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如梦令》赏析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格律赏析
一、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格律的背景介绍《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唐代诗人李清照的代表作品之一,该诗描写了作者对溪亭日落的感慨和美好景色的赞美。
这首词以其清丽的笔触和含蓄的情感,成为了我国古代词作品中的经典之作。
二、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格律的文学价值在词的创作上,李清照借用了元曲的艺术手法,使得这首词不仅在意境上较之前人更富有情感,而且在音乐性上也更加明显,十分优美。
并且,在表达方面,李清照通过描写溪亭日暮的景致,塑造了她自己的情感,以及使得整篇词具有了较强的抒情色彩。
另外,从词的题材上来看,融入了典情,反映了以“守贞情”为主题的爱情思想。
这不仅仅体现了唐代文学的宝贵遗产,而且也表达了李清照对于现实生活的感慨和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的赏析1. 词的开头:“常记溪亭日暮”引起人们的共鸣。
语言简单而明了,直截了当地表明了作者写作的出发点和意图,也展现了词所要表达的意境。
2. 接下来,“沉醉不知归路”使人产生联想,作者徜徉在美好的景色之中,愿意忘却归途,享受片刻的宁静和美好。
3. “兴尽晚回舟”表现出作者的淡然和悠闲,饱饮溪亭的美景,精神得到了愉悦和满足,不愿离去。
4. “误入藕花深处”让人想起传统诗词中的“莲”、“芙蓉”等音韵,给人以玉砌琼楼、莲开豔阳的田园意境。
5. “隔水问梁州”再表现出作者的心旷神怡,她乐善他乡的自由超脱气质。
而且,梁州又是具有浓重文化底蕴的地方,暗示了作者自己的文化修养和自身的品性。
6. 结尾“怕嫌莺语淡”展现出作者对于优美诗情的珍视,丝毫不愿意别人的质疑和怀疑。
四、《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对后世的影响《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通过优美的词句、流畅的抒情,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诗人的思想和情感,给人以愉悦和享受。
它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宋代甚至是元代的一些词人作品中都能找到其影子。
其颇受欢迎的程度为它在当时词坛上的著名程度提供了有力的证明。
李清照《如梦令》的原文及赏析
李清照《如梦令》的原文及赏析李清照《如梦令》的原文及赏析李清照这首《如梦令》是“天下称之”的不朽名篇。
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
下面是小编带来的李清照《如梦令》的原文及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原文:如梦令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赏析:《如梦令》,写的是词人一次郊游归途中匆忙间“误入藕花深处”的事。
稍加品味,词人心中的无比喜悦可以悟得。
去野外风景绝妙处“溪亭”游玩应该欢快,因为欢快就喝过头了酒,因为醉酒后沉沉睡去在太阳快落山时醒来才匆忙驾船回家;这喝酒是助兴,喝醉酒是爽朗尽兴。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表明临出荷花荡还赏看到了满滩鸥鹭从荡中齐飞出的壮观场面;即惟其晚归才见到了这平时难得见到的.美妙画面,心情定然转生愉快。
归结起来,青年时期李清照的生活由自己意愿而定,大抵以美满尽兴为终极追求目标,人生潇洒,情趣率真。
词中只是写到“满心欢乐”吗?笔者认为,“惊险刺激”在文本中也多有交待。
一个青年女子郊游到“日暮”,路途行走就有不便,此一险;因为“沉醉”于酒恰才醒来,头脑昏昏沉沉,又加上天已擦黑,辨不清方向,此二险;荷花荡水域到处荷到处花,本想撑船回家却终于“误入藕花深处”离开家里反而更远,此三险;天黑心慌,手忙脚乱,“惊起一滩鸥鹭”的同时也极有可能就惊吓了自己,此四险……而所有这些,倘凑巧造成自己醉眼心慌、手忙脚乱而哐铛入水,则是天大的惊险。
以致于如今追忆起来,仍然心悸而魄动;这从词的开头“常记”一词可以体会出来。
词人在对暮归途中迷路的描述,用“争渡,争渡”这种反复的修辞手法,活画了她的焦虑慌张及手脚并用划船的情形。
请看,词人怎能不急呢?连鸥鹭水鸟也倦飞而归巢,而自己竟然迷路了。
因此,描述那种水鸟成片惊起的动作形象实在是反映自己心情的焦灼,或者说,“满滩鸥鹭”惊飞正是词人意乱神散情形的映衬,以景衬情,写照真实。
《如梦令》李清照宋词注释翻译赏析
