: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③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④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寡人之于国也》)(2)表修饰,用在偏正关系中,译为“着”、“地”等,或不译,例如: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劝学》)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3)表假设,连接主语和谓语,译为“如果”、“假使”,例如: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②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4)表并列,译为“而且”、“又”、“和”或不译,例如: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5)连词,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6)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以后”“然后”,或不译。
①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7)表因果关系译为“因此”、“因而”、“以致”,或不译,例如:①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六国论》)②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劝学》)③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④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游褒禅山记》)2.代词,通“如”,作“好像”、“如同”讲,例如:①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3.代词,通“尔”,作“你(的)”讲,例如:①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②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项羽本纪》)4.构成复音词,【而已】仅止于此、罢了,例如:①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②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例如:①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而后】以后才、方才,还有“而上(下、今、后、外、来、往、降)”,例如: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高考知识总复习虚词
高考知识总复习虚词的学习1. 虚词(包含题目总数:27)1.1. 副词1.1.1. 程度副词表示程度的副词,称为程度副词:1、表最高级:很、极、顶、最、非常、十分、极其、格外、分外、特、太2、表比较级:挺、更、更加、越、越发、比较、较、尤其、还3、表一般级:稍、稍微、略微、有点儿、几乎、有些程度副词主要用来限制、修饰形容词。
例如:极好、很快、顶聪明啦、最漂亮……1.1.2. 范围副词表示动作范围的副词,叫做范围副词:1、全称:都、全、总、共、总共、统、统统、一律、一概、完全、全都2、特称:也、还、又3、单称:只、仅、仅仅、单、光、独范围副词限制动词的活动范围。
例如:都走了、全说、总有一天、共有两人……1.1. 时间、频率副词表示时间、频率的副词,叫做时间频率副词,又分为:一、表时间的副词:1、过去式:已、已经、曾经、曾、尝、既、从前、刚、刚刚、才、刚才2、现在进行式:正、在、正在3、将来式:将、将要、就、马上、立刻、立即二、表频率的副词:常、常常、时常、时时、往往、渐渐、逐渐、一直、一向、从来、向来、始终等等。
时间、频率副词限制动作的时态、频率。
例如:沛公已出;已经制定了计划;我曾说过;又如:我正说的时候;我在写文章;表频率的例如:常常出去旅游;常写诗;时常画;时时注意等等。
1.1.4. 肯定、否定副词1、表示肯定的副词:必须、必、必定、的确、确实、当然、肯定2、表示否定的副词:不、未、没、没有、勿、莫、弗、毋、不必、不用、甭表示肯定、否定的副词限制动词,也可修饰限定形容词。
例如:必须回答;必遭唾弃;不好看;未成行等等。
1.1.5. 情态副词表示情态方式的副词称为情态副词:例如:大肆、恣意、特意、亲自、悄悄、暗暗、偷偷、猛然、公然、抽冷子、连忙、赶紧、猝然、突然、忽然等表情态、方式的副词只限定动词:如:大肆挥霍、恣意妄为、特意赶来、猛然蹦起、公然撒谎……1.1.6. 语气副词语气副词包括:难道、岂、简直、索性、也许、大约、偏偏、偏、究竟、到底、幸而、幸亏、反倒、反正、竟、竟然、居然、果然、何尝、明明、恰恰、何须、何必、未免、只好、不妨、就……语气副词主要限制动词,部分也限制形容词和副词,例如:难道是他、岂有此理、简直像个沐猴、索性不干了……1.2. 介词1.2.1. 关于介词介词是给动作发生提示或介绍时间、地点、方式、条件、目的、对象的词。
高考常考的18个虚词
高考常考的18个虚词一、以1.作介词⑴表示动作行为使用的工具、方式。
译为:拿、用、把。
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②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⑵表示动作行为赖以实现的条件(表示凭借)。
译为:凭,靠。
凭着、凭借。
①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项脊轩志》)②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屈原列传》)③以勇气闻于诸侯。
(凭)⑶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与“与”相同。
可译为:与、跟、同、对、和(带领、率领)。
①(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②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
(《战国策》)⑷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处所。
译为:于,在,从。
①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五人墓碑记》)②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登泰山记》)③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祭妹文》)④奉宣室以何年?(在)⑤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
(在)⑸表示原因。
译为:因,因为,由于。
①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②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五》)③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⑹表示论事的标准或行为的依据。
译为:按照、依照、根据、用(凭)…的身份、按(以)…(论)①今以实校之。
(《赤壁之战》)②余船以次俱进。
(《赤壁之战》)③以位(地位),则子,君也;我,臣也。
(《孟子》)④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2.作连词⑴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
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
