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大纲 血液系统疾病
《内科护理学》实践教学大纲
![《内科护理学》实践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abe106f0bcd126fff6050b45.png)
《内科护理学》实践教学大纲一、实践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实验一呼吸系统疾病护理一1.实验目的(1)能对支喘、支扩、肺炎等典型病例进行护理评估;(2)能简单阅读肺炎病人的胸片;(3)分析患者护理诊断;(4)能提出护理措施,学会休克肺的护理。
2.实验器材与对象血压计,听诊器;患者3.实验内容支喘、支扩、肺炎病人护理4.实验方法临床分组见习,指导教师简要讲解患者病情,学生收集典型患者资料,集中讨论。
5.实验学时4学时实验二呼吸系统疾病护理二1.实验目的(1)能正确评估慢阻肺、肺心病、呼吸衰竭等病人;(2)分析讨论患者可能出现的并发症;(3)分析患者存在的或潜在的护理诊断,提出护理措施;(4)能对慢阻肺病人给出健康指导,进行腹式呼吸、缩唇呼吸训练;(5)学习氧疗护理。
2.实验器材与对象血压计,听诊器,手电筒;患者3.实验内容慢阻肺、肺心病、呼吸衰竭病人护理4.实验方法指导教师带队,临床分组见习,收集典型患者资料并讨论。
5.实验学时4学时实验三循环系统疾病护理一1.实验目的(1)学会评估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病人,判断病情;(2)了解冠心病病人的心电图结果;(3)学会分析提出高血压、冠心病病人的护理诊断;(4)分析给出护理措施;(5)能对高血压、冠心病病人进行健康教育。
2.实验器材与对象血压计,听诊器,患者3.实验内容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病人护理4.实验方法临床分组见习,指导教师简要讲解患者病情,学生收集典型患者资料,集中讨论。
4学时实验四循环系统疾病护理二1.实验目的(1)能对心瓣膜病、感染性心内膜炎病人进行护理评估;(2)能分析患者护理诊断;(3)能根据心功能分级对患者指导活动与休息;(4)能对风心病患者给出健康教育。
2.实验器材与对象血压计,听诊器,患者3.实验内容心瓣膜病、感染性心内膜炎病人护理4.实验方法临床分组见习,指导教师简要讲解患者病情,学生收集典型患者资料,集中讨论。
5.实验学时4学时实验五消化系统疾病护理一1.实验目的(1)能对胃炎、消化性溃疡病人进行护理评估;(2)能分析溃疡病人的并发症;(3)学会护理诊断提出;(4)能对患者给出饮食护理指导和健康教育。
再生障碍性贫血教学大纲
![再生障碍性贫血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c6691745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bd.png)
第四章再生障碍性贫血学时构成:指导性自学0.5学时,利用课堂讨论或网络课程学习。
一、教学目的要求(一)知识目标1.理解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基本概念,即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导致的全血细胞减少症。
2.掌握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主要病因,包括遗传、药物、感染、免疫等。
3.了解骨髓造血干细胞损伤和免疫异常在再生障碍性贫血中的作用。
4.熟悉贫血、出血、感染等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典型症状。
5.掌握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诊断标准,包括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6.能够与其他血液系统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7.掌握再生障碍性的各种治疗方式;输血、抗感染、止血等支持治疗;免疫抑制治疗与促造血治疗:了解免疫抑制剂和促造血药物的应用;造血干细胞移植。
8.了解再生障碍性贫血的预后影响因素。
(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问题。
2.提升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为未来从事再生障碍性贫血诊疗工作打下基础。
(三)素质(思政)目标1.在面对再生障碍性贫血时,坚定医学救人的理想信念,不断追求医学知识的前沿,为患者的健康与生命负责。
2.在诊疗过程中,培养良好的医德医风,尊重患者、关爱患者,遵循医学伦理,为患者提供人道、专业的医疗服务。
3.通过学习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不断加深对这一疾病的理解,提高诊疗水平,为患者提供更为精准、有效的治疗。
4.强化自身的社会责任意识,积极参与公共卫生服务,推动疾病的防控和科研工作。
5.促进跨学科合作,为患者提供全面的医疗服务,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共同制定治疗方案,确保患者的权益得到保障。
二、教学内容(一)自主学习1.临床表现如贫血、出血、感染等症状,以及可能出现的全身症状。
2.实验室检查血象、骨髓象特点、骨髓活检等。
3.诊断诊断依据(1)临床表现、血象、骨髓象;(2) 除外检查。
