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年气短用黄芪补气还不行补气的关键是要提气
黄芪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
![黄芪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2592ae36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69.png)
黄芪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黄芪,主产于中国的内蒙古、山西、黑龙江等地,常用中药之一。
黄芪具有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的功效。
主要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等病症。
1.益气固表黄芪甘温,入脾经,为补益脾气之要药,可治疗脾气虚弱、倦怠乏力、食少便溏。
2.敛汗固脱黄芪能补肺脾之气,益卫固表以止汗,治疗脾肺气虚所致卫气不固,表虚自汗。
又因黄芪善能升阳举陷,也能治疗脾虚中气下陷的久泻脱肛、内脏下垂等。
3.利尿消肿黄芪既能补脾益气治本,又能利尿消肿治标,为气虚水肿之要药,可治脾虚水湿失运,浮肿尿少。
4.托疮排脓黄芪以其补气养血之功,使正气旺盛,可收托毒排脓,生肌敛疮之效,可治疗疮疡、痈疽难溃等。
5.调节血压黄芪的降压成分为γ-氨基丁酸和黄芪皂苷甲,对血压具有一定的双向调节作用。
黄芪能明显降低麻醉犬的脑血管、外周血管、冠状动脉、肠系膜上动脉的阻力,对这些部位的血管有扩张作用,但对肾血管却具有收缩作用。
黄芪降压作用主要为直接扩张外周血管,降低外周阻力的结果。
6.增强免疫功能黄芪能显著增加血液中的白细胞总数,促进中性粒细胞及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和杀菌能力,能增强人体免疫功能。
7.保肝护肝黄芪有保肝作用,特别是对四氯化碳造成肝脏损害引起的血清总蛋白和白蛋白降低有回升作用,并能预防四氯化碳所致的肝糖原减少,适宜慢性肝炎病人,能提高清除病毒或抑制病毒扩散的能力。
8.强心黄芪具有强心作用,使心脏收缩振幅增大,输出量增加,对中毒或疲劳衰竭心脏的作用更为明显。
而且黄芪多糖可对抗垂体后叶索引起的急性心肌缺血。
营养价值黄芪主要含黄芪皂苷、黄芪多糖、黄酮类化合物,还含有氨基酸、蛋白质、核黄素、叶酸、维生素D、β-谷甾醇、胡萝卜苷、咖啡酸、绿原酸及微量元素等多种成分。
1.黄芪多糖能促进RNA和蛋白质合成,使细胞生长旺盛,寿命延长,并能抗疲劳、抗流感病毒。
2.黄芪多糖、皂苷对造血功能有保护和促进作用。
长期服用黄芪有副作用吗?
![长期服用黄芪有副作用吗?](https://img.taocdn.com/s3/m/0655922e31126edb6f1a107c.png)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长期服用黄芪有副作用吗?
导语:黄芪对我们身体最重要的就是补充益气,服用一些黄芪可以对我们的身体起到治疗气虚的作用,而且还可以预防感冒,对于女性来说还会有美容等功
黄芪对我们身体最重要的就是补充益气,服用一些黄芪可以对我们的身体起到治疗气虚的作用,而且还可以预防感冒,对于女性来说还会有美容等功效,所以黄芪是很多人都非常喜爱的一种滋补性的药材,虽然黄芪对于我们身体的功效会比较多,但也不是很多人都适合服用的,服用黄芪的时候也需要注意一些禁忌。
黄芪泡水喝的禁忌
很多人喜欢在日常生活中要黄芪泡水服用,特别是很多女性喜欢将黄芪和红枣、枸杞子一起浸泡,这样不仅能够增强体质,气色也会越来越好。
但是每次使用的黄芪量最好不要超过15克,并且分为两三次服用,避免出现过量的情况。
如果黄芪使用过量,那么患者就有可能出现头晕、睡眠质量变差以及双颊泛红以及心情烦躁等等情况。
老中医告诉我们,其实黄芪泡水喝并不会产生副作用,但是为什么有些人在过量服用之后身体会出现不适的情况呢?这主要就是由于过量的黄芪进入身体之后打破了内环境的平衡状态,这就导致各种身体不适情况的出现。
黄芪服用之后能够很好的改善记忆力退减以及头晕乏力等等情况,但是如果平时过量服用了黄芪水,那么不仅不能够改善头晕眼花的情况,反而会导致病情价值,也就是头晕更加严重,记忆力也没有得到很好的恢复。
黄芪属于一种温补性的中药,如果过量服用,身体主要表现为心烦气躁以及脸颊泛红。
黄芪是一种比较天然的中药材,最常见的方法就是用来泡水或者是
生活中的小知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黄芪的功效与主治
![黄芪的功效与主治](https://img.taocdn.com/s3/m/de3048df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d1.png)
黄芪的功效与主治黄芪,这味古老而神奇的中药材,在中医药的领域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它就像是一位默默守护健康的卫士,为人们的身体带来诸多益处。
黄芪味甘,性微温,归脾、肺经。
其主要功效之一是补气升阳。
对于那些平日里总是感到身体乏力、气短懒言,稍微活动一下就气喘吁吁的人来说,黄芪堪称“救星”。
它能够补充人体的元气,提升阳气,让人精神饱满,充满活力。
就好比给身体这个“机器”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使其运转更加顺畅。
黄芪还具有固表止汗的作用。
有些人特别容易出汗,哪怕是在天气不热或者没有进行剧烈运动的情况下,也会大汗淋漓。
这时候,黄芪就可以发挥它的专长,加固体表的卫气,减少汗液的不正常外泄。
想象一下,它就像是给身体穿上了一层“防护服”,让汗水乖乖地待在该待的地方。
在利水消肿方面,黄芪也表现出色。
如果身体出现水肿,无论是因为肾脏功能不好,还是其他原因导致的,黄芪都能够促进体内水液的代谢和排泄,帮助消除水肿。
它就像一个勤劳的“清洁工”,把多余的水分清理出去,让身体恢复轻盈。
此外,黄芪能够托疮生肌。
对于那些患有疮疡久不愈合的人,黄芪可以促进疮口的愈合和肌肉的生长。
它为身体提供了修复创伤所需的“营养物质”,加速伤口的恢复过程。
黄芪对于心血管系统也有着积极的影响。
它能够调节血压,对于高血压患者,有一定的降压作用;对于低血压患者,则可以适当提升血压,使其维持在正常范围内。
同时,黄芪还能够改善心脏功能,增强心肌的收缩力,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在免疫系统方面,黄芪是一个强大的“支持者”。
它可以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增强身体对疾病的抵抗力,让我们在面对外界病菌的侵袭时,有更强大的“盾牌”。
黄芪对于呼吸系统也有益处。
它能够补肺气,对于肺气虚弱导致的咳嗽、气喘等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就像是给肺部注入了一股清新的气息,让呼吸更加顺畅。
在临床上,黄芪的应用非常广泛。
比如,在治疗脾气虚证时,常常与白术、茯苓等药材配伍使用,以增强健脾益气的效果。
对于肺气虚证,常与党参、五味子等搭配,共同调理肺气。
黄芪的功效与作用与禁忌
![黄芪的功效与作用与禁忌](https://img.taocdn.com/s3/m/9d4a4ba8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ae.png)
黄芪的功效与作用与禁忌一、黄芪的功效作用1、益气固表黄芪生用。