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不译。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②忽魂悸以魄动。
(《梦游天姥》)③越国以鄙远。
(《烛之武》)⑵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
可译“而”“来”“用来”等。
①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廉颇》)②将帅二三子以蕃。
③作《师说》以贻之⑶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
可译为”而”或不译。
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游褒禅山记》)②樊哙侧其盾以撞。
2025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虚词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第三人称 之、其、彼、厥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
人称复数 辈、侪、属、族、众、类、徒 若属皆且为所虏
指示代词
分类
示例
例句
近指代词 是、此、斯、兹、之、然
弘兹九德
远指代词 彼、夫、其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旁指代词 他,译为“别的,其他的”
备他盗出入之非常也
虚指代词 或、某
某所,而母立于兹
无指定代 莫,译为“没有谁、没有什么、没 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
表仅限
唯、特、徒、独、直、第、但、仅, 译为“只,仅仅”
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天 灾可以死
表共同
共、同、并、相、相与,译为“共同、 互相”
相与枕藉乎舟中
时间副词
(1)过去、一向:表示动作、行为已经发生或者曾经发生。
分类
示例
例句
表示“已经、曾经” 既、已、曾、尝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表过示去“”以前、当初、向、初、始、曩、昔 表向示来“”常常、经常、素、雅、恒
表示“突然、急忙、遽、卒(同“猝”)、
立刻”
立、即、猝然
北亦未敢遽轻吾国
时间副词
(2)正在、变化:表示动作、行为正在进行或发生变化。
分类
示例
例句
表示“将要、接近”
将、且、行将 若属皆且为所虏
表示“终于、终归”
终、卒、竟
有志者,事竟成
语气副词
分类
示例
例句
表肯定、确认
必、诚、信、果、固,译为“一定,实 在,果真”
兼词 诸
用法
例句
相当于“之于”。“之”, 代词;“于”,介词。
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
高考语文虚词18个
高考语文虚词18个一,而1. 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蟹六跪而二螯.(《劝学》)(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三)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五)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2. 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3. 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二,何1. 用作疑问代词.(一)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作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大王来何操(《鸿门宴》)(二)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2. 用作副词.(一)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二)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3. 复音虚词"何如""何以".(一)"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样".樊哙曰: "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信陵君窃符救赵》)君以袁某为何如人哉(《谭嗣同》)(二)"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荣禄遇足下素厚,足下何以待之(《谭嗣同》)何以战(《曹刿论战》)三,乎1. 用作语气助词.(一)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几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岂有相公此时出见客乎(《报刘一丈书》)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二)表测度语气,可译为"吧".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三)用于感叹句,可译为"啊""呀"等.呜呼!熟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四)用在句中的停顿处.胡为乎遑遑何之(《归去来辞》)2. 用作介词相当于"于". 生乎吾前……(《师说》)3. 可作词尾.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四,乃1. 用作副词.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就""这才"等; 也可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是逆转相背的,可译为"却""竟(然)""反而""才"等;还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才""仅"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曹刿论战》)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臣乃敢上壁.(《谦颇蔺相如列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2. 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3. 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4. 有时还作连词用,释为"若夫","至于""如果"等.五,其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一)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有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二)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它"不能加"的".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其破壁"作宾语.)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其闻道"作主语.)此皆言其可目者也.(《芙蕖》"其可目"作宾语.)(三)活用为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四)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五)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2. 