4.鉴别诊断(1)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2)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3)急性白血病(4)恶性组织细胞病(5)巨幼细胞性贫血(6)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7)脾功能亢进5.治疗(1)支持治疗:输血、抗感染、止血等支持治疗。
血检教学大纲模板(本科)
![血检教学大纲模板(本科)](https://img.taocdn.com/s3/m/a3d407c5700abb68a882fb15.png)
《临床血液学与血液检验》教学大纲编写单位:西安医学院医学技术系临床检验教研室编写时间:2008年6月20日教务处印制2008年6月20日一、课程简介二、学时分配表第一章血液学概述和发展史[教学目标与要求]掌握:血液学、临床血液学、血液检验的定义。
了解:血液学的概述及发展史。
[教学时数] 1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概述详细讲解第二节血液学发展史一、血细胞的认识(一)血细胞数量的检测(二)红细胞的认识(三)白细胞的认识1.对粒细胞的认识2.对单核细胞的认识3.对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的认识一般讲解二、血栓与止血的认识三、骨髓干细胞与造学调控的认识(一)造血干细胞的认识(二)骨髓间质干细胞的认识(三)造血调控的认识第二章血液学与临床的关系[教学目标与要求]了解:血液检验与循证医学的关系,血液学与疾病、检验的关系。
[教学时数] 1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血液学与疾病的关系一、血液病合并非血液系统疾病二、非血液系统疾病合并血液病三、血液制品的临床应用第二节血液学与检验的关系一般讲解一、血液学检验的任务二、检验医师的责任第三节血液检验与循证医学的关系一、循证医学二、血液检验与循证医学的关系第三章造血检验的基础理论[教学目标与要求]掌握:1.血细胞增殖及发育成熟的一般规律;(五号宋体字)2. 造血微环境、造血干、祖细胞的定义及特点。
熟悉:1.出生后骨髓造血特点,造血微循环定义;2.造血干细胞、造血祖细胞的特点;3.造血正向调控及负向调控因子的种类,常见调控因子的作用;4.细胞调亡的定义。
了解:1.胚胎期造血特点,造血微循环作用;2.造血的基因调控,其它各种造血正向调控及负向调控因子的作用;3.细胞调亡的特征及机制。
[重点]1.血细胞增殖及发育成熟的一般规律;2. 造血微环境、造血干、祖细胞的定义及特点。
{难点]1. 血细胞增殖及发育成熟的一般规律;2. 造血的调控。
[教学时数] 2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造血器官一、胚胎期造血器官(一)中胚叶造血一般讲解(二)肝脏造血(三)骨髓造血二、出生后造血器官(一)骨髓造血1.红骨髓2.黄骨髓(二)淋巴器官造血详细讲解 1.胸腺2.脾3.淋巴结(三)髓外造血第二节造血微环境一、骨髓微血管系统二、骨髓基质细胞及其分泌因子三、骨髓的神经第三节造血干(祖)细胞及骨髓间质干细胞一、造血干细胞和造血祖细胞1.造血干细胞2.造血祖细胞二、骨髓间质干细胞第四节血细胞的发育与成熟一、血细胞的发育二、血细胞发育成熟的一般规律(一)血细胞的命名(二)血细胞发育成熟的一般规律第五节造血的调控一、造血的基因调控(一)原癌基因(二)抑癌基因(三)信号转导的调控二、造血的体液调节(一)造血的正向调控因子(二)造血的负向调控因子第四章造血检验的基本方法第一节血象和骨髓象检验[教学目标与要求]掌握:1.正常血细胞形态学特点;(五号宋体字)2. 血象和骨髓象的检验方法及分析内容和方法;3.骨髓片报告的正确填写;4.正常骨髓像的特点。
最新《临床医学概论》教学大纲资料
![最新《临床医学概论》教学大纲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ffac03ee50e2524de5187ee2.png)
《临床医学概论》教学大纲学时:108适用专业:药学专业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课程的性质:本课程是药学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它系统讲授全科医学知识的基本理论,着重阐述各科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着重药物治疗。
课程的任务:该课程在系统介绍全科医学知识基本理论的基础上,使学生能够了解各科常见病、多发病,能够进行简单的治疗,为学生今后从事药品营销及药品经营管理工作打下一定的医学知识基础。
前导课程:人体解剖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后续课程:药品营销概论、药品营销实务、药店销售实训二、教学基本要求1.熟悉2.熟悉各科常见症状、急危重症及常见病的病因。
3.掌握各科急危重症、多发病的概念、临床特点。
3.掌握各科急危重症、多发病的治疗原则,药物治疗要点。
三、教学条件1.多媒体教室2.临床护理实训室、体检床、体检用物、安妮复苏模拟人五、教法说明1.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各科病例进行教授,培养学生的兴趣。
2.课堂上培养学生对教学的参与意识,活跃学习气氛,让学生每人进行医生、病人的角色演练,提高学习效率。
3.紧密联系实际工作中能运用的知识和方法,为学生今后工作打下基础。
4.实操中督促每个学生动手,培养学生独立操作、思考、设计、分析能力六、考核方式及评分办法1、考核分期末考试和平时成绩两部分。
2、理论考核以期末考核为标准,实行闭卷百分制考试,占总成绩的60%;平时成绩也实行百分制,占总成绩的40%。
它由课堂纪律、学习积极性、实践项目三部分构成。
