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要素生产率对我国出口贸易影响分析
中国经济增长的源泉
中国经济增长的源泉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的经济保持着令人瞩目的长期的稳定和快速的增长。
整个改革进程同时混合了转轨经济、新古典式经济增长的诸多元素。
本文认为中国这30年经济增长的独特性决定了其经济增长必然是一个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劳动力资本全要素生产率创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迅猛发展,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45亿元跃至2012年518942亿元,年均增速高达9.8%,是世界增速的3.5倍;同时经济总量从1978年居世界第十,到2010年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占世界的份额也由1978年的1.8%提高到2012年的11.5%;2008-2012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20%,成为带动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引擎。
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中国人均国民总收入由1978年的190美元上升至2012年的5680美元,已经由低收入国家跃升至中等收入国家。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经济发展起点低、人口基数庞大的国家,能够取得这样的进步难能可贵,被国内外学者称为“中国奇迹”。
中国经济奇迹背后的增长动力究竟是什么?中国经济未来是否仍将保持强劲的增长动力?这些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问题一直都是学界讨论的焦点。
尤其是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问题更成为学界关心的热点。
然而,尽管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但是学术界主流观点认为,中国经济增长主要由大量投资、土地、能源、原材料和劳动投入推动的,而生产率(TFP)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低。
2008年以来,美国次贷危机所引起的经济危机席卷全球,多数发达国家经济出现了经济衰退,经济全面恢复尚待时日,对中国经济产生了较大冲击。
而且,随着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步伐放缓以及人口老龄化和资源环境的约束,传统依靠要素投入驱动经济增长的模式难以持续,中国经济面临着从要素驱动向生产率驱动经济增长模式的转换。
一、过去经济增长的源泉1.要素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自索洛的开创性贡献以来,全要素生产率( TFP) 被广泛应用于经济增长核算框架之中,成为判断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指标。
全要素生产率对出口贸易的影响——基于广东省的实证分析
要 素生产率进行 测算 。通过跨期 效用函数建立 了数理模 型来证明技 术进步对 出口贸易产生影 响。另外, 利用全要 素生产 率的分析结果 ,通过协整和建立误差修正模 型来分析全要素生产率和 出 口贸易的长期和 短期关 系。结果表 明,技 术进步与 出口贸易存在协整 关系,误差修正模型 中短期调整 系数为 负数 ,能较
把 每一个行业看作一个生产决 策单位 ,先确定 每一年 各
行业生产最佳前沿面 ,再 把每个行业 的生产前 沿面 同最 佳前沿面进行 比较 ,就 可以对各个 行业 的技术 效率 和生
月广东省出 口 9 53亿美 元 ,同 比下 降 1.%。因此分 8. 78 析广东省 出 口影响 因素从 而更 好的促进 出口是十分必要
同时把技术发展作 为科 研 、投资、贸易和经济 增长 的一 种结果 ,研究 技术变动 、国际 贸易与经济增 长相互问 的
关系 。
2 全 要素 生产率 的测 定及数 据处理
21 全 要 素 生 产 率 的 测 定 .
因为考虑到有的城市 ( 浮、揭阳 )建 市较晚 ,所 云
以数据选取 19 20 90— O7年的。
( ̄2) 估 方 , K1 中 Y ,o的 计 法即 ( o 0 u o ) 其K 旨
的。
产率变 化进 行测 定 。Fr 等 人定 义 的基 于 产 出角 度 的 a e
M hqi 生 产 率 指 数 为 : anu t s
近年来 ,在国际经 济学的研 究中 ,虽然关 于技 术进
步对 出口贸易的影响 的文章不是很多 ,但是关 于技术进 步与经济增长和国际贸 易的文章很多 。从其理论 渊源来 说可 以分为两个部分 ,一部 分是沿着李 嘉图 的模 型,把 技术作为一种外生变量 ,但从 动态角度分析技术 变动对 贸易模式和各国福利水平 的影响 ,另一部分则 把技术作 为一种内生 变量 ,不仅 研究 技术 怎样影 响 贸易 和增 长 ,
产业集聚_贸易开放与全要素生产率_来自中国省际的证据_白积洋(Melitz模型,开放程度影响)
本文主要在 Melitz ( 2003 )
模型的基础上引入产业集聚因素, 来对比分析开放
与封闭条件下产业集聚对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本文认为, 由于产品生产和出口的不确 定性因素的存在, 企业在市场进入时会面临着较大的进入成本, 同时这种成本一旦投 “沉淀状态” , 入, 便陷入 企业无法在停止生产或出口时将其收回。 因此, 在沉淀成本 只有生产率水平在一定的门槛值之上的企业才能够进入市场 。而产业 存在的情况下, 集聚水平的提高则有利于降低企业市场进入的沉淀成本 , 形成市场利润和资源的重新 分配, 继而影响行业整体的生产率。同时, 本文认为, 在不同的开放条件下, 产业集聚
产业集聚、 贸易开放与全要素生产率:来自中国省际的证据
产业 集 聚 、 贸易开放与全要素生产 率 : 来自中国省际的证据
白积洋
摘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要: 文章基于 Melitz 理论模型, 通过引入产业集聚变量, 分析了贸易开放与贸易封闭条件下产业
并使用非线性的门槛回归方法对不同贸易开放条件下产业集聚与全要 集聚对均衡生产率的影响, 素生产率的关系以及产业集聚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具体渠道( 技术进步、 技术效率) 进行了实 证检验。结果发现, 产业集聚水平的提高对要素生产率的贡献与一国所处的外部经济环境有关 。 在我国产业集聚促进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过程中, 有贸易开放的门槛效应的存在, 只有在贸易开放 水平达到一定阶段之后, 产业集聚才会推动全要素生产率的显著提高 。在不同省际间, 不但产业集 其具体作用渠道也有所不同 。 在贸易开放水平较 聚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效应大小有所差异, 虽然产业集聚在推动技术进步上的作用十分明显, 但其却限制了技术效率的提高, 产业 高的省份, 集聚对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推动技术进步来实现的 。 关键词: 产业集聚;贸易开放;全要素生产率;门槛效应 DOI:10. 3773 / j. issn. 1006 - 4885. 2011. 2011. 11. 034 224 中图分类号: F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 - 9753( 2011) 11 - 0034 - 31
