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阅读(1)虚词解题训练 课件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ppt课件-文言文阅读(理解文言虚词-结合语境)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C.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 不出,火且尽
D. 户口逃亡且尽
D项均为“将要”。 A项不久后/从前。 B项难道/大概。 C项却/用于加强判断,就是。
2.“相”的特殊用法 “相”作为指代性副词,除表示“互相”外,还表示一方对另一方 有所动作,偏指一方,有称代作用,可根据语境译为 “你”“我”“他”“它”等。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乃中《经首》之会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
解释(可译出的义项) 于是,就 才 竟,却 又 这样
特别提醒
“乃”在翻译中常设为采分点的义项有“于是(就)”“才”“竟 (却)”三个,尤其是“于是”与“才”易混。这点可以从两个方 面辨析:一是从意义上,“于是(就)”表示承接关系,表时间、 动作的承续衔接,即使有时有前后的条件,那也是充分条件; “才”表示条件关系,而且是必要条件,非充分条件。二是代入 检验,把“于是(就)”与“才”义项分别代入句中,看哪一个更 符合文意与逻辑。
表敬谦
举例
既、已、曾、尝、向、初、曩、始、昔
常、素、雅、恒、向 将、寻、旋、既而、未几、无何
会、正、适、方、属 必、诚、信、良、固、果 岂、其、盖、殆、庶、得无、无乃、庶几 屡、每、复 窃、请、谨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颜色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 A.
悟已往之不谏
其孰能讥之乎 B.
实迷途其未远
(三)连词 连词是连接词语、短语或句子并表示它们之间某种关系的词。主要 表并列、递进、承接、选择、假设、转折、因果、目的等关系。其中, 表示选择关系的连词有:如、抑、或、其……其……等。表示假设关系 的连词有:若、如、即、使、苟、今、而、纵、令、诚、假令等。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颜色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之文言虚词 课件20张
【 分类
举例
释义
连 词
表并列
与、及、暨、且、而、以、 且……且……、载……载 ……
和、又、又……又……、 一边……一边……
】
表承接
而、则、因、乃、遂、而后、于是、就、便、然后、
若夫
至于
表递进
而、且
并且、而且
表因果
以、为、因、由、缘、故、 是故、是以、以故
由于、因为、因此、所 以
连词“以”与“而向”、连向接使的、前使后、两而项、间即有、对若、动词谓语的修饰关系,易与承接关系混淆,要 注意辨别。表如假:设“必简、能今而、任即之、”纵(、《纵谏使太、宗纵十思疏如》果)、,假“如举/即所使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鸿 门宴》)。前例的“令简、”藉与第“令任”,后例的“举”与“示”,在时间上、行动上有明显的
短语,能充当状语、补语,有的起连接词语或句子的
作用,有的起标志性作用。
贰 常见虚词
【
常
见
虚
词
文言虚词,首先要准确把握意义和用法,其次要掌
】 握有关的推断方法。文言虚词是一个相对宽泛的概念,
因为有部分文言词语既有虚词性质,又有实词性质,其
意义也包含虚指意义和实指意义两方面。在掌握意义和
用法时,要“虚”“实”并重,打牢坚实的基础。
词
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
推 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由此可从句中熟悉的虚词的
断 用法,推断对应位置的疑难虚词的用法。
①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陶渊明《归去来兮
】 辞并序》) “以”和“而”处于对应位置,“而”是表修饰的连词,
“以”在这里也是连词,表修饰。
②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贾谊《过秦论》)
高考复习文言文阅读之文言虚词ppt优秀课件
虚词词性
代 词 副 词 介 词 连 词 助 词 叹 词
文言虚词简介 P语文基础知识手册443-450
代 类: 词 ①人称代词。
③疑问代词。
代替名词、名词性词组成句子的词。分为三
②指示代词。
人称代词如“吾”、“尔”、“汝(女)”; 等。
疑问代词如“何”、“奚”、“焉”等。
指示代词如“是”、“此”、“彼”、“兹”
文言文阅读之 文言虚词
考点解读
1、《考试大纲》中的要求:理解常见虚词在文 中的用法。
①“常见虚词”共18个。 ②“在文中的用法”是相对于在词典中的 用法而言,表现为常见的用法。主要考查学生 对该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词性、意义和用法。
2、考查方式:选择题为主,比较异同; 翻译题为辅。
攻略:概括总结文言虚词常用词性、意义; ——>学会根据语境辨别虚词用法。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 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代词 副词 代上文的“君子” 相当于“难道”,加强反诘语气
要确切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还应常 与现代汉语进行比较,弄清一些常见虚词 的古今变化,准确掌握这些词与现代汉语 中那些词相当。
学不可以已 A、少数沿用下来 B、有的完全消失 发语词夫、盖,语气词矣、哉 C、有的用法发生了细微的变化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表原因(现结果)。 D、有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古今异义)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鸿门宴》
介从实词借用或实 词虚化而来的,因而某个词可以同时 兼有实、虚两种用法的情形极为常见, 学习时必须分清哪是实词,哪是虚词。
有些虚词不仅兼有实词的用法,而且 在虚词范围内又大都有多种用法,这要根 据它在句子里的作用来确定。
原因介词、方式介词、人事介词四种。介词 结构主要充当句子的状语 。 例如: ①公【为我】献之。 ②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王。 ③请【以剑】舞。 ④【以资政殿学士】行 ⑤故燕王欲结【于君】。
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专题复习课件[66张]
例3: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译:在国君的朝廷里必定有名望,在大夫
的封地里也必定有名声
(词义变化)
• “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 在这里,“家”的词义显然与现代汉语 中的“家”不同。古时候的诸侯的封地 叫国,大夫的封地叫家。合在一起就叫 国家.