七、教材与参考书教材:临床医学概论赵增荣主编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参考书:1.实用内科诊疗规范第一版黄峻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2.内科学第六版叶任高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诊断学第三版戚仁铎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4.传染病第四版彭之伟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5.妇产科学第四版赵克忠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
内科护理学教学大纲
![内科护理学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42068a46b307e87101f6962f.png)
《内科护理学》本科教学大纲(四版)前言内科护理学是一门涉及范围广和整体性强的学科,是关于认识疾病及其预防和治疗、护理病人、促进康复、增进健康的学科.其阐述的内容在临床护理的理论和实践中具有普遍意义,是临床各科护理学的基础,故学好内科护理学是学好临床专业课的关键。
教学内容共九章,包括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血液系统、内分泌与代谢性疾病、风湿性疾病、传染病等疾病的护理。
一、课程的地位与任务内科护理学是护理学专业的核心学科,它也是建立在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基础上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内科护理学的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内科常见疾病的概念、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防治原则,按护理程序对病人进行有效的整体护理。
并通过临床见习使学生将所学理论与实践有机的结合。
因此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必须掌握医学基础课程、护理学基础、护理学导论、护理心理学等相关课程。
二、课程总体目标内科护理学是以培养富有创新精神的,适用型高级护理专门人才为目标的应用学科,使学生通过本科程的学习掌握《内外科护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加强学生临床技能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应用护理程序对病人进行有效的整体护理的能力。
三、适用对象四年制护理本科四、内容简介及总学时内科护理教学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包括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疾病、内分泌与代谢性疾病、风湿性疾病、传染病等疾病的护理,内容涉系统的概述,各系统常见症状和体征的护理,各相关疾病的定义、病因及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护理、健康教育,各系统常用诊疗技术及护理等。
本课程总学时共170学时,其中理论100学时,见习70学时。
理论课与实验课之比为1:0.7。
五、考试方法及成绩构成考试方法为理论考核、临床技能考核及平时考核,总成绩=理论成绩60%+临床技能成绩20%+平时成绩20%。
血液系统疾病
![血液系统疾病](https://img.taocdn.com/s3/m/437585c0aa00b52acfc7cac4.png)
发病原理
直接原因
一、红细胞生成减少
1、造血干细胞异 多能干细胞增生障碍
常
定向干细胞增生障碍
原因不明
2、造血微环境异 常所致
常见疾病
再障,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纯红再障,先天性红细胞生产异常贫血、白 血病 骨髓病、转移癌、骨纤、慢性病性贫血
1
3、造血原料不足 铁缺乏 铁利用障碍 DNA 合成障碍
二、红细胞破 溶血 坏过多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定义:是一种发生在多能造血干细胞上的恶性骨髓增生性疾病(获得性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 性疾病);Ph染色体和(或)BCR-ABL融合基因阳性;分期:慢性期、加速期和急变期。 ☆Ph 染色体:小的 22 号染色体(9 号染色体长臂上 C-ABL 原癌基因易位至 22 染色体长臂 的断裂点簇集区 BCR 形成)【BCR/ABL 融合基因】。编码 P210 蛋白,P210 具有酪氨酸激 酶活性,致 CML 发生。 CML 分为 CP(慢性期)、AP(加速期)、BP(急变期)三期。 白细胞淤滞症定义(见白血病) ☆NAP【碱性磷酸酶】在慢粒慢性期活性减少呈阴性。 诊断:高白细胞+骨髓象(粒系增生活跃,嗜酸嗜碱细胞增多,NAP 减低)+脾大+Ph 染色 体或者 BCR/ABL 融合基因。 鉴别诊断:脾大疾病+类白血病反应+骨纤 ☆治疗:细胞淤滞治疗+化疗(甲磺酸伊马替尼、羟基脲、干扰素)+干细胞移植 晚期患者首选干细胞移植、甲磺酸伊马替尼、化疗。 ☆甲磺酸伊马替尼:特异阻断 ATP 在 bal 激酶上结合位点,使酪氨酸不能磷酸化,抑制 BCR/ABL 阳性细胞增殖。 ☆羟基脲: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抑制 DNA 合成。
缺铁性贫血 铁粒幼细胞贫血 叶酸,VitB12 缺乏引起的巨幼细 胞贫血
血液疾病教案