出口影响福建全要素生产率的实证研究
的劳动密 集型产品, 而应 由通过技术进步所带来 的产品质量上 的优势取代单纯 由出口量带来的增长。福建省是我国典型的沿
TF P=a +b Ex E
其 中E表示出 口占 G P的 比重 , x表示 出口额 。 D E
二、 计量模型的设定 出 口贸易不仅对经济增长产生静态作用, 还可产生技术外
1种
其 中, t Y 代表 第 t 的 实际 产 出 ; 和 L分别 代 表 第 t 的 年 K 年
溢 效 应 , 而 带 动 出 口国 或 地 区 的 技 术 进 步 , 接 的 为 经 济 动 实际资本存量和劳动力 。 a和 B分别代表资本和劳动的产 出 从 间 而 态 增长 做 出 贡献 。从 内生 经 济 增长 理 论 角 度 来看 , 面 一 种 贡 弹性 。 后
求 的高品质产品, 从而提升 出口部门 自身的全要素生产率 。其
对于 T P 全要素生产率) F( 的计算 , 根据 C e H lm n等 o和 e a p
次 , 口部 门通 过 竞 争 、 范 效 应 , 对 国 内 的非 出 口部 门产 生 人 的研 究经 验 , 讨 论 国 际技 术 扩 散 效 应 时 , 般先 由 传统 的 出 示 会 在 一 技 术溢 出效 应 , 而 促 进 非 出 口部 门 的技术 进 步 。最 后 , 从 由于 福 C b - o ga o bD u l s生产 函数 :t K y 计 算 出 A, 要 素 生产 率 = 即全 建 的进 口主 要是 由 出 口来 推 动 的 , 进 口又 主 要 用 于 支 持 投 资 而 ( F ) 相 关值 , 后 再 以 Ⅱ 1 因变 量构 建 模 型 。 因此 , 里 T P的 然 P为 这 与技术进步 的设备及工业原料组成 , 因而 出口贸易的增长有利 先 对 全要 素 生 产率 进 行 估算 。 于扩 大 国际 市 场 , 并为 引进 国外 的 先进 技 术 提供 必要 的外 汇 储 本文 福 建 省全 要 素 生产 素 可 通 过 下式 计 算得 出: 备, 从而 间接的促进福建本地的技术进步 。
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
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王炜;范洪敏【摘要】Economic situation in China has entered into a new normal stage, and 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realize system innovation, and improve the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in order to realize economic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ome data is measured in 30 provinces'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from 1998-2012 , using DEA-Malmquist index method. We also researched the change trend, stage characteristics, regional difference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We found that the average growth rate in China from 1998-2012 is 0.1 percent, that improvement of technical level caused the growth. There is big difference of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in the provincial level. The consequences show a certain convergence in area level. There were no changes in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growth rate in eastern and western areas. The technical level in these areas increases by 0.3%, but the technical efficiency decreased by 0.2% and 0.4% respectively. Central parts' growth rate of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is 0.3%, caused by the improvement of technical level. Besides, we also found that the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is strong inertia, advanced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the improve-ment of external dependency will help to improve the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需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实现制度创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全要素生产率冲击与制造业行业新质生产力
全要素生产率冲击与制造业行业新质生产力一、研究背景及意义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国政府和企业都在寻求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增强竞争力的新途径。
在这个背景下,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TFP)作为一种衡量经济增长潜力的重要指标,受到了广泛关注。
全要素生产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生产要素(如资本、劳动力、土地、技术等)的产出增加量与这些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之比。
通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可以实现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提高企业和国家的竞争力。
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产效率的提高对于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制造业行业新质生产力逐渐显现。
新质生产力是指在新的技术、管理模式、组织形式等方面的创新,使得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利用有限的生产要素,实现更高的产出水平。
