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国与日本国的外交关系述论

合集下载

大钦茂时期渤海国日本交往述略

大钦茂时期渤海国日本交往述略

大钦茂时期渤海国与日本的交往述略摘要:渤海国是中国古代东北地区粟末靺鞨族建立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

大钦茂是渤海的第三代王,在位期间,渤海经济文化全面发展,与日本的交往关系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关键词:渤海国日本大钦茂遣日本使渤海国(698-926年)是唐朝中央政权下的一个地方政权。

公元713年,其王大祚荣接受唐朝册封,渤海成为唐朝的藩属国。

至公元737年,大钦茂即位,成为渤海第三代王。

大钦茂在位期间,渤海国得到全面发展,并与唐朝及周边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其中与日本交往尤为密切,对日本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一、大钦茂时期渤海与日本交往的背景大钦茂时期,渤海与日本交往的背景主要分三个方面:第一,大钦茂统治时期,正值唐朝繁荣时期,东亚各国之间的关系,主要是以唐朝为中心的册封体制下的藩属关系。

大钦茂时期,渤海国出现中兴盛世,经济文化全面发展,这使得唐王朝对渤海国的政策由支持改为压制,利用渤海周边国家部族实行以夷制夷的政策,使渤海陷入契丹等周边国家的包围圈中,这促使大钦茂为防止受到攻击而不得不继续与日本密切往来。

第二,大钦茂统治时期,日本进入奈良时代,此时的日本经过“大化改新”之后,建立了封建制,废除了部民奴隶制,为本国的发展创造了稳定的政治环境[1]。

这一时期,日本与渤海的交往主要是政治的需求。

后来,日本政府实力的增这使得日本不甘于臣服唐朝,开始对外积极谋求与唐朝平等的政治地位,而渤海此时遣使来朝,则使得日本在外交上获得了支援。

二、大钦茂时期渤海与日本的交往过程大钦茂时期,渤海国第一次访日始于公元739年,遣胥要德、副使己珍蒙出使日本,天皇赐宴于朝堂大加封赏。

随后,于公元740年“丁已,天皇御中宫閤门。

己珍蒙等奏本国乐,赐帛绵各有差”,[2]从此渤海乐传人日本。

公元746年,“渤海及铁利总一千一百余人慕化来朝,安置出羽国,给衣粮放还”。

[3]这是渤海对日本交往史上从未有过的集团规模的访问团体。

尽管这个大规模的团队并没有被渤海国视为正式国家使团,但是无论是从人数还是规模上看,都说明了渤日本交聘关系的升温。

日渤外交初期高句丽因素探析

日渤外交初期高句丽因素探析

日渤外交初期高句丽因素探析王建航摘要:日本与渤海国是古代东亚历史上两支重要政治力量,两国国交长达近200年。

日渤外交总体上呈现出友好、稳定态势,但在通交初期,友好与摩擦并存。

通过对相关史料分析与推断,发现日渤外交初期中存有浓厚的高句丽因素。

高句丽因素源于两国与高句丽深厚的历史渊源,而这种深厚的历史渊源在高句丽灭亡后,被日渤两国演绎为有利于本国外交的认识,且随着高句丽人被任命为两国外交使节两国对这种认识变得更加稳固。

关键词:日渤外交;高句丽因素;高句丽人中图分类号:K28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974(2018)03-0034-06DOI :10.13877/22-1284.2018.05.006收稿日期:2018-01-30作者简介:王建航,黑龙江鹤岗人,延边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在读硕士。

研究方向:朝鲜古代史。

(吉林延吉133002)学日本与渤海国长达近200年的国交,不仅推动了日本与亚欧大陆东北部的联系,亦是古代环日本海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对于日渤外交时间上划分,学界尚无定论,文中所言“初期”指渤海国大武艺、大钦茂期间两国交往。

关于日渤初期外交,由于各国学者研究侧重点及研究方法的多样性,使得研究成果颇丰,尤其在日渤外交关系性质、日渤外交中的文化、物质交流、日渤外交对古代东亚关系的影响等方面。

一直以来,国书、使节是研究日渤外交研究要点,而在这两点中均能发现有关高句丽的蛛丝马迹,可以说高句丽因素确存于日渤外交之中且发挥有独特作用。

但是,目前关于日渤外交中的高句丽因素的深入探讨较少,部分学者仍拘泥于渤海是否对高句丽具有继承意识等问题,对日渤外交中出现高句丽因素产生原因、影响等问题研究不甚明确。

因此,笔者在借鉴前人丰富的研究成果上,探讨日渤外交中的高句丽因素,以求更加全面来解读日渤外交,进而探明高句丽的灭亡对周边国家、部族集团间交流的影响。

一、日渤两国对高句丽的不同认识高句丽作为古代东亚重要国家之一,对其周边国家、部族有着深刻影响。

渤海立国与对外关系述略

渤海立国与对外关系述略

V ol.37N o.9Sep.2016第37卷第9期2016年9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Jou rn al of C h ifen g U n iversity (Soc.Sci )渤海立国与对外关系述略王姝(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吉林长春130033)摘要:渤海是以东北少数民族粟末靺鞨为主体建立起来的地方割据政权,并作为羁縻府州隶属于唐朝。

渤海存于公元7世纪末至10世纪初,历经十五位统治者治理,疆域最盛时占据了今东北大部分地区、朝鲜半岛北部、苏联沿日本海部分地区。

渤海国统治期间对东北地区不断开发,同周边民族与周边国家进行开放性的经济、文化交流,使之成为当时东北亚区域内的强大政权,在中华民族发展史留下了辉煌的篇章。

关键词:渤海国;行政设置;遣使交聘中图分类号:K2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9-0025-03渤海是以东北少数民族粟末靺鞨为主体建立起来的地方割据政权,并作为羁縻府州隶属于唐朝。