![血液疾病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838b80b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9f52e70.png)
血液疾病教案简介血液疾病是一类影响人体血液系统正常功能的疾病,包括贫血、白血病、血友病等多种类型。
本教案旨在提供一些基本知识和教学策略,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研究有关血液疾病的内容。
教学目标1. 了解血液疾病的定义和分类;2. 了解常见血液疾病的病因、症状和治疗方法;3. 掌握预防血液疾病的基本知识;4.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研究能力。
教学内容1. 血液疾病的定义和分类- 血液疾病的概念和特点;- 常见的血液疾病分类及其特征。
2. 常见血液疾病的病因、症状和治疗方法- 贫血:病因、症状、常见的治疗方法;- 白血病:病因、症状、常见的治疗方法;- 血友病:病因、症状、常见的治疗方法。
3. 预防血液疾病的基本知识- 营养与血液疾病的关系;- 预防血液疾病的生活方式建议;- 常规体检在预防血液疾病中的重要性。
4. 学生合作研究活动- 指导学生分组研究某种血液疾病的病因、症状和治疗方法;- 每组学生汇报研究结果,并与其他组进行分享和讨论。
教学策略1. 课前预:要求学生预相关内容,为课堂讨论和活动做好准备。
2. 视听教学: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生动形象地介绍血液疾病的知识点。
3.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互相讨论、研究和汇报,培养合作和研究能力。
4. 角色扮演:安排学生扮演医生、患者等角色,模拟血液疾病的实际情况,增强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5. 案例分析:提供实际的病例,引导学生分析病因和治疗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教学评估1. 课堂互动: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检查学生对血液疾病知识的掌握情况。
2. 学生报告:评估学生在研究活动中的表现,包括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合作能力以及汇报的清晰程度。
参考资料- 血液疾病学教程- 血液疾病学教育资源数据库以上是《血液疾病教案》的内容,旨在引导学生了解血液疾病的基本知识、病因、症状和治疗方法,帮助他们预防这些疾病,并培养学生的研究和合作能力。
希望本教案对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临床血液学检验课程教学大纲
![临床血液学检验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05e71e4c0066f5335a8121a7.png)
《临床血液学检验》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概述]临床血液学检验是采用各种实验方法和技术分析研究血液和造血器官的病理变化,以阐明血液系统疾病的发生机制,用于造血系统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疗效观察和预后监测的一门科学。
血液学检验既属于血液学范畴,又是检验医学的一个分支,是检验医学的主干课程之一。
近十年来,血液学基础理论研究随着实验手段的不断更新而迅速发展,而实验性很强的血液学,也越来越多的引进各种新的检验项目或赋予基础检验以新的评价。
作为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临床血液学检验设置在检验医学专业必修课程中,其目的是使该专业的学生掌握血液学检验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今后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掌握本门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熟悉临床血液学相关基础知识;同时掌握血细胞的正常形态和常见血液病的检验方法及血液学特点,能对常见血液病作出初步诊断结论。
[课程目标]设置本课程的具体目标是:临床血液学检验的任务是利用血细胞的检验技术,超微结构技术、病理学技术、生物化学技术、免疫学技术、分子遗传学技术、生物遗传工程、细胞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技术以及其他多种技术,对血液系统疾病和非血液系统疾病所致的血液学异常进行基础理论的研究和临床诊治的观察,从而促进血液学和临床血液学的发展和提高,推动了血液病学研究向更高层次迈进。
学生需要经过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实验医学的专门学习和培养,不仅要有熟练的实验医学技能,正确掌握各项有关血液病诊断和反映病情的实验;适应血液学的发展,建立有关新实验,还要有一定程度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知识,为血液病做出诊断。
该课程共分四篇:造血细胞及其检验、红细胞疾病及其检验、白细胞疾病及其检验和血栓与止血及其检验。
它是以血液学的理论为基础,以检验的实验方法为手段,以临床常见的血液病为主线,创建了一个理论-检验-疾病相结合、紧密联系的新体系,且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发展、完善和提高。
医学专业血液和造血系统疾病教学大纲