《如梦令》李清照宋词注释翻译赏析《如梦令》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词作,共有两首,分别是《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和《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这两首词都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通过简洁而生动的语言,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和心境。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李清照的早期作品,描绘了她一次愉快的郊游经历。
词的上阕“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展现了作者在溪边亭中游玩时的沉醉和欢乐。
她尽情享受美景,忘记了回家的路。
下阕“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描写了她尽兴而归,却误入荷花深处的情景。
这里的“误入”增添了一份意外和惊喜,使整个场景更加生动有趣。
最后“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通过描写奋力划船的声音和惊起的鸥鹭,展现了作者的活泼和欢快。
整首词富有生活情趣,给人以美的享受。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则是李清照对春天将逝的感慨。
词的上阕“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描绘了夜晚风雨交加,词人宿醉未醒的情景。
下阕“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通过与侍女的对话,表达了作者对庭院中海棠花的关切。
最后“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以简洁而富有韵味的语言,抒发了作者对春天逝去的惋惜之情。
“绿肥红瘦”一词,形象地描绘了绿叶繁茂、红花凋零的景象,给人以无限遐想。
两首《如梦令》在艺术表现上有许多相似之处。
首先,它们都采用了短小精悍的形式,语言简洁明快,却又能够深刻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
其次,两首词都通过生动的描写和细腻的感受,让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作者所描绘的场景和心境。
此外,两首词都运用了巧妙的构思和韵律,使整首词在节奏上和谐统一,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从注释和翻译中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这些词作。
注释为读者提供了关于词的背景、作者生平、词语解释等信息,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词的内涵。
翻译则将词人的原意准确地传达给读者,使读者能够品味到原作的韵味。
总的来说,李清照的《如梦令》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情感表达,成为了中国古代词坛上的佳作。
李清照《如梦令》原文及赏析
李清照《如梦令》原文及赏析李清照《如梦令》原文及赏析《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词作。
这是一首忆昔词,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李清照《如梦令》原文及赏析,欢迎阅读!【原文】如梦令【北宋】李清照常记溪亭①日暮,沉醉②不知归路。
兴尽③晚回舟,误入藕花④深处。
争渡,争渡⑤,惊起一滩鸥鹭。
【注释】①溪亭:溪边的亭子。
②沉(chén)醉:陶醉。
③兴尽:游兴得到了满足。
④藕花:莲花。
⑤争渡:怎么才能把船划出去;争:怎。
【翻译】那是一个多么快乐的日子!醉意未消,暮色苍茫,泛舟误入荷花深处,惊动了水鸟,扑哧哧全飞起来了。
置身于这样优美的情景中,诗人怎不满心欢快呢?【赏析】这是一首忆昔词。
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
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
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忘返。
最后一句,纯洁天真,言尽而意不尽。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
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留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
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么,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
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
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