渤海于公元698年立国至926年灭亡,前后存续了229年,历经十五位统治者治理,疆域最盛时占据了今东北大部分地区、朝鲜半岛北部、苏联沿日本海部分地区。

本文以渤海国的行政设置与管辖、渤海同周边各族的往来、渤海与日本新罗的外交关系为重点进行相关梳理研究。

一尧渤海国的行政设置与管辖(一)渤海立国与受唐册封渤海,本粟末靺鞨附高丽者,姓大氏。

高丽既灭,大祚荣率领众部徙居营州(今辽宁朝阳)。

唐朝万岁通天年间,国家政局动荡,连年征战致使民不聊生。

时任营州都督赵文翙面对激化的社会矛盾与民族矛盾,采取残酷的手段镇压。

契丹首领李尽忠、孙万荣率众叛周,杀死营州都督赵文翙,史称“营州之乱”。

同契丹毗邻的粟末靺鞨部,在大祚荣父子的领导下也投入到反周的行列,大祚荣父亲乞乞仲象还被李尽忠部授予“大舍利”之职。

伴随着李尽忠部被周军剿灭,靺鞨首领乞乞仲象与乞四比羽及高丽余种东走,“度辽水,保太白山之东北,阻奥娄河,树壁自固”[1]。

谈渤海国对日本交往的两个问题

谈渤海国对日本交往的两个问题

谈渤海国对日本交往的两个问题
王河江
【期刊名称】《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年(卷),期】2009(027)003
【摘要】渤海国是唐朝时期中国的一个边疆民族政权,与日本具有一些相同的文化因素,物产丰富,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先进,这些是其对日本交往的有利条件.在这样的条件下,渤海进行了长期的对日交往,是中日关系的一个组成部分.渤海对日本的交往,影响了东北亚战略格局,满足了双方人民的经济需要,促进了唐文化的传播,给东北亚海上丝绸之路赋予了新的内涵,对于东北亚经济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页数】3页(P77-79)
【作者】王河江
【作者单位】佳木斯大学,人文学院,黑龙江,佳木斯,15400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42;K313.0
【相关文献】
1.两个基本问题不糊涂,两个思想方法要清楚——谈互斥事件的学习 [J], 陈燕青
2.关于《精神交往论》的两个学术问题的回复 [J], 陈力丹
3.两个基本问题不糊涂,两个思想方法要清楚——谈互斥事件的学习 [J], 陈燕青;
4.关于苏联参加对日战争两个问题的探讨 [J], 王芳;江峡
5.中柬交往史中两个问题的研讨 [J], 陈显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渤海与日本遣使交聘研究

渤海与日本遣使交聘研究

次遣 使 聘 日是 在 五 代 后 梁 贞 明 五 年 ( 9 1 9 ) , 日3 4次 , 日本聘渤 海 1 3次 , 双方共 交聘 4 7次 ,
前 后共 1 9 2年 。据 王 承 礼 先 生 统 计 , “ 渤 海 聘 平 均每 四年 即有 一 次 往 来 ” 。 在 渤 日长 达 近 二 百 年 的友 好 交 往过 程 中, 根 据渤 海 遣 使 日本
8 2
哈 尔 滨 学 院 学 报
将 军玄 菟州 刺史兼 押衙 官开 国公 高南 申相随来
朝” 。
宝龟 二年 , 7 7 1 ) , 渤 海 国使 青 绶 大 夫 壹 万福 等
三 百 二 十 五 人 驾 船 十 七 只 著 出羽 国 贼 地 野 代 凑 。“ 十二月 , 癸酉 , 万福 等人京 。 ” 大历 八年 ( 大 兴三 十 六 年 , 宝龟 四年, 7 7 3 ) , 六月 , 戊 辰,
渤海与日本遣使交聘研究
侯 震
( 吉林 大学 文 学院 , 吉林 长春 1 3 0 0 1 2 )
[ 摘 要 】 中 日两 国交往 源远 流 长 , 在唐代 交往频繁 , 唐 代 东北 边 疆 的渤 海 国与 日本 进 行 了 一 系 列
的政治 、 经济、 文 化 领 域 上 的 交往 。 渤 海 与 日本 交 往 的 二 百 多 年 中 , 渤、 日两 国 互 相 派 遣 使 节 。 文 章 就
渤 、日两 国之 间 的遣 使 交聘 进 行 研 究 。
[ 关键词 ] 渤海国 ; 日本 ; 遣 使 交聘 ; 关系
[ 中图 分 类 号 ] K 2 4 2
[ 文 献标 识 码 】 A
7世 纪末 到 1 0世纪 , 东 北 亚 历史 发 生 着 巨

论渤海国对地域文明交流的促进——以渤海国与日本的经济文化交流为着眼点

论渤海国对地域文明交流的促进——以渤海国与日本的经济文化交流为着眼点

在渤海 国初期 , 正值 日本 奈 良时代 和平安时代 。 日本 的奈 良时代 , 始 于公元 7 1 0年 , 日本 将都 城迁 至奈 良。此
时, 渤海国正视大祚 荣当政 。直 到公元 7 9 4年 , 日本都城签
到平安 京 , 标志着奈 良时代的结束和平 安时代 的开始。但
发展的共 同需 要 ,使得他们保持 了长达两百年 ( 公元 7 2 7
⑥ 王 旭
( 吉林 省社会科学 院, 吉林 长春 1 3 0 0 3 3 )
【 摘

要 】渤 海 国存 在 于 隋唐 时期 , 与 辉 煌 的 中原 文 明相 似 , 也 创 造 了非 凡 的 文 明 。在 与域 外 的 交往 中 , 渤
海国不仅促进 了自身的发展 , 而且影响 了其他文 明, 也促进 了文明的 融合 。本 文从 渤海国与 日本 的交往入手 , 探
年至公元 9 1 9年 ) 的友好关系。 二、 渤海 国与 日本交往主要议题
是此 时 日本 最高统治者天皇 的权力再 次旁落 , 掌握 实权的
官僚集 团极端 腐化堕落 , 由政 治动荡而起 的社会动 荡愈演 愈烈 。在逐渐 掌握 实权的官僚集 团中 , 以藤原 氏为首的政
渤海 国与 日本交好的两个世纪 中 , 双方都作 出了一定
解 双方交 流的基础 、 主要议题 以及交 流方式 等 问题 , 以此
来 探 讨渤 海 围 文 明对 区域 文 明 的交 流 所作 出 的 贡 献 。


渤 海 国 与 日本 交 流 的 基础
政权在 与周边 以及 中央王 朝的关 系上都始终 采取远 交近 攻的策略。渤海 闰大武艺 时期 , 中吲东北地区各地方 、 少数
名 。直 到 公 元 六 七 世纪 时 , 日本 才被 称 为 “ 日本 ” , 而 这 个 称 呼 仅 比 渤 海 国 早 半 个 世纪 。对 中 国 而 言 , 这 个 隔海 相 望 的

渤海与日本遣使交聘研究

渤海与日本遣使交聘研究

渤海与日本遣使交聘研究侯震【摘要】中日两国交往源远流长,在唐代交往频繁,唐代东北边疆的渤海国与日本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文化领域上的交往.渤海与日本交往的二百多年中,渤、日两国互相派遣使节.文章就渤、日两国之间的遣使交聘进行研究.【期刊名称】《哈尔滨学院学报》【年(卷),期】2013(034)002【总页数】6页(P81-86)【关键词】渤海国;日本;遣使交聘;关系【作者】侯震【作者单位】吉林大学文学院,吉林长春 13001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427世纪末到10世纪,东北亚历史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在唐王朝的东北边疆,东部高句丽政权灭亡;西部契丹时叛时降;北部粟末靺鞨建立了盛极一时的渤海国。