![医学专业血液和造血系统疾病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d7a639e4eefdc8d377ee3251.png)
医学专业血液和造血系统疾病教学大纲贫血[目的要求]1.了解贫血的基本分类方法及常见贫血的病因和发病机理。
2.掌握却铁性贫血及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3.熟悉常见贫血的治疗原则。
[教学内容]第一节贫血概述1.贫血的分类:(1)根据红细胞形态分类。
(2)根据病因和发病机理分类。
2.临床表现。
3.诊断: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
第二节缺铁性贫血1.概述2.病因和发病机理(1)失血。
(2)铁的需要量增多而摄入不足。
(3)铁的吸收不足。
4.临床表现5.实验室检查:血液、骨髓、血清铁检查。
6.治疗。
(1)病因治疗。
(2)铁剂治疗。
7.预防第三节再生障碍性贫血1.概述2.病因和发病机理:分原发性及继发性两类,后者常与药物,化学毒物,物理因素,感染等有关。
介绍干细胞学说、微环境学说及免疫学说。
3.临床表现:常有贫血、出血、感染三大症状和体征。
叙述急性型和慢性型的临床特点。
4.实验室检查:血象及骨髓象。
5.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2)鉴别诊断:白血病、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6.治疗:去除病因,支持对症治疗,刺激骨髓造血药物、骨髓移植、中医药治疗等。
7.预防[教学方式]讲课,结合临床见习典型症状示教。
白血病[目的要求]1.了解本病病因病理及常用的临床分型。
2.掌握急、慢性白血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3.熟悉本病的治疗原则。
[教学内容]2.病因、发病机理及分类。
3.急性白血病。
(1)临床特征:发热、贫血、出血及白血病细胞浸润所致各种征象。
(2)实验室检查、血象、骨髓象、细胞化学染色。
(3)诊断和鉴别诊断。
①诊断②鉴别诊断:再生障碍性贫血、原法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类白血病反应。
(4)治疗。
①一般治疗。
②化学药物疗法。
③骨髓移植。
④中医药治疗。
4.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1)临床特征:与急性白血病之不同点。
(2)实验室检查:血象、骨髓象、染色体检查。
(3)诊断和鉴别诊断。
(4)慢粒急性变。
(5)治疗①化学药物治疗。
《内科学》教学大纲(第六篇血液系统疾病)
![《内科学》教学大纲(第六篇血液系统疾病)](https://img.taocdn.com/s3/m/3edfa422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1288a5a.png)
《内科学》教学大纲(第六篇血液系统疾病)第一章贫血概述【目的要求】1、掌握贫血的概念、临床表现、诊断。
2、熟悉贫血的病因和形态学分类。
3、了解贫血的治疗方法。
【重点】贫血的基本概念、分类、病因诊断的重要性、诊断的步骤和方法。
贫血的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
【难点】贫血的分类【主要内容】一、概述:贫血的定义、影响正常值的因素。
二、分类:形态学分类和病因、发病机理分类。
三、临床表现:贫血时各系统的症状、体征;影响症状的各种因素。
四、诊断:1.病史;2.体检;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骨髓检查、贫血的发病机制检查。
五、治疗原则:1.对症治疗;2.对因治疗。
第二章缺铁性贫血【目的要求】1、掌握缺铁性贫血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方法。
2、熟悉正常体内铁的代谢、发病机理。
3、了解发病情况和预防。
【重点】缺铁原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特点、诊断方法及治疗方法。
【难点】铁的代谢。
【主要内容】一、概述:缺铁性贫血的定义、发病情况。
二、流行病学三、铁的代谢:人体内铁的分布、需要量、来源、吸收、运输、贮存、再利用和排泄。
四、病因和发病机制:1、病因:①铁需求增加而摄人量不足。
②铁吸收障碍。
③铁丢失过多。
2、发病机制:对铁代谢的影响、对造血系统的影响、对组织细胞的影响。
五、临床表现:1、原发病表现。
2、贫血表现。
3、组织缺铁表现。
六、实验室检查:1、血象2、骨髓象3、铁代谢检查(血清铁和转铁蛋白的饱和度、铁蛋白、红细胞内卟淋代谢)。
七、诊断和鉴别诊断:(一)诊断1、缺铁:体内仅有贮存铁的消耗、Hb 及血清铁等指标正常。
2、缺铁性红细胞生成:体内贮存铁消耗、FEP 升高、Hb 正常。
3、缺铁性贫血:除上述各项指标外,Hb 减少。
4、缺铁病因诊断。
(二)鉴别诊断:铁粒幼细胞贫血、海洋性贫血、慢性病贫血、转铁蛋白缺乏症。
八、治疗:1、病因治疗:强调病因治疗的重要意义。
2、补充铁剂:口服铁剂:常用制剂、用量、用法,毒副反应,影响疗效因素,疗效,治疗时间。
内科学教学大纲
![内科学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5f5a1373700abb68a982fbe2.png)
内科学教学大纲第六篇血液系统疾病第一章总论一、目的与要求(一)掌握:造血干细胞的定义、特征。
(二)熟悉:血液系统的组成、血液系统疾病的定义及分类。
(三)了解:造血干细胞移植等血液学新进展。
二、教学内容(一)重点讲解:造血干细胞的发育、分化及生物学特征。
(二)一般介绍:血液系统的组成,血液系统疾病的分类,血液学研究的新进展。