研究全要素生产率冲击与制造业行业新质生产力之间的关系,对于制定有效的产业政策、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研究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首先,通过对全要素生产率理论的梳理,分析其对制造业行业的影响机制;其次,结合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探讨全要素生产率冲击对制造业行业新质生产力的影响;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促进制造业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A. 全要素生产率的概念和作用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TF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过提高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实现单位产出的增长。
全要素生产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潜力的重要指标,它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如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等)的相对效率。
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有助于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从而推动经济增长。
在制造业行业中,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
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有助于降低制造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要素投入与中国经济增长
要素投入与中国经济增长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在经济增长方面的成就备受瞩目。
本文将探讨要素投入与中国经济增长之间的,分析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投入如何影响中国的经济增长,并阐述中国经济增长的现状、趋势和瓶颈。
要素投入是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
其中,劳动力、资本和技术被视为最关键的要素投入。
在中国,这些要素投入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的劳动力资源丰富,这为经济的快速增长提供了有利条件。
大量劳动力涌入城市和工业园区,为中国的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中国在资本投入方面也表现出色,尤其是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制造业投资方面。
这些投资不仅创造了就业机会,还为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动力。
中国的技术投入也在逐年增加。
通过引进和创新,中国在许多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如人工智能、5G技术和航天技术等。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然而,在新的全球经济环境下,中国的经济增长面临着一些挑战。
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中国的劳动力优势正在逐渐减弱。
中国的经济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以降低对投资和出口的依赖,增加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中国还需要加强创新能力,推动技术的持续升级和进步。
要素投入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要素投入的增加,使得中国的生产规模得以扩大,从而推动了经济的增长。
要素投入的质量和效率也直接影响了经济增长的速度和稳定性。
随着中国在教育、技术和创新等方面的不断进步,其经济增长的潜力将更加显现。
中国经济增长也促进了要素投入的增加。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民收入的提高,劳动力市场将更加活跃,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也将加速。
这些都将为中国的要素投入提供更加坚实的基础和更大的空间。
要素投入与中国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密切的。
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要素投入的增加,以及要素投入质量的提高和效率的改善,都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中国经济增长也反过来促进了要素投入的增加和优化。
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同时也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这得益于多个因素,其中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探讨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一、什么是全要素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TFP)是衡量一个经济体综合运用生产要素(劳动力、资本等)所获得的结果与获得这些生产要素所付出的成本之比例。
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意味着经济在相同的生产要素下获得了更多的产出,或是在相同产出的情况下减少了生产要素的使用成本。
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是经济增长的关键要素之一。
二、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发展历程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引进外资、开放市场、加大技术创新等一系列措施,推动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
在1978年以前,中国一直采取计划经济体制,经济增长主要依赖资源投入。
而改革开放后,中国逐渐放开经济,鼓励民营企业发展,吸引国际投资,推动经济体制改革和技术创新。
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深化改革的推进,中国全要素生产率不断提升。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1978年到2018年,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率为2.6%,这使得中国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之一。
三、1.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意味着经济在相同的资源投入下获得了更多的产出,这体现了资源利用的高效性。