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表测度.)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表反诘.)汝其勿悲!(《与妻书》表婉商.)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表期望.)3.用作连词.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或表选择,可译为"还是".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故哉(《送东阳马生序》表假设.)六,且1 .用作连词.表示递进关系,并列关系.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赤壁之战》)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 河水清且涟漪.(《伐檀》) 有时相当于"尚且",先让步,后推进一层.如: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2. 用作副词.相当于"将""将要","暂且""姑且".如: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七,若1.用作代词.(一)表对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若毒之乎(《捕蛇者说》你)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你的)(二)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论语宪问》)2.用作连词.(一)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二)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例如: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三) "若"和"夫""至"结合,组成"若夫""至若",放在一段或另一层意思的开头,表示他转.若夫霪雨霏霏……至若春和景明……(《岳阳楼记》)八,所1.用作助词.(一) 经常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 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信陵君窃符救赵》)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余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指南录〉后序》)(二) "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夜则以兵围所寓舍.(《〈指南录〉后序》)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世莫能知,故隐屠间耳.(《信陵君窃符救赵》)2. 在有些句子中,"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指南录〉后序》)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3. 复音虚词"所以"."所"和"以"连用,文言中也常见.(一)表示原因的,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出师表》)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二)表示手段或凭借的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信陵君窃符救赵》)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九,为"为"在文言中经常用作动词和介词,也可以用作助词.用作动词,意思是"做".还可作判断词"是"用.这些都属于实词范围.下文介绍作虚词用的几种用法.1.用作介词.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一)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等.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二)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赤壁之战》)公为我献之.(《鸿门宴》)(三)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四)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着","为了".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序》)(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庖丁解牛》)(六)表示被动关系.读阳平声,可译为"被"."为"所引进的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有时亦可不出现主动者;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五蠹》)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赤壁之战》)2. 用作助词.读阳平声,放在疑问句之末,表示诘问,前面有疑问代词跟它呼应. 可译为"呢"如今人方为刀俎……何辞为(《鸿门宴》)十,焉语气助词.常用在句末,一般可不译出.于是余有叹焉.(《游褒禅山记》)有时用于反诘语气,可译为"呢". 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十一,也语气助词.经常用在句末,表示各种语气.1.表示判断语气的,死生,昼夜事也.(《〈指南录〉》后序》)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业.(《左忠毅归逸事》)2.(一)表示肯定语气的,昔人云:"将以有为也."(《〈指南录〉后序》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左忠毅公逸事》)(二)就是有否定词的句子,仍然是一种表否定的肯定.众曰:"若所为诚快,然使君冤未白,犹无益也."(《书博鸡者事》)3.表示疑问语气的,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4.(一)表示感叹语气的,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庄暴见孟子》)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二) "也"表示疑问语气和感叹语气,句中一般要用疑问代词.5.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送东阳马生序》)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十二,以1.用作介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 "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察今》)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二)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赤壁之战》)(四)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汉书西南夷传》)(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 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2.