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牛棚杂忆》读书心得
牛棚杂忆
读《牛棚杂忆》有感看了季羡林的《牛棚杂忆》感触很深,从他的自叙中,我对那个年代又有了更深的理解。
和现在美好生活一对比,我发现我们是多么的幸福呀!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都是先人用血汗换来的,所以我们更应该珍惜。
下面我将写一些他的回忆。
其实季羡林一开始是没有卷入那场风波的,他得到了暂时的逍遥,并且颇为得意。
可是他苦思苦想:自己也因该对号入座。
当时帽子满天飞,号也很多。
他觉得有两顶帽子,两个号对自己是现成的:一个是走资派,一个是反动学术权威。
之后季羡林先生快活了半年。
就是1966年下半年到1967年上半年,虽然全国和全校正为一场巨大无比的风暴所席卷,可是季羡林头上暂时是晴天。
“夫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北大也分为了两派,一派是以“老佛爷”为首的新北大公社,一派是对立的井冈山。
后来季羡林还是顶着压力上了井冈山,用他自己的话就是“跳了出来”。
不跳不要紧,一跳就有麻烦了,老佛爷能放过他吗?接着季羡林就开始被抄家啦。
1967年11月30号深夜,正在睡觉的季羡林被老佛爷的铁杆信徒吵醒,没来得及穿衣服,就被赶入厨房,年近古稀的婶母和自己的老伴也被赶入厨房。
天气很冷,让人都浑身打寒战,接着就是抄家。
他们愿意砸烂什么就砸烂什么,愿意踢碎什么就踢碎什么。
遇到锁着的东西,他们就把开启的手段一律简化,不用钥匙,而用斧头凿开。
管你书箱衣箱,咔嚓一声,铁断木飞。
自己多年攒下的小古董,小玩意,都被他们毁了,季老是多么痛心呀!自己的处境没有得到井冈山的同情,反而想推掉包袱,季老被这个东西搞得身心俱疲,他想到了死,处在“自绝于人民”的边缘。
于是他设计好了自己的死亡方法和地点,下一步就是实践了。
在那千钧一发的时候,自己被拉去了批斗,到了现场才知道自己是陪斗的,被人管不了这么多了,自己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
双腿已经没有力气支撑啦,腿痛得无法忍受。
后来一口浓痰啪的一声吐在自己的脸上,自己只能咬紧牙根了。
后来就被押去“示众”,马路两旁的人用石头砸他,自己是眼冒金星呀。
《牛棚杂忆》读后感1500字
季羡林的《牛棚杂忆》回忆了他自己在“文革”中的经历。
读了此书的一个感觉是,季羡林老先生对社会的复杂性和阴暗面认识似乎比较肤浅,对人的复杂性和人性的阴暗面认识似乎也比较肤浅。
这本书写完了好几年没有出版,为什么迟迟没有出版?季羡林说原因之一是他在等待,等待那些在文革中疯狂的迫害过别人的人能够反省自己,反省以后写成书,说说自己当时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他想看到这些人写了以后再出版自己的书。
结果,他一直没有等到。
这就好像在说:一个人在等待老虎吃人以后,有一天会良心发现,把吃的人吐出来。
或者说等老虎悔恨自己的虎皮是吃肉以后长出来的,有一天要扒下自己的虎皮以谢天下。
其实“文革”一开始的时候,人家并没有针对他,没有整他也没有批斗他,他完全可以遵循知识分子远离政治的传统,躲远点,当个逍遥派。
但随着运动的开展,两个派别都没有来邀请他参加,他自己反而觉得受了冷落,觉得自己被排斥在运动之外了。
他看不惯当时的政治红人、北大实际掌权者的行径,于是一怒之下加入了掌权者的对立面。
按他自己的话说是“牛劲发作,自己跳了出来”。
牛在各种文化中,都是吃苦劳作,埋头苦干的符号,也是不知回头,倔强笨拙的象征。
季羡林的牛劲儿给自己招来了灭顶之灾,他的厄运开始了。
他遭到了疯狂的打击和迫害,他经受了残酷的肉体和灵魂的磨难和摧残,差点丢了老命。
他的遭遇应该说很大程度上是他自找的。
这说明了他政治上的比较幼稚,对人的复杂性认识的幼稚。
他因为自己的行为受尽侮辱和折磨,这近乎是自取其辱,旁人看来似乎是一个笑话。
中国的大部分知识分子都不是搞政治的材料。
不是那块料千万别掺和政治,否则只能自取其辱,自投罗网,自受其苦,徒增笑柄,弄不好把自己的性命都搭上了。
季羡林的经历说明:犟脾气的人总是没有什么好下场的,尤其在政治上和官场上,彭德怀是另外一个例子。
人们说:性格即命运。
深信然。
季羡林“自己跳出来”,结果被整得惨不忍睹,他差点自杀,因为偶然的原因没有死成。
从那以后,他鬼使神差放弃了自杀的念头,忍受了形形色色、林林总总、大大小小肉体上、精神上的折磨、摧残和侮辱,人不人鬼不鬼的活了下来,而且绝大多数的知识分子都像他一样,受尽屈辱和折磨活了下来,不能忍受侮辱和折磨而自杀的知识分子很少。
《牛棚杂忆》读后感_《牛棚杂忆》读后感心得体会