例如,在农业生产中,中国农民通过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模式,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实现了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减少了农业劳动力的投入。
2. 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需要依赖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中国通过提高研发投入、鼓励企业创新等政策手段,推动了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例如,中国的高铁技术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成为中国制造业的标志性产业之一。
3. 增强国际竞争力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使得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更具竞争力。
中国工业行业出口与生产率的关系
中国工业行业出口与生产率的关系【摘要】本文选取2001-2009年中国工业行业的统计数据,检验我国工业行业出口与生产率的关系,结果显示:行业的生产率与出口在2001-2004年虽然为正相关,但最近的2005-2009年的数据分析显示相关系数并不理想,且呈现负相关关系,即生产率越高的出口越少, 而生产率越低出口反而越多,这与出口自我选择效应相悖;出口对生产率的影响也不明确,出口贸易并没有提高我国工业行业的生产率,不仅如此,其还对生产率有负面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不符合出口学习效应的。
导致我国工业行业出现此种现象的原因可能在于我国加工贸易较多,且占据了出口贸易的主体。
【关键词】工业;出口;生产率1.引言国内外诸多学者对出口与增长率的关系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出口的自我选择效应和学习效应两个方面。
就自我选择效应方面而言,大量的经验证据支持了自我选择效应(如aw,( 2000)[1];出口与生产率国际研究组(isgep),2007)[2])。
而到目前为止,关于出口学习效应的经验结论仍不清晰,一些文献支持存在出口学习效应(如de loecker,(2007)[3];张杰等,(2009)[4]),然而,还有部分文献并没有发现出口企业和非出口企业在生产率增长方面存在差异(如bernard和jensen,(1999);clerides等,(1998))。
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验证出口与中国工业生产率之间的是否存在自我选择效应和学习效应。
2.实证分析2.1 生产率与出口值的计算本文采用参数法中的近似全要素生产率(approximate tfp,简作atfp)的计算方法,这种方法来自head和ries(2003)文献,其本源是参数方法中的“索洛残值法”的衍生,优点是计算方便,而且集合了参数方法的优势,公式如下:atfp=lnq/l-slnk/l其中:q为产出,l 为劳动投入,k为资本投入,s代表生产函数中资本的贡献度,并引用hall和jones(1999)的文献中对于s的设定s=1/3,做这样的设定基于以下理由:第一,相关文献使用很多,且基本符合实际情形,具有统计上的普遍性;第二,即使设定不够准确, 但其对于行业真实生产率的反映准确性程度也是高于劳动生产率的。
全要素生产率的概述及其影响因素
全要素生产率的概述及其影响因素姓名,**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学号,【摘要】生产率分析是探求增长源泉的主要工具,同时也是确定增长质量的主要方法。
自二战以后,国际上生产率研究的重点从偏要素生产率转向全要素生产率,标志着现代生产率问题研究的开始。
全要素生产率是衡量经济效益的一项重要指标。
本文对生产率及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总体的描述,并分析了其研究现状、研究的重要意义,最后着重分析了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及对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研究展望。
【关键字】全要素,生产率,概述,现状,影响因素一、全要素生产率的概述1. 生产率的定义生产率用来衡量单位生产要素的投入能够产出的实物产品或者服务的数量,反映的是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效利用程度。
国家或地区宏观层面上的生产率等于某一时间段内,生产过程中投入的各种资源要素(例如人力、资本等)与国民经济总产出的比值。
相应的,中观层面上产业的生产率等于一定时间段内,产业各种投入要素(例如劳动力、资本、原材料、能源等)与总产出的比值。
生产率是当代经济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Paul Krugman 指出,“生产率不是一切,但从长期来看,它几乎就是一切。
生产率能够考察给定时间段内,各种生产要素的配置情况、生产管理水平、员工的劳动积极性、制度与社会因素对生产活动的影响程度,是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作用的综合反映。
2. 生产率的分类根据生产要素投入范围和数量的不同,生产率的测算可以分为单要素生产率测算和多要素生产率测算。
单要素生产率又称偏要素生产率或部分要素生产率(Partial Factor Productivity),它研究的是产出与单一投入要素之间的效率关系,例如劳动力生产率、资本生产率等。
多要素生产率衡量的是产出与一组投入要素之间的效率关系,例如总生产率(Total Productivity)和全要素生产率。
3. 全要素生产率的分析关于全要素生产率定义的研究,不同学者主要形成了三种意见,其分歧集中在对“全要素”的理解上。
FDI、进出口贸易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基于省市数据的空间计量分析
这方 面的研究 以宏 观层 面为 主, 方希 桦等[ 5 借 鉴
C H 模 型证 实 了 G7国家 的研 发 投 入 通 过 进 口贸 易
率高 , 而购买技术设备 的成本则要低得多。因此 , 引
进 技术 成 为省 时且 见 效快 的方 法 。 目前 我 国引进 技
术 主要 通 过两 个途 径 实现 , 一是 进 出 口贸易 , 二是 通
效应 以及帮 助企业员工 培训所带来 的间接技术进 步 。 从 实证 研究 的视 角看 , C o e等 [ 4 ] 最 早 证 实 了进 出 口贸 易技 术溢 出 的存 在 , 他们 的实 证 结 果 表 明进 出 口贸易对 全要 素生 产率 有显 著 的正影 响 。我 国对
全要素生产率的有效途径 的技术进步从哪里来 呢? 种 观 点是 通 过 引 进 , 如 林 毅夫 等 l _ 1 ] 认 为通 过 进 出
国 内的创新 者加 快创 新 速度 以生产 技术 含 量 高 的产
品; 二是通过 出 口的方式 与 国际 接触 , 企 业 可 以获得
新 的生产技 术 、 新 的产 品设 计 等 。类 似地 , F D I 对全
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也体现在两个方面 : 一是技术水平 和生产效率较高的外资企业本身带来 的直接 的技术 进步效应 ; 二是 F D I 流入产生的所谓竞争效应和模仿
Vo 1 . 3 2,N o . 1。Fe b .2 0 1 4
文章 编号 :1 6 7 3 — 3 8 5 1( 2 0 1 4 ) 0 2 — 0 0 2 9 — 0 7
F D I 、 进 出 口贸 易对 全 要 素 生产 率 的影 响
— —
基 于省 市数 据 的 空 间计 量分 析
中国服务贸易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实证关系研究
