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笔记(1)
大一政治经济学笔记
大一政治经济学笔记第一章:经济学概述1.1 经济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如何生产、分配和消费稀缺资源的一门学科。
其研究对象包括经济活动、价值观念、经济制度等。
1.2 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人们面临选择:由于资源的有限性,人们需要在不同的选择之间做出决策。
•成本与效益的权衡:人们在做出决策时,需要权衡其所付出的成本与所获得的效益。
•刺激与反应:人们对经济激励做出反应,激励可以是经济奖励或经济惩罚。
1.3 经济学的主要分支•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体经济运行的规律,包括国民经济总体规模、经济增长、通货膨胀等。
•微观经济学:研究个体经济单位的决策行为,包括个人、家庭、企业等。
1.4 经济学的应用和意义•指导经济政策:经济学研究结果可以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决策依据,制定合理的经济政策。
•分析经济现象:经济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和分析各种经济现象,如通货膨胀、失业等。
第二章:供求关系与市场2.1 供求关系的基本概念供求关系是指在市场上,商品的供给量与需求量之间的关系。
供给量与需求量的变化会导致市场价格的波动。
2.2 市场与市场机制市场是买卖商品和服务的场所,市场机制是指通过供求关系和价格的自由竞争来调节市场。
2.3 市场均衡与调节机制市场均衡是指供给量和需求量达到平衡状态的情况。
市场调节机制通过价格的变化来实现市场均衡。
2.4 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无法有效地调节供求关系,需要政府干预解决市场失灵的问题。
3.1 国民生产总值(GDP)国民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总价值,可以用来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
3.2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通货膨胀是指价格持续上涨导致货币实际购买力下降,通货紧缩则是指价格持续下降导致货币实际购买力上升。
3.3 失业与就业失业是指劳动力中有能力和愿意工作的人没有工作机会,就业则是指劳动力中有能力和愿意工作的人有工作机会。
3.4 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总值的增加,经济周期则是指经济活动在一定时期内的波动。
政治经济学笔记整理
第一章导论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和发展(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于19世纪中叶,有其历史的必然性。
1.社会条件19世纪中叶,随着机器大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日益尖锐,暴露了社会发展的物质根源、经济根源。
2.阶级条件19世纪上半叶,无产阶级已经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社会活动的舞台,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3.理论来源19世纪英、法古典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二)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的两个伟大发现一是唯物史观的创立。
二是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
剩余价值理论提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必然规律,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
它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内容。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宁根据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点,提出了帝国主义论,进而推导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可以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结论。
20世纪中叶,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提出了新民主主义论,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飞跃。
20世纪后半叶,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时代的特点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实践,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飞跃。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一)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础1.什么是物质资料生产? 物质资料生产是指人们借助于劳动资料,使劳动对象发生预定的变化,以满足生产和生活需要的活动。
2.为什么说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①人类社会要想存在和发展,必须要有衣、食、住、行等生活资料,而生活资料只有通过物质资料生产才能获取。
②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从事其他社会活动的前提条件。
只有劳动生产率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人类从事政治、文化、科学、教育等活动才有可能。
概述政治经济学的读书笔记
概述政治经济学的读书笔记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一定历史阶段上的社会生产,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有共同的客观研究对象。
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政治经济学的,希望您喜欢!政治经济学的读书笔记篇一起先想着要了解这场经融危机的根源,于是觉得应该重新复习政治经济学,选来选去,我们自己国人专家写的我依然是看不懂,于是选中了这本法国人萨伊18XX年写的《政治经济学概论》,从12月初到2月初,足足两个月时间。
全书以很多鲜活的例子来说明财富的产生、分配、消费,整本书以价值生产为中心点,贯穿各个章节。
这也是我们专家与外国专家的不同之处,要是国内专家写的,就肯定非常之枯燥!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这个版本翻译得不是很好,对句子的把握几乎都是以英文的原意没有考虑中国人的阅读习惯来翻译,所以读起来部份语句的理解需要举一反三。
到现在为止,我也认为还有必要再读一次。
萨依认为,资本、土地、劳动是生产价值的三大必须要素,任何价值的生产,必须是通过根源在人为借助资本及自然资源(土地)来完成;所有非生产性的消费都产生不了价值,我们称之为浪费,作为个人来讲,没有生产价值的消费都是浪费,浪费不仅仅对个人有害,对整个国家财富也是有害的,虽然就像在一棵大树上摘下一枝树枝。
国家的财富是由人民生产的,只有人民勤劳节俭,才能有更多的资本用来创造价值,而所有的奢侈性消费,都是无法生产出实用价值的,所以有些负责任的政府在这方面征收重税。
税收是取走人民所生产出的价值,当然这些价值是以货币的形式体现出来,这价值养活了收税的和其他公务员以及军队、司法部门等,所以以前当有人骂政府公务员说你对不起人民,而公务员则说以自己的劳动来换薪水,不是拿人民的钱,那就是大大的笑话,这个例子来自我们咸丰县政府的某公务员。
当然,如果公务员为人民创造出价值,用他们的价值换取人民生产的价值,这个是适当的,也是可行的,也是必须的!税收是回不到社会的,军队保卫国家人民、公务员为人民生产价值而服务、司法部门为保证社会公正性,这些都可以以人民生产的部份价值作为回报。
政治经济学笔记(绝对经典 亲自整理)
政治经济学参考书〔理论经济学各专业〕:1.?政治经济学?逄锦聚洪银兴高等教育出版社2.?政治经济学热点与难点争喊?逄锦聚高等教育出版社应用经济学各专业能够不瞧上面两本书注重:原理及其表达方法〔文字组织〕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导论理解三个全然咨询题:1.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学的关系〔都属于理论经济学〕。
2.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要紧任务。
3.怎么样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现实意义。
第一章商品与货币知识要点:1.商品的二因素以及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2.价值形式的开展与货币的起源;货币的实质和职能;货币流通规律。