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一)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二)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三)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作《师说》以贻之.(《师说》)剑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四)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五)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3.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庖丁解牛》)十三,因1.用作介词.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因为""由于","趁着""凭借","经过""通过".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后汉书张衡传》)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2.用作连词.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便".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十四,于"于"是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在)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公输》在……方面)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在……中)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向)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之战》到)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元.(《左忠毅公逸事》从,自)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跟,同)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对,对于)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记王忠肃公翱事》给)2.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良曰:"长于臣."(《鸿门宴》)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有时则只是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可不译.例如: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五人墓碑记》)3.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赤壁之战》)4.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一)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现代汉语也这样用.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廉颇蔺相如列传》)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二)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职业上"《捕蛇者说》)十五,与1介词,引进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相当于"跟""和".例1:秦伯说,与郑人盟. 例2:竖子不足与谋!2连词,表并列,相当于"和".例3: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例4: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3语气助词,通"欤".例5:无乃尔是过与4固定结构"孰与""与……孰",相当于"跟……相比,哪一个…".例6:吾与徐公孰美例7: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十六,则1.用作连词,可表示多种关系.(一)表示承接关系.一般用来连接两个分句或紧缩复句中的前后两层意思,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上,事理上的紧密联系.可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鸿门宴》)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石钟山记》)(二)表示假设关系.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相当于"假使""如果";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那么""就".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三)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不是表示两个词之间).可译为"就",或不译.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入则孝,出则弟.(《论语学而》)(四)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意思有转折时,"则"字用在后一分句,可译为"可是""却";表示姑且承认一件事,预备下句转入正意时,"则"字用在前一分句,可译为"虽然""倒是".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其室则迩,其人甚远.(《诗经东门之》) 2.用作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十七,者助词,主要有两种用法.(一)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指南录〉后序》)用叶者取叶初长足时,用芽者自从本说,用花者取花初敷时,用实者成实时采. (《采草药》)(二)放在一个词或一组词后边,起提顿作用:先用"……者"提出要说明的事物, 稍微停顿一下,然后说明或论断.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古之让天之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五蠹》)(三)放在时间词之后,起语助作用,可不译.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四)放在数词后边,可译为"个""样"之类.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赤壁之战》)十八,之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理,作宾语.)(二)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 译时应省去.