《牛棚杂忆》读后感_《牛棚杂忆》读后感心得体会《牛棚杂忆》是季羡林老先生在文化革命时期亲身经历的一本回忆录。
下面,小编在这给大家带来《牛棚杂忆》读后感范文四篇,欢迎大家借鉴参考!《牛棚杂忆》读后感【1】一星损落,留存人世一份哀愁;一星损落,留给时间一片唏嘘,一星损落,留于后世一抹轻韵。
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书生。
季老师“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辛多。
心有良知璞玉,坐下道德文章”,他一介布衣,却言有物,言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那是现代历史上极其残酷而悲剧的“文化革命”时期。
《牛棚杂忆》讲的就是这一时期的事情。
“文化革命”是能让所有经历过的人听到就不寒而栗的时期,而季老师却用自己轻松的口气、幽默的语、调侃的笔调,下了这一本书。
在书的杂忆前序中写道,这是“ 之年,季羡林以自省之笔,记录了自己所经历的这一切”,季老师也曾感慨地说:“这一本小书是用换来的,是和泪写成的。
能够活着把它写出来,是我毕生的最大幸福,是我留给后代的最佳礼物。
愿它带着我的祝福走向人间。
它带去的不是仇恨的报复,而是一面镜子,从中可以找见恶与善、丑和美,照见绝望和希望。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
的确,季老先生肯定也是寄希望于这本书的,他希望后一辈能够总结教训和经验,通过书的途径,让更多经历过的人发表自己的感想,多多教育我们这些以自我为中心的“现代人”,更重要的是不要让类似的历史出现在我们的面前。
季老写这本书的目的“不是为了秋后算账,只是为了把这段岁月记下来,好给人们以某些伤痛,某些酸楚;以避免这种悲剧再次发生,我们现在过于幸福,依然忘记了过去的可同,之沉静在今天的幸福,忘记了过去的伤口,忘记了过去发生的惨痛。
匆匆读过这本书,很难想象那是一个怎样的年代?他季羡林,精通十一国语言的学者,北大的著名教授,面对生活的苦楚,他备下了助眠药,随时都可以结束自己的生命;为了活着,只能天天保持着挨批斗的姿势:直腿弯腰双臂垂地。
牛棚杂忆读后感500字
牛棚杂忆读后感500字
【篇一:读《牛棚杂忆》有感】
一星损落,留存人世一份哀愁;一星损落,留给时间一片唏嘘,一星损落,留于后世一抹轻韵。
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书生。
季老师“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辛多。
心有良知璞玉,坐下道德文章”,他一介布衣,却言有物,言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那是现代历史上极其残酷而悲剧的“文革”时期。
《牛棚杂忆》讲的就是这一时期的事情。
“文革”是能让所有经历过的人听到就不寒而栗的时期,而季老师却用自己轻松的口气、幽默的语、调侃的笔调,下了这一本书。
在书的杂忆前序中写道,这是“之年,季羡林以自省之笔,记录了自己所经历的这一切”,季老师也曾感慨地说:“这一本小书是用换来的,是和泪写成的。
能够活着把它写出来,是我毕生的最大幸福,是我留给后代的最佳礼物。
愿它带着我的祝福走向人间。
它带去的不是仇恨的报复,而是一面镜子,从中可以找见恶与善、丑和美,照见绝望和希望。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
的确,季老先生肯定也是寄希望于这本书的,他希望后一辈能够总结教训和经验,通过书的途径,让更多经历过的人发表自己的感想,多多教育我们这些以自我为中心的“现。
牛棚杂忆第五章读后感
牛棚杂忆第五章读后感
这一章里,季老描述的那些遭遇,就像一场场黑色幽默剧。
你能想象吗?一群人被莫名其妙地划分成不同的阵营,然后被各种各样奇怪的规矩束缚着。
那些所谓的“罪名”,就像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帽子,不管合不合适,就扣在了脑袋上。
季老自己就被这无端的浪潮裹挟着,毫无还手之力。
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那些不合理的事情发生,还得默默忍受着身体和心灵的双重折磨。
这其中最让我觉得荒诞的是,那些人在“牛棚”里制定的规则。
这规则不是为了什么公平正义或者是让人改过自新,更像是一种折腾人的游戏。
他们得做一些毫无意义的劳动,仅仅是为了显示对这些被批判者的“改造”。
季老他们就像一群被牵线的木偶,线在那些混乱时期掌权者的手里,只能按照他们的想法机械地动着。
这就好比让一群学者去做一些小学生都能做的体力活,还美其名曰“思想改造”,这不是瞎胡闹嘛!