3.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的作用〔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中“市场机制〞一章来理解〕。
重点:1.商品价值的质的规定性和量的规定性。
2.什么原因讲劳动的二重性学讲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提示:〔1〕劳动的二重性学讲解释了商品的二重性,从而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科学根底。
〔2〕从劳动二重性动身,马克思论证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价值增值过程,揭示了剩余价值是由剩余劳动创造的,从而为剩余价值理论提供了科学依据。
〔3〕在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的根底上,马克思区分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进而提出了资本的有机构成学讲。
〔4〕在前面三点的根底上,马克思提出了资本积存理论,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以及剩余价值分配理论,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以及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
3.从开展的角度对制造价值的劳动的新熟悉。
4.价值规律与市场机制的关系?价值规律在资源配置中起什么作用?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中“市场机制〞一章来理解,也能够结合西方经济学中关于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作用来理解。
提示:〔1〕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中的全然规律,市场机制是这一规律的作用形式。
〔2〕价值规律揭示了商品价值的决定、实现与社会必要劳动时刻之间的内在关系;而市场机制只是是表现这种关系的外在形式。
考虑题:1.劳动价值论有何现实意义?提示:劳动价值论的全然动身点:资源如何配置和财宝如何分配。
吴树青《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笔记(第1章--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
吴树青《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第一篇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第1章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复习笔记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商品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1.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与价值(1)使用价值的概念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属性。
由于不同的物品的物理的、化学的、几何学的等等属性不同,因而使用价值也各不相同。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范畴。
政治经济学中之所以要涉及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因为作为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指对它们的非所有者是使用价值,即社会使用价值,而且它是交换价值的承担者,从而是交换手段。
(2)交换价值的含义交换价值是指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比例。
(3)价值的概念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两种商品之所以在量上可以互相比较,是由于它们之间存在着共同的质的东西,这种共同的质的东西就是价值,这是决定两种商品互相交换的比例的基础。
(4)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和内容,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5)商品的概念商品是指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一物之为商品,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它必须是劳动产品,不是劳动产品的物品,如原始森林,不是商品;二是它必须是为交换而生产的,不用于交换的产品,如农民为自己消费而生产的粮食,不是商品。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体,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6)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①其统一性表现在: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a.价值必须以使用价值为物质承担者,无用之物不能成为商品,即使人们在其上面花费了大量的劳动,也是没有价值的;b.使用价值必须具有价值,无价值之物也不会成为商品,因为既然人们在其上面并未花费劳动,也就不存在作为商品进行交换的必要了。
政治经济学考研笔记重点知识点
政治经济学考研笔记重点知识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导论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主要任务。
⑴研究对象:物质资料的生产。
物质资料生产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生产力是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各种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
⑵研究方法:抽象法、矛盾分析法、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⑶主要任务:通过对生产关系的研究,揭示各种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经济规律。
2.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现实意义。
⑴认识和掌握经济规律,按经济规律办事。
⑵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
⑶正确认识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⑷能用经济观点和经济分析方法来观察和处理问题。
⑸对学好其他经济学科也有重要意义。
第一章商品与货币1.商品的二因素二因素:使用价值是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有用性。
由商品的物理化学等自然属性决定。
特征有a 必须对别人有用,是社会的使用价值b 必须是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c 必须通过交换让渡给别人,才能进入消费的使用价值,从而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数量关系或比例。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或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相互依存:a 没有使用价值就没有价值b 未经人类劳动创造的物品,有使用价值,没价值,不是商品c 不是为了交换的劳动产品有使用价值没价值,不是商品。
相互对立,相互排斥:a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商品生产者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b 使用价值和价值只能实现一种属性,不能两者兼得c 两者的矛盾通过交换才能解决。
2.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具体劳动是劳动的自然属性,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
抽象劳动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劳动的社会属性,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蒋学模《政治经济学》——概念
政治经济学笔记——概念部分第一章 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方法1.劳动就是劳动力的支出。
2.劳动对象就是人把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东西。
3.劳动资料是使人的劳动和劳动对象联系起来的媒介物。