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四)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五)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参考文献:百度快照揪错┆评论┆举报提问者对答案的评价:thanks其他回答回答:冥河の摆渡魜级别:学士2008-02-19 18:09:59来自:广东省常见的文言实词有以下120个:爱、安、被、倍、本、鄙、兵、病、察、朝、曾、乘、诚、除、辞、次、从、殆、当、道、得、度、非、复、负、盖、故、固、顾、归、国、过、何、恨、胡、患、或、疾、及、即、既、假、间、见、解、就、举、绝、堪、克、类、怜、弥、莫、内、期、奇、迁、请、穷、去、劝、却、如、若、善、少、涉、胜、识、使、是、适、书、孰、属、数、率、说、私、素、汤、涕、徒、亡、王、望、恶、微、悉、相、谢、信、兴、行、幸、修、徐、许、阳、要、宜、遗、贻、易、阴、右、再、造、知、致、质、治、诸、贼、族、卒、走、左、坐。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常见的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高频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之】(一)助词1.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例: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解析:本句中的“之”是助词,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因此本句可译为:我的客人称赞我没,是因为他有求于我。
2.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解析:本句中的“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因此本句可译为:不通晓句读,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学习。
3.定语后置标志.为了强调定语,常把定语放在中心语的后面。
例:马之千里者.(韩愈《马说》)解析:“之”在这里即为定语后置的标志,因此本句可译为: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吃完一石粮食。
(二)动词,到……去。
例: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解析:本句中的“之”后面跟地点性的名词,所以为动词,翻译成“到……去”。
因此本句可译为:我想要到南海去,怎么样?【而】(一)连词1.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解析:本句中的“而”连接“博学”和“日参省”表示强调,是”而且“的意思,表递进关系。
因此本句可译为: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经常把学到的东西拿来检查自己的言行。
2.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例: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解析:本句中的“而”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
因此本句可译为:诸位如果有意,看我马头的指向就好了。
3.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例: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解析:本句中的“而”表示修饰关系,在这里可以不用翻译。
因此本句可译为:我曾经踮起脚尖往远处看,不如登上高处看到的范围广。
4.表示因果关系。
例: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解析:本句中的“而”,表示因果关系,可以不译,或者译为“因而”,因此本句可译为:刘表厌恶刘备的贤能,不能够重用他。
微专题03 文言虚词(讲义)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微专题之文言文阅读(全国通用)
微专题02 文言虚词讲义一.考情微观2022-2023年常考虚词虚词考查命题特点:1.虚词全部放在翻译中考查;2.不考用法,只考虚词的意义;3.虚词考查重点放在高频虚词及副词上。
二.复习任务1.梳理并总结十八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重点掌握高频虚词的意义。
3.文言虚词意义推断方法。
三.妙招助记十八个虚词文言虚词是指:文言文中那些没有明确实在意义,而偏重于语法意义的一类词。
它的基本作用是帮助实词构成句子,表达一定的意思。
高中阶段要求熟悉掌握“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18个文言虚词的基本用法。
其中“之、以、而、其、于”应重点掌握。
在学习和掌握文言虚词时,首先根据它在句中位置,弄清在句中充当什么成分,再根据特定的语言环境,词语间的相互关系,确定它的词性,辨别它的意义。
【口诀】于(与)焉何其若,因为所以则而且,乃之乎者也。
【谐音】语嫣何其弱,因为所以则而且,乃之乎者也【奇思妙想】这个口诀目的是帮助同学们记住18个常见虚词,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金庸小说《天龙八部》中头号美女王语嫣,何其弱不禁风,为什么身体会这么弱呢?解释一下,因为——所以——则——而且——这怎么叫解释呢?简直就是(乃)之乎者也一样的废话连篇。
1.虚词【于】【速记口诀】自从由于和对于,在给向到被和比【谐音】自从鱿鱼和对鱼,再给向导杯和笔。
【奇思妙想】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我们去海南旅游,自从向导带我们买了便宜鱿鱼和对鱼,我们非常开心,回来后我们再给向导送了一个杯子和一支笔。
【释义举例】“于”主要用作介词,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译为“自”“从”“由于”“对于”“在”“给”“向”“到”“被”“比”等。
例如:①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
(《左忠毅公逸事》(自、从)②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进学解》)(由于)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对、对于)④公与之乘。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虚词18个+课件29张
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 ③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
(二)介词。 1.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
译为“被”。 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2.介绍原因或目的。为了,因为。 例: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庄暴见孟子》 3.介绍涉及的对象。给,替。 例:臣请为王言乐。(《庄暴见孟子》) 4.对,向。 例: ①为之奈何?(《鸿门宴》)
(二)句中语气词。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例: ①是说也,人常疑之。(《石钟山记》) ②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师说》) 【……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