(2)注意词类活用现象
例1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名作பைடு நூலகம்)
译:老百姓归顺他,就像水往低处奔流一样。
2、从“文”的角度来看,要结合语境 来准确理解词意、句意,依境 断意
通过语境分析,顺利攻下代词指代义、一字 多义、词 类活用、古今异义等主要得分点。
例1:孟子曰:“居下位,不以贤事不肖者,伯夷 也;五就汤,五就桀者,伊尹也;不恶汙(wu)君, 不辞小官者,柳下惠也。三子者不同道,其趋一也。 一者何也?曰,仁也。君子亦仁而已矣,何必同?”
• 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 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 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 吾对曰:‘定于一。’ • ‘孰能一之?’ • 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 ‘孰能与之?’ • 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
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 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 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 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 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民归之,由水之就下 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异常也。
文言中有些虚词的用法,在现代汉语里没有相应的词替代, 如果硬译反而别扭或累赘,译文时可删削。这些词包括: 发语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结构倒装的标志、句中停顿 的词、个别连词及偏义复词中虚设成分等。
译:在国君的朝廷里必定有名望,在大夫
的封地里也必定有名声
(词义变化)
• “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 在这里,“家”的词义显然与现代汉语 中的“家”不同。古时候的诸侯的封地 叫国,大夫的封地叫家。合在一起就叫 国家.
(2)注意词类活用现象
例1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名作பைடு நூலகம்)
译:老百姓归顺他,就像水往低处奔流一样。
2、从“文”的角度来看,要结合语境 来准确理解词意、句意,依境 断意
通过语境分析,顺利攻下代词指代义、一字 多义、词 类活用、古今异义等主要得分点。
例1:孟子曰:“居下位,不以贤事不肖者,伯夷 也;五就汤,五就桀者,伊尹也;不恶汙(wu)君, 不辞小官者,柳下惠也。三子者不同道,其趋一也。 一者何也?曰,仁也。君子亦仁而已矣,何必同?”
• 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 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 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 吾对曰:‘定于一。’ • ‘孰能一之?’ • 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 ‘孰能与之?’ • 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
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 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 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 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 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民归之,由水之就下 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异常也。
文言中有些虚词的用法,在现代汉语里没有相应的词替代, 如果硬译反而别扭或累赘,译文时可删削。这些词包括: 发语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结构倒装的标志、句中停顿 的词、个别连词及偏义复词中虚设成分等。
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文言虚词课件 PPT精品课件(共147张)
原因介词、方式介词、人事介词四种。介词 结构主要充当句子的状语 。 例如: ①公【为我】献之。 ②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王。 ③请【以剑】舞。 ④【以资政殿学士】行 ⑤故燕王欲结【于君】。
① (公子)欲以客往复秦军,与赵俱死。 ②夸父与日同走。 ③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 ④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⑧(于)嵩又取架上诸书,试以问(张)巡。
练一练
• • • • • • 汝父平生欲为之而弗德 军功爵赏皆决于外,归而弗得 皆知大王贱人而贵马也 一丝而累,以至于寸 儿妾食麦而已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 夕侍母 转折 承接 并列 修饰 语气词 代词
1.代词表疑问 大王来何操 豫州今欲何至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 之民不加多,何也? 然则何时而乐耶? 2.副词表反问或感叹 作宾语:什么,哪里 哪里 作谓语:为什么, 是什么原因 作定语:什么,哪
连 用来连接各类实词、词组成分句的词。根据 连词所表示的关系,可以分为联合连词、偏 词 正连词。表联合关系又可分为并列连词、递 进连词、选择连词、承接连词四类。表偏正
关系的又分为让步转折连词、因果连词、假 设连词、条件连词、目的连词等。 例如: ①“而” ②河水清且涟漪。 ③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以”作介词后面跟名词或代词或名词短语, 构成介宾短语在,句中充当状语
疑问代词如“何”、“奚”、“焉”等。
指示代词如“是”、“此”、“彼”、“兹”
副 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性质、状态 的程度、范围、时间等的词。副词能修饰动 词 词、形容词,不能修饰名词、代词、数量词。
例如: ①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介 与名词、代词及某些名词性词组结合,组成 介词结构,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对象、处 词 所、时间等意义的词。根据介词结构的意义 和它们与中心语的关系,可以分为时地介词、
① (公子)欲以客往复秦军,与赵俱死。 ②夸父与日同走。 ③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 ④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⑧(于)嵩又取架上诸书,试以问(张)巡。
练一练
• • • • • • 汝父平生欲为之而弗德 军功爵赏皆决于外,归而弗得 皆知大王贱人而贵马也 一丝而累,以至于寸 儿妾食麦而已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 夕侍母 转折 承接 并列 修饰 语气词 代词