时期其 中一 项 可 能起 主 导 作 用 ,其 他 内 容 则 只起
辅 助作用 。
T P 的测 算 中 ,我 们假定 生产 函数 中只有 资 本 与 F)
劳动两 种投 人 ,因 而无 法 由他 们 份 额 的增 加 而 引 起 的增 长部 分 被 认 为 是 全 要 素 生 产 率 的贡 献 。于 是 ,我们 可以用 C—D函数 进行估 算 。
关 系。为 了后 文 论 述 方 便 ,我 们 简 称 全 要 素 生 产
率为 A,与上 节所 用字母 一致 。 国内外 经济学 界普 遍 认为 ,A所 包含 的 内容 比较 复杂 而且较 多 ,其 中
技 术进 步 是 重 要 一 项 ,随 着 理 论 与 实 践 的 深 入 ,
溢效应 ,并可 实 现 跨 部 门传 递 ,服 务 贸 易 的进 出
济 的有 力 支 持 ,而 国 内 经 济 也 会 得 到 服务 贸 易 的
一
、
引 言
推 动 。我们 将 这 一 推 论 套 于 中 国 情 况 ,结 果 也 是 成 立 的 。 中 国 国 内 服 务 经 济 不 发 达 ,2 0 0 4年 才
4 . % ,与 此 同时 ,作 为一 个货 物 贸易 大 国 ,2 0 05 07
= K A, () 1
服务 贸易 伴 随着 世 界 经 济 的 服 务 化 趋 势 而 逐 渐成 为各 国政 府 及 理 论 界 关 注 的 前 沿 热 点 。 据 联
合 国官方数 据 显 示 ,早 在 2 0 0 6年 美 国 的经 济 服 务
年 服务 贸 易 进 出 口分 列 第 五 和 第 七 位 ,且 自九 十
当前国际形势下我国面临的经济、外经贸形势和对策建议
当前国际形势下我国面临的经济、外经贸形势和对策建议当前国际形势下我国面临的经济、外经贸形势和对策建议一、国际经济形势分析当前国际形势下,全球经济增长仍然疲弱,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思潮抬头,贸易争端频发,全球化进程受到冲击。
同时,新兴经济体的快速崛起对我国传统产业和外贸市场构成了巨大压力。
在这样的形势下,我国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困难。
首先,全球经济增长乏力导致需求萎缩,对我国的对外贸易带来不利影响。
国际经济合作与贸易的低迷使我国出口受阻,既有传统产业的外销遇到困难,也有新兴产业的出口面临竞争压力。
其次,保护主义的盛行使得我国企业在跨国市场遭遇的贸易壁垒增多。
外商投资环境也面临严峻考验,国外对中国产品的反倾销调查以及市场准入壁垒等问题,都加大了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的风险。
另外,金融风险的传染效应使得全球金融市场增加了不确定性。
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与不稳定性对我国资本市场、金融机构以及人民币的稳定带来了新的挑战。
面对这些挑战和困难,我国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对策和建议,以更好地应对国际形势的变化。
二、应对外经贸挑战的对策建议1. 拓宽全球贸易合作面对保护主义的挑战,我国应积极主动地推动全球贸易合作,积极参与和推动多边贸易谈判,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自贸区谈判,促进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
同时,我国还应进一步加强与发展中和新兴市场国家的合作,开拓新的贸易渠道和市场,降低对传统贸易伙伴的依赖度。
2. 提升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为了应对全球市场对高质量产品的需求,我国企业应加强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通过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核心技术的储备和应用,实现产品差异化竞争,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
3. 培育新兴产业和拓展服务贸易在新兴产业方面,我国应加大对新兴产业的培育和支持力度,积极引导和推动资源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转移,培育潜力颇大的高新技术产业,提升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此外,我国还应加快发展服务贸易,提供高质量、有竞争力的服务,拓展服务贸易的市场份额。
全要素生产率对出口贸易影响的实证研究——以中国制造业为例
上升 以及 世 界制 造 强 国的技 术优 势 压力 .使得 发 展制 造 Rigby嘲等 以及 国 内学 者 张杰 等 [61,易靖 韬 等 【7I,钱 学 锋 等 [81
业 的传 统 比较 优 势逐 渐 消失 在 欧美再 工 业化 .制 造业 回 实 证 研 究 均 表 明 出 口企 业 自我 选 择 效 应 在 各 国 的适 用
经 济 发展 的必 然 趋势 在 理论 层 面上 .无论 是 传统 的 贸易 据 的选择 标 准不 一 .很多 国 内学 者对 出 口和生 产 率 的关
理 论 还是 新 贸易 理论 都 忽视 了企 业 或厂 商 这一 贸 易 的真 系进 行 实证 检验 .出 口企 业 拥有 高 于 非 出 口企业 的生产
型 ,探讨 制造 业 出 口的“自选择 ”效 应 .并 在模 型 中加 入研
全要 素 生产 率 (TFP):利 用上 文计 算 的 Malmquist生
发 投入 、汇 率等 控制 变量 作为 企业 生 产率 的影 响 因 素 。以 产率 指数 来衡 量制 造业 行业 的全要 素生 产率 。
检验 异 质性 企业 贸 易理论 对 中 国制造 业 企业 数据 的适 用
性 为 切人 点 .系统 地考 察生 产率 的异质 性 对 于企 业 出 EI 国出 口企业 经营 加工 贸 易 的居 多 .出 口企 业 的劳 动 力 比
决 策 的影 响
非 出 13企 业 密集 .反 而不 注重 技 术创 新 .进 而表 现 出生产
收 稿 El期 :2017—11—04 作 者 简介 :李丽 丽 南开 大 学经 济 学院 国际经 济研 究所 ,中 国特 色社 会 主 义 经济 建设 协 同创 新 中心博 士 生 ,研 究方
全要素生产率对我国出口贸易影响分析——基于行业数据的实证分析
U 一 J e p~) [( c t, ( ] t -( s gt ( C t d t u ) ) )
J t=
(. ) 41
其 约束条件为 :
E( C+ P P C ) y ≤
零 售物价总指数代 替 , 1 K 一 为上一年 的资本存量 ,9 5年 的 18
初 始 资 本 采 用 K( ) ( ) ( + o 计 算 ,( ) 1 8 1 =I 1/ g ) I 1 为 9 5年 的 固定 资 产 投 资 总 额 , g为 1 8 ~ 10 9 5 9 0年 5年 间 的 固 定 资 产 投 资 平均 增 长 率 。 以上 所 使 用 数 据 均 来 自各 年 《 国 统 计 年 鉴 》 中宏 网 中 及 数 据 库 。本 文 采 用 O S方 法 对 各 参 数 进 行 估 计 , 归 结 果 L 回
式 中 , 示 全 国 在第 t 时 的 总 产 量 , K Y 表 期 L 和 分 别
表 示 劳 动 力 和 资 本 的 投 入 量 , 该 生 产 函 数 两 边 同 时 取 对 对 数得到如下 方程 :
I GDPt I A a n t 1 n + £ n = n + l L + 3 Kt t 1 (.) 3 2
证分 析更为准确 。
图 1 我 国 出 口贸 易 情 况
2 全 要 素 生 产 率 的 测 算
本文采用“ 罗余值 法” 全要 素 生产 率 进行 测算 , 索 对 首
据海关总署 统计 数据 显示 , 国 自 20 我 0 1年 加 入 wT0
后 出 口贸 易 总 额 从 2 0 0 2年 的 2 9 7 9亿 元 持 续 上 升 到 先 我 们 建 立 一 个 具 有 规 模 报 酬 约 束 的 两 要 素 投 入 的 C—D 64 .