意思是“说的就是……啊” 例: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 【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例 :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病梅馆记》)
且:(一)用作连词。 1.递进关系,而且,并且。 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 2.递进关系,况且,再说。例: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3.让步关系,尚且,还。 例: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4.并列关系:又,又……又……,一面……,一面…… 例: ①示赵弱且怯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7.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 例: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语气词。 放在疑问句的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等。例: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
2025届高考专题复习:正确理解运用实词虚词
一、多义词的语境义理解
现代汉语中存在着极其丰富的多义词,多义词往往具有几个义项,但 在具体语境里多义词所包含的义项只能有一个被显现出来。
如“要”是现代汉语中一个常用的多义词,它的义项有:(1)希望得到; (2)希望保留;(3)重要;(4)将要;(5)应该;等等。“我要这本书”,显示 义项(1);“这捆资料我还要呢”,显示义项(2);“摘要记录了今天会议的
能(动词) 颜色的“能”,意义和用法相 阶段:
202 3
全国 乙卷
同的一项是(3分)
第一阶段为2016~2021年,主要考查近义实
是(A是A, 下列句子中画横线部分与文中
词、虚词的选用。以实词为主,所选词语不偏
B是B) (词 画横线部分的语句,用法和作 不怪,皆为生活、学习中常见常用的,难度不
语的结构 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包括言语交际行为的主题、目的、表达方式、当时当地 的情景、对话双方的关系、距离等因素;
第三,话语的宏观使用环境,包括话语活动的社会、
历史和文化背景等。
语境知识
语境制约和影响着语义的理解。在具体语境中,会产
生增义、减义或反义等现象。
语境 “增义”是指由于
的影响,所表达的语义内容
有所增加,可能是表达者有意增加的附加义,接受者也可 依据语境,凭借自己的理解获得。如鲁迅《藤野先生》: “因为要开同级会,干事便在黑板上写广告,末一句是 ‘请全数到会勿漏为要’,而且在‘漏’字旁边加了一个 圈。”联系语境,上下文中有学生会干事曾怀疑作者的解 剖学作弊,由此可知,这特地加圈的“漏”字另有增义, 是影射作者得到了教员透露的考题。
C. 看到气势磅礴的壶口瀑布,相信每一位游客都会激动不已。
D. 翠翠还是不离开码头,相信祖父会来找她,同她一起回家。
高考15个文言虚词复习
3、放在倒装的动(介)词宾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 的标志。
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
4、放在倒装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 标志。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屈原》
5、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 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 人之于国也》 22
(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 “那”“那个”“那些”“那里”。 1、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 (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可译为 “这”“这个”“这些”。 1、今存其本不忍废。《〈指南录〉后序》 (6)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 数词。 1、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
二、副词: (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1、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烛》 (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 等。 26 1、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
7
“与”的用法:
一、介词: (1)和、跟、同。 1、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 2、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促织》 (2)比,和……比较。 1、吾孰与徐公美?《邹忌》 2、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六》
二、连词,连接并列关系的成分。 “和”“跟”“同”。 1、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勾》 8 2、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 《勾》
练习:
1、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 开。《蜀》 2、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 《信陵》 3、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 4、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降 皓驳色,而皆若偻。《登》 5、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 6、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
6
高考重点虚词
高考重点虚词一、而1.作连词:(1)表转折关系;(2)表承接关系;(3)表修饰关系;(4)表并列关系;(5)表递进关系;(6)表假设关系;(7)表因果关系;(8)表目的关系;2.作代词:(1)表示第二人称,“你”、“你的”;固定搭配:【而已】:罢了;【而后】:然后;【已而】:过了些时候;二、何:1.作代词:(1)作谓语,问原因;译为“为什么”;(2)作宾语,何+及物动词;译为“什么”、“哪里”;(3)作定语,何+名词;译为“什么”;2.作副词:(1)表反问,放在句首;译为“怎么”、“哪里”;(2)表程度,用在形容词前;译为“多么…”;(3)表劝慰,放在句首;译为“何必”;固定搭配:【何如】【如何】:怎么办;【奈何】【若何】:怎样;【如……何】:把…怎么样;【奈……何】:对…怎么样;【何以】:凭什么、用什么;【无何】:没多久;【几何】:多少、几个;通假情况:“何”通“呵”,大声问。