不过在这黑暗荒诞的情节里,也能看到一点点人性的微光。
季老偶尔提到一些在同样境遇中的难友之间互相的支持和理解,哪怕只是一个眼神,一句安慰的话,在那个时候都显得特别珍贵。
就像在寒冷的冬夜里,好不容易找到一点火星子,虽然不能取暖,但至少能给心里带来一丝希望。
这也让我明白了,不管环境多么恶劣,人性中美好的那一面总是会努力挣扎着冒出头来。
读完这一章,我心里是既气愤又感慨。
气愤的是那个错乱的时代对人的迫害,感慨的是季老这样的人在经历了如此多的磨难后,还能够用平和的文字把这些经历记录下来。
这一章让我看到了历史的一个小角落,虽然黑暗,但也有着希望的影子,让我更加珍惜现在这种能讲道理、讲人权的时代,可别再让那样的荒诞剧重演了。
《牛棚杂忆》读后感
《牛棚杂忆》读后感《牛棚杂忆》是季羡林先生所著的一本散文随笔集,讲述了他在文革时期被关进牛棚的亲身经历。
这部作品以其真实、深刻的笔触,揭示了历史的残酷和人性的光辉,给人以极大的震撼和思考。
在阅读过程中,我被季羡林先生的坚韧、智慧和人性光辉所打动,对历史和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思考。
首先,我被季羡林先生在逆境中所表现出的坚韧和勇气所震撼。
在文革时期,他被打成“反革命”,被关进牛棚,遭受了种种非人的折磨。
然而,他并没有屈服于命运的安排,而是用坚韧和勇气面对困境。
他在牛棚中坚持写作,用文字记录下了自己的思考和感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见证。
这种坚韧和勇气让我深感敬佩,也让我意识到在困境中保持坚韧和勇气的重要性。
其次,我被季羡林先生的智慧和思想所打动。
在《牛棚杂忆》中,他不仅记录了自己的经历,还通过深入的思考和分析,揭示了历史的残酷和人性的光辉。
他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历史是由人创造的,而人性的光辉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也能够闪耀出来。
这种智慧和思想让我对历史和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和自由。
此外,季羡林先生的文字表达也让我深受启发。
他以朴实、生动的语言描绘了牛棚中的生活场景和人物形象,让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他的经历和心境。
同时,他还通过幽默、讽刺等手法揭示了历史的荒诞和人性的复杂性。
这种文字表达让我感受到了文学的力量和价值,也让我更加热爱阅读和学习。
最后,《牛棚杂忆》让我对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思考。
这部作品让我意识到历史是由人创造的,而人性的光辉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也能够闪耀出来。
同时,它也让我认识到历史的残酷和无情,以及我们在面对历史时应该保持的敬畏和反思的态度。
通过这部作品,我对文革时期的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思考,也更加珍惜当下的民主和法制的社会制度。
除了对历史的认识和思考,《牛棚杂忆》还让我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这部作品中,我看到了人性的光辉和复杂性。
即使在遭受非人折磨的情况下,季羡林先生依然保持了对人性的信任和尊重。
2018-2019-季慕林牛棚杂忆读后感1500字精选5篇-范文word版 (9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季慕林牛棚杂忆读后感1500字精选5篇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读过牛棚杂忆没有呢?它是季慕林先生的随笔。
下面为你们献上牛棚杂忆读后感 1500字,欢迎大家阅读与参考,希望采纳。
牛棚杂忆读后感【一】最近读了季羡林的《牛棚杂忆》,随着季先生的笔尖感受了那段惊心动魄的岁月。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几乎全中国的所有人都卷入了那个被称为“革命”的运动,有一大批人受到了痛苦的折磨,也有相当一部分人被折磨致死,或者“自绝于人民”。
虽然这样多的人都亲身经历过,并且这段岁月离现在并不久远,可是由于一些现实原因,见诸于世的关于文革的资料并不多,以至于像我这样的年轻人在听到“文革”这个词的时候,会感觉到非常陌生,看到一些资料也感觉像是读天方夜谭。
万幸,有季羡林老先生这样曾经处在文革风口浪尖、亲身经历过文革,并且有勇气把这段历史记述下来的人,才使得我们年经人能够真切地了解那段往事,并且使得我们能够对这场灾难进行反思,以期能够避免类似的灾难再次发生。
季老先生在文革过去之后的十几年里,一直在对这场人类浩劫进行反思。
他总结道:“文化大革命”既无文化又无革命,完全是一场人类浩劫,发生的所有事情无非就是“折磨人”三个字。
(文字与原文可能有出入,大致意思如此)文革中,先是把人打倒,打倒的理由是什么呢?最多的两个罪名是走资派和反动学术权威,所有的领导干部都是走资派(尽管极少数最高级别的领导除外,然而国家主席都不能幸免),所有的业务骨干都是反动学术权威,他们几乎都被“红卫兵”打倒了。