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测度
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测度作者:肖宏伟来源:《财经界·中旬刊》2017年第10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信息化与国际化的加快推进,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1978-2015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高达9.65%。
2010年起,经济总量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位,并进入了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
我国经济增长充分发挥了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体现出投资拉动型和出口导向型特征。
经过多年快速发展,我国入世、人口等红利空间缩小,传统竞争优势减弱,技术、制度等因素尚未发挥足够的支撑作用,资源环境约束强化,当前我国经济面临一些新情况新问题,经济发展面临速度换挡节点、结构调整节点、动力转换节点。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把握发展新特征,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我国“十三五”时期经济年均增长保持在6.5%以上,如何科学测算生产要素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对于研判“十三五”及中长期全要素生产率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趋势,并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扩大要素有效供给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充分发挥制度变革、结构优化和要素升级“三大发动机”对新常态下经济增长提质增效的决定性作用,顺利实现经济增长动力从主要依靠“三驾马车”向主要依靠“三大发动机”转型,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生产要素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持续30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期,1978-2015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65%,从2010年起,经济总量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位。
从生产要素投入贡献的角度分析,1978至2015年,我国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实际年均增长11.5%,实际资本存量年均增长11.7%;就业人数从46299万(调整后劳动力数据)增加到77451万人,年均增长1.4%,表现出生产要素投入快速增长特征。
《贸易开放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贸易开放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一、引言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贸易开放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对于提升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和水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贸易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扩大,环境保护问题日益凸显。
如何实现贸易开放与环境保护的协同发展,提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已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探讨贸易开放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提出相关建议。
二、贸易开放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1. 正面影响(1)技术进步与效率提升:贸易开放通过引入国际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了国内产业的技术升级和效率提升。
这有助于减少资源消耗,降低环境污染,从而提高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2)市场需求与产业优化:贸易开放扩大了国内外市场需求,为绿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这有助于引导产业向绿色、低碳、环保的方向发展,进一步提高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2. 负面影响(1)资源过度消耗:在贸易开放过程中,部分产业可能因追求短期经济效益而过度消耗资源,导致环境压力增大。
(2)环境污染:部分出口产品可能存在高污染、高排放的问题,对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
三、提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途径1. 加强政策引导:政府应制定绿色发展政策,引导产业向绿色、低碳、环保的方向发展。
同时,应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环境问题。
2. 推动技术创新: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引进和吸收国际先进技术,推动产业技术升级。
同时,应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绿色技术创新提供智力支持。
3. 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发展绿色产业,推动产业结构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4. 加强环境监管:建立健全环境监管体系,加大对环境污染行为的处罚力度,提高企业环保意识。
同时,应推广绿色生产方式,鼓励企业采用环保材料和工艺。
5. 培养绿色消费观念:通过宣传教育、政策引导等手段,培养公众的绿色消费观念,促进绿色产品的消费需求。
四、案例分析以某省为例,该省在贸易开放过程中,积极推动绿色发展。
中国区域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 区域全要 素生产率 的影响 因素分析
刘 霞 ,蔡风景 ,胡玉琴 2
( 1 .温州大学数学与信 息科学学院,浙 江温 州 35 3 ;2 20 5 .浙江财 经学 院
数 学与统 计学 院 ,浙江杭 州
摘
30 0) 10 0
要 : 于状 态空间模型 的卡 尔曼滤波算法 , 基 运用 E iw . v s 0软件测算 出 17 e 6 99—20 0 4年我 国各省域
本 的产 出弹性 一并 估计 出来 , 同时可得 到劳 动 的产 出弹 性 .
2 面板 数据模 型
由于 我 国较 晚才 开始 引进 F I D ,部分省 市 早期数据 缺 失 ,因而在综 合考 虑后选 取全 国 2 省 6 市 18 9 7—2 0 0 4年 的数据 作为 实证检 验 的样本 ,其 中西藏 、青海 、海 南 、宁夏 、重庆 由于 数据 缺 失较 多 ,不 计入样 本 . 21数据 的选 取 与说 明 . ( )进 口 (mp r) 以各 省 的进 口贸易 总额 占 G 1 I ot: DP的比重表 示 .