三、乎1.作助词:(1)句末语气词,表疑问;译为“吗”;(2)句末语气词,表反问;译为“呢”;(3)句末语气词,表感叹;译为“啊”;(4)句末语气词,表揣度;译为“吧”;(5)句中语气词,表停顿;(6)作形容词词尾,译为“……的样子”;2.作介词:相当于“于”;四、乃1.作动词:表判断,译为“是”、“就是”;2.作副词:(1)于是,就;(2)才,这才;(3)竟然,反而;3.作代词:译为“你”、“你的”;固定搭配:【乃今】:才,这才;现在;五、焉:1.作助词:(1)作句中或句末语气词;(2)作形容词词尾,译为“……的样子”;2.作代词:表宾语;译为“什么”、“它”、“哪里”;3.作副词:表反问;译为“怎么”、“何必”;4.作兼词:相当于“于之”,译为“在那里”;六、则1.作连词:(1)表承接;译为“就…”、“原来是…”;(2)表假设或条件;译为“如果”、“那么”;(3)表并列;固定句式“……则……”;(4)表转折;译为“却……”;2.作副词:表强调或确认;译为“就是”、“倒是”;3.作名词:译为“法则、准则、规则”;固定搭配:【则已矣】:罢了;七、者1.作助词:(1)组成名词性短语,译为“……的人(物)”(2)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3)放在主语之后,引出判断;(4)放在分句句末,引出原因;2.作语气词:放在疑问句句末,表疑问语气;八、与1.作连词:表并列,译为“和、跟、同”;2.作介词:表动作的对象,译为“和、跟、同”;3.作动词:(1)送给,给予;(2)结交,亲附;(3)赞许;(4)等待;4.作语气词:相当于“吗”;固定搭配:【相与】一起,共同;彼此交往;【孰与】:…和…相比,哪个更……九、于1.作介词:(1)表终结,译为“到……”;(2)表起始,译为“从…”、“自…”;(3)表比较,译为“比…”、“胜过”;(4)表处所,译为“在……(中)”;(5)表对象,译为“对…”、“对于…”、“向…”;(6)表伴随,译为“跟…”、“从…”;(7)表被动,译为“被…”;十、也1.作句末语气词:(1)表判断语气;(2)表陈述或解释语气;(3)表肯定或感叹语气;(4)表疑问或反诘语气;(5)表祈使语气;2.作句中语气词:表停顿;十一、若1.作动词:(1)像,好像;(2)比得上;2.作代词:(1)表人称;译为“你”、“你们”;(2)表近指;译为“这”、“这样”、“这些”;3.作连词:表假设;如果,假设…;十二、且1.作连词:(1)表并列;译为“又…”、“一边…一边”;(2)表递进;译为“而且”、“况且”;(3)表让步;译为“尚且”、“还”;(4)表转折:译为“却”、“反而”;2.作副词:(1)表动作即将发生;译为“将”、“将要”;(2)表动作暂时进行;译为“暂且”、“姑且”;(3)表切近某熟;译为“将近”;十三、因1.作动词:沿袭、遵循;2.作介词:(1)表依据;译为“根据”、“凭借”、“利用”;(2)表条件;译为“趁机”,“通过”、“经由”;3.作连词:(1)表承接;译为“于是,就…”;(2)表因果;译为“因而”;4.作名词:机会、姻缘;十四、所1.作助词:(1)“所+动词”;译为“……的人(事)”;(2)“所+介词+动词”;表方法、对象等;2.作名词:处所、地方;固定搭配:【所以】:……的原因;用来……的方法;【为(……)所】:表被动,译为“被……”;十五、其1.作代词:(1)作第一人称,我;(2)作第二人称,你;(3)作第三人称,他/她/它(们);(4)作物主代词;表领属关系,译为“…的”;(5)作指示代词;译为“这(些)”、“那(些)”;2.作副词:(1)表商量语气;译为“还是”;(2)表猜测语气;译为“大概”;(3)表反问语气;译为“难道”;3.作连词:(1)表选择;译为“是……还是……”;(2)表假设;译为“假设、如果……”;4.作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固定搭配:【其……其……】:是……还是……;十六、为1.作动词:(1)以为、认为;(2)成为、作为、担任、叫做;(3)泛指“做”的意思,如治理、制作、举办;(4)是,就是;2.作介词:(1)表对象;译为“替”、“向”、“给”、“对”;(2)表被动;译为“被……”;(3)表原因;译为“为”、“为了”;3.作语气词:放在句末,表反问;【以为】:作动词,认为;十七、以1.作介词:(1)译为“凭借”、“依据”、“按照”;(2)表手段、方法或对象,相当于把、拿、用;(3)表起始,译为“在…(时候)”、“从…”;(4)表原因,译为“因为……”;2.作连词:(1)表原因,译为“因为”;(2)表目的,译为“来、用来”;(3)相当于“而”的用法,表承接、转折、并列、修饰、因果等;固定搭配:【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所以】:…的原因是;用来(…的是…);【以为】:认为;把……作为,以……为;【以故】【以是】:因此;十八、之1.作代词:(1)作人称代词,译为“他/她/它(们)”;(2)作指示代词,译为“这(些)”、“那(些)”;2.作助词:(1)作结构助词,相当于“的”;(2)作语气助词,凑足音节;(3)作宾语提前的标志;(4)作定语后置的标志;3.作动词:去、到、往……;十九、并1.作动词:(1)合并,吞并;(2)并列;2.作副词:(1)一并、一起、一齐;(2)用在否定词后,加强否定语气;3.作连词:连,连同;二十、然:1.作动词:认为正确;译为“同意”;2.作代词:这样,如此;3.作副词:表示肯定的答语,译为“是的、对的”;4.作形容词:正确的、对的;5.作连词:表示转折;译为“可是”、“但是”;6.作语气词:放在拟声词的词尾;7.作助词:(1)用于句末,与“若”、“如”配合,表比拟;(2)作形容词或副词词尾,表状态;译为“……的样子”、“……地”。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十八个常见文言虚词 课件
吏呼一<zzd>何</zzd>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
(四)固定用法
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zzd>何</zzd>。(《过秦论》)——何:通“呵”,呵斥、斥责。 ②阿母谓府吏:“<zzd>何乃</zzd>太区区!”(《孔雀东南飞并序》)——何乃:怎能。
乎
3.表示顺承关系,可译为“就”“接着”“然后”。①人非生<zzd>而</zzd>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②置之地,拔剑撞<zzd>而</zzd>破之。(《鸿门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①青,取之于蓝,<zzd>而</zzd>青于蓝。(《劝学》)②有如此之势,<zzd>而</zzd>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③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zzd>而</zzd>见者远。(《劝学》)
3.表推测,可译为“吧”。 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②将军岂有意乎?(《荆轲刺秦王》)
4.表感叹或呼告,可译为“啊”“呀”。 ①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归去来兮辞并序》) ②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离骚》)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假如”“如果”。①今以秦之强<zzd>而</zzd>先割十五都予赵。(《廉颇蔺相如列传》)②死<zzd>而</zzd>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7.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而”“因此”“所以”。①而余亦悔其随之<zzd>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3/3
3、关联词滥用
例:有一些电视剧本不能采用的原因,是因为 他们格调太低,只能迎合少数人的口味。
◆解析:句中应去掉“因为”或“的原因”
2020/3/3
4、关联词搭配不当
成对使用的关联词语被改换,影响到意思的准确表达。
她还是瘫痪了。 张海迪姐姐不但学会了多门外语,还学会了针灸,
她那么顽强地学习,终于还是瘫痪了。 张海迪姐姐之所以瘫痪了,是因为她顽强地学习,
学会了针灸,还学会了多门外语。
小学语文题关联词填空: 他( )牺牲生命,(
)出卖组织
他(宁可)牺牲生命,(也不)出卖组织 他(害怕)牺牲生命,(所以)出卖组织 他(与其)牺牲生命,(不如)出卖组织 他(宁可)牺牲生命,(也要)出卖组织 他(白白)牺牲生命,(忘了)出卖组织
【提示】一般来说,副词用在形 容词或动词前;在“把””被” 字句中,表达否定意义的 “不”“没有”等否定词必须放 在“把””被”字前。
“没有” 应移到 “把” 字前。
6、错用