(三)内容1.概述。
2.造血系统及血细胞起源、分化、成熟、释放等。
3.血液病的分类:红细胞疾病,白细胞疾病,出血性疾病及其它。
4.血液病的诊断方法(1)病史:现病史,营养史,既往史,特殊药物史,毒物接触史,职业史和家族史等。
(2)体格检查:苍白、黄疸、出血、骨骼压痛、肝、脾与淋巴结大小等。
(3)实验室检查:血细胞形态,网织红细胞计数,血细胞计数和有关出血凝血机制检查,血清胆红素,血红蛋白电泳,骨髓检查,淋巴结和骨髓活检,同位素标记检查红细胞寿命与白细胞动力学变化等。
5.治疗原则(1)贫血:病因治疗,病理生理治疗,对症治疗。
(2)白血病与淋巴瘤:化学治疗,放射治疗,免疫治疗,造血干细胞及支持治疗等。
(3)出血性疾病:病因治疗,血小板和凝血因子输注,肾上腺皮质激素,脾切除等。
6.血液学进展(1)干细胞培养对血细胞起源及再障病因学研究的进展;(2)放射性同位素及细胞培养技术对血细胞动力学的研究;(3)联合化疗,免疫治疗及细胞动力学理论对白血病治疗改进;(4)血液免疫学、生物化学、组织化学、超微结构分子生物学及细胞遗传学等新技术对血细胞的辨识及血液病诊断和治疗的促进;(5)组织配型技术及骨髓移植对再障及白血病治疗的效果四.实验(讨论、见习、实习等)内容结合血细胞发育特点掌握造血系统和血液疾病的组成分类、诊治原则。
五.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挂图示血细胞发育图、骨髓组成特点、正常血象及骨髓象。
六、思考题1、造血干细胞的定义及生物学特征。
2、血液病的常见临床表现。
第二章贫血概述一、目的与要求(一)掌握:贫血的定义、诊断标准、临床表现(二)熟悉:贫血的分类、贫血的诊断步骤(三)了解:贫血的治疗原则二、教学内容(一)重点讲解:贫血的定义、临床表现,贫血细胞学和病因分类。
血液系统教学设计
![血液系统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c1d1563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36.png)
08
总结反思与改进方向
Chapter
本次教学设计亮点总结
教学目标明确
本次教学设计明确了血液系统的教学目标和重点,有助于学生更好 地掌握相关知识。
教学内容丰富
涵盖了血液系统的生理、病理、临床表现等多个方面,使学生全面 了解血液系统的功能和异常。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对血液系统疾病的同情心和 责任感,激发他们关爱患者、献身医 学事业的精神。
倡导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学生与他人 协作、沟通的能力。
强调医德医风教育,培养学生严谨、 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
引导学生关注血液学领域的最新研究 进展,培养他们的科研意识和创新精 神。
03
教学内容与方法
03
涉及血液常规检查、生化检查、免疫学检查等相关实验技术的
原理、操作方法和临床意义。
实验操作技能考核要点
实验准备与器材使用
评估学生实验前准备工作的充分性、实验器材的正确使用及实验 后整理能力。
实验操作步骤与规范
重点考核学生按照实验指导正确操作实验步骤、遵守实验室安全规 范的能力。
实验结果分析与报告撰写
功能
运输氧气和营养物质,调节体温 ,维持酸碱平衡,参与免疫反应 等。
血液系统生理特点
01
02
03
造血功能
骨髓是主要的造血器官, 能够不断生成新的血细胞 。
循环系统
心脏和血管构成循环系统 ,推动血液在全身流动。
凝血与抗凝
血液中的凝血因子和抗凝 物质共同维持血液的正常 凝固和流动性。
常见血液疾病简介
案例分析
提供血液系统相关案例,让学 生围绕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言血液学是医学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免疫学等基础学科的发展,血液学近年来发生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已成为对整个医学科学有重大影响的学科。
通过血液及造血系统的教学,使学生建立对血液及造血系统的认识,熟悉血液及造血系统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原则。
由于人体机能学已经详细介绍了血液生化、血液病理、血液病理生理知识,因此本课程首先介绍人体机能学未涉及的血液药理学知识,为后期疾病药物治疗奠定相关基础知识;然后介绍骨髓穿刺及骨髓活检,为后期疾病诊断奠定相关临床技能知识;最后详细讲解血液系统常见疾病的临床知识。
本课程采用理论课与实习课并进的教学方法,其目的是使学生能掌握血液及造血系统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治方法。
本课程共包括42学时,其中理论课22学时,实习课20学时。
参考书目1. 葛均波等主编,<<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八版,2013年3月出版。
2. 邓家栋等主编,<<邓家栋临床血液学>>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7月1日出版。
3. 张之南等主编<<血液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2版,2011年9月1日出版。
4. 陈竺,陈赛筠主译。
<< 威廉姆斯血液学>> 第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年11月出版。
教学时数分配表(共12学时)血液系统疾病第一章总论目的和要求:了解血液系统疾病的发病概况,治疗现状及展望教学方法:自学第二章贫血概述[教学目标与要求]一、掌握贫血的概念,贫血的病因分类及临床表现。