什么是打倒呢?就是剥夺了你的一切权利,甚至生命的权利。
被打倒的人,被红卫兵折磨致死或者杀死,是不用负任何法律责任的(那时候还有法律吗?)。
打倒之后就是折磨,各种各样的折磨,“折磨”这是一个抽象的词,被红卫兵演绎成各种具体的令人瞠目结舌的版本。
读牛棚杂忆有感范文
You must not be an ugly person, but you must not be too kind!整合汇编简单易用(页眉可删)读牛棚杂忆有感范文牛棚杂忆读书笔记1前几年看《学者随笔》,读到季羡林先生写的《一个老知识分子的心声》即《牛棚杂忆》第20节,有两处感慨颇深,其一是结尾,季羡林先生写道:我生平优点不多,但自谓爱国不敢后人,即使把我烧成了灰,每一粒灰也还是爱国的。
可是我对于当知识分子这个行当却真有点谈虎色变。
我从来不相信什么轮回转生。
现在,如果让我信一回的话,我就恭肃虔诚祷祝造化小儿,下一辈子无论如何也别再播弄我,千万别再把我弄成知识分子。
不知您读到这里有什么感想,我心里的感觉是酸溜溜的,很不是味道。
季羡林先生说,我原来为自己定下了一条守则:写的时候不要带刺儿,也不要带气儿,只是实事求是地完全客观地加以叙述。
但是,我是一个有感情的活人,写着写着,不禁怒从心上起,泪自眼中流,刺儿也来了,气儿也来了。
我没有办法,就这样吧。
否则,我只能说谎了。
定稿与草稿之间最大的差别就在于,定稿中的刺儿少了一点,气儿也减了一些。
我实际上是不愿意这样干的,为了息事宁人,不得不尔。
“怒从心上起,泪自眼中流,刺儿也来了,气儿也来了”,恐怕是很多回忆起牛棚杂忆读书笔记2季羡林先生是我国国学大师同时对佛教,梵语文化,吐火语等这些因为衰颓或者消失而成为隐学的科目中有权威的发言权,多重光环同加于一身,光华扎眼,引用一些媒体语就是国宝.以前看书店海报宣传季老出了一本反思牛棚杂忆读书笔记3我绝对不是故意去揭开那道已经愈合的伤疤的。
人生就如一趟毫无目的旅行,路上有良辰美景、青山绿水,一样会有穷凶极恶和荆棘沟壑,否则,说所有的美,都不会显得那么撩人。
吃多了红烧肉,偶尔来盘小葱拌豆腐,可能会别有风情的。
中国这个多民族的国家,历来是不缺乏灾难的,就连烧书,都有了几千年的传统。
秦始皇焚书坑儒,是对知识分子的一次大清洗。
季羡林的牛棚杂忆读后感
季羡林的牛棚杂忆读后感
季老的文字很实在,就像唠家常似的,把那些在“牛棚”里的日子一一道来。
你想啊,一个满腹经纶的大学者,被莫名其妙地拉进“牛棚”,遭受各种折磨和屈辱,这事儿多离谱。
可季老写的时候,没有那种声嘶力竭的抱怨,更多的是一种冷静的叙述。
但你就是能从这冷静里,感受到那背后深深的无奈和悲哀。
这“牛棚”里的生活啊,真是让人大开眼界。
那些莫名其妙的批斗,什么规矩都能被定出来折腾人。
季老他们被当成牛鬼蛇神,可实际上呢,这些人都是各个领域里有才华、有贡献的人啊。
就像把珍珠当成了石头,还拼命地往地上摔。
这让我觉得,人一旦陷入疯狂的浪潮里,理智就全没了,黑白都能颠倒,真的是太可怕了。
不过季老也写了一些在苦难中的小温暖。
比如说和难友之间互相扶持,哪怕只是一个眼神,一个小小的举动,都能让人在黑暗中看到一丝光亮。
这就像在冰天雪地里,好不容易找到一点火星,虽然微弱,但却给人活下去的希望。
这也让我明白,不管环境多么恶劣,人与人之间的情谊总是能像顽强的小草一样,从石缝里钻出来。
读完这本书,我心里就像是堵了一块大石头。
一方面为季老他们遭受的不公平待遇感到愤怒,另一方面又特别佩服季老的胸怀。
他经历了这么多糟心事,还能把这些写下来,不是为了单纯地诉苦,而是想让后人吸取教训。
他就像一个敲响警钟的人,告诉我们,千万不能再让这样的疯狂和愚昧发生了。
《牛棚杂忆精装珍藏版》读书笔记(二篇)
《牛棚杂忆精装珍藏版》读书笔记(二篇)《牛棚杂忆精装珍藏版》读书笔记 1阅读此书,极为重要的事情就是要好好学习季羡林老先生在如此__情景之下生存下来的智慧,如何鼓励自己,如何看淡外界的起伏纷扰。
现在读来平淡,饱含深情的文字描绘的现实,外人看似乎很容易,入局之后,我们这批天天高喊公平正义的人都难以忍受过一个星期。
受影视作品的影响,我一直以为能够熬过这样岁月的人,必定是用顽强坚韧意志支撑自己鼓励自己的,也必定是高歌猛进不怕任何困难的,我也会想当然的认为,如此度尽劫波之人必然会有远大的抱负。
季老实在,每一段文字,都在承认面对毒打,辱骂,折磨时候自己的软弱和动摇,最后因着麻木而成就的坚强,反而成了最有血有肉的坚强,可以为我等平凡之人可以学习的榜样。
他也像在那段岁月中无数用生命自证清白的人一样,有过要自决的想法,甚至本着治学严谨的态度,对__做过学术上的比较,这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想法,通读全书,我觉得才是季老能够坚持下来的心理蜕变之始。
常言__,但在人性的善恶毫无约束之下,是否真的能如先贤所言,善恶终有报呢?应该是有的.吧~《玉历至宝钞》中的__学说既然是人类丰富的想象力的集中表现,既通人性,那就表明,纵然不学梵文不搞研究,这些精力过剩的__小将们,在__了人性的恶以后,自然就能建立起媲美__的牛棚来。
过去师生,今朝敌我。
蜷曲在厨房里,季老内心一定__翻滚,宛如大__涛,我曾试着闭眼想象将自己置身于如此境地,内心满是绝望,满是痛恨。
睁眼来,已是内流满面。