1.代词表疑问 大王来何操 豫州今欲何至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 之民不加多,何也? 然则何时而乐耶? 2.副词表反问或感叹 作宾语:什么,哪里 哪里 作谓语:为什么, 是什么原因 作定语:什么,哪
连 用来连接各类实词、词组成分句的词。根据 连词所表示的关系,可以分为联合连词、偏 词 正连词。表联合关系又可分为并列连词、递 进连词、选择连词、承接连词四类。表偏正
关系的又分为让步转折连词、因果连词、假 设连词、条件连词、目的连词等。 例如: ①“而” ②河水清且涟漪。 ③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以”作介词后面跟名词或代词或名词短语, 构成介宾短语在,句中充当状语
疑问代词如“何”、“奚”、“焉”等。
指示代词如“是”、“此”、“彼”、“兹”
副 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性质、状态 的程度、范围、时间等的词。副词能修饰动 词 词、形容词,不能修饰名词、代词、数量词。
例如: ①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介 与名词、代词及某些名词性词组结合,组成 介词结构,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对象、处 词 所、时间等意义的词。根据介词结构的意义 和它们与中心语的关系,可以分为时地介词、
高考复习文言文虚词复习专题PPT (共72张PPT)
①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②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逍遥游》。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 “却”“竟(然)”“反而”等。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桃花源记》)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 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一)用作副词 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 “只”“仅”等。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项羽本纪》)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 “是”“就是等。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 褒禅山记》
(二)用作代词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 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①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 事》)
我自己做了这件事,回过头来要探索做它的目的意义,反而得不出。
(四)固定用法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 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例释: 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②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 ③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例释: ①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 织》) 【何乃】译为“怎能”。 例释: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何必】译为“不必”,表示反问语气。 例释: 《孟子· 梁惠王上》:“王何必曰得,亦有仁义而已矣。” 【何许】译为“何处,什么地方”。 例释: 《大铁椎传》:“大铁椎,不知何许人。” 【何其】译为“多么,怎么这样”,用疑问口气表示程度。 例释:欧阳修《伶官传序》:“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 也!”
②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逍遥游》。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 “却”“竟(然)”“反而”等。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桃花源记》)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 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一)用作副词 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 “只”“仅”等。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项羽本纪》)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 “是”“就是等。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 褒禅山记》
(二)用作代词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 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①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 事》)
我自己做了这件事,回过头来要探索做它的目的意义,反而得不出。
(四)固定用法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 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例释: 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②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 ③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例释: ①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 织》) 【何乃】译为“怎能”。 例释: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何必】译为“不必”,表示反问语气。 例释: 《孟子· 梁惠王上》:“王何必曰得,亦有仁义而已矣。” 【何许】译为“何处,什么地方”。 例释: 《大铁椎传》:“大铁椎,不知何许人。” 【何其】译为“多么,怎么这样”,用疑问口气表示程度。 例释:欧阳修《伶官传序》:“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 也!”
高考复习文言文虚词复习专题ppt1
指性定语。
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二)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三)结构助词,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
不译。
(四)音节助词。
3 用作动词(实词)
课堂训练
判断“之”在文中的意义。
一僧欲1之南海,询于唐僧,唐僧不2 之应。久3之,此僧以箪食瓢饮4之助至南海, 夸5之于唐僧:“此何难6之有?”唐僧曰: “汝7之百折不挠,实可钦佩。然汝8之言亦 过矣,君将骄而笑9之乎?”