新罗统一了朝鲜半岛。

与唐帝国隔海相望的日本,经过大化改新的洗礼,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东北亚政治格局出现重大变化,以隋唐王朝为中心的封贡体制进入成熟发展时期。

处于封贡体制不同地位的渤海与日本,在与唐朝发生封贡关系的同时,两国之间也进行遣使交聘。

一、渤海国遣使赴日交聘渤海国与日本的遣使交聘活动,始于渤海第二代国王大武艺仁安八年、日本圣武天皇神龟四年(727),“遣宁远将军高仁等朝贡,而著虾夷境,仁等以下十六人并被杀害,首领斋德等八人仅免死而来。

”[1]渤海遣使聘日,渤海最后一次遣使聘日是在五代后梁贞明五年(919),前后共192年。

据王承礼先生统计,“渤海聘日34次,日本聘渤海13次,双方共交聘47次,平均每四年即有一次往来”。

[2]在渤日长达近二百年的友好交往过程中,根据渤海遣使日本的主要目的,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727-759年,渤海使团长官是以武将为主,出使目的以政治军事为主。

第二阶段为762-876年,渤海使团长官是以行政官员为主,出使目的以经济贸易为主。

第三阶段为882-919年,渤海使团长官是以有才华的文官为主,可称为文化大使,出使目的是打着文化交流的旗号,仍然寻求与日本进行经济贸易活动。

渤海国与日本交往浅析

渤海国与日本交往浅析
2 0 1 3年 第 4期 ( 总第1 4 O 期)
牡 丹 江教 育 学 院 学报
J 0URNAL OF M UDANJ I ANG C0LLE GE 0F EDUCAT1 0N
N O.4,2 01 3
Se r i a l No .1 40
渤 海 国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日本 交 往 浅 析
苏 亮 卢 伟。
( 牡丹 江市 博 物馆 和烈 士纪念 馆 ,黑龙 江
牡 丹 江 师 范 学 院 ,黑 龙 江 牡 丹江
牡丹 江 1 5 7 0 0 9 ;
1 5 7 0 1 1 )
[ 摘 要 ] 日本 与 渤 海 国的 双 边 友 好 往 来 始 于公 元 7 2 0年 , 终 于公 元 9 2 0年 。渤 海 与 日本 发 展 睦邻 友 好 关
本 , 不 久 被 安 置 于 出羽 国 。不 久 , 给予 衣粮 放 还 0。可 见 此 时渤 海 与 日本 的交 往 日益 密 切 。 随 着 渤 海 与 日本 交 往 的 深 入 , 日本 逐 渐 产 生 了 控 制 渤
唐玄宗 开元七年 ( 公元 7 1 9年 ) 三月 , 渤 海 郡 王 大 祚 荣 病死 , 嫡子大武艺嗣立 , 年号“ 仁安” 。 一水 之 隔 的 日本 此 时 开 始 了与 渤 海 国 的 交 往 。开 元 八 年 ( 公元 7 2 0年 ) 年初, 日 本元正天皇派遣“ 渡岛津轻津司 , 从 七 位上 诸君 鞍 男 等 六 人 于棘辐 国, 观 其 风俗 ” 。此 时 的 日本 开 始 积 极 发 展 与 渤 海
开元 二 十 七 年 ( 公元 7 3 9年 ) 七月 , 渤 海 第 二 次 派 遣 使 团 聘 问 日本 。刚 出 海 便 遭 遇飓 风 , 大 使 胥 要 德 所 乘 海 船 倾 覆, 副 使 已珍 蒙 等 人 几 经 辗 转 , 到 达 日本 , 拜会圣武天皇 , 递 交 渤 海 国 书 和 礼 物 。翌 年 四 月 , 已珍 蒙 等 人 离 开 日本 归 国 。 日方 派 大 伴 宿 祢 犬 养 等 送 归 , 并 出访 渤 海 国 。唐 玄 宗 天 宝 五年( 公元 7 4 6年 ) , 渤海及 铁利部 共一千 一百多人 抵达 日

简论渤海日本外交史学

简论渤海日本外交史学

简论渤海日本外交史学
张高
【期刊名称】《日本研究》
【年(卷),期】1993(000)003
【摘要】渤海国与日本国在8—10世纪间长达两个世纪之久的外交史是中世纪中、日外交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个世纪以来,各国(主要是东北亚国家)学者对渤、日外交史十分重视,发表了一批有关渤、日外交史方面的学术论、著。

但迄今为止,
我们尚难把渤、日外交史系统化,其难点,不仅在于有关文献和文物的不足,也存在渤、日外交史学理论及研究方法论方面的一些问题。

本文试图对渤、日外交史学的几个问题进行探讨,愿与有关国家(主要是日本)的渤海史学者商榷。

【总页数】4页(P51-54)
【作者】张高
【作者单位】牡丹江师范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731.3
【相关文献】
1.简论李大钊《史学要论》在中国史学发展上的贡献 [J], 曲剧
2.研究中国史学史的根本目的何在?——对《简论为什么要研究中国史学史》一文
的商榷 [J], 林迅
3.简论郭沫若的史学方法和史学思想 [J], 萧宗弟
4.高校校史文化推广与党史学习教育的融合发展
——以渤海船舶职业学院为例 [J], 高世奇
5.渤海与日本外交史话二则 [J], 武玉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渤海大钦茂时期的渤日文化交流

渤海大钦茂时期的渤日文化交流

2012年8月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Aug.,2012第30卷第4期JOURNAL OF SOCI AL SCIENCE OF JIA MUSI UNIVERSI TY Vol.30 No.4渤海大钦茂时期的渤日文化交流褚文扬1,2(1.哈尔滨师范大学东语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25;2.牡丹江师范学院东方语言学院,黑龙江牡丹江157012)[摘 要]渤海大钦茂是渤海国第三代文王,737年到793年在位。

在其统治的57年间,一方面积极吸收唐的多样文化,另一方面积极保持与周边国家和部族关系的发展。

在此期间与日本交往尤为频繁,双方互派使节共达20次之多。

本文以文化交流为视角,试在论述渤日交往概况的基础上,探求这一时期的渤海对日本的影响。

[关键词]渤海国;大钦茂;渤日交流[中图分类号]K1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882(2012)04-0109-02渤海是个地域辽阔的国家。