( o et r nS lw)提 出 ,是衡量 单位 总投 入的 总产量 的生产 率指标 ,即总产 量与全 部要 素 R b rMet oo o
素生产 率 (oa F c rPo ut i )又 称 为 “ 洛余值 ”,最早 是 由美 国经济 学家 罗伯特 ・ T tl at rd cvt o i y 索 索洛 投入 量之 比.全 要素 生产率 的来 源主要 包括 技术进 步 、组织创 新 、专 业化和 生产 创新 等 .产 出增 长率超 出要素投 入增 长率 的部 分为全 要素 生产 率 ( F )增长 率 .近 年来 以 R met、L cs1 TP o r ¨ ua[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要素生产率对我国出口贸易影响分析利用1985-2009年全国水平的时间序列数据,在测算了全要素生产率的基础上通过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的方法实证分析了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对食品加工业及机械设备制造业出口贸易的影响。
研究发现,全要素生产率对食品加工业的出口贸易没有产生正向的促进作用,而对机械设备制造业的出口贸易产生了正向促进作用;同时,主要出口对象国家国民收入均促进了两个行业的出口贸易,而有效汇率对两个行业的出口有抑制作用。
标签:全要素生产率;出口贸易;有效汇率1 引言对外贸易在一国经济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出口导向也成为一些国家为促进经济发展而实施的战略政策。
我国自改革开放初期就根据外汇资金短缺的实际国情开始实施出口导向型战略,使我国对外贸易迅速发展,至今已成为全球第二大出口国,出口扩大的同时也有效的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腾飞发展。
但是近几年来,受全球性金融危机、人民币升值压力等诸多因素影响,我国在出口总量上虽然仍保持着增长的趋势,但增长率却在逐年下降。
据海关总署统计数据显示,我国自2001年加入WTO后出口贸易总额从2002年的26947.9亿元持续上升到2008年的100394.9亿元,增长了近5倍,2009年略有下降;但增长率仅持续上升了两年,从2003年开始连续下降,由34.66%下降到2008年的7.43%,且下降幅度持续增大,并在2009年出现了首次负增长。
可以看出,我国出口贸易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因此研究出口贸易的影响因素从而有效的促进我国出口是十分重要的。
近几年来,在涉及到全要素生产率与出口关系的文章中,大部分都集中在研究出口贸易是如何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一些文章否定了两者之间的促进作用,如关兵(2009)通过各省际数据以出口增长与生产率关系为基础,沿着新贸易理论和内生增长理论的发展脉络,采用完全修正最小二乘估计法综合分析出口—生产率的动态效应,结果表明我国出口增长对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没有产生积极的影响。
同时,一些文章也肯定了两者间的促进作用,如倪海清等(2005)通过协整分析及Granger因果分析发现中国的出口贸易实际上通过促进技术进步和制度变迁两方面带动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上述所有文章都是基于出口学习(Learning by exports)效应角度的研究,但从出口选择(exports-selection)效用角度研究全要素生产率对出口贸易影响的文章较少,且大部分都是对技术进步这个单一因素的分析。
但是只从技术进步这个单一因素研究其对一国出口贸易的影响似乎显得不够全面,因此本文引入全要素生产率作为解释变量,它既包含了技术进步的因素,同时也包括了组织创新、生产创新、专业化等一些不易量化的因素,研究其对出口贸易的影响将更具有说服力。
同时,前文提到的所有文章中的出口贸易都是基于全国角度的数据,考虑到全要素生产率可能会对不同行业部门产生不同的影响,本文拟选取食品加工业及机械设备制造业的出口贸易数据为研究对象,使实证分析更为准确。
2 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本文采用“索罗余值法”对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首先我们建立一个具有规模报酬约束的两要素投入的C-D生产函数:式中,Y t表示全国在第t期时的总产量,L t和K t分别表示劳动力和资本的投入量,对该生产函数两边同时取对数得到如下方程:式中,εt表示随机误差项,一般的,考虑该生产函数为规模报酬不变的,既α+β=1。
由全要素生产率的定义可知,InTFP t=lnA t+εt。
因此,全要素生产率的计算式为:以全国为决策单位建立时间序列数据,样本区间设定为1985~2009年。
为消除价格因素的影响,方程中全国经济增长总量GDP t都以1985的平减指数为基期进行平减;L t取全国年末从业人员人数;K t的计算采用复旦大学教授张军(2004)的永续盘存法,公式为:式中,σ表示固定资本折旧率,这里使用张军计算出的9.6%来代替;I t表示全国各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经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平减到以1985年为基期的数额,由于该指数1990年前的数据缺失,故1990年前的数据以商品零售物价总指数代替,K t-1为上一年的资本存量,1985年的初始资本采用K(1)=I(1)/(g+σ)计算,I(1)为1985年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g为1985~1900年5年间的固定资产投资平均增长率。
以上所使用数据均来自各年《中国统计年鉴》及中宏网数据库。
本文采用OLS方法对各参数进行估计,回归结果如下:对参数α和β的估计结果分别为0.5992和0.2973,括号内表示各自的标准误,R2值为0.8728,可以看出模型的拟合优度较高,估计整体效果不错。
我们将估计出的参数带入上文全要素生产率的推导公式对其进行计算,得出全国各年数据分布如下:可以看出,我国全要素生产率走势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1985-1995年为上升阶段,这主要得利于我国正确的实行了改革开放的政策,积极引入外资,学习国外先进技术,使得此阶段经济飞速发展,但全要素生产率在到达最高峰后,从1995年开始逐年下降,2009年已下降到同1985年相近的水平,同时结合现阶段我国经济快速增长、投资活跃的现象来看,可以得出我国此轮的经济增长并不是依靠技术进步和改善技术与投资效率来实现的,而是由高人力、高资本投入来驱动的,这与我国目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相符。