8、 可以知之矣。 9、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10、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11、余之力尚足以入。 12、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13、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1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15、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 倍。
16、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 鸟兽,往往有得。
三、复习“而”
典型例题
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
1、 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2、 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3、 图穷而匕见 4、 余闻而愈悲 5、 庄宗受而藏之 6、 温故而知新 7、 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8、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9、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10、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11、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12、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1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14、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15、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16、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17、顷之,烟炎张天。
18、蚓无爪牙之利。 19、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 也。
20、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 石。
2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22、夫晋,何厌之有。
规律总结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
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二)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三)结构助词,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
不译。
(四)音节助词。
3 用作动词(实词)
课堂训练
判断“之”在文中的意义。
一僧欲1之南海,询于唐僧,唐僧不2 之应。久3之,此僧以箪食瓢饮4之助至南海, 夸5之于唐僧:“此何难6之有?”唐僧曰: “汝7之百折不挠,实可钦佩。然汝8之言亦 过矣,君将骄而笑9之乎?”
8、 可以知之矣。 9、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10、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11、余之力尚足以入。 12、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13、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1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15、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 倍。
16、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 鸟兽,往往有得。
三、复习“而”
典型例题
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
1、 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2、 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3、 图穷而匕见 4、 余闻而愈悲 5、 庄宗受而藏之 6、 温故而知新 7、 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8、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9、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10、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11、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12、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1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14、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15、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16、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17、顷之,烟炎张天。
18、蚓无爪牙之利。 19、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 也。
20、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 石。
2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22、夫晋,何厌之有。
规律总结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
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虚词优质精品课件36张
7.表示因果关系,因而。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8.表示目的关系, 可译为“来”。 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 "你"。
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师说》) 2.指示代词。表远指,那,那个,那些,那里。
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3.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
其 (二)用作副词,加强语气。 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一定”。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虚词——不能单独成句,意义比较抽象,有帮助 造句作用的词,一般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 叹词、象声词六类。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劝学》)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荆轲刺秦 王》)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何
1.单独作谓语,表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 为“什么”“为什么”“什么原因”等。
8.表示目的关系, 可译为“来”。 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 "你"。