4.生产过程就是人通过自己的有目的的活动,借助于劳动资料,使劳动对象发生预定的变化的过程。
5.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则表现为生产资料。
6.生产力标志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
7.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相互结成的这种社会关系,就叫做生产关系。
8.当人们把生产关系具体化到从生产到消费的经济体制的时候,生产关系又被称为经济制度。
9.生产力是社会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10.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11.经济制度的总和又称为经济基础,相应的政治、法律与意识形态又称为上层建筑。
12.政治经济学是研究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生产关系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13.五种基本类型的经济制度——原始公社、奴隶制经济、封建制生产关系、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14.五种基本类型的生产关系,是经济运动的客观规律。
15.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第二章 商品经济16.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17.物的有用性就是物的使用价值。
18.价值就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
19.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则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20.创造使用价值的劳动,具有各种特殊的具体形态,叫做具体劳动。
21.撇开其具体特点的劳动,叫做抽象劳动。
22.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的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23.简单劳动是不必经过特别训练的劳动。
复杂劳动则是需要经过专门训练的劳动。
复杂劳动是加倍的简单劳动。
24.商品的价值量是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例的。
25.货币是稳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一种特殊商品。
程恩富《政治经济学》笔记与课后习题详解(政治经济学导论)
第1章政治经济学导论1.1 复习笔记马克思主义包括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一、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物质资料的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出发点。
1.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1)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①人类要能够生存和发展,必须有衣、食、住等生活资料。
这些生活资料只能靠人们自己的生产活动来创造。
②一个社会如果离开了生产活动,也就失去了基本生活保障,人们便无法生存,更谈不上从事政治、教育、科学、文化、艺术等其他社会活动。
(2)生产力①生产力的概念生产力是指人们运用生产资料,创造社会财富的能力。
生产力是推动社会生产发展的决定因素。
②生产力的构成a.劳动对象劳动对象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直接加工改造的对象。
劳动对象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没有经过人类劳动加工过的自然物质。
另一类是经过人类劳动加工过的物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渐发现了自然物质的许多新的有用属性,从而扩大了劳动对象的范围和种类。
b.劳动资料劳动资料也称为劳动手段,是指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和物质条件。
劳动资料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
生产工具的发展状况,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物质标志。
c.劳动者劳动者是生产力构成要素中最重要的决定性的因素。
因为任何先进的生产工具都需要劳动者来制造和使用。
如果没有劳动者来操作,任何先进的工具都将变成一堆废物。
(3)生产资料生产资料是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总称。
(4)生产关系的概念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各种经济关系。
生产关系是人们最基本的社会关系。
生产关系包括三个方面: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和交换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
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它决定着生产关系中的其他方面。
(5)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概念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
《政治经济学》笔记
2.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包含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要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
(1)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是指物品和服务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物品和服务的有用性。商品的使用价值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就使用价值本身来说,它的用途、性质等并不属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范围。
④商品经济具有开放性。商品经济以社会分工为基础,强调生产过程中的分工与协作,商品生产者之问的经济联系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而日益紧密,其范围也不断扩大。
(4)商品经济的发展阶段
商品经济的发展经历了简单商品经济(又称小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
①简单商品经济是商品经济的初始形式,它是农业经济时代的商品经济,是以生产资料的个体私有制和个体劳动为基础、以手工业劳动为技术特征的。
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点:
①商品的使用价值必须是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
②商品的使用价值不是针对生产者自己有用,而是针对他人、针对社会有用的。
③商品作为使用价值,必须通过交换让渡给他人才能进入消费,因此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2)交换价值和价值
①商品的交换价值是商品能够通过买卖同其他商品相交换的属性。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比例关系。
(3)两者关系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在时间上、空间上都是不可分割的。具体劳动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它是劳动的自然属性,是一个永恒性范畴。而抽象劳动则是劳动的社会属性,是商品生产所特有的范畴,商品生产的历史性,决定了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的历史性。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学习笔记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学习笔记第一章
1、为什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答:①当科学技术运用于生产时,便成为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
②科学技术通过渗透到生产资料的劳动力之中,引起它们的优化,鞭策生产力的发展。
③在当代社会生产中,科学技术起主导作用,是鞭策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
2、什么是经济规律?它的客不雅性表示在什么地方?
