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汉字繁简之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汉字繁简之争

【摘要】近几年,关于是否推广繁体字,废除简体字的争论日益激烈。从学术探讨到两会议案到网络争辩,这一问题已成为社会热点。无论是哪一方,争论焦点都在于文字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作用,本文就这一焦点,浅论繁体字、简体字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关键字】简化字来源繁体字中国传统文化识繁推简

最近两年一则"亲不见,爱无心,产不生,厂空空,面无麦,运无车,导无道,儿无首,飞单翼,涌无力,有云无雨,开关无门,乡里无郎,圣不能听也不能说,买成钩刀下有人头,轮成人下有匕首,进不是越来越佳而往井里”的帖子一直在网上被人转载,影响很大。其中涉及的十八个简化字广受网民嘲讽,一些人甚至把它们当作批判简化字的典型;2008年的全国两会上,郁钧剑、宋祖英、黄宏、关牧村等21位文艺界的政协委员联名递交了一份《关于小学增设繁体字教育》的提案,建议在小学开始开设繁体字教育,将中国的根传承下去在2009年的“两会”上,政协委员又一次递交了《关汉字改革问题之研究》提议在全国范围内分期分批地停止使用简化字,恢复繁体字,即与港澳台使用同一种繁体字。

1956年,远在大洋彼岸的胡适听说新中国颁布《汉字简化方案》,连忙催人找来,仔细阅读后,十分称许。其实,此前已经有许多新文字方案在社会上流传。如果从戊戌维新算起,一百多年来,一直有简化汉字和文字改革的呼声;简化汉字也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内容之一。1935年8月,国民政府教育部还曾经颁布过一个《简体字表(第一批)》,这应该是中国第一个由政府部门制订的方案,只是面世不到半年,就奉“暂缓推行”的“行政院令”而夭折。20世纪初,为什么众多仁人志士都在不同程度地呼吁文字改革和简化汉字?而1956年至今半个多世纪以来,简化字虽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仍存在对简化字的许多不同看法。近几年更是有很多专家学者、社会人士大力提倡推广使用繁体字。总的来说,提倡推广使用繁体字主要为以下两点原因:

一、推广繁体字感受汉字魅力,有利于阅读古书籍,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有人认为““繁体族”已经垂垂老矣。我们的下一代,面对先人留下的浩如烟海的古籍,面对精神美食、千年佳酿,停杯投著而不能食。诸子百家之文、唐宋八家之作,颂之口颊生香,饥读以当肉,寒读以当衣。然而汉字几千年的流风余韵,却被简化字阻隔,戛然而止。汉字之繁简,一字之差,天差地远,后生们面对千百年的湖山人物、翰墨文章,只有望其兴叹了。涣涣大国五千年文明史的薪火传承面临着中断的危险。是不可优,孰可优?”。他们担忧如果不尽快恢复繁体字,再过不到五十年,除了专家,在中国就再也找不出能够颂读三坟五典、经史子集的人了。那么,中国传统文化就很难继续传承下去。

二、推广使用繁体字有利于和港台进行文化交流,有利于祖国统

一。他们认为世界上有大约四分之一的人在使用汉字,但是除了中国大陆以外,大部分地区使用的都是繁体字,所以社会和学术界的很多人都认为汉繁简的不同,给中国大陆和港澳台以及日本、韩国的交流带来了问题。黎传绪就曾指出,简化字对于港澳台以及日本、韩国的人们来说,就几乎难如一门外国文字。因此,繁体字的使用有利于港澳台等的交流,有利于促进和平。

文字是用来记录语言的,无论是繁体字还是简体字都必须符合这样的一个前提:任何一种文字如果不能很好地记录语言就不是一种很好的文字。因此,我觉得单凭以上两点因素就要求废简推繁,是不合理,同时也违背了社会发展潮流。

首先,大量古书古籍的确都是繁体字,那么学会了繁体字认识了繁体字,那么阅读古文就能畅通无阻了吗?就能够很好地理解古文所传载的中华文化了吗?显然是不能够的。古书多用文言文写成,要想真正读懂,还需要有关于古代句法、训话、文字、典故、文体、版本、作者、历史文化等等方面丰富的综合性知识。而这一切,远非认得繁体字就能解决。认识繁体字是读古书的入门条件,却不是读懂古书的充分条件。

其次,我认为黎传绪先生的观点过于扩大了两种文字之间的差距了。尹斌庸和罗圣豪两位先生对于台湾学生认读大陆规范简化字的情况的调查:台湾的一般知识分子能否顺利地阅读大陆规范简化字印刷的各种出版物,以及简化字是否成为了台湾和大陆文化交流的障碍。结果显示:在静态测查(学生在孤立的状态下认读简化字)中,错误

的概率为62%,而在动态测查(让学生在具体的上下文中来认读简化字)中,错误的概率5%,而且如果对于全文来说错误的概率仅约1%。由此可见,在具体的上下文中,认读简体字的错误率是很低的,不会对理解原文的内容造成很大的影响,不会给文化交流带来很大的障碍。对于文字的认知主要依赖于语言。同样,在文化交流方面,我们认为主要的障碍是语言的问题而不是文字的问题。只要语言相同了,记语言的符号系统不会给交流造成很大的障碍。所以,我认为简化字并不会影响港澳台的交流。

古人曾用结绳、图画等帮助记事与交际。文字脱胎于记事图画, 当每幅图画固定表达特定的语言单位时, 图画便质变为文字。古埃及之圣书文字、苏美尔之钉头文字和中国古文字, 许多字都似其所指实物的示意图。图画再简也重“像”, 文字再繁也重“形”。古文字虽然带有深深的记事图画的象形印记, 但是进入文字符号系统之后, 相互矛盾又相辅相成的形与像, 其主导因素已经是形而不是像。重像者相对繁, 重形者相对简。古文字的象形性在历史长河中不断磨损削减, 当嬗变为拼音文字时,象形因素差不多已消损殆尽。因此也说明了简化是世界文字发展的大趋势。

基于汉字繁简之争,我提出两点建议:

一、汉字简化过程中应该的理据性、科学性。不能因为方便识别和使用汉字,就随意无缘由的简化汉字,不能造成汉字体系的紊乱。希望简化字在以后的历史中会继续生存下去,不断改进,不断发展,会变得更加的科学,更好为记录汉语服务。

二、在各大学相关专业如汉语言文学、考古、博物馆、历史等等,专门设置繁体字课程,通过系统专业的繁体字教程,让繁体字“后继有人”,并且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曼《浅谈简化字的命运——简化字的社会性与科学性》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李红梅《汉字繁简之争当议》

[3]眸子《简化字的史源与时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