7世纪末至10世纪前半叶,渤海占有中国东北、朝鲜半岛北部以及俄罗斯沿海州的广大地域,9世纪被唐朝誉为 海东盛国 。

渤海与古代日本关系甚密,从727年到919年的200年里,两国经常保持往来。

在此期间,渤海向日本派遣使节34次,日本向渤海遣使15次。

众所周知,大祚荣于698年建立了渤海国。

719年,大武艺继承王位,积极推进对诸部的征讨。

开疆扩地,巩固渤海社稷。

并且于727年向日本派遣使节,开辟了渤日邦交。

黑龙江和松花江汇合处附近的黑水也受到大武艺的扩张政策的威胁,于是黑水向唐遣使求援。

因此大武艺认为唐与黑水 谋腹背攻我 ,决定征讨黑水。

可是大武艺的同母弟大门艺反对此次征讨,与大武艺相对立,大门艺不得不亡命于唐。

围绕遣返门艺的问题,渤海与唐的对立日益尖锐,732年大武艺向山东半岛派兵,杀死唐的官员。

唐立即伙同新罗兴师报复,但因天气恶劣,地形险峻,以失败告终。

唐与渤海的邦交一度陷于中断。

735年末,大武艺向唐遣使谢罪,重新开始朝贡,两国关系趋于改善。

渤海国与日本国的外交关系述论

渤海国与日本国的外交关系述论

42
曹 志: 渤海国与日本国的外交关系述论
治体”。要求禁止“滥以入朝”。但由于经贸往来是互 利共赢的事业, 经济互补是共同的需求, 所以贸易往 来并没有被禁止, 一直持续到公元 920 年渤海国灭 亡前的最后一次出访。
四、文化交流是发展外交关系的精神纽带 渤海国与日本国的外交关系之所以能持续二百 年之久 , 除了 政治、经济 因 素 之 外 , 文 化 上 的 交 流 也 是发展关系的重要因素。文化具有很强的凝聚力, 对 于一个多民族国家来说, 它是凝聚人心的强大动力。 对于国与国的外交关系而言, 它则是维系关系、发展 关系的精神纽带。 渤海国与日本国的文化交流范围很广、内容很 多, 主要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诗歌。渤海国曾多 次选派在文化上有造诣的外交官出访日本进行文化 交流, 如渤海著名诗人杨泰师、王孝廉、裴廷页、裴 王戮等 人都多次充任大使出访过日本。日本也选派著名文 人学士担任领客使和陪客卿。双方谈诗论史, 酬唱应 答, 促进了诗歌的发展。在两国文化交流中所创作的 诗歌甚多, 日本国曾编辑出版了多部诗集。杨泰师的 《夜听捣衣诗》、《奉 和 纪 朝 臣 公 咏 雪 诗》; 王 孝 廉 的 《春 日 对 雨 得 晴 字》、《在 边 亭 赋 得 山 花 戏 寄 两 领 客 使 并艹 兹三》等诗歌都 分 别 被 收 录 在 日 本 的《经 国 集》和 《文化秀丽集》中。幸亏日本的这两部诗集, 不然在国 内 就 很 难 找 到 渤 海 国 的 诗 歌 了 。 因 为“ 海 东 文 化 ”被 契丹人摧毁得非常彻底, 即使有残存的碎片也被历 史所湮灭了。从日本保留完好的这两部诗集中, 我们 可以看到文化的交流促进了两国诗歌的发展而且成 就斐然, 同时也使两国的友谊日益加深。日本的左太 史 阪 上 今 继 在《和 渤 海 大 使 见 寄 之 作》一 诗 中 就 赞 颂 了这种情谊。诗中写道:“宾亭寂寞对青溪, 处处登临 旅念凄。万里云边辞国远, 三春烟里座乡迷。长天去 雁催归思, 幽谷来莺助客啼。一面相逢如旧识, 交情 自与古人齐。”渤海诗人裴廷页的诗歌更胜一筹。日本 著 名 文 士 菅 原 道 真 、岛 田 忠 臣 、纪 谷 长 雄 等 人 都 钦 佩 裴大使的诗才, 称其为具有曹子建的“七步之才”, 赞 誉为诗界的领袖:“客座皆为君后进, 任将领袖属裴 生 。 ”从 菅 原 道 真 等 遗 著 中 可 略 窥 当 年 活 动 之 一 斑 。 在《夏日饯渤海 大使归乡各 分 一 字》诗 中 , 双 方 依 依 惜别, 你词我泪之情跃然纸上, 使两国人民的友谊得 到 了 升 华 。 正 如 日 本 学 士 岛 田 忠 臣 在 诗 中 所 写 :“ 两 乡何异照, 四海是同家。”诗人王孝廉访日时, 因患疮 疾 不 治 客 死 日 本 。 日 本 僧 人 弘 法 大 师 赋 诗 :“ 一 面 新 交不忍听, 况 乎 乡 国 故 国 情 ”,“ 天 边 隔 我 , 松 柏 岂 移”, 寄托哀思。日本文化界“伤渤海国大使王孝廉中 途物故”题诗哀悼, 深挚情感, 凄楚动人。二是音乐舞 蹈。渤海国的云麾将军已珍蒙是一位音乐水平很高

大钦茂时期渤海国与日本交往的必然性

大钦茂时期渤海国与日本交往的必然性

The Necesity of Communication between Bohai Country of Daqinmao Period and Ancient Japan 作者: 张韬
作者机构: 通化师范学院历史地理系,吉林通化134002
出版物刊名: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页码: 5-7页
主题词: 渤海国 大钦茂 对外关系 日本
摘要:渤海国是中国古代东北地区粟末靺鞨族建立的一个政权。

它不仅是唐王朝的藩属国,而且也是唐王朝的羁縻府州。

面对新罗势力的日益强大,为了维护自身的安全和利益大钦茂既对唐王朝频繁朝贡,也进一步加强与日本的交聘。

这一时期,渤海国与日本相互交聘是由当时东亚政治环境决定的,同时也是渤海国与日本国内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渤海立国与对外关系述略

渤海立国与对外关系述略

渤海立国与对外关系述略作者:王姝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9期摘要:渤海是以东北少数民族粟末靺鞨为主体建立起来的地方割据政权,并作为羁縻府州隶属于唐朝。

渤海存于公元7世纪末至10世纪初,历经十五位统治者治理,疆域最盛时占据了今东北大部分地区、朝鲜半岛北部、苏联沿日本海部分地区。

渤海国统治期间对东北地区不断开发,同周边民族与周边国家进行开放性的经济、文化交流,使之成为当时东北亚区域内的强大政权,在中华民族发展史留下了辉煌的篇章。

关键词:渤海国;行政设置;遣使交聘中图分类号:K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9-0025-03渤海是以东北少数民族粟末靺鞨为主体建立起来的地方割据政权,并作为羁縻府州隶属于唐朝。