答:①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表现着经济过程的必然趋势。
②经济规律的客不雅性主要表示在:它在必然的客不雅经济基础上产生和发生作用,并随客不雅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人们既不能消灭、拔除和改造经济规律,也不能创造和制定经济规律。
3、生产力(科学技术)是鞭策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
答:科学技术会渗透到生产资料和劳动能力之中,引起它们的优化。
①可以提高劳动者的本质和劳动技能。
②可以革新、创造新的生产工具,提高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的能力。
③可以扩大劳动对象的范围,并使劳动对象日益优化。
④可以改进和变化工艺过程,从而有利的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笔记总结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发展和理论基础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的历史背景、理论来源。
历史背景:19世纪中叶, 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日益暴露,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成为居于主导地位的社会矛盾。
a.为资本主义辩护的庸俗经济学逐渐取代古典政治经济学而居于统治地位;b.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迫切需要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体系的诞生。
理论来源:a.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b.空想社会主义。
2.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的两个伟大发现之一马克思在科学上的两个伟大发现:a.创立了唯物史观;b.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
3.列宁、毛泽东、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的重大贡献列宁: 建立垄断资本主义理论;毛泽东: 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和纲领, 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 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创立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 揭示社会经济运动的变化规律。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 把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和更替看作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2.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生产是:①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②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③成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物质资料生产过程是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的统一体。
其中:①生产对分配、交换、消费起决定作用;②分配、交换、消费又反作用于生产。
3.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 必须紧密联系生产力来考察生产关系生产关系: 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
包括:①直接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②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上人与人的关系。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笔记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第一章:导论•第二章:商品和货币•第三章:资本和剩余价值•第四章:资本循环与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第五章:剩余价值的分割•第六章: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第七章:资本主义国际经济关系•第八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第一章:导论一、政治经济学的由来与发展二、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任务四、政治经济学学习的方法五、政治经济学的性质和意义六、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与科学性一、政治经济学的由来与发展人类社会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经济活动,大约进行了200多万年,从经济实践基础上萌发一定的经济观点,到形成一些经济思想和某些经济理论,也经历了两千多年时间,而从理论上概括、阐明社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以及经济运动规律的政治经济学,则是近几百年的事情。
中国古书经济:经国济世,经邦济民。
古希腊(色诺芬)经济:家庭管理。
现代含义1、经济活动,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活动。
2、一个国家国民经济总称。
3、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或经济基础4、节约(二)政治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与发展而逐步形成的。
《政治经济学》一词最早出现于17世纪。
1615年法国重商主义代表人物蒙克莱田出版了一部《献给国王和王后的政治经济学》著作,以后《政治经济学》这一概念被广泛使用(二)政治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1、古典政治经济学古典政治经济学形成于工场手工业和产业革命时期,初创人:威廉.配第;集大成者:亚当.斯密;完成者:大卫.李嘉图。
古典政治经济学代表了新兴的资产阶级,力图从理论上说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优越于封建生产关系,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内部联系作了一定的科学分析,具有一定的科学因素,但其必然带有一定的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
(二)政治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2、庸俗政治经济学是专门为资本主义剥削制度辩护的理论体系,它产生于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主要代表人物法国的萨伊,英国的马尔萨斯。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笔记精华版一
第⼀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发展和研究对象 「学习⽬的与要求」 通过学习本章,要了解政治经济学产⽣和发展的历史,理解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在⼀定⽣产⼒状况基础上的社会⽣产关系体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以及与其相联系的经济运⾏机制,了解物质资料的⽣产、⽣产⼒和⽣产关系的相互关系,认识⼈类社会经济制度的演变是⽣产⼒和⽣产关系⽭盾运动的结果,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实现了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了解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法和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