正是由于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
至此,词嘎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
如梦令 李清照(原文、译文及赏析)
如梦令李清照(原文、译文及赏析)(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小学作文、初中作文、高中作文、体裁作文、作文素材、作文指导、好词好句、读后感、观后感、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elementary school essays, middle school essays, high school essays, genre essays, essay materials, essay guidance, good words and sentences, reading feedback, observation feedback,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如梦令李清照(原文、译文及赏析)《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李清照〔宋代〕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宋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原文、译文及赏析
宋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原文、译文及赏析原文: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宋朝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古诗简介:《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早期词作。
其主要内容为:春夜里大自然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词人预感到庭园中的花木必然是绿叶繁茂,花事凋零了。
因此,翌日清晨她急切地向“卷帘人”询问室外的变化,粗心的“卷帘人”却答之以“海棠依旧”。
对此,词人禁不住连用两个“知否”与一个“应是”来纠正其观察的粗疏与回答的错误。
“绿肥红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
全词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篇幅虽短,但含蓄蕴藉,意味深长,对人物的心理刻画栩栩如生,以对话推动词意发展,跌宕起伏,显示出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力。
译文:昨夜雨虽然下得稀疏,风却刮得急猛,沉沉的酣睡却不能把残存的酒力全部消尽。
问那正在卷帘的侍女:庭园里海棠花现在怎么样了?她说海棠花依然和昨天一样。
你可知道,你可知道,这个时节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了。
注释:⑴雨疏风骤:雨点稀疏,晚风急猛。
疏:指稀疏。
⑵浓睡不消残酒: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
浓睡:酣睡残酒:尚未消散的醉意。
⑶卷帘人:有学者认为此指侍女。
⑷绿肥红瘦: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赏析:李清照虽然不是一位高产的作家,其词流传至今的只不过四五十首,但却“无一首不工”,“为词家一大宗矣”。
这首《如梦令》,便是“天下称之”的不朽名篇。
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
小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语言清新,词意隽永。
起首两句,辞面上虽然只写了昨夜饮酒过量,翌日晨起宿酲尚未尽消,但在这个辞面的背后还潜藏着另一层意思,那就是昨夜酒醉是因为惜花。
这位女词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谢,所以昨夜在海棠花下才饮了过量的酒,直到今朝尚有余醉。
《如梦令》原文注释及简析
《如梦令》
宋·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作者背景
李清照(1084-1155),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济南)人,以词著称,有较高的艺术造诣。
●注词释义
常记:常常记起。
沉醉:深入,程度深,醉到一定的程度但又有酣乐。
兴尽:尽,达到一定的程度,使自己的兴致得到极大的满足。
兴:兴致。
藕花:荷花。
争渡:这里指抢着争着奋力划船渡过。
鸥鹭:鸥,鸟类的一科,羽毛多为白色,嘴扁平,前趾有蹼,翼长而尖。
●古诗今译
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沉醉(在这风