渤海于公元698年立国至926年灭亡,前后存续了229年,历经十五位统治者治理,疆域最盛时占据了今东北大部分地区、朝鲜半岛北部、苏联沿日本海部分地区。

本文以渤海国的行政设置与管辖、渤海同周边各族的往来、渤海与日本新罗的外交关系为重点进行相关梳理研究。

一、渤海国的行政设置与管辖(一)渤海立国与受唐册封渤海,本粟末靺鞨附高丽者,姓大氏。

高丽既灭,大祚荣率领众部徙居营州(今辽宁朝阳)。

唐朝万岁通天年间,国家政局动荡,连年征战致使民不聊生。

时任营州都督赵文翙面对激化的社会矛盾与民族矛盾,采取残酷的手段镇压。

契丹首领李尽忠、孙万荣率众叛周,杀死营州都督赵文翙,史称“营州之乱”。

同契丹毗邻的粟末靺鞨部,在大祚荣父子的领导下也投入到反周的行列,大祚荣父亲乞乞仲象还被李尽忠部授予“大舍利”之职。

伴随着李尽忠部被周军剿灭,靺鞨首领乞乞仲象与乞四比羽及高丽余种东走,“度辽水,保太白山之东北,阻奥娄河,树壁自固”[1]。

武则天对靺鞨部采取招抚政策,封乞四比羽为“许国公”,乞乞仲象为“震国公”,赦免其罪。

乞四比羽因未接受唐朝封爵而被杀,是时乞乞仲象已死,其子大祚荣引歼痍遁去。

渤海国:中日交流的一座桥

渤海国:中日交流的一座桥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学学 院院
士不吝赐稿遥

渤海国院中日交流的一座桥



武斌



摘 要:唐代是中日文化经贸交流的高潮,而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的渤海国由于其独特的地 理位置和对唐代文化的效仿,也曾在中日文化交流进程中发挥了桥梁作用,其将唐文化传至日 本,又通过与日本的文化往来促进了唐朝、日本和渤海国的文化进一步交流、融合。
渤海国全面效法唐朝封建文明,采用唐朝的 政治军事制度。发展经济则积极引进中原地区的 先进农业技术,各项手工业的生产也达到了较高
作者简介:武斌(1953-),男,山西盂县人,研究员,曾任辽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沈阳故宫博物院院 长,沈阳市文史馆副馆长,研究方向:中国文化史和中外文化交流史。
OF LIAONING ECONOMIC MANAGEMENT CADRE INSTITUTE
渤海国深受唐文化的影响,上层社会“悦中国 风俗”“常习华风”,渤海文化实际上是唐文化的支 流。据新旧唐书《渤海传》《文献通考》《唐会要》《玉 海》等典籍记载,渤海国多次派遣留学生赴唐学 习,到长安太学“习识古今制度”,不少人在唐朝参 加科举考试,有的考中进士。他们之中很多人后来 在渤海政府担任要职。进入中原的渤海使臣、官 员、学生、僧侣及其他各色人等,都扮演了文化交 流使者的角色。他们在唐期间,与中原的文士、学 者、诗人、艺人、高僧广泛接触、结交,积极吸收盛 唐文化,搜求与抄写经史子集,并利用“返蕃”之便 将这一切带回了渤海。著名诗人刘禹锡的诗句“渤 海归人将集去,梨园弟子请词来”,即反映了这方 面的盛况。渤海文人与盛唐文人文学交流的风气 兴盛,温庭筠等均有与渤海诗人唱和赠答的诗作 传世。
二、渤海与日本的往来及文化交流 渤海国“开大境宇”,海岸线漫长,与日本隔海 相望。从渤海立国到灭亡,渤海与日本一直保持着 密切的友好睦邻关系。在渤海的第二位国王大武 艺即位的仁安元年(唐开元八年,日本养老四年, 720),日本遣使赴渤海观俗。《续日本纪》卷八记 载:“遣渡岛津轻津司从七位上诸君鞍男等六人, 于靺鞨国观其风俗。”仁安八年(唐开元十五年, 727),大武艺派宁远将军郎将高仁义、高斋德带领 24人出访日本,拜见圣武天皇,呈国书、信物和貂 皮300张。日本天皇授高斋德等官职,赐宴、赐帛 等,招待听雅乐。第二年六月高斋德拜辞,天皇付 玺书、信物,赐彩帛等,派引田虫麻吕伴送回渤海。 《续日本纪》卷十记载此事:“圣武天皇神龟四年, 渤海郡王使首领高齐德等八人,来著出羽国,遣使

简析渤海国外交策略

简析渤海国外交策略

简析渤海国外交策略渤海国是公元698年建立于中国东北地区的边疆少数民族政权。

基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环境,渤海国在其存续的二百余年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针对不同的邻边国家施展不同的外交策略,形成独具特色的外交风格。

一、与唐朝外交:审时度势不卑不亢公元七世纪末,建立伊始的渤海国并未引起唐朝的足够重视。

开国首领大祚荣骁勇善兵、足智多谋,一面广纳靺鞨之众、网罗高丽余烬,充盈兵马;另一面遣使通于突厥、接受新罗的官职,立足渐稳,又与黑水靺鞨采取联合,规避唐朝征讨。

唐中宗注意到这股势力存在并视其为可借助力量,派御史招慰联络,实现双方和解。

也正是因为唐朝的主动招安,公元713年,大祚荣去靺鞨号、专称渤海、称臣受封、送子入侍,遣使朝觐、进贡土产、仿效唐制、加速汉化,成为唐朝势力范围内的一个封藩。

渤海国毕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政治实体,拥有军队、司法、赋税等自治权力,其臣服于唐朝并接受羁縻管理也是划置底线并附有条件的。

史料記载上常受诟遣的渤海国出兵登州一役,就是因为唐朝建置黑水府、庇护王弟大门艺,使渤海王大武艺感到政权威胁,先是派史交涉、据理力争,后又诉诸武力、进攻登州,捍卫了国家安全和民族权益。