下面将使用测算出的结果对食品加工业及机械设备制造业的出口贸易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3 TFP对我国出口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3.1 跨期函数的建立及数据说明为了研究出口贸易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本文假设一国的进口品与该国本土产品具有不完全替代性,既进出口贸易并存,同时考虑到一国的出口实际上就是它的出口对象从该国的进口量,所以可以从其他国家需求的角度考虑一国的出口贸易,因此这里我们使用国外居民对我国出口产品的消费作为我国的出口。
下面本文根据拉姆齐模型建立跨期函数。
中国出口对象国家的每个家庭单位的跨期效用函数为:由于C(t)为中国出口对像的消费,也即等价于中国的出口,所以中国的出口函数可表示为:这里不考虑价格指数的影响,所以把P和P*去掉;出口数据使用食品加工业及机械设备制造业的出口贸易总额来代替,分别用lnX1、lnX2表示,数据来自中宏网;关于函数中的Y*,根据中国海关总署网站显示,我国出口对象主要集中在美国、日本、德国、韩国、荷兰、印度、英国、意大利、台湾和俄罗斯这10个国家或地区,但考虑到1991年苏联解体使刚成立的俄罗斯联邦经济发展不稳定,所以本文去除俄罗斯,使用前9个国家或地区来确定函数中国外GDP的总量;汇率使用IFS(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tatistics)中公布的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年平均值来代替,该数值上升表示本币升值,下降则表示本币贬值,用RE表示;g(t)使用前文测算出的全国全要素生产率来代替,用TFP表示。
为了消除异方差的影响,这里取每项变量的对数形势,lnX、lnY*、lnRE、lnTFP。
3.2 实证分析(1)单位根检验。
为了排除伪回归,首先必须对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其检验的方法很多,本文采用扩展的Dickey - Fuller 检验,即ADF检验。
检验结果如下:表中(C,Y,K)分别表示检验方程中是否具有常数项,时间趋势项及滞后期数,通过检验结果可以得出上述四个变量在5%的显著水平上都是非平稳的,其一阶差分都是平稳的,所以都是I(1)阶序列。
(2)协整检验。
本文采用基于向量自回归模型(V AR)的Johansen协整检验。
我们选择样本数据具有明显趋势项及截距项,检验结果如下:(3)计量模型解释。
从协整方程系数可以看出,在食品加工行业中,有效汇率每升值1%,其出口贸易会降低0.91%,主要出口对象国家国民收入每提高1%,其出口贸易会增长1.51%,同时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对其出口贸易并没有产生正向促进作用,这说明以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食品加工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并不能带动其出口的增长;机械设备制造行业中,有效汇率每升值1%,其出口贸易会降低0.11%,主要出口对象国家国民收入每提高1%,其出口贸易会增长1.31%,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对其出口贸易产生了正向促进作用。
通过两个行业的对比我们发现,有效汇率和主要出口对象国家国民收入对这两个行业的出口贸易影响效果是相同的,而全要素生产率对两个行业的出口贸易影响效果相反。
本文认为这主要是由行业性质决定的,食品加工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该行业在生产过程中会投入大量劳动力,而代表技术进步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对该行业的出口影响不会十分显著,该种生产方式也是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中的主要方式;而机械设备制造业是一种技术密集型行业,技术投入比的变化对产量影响较大,但从方程系数我们也注意到,在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对该行业的出口促进率仅为0.38%,这一点也反映出我国技术密集型行业的生产方式仍然是以传统的中间加工环节为主,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较少,这就导致该产业链的研发与海外销售环节被国外厂商所垄断,生产的产品附加值较低。
以上就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我国出口贸易总量在逐年增加,而增速却在逐年下降。
一方面我国仍然沿袭着高人力,高资本投入的传统粗放型生产方式,该方式在短期内虽然可以使产量大幅上升并解决部分就业问题,但随着劳动力成本的提高以及来自其他新兴国家的竞争,其优势将逐渐丧失;另一方面,技术密集型行业中技术进步的贡献率不高,生产过多的受国外技术垄断限制。
4 政策建议我们通过前文的分析发现影响出口的几个主要因素有全要素生产率,实际有效汇率和国外居民收入,因此可以就这几个方面提出建设性意见。
4.1 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告别“工厂思维”我国自“九五”计划起就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若干建议,经过这十五年的发展,效果显著,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从1995年的32.9%持续上升到2010年的43%,但也应该注意到,这与发达国家70%左右的比重还差很远。
目前我国出口仍以低附加值的加工产品为主,而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方面也多以产业链中的组装环节为主,因此中国也被冠以“世界工厂”的称号。
如何告别这种固有思维,是企业需要考虑的问题,要把今后几年的发展重点放在如何通过加大科研投入,大力发展人力资本等方面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尤其在出口方面,其产品的附加值高了,出口量也会相应的扩大。
4.2 政府制定合理有效的汇率政策一国汇率对出口贸易的影响应从马歇尔-勒纳条件考虑,但就前面的实证分析发现,我国实际有效汇率的提升确实会抑制出口贸易。
目前,人民币正处在一个逐步升值的过程中,这也成为我国出口贸易增速下降的一个原因,所以政府应积极制定合理有效的汇率政策,防止人民币汇率出现大幅波动,而是使其处在一个可控范围内平稳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