景中),(甚至)不知道回去的路。
玩得尽兴了,而且天已经黑了,只好往回划船,不小心闯入了荷花池深处。
赶快划呀,赶快划呀。
不小心,惊动了在这里栖息的水鸟。
名句赏析——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本诗是首千古传诵的名篇。
平实朴素的语言,生动地表现出游子的思乡之情,全诗仅20个字,已从时间、环境、气氛及对人物的细微动作的描绘,写出了游子对故乡的深切思念。
语言明白,音韵流利自然,似信手拈来,毫不费力,但却含蓄深沉,引人深思。
这首词《如梦令》,作者截取了生活中的一个片断(酒后回家),创造一个微醉最佳的境界(误入藕花深处),表现一种豪放潇洒的风姿(争渡,争渡)。
这些都围绕“酒醉”来表现的,酒醉使诗人晕头转向,酒醉使诗人鬼使神差,酒醉使诗人振奋不已。
“酒后微醺乐悠悠”,它给人感觉到喝醉了酒的女诗人生活多么潇洒、柔美、飘逸,英姿勃发。
李清照如梦令原文及赏析
李清照如梦令原文及赏析李清照《如梦令》是一首灵感独特、优美动人的唐诗。
通过诗人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意象,表达了爱情的甜蜜与刻骨铭心。
《如梦令》的原文如下: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杨柳岸,晓风残月。
桂林楼,夜色闲深。
怕人看,分付只须深锁门。
眼底事,又作风情。
《如梦令》以诗人回忆的形式展开,描绘了雨后清晨的景色。
诗人在庭院里醉卧,感受到雨水洗净了空气,欣赏着窗外绿意盎然的景象,心情愉快而宁静。
通过描绘细腻而生动的画面,李清照将读者带入了她的内心世界。
首句“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表达了诗人昨晚酣醉入睡,清晨醒来时,仍有余醉未消。
第二句“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中的“卷帘人”指的是与诗人相伴的爱人,表示诗人对爱人的疼爱与思念。
而“海棠依旧”则意味着昨夜经过雨水洗礼过的景色依然美丽动人。
作品中的“知否?知否?”两句,是通过反问句的形式来表达诗人内心的浓情蜜意,传递了爱情的甜蜜与感动。
这两句中的“绿肥红瘦”形容了春意盎然的景象,也可借喻出爱情的美好与悲伤。
接下来的两句“杨柳岸,晓风残月。
桂林楼,夜色闲深。
”通过景物的描写增加了诗歌的唯美氛围。
透过杨柳岸边晓风下的残月和夜色静谧下的桂林楼,表达了诗人忍受离别之痛的感受。
最后两句“怕人看,分付只须深锁门。
眼底事,又作风情。
”则以命令的口吻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情感,并透露出诗人内心世界和外界的对比,表现出诗人苦苦思念的心情。
通过对《如梦令》原文的分析与赏析,我们可以感受到李清照独特的写作风格和对爱情的琢磨与追求。
她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和生动的意象,将读者带入了她的内心世界,并流露出情感真挚而深沉的态度。
这首诗堪称是李清照的代表作品,也展现了唐代女子诗人的高尚情操和婉约风格。
总之,《如梦令》以其优美的语言、动人的意境和真挚的情感,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也为李清照赢得了卓越的文学声誉。
这首诗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意义,使其成为唐代诗歌中不可或缺的经典之作。
人间有味是清欢李清照如梦令译文及赏析
人间有味是清欢李清照如梦令译文及赏析人间有味是清欢——李清照《如梦令》译文及赏析李清照(1084年-1155年),北宋时期的女词人,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她的词作以抒情、缠绵的爱情词著称,深受后人喜爱。
其中,李清照的《如梦令》以其清新脱俗、意境婉转而广为传颂。
下面将为大家呈现《如梦令》的译文及赏析。
《如梦令》原文: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译文:常常记得在溪亭日暮的时候,陶醉于其中却不知道回去的路。
兴致逐渐消失,我晚了回到船上,不小心入了莲花盛开的深处。
争相渡过小溪,争相渡过小溪,惊起了一群群鸥鹭。
《如梦令》是一首描写夜晚渔船归途的词作,在抒写景观的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并解读这首词作。
整首词以"常常记得"为开头,生动地描绘出日暮时分的溪亭景色。
夜幕降临,渔船归途,河边的景色变得陌生起来。
而"常常记得"则暗合了作者内心的若有所失,仿佛在暗示有一段自己深深扎根于大自然之间的记忆。
"兴尽晚回舟",这里通过使用"晚回舟"揭示出词人的思绪飘忽不定,可能是因为过于陶醉于自然的美景而不愿离去,也可能是因为被某种失落所困扰。
这种情感的表达十分抽象,但却让人情不自禁地投入其中。
"误入藕花深处",这是整首词中最为神秘的一句。
藕花有多重寓意,它可以代表女子的柔美和纯洁,也可以暗示着爱情的曲折和陷阱。
这句词出奇地使用了"误入"二字,说明了词人没有料到自己会陷入这样一段情感之中,情不自禁之下陷入了困境。
"争渡,争渡",通过这一句,以及后面的"惊起一滩鸥鹭",词人将焦虑和突然惊醒的心情一并表达出来。