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师说》) 2.指示代词。表远指,那,那个,那些,那里。
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3.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
其 (二)用作副词,加强语气。 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一定”。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虚词——不能单独成句,意义比较抽象,有帮助 造句作用的词,一般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 叹词、象声词六类。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劝学》)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荆轲刺秦 王》)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何
1.单独作谓语,表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 为“什么”“为什么”“什么原因”等。
上海高考文言文虚词复习 课件 (30张)
等。
5.语法切入法 即通过分析句中的语法结构去理解虚词在句中的用法。如: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句中有三个“为”,前两句的主语是“人”和“我”,宾语是“刀 俎” 和“鱼肉”,句中的两个“为”应为动词谓语,译为“是”;末
句“何辞”,即“辞何”,是个动宾结构,主语承前省略,可见句
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 人!”《论语》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 衡„„《赤壁之战》 这、这样、如此
连词
表假设
如果、假设
像、好像 比得上、及、如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动词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9.所
在动 词前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送东阳马生序》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为仲卿母所遣。《孔雀东南飞》 所„„的 人(事物)
公子畏死邪?何泣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 吾王庶几无 表疑问或反诘, 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 句中有疑问代 (《庄暴见孟子》) 使秦复爱六国之 词 人……谁得而族灭也? (《阿房宫赋》) 表示祈使语气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殽之战》)
呢
吧
8.若
代词
第二 人称
指示 代词
若毒之乎?《捕蛇者说》更若役, 你、你们、你的 复若赋„„《捕蛇者说》
1.而
关系
并列 递进 连词 承接 转折 假设 修饰 代词 复音 虚词 而已
常用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例句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 《过秦论》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夜则以兵围所寓舍,而予不得归矣。 《〈指南录〉后序》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吾恂恂而 起。《捕蛇者说》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记王忠肃公翱事》 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
高考复习文言文的虚词推断技巧ppt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B.若至近世,操行不轨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句中动词后 指示代词,那
C.且七十子之徒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句首 表反问语气 哪里
D.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其孰能讥之乎
5.功能认定法
很多文言虚词在句子结构中有 着特殊的语法功能,因此根据语境 认定这些虚词特殊的语法功能,也 就可以推断出虚词的用法。
D.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A项的“则”是“副词,就”的意思。
B项第一个“于”是“介词,从”,第二 个“于”是“介词,向”。
07年浙江卷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
同的一组是 词尾
动宾短语
D.眊眊焉真一老农夫也/置杯焉则胶
形容词
兼词
3、代入检验法
用所知道的课内例句中虚 词的用法,代入另一句中去 检验,就可以推断用法是否 相同。
07年山东题
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
一组是
就
A.闻而审,则为福矣/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在主谓之 间是助词,无义。
9.下列各组句子,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 一组是
A.婴之亡,岂不宜哉。 “见”和“于”表被 胡子闻北郭子之以死白己也。 动 B.方见国之必侵。 晏子见疑于景公。 C.吾将以死白之。 险以远,则至者少。 D.因谓其友曰。 公等录录,所谓因人成事者也。
使小人在侧,臣之罪也
《师说》兼词,“于+是”
D.①太宗纳其言,因召百僚谓曰 ②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
《孔雀东南飞》 “于是、就”
答案:C
语气助词
2007年天津卷
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虚词用法PPT课件
二、副词 ①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②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③汝其勿悲!《与妻书》 ④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 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 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 之专耳,岂他人之故哉?《送东阳马生序》
(2)秦王恐其破壁。 (3)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 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 语修饰语)应译为“他”“它”不能加“的”。 又如: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第8页/共79页
(4)肃曰:“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 犹不失下曹从事。” (5)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活用为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 我的"或"我(自己)"。
(6)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7)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 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 些”“那里”。 (8)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第9页/共79页
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 “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