也由于唐朝方面理亏在先,在冲突过后,大武艺仅以一“悔过之书”和“被迫退兵”,就让唐皇“不予追究”而“载用嘉叹”,干戈化玉帛,息事又宁人。

此后,渤海国始终坚持臣服中原、亲睦和好的国策,尤其是大钦茂即位后,更是恪守藩礼、臣节无亏。

即使在唐朝爆发安史之乱后,朝廷与叛方均要求渤海国出兵介入,为其插手大唐事务提供绝佳契机,都遭到其婉拒。

渤海国无意卷入唐朝内部争端,严守中立、保持臣属的对唐策略,屡受大唐嘉勉赞许,进而双方往来密切、相互影响、车书一家、俨然一体。

由此可知,渤海国同唐朝外交中,审时度势、不卑不亢,并非一味屈从,心思慎密、有理有节,有时也敢于抗争,维系了双方均感满意的双赢格局。

二、与日本外交:自主独立有退有进公元727年,大武艺派使出访日本,拉开了两国交好的序幕。

日本奈良时代与渤海国的往来

日本奈良时代与渤海国的往来

日本奈良时代与渤海国的往来
渤海国的创立者大祚荣在世期间,曾努力加强与唐朝中央 ... 的联系,但在他死后,他的继承人大武艺却滋生了摆脱唐朝中央 ... 的倾向。

大武艺之弟大门艺,因为力主与唐朝中央 ... 合作而受到大武艺的迫害,不得已出奔长安。

为了对抗唐朝中央 ... 和从背后牵制与唐和好的新罗,大武艺便试图争取与新罗交恶的日本结盟。

727年,大武艺派遣高仁义使日,希望与日本结援。

735年大武艺又与唐朝修复了关系。

但是,渤海国与新罗的矛盾却日益加深。

为了牵制新罗,渤海国又多次遣使赴日。

762年,唐朝册封渤海王的官爵由“郡王”升格为“国王”,同时渤海王被授予同新罗王同等的官职检校太尉。

渤海国与唐朝中央 ... 关系的日益好转以及东亚国际形势的趋缓,使得渤海国的对日本外交出现了转机,由政治目的转为经济目的。

与前期出于政治目的的遣使相比,后期出于经济目的的遣使规模有所增大。

渤海国的遣使赴日交易一直延续到平安时代。

在奈良时代,渤海国先后派遣使节赴日,共有13次。

人数最多的1次是746年,使团成员1100余人,船只最多的1次是771年,325人乘17艘船抵日。

渤海国对日遣使所见专制外交

渤海国对日遣使所见专制外交

渤海国对日遣使所见专制外交作者:邢燕来源:《活力》2016年第02期[摘要]同处于东北亚地区的渤海国与日本外交往来近二百年,然而渤海国遣日使团从最初寻求安全盟友的政治目的进而转向成为皇家贵族提供奢侈品的贸易商团。

日本后来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下令限制渤海国使团入日。

面对这一问题汉文化则在日本设置障碍中充当开路角色,裴氏父子作为后期的遣使代表,其个人荣辱转变体现专制外交肆意妄为的特点。

[关键词]渤海国;外交;裴颋;裴璆在渤海国与日本交流中,渤海国对日政策从寻求安全转向奢侈品购买。

本文拟就梳理渤海国对日政策转变,以及后期遣使日本面临的障碍与对策选择,以裴氏父子个人荣辱境遇反观专制外交特点。

一、从寻求政治盟友到奢侈品交易开展唐王朝在安史之乱后国力衰微,藩镇的坐大使得北方民族与中原王朝的关系愈趋紧张,东北各民族之间摩擦不断。

渤海国与契丹负有世仇,又与新罗长期对峙,加上唐朝的防范,使其面临三面受敌的困境。

故渤海国加紧寻找盟友的步伐。

北方的敌对形势迫使渤海国将目光转向隔海相望的日本,以求“从背后牵制新罗势力的北进”“解孤立之危险”①此时的日本在安史之乱后也面临来自中国内地的威胁,最主要的担忧是新罗东渡侵扰。

所以双方在初期的合作开展十分顺利。

然而由于地理位置遥远及航海技术落后,渤海发现与日本结盟的政治目的并不能得到满足,政治上的联合不能在实际中提供支持。

频繁的派遣使得使团有机会接触日本上层社会的生活,进而其贵族使用的奢侈品经由渤海使团带回国内。

日本那些具有异国风情的奢侈品进入渤海国后,在贵族之间大受欢迎。

故而渤海使团在使日过程中,逐步加大贸易交换的份额。

渤海贵族对于日本奢侈品的需求越来越多,导致贸易规模也越来越大。

在760年至881年的百余年间,渤海先后24次派遣使臣赴日本。

使团派出次数频繁,且人数多寡不一。

二、渤海国面临遣日障碍与对策选择渤海使团如此频繁的到来,使日本除接待使团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外,还需承担大量回聘物品。

渤海国史

渤海国史

渤海国史渤海国史提要、讲读参考及测试题第一讲渤海国的建立提要:渤海国是以唐代居住在中国东北的靺鞨族的粟末部为主体,联合一部分高句丽遗民,在中国东北包括现在俄罗斯沿海州和朝鲜北部的一部分的广大地区建立的一个国家。

渤海地方政权的出现,是长期居住在东北的靺鞨人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讲读参考:1、关于隋唐时期迁居营州的靺鞨人,目前学界有不同的认识:(1)认为先后迁居两部分。

一是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突地稽率领内附的粟末靺鞨人;二是高句丽灭亡后,被南迁的靺鞨人。