「学习建议」 本章主要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法。
重点要掌握的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其性质。
「主要知识点」 政治经济学的产⽣和发展 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与科学性 物质资料的⽣产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 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和⼈的主观能动作⽤ ⽣产⼒和⽣产关系的相互关系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法 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意义 「本章⼩结」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于19世纪中叶。
它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继承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科学因素、收集和研究了资本主义发展历史的⼤量材料、深⼊分析资本主义的经济结构及其内在的运动规律和⽭盾的基础上产⽣的。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不断发展的经济学科,是阶级性和科学性的⾼度统⼀。
物质资料的⽣产是⼈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类从事物质资料⽣产的劳动过程,必须具备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三个基本要素。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产关系。
在物质资料⽣产过程中,⽣产⼒和⽣产关系的有机结合构成了社会⽣产⽅式。
⽣产⼒与⽣产关系的辨证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辨证关系表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必须从⽣产⼒和⽣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盾运动中来研究⽣产关系。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就是揭⽰客观经济规律。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法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法、从具体到抽象和从抽象到具体的⽅法、逻辑⽅法和历史⽅法,以及对现代科学和西⽅经济学的⼀些具体⽅法的借鉴。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详细版)
一、主要概念:1. 生产: 是指人们创造社会财富的实践活动。
2.生产力: 是指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 生产社会财富的能力。
5. 生产关系: 是指生产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6. 生产方式: 是指人们谋得社会财富的方式。
7. 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二、主要问题:1.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1)政治经济学是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统一中研究生产方式, 其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方式及其运动规律。
(2)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提示生产方式运动的规律, 即经济规律。
2. 社会生产总过程各环节之间的关系(√)(1)生产是指人们创造社会财富的实践活动。
它有狭义与广义之分, 狭义的生产是指直接生产过程;广义的生产是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的统一体。
(2)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中, 生产起决定作用, 而分配、交换、消费则反作用于生产。
具体来说: 生产的决定作用表现在: 第一, 分配、交换、消费的对象是由生产提供的, 没有生产就没有分配、交换、消费。
第二, 生产的发展状况决定分配、交换、消费的水平、结构和方式。
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表现在: 第一, 分配、交换、消费是生产的实现, 又是生产连续进行的条件, 没有分配、交换、消费, 生产既无意义也不能连续进行;第二, 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发展有重大影响, 如适应生产的要求则会推动生产的发展, 反之就会阻碍生产的发展。
3.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的两个方面。
(2)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 生产社会财富的能力。
它包括生产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和劳动力两个因素, 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3)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生产关系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生产关系包括直接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狭义的生产关系)和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上人与人的关系, 其基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
大一政治经济学概论笔记
大一政治经济学概论笔记一:经济制度一般原理(经济制度含义,功能,演变):含义:社会经济制度:概括了全部经济关系,其中最根本的是财产关系。
经济制度可分为:基本经济制度和具体经济制度。
经济体制:指具体经济制度,经济制度的具体实现形式,包括经济运行机制和经济管理制度等。
功能:既可推动生产力发展,也能阻碍生产力发展。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关于制度功能观点:承认制度对经济的重大影响和作用,同时更承认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
西方制度经济学关于制度功能观点:认为制度功能主要在于降低交易成本和构建激励机制。
忽略非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经济制度演变:马克思主义制度演进理论:1、经济制度不具有永恒性,它是发展变化的;2、经济形态的发展变化是一个历史过程;3、人在制度演变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4、改良与革命是经济制度演变的两种基本形式;5、人类历史发展过程经历社会制度演变的五个阶段。
西方新制度经济学制度变迁理论:1、制度是可变的;2、制度变迁原因在于主体追求利益最大化;3、制度非均衡和制度均衡之间的转化;4、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5、制度变迁是渐进的,不是突变的。
四: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共存与竞争(统一,对立,转化)统一性:两种经济制度的共存共处必然要发生联系和关系。
两种经济制度具有共同利益,这些共同利益要求两种性质不同的国家之间协同行动。
两种经济制度之间具有相互借鉴之处。
对立性:政治上:社会主义国家在现阶段实行的是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是无产阶级执掌政权;资本主义国家本质上是资产阶级专政,是资本家及其代理人执掌政权。
经济上:社会主义国家现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的财产制度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收入分配制度;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私有制的财产制度和按资分配为主的收入分配制度。