具有益气固表、利水消肿、脱毒、生肌的根系,适合于汗、盗汗的人群。
2、补气养血黄芪是公认的补气、养血中药材,适合于虚、血虚、气衰等症。
3、降血压据现代医学研究证明,黄芪具有降低血液黏稠度、减少血栓形成、降低血压、保护心脏、调节血糖以及增强机体免疫力作用,可以用来治疗心脏病、高血压以及糖尿病等症,功效强大。
4、增强免疫力黄芪含有多种微量元素,比如氨基酸、叶酸以及硒、锌等元素,能增强人体免疫力,促进新陈代谢能力。
5、增强骨质黄芪对于骨质疏松引起的下肢酸麻等情况也有不错的治疗效果。
6、改善皮肤黄芪补气养血效果良好,能改善皮肤的血液循环及营养状况,调理气血,养颜美容。
二、哪些人不能吃从黄芪的功效作用来看,它适合于气虚脾湿型的人,这些人身体虚胖、肌肉松软,尤其是腹部肌肉松软,而对于体十分干瘦结实的人则不宜食用,另外感冒、经期女性也不宜食用。
从季节上看,春季也不宜食用黄芪,黄芪是固表的,能帮助身体关闭大门,不让外邪入侵,而春天是生发的季节,人体需要宣发,吃黄芪就不太适宜了。
肾病属阴虚、湿热、热毒炽盛者食用黄芪会出现毒副作用,禁止食用,以免病情加重,如果必须服用要合理配伍运用。
三、泡水喝的禁忌很多人喜欢在日常汇总用黄芪泡水服用,特别是很多女性朋友常常将其和红枣、枸杞子一起浸泡,这样做不仅能增强体质,气色也会越来越好。
但是要注意的是每次黄芪用量不宜超过15克,而且还要分为两三次服用,避免出现过量的情况。
过量服用黄芪会出现头晕、睡眠质量变差以及双颊泛红以及心情烦躁等等情况。
以上是黄芪的功效与作用介绍,希望能帮助到你,想了解更多的相关知识,敬请关注我们。
李时珍说:黄芪的副作用也不小,这样吃黄芪易伤身
![李时珍说:黄芪的副作用也不小,这样吃黄芪易伤身](https://img.taocdn.com/s3/m/dfceeee7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38.png)
李时珍说:黄芪的副作用也不小,这样吃黄芪易伤身黄芪是一种非常常见的中药,大量的运用于人们日常生活,煲汤时很多人都会放少许黄芪。
在我们国家,黄芪已经有两年多年的药用历史,早的《神农本草经》便将黄芪列为中药上品,黄芪以补药,其对人体好的作用非常之多,像补气养胃等功效都为人体所需。
一般情况下,黄芪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富含多种活性成分。
其功效有增强机体免疫力、调节血糖、抗炎。
作用有抗疲劳、保护肝脏、促进血液循环。
经常喝黄芪水是有好处的,在生活中多喝黄芪水,会改善人的精神面貌,更加有精气神儿。
存在气短症状的人群症状也会有明显改善现象,如果在喝黄芪水的时候加入适量的生姜一块煎服,还可以有效增强身体免疫能力,在寒冷的冬天可以预防感冒出现。
而跟浮小麦以及麻黄等同时用水煎服,还可以有效治疗盗汗。
但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很多人因为黄芪大补,便毫无节制的食用黄芪,殊不知黄芪也有一定的副作用,并不是适合每个人服用,那么黄芪的副作用是什么?它对人体有哪些作用?跟着小编一起去了解吧!黄芪对人体有哪些副作用1、首先,按照一年四季的季节来讲,大部分普通人在春天是不能吃黄芪的。
因为春天万物生长,是生发的节气,人体需要宣发,吃黄芪就不太适合。
其次,从身体健康情况来说,通常在感冒和例假来临的期间都是不能吃黄芪的。
再次,从体质上来说,黄芪适合的人群多为气虚脾湿的人,这类体质的人往往都是虚胖,腹部及全身肌肉较为松软。
那么,一些身体较为干瘦的人就不适合食用。
2、肾病属阴虚,湿热、热毒炽盛者用黄芪一般会出现毒副作用,应禁用。
因为黄芪性味甘、微温,阴虚患者服用会助热,易伤阴动血;而湿热、热毒炽盛的患者服用容易滞邪,使病情加重。
3、阴虚的表现:有手足心热、口咽干燥、腰酸腰痛、潮热盗汗、失眠多梦、舌质红无苔、脉细数等。
4、湿热的表现:有口苦、口干、舌苔黄腻等。
热毒炽盛的表现:有各种化脓性感染,如痤疮感染、咽部感染、腹膜炎等,表现为满面通红、咽红、咽干、咽痛、口苦口干、唇舌红绛、舌苔黄燥、脉滑数等。
用好黄芪必知的几点
![用好黄芪必知的几点](https://img.taocdn.com/s3/m/af79cd29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26.png)
用好黄芪必知的几点黄芪古称黄耆,所谓“耆”,就是长老的意思,所以黄芪是中药里面的补药之长。
其色黄入脾,所以自古以来,一直被认为是补脾补气的好药。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在煲汤的时候也会加一点黄芪,能够使油腻的东西口感更清爽。
黄芪有很多作用,以下几种为主:健脾补气黄芪能够补气、健脾是众所周知的,所以一般出现了脾胃虚弱都会用黄芪。
正是因为黄芪可以补气健脾,所以黄芪其实还有一个作用,那就是治疗因气虚而盗汗、自汗的疾病。
因为有这方面的效果,所以《神农本草经》之中说“主小儿百病”。
小儿身体稚嫩,免疫力也不强,脾胃不旺,所以用黄芪固表、补气非常适宜。
治疗疮疡在中医外科之中,疮疡开始未成脓之时,人们一般都会以黄芪作为主要药物加以治疗,可以“固腠理,托疮疡”,这也体现了黄芪的固气之功。
利尿除湿古代医家很多人善于用黄芪除湿,比如常见的黄芪防己汤就是以黄芪为主治疗水肿的方剂,现代医学认为黄芪是治疗肾病的好药,只要用对了就可以起到非常好的作用。
黄芪常见的搭配黄芪常见的搭配有“得枣仁,止自汗”,治疗自汗证搭配酸枣仁一起用。
对于阳虚证,则“配干姜,暖三焦”。
对于痔疮,粪便带血者,“配川连,治肠风下血”。
如果是前列腺等出了问题,出现小便白浊则“配茯苓,治气虚白浊”。
如果有妇科问题,配川芎、糯米,治胎动腹中、腹部痛、下黄汁,白带发黄。
如果是用来补血,则以黄芪六分,当归一分,补血效果良好。
吃黄芪上火怎么办很多人会出现吃黄芪上火的情况。
一般来说,遇见这种情况的时候,都是因为补得太过。
黄芪补气太剽悍,所以必须有所制。
一般情况下黄芪配当归、黄芪配知母可以将上火的情形克制。
如果出现滞气,则可加桑白皮。
禁忌一是血枯、中风。
比如女性闭经相对来说不宜补,如果要补也不能单独用,用于中风则要在相互搭配的情况下使用才能有好的效果。
二是火动生痰,五内虚甚。
如果出现了五脏虚损,最好不用黄芪补,如果补也需要配合使用,不然容易上火。
三是上热下寒(容易出现上火),肝气不和(容易增加肝气郁结),皆禁止单独使用。
黄芪的作用与功能主治与用量
![黄芪的作用与功能主治与用量](https://img.taocdn.com/s3/m/9d1de818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de.png)
黄芪的作用与功能主治与用量黄芪概述黄芪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属于豆科植物黄芪的干燥根。
在中医理论中,黄芪被认为具有益气固表、补中益气、扶正固本的功效。
黄芪在中药学中被广泛应用,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和医疗效应。
黄芪的功效与作用黄芪具有以下主要功效与作用:1.益气固表:黄芪能够提升人体抗病能力和免疫力,增强体质,抵抗疾病入侵,对于提高人体抗病能力和抵御外界环境的不良影响有帮助。
2.补中益气:黄芪对于脾胃功能不佳、食欲不振、气短懒言等症状有改善作用,能够调节身体机能,增加体能和精力。
3.扶正固本:黄芪对于虚弱病人、失调症状、长期疲劳等有辅助作用,能够改善身体虚弱的状态,恢复身体健康,增强体力。
4.补气活血:黄芪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加氧气和养分运输,改善心脑血液供应,对于缺血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等有改善作用。