(2)认为只迁居一部分,即突地稽率领举族内附而后全族迁于营州的粟末靺鞨人,受唐保护,发展壮大,成为靺鞨史上唯一得以很快崛起的一支部族力量。

2、关于粟末靺鞨人是否参加了李尽忠的反唐起义问题,学界有不同的认识:(1)认为他们参加了李尽忠的反唐起义,武则天“赦其罪”的“罪”即指此。

(2)认为他们未参加李尽忠的反唐起义,武则天所赦的“罪”,是指他们乘乱“东奔”,不参加平叛之罪;派李楷固追杀,则因为乞四比羽不接受封赦,不归附王朝。

3、关于大祚荣初建政权的国号问题,学界有不同的认识:(1)认为大祚荣初建政权时,虽然自称“震国王”,但其国号则是“靺鞨”。

《新唐书》记其受唐册封后“自是始去靺鞨号,专称渤海”,是文献证据;在后来发现的鸿胪井栏刻石中,册封使崔忻被委以“敕持节宣劳靺羯使”则是物证。

(2)认为大祚荣初建政权的国号是“震国”,他自称“震国王”就是证明。

4、关于天门岭的地理位置,学界有3种说法:(1)在辽宁省阜新北部山区。

(2)在辽宁省抚顺境内。

(3)在吉林省境内辉发河与辽河的分水岭——嵩岭、哈达岭一带。

多数学者倾向于第二种说法。

5、关于东牟山的地理位置,迄今为止,学界出现了以下9种说法:(1)《大明一统志》谓东牟山在沈阳。

(2)《额穆县志》谓东牟山在额穆县嵩岭。

(3)《吉林通志》谓东牟山在宁古塔。

(4)日本学者津田左右吉在《渤海考》中谓东牟山在桦甸县。

论渤日关系中的对等外交

论渤日关系中的对等外交

论渤日关系中的对等外交
魏国忠
【期刊名称】《日本研究》
【年(卷),期】1996(000)001
【摘要】论渤日关系中的对等外交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魏国忠渤海国在与日本国的交往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是两个邻国之间的对等外交,还是与之相反的不平等地位?渤海国究竟是不是当时日本的朝贡国或藩属国?是否曾采取了“轻视日本王朝的立场”?凡此等等,中外学者,尤其是...
【总页数】8页(P58-65)
【作者】魏国忠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831.3
【相关文献】
1.近年来渤日关系史研究综述 [J], 徐永杰
2.日渤外交初期高句丽因素探析 [J], 王建航
3.印尼对华外交政策评析——不对等关系下如何争取国家利益 [J], 西斯万托; 姜纪光
4.渤日关系论──“属国”?“与国”? [J], 任鸿章;马一虹
5.万历朝鲜战争再战前夜日朝外交关系探微
——以金应瑞与小西行长的外交活动为中心 [J], 郑洁西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政治需求是建立外交关系的首要前提 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 政治上的需求都是建 立外交关系的首要前提和条件。对渤海国而言, 政治 需求则是与日本建交的直接动因。唐开元七年, 公元 719 年, 渤海国开国皇帝大祚 荣去世, 武王 大武艺继 承王位, 成为渤海国第二代国王。大武艺依据国力的 强大, 开始用兵四邻, 大肆进行领土扩张, 征服了许 多邻近部族。史称“武艺立, 斥大土宇, 东北诸夷畏臣 之。”大武艺的扩张引起了雄据北方的黑水革末革曷的不 安。为了避免被渤海吞并并摆脱突厥的控制, 黑水革末 革曷加强了同唐朝的联系。开元十四年, 唐玄宗下诏在
三、经济互补是巩固外交关系的物质基础 国与国之间能否建立起友好的外交关系, 政治 因素固然是首要的前提, 但外交关系能否得到巩固 和发展, 经济因素又是决定性的因素。因为经济是基 础, 经济互补是双方共同的愿望与追求。从渤海国的 情况看, 渤海借助于忽汗水流域的肥沃土地和丰富 的物产资源 , 经济发展 很 快 ,“ 卢 城 水 稻 ”、“ 率 宾 之 马”、“莫祁颉 之豕 ”享 誉 海 内 外 ; 熟 铜 及 其 制 品 远 销 各 国; 绞釉葫芦瓶、紫瓷盆等陶瓷精品是朝唐的主要贡 品; 麻纺的粗、细布和丝织的“纟、、、、由”深受各族人民的喜 爱。毛皮、山珍、药材、蜂蜜产量也相当丰富。渤海国 的交通运输业也比较发达, 陆路已开通了朝唐道、契 丹道、新罗道和黑水道, 海上也开通了直达山东半岛 和新罗的航线。通过这些陆路和海路开展对外贸易, 使渤海国在经济上获取了很大收益。 在 唐 天 宝 十 四 年 , 范 阳 、平 卢 、河 东 三 镇 节 度 使 安禄山发动叛乱之后了巨大的困难。文王大钦茂就急于 利用海上通道和日本进行贸易往来, 于是就派使团 频频出访日本, 每次都有上 百人, 最多时 达到 359 人。公元 771 年那次出访就有 17 只大船、325 人组成 的庞大经贸船队。官方贸易越做越大, 仅公元 872 年 的一次贸易, 日方交付的货物补差款就达 40 万钱之 巨。民间的贸易规模也逐渐庞大。公元 746 年, 渤海 人与铁利人进入日本沿海各国进行贸易的人数就有 1100 人。被日本发现后, 把他们安置在出羽国, 后来 “给衣粮放还”。 渤海国的频繁出访和大量的出口贸易, 曾引起 日 本 内 阁 的 不 安 。 当 日 本 提 出 12 年 一 聘 的 定 制 之 后, 渤海又假借日本入唐学问僧灵仙大师寄言为名, “巧改契期”, 又派出高承祖等 103 人出访日本, 渤海 僧人释贞素随行, 公元 825 年年底进入日本, 在隐岐 ( 日本本岛根田县) 登陆。日方以“连年旱疫, 供应烦 劳”, 无力接纳为借口予以拒绝。高承祖以“应灵仙之 请而来, 释贞素又带有灵仙大师的重托”之名灵活应 对, 日本嵯峨天皇只得照例接纳。日本右大臣, 从二 位兼行皇太子傅臣藤原诸嗣上书天皇, 指出“渤海客 徒, ” “实是商旅, 不是邻客。以彼商旅为客损国, 未见
二、谨慎灵活是改善关系的外交策略 渤海国与日本国的外交关系很长一般时间都是 在平等的原则下进行友好交往的, 但在文王大钦茂 后期, 日本的态度却发生了变化, 企图以“属国”的地 位对待渤海, 要求渤海向日本“称臣纳贡”。这是渤海 所不能答应 的, 因而曾多 次 发 生 因 渤 海“ 国 书 ”不 合 蕃礼而拒绝渤海使节进入日京的事件。公元 752 年, 渤海大使慕施蒙一行出访日本, 日本孝廉天皇指责 渤海国书“无称臣名”。公元 771 年, 渤海大使壹万福 出访时, 日本 又一次指责 渤 海 国 书“ 无 理 ”, 而 以“ 违 制”为名退回信物, 拒绝接待。壹万福灵活应对, 修改 表文才得以进入日京, 但两国关系开始出现了摩擦。 公元 795 年, 渤海文王大钦茂去世, 康王大嵩 王粼 继位。为告文王之哀及康王继位, 渤海派匡谏大夫、 工部郎中吕定琳出访日本。日本恒武天皇指责渤海 “殊违旧 义”, 声言“修聘 之道, 礼敬 为 先 , 苟 乘 于 斯 , 何须来往? ”两国关系一度十分紧张。