意识形态上:社会主义国家坚持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国家通行的是资产阶级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
转化性:两种转化趋势:资本主义具有前进到社会主义的必然性和现实性;社会主义也具有倒退到资本主义的可能性和现实性。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读书笔记(原创5篇)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读书笔记(原创5篇)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读书笔记篇1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读书笔记应由本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书写,以下仅供参考,请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撰写。
《资本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重要著作,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和规律,对于我们理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资本主义社会形态以及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了“剩余价值”的概念,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
他认为,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工人生产的不仅仅是自己的劳动产品,还包括资本家的利润。
因此,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
其次,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
他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一种不断循环往复的运动过程,即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的循环。
在这个循环中,资本家不断地投入资本,工人不断地生产剩余价值,资本家不断地获取利润。
这种循环往复的运动规律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特征。
最后,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
他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所决定的。
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而生产关系则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
因此,马克思认为,只有通过变革生产关系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才能实现人类社会的进步。
总之,《资本论》是一部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和规律的著作,对于我们理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资本主义社会形态以及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读书笔记篇2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读书笔记应由本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书写,以下仅供参考,请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撰写。
《资本论》读书笔记《资本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代表作,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行的本质和规律,为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的深刻批判和对于无产阶级的深厚同情。
政治经济学-课堂笔记
第一章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1.物质资料生产及其三要素(1)概念:物质资料生产就是劳动者按照预期的目的,运用劳动资料加工于劳动对象,改造劳动对象使它适合人们需要的过程。
(2)三要素: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资料=生产资料=Pm2.社会再生产的四环节(1)生产的目的——消费(2)社会再生产的四环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生产不断进行,周而复始,故称再生产(3)四环节之间的关系:生产决定分配、交换、消费;反之,分配、交换、消费也决定着生产(4)生产力是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运用生产工具加工劳动对象进行生产时所形成的物质力量。
包含两个因素:劳动者和生产工具。
劳动对象是其作用的对象。
3.社会生产力的两个方面(1)生产过程中,必然存在两方面的关系A.其一:人与自然的关系。
生产力: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B.其二:人与人的关系。
人们在生产和再生产中结成的相互关系,也称经济关系狭义: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广义: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中人与人的关系,“生产关系体系”(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4.经济规律(1)各种经济现象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经济规律。
(2)三种类型:a.在人类各个社会阶段中都起作用的规律b.在几个社会阶段中期作用的规律c.只在一个社会阶段中起作用的规律(3)基本经济规律:在一定社会阶段起主导作用的规律。
决定着社会生产的实质。
(4)各种经济规律由于生产关系的内在联系着,形成该社会的经济规律体系。
第二章商品与货币§1.商品1.商品的二因素(1)商品——用来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2)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商品满足人们需要的某种属性(效用、有用性)。
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属于生产力范畴。
交换价值:一种商品与另一种商品交换时量的比例关系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3)交换价值是形式,价值是内容(4)商品二因素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统一——任何商品都是两者的统一对立——两者之间存在着决裂:商品生产者无法同时占有价值和使用价值2.劳动二重性使商品有二因素(1)具体劳动:人们根据不同的目的,使用不同的生产资料,采取不同的形式,生产不同商品的过程,创造出商品的使用价值,反映人与自然关系抽象劳动:抛开各种劳动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笔记第一章:商品