黄芪的主治病症黄芪主要用于以下疾病的治疗:1.气虚不足:黄芪具有补气固表的作用,对于气虚引起的症状如乏力、气短、精神不振等有改善作用。
2.脾胃虚弱:黄芪可以促进胃肠蠕动,增加食欲,改善脾胃虚弱引起的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状。
3.外感风寒:黄芪能够提高人体免疫功能,对于感冒、咳嗽、流感等因风寒引起的症状有改善作用。
4.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黄芪具有补气活血的功效,对于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具有辅助作用。
黄芪的用量黄芪使用时应注意以下用量事项:1.药材用量:一般成人每次使用黄芪约为10-15克,煎煮时与其他中药搭配使用时可以适量减少。
2.煎服方法:将黄芪洗净切碎,加入适量清水煮沸,然后改为小火炖煮15-20分钟,过滤药渣后即可饮用。
3.频率与时长:黄芪可以每日服用1-2次,连续服用7-14天为一个疗程,视具体情况而定。
长期服用需要遵医嘱。
4.特殊人群用量:孕妇、儿童、老年人、虚弱体质者等特殊人群使用黄芪时,应遵循医生建议并根据体质情况适量调整用量。
结论黄芪作为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益气固表、补中益气、扶正固本、补气活血等功效与作用。
关于既补气又能疏肝解郁的方子的文章
![关于既补气又能疏肝解郁的方子的文章](https://img.taocdn.com/s3/m/bc0a14cf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46a2756.png)
关于既补气又能疏肝解郁的方子的文章既补气又能疏肝解郁的方子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中,很多人都面临着压力和焦虑的困扰。
长期的压力和郁闷不仅会影响身体健康,还会对心理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寻找一种既能补气又能疏肝解郁的方子成为了许多人关注的焦点。
中医学认为,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而肝脏则是情绪调节的重要器官。
当气血不足或肝脏功能失调时,就容易出现疲劳、抑郁、焦虑等问题。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中医药来调理身体,达到既补气又能疏肝解郁的效果。
首先,我们可以选择一些具有补气作用的中药材。
比如黄芪、党参、白术等都是常见的补气药材。
黄芪具有益气固表、提高免疫力的作用;党参则可以增强体力、改善疲劳;白术则有健脾益胃、提升消化功能的功效。
将这些药材煎煮成汤剂或者泡茶饮用,可以有效地补充体内的气血,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其次,我们还可以选择一些具有疏肝解郁作用的中药材。
比如柴胡、香附、青皮等都是常见的疏肝解郁药材。
柴胡具有疏肝解郁、调节情绪的作用;香附则可以舒缓神经、缓解焦虑;青皮则有舒肝理气、消除郁闷的功效。
将这些药材与补气药材搭配使用,可以达到既补气又能疏肝解郁的效果。
除了中药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调整饮食来达到既补气又能疏肝解郁的目的。
在饮食方面,我们应该多摄入一些富含维生素B和维生素C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和全谷类食物。
此外,适量摄入一些富含蛋白质和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也有助于提高身体的抵抗力和调节情绪。
总之,既补气又能疏肝解郁的方子是通过中医药和饮食调理来实现的。
我们可以选择一些具有补气作用的中药材,如黄芪、党参、白术等;同时也可以选择一些具有疏肝解郁作用的中药材,如柴胡、香附、青皮等。
此外,合理调整饮食结构也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这些方法,我们可以改善身体健康,缓解压力和焦虑,达到既补气又能疏肝解郁的效果。
常年气短用黄芪补气还不行补气的关键是要提气
![常年气短用黄芪补气还不行补气的关键是要提气](https://img.taocdn.com/s3/m/440f25dc0c22590102029d2a.png)
常年气短用黄芪补气还不行?补气的关键是要提气常年气短用黄芪补气还不行?补气的关键是要提气稿源:南方都市报2012-05-07作者:林倩原创摘要:说着说着话就觉得气不够用?走着走着路就觉得乏力气短?这些症状看似微小不妨碍工作和生活,实际上已经是身体不健康的信号。
发现气虚后自己用人参来补气是不行的,一定要遵医嘱。
黄芪是补气第一药,可补中益气,适合气虚的人使用。
国医出镜:曹田梅,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兼治未病中心主任。
现任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副秘书长、广东省中医药学会亚健康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深圳市中医药学会亚健康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2010年被纳入国家级中医传承项目“中医大师传承人才培养计划”,师承国医大师朱良春、邓铁涛、路志正、颜德馨、周仲瑛、张琪学习。
她用“治已病不如治未病”的智慧推动深圳城市生活的健康度。
她被患者送上“医者父母心”的高度评价。
她的养生概念,为深圳人提供健康管理方式,也对快速城市生活提出了反思。
说着说着话就觉得气不够用?走着走着路就觉得乏力气短?这些症状看似微小不妨碍工作和生活,实际上已经是身体不健康的信号。
有些人会觉得很奇怪,明明去呼吸科检查大多数指标都正常啊?为什么气短现象一直不见好转。
在中医看来,这可能是气虚气陷的表现。
不过,不能简单地认为气虚就可以用黄芪人参来补气,专家提醒,补气的关键是要提气,这才是气虚气陷的治疗策略。
● 国医来诊脉刘某某,女,41岁,水果批发商。
患者因气短十余年,加重2年,于2011年8月25日来诊。
十几年来经常感觉气短、头晕、乏力。
经当地中医治疗后头晕消失,但气短无好转,7年前起,面部出现黑斑,渐加重。
有时双下肢浮肿。
心情压抑。
月经量少,有时数月不至。
曾反复检查未见心肺异常。
曾被某中医诊为气虚,遂自购大量黄芪、人参进补,服后感腹部胀满,气短如故。
近两年气短加重,常有气提不上来之感,伴乏力。
中药养身黄芪的提神效果
![中药养身黄芪的提神效果](https://img.taocdn.com/s3/m/b850760d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ed5b36c.png)
中药养身黄芪的提神效果黄芪作为一种传统中药,被广泛应用于不同疾病的治疗和药膳调理中。
除了它的药用价值,黄芪还有提神效果,能够帮助控制疲劳,增强体力和精神状态。
本文将介绍黄芪的提神效果以及如何正确使用黄芪来获得最佳效果。
黄芪,学名Astragalus membranaceus,属豆科植物,是一味中药药材,具有益气补虚的作用。
黄芪主要生长于我国北方地区,被广泛用作中药、保健品和药膳食材。
由于其丰富的营养成分和药用价值,黄芪成为了提高身体健康和增强免疫力的重要选择。
黄芪富含多种活性成分,如黄酮类、皂苷类、多糖类等。