此时书读过半,依旧是做不到如季先生一般的心态,假如真是身陷囹圄,我无法想象自己会做出怎么得选择。
面对那些自己曾经的高徒,曾经给过帮助的人,在动荡时期结束后,在职务恢复,名誉__的那时,那些棍棒相加,满口污言秽语的人,季先生又是如何面对呢?亦或说今日提笔回忆往事,季老是怎样的心情?是原谅,还是漠视?过去的传道授业解惑之恩被抛之脑后,仅仅只是成为阶级敌人,就欣欣然拿大棒看守一个善良的老者。
2024年《牛棚杂忆》读后感
2024年《牛棚杂忆》读后感2024年《牛棚杂忆》读后感1几乎是一口气读完了《牛棚杂忆》,正如季老在序中写道为何要写此书的理由一样,对于我这样一个没有经历过文革的晚辈,的确需要通过这样的书了解那一段历史,正视人生。
解读人性——-一种极易膨胀起来的非物质。
不亏伟大的教育家,平实且真实的语言,循序渐进带你走入一个完全未知的年代,看到那里善良的无助和欲望的泛滥。
还有法度的无能为力。
季老先生头顶被冠以的各种光环——-国学大师、语言大师等等,使他象一座丰碑般存在于我的心里,我感到他伟大、他不简单、他了不起。
但正是《牛棚杂忆》让我有幸走近了这位老人————-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意,饱尝人间冷暖,又乐天达观的魅力人格。
是的,多么光耀的结果都有着最朴素的出发点;多么坚强的忍耐力背后都有着最脆弱的想法需要克服。
曾经对老师的印象不是太好,在我刚刚步入学堂的.小学时代,老师留给我的人生印象是:凶神恶煞、粗枝大叶、骂声不绝、偶尔还有拳脚相加……。
,由此使我对老师一直是敬而远之的,所以我也从没有去看望老师的经历,甚至想都没想过。
为什么我遇不到象季先生这样博学、和蔼、谦虚的好老师。
只可惜太迟才了解这位亲切的老人,一想老先生已驾鹤西游,不禁悲从中来。
2024年《牛棚杂忆》读后感2这本书我个人认为是季老先生对于所受磨难的发泄与控诉,虽然经初稿与定稿的差异,但是仍然在后记中,看到了季老先生,诚实又坦白的说着这一些。
我喜欢一切诚实的人。
其次,这本自传式的记录,也确实给予了像我这样没有经过这个历史阶段的人,一个横切面一样的展示。
内容却让我痛心。
如今的80、90后面对不如意就会掀岸而起的时代,看到季老那一辈的人,面对的是如此强烈的.污辱与皮肉的折磨,对如今娇贵任性的我们也会是一种讽刺吧。
当然由于接触的人群,我越来越多的看到努力又向上的一群人,因此我感激境遇。
我看到了人性的阴暗面,嬗变、残忍、暴力、毁灭的劣根性。
好人和坏人不过是一瞬间的事情,也不过是一念之间的事情。
牛棚杂忆第五章读后感
牛棚杂忆第五章读后感篇一牛棚杂忆第五章读后感读了季羡林先生的《牛棚杂忆》第五章,我心里那叫一个五味杂陈呀!这一章里,季老描述的那些遭遇,真的是让我又惊又怒。
我就想问问,咋能这样对待一个知识分子呢?也许在那个疯狂的年代,人们都失去了理智,可这也太过分了吧!季老在书中所经历的那些苦难,就好像一把重锤,狠狠地砸在我的心上。
我仿佛能看到他在牛棚里备受折磨的样子,那是怎样的一种痛苦和无奈啊!可能有人会说,这都是过去的事儿了,可我觉得,我们不能忘记历史,不能让这样的悲剧重演。
我一边读一边在想,要是我处在季老那个境地,我能撑得住吗?也许我早就崩溃了,哪还有勇气和力量去记录这一切?但季老挺过来了,这得需要多大的毅力和勇气啊!这一章也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人性在某些时候真的是难以捉摸。
那些曾经的同事、朋友,怎么就能一下子变得面目狰狞,对季老下如此狠手呢?难道他们的良心都被狗吃了吗?不过,读完这一章,我也在反思,我们现在的生活多幸福啊,可我们是不是有时候还在抱怨这抱怨那?和季老的经历比起来,我们遇到的那点困难算个啥?总之,《牛棚杂忆》第五章让我感慨万千,也让我更加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这一路读下来,我真的是收获满满,也更加懂得了生活的不易。
篇二牛棚杂忆第五章读后感哇塞,读完《牛棚杂忆》第五章,我整个人都不好了!季羡林先生的文字,就像一把锋利的刀,直直地插进了我的心窝。
这一章里的故事,真的是让我又气愤又难过。
我不禁要问,那个时代到底怎么了?为啥好人要遭那么多罪?季老所遭受的那些非人的待遇,简直让人无法想象。
我觉得,那简直就是一场噩梦,一场永远也醒不过来的噩梦。
也许有人会说,时代不同了,别老揪着过去不放。
可我想说,不记住过去的痛,怎么能避免未来再犯错呢?看着季老在书中的描述,我脑子里不停地闪过各种画面。
那阴暗潮湿的牛棚,那充满恶意的眼神,还有那无尽的折磨。
这一切,难道就是所谓的“革命”?我真的搞不懂!我在想,如果我也身处那个时代,我能像季老一样坚强吗?可能我早就哭天喊地,放弃抵抗了。
牛棚杂记读后感精选10篇
牛棚杂记读后感精选10篇【篇一】季羡林先生作为一代文豪,在十年的动荡里确实经历了一场“浩劫”。
《牛棚杂记》就是季羡林先生对这一段亲身经历的直白记录。
《<牛棚杂记>缘起》总述了在文革时期的遭遇,由对西方与中方的地狱描绘写起:“但丁的诗句如同黄钟大吕,但是诗句所描绘的地狱,却不敢恭维,一点想象力都没有,过于简单,过于表面。
读了只能让人觉得好笑。
回观印度的地狱则真正是博大精深。
再加上中国人的扩大与渲染,地狱简直如七宝楼台,令人目眩神驰。
”然而这些对地狱的所谓已出神入化、被众生畏惧谈之色变的描写,跟牛棚比起来呢?“‘革命小将’在东胜神州大地上,在光天化日之下建造起来的牛棚,已经对牛棚的管理措施,还有在牛棚里制造的恐怖气氛,同佛教的地狱比起来,远远超过印度的版本。