在经历了情感的起伏和迷茫之后,突然遭遇到鸟群的掠过,仿佛是生活的一个阶段的终结。
李清照的两首如梦令原文及赏析
李清照的如梦令原文及赏析李清照的两首如梦令原文及赏析这两首《如梦令》是南宋诗人李清照所写的。
这两首小令,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李清照如梦令背景,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如梦令(一)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注释1、疏:指稀疏2、卷帘人:有学者认为此指侍女。
3、绿肥红瘦:绿叶繁茂,红花凋零4、浓睡不消残酒: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
浓睡:酣睡残酒:尚未消散的醉意。
5、雨疏风骤:雨点稀疏,晚风急猛译文昨天夜里,雨点稀疏,晚风急猛,虽然酣睡了一宵,还是余醉未消。
试探地问那卷帘的侍女,她却告诉我说,海棠花还跟原先一样。
唉,你知道吗,知道吗?海棠树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了。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写作背景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感情笃厚,但是“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刘逸生《宋词小札》),并抓住一问一答进行分析,我们就不难领悟到这首词的感伤情怀,既有爱花惜春的遗憾,又有红颜易老的伤感,更有惜别怀人的烦闷,几股愁思扭结,于“短幅中藏有无数曲折”。
赏析这首小令是李清照的奠定“才女”地位之作,轰动朝野。
传闻就是这首词,使得赵明诚日夜作相思之梦,充分说明了这首小令在当时引起的轰动。
又说此词是化用韩偓《懒起》诗意。
韩诗曰:“昨夜三更雨,临明一阵寒。
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
”但李清照的小令较原诗更胜一筹,入木三分地刻画了少女的伤春心境。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这两句写昨夜的风很急,还淅淅沥沥的下起小雨;晚上又饮了一些酒,睡的很沉,直到早上醒来酒意还没有完全退去。
一开始就将整首词的时间、环境勾勒得十分清楚。
“雨疏风骤”十分恰当的写出了暮春的特点,风吹的紧而雨却是疏落,四个字即使人能够感受到暮春的气息。
“浓睡不消残酒”则写出了人物现在的状态,刚刚醒来略略还带些酒意,一副慵懒的模样,这种状态下最容易想起昨夜的雨疏风骤,隐隐心底还藏着些许心事,这样就顺理成章地引出下文。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李清照《如梦令》词赏析》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李清照《如梦令》词赏析一、背景介绍
李清照(1084年 - 约1155年),北宋时期著名的女词人,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
她写作风格婉约流畅,情感细腻深邃,作品中充满了秋思、离别和爱情的主题。
《如梦令》是李清照最著名的词之一,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厚的意境成为传世经典。
本文将从音乐性、意境、词牌等方面对该词进行赏析。
二、音乐性
《如梦令》采用了寥寥几句展现出缠绵迷离之感,字字推敲处处精妙入神。
首句“昨夜雨疏风骤”描述雨声和风声相间之景象,并通过押韵奏出了起伏有致的旋律。
整首词创作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比如借物抒情、象征手法等,使得整个歌曲呈现出美妙动人的音乐性。
三、意境
《如梦令》以描绘秋夜离别为题材,通过充满诗意的语言表达了人生短暂、岁月无情的主题。
整首词交融了离愁别绪,通过对草木凋零和天地万物变化的描绘,将人与自然相结合,展现出深沉而富有哲理的意境。
四、词牌
《如梦令》采用了“醉花阴”这一词牌。
这是一个形容白天漫步花下饮酒作乐、享受纷繁花景的场景。
该词牌被李清照用来借物抒怀,展现思念之情和对逝去
时光的回忆之感。
五、结尾总结
《如梦令》以其音乐性、意境和词牌构成了一幅精致而唯美的画卷。
通过寥寥
数语间描绘出人生苦短和离别伤感之情,使读者在欣赏中更能从内心深处感受
到其中蕴含的哲理与情感。
作品虽然写于千年之前,但其中的情感和思考依然具有现实意义,令人动容。
李清照作为文学史上的瑰宝,带给我们深刻的启示和思考:人生如梦,一尊还
酹江月。
李清照词《如梦令》全文翻译赏析
李清照词《如梦令》全文翻译赏析
李清照词《如梦令》全文翻译赏析
如梦令·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译文】
还时常记得出游溪亭,一玩就玩到日黑天暮,
深深地沉醉,而忘记归路。
一直玩到兴尽,回舟返途,
却迷途进入藕花的深处。
大家争着划呀,船儿抢着渡,惊起了满滩的鸥鹭。
【鉴赏】
这首词在南宋人黄升的《花庵词选》中题为“酒兴”.