第30页/共79页
二、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 能用于转折关系。
1、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 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 等,或者省去。
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指示代词,这)
文言文阅读专题——十八个虚词训练课件共26张共28页
13、遵守纪律的风气的培养,只有领 导者本 身在这 方面以 身作则 才能收 到成效 。—— 马卡连 柯 14、劳动者的组织性、纪律性、坚毅 精神以 及同全 世界劳 动者的 团结一 致,是 取得最 后胜利 的保证 。—— 列宁 摘自名言网
15、机会是不守纪律的。——雨果
66、节制使快乐增加并使享受加强。 ——德 谟克利 特 67、今天应做的事没有做,明天再早也 是耽误 了。——裴斯 泰洛齐 68、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以及整个命运 的,只 是一瞬 之间。 ——歌 德 69、懒人无法享受休息之乐。——拉布 克 70、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
பைடு நூலகம்
文言文阅读专题——十八个虚 词训练课件共26张
11、战争满足了,或曾经满足过人的 好斗的 本能, 但它同 时还满 足了人 对掠夺 ,破坏 以及残 酷的纪 律和专 制力的 欲望。 ——查·埃利奥 特 12、不应把纪律仅仅看成教育的手段 。纪律 是教育 过程的 结果, 首先是 学生集 体表现 在一切 生活领 域—— 生产、 日常生 活、学 校、文 化等领 域中努 力的结 果。— —马卡 连柯(名 言网)
15、机会是不守纪律的。——雨果
66、节制使快乐增加并使享受加强。 ——德 谟克利 特 67、今天应做的事没有做,明天再早也 是耽误 了。——裴斯 泰洛齐 68、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以及整个命运 的,只 是一瞬 之间。 ——歌 德 69、懒人无法享受休息之乐。——拉布 克 70、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
பைடு நூலகம்
文言文阅读专题——十八个虚 词训练课件共26张
11、战争满足了,或曾经满足过人的 好斗的 本能, 但它同 时还满 足了人 对掠夺 ,破坏 以及残 酷的纪 律和专 制力的 欲望。 ——查·埃利奥 特 12、不应把纪律仅仅看成教育的手段 。纪律 是教育 过程的 结果, 首先是 学生集 体表现 在一切 生活领 域—— 生产、 日常生 活、学 校、文 化等领 域中努 力的结 果。— —马卡 连柯(名 言网)
2022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文言虚词(课件17张)
2.考点解析 高考对文言虚词一般不单独考查,通常融合到断句题和翻译题中,隐性考 查常见文言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并且对虚词的考查主要集中在18 个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 者、之)上。鉴于虚词在理解文意中的重要作用,考生需要学会辨析易错虚词的 不同意义和用法,掌握文言虚词的推断技法。
第①句,“焉”用在及物动词“问”之后, 作宾语,是代词,代“他”;第②句,“焉”用 在动词之前,且句子是疑问句,作疑问代词,意 为“哪里”;第③句,“焉”用在形容词之后, 是助词,相当于“然”,意为“……的样子”。
①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②秦王恐其破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五代史伶官传序》)
(2)位置分析法 有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因而理解虚词的意义 和用法时,应从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与前后句的关系、搭配习惯及使用规律 等方面入手。这类虚词主要有“为”“也”“焉”“乎”“矣”“于”等。 例如:
①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②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③盘盘焉,囷囷焉。(《阿房宫赋》)
推断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方法
(1)语境分析法 ①语意方面。理解虚词,不能只看这个虚词本身,还应看它所在的句子甚至 段落,将词与词、句子与句子的意思联系在一起来思考。如2018全国Ⅰ卷: a.诸葛诞以寿春叛,魏帝出征,芝率荆州文武以为先驱。 b.帝以芝清忠履正,素无居宅,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 两句中“以”都是介词,但因语境不同,意义也不同。a句中“以”表凭借,可译 为“凭借、依靠”,b句中“以”表原因,可译作“因为”。 ②关系方面。有些虚词在连接词、短语、句子时会标示某种关系,如因果关系、 条件关系、支配关系、比较关系等,揣摩好了词与词、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则该 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也就理解了。这类虚词主要有“而”“以”“于”等。如: a.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兰亭集序》) b.举匏樽以相属。(《赤壁赋》) a句“以”后面连接的是代词“之”,b句“以”后面连接的是动词短语“相 属”。a句中的“以”是介词,因;第b句中的“以”是连词,表目的关系。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虚词+课件74张
而
且
也
则
何
若
以
者
乎
所
因
之
乃
为
于
其
焉
与
虚词“与” 欤跟和比予结交(鱼跟河逼鱼结交)
用法 & 释义 疑问:欤,呢 对象:跟,替 连接:和,及 比较:比 动作:给予 动作:结交
例句 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沛公)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 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
词性
用法
释义
① 表示承接
就,于是
② 表示限制或条件 才、仅
副词 ③ 表示出乎意料
竟,竟然,却
④ 表示判断
是,就是
⑤ 表示递进
甚至
代词
⑥ 表示第二人称 ⑦ 指示代词
你,你的 这,这样
张仪知楚绝齐也,乃出见使者曰:“从某至某,
广从六里。”(22·甲卷)
虚词“乃”
词性
用法
释义
① 表示承接
就,于是
② 表示限制或条件 才、仅
假设 如果,即使是
让步 尚且,都,还
副词
将要 将, 将要 暂时 暂且,姑且
将近 将近,将要
虚词“且” 口诀:并且况且而且
词性 用法
释义
又,并且,一边……一边……
连词 并列 ✓ 清且浅 / 笑且入
况且,而且
递进 ✓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烛之武》
虚词“且” 口诀:尚且暂且将要
词性 用法
释义
让步
尚且,都,还 ✓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副词 ③ 表示出乎意料
竟,竟然,却
④ 表示判断
2021年高考文言文阅读(1)虚词解题训练 PPT精品课件(35张)
▪ 方法四 语法切入法
▪ 根据虚词在句子中所做的成分来判断其大概含义。不同的句子成分决定了词语的词性和用法, 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句中有三个“为”,前两句的主语 是“人”和“我”,宾语是“刀俎”和“鱼肉”,句中的两个“为”应为动词作谓语,译为 “是”;末句“何辞”,即“辞何”,是动宾结构,主语承前省略,可见句末的“为”是表疑问 的语气助词,因此它不表示实在意义。
2021年高考文言文阅读(1)虚词解题 训练 PPT课件(35张)
2021年高考文言文阅读(1)虚词解题 训练 PPT课件(35张)
▪ 解析:此句为判断句,句中的“乃”“也”表判断。并且是固定句式,“所以”为固定句式的 标志,可译为“……的原因”。 ▪ 答案:田文说:“这就是我的职位比您高的原因啊。”吴起这才明白在这方面不如田文。
2021年高考文言文阅读(1)虚词解题 训练 PPT课件(35张)
▪ 方法三 句位分析法