一.商品1.商品的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包含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2.使用价值(概念)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由商品的自然属性(所有物品的共同属性)决定•不会随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使用价值也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3.价值(概念)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值是历史范畴,具有社会属性,是商品的特有属性•价值在质上是相同的,只有量上的差别•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数量关系或比例•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与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4.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对立统一(1)对立性使用价值与价值不可同时存在•(2)统一性价值的存在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没有使用价值就没有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二.劳动的二重性商品之所以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是因为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
(概念)一定的具体形式的劳动为具体劳动,无差别的人类一般劳动为抽象劳动。
1.具体劳动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
不同的具体劳动产生不同的使用价值,各种使用价值的总和表现了各种具体劳动的总和,既表现为社会分工。
•具体劳动的种类与形式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需要的改变而变化•各种不同的使用价值是具体劳动和生产资料两要素的结合•2.抽象劳动抽象劳动是形成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必须是针对他人有用的使用价值,而且必须通过交换让渡给他人。
无偿捐献非商品;阳光、空气非商品有价值的一定是商品,一定有使用价值第一章:商品2022年3月23日23:20人类劳动的质的同一性,决定了抽象劳动在量上的可比性•商品交换的本质是等量抽象劳动相交换•3.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是对立统一的(1)对立性具体劳动反应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自然属性,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条件因此属于永恒范畴•抽象劳动反应社会生产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在发达商品经济中表现的更充分,因此属于历史范畴•(2)统一性二者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没有先后之分•三.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1. 性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根源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学习笔记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发展和研究对象一、政治经济学的由来与发展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和发展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一、政治经济学的由来与发展1. “经济”的涵义及经济学的出现2. 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3. 现代意义上的经济学是指研究各种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规律的科学。
1. “经济”的涵义及经济学的出现(1)?“ 经济” 的涵义a. 古汉语中:是治理国家,拯救庶民的意思。
b. 在西方文献中:古希腊思想家色诺芬最先使用,意指家庭管理或家政管理;亚里士多德又赋予此词以谋生手段的涵义。
c. 近代和现代意义上指:经济关系或经济制度;节约、精打细算;物质资料的生产以及与其相适应的交换、分配、消费等生产和再生产活动;一个国家国民经济部门或总体的简称。
(2)经济学的出现a. 色诺芬的《经济论》表明西方开始出现了经济学,研究的是善良的主人如何管理好自己财产的问题,即家庭管理。
b. 亚里斯多德的《政治学》探讨了经济学的对象和任务,认为“经济”是研究家务,即奴隶主经济问题,这种观点在欧洲流行了近两千年。
c. 欧洲中世纪的经济思想是神学论着中的一个独特部分。
•古代世界的经济学还未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2. 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与发展而逐渐形成的。
(1)重商主义(16-17c初)(2)古典政治经济学(17c中叶-19c初)(3)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18c末-19c30s)(4)19c70s以后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发展(1)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萌芽:重商主义学派16-17世纪初,产生了代表商业资本利益和要求的重商主义学派。
法国重商主义的代表人物蒙克莱田在1615年出版了《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概论》一书,目的在于表明他所论述的经济问题已超出家庭或庄园经济范围,而是涉及国家或社会的经济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治经济学笔记(下)课程目录一.价值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制度分析的目的二.产权论:社会主义社会的所有制结构和产权制度(企业)三.市场论:市场化问题四.中国经济结构:发展方式、资源配置下经济结构的变化(产业、地区结构)五.经济增长与宏观调控:宏观政策的调整一、政经为何关注“价值论”基本范畴1.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问题来源:马克思《资本论》观点是“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研究对象”。
斯大林对生产方式的解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统一。
争论:研究对象中是否也包括生产力?A.列宁观点:不包括人与物之间效用的问题,不应将生产力纳入研究对象。
政经对生产力本身的特点和规律并不关注,而关注的是其与生产关系发生互动时的相互作用。
B.马克思对生产方式的解释:一是生产社会方式(更多关注生产关系问题);二是生产的自然方式(关注人和自然的关系,关注生产力方面)C.辩证唯物主义上讨论生产力的问题,是为了研究生产关系的变革(即其历史运动)。
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政治经济学对一种生产方式的合理性提出肯定,因此政治经济学要关注对一些基本范畴。
2.政治经济学为何关注“价值”等基本范畴价值论是经济学家理论区别于他人的根本方面,其选择代表个人价值取向问题,是关键问题。
A.什么是价值?哲学意义上的定义:主体的人对客体的物的能动关系,物对人的满足,人对物的评价。
争论:每一个他人就构成社会,对个人而言,社会是外部世界,另一个外部世界是自然,价值意义是与社会还是自然作用形成的?如果是与社会作用形成的,那么价值为社会关系的抽象;如果是与自然作用形成的,那么,价值就包含人与物之间的自然属性。
即价值是人类劳动的凝结还是代表其自然的效用?价值的源泉是劳动还是自然要素?——价值论的分歧B.价值的基本定义劳动价值;效用价值a.劳动价值论最早由古希腊的色诺芬提出(但其将土地也视为价值的源泉),古典经济学使之成为理论体系,马克思丰富发展了劳动价值论。
b.效用价值论同样出现于古希腊,古典经济学之后形成理论体系,真正形成价值理论是在产业革命之后。
c.在古希腊,两者之间就出现了分歧。
但是在古希腊,两者都不是完整的理论,而只是一些想法的原因:古希腊的经济学源于美学和政治学;在当时,进行社会劳动是奴隶的事情,奴隶并非人而是一种工具,劳动不是一种高尚的事业,劳动不被主流思想所重视。
中世纪的经济学是从各个角度来论证上帝存在的合理性,而非独立的经济思想,这就使得当时的经济学是粗糙的。
当时推崇农业而鄙视、批判商业,对商业牟利不给予公正的评价。
C.资产阶级革命后价值理论演变进程产业革命前后,价值理论成为一种体系而存在。
a.第一阶段(产业革命前后):重商主义转变为古典经济学价值论。
b.第二阶段(1840年前后):古典劳动价值论转变为客观效用价值论。
c.第三阶段(1871年边际革命之后):客观效用价值论转变为主观效用价值论占主导。
d.第四阶段:效用价值论转变为均衡价格理论。