这些活性成分具有抗氧化、抗炎、免疫调节等功效,可有效改善机体的生理功能。
在中药理论中,黄芪被归入“补气”的范畴,其药理作用主要表现为益气固表,能够增强体力,提升免疫力,改善机体状况。
黄芪的提神效果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实现:1. 增强体力:黄芪具有提高机体抗疲劳能力的作用。
它可以促进能量代谢,增加肌肉的耐力,减少运动引起的乳酸堆积,从而延缓疲劳的发生。
长期服用黄芪能够增强人体的体力,使人更加精力充沛,充满活力。
2. 调节免疫力:黄芪具有免疫调节作用,能够增强机体的免疫力。
它可以促进免疫细胞的活化和增殖,提高机体对抗病毒和细菌的能力。
黄芪还可以增加免疫球蛋白的合成,增强机体对各种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因此,长期服用黄芪能够提高身体的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3. 调节精神状态:黄芪还具有一定的抗抑郁和抗焦虑作用。
它可以舒缓情绪,减轻紧张和压力,改善睡眠质量。
黄芪对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作用能够改善人的精神状态,使人心情愉快,提高专注力和工作效率。
尽管黄芪有着诸多提神效果,但是正确使用黄芪才能发挥它的最佳效果。
以下是使用黄芪的一些建议:1. 建议咨询中医师:黄芪虽然药效温和,但仍具有一定的药理作用。
为了确保安全和合理使用黄芪,建议在使用之前咨询中医师,根据个人的体质和需求确定剂量和使用方法。
2. 选择优质黄芪:市场上的黄芪品种较多,质量良莠不齐。
黄芪甘草大枣汤的功能主治
![黄芪甘草大枣汤的功能主治](https://img.taocdn.com/s3/m/3eac12c1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d1.png)
黄芪甘草大枣汤的功能主治简介黄芪甘草大枣汤,是一种中医药方剂,由黄芪、炙甘草、大枣三味组成。
这个方剂在中医临床上广泛应用,很多人对它的功能主治不太了解。
本文将详细介绍黄芪甘草大枣汤的功能主治。
功能主治黄芪甘草大枣汤主要表现出以下的功能主治:1.补益气血:黄芪是中药中一种重要的补益药材,具有补气、固表的作用;甘草则能入脾胃经络,增补气血;大枣在中医中中性,能调补脾胃,使黄芪能更好地发挥其补益作用。
黄芪甘草大枣汤通过多种药材的搭配配伍,可以补益气血,对乏力、气短、面色苍黄等症状有明显疗效。
2.健脾益胃:黄芪甘草大枣汤中的黄芪和甘草都有健脾益胃的作用。
中医认为脾胃虚弱会导致脾气失运,进而引发食欲不振、腹胀、大便溏泻等症状。
黄芪甘草大枣汤可以调和脾胃,增加胃肠功能,促进食欲,改善消化不良问题。
3.维护心脏健康:黄芪甘草大枣汤还对心脏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黄芪和甘草都具有抗氧化的作用,可以减少自由基对心脏的损害,预防心脏病的发生。
此外,黄芪还可以提高心肌收缩力和扩张血管的能力,有助于维护心脏的健康功能。
4.调节免疫系统:黄芪甘草大枣汤对免疫系统有调节作用。
黄芪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提高抵抗力;甘草也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可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
这种药方的长期应用,能够增强机体的免疫力,从而预防感冒、感染和炎症等疾病。
5.缓解周身疲劳:黄芪甘草大枣汤对改善疲劳感有一定疗效。
黄芪有明显的抗疲劳作用,可以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甘草则是一种调节药,能够改善人体疲劳状态。
将黄芪甘草大枣汤作为调养方剂,能够有效缓解周身疲劳,增加体力。
使用方法黄芪甘草大枣汤的使用方法如下:1.材料准备:取黄芪30克,炙甘草10克,大枣10枚。
2.材料处理:将黄芪、甘草、大枣分别用清水洗净。
3.煎煮方法:将黄芪、甘草、大枣一同放入煎锅中,加入适量的清水。
先用大火煮沸,再转用中火煎煮30分钟。
4.滤去渣滓:将煎煮好的黄芪甘草大枣汤倒入干净容器中,用纱布或滤纸滤去渣滓。
黄芪的功效作用与主治功能及吃法
![黄芪的功效作用与主治功能及吃法](https://img.taocdn.com/s3/m/fd256116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3a.png)
黄芪的功效作用与主治功能及吃法黄芪,这一味在中医药领域备受推崇的药材,有着诸多神奇的功效、作用和主治功能,而且吃法多样。
接下来,咱们就详细聊聊黄芪的那些事儿。
先来说说黄芪的功效作用。
黄芪最为人称道的一点,就是它具有补气升阳的作用。
对于那些平日里总是感觉气短乏力、精神不振的人来说,黄芪就像是一位贴心的“能量补给员”,能够补充人体的正气,让人重新焕发活力。
它还能固表止汗,像是有些人稍微活动一下就大汗淋漓,或者晚上睡觉时总是出虚汗,黄芪就能发挥作用,帮助收敛汗液,稳定体表的卫气。
黄芪也有着利水消肿的本事。
如果身体出现了水肿,比如肾脏功能不好导致的下肢水肿,或者是心脏问题引起的全身性水肿,黄芪都可以促进体内多余水分的排出,减轻水肿的症状。
而且,黄芪还能托疮生肌。
对于那些皮肤上有疮疡久不愈合,或者伤口恢复缓慢的情况,黄芪能够提供营养和能量,促进伤口的愈合和肌肉的生长。
在主治功能方面,黄芪对于脾气虚证有着显著的疗效。
如果你经常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容易腹胀腹泻,这可能就是脾气虚的表现。
黄芪可以健脾益气,改善脾胃的功能,让你的消化吸收重新走上正轨。
黄芪还能用于治疗肺气虚证。
像总是咳嗽无力、气短喘促、容易感冒的人,就是肺气不足的典型。
黄芪能够补肺气,增强肺部的功能,提高人体抵御外邪的能力。
对于气血亏虚证,黄芪也是一把好手。
面色苍白、头晕目眩、心慌气短,这些气血不足的症状,都可以通过黄芪来进行调理。
它能促进气血的生成和运行,让身体的气血重新充盈起来。
那么,黄芪怎么吃呢?这可有不少讲究。
最简单常见的就是泡水喝。
取适量的黄芪片,用开水冲泡,闷上一会儿,就可以当茶饮用。
这种方法方便快捷,适合日常保健。
如果想要效果更好一些,可以用黄芪来煮粥。
将黄芪洗净切片,和大米一起煮成粥。
这样煮出来的粥不仅营养丰富,还能让黄芪的药效充分融入到粥中,更容易被人体吸收。
煲汤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比如黄芪乌鸡汤,把黄芪和乌鸡一起炖煮,味道鲜美,还能滋补身体。
中药土方缓解胸闷气短的秘诀
![中药土方缓解胸闷气短的秘诀](https://img.taocdn.com/s3/m/5f8448d4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b5.png)
中药土方缓解胸闷气短的秘诀胸闷气短是一种常见的症状,不仅会影响身体健康,还会影响生活质量。
中药土方作为传统中医的疗法,可以有效缓解胸闷气短的问题。
本文将分享一些中药土方缓解胸闷气短的秘诀。
一、积极调整饮食结构饮食结构的调整对缓解胸闷气短非常重要。
那么,我们该如何调整饮食结构呢?首先要避免过食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这些食物会对呼吸系统产生负荷,进而加重胸闷和气短的感觉。
同时,多食用一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粗粮等,这样有助于纠正内分泌紊乱和消化不良等问题,从而缓解胸闷气短。