西方的地狱更是瞠乎后矣,有如小巫见大巫了。
”在牛棚中,没有牛头马面,也没有刀山油锅,有的是过去的在讲台下虚心学习的学生。
他们摇身一变,成为了“革命小将”,将讲师教授们揪下三尺讲台,关进“劳改大院”,还有什么比看到昔日的学生在一夜间变得面目狰狞、狂热到失去自我更令曾经朝夕相处的老师们心碎呢?更何况在这“劳改大院”有的是无穷无尽的恐怖气氛。
“每当夜幕降临,犯人们列队候训。
恶狠狠的训斥声,清脆的耳光声,互相应答,融入夜空。
”在那样的日子里日日夜夜、时时刻刻,无不需要人吊着十二分的小心,正是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然而那个时代,已经偏离正规、狂热化,每个侥幸站在牛棚外地人,不仅不寄予同情,反而在他们最四面楚歌之时添上不屑、嘲讽,这可谓是那个时代和那个时代每个人的悲哀,无论是在牛棚里面,还是在牛棚外面。
季羡林先生对当时的描述是:“院外小土山上,在薄暗中,人影晃动。
我低头斜眼一瞥,知道是‘自由人’在欣赏院内这难得的景观,宛如英国白金汉宫前面广场上欣赏御林军换岗的盛况。
此时我的心情实在不足为外人道也。
”这是整个时代和社会的颠覆,无人理解,无人倾诉。
地狱也只不过是对人身体的折磨,然而牛棚,是从身到心,由外及内的摧残。
季羡林的牛棚杂忆读后感
季羡林的牛棚杂忆读后感
季老用一种很平实的笔触,讲着那些在牛棚里的日子,可越读越让人觉得心里堵得慌。
这牛棚啊,听起来就不是啥好地方,进去的人都被折腾得够呛。
季老在里面,遭受着莫名其妙的批判和折磨,那些所谓的“罪名”就像乱扣的帽子,根本不讲道理。
你想啊,像季老这样的大学者,学问做得那么好,本来应该在书斋里研究学问、教书育人的,结果被弄到牛棚里干苦力。
那些人让他干各种粗活累活,还时不时地拉出去批斗,真是把人不当人啊。
季老在书里写那些批斗的场景,一群人喊着口号,对他指指点点,就像闹剧一样,可这闹剧背后是多少人的痛苦啊。
不过季老也是很有意思的,他在那种环境下还能保持一种冷静的观察和思考。
他写那些在牛棚里遇到的各种人和事,就像是在讲一个黑色幽默的故事。
比如说那些看守牛棚的人,有的是真的坏,故意刁难人,有的呢,其实也是稀里糊涂地跟着瞎搞。
这就像我们生活中有时候会遇到一些人,自己都没搞清楚状况就跟着起哄。
从这本书里,我也能感受到季老的坚韧。
他没有被那段黑暗的日子给彻底打倒。
在牛棚里,他可能心里也有过无数次的挣扎和痛苦,但他还是挺过来了,而且后来还能把这些经历写出来。
这就像是把伤口揭开给大家看,为的是让大家记住那段历史,不要再重蹈覆辙。
牛棚杂议读后感
牛棚杂议读后感
季老写这牛棚里的事儿啊,那真是把人性的复杂、时代的疯狂都给抖搂出来了。
你想啊,一群知识分子,平时都是在书斋里研究学问的,突然就被赶到牛棚里,被当成“牛鬼蛇神”对待。
这牛棚就像是一个扭曲的小世界,里面充满了各种不可理喻的规则。
季老写他自己在里面的遭遇,那文字虽然没有声嘶力竭地喊冤,可你就是能感受到那种无奈和苦涩。
就好比他说每天要接受批斗,那些莫名其妙的罪名就像一盆盆脏水往身上泼,躲都躲不掉。
我就想啊,这就跟小孩玩游戏似的,可这游戏一点都不好玩,是能把人整死的那种。
那些批斗他的人,有的可能是被时代裹挟,脑子一热就跟着瞎起哄,但不管怎么说,他们干的事儿可真不地道。
不过呢,季老在这牛棚里也能发现一些人性的闪光点。
就像黑暗里的一丝光亮,虽然微弱,但很珍贵。
他提到有些难友之间互相扶持,在那样的环境下还能保持一点人性的温暖,这就特别让人感动。
就像在冰天雪地里,大家抱团取暖,那点温暖可能就是活下去的希望。
读完这本书,我就觉得我们现在的生活真是太幸福了。
现在的人要是受了点委屈,在网上还能吐槽吐槽,可那时候的季老他们,连个说理的地方都没有。
这也让我明白,不管什么时候,都得保持理智,不能让那种疯狂的事儿再发生了。
而且啊,对待知识和知识分子得尊重,毕竟一个社会要是没有这些有学问、有思想的人,那就像一个人没了脑子,肯定得乱套。
牛棚杂忆读后感10篇
牛棚杂忆读后感10篇【篇一】各位朋友,建议大家读读季羡林的《牛棚杂忆》,里面记载了“文革"时期的种种现象,能让我们跟好的了解这一段历史,并且对日后的人生定位有一定的正面的影响。
以免辜负季老先生给后人留下的一番美意。
在读《牛棚杂忆》的过程中,我一直在问自己一个问题,倘若自己处于如当时这么一个环境当中,我会是被迫害的那一类人还是迫害别人的那一类呢?这很难说得清楚,即使说出来了,那也无从证明,因为没有人会希望再次发生这样的灾难,来证明一下这个问题。
虽然无法回答这个问题,但是从书中我们应该要认识到一些问题,然后来个自我反思,看看自己身上存不存在这样的问题,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具体说来,我总结了几点:首先、切勿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上。
这是一个大多数人在幼儿园或是小学时就经常听老师说的道理。
怎么这么一个基本的做人道理、价值观取向竟然曾被一个民族集体遗忘呢?季羡林先生在书中说,文革时候的批斗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说,只是满足一下那种人身上的以折磨别人为乐的劣根性而已。