▪ 一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那么它所起的作用也就不同。如“其”,在句首一般作代词,如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代项庄)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在句首还常作语气副词(表反问或 揣测),如“其(表揣测语气)皆出于此乎”(《师说》);在句中动词后一般是代词,如“秦王恐其 (代蔺相如)破璧”(《廉颇蔺相如列传》);在名(代)词后一般是语气副词(表商量、期望、祈使语 气),如“吾其(语气副词,还是)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 【2020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3题。
▪ 吾家在唐为辅相者六人,廉直忠孝,世载令闻。念后世不可事伪国、苟富贵,以辱先人,始弃官不仕。东 徙渡江,夷于编氓。孝悌行于家,忠信著于乡,家法凛然,久而弗改。宋兴,海内一统。陆氏乃与时俱兴, 百余年间文儒继出,有公有卿,子孙宦学相承,复为宋世家,亦可谓盛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013·四川卷,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 金履祥字吉父,婺之兰溪人。幼而敏睿,父兄稍授之书,即能记诵。比长,益自策励。及壮, 知向濂洛之学,事同郡王柏,从登何基之门。基则学于黄榦,而榦亲承朱熹之传者也。自是讲贯 益密,造诣益邃。
▪ 时宋之国事已不可为,履祥遂绝意进取。然负其经济之略,亦未忍遽忘斯世也。会襄樊之师日 急,宋人坐视而不敢救,履祥因进牵制捣虚之策,请以重兵由海道直趋燕、蓟,则襄樊之师,将 不攻而自解。且备叙海舶所经,凡州郡县邑,下至巨洋别岛,难易远近,历历可据以行。宋终莫 能用。及后朱瑄、张清献海运之利,而所由海道,视履祥先所上书,咫尺无异者,然后人服其精 确。
▪ 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注意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翻译)(15分)
▪ (1)时蔡翛为尚书,傅为言天下事,劝其亟有所更,不然必败。(5分)
▪ (2)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5分)
▪ (3)给事中许翰以为傅论议虽偶与轼合,意亦亡他,以职论事而责之过矣,翰亦罢去。(5分)
▪ 解析:(1)第一个“为”放在名词“蔡翛”和“尚书”之间,作动词,译为“做”或“是”;第二个“为”在句中 放在动词“言”之前,实际上“为”后省略代词“之”,故只能作介词,译为“向”;“其”放在动词“劝”之后, 作宾语,译为“他”。(2)“以”处在该句主干“索民力”之后,表引出结果,应该为连词,意为“来”;“而”处 在下句的开头,表转折;“于”则引出对象“中国”,为介词,译为“对”;“之”放在作宾语的“益”之前,表 明“丝毫”修饰“益”,作助词,译为“的”。(3)“以为”在句中处在谓语位置,可译为“认为”;“以”后面带 有名词“职”,共同修饰谓语“论”,应该为介词,译为“凭借”;“而”连接了“以职论事”和“责之”,表转 折关系;“之”作动词“责”的宾语,应为代词,译为“他”。
▪ 有些文言词兼有实词和虚词两种性质,可借助上下文的语境,推断其词性和用法。词性不一样, 用法也不一样。如《兰亭集序》中的两个句子“及其所之既倦”和“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前一 个“之”是动词,“到达,得到”,后一个“之”是代词,代指“向之所欣……已为陈迹”。
▪ (2015·天津卷,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 (4)①难易远近,历历可据以行。(3分) ▪ ②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3分) ▪ 解析:两句中的“以”都位于动词之前,引出动作行为的结果或目的,均为连词,译 为“来”。 ▪ 答案:①途中的困难与便利,以及各处里程的远近,清清楚楚,都可以一一顺着他的 (指点)来前行。 ▪ ②请允许我拥立太子做赵王,来断绝秦国的念头。
2021高考语文复习
▪ 题型:
▪ 一般为客观选择题,要求考生辨析加点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异同或正确与否。题干多表述为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或不相同)的一项是”。形式一般为“四组八句”, 多是从文言语段和教材中各选取一个句子组成一个选项,除这种形式外,也有“四组八句”都选 自所给文言语段的情况。
▪ (2019·全国卷Ⅲ)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 武侯曰:“善。”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魏置相,相田文。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 子论功,可乎?”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属之于我 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 文。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楚悼王素闻起贤, 至则相楚。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强。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
▪ 答案:(1)当时,蔡翛是尚书,孙傅向他陈述天下大事,劝他尽快有所改变,否则一定失败。
▪ (2)孙傅(上书)说:“滥用民力妨碍农事,却对中国没有丝毫的好处。”
▪ (3)给事中许翰认为,孙傅的观点虽偶然与苏轼相同,也没有其他意思,是依凭职责议论时事,可是责罚他就错了, 许翰也被免去官职。
▪ 方法五 词性界定法
▪ 方法三 句位分析法
▪ 一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那么它所起的作用也就不同。如“其”,在句首一般作代词,如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代项庄)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在句首还常作语气副词(表反问或 揣测),如“其(表揣测语气)皆出于此乎”(《师说》);在句中动词后一般是代词,如“秦王恐其 (代蔺相如)破璧”(《廉颇蔺相如列传》);在名(代)词后一般是语气副词(表商量、期望、祈使语 气),如“吾其(语气副词,还是)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以辱先人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 B.积钱累月乃能就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 C.且有陷于危辱之地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 D.贫穷至而廉耻不顾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能力。在解释词义时,
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高考一般是
▪ (2016·天津卷,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 李台州名宗质,字某,北人,不知何郡邑。母展,妾也,生宗质而罹靖康之乱,母子相失。宗 质以父荫,既长,仕所至必求母,不得。姻家司马季思官蜀,宗质曰:“吾求母,东南无之,必 也蜀乎?”从之西。舟所经过州,若县若村市,必登岸,遍其地大声号呼,曰展婆,展婆。至暮, 哭而归,不食。司马家人哀之,必宽譬之,乃饮泣强食。季思秩满东下,所经复然,竟不得。至 荆州,复然。日旦夕号呼,嗌痛气惫,小憩于茗肆,垂涕。
▪ 然游于此切有惧焉,天下之事,常成于困约,而败于奢靡。游童子时,先君谆谆为言,太傅①出入朝廷四 十余年,终身未尝为越产;家人有少变其旧者,辄不怿;晚归鲁墟,旧庐一椽不可加也。楚公②少时尤苦贫,革 带敝,以绳续绝处。秦国夫人③尝作新襦,积钱累月乃能就,一日覆羹污之,至泣涕不食。姑嫁石氏,归宁, 食有笼饼,亟起辞谢曰:“昏耄不省是谁生日也。”左右或匿笑。楚公叹曰:“吾家故时,数日乃啜羹,岁 时或生日乃食笼饼,若曹岂知耶?”是时楚公见贵显,顾以啜羹食饼为泰,愀然叹息如此。游生晚,所闻已 略;然少于游者,又将不闻。而旧俗方已大坏。厌黎藿,慕膏粱,往往更以上世之事为讳,使不闻。此风放而 不还,且有陷于危辱之地、沦于市井、降于皂隶者矣。复思如往时安乐耕桑之业、终身无愧悔,可得耶?