玩词意,似为回忆一次愉快的郊游而作。
词人命舟备酒,畅游于清溪,因沉酣竟不知日之夕矣。
沉沉暮霭中,回舟误入曲港横塘,藕花深处。
这是一个清香流溢,色彩缤纷的,幽杳而神秘的世界。
它给词人带来的是巨大的惊喜和深深的陶醉。
花香、酒气,使词人暂时摆脱了封建社会名门闺秀的重重枷锁,显现出她开朗、活泼,好奇、争强要胜的少女的'天性。
于是有争渡之举。
当轻舟穿行于荷花之中,看着栖息在花汀渔浦的鸥鹭惊飞,她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生命的活力。
这种活力就从词短促的节奏和响亮的韵脚中洋溢而出。
这首词杨金本《草堂诗余》误作苏轼词,《词林万选》误作无名氏词,《古今词话》、《唐词纪》误作吕洞宾词。
从“误作”之多,也可看出此词之放逸已超出了“闺秀词”的范围,所以有人把它列入男性作者的名下。
但南宋人黄升的《花庵词选》、曾慥的《乐府雅词》都把它作李清照词,应当是可信的。
李清照如梦令诗词赏析
李清照如梦令诗词赏析诗人是情种,诗人心中的情感投射给世界,世间万事万物就会为之诗化。
所以,诗应当是诗人的自我表现,是诗人情怀的直抒,是诗人的心灵对抱负世界的召唤。
今日我就与大家共享李清照如梦令诗词,仅供大家参考!李清照如梦令诗词11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李清照?〔宋代〕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照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这首《如梦令》是“天下称之”的不朽名篇。
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
小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语言清爽,词意隽永。
2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李清照?〔宋代〕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落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退,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是一首倾诉相思、别愁之苦的词。
在词中以女性特有的敏感捕获稍纵即逝的真实感受,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思想感情,以素淡的语言表现出详细可感、为人理解、耐人寻味的东西。
李清照如梦令诗词21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李清照?〔宋代〕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此词是记游赏之作,写了酒醉、花美,清爽特别。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制造的词境。
“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时间是“日暮”,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
“沉醉”二字却露了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流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留下了深刻印象的非常开心的游赏。
2武陵春·春晚李清照?〔宋代〕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很多愁。
这首《武陵春》是中年孀居后所作,非一般的闺情闺怨词所能比。
这首词借暮春之景,写出了词人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李清照诗词赏析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李清照诗词赏析《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词作。
这首词以生动的描绘和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词人在雨夜中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生命的活力,同时也表达了词人对美好时光的留恋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注释:1. 如梦令:词牌名,又名“如梦令”、“忆仙姿”等。
2. 昨夜雨疏风骤:昨晚的雨虽然不大,但风却十分猛烈。
这里的“雨疏风骤”是形容夜的宁静和美丽。
3. 浓睡不消残酒:形容酒醒后仍然昏昏欲睡的状态。
这里的“浓睡”和“残酒”都暗示了词人的心情和状态。
4. 卷帘人:指侍女。
5. 海棠依旧:指海棠花仍然在。
6. 绿肥红瘦:这里的“绿肥红瘦”是指绿叶茂盛,花朵凋谢的景象,暗示了春天的逝去。
7. 知否,知否?:是词人询问的语气,意思是“你知道吗?你知道吗?”译文:昨夜雨虽然下得稀疏,但是风却劲吹不停,酣睡一夜仍有余醉未消。
问那正在卷帘的侍女,外面的情况如何,她说海棠花依然和昨天一样。
知道吗?知道吗?这个时节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了。
写作背景:这首《如梦令》是李清照的早期作品,当作于词人年轻时期。
那时她还是快乐的,又是酒醉的,又是充满生活情趣的活泼女子,在她身边还有一个忠诚憨厚的书童(卷帘人)。
然而几年以后,金兵南下,北宋灭亡,词人南渡,颠沛流离,丈夫病死,再加上其它等等的变故,使她的命运充满了苦难。
她后期(南渡以后)的词充满了血和泪,愁与恨,黯谈与悲怆。
而这首词所反映的,只是她早期生活中的一点小小插曲。
海棠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往往象征着美丽、高贵和青春,同时也是女性美的象征。