二、中药秘方搭配调理1. 桔梗贝母茶桔梗贝母茶是一种经典的中药土方,有助于舒缓胸闷气短的症状。
制作方法如下:将桔梗、贝母、苏叶、草果等适量中药材洗净,加入适量的水煎煮,待汤色变浓后,即可饮用。
每天饮用一次,可以有效改善胸闷气短的症状。
2. 知母薏苡仁粥知母薏苡仁粥是一款有益于呼吸系统的中药土方。
制作方法如下:将知母、薏苡仁、白术、茯苓等适量中药材混合煮粥,煮至米烂粥稠,即可食用。
每天食用一碗,可以缓解胸闷气短的不适感。
三、中草药泡脚疗法中草药泡脚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缓解胸闷气短症状的方法。
一些具有祛湿、活血化瘀、舒经等作用的中草药,如草果、川芎、红花等,可以用来泡脚。
将适量的中草药材放入热水中,浸泡双脚15-20分钟,每周进行2-3次,可以帮助调节身体的气血循环,缓解胸闷气短的症状。
四、适度锻炼身体适度的运动对于缓解胸闷气短非常有帮助。
但要注意,运动强度不宜过大,避免剧烈运动导致气喘,可以选择一些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太极拳等,有助于增强体质和改善呼吸系统功能。
五、合理控制情绪情绪波动过大也会诱发胸闷气短,因此合理控制情绪对于缓解胸闷气短也很重要。
可以通过一些方式调节情绪,如听音乐、读书、与亲友交流等,以缓解心理压力,有助于胸闷气短症状的缓解。
综上所述,中药土方对缓解胸闷气短很有帮助。
通过调整饮食结构、使用中药秘方、中草药泡脚疗法、适度锻炼身体和合理控制情绪,我们可以缓解胸闷气短的不适感,提高生活质量。
黄芪的功效与作用及副作用禁忌症有哪些
![黄芪的功效与作用及副作用禁忌症有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15652b12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cb.png)
黄芪的功效与作用及副作用禁忌症有哪些黄芪,这味古老而神奇的中药材,在中医药的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
它不仅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病症的治疗,还在日常保健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如同任何药物一样,黄芪也并非完美无缺,它有其特定的功效、作用,同时也存在一些副作用和禁忌症。
先来说说黄芪的功效与作用。
黄芪具有补气升阳的作用,这对于那些平日里总是感到气短乏力、精神萎靡的人来说,无疑是一味良药。
它能够提升人体的阳气,让人焕发出活力。
比如,有些人稍微活动一下就气喘吁吁,或者总是感觉没有力气做事情,这时候适当服用黄芪,可能会有不错的改善效果。
黄芪还有益卫固表的功效。
简单来说,就是能够增强人体的免疫力,帮助身体抵御外邪的侵袭。
在季节交替、气温变化频繁的时候,很多人容易感冒生病,而黄芪可以调节人体的免疫功能,让身体更加“坚强”,减少患病的几率。
黄芪还能利水消肿。
对于一些身体浮肿、小便不利的患者,黄芪能够促进体内水液的代谢,消除水肿。
此外,它对于一些慢性肾炎患者,也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黄芪在托疮生肌方面也表现出色。
当身体出现疮疡久不愈合的情况时,黄芪可以促进伤口的愈合,加速新肉的生长。
在中医临床上,黄芪常常与其他药材配伍使用,以发挥更好的治疗效果。
比如,与当归配伍,组成当归补血汤,用于治疗血虚发热;与白术、防风配伍,组成玉屏风散,用于预防感冒、增强体质。
然而,黄芪虽好,但也并非人人适用,它也存在一些副作用和禁忌症。
部分人在服用黄芪后,可能会出现上火的症状,比如口干舌燥、咽喉肿痛、牙龈肿痛等。
这是因为黄芪性温,对于本身就有阴虚火旺、体内有实热的人来说,服用黄芪可能会加重这些症状。
还有一些人服用黄芪后,可能会出现消化不良、腹胀等胃肠道不适的症状。
尤其是那些脾胃虚弱的人,在服用黄芪时需要特别注意。
在禁忌症方面,感冒发热期间不宜服用黄芪。
因为感冒发热时,人体的正气正在与邪气抗争,此时服用黄芪可能会导致邪气滞留体内,不利于病情的恢复。
黄芪的功效和作用
![黄芪的功效和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0c24a803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c9.png)
黄芪的功效和作用黄芪,又称黄耆,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多种功效和作用。
以下将详细介绍黄芪的主要功效和作用。
黄芪具有增强免疫力的作用。
黄芪中含有丰富的多糖、黄酮类化合物等活性成分,这些成分能够促进人体免疫细胞的增殖和活化,提高免疫力,增强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因此,经常服用黄芪可以预防感冒和其他疾病,提高自身的抵抗力。
黄芪具有益气补中的作用。
中医学认为,黄芪具有滋补气血、调理脾胃的功效。
黄芪中的多糖和黄酮类物质可以刺激人体多种器官和组织释放生物活性物质,使气血得以充足供应,从而改善体力虚弱、食欲不振、乏力等症状,增加体力和抗疲劳能力。
黄芪具有抗氧化的作用。
黄芪中含有多种抗氧化物质,如黄酮类化合物、多糖等,这些物质可以减少自由基的产生,抑制自由基对细胞的氧化损伤,保护细胞膜的完整性,从而延缓细胞的衰老过程,增强人体抵抗老化和疾病的能力。
黄芪具有抗肿瘤的作用。
黄芪中的黄酮类物质和多糖等成分具有抗肿瘤活性,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转移,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从而发挥抗肿瘤的作用。
此外,黄芪还能够提高放化疗的疗效,减轻化疗的不良反应。
黄芪具有抗炎作用。
黄芪中的多糖和黄酮类物质可以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减轻炎症反应,从而缓解炎症引起的疼痛、红肿等症状。
因此,黄芪可以用于治疗一些慢性炎症性疾病,如慢性胃炎、风湿性关节炎等。
黄芪具有抗疲劳的作用。
黄芪中的活性成分可以促进糖原的储存和释放,增加身体的能量供应,从而减轻疲劳感,提高体力和工作能力。
黄芪还可以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增加肌肉的收缩力,提高运动的耐力。
黄芪具有保护肝脏的作用。
黄芪中的多糖、黄酮类成分可以保护肝细胞,抑制肝细胞的氧化损伤,促进肝细胞的修复和再生,减轻肝脏的负担,提高肝脏的排毒和代谢功能。
黄芪具有抗过敏作用。
黄芪中的活性成分可以抑制过敏反应的发生,减少过敏介质的释放,从而缓解过敏症状,如鼻塞、流涕等。
总结起来,黄芪是一种非常具有价值的中草药材,具有增强免疫力、益气补中、抗氧化、抗肿瘤、抗炎、抗疲劳、保护肝脏、抗过敏等多种功效和作用。
黄芪党参麦冬西洋参的功效与作用与主治
![黄芪党参麦冬西洋参的功效与作用与主治](https://img.taocdn.com/s3/m/9227cb6a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ad.png)
黄芪党参麦冬西洋参的功效与作用与主治在中医药的宝库中,黄芪、党参、麦冬、西洋参都是备受重视的药材,它们各自有着独特的功效、作用和主治病症。
接下来,让我们逐一了解它们。
黄芪,这味药材性温,味甘。