二、熟悉贫血的几种分类方法及贫血的发病机理。
三、了解贫血的诊断步骤及常用的实验室检查方法。
[重点与难点]贫血的分类,诊断思路和诊断方法是本节重点和难点内容[教学时数] (1.0)[教学内容] (五号宋体)[概述] 贫血的概念。
一、贫血的诊断标准。
二、影响血红蛋白值的各种因素。
三、贫血是一个常见的症状,诊断贫血的重点是寻找贫血的病因。
[分类及发病机制]一、贫血的细胞学分类二、贫血的严重程度分类三、按骨髓增生程度分类四、按病因及发病机理分类:1、细胞生成减少所致的贫血(1)造血干祖细胞异常所致的贫血(2)造血调节异常所致的贫血(3)造血原料不足或利用障碍所致的贫血2、红细胞破坏过多所致的贫血,该类贫血即溶血性贫血3、失血性贫血[临床表现]一、影响贫血临床表现的因素。
二、各系统的临床表现。
[诊断]一、病史和既往史对诊断的意义二、体格检查三、实验室检查:1、血常规检查2、骨髓检查3、贫血的发病机制的检查[治疗]一、对症治疗二、对因治疗教学方法大课讲授,病房见习。
第三章缺铁性贫血[教学目标与要求]1. 掌握缺铁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原则和方法。
2. 熟悉铁代谢,缺铁的原因和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
3. 了解发病情况和预防措施。
[重点与难点]缺铁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缺铁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查,治疗原则和方法是本节重点内容,铁代谢是本节难点。
[教学时数] (1)[教学内容]1、概述:简述缺铁性贫血的定义。
2. 铁代谢:扼要阐述人体内铁的分布,来源和吸收,运输,利用和排泄,贮存及体内循环,以帮助理解缺铁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3. 病因和发病机制:结合铁代谢讲述。
分析机体对铁的摄取不足和丢失过多两个基本原因和有关临床经过。
一、病因:1、铁需要量增加而摄入不足2、铁吸收障碍3、铁丢失过多二、发病机制:1、缺铁对铁代谢的影响2、缺铁对造血系统的影响3、缺铁对组织代谢的影响[临床表现]一、缺铁原发病的表现。
二、贫血的表现。
三、组织缺铁的表现。
[实验室检查]重点介绍血象,骨髓象,铁代谢检查,贮存铁检查等,讲明其结果判断价值,强调贮存铁检查对诊断的重要价值一、血常规:呈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二、骨髓检查:无特异改变,“核老浆幼”现象。
三、铁代谢检查:1、血清铁蛋白检测:反应体内贮存铁水平2、铁染色检测:细胞内外铁消失四、红细胞内游离卟啉检测。
[诊断与鉴别诊断]一、诊断:指出诊断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缺铁和缺铁的病因。
重点强调病因诊断的重要性,介绍通常的病因诊断思路和方法。
1、诊断标准2、病因诊断二、鉴别诊断:1、铁粒幼细胞性贫血2、海洋性贫血3、慢性病性贫血4、转铁蛋白缺乏症[治疗]一、病因治疗强调病因治疗的重要性。
二、补铁治疗重点介绍铁剂治疗的方法,适应证,副作用及疗效观察。
[预防及预后]一、预防:以婴幼儿营养保健为主。
二、预后:取决于缺铁的病因,单纯缺铁预后好。
教学方法大课讲授,病房见习。
第四章巨幼细胞贫血目的和要求:了解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
教学方法:自学第五章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目的要求一、掌握再障的临床表现、血液学特点、诊断依据及鉴别诊断二、熟悉发病原因、治疗方法和有关发病机理的学说。
三、了解发病情况、病理改变、预后。
重点难点再障的临床表现,血象和骨髓象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是本节重点内容,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是本节难点。
教学内容[概述]简述本病的特点,发病情况。
一、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概念。
二、再障的临床分型。
三、流行病学。
[病因及发病机制]阐述目前对再障发病机制的几种认识及对选择治疗方法的意义,强调指出再障是一种异质性疾病。
一、病因:1、病毒感染2、化学因素3、X线损伤二、发病机制:1、造血干祖细胞损伤。
2、造血微环境异常。
3、免疫异常。
[临床表现]重点叙述急性型和慢性型的临床表现特点。
注意将临床症候与造血现状相联系。
一、重型再障(SAA)1、贫血2、感染3、出血[实验室检查]一、血常规二、骨髓检查三、骨髓活检四、发病机制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一、诊断:介绍我国的诊断标准包括再障诊断,急性型(重型I型和II型)和慢性型的诊断依据,在鉴别上特别强调与PNH和MDS几种疾病的鉴别1、AA的诊断标准2、AA的分型诊断标准二、鉴别诊断:1、PNH2、MDS3、Fanconi贫血(FA)4、自身抗体介导的全血细胞减少5、急性造血功能停滞6、急性白血病7、恶性组织细胞病[治疗]讲述支持治疗及其重要性,介绍雄激素、免疫抑制剂(ATG、ALG、CSA、甲强龙、大剂量丙球)、造血因子(G—CSF、GM--CSF、EPO)、干细胞移植等方法的治疗现状。
一、支持治疗1、保护措施2、对症治疗3、针对发病机制的治疗二、促造血治疗1 雄激素:适用于NSAA2 造血因子治疗:G-CSF,GM-CSF等三、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1、适应症2、疗效评价[预防与预后]一、预防:改善环境,避免毒物接触。