而在李清照的生活背景中,她的丈夫赵明诚去世较早,她独自生活,生活艰辛。
因此,她对美好的事物和回忆有着深深的眷恋,而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迷茫和担忧。
这种对美好事物的留恋和对未来的迷茫,可能正是《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的创作背景。
李清照如梦令诗词赏析
李清照如梦令诗词赏析李清照如梦令诗词赏析赏析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李清照如梦令诗词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朝代:宋代作者:李清照原文: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朝代:宋代作者:李清照原文: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李清照两首《如梦令》词赏析比较李清照,早年生活优裕,晚年遭际坎坷,故其词从创作风格上看明显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多描写青少年时期生活,表现出她对大自然的喜爱或对爱情的追求和纯真;后期则主要描写个人遭遇,抒发故国之思,渗透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其词善用白描手法刻画人物形象,。
描绘细腻心情,语言风格明快自然,朴素清新流转如珠,充分体现词应“协音律”、“别是一家”的创新主张。
下面试赏析比较李清照的两首《如梦令》词来理解其词的风格和特点。
现存李清照《如梦令》两阕,一是广为传诵的“昨夜雨疏风骤”,一是情趣盎然的“常记溪亭日暮”。
两词均为小令,结构和音律上都是单词,33字,7句,5仄韵,一叠韵。
两词的共同之处是:1.从表现手法上都侧重勾勒线条,写意传神,往往通过一两个字,一两句话,达到概括表现主题的目的。
2.从表现内容上看,也都是反映作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都从醉酒、花美等自然界的变化中刻画主人公热爱生活、珍惜生活和青春的朴素感情。
但从用语、造词以及意境内的创造上去把握,我们也可以从这两首词中看出李清照创作的不同时期不同特色和诗人不同的语言表现技巧。
一、用语、造句一“平” 一“奇” 。
“常记溪亭日暮”一词所记述的内容十分平淡,“常记”表明所叙是一件时常引起词人回忆的往事,是少女时代一次郊游活动的剪影。
如梦令赏析
如梦令赏析范文一:如梦令是唐代李清照的名篇之一。
这首词通过描绘太真和元蕃之间的爱情,抒发了词人对离别和人生的感慨和哀怨。
作为一首历史名篇,我们从中能够体会到唐代士女的爱情观和人生态度,同时也感受到李清照那深沉的情感世界。
首先,我们来看词的结构。
整首词共12句,采用的是五言古诗的格式,每句之间也有一定的连贯性,使整首词有一个完整的脉络。
其次,词的语言简洁明了,不失声情并茂的特点,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比喻,将词人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这一点尤其体现在“可惜流年,忧愁风雨黄昏”这句中,人生的短暂和无奈在这句朗朗上口的字句里详细展示,给人留下了沉痛的印象。
其次,我们来看词的用词。
整首词的用词都比较简练,李清照通过简单明了的语言将情感表达的淋漓尽致。
比如,第二句词中“云鬓花颜金步摇”一句充满了对太真美丽和华贵的赞誉,同时也表达了词人心中对太真的爱慕之情。
同样的,第九句词中“露凝香径砌苔深”则散发出深情和温馨的气息。
可见,李清照优美的用词给这词赋予了更深刻的内涵,也使得词人的情感更加真实和动人。
总之,如梦令这首词凭借深情的描绘和简练的语言,诠释了唐代士女的爱情观和人生态度,成为了唐代及以后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令人叹为观止。
范文二:“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是唐代词人李清照的名篇《如梦令》中的一句,因此许多人称“如梦令”为“两岸猿声”或“轻舟万重山”,这句钟灵毓秀的词语,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遐想。
首先,我们来看词的意境。
这首词主要描绘了太真和元蕃之间的爱情,以及其间的离别和别后相思之苦。
这首词以清幽的山水为背景,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恋人们的温情和深情,境界高远,意境清新。
其中,“两岸猿声”一句给人以声音穿过悠远的山水、牵引恋人悠悠情思的美好意向;“轻舟万重山”一句,则透露了恋人从山水中掠去的一隅动情思路和无法挽回的悲伤心情。
其次,我们再来看词的结构。
整首词的结构紧凑,每句话都可以独立存在,虽然作者把恋人的故事以五句话叙述出来,整首词则以十二句的形式将其表述的更加具体生动,配合美妙的意境,使人们在欣赏中感受到了作者的深情和音乐里的韵味。
《如梦令》李清照赏析
《如梦令》李清照赏析
《如梦令》是宋代李清照最著名的诗歌之一,写于元朝洪武十四年。
在这首诗里,李清照表达了她对春天的热烈期盼,对梦想的不断追求。
在这首诗中,李清照用比喻的手法表达出春天带来的生机勃勃,仿佛夜梦变成真实,使人精神振奋,心情欢畅。
“春梦无计入珠帘”、“更添新愁”、“流转更觉绿”,这些表达,都在形象地表达着春天的芬芳与活力,以及春天对人们心灵的洗涤,让人们无数次回味无穷。
总之,《如梦令》是李清照的优秀作品,它不仅深深描绘了春天的美妙,而且表达了人们对春天的期盼和追求,令人流连忘返。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赏析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全文及赏析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的作者是李清照,全文如下: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首词的意思是:昨天夜里雨点虽然稀疏,但是风却刮得很急很大,我酣睡一夜,然而醒来之后依然觉得还有一点酒意没有消尽。