那时的批斗根本上不存在什么“正义感”和个人憎恶的情感,而在我的记忆中,确实也亲眼见过在这种劣根性的驱使下,整个村子的人吧一条生命活活毁灭的事件。
我也曾经亲身经历过这么一件事:一个小偷就在群众的毒打下奄奄一息,最后死去。
当时我还很小,不明白为什么整个村子的人都打得那么的起劲,那么的满足,开心。
甚至妇女们还在一边呐喊助威。
我只是想难道他们就真的这么有正义感,为那个被偷东西的人出一口气(其实那小偷确实最不至此)。
后来才慢慢的发现,有份教训小偷的人当中,不乏是被偷的那户人家的仇人,其余的大多数也没有什么正义感,大家都只是以此为乐而已。
这是一个多么恐怖的事实,不正好是文革风气吗?这样,你还能不承认人“性本恶”的事实吗?一个人一旦缺乏向善的教育,他必定会是一个坏人,但这还不足以证明“性本恶”,一个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如文革时期的很多北大学子,甚至是教授),只要有机会,就干出革的各式各样禽兽不如的批斗恶行,那难道还不足以证明“性本恶”这一结论吗?足矣!而那些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上的人,如在我们同学或是朋友当中,那些经常为能够贬低他人,抬高自己而满足或感到神气的人,如果文革重现人间,大有可能成为“革命小将”,“红卫兵”一类的人,对这样的人,我们要慎防之,因为这样的人要么就是伪君子,要么就是蠢货一个,很容易为人所利用。
《牛棚杂忆》读后感
《牛棚杂忆》读后感读了季老的《牛棚杂记》,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我们这一代人,生于祖国日益走向繁荣昌盛的年代,对文革的了解也仅仅止于教科书中的大致描述,我们对文革,毕竟自己没有亲身经历过,因此提及文革,我们也仅仅知道十年文革给中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并且知道这损失主要是经济损失,文革使我们的经济停滞10年。
这就是此前我对文革的认识与印象。
直到读了《牛棚杂忆》我对文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更全面的了解,从季老的描述中,我仿佛能感受到老一代知识分子在文革中的心境,他们所经历的苦难,许多人走投无路,就此离去,“自绝于人民”了。
该书总述了作者在文革时期的遭遇,由对西方与中方的地狱描绘写起:“但丁的诗句如同黄钟大吕,但是诗句所描绘的地狱,却不敢恭维,一点想象力都没有,过于简单,过于表面。
读了只能让人觉得好笑。
回观印度的地狱则真正是博大精深。
再加上中国人的扩大与渲染,地狱简直如七宝楼台,令人目眩神驰。
”然而这些对地狱的所谓已出神入化、被众生畏惧谈之色变的描写,跟牛棚比起来呢?“‘革命小将’在东胜神州大地上,在光天化日之下建造起来的牛棚,已经对牛棚的管理措施,还有在牛棚里制造的恐怖气氛,同佛教的地狱比起来,远远超过印度的版本。
西方的地狱更是瞠乎后矣,有如小巫见大巫了。
”在牛棚中,没有牛头马面,也没有刀山油锅,有的是过去的在讲台下虚心学习的学生。
他们摇身一变,成为了“革命小将”,将讲师教授们揪下三尺讲台,关进“劳改大院”,还有什么比看到昔日的学生在一夜间变得面目狰狞、狂热到失去自我更令曾经朝夕相处的老师们心碎呢?更何况在这“劳改大院”有的是无穷无尽的恐怖气氛。
“每当夜幕降临,犯人们列队候训。
恶狠狠的训斥声,清脆的耳光声,互相应答,融入夜空。
”在那样的日子里日日夜夜、时时刻刻,无不需要人吊着十二分的小心,正是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然而那个时代,已经偏离正规、狂热化,每个侥幸站在牛棚外地人,不仅不寄予同情,反而在他们最四面楚歌之时添上不屑、嘲讽,这可谓是那个时代和那个时代每个人的悲哀,无论是在牛棚里面,还是在牛棚外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季羡林《牛棚杂忆》读书心得
《牛棚杂忆》是2008年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的书籍,作者是季羡林。
季羡林是著名作家、学者。
季羡林《牛棚杂忆》读书心得(一)
匆忙之中读了季羡林先生的《牛棚杂忆》一书,首先感到比较意外的是这本书的文笔竟然如此通俗易懂。
作为通晓多种语言的一代文学泰斗,季老完全可以将通篇语言写的更符合他的身份。
然而季先生却是用着简单幽默甚至调侃的笔调讲述了自己与“棚友们”生在“**”中的不幸遭遇迫害。
读完此书,不禁令人心痛,让人不寒而栗。
回过来想,我觉得季先生之所以用通俗的笔调,易懂动的文字可能是为了让我辈子孙能从中吸取应有的教训,为将来不再有同样的人发疯,“干出同样残暴的蠢事”而给历史做了诚实完整的记述。
中国文人历来是“士可杀不可辱”,正所谓“刑不上大夫”,然而,思绪重新回到那个黑白倒悬乾坤颠倒的动荡年代我们可以发现,一切都不是想象中的那个样子了,刑可以上大夫,士可杀亦可辱。
在“牛棚”里,被关押的人不仅失去人身自由,而且还要经受许多诸如“跪煤碴”、“油漆涂脸”之类惨无人道的刑讯逼供。
如此残酷实为世所罕见,让人心寒。
由于不满北大当时的当权者聂元梓的所作所为,季羡林先生被“打倒”、被抄家、被批斗。
书中在痛斥“**”中所谓“**小将”的行为时作者引用发展了鲁迅先生的一句话:“现在人们有时候骂人为‘畜