不明词义,应该使用甲副词而使用了乙副词,或不 该用的地方却用了。
例:他拿起望远镜望了一阵,想了一会儿,接着在地 图上飞快地画了一些符号,然后用望远镜仔细的再看 了一阵。
◆如:“都、只、再三、屡次、很、更、 越、也、还、不、竟然、居然”等。
副词的语法特征
1、都能作状语,“很”、“极”也可以作补 语,如“好得很”“好极了”,一般不能作定语。
2、大多数副词不能单独回答问题,有少数可 以单独回答问题。如“不”、“没有”、“也 许”、“有点儿”等
3、有一部分副词能起关联作用,有单用的, 也有成结呼应的,还有跟介词、连词相呼应的。 “打得赢就打”“越说越快”“又说又笑”
2、我国将于5月12日至6月10日由本土向 太 平洋南纬7度0分、东经171度33分为中心,半径70海 里的圆形海域范围内的公海上,发射运载火箭。
加一个介词“以”,构成“以……为”格式
3、介词误用(该用此而用彼)
1、他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并没有消沉,而是在 大家的关怀和信赖中得到了力量,树立了克服困 难的信心。
“在……中”的格式常用来表示时间和空间,不表 示来源和由来,根据句意,应改为“从……中”
2、3月17日,6名委员因受贿丑闻被驱逐出国际奥 委会。第二天,世界各大报子关于这一震惊国际体 坛的事件都作了详细报道。
“关于”表示关涉,本句是指出对象,应该改“关 于”为“对于”。
4、搭配不当(介词同后边的介词宾语不搭配)
已久。臭名昭著的,莫过于刚才被民众轰下台的李登辉。
【解析】:“偶然”是adj,不能作“写”的状语,而 “偶尔”是adv,不能作谓语。①句中应用 “偶尔”, ②句中应用“偶然”。③句中的“刚才”是n,不能充 当“轰”的状语,应换用时间副词“刚刚”。
【提醒】有些adv容易与n和adj发生混淆,要把准词性。
果随意滥用,往往会造成语意的累赘、重复, 甚至破坏句子的结构,造成句子成分残缺。
2020/3/3
2、漏用介词(应该使用介词的地方没有使用,就对
会使表意不清,句子不通)
1、这些瑰丽奇特的诗篇中所表露的电火行空、 上天入地、宇宙航行、登临月球的憧憬,随着科
学的发展,都变成了现实。
以 解析:应加一个表示对待的”对(于)”
在“中小城市”和“农村”之间应当用副词 “特别”或“尤其”来表示强调,而不能用 连词“甚至”
2020/3/3
2、错用关联词
①、欣逢这个伟大的日子,我谨代表我国政府、
人民和我本人向阁下及通过阁下向贵国政府和
人民致以热烈地祝贺。 ◆解析:“及”只能连接名词性词语,若连接动 词或动词性短语,应用“并”
②、才能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实践
他(就算)牺牲生命,(也要)出卖组织 他(为了)牺牲生命,(努力)出卖组织 他(不惜)牺牲生命,(只为)出卖组织 他(绝不)牺牲生命,(除非)出卖组织 他(坚持)牺牲生命,(以便)出卖组织 他(不但)牺牲生命,(而且)出卖组织 他(热爱)牺牲生命,(更爱)出卖组织
他(只有)牺牲生命,(才能)出卖组织
①今年要以下岗工人的再就业问题作为重要 任务,切实抓好。
“以”和“作为”不搭配, 应改“以”为“把”
②动物园根据大熊猫安排了大熊猫的生活 环境。
解析:“根据”不能同“大熊猫”搭配,应改为 “根据大熊猫的习性”。
2020/3/3
5、介宾不完整 这部电影在塑造周总理的形象所提供的经 验是非常宝贵的。
在“形象”后面应加上“方面”。介词不 能单独使用,后面必须跟宾语。
2020/3/3
四、助词
附着在词、短语或者句子上,具有辅助作用, 表示某种附加意义。
包括结构助词:如“的、地、得、所”; 时间助词: 如“着、了、过”; 语气助词: 如“呢、吗、吧、啊”。
2020/3/3
(1)漏用助词
例:大家对护林员揭发林业局带头偷运木 材的问题,普遍感到非常气愤。
解析:由于本句,缺少一个“的”字,使句意不是 大家对“护林员揭发的问题”感到气愤,而成了大 家对“护林员揭发问题”感到气愤,语意弄反了, 应在“揭发”后添加“的”字。
1、滥用介词(不应当使用介词的地方使用了介词)
“在……中”构成了一个介词短语,在句中 充当状语,这就造成了主语的残缺,应当删 去“在”和“中”,使“这部作品”充当主 语。
①:在这部作品中,并没有给人们多少正面 的鼓励和积极的启示,相反,其中一些情节 的负面作用倒是不少。
2020/3/3
此句和上例①一样,由于滥用介词“对于”而造成主 语残缺,删掉“对于”,使“凡是……人员”充当主 语。
2020/3/3
(2)滥用助词
例:《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深受广大消 费者所欢迎,因为它强化了人们的自我 保护意识,使消费者的权益得到最大限 度的保护。
解析:“所”表被动,与本身已表被动“受”重复, 去掉。
2020/3/3
三、连词:
概念:
连词起连接作用,连接词、短语、分句 和句子等。表示并列、选择、递进、转折、 条件、因果等关系。
2020/3/3
二、介词
概念:用在名词、代词或短语前边,并与 它们合起来,组成“介宾短语”。表示动 作、行为的方式、时间、处所、对象、条 件等。如:从、自、往、朝、在、当(方 向、处所或时间)、把、对、为(对象或 目的)、 以、按照(方式)比、跟、同 (比较)、被、叫、让(被动)等。
2020/3/3
②对于凡是在科学研究上做出成果的科学家、技 术人员都应当受到社会的尊重。
③消费者权益受到无理侵犯或粗暴践踏时,当事 人应诉诸于法律,切不可采用个人行为私自解决。
“诸”是一个文言兼词,相当于“之于”,已经 包含一个和“于”字在内,再在后面加“于”就 2造020/3/成3 了重复,应删掉“于”。
【提醒】介词的使用应切合语境的需求,如
副词使用中的常见错误
1、自相矛盾
例:经专家鉴定,这一只明朝景泰年间制作的 景泰蓝铜罐价值至少在三万以上。
“至少”是表示最小限度的副 词,而“三万元以上”表示的 不是最小限度,虚词与语境矛 盾,应删去“以上”。
2、词性不明
例:①他常常写小说,偶然也写诗歌。 ②他在工作中犯了这么大的错误不是偶尔的。 ③台湾岛内的分裂分子挑衅“一个中国”的原则由来
介词的语法特征
1、不能单独成句,也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 只能组成介词短语在句中充当状语或补语。
2、不能重叠。
3、介词后面不能加动态助词“着、了、过” 和趋向动词“来、上、下”等。
【说明】“为了”、“为着”、“当着”中的“了、着” 不是动态助词,而是和前面的“为、当”构成一个词。
介词使用中的常见错误
如“和、与、而且、但是、因为、如果、 只要”等。
2020/3/3
错用一般连词
(1)错用
例:我们应该刻苦学习,否则不学习,就很 难把自己培养成建设祖国的有用人才。
“否则”是“如果不这样”的意思,后面紧跟 的应该是不照上文所说的去办而产生的后果, 不应该再列举跟前边相反的情况。去掉“否则” 或“不学习”就恰当了。
4、否定不当
错误使用否定副词,把句子意思弄反了。
例:为了防止这类交通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加强了交 通安全的教育和管理。
多用了否定副词“不” 使句子表达错误,应删 去“不”
5、位置不当
(2004年湖南高考题)
与作家不同的是,摄影家们把自己对山川、 草木、城市、乡野的感受没有倾注于笔下, 而是直接聚集于镜头。
的多少决定的。
◆解析:“由于 ”表原因,应当去掉“于” 字,“由……决定”是习惯用法。
2020/3/3
2、漏用
根据表达的内容,本该用关联词语而没有用,或 该成对使用却只用了一个,造成分句间的关系不 清楚、意思也不明确。
例:由于《古文观止》具有特色,自问世以后三 百年来,广为传布,经久不衰,至今仍不失为一 部有价值的选本。
例:无论老师和学生,在3+x考试的过程中, 都要经历一个从观念到思想的变化。
◆解析:“无论(不论、不管)”只能与 “还”“还是”搭配,不能与“和”搭配。
2020/3/3
2020/3/3
39
常用成双配套的关联 词
1、表示并列关系的:
既……也(又)
……也……也……
又……又…… 有时……有时……
一方面……】
正确使用虚词是从“正确使用词语” 中分解出来的一个考点。重现率很高,是 高考常考的考点之一。除了在“正确使用 词语”这个考点之外,在“辨析并修改病 句”考点和“语言表达要简明、连贯、得 体”考点,也常常考到虚词的运用。
高考虚词考查的核心是“灵活使用”,主 要考查虚词的混用、误用、滥用、搭配不 当等问题。考查的重点是副词、介词、连 词、助词等几类词,其中考查最多的是连 词,尤其是复句中关联词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