▪
▪ 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注意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翻译)(8分) ▪ (1)宗质以父荫,既长,仕所至必求母,不得。(3分)
▪
▪ (2)吾求母,东南无之,必也蜀乎?(2分)
▪
▪ (3)司马家人哀之,必宽譬之,乃饮泣强食。(3分)
▪
▪ 析:
▪ (1)此句中的“以”,根据文意,在靖康之乱,宗质与母亲走失,把他养大成人的是他 的父亲,故“以”应为介词“凭借”。
▪ (2)此句中的“之”和“也”,根据句意,宗质为寻找母亲,要跟随到蜀地做官的司马 季思去西边,他认为东南一带没有找到,揣测一定在蜀地吧,可确定分别为“代词,她 (母亲)”“助词,表停顿,无实义”。
▪ (3)根据句意,因宗质没有找到母亲而悲伤不吃饭,司马家的人同情他,劝慰他,他勉 强吃饭,可见“乃”放在动词“饮”前,为副词“才”。
▪ 方法四 语法切入法
▪ 根据虚词在句子中所做的成分来判断其大概含义。不同的句子成分决定了词语的词性和用法, 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句中有三个“为”,前两句的主语 是“人”和“我”,宾语是“刀俎”和“鱼肉”,句中的两个“为”应为动词作谓语,译为 “是”;末句“何辞”,即“辞何”,是动宾结构,主语承前省略,可见句末的“为”是表疑问 的语气助词,因此它不表示实在意义。
▪ 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注意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翻译)(5分)
▪ 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 解析:此句为判断句,句中的“乃”“也”表判断。并且是固定句式,“所以”为固定句式的 标志,可译为“……的原因”。
▪ 答案:田文说:“这就是我的职位比您高的原因啊。”吴起这才明白在这方面不如田文。
▪ 呜呼!仕而至公卿命也退而为农亦命也若夫挠节以求贵市道以营利吾家之所深耻。子孙戒之,尚无堕厥初。
▪ (节选自宋·陆游《放翁家训·序》)
▪ (注)①太傅:陆游的高祖。②楚公:陆游的祖父。③秦国夫人:陆游的祖母。
▪ 出作入息,农之治生也;居肆成事,工之治生也;贸迁有无,商之治生也;膏油继晷,士之治 生也。然士为四民之首,尤当砥砺表率,效古人体天地、育万物之志,今一生不能治,何云大丈 夫哉!
▪ 【2020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3题。
▪ 吾家在唐为辅相者六人,廉直忠孝,世载令闻。念后世不可事伪国、苟富贵,以辱先人,始弃官不仕。东 徙渡江,夷于编氓。孝悌行于家,忠信著于乡,家法凛然,久而弗改。宋兴,海内一统。陆氏乃与时俱兴, 百余年间文儒继出,有公有卿,子孙宦学相承,复为宋世家,亦可谓盛矣!
▪ (2)①然负其经济之略。(3分) ▪ ②其孰能讥之乎?(3分) ▪ 解析:①句中“其”放在动词之后,是代词,译为“他”;②句中的“其”放在句首, 作副词,表反问语气,译为“难道”。 ▪ 答案:①然而他自己身怀经世济民的策略。 ▪ ②难道还有谁能去讥笑他吗?
▪ (3)①基则学于黄榦。(3分) ▪ ②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3分) ▪ 解析:①句中的“于”位于人名之前,引出对象,为介词,译为“向”;②句中的 “于”位于地点名词之前,引出处所,为介词,译为“在”。 ▪ 答案:①何基曾向黄榦求学。 ▪ ②我和客人在黄州赤壁下划船游玩。
▪ 答案:(1)宗质凭借父亲的荫庇(得以成人、出仕),长大后,每到一处做官,必定寻找母亲,但 都没有找到。 ▪ (2)我(四处)寻找母亲,东南方向的地方无法找到,必定在(西南)蜀地(能够找到)吧? ▪ (3)司马一家人都很同情他,必定宽慰劝解他,宗质这才哭着勉强吃饭。
▪ 方法二 标志确认法
▪ 有些虚词是构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标志词,抓住这些标志词,就能迅速地确定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如判断句的标志“者”“也”“乃”等,被动句的标志“见”“于”“为……所”等,宾语前置 的标志“是”“之”等,其词性和意义是确定的,只要判断出是哪种标志,就能确定它的意义和 用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