e.第五阶段:对各种均衡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D.通过分析思想史和经济史研究政治经济学为何关注价值a.第一阶段:重商主义产生于法国,其并非理论而只是一种国家政策,以当时法国的大臣高尔勃(?)为代表,核心为价值源泉是商业,价值来自于贸易,尤其是国际间贸易是增加财富的主要方式,从而国际贸易成为法国财政政策的重点。
其认为创造财富依靠的是国家,从而实际上是一种国家干预主义。
古典经济学认为价值源泉是劳动(斯密),李嘉图是更彻底的劳动价值论者。
提问:为什么古典经济学要提出劳动价值论,并使之成为核心理论(占据一百余年的主流地位)?答:①资本主义自由竞争作为新制度去取代旧制度,必然要进行斗争,会受到旧制度的顽强抵抗,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先进性优越性就无法体现,要代替旧的理论,取得历史地位,理论家必须论证这一种新制度的优越性(新制度本身尚不稳定),理论实施的必然性源于其合理性又源于其优越性。
对一种新制度优越性的论证,从哲学家的角度可以论证其公平正义等,而从经济学家的角度,要证明制度的优越性,证明它是一种公平的正义的制度,就要论证其推崇的是公平交易,以商品价值为基础进行交易,来配置资源组织生产,所以,经济学必须论证价值来证明资本主义制度合理。
②归结其源泉为劳动,是因为其最重要任务为反封建,其与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为首要矛盾,所以资产阶级必须联合无产阶级共同反对之。
另一方面,雇佣劳动要取代原有的贵族经济,而雇佣劳动的另外一头是劳动。
把价值的源泉归于劳动,是肯定劳动正义性,符合资产阶级的历史利益需求。
④产业革命时代,资产阶级掌握产业资本,意味着新兴产业(制造业)必要取代传统产业(农业)。
中世纪不认为工业制造业具有生产力,代表有重农主义(农业产生新的价值,而工业仅仅是改变价值的组合)。
资产阶级要论证工业制造业的生产性,就必须肯定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产业)。
⑤综上,只有把劳动当成价值的源泉,资产阶级才能既反封建,同时支持产业革命、生产力发展,是对历史的回应——劳动价值论成为主流价值论,反映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步性的论证。
b.第二阶段(从思想史、经济史的角度分析)①经济史原因:如果继续坚持劳动价值论,就要否定资本主义的正义性,因为只有劳动才能创造价值的话,资本并非生产要素,是不能创造价值的,那么资本就是在剥削劳动。
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不能承认这一点,斯密在收入分配中又提出了收入价值论、收入决定论,把收入的分配结构作为价值源泉,地租、利润、工资三者之和为价值总和,其中资本获得利润,土地获得地租,而劳动获得工资。
这一种理论否定了劳动价值论。
19世纪中期,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的矛盾尖锐,法国的萨伊使收入价值论明朗化,要素成本价值论,19世纪中叶,萨伊的效用价值论占主流地位。
②思想史原因:李嘉图作为古典经济学的集大成者,其理论的崩溃。
李嘉图作为更极端的劳动价值论者,甚至认为劳动才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但是,其理论相当粗糙,他未能区分价值和使用价值、价值和交换价值,也未能解释劳动创造价值的过程。
其理论的崩溃标志是:有关新陈葡萄酒的价格差问题的提出(实际上是使用价值之间的差异,但是李嘉图没有认识到这一点)。
价格由需求决定,价值由劳动决定,李嘉图理论并没有区分,陈酒效用更大,所以需求增加,所以价格提高。
李嘉图后继者认为自然力也能创造价值,使李嘉图理论趋于庸俗化,其学派破产。
③这一时期,收入决定论被概括成为效用价值论并逐步取代了劳动价值论。
原因:捍卫资本主义的正义性,视资本为价值源泉。
c.第三阶段1871年边际革命后,土地、劳动、资本为客观作用,所以之前的效用价值论被称为客观效用价值论。
而此时出现了主观效用价值论,即价值来源于人对物及其满足需求程度的主观评价,但人的愿望应该是不能被衡量的(运用边际解释,边际效用决定边际价值,个人效用函数,社会福利函数的建立)。
经济史原因:19世纪后半叶,不规则的经济危机出现,产品出现了积压的情况,即看不见的手失灵。
理性人假设人都是趋利避险的,所以只要私有制充分发展,虽然资源的配置是分散的,但是其产生的结果必然表现为收敛的,并是收敛在供求均衡上的(只要资源自由流动,竞争自由)。
等量资本等量报酬的均衡,就是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的理论。
其价值取决于人们对其的评价,商品都是能被消费的,不能满足人们主观评价的就不能成为商品,生产是建立在这种价值观上的,所以生产必定是均衡的。
所以经济危机的出现并不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没落,所以只要使之调整就能使制度重新获得活力。
d.第四阶段马歇尔将所有价值论整合成为新古典经济学,之中取消了价值论,取而代之的是价格理论。
最深刻的理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牢不可破,成为不可倒退的历史事实,所以理论者不用再论证制度的优越与否,而更应该关注怎样运用制度使得资本获利最大化。
结论是,在某一均衡位置,资本所得利益最大,而经济学家的最大任务就是如何发现均衡的位置,使现实的生产状况更接近理想的均衡。
所以价值论就开始转变成为均衡价值理论(核心)。
这同时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变革,即由自由竞争向垄断转变,该理论的提出符合了要求。
e.第五阶段罗宾逊夫人和张伯伦在寡头、垄断下的市场均衡理论的提出,标志着均衡价格理论渐渐走向成熟和完备。
f.对为什么关注价值理论的回答:价值理论体现的是对民主制度合理性的肯定,它的选择标志这到底拥护哪一种制度。
价值论是从根本上肯定一种制度或者说是完全地否定一种制度。
于是在经济学上,对基本范畴更加关注。
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矛盾运动在经济学上的体现。
PS:经济史与思想史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历史唯物主义来解决,经济学家的理论发现具有偶然性,而其理论成为社会主流具有一定的必然性)3.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究竟说明了什么?A.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的区别a.严格区分价值和使用价值,将价值归结为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古典经济学中将两者混同。
b.严格区分价值和交换价值(价格),影响价格的应该是需求,古典经济学中将两者混同。
c.解释价值是如何形成的,即劳动怎样创造价值,提出了劳动二重性的理论,这是古典经济学转变为马克思科学政治经济学的关键。
d.解释价值量的决定问题,提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理论。
e.解释了价值的表现形式和货币的产生,商品的价值是用别的商品来表示的,而这种价值表现在一般化后出现了货币,即价值的社会表述,这揭示了货币的本质。
B.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逻辑(结构)商品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起点,马克思的逻辑论证从这里入手。
商品时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
而其之所以是两者的统一是因为劳动具有二重性,其中具体劳动创造了使用价值,而抽象劳动创造了价值,只有使用价值的是产品。
而劳动的目的是生产,只有当生产性质发生变化的时候,劳动性质才会变化,产生二重性,所以就提出了劳动的私人性和社会性之间的矛盾。
劳动的私人性和社会性矛盾的关键在于私人产品是否被社会所承认。
而生产性质的变化,是由于社会历史的变化,即私有制和社会分工的产生,商品代替产品。
这就达到了思想史和经济史的统一。
C.马克思价值理论的历史取向:批判什么?a.批判资本主义的正义性:作为剩余价值论的基础,指出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资本剥削劳动,是非正义的。
所以指出反人性的资本主义制度必然走向灭亡。
b.否定一切商品、货币、市场、交换……的正义性、正当性:这时,人生产活动生产的产品反过来支配人,发生了异化,产生了拜物教现象,这是否定人性的,是对人的颠倒,所以只有取缔市场,人才能自主,人与人的交流才能有直接性、社会性。
D.马克思劳动价值论面临的挑战a.公有制与市场、商品交换能否统一?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少有的统一在于否定市场和公有制的统一。
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逻辑体系中,如果把私有制换为公有制,那么马克思的理论将面临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