生’,我觉得这是对畜生的污蔑。
畜生吃人,因为它饿。
它不会说谎,不会耍刁,决不会先讲上一大篇必须吃人的道理,旁征博引,洋洋洒洒,然后才张嘴吃人。
而人则不然。
”
经历了各式批斗的季老对一场小型的批斗会很是看不上眼,竟然用了这样看似搞笑的笔调:“我现在在被批斗方面好比在老君八卦炉中锻炼过的孙大圣,大世面见得多了,小小不然的我还真看不上眼。
这次批斗就是如此。
规模不大,口号声不够响,也没有拳打脚踢,只坐了半个喷气式。
对我来说,这简直只能算是一个‘小品’,很不过瘾,我颇有失望之感。
……总起来看水平不高……如果要我给这次批斗打一个分数的话,我只能给打二三十分,离开及格还有一大截子。
”读到此处心中不禁泛起阵阵波澜,很难想到季老会用这种笔调记述那段艰辛屈辱的历史。
到此,我觉得有必要想一下季先生写这本书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是仅仅纾解自己数十年前的个人愤慨?还是为了打击报复?自然不是,对于淡看花开花落、云卷云舒的季老来说,世俗名利已然如过眼烟云,他写该书的目的更多的是希望我们能够总结教训和“经验”,让更多经历过的“牛棚”或者“猪棚”的人出来说话,让更多的知情者出来说话,不要让历史的悲剧重演。
朴实无华文章如此,可一代文学大家留给我们的却是深深地反思。
我们有理由相信有这样的书问世,对我们乃至后辈的教育将超过任何教科书!有这样的文章出现,民主意识、法制意识和善良心才会在我们下一代乃至下下一代的心中留下深深地痕迹,人折磨人这样的
社会悲剧才能够避免重演!
我们有理由相信同样也有信心的说这样的牛棚不会白搭!季羡林《牛棚杂忆》读书心得(二)
2007年2月25日中央电视台评选的“感动中国2006年度人物”揭晓,季羡林先生当选。
人们对他的评价是:最难时也不丢掉良知。
颁奖词说:他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
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德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
心有良知璞玉,碧霄道德文章。
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季羡林先生是中国著名的文学家,语言家、教育家呵社会活动家。
翻译家,散文家,精通十二国语言。
他于1911年出生,2009年逝世,在他这将近一个世纪的人生中所经历的事情,作为90后的我无法亲身体会,只能在历史书籍中获得些许了解。
他渊博的学识,无几人能出其右。
也许就是这般渊博的学识,这般丰富的人生经历,才造就了这样的一代伟人。
一句牛棚杂忆秘辛多,道出了季老写此书的不易。
简单来说,《牛棚杂忆》是季羡林先生对其在**时期的一本回忆录,他以幽默的甚至是调侃的笔调讲述了自己在**中的不幸遭遇。
此书对**的残酷性的揭露让人不寒而栗,让人难以想象。
他出书的很大的一个目的就是不让历史重演。
季老为此书写了一首短短的祝词:“这一本小书是用血换来的,是和泪写成的。
……它带去的不是仇恨和抱负,而是一面镜子,从重可以照见恶和善,丑和美,照见绝望和希望。
……”书中较前面的部分也有写到“如果把这一场灾难的经过如实地写出来,它将成为
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一面镜子。
常在这面镜子照一照,会有无限的好处。
”确实,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面对很多人不想回忆的灾难,季羡林先生选择了直面它,让“十年浩劫”不被人们轻易淡忘了。
《牛棚杂忆》这本书就字数来说,确实是一本小书,我用了不到三天的时间便看完了。
书中的很多内容让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关于书中经常出现的法律一词。
也许是一种作为法学学科的学生对于法律的敏感,书中的不少情景让我正如季老先生所讲,没有经历那些事的人那般,衍生中流露出“天下哪里能有这样的事情呢?”季羡林先生提到,在他还是一名‘自由人’时,那些**小将发言历数被批斗者的罪状,几乎是百分百的遭殃污蔑,还要上升到惊人的反党反社会主义的高度,到最后成了他说什么都是真理,都是法律的程度。
不仅如此,在季先生被抄家时还写道,“我们的性命就掌握在他们的手中,当时打死人是可以不受法律制裁的。
”“他们的长矛中,他们的木棒中就出法律。
在牛棚里有了《劳改罪犯守则》就等于有了宪法。
”法律的字眼并不少,但是却没有一个真正的法律存在。
我没有要大讲法律是什么或法治改怎样的意思。
只是在不可置信的同时为自己生活在这祥和的时代感到幸运。
不知为何,我想起了刘少奇同志,在他受到迫害时,他曾拿着宪法掷地有声地说“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席,宪法规定了你们没有这样的权力!”可是,把宪法搬出来并没有起到多大的一个作用。
在“宪法”呵口头补充法律的条文下,几乎所有的人都能被以“莫须有”的罪名打成“劳动最烦”,没有翻案机会,进了劳改大院就是罪该万死,死有余辜。
而季先生只是因为没烧完的信,
一把菜刀而“有幸”体验着毫无人权可言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