二、预后:约1/3患者死于感染和出血。
教学方法大课讲授,病房见习。
第六章溶血性贫血概述目的要求一、掌握溶血性贫血的概念,溶血性贫血的临床分类.二、熟悉临床表现,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查、诊断。
病因学试验室检查及治疗方法。
三、了解溶血的发生机制,血管外及血管内溶血的特点及治疗。
重点、难点溶血性贫血的发病机制、实验室检查、诊断是本节重点内容。
教学内容[概述]简述溶血性贫血、溶血性黄疸、溶血性疾病的含义一、溶血性疾病及溶血性贫血的概念。
二、正常机体的造血代偿能力。
[临床分类]简要介绍按发病机制分类。
各类溶血性疾病列举1一2个代表性疾病。
一、红细胞自身异常性溶血性贫血1、红细胞膜异常性溶血性贫血2、遗传性红细胞酶缺乏性溶血性贫血3、珠蛋白和血红素异常性溶血性贫血二、红细胞外环境异常性溶血性贫血1、免疫性溶血性贫血2、血管性溶血性贫血三、生物因素所致的溶血性贫血四、理化因素所致的溶血性贫血[发病机制]扼要介绍红细胞本身异常易于破坏、异常红细胞破坏场所、异常红细胞的清除三方面的机制,重点介绍血管内、外溶血的病理生理改变。
[临床表现]讲解溶血的一般症状,结合发病机制重点介绍急性溶血和慢性溶血的临床表现特点。
1、急性溶血的临床表现2、慢性溶血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重点讲解溶血的一般实验室检查(有关红细胞破坏增多、红细胞寿命缩短和红细胞代偿性增生的检查)方法和结果及临床意义。
指出急性和慢性溶血实验室检查的区别。
一、提示溶血的实验室检查二、骨髓代偿的检查三、红细胞缺陷及寿命缩短的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结合临床讲解溶血性贫血的诊断方法、急性和慢性溶血的诊断要点、列举常见的溶血性贫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PNH、海洋性贫血、G6PD缺乏症、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并指出其进一步的特殊检查方法。
提出与非溶血性黄疸、肌红蛋白尿等的鉴别方法。
一、诊断1、病史。
2、特殊检查:如Ham试验、Coobm’s试验等。
二、鉴别诊断:1、急性失血性贫血,严重IDA等。
2、Gilbert综合征:即遗传性家族性非溶血性黄疸。
3、骨髓转移瘤所致的溶贫。
[治疗]简述溶血的治疗方法如糠皮质激素、脾切除、免疫抑制剂、输血等的适应证,剂量及副作用。
一、去除病因二、针对发病机制治疗1、皮质激素2、免疫抑制剂3、输血4、脾切除术教学方法课堂讲授,病房见习。
第七章白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和粒细胞缺乏【目的要求】一、掌握白细胞减少和粒细胞缺乏症的治疗原则。
二、熟悉白细胞减少和粒细胞缺乏症的实验室检查、诊断及鉴别诊断。
三、了解白细胞减少和粒细胞缺乏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教学内容】一、白细胞减少和粒细胞缺乏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粒细胞生成障碍,粒细胞破坏或消耗过多,超过骨髓代偿能力,粒细胞分布紊乱,释放障碍。
二、临床表现:粒细胞缺乏症和白细胞减少症。
三、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减少症时:外周血白细胞计数<4.0×109/L,粒细胞减少时,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2.0×109/L,粒细胞缺乏症时: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0.5×109/L,甚至消失。
四、诊断和鉴别诊断: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寻找病因应与白细胞不增多的白血病,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鉴别。
五、治疗原则:去除病因,积极治疗原发病。
【教学方法】自学。
【实习要求】深入病室,结合病人讨论粒细胞缺乏症和白细胞减少症的治疗。
第八章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目的要求】一、掌握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分型和临床表现。
二、熟悉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治疗原则。
三、了解定义、病因和发病机制。
【教学内容】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二、分型和临床表现:MDS分5个类型,分别认识、并了解常见的病态造血表现。
三、实验室检查:血象、骨髓象及细胞遗传学的异常。
四、诊断:根据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特别是病态造血来明确MDS的诊断。
五、治疗:一般治疗,特殊的需要化疗或诱导分化治疗及骨髓移植。
组织实验室阅骨髓片。
【教学方法】自学。
【实习要求】结合典型病例讨论,认识病态造血的特征。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目的要求】一、掌握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
二、熟悉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诊断、分型和分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