它具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生津养血、行滞通痹、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等功效。
在补气方面,黄芪堪称佼佼者。
对于那些平日里容易感到气短乏力、精神疲惫的人来说,黄芪能够有效地补充体内的正气,增强体力和精力。
比如,有些人稍微活动一下就气喘吁吁,或者总是觉得身体软绵绵没有力气,这时适当服用黄芪就可能会有所改善。
黄芪的固表止汗作用也很突出。
如果您总是出虚汗,特别是在白天,稍微一动就汗流浃背,或者在晚上睡觉时不自觉地出汗,黄芪可以帮助调节体表的卫气,减少出汗的情况。
利水消肿是黄芪的另一个重要作用。
对于体内有水肿,尤其是因为脾气虚弱导致水湿运化不利而引起的下肢水肿,黄芪能够通过补气健脾,促进水液的代谢和排出,从而减轻水肿的症状。
此外,黄芪还有生津养血的功效。
对于气血不足导致的面色苍白、头晕眼花、心慌失眠等症状,黄芪可以与其他养血的药材配合使用,以改善气血亏虚的状况。
在临床应用中,黄芪常用于治疗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疮口久不愈合等病症。
党参,性平,味甘。
其主要功效为补中益气、健脾益肺。
党参重在补中气,能够改善脾胃虚弱引起的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胀腹泻等症状。
它可以增强脾胃的运化功能,促进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让人体能够更好地获取营养。
对于肺气虚弱导致的咳嗽气短、声音低微、容易感冒等情况,党参也能发挥作用,通过补肺气来提高呼吸系统的功能,增强人体对外界邪气的抵抗力。
党参还常常用于治疗贫血、低血压等疾病。
它可以通过益气养血,提高血红蛋白的含量,改善血液循环,从而缓解相关症状。
麦冬,性微寒,味甘、微苦。
具有养阴润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烦的功效。
在养阴润肺方面,麦冬对于肺阴不足引起的干咳少痰、咽喉干燥、声音嘶哑等症状有很好的疗效。
一个补气名方,专治大气下陷!
![一个补气名方,专治大气下陷!](https://img.taocdn.com/s3/m/c606d17b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e3.png)
⼀个补⽓名⽅,专治⼤⽓下陷!今天要跟⼤家介绍的这个⽅⼦,⾮常了不得,出⾃于民国神医张锡纯先⽣。
⼤家都知道,张锡纯先⽣写了⼀本书,叫做“医学衷中参西录”,这本书对当代学中医的⼈影响⾮常⼤,⼏乎⼈⼿⼀本。
在整本书⾥⾯,有⼀个⽅⼦是张锡纯先⽣最为看重的,⽤了20多页的篇幅来介绍这个⽅⼦,这个⽅⼦专治⼤⽓下陷,这个⽅⼦叫做“升陷汤”。
⼤⽓下陷,是张锡纯先⽣提出的独特的概念。
张锡纯先⽣所说的⼤⽓,到底是什么呢?简单来说,⼤⽓存在⼈体横膈膜之上,⼤⽓紧紧拖住⼼肺,让⼼肺能正常⼯作。
和中⽓不同,中⽓是在横膈膜之下,之前我们学过的补中益⽓汤是把中⽓往上提,⽽升陷汤则是把横膈膜之上的⼤⽓往上提。
⼤⽓下陷,很多⼈不以为然,认为跟⾃⼰没啥关系,那或许就是⼤错特错了。
张锡纯先⽣为什么最看重这⾸⽅⼦,为什么要⽤20多页来详细描述这个⽅⼦?就是因为⼤⽓下陷的⼈特别特别多,在张锡纯先⽣的医案⾥⾯,很多很多的疑难杂症,看起来是不同症状不同⽑病,通过仔细辩证分析,发现原来都是⼤⽓下陷,⽤上升陷汤都治好了,所以张锡纯先⽣⾮常推崇他⾃创的这⾸升陷汤。
⼤⽓下陷到底有哪些症状呢?⽤张锡纯先⽣的原话来说,⼤⽓下陷,⽓短不⾜以息。
或努⼒呼吸,有似乎喘。
或⽓息将停,危在顷刻。
其兼证,或寒热往来,或咽⼲作渴,或满闷怔忡,或神昏健忘,种种病状,诚难悉数。
其脉象沉迟微弱,关前尤甚。
其剧者,或六脉不全,或参伍不调。
这段话的意思是,⼤⽓下陷的症状实在太多太多了,数不过来,但是有2点是确定的,第⼀是⽓短不⾜以息,⽓虚的⼈往往会有⽓短,总想深呼吸⼀⼝⽓才觉得舒服,稍微运动⼀下或者爬个楼梯就⽓喘吁吁。
第⼆是脉象,脉象是微弱脉象,⼨脉和关脉更明显。
在当今这个社会,⽓不够的⼈实在太多了,很多⼈总说⾃⼰好累,累的不想动,不想说话,只想躺着,这都是⽓不够的缘故。
⾝体⾥的⽓,按照上中下位置来分的话,在最底下的是先天元⽓,在中焦的便是中⽓,在横膈膜以上的就是张锡纯先⽣讲的⼤⽓。
2023年黄芪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如何选购黄芪 服用黄芪的注意事项
![2023年黄芪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如何选购黄芪 服用黄芪的注意事项](https://img.taocdn.com/s3/m/e28d4559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ab.png)
2023年黄芪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如何选购黄芪服用黄芪的注意事项一、黄芪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黄芪是常见的中药,很多人喜欢用黄芪来泡水喝,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黄芪泡水喝的功效及禁忌,接下来一起看看以下相关介绍吧,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黄芪泡水喝的功效黄芪,又名绵芪。
多年生草本,高50-100厘米。
主根肥厚,木质,常分枝,灰白色。
茎直立,上部多分枝,有细棱,被白色柔毛。
多年生草本,高50-100厘米。
产于内蒙古、山西、甘肃、黑龙江等地。
黄芪不仅仅可以作为一味中药材进行治病,同时还可以在饮食中添加作为一种食材。
除此之外,在日常生活中保健身体可以选择最为简单的一种方法那就是泡水。
那么,黄芪泡水喝的功效有哪些?黄芪泡水喝的功效及禁忌介绍1、利水消肿:无论是早上起床出现眼皮肿,或者腿肿问题,还是由于高血压和糖尿病引起的水肿,都可以泡黄芪喝消水肿。
2、护肝:黄芪泡水喝能保护肝脏,有肝炎、胃溃疡、胃炎或者肝损伤的人平时可以泡点黄芪喝很有好处。
3、调节血糖:黄芪泡水喝还能降低血糖,而对苯乙双胍及胰岛素引起的低血糖有升高作用。
4、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黄芪泡水喝能治疗由于气虚而导致的汗多问题,脾虚会导致乏力,肺虚会导致咳嗽气短,这些问题泡黄芪喝就能解决。
在流感高发期,或者秋冬季节,黄芪泡水能预防感冒。
5、保护心血管系统:黄芪本身具有强心、降压、抗心律失常、保护心血管系统等作用,因此黄芪泡水喝适用于心脏病、心绞痛、心力衰竭、冠心病、高血压等人群。
6、抗肿瘤:黄芪中含有的多糖配合抗肿瘤药物能够增强药效,而且副作用会降低。
有癌症的人,长期服用黄芪,能起到较好的抗癌效果。
7、抗菌及抑制病毒:黄芪泡茶喝对痢疾、肺炎双球菌、溶血性链球菌A,B,C及金黄色、柠檬色、白色葡萄球菌都有抑制作用。
8、补气升阳:黄芪泡茶喝可用于气虚引起的脱肛、子宫脱垂、崩漏、眩晕乏力等,并常与升麻、柴胡等同用。
9、固表敛汗:多用于体虚表弱所致的自汗。
生黄芪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生黄芪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https://img.taocdn.com/s3/m/bbdb3ad0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17.png)
生黄芪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生黄芪,又称草黄芪,为扁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是中药黄芪的一种常见形态。
在中医理论中,黄芪属于补益药物,具有多种功效与作用,也有一些禁忌事项需注意。
本文将详细介绍生黄芪的功效与作用,并对其禁忌进行分析。
一、黄芪的理论基础黄芪是《本草纲目》中列举的常用中药之一。
中医将黄芪归属于“补中益气”的药物类型,主要用于补气生津、固表益肺、升阳固表、散寒温经等方面。
黄芪味甘、性微温,主要寄主在脾肺经,具有补气振阳、健脾升阳、固表益肺的作用。
它主要应用于气虚、脾虚、水肿、浮肿等症状的治疗。
黄芪具有一定的药理活性物质,如黄芪素、黄芪甲素、黄芪苷等,这些活性物质赋予黄芪多种功效。
二、黄芪的功效与作用(一)补充气血,提高免疫力黄芪具有补气固表的作用,可以增加机体的气血储备,提高免疫力。
黄芪富含的黄芪素具有较强的免疫调节作用,可以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调节免疫球蛋白、白细胞等免疫指标。
黄芪还可以抑制巨噬细胞的炎症反应,减少炎症介质的释放,从而达到抗炎作用。
(二)健脾益胃,提升消化功能黄芪可用于治疗脾胃虚弱、消化功能不良等症状。
黄芪可增加胃液的分泌,增加胃肠道蠕动,帮助消化食物。
黄芪中的黄芪甲素具有抗幽门螺杆菌作用,可以改善幽门螺杆菌引起的胃炎、胃溃疡等症状。
(三)增加肌肉力量,改善运动能力黄芪的黄芪甲素具有一定的肌肉强化作用,能增强运动能力,改善肌肉力量。
黄芪中的黄芪苷具有抗疲劳作用,能够延缓乳酸积累,避免乳酸性疲劳的产生。
黄芪还可以促进蛋白质合成,增加肌肉的含量,提升肌肉力量。
(四)调节血糖,防治糖尿病黄芪中的黄芪甲素具有降血糖的作用,可以调节胰岛素分泌,改善胰岛素抵抗性,从而降低血糖水平。
黄芪还能够抑制葡萄糖酶的活性,减少葡萄糖在肠道的吸收,延缓血糖的升高。
(五)降血脂,预防心脑血管疾病黄芪富含的黄芪素具有降血脂的作用,可以降低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等血脂指标。
黄芪还能够抑制炎症反应,减少脂质过氧化,从而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黄芪小中大三种用量,效果各有不同
![黄芪小中大三种用量,效果各有不同](https://img.taocdn.com/s3/m/7cbc7f33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de.png)
黄芪小中大三种用量,效果各有不同金刺猬03-13 00:00黄芪用量在15克以下者,补益效应偏小,其作用主要在于协助补气、助气行血、托里排毒和强身保健四个方面。
黄芪临床用量在18~30克时,补气效应才能显见,此剂量主要治疗因气虚显著而致的头晕、水肿等病症。
重用黄芪之量,大于30克,才可发挥升举下陷、固气摄脱和益气通脉之效。
1、剂量偏小,功于助行(1)气虚不甚,力在助补临床凡精神不振,稍有倦怠乏力,呼吸气短,脘腹虚胀,少食便稀,身体微肿的轻型肺气虚、脾气虚、脾肺气虚的患者,治当补脾益肺。
(2)血虚之证,补血行血黄芪虽主以补气为功,然而于血虚患者治疗中加入少量黄芪,可起到补血、助气行血之效。
气之与血关系密切。
“气行乃血流”“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难经本义》云:“气中有血,血中有气,气与血不可须臾相离,乃阴阳互根,自然之理也。
”气旺则血充,气虚则血少。
同时气推血行,只有气充,才能有力推动血行,使血达到濡养之目的,正如《血证论·阴阳水火气血论》云:“运血者即是气。
”(3)辅佐正气,托里排毒治疗中后期乳痈(含浆细胞性乳腺炎)及其他痈肿疮疡者或其早期而正气虚者,均在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的方药中加用小剂量生黄芪,取其托里排毒、辅佐正气之意,其用量多不超过12克。
(4)泡水煮粥,强身健体黄芪不仅是名药,更是强身健体的上等补品。
“常喝黄芪汤,身体保健康”。
2、中等剂量,补气效著(1)低血压性头晕治验治疗低血压性头晕,常在补血补气药中均加入炙黄芪20~30克,其补力大为增强。
(2)气虚水肿治验临床治疗气虚水肿,多尊崇张景岳“凡水肿等证乃肺、脾、肾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之说,认为水肿多为肺脾肾三脏气虚所致,肺气虚不能通调水道,脾气虚失于运化水湿,肾气虚水无所主。
黄芪具补气而利水消肿之功,适应于气虚水肿之小便不利,其典型代表则是《金匮要略》中的防己黄芪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年气短用黄芪补气还不行?补气的关键是要提气
常年气短用黄芪补气还不行?补气的关键是要提气
稿源:南方都市报2012-05-07
作者:林倩原创
摘要:说着说着话就觉得气不够用?走着走着路就觉得乏力气短?这些症状看似微小不妨碍工作和生活,实际上已经是身体不健康的信号。
发现气虚后自己用人参来补气是不行的,一定要遵医嘱。
黄芪是补气第一药,可补中益气,适合气虚的人使用。
国医出镜:曹田梅,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兼治未病中心主任。
现任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副秘书长、广东省中医药学会亚健康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深圳市中医药学会亚健康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2010年被纳入国家级中医传承项目“中医大师传承人才培养计划”,师承国医大师朱良春、邓铁涛、路志正、颜德馨、周仲瑛、张琪学习。
她用
“治已病不如治未病”的智慧推动深圳城市生活的健康度。
她被患者送上“医者父母心”的高度评价。
她的养生概念,为深圳人提供健康管理方式,也对快速城市生活提出了反思。
说着说着话就觉得气不够用?走着走着路就觉得乏力气短?这些症状看似微小不妨碍工作和生活,实际上已经是身体不健康的信号。
有些人会觉得很奇怪,明明去呼吸科检查大多数指标都正常啊?为什么气短现象一直不见好转。
在中医看来,这可能是气虚气陷的表现。
不过,不能简单地认为气虚就可以用黄芪人参来补气,专家提醒,补气的关键是要提气,这才是气虚气陷的治疗策略。
● 国医来诊脉
刘某某,女,41岁,水果批发商。
患者因气短十余年,加重2年,于2011年8月25日来诊。
十几年来经常感觉气短、头晕、乏力。
经当地中医治疗后头晕消失,但气短无好转,7年前起,面部出现黑斑,渐加重。
有时双下肢浮肿。
心情压抑。
月经量少,有时数月不至。
曾反复检查未见心肺异常。
曾被某中医诊为气虚,遂自购大量黄芪、人参进补,服后感腹部胀满,气短如故。
近两年气短加重,常有气提不上来之感,伴乏力。
大便干结。
四诊:面色暗滞,见大片黑斑,舌红暗苔白粘,脉沉涩。
开方:
第一方:生芪30g,桂枝10,知母10g,柴胡5g,桔梗5g,升麻5g,红参10g,白芍30,合欢皮10,上方加减治疗3周,气短稍好转,浮肿消失。
腹部胀满好转,饮水后仍感腹胀不适。
舌红苔白,脉沉。
第二方:生芪30g,桂枝10g,知母10g,柴胡5g,桔梗5g,升麻5g,附子10,6剂。
服后气短消失,乏力好转,精神转佳,面部黑斑大部分消退。
● 对话国医
中气下陷主要在气虚基础上发生,常表现为气提不上来
南方都市报:气短十几年甚至有气提不上来的感觉?这是个什么病?