于是就问正在卷帘的侍女,外面的情况如何,她只对我说:“海棠花依旧如故”。
知道吗?知道吗?应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这首词通过对雨后海棠花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美好事物的留恋。
整首词情感真挚,意境优美,展现了李清照独特的词作风格。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早期词作,此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委婉地表达了作者怜花惜花的心情,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也流露了内心的苦闷。
这首词在写作上主要运用了以下几种手法:
借景抒情:词中通过对昨夜雨疏风骤以及今早海棠花谢的描写,委婉地表达了作者怜花惜花的心情,抒发了作者对春天和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白描手法:作者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雨后的情景,以及自己与侍女的对话,没有华丽的辞藻,却生动形象地展现了雨后清晨的氛围和作者的情感。
对比手法:词中通过“雨疏风骤”与“海棠依旧”的对比,突出了海棠花的坚强与不屈,表现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赞美和对生命的尊重。
反复句式:“知否,知否?”的反复使用,不仅增强了词的节奏感,也强调了作者的情感,使读者更容易感受到作者的内心活动。
这首词以清新自然的语言、独特的写作手法,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李清照如梦令 李清照《如梦令》赏析
李清照如梦令李清照《如梦令》赏析李清照的如梦令这是一首绝妙的大自然的赞歌,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美的享受。
下面我们一起来感受下!如梦令(1)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今译还时常记得出游溪亭,一玩就玩到日黑天暮,深深地沉醉,而忘记归路。
一直玩到兴尽,回舟返途,却迷途进入藕花的深处。
大家争着划呀,船儿抢着渡,惊起了满滩的鸥鹭。
〔注释〕①溪亭:临水的亭台。
②沈:同沉。
③争:同怎。
〔赏析〕这是一首忆昔词。
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
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
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
最后一句,纯洁天真,言尽而意不尽。
现存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
这首《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
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留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
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末,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
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
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低上,呼之欲出。
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
正是由于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
至此,词嘎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昨夜酒醉是
因为 不忍看到明朝 海棠花谢,昨 夜在海棠花下 才饮了过量的 酒,直到今朝 尚有余醉。
问那正在卷 帘的侍女字:,庭将园词 人里关海心棠花花事现却在又怎害 怕么听样到了花?落的消息、
表达得贴切 入微,曲折有致。
字,卷帘 人不了解主人心思, 回答漫不经心。
你可知道,
你可知道,这个 时节应该是绿叶 繁茂反,诘红卷花帘凋人零:这 个了粗。心的丫头,你 知道不知道,园中 的海棠应该是绿叶 繁茂、红花稀少才 是。
该词是脍 炙人口的杰作, 其精妙在于多 种修辞手法的 运用,试加以 赏析。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
颜色 绿——叶 红——花
浓睡不消残
。
以景肥衬—情—雨,后委的曲叶精子因水 情态工,表分现充了分而词茂人盛在肥大。
问卷帘人,
少女瘦时—代—雨对后美的好花事朵因不
道“海棠依旧”。 物的堪关雨切打。而凋谢稀少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ຫໍສະໝຸດ 运用借代、拟人,写出暮 春风雨后花叶的神采。
小令,有 人物,有场景, 还有对白,将 惜花之情表达 得摇曳多姿。 充分显示了宋 词的语言表现 力和词人的才 华。
有人说本词是一首 “惜花词”,传送出词人 寂寞的心情和淡淡的幽思; 也有人认为本词表现了词 人的活泼好逗、情趣雅致 的性格。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