大嵩王粼为了缓 和矛盾, 避免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 就采取了谨慎行 事、灵活处 置的策略 , 给日 本 以 较 多 的 照 顾 , 并 派 出 左 熊 卫 都 大 将 军 、上 柱 国 、开 国 子 大 昌 泰 为 大 使 的 高 规格的使团访问日本, 就日本提出 6 年一聘的要求 进行磋商, 使日本天皇同意双方聘问“勿劳年限”, 从 而缓和了两国的关系, 恢复了平等友好的交往。尽管 公 元 825 年 , 日 方 将 聘 期 又 延 长 为 12 年 一 次 , 但 渤 海多次的“违例”出访, 日本也都没有拒绝。可见, 采 取灵活的策略, 以斗争求团结, 则团结存, 的确是一 个真理。 公元 882 年, 日本阳成天皇继位后, 一改过去的 强硬路线, 并主动做出姿态, 使渤海与日本的关系又 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这一年的 12 月 27 日, 渤 海国王大玄锡派文籍院少监裴廷页为大使, 恭贺阳成 天皇继位, 率 105 人的使团出访日本, 在日本的加贺 一带登陆。在等待入京时, 阳成天皇令山城( 日本京 都东南部) 、近江( 日本艹 兹 贺 县) 、越 前( 日 本 福 井 县) 和 加贺等地修 理馆舍、道路 、桥梁, 又 令 越 前 、能 登 、 越中( 日本富山县) 等地为客使送食酒肉鱼鸟等物品 供客使用。同时又派人前往加贺为客使赠送冬衣、棉 服以御寒。翌年 4 月 28 日, 裴廷页进入日京, 下榻鸿胪 馆, 阳成天皇派官员前往慰问。5 月 2 日, 阳成天皇召
龙江文化
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JOUR NAL OF HEILONGJIANG INSTITUTE OF SOCIALISM
N o4 2007 年 12 月
渤海国与日本国的外交关系述论
曹志 ( 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90)
摘要: 黑龙江地区历史上的渤海国, 在其存续的时间里曾 36 次出访日本, 与日本国建立了平等友好的外交关系。 其重大历史意义在于它开通了从黑龙江到日本的近距离的海上航线, 搭建了两国人民友好的平台, 为黑龙江地区 的外交关系史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关键词: 渤海国; 日本国; 外交关系; 述论 中图分类号: G127.3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 1262( 2007) 04- 0041- 03
42
曹 志: 渤海国与日本国的外交关系述论
治体”。要求禁止“滥以入朝”。但由于经贸往来是互 利共赢的事业, 经济互补是共同的需求, 所以贸易往 来并没有被禁止, 一直持续到公元 920 年渤海国灭 亡前的最后一次出访。
四、文化交流是发展外交关系的精神纽带 渤海国与日本国的外交关系之所以能持续二百 年之久 , 除了 政治、经济 因 素 之 外 , 文 化 上 的 交 流 也 是发展关系的重要因素。文化具有很强的凝聚力, 对 于一个多民族国家来说, 它是凝聚人心的强大动力。 对于国与国的外交关系而言, 它则是维系关系、发展 关系的精神纽带。 渤海国与日本国的文化交流范围很广、内容很 多, 主要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诗歌。渤海国曾多 次选派在文化上有造诣的外交官出访日本进行文化 交流, 如渤海著名诗人杨泰师、王孝廉、裴廷页、裴 王戮等 人都多次充任大使出访过日本。日本也选派著名文 人学士担任领客使和陪客卿。双方谈诗论史, 酬唱应 答, 促进了诗歌的发展。在两国文化交流中所创作的 诗歌甚多, 日本国曾编辑出版了多部诗集。杨泰师的 《夜听捣衣诗》、《奉 和 纪 朝 臣 公 咏 雪 诗》; 王 孝 廉 的 《春 日 对 雨 得 晴 字》、《在 边 亭 赋 得 山 花 戏 寄 两 领 客 使 并艹 兹三》等诗歌都 分 别 被 收 录 在 日 本 的《经 国 集》和 《文化秀丽集》中。幸亏日本的这两部诗集, 不然在国 内 就 很 难 找 到 渤 海 国 的 诗 歌 了 。 因 为“ 海 东 文 化 ”被 契丹人摧毁得非常彻底, 即使有残存的碎片也被历 史所湮灭了。从日本保留完好的这两部诗集中, 我们 可以看到文化的交流促进了两国诗歌的发展而且成 就斐然, 同时也使两国的友谊日益加深。日本的左太 史 阪 上 今 继 在《和 渤 海 大 使 见 寄 之 作》一 诗 中 就 赞 颂 了这种情谊。诗中写道:“宾亭寂寞对青溪, 处处登临 旅念凄。万里云边辞国远, 三春烟里座乡迷。长天去 雁催归思, 幽谷来莺助客啼。一面相逢如旧识, 交情 自与古人齐。”渤海诗人裴廷页的诗歌更胜一筹。日本 著 名 文 士 菅 原 道 真 、岛 田 忠 臣 、纪 谷 长 雄 等 人 都 钦 佩 裴大使的诗才, 称其为具有曹子建的“七步之才”, 赞 誉为诗界的领袖:“客座皆为君后进, 任将领袖属裴 生 。 ”从 菅 原 道 真 等 遗 著 中 可 略 窥 当 年 活 动 之 一 斑 。 在《夏日饯渤海 大使归乡各 分 一 字》诗 中 , 双 方 依 依 惜别, 你词我泪之情跃然纸上, 使两国人民的友谊得 到 了 升 华 。 正 如 日 本 学 士 岛 田 忠 臣 在 诗 中 所 写 :“ 两 乡何异照, 四海是同家。”诗人王孝廉访日时, 因患疮 疾 不 治 客 死 日 本 。 日 本 僧 人 弘 法 大 师 赋 诗 :“ 一 面 新 交不忍听, 况 乎 乡 国 故 国 情 ”,“ 天 边 隔 我 , 松 柏 岂 移”, 寄托哀思。日本文化界“伤渤海国大使王孝廉中 途物故”题诗哀悼, 深挚情感, 凄楚动人。二是音乐舞 蹈。渤海国的云麾将军已珍蒙是一位音乐水平很高
41
曹 志: 渤海国与日本国的外交关系述论
二十七年, 公 元 739 年 , 他 派 若 忽 州 都 督 、忠 武 将 军 胥要德和云麾将军已珍蒙率队往聘日本。一船遇浪 倾覆 , 胥要德 大 使 等 40 人 溺 亡 , 只 有 已 珍 蒙 安 全 抵 达日本, 受到热烈欢迎。带回日本天皇赠送给渤海国 王美浓纟、、拖、、 20 疋、绢 30 疋、丝 50 绚, 绸绵 200 屯。此后 渤海又接连十次出使日本, 日本也多次回访渤海, 在 频繁的交往中终于建立了平等友好的外交关系。
渤海国与唐朝的战争结束之后, 征战一生的大 武艺于公元 737 年去世, 大钦茂继位。他偃武修文, 顺应时势, 稳定四邻, 开创了渤海国的中兴盛世, 同 时也进一步加强了同日本的友好往来。唐玄宗开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