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业水平考试科目学习方法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学业水平考试科目学习方法指导
当你开始仔细阅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想必你离最终的学业水平考试也不远了吧。
现在高一的同学想想:离明年4月的学业水平测试还早着呢,到时候突击一下就可以啦。
可不是吗?还有大半年的时间呢。
但是当这几门考试当真来到你面前的时候,你就会觉得自己被逼迫的透不过气来啦!因为你要对付的是4种不同类型的功课,而且每门功课都有3到4本教科书和N本参考书(试卷)。
怎么办呢?现在就谈谈我对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复习方法的一些思考——它或多或少能给你的复习迎考一定的启发。
一.文理并用,动静结合
请用理科思维学习自然地理(必修一),用文科思维学习人文地理(必修二、必修三)。
地理学科横跨“科学”“人文与社会”两大不同的学习领域,其综合性就决定了三本必修书在内容和学习方法上的不同。
就自然地理部分而言,不管是“测试要求”对知识点的表述,还是平时练习题的出题思路,都侧重于对你们基础地理原理、规律的考察。
大家在备考这一部分时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多做些习题,重视对解题思路的训练。
你如果对某个知识点有困惑(很多同学的问题通常会出现在“地球运动”“气候”这两个部分),一定要不遗余力、不厌其烦地把这部份弄懂,这样将会达到一劳永逸的结果。
我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有些同学在必修一考试前几乎不怎么复习仍然可以考高分,但也有同学认真地看了书上每一个字成绩却是平平,究其原因还要归结到是否用了理科的学习方法上。
所以在你学习必修一时,请务必保持思维的活跃,注意对地理理科思维的培养,掌握最基础的原理,这样就算不背诵知识点它也可以在考试时被你(“动态”)推导出来。
就人文地理部分而言,如果沿用必修一的学习方法,那么你很可能会事倍功半。
因为人文地理的知识点涉及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十几岁的你们生活的直接和间接经验是非常有限的,若在答题时仍用“推导”的方法,只会落个“答不到点”或者“答不全”的后果。
所以你在人文地理的备考过程中,请记住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是非常重要的。
不妨从现在就开始背诵笔记上的知识点吧!要想在最后一个礼拜突击完成所有人文地理知识点背诵的同学,请尽快取消这样非理性的念头吧!
二.地理高分的秘诀:地图,地图,还是地图
如果要用一个最简单的方法检验你的地理素养,十之八九的老师会拿出一张地图让你判读。
再看看最近几年地理学业水平测试的试[FS:PAGE]卷,几乎没有一道题目是不配图的。
你聪明的,想一想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呢?
区域性,是地理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又一大特点。
“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
但是很多同学由于各种原因,在备考过程中往往忽视了这一点。
如果不会看地图,不会把地理文字用地图(或者图表、流程图等)来表示,那么你在学业水平考试中是很难取得好成绩的。
请你粗略地翻一下手边三本必修书,有哪一章节没有涉及到地图?比方说,“地球运动”部分就有各种变化形式的“日照图”;“气候”部分有表示不同气候类型的“气温折线图和降水柱状图”“玫瑰风频图”……人文部分也有诸如“人口金字塔图”“城市地域空间结构模式图”……所以,我的建议是:请你在看书的同时看图,将地理知识逐一在地图上查找、落实并熟记。
三.地理学习的误区,你有吗?
1. 参考书多于三本
平时我们已经统一订购了诸如“同步导学”“冲A行动”这样的练习册,你在课后自己再掏钱买一本习题集,作为老师我很感动。
但是,当我在课后看到你有第二本第三本“红宝书”的时候,我很焦虑。
我担心你在盲目地做题中,忽略了对知识点的梳理和内化;我担心你被某些参考书“误导”盲目地扩大了复习的广度和深度而浪费了宝贵的时间;我担心你成为一个只会机械重复不会总结思考的人。
所以,请记住:参考书多于三本-—过犹不及。
2. 纠结于某个知识点不能自拔
此现象有一个较生动的叫法——“钻牛角尖”。
如果你在平时,为了一个知识点而冥思苦想,我很认同你这种钻研的精神,请火速与你的任课老师联系他们会帮助你。
但是如果马上要考试了,你还为了某个知识点而烦恼,我觉得没有必要。
为了一个知识点而放弃了对其他知识点的复习和巩固,不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吗?而且还人为的自制了紧张的备考气氛。
请记住:纠结于某个知识点不能自拔——这种行为在考前一个月叫“认真”;考前一天叫“犯不着”。
3. 有很多很多问题。
我曾经不止一次遇到过这样的同学:平时经常来问问题,甚至放弃了课间休息和午休时间,但他的N个问题,其实都是同一类型的问题!也就是说,仅隔了几天他就把我之前口传面授的知识点又忘了。
在这样的同学面前,我觉得自己很为难。
[FS:PAGE]; “学贵有疑”固然不错,但请不要原地踏步啊!
请记住:比多问问题更重要的是:多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