曹田梅:这个是典型的中气下陷案。
“中气下陷”是一个中医术语。
中气这里指宗气,宗气是由人体吸入的自然之气和水谷精微之气组成,居于胸中,有行血脉、司呼吸的作用。
中医认为气有多种功能,其中气的一个重要作用是保持脏腑相对的位置。
所以气虚下陷除了感觉气短外,还会表现为子宫脱垂、胃下垂等。
中医的气虚很难和西医的病名完全对应,本例患者西医相关检查无异常结果,不能确诊。
但在中医看来却是一个典型的“中气下限”案。
一般来说,什么情况下耗气呢?说话太多伤气,劳则伤气,久病伤气。
气陷常在气虚的基础上发生。
轻微的中
气下陷的表现是,常常会感觉到自己没有力气,乏力,或者连续讲话后就感到气不够用,提不上来,往往要大吁一口气才能让气接上来。
临床见到一些吃减肥药的女性,拉肚子耗气,易有类似气虚气陷的情况发生。
这种到西医的呼吸科检查是没有问题的,做胸片检查大多指标正常。
但在中医看来就是“中气下陷”了。
中气不足,气虚了,就要补气。
但光补是不行的,需要在补气的基础上把气提上来。
本例患者就诊前自己吃了很多的黄芪和人参,出现肚子胀,可见不能一味补气。
但光提气不注意补气不注意固肾也不行。
据山西名医门纯德的经验,一味提气会将肾中阳气连根拔起。
我第一次开的方中,因为想面面俱到,一并解决病人情绪不好的问题,就用了行气理气的合欢皮。
结果虽然病人气短的症状有好转,但肚子胀的情况没有解决。
所以在第二方中,我去掉合欢皮而加入补肾温阳的附子,她的气短问题就解决了。
中医就是这样,看起来病人的症状有很多很多,但只要提纲挈领,抓住主要矛盾,其他问题就迎刃而解。
脸上黑斑与气虚有关,解决气陷问题后,黑斑会消失南都:有个很有意思的细节,你并没有针对性治疗她脸上的黑斑,反而是解决了中气不足的问题后,黑斑也消失了?是不是如果脸上有长斑的话,可以尝试用这种提气
的方法来治疗?
曹田梅:黑斑的出现,是表示体内有血液瘀滞。
中医讲究的“活血化瘀”,其中的“瘀”是病理过程中的产物,即各种病因导致的血液运行不畅。
有多种原因会导致血瘀,比如气虚推动无力、寒凝、气滞、阴虚津液不足,都会让血液运行不畅,形成血瘀。
在这个病案中,病人脸上的黑斑和气虚有关的。
气虚推动无力,导致身体血液瘀滞,产生黑斑。
所以,当我们解决了气虚气陷的问题后,这个黑斑当然也就一并治好了。
这就是中医奇妙的地方。
但并不是所有脸上长斑的女性,都可以用提气这个方法来治疗。
事实上,很多脸上有黑斑的女性多是气滞血瘀,可以用疏肝解郁、行气活血的方法治疗。
生黄芪是补气第一药,柴胡升麻则有提气作用
南都:那这个提气补气的方,是来自哪位中医大师的方子?
曹田梅:这个方子是张锡纯升陷汤加味组成,升陷汤原方组成:生黄芪18克,知母9克,柴胡4.5克,桔梗4.5克,升麻3克。
类似的还有“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创立的补中益气汤。
张锡纯被誉为“中国近代医学第一人”。
在这个“升陷汤”里,生黄芪是补气第一药,也是此方的主药,可以起到补中益气的作用,用量最大。
提气的是柴胡和升麻。
柴胡有三大作用,解肌退热,升举阳气,疏肝解郁。
这里
用柴胡升举阳气的作用。
升麻是升阳明之气,柴胡是升少阳之气,用量相对较少,它们药性是向上升的,再加入引药上行的桔梗,整个气简直就是被拎着往上走了。
提气要在补气的基础上进行,但光补不提也不行
南都:提气和补气的区别在哪里?
曹田梅:提气一定要在补气的基础上,如果气没补上来,一提就提脱了。
像病案中的病人那样,其患病根本是气虚,治疗原则补气是没错的,但光补不提,会补得肚子都胀了。
所以,提气补气都要兼顾。
要注意的是,升陷汤里的柴胡,量一旦用大了反而会耗气。
● 百病不生
一疲乏就吃黄芪?只有气虚的人才适合吃黄芪,黄芪加当归可以补气生血
这样做并不恰当,是只有气虚的人才适合吃黄芪。
气虚的主要表现是疲乏,但不是所有疲乏都是气虚。
比如有些人湿很重,表现为很困倦乏力,就不能用黄芪。
有些人体内有热表现为有口气、大便干结,吃了黄芪就会“火上浇油”,因为中医的观点是“气有余便是火”。
老年人易有气虚的表现。
国医大师朱良春就长年一个礼拜用240g黄芪煮粥,现在96岁。
但这个不能照搬他的经验,需要辨证自己的体质来补。
脾湿又气虚的人,先要健脾,比如用白术、茯苓来将湿去掉,然后再补气。
但要注意,黄芪是不主张给小孩进补用的。
中医认为小儿为纯阳之体,“阳常有余”,不主张给小儿进补。
调理好小儿的脾胃,气血化生自然充足,不需再补。
另外,黄芪加当归,是一个名方,叫当归补血汤,其中黄芪和当归的比例是4:1,黄芪量多。
所以这个方是补血的。
治疗思路是依从中医气血相生的理论,补气生血。
吃人参不能吃萝卜?人参补气,萝卜破气,吃补气药时一般不宜吃破气药
有一定道理。
人参是补气的药,萝卜是破气的药,能够让气下行。
吃补气的药一般不宜吃破气的药。
但也有一种反佐法,就是在大堆补气的药中加入行气的药。
有的气虚患者,一下子那么多的补气的药补入身体,他会受不了的,容易出现气闷、胸闷等症状,这时可以加入行气的陈皮,可以让补进去的气不至于壅滞。
采写:南都记者林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