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检索复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信息素质:个体在现实需求的驱动下,能有效地发现、获取、评价和利用信息。

包含四个层面的含义:

第一,用户有一定的信息需求,即在某个时候需要了解某方面信息。

第二,掌握了主要的信息源和信息工具的知识及技能。

第三,能够分析评价选择相关信息。

第四,利用信息的目的是为了有效地解决具体问题。

信息素质主要表现为信息理论素养和信息的实践能力,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等内容。

1)信息意识(前提)

信息意识是人们利用信息系统获取所需信息的内在动因,具体表现为对信息的敏感性、选择能力和消化吸收能力。

信息意识的强烈与否对能否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对文献获取能力的提高起着关键的作用。

2)信息知识(基础)

信息知识是关于信息的特点、性质、运动规律、信息方法与技术、信息系统的有关知识。

3)信息能力(核心)

信息能力是人们获取、分析、加工、传递、创造信息等能力的综合。

包括:信息查询与获取能力、信息交流与传播能力、信息组织与整合能力、信息利用能力、信息评价能力等.

信息能力是提高信息素质的关键所在。

4)信息道德(准则)

信息道德是指在信息活动中调节和控制信息生产者、信息服务者、信息利用者及其相互关系、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的总和。

具体:遵守国家有关信息的法律法规、不制作不传播不利用违反国家政策的信息和不健康信息、不制作不传播虚假信息、不侵犯知识产权、不利用信息技术谋取不正当利益和从事违法活动等。

2、文献信息链

文献作为人类文化信息的承载物,从其产生、替代、反复被利用、再创造,直至产生新知识,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运动过程。有人把这一过程比喻为文化信息从低级到高级不断螺旋上升的信息链接。美国《图书馆与情报科学百科丛书》第26卷把知识的产生及其有序化进程描述为动态的文献链。对于“文献信息链”的研究,有利于从整体的角度了解文献信息的有序化、动态性特征,从而探索文献信息的产生、演变规律及其结构形态。

补充材料:

从人类整个知识体系的行程来看,现存文献中的知识来自于研究组织通过观察、实验而获得的发现与数据,它们被记录在实验室笔记或日记里,是具有第一手意义的文献信息。这就是文献信息流的起点。当研究组织或个人将研究成果以期刊论文、会议文献、发明专利、科技报告等公开出版物形式发表时,即构成文献信息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是一次文献信息流。一次文献信息流发展壮大后,难以被掌握和利用,于是文献信息服务机构对其进行书目控制和重新组织,这样,文献信息流开始进入有序化阶段。这一阶段由“替代”、“改组”、“综合”三个环节构成。

1)替代。描述文献特征,对一次文献信息进行不同程度的提炼或压缩,形成目录、文摘、索引等二次文献信息。从文献信息流的运动角度看,替代是文献信息流的流量、流向得到测度并合理调节。

2)改组。从一次文献信息中提取数据、事实和有关结论,按照易于查阅的提醒重新组合,其改组的结果,产生了手册、名录、辞典、目录等类型的文献信息。其目的是使一次文献更容易被理解和使用。

3)综合。利用二次文献对一次文献所包含的知识加以综合并融入到现有知识体系中,成为整个知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产生的主要成果是不断再版的百科全书、专著、教科书及综述、评论性文章。

文献信息流的继续演变,是对二次文献信息流的书目控制或改组,即进入“二次替代”过程,其成果是“书目之书目”、“文献指南”之类的工具。这类文献在利用文献信息的过程中起到导航作用。

由此可见,文献信息流是一个以研究活动为起点,按顺时针的线性顺序移动,是一次、二次、三次文献信息的演变过程。对于“文献信息链”的研究,有利于从整体的角度了解文献信息的有序化、动态性特征,从而探索文献信息的产生、演变规律及其结构形态。

3、信息检索的概念

广义的信息检索

全称是“信息存储与检索”,是指将信息按一定的方式组织和存储起来,并根据用户的需要找出有关信息的过程。

狭义的信息检索

“信息存储与检索”的后半部分,通常称为“信息查找”或“信息搜索”,是指从信息集合中找出用户所需要的有关信息的过程。

信息检索的本质是用户的信息需求和一定的信息集合的匹配。

4、信息检索的原理

5、检索工具的体系结构

(1)编辑说明与凡例

(2)分类表与主题表

(3)正文

(4)辅助索引

(5)资料来源目录与附录

(1)编辑说明与凡例

编辑说明与凡例通常放在检索工具的开头部分。

编辑说明一般向用户揭示该检索工具的编辑目的、收录范围、选材原则、适用对象、出版沿革、总体结构、各部分的用途及用法等。编辑说明的作用是向用户介绍该检索工具的概貌,以便用户确认该工具是否适合自己。

凡例对用户检索起具体的指导作用,通常以简洁的文字和示例详细介绍检索工具的编排体例、著录格式、著录项目和查找方法等,使用户对该检索工具有进一步的认识,了解各方面的特征,掌握其使用方法。

(2)分类表与主题表

分类表和主题表是编制和使用检索工具必不可少的辅助工具。

分类表主要用于文献款目的编排和浏览。分类表的详表单独出版,分类编排文献款目的检索工具往往有分类表的简表,放在每期的前面,并与目次页结合在一起。

主题表有两个作用:一是像分类表那样,用于文献款目的编排和浏览,但这仅指按主题编排文献款目的检索;二是用于主题标引和检索,为检索工具和用户提供允许使用的主题词及其参照系统,保证标引的一致性以及标引与检索的一致性。

(3)正文

正文是检索工具的主体,它由大量的文献款目按一定顺序编排而成。文献款目是正文的基本构成单元(文摘型检索工具还附有摘要)。文献款目由书目数据组成,揭示文献的外部特征和内容特征。因此,从正文内部讲,其主要作用有两个:一是为用户判断检中文献是否符合自己的要求的依据,以便决定取舍;二是为用户提供获取所需原始文献的线索。

(4)辅助索引

设置辅助索引的目的就是为了给用户提供更多的检索途径,提高检索效率。辅助索引是从正文中抽出检索标识以及有检索意义的外部特征和内容特征,如主题词、作者、各种号码等,编织成各种索引,每个索引款目都要注明一个或多个正文地址,从而指回正文的对应位置。辅助索引是相对于正文而言的,但其作用却不可低估。从检索的意义上讲,检索工具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其各种索引实现的。

(5)资料来源目录与附录

资料来源目录式检索工具所摘录文献出处的目录,一般是指来源期刊,也叫引用期刊目录或来源出版物目录。文献款目中所著录的来源出处比较简略,而且刊名常常使用缩略语。来源期刊目录详细说明一种来源期刊的名称、全称、代码、编辑出版机构、出版沿革、出版周期等,供用户全面了解来源期刊的全貌,并把刊名简称还原成全称。

附录主要包括专业术语缩略语表、字母音译对照表、期刊代码表等,便于用户正确识别检索工具正文中的缩略语、代码、音译名等。

6、目录型检索工具

登记性目录:也叫国家书目,它是出版物国家登记制度的产物,反映国家出版的全部图书,实际上也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文化、科学和出版业的水平。

联合目录:汇总若干个单位馆藏而形成的目录,是馆藏目录的放大。

作用:a.把分散在各地、各单位的文献,从目录上联成一休,充分发挥合作馆藏的力量;

b.便于开展文献资源采购协调;

c.